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

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

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
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

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指向阅读与写作

的“1+3”单元组自主阅读教学法

实验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指向写作的“1+3”单元组自主阅读教学法,针对当前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而提出,目的是实现阅读教学由内容分析到学法指导的转变,由“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的转变,由被动阅读向自主阅读的转变,从而推进自主阅读教学的发展,推进生本愉悦课堂的高效发展。

二、理论依据

1.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指向阅读的理论依据: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有方法讲策略地引导学生让读书成为“1+3”单元组教学的一个核心指导思想。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大奖赛上强调要把“课外阅读挤进课堂”。

3.指向写作的理论依据:2011版新课标反复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吴忠豪教授曾经在《语文教学的立身之本》中指出:理解文本内容的训练应该有两个路径:一是通过文字符号理解文本旨意,即课文“说什么”;二是理解文本的表达形式,即课文“怎么说”。

王尚文先生坚持:“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

三、研究方法

文献法、行动研究法

四、实验操作与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理论与课例学习,为教学法的探索奠定理论基础。(2011年2月——2011年3月)

1.学习课程标准(实验稿),寻找理论依据。

2.学习崔峦老师的报告《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内容略)。

3.学习特级教师李怀源的《“单元整组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第二阶段:依托校本教研,进行课堂实践。(2011年3月——2011年4月)

确定五年级为实验年级。开始研究单元组课文,选定一个内容与方法集中的单元作为重点实验单元。按照整体感知——部分体验——整体感知的思路进行实验。

教师课例打磨:陈力娟出示范课(五年级上册)《诺贝尔》一课时。这篇课文是作为引领本单元的精读课文来对待的,接下来又进行了一个课时的练习处理。另一位教师构思了其他几篇课文的上法——一个课时上完。整个单元用三个课时上完。

第三阶段:学期末实验小结,梳理经验与困惑。(2011年4月——2011年6月)

经过这一阶段的摸索,我们有了一点收获,总结出教学法内涵为:“1+3”单元授课,就是把教材的一个单元看做一个整体,整合教材,挖掘教材的主题训练点,围绕重点大胆取舍,做到一课一小得,一单元一大得,“以一带三”,实现单元教学的高效愉悦。

我们用的是苏教版语文课本,单元组课文的编排大多以内容主题为主线,用这样的方式阅读课文,很适合。但是,我们也发现了这样操作的难度。这样的以一带多的上法,上课的效率似乎高了,但每篇课文的知识点的落实出现疏漏,学生阅读的量有所增加,效果如何心中却没底。这些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研究。

2011年4月份,我校举行了胶南市小学语文“明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专题研讨活动,韩文文老师进行了精读课《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三年级上册)课堂展示。侯瑞珍老师做了《明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指导——中高年级童话教学策略》经验交流。

第四阶段:借助远程研修,实现美丽转身。(2011年9月——2012年12月)这两个学期分别是第一二期远程研修课例打磨。远程研修为我们的实验研究打开了一扇天窗,我们看到了精读课的局限性,看到了内容分析在精读课上的过多的纠缠,我们找到了课堂效率低的原因。

2011年9月,我校举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磨课活动,以五年级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为精读课课例打磨。此课例被作为胶南的优秀课例推到山东省参加比

赛,团队获得省一等奖,李玉先老师获得个人省一等奖,团队中多人获远程研修先进个人。

2012年9月,我校举行了青岛市送课下乡活动,市南区姜婧出课《姥姥的剪纸》,我校王美玲出课,王秀梅老师做了《首首诗歌声声韵——诗歌教学策略初探》。

第五阶段:学习2011版新课标及相关理论,初次提出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1+3”单元组自主阅读教学法概念。(2013年2月)

1.重新审视单元组教学,调整实验探索思路。2011版新课标强调的语言文字运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语文学科会上,业务干部就“1+3”单元组自主阅读教学法进行了新的概念解读:1,指精读课文。3,指一个单元的精读外的略读课文、一个单元的课外阅读、一本课外书。确定实验年级由原来的三、五年级推广至三~六年级。

2.学习2011版新课标。2011版新课标尤其强调语言文字运用,这就为我们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3.学习吴忠豪教授在《小学语文教师》上发表的《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弄懂“教什么”。

4.学习青岛市教研室主任张兴堂编写《小学语文“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法》一书。本书总结了近几年青岛市对于课堂教学的探索成果,书中总结的“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法”渐渐走进我校教师的课堂。

第六阶段:精读与略读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示范引领。(2013年2月23-3月3日)

1.学习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改变课堂的内容分析,转向语言文字学习。

2.教研组对精读课与略读课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多预设、多论证的“四多”探讨,确定了两者的异同。

相同点。不管是精读还是略读,都属课内文本阅读教学,我们学习并实践运用张兴堂主任编写的《小学语文“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法》中的“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法的“六模块十环节”。教无定法总有法,我们又根据我校实际进行了稍微的变动,形成了适应我校的“六模块”教学法。

不同点。基本流程都是“六模块”,但对于精读课与略读课又有所不同。精读课确定一课一得后,对方法的学习细致、深入,学生达到掌握并会运用的程度。课堂上拓展的课外阅读与写作选择的量要少。而略读课要借鉴在精读课上学到的方法来指导阅读,相对来讲,时间比较充裕,课外阅读的量要加大,习作要加强。

精读课与略读课示范引领:精读课:付艳《记金华的双龙洞》略读课:李玉先《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第七阶段:各教研组展开单元组精读带略读课堂实践。(2013年3月-2013年4月)

1.学习温儒敏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寻找单元组课文重组的方法和思路。

2.青岛、黄岛区教研室领导到校指导。前一阶段的单元组教学侧重于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上,指向的是阅读。语文学习是多元的,指向也应该是多元的。我们期待新的突破。为此,3月21日,我们邀请教研员张秀华主任到校指导。老师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上示范课的老师谈出了自己上课的感受,张主任也

谈了自己的看法。交流中,对于本教学法中的困惑渐渐消失,对于解决重组课文、一课一得等问题有了更大的信心。4月7日,青岛教研室张兴堂主任到校视导,听了三年级、五年级两节课。在评课的过程中,对课堂教学模式及细节处理进行了具体的指导,让我们受益匪浅。

3.教研组对每个单元组课文进行分析重组,确定精读与略读课文。

苏教版单元组教材大多是以内容主题来编排的,较少的单元是以同类体裁编排。因此,为了方便单元组教学的研究,我们将部分体裁类同的课文加以整合,重新组合成一个教学单元组。如五年级的六七单元的诗词整合成一个“诗词单元”,将《长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为一个单元来上,确定精读与略读。六年级的《天游峰的扫路人》在第五单元,与第七单元的《莫泊桑拜师》《理想的风筝》整合为一个以写人为主的单元,写法上可以相互借鉴。

4.“一课一得”,斟酌重点段落。

a.一课一得的斟酌原则:(1)文体不同时,根据文本特点确定“一得”。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说明性的文章,就要从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角度出发定“一得”。(2)多个训练点时,根据写作训练目的筛选“一得”。(3)同类训练点,根据年段学情定位“一得”。如写人的文章,三到六年级的训练点有时是相同的,但不同年级侧重点要不同,四年级的《三顾茅庐》主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而六年级的《天游峰的扫路人》语言描写和侧面烘托很突出,训练时就可以主抓侧面烘托。

b.加强教研组集体备课,业务干部跟进指导。一课一得,是要从一篇课文中的多个语文因素中进行分析、归因、筛选到确定一个最为重要的或说最适合的点,

不是那么容易,不是谁都能很快准确定夺的,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需要大家的思维灵感的碰撞。同时,这也为老师们很好解读教材、提高自身对教材的感悟和对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创造契机。一课一得,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

5.挑选课外阅读文章,实现指向阅读目标。我们用以下表格将单元组教材先整个单元解读分出精读与略读,再细到每篇课文梳理出一课一得,明晰重点段落,挑选与训练点相匹配的课外阅读文章或书籍。文章以青岛版的《课外阅读》为主,可以从别处补充,与文章内容与主题相关或与文章体裁相类的都可以,归类阅读。一本书的选择一般为链接式阅读,有三个原则:1.与作者有关,读通作者,深悟文本(如《小草和大树》引申阅读《简爱》);2.与文章内容有关,延伸阅读,丰富内涵(如《三打白骨精》可以延伸阅读《西游记》)。3.与文章的表达方法有关。链接的课外阅读文章或书籍可在当堂阅读,可在课下布置阅读再一节课交流,视具体时间宽松程度而定。

6.本阶段各年级出课情况:

四年级:精读:《三顾茅庐》略读:《祁黄羊》《祁黄羊拒收礼物》。三年级:精读:《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略读:《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五年级整合诗词单元:精读:《长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略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年级整合写人为主的单元:精读:《天游峰的扫路人》略读:《莫泊桑拜师》《理想的风筝》。

第八阶段:修正概念,补充内涵,确定教学法名称(“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指向阅读与写作的“1+3”单元组自主阅读教学法)。(2013年4月-2013年5月)

1.学习管建刚老师指向写作的教学案例《神奇的克隆》《理想的风筝》。

2.教学的探索在本阶段逐渐走向完善。前期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更多是关注阅读,通过进一步学习新课标和有关前沿的理论,我们有了新的探索方向——指向阅读与写作。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要关注阅读,也要关注写作,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新课标理念才得以充分体现。写作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学习语言的终极目的。阅读与写作是同等重要的,不是非此即彼,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因此,我们修正概念,补充内涵,正式确定教学法名称为“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指向阅读与写作的‘1+3’单元组自主阅读教学法”。

“1”依然是精读课文。“3”的内涵发生了两处变化:“一个单元的课外阅读”变成“课外阅读一篇或多篇或一本书”和“习作一篇或一段”,运用课内习得的方法进行写作,中年级侧重于段,高年级侧重于篇。我们将实验表格进行了修改,增添了“习作一篇(或一段)”一栏。

从2011年最初的实验到现在,教学法的名称有了三次变化,内涵有了三次修正,操作思路越来越通畅。

第九阶段:总结优秀教学法,推广成果。(2013年5月-2013年6月)

1.每人一堂展示课。三到六年级每人一堂展示课,一并作为学期考核课。

出课情况:刘宗军《日月潭的传说》(精读)李启玮的《恐龙》(略读)张炳霞的《海底世界》(精读)(精读)王玉英《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徐敏妮的《云雀的心愿》韩文文的《古诗两首》崔松国的《天游峰的扫路人》(略读)王锋的《夹竹桃》(精读)石发翠的《理想的风筝》(略读)。

2.举行教学法主题研讨会。(1)课堂展示(王延庆《鹬蚌相争》李玉先《灰椋鸟》刘宗军《用故事讲道理——写作指导课》)(2)经验介绍。课题名称为《走过荆棘,步满鲜花——指向阅读与写作的“1+3”自主阅读教学探索之路》。

3.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主要体现研究的过程、经验成果、困惑与展望等。

4.申报青岛市优秀教学法,积极推广。

五、实验成果

经过了两年多的实践、反思、修改、梳理、提炼,我们总结出了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指向阅读与写作的“1+3”单元组自主阅读教学法。

(一)教学法基本模式:

“1”略读(除精读之外的单元组课文)“1”精读+ “3”“1”课外阅读(一篇或多篇或一本书)

“1”习作(片段或成篇习作)

(二)教学法含义阐释:

“1”,是指精读课例的教学。从教材的每一个单元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精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叶老曾经说过,课文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我们的目的就是要精选例子,用好例子。

“3”,指的是“1”课内单元的阅读+“1”一篇(多篇或一本书)课外阅读+“1”一篇(段)相应的习作。具体地说,首先带动一个单元的阅读。每单元除一篇精读课例之外的其他几篇文章,采用课后题导学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例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起到“反三归一”的作用。其次,带动与课文章法相匹配或同类主题的课外文章。内容主要来自青岛教研室编写的《课外阅读》一书,教师也可以自己搜集。一本书的阅读主要是与作者或课文内容相关联的书籍。学生自主阅读,使得阅读教学由课内走向课外。最后,带动一篇(段)

习作。运用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写作一篇(段)作文,中年级侧重于段,高年级侧重于篇。

具体到单元课文,我们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梳理。这样,精读与略读、阅读与写作清晰可鉴,有的放矢。表格如下:

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指向阅读与写作的“1+3”单元组自主阅读教学法

第册教研组

在青岛市“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法”的基础上,根据我校实际稍作改动,形成了我校精读课与略读课通用的“六模块”阅读教学模式。

1.通用模式

2.操作要领

模块一、课前参与,自主预习

达成目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对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句、段等提出疑问。

具体操作:课前指导学生运用“六板块预习法”预习卡所列提纲充分读书,圈圈划划,标记出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词典及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初步整体感知,粗通文章大意,并能质疑问难,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达到自主预习的训练目的。

六板块预习法,以内容为切口,掌握预习方法,主要包括:

字词预习(字:点式预习,即以本字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考虑与这个字的音形义及与它有关的成语、人物、故事等。词语:掌握词语意思、词中难写字、词中重点字的音义、难词造句等);

朗读预习(读准字音。首先,不能出现读错的音,不认识的字必须查字典;其次,字音要圆润,发音部位要准,发音要有动程,要有归音,最佳状态有共鸣音。读通句子。首先,句子停顿要自然,符合停顿规律,有节奏感);

文意预习(首先,把握文章大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初步感知。其次,归纳段意,理清文路);

质疑问难(质疑内容可以针对某个句子、某段话,也可以从整篇文章出发对主题发问,还可以对写作方法发问等);

查阅资料(指导学生查阅作者生平、作品背景以及作品涉及到的知识性资料);

预习自测(借助《新课堂》等与教材同步的训练材料进行练习,检测自己掌握情况,及时反馈,再回读课文,深入理解。实在解决不了的,留待课堂上重点探讨)。

对于刚步入中年级的学生,预习应放在课内进行,加强指导,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要引导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在指导预习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对预习步骤的掌握,学生已具备了自主预习的能力,可逐步把预习放在课外,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模块二、整体感知,质疑归类

达成目标:交流预习情况,通过反馈,了解学生已获得的知识状况和困惑,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疑难问题,以学定教,确定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重点。

具体操作:引导学生提出本课难以记住和理解的生字新词,挑出易错字和易读错音,有重点地学习强调。检查朗读课文情况,长句子或难读的句子指导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掌握概括大意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在有疑处质疑,在无疑处质疑,深入思考,然后,师生共同梳理归类,并结合教师的预设确定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整堂课紧紧围绕学生关注的疑点组织教学,实现以学定教的原则。

对于质疑和自读自悟、交流研讨环节的指导,前提是教师必须透彻解读教材,心中有数,心中有路。

模块三、细读批注,自读自悟

达成目标: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重点句段,在关键词语下方加上着重号,运用批注的方式自读自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悟文章

的思想感情,触摸文章的表达方法,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从内容分析转变到方法学习,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阅读的方法、感悟文本的方法等。

具体操作:以疑为线导入,提纲挈领,精心研读,圈点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悟,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丰富内心体验,揣摩表达方法,掌握文章写作的秘密,习得学习语文的规律。

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动态,适时点拨,注重个体的体验感悟,尤其关注后进生,让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在每个学生的心里扎下根基。

模块四、合作探究,释疑品读

达成目标:交流自读自悟所得,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此融为一体,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借助文本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的美丽转身。

具体操作: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同伴学习,相互影响、启发,共同提高,加强感悟深度;然后全班交流,组内推选代表发言,成员互相补充,余生认真倾听,听说读的能力得到加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教师多表扬,多指导,养成条理表达的习惯、感情朗读的习惯,投入地走进文本,感悟情感,揣摩写法,从内心深处习得语文的奥秘。

交流研讨时,教师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但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出训练点,力求深入学习某一点,即追求一课一得,在该指导处必指导,善于捕捉学生发言的精彩生成,将思维引向开阔,将学习引向深入,在简简单单的学习过程中积少成多,使领悟走向深入。

模块五、美读体验,总结升华

达成目标:总结全文,回归整体,使学生的认识、体验得到进一步升华。梳理课中所得,习得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体操作:结合板书,总结全文,可以是教师总结,可以是学生总结,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进行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过于简单时,教师要及时深化、提炼。

模块六、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达成目标:课外为课内的补充,既为巩固学习所得,又为拓展训练而设计。

具体操作:一种策略随堂写作,将读写结合。课内习得的方法,通过设计小练笔的形式内化,或仿写或续写或写读后感想等,扎扎实实训练,不仅自读自悟,还要自写自化,真正将提升学生的素养进行到底。另一种策略是补充相关阅读材料,或推荐同一作者的名篇佳作,或推荐与所学文章在主题思想、写作手法方面类似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适度地拓展阅读,扩大学生视野,读中再次领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如果课内没有时间,可以用布置作业的形式拓展阅读或写作,充分利用课外时间。

(四)该教学法的效果

创设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课堂更充满活力。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拓展高品质的阅读、充分读写结合成为本教学法的亮点,构建起了生本愉悦课堂。

六、实践过程中的困惑与展望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课堂精彩无限,阅读指导与写作指导并驾齐驱,各领风骚,而有的课堂上老师对方法指导到位,但朗读似乎有点遗忘。我想,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走极端,阅读与写作、情感与方法、主导与主体

都需要适度把握,相得益彰,才能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真正统一,才会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语文学习。下一阶段,我们会放慢一下脚步,继续探索,追求更细致、更扎实、更高效的课堂风景。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阅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巧置情境,激起探究之欲 (一)营造和谐氛围 语文是人文学科,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准备。一堂课的开始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二)设置故事悬念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

极为关注的感情。我教学《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至此,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和探究。 (三)引发认知矛盾 在阅读教学中,激发起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能使之产生特殊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地探求未知领域。我教学《草船借箭》时,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让学生再齐读课题,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说:“诸葛亮明明是用草船去骗曹操的箭,使曹操损失了十万枝箭,课题应该改为‘草船骗箭’才对”。我并没有马上给予反驳,而是因势利导:“这位同学这种的想法不无道理,对啊,课题中为什么没有用‘骗’,而是用‘借’字呢?”这样,抓住学生这种认知上的矛盾,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阅读探究。 (四)引导质疑问难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 摘要: 探究性阅读教学指的是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阅读教学。细读文本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前提,质疑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理性分析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深入。探究性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使学生在参与的全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教学;细读文本;质疑;理性分析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指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阅读教学。它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逐步学会对信息进行质疑、分析和判断。因而,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亲身体验得来的。 探究性阅读教学强调开放性、自主性、交互性和探究性,这与文学阅读的要求不谋而合。因为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模糊性和未定性的特点,而且还是阅读者感觉、理解、思想和观念的生长点,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本身就是立体的、多维的。因而,在文学课上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大有裨益。 一、细读文本——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前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见微知著是细读文本的根本。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与欣赏时,要求学生不要看任何参考资料,直接读原文,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文学作品,重视与珍惜自己阅读的第一印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或部分文本)的细读,细心揣摩作者的语言与写法,激活学生感受体验和直觉想象文学文本的能力。这种细读是一种精心细致、逐字逐句逐段的钻研体味,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学作品中提取信息的阅读。 《祝福》是学生中学就学过的作品,开篇即写“我”在回到鲁镇后与鲁四老爷的话不投机,我们让学生对“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这句话进行讨论。鲁迅为什么用一个“剩”字?主人已离去,客人还在书房,完全可以用“留”字,但一个“剩”字,已把“我”的尴尬处境披露无疑:留下吧,明摆着不受欢迎;离开吧,这是回故乡的第一天,真的是留也不是,走也不是。在这样的解读之后,学生开始品味文字。因为,它不仅仅是对字面意义的理解,还要领会文字的“弦外之音”,捕捉到人物的微妙心理及尴尬境地。 《阿Q正传》中写阿Q欺负小尼姑时,也有这样的句子:“‘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十分”与“九分”一字之差,说明了什么?阿Q在受了屈辱之后以欺负弱者的行径获得精神上的胜利,兼之又赢得酒店里“鉴赏家”们的赏识,自然是“十分得意”,而酒店里的看客们在“看”的过程中获得了满足,但由于未能像阿Q那样“亲自”对小尼姑动手动脚,这得

朱祝林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我见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我见 涟水县高沟镇中心小学朱祝林 二0一0年五月十日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我见 (涟水县高沟镇中心小学朱祝林) 摘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下面结合本人平时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粗浅认识。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我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前,翻阅了大量资料,写了一篇充分体现叶欣一生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精神的短文。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时,自己都感动得流泪了。学生也受到了老师的感染,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刻地体会叶欣精神的伟大,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精细程度是以前没有过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体验式阅读是学生内心情感与生活经历共同作用的一种策略

体验式阅读是学生内心情感与生活经历共同作用的一种策略,体验式阅读能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融为一体,它是学生理解文本语言、感悟文本情感的重要策略,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教材是学生进行体验式阅读的重要载体,而学生作为体验式阅读的主体,其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直接影响着他对作品的感悟与理解,影响着学生情感和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 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和认知基础的差异性,他们对教材的理解也会呈现出差异性,阅读体验必须正视学生的认知差异,并意识到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其把握作品内涵、学习语言的重要基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将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构建体验式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紧扣教材的内涵和意蕴,围绕学生的主动学习制定方案,并巧妙挖掘教材中的情感体验因素,使学生能更好地参与体验,并在体验中积极思考,从而真正与作品产生共鸣。 2. 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丰富 情感体验是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核心要素,学生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对作品的感悟离不开情感体验,而情感体验又是微妙的,是课堂的隐性因素,它需要教师细心引导才能逐步挖掘出来的,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情感体验要以作品的情感基调为基础,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搭建体验平台,使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涵,感受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同时,教师应借助体验式阅读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运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注重学生作为单独个人的差异性,唤醒他们不同的内在情感体验,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3.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相关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初次阅读文本的体验最具强烈感与鲜活性。为此,教师要意识到阅读体验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组成,要为学生的阅读体验搭建平台,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本,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能利用学习经验和知识积累去联想、认知、感知文本的深刻内涵,从而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进行情感对话和思想交流。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体验式阅读与自主思考,就能理解和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获得特殊的情感体验,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并将其运用到自身的作文创作中,这就是学生语文素养逐步提升的过程。 二、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 深入朗读文本,奠定体验基础 在体验式阅读中,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体验,而朗读是一种心境体悟,通过将静态的文字内容转变为有声朗读,可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承载着知识、思想、情感等多项教学目标,所以,阅读教学不可能是机械地、独立地灌输,只能是自然地渗透。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没有理解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片面性的、随意性的、错误的理解也是无效的阅读。这样的阅读难以形成和提高阅读能力。要提高阅读能力则应通过阅读实践对作品的理解有一个由肤浅到深刻、由理解不确切到确切、由被动记背结论到主动思考理解的过程。而学生只能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阅读实践、独立思考、修正错误才能真正获得能力,这是任何别人都代替不了的。我们应当热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理解——不论正确与否的精神。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同时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师生平等、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良好的教学风气。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近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体验。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活动的“牵”、“灌”、“关” 赵江先生说:“传统的阅读教学,大抵脱不了教本里的课本,将一篇课文分解成课时教学,扫清障碍、整体感知、部分深究,最后回到整体。这种思路与模式下的教学,不免会烙上繁琐分析、感性抽象、知识本位的印痕,语文学科的语言魅力、人文精神却也因此弱化和退隐。”是啊!这是当代课堂一个隐形的范式,就是教师主宰下对学生的严格控制和管教。学生必须听命于教师,达到教师规定的要求。这样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失落,他们总是处于被训诫、被灌输、被指挥的地位,独立思考受到抑制,情感体验荡然无存,创新意识惨遭扼

探索如何建构小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

探索如何建构小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是一个环节,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形成了师本之间、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网状关系,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语文阅读阅读教学对话教学原则 语文对话式教学打破教学各要素的封闭与对立状态,倡导新的知识观、课程观、师生观,要求建构开放的、充满生命力的对话式教学体系。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教师大多采用的是“独白式”的教学。教育中“独自”仅把教育理解成了工具,而没有把教育理解为生活,这在我们注重“生活世界”的本初意义的今天,显然是一个不小的迷误。“独自式”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缺少自我感受、加工信息和主动创造的能力,通常是“接受”型的。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审美感受被教师的这种“专制”、“强迫”压制了。 一、对话式语文教学的主要构成 实施小学语文对话式教学,实现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沟通,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乃是众望所归,是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精神的选择。 二、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文本进行对话活动,只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流畅,才有可能把课文中那些规范的比较优秀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为后来的感悟文本打好坚实的基础。教师可通过语言描述情境,或创设问题情境,或描绘画面,或提供实物,或联系儿童已有经验,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教学《恐龙》一课时,首先就采用语言描述情境: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穿过时光隧道回到两亿年以前,看看那时地球上是一幅怎样的景象。随即出现一段恐龙的录像,把学生带入了恐龙的时代,学生对此又特别感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异常浓厚。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再加上直观的图像画面,与文本的对话就水到渠成了。 三、实施对话教学的原则 1 认知与情感互动的原则。认知和情感是教学过程的两个重要范畴,从对话教学的过程范畴来说,认知和情感的联系紧密。在实施对话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使教学过程充满师生的激情与灵感,弥漫人情味。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情感活动促进其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发展,而良好的认知关系又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引发良好的情感关系。 2. 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原则。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即生活。”它的意义就在于把师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作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来对待。因此,必须把课堂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置教学情境,引发自主探究,最后再回到实际生活中,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并予以创新。这样,知识才能成为活的知识,才能使课本知识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应用价值,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为生命的发展服务。 3. 课上课下并重的原则。从对话教学的形式来看,要实现课堂上的沟通、合作与对话,要求师生在课下要做大量的工作,积累充足的信息,进行充分的思考与质疑,只有如此,对话教学才能贯彻落实并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只是对话教学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而已,其深厚的底蕴却远非四十五分钟能够涵盖。没有课外对话,课堂中的对话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真正实施对话教学,必须实现全方位的对话。 四、学生之间的充分对话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作者】王凌宇 【机构】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六小学; 【正文】一、课题设计论证 1.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外教育研究机构通过调查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成绩发现,养成了阅读习惯的学生,他们的综合素质最高。我国关于儿童阅读状况的调查也表明,儿童学习成绩越好,阅读习惯越好,阅读时间越长;相反,儿童学习成绩越差,阅读时间越短,阅读习惯越不好。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只有当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数量时,才能形成高效自觉的语文学习能力。 2.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一个人来说,要从小就要培养,小学时期是关键时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以及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在小学处于形成时期,而阅读的作用尤为突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我们针对学生阅读普遍存在的主观能动性不强,阅读方式方法欠缺,阅读内容过于单一,学生阅读时间不够充沛等现象,我们以主题阅读课标教材为抓手,精

心选择文本材料,让学生围绕主题,对优秀作品、经典读物、流行图书等发现真善美。逐渐让学生形成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不断增加阅读的量与面,提倡多读书,读好书,从句章篇到读整本的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培养了学生高尚的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主题阅读的核心是阅读塑造心灵,阅读影响人生 工具书中对“主题”是这样定义的:它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本课题建构的主题则具体是指:以人文性为范畴的线索,兼顾语文知识与能力、思维发展、文学形式等内在的串连线。阅读,工具书中解释为“看(书报)并领会内容”。本课题建构的阅读则是指:在小学语文课堂内,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感悟多个文本。 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是课标教材的建构思路,它通过一定数量的、具有关联的文本材料,让学生围绕主题,在不断地对相关文本阅读和对话中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主题阅读教学就是基于这种思路,把阅读教学的视野灵活地与课堂结合起来,将阅读教学内设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充分重视个体体验,在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中,重过程、重生成、重理解,最终实现通过主题形式建构开放的语文阅读立体教学模式。 三、本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高中地理阅读教学之我见

高中地理阅读教学之我见 【摘要】如若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阅读,那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的质疑与探究就无从谈起。有效的阅读方法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前提,也是进行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对于高中地理教材中不同的内容在阅读上所采用的方法、所下的功夫及所用力度都要有所不同。 【关键词】高中地理阅读教学阅读技巧 在新课改后,我们高中地理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如若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阅读,那么接下来的质疑与探究就无从谈起。有效的阅读方法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前提,也是进行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现行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正文、阅读材料和活动。不同的内容在阅读上所采用的方法、所下的功夫及所用力度均有所不同。高中地理教材中,特别是人文地理部分有大篇幅的陈述性的内容,教师必须指点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才有利于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 一、正文部分——粗读先行,精读配合 1.相似概念,读出异同。地理中的一些概念需要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只有对概念掌握得熟练,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熟能生巧。对于概念,我们强调理解基础上去记忆,不仅要会背,关键是理解,要能将与之相似的概念一一区分开来。这就要让学生不仅能理解单一的概念所表达的含义,还要会把与之易混淆的概念清晰地区分开来。例如:天气与气候、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节气与季节、时区与区时、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等这些相近的概念在读书时既要做到单个概念理解背过,还要能区分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2.重要内容,读出条理。地理知识,不单纯是识记,不是说把重点的知识画出来背过就万事大吉,我们还要通过阅读将文中的知识并将之条理化,力图更加清晰地理解知识的结构。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把所学内容由主到次层层剥笋般读出来,学生通过粗读来掌握大致的结构,通过精读来分析每一项内容中包含的具体知识,直至将所有知识由点到面地完全读懂。如:在学习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时,我们先通过粗读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的、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四个方面,再进一步细读,就可把每一部分中又涉及到的要素找出来,如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方面包括了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等。这样,把知识条理化更利于理解。 3.明白道理,读出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往往流于表面化,只看到现象,不会去深究其中寓含的道理,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地理现象中看到背后包含的道理。如:在学习水循环时,我们不仅要通过阅读来掌握水循环的分类、主要环节等,还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如:能结合实际理解人类活动主要对水循环的哪个环节产生影响,并能根据生活中的修水库、南水北调工程、引黄济青工程等结合地理方面的原理理解现象,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论探究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论探究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论探究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就说明阅读是读者自己的事情,应该由读者自己来处理阅诸如阅读信息的获取、加工、整理、交流等事宜,其过程完全是“自我”的个性化行为,这种个性化主要体现在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与体验性等方面。遗憾的是,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不但没有引导学生自主地充分地阅读文本,让学生获得“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等,而且非常强势地把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强加给学生,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教学,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我们在实践推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有理论依据的。一.个性化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教育的个性化,二是个性化教育。教育的主体性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作为教育的最高任务就是培养人的个性化,即培养具有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个性化的人。第二,教育过程的个性化。青少年个性化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主体作用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个性化。第三,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子系统的个性化。个性化教育包括个性化教学、个性化德育和个性化管理。主要是指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化教育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个体。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类在长期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并通过自身的一定的实践活动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时认识自己和发展自己。第二,教师和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本身要提高自我奋进的'目标,做自我发展的主人;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高自我奋进的目标,做自我发展的主人。我国是封建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至今都仍然严重存在着忽视青少年个性发展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催生人在自我发展中的个性化。现代教学论整个思想体系的主旨是在教与学的统一中,重视教师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构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育改革与发展就应当首先改革传统的“目中无人”的教育,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弘扬主体性教育。实施个性化教育就是要着力培养教育主体的个性化。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本次课程改革心理学理论的支柱。它有三个核心特征:一、学习应是积极的。学生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学习一定的内容时,必须对内容进行加工改造才能吸收。二、学习是建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对新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将其与自己原有的信息建立联系,以便理解复杂信息。三、学习是积累。学生原有的基础对新知识学习具有一定的作用,表现在学什么、怎样学等方面。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中,原有的知识需要激活,再通过“同化”和“顺应”。这种积累不是知识数量的简单相加,而是知识的累积引起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是对知识本身的一种超越。个性化阅读教学是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一般发展理论”和现作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了阅读教学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了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般发展理论”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提出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持。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并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的指导。三.现代阅读教学理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

一种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_体验式阅读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什么”、“怎么阅读”应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所在。本文从体验的角度解读阅读教学,重点论述了“体验什么”和“怎么体验”的两个方面,以期对体验式阅读教学从操作层面进行整体把握,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策略体验式阅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语文课标标准关于阅读教学都提出了一些重要理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从这些理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要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提高发展自己。窦桂梅老师也说过“最好的读者要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读书在于读自己,发现别人的时候发现自己。因此,要读出人家的味道,更要读出自己的人生思考①。”发现自己、读出自己的人生思考这与进行体验式的阅读分不开。因此,阅读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实际,使得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能够与文本知识相契合,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建构新的知识系统,体验式阅读教学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阅读教学策略。体验式阅读教学应重点解决“体验什么”和“怎么体验”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体验阅读,在体验的基础上获得独特的个人体验。 体验式阅读首先要解决“体验什么”的问题,只有明确体验的对象,才能使学生的体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提高阅读的效率。没有体验对象的阅读是盲目而没有效率的阅读。笔者认为“体验什么”应从以下三个体验对象着手。 1.体验选文 “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凭借什么?就是课本或选文②。”可见选文或者课本应是学生所应凭借的,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选文或者课本应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个体验对象,是阅读教学的起点。文本是师生进行交流的一个媒介,学生可以凭借对选文或者课本体验,形成自己的原初体验,为下一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打下基础。例如在《背影》的教学过程中,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了解文本的基础,结合自己的实际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体验,以便进一步理解原文时更加深刻。 2.体验他人的体验 每个人的知识经验都是不同的,存在于每个人大脑中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也都是存在着差异的,这就是阅读时产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直接原因。同样“阅读是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的,会因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阅历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理解。”③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进行对话交流,从阅读的方式方法以及认知的过程等方面进行交流,借鉴他人的体验,完善自己体验中的不足,提高自我的认识。体验他人的体验可以使得每个阅读者的体验更加的深刻,突破自我认识的局限性。体验了他人的体验我们就可以对同一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文章主旨各个方面的理解。在体验他人体验(可以是别人的看法以及教参上呈现的助读性的材料等等)的同时,其实也是一种交流对话,有利于打开学生的阅读的定向思维的局限,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3.体验自我的体验 在以上两种体验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最为重要的一种体验:体验自我的体验,即元体验。学生只有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体验过程以及体验的思路,才能认识出自己思维的局限以及体验的不足之处,更好地完善自我的认知过程。元体验不单单是对自我体验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所进行的文本体验以及他人体验进行总结,并最终进行扬弃,内化为自己独特的体验、认识以及深刻的理解。如何进行体验自我的体验,在下文将会重点论述。 在解决了“体验什么”之后,“怎么体验”则尤其重要,它是学 一种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体验式阅读 安徽尹良顺 113 ·欢迎投稿·本刊E-mail:zwjxyj@https://www.doczj.com/doc/e06193263.html,

浅谈语文教学的探究性阅读-2019年精选文档

浅谈语文教学的探究性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阅读教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感的获得是建立在多读的基础上的,通过阅读大量的文本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进而为口头、书面表达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阅读对他们语文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即是要使他们能从阅读中收获提高素质的养料,在阅读中培养思辨力、评判能力和批判精神,明确阅读的角度是必要的。可从几个角度来阅读作品。 1、文学文化角度 作品的阅读应以了解把握中国文学为基础,让学生发现和掌握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文化遗产,“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只有对这些有了深刻感受之后,才能进一步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操,提高道德修养,全面发展。但同时也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比了解欧美文化,扩展视野。《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的阅读要求中特别指出,学生应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即阅读的范围要广泛,包括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从文学和文化以及实用的角度来阅读各种作品,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构建较全面丰富的文学和文化概念。 2、体裁和构架角度

文学艺术的作用在于表达思想情感,而思想情感可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学生如果能从体裁意识去阅读作品,掌握了不同体裁作品特点,最直接的一个作用在于写作时能自觉运用,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文章体裁,写出“合体”的文章,不至于一篇作文杂糅有好几种体裁形式。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构架方式。一些人认为中学语文探究性阅读从文章结构入手解读文章,是一种用“生理剖析学”的方法获得“生理剖析”结果的单纯以认知为目的的教学,是违背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能力培养目标的。这种观点未免有失偏颇。相反的,在阅读中熟悉了解不同体裁作品的构架有助于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形成系统和框架意识,在阅读思考和写作时更容易有一种连贯性和逻辑性,从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如在学习《逍遥游》这篇文章时就有学生提出,既然作者要谈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为何文章前半部分要讲鲲鹏与学鸠,尤其是用了较多的笔墨写鲲鹏的体态和奋飞的气势。其实这就是对作品各部分的关系不理解才会有的疑问。在引导学生理解了此文如此结构的目的后,他们就看到了作者所谈由物及人:万物都有所待,即便是体形巨大且看似洒脱的鲲鹏也如此,从而引出人如何达到“无所待”的境界。有形象到抽象层层推演,学生体会到作品的逻辑轨道后,也可感受到其中恢宏的气势。 阅读既可帮助学生感知某一作品是如何表现特定体裁的文学特征,同时还有助于他们了解一部作品写作及反映的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环境,进而感受它的独特性。通过对所阅读作品在历

科学探究式教学之我见

科学探究式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1-04-14T15:23:07.510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0年第27期供稿作者:刘环先[导读]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中的重要实践活动。湖北省仙桃市胡场一中刘环先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有:1. 以问题为中心;2. 自主参与;3. 合作交流;4. 收集实证资料。 二、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步骤 1. 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供探究的问题。 2. 猜想与假设教师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可能出现的答案,作出猜想与假设,并经过讨论、思考作出初步的论证。 3. 制订计划根据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试剂,同时还要考虑到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结果,有较周密的实验计划。 4.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在实验操作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采用多种形式表达所收集到的实证,并能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 解释与结论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得出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到最后的结论。 6. 反思与评价有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在实验方案、现象、解释等方面与他人存在不同之处时,能与他人进行讨论,不断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7. 表达与交流用口头或书面等方式表达探究过程的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并尊重他人的意见。 需要说明的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一定完全参照上述的顺序进行,可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三、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动力、起点。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提出问题,是创新的萌芽。基于这一个思想,探究式教学必须构建教学中探究的气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推理,通过体验探究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学习,获取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中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动力,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恰当的情境创设,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自主地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化学探究式教学情景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途径有生活实例法、实验法和化学史实等多种方法,还可以利用热点新闻、信息技术等方面来创设问题情境。 2. 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性教学中,开展化学实验是问题探究的主要途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设计多种实验方案,比较分析各种方案。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比较分析问题,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 3.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探究教学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发生变革,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课堂教学中一些难以实现的问题,可以产生非常好的直观性效果,又能避免化学实验所引起的人身安全、环境污染等不利因素的产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一些化学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动手和思考的机会,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和改进实验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学生各自在计算机上按照教师的设问,通过计算机教师与同学间相互交流,同时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把握运用信息技术的尺度,不能用信息技术代替所有的实验。 总之,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一种将研究性的思想方法融入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是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既有一定的预设性,又存在一定的创新性,有些问题没有必要探究则不必探究,有些问题与教材内容需要有效整合,这些问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应积极探索,持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英语教学中信息差的巧妙运用

英语教学中信息差的巧妙运用 前不久,我们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话语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目前我们的小学英语课堂上虽然热热闹闹,但师生语言贫乏、结构简单、问题单一,学生在课堂上语言输出的机会少,缺乏语言交流的欲望,并且学生的语言输出大都是机械的语言。我认为,造成这种课堂上交际训练“逢场作戏”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交际活动缺乏信息差,导致交际活动在不真实的语境界中进行,而不真实自然的交际会降低学生语言交流的欲望,有碍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实际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要成功地完成这个过程,就必须有一定的信息差,否则就不能自然地完成信息的传递。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教师拿着一本书放在桌上问学生: What's on the desk?学生回答:There is a book.由于老师和学生都知道桌上有一本书,交际双方的信息传递处于同一种水平,学生接受的信息只能是人为的,是死记硬背式的。这种不具现实意义的交际,使参与者不可能“自然地”进行下去,是一种“明知故问”式的“假交际”,长此以往,交流的效果达不到,学生也会产生厌倦感。 事实上,交际活动(尤其是真实性的)是有效获取语言知识的唯一手段,也就是不断填平旧的信息差,建立新信息差的交替过程。因为信息的发出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存在着一个信息差,这样信息的发出者才能通过语言与信息的接受者发生交流,才能传输一种思想,继而信息的接受者才能形成反馈,通过这种方式也就完成了信息的“真实”传递。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尽量为学生寻找一些信息空白,有意识地造成某种信息差,迫使参与者必须通过交际方式,才能去完成信息交换的任务,使课堂交际更具有自然交际状态下的变化多端与不可预测,使交际语言更加丰

《体验式阅读教学,让孩子行 走在“悦读”之中》

体验式阅读教学,让孩子行走在“悦 读”之中 两个故事留给我们的思考: 一天,希腊的大学者、大教育家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长满麦穗的田地边,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弟子们走进麦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必要过早地定夺。直到苏格拉底大喝一声:“你们已经到头了!”弟子们才如梦初醒。苏格拉底问:“究竟地里有没有一穗是最大的呢?”弟子们说:“肯定有。”苏格拉底点了点头:“是的,但你们未必能碰到它。——即使碰到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找到最大的一穗?”“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人的一生不也是在麦地里行走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呀。 ( 在研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一书时,这篇《最大的麦穗》引起了我们的思索:这是苏格拉底式的体验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怎样的教学方式也会让学生有体验式的收获呢?让孩子实实在在地收获最大的麦穗呢?) 另一个故事: 外国的孩子和中国的孩子,都在学习画苹果。外国教师给每个学生一个苹果。孩子们摸摸、闻闻、看看、尝尝,兴奋极了。可是他们第一次画出来的苹果根本不像苹果,有的像梨,有的像桃……第二次渐渐有了点样子,到了第三次,他们终于完成自己的作品。孩子们画的苹果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通红,有的表绿——因为他们得到的苹果各不相同。中国教师一上课,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苹果,并仔细分析了

探究式阅读教学

探究式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就为我们指明: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所以,学生的“自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追求,学生“自能”的程度应该是评价学习成败的关键。那么该如何利用我们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来实现学生的“自能”呢?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自”字做文章,大力挖掘学生的自学潜能。基于以上认识,根据学生独立学习获取知识的一般规律,我们把一个相对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一般指一篇课文的教学,也可以是一个单元的教学)分成设疑、解答、测试三个基本步骤,为阅读教学设计了“自我质疑──自我解答──自我测试”的“三自”教学法。“三自”教学法每一个步骤的实施和完成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既以发挥、利用其自学能力为依靠,又以发展、强化其自学能力为目的。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也同时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给学生自学“入门”介绍必要的知识,对每一个步骤中的自学活动作精心的组织和切实的指导,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一、自我质疑 自我质疑的基础是发现问题。要质疑,首先必须发现问题,如果发现不了问题,质疑又从何谈起?发现问题,表明学生的思维已进入了课文内容的深层。至于通过阅读、钻研,吸收大量的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知识信息,则自不待言。一般的教法都要在课堂上讨论解决一系列课文中的问题,但问题(特别是重点讨论的问题)的提出大多不是由学生完成,而是为教师所包办。教师提出的问题未必符合学生的实际,很可能是学生不需要提出的问题,而要提出的问题却未提出。更为不利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机会被“剥夺”了,课后又很难得到补偿。这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受到抑制。久而久之,便养成“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的习惯。如果相反,一开始便让学生努力探索,发现问题,形成整个学习活动中的良好开端,这就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各环节中保持学习热情,形成良性循环。让学生自我质疑,就是从教学的基本环节入手,尽可能彻底地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着意培养他们独立寻求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自我质疑这一步骤,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并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阅读课文。要发现问题,首先必须认真阅读课文。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阅读方法,并在阅读的范围和深度上提出明确的要求。一般地,我们要求学

探究性阅读教学之我见

探究性阅读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09-09-25T14:52:23.560Z 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09年第3期供作者:陆云[导读] 丰富的知识来源于阅读。所谓博览群书就是广泛的阅读各种书籍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江苏南通 226001) 【摘要】丰富的知识来源于阅读。所谓博览群书就是广泛的阅读各种书籍。针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方法,笔者运用激发兴趣、营造氛围等方法,引领学生进入阅读世界,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和学习的乐趣,以及自身的价值,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词】激发兴趣;营造氛围;自主阅读 【中图分类号】 G 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3-0162-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教轻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教为主,忽视学生学习实际和学习主体地位的倾向。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渐入佳境 有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地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它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当中去。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素养,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性的语言,发现闪光点要多肯定,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二、营造氛围,创造民主研讨的课堂情境 课堂上,教师往往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程式,以知识代言人的形象成了课堂的主宰,忽视学生的生命存在,忽视人的完整发展,过多地关注知识,过少地关注人的情感、态度、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投入度,其教学模式一般为“告诉——接受”。学生主要在教师的带领下被动地学习,以听教师的讲解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主。教师常以自己的设计和思想去规范学生,教学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进程一步步进行,学生不过是一出又一出教案剧的配角。 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这个角度出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自觉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的自觉探究。有一位教师讲《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说:“你喜欢巨人吗?”话音刚落,一位学生举手发言:“我不喜欢,因为这个巨人很自私。”老师立即肯定了这位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精神,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同学自读课文,通过文中的词句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孩子们畅所欲言,气氛异常活跃,经过热烈讨论,师生达到共识:大家共同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一精彩的教学片断,向我们展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必要与可能。组织学生讨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发表观点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讨论的问题有些来自学生。一般来说,来自学生的问题比较容易激发讨论欲望,因为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当同学提出问题时,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以满足自尊心和好胜心。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围绕教学中心,不一定都切合教学要求,有些问题可能是言不及义的。这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点拨,概括出符合教学要求、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其次要创设民主研讨的课堂情境。在讨论中,教师不要轻易作优劣正误的评判,对学生的发言,要尽可能给以正面评价。哪怕是极微小的合理成分,都要充分肯定。即使完全错误,也不要直接驳斥,而应从发言的勇气、态度等方面加以鼓励。学生的错误也要指出,不能模糊过去,但语气要委婉,态度要恳切,措辞让人容易接受。在讨论中,教师要尽可能以讨论者的身份参与,尽量淡化“裁判”色彩。这样,课堂气氛平等、民主、融洽,探究才能顺利进行。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和中心点。围绕这个中心点,教师还必须提供宽裕的空间,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要改变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为此,教师可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必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语文课堂上的落实,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与才能,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全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和学习的乐趣,以及自身的价值,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简介】陆云,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一级教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