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

全国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

全国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
全国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

全国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目前传染病的发病动态;掌握居民中传染病的漏报情况和各级医疗单位传染病报告质量;推算出比较接近实际的发病水平,为制订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规划及防治措施,提供可靠依据,特制订本方案。

二、调查内容及方法:

(一)居民漏报调查:在居民中进行的各种法定传染病的漏报情况调查,可以反映出就诊及未就诊两部分患者中的漏报情况。

1.调查对象:有当地正式户口的城市和农村居民。

2.选点方法:居民中的法定传染病病例漏报调查,应根据不同类型地区,选定有代表性的城市及农村作为调查点(不得少于2个城市、3个县)。

(1)抽样方法:按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原则进行。

城市点可将该市大致划分为东、南、西、北、中5片,将所有地段全部包括在内,每片抽1—2个地段,每个地段抽1—4个居委会,作为调查单位,作挨户或隔户调查。

农村点可将被调查的县,大致划分为东、南、西、北、中5片,将所有乡全部包括在内,每片抽取1—2个乡,每个乡抽1—4个村(如人口过多,每个村可再抽若干生产队或居民小组)作为调查单位,挨户调查。

(2)调查人数:各省调查总人数不少于1‰的比例。一个城市点或一个县点的调查总人数不少于5000人,查出的各种法定传染病的总数应不少于100例(边缘山区不少于50例),若低于此数字可进一步扩大调查人数,直至查出的总病例数达100例以上。

3.调查时间:全国统一调查可每隔3年进行一次居民漏报调查(1983年调查为第一次),各地可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调查,在第四季度调查该地区当年1—3季度发生的各种法定传染病。

4.调查方式:由调查员对居民进行家庭访视,通过询问,了解被当地医院诊断为法定传染病者,如有患过法定传染病而未去医院就诊者,则可按“法定传染病临床诊断参考依据”规定的指标,详细询问后做出回顾性诊断。然后到有关卫生防疫部门核对卡片或登记簿,凡无记录者,为某病漏报病例。

将上述所查结果按附表1及附表2进行登记和统计。

(二)医疗机构漏报调查:在医疗机构中进行的漏报调查能反映就诊病人被漏报情况,但不能反映出发病而未到医院就诊者的漏报情况。

1.调查对象:

(1)省、市、县(区)及乡(镇)、街道大队等各级医疗单位。

(2)厂矿、学校、机关等企事业单位的医疗单位。

2.选点方法:在各级医疗机构中随机抽取1—2个医疗单位。

3.调查时间:各省每年应抽取一定比例的医疗机构进行漏报调查。在每年第四季度调查医疗单位当年1—3季度诊治的全部法定传染病病例(大医院、肝炎及肠道专科门诊可考虑按月抽样调查)。

4.调查方式:

(1)凡建病例档案和病历日志的医疗单位,查门诊、急诊及住院登记,将查出的传染病病例与该院传染病报告登记簿核对,同时查对卫生防疫站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卡(包括疑诊或确诊病例),凡无报告卡或登记者属漏报病例(注:已漏报登记;医疗单位传染病登记簿上没有登记,但防疫站有该病的报告卡者,不属漏报病例)。

(2)凡无门诊病历日志的医疗单位,可采用核对候诊病人(内、儿、传染科)病历卡或处方笺(从处方查出的病例要慎重核实)的方法查明传染病漏报情况,也可核查化验结果登记。此法宜用于能根据特异化验结果作出诊断的疾病,如伤寒、疟疾、乙脑、流脑、痢疾、肝炎等。计算漏报病例方法同上,应将不同来源的资料分开统计。

(三)传染病迟报及漏报原因调查:

在上述医院漏报调查中查出的传染病病例,根据传染病报告卡和登记册,查明从诊断至报告发出的时间间隔,列出时间频数分布,了解按时报告的人数比例及超过规定报告时限的迟报人数比例。将所查得结果用表8统计。

调查漏报原因时应着重了解:

1.医院是否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和当地的“细则”?是否有领导分管该项工作?有无疫情报告制度?执行情况如何?有无专职或兼职人员管理?

2.医院有无病历档案病历日志和传染病报告卡片及登记簿?

3.医院住院部是否建有传染病报告登记检查制度?有无相应的奖惩制度?上述资料用表5登记。

(四)调查指标:

1.漏报率:指被调查人群或医院,在某一时期内法定传染病漏报病例数占调查中查出的总病例数(漏报病例数+已报告病例数)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

居民漏报率(某病)=〔在居民中查出的某病漏报病例数〕÷〔同时在居民中查出的某病漏报病例数+已报告防疫部门的病例数〕×100%

或=

某病漏报病例数

×100%(某病漏报病例数)+(某病已报告病例数)

门诊漏报率(某病)=〔在门诊(医院)查出的该地区某病漏报病例数〕÷〔同时期在门诊(医院)诊断的该地区某病例总数〕×100%

或=

某病漏报病例数

×100%某病漏报病例数+某病已报告病例数

一个总体(指被调查的市或县),由调查样本估计法定传染病总的漏报率的计算步骤及方法如下:

(1)按上述公式求得各病的漏报率。

(2)从求得各病的漏报率,按下列公式计算某病的估计(实际)发病率。

估计(实际)发病率=报告发病率

(分母≠0时适用)1-漏报率

估计发病率是由报告发病率和漏报率计算出来的“实际”发病率。在运算时,将漏报率变成概率,以小数表示之,例如40%,则写成0.40。

例如,某县猩红热的全年(1月1日—12月31日)报告发病率是360/10万,该地区抽样调查所获居民漏报率为40%,则其全县的估计(实际)猩红热发病率如下:

猩红热估计发病率=

360

=600(/10万)1-0.40

(3)根据估计(实际)发病率,用下述两个公式之一计算“估计”发病数:估计发病数=(估计发病率)×〔人口数(总体)〕

或=估计发病率

×报告病例数报告发病率

(4)因城市和农村的人口比例不一,各病的漏报率也不相同,故在计算全省估计发病率时,应首先分别计算出城市和农村的估计发病数及估计发病率,然后用总的漏报率推算全省的估计发病率。

城市估计发病数=城市各病估计发病数之和

农村估计发病数=农村各病估计发病数之和

Σ各病的估计发病数=城市估计发病数+农村

估计发病数。

各病总的漏报率:

总漏报率=(1 ∑各病的报告病例数

)×100%∑各病的估计发病数

全省估计发病率=总报告发病率1-总漏报率

2.迟报率:指超过传染病规定报告时限的报告病例数占同期已报告的传染病例总数的比重。可分别计算每种病的迟报率及所有各种病种的迟报率。

计算公式为:

迟报率(某病)=

迟报传染病病例数

×100%同时报告的总病例数

3.漏诊率:指未就诊的传染病例数占同期查得实际传染病例数的比重。

三、调查步骤:

1.组织调查队伍:

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负责防疫和医政的主管部门组织当地卫生防疫和医疗部门,抽调熟悉业务情况的高、中级医务人员和疫情管理人员,组成调查组,根据附件“法定传染病诊断依据”,统一调查诊断标准;培训调查人员,使之熟悉调查内容,掌握调查方法,明确填表要求和注意事项。

2.实施调查:

在正式开展调查前,应先进行小规模的预调查,取得经验,然后再全面展开。

3.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调查人员可以从医院病案(历)室或保健科(或防疫科),化验室等科室及防疫部门收集所需要的医院漏报调查材料,从调查现场的居民中获得居民漏报调查资料。在每个单位调查时,应按统一调查方法和标准填写登记表,调查结束后应审核调查材料,剔除不合格的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分析。

4.总结:

在每一个调查单位结束后,调查人员应将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写出简要的调查报告,并征得被调查单位领导的同意,共同研究出改进措施。

待全省调查结束后,调查组应写出总的调查报告,向省厅(局)报告,再由卫生厅(局)向卫生部报告。

四、注意事项:

1.调查的病种:

由于天花已消灭,流感确诊又较为困难,故不列入调查病种,其余23种传染病均为调查病种。

2.漏报病例:

指法定传染病的法定报告人发现传染病病人后,应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而没有报告的病例及因患者未就诊(未被发现),而没有报告的病例。

3.医院漏报调查的资料可以较准确地反映某些发病水平较低,但就诊率高的疾病的漏报情况,如乙脑、狂犬病。某些发病水平极低的传染病的漏报情况只有当样本足够大时,才有可能反映出来,如白喉、脊髓灰质炎等。某些发病水平高,就诊率又较低的病,医院漏报调查不能较准确地反映其漏报情况,因此也不能以此估算这类疾病的实际发病率,如痢疾、肝炎、猩红热等病。总的来说,除少数病种外,医院漏报调查所获漏报率不宜用来估计实际发病率。

4.居民漏报调查的资料,可以用来计算估计(实际)发病率,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即样本的漏报率应和调查的总体漏报率没有显著差别。

(2)估计某病(实际)发病率推算时,各调查点中查出该种传染病病例数不应少于10例,否则误差太大。

(3)漏报率过高,特别是接近100%时,推算估计(实际)发病率公式中分母数接近零,计算亦无意义。

居民漏报也有不足之处,一般不能反映出发病水平极低的一些病的漏报情况,此外一些就诊率低而又难于鉴别的多发病,如痢疾等病,若诊断依据掌握不好,依靠病人回顾的资料做诊断,会产生很大误差。

5.有关附表1—5的内容是基本调查内容,每个调查点均应完成,附表6—9可根据各省力量和情况进行安排。

6.居民漏报调查所用诊断标准,请参阅附件。

附:法定传染病临床诊断参考依据

为了使法定传染病报告病例的诊断尽量标准化,以便更准确地掌握疾病分布动态,观察疾病自然史和疾病谱,特制定“法定传染病临床诊断参考依据”,以供临床医师,特别是农村基层医生在诊断病例时参考。

诊断传染病病例首先应以临床症状和体征为最基本的依据,有条件的尽量结合最新检验技术提供实验诊断依据。但是否一定要化验依据应视不同病种而定,如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应尽量结合化验结果;痢疾就不一定非有化验不可;而猩红热则不必做化验便可诊断。下述各病的典型症状和体征只是参考依据,主要靠临床医生的知识和经验确定。

具有下述明显(或比较明显)的症状和体征者可诊断为“病例”,下述症状和体征不全或不明显者也可诊断为病例,但列为“可疑病例”,在疫情报告时应尽可能将“可疑病例”分出。

一、麻疹: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柯氏斑、斑丘疹,退疹后色素沉着。

二、猩红热:发热、咽红痛、猩红热样皮疹可有环口苍白,杨梅舌。

三、白喉:发热、灰白色假膜不易剥离,颌下淋巴结肿大,可有全身中毒症状,根据假膜位置可分咽白喉、喉白喉、鼻白喉及其他部位白喉。

四、百日咳:咳嗽两周以上,阵发性痉咳伴鸡鸣声。

五、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高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可有大小不等、边缘不整的皮肤出血点,并可融合为瘀斑。

六、痢疾:(1)细菌性痢疾: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可有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2)阿米巴痢疾:除上述症状外,有果酱样便。

七、伤寒:高热1周以上(热型为持续发热或弛张热),乏力卧床,表情淡漠,相对缓脉,可有脾大,玫瑰疹,重听。

八、病毒性肝炎:厌食、厌油,肝区疼痛或压痛,乏力,肝大,黄疸有或无,可有脾大。

九、疟疾: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可有贫血、脾肿大。

十、流感:高热、头痛、眼结合膜和咽部充血,全身酸痛,全身症状明显,上呼吸道症状轻微。

十一、霍乱、副霍乱:吐泻大量水样或米汤样的排泄物,常为无痛腹泻,严重失水,肌肉痉挛尤以腓肠肌及腹直肌为甚。

十二、脊髓灰质炎:发热,肢体感觉过敏继而出现弛缓性麻痹(常不对称)而感觉仍存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有后遗症。

十三、乙脑:高热、头痛、嗜睡、意识障碍;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惊厥和呼吸衰竭。

十四、斑疹伤寒:发热、急剧头疼、全身关节痛、出血性皮疹(不融合)。

十五、回归热:高热、头疼、关节痛、出血、肝脾肿大、有触疼,严重者有神经症状,经6—7天后体温骤降,大量出汗,即转入间歇期。

十六、黑热病:发热(双峰型),进行性脾肿大及贫血,病程长可出现消瘦。

十七、恙虫病:发热、原发性血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

十八、森林脑炎:高热、脑膜刺激症状,意识障碍,瘫痪为主。

十九、鼠疫:腺鼠疫:淋巴腺肿大、剧疼、发热。

肺鼠疫:恶寒高热、胸疼,呼吸紧迫,咳嗽血痰。

败血型鼠疫:高烧昏迷,皮肤粘膜典型出血,严重神经症状。

二十、出血热:发热、出血倾向,肾脏损害。

具有五期病程:

发热期:高热、中毒症状;

低血压期:血压骤降,出汗;

少尿期:尿量明显减少或尿闭,一过性蛋白尿;

多尿期:尿量显著增加;

恢复期:尿量恢复正常。

二十一、钩端螺旋体病:发热、乏力、身疼、腓肠肌疼痛,眼结合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

以下各型除具有上述共同症状外,并具有型别特征。

黄疸出血型:出血、黄疸。

流感伤寒型:头痛、肌肉酸疼。

脑膜炎型:脑膜刺激症状。

肺出血型:咳嗽、咯血、胸闷。

肾型:少尿、尿闭。

二十二、布氏杆菌病:发病多汗、骨关节肿痛及肌肉疼,肝脾肿大,有触疼性皮下结节,常伴有睾丸炎。

二十三、狂犬病:高度兴奋,恐怖不安,流涎、出汗、恐水恐风,呼吸吞咽困难并瘫痪,伤口附近

皮肤感觉过敏。

二十四、炭疽:皮肤型:丘疹继发泡疹破溃成污黑色溃疡,局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及淋巴周围广泛水肿,但无红、热。

肺型:高热、咳嗽、胸疼、血性痰。

肠型:持续性呕吐,腹泻血水样便、全身中毒症状。

脑膜炎型:发病急骤、高热、头疼、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

二十五、天花:寒颤、高热、四肢酸疼、全身成批周期皮疹、脓疱结痂,脱落后遗为疤痕。

附表1 街道、乡居民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调查登记表

______街道(乡)______居委会(村)调查总人数______

户主姓名家庭

口数

患者

姓名

性别年龄职业

发病

月份

就诊

医院

未就

核实情况

已报未报

调查日期年月日调查人_____

_

附表2 街道、乡居民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调查统计表

______街道(乡)______居委会(村)调查总人数______

病名查出病例数

报告病例

漏报

漏报率

(%)

漏诊病例

漏诊率

(%)

备注

调查日期年月日注:漏报=就诊未报告+未

就诊未报

附表3 19 年医院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调查登记表

______县(市)

医院名称科

核对结

漏报原因

址报报制

调查日期年月日调查员签名____

__

附表4 19 年医院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按病种统计表

医院名称______调查总病例数_

_____

病名查出例数报告例数漏报数漏报率(%)备注

合计

调查日期年月日调查员签名____

__

附表5 19 年传染病疫情况报告一般情况调查表

______县(市)______区(乡)被调查单位名称_

_____

调查项目有无注该院有无领导主管疫情报告工作?

有无专职(或兼职)的疫情登记、统计和报告员?

门诊有无建立保管病历制度?

门诊有无病历日志?

门诊有无传染病登记簿?

门诊有无传染病报告卡片?

住院部有无建立传染病登记、核对检查和报告制度?

奖惩制度?

其它:

调查日期年月日调查员____

__

附表6 19 年传染病化验阳性结果漏报登记表

被调查单位______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名

化验结

化验日

已报未报备注

调查日期年月日调查员签名____

__

附表7 19 年传染病化验阳性结果漏报统计表

被调查单位______

病种化验结果阳性

人数

已报传染病

人数

未报传染病

人数

漏报率(%)备注

调查日期年月日调查员签名____

__

附表8 ______病例报告及时性分析

被调查单位______调查日期年

月日

间隔日数(天)

初诊至报告报告至收卡

备注例数%例数%

<1

1—

2—

3—

4—

5—

6—

7以上

合计

注:(1)该表为1种病填写1张

(2)平均日数用中位数计算

调查员签名______附表9 医院漏报综合分析表

调查总病例数:______

医院名称

门诊急诊住院部化验结果总计

漏报

率(%)

漏报

率(%)

漏报

率(%)

漏报

率(%)

漏报

率(%)

调查日期年月日调查员签名____

__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汇报总结2篇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汇报总结2篇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汇报总结 2 篇 20xx 年传染病管理工作在上级主管理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全院医务人员的努力,有效控制和降低了法定传染病在本辖区发生和流行。现将本年度传染病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 一、健全规章制度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相关法规,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的有关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要求和规定。 2、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条例,建立和健全医院疫情和报告制度,组织制定各项疾病预防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严格督促检查,规范化管理 1、做好医院传染病疫情管理和报告工作,每日有专职人员负责全院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工作,定期检查、指导和督促各科室做好医院疫情和报告以及死亡病例报告工作。 2、每天分早上和下午两次到科室进行签收传染病报告卡,并在签收的同时审卡填写内容,保证内容完整 ;对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以及某些物质特殊病例及时对病人进行调查,在不能排除的情况下,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本院领导报告疫情 ;对于结核病、乙肝等容易多次入院就诊的病人,经过调查,排除一年内重复上报的可能,及时上报。 3、抓好传染病的发现、登记、报告工作。本年度共进行传染病自查 12 次,未发现传染病漏报。 4、每月在全院通报疫情报告情况。本年度按照传染病管理制度

处理次传染病漏报一例,并通报全院 5、做好全院疫情报告工作。本年度 20xx 年 x 月 x 日 -xx 月 xx 日全团无甲类传染病发生,发现报告乙丙类传染病 x种共计 x例, (其中本地区及时网报 12例 :甲肝 1例、乙肝 2 例、水痘 1 例、其他感染性腹泻 5 例、疑似手足口病 1 例、结核性胸膜炎 2 例、痰检 (+)1 例。外地报本地区 6 例 :乙肝 3 例、尖锐湿疣 1 例、隐性梅毒 1 例、未痰检 1 例 ),6 例外地报本地区都得到了及时的追踪。传染病发病率比去年相比下降了 :0.005678,10 万,各连队卫生室也能较好的执行传染病报告和登记制度,其报告率、准确完整率达均 99%以上,无乱报误报现象,保证了大、小疫情报告基本一致。漏报 0 例。 6、每月核定死亡病例登记,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三、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1、利用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宣传染病防治知识,门诊、病房的宣传栏定期举办传染病防治知识专栏,根据传染病特点和季节性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发放宣传小册子,宣传《传染病防治法》等,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病知识能力。 本年度举办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栏 3 期,发放传染病防治知识宣单、小册子 300 张。 2、加强学习与培训 ,提高业务工作水平。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业务培训,科室坚持每月业务学习。先后举办了《疾病预防控制业务知识》《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人禽流感防治》《艾滋病防控》《埃博拉出血热防控》《传染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及报告程序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及报告程序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管理规范》《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技术指南》制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责任报告人: 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医学检验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疫情责任报告人。 报告病种: 甲、乙、丙类及其它规定报告的传染病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4)其他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不明原因肺炎、不明原因、其它。 (5)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后、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包括常规疫情报告(法定传染病报告),特殊疫情报告(暴发疫情、重大疫情、灾区疫情、新发现的传染病、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传染病菌中、毒种丢失的报告。 (1)甲、乙、丙类传染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报传染病告卡》的要求填报。报告卡统一用A4纸印制,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项目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 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对鼠疫、霍乱、肺炭疽、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按照规定报告病原携带者。 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分型报告。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 未进行发病报告的死亡病例,在填写报告卡时,应同时填写发病日期(如发病日期不明,可填接诊日期)和死亡日期。 (2)传染病专项监测、专项调查信息的报告 对于开展专项报告的传染病(性病、结核、艾滋病及HIV感染者),除专病报告机构外,其余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诊断病例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3)医务人员发现原因不明传染病或可疑的新发传染病后,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立即电话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做好认真记录与调查核实。 (4)医疗机构接到任何单位和个人报告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后,要认真做好疫情记录,登记报告人、报告电话、报告事件、疫情发生时间、地点、

[2021区居民传染病漏报调查分析]传染病漏报调查记录

[xx区居民传染病漏报调查分析]传染病漏报调查记录 **区居民传染病漏报调查分析为进一步了解我区目前传染病的发病动态;掌握居民中传染病的漏报情况;推算出比较接近实际的发病水平,为制订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规划及防治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根据国家漏报调查工作方案要求,区疾控中心决定于xx年8月在全区开展居民传染病漏报调查。 一、调查内容及方法:在居民中进行的各种法定传染病的漏报情况调查,可以反映出就诊及未就诊两部分患者中的漏报情况。 1.调查对象:有当地正式户口的辖区居民。 2.选点方法:居民中的法定传染病病例漏报调查,**区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为本次调查地区。 (1)抽样方法:按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原则进行。 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有地段全部包括在内,每社区服务中心抽1—2个居委会,作为调查单位,作挨户或隔户调查。 (2)调查人数:我区的调查总人数不少于9900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查900人,查出的各种法定传染病的总数应不少于50

例,每个社区查出的病例数不少于5例,若低于此数字可进一步扩___人数,直至查出的病例数达5例以上。 3.调查时间:本次调查时间为xx年8月1日至8月31日,调查居民中从xx年8月1日至xx年7月31日发生的各种法定传染病例。 4.调查方式:由调查员对居民进行家庭访视,通过询问,了解被当地医院诊断为法定传染病者,如有患过法定传染病而未去医院就诊者,则可按“法定传染病临床诊断参考依据”规定的指标,详细询问后做出回顾性诊断。然后到有关卫生防疫部门核对卡片或登记簿,凡无记录者,为某病漏报病例。 二、调查结果: 1、本次共调查居民3487户,10931人,平均每户3人,共查出法定传染病乙丙类十一种共62例,就诊43例,报告38例,漏报24 表1传染病报告情况病名查出病例数未就诊病例数报告病例数漏报数漏报率% 漏诊率% 报告发病率∕十万估计发病率∕十万痢疾 4 1 3 1 25 25 21.1195 28.16 乙肝 7 0 4 3 42.86 0 14.4087 25.22 肺结核 19 1 18 1 5.26 5.26 56.253 59.37 流行性腮腺炎 3 1 1 2 66.67 33.33 14.4087 21.61 感染性腹泻 17 16 1 16 94.12 94.12 77.5699 1319.22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1 0 0 1 100 100 甲型H1N1流感 4 0 4 0 0 0 31.778 31.778 结核性胸膜炎 4 0 4 0 0 0 5.5266 5.5266 流行性感冒 1 0 1 0 0

传染病漏报检查制度

传染病漏报检查制度 为了加强传染病疫情管理,杜绝漏报,迟报现象发生,制定本制度。 1、门诊医生要认真填写门诊日志,住院部各科室要认真填写病人出入院登记。 2、各科室必须建立传染病报告登记本,根据疫情报告时限及时填卡上报,各科室主任负责本科室的自查管理工作。 3、医务科、预防保健科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督导检查工作。 4、预防保健科必须根据规范要求每日2次及时深入科室收集传染病报告卡,及时进行网络直报,并负责检查传染病报告,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责令改正。 5、预防保健科必须对检查情况进行每周一次小结,每月一次总结,每季度汇总一次,年终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漏报者必须上报院部,根据规定给予处罚。 6、医务处负责检查各临床科室、预防保健科的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预防保健科要深入各科室开展督导工作,要求检查和督导有记录、有结果、有汇报。检查和督导每月一次。 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责任追究制度 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使我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真正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医院传染病报告质量,制定本制度。 1、我院传染病防治管理实施医院、科室、责任人三级管理制度,院部有一名主管院长负责传染病疫情 管理工作。 页脚内容1

2、根据传染病报告程序落实疫情报告责任,各科室必须 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根据规定认真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不得漏报、迟报、谎报、瞒报。 3、医务科、感染性疾病科负责监督检查传染病疫报工作,实施每周小结,每月有总结。 4、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必须责令及时更正并根据情况实施处罚。 5、凡漏报、迟报,未造成传染病疫情播散、暴发、流行者给予50元处罚,情节严重者,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处理,科室主任负连带责任。 6、对工作督导不力,检查不及时造成漏报不能及时发现者,对责任科室(医务科、感染性疾病科)及责任人给予100元罚款处理。 7、对累计漏报、迟报超过3例者,扣除责任人当月工资、资金,并通报全员,科室主任负连带责任。 8、全年发现传染病漏报超过5例者,扣除主管院长及医务科责任人年终资金,并给予警告处分。 9、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人员、网络直报人员由于工作不负责任,出现重大传染病误报事故,扣除3个月工资、全年奖金,全院通报批评,给予记过处分;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者,按下岗处理,违反法规者依法处理。 页脚内容2

紫金县人民医院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实施方案

紫金县人民医院开展法定传染病漏报调 查实施方案(试行) 全面了解我院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统一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督导的标准和要求,逐步形成常态化的规范管理机制,根据省卫生厅《1996-1997年广东省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转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我省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的通知》(紫卫[2012]77号)、《紫金县2013年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工作实施方案(修订)》(紫卫[2013]152号)、和市、县卫计局的部署,结合本院实际,特修订本方案。 一、调查目的 了解法定传染病病人就诊后未报告的数量、病种和其他信息,掌握各相关科室中传染病的漏报、迟报、重报情况,利用法定传染病漏报率校正报告发病率,推算估计发病率。 二、调查对象 全院各相关科室。 三、调查时间 每月上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四、调查数量与方法 1、门诊调查

门诊日志登记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内容至少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9 项基本内容);随机抽查内、儿、急诊、呼吸、肠道、肝炎、性病门诊上月份的门诊日志100例(不够病例数全查),将查出的传染病病例(注意抽查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共10例,不够全查。对于乙肝、肺结核、血吸虫病等慢性传染病仅抽查初诊病例),与网络直报系统中的报告卡片进行核对,凡网络直报系统中无该病例的报告卡片者判定为漏报,并进行登记。 2、住院部漏报调查 出入院登记传染病病例信息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内容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10 项基本内容),随机抽查内科(包括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儿科、感染科出入院登记簿上月住院病人信息100例(不够病例数全查),或随机抽查上述各科室的总计100例病历(注意抽查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共10例,不够全查。对于乙肝、肺结核、血吸虫病等慢性传染病仅抽查初诊病例),查出传染病病人后进行登记,凡网络直报系统中无该病例的报告卡片者判定为漏报。 3、检验科(包括门诊及住院部)漏报调查 查阅检验部门的登记簿或电子登记系统的项目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项目应当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病人姓名、年龄、检验结果、检验日期),是否有异常结果的反馈机制以及是否及

传染病会议记录

新乡公立医院传染病防治相关会议记录时间:2016.1.25 地点:六楼会议室 主讲人:李娟 参会人员:各临床、医技科主任和护士长 会议指出,当前正值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要求各临床医生重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发现与报告,大家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更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要“没有事当有事去预警,没有事当有事去准备,没有事当有事去对待”,严防人感染禽流感疫情的发生。 会要积极准备。要严格按照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人感染中东防控方案、诊疗方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等文件要求,制定防控工作方案,组建防控专家组,强化应急培训演练,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和安全管理。并规范预检分诊,全力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新乡公立医院传染病防治相关会议记录时间:2016.2.28 地点:六楼会议室 主讲人:李娟 参会人员:科主任、护士长 会议主题及相关流程: 通过本次会议,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传染病登记与报告制度。 1、报告的方式:本单位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并按要求进行电话报告。 2、报告的程序为:传染病病例的报告由首诊医生或其它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报告卡(按要求电话报告)——疫情管理人员收卡、登记——网络直报(需电话报告县CDC的按要求报告)。

3、报告病种和报告时限: (1)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方式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同时,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2)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在诊断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3)对其它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进行报告。 4、个别病种的确认须由相关单位认可后方能上报: (1)脊髓灰质炎,要由国家确认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2)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须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3)艾滋病,应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5、每月29日前检查追踪上月和本月已报告病例卡片的诊断变化和转归情况,如疑似病例改为确诊病例或排除、未分型改为已分型、死亡等,要对原报告卡进行订正报告。

2016死亡漏报调查总结

2016死亡漏报调查总结 相关热词搜索:死亡漏报填卡爸爸手术后肠漏死亡传染病漏报调查登记表肿瘤漏报调查实施方案 篇一:中国杏仁露市场竞争格局分析及投资商机研究报告2016-2022年 中国杏仁露市场竞争格局分析及投资商机研究报告2016-2022年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目录: 第一章2015年中国饮料产业运行新形势透析 第一节2015年国际饮料市场运行总况 一、全球饮料产品结构分析 二、东西欧国家饮料市场两极化严重 三、日本饮料营销状况分析 四、美国饮料市场功能性饮料开始占主流 五、茶饮料成韩国饮料市场主流 六、传统饮料重回俄罗斯市场主流 七、越南饮料市场巨大潜力待开发 第二节2015年中国饮料行业运行综述 一、中国发展饮料工业的优势 二、中国饮料市场的显著特征 三、饮料行业已步入多元化格局 四、中国居民饮料消费习惯分析 第三节2015年中国饮料市场运行动态分析 一、中国饮料市场盛行高端风潮 二、饮料市场主要

产品竞争状况 三、中国饮料市场品牌状况剖析 四、前五月饮料产品产量数据分析 第四节2015年中国饮料重点区域市场分析 一、上海饮料市场发展态势概览 二、河南省饮料市场流行健康风 三、武汉饮料市场健康饮品畅销 四、夏季太原饮料市场热点透析 第五节2015年中国饮料行业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一、我国饮料生产企业面临八大挑战 二、新国标出台运动饮料和茶饮料遇新门槛 三、国内饮料企业制胜策略 四、饮料行业产品和渠道创新是关键 第二章2015年中国杏仁露产业运行环境分析 第一节2015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一、国民经济运行情况gdp(季度更新) 二、消费价格指数cpi、ppi(按月度更新) 三、全国居民收入情况(季度更新) 四、恩格尔系数(年度更新) 五、工业发展形势(季度更新) 六、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季度更新) 七、中国汇率调整(人民币升值) 八、对外贸易

传染病漏报检查规章制度

实用标准文案 传染病漏报检查制度 为了加强传染病疫情管理,杜绝漏报,迟报现象发生,制定 本制度。 1、门诊医生要认真填写门诊日志,住院部各科室要认真填写 病人出入院登记。 2、各科室必须建立传染病报告登记本,根据疫情报告时限及 时填卡上报,各科室主任负责本科室的自查管理工作。 3、医务科、预防保健科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督导检查工作。 4、预防保健科必须根据规范要求每日 2 次及时深入科室收集传染病报告卡,及时进行网络直报,并负责检查传染病报告,落 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责令改正。 5、预防保健科必须对检查情况进行每周一次小结,每月一次 总结,每季度汇总一次,年终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漏报者必须 上报院部,根据规定给予处罚。 6、医务处负责检查各临床科室、预防保健科的传染病疫情报 告情况,预防保健科要深入各科室开展督导工作,要求检查和督 导有记录、有结果、有汇报。检查和督导每月一次。

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责任追究制度 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使我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真正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医 院传染病报告质量,制定本制度。 1、我院传染病防治管理实施医院、科室、责任人三级管理制 度,院部有一名主管院长负责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 2、根据传染病报告程序落实疫情报告责任,各科室必须 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根据规定认真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 作,不得漏报、迟报、谎报、瞒报。 3、医务科、感染性疾病科负责监督检查传染病疫报工作,实施每周小结,每月有总结。 4、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必须责令及时更正并根据情况实施处 罚。 5、凡漏报、迟报,未造成传染病疫情播散、暴发、流行者给 予50 元处罚,情节严重者,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处理,科 室主任负连带责任。 6、对工作督导不力,检查不及时造成漏报不能及时发现者, 对责任科室(医务科、感染性疾病科)及责任人给予100 元罚款处理。 7、对累计漏报、迟报超过 3 例者,扣除责任人当月工资、资

传染病漏报调查管理制度范本

内部管理制度系列 传染病漏报调查制度(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76793传染病漏报调查制度 Infectious disease underreport investigation system 说明:为规范化、制度化和统一化作业行为,使人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感、归属感,特此编写。 为了加强传染病疫情管理,杜绝漏报,迟报现象发生,制定本制度。 1、门诊医生要认真填写门诊日志,门诊日志(或门诊电子信息等相关记录),项目填写完整:含“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病名、发病日期、就诊日期、初诊和复诊”9项基本内容。住院部各科室要认真填写病人出入院登记。 2、各科室必须建立传染病报告登记本,根据疫情报告时限及时填卡上报,各科室主任负责本科室的自查管理工作。 3、预防保健科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督导检查工作。 4、预防保健科必须根据规范要求每日1次及时深入科室收集传染病报告卡,及时进行网络直报,并负责检查传染病报告,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责令改正。 5、预防保健科每月组织一次传染病疫情漏报自查,到相

关科室(如检验科、放射科、病案室、皮肤科、性病门诊、妇产科、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等)查看门诊日志、检验记录、传染病疫情登记簿等,记录符合需要报告的病例,并与网络直报的已报告病例进行比对,记录漏报的病例数;对检查情况进行每月一次小结,每季度汇总一次,年终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漏报者必须上报院部,根据规定给予处罚。 6、预防保健科每月一次深入各科室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督导工作,要求督导有记录、有结果、有汇报。 请输入您公司的名字 Foonshion Design Co., Ltd

扶余县医疗机构法定管理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

附件: 扶余县医疗机构法定管理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 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传染病监测的基本内容,医疗卫生机构依法及时报告所发现的传染病是疫情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早发现疫情、控制蔓延和降低传染病发病率的关键;为了进一步掌握我县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情况,根据《吉林省医疗机构法定管理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2009版)》和《松原市医疗机构法定管理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各级各类医院网络直报的规范管理和提高网络报告质量,特制定此方案。 一、调查目的 了解法定传染病病人就诊后未报告的数量、病种和其他信息,掌握医疗机构中传染病的漏报、迟报、重报情况,利用法定传染病漏报率校正报告发病率,推算估计发病率。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1、调查对象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责任疫情报告单位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的频度与数量见下表。

2、调查方式: (1)门诊漏报调查 分别随机抽查内、儿、急诊、呼吸、肠道、肝炎、性病门诊1—9月份(各科抽查的月份可以不相同)的门诊日志50份,将查出的传染病病例与网络直报系统中的报告卡片进行核对,凡网络直报系统中无该病例的报告卡片者视为漏报,并进行登记。 (2)住院部漏报调查 随机抽查内(包括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儿、传染病科1—9月份的出入院登记簿住院病人信息(各科调查的月份可以不相同)50份,或随机抽查上述各科室的总计50份大病历,查出传染病病人后进行登记,判断是否报告的方法同门诊漏报调查。 (3)化验室漏报调查 随机抽查化验室部分传染病的确诊阳性结果,病种包括伤寒、疟疾、乙脑、流脑、痢疾、淋病、梅毒,抽查50份,不足50份全查,并进行登记。

将查出的实验室诊断病例与网络直报系统中的报告卡片进行核对,凡网络直报系统中无该病例的报告卡片者视为漏报。 漏报传染病病例数 漏报率(%)=×100% 查出传染病病例数 三、组织实施 1、组建调查组 在每年10月份由县卫生局组织县医院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抽调熟悉业务情况的医务人员和疫情管理人员,组成专题调查组,培训调查人员,使之熟悉调查内容,掌握调查方法,明确填表要求和注意事项。 2、实施调查 在正式开展调查前,先进行小规模的预调查,取得经验,然后再全面展开。 3、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调查人员可以从医院病案(历)室或保健科,化验室等科室及大疫情网收集所需要的医院漏报调查材料。在每个单位调查时,应按统一调查方法和标准填写登记表,调查结束后应审核调查材料,剔除不合格的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分析。

传染病管理工作计划

传染病管理工作计划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2018年传染病管理工作计划根据疾病控制工作要点,结合我辖区实际,为了将今年的传染病管理工作做好,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一、健全规章制度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相关法规,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的有关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要求和规定。 2、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条例,建立和健全医院疫情管理和报告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规范化开展传染病管理工作 1、做好霍乱、非典、人禽流感、流感、流脑、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及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的监测与调查处理工作,重大疫情处理率达100%。 2、加强疫情管理,充分发挥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作用。疫情报告及时率、准确率达100%。坚决杜绝传染病迟报、漏报和瞒报。定期对辖区疫情信息进行统计汇总,编发疫情分析,及时预警。 3、积极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辖区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达70%以上,成立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做好艾滋病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

工作;高危行为人群干预率达到90%以上;加强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监测,做好自愿咨询检测和艾滋病筛查工作。 4、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和重点传染病的应急预案及相关的工作制度,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及时、科学、有效地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5、加强对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指导和对学校校医等卫生人员的培训,加强学校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工作,指导学校广泛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工作。 6、做好疟疾防控工作。按照《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的要求,认真做好监测工作,针对“三热”病人开展血检,加大居民疟疾防控知识宣传力度,为我辖区2017年消除疟疾奠定基础。 三、做好疫情管理 1、抓好传染病的发现、登记、报告工作。定期开展传染病的漏报检查。进一步加强传染病报告时限的落实工作,必须做到各负其责,抓好各个环节。 2、每月在全院通报上月疫情报告情况(包括疫情动态,迟报、漏报的检查结果,并做出惩罚通告)。

传染病报告卡质量

传染病报告卡质量 1.报告卡片填写完整性和准确性 在卫生院随机抽查传染病报告卡片10张(不足10张按实际数调查,县级医疗机构抽查20张),对填写完整性、准确性和一致性进行评价。 1.1填卡完整性 填写完整的传染病报告卡内容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详细地址、疾病名称、发病日期、诊断日期、病例分类、填卡日期、报告单位、报告人、14岁以下(含14岁)儿童家长姓名。缺少任何一项,即认为不完整。 1.2填卡准确性 纸质卡片关键字段填写完整清楚可认,合乎逻辑,诊断日期和填卡日期无涂改,可认为卡片填写准确。如果卡片填写字迹不清,或有明显逻辑错误,或与门诊及住院登记信息明显不符,则认为卡片填写不准确。 2.医生填写报告卡片与网上录入报告卡片内容一致性 此项工作与报告卡片填写完整性和准确性的调查同时 进行,将抽取的卡片与网上录入报告卡片中的内容进行一致性比较。比较的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现住详细地址、疾病名称、发病日期、诊断日期、病例分类、填卡日期、报告单位、报告人、14岁以下(含14岁)儿童家长姓名。其中任何一项不相符,即认为不一致。 3.传染病报告及时性 对所抽取卡片对应的传染病个案,现场查阅门诊日志、住院病例登记、传染病报告卡收发信息以及网络直报系统相关数据,收集以下信息:1)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簿上的病例诊断时间;2)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的时间;3)预防

保健科将卡片录入网络直报系统的时间。医生诊断时间至网络直报系统卡片录入时间在规定时限之内的,认为报告及时。也可根据以上信息分别计算每一环节所需的时间和及时率。 (三)传染病漏报调查 1.门诊漏报调查 下半年调查抽查2015年7~12月份,随机抽取内、儿、急诊、呼吸、肠道、肝炎、皮肤性病等传染病相关科室门诊日志中登记的传染病病例(不同月份的病例均应包括,并兼顾不同科室),县级医疗机构共20例、乡镇级医疗机构共10例(不足按实际数计算),与网络直报系统中的报告卡片进行核对,凡网络直报系统中无该病例的报告卡片者视为漏报,并填写附表3进行登记。此项工作可结合门诊传染病登记情况调查一起开展。 2.住院部漏报调查 上半年调查抽查2013年1~6月份,下半年调查抽查7~12月份,随机抽查(包括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儿、传染病科的出入院登记本或HIS系统住院病人信息库中记录的传染病病例(不同月份的病例均应包括,并兼顾不同科室),市级医疗机构共50例、县级医疗机构共30例、乡镇级医疗机构共10例(不足按实际数计算),与网络直报系统中的报告卡片进行核对,凡网络直报系统中无该病例的报告卡片者视为漏报,并填写附表4进行登记。此项工作可结合住院传染病登记情况调查一起开展。 3.化验室漏报调查 上半年调查抽查2009年1~6月份,下半年调查抽查7~12月份,随机抽查部分传染病的确诊阳性结果,病种包括伤寒、疟疾、乙脑、流脑、痢疾、淋病、梅毒,共抽查30份(不足按实际数计算),将查出的实验室诊断病例与网络直

传染病疫情漏报自查

传染病疫情漏报自查工作总结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法定传染病的报告管理制度,按柳州市卫生局《关于开展20xx年度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漏报自查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我院在自查小组组长的领导下,于20xx年12月29—30日开展了传染病疫情的自查工作,现在将工作总结如下: 我院由副院长主管疫情报告工作,有专职的疫情登记、统计及网络直报录入员,建立有病历保管制度、门诊日志,门诊及住院部有报告卡片,每月进行三次疫情自查及核对。 查20xx年1月至12月医师门诊日志,共查24554人次,查出法定传染病病例91例,其中肺结核病例7例,菌例2例,甲肝1例,乙肝4例,流行性腮腺炎8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例,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例68例;查住院病例772人次,查出肺结核病例1例;查检验室记录本,共查出乙肝阳性结果61例。无漏报病例,报告时限小于1天75例,占同期报告总病例数的81。52%,大于1天报告17例,占同期报告总病例数的18。48%。 经分析,我院法定传染病晚报的原因主要是停电造成,其次是网络直报人员下村工作及医生填卡不及时造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认真做好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工作,按要求及时上报疫情。 篇三:传染病漏报自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对传染病的检测,防止在工作中发生漏报情况的发生,确保我院在传染病管理中的质量,为区疾控中心制定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规划及防治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我院于20xx年11月2日开展了对全院各科室传染病漏报调查,并且采取随机抽样方法调查。现将自查情况做下总结。 一、建立各种组织,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传染病防治工作是一项组织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完善的组织和制度,要想做好是不可能的。为此年初便成立了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抢救小组,疫点处理小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小组,抢救小组等,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疫情上报制度,24小时值班制度,疫点处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漏报调查制度等。对凡建病例档案和病历日志的.科室,查门诊及住院登记,将查出的传染病病例与传染病报告登记簿核对,同时查对传染病疫情报告卡(包括疑诊或确诊病例),医院在每次的例行检查中,严格按照区疾控中心的要求,对一些季节性的传染病加强监控,组织专家定期学习,大大增强了门诊医护人员对传染病的防控和处理能力。 二、制订计划、预案制订全年工作计划及措施,并逐步按计划实施,确保全年工作顺利完成。 在一些季节性传染病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到来之前,做好工作预案,一旦疫情来临,即启动预案,按预案分步实施,及时控制疫情,做到忙而不乱,胸有成竹。平时做好医院门诊医生培训工作每 年定期组织全员职工培训,并考核,对于在考核中不合格的医务人员,给予一次补考的机会,并和年底绩效相挂钩,确保培训的效果。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报告和处理工作方法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报告和处理工 作方法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一).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建立并完善传染病监测报告与处理机制,保障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正常运行。 (二).使2016年传染病报告率达到100%、报告及时率达到95%、报告准备率达到95%以上。 二、具体措施 (一).组织领导:成立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工作的计划、协调、落实及督查工作。 (二).具体内容: 1.培训:由专人负责定期对医院医护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及报告管理的培训。 2.发现、登记: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簿、X线室或化验室检测结果登记簿。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时,必须认真填写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并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按照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3.报告 (1)报告程序与方式:使用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传染病报告卡》按时间及病种顺序整理归档,作为医院报告传染病的业务依据。根据疫情,当怀疑有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时,应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向同级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性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其他按甲类管理传染病的病例或疑似病例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3)建立传染病报告自查机制,每天由专人负责对传染病漏报、迟报进行查补,做好传染病报告的订正和补报工作,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人,应及时补报。 (4)传染病病种报告、报告卡填写等工作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管理规范执行。 (5)建立传染病报告奖惩制度,对于漏报、错报、迟报的相关责任人依据奖惩制度进行处罚。 4.处理 (1)病例处置及转诊。对传染病患者,应就地隔离治疗,对于严重的传染病患者,应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2)消毒处理。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定期对医院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3)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协助疾病控制机构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重点管理传染病居家病例的随访工作。 (4)密切接触者管理。协助疾病控制机构查找密切接触者,按照有关要求协助做好管理工作。 宝盖镇公卫办 2016-01-29日

疾病调查方案

疾病调查,方案 篇一: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附件1 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为掌握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发病情况、暴露史、接触史等流行病学相关信息,做好密切接触者的排查,防范埃博拉出血热的蔓延和传播,特制订本方案。 一、调查目的 (一)发现病例的感染来源和暴露史;(二)发现病例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三)确定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二、调查对象(一)留观病例(二)疑似病例(三)确诊病例三、调查内容 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按照附件《埃博拉出血热病例个案调查表》开展,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发病与就诊情况、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接触史、实验室检查、诊断与转归等。 (一)诊疗情况:通过查阅病历,询问病例、知情人和接诊医生等,获得病例的完整发病就诊经过。医疗机构负责收集病例的临床相关信息。

(二)流行病学史:对病例发病前21天内的暴露情况开展调查, 主要调查其发病前接触类似病例、可疑动物和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等的相关情况。要对与病例在症状期时接触的人员进行排查,确定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相关管理工作按照《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和《口岸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转运及其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开展。 四、组织与实施 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病例所在的辖区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 调查单位应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根据制定的调查计划,明确调查目的、调查组人员组成,确定成员的任务及职责。调查期间,调查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做好个人防护。 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疫情调查的组织及领导。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令后, 尽快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市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根据需要为疫情发生

传染病漏报自查报告_自查报告.doc

传染病漏报自查报告_自查报告 《传染病漏报自查报告》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对的检测,防止在中发生漏报情况的发生,确保我院在传染病管理中的质量,为区疾控中心制定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规划及防治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我院于20xx 年11月2日开展了对全院各科室传染病漏报调查,并且采取随机抽样方法调查。现将自查情况做下总结。一、建立各种,完善各项工作。传染病防治工作是一项组织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完善的组织和制度,要想做好是不可能的。为此年初便成立了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抢救小组,疫点处理小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小组,抢救小组等,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疫情上报制度,24小时值班制度,疫点处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漏报调查制度等。对凡建病例档案和病历日志的科室,查门诊及住院登记,将查出的传染病病例与传染病报告登记簿核对,同时查对传染病疫情报告卡(包括疑诊或确诊病例),医院在每次的例行检查中,严格按照区疾控中心的要求,对一些季节性的传染病加强监控,组织专家定期学习,大大增强了门诊医护人员对传染病的防控和处理能力。二、制订计划、预案制订全年工作计划及措施,并逐步按计划实施,确保全年工作顺利完成。在一些季节性传染病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到来之前,做好工作预案,一旦疫情来临,即启动预案,按预案分步实施,及时控制疫情,做到忙而不乱,胸有成竹。平时做好医院门诊医生培训工作每年定期组织全员职工培训,并考核,对于在考核中不合格的医务人员,给予一次补考的机会,并和年底绩效相挂钩,确保培训的效果。三、及时登记上报疫情疫情随时登记上报,并利用网络

直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季度开展一次传染病漏报调查,发现漏报及时补报,在全年的检查中,没有发现有传染病病例,更没有漏报情况的发生。20xx年我院未发现传染病漏报情况,我们将继续学习《传染病管理条例》,继续落实疫情报告,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做好人民卫士。 这是篇参考内容,讲的是关于传染病、制度、工作、发现、组织、小组、疫情、调查等方面的内容,觉得好就按(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工作计划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工作计 划 CKBOOD was revised in the early morning of December 17, 2020.

龙华镇卫生院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一).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建立并完善传染病监测报告与处理机制,保障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正常运行。 (二).使2012年传染病报告率达到100%、报告及时率达到95%、报告准备率达到95%以上。 二、具体措施 (一).组织领导:成立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工作的计划、协调、落实及督查工作。 (二).具体内容: 1.培训:由专人负责定期对医院医护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及报告管理的培训。 2.发现、登记: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簿、X线室或化验室检测结果登记簿。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时,必须认真填写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并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按照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3.报告 (1)报告程序与方式:使用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传染病报告卡》按时间及病种顺序整理归档,作为医院报告传染病的业务依据。根据疫情,当怀疑有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时,应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向同级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性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其他按甲类管理传染病的病例或疑似病例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3)建立传染病报告自查机制,每天由专人负责对传染病漏报、迟报进行查补,做好传染病报告的订正和补报工作,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人,应及时补报。 (4)传染病病种报告、报告卡填写等工作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管理规范执行。 (5)建立传染病报告奖惩制度,对于漏报、错报、迟报的相关责任人依据奖惩制度进行处罚。 4.处理

2014年传染病漏报调查总结

2014年传染病漏报调查总结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加强我院法定传染病的登记、报告、管理与控制,进一步提高我院疫情报告质量,及时、准确掌握实际发病水平,全面统计上报数据,现对2014年我院传染病疫情管理情况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自2014年5月份我院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执行以来,对13个临床住院科室病例进行调查,8个月我院住院患者共乙类传染病452例(乙肝282例、肺结核10例、手足口108例、丙肝13例、淋病8例、梅毒16例、尖锐湿疣14例、布鲁菌氏病1例),丙类传染病2例(流行性腮腺炎1例、感染性腹泻1例),无甲类传染病患者。应报传染病454例,实报408例,46例未上报,经调查其中7例为确定漏报病例,39例为重复上报病例。漏报率为1.5%。 将未上报病例按传染病病种进行归类,其中乙肝39例、丙肝3例、梅毒4例,分别为外一科12例、外二科10例、产科7例、妇科5例、外三科6例、内一科4例、急诊2例。经与科室主管医师核实后确定漏报病例为7例,其中6例为乙肝病例、1例为梅毒病例。 到科室与漏报病例的主管医师进行沟通交流,调查漏报原因,分析如下:1例梅毒病例为产科住院病人,通过分娩前常规检验发现梅毒抗体阳性,遂邀请皮肤科主任进行会诊,建议患者进行梅毒抗体的滴度检测以确定病情,但患者拒绝再做进一步检查。咨询皮肤科主任,仅梅毒抗体结果呈阳性,无滴度检测结果,无法确诊梅毒,故无法进行上报。其他6例乙肝病例均为主管医师未上报,传染病报告意识太

弱。 经过八个月的调查、督促,外一科医生传染病上报意识明显有所提升,上报率明显提高,至12月份外一科漏报率已降为零。产科、妇科、感染科上报率一直较高,除外三科以外的其他几个科室均有所提高,仅外三科传染病报告意识无任何改善,发现传染病仍不上报。已通报其科室,如再无任何干预措施,我科将交至院方处理。 在下阶段的传染病管理工作中,我科将加大管理力度,除漏报病例外,将开展迟报病例的监督,对出现漏报病例的科室将加大惩罚力度,迟报病例科室进行通报。望各临床科室配合传染病管理工作,努力达到传染病零漏报率的目标! 感染管理科 2015年1月9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