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第三讲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第三讲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第三讲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第三讲青少年犯罪与法制教育

中国法律规定不满十八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在青少年犯罪这个概念中,青年一般指已满十八岁不满二十五周岁的人,少年指已满十四十八周岁的人。我国法律规定,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统称为未成年人。我国刑法第十四条规定:“已满十六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岁不满不满十六岁的人,犯杀人、重伤、抢劫、放火、惯窃罪或者其他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可以表达为:已满十四岁至二十五岁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刑律依法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我国尚未制定青少年法,青少年犯罪所指的内容,不如某些国家如日本等将不良行为包含在内那样的广泛。但是,对不满十六岁而不处罚的行为,对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也要通过各种渠道、多种方法加以管理、教育,并已纳入法学、社会学的研究。

一、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历史与现状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59年期间,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历史变化,可以提供一些观察问题的基本观点。

由于受统计方法的条件限制,还不可能有逐年的精确数字。一些学者根据某一个地方或几个地方的情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阶段和高峰期提出看法。根据这些分析,我国青少年犯罪大致可分以下四个阶段: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新旧交替的时候,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犯罪活动

没有完全停止。有些敌对分子甚至有意教唆青少年犯罪。新中国成立前夕上海每日发生的抢劫案达一百三四十起。天津市有抢匪800多人。惯窃1200多人。1950年,全国发生各种刑事案件50余万起,发案率为0.093%。青年犯罪的情况,上海市1953年有1216人犯偷盗罪,1954年上半年就上升为986名。北京市1954年4-6月逮捕612名犯罪分子,青年占62%。有的学者将这种情况作为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一个小高峰。经过政府与青年团体的共同努力,整个社会秩序与青少年犯罪很快明显下降。1955年社会治安根本好转。

(二)1955年到1965年的十年间

从整个社会治安来看,这十年是最好的时期。1955年全国刑事案件有23万起,1956年只有18万起。其中青少年的犯罪比例仅占20%左右,不引人注意。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困难时期的1961年,刑事案达41万件。以后又逐年下降,1965年与1955年基本相同,但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有所上升。据北京、天津、上海等六大城市统计的刑事案件中,1965年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已占38%,曾引起过注意,有的学者因此称为第二个高峰。因为在经济不困难的地方没有上升,有人认为缺乏普遍性而不同意此说法。(三)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动乱时期

这个时期是国民经济、社会风气、文化教育、道德与法制都受到严重破坏的时期,青少年的成长也受到严重影响。这一时期的统计更不精确。上海市这十年间平均每年刑事案件递增1000起。60-70%是青少年犯罪。其他地方的调查也证明,从70年代中期起,青少年犯罪约占整个刑事犯罪的70%,因此一致认为这是前所未有的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

(四)1977年到现在

十年动乱的结束不等于其影响立即消除。1977-1979年的统计,全国每年发生刑事案件约57万起,发案率为0.065%。到1981年、1982年全国刑事案在80万起左右。青少年所占比例一直在70%。1983年开始下降,全年61万起,1984年51万起,1985年54万起。大幅度上升的局面得到了控制。

近年来,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率不断升高,呈现出令人担忧的急剧增长趋势。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的比例虽有下降,但形势仍很严峻。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伴生现象,我国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了刑事犯罪的主体。在城市,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70%-80%;在农村,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60%以上。总的看来,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仍处在高峰期,态势严峻。

2007年1月10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中国青少年人口总量由低谷开始爬升,将进入一个稳步上升期,而目前中国整体犯罪率,包括青少年犯罪率都处于上升状态,未来5年青少年犯罪总量将进一步增加。

世界性青少年违法犯罪已经成为威胁社会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一种“社会公害”。自从进入20世纪60年代,世界青少年犯罪出现了持续增长的趋势,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青少年犯罪增长尤为突出。其中,美国的

青少年犯罪率为5.3%,联邦德国为4.8%,英国为4.4%,日本为1.1%。

从总的发展看,与世界上许多国家比较,我国社会刑事犯罪率,包括青少年犯罪率还是比较低的。但是,青少年犯罪问题仍然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是与毒品问题、环境问题相并列的世界三大公害之一。在中国,青少年犯罪备受社会关注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事情。

二、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特点

(一)结伙犯罪比较突出

这些犯罪团伙,少则三五人,多则十几人。他们聚集在一起寻衅滋事、打架、侮辱妇女,进行犯罪活动。这些团伙不同于通常所说的犯罪集团,而是居住在附近,一哄而起。其成员也多是初犯。值得注意的是其发展,由于模仿旧社会的行帮,已出现了一些有组织的少年犯罪团伙。经过几年来的依法惩办,结伙犯罪已达达减少。当然也会有新的出现。

(二)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我国少年性成熟已经提前,违法犯罪的年龄也比20世纪50、60年代提前了二至三岁。一般情况是,从十岁十二岁开始有劣迹,十三到十五岁是违法活动的高峰年龄期,十五到十八岁是犯罪的高峰年龄期,过了这个年龄期就有所平缓。据北京、天津等二十二个大中城市1981年统计,在整个青少年犯罪人数中,十六至十八岁的占21.6%,未满十六岁的占11.6%,比1980年增加26.4%。

(三)犯罪的动机多是出于“吃喝玩乐”或“哥们义气”

往往出于好奇、好玩、趁热闹,动机比较单纯。其中大部分人的生活

并不困难,不属于为获取基本生活需要而去犯罪,而是出于享受欲望过分膨胀,又不顾社会道德和国家法律的约束,因而去偷、去抢、去从事其他犯罪活动。针对青少年犯罪动机方面所反映的这个特点,加强青少年的理想与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很有必要。

(四)犯罪行为表现出突发性、偶发性,而较少预谋性

他们往往由于一时冲动、一件小事而导致犯罪,使人感到“不可思议”。从发展过程看,有一个由不良习惯到发生劣迹、到一般违法、直至犯罪的演变过程。认识与掌握这个过程,对早期预防、个体预防有重要价值。

(五)犯罪的类型绝大多数是普通的刑事犯罪案件

盗窃罪占70-80%。强奸、流氓、抢劫、杀人、伤害等各类案件所占比重很少。也出现了个别劫持飞机以及走私、传播淫秽物品等新型犯罪,引起了政法部门和研究者的注意。

从犯罪主体来看:

第一,犯罪年龄呈阶段性和低龄化分布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化比70年代提前了2-3岁,并且以每四年下降两岁的趋势提前。据调查统计,我国青少年的初次违法的高发年龄段为12-17岁,重新犯罪的高发年龄段为16-22岁。

一些未成年人从11、12岁时就开始染有劣迹,不满14岁的少年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出现了迅猛增长的势头,严重刑事案件明显增加。2000年以来,14-16岁青少年违法犯罪增长率持续增高,犯罪比率从1999年的11.4%逐年递增至2003年的15.1%,16-18岁的青少年犯罪始终居高不下。第二,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2002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研究报告表明,在未成年人犯罪群体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4.6%,初中没毕业的占到了47.3%。

第三,身份比较集中

主要集中在城市闲散青少年、进程务工青年、学生等群体。闲散青少年是指无固定工作,游手好闲,处于社会边缘的青少年。团中央对2361名青少年罪犯调查后发现,闲散未成年犯占全部调查对象的61.2%。

从犯罪行为来看:

第一、团伙性明显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的犯罪团伙不到1万个,到1995年已经超过20多万个。近年来青少年的犯罪案中,约70%属于团伙犯罪。在查获的团伙犯罪案件中,青少年成员占到70%;在查获的犯罪团伙中,50%-70%源于青少年犯罪团伙。

第二、犯罪行为的满目性、冲动性、暴力性、模仿性和偶发性突出

青少年的犯罪方式多是从大众传媒中模仿学习而来,诸如绑架、奸淫、抢劫、故意伤害等暴力型犯罪,青少年的犯罪手段也不再停留于某种固定模式而是处于经常变化之中。

第三、智能化、成人化趋向

在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中,电脑、毒气、麻醉品、医药技术、窃听技术被广泛应用。表现为作案手段成熟、预谋性强,善于利用先进工具和掩饰痕迹,并且,由于青少年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和信息渠道的不断丰富,青少年犯罪行为开始由低级、简单、随意向高级、高智能发展,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科技手段进行的青少年犯罪增多。

从犯罪类型来看:

种类日趋多样化,暴力犯罪突出,贪利性犯罪已成为主要类型。

过去,青少年越轨行为多以盗窃为主,越轨行为单一,而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已呈多元形式迅速渗透发展。凶杀、抢劫、绑架、强奸、伤害、爆炸等暴力行为大幅度增加,贪利性犯罪在全部犯罪案件中居于首位。全国未成年人犯罪罪名由1998年的98个发展到2003年底的120个,增幅达22.5%。据统计,在查获的青少年刑事案件中,暴力犯罪和社会危害严重的案件增多,伤害罪占20%,强奸罪占2.32%,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占2.2%。2005年上半年抓获的作案人员中44.7%是14-25岁的青少年,75.8%的抢劫案件和73.1%的抢夺案件是14-25岁的青少年所为。2006年黑龙江省判处未成年人犯罪者2198名。其中,侵财案件居多,占70%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案件中的抢劫案一直增长较快,其中未成年人案件中,抢劫案是增加最快的犯罪类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后此类犯罪还将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对我国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探讨,是研究中的热点又是难点,从家庭、学校、社会中得出直接的原因。这种机械的因果关系不能满足需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宏观分析又显得笼统。我国已有数种青少年犯罪学的著作已经和即将出版,其中有一种理论,认为犯罪原因同时植根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社会包括纵向结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关因素)、横向结构(家庭、学校、社区与青少年亚文化群)。个体包括生理、心理与人生观结构、社会原因与个体原因相互作用再加作用

场即是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也有的认为应该将原因、根源、条件以及相关因素区别开来进行研究。这些理论研究都很有参考的价值。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看,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因素、学校教育导向因素,从主观方面来看,一些未成年人自身道德的扭曲和对法律认识的误区是其堕落的重要因素。

(一)自身原因

青春期危机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由本能的生物人向理智的社会人发展的过程,在相近似的环境中,青少年之所以比成年人更易于越轨,主要是身心发展及社会化程度的差异所致。

生理成熟提前、社会成熟后移,使青春期延长的现象在我国也存在,我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不断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也由于发展中的困难存在不少问题,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又内化为青少年本身的素质问题,成为青少年走上犯罪的主观因素。

(二)环境原因

恩格斯说:“人的性格是先天组织和人的自己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方面的产物。”犯罪心理学家杜立奥认为,人的社会性缺陷,是人产生犯罪心理的根源。

如果周围环境不良,并且个性的消极特征已形成,那就为未成年人违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

1、家庭生活环境不良

残缺型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障碍。据对一项2000名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抽样调查发现,违法犯罪青少年约有1/4来自残缺型家庭(父母离异、丧

偶、单亲、再婚、犯罪),70%以上有离家出走的经历,95%以上有逃学经历,半数以上的人在少年时就染有各种劣迹。统计显示,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中央综治委在对全国18个少管所和监狱的调查发现,有26.6%的青少年犯来自破碎家庭。夫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当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许多孩子因此产生情绪障碍,悲观失望,痛恨父母,嫉妒他人,不满现实,易引发犯罪。

父母有不良恶习家庭对青少年产生影响。

2、社会生存环境不良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指出,犯罪是社会不协调的产物,而非仅仅教育导致的结果。社会上的负面影响,会使所有正面的教育功亏一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5+2=0现象(五天学校教育后,学生在社会上受两天不良影响,学校正面教育就等于零)。

资源分配不和谐。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产业结构与社会财富分配不断变化,贫富差距逐渐扩大,这种变化给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了重大影响。我国有关方面的研究针对犯罪者的职业进行分析,发现案犯以无固定职业者为最多。

据2001年全国范围的青少年犯罪调查,16岁以上青少年犯罪中,有53%是下岗失业者或临时工。大量农村青少年劳动力盲目无序地流动,由于缺乏生存的基本技能,他们往往很难在城市立足,城市多姿多彩的生活对他们又极具诱惑力,他们总是不惜一切手段也要加入城市生活,最终到了山穷水尽时,则铤而走险,以身试法。从今年来的刑事犯罪案件看,因为贫困而导致青少年侵财型犯罪已成为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然而值得注意的

是,盗窃犯并非全是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才以非法手段获取资源,贫穷不再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经济上的不平等容易导致财产犯罪。

财富增长一定要与社会分配的公平相协调,这是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是社会和谐的起码条件。

群体示范性效果。获得犯罪行为的外部条件是家庭成员的示范和鼓励,亚文化群的影响,大众传媒介中言语、文字、图像等符号的示范。犯罪行为由于得到外部强化得到外部强化而得以保持,由于模仿、不不利处境的逼迫、诱因的作用、命令与强迫、妄想、酒精作用等因素而被激发。

广西的一项调查显示,青少年由于被吸毒时的毒品由朋友提供的占81.9%。未成年犯居住在机关、学校居民区的比例明显低于普通未成年人,从我国的社会现实看,城乡结合部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难点地区,而机关、学校居住区的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社区的人文环境较好,较少滋生犯罪行为。

城市化进程中的可乘之机。随着人口流动和信息流量的增多,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同时,也为犯罪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因而有人吧犯罪现象视作‘现代化的副产品’。

社会歧视产生恶果。青少年同样渴望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立,能够获得平等的权力和尊重,不愿受管束,这种心理随年龄的增长有时会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当他们具有一些不良行为而被管教时,他们轻则反感对抗,重则予以报复。对于有过错的青少年,周围人群予以的歧视对青少年的改正和健康成长很不利。

(三)教育原因

1、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中国有家庭教育的传统。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的第一个老师。青少年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到同伙和朋友中去寻找安慰、同情和帮助,这时候‘亚文化群’就对他们构成了特别的吸引力。在这种环境中的青少年很容易被拉拢、引诱、腐蚀,误入犯罪团伙。反之,若青少年能从家庭中得到充分的关心和正确的引导,犯罪倾向则会大大降低。例如美国一项‘从母亲的有效监督看青少年犯罪’的调查报告显示,那些认为他们的父母不知道他们在什么地方的青少年,更有可能进行犯罪行为;青少年越习惯于征求父母对其行为的意见,他就越会把父母当作自己的社会、心理场的组成部分,并越有可能在考虑违法行为时重视父母的意见而尽量避免犯罪。

亲职教育弱化的家庭。一些父母为了生计,长年奔波在外,无暇管教子女,导致孩子失教。家中子女自理生活、无人教管,学校〔教师〕---家庭〔父母〕--学生〔子女〕之间的交流减少,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施加影响的机会和效果增强;有的父母对孩子采取拒绝教育的态度,他们相信“树大自然直”,与子女之间缺少感情交流,致使家庭气氛冷淡;有的父母“重智轻德”,忽视对子女素质、能力、社会责任心的培养,致其道德认识模糊,缺乏社会责任感;一些父母素质偏低,亲子沟通不足。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见识面狭窄,又不主动学习,而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与长辈的沟通存在着许多障碍,导致孩子在他律期就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引导。

对孩子放纵的家庭。父母只知道使自己的孩子衣锦食美,对孩子百依百

顺,有求必应,把父母角色定为在以孩子为中心的位置上,忽视了作为教育者的职责,替代孩子做了许多本应孩子自身承担的角色职责,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缺乏独立判断做事的能力。忽视给孩子以良好的精神食粮,以致孩子从小养成好吃懒做、贪图享受、好逸恶劳、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坏毛病。一旦孩子认为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的无力要求和过高的物质欲望,就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地干坏事。

对孩子过于严厉的家庭。父母角色过于权威化,反而削弱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把自身的意愿强加于孩子,对孩子期望过高过严,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父母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有劣迹,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不让吃饭、罚跪、捆吊、拷打、关禁闭,甚至赶出家门,造成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他们在心理上视父母为敌,流落到社会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温暖”,性格逐渐显示出粗暴和攻击性,有的在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2、学校教育存在问题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摇篮,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与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还有许多学校没有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不少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存在着严重问题,在办学方向、治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现行教育体制存在道德和法制教育滞后问题。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全面教育是学校的基本责任。但是,近年来,我国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的倾向在一些地方仍很严重,很多教

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道德和法制教育明显欠缺,致使一些学生的思想处于迷茫之中,造成不少学生思想品德“滑坡”,有的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青少年自身又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在一些中小学中,重点学校办分校、非重点学校搞重点班,忽视对“双差生”的教育和辅导,盲目追求升学率。结果使这些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由厌学下坠为弃学,长期流散到社会,形成危险的“流失群”。

一些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降低了教育的效果。缺乏对后进生和差生的关怀和帮助,不能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引导,做好转化工作,对“落后生”漠视、歧视,有的学校和老师甚至对这部分学生采取放任式教学,造成这部分学生在学校里受孤立,精神压力大,心理失衡,致使其一步步走向极端。资料表明,失学辍学问题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明显,有近一半的青少年犯罪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总之,我国存在刑事犯罪现象,存在青少年犯罪问题,有其深刻的历史、社会和国际原因。我国还存在着诱发犯罪的土壤和条件,而且不是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青少年犯罪问题有的学者预测,还将长期存在,我国党和政府已高度重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与治理。

四、青少年犯罪的控制

(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注意到一些国家在发展中由于不能很好地使经济发展与社会相协调,增加了社会问题,导致青少年犯罪。因此我国十分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注意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中包括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强理想、道德、纪律教育,在思想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既反对封建主义,也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等。而对于青少年犯罪原因与对策的研究,可以成为重要的信息反馈,以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调节,促进与青少年有关的各项政治的完善,达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的,从而使看来是消极的社会现象通

过社会科学的综合治理而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

(二)综合治理、预防为主的原则。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和变化,不是单一的因素,也不是机械的因果关系,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的学者称之为“综合症”。因此,我们一贯坚持综合治理、预防为主的方针。综合治理,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同意领导下,实行司法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既依法惩罚犯罪,又动员社会的力量,采取政治的、思想的、法律的、行政的、文化的、教育的、积极的以及伦理道德等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而上述诸多措施,要在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统率下,为了健康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共同目标而经常进行协调一致,克服矛盾而达到共同合作,不断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以有效的保证青少年社会化的顺利进行,预防青少年犯罪。(三)教育保护原则。对青少年的教育保护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净化有害环境,改善社会风气,改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关心青少年的升学、就业、恋爱、婚姻等实际问题,多作思想疏导工作,才能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目的。为此,我国已着手进行青少年保护法的起草准备工作。全国的起草正在准备。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也在地方一级进行起草青少年保护条例,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政治审理中,预算不久即可制定。

另外,我国要在全体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青少年是法制教育的重点,使他们知法、守法,增强法律观念。

(四教育挽救的原则。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强,好的青少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坏,而违法犯罪青少年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编号。所以,对犯罪的青少年,应着重进行教育挽救工作,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理想教育、法纪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使他们改过自新,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材。为此,我们特别注意发挥群众的帮教组织的作用。在他们回归社会以后,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继续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关心他们的实际问题,帮助解决困难,以减少重新犯罪。

(五加强科学研究,总结经验,指导实践。从1979年以来,我国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研究部门、高等院校、政法部门都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工作,注意运用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特点、变化规律、综合治理战略等进行了较系统地调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科学成果,关于青少年犯罪的专门著作相继出版。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国家间的学术交流。

四、治理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政策原则

这里只能介绍一些主要的原则:

第四节青少年犯罪的控制

一.铲除青少年犯罪发生的土壤

(一)弱化亚文化群对落后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青少年犯罪问题具有深厚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原因,并和“亚文化群”的存在密切相关。通过在一定时期内限制犯罪青少年对时间的自由支配来隔绝其与原亚文化群的接触。如英国青少年犯罪法规定,法官可签发社会服务令使违法者必须参加对社区有益的活动,通常每周6-8消失,包括园林装修和简单的房屋修缮工作。美国、加拿大也有类似规定,还有一些国家规定接受此劳动服务的对象为青少年违法行为的受害者。一般认为,这种处罚最大优点是使青少年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为社会带来的危害和为受害者带来的痛苦,有助于青少年公德心和社会意识的重新塑造,并因其带有“用自己劳动弥补过失的意味而优于事实上大部分由家长代付的罚款处罚。

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加强自信心教育,这对犯罪青少年的角色重塑和心理定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使不良青少年摆脱对亚文化群的依赖而真正获得新生。

(二)营造文明向上的成长环境

从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来看,社会本应是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一个载体,对培养思想道德修养起到一个促进作用,然而许多社会的不良文化场所却处处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如录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不惜以色情、暴力等有害内容招徕顾客,如果青少年长期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活动,很容易接受不良因素刺激,一不小心就会违法犯罪。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营造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强化对文化市场、娱乐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努力消除精神“污染源,教育、引导青少年自觉远离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等不宜进入和涉足的营业性娱乐服务场所和服务网,切实加强技术手段,加强安全检查和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尽可能地将安全上网的技术手段教给孩子和家长,让网络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共筑安全上网的平台。

(三)为低层次青少年提供向上发展的机会

青少年犯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的青少年对通过正当途径满足个人需要产生了怀疑和失望。多给低文化青年一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并效仿西方一些企业的做法,经常从基层工人中提拔人才,进行培训,逐步提升,这不仅对激励员工工作热情有帮助,更对那些因通往社会上层的机会被剥夺,不能合法地达到自己的意愿和目的,从而使用非法手段以致陷入犯罪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深远意义。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帮助解决就业困难问题。就业的困难造成许多青少年处于无业游民的状态。因此,必须把就业培训调整到与产业发展态势相适应,促进劳动力供需的平衡。

二、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

〔一〕进行法律教育

要预防青少年犯罪,仅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是不够的,还要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特别是要加强刑法知识教育,将法制教育融入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之中。应注意两个年龄阶段的教育,使青少年知法、守法、护法,形成法制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应抓好3-6岁的幼儿教育,这时的启蒙和底色作用非常重要,常言道∶3岁养成的习惯,到80岁也不会改,预防应从娃娃抓起。其次应抓好13-16岁的少年教育,这一阶段是人生第二个心理转折期—“迈向社会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最佳年龄,又是国际公认的“危险年龄”。

〔二〕培育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当前中国社会价值观念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价值观的庸俗化,社会和经济的转型使以部分人的价值观转为唯利是图、明哲保身,个人主义代替了集体主义。青少年正日益成为这种社会价值观的牺牲品,制约了青少年的正常社会化。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和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遇事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社会要简历有效自我约束的道德机制,保障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免受不良社会环境侵害,发挥良性自我纠正、自我监督、自我制约的作用。

(三)心理教育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困扰全社会的问题,但就其成因来看,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的心理因素,而犯罪的社会因素又是通过心理因素起作用的。犯罪行为与心理疾病、心理障碍、人格障碍、情绪障碍具有重叠交叉关系。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心理疏导和心理矫治以及时消除情绪障碍、行为障碍,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手段。

〔四〕提高文化知识

问题青少年大体上就是学校中的“双差生”,其中的一差就是文化知识差,学习成绩差。也正由于他们文化知识低,在平时日常生活和对周围事物的接触中,认知水平较低,分析解决问题缺乏细致沉稳的思考,尤其是道德法律知识很淡薄、幼稚,甚至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认识上有局限性,又很固执。据一项全国未成年的刑事作案人员数据统计中可看出,青少年犯罪的文化水平普遍很低。未成年农民平均每年占到37%以上,未成年学生平均每年占到30%以上,社会闲散人员平均每年占到21.4%,在查获的学生作案人员中,小学生占全部未成年刑事作案成员的7%,初中生占20%,高中生占27%,大学生占0.07%。初中生所占比例较高,尤其是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违法犯罪率较高。因此,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素质成为其顺利走向社会的关键。

三、加强联合教育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现代社会培养青少年的重要手段。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蔡元培说过:“习惯固能能成性,朋友亦能染人,然较之家庭,则其感化之力远不及也。”第一,普及家长教育。构建一个完善的家长教育体系,对于防御青少年犯罪至关重要。第二,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家长要以民主、平等、宽容的教育作风承担起为人父母的教养责任,这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说是要格外注意的问题。和孩子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化解他们的忧虑,努力缩小代沟,多鼓励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第三,改善家庭教育方法。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是传播和学习科学文化、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场所和课堂。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讲究一定的方法,精心构筑预防犯罪的第一道屏障,使之成为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

创造一个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共同创建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正确舆论导向、文化导向、品德导向和社会行为规范,利用现有的社会条件、场合,开展为解决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各种服务和心理咨询活动,减少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从宏观到微观给青少年以生活指导,进而形成一个协调的网络系统。因而,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协调教育,齐抓共管,为青少年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的良好环境。

第八章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总的情况

我国今年来的青少年犯罪率不断升高,呈现出令人担忧的急剧增长趋势。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的比例虽有下降,但形势仍很严峻。2007年1月10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中国青少年人口总量由低谷开始爬升,将进入一个稳步上升期,而目前中国整体犯罪率,包括青少年犯罪率都处于上升状态,未来5年青少年犯罪总量将进一步增加。

第二节青少年犯罪的形成因素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看,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因素、学校教育导向因素,从主观方面来看,一些未成年人自身道德的扭曲和对法律认识的误区是其堕落的重要因素。

一.自身原因

青春期危机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由本能的生物人向理智的社会人发展的过程,在相近似的环境中,青少年之所以比成年人更易于越轨,主要是身心发展及社会化程度的差异所致。

二、环境原因

恩格斯说:“人的性格是先天组织和人的自己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方面的产物。”犯罪心理学家杜立奥认为,人的社会性缺陷,是人产生犯罪心理的根源。

如果周围环境不良,并且个性的消极特征已形成,那就为未成年人违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

(一)家庭生活环境不良

残缺型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障碍。据对一项2000名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抽样调查发现,违法犯罪青少年约有1/4来自残缺型家庭(父母离异、丧偶、单亲、再婚、犯罪),70%以上有离家出走的经历,95%以上有逃学经历,半数以上的人在少年时就染有各种劣迹。统计显示,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中央综治委在对全国18个少管所和监狱的调查发现,有26.6%的青少年犯来自破碎家庭。夫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当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许多孩子因此产生情绪障碍,悲观失望,痛恨父母,嫉妒他人,不满现实,易引发犯罪。

父母有不良恶习家庭对青少年产生影响。

(二)会生存环境不良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指出,犯罪是社会不协调的产物,而非仅仅教育导致的结果。社会上的负面影响,会使所有正面的教育功亏一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5+2=0现象(五天学校教育后,学生在社会上受两天不良影响,学校正面教育就等于零)。

资源分配不和谐。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产业结构与社会财富分配不断变化,贫富差距逐渐扩大,这种变化给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了重大影响。我国有关方面的研究针对犯罪者的职业进行分析,发现案犯以无固定职业者为最多。

据2001年全国范围的青少年犯罪调查,16岁以上青少年犯罪中,有53%是下岗失业者或临时工。大量农村青少年劳动力盲目无序地流动,由于缺乏生存的基本技能,他们往往很难在城市立足,城市多姿多彩的生活对他们又极具诱惑力,他们总是不惜一切手段也要加入城市生活,最终到了山穷水尽时,则铤而走险,以身试法。从今年来的刑事犯罪案件看,因为贫困而导致青少年侵财型犯罪已成为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盗窃犯并非全是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才以非法手段获取资源,贫穷不再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经济上的不平等容易导致财产犯罪。

财富增长一定要与社会分配的公平相协调,这是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是社会和谐的起码条件。

群众示范性效果。获得犯罪行为的外部条件是家庭成员的示范和鼓励,亚文化群的影响,大众传媒介中言语、文字、图像等符号的示范。犯罪行为由于得到外部强化得到外部强化而得以保持,由于模仿、不不利处境的逼迫、诱因的作用、命令与强迫、妄想、酒精作用等因素而被激发。

广西的一项调查显示,青少年由于被吸毒时的毒品由朋友提供的占81.9%。未成年犯居住在机关、学校居民区的比例明显低于普通未成年人,从我国的社会现实看,城乡结合部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难点地区,而机关、学校居住区的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社区的人文环境较好,较少滋生犯罪行为。

城市化进程中的可乘之机。随着人口流动和信息流量的增多,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同时,也为犯罪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因而有人吧犯罪现象视作‘现代化的副产品’。

社会歧视产生恶果。青少年同样渴望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立,能够获得平等的权力和尊重,不愿受管束,这种心理随年龄的增长有时会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当他们具有一些不良行为而被管教时,他们轻则反感对抗,重则予以报复。对于有过错的青少年,周围人群予以的歧视对青少年的改正和健康成长很不利。

三、教育原因

〔一〕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青少年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到同伙和朋友中去寻找安慰、同情和帮助,这时候‘亚文化群’就对他们构成了特别的吸引力。在这种环境中的青少年很容易被拉拢、引诱、腐蚀,误入犯罪团伙。反之,若青少年能从家庭中得到充分的关心和正确的引导,犯罪倾向则会大大降低。例如美国一项‘从母亲的有效监督看青少年犯罪’的调查报告显示,那些认为他们的父母不知道他们在什么地方的青少年,更有可能进行犯罪行为;青少年越习惯于征求父母对其行为的意见,他就越会把父母当作自己的社会、心理场的组成部分,并越有可能在考虑违法行为时重视父母的意见而尽量避免犯罪。

亲职教育弱化的家庭;一些父母为了生计,长年奔波在外,无暇管教子女,导致孩子失教。家中子女自理生活、无人教管,学校〔教师〕---家庭〔父母〕--学生〔子女〕之间的交流减少,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施加影响的机会和效果增强;有的父母对孩子采取拒绝教育的态度,他们相信“树大自然直”,与子女之间缺少感情交流,致使家庭气氛冷淡;有的父母“重智轻德”,忽视对子女素质、能力、社会责任心的培养,致其

道德认识模糊,缺乏社会责任感;一些父母素质偏低,亲子沟通不足。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见识面狭窄,又不主动学习,而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与长辈的沟通存在着许多障碍,导致孩子在他律期就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引导。

对孩子放纵的家庭:父母只知道使自己的孩子衣锦食美,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把父母角色定为在以孩子为中心的位置上,忽视了作为教育者的职责,替代孩子做了许多本应孩子自身承担的角色职责,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缺乏独立判断做事的能力。忽视给孩子以良好的精神食粮,以致孩子从小养成好吃懒做、贪图享受、好逸恶劳、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坏毛病。一旦孩子认为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的无力要求和过高的物质欲望,就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地干坏事。

对孩子过于严厉的家庭:父母角色过于权威化,反而削弱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把自身的意愿强加于孩子,对孩子期望过高过严,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父母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有劣迹,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不让吃饭、罚跪、捆吊、拷打、关禁闭,甚至赶出家门,造成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他们在心理上视父母为敌,流落到社会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温暖”,性格逐渐显示出粗暴和攻击性,有的在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二〕学校教育存在问题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摇篮,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与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还有许多学校没有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不少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存在着严重问题,在办学方向、治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现行教育体制存在道德和法制教育滞后问题。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全面教育是学校的基本责任。但是,近年来,我国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的倾向在一些地方仍很严重,很多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道德和法制教育明显欠缺,致使一些学生的思想处于迷茫之中,造成不少学生思想品德“滑坡”,有的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青少年自身又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在一些中小学中,重点学校办分校、非重点学校搞重点班,忽视对“双差生”的教育和辅导,盲目追求升学率。结果使这些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由厌学下坠为弃学,长期流散到社会,形成危险的“流失群”。

一些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降低了教育的效果。缺乏对后进生和差生的关怀和帮助,不能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引导,做好转化工作,对“落后生”漠视、歧视,有的学校和老师甚至对这部分学生采取放任式教学,造成这部分学生在学校里受孤立,精神压力大,心理失衡,致使其一步步走向极端。资料表明,失学辍学问题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明显,有近一半的青少年犯罪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对于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本文将从研究的必要性、概念分歧及存在问题三方面进行分析,综述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现状以及治理对策。 【关键词】中国青少年犯罪、分歧、问题、治理 当前,客观存在着的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已是世界各国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它的发展已严重危及到一国的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并以行为性质的暴力化、成员的低龄化、类型的多样化以及手段的智能化而成为全世界各国刑事违法犯罪活动和社会治安中的一个焦点。处在转型社会中的中国青少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在这样一个迅速发展而又多姿多彩的环境中,青少年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总量居高不下,在整个青少年的刑事犯罪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达80%以上。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伴生现象,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无疑正困扰着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社会。 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使得越来越来多的专家学者积极关注这一现象,并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并由此制定一系列救治措施。 一、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青少年犯罪需要特别关注,因为这是一个涉及社会未来的重大问题。青少年是上一代人的接替者,这是不以任何人的一致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希望都在未成年人一代身上。 犯罪学家认为,青少年犯罪是社会的一面特殊的镜子、他能从反面反映社会文化、道德素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甚至暴露出社会某些方面的的弊病和问题。未成年人犯罪的严重性,不仅是这部分犯罪未成年人本身的堕落和社会直接危害,而且会影响、污染社会空气,腐蚀、毒害其他的未成年人。因此,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的而且非常繁重的历史任务。 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在我国,建国50多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的比例也是逐步上升的。50年代平均10%,到60年代“文革前”,上升到20-30%。60年代后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未成年人犯罪约占整个刑事犯罪的一半左右。70年代以后,比例继续提高,许多地区的未成年人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的比例曾上升到60-70%。进入90年代,犯罪像洪峰一样逐年上升,90年代中期发案率上升到80年代前半期的8倍,且居高不下。 未成年人犯罪成了我国刑事犯罪的主要部分,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主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治理犯罪的最核心的问题是治理青少年犯罪问题。我国对青少年犯罪问题比较重视,一直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但是反观近年来我国的青少年治理成效并不是很大,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并有缓慢增长趋势。有学者认为,犯罪率降不下去是由于综合治理的措施并未落到实处。也有学者认为这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必然现象。 二、关于青少年犯罪概念的争论与分歧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青少年犯罪就成为一个广泛接受并使用的概念。但是在早期文献及研究中,却缺乏对青少年犯罪概念的精确定义。随着青少年犯罪研究的发展,理论界开始对这一概念提出质疑,但分歧主要并非在“犯罪”上,而是在于“青少年”的内涵和外延上,以及由此带来的这一概念是否适合于在法学中使用,与未成年人、少年等概念的关系问题。 早在1979年,青少年犯罪研究尚处于发育时期,王德祥就对青少年犯罪这

毕业论文:对青少年犯罪的思考 好

中共甘肃省党校函授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新形势下对青少年犯罪的思考 班级:省函2009级敦煌法律本科班 学号:213904093400001 姓名:梁艳花 指导老师:姜生治 二0一一年十二月

论文提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青少年的成长条件和成长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青少年犯罪问题作为现代社会进步的伴生物,具有存在的客观必然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由于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特殊年龄段,他们的犯罪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从数量上看,全国约2.5 亿学生,其中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约占总数的万分之六。大城市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其中未成年人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达70%左右;从危害性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其犯罪危害极为严重;从蔓延性看,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强,其犯罪行为、手段相互传播,结帮成伙,同一类案例在某一地区迅速蔓延开来,重复发生。团伙犯罪愈演愈烈。笔者认为深入分析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维护和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成功之路。

论文提纲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及其特点。(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浅析。(一)自身原因 (二)家庭原因 (三)学校原因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一)自身预防 (二)家庭预防 (三)学校预防 (四)社会预防 (五)司法预防

新形势下对青少年犯罪的思考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从数量上看,全国约2.5 亿学生,其中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约占总数的万分之六。大城市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其中未成年人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达70%左右;从危害性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其犯罪危害极为严重;从蔓延性看,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强,其犯罪行为、手段相互传播,结帮成伙,同一类案例在某一地区迅速蔓延开来,重复发生。团伙犯罪愈演愈烈。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得到了我国有关部门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我国也已颁布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可以说,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但结合新的社会实际,针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进一步深入探析预防对策,仍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在我国有关的法律文件中,对“青少年”的概念未予明确的界定。就其词义而言,“青少年”即指青年与少年的合称,“青年”是指人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年龄段,“少年”指人从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年龄段。理论界对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如何给儿童青少年犯罪问题提出一个整体性的解决方案

课题:如何给儿童青少年犯罪问题提出一个整体性的解决方案。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家庭幸福、社会稳定息息相关,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透视形形色色的青少年犯罪,面对青少年犯罪导致一个个破碎的家庭,面对青少年因一时失足导致他人受损受害自己花季泯灭,令人痛恨又痛心又惋惜。如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青少年失足,挽救失足青少年是十分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 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表现形式从以前的“打架斗殴、流氓滋事”到现在出现了“为维持畸形消费”而发生一些青少年铤而走险去抢劫、敲诈、盗窃导致违法犯罪行为。二是结伙违法、暴力犯罪增多。用武力、用凶器来犯罪比较突出,青少年由于贪玩、易冲动、好出风头,经常喜欢三五成群纠集在一起,当其中一个人出个坏主意,大家就喜欢跟风一哄而上,不计后果,出于“哥们义气而不辩是非”实施犯罪。三是激情犯罪比较明显。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差,遇事往往不加思考,突然起意,导致激情犯罪。四是涉毒品犯罪案件增加。一些辍学青少年对毒品的认知能力差,受好奇心理强,或因精神空虚,为寻求刺激而吸毒,或交友不慎被拉下水,走上了吸毒的道路,染上了毒瘾,以贩养吸,走上迷途。 二、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分析 引发青少年犯罪因素很多,有来自社会风气影响,有来自学校教

育缺失,有来自家庭监管不力,有来自特定成长时期潜在困惑。表现为以下情况: 一是图眼前小利不顾后果,思维简单偏激。一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动机和目的往往很简单,看问题往往只看表现现象,看到一个原因,想到的只是一种结果。 二是交友不慎。青少年贪玩、易冲动、好出风头,经常喜欢三五成群纠集在一起,假如其中有一个人出个坏主意,大家就喜欢一哄而上,出于哥们义气就不辩是非,从众尚武,结伙犯罪,不计后果,导致身陷牢刑。 三是理智战不能战胜冲动。一些青少年在学校里虽然也或多或少地听到和受到有关道德、法律等的知识和思想教育,受不良文化的影响,但在遇到某一件具体的事物时,那种朦胧的理智观念常常不能战胜瞬间突然产生的情感冲动,于是常会感情用事,守不住法律底线,干出一些违法犯罪的行为。 四是对毒品的认知能力差。不少吸毒青少年在吸毒前对毒品本身知之甚少,甚至无知,对毒品的害处只是道听途说,口耳相传,略有所知,非常肤浅,在不正当的好奇心驱使下而涉毒,走上了吸毒的道路,染上了毒瘾。 五是家庭失管学校失教。一些辍学的青少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校期间无心向学而过早辍学,导致文化素质较差,法律意识淡薄,辨别是非能力较低,自我管控能力差,步入社会后,生性懒惰不肯外出打工(或因年龄问题不能外出打工),为打发无聊的青春,不分事

浅谈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成因及防范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成因及防范对策 摘要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是一个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青少年犯罪表现出盲目追求金钱和满足物质欲望,虚荣心极强,以盗窃、抢劫等犯罪居多,多以侵占财产为目的,并不同程度地带有暴力。文化程度偏低,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综合起来,不外乎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等因素。青少年自身素质差,是最终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家庭环境不良或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青少年思想不成熟,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差;学校只是一味的追求升学率,不重视制教育,使青少年不能从小树立法制观念。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力量互相配合,共同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原因预防 一、青少年犯罪的界定 青少年犯罪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所实施的犯罪,亦即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年龄段,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统称。中国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已年满十四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当前在我国青少年犯 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这已被国际社会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 的第三大公害。 二、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一)犯罪问题突出。据权威资料显示,近几年,我国14—18岁未成年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作案成员的比例一直处于10%以上 (二)呈现低龄趋势。15岁以下的少年违法犯罪增多。违法犯罪的低龄趋势潜伏着巨大的 社会危害。 (三)犯罪突发性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生理发育快,心理状态不够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冲动,做事往往不顾后果 (四)团伙犯罪严重。团伙犯罪是青少年犯罪中常见的、频发的犯罪方式。青少年犯罪案件中70%左右由青少年组成团伙作案。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1、个人因素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 心理发育成长阶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模仿力强,好冲动,易被诱惑实施犯罪;有的青少年对社会上不良风气、各种诱惑,以及一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化,有一种神秘感,想试试的心理;有的学生成绩差,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自尊心受挫,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正是由于大多数青少年犯文化素质不高和其脆弱的心理,使得他们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因素家庭是未成年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境和教育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

青少年犯罪论文

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四川省少管所失足少年家庭情况的调查分析 08心理1班20085743 宋盼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趋势一直呈居高不下态势,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类型多元化、较低的知识层次、犯罪手段成人化、有极强的随意性、犯罪成员团伙化的特点。青少年犯罪有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几方面的原因。本文调查并分析了一些四川省少管所失足少年的一些家庭状况,力求归纳出容易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一些家庭特点,为家长和社会提供一些参考,帮助他们为孩子营造一个适合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家庭环境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抚养者氛围 【正文】 一、研究背景: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有人将其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公害”. 可见,青少年犯罪之普遍、之危险、之复杂、之麻烦、之难以治理. 近几十年来,青少年犯罪的问题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引进大量先进技术的同时,各种思想、文化、观念也都涌进我国,一些腐朽的东西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毒害着我国青少年。除此外,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失调,人口发展失控所带来的青少年待业问题,由于学校教育体制的弊端造在流失生增多等等,使得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出现主体低龄化,手段成人化等特点,成为社会治安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在这诸多因素中,家庭因素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客观因素。因此了解和研究各种类型的家庭及其变化,分析其与青少年犯罪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是配合社会和学校教育,做好青少年犯罪早期预防工作的重要一环。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近年来,在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控制。但是,在新旧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违法犯罪仍然比较严重。与过去比较,出现了犯罪性质、犯罪类型、犯罪方式、危害程度的一些新变化。 (一)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数量占全部犯罪嫌疑人的多数,青少年仍是犯罪主体。尤其是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小城镇以及交通枢纽地区,青少年犯罪活动更为突出,成为困扰社会治安的症结所在。 (二)青少年犯罪性质恶化,暴力犯罪严重。青少年犯罪性质不断恶化,攻击性特别强,杀人、伤害、抢劫、强奸、绑架人质等重大暴力性犯罪增多,对社会危害加剧。 (三)青少年犯罪类型增加,出现了新的犯罪类型。以往青少年犯罪是以盗窃、抢劫、强奸、流氓、伤害杀人等类型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增加了智能化、高科技犯罪类型。 (四)青少年犯罪方式更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出现早熟,犯罪方式也逐步升级。近几年逐渐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流动作案、结伙作案和利用高科技作案。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全球化,新的高智能、高科技犯罪正在不断出现,亟需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 本研究即是在这个背景下,以四川省少管所的失足青少年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希望能了解解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并基于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性对策建议,以期为预防青少年犯罪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四川省少管所的失足青少年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全部为男生,共45

青少年犯罪问题探析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能否健康成长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存续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当前,我国青少年的成长从总体上看是健康的、良好的,但是,不容回避的是,在一些地方,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并产生了种种负面影响,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制止青少年犯罪是目前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理论思考。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一般说来,青少年犯罪是指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违犯国家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青少年犯罪以其犯罪主体年龄小、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周期长等因素而倍受人们关注。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在各类犯罪中的比重不断攀升,影响日益增大,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其现状和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犯罪情节恶劣,犯罪手段升级。当前,在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重、特大案件比例逐年上升,居高不下。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杀人、强奸、抢劫、盗窃四类重大刑事案件中,每1000件此类案件至少有30件是青少年所为。而且,从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案例看,其作案手段往往凶恨残忍,犯罪的暴力化倾向十分明显,一些青少年在犯罪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天不怕地不怕的心态,实施犯罪行为极少顾及后果。 (二)犯罪年龄提前,低龄化严重。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年龄有所提前,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据调查,我国青少年犯罪年龄较以前平均提前了2—3岁,其犯罪的年龄阶段大致为:10岁—12岁开始有劣迹,13岁—14岁开始走上违法犯罪道路,14岁—17岁进入犯罪高峰期。据统计,2002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18岁以下青少年犯罪上升了大约120,14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上升了大约280.(1)随着犯罪年龄的提前,越来越多的花季少年走上了犯罪道路。 (三)团伙犯罪增多,集团化趋势明显。据有关资料统计,团伙犯罪在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占据大约60以上的比例,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在青少年的犯罪团伙中,其成员有的是同学,有的是同一区域的邻居,有的是不良少年,他们经常在一起消遣、玩乐,相互纠合,相互利用,逐步结成犯罪团伙。团伙犯罪的增多是青少年犯罪向组织化、集团化发展的重要表现。 (四)犯罪诱因简单,盲目性突出。从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和诱因来看,其犯罪的随机性和盲目性有所增大。一些青少年犯罪的目的十分简单,如在许多侵财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的目的就是为了非法攫取财物。而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犯罪常常没有明确的目的,他们或因琐事吵嘴,或因小事纠纷,或是单单看不惯别人的行为就实施加害行为,从而导致犯罪。犯罪诱因的简单化使青少年犯罪的盲目性、突发性加大,这给预防和制止青少年犯罪增加了实际困难。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青少年犯罪受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成因也呈现出多样与复杂的特点。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青少年犯罪问题调查问卷

青少年犯罪问题调查问卷 一.单选 1.您的年龄是() A.小于16 B.17-18 C.19-25 2.您所知道的涉及青少年的案例有多少() A.很多B.一般C.少D.没有 3.您觉得哪一方应队青少年犯罪负最大的责任() A.学校 B.家庭 C.社会 D.其他 4.您觉得青少年犯罪与受教育程度关系大吗() A.非常大B一般C.很少D.没有一点关系 5.您觉得犯罪的青少年的家庭背景如何() A.具有优质的家庭背景 B.普通工薪家庭 C.家境贫寒 D.青少年犯罪与家庭背景无关 6.您觉得犯罪青少年应该受到何种制裁() A.刑罚 B.拘留 C.管制 D.不收任何制裁 7.您觉得犯罪的青少年父母受教育水平如何() A.本科或者本科以上 B.专科 C.中学 D.未受教育 8.您对犯罪青少年持什么态度: A.惋惜/同情 B.无所谓 C.认为其咎由自取 D.回避 9.您认为最易构成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因素是: A.学习成绩差 B.教师素质问题 C.校风问题 D.其它

10.您觉得现今网络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影响如何() A.非常大 B.一般 C.影响很小 D.没影响 11.您觉得预防青少年犯罪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A.改善家庭环境,提供健康的家庭教育 B.改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C.对青少年进行定期法制教育,提高自身觉悟 D.靠青少年自制 12.您觉得什么性别的青少年容易产生犯罪() A.男性 B.女性 13.您觉得青少年犯罪队社会危害如何() A.很严重 B.一般 C.危害不大 D.没有影响 14.您觉得我国对青少年犯罪的法律制度如何() A.很完善 B.一般 C.不是很完善 D.极不完善 二.多选题 1.您觉得社会中那些因素容易引发青少年犯罪() A.黄赌毒 B.封建迷信 C.治安环境 D.网络媒体 E.暴力事件F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具体因素) 2.您觉得学校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A.加强教师素质 B.多开展法制讲座 C.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D.聘

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

有多少青春年少可以重来 ——由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引发的思考 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但曾几何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却越来越突出,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近期我院受理了一起未成年人敲诈勒索案,犯罪嫌疑人张某是一个年仅16岁的少女,在看守所里看着面前这张稚嫩的脸,让人很难将她与犯罪联系到一起。通过与张某的交谈,我们了解到了整个案件的始末,更引发了我们对未成年犯罪这一问题的更为深入的思考。 一、花季少女怎样一步一步走向犯罪 (一)张某的成长环境 张某的父母均在葫芦岛市政府机关工作,家庭收入较为稳定,是典型的小康之家。张某作为家里的独生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对她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从小到大张某不管犯什么错误,最严重的顶多只有父母几句责骂;在生活方面,张某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除了读书以外,几乎所有事情都由父母代劳,十几岁了还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子,自理能力很差。 在父母的溺爱下成长起来的张某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任性、骄纵、自私且依赖性强。2008年9月,张某被父母送到阜新市某职专读书,娇娇女的性格使张某在新的学校里很难处理好同学关系而倍受排斥,于是张某开始频繁出入学校周围的网吧,在虚拟世界里寻找安慰和寄托。 (二)交友不慎入歧途 白某是张某的男友,二人在网吧里相识,确立了恋爱关系。白某没工作、没收入身边却有一群酒肉朋友整天游手好闲、花天酒地。趋新求异的张某沉迷于花天酒地的生活不能自拔,最终因逃寝被学校退学。退学后的张某非但没能深刻反省,反而千方百计摆脱父母的管制,于2010年年初只身从葫芦岛返回阜新和白某过上了同居生活。和白某同居后张某每天除了上网就是和白某

浅析青少年犯罪问题及预防

浅析青少年犯罪问题及预防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问题,我国青少年犯罪趋势,总的来说呈上升态势。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成为捆扰各界部门的难点问题。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不仅有社会环境的因素,而且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根源。预防措施的根本就是坚持以学校为主,家庭、社会紧密结合,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育中要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兴衰,然而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当前,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然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社会物欲横流,犯罪率居高不下。所以,如何在当前形势下让青少年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使之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当前我国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社会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全国各地区和有关人士的重视。我国历来十分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虽然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惩罚和处置,制定一系列特殊的法律法规。但是,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仍有上升的趋势,形势还很严峻。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客不容缓的一件大事。这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还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更影响国家的未来,因此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一项主要任务。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了解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犯罪原因及治理对策。 青少年群体不同于一般的群体,面对日益多发的青少年犯罪事件,如何才能预防青少年犯罪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抑制青少年犯罪,这已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事青少年犯罪。所谓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从理论上来说青少年犯罪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青少年犯罪,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广义青少年犯罪则是指6—25岁年龄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触犯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和社会的共同关注,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 而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却着实令人堪忧。首先,从犯罪形式来看,共同犯罪、合伙作案多。这是由于青少年年龄小、感情脆弱、依附性强,容易形成“小团体”,容易互相影响,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可能形成共同作案,也容易得逞。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其次,从犯罪性质来看,严重犯罪多,手段残忍,后果严重。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生理发育很快,心理发展却比较慢,在思想上表现为不成熟性,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往往存在偏差容易走向歧途;易受到外界感染、刺激,产生感情冲动,走向极端。这些人或严重伤害、行凶杀人,或暴力抢劫、实施强奸,犯罪手段恶劣。再次,从犯罪动机来看,突发性犯罪多,带有盲目性。由于青少年年龄小,社会经验少,做事往往不计后果,容易丧失理智,引发犯罪。考虑比较简单,犯罪动机单纯,很少预谋,突发性犯罪比较多。最后,从犯罪年龄来看,逐渐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 犯罪的产生不仅要有引发犯罪的诱因,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青少年犯罪与

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报告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15级物理学3班郭雪如 一、调查对象:十二岁至十八岁的青少年 二、调查目的:了解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调查方法:数据统计分析 四、调查现象及应对策略: 都说青少年是新时代的希望,肩负着新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然而,最近这些年青少年犯罪问题越发的加重,青少年的人生道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顺利,青少年的犯罪案例历历在目,有些青少年e时段,却因种种原因陷入了犯罪的泥潭,给人生中留下了不可抹去的阴影。人们对犯罪行为感到深恶痛绝的同时,也不得不对新一代青少年的犯罪问题叹息。 2001年至2003年,福建省龙岩市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青少年(14到25周岁)犯罪嫌疑人2338人(其中14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505人),占批准逮捕刑事犯罪嫌疑人总数5378人的43.5%。青少年犯罪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重接近50%,且犯罪年龄呈低龄化发展趋势,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类型以侵财型为主,此类占批捕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65%,以抢劫和盗窃最为突出,其次是以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犯罪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较常见,三年共批捕杀人、伤害、强奸、抢劫、绑架等五类暴力犯罪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920人。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类型多样化发展,出现一些新的类型,如绑架、投毒、破坏生产经营等犯罪,特别是与网络有关的犯罪明显增加,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等。青少年犯罪手段向成人化、智能化发展。一些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反侦察意识明显增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青少年模仿澳台的黑社会组织,组成具有黑社会萌芽性质的犯罪团伙实施犯罪活动。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身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社会不良文化影响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青少年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模仿欲望,难以抵制不良诱惑。不良家庭环境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师长,良好的家庭环境会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反之,会造成子女的心理障碍,以致诱发违法犯罪。另外,家庭的变故,如父母离异、死亡及父母犯罪等,都有可能会使子女失去家庭的温暖和精神支柱,产生孤傲冷漠、报复等病态心理,有的甚至过早辍学流入社会,与社会不良青少年结群而误入歧途。学校对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疏忽,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许多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成长因素也不容忽视。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发育期,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格和正确的理想、道德观念,缺乏是非曲直的判断力,容易感情冲动而失去理智和控制,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致产生犯罪动机。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样的,因此,要从不同方面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治理。以教育为本,预防为主,才能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 第一、要从家庭入手,家长对子女必须真正担起法定的义务和社会道德义务。应循循善诱,使自己的子女懂事,有礼节,且坚强务实,会处理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会理智的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同时要特别注意孩子的不良倾向,及时加以诱导,教会子女正确思考人生和面对人生。 第二、要从社会入手,给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应该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对于当前文化的 “黄”“赌”“毒”泛滥的情况,应坚持不懈的进行调整,加强监督检查力度,不断进化我们的社会环境。 第三、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控制教育。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青少年的人身观、世界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还要有意识地磨练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进行健康有益的活动来充实自己。

青少年犯罪问题调查问卷

青少年犯罪问题调查问卷 亲爱的朋友: 您好!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为了解青少年犯罪情况,避免青少年出现行为偏差,给社会工作者提供参考意见,特开展本次调查。本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回答下列问题,对您的回答,我们将按照“统计法”予以保密!谢谢合作! 东莞 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东莞社情研究中心 09社会工作专业易泳欣 二零一三年四月个人基本情况: 1、你的性别() A.男 B.女 2、你的年龄()岁 3、你长期生活在哪?() A.农村 B.乡镇 C.城乡结合处 D.一般城市 E.省级城市 4、你的文化程度() A.未读书或小学程度 B.初中 C.高中、中专、技校、职高 D.大专 E.大学本科或研究生 5、你现在或曾经在学校的表现怎样?() A.优秀 B.一般 C.不好 6、你在学校和老师、同学、寝室的关系怎么样?() A.很好 B.一般 C.不好 7、你的家庭成长状况()

A.从小成长在双亲(即父亲、母亲共同抚养我成长)的家庭 B.从小成长在单亲(即父、母亲离异或是其他原因,只有母亲或父亲抚养我成长)的家庭 C.由其它家庭成员抚养长大的(由于某些原因,父母无法在身边,所以是(外)祖父母或是其他亲威抚养我)的家庭 D.是孤儿,是在孤儿院或是由其他领养、抚养机构(个人)或其它环境成长的 8、你曾经是否受过虐待?() A.是 B.否 家庭情况: 9、你抚养人平均受教育水平() A.文盲 B.小学学历 C.初中学历 D.高中学历 E.大学学历 F.硕士或博士学历 10、若你做了错事,家长的态度与作法是() A.给我讲道理、要求自己改正 B.体罚 C.责骂 D.凶打 E.不闻不问 11、你与你父母相处或沟通如何?()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有距离,不能很好交流 12、你认为你的家庭经济情况() A.优越 B.良好 C.一般 D.家庭经济负担重 13、你在你朋友、同学面前谈及的家境吗?() A.经常 B.很少 C.几乎没有 14、你希望家里人关心你的学业吗?() A.希望 B.无所谓 C.不希望 15、你的家长与你经常交流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什么?() A.学习 B.感情 C.金钱 D.娱乐 E.其他 16、你认为父母间感情对你各方面发展重要吗?()

预防青少年犯罪论文

预防青少年犯罪论文 题目: 浅析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教师: 职称: 中学二级 学校: 电话: 邮箱: 邮政编码:

目录 引言 (3) 摘要 (4) 一、青少年犯罪概述 (4) (一)青少年犯罪概念 (4) (二)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特征 (5) (三)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类型 (6)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7) (一)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意义 (7)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7)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9) (一)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含义 (10)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11) 总结 (12)

引言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事。完全或者限期取消青少年犯罪记录,不让刑事污点载入档案,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青少年犯罪法律研究专家近日建议我国应该立法加强对犯罪青少年获释后的保护,取消他们的犯罪记录,以利于他们重归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手机等通讯工具的逐步普及,我们迈进了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快速传递,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思潮蜂拥而至,作为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容易受到误导的未成年人该如何增强自己的辨别力以及社会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深入探讨和研究的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课题。

摘要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预防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快,我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还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一是境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始终把青少年作为争夺对象。这些敌对势力一直寄希望于我国下一代,通过反动媒体对我国进行反动宣传,利用社会热点问题煽动闹事等方式直接拉拢教唆青少年违法犯罪。二是各种不良思想思潮和文化垃圾侵蚀青少年。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不正之风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淫秽色情的文化垃圾屡禁不止,一些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受到冲击,法制观念淡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贪图享乐和不劳而获,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三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中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只注重经济指标,忽视青少年的教育和服务,对侵害青少年权益的问题解决不力,没有把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摆上日程,致使社会上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出现增多的趋势。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呈持续上升趋势,出现了年龄低龄化、手段成人化,形式团伙化之趋势,已经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成长,关心到21世纪中国光明前景。我们要以战略的远见和对民族高度负责的责任感,采取有效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第一章青少年犯罪概述 第一节青少年犯罪概念 一、青少年犯罪的含义 所谓“青少年犯罪”,在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青少年犯罪不仅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某些违法行为,不良行为,狭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是指触犯刑法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我国《刑法》是我们确定狭义要领的主要依据。 二、我国刑法是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我国刑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十四第第二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第14条第3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上面这些规定,说明了我国刑法关于责任年龄的规定是采取了4分法,即: (一)已满16周岁的人犯任何罪,都必须负刑事责任。这在法律上叫做“完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及典型案例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及典型案例 导读: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及典型案例,这句写于110年前的名言寄望中国青少年进取、创新、有所作为,青少年被喻为“祖国的花朵、八九点钟的太阳”,那么如何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则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其中25岁以下青少年网民超过1亿,而青少年网络成瘾数量庞大,网络正在改变着青少年的生活、思维和行为方式,甚至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调查显示,80%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或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语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这句写于110年前的名言寄望中国青少年进取、创新、有所作为,它激荡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青少年被喻为“祖国的花朵、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国家希望之所在,那么如何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则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如今是网络社会,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据有关机构预测,2010年中国的网民数将达4亿,其中25岁以下青少年网民超过1亿,而青少年网络成瘾数量庞大,约为2400万。可以说,网络正在改变着青少年的生活、思维和行为方式,甚至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均来自网络。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调查显示,80%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或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而犯罪。 为了认真贯彻团中央书记处关于“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指示精神,提高青少年网络素养,增强青少年自身免疫力,积极发挥新媒体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作用,探索共青团组织服务于青少年成长的有效途径,中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共青团北京市委、中国青年报、新浪网共同发起“大家E起来”的青少年网络素养大讲堂活动。 在青少年犯罪屡屡发生的今天,很多误入歧途的青少年让人揪心,他们再也不能享受美好的青春年华,而是背负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因此,如何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期栏目就从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原因、预防等方面进行探讨。追本溯源才能理清源头,从根源上杜绝青少年犯罪的诱因才能真正预防和杜绝此类悲剧的发生。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的预防、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1、青少年犯罪现状 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相当严峻,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称,“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未来5年进一步增加。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由于发育年龄提

青少年犯罪问题论文

论文题目: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自身的前途和发展,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良的社会社会环境是滋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温床,教育不当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源。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已经刻不容缓,亟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让全社会共同努力起来,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原因预防社会工作教育文化市场司法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如今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继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其犯罪的严重性、反复性、长期性、潜在危险已日益为全社会所认识。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不良的社会社会环境是滋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温床,教育不当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源。预防、减少和有效控制青少年犯罪,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已经成为社会各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急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警觉和重视。让我们要时刻敲响警钟,防患于未然,把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接下来,我主要从社会工作学的角度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相关问题。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什么是青少年犯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它以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14岁为起点。广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它是指6-25岁年龄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触犯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的不良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十五”期间青少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少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称,“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未来5年将进一步增加。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十五”期间,中国青少年人口总量由低谷

青少年犯罪问题分析

青少年犯罪问题分析 ; 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对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专家、学者以及热心于预防青少年工作的人员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办法,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指出:预防未成年犯罪应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对青少年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据报载:就福建省漳平市来说,自2002年以来,该市就有青少年犯罪案件85件140人,其中抢劫28件5人,盗窃36件48人,寻衅滋事28件15人,故意伤害5件6人,敲诈勒索3件8人,绑架2件2人,拐卖妇女1件5人,强奸1件1人,故意杀人1人。青少年犯罪率与前几年相比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 (一)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1]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其次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众多;再有者,就是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主人翁做案手法,称英雄,无所顾忌,不顾后果挥刀作案,以致犯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罪行。 (二)、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

聚集在一起吸烟酗 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值 得重视的是,有的少年深受黄色、淫秽音像制品的毒害而不能自拔,为了寻精 神刺激,而持刀、持械拦截少女实施暴力。 (三)从犯罪手段来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我市一名少年犯杀人案,该少年看着手表杀人,计算杀一个人需多长时间,杀完以后还准备杀第二个人。有的少年犯罪手段已经达到智能化、成熟化。作案前周密策划,多次踩点,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分工明确,注意配合;有的已会运用侦察手段;有的一人就犯有数罪,而且情节都比较为严重。 (四)从犯罪年龄看,逐渐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 (五)从犯罪身份看,辍学少年人数居多。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一)社会现实及丑恶现象不时的腐蚀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 青少年的生活离不开五彩缤纷和充满形形色色诱惑的大千世界。当今社会难免残留着旧社会的痕迹,在一些阴暗角落滋生蔓延着一些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相称和丑恶现象。[2]一是社会上

浅析青少年犯罪问题

浅析青少年犯罪问题200 级《社会工作与管理》(专科段)准考证号: 姓名: 指导老师:(暂时不要填) 时间:2009年09月1日

【内容摘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犯罪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值得关注的是,70年代末期以来,青少年犯罪率迅速上升,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而且直接影响着新一代人的成长。对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专家、学者以及热心于预防青少年工作的人员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办法,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指出:“预防未成年犯罪应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心理娇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对青少年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青少年处于人生特殊阶段,可塑性大,易冲动,行动轻率,不计后果,稍有松懈,便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犯罪逐年增长,在校生犯罪也同步增长,已成为全世界关心的社会问题。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成长,很早就发出加强青少年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通知。加强青少年教育,有可能使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青少年走上正道,成为有用之才;如果不及时引导,很有可能滑向犯罪的泥坑,成为罪犯。因此,全社会都应当关心青少年成长,预防青少年犯罪。下面就青少年犯罪问题,主要是在犯罪的表现形式、特点、原因、轨迹、预防及其综合治理等方面进行粗浅地探讨。

浅析青少年犯罪问题 青少年处于生理变化期,情绪起伏较大,易冲动,行动轻率,不计后果,稍有松懈,便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心理发展上具有可塑性和不稳定性,且观察力、想像力丰富,自我意识强,创造欲望强,接受能力也强。所以加强青少年教育,完全有可能使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青少年走上正道,成为有用之才;如果不及时引导,很有可能滑向犯罪的泥坑,成为罪犯。因此,全社会都应当关心青少年成长,预防青少年犯罪。下面就青少年犯罪,特别是在校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讲几点个人看法。 一、青少年犯罪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的表现形式 1、侵犯人身权利型。主要表观为杀人、强奸、抢劫等暴力性犯罪。不少案件手段残忍,情节严重,后果、影响恶劣; 2、侵犯公私财产型。主要是盗窃、诈骗、敲诈勒索公私财物; 3、扰乱社会秩序型。主要是聚众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等。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青少年犯罪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从武夷山市检察院提供的数据来看,今年来,经该院提请移送的未成年人案件55件95人,同比去年的45件72人,略有上升。 2、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 国内外资料表明,15岁到25岁年龄段是容易犯罪的危险时期,相当一部分在校生处于这个可塑的年龄段,这个年龄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的影响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模仿力强,好冲动,容易被引诱,行动比较盲目。因此,他们犯罪同他们这一时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有一定的联系,是其心理不良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近一、两年犯罪嫌疑人年龄越来越年轻。如:王某抢劫案,年龄为13岁至16岁。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形势严峻,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固然很多,既有青少年自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又有社会的原因等诸多因素。 (一) 家庭教育偏差。家庭是一个社会化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不良的家庭环境与不正确思想教育方法,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 一是家庭过分溺爱。有的家庭将独生子作为“宠儿”,没有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百般袒护。无疑助长了孩子的弱点,纵容了孩子的错误行为,导致小孩任性、妄自尊大,对集体漠不关心,缺乏起码的道德责任感,养成心胸狭窄,斤斤计较的性格。二是家庭教育放任自流。对孩子只养不教,放任不管,一旦发现孩子有问题,则转为另一个极端,采用棍棒教育的方式,这样,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爱和理解,就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走上越轨道路。三是家庭破裂创伤。父母离婚,家庭残缺等不幸的家庭生活境遇会在儿童心中投下阴影,随着年龄增长和外界恶性刺激的增加。就会形成各种偏差的错误的价值观念,导致犯罪。四是冷漠家庭氛围。家庭成员缺少情感的交流沟通,特别是父母对子女漠不关心,造成家长与子女的严重隔阂,在这种压抑的气氛下,孩子了愿意回家,不愿讲话,到外界寻找温暖,这样就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导致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内容不完整,仅供格式参考,请勿抄袭)。 三、青少年犯罪的轨迹: 不良青少年走向犯罪的一般轨迹是:问题青少年—不良游戏群体—劣迹群体—越轨群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