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钻孔抽水试验报告

钻孔抽水试验报告

钻孔抽水试验报告
钻孔抽水试验报告

目录

第一章抽水试验成果报告 (3)

1工程概况 (3)

2实施深井降水背景 (3)

2.1 搅拌桩试桩 (3)

2.2 地质条件勘探 (3)

2.3 降水方案的确定 (4)

3降水试验的目的和任务 (4)

4试验场地的选择 (5)

5降水试验方案的实施 (5)

5.1 试验井的结构及平面布置 (5)

5.2 试验井及观测井技术参数 (5)

5.3 降水设备 (6)

5.4 试验步骤 (6)

5.5 试验数据记录表 (6)

5.6 抽水试验设备器具配置 (6)

5.7 人员配置 (7)

5.8 抽水试验数据观测要求: (7)

6试验数据成果汇总 (7)

7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及整理分析 (9)

7.1 渗透系数k值计算 (9)

7.2影响半径R计算: (11)

7.3 水文地质参数成果 (11)

第二章基坑深井降水设计方案 (12)

1降水深度 (12)

2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确定 (12)

3基坑总涌水量 (12)

4干扰井单井出水量 (13)

5总井数 (13)

6降水井布置 (13)

7降水井结构 (14)

8水泵选型 (14)

9降水供电设计 (14)

10降水运行工期安排 (15)

11深井降水工程量 (16)

12意见与建议 (16)

第三章深井降水施工方案 (17)

1施工方案 (17)

2施工顺序及工期安排 (17)

3降水井成井施工 (17)

3.1 施工工艺流程 (17)

3.2 施工方法 (17)

4排水施工 (18)

5供电设施 (19)

5.1 变压器 (19)

5.2 备用电源 (19)

5.3电缆敷设 (19)

6降水井运行及管理 (19)

6.1 水位和水量控制 (19)

6.2 井管保护 (19)

6.3 降水运行保障措施 (19)

7降水井施工设备、人员配置 (20)

8质量保证措施 (21)

9安全和文明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22)

第四章降水施工、运行管理费用 (23)

1钻井费用 (23)

2降水井运行费用 (23)

3电缆、排水管费用 (23)

4合计费用 (23)

黑龙江干流堤防工程第二十标

街津口闸现场抽水试验成果报告及

基坑深井降水设计和施工方案

第一章抽水试验成果报告

1 工程概况

街津口闸址河床高程43.3~45.28m左右,揭露的地层岩性主要有:①低液限粉土、②级配不良中砂、③级配良好中砾、③-1级配不良中砂、④低液限粉土、⑤级配良好中砾、⑥低液限粘土、⑦级配良好中砾等。

闸址区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岩性为级配良好中砂、级配良好中砾,底部高程31.0m以下为低液限粘土,级配良好中砂渗透系数经验值为K=2×10-2cm/s-3×10-2cm/s,级配良好中砾渗透系数经验值为K=1.5×10-1cm/s-2.0×10-1cm/s。地下水与河水水力联系密切,水位随莲花河水位变化而波动。

2 实施深井降水背景

2.1 搅拌桩试桩

原设计街津口闸基坑四周设置多头小直径搅拌桩防渗墙,以拦截地下水,确保基坑施工期安全。

2015年7月19日~2015年7月21日我部在街津口闸左侧下游部位采用ZCJ-25型一次成墙搅拌桩机分别进行了4组水泥土搅拌桩的试桩施工,钻进至地面以下14.0m(高程36.0m)处均出现钻杆抖动、卡钻现象,并能听到钻头撞击、摩擦坚硬障碍物的声响,经过多次提钻、下钻、改变钻头反复尝试均无法穿越该层,无法达到设计深度(底高程29m)。

2.2 地质条件勘探

2015年7月1日~7月15日,我部在导流明渠右侧0+00~0+600位置进行了9口降水井施工,钻进至13.0~15.0m时钻杆内部有硬物碰撞声响,钻杆并无异样,至15.0~18.0m(高程35.0~32.0m)时钻杆有响声、有振动、底部有较大碰撞及摩擦声音,多次发生卡钻现象,泥浆及钻头带出砾石粒径在2mm~200mm之间,且大粒径含量较多。

为进一步验证该区域地层砾石部位、粒径及存在的普遍性,2015年7月21日我部在闸站(X=5311075.763,Y=562528.082,H=47.5m)处施工一口试验井,钻进至13.5~15.0m(高程34.0~32.5m)时钻杆有响声、有振动、底部有较大碰撞及摩擦声音,与明渠降水井揭示地层情况基本一致。

2015年7月25日我部在(X=5311055.894,Y=562502.243,H=50.8)处施工一口抽水试验井,降水井钻孔直径700mm。钻至13.8m(高程37.0m)时出现大颗粒砾石,底部有较大碰撞及摩擦声音,钻杆出现抖动,卡钻取出石块直径200mm,至17.5m(高程33.3m)穿越大颗粒砾石层。施工期间我部对钻井抽出砾石进行了筛分(部分遗落在泥浆池中),在监理工程师的见证下进行了取样,称量计算如下表:

2 大颗粒砾石出现层高3.7m,孔径700mm。

综上所述在街津口闸区域地面以下15m~18.0m处(高程35.0m~32.0m)普遍存在较大粒径砾石且砾石较为集中,多头小直径搅拌桩无法穿越该层进入低液限粘土层,无法达到设计要求深度(桩底高程29.0m),防渗墙无法起到防渗作用。

2.3 降水方案的确定

根据以前的类似工程砂层、砂砾石地层的降水经验,本工程采用深井的降水方案是切实可行和有效的,能够将地下水降低到设计高程并确保持续有效运行,保证基坑边坡的稳定及旱地施工。经多方面的充分讨论确定了试验方案、试验场地确定后,立即组织各种资源进场施工,按照试验方案要求,自2015年7月23日开始钻井,到2015年7月28日完成了单井试验工作。共完成1眼降水井,井底高程为28.5,井深23m。并完成3眼观测井,先后进行了单井三次降深抽水试验。

3 降水试验的目的和任务

(1)对成井结构及单井出水量进行测验。

(2)通过抽水试验求得含水层的综合渗透系数。

(3)确定漏斗曲线及影响半径。

(4)确定单井最大出水量、干扰出水量,计算基坑总涌水量,最终确定基坑降水方案,合理地选择水泵泵型。

(5)确定最佳的井间距,完全拦截外围地下水向基坑的侧向补给,确保闸基坑边坡安全,实现渠道土方工程旱地开挖施工。

4 试验场地的选择

单井抽水试验选择时考虑到作业方便、代表性等因素,单井降水试验选择在街津口闸左侧上游(X=5311055.894,Y=562502.243)部位,该处地下水位埋深3m左右,供电及排水条件均较好,符合开展试验的主要条件。通过试验,确定单井出水量、渗透系数、影响半径等基本的设计数据,绘制或计算漏斗曲线,为闸站基坑降水提供参数。

5 降水试验方案的实施

5.1 试验井的结构及平面布置

抽水井(单井试验井)井深为21m,成井直径700mm,井管全部采用直径500mm 的钢管,其中下部15m为花管作为过滤器,上部为实管,花管外包60目滤网,各管接头部位采用焊接接头。滤料为豆石(1-5mm)。

1#、2#、3#观测井井深21m,成孔直径500mm,井管全部采用直径300mm的UPVC 管,下部15m为花管:滤料为豆石(1-5mm)。

为了保证井的出水量以及观测井的水位变化灵敏度,所有井采用反循环钻机进行钻孔,泥浆护壁,成井后立即大泵量抽水洗井直到完全出清水为止。各井之间的相对位置见《试验井平面布置示意图》。

试验井布置详见下图:

5.2 试验井及观测井技术参数

试验井及观测井技术参数详见下表:

试验井、观测井技术参数

5.3 降水设备

参考导流明渠降水效果,抽水试验选用三种型号的水泵进行三次降深抽水试验:

第一次降深水泵:250QJ型潜水泵,水泵流量80m3/h;扬程20m;功率7.5kw。

第二次降深水泵:250QJ型潜水泵,水泵流量125m3/h;扬程32m;功率18.5kw。

第三次降深水泵:300QJ型潜水泵,水泵流量180m3/h;扬程40m;功率30kw。

5.4 试验步骤

由于考虑到地下水含水层岩性比较单一、渗透系数较大、抽水井水位降深较小,因此试验采用单井稳定流三次降深进行数据收集及计算。

(1)先进行单井一次降深抽水试验:抽水井采用水泵(250QJ80-20/7.5)抽水,1#、2#、3#观测井进行观测。一次降深抽水稳定后停机恢复水位,并更换水泵。

(2)二次降深抽水试验:恢复水位稳定后,采用水泵(250QJ125-32/18.5)抽水。1#、2#、3#井进行观测。二次降深抽水稳定后停机恢复水位,并更换水泵。

(3)三次降深抽水试验:恢复水位稳定后,采用水泵(300QJ180-40/30)抽水。1#、2#、3#井进行观测。三次降深抽水稳定后停机恢复水位,并更换水泵。

5.5 试验数据记录表

各井水位观测记录及出水量记录见附表

5.6 抽水试验设备器具配置

抽水试验设备器具配置表

本次抽水试验采用潜水泵抽水、系统电源作为动力。水量采用水表测量,测量精度符合规范要求。

5.7 人员配置

本次抽水试验配备专人负责,为了测得数据的精确性,将测量人员分为两组(每组4人,分黑白两班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观测井水位。安排专人指挥测量,以统一观测时间。

抽水试验于2005年11月10日开始,试验具体操作如下:

单井降深抽水试验:2015年07月28日~2015年07月29日进行单井一次降深抽水试验,稳定出水量为90m3/h;2015年07月30日~2005年07月31日进行二次降深抽水试验,稳定出水量175m3/h。

5.8 抽水试验数据观测要求:

1)抽水井动水位、观测井水位均采用了电测水位计同步观测(每口井各一支)。抽水试验都进行了静止水位观测(静止标准:连续2小时水位变化不大于1cm)。在每口井抽水开始后的5、10、15、20、25、30min都进行了水位观测,以后每隔30min观测了一次,3个小时后改为1小时观测一次。

2)抽水结束后立即观测了恢复水位,观测时间每隔30min观测一次,直至稳定。

3)抽水井出水量采用水表观测。抽水试验都进行了初始水表读数的观测,抽水试验开始后每隔1小时进行观测一次。

4)水位稳定符合规范要求:2小时内变幅不大于1cm,稳定延续时间不少于6小时。

5)现场记录均采用了规范的表格进行记录。字体均比较工整、清晰,观测人员均签字确认。

6 试验数据成果汇总

7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及整理分析

7.1 渗透系数k 值计算

(1)利用裘布衣公式法求k 值:

适用条件:潜水含水层,多孔完整井。

表5 渗透系数k 值计算成果表

(2)考虑邻河因素,利用裘布衣公式法求k 值(一个观测孔):

适用条件:潜水含水层,邻河、完整井、观测线垂直岸边且近河一边,一个观

测孔

(2H- S 1- S 2)(S 1- S 2) K=

0.732Q

lg r 2 r 1

Q —抽水量(m 3/d ) K —渗透系数,m/d H —含水层厚度(m )

S 1,S 2—第1、2个观测井水位降深(m )

(2H- S 1)S 1

K=

0.732Q

lg

2b- r 1 r 1

Q —抽水量(m 3/d ) K —渗透系数,m/d H —含水层厚度(m )

S 1—观测井水位降深(m )

r 1—观测井距抽水井距离(m ) b —河水岸边距抽水井距离(m )

表5 渗透系数k 值计算成果表

适用条件:潜水含水层,邻河、完整井、观测线垂直岸边且近河一边,一个观

测孔

表5 渗透系数k 值计算成果表

确,因此采用(1)和(3)的选取结果进行平均,即K 值为232m/d 。

(2H- S 1)S 1

K=

0.732Q

lg

2b- r 1 r 1

Q —抽水量(m 3/d ) K —渗透系数,m/d H —含水层厚度(m ) S 1—观测井水位降深(m ) r 1—观测井距抽水井距离(m )

b —河水岸边距抽水井距离(m )

7.2影响半径R 计算:

(1)利用裘布衣公式法计算影响半径

R —影响半径。

S1 ,S2—观测孔水位降深。 r1 ,r2—观测井至抽水井距离 H —含水层有效厚度(m )

表4 影响半径计算成果表

7.3 水文地质参数成果

根据以上稳定流各种实用条件下所得出的结果分析,进行选取水文地质参数。

本次单井抽水试验所得出的水文地质参数将用于下一步闸基坑的深井降水设计 附件: 现场抽水试验观测数据资料

LgR =

(S 1—S 2)(2H-S 1-S 2)

S 1(2H-S 1)lg r 2-S 2(2H-S 2)lg r 1

第二章 基坑深井降水设计方案

1 降水深度

地下水水位标高46.0m ,为满足施工要求,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底1.0m (基坑底部高程38.0m ),故水位降深为46-37.0=9.0m 。

2 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确定

(1) 渗透系数K

根据抽水试验结果,渗透系数K=232m/d 。 (2)影响半径R

根据抽水试验数据计算影响半径R=500m 。 (3)基坑等效半径r0

基坑视为矩形基坑,r0=0.29(a+b )

其中a 、b 分别为基坑的长和宽,a=210;b=110。 经计算:

r0=0.29(210+110)=92.8m 。

3 基坑总涌水量

基坑涌水量:

r lg )2(366.1R S

S H K Q -=

式中:

Q 总—基坑总涌水量(m3/d ); K —渗透系数(m/d),取K=232m/d ; H —潜水层厚度(m ),46-31=15m ; S —降水深度(m ),46-37.0=9.0m ;

r0—等效半径(m ),r0=92.8m ;

R0:等效引用半径(m ),R0=R+r0=592.8m 。 经计算:

基坑总涌水量Q 总=73946m3/d 。

4干扰井单井出水量

1

'lg )2(366.1--?=

n w n

r nr R S

S H K Q

式中:

K —渗透系数(m/d); H —潜水层厚度(m ); S —降水深度(m ); r0—等效半径(m ) R —引用影响半径(m );

rw —井管半径(m ),半径取0.25m ; n —降水井数。 经试算:

当n=25时,Q ′单=3078m3/d=128.3m3/h ,则Q ′总=76959m3/d ,满足要求。根据现场明渠抽水情况来看,干扰单井出水量计算结果与实际相符合。

5 总井数

为确保降水安全系数,实际井数按1.2倍的计算数量考虑,因此现场实际打井个数为1.2×25=30(口)。

6 降水井布置

计划在街津口闸四周布置30眼降水井,基坑内部布置2眼观测井,考虑导流明渠渗透对基坑的影响,导流明渠6眼降水井继续运行,以截断导流明渠渗水,缓解基坑降水压力。考虑基坑补水方向,基坑上、下游侧各布置9眼井,间距21m ;左侧布置7眼

井,间距18.5m;右侧布置5眼井,间距27.5m。详见街津口闸降水井平面布置图。

7降水井结构

(1)井口

井口应高于地面以上30cm,以防止地表污水及泥土渗入井内。

(2)井壁管

井壁管均采用焊接钢管,直径Φ500,壁厚3mm。

(3)滤水管

本方案采用桥式滤水管,滤水管的直径、壁厚与井壁管相同。

(4)沉淀管

沉淀管焊接在滤水管底部,成锥形,长度为1.0m。

(5)滤料

地面以下2.0m至孔底部位围填中粗砂滤料,其上粘土封闭。

(6)井底高程控制

考虑到水泵高度较大,而且基坑降水深度较大,水位降低到设计高程后,剩余的含水层厚度只有5-6m,滤管进水量受到限制。因此将井底高程适当降低到含水层以下,使含水层的水跌落至井内,同时也可以使水泵始终处于一定的淹没深度,综合考虑各方因素,降水井井底高程控制在EL23。

降水井结构详见附图“降水井结构示意图”。

8水泵选型

根据抽水量、扬程、地质情况等综合因素考虑,选用QJ250型潜水泵,单台功率18.5kw、扬程32m、流量125m3/h,水泵排水管直径为6寸管。

9 降水供电设计

为了防止大面积停电的突然发生及现场电路系统故障,降水井运行的整个过程采用双电源,即采用工业用电为主,配备柴油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同时在电路设计时采用双向闸刀,确保工业用电与柴油机发电供电自由切换,系统电源和备用电源之间切换不大于2分钟。双向闸刀切换控制箱结构示意图如下:

图9-1 双向闸刀切换控制箱结构示意图

双电源线路布置主要考虑线路负载及降水电箱负载两个主要方面,每级电路所用电线必须达到负载要求,同时电箱作为降水专用电箱,其他用电设备不能随意接入。本次降水方案现场共布置降水井30眼,水泵功率18.5kw/台,主电缆采用3×300+1×120mm2电缆;分控电箱至水泵电缆采用3×10+1mm2电缆。电路布置示意图如下:

10 降水运行工期安排

根据施工总进度计划的安排,降水施工及运行工期安排如下:

(1)2015年8月20日完成基坑左、右侧降水井施工;

(2)2015年8月30日完成上下游侧降水井施工;

(3)2015年9月1日至2015年10月20日完成冬季前降水施工;

(4)2015年10月20日至2015年10月30日逐步减少降水井的运行数量,待平压后暂停降水,确保降水设备安全越冬;

(5)2016年4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完成基坑降水,观察地下水位情况,逐步减少降水井数量,通水后停止降水井运行。

11 深井降水工程量

深井降水工程量见下表。

12 意见与建议

(1)导流明渠采取30cm厚粘土护底,增加防渗性能,降低导流明渠向基坑的渗水量;

(2)街津口闸基坑上、下游围堰在原设计位置的基础上向外移,使围堰远离基坑,降低围堰外侧河水向基坑的渗水量。

附件:

附图1:街津口闸降水井平面布置示意图

附图2::降水井断面布置示意图

附图3:降水井结构示意图

第三章深井降水施工方案

1 施工方案

采用反循环回旋钻机进行成孔,孔径800mm,采用直径500mm桥式透水管(厚3mm 钢板卷制),管外包裹孔径60目的滤网2层,管节之间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其外填充中粗砂滤料。

2 施工顺序及工期安排

(1)施工顺序

基坑左侧→基坑右侧→基坑上游侧→基坑下游侧。

(2)工期安排

2015年8月10日至2015年8月15日施工闸站基坑左侧7眼降水井;

2015年8月16日至2015年8月20日施工闸站基坑右侧5眼降水井;

2015年9月10日至2015年9月15日完成闸站基坑上、下游18眼降水井;

3 降水井成井施工

3.1 施工工艺流程

测量定位→埋设护筒→挖泥浆池→成孔→冲孔换浆→吊放井管→填滤料→止水封孔→洗井→水泵安装。

3.2 施工方法

(1)井位测量定位

测量人员根据降水井布置图,使用全站仪、水准仪放出井位,测量井口地表高程并记录。

(2)护筒安设

护筒采用3mm钢板卷制而成,长约1.2m,直径约100cm。可导向定位,保证钻进垂直度,并保护井口段钻进过程中不塌孔,防止外部泥浆和水破坏孔口段进入。

护筒制作完成后,可对照井中心位置人工挖坑,坑直径应略大于护筒直径,坑深0.8m。护筒中心线应与井中心线基本重合,护筒外超挖部分可用土回填。

(3)挖泥浆池

泥浆池布置在距井2~3m处,尺寸4×3×1.2m。泥浆池与护筒回浆口通过挖沟连接,沟槽尺寸400×300mm。泥浆池底部及侧面应铺设防渗薄膜,泥浆沉淀后应将清水抽走,并清理泥浆。

(4)成孔

成孔采用反循环SPC100型钻机,柴油机驱动,钻进采用自造泥浆循环钻进,根据泥浆稠度情况加水,钻进过程中,通过打捞渣样判明地层地质情况,并记录在钻孔记录内。钻至设计深度后,停钻进行泥浆置换。

(5)泥浆置换

泥浆置换关系到成井的质量(出水量),对防止井壁塌孔也有重要影响,应采取逐步稀释泥浆的办法。置换时可保持原泥浆循环,在泥浆池内加清水,回浆沟内增加一台污水泵抽排回浆,使得泥浆池和井孔内泥浆逐步得到稀释。

(6)井管安设

安装前检查过滤器的缝隙是否符合要求,测量孔深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下管时在滤水管上下两端各设一套直径小于5cm的扶正器,以保证井管能居中。井管分节安装,每节井管5.0m长,井管连接采用焊接,焊接应牢固、垂直、不透水。滤网搭接宽度1.0m。

(7)填滤料

井管下设完成后,沿井壁四周均匀的投填滤料。

在下井管和填滤料过程中,间隔使用污水泵将返出的泥浆抽排到泥浆池外。

(8)洗井

滤料填充完成后,应立即洗井,以免护壁泥浆逐渐硬化影响渗水效果。洗井采用空压机,使残留在滤料内的泥浆随着水流带出来,增加其透水性能。

4 排水施工

降水井抽水管采用6寸PVC管。左、右侧抽出的水排入基坑边缘修筑的集水池(3m ×3m×2.5m),然后通过敷设的排水管自流排入莲花河内(围堰以外),排水管道采用Φ400mm钢管,坡降3‰,埋深不小于500mm;上、下游侧降水井排出的水直接通过排水管排入上、下游围堰外侧。

5 供电设施

5.1 变压器

现场布置两台变压器,闸站左侧布置一台三维立体卷铁心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型号SB11-M.RL-630/10;右侧布置一台箱式变电站,型号YB-315/10。

5.2 备用电源

现场配备4台150kw星光柴油发电机组,并联同时供电能够满足降水井的负荷需求发电机组布置在变压器旁边。

5.3电缆敷设

考虑安全及文明施工要求,主电缆(3×300+1×120mm2)沿降水井暗敷,水泵电缆(3×10+1mm2)通过控制柜与主电缆连接。

6 降水井运行及管理

6.1 水位和水量控制

根据不同的工况,开挖的深度,实时监控降水井的出水量和地下水位情况,及时调整降水井运行的井数和运行时间,在保证基坑安全和干地施工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地下水的抽水量,即节约了能源,又能使周围的环境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

6.2 井管保护

降水工程贯穿施工的前后,存在较多交叉施工,井管易受破坏,开挖井管部位时,安排专人指挥,井管四周采用人力挖土。井管应高出地面30cm,高出部分张贴反光贴条警示;每口井边放置标识牌,标明井号、位置、高程及运行人员姓名。

6.3 降水运行保障措施

(1)人员保障

为保障降水运行的顺利实施,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分工职责,现场配备负责人1人、电工2人(每班)、运行人员4人(每班)、维修人员2人(每班),人员分工见下表。

降水运行人员职责分工表

(2)物质保障

为了避免出现因水泵、电缆、水管等问题造成降水中断的情况,降水运行所涉及的设备、耗材及配件,均按不低于2用1备的要求进行配备,降水运行物质派专人负责,确保降水运行的顺利进行。

(3)供电量保障

现场拟布置30眼降水井,水泵功率18.5kw,30台水泵同时运行共需30×18.5=555kw。

现场布置了两台变压器,一台630kw三维立体卷铁心油浸式电力变压器;一台315kw 箱式变电站,提供电量630+315=945kw>555kw,满足要求,同时现场为降水专门配备了4台150kw的发电机。能满足降水井的全数连续运行需求。

(4)双电源保障

现场配备了4台柴油发电机组,同时电路设计采用双向闸刀,确保工业用电与柴油发电机供电自由切换。在系统电源停电的情况下,5分钟完成备用电源启动及副恢复供电工作。

7 降水井施工设备、人员配置

(1)主要施工设备工器具配置见下表:

(2)材料汇总表

主要材料汇总表

抽水试验分析报告.docx

水文地质抽水试验报告一、工程概述及试验目的 秣周车辆段与综合基地位于秣周路站东南侧,双龙大道与前庄南路之间。根据建设方提供的最新秣周车辆段与综合基地总平面布置图,车辆基地为西南~东北向呈梯形状,长约 730~912m,宽度在300m左右。 按照南京地铁三号线工程地质勘察招标文件的有关要求,以及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我公 司在秣周车辆基地场地内进行了水文地质试验。 本次水文地质抽水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查明该地区地下水类型、水位及地下水动态等水文地质条件,为后续施工防渗排水方案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的预期成果有: 1、确定场区含水层③-2c3+d3-4的渗透系数 2、估算含水层的影响半径; 3、单位涌水量; 本次抽水试验的执行标准和技术要求为: 1、《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二、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一)、场区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绕越高速南侧,南京协鑫生活污泥发电有限公司以北,东北 侧位前庄南路,西南为双龙大道。东北部原为江丘垂钓中心,垂钓中心内有多处鱼塘,垂钓中 心南侧为南京民光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及青源产业园,有部分低层建筑。场地东北部有少量低层 建筑,详勘期间青源产业园已拆除。场地内的沟塘众多,深浅不一。场地地形略有起伏,陆域 地面高程在7.05~14.66m 之间,水域水底高程 5.54~7.32m 之间。详勘期间场地内的沟塘已大 部分被清淤填埋。 场地地貌单元为秦淮河冲积平原。 (二)、场区地层 试验报告

地层层号 名称① -1a杂填土①-1杂填土①-2素填土 岩土层分布特征 颜色状态特征描述 黄灰、褐 由碎砖、碎石、瓦片混粉质粘土填积,均匀性较差,局 松散部夹有大量混凝土块和块石,最大块径超过 1m。填龄不色、灰色 足1年。 褐色、黄松散 ~稍由碎砖、碎石、瓦片混粉质粘土填积,均匀性较差,道灰、灰色密路上为沥青路面和路基垫层。填龄在 5 年以上。 灰黄、灰 软~可塑 由粉质粘土混少量碎砖、碎石填积,局部夹植物根系,色均匀性较差,填龄在 10 年以上。 淤泥、淤泥 ①-3 质填土 粘土、②-1b2-3 粉质粘土 粉质粘土、②-2b4淤泥质粉 质粘土 ② -3b2-3粉质粘土 ③ -1b1-2粘粉质粘 土 ③-2c3+d3-4粉土夹粉 砂 ③ -3b1-2粉质粘土 ③ -3b2-3粉质粘土 淤泥质粉 ③ -3b3-4质粘土、粉 质粘土 ③ -4b2-3粉质粘土 ③粘土、粉质-4a3-4+b3-4粘土 ③粉细砂夹-4c1-2+d1-2粉土 含卵砾石 ③ -4e 粉细砂 强风化泥K1g-2 质粉砂岩 灰色、灰流塑 黑色 灰黄、黄 软- 可塑 灰色 灰色流塑 灰色软- 可塑 灰黄、褐 可- 硬塑 黄色 灰黄色稍密 灰黄色、 硬- 可塑 灰色 灰色软- 可塑 灰色流- 软塑 软- 可塑 灰色(局部 硬塑) 灰色软- 流塑 黄灰、灰中密-密 色实 黄灰、灰中密-密 色实 棕红色砂土状 含腐植物,夹有少量碎砖。分布于暗塘及沟塘底部。 饱和,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 等偏高。 饱和,局部夹薄层粉土,具水平沉积层理。无摇振反应, 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 饱和,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 局部为粘土,见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有 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偏高。 饱和,粉砂局部松散,夹薄层粉质粘土,具水平层理。 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反应,干强度和韧性低。 局部为粘土。摇振反应轻微,光泽反应弱,干强度、韧 性中等偏低。 饱和,夹薄层粉土。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 强度、韧性中等偏低。 饱和,局部为淤泥质粘土。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 干强度、韧性中等偏低。 饱和,局部混团块状粉细砂。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 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偏低。 饱和,局部为淤泥质粉质粘土,无摇振反应,切面稍 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偏低。 饱和,夹薄层粉质粘土,局部有少量直径大于10cm的胶结 砂。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反应,干强度和韧性低。 混软 - 可塑粉质粘土,卵砾石含量不均匀,一般 5%~25% 不 等,粒径 2~6cm,少量大于 10cm,呈亚圆形,成份以 石英砂岩为主。 风化强烈,岩石结构完全破坏,岩芯呈砂土状及柱状, 手捏易碎,胶结较差,岩芯呈短柱状,取芯率 60~ 100%。 试验报告

水文地质钻孔抽水试验主要步骤演示教学

第一步:抽水试验孔点位的确定 凡是有基坑开挖的区域都要进行抽水试验,通过抽水试验得到水文地质参数,为基坑支护设计及 基坑降水设计提供参数。 抽水试验类型的确定,为求得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和抽水降落漏斗的影响范围,应用多孔抽水试验 (一个主孔,三个观测孔) 主孔位置的确定,一个是要考虑基坑开挖的位置,另外一个是要考虑含水层的厚度,如果含水层 厚度太薄(这个需要结合以前的勘察资料来确定,参考),那就要另外选择主孔的位置了。 第二步:水文孔地质勘查 查明主抽水孔的地层分布,查明含水层厚度及起止深度,孔深的确定是要将含水层(砂层)打穿,以本工程为例,含水层主要是⑩1-3层的砂,那么在打地质勘察孔的时候就要将该层砂打穿,进入 下面粘土层5m左右。 根据含水层的厚度确定观测孔的位置。首先是观测孔走向的问题,当布置一条观测线(三个观测 孔在一条观测线上)时,观测线要垂直于地下水流向布置。以本工程为例一般是南北走向布置。 观测孔距主孔的距离,根据冶金工业水文地质勘查规范,“要求第一个观测孔距主孔的距离应该避开三维流的影响”(大约是1.6倍的含水层厚度)第二个观测孔距第一个观测孔的距离是1.6倍的含水层厚度,第三个观测孔距主孔的距离不宜太远,要保证在主孔降水的同时,观测孔的水 位也有下降,本工程基本都控制在50-80m的距离。 确定了观测孔的位置后要分别进行地质勘查,查明地层的分布,控制观测孔孔深的条件和主孔的 相同。 第三步:材料的准备 在抽水试验过程中涉及的材料主要有主孔井管(需订做)、观测孔井管(包括实管和虑管)、滤料(要考虑滤料的级配问题,砂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一开始搞的时候没有经验,滤料用的是像大豆大小的均匀石子,这样就没有起到滤料的作用)、粘土(起隔水作用)、滤网、水泵(要结合承压水含水层的厚度及含水量确定泵的功率,本工程采用175QJ-20型深井潜水泵进行抽水)、电测水位仪(实际上就是万用电表改装的)、发电机(注意功率的选择,不要太大了,那样很不合算的,我们做第一组的时候,一天油费都得1000块,后来换成小了功率的了)、水箱(测流 量用,当然最理想的还是用堰箱,截面有梯形的、矩形的等)、水管接头(调出水和回水用的)。 详细的说一下主抽水孔井管的制作,我们项目用的抽水孔井管直径219mm,壁厚4mm,上部为实管,中间为过滤器,过滤器下部为长1.0m-2.0m沉淀管。上部实管的长度(从过滤器顶端一直到高出地面30公分左右都是实管)和过滤器(过滤器的长度和含水层厚度相同)的长度要根据主孔的地质勘查资料来确定。比如主孔的地层如下:0-5.6m为粘性素填土、5.6-8.7m为砂性素填土(透镜体)、8.7-9.8m为粘土、9.8-15.1m为⑩1-3含粘性土中粗砂(这一层就为承压水含水层)、15.1m-17.6m为粘土,根据上述地层,井管的尺寸为实管(0.3m+9.8m)、虑管(15.1-9.8m=5.3m)、

清华大学操作系统课程lab2实验报告

物理内存管理实验报告 练习0:合并lab1和lab2 书上提示使用“diff/merge”工具来合并lab1和lab2的代码,可是没有找到这款工具,但是被推荐使用meld工具,也能很方便地将不同目录的文件异同比较出来,可以一一手动合并,删除,增加代码,避免了不必要的错误。 这部分主要合并的文件有kdebug.c、trap.c。 练习1:实现firstfit连续物理内存分配算法。 完成合并代码的工作之后,make qemu执行lab2,结果出现错误提示:

提示default_pmm.c的第283行出现错误,打开文件看,发现这句话出现在函数static void default_check(void) 中,这是一个检查函数,并且提示不要修改。 当然,为了调试工作,在检查函数中加一些代码还是可以的。例如通过cprintf输出一些调试信息,除此之外,还发现check函数中使用大量assert函数,大概作用是当参数条件不为1的时候就弹出debug minitor。也可以用来调试作用。 起初,我仔细看了basic_check函数,它的作用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分配释放的操作,并且也没出错,后面看了default_check函数之后也没找到问题所在。再然后是重点分析default_alloc_pages和default_free_pages函数,结合list_add函数看了许久才发现它的空闲块插入顺序有问题:每次插入都是从free_list的头部插入,事实上,应该保持free_list 的顺序,地址小的空闲块应该放在前面,地址大的空闲块应该放在后面,以便firstfit算法的从头快速查找。 找到问题后大致明白了这个exercise的目标:这个练习主要就是完善 default_alloc_pages和default_free_pages。 关键变量: #define free_list (free_area.free_list)//空闲块的链表,但是不指向具体页 #define nr_free (free_area.nr_free)//空闲块的个数 关键函数: list_init(&free_list);//初始化空闲块链表 SetPageProperty(base); ClearPageProperty(base); 关键宏: le2page(le, page_link);//由链表指针得到对应页的地址 (一)Alloc pages:用firstfit算法寻找空闲块 list_entry_t *le = &free_list; while ((le = list_next(le)) != &free_list) { struct Page *p = le2page(le, page_link);

抽水试验确定渗透系数的方法及步骤要点

抽水试验确定渗透系数的方法及步骤 1.抽水试验资料整理 试验期间,对原始资料和表格应及时进行整理。试验结束后,应进行资料分析、整理,提交抽水试验报告。 单孔抽水试验应提交抽水试验综合成果表,其内容包括:水位和流量过程曲线、水位和流量关系曲线、水位和时间(单对数及双对数)关系曲线、恢复水位与时间关系曲线、抽水成果、水质化验成果、水文地质计算成果、施工技术柱状图、钻孔平面位置图等。并利用单孔抽水试验资料编绘导水系数分区图。 多孔抽水试验尚应提交抽水试验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平面图、剖面图。 群孔干扰抽水试验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还应提交抽水孔和观测孔平面位置图(以水文地质图为底图)、勘察区初始水位等水位线图、水位下降漏斗发展趋势图(编制等水位线图系列)、水位下降漏斗剖面图、水位恢复后的等水位线图、观测孔的S-t、S-lg t曲线[注]、各抽水孔单孔流量和孔组总流量过程曲线等。 注意:(1)要消除区域水位下降值;(2)在基岩地区要消除固体潮的影响;3)傍河抽水要消除河水位变化对抽水孔水位变化的影响。 多孔抽水试验、群孔干扰抽水试验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均应编写试验小结,其内容包括:试验目的、要求、方法、获得的主要成果及其质量评述和结论。 2. 稳定流抽水试验求参方法 求参方法可以采用Dupuit 公式法和Thiem公式法。 (1) 只有抽水孔观测资料时的Dupuit 公式 承压完整井: 潜水完整井: 式中K——含水层渗透系数(m/d); Q——抽水井流量(m3/d); sw——抽水井中水位降深(m); M——承压含水层厚度(m); R——影响半径(m); H——潜水含水层厚度(m); h——潜水含水层抽水后的厚度(m); rw——抽水井半径(m)。 (2) 当有抽水井和观测孔的观测资料时的Dupuit 或Thiem公式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Mat lab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一:Mat lab 仿真实验 1.1直流电机的阶跃响应。 给直流电机一个阶跃,直流电机的传递函数如下: ) 1101)(11.0(50 )(4 +?+=-s s s G 画出阶跃响应如下: Step Response Time (sec) A m p l i t u d e 零极点分布: P ole-Zero Map Real Axis I m a g i n a r y A x i s

分析:直流电机的传递函数方框图如下: 所以传递函数可以写成: 1 /1)() (2++= s T s T T C s U s n m a m E a 式中,R L T C C JR T a E M m ==,分别为电动机的机电时间常数与电磁时间常数。一般相差不大。 而试验中的传递函数中,二者相差太大,以至于低频时: 低频时) (1 1.050 ) 1101)(11.0(50 )(4+≈ +?+= -s s s s G 所以对阶跃的响应近似为: )1(50)(1.00t e t x --=

1.2 直流电机的速度闭环控制 如图1-2,用测速发电机检测直流电机转速,用控制器Gc(s)控制加到电机电枢上的电压。 1.2.1 假设G c(s)=100,用matlab 画出控制系统开环Bode 图,计算增益剪切频率、相位裕量、相位剪切频率、增益裕量。 M a g n i t u d e (d B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P h a s e (d e g ) Bode Diagram Frequency (rad/sec) 幅值裕量Gm =11.1214 相位裕量Pm = 48.1370

抽水试验报告

铜仁骏逸江山商住楼 钻孔抽水试验报告 1、钻孔抽水试验 选用钻孔ZK69作单孔抽水试验,位于ZK39和ZK40轴线的之间,孔口高程253.7m,孔深26.8m,孔径φ130。钻孔地质资料详见ZK69柱状图。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作三次降深: S1=4.98m, Q1=0.513L/S; S2=3.00m, Q2=0.349L/S;S3=1.50m, Q3=0.203L/S。 本次抽水试验参照现行《贵州省地方标准》(DB22/46—2004),作反向抽水,动水位观测时间在开始抽水后第3、5、10、30、45、60、90分钟进行观测,以后每30分钟观测一次,稳定后可延至1小时1次,并与流量观测同步。每次降深稳定的延长时间分别为16、8、6小时。停泵后立即进行恢复水位观测,观测时间间隔与抽水试验要求相同,观测孔的水位观测时间与抽水孔同步,抽水试验情况详见抽水试验综合成果表。 根据抽水试验资料,降深及流量随时间的过程曲线见图2,Q-S曲线为抛物线特点,结合场地岩性特征可确定场地地下水为岩溶潜水,根据钻孔水文地质结构和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抽水孔为潜水非完整井。 2、影响半径的确定 据地质出版社《水文地质手册》P546图解法确定影响半径,

在抽水试验中,特选用与抽水孔在同一线上的ZK70、ZK71、ZK72作水位变化观测孔。 在直角坐标系上,将抽水孔最大降深S1=4.98m抽水时,与分布在同一直线上的各观测孔的同一时刻所测得的动水 位连起来,沿曲线趋势延长,与抽水前的静止水位线相交,该交点至抽水孔的距离就是影响半径,R=19.20m,见图4。 3、渗透系数K的计算 按地下水动力学中单孔潜水非完整井考虑,渗透系数K 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Q—涌水量,m3/d,取值: Q=0.513L/s =44.32m3/d S—水位降深,m,取值:S=4.98m L—有效进水段长度,m,取值:L=19.48m R—影响半径,m,取值:R=19.20m,由观测孔资料确定。 r—抽水孔半径,m,取值r = 0.065m。 经计算,渗透系数K=0.373m/d。 4、基坑涌水量预测 据设计提供的资料,地下室为二层,场地±0.00=268.4m,场地地下水静水位高程为253.6m,地下室底板为-8.40m(即地下室底板高程为260.0m),地下水位比地下室底板高程低6.4m,基坑开挖至地下室底板时无地下水涌入,基坑为干燥

抽水试验确定渗透系数的方法及步骤.docx

抽水试验确定渗透系数的方法及步骤

抽水试验确定渗透系数的方法及步骤 1.抽水试验资料整理 试验期间,对原始资料和表格应及时进行整理。试验结束后,应进行资料分析、整理,提交抽水试验报告。 单孔抽水试验应提交抽水试验综合成果表,其内容包括:水位和流量过程曲线、水位和流量关系曲线、水位和时间 (单对数及双对数 )关系曲线、恢复水位与时间关系曲线、抽水成果、水质化验成果、水文地质计算成果、施工技术柱状图、钻孔平面位置图等。并利用单孔抽水试验资料编绘导水系数分区图。 多孔抽水试验尚应提交抽水试验地下水水位下 降漏斗平面图、剖面图。 群孔干扰抽水试验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还应 提交抽水孔和观测孔平面位置图 (以水文地质图为底图 )、勘察区初始水位等水位线图、水位下降漏斗发展趋势图 (编制等水位线图系列 )、水位下降漏斗剖面图、水位恢复后的等水位线图、观测孔的 S-t、S-lg t 曲线 [注]、各抽水孔单孔流量和孔组总流量过程曲线等。 注意:(1)要消除区域水位下降值;(2)在基

岩地区要消除固体潮的影响; 3)傍河抽水要消 除河水位变化对抽水孔水位变化的影响。 多孔抽水试验、群孔干扰抽水试验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均应编写试验小结,其内容包括:试验目的、要求、方法、获得的主要成果及其质量评述和结论。 2.稳定流抽水试验求参方法 求参方法可以采用 Dupuit 公式法和 Thiem 公式法。 (1)只有抽水孔观测资料时的 Dupuit 公式承 压完整井: 潜水完整井: 式中 K ——含水层渗透系数(m/d); Q——抽水井流量(m3/d); sw——抽水井中水位降深(m);

操作系统lab2实验报告

HUNAN UNIVERSITY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目录 一、内容 (3) 二、目的 (3) 三、实验设计思想和练习题 (3) 练习0:填写已有实验 (3) 练习1:实现 first-fit 连续物理内存分配算法(需要编程) (3) 练习2:实现寻找虚拟地址对应的页表项(需要编程) (8) 练习3:释放某虚地址所在的页并取消对应二级页表项的映射(需要编程) (11) 运行结果 (13) 四、实验体会 (13)

一、内容 本次实验包含三个部分。首先了解如何发现系统中的物理内存;然后了解如何建立对物理内存的初步管理,即了解连续物理内存管理;最后了解页表相关的操作,即如何建立页表来实现虚拟内存到物理内存之间的映射,对段页式内存管理机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二、目的 1.理解基于段页式内存地址的转换机制; 2.理解页表的建立和使用方法; 3.理解物理内存的管理方法。 三、实验设计思想和练习题 练习0:填写已有实验 使用eclipse中的diff/merge工具将实验1的代码填入本实验中代码中有“LAB1”的注释相应部分。 练习1:实现 first-fit 连续物理内存分配算法(需要编程) 在实现first fit 内存分配算法的回收函数时,要考虑地址连续的空闲块之间的合并操作。提示:在建立空闲页块链表时,需要按照空闲页块起始地址来排序,形成一个有序的链表。可能会修改default_pmm.c 中的default_init,default_init_memmap,default_alloc_pages, default_free_pages等相关函数。请仔细查看和理解default_pmm.c中的注释。 请在实验报告中简要说明你的设计实现过程。请回答如下问题: 你的first fit算法是否有进一步的改进空间。 解答: 分析思路: (1)数据结构: A.每个物理页利用一个Page结构体表示,查看kern/mm/memlayout.h包括:

lab1汇编语言与DOS系统实验报告

汇编语言与DOS系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x86体系段式内存组织方式,了解如何用程序指令访问不同的内存空 间 2、了解DOS系统的基本操作 3、掌握汇编语言的编译和调试方法 二、实验条件 1、DOS操作系统平台 三、实验原理 1、x86实模式下内存采用分段的组织方式,将20位的地址空间分为16位的 段地址和16位的偏移地址,表示为“段地址:偏移地址”的形式,实际物理地址=段地址×16+偏移地址。 2、DOS系统基本操作命令: (1)cd命令进入磁盘或文件夹 (2)dir命令列出目录下的文件 (3)makedir创建目录 (4)del删除文件 (5)copy复制文件 (6)rename文件重命名 3、汇编语言编译命令: (1)edit命令编辑程序

(2)masm生成目标文件 (3)link链接生成可执行文件 (4)输入文件名运行程序 4、程序调试方法 使用debug命令调试程序,常用的调试参数有: (1)-u反汇编生成程序的汇编代码 (2)-d查看内存地址的内容 (3)-p/t单步调试 (4)-g设置断点 (5)-e修改指定地址内容 四、实验内容 1、写出A+B problem的汇编代码,使用编译命令生成可执行文件并使用 debug加载可执行程序。实验代码如下: DATA SEGMENT ADDER1 DB 35H ADDER2 DB 48H SUM DB ? 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 START: MOV AX,DATA

MOV DS,AX MOV AL,ADDER1 ADD AL,ADDER2 MOV SUM,AL MOV AX,4C00H INT 21H CODE ENDS END START 首先将源文件使用masm命令和link命令生成可执行文件,使用debug命令调试程序,使用-u参数显示汇编代码,g命令设置断点到MOV SUM,AL指令处,此时使用d ds:0000即可在内存中显示两个加数以及两个数的和的数值,可以使用-e命令修改参数。 2、增加变量N,实现N个数字的加法运算,实验中N设置为4,实验代码 如下: DATA SEGMENT ADDER1 DB 35H ADDER2 DB 48H ADDER3 DB 20H ADDER4 DB 30H SUM DB ? DATA ENDS

常用抽水试验工作方法及参数计算

钻孔抽水试验工作方法 一、目的、任务 抽水试验的目的是查明含水层(组)的渗透性能、涌水量的大小、地下水埋藏运动特征及含水层(组)间的水力联系,为预算矿坑涌水量及确定未来矿井疏干排水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任务是: 1、确定含水层(组)水文地质参数,主要包括:渗透系数(K)、影响半径(R)等; 2、测定抽水孔实际涌水量、单位涌水量,绘制涌水量特性曲线及推断和计算最大可能涌水量,评价各含水层(组)的富水性; 3、揭示地下水与地表水及各含水层(组)间的水力联系; 二、工作依据 工作依据为原煤炭工业部1980年颁发的《煤田水文地质测绘规程》、《煤田地质勘探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规程》、《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抽水试验规程》、《煤炭资源地质勘探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和国家标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1)。 三、技术要求 本次抽水试验的类型为无观测孔的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其目的层 t)含水层。 为上三叠统塔里奇克组(T 3 (一)钻孔结构 钻孔孔径主要与抽水设备相适应,但抽水试验段最小孔径不应小于110mm。在考虑利用提筒抽水的同时,不排除采用水泵进行抽水试验。若

采用水泵进行抽水试验,扩孔最终孔径Φ127mm。扩孔深度以揭露整个含 水层为目的,控制在穿过最末一层煤5~10米,至少应保证50—60米的水柱,以能满足规范中要求的一次降深时不得少于10米的技术要求。 (二)抽水试验技术要求 1、正式抽水前 (1)在正式抽水前应进行认真的洗孔,直至流出孔口的水完全返清时为止。 (2)观测静止水位,水位呈单向变化时,连续四小时内水位变化每小时不大于2厘米,或水位升降与自然水位变化一致时,即可停止观测。当水位静止困难,累计观测时间大于72小时,亦可停止观测。 (3)另试验抽水应作一次最大的水位降深,初步了解水位降低值(S)与涌水量(Q)的关系,以便是正式抽水时合理选择水位的降深。 2、正式抽水 (1)抽水时应尽设备能力做最大降深,降深次数一般不少于3次, 抽水点应做到合理分布,每次水位降深间距不应小于3米。最大降深S 1对于潜水应等于1/3至1/2H(H为从含水层底板算起的水位高度);对于 承压水应尽可能降至含水层顶板。且S 2=2/3S 1 ,S 3 =1/3S 1 。 (2)各点抽水的水位、流量的稳定时间不少于8小时。稳定的标准是: ①水位稳定标准:当水位降深大于5米时,水位变化幅度不超过水位降深平均值的1%;当水位降深小于5米时,水位变化幅度不应超过3~5cm;

Lab1_体系结构实验报告

2012年3月1日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understand the principles of ALU and master methods of ALU design 2.understand the principles of ALU controller and master methods of ALU controller design 3.understand the principles of register file and master methods of register file design so the task is first, design a ALU with ALU controller then, design a register file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2.1 ALU with ALU controller We input the operand r, s; both are 32 bit integer, and aluc is the control code that defines the operation. So we just make the code block, totally as ALU block, ALUC block, display block.

Figure 1 the input and output diagram Figure 2 ALU operations Figure 3 the truth table of operation cod e

Figure 4 principle of ALU 2.2 register file The process is similar to the 2.1, when we get the principle of register file , it can be easily coding. Figure 5 the input and output

抽水试验

§4.1基本要求 掌握抽水试验的目的、分类、方法及抽水试验准备工作。 4.1.1 抽水试验的目的 (1) 确定含水层及越流层的水文地质参数:渗透系数K、导水系数T、给水度μ、弹性释水系数 μ*、导压系数a、弱透水层渗透系数K'、越流系数b、越流因素B、影响半径R等。(2) 通过测定井孔涌水量及其与水位下降(降深)之间的关系,分析确定含水层的富水程度、评 价井孔的出水能力。 (3) 为取水工程设计提供所需的水文地质数据,如影响半径、单井出水量、单位出水量、井间干 扰出水量、干扰系数等,依据降深和流量选择适宜的水泵型号。 (4) 确定水位下降漏斗的形状、大小及其随时间的增长速度;直接评价水源地的可开采量。 (5) 查明某些手段难以查明的水文地质条件,如确定各含水层间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边界的性质及简单边界的位置、地下水补给通道、强径流带位置等。 4.1.2 抽水试验分类 抽水试验主要分为单孔抽水、多孔抽水、群孔干扰抽水和试验性开采抽水。 (1)单孔抽水试验:仅在一个试验孔中抽水,用以确定涌水量与水位降深的关系,概略取得含 水层渗透系数。 (2)多孔抽水试验:在一个主孔内抽水,在其周围设置若干个观测孔观测地下水位。通过多孔抽水试验可以求得较为确切的水文地质参数和含水层不同方向的渗透性能及边界条件等。(3)群孔干扰抽水试验:在影响半径范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钻孔中同时进行的抽水试验;通过干扰抽水试验确定水位下降与总涌水量的关系,从而预测一定降深下的开采量或一定开采定额下的水位降深值,同时为确定合理的布井方案提供依据。 (4)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是模拟未来开采方案而进行的抽水试验。一般在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不很充沛或补给量不易查清,或者勘察工作量有限而又缺乏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的水源地,为充分暴露水文地质问题,宜进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并用钻孔实际出水量作为评价地下水可开采 量的依据。 4.1.3 抽水试验的方法 单孔抽水试验采用稳定流抽水试验方法,多孔抽水、群孔干扰抽水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一般采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方法。在特殊条件下也可采用变流量(阶梯流量或连续降低抽水流量)抽水试验方法。抽水试验孔宜采用完整井(巨厚含水层可采用非完整井)。观测孔深应尽量与抽水孔一致。 4.1.4 抽水试验准备工作 (1) 除单孔抽水试验外,均应编制抽水试验设计任务书; (2) 测量抽水孔及观测孔深度,如发现沉淀管内有沉砂应清洗干净; (3) 做一次最大降深的试验性抽水,作为选择和分配抽水试验水位降深值的依据; (4) 在正式抽水前数日对所有的抽水孔和观测孔及其附近有关水点进行水位统测,编制抽水试验

抽水试验工艺流程

抽水试验期间的施工流程 1、成孔钻孔成孔后,应根据钻探和测井资料成果,准确划分含、 隔水层。并着手做相关设计; 2、扩孔以总体设计要求执行; 3、下管编制单孔下管设计。成井管柱结构由止水管、过滤管、 及沉淀管三部分组成。根据总体设计要求,选择下管顺序和连接 方法。管材必须提交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的材质报告单;沉淀 管长度一般4-6米,其顶端内壁应设置阻流座内台阶; 4、止水和封闭设计止水方案。本项目所施工钻孔均为水文长观 孔,所以要求进行永久性止水,原则上要求止水段全段封闭;※止水效果的检查: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水位压差、泵压等方法检验止水效果;检查位置应在止水管底界以下0.3米处(必须的)。 5、洗井换浆排渣根据《设计》要求,选择空压机、水泵、活塞 等一般洗井方法同液态CO2及焦磷酸钠等特殊洗井工艺相结 合,达到水清砂净、试验层段通畅。 ※活塞洗井可采用钻杆或钢丝绳等连接活塞形式,其提拉速度不应小于0.6-1米/秒,低强度、连接不牢的井管,不宜采用活塞洗井。※焦磷酸钠洗井井液重量浓度:0.6-0.8%,静态反应时间4-8小时。※液态CO2洗井应通过试验选择合理的用气量,输气管应下至滤水管底部、孔底以上2-3米处(建议采取小气量多位置洗井);并作好安全防护工作; 6、钻孔探深洗井完成后,必须进行钻孔探深,要求沉淀物不得超

过试验段厚度的1/10,超过时要采取捞砂措施; 7、抽水试验在洗井后期着手编制详细的单孔《抽水试验施工组织设计》(主要指抽水阶段的试抽水和正式抽水),确定抽水泵的型号和外径等。 ※抽水试验应在洗井质量达到要求后进行。其试验程序、观测设备、图表记录、质量要求等依总体设计和规程规范要求执行。 说明:以上要求基本遵循《设计》制定。 ※健全抽水试验期间各类图表,按规范要求及时填绘。 ◎在此施工流程的各个阶段,相关设计及现场工作内容,都要经过项目组的审核验收及现场监督进行,否则一切私自改动的设计项目部不予承认。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塔矿项目部 2011/5/29

Lab4实验报告

2012 简单的类MIPS 单 周期处理器实现– 寄存器与内存 LAB4实验报告 王红宾5090519061 SJTU | F0905103

1实验概述 1.1实验名称 简单的类MIPS 单周期处理器实现–寄存器与内存 1.2 实验目的 1.理解CPU 的寄存器与内存 1.3实验范围 本次实验将覆盖以下范围 1.ISE的使用 2.Spartan-3E实验板的使用 3.使用Verilog HDL进行逻辑设计 4.Register 的实现 5.Data Memory 的实现 6.有符号扩展的实现 1.4注意事项 1. 本实验的逻辑设计工具为Xilinx ISE11.1。 2实验内容 2.1实验步骤 1.启动ISE 11.1。 2.选择File > New Project… 出现New Project Wizard。 3.Project Name填写lab5,选择工程Project Location,Top-level Source Type选择HDL。点击Next。

4. Device Properties 中各属性填写如下: Product Category: ALL Family: Spartan3E Device: XC3S500E Package: FG320 Speed: -4 Synthesis Tool: XST(VHDL/Verilog) Simulator: ISim(VHDL/Verilog) ,也可用Modelsim仿真。Preferred Language: Verilog 确认Enable Enhanced Design Summary 已勾选

抽水试验资料整理

抽水试验[pumping test],包括自试井抽取一定水量而在某距离之各观测井测定各种时间距地下水位的变化,观测数据利用各种地下水流理论式或其图解法分析抽水试验的结果。 抽水试验分类 抽水试验按孔数可分为:单孔抽水试验、多孔抽水、群孔干扰抽水 按水位稳定性分为:稳定流抽水试验和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方法 按抽水孔类型分为:完整井和非完整井 抽水试验的一般要求 抽水试验应在洗井结束,洗井质量已达规定要求后进行。 抽水试验的类型、下降次数及延续时间应按照《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TJ27—78)及《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中有关规定执行。 试验前,应根据井孔结构、水位降深、流量及其它条件,合理选择抽水设备和测试仪具。抽水设备可用量桶、空气压缩机及各种水泵;流量测量,当流量小于2L/s时,可用量桶,大于2L/s时。应用堰箱(三角堰、梯形堰或矩形堰)或孔板流量计,高压自流水可用喷水管喷发高度测量法测量流量;水位测量可用测钟、浮标水位计或电测水位计;水温测量一般可用缓变温度计或带温度计的测钟。 抽水设备安装后,应先进行试抽,经调试能满足试验要求后,再

正式抽水。 采用空气压缩机作抽水试验时,应下测水位管,在测水位管内测量动水位。 抽水试验中应做好地面排水,使抽出的水排至试验孔影响范围以外。 在抽水试验中,应及时进行静止水位、动水位、恢复水位、流量、水温、气温等项观测,并及时如实记录,不得任意涂改或追记。 如遇水位、流量、水的浑浊度及机械运转等发生突变时,应做详细记录,并及时查明原因。 稳定流抽水试验-在抽水过程中,要求出水量和动水位同时相对稳定,并有一定延续时间的抽水试验。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在抽水过程中,一般仅保持抽水量固定而观测地下水位变化,或保持水位降深固定,而观测抽水量和含水层中地下水位变化的抽水试验。 开采性抽水试验-按开采条件或接近开采条件要求进行的抽水试验。 群孔抽水试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抽水孔同时抽水,各孔的水位和水量有明显互相影响的抽水试验。 单孔抽水,没有观测孔而只有一个抽水孔的抽水试验。它只能用经验公式及试算法求影响斗径,故测定的渗透系数精度较差。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初步阶段,单孔抽水常用来了解和对比不同地段含水层的透水性和富水性。在钻探成本较高的基岩地区,仅需实际测定单孔涌水量时也采用单孔抽水。 多孔抽水,是由一个抽水孔和若干个观测孔组成的抽水试验。它能比较精确地测定渗透系数、影响斗径和下降漏斗形状,还能确定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多孔抽水时观测孔一般以抽水孔为中心呈放射线排列。当含水层透水性均匀时,一般以单排在抽水孔的一侧垂直于流向排列。当含水层透水性复杂及成果要求高时,除垂直水流方向外,还需在抽水孔的上游和下游沿平行水流方向布置观测孔。 干扰孔抽水,也称孔群抽水,即二个或二个以上抽水孔同时抽水,各孔的水位和流量有明显的相互影响,故称干扰孔抽水。它的目的不仅为了测定渗透系数,主要是取得在相互影响条件下,孔群的总涌水量或井群降漏斗中水位降深值的资料。孔群抽水一般用于拟作井群供水或井群降低地下水位的地段。目前我国还在一些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岩溶矿区,用大型孔群抽水,形成大型降落漏斗,用以测定水流的主要补给、排泄方向和预测矿井涌水量等。 混合抽水,是从两个或更多含水层同时抽水。一次混合抽水只能得到各含水层的平均渗透系数。但配合使用“钻孔流速仪”或进行多次混合抽水(如首先抽第一层水,然后继续钻进打穿第二含水层再进行第一和第二含水层的混合抽水,……),就可以测得各含水层的渗透系数。混合抽水可以省去分层止水工作,钻孔结构比较简单,节省费用和时间。 1.5.4参数计算结果的验证 上述参数计算结果的精度如何,取决于试验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的概化,也取决于观测数据的精度。对于所求得的参数,应将其代入相应的公式,通过对比计算降深与实测降深的差值,

Bomblab实验报告

课程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计算机系统原理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 BombLab 专业班级: 计科1501 姓名: 马子垚 学号: 2 完成时间: 2017 年 4 月 19 日 实验目的 理解汇编语言,学会使用调试器 实验原理 二进制炸弹就是作为一个目标代码文件提供给学生们的程序,运行时,它提示用户输入6个不同的字符串。如果其中任何一个不正确,炸弹就会“爆炸”:打印出一条错误信息。学生通过反汇编与逆向工程来确定就是哪六个字符串,从而解除她们各自炸弹的雷管。

实验步骤及体会 一、实验准备 1、首先,由于虚拟机操作系统与windows系统相互独立,所以 首先将Bomb、c及其相关文件存至百度云盘,然后在 ubantu操作系统内下载至文件系统目录下的下载文件夹 里面: 2、输入、/bomb试运行bomb、c文件时会提示权限不够: 所以需要输入chmod+x+文件名的命令于改变文件或目录 的访问权限。用它控制文件或目录的访问权限。在经过操 作之后,获得了权限,程序可以正常运行了: 3、由于bomb、c文件并没有蕴含许多能破解的信息,所以需要 将其进行反汇编,详细操作如下: 输入objdump –d bomb >bomb、txt将汇编代码输出到自 动生成一个bomb、txt的文件里面,方便我们查瞧与分析 代码:

二、具体实验步骤及其分析 试查瞧导出的bomb、txt,我发现总的文本里面分为很多段,其中就有Phase_1~Phase_6、Phase_defuse、Phase_secret以及其她相关函数的代码,所以我猜测每一段Phase代码就就是我们需要破解的关卡,所以我将它们分别导出新建text文件,逐段分析。 Phase_1及其破解过程: 知识点:string,函数调用,栈 反汇编代码及其分析: 08048f61 : 8048f61: 55 push %ebp //压栈 ebp为栈指针 esp为栈指针。 push指令可以理解为两个步骤: 1、 subl $4 , %esp –栈底向下移一位 2、 movl %ebp ,(%esp) 将ebp的值存入esp中 8048f62: 89 e5 mov %esp,%ebp //把esp赋值给ebp 8048f64: 83 ec 18 sub $0x18,%esp //esp指针下移0x18个字节 8048f67: c7 44 24 04 5c a1 04 movl $0x804a15c,0x4(%esp) //取0x804a15c处的内容存入*(%esp+4) //前一段总的分析:初始化栈,push就是压栈指令,ebp寄存器中的内容就是栈底指针。esp寄存器里面存的就是栈顶地址。通过sub指令,将栈顶固定在第十八个存储单元里面。字符串的内存地址为0804a15c,四个字节。一个存储单元存放8个bit 两个十六进制数字,栈顶及后三个单元存栈顶地址。故用mov指令将字符串地址存在栈顶后的第四个字节处。 8048f6e: 08 8048f6f: 8b 45 08 mov 0x8(%ebp),%eax //取用户输入的内容存入%ebp 8048f72: 89 04 24 mov %eax,(%esp) //eax的值赋值给*esp

钻孔抽水试验报告

钻孔抽水试验报告

目录 第一章抽水试验成果报告 (4) 1工程概况 (4) 2实施深井降水背景 (4) 2.1 搅拌桩试桩 (4) 2.2 地质条件勘探 (4) 2.3 降水方案的确定 (5) 3降水试验的目的和任务 (6) 4试验场地的选择 (6) 5降水试验方案的实施 (6) 5.1 试验井的结构及平面布置 (6) 5.2 试验井及观测井技术参数 (7) 5.3 降水设备 (7) 5.4 试验步骤 (8) 5.5 试验数据记录表 (8) 5.6 抽水试验设备器具配置 (8) 5.7 人员配置 (9) 5.8 抽水试验数据观测要求: (9) 6试验数据成果汇总 (10) 7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及整理分析 (12) 7.1 渗透系数k值计算 (12) 7.2影响半径R计算: (14) 7.3 水文地质参数成果 (14) 第二章基坑深井降水设计方案 (15) 1降水深度 (15) 2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确定 (15) 3基坑总涌水量 (15) 4干扰井单井出水量 (16) 5总井数 (16) 6降水井布置 (16) 7降水井结构 (17) 8水泵选型 (17) 9降水供电设计 (17) 10降水运行工期安排 (18) 11深井降水工程量 (19) 12意见与建议 (19) 第三章深井降水施工方案 (20) 1施工方案 (20) 2施工顺序及工期安排 (20) 3降水井成井施工 (20) 3.1 施工工艺流程 (20)

3.2 施工方法 (20) 4排水施工 (22) 5供电设施 (22) 5.1 变压器 (22) 5.2 备用电源 (22) 5.3电缆敷设 (22) 6降水井运行及管理 (22) 6.1 水位和水量控制 (22) 6.2 井管保护 (22) 6.3 降水运行保障措施 (22) 7降水井施工设备、人员配置 (24) 8质量保证措施 (26) 9安全和文明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27) 第四章降水施工、运行管理费用 (28) 1钻井费用 (28) 2降水井运行费用 (28) 3电缆、排水管费用 (28) 4合计费用 (28)

钻孔抽水试验规程(试行)

DLJ 203-81 SLJ 1-81 水利水电工程钻孔抽水试验规程(试行) DLJ203-81 SLJ 1-81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基本规定与要求 第三章设备 第四章现场工作 第五章资料整理 附录 附录一渗透系数计算公式表 附录二影响半径计算公式表 附录三观测记录格式表 水利水电工程钻孔抽水试验规程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水 利 部 关于颁发试行《水利水电工程钻孔抽水试验 规程》、《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和 《水利水电钻探规程》的通知 (81)电水字第9号(81)水规字第15号 为加强技术管理,提高地勘工作质量,于一九七五年组织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进行了抽水试验规程的修订,一九七六年组织水利电力部第四工程局勘测设计研究院、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科学研究院、黄河水利委员会科学研究所、云南省电力局设计院科研所进行了岩石试验规程的修订,一九七八年组织东北、成都、西北勘测设计院进行了钻探规程的修订。在修订过程中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比较试验和征求意见。现批准《水利水电工程钻孔抽水试验规程 》DLJ2O3—81 SLJ1-81、《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DLJ204-81 SLJ2-81、《水利水电钻探规程》 DLJ205-81 SLJ3-81颁发试行。它们与一九七八年颁发试行的地质测绘规程、压水试验规程、天然建筑材料勘探规程、施工地质规程、地质勘察资料内业整理规程和即将颁发的电法勘探规程、地震勘探规程、测井规程均属于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一套规程范围之内。 请你们加强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试行过程中,如发现有不妥和需要补充之处,请函告电力工业部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和水利部规划设计管理局。 1981年2月19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