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员工个性心理与管理

员工个性心理与管理

员工个性心理与管理
员工个性心理与管理

员工个性心理与管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自学考试本科毕业生论文

(初稿)

论文题目:员工个性心理与管理

考生姓名:

专业:工商企业管理

准考证号:

指导老师: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日期:2011 年8 月20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自考办制

员工个性心理与管理

摘要

在当今社会,企业在寻求稳定、快速的发展上,逐渐意识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个性心理以及相应的管理。

所谓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掌握好工个性心理特征,便可通过加强对员工能力的培养,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对员工的个性发展以及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目前企业员工个性心理管理现状:大多数的研究和管理者都是从静态的角度出发,很少考虑到动态匹配的观点等。近现代大量心理学和管理学的实证研究证实: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必须重视人的个性特征,实现管理的个性化原则。

企业应依据企业运营各系统和员工个性等特性,将员工适时配置到能最大限度发挥积极性的企业流程中某一位置,员工个性和能力得到有效施展空间的同时,推动企业发展,以及员工个性与企业个性和谐。有助于企业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个性心理管理个性心理特征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enterprises to seek stable, rapid development, gradually realize the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employee's personality psychology and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The so-calle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personality, is the individual in social activities showed relatively stable composition, master of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personality, will be through the strengthening of staff training, improve staff efficiency, on the staff of the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o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play a positive role.

At present the enterprise employee personality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most of the studies and managers are from the static point of view, seldom considering dynamic matching theory etc.. Modern mass psychology and management science: empirical research confirms truly realize the

"people-oriented" management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to achieve the management principle of individuality.

Enterpris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enterprise operation of each system and employe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staff will be timely configuration to maximize the enthusiasm of business process in one position, employee personality and ability to get the effective use of space at the same tim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individual and corporate personality harmony. Help enterprises to establish a high-quality staff,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Key word:

Psychological management of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目录

中(英)文摘要 (2)

第一章绪论 (5)

1.个性心理与管理的由来及发展 (5)

2.员工个性心理与管理的意义 (5)

第二章个性心理的基本内容 (6)

1.个性的定义 (6)

2.个性心理的基本特征 (6)

3.个性心理特征的表现形式 (9)

第三章个性差异对企业管理作用的意义..................... . (11)

1.个性差异的含义 (11)

2.个性差异对管理工作的意义 (11)

3.个性差异对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1)

第四章如何运用员工的个性心理特征提高员工的能力 (12)

1.对员工能力的认识 (12)

2.了解员工个性特征,培养员工气质 (13)

结论 (14)

主要参考文献 (15)

第一章绪论

一个性心理与管理的由来及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世界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要想在这激烈的局势中生存,以及稳定、持续的发展,就需要优秀的技术型人才,先进的机械准备。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很多家企业虽然在技术人才以及先进准备上不比一些全球著名企业差,但就是不能取得一些实质性的成功,企业的效率也提高不起来。这让他们很是苦恼与不解。就此现象,世界上一些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发表了一些言论,他们提出,企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设备,还跟员工的个性心理相关联,随后学者们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探索,即:建立员工心理档案信息系统,动态实时管理员工心理档案,全过程与企业运营各系统进行信息交流,将员工适时配置到能最大限度发挥积极性的企业流程中某一位置,员工个性和能力得到有效施展空间的同时,推动企业发展,也即员工个性与企业个性和谐,达到双赢结果。

心理档案是指涵盖了员工至少一项个性和能力测评的结果,包括:员工的个性特征、专业能力、行为选择偏好、管理风格偏好、职业兴趣等与工作相关的一系列文件,其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应该是个性特征。

Holland的研究报告曾经指出:当个性特质与所从事的岗位能够搭配时,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和工作效率均较高,离职率也偏低。个性影响员工的学习偏好和行为选择偏好,通过个性测评安排适当的员工到相应岗位,对其岗位能力进行评测,依据岗位要求能力与员工现有能力的差距,安排适合员工学习偏好方式的培训提高其能力,完成岗位工作;对不同岗位、不同个性员工的激励敏感度进行评价,采用针对性的激励方式,提升员工对完成岗位工作的积极态度,在当今知识成为主要生产力的背景下,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心理档案信息系统应包括个性测评模块、岗位能力评估模块、激励敏感评价模块等三个基本模块。

在各系统的运营中,加强和心理档案信息系统的信息交流,有针对性考虑个性特点制定相关制度和流程,无疑能显著提高各运营系统的效率,所以,从该角度来说,心理档案信息系统应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核心部分。

通过心理档案信息系统的建立过程,可以全面用科学手段定量了解企业员

工的个性特征,行为偏好等情况;同时由于沟通渠道的拓广,非任务性沟通内容及活动的增加,势必使员工接收到许多企业决策的信息,改善决策层与执行层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促进员工对决策产生共识,使员工了解并愉悦的执行决策。在一些非独断性决策问题上,考虑员工个性等因素,以提高决策适应性,提升管理效率,减少管理成本。

知识经济是一个需要强调高度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时代,企业处理好个性发挥的松散性和分工合作提高生产率的紧密性两者的动态平衡问题,在发挥员工个性的基础上注重团队合作等企业文化精神的培养,使员工个性与企业个性相容,就能推动企业生产率大幅提升,也能造就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平台。

二员工个性心理与管理的意义

每个成功的企业、人士无不有自己的个性、独到的优势,并终究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凸现出来,因此,管理企业、培养人才,都要建立在其特殊的个性上。而人是企业主体,是人、财、物诸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因而也是管理的核心。现代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因此,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知识,既有助于管理者掌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知识,又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掌握好员工个性心理特征,便可更好的了解从哪些方面加强对员工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反过来对员工的个性发展也能起到积极作用。这样,员工能力提高了,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也就提高了,就能有利于提高员工对工作的兴趣。而且管理者对员工能力的培养,还能加强员工的归宿感,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企业的管理也就能步入一个良好的良性循环,使企业保持一个相对不错的持续竞争状态。

第二章个性心理的基本内容

一个性的定义

简单的说,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一词最初出自于拉丁语Personal,开始是指演员所佩戴的面具,后来指演员——一个具有特殊性格的人。一般来说,个性就是个性心理的简称,在西方又称人格。

个性,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由于个性结构较为复杂,因此,各国的许多心理学者从自己研究的角度提出个性的定义,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就曾综述过50多个不同的定义。如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R.S.Woodworth)认为:“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全部品质。”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认为:“人格是一种倾向,可借以预测一个人在给定的环境中的所作所为,它是与个体的外显与内隐行为联系在一起的。” 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在心理学中个性一词就是指个体在对象活动和交往活动中获得的,并表明在个体中表现社会关系水平和性质的系统的社会品质。”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个性就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二个性心理的基本特征

个性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每个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那么,这个整体结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又有哪些基本特性呢?(一)稳定性和可变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总和。一个人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并不能表示他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才能真正表明他的个性。例如,一个平时处事谨慎稳重的人,在一个特定的情况下表现出轻率、冒险的举动,不能由此就判断说他具有轻率的个性特征。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很形象地说明了个性的稳定性这一特征。因此,可以说,个性就是指一个人所有的心理静态或较稳定的状况的全部内容。

总而言之,在一个人身上总会表现出许许多多的心理特征:有些是经常出现的,是比较稳定的;有些则是偶然的。构成个性的特征的则是指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正是个性具有稳定性的这一特点,才能表明具有个性的人,否则就很难判断说明人的个性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也正因为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我们才能把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在精神面貌上区别开来,我们才能预料到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他将会做什么,这也是对一个人了解和使用的依据。

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并不排斥个性的可塑性或可变性。稳定性不是指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指相对较持久的一面出现的定型化的东西。个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一个人的长期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它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固。但是,现实生活是十分复杂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也是纷繁多变的,因此作为人生活历程的反映的个性特征,也必然会随着现实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而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变化。

人的个性变化有两种情况:第一,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东西,如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巩固,逐渐形成个人的典型的特征。这些特征随着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变化而逐渐变化。例如,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

利和发展,人们逐步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和劳动态度、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第二,人的个性表现由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展变化。首先,随着人们所处的环境和在人际交往中受到的影响而改变。尽管一个人始终表现出其个性特征,但在不同场合也会产生差别。例如,一个懒散的学生,在娇惯他的人面前这种弱点表现较多,在老师面前则表现较少。一个勤快的学生,在他感到老师和同学们信任他时,则表现得更加勤快。其次,由于一时的心理状态影响也会给个性打上烙印。例如,一个平时活泼快乐的学生,由于突遭家庭不幸或重大变故,精神上承受巨大打击,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个性发生变化。再有,人的身体自然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特点,既影响人的个性的表现,也影响个性特征的形成。神经过程的平衡性或不平衡性,强或弱,灵活性或惰性,都会给人的个性特征涂上一定色彩。

除了神经系统类型特点之外,身体的其他特点,例如人的年龄和健康状况也能使人的个性发生某种改变。儿童和青年一般表现得活泼好动,老年则变得不好活动。长年体弱多病的人,其活泼开朗的个性则有可能发生变化。

(二)独特性和共性

每个人的个性都由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所构成,即使是同胞兄弟姐妹,他们在遗传因素方面可能完全相同,但个性品质方面也会有所不同。因为一个人的个性是在遗传、学习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这些因素及其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都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每个人的个性都反映了自身独特的、与他人有所区别的心理状态和表现。

例如:人们的兴趣、爱好是多种多样的:有人喜欢运动,有人喜爱音乐,有人喜欢文学,有人对绘画情有独钟。人们的能力也各不相同:有人擅长于做群众工作,组织能力方面强;有人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演讲;有人想象丰富,富于独创性。人们在气质和性格的表现上更是多种多样:有的人脾气暴躁,而有的人性格温和;有的人虚情假义,而有的人热情坦诚;有的人狭隘自私,而有的人大方慷慨。由此可见,人们的个性千差万别。正如俗话所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们的个性品质不同,就如同人们的面孔各不相同一样。人的个性表现都是极端个别化的,每个人的个性都是独特的。然而,人的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人与人之间在个性上的共性。

例如,中国人和西方人就有完全不同的个性特点。中国人一般来说,在情感方面比较含蓄,遇事比较稳妥、慎重,有一定的自控力和自制力,意志比较坚强,与人交往相对拘谨、有分寸,在家庭方面注重稳定、专一。产生这种情况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民族的特点、历史与文化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物质条件等。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思想的熏陶下,又形成了我国人民热爱国家、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等一些新的、优良的、共同的个性品质。

据一些学者调查研究,各个民族由于自然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的不同,都会有本民族所固有的个性特征。

由此可见,个性中的共性和独特性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有两种含义。第一,某一集团共有的个性总是通过本集团内的成员个人体现出来的,它制约着个人的独特性的特点。如某一阶级或某一民族共有的个性总是在本阶级的成员身上表现出来,尽管每一个人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但并未失去本阶级或本民族的风格。第二,人类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的心理规律也表现在不同人的身上。比如,人们在观察问题时,有的人观察得比较细致、认真,有的人比较粗线条,但他们都有共同的观察能力,这种不同的观察能力总是共同的观察力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再如,在一个班集体中,有的学生活泼热情,生龙活虎般地积极参加班集体的活动;有的同学则沉默寡语,不声不响地为集体奉献着。他们这些不同的特征,都有一个共同的热爱集体的思想为基础。

综上所述,人的个性既有独特性又有共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的个性中孤立地存在相同的和不同的两个部分。个性的独特性和共性的关系是指共性寓于独特性之中,每一个具体人的独特性是一般人的个性的具体表现。正是研究了具体人的个性,通过归纳、概括找出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借以发现规律,再把这些规律运用到具体人身上,这就可以看出个性心理现象的本质特点。

三个性心理特征的表现形式

员工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表现之一——气质

它是指一个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一般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粘液质四种类型。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也不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但必须注意发扬某种气质的优点,克服缺点。气质类型影响实践活动的效率,只有合理利用气质特征,量才使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般来说,胆汁质类型员工的工作特点是对自己喜欢的工作热情高,能够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并能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这种类型的员工,一般应安排从事自主性较强或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才干的工作。多血质类型员工的工作特点是善于与人交往,思想敏捷,行动迅速,富有朝气和想象力。他们从事的工作内容多样化或多变的工作时,能够取得较好的工作成果。这种类型的员工,一般应安排从事与多方面接触的工作或需要反应迅速的工作。粘液质类型员工的工作特点是有较强的自制力,注意力稳定,踏实肯干,态度持重,交际适度。这种类型的员工一般安排从事有条理的、精密细致的和持久性的工作。抑郁质类型员工的工作特点是细心、谨慎、感受能力强,工作有条不紊,认真负责。这种类型的员工,一般应安排从事正常的不紧迫的且与他人少发生联系的独立性工作。

表现之二——性格

它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特征特别是性格的意志特征,对一个人事业成功影响较大。良好的性格,坚强的个性品质,常常是事业成功的决定因素。员工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团体及他人;如何对待财务;如何对待工作。

性格与气质有着很大的区别:性格是后天培养形成的,是可以改变的,气质是遗传的是先天生成的,是比较稳定的;性格的内容侧重于社会道德意识,有好坏之分,而气质的内容侧重于生理意义,无好坏之别;性格的形成具有阶级性,没有相同性格的人,而气质则不然,有气质相同的人。有关性格的学说理论很多,如,个性特质理论、独立——顺从说等。在此主要应用霍兰德执业人格类型的相关学说来讨论性格与职业的匹配问题。

霍兰德提出了个性——工作适应性理论,并编制了职业人格能力测试。该测试能帮助被测者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专长,从而科学地作出求职择业的决策。根据该理论,现实性性格的人喜欢使用工具、实物机械或与物有关的工作,在工作中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研究型的人则生性好奇,勤奋自主,喜欢各种与生物科学、物理科学有关的活动,具有极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欲望,爱好科学和医学工作;艺术性性格的人天资聪明,不拘小节自由放任,他们喜欢不受约束,具有较强的语言、美术、音乐、戏剧和写作等方面的天赋和技能;社会性则尤喜参加咨询、培训和教学等各种能理解和帮助他人的工作,它们友好热情、乐于助人,具有与他人相处共事的能力,爱好教师、护士、律师等一类的工作;组织型的人则是雄心勃勃,友好大方,精力充沛,信心十足,他们有很强的支配欲,喜欢领导和支配他人,具有领导、说服等与人交往的能力,爱好与商业、管理等活动有关的工作;常规型则是尽职尽责忠实可靠,具有办公室工作和数字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喜欢做系统地整理信息、资料一类的事情。

以上六种性格类型并非各自独立,每个人的性格都是这六种类型的不同组合,只是起主导作用的类型不同而已。占主导作用的类型决定了职业个性取向,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工作效绩。成功的职业生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性格类型与工作条件之间的适应状况。

企业管理者掌握员工性格特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地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为此,企业管理学者应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了解每一个员工的爱好、兴趣、受教育程度、家庭状况、成长过程等。从他的过去所属的社会阶层与社会化特点,掌握他现在的思想状况、现实变现,以预测他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为员工设计未来发展方向,注意激发员工的潜能,从而达到使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勤奋工作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与心理测试手段,掌握员工的性格特征,合理安排员工工作。

表现之三——能力

它是指一个人能够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并且表现为能力发展的差异和能力类型特点的差异。任何工作都存在着对智力的要求。智力低下的人将不宜从事难度较大的复杂工作。有研究初步表明不同的职业对智力有不同的要求如:专业人员120分,办专业人员113分,工商组织员工108分,技术人员104分,办技术人员96分。如果给智力较高的人安排

一个难度较低的工作就会因为缺乏挑战性而导致其工作漫不经心或不耐烦进而导致绩效下降,造成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也将给组织利益带来损失。如美国一家电子制造组织招收智力中下的员工从事流水线作业,结果这些工人工作认真,生产效率较高。

研究表明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必须具备一般能力,并且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能力。因此,组织在招聘和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应当采取适当的业务能力测试,以便考察应聘者的专业能力,同时个体也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培养某方面的职业能力。

从能力这个角度出发,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员工的选择、工种的安排,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企业中每个部门、每个工种都应设计出自己相对独立的能力要求,确定所需能力的限值,并以此作为考核员工的标准之一。第二,企业管理者在安排员工工作时,既要重视员工的文化水平,又要重视实际所需求的智力、体力,处理好能力与知识等的关系。第三,为了提高员工队伍的基本素质,企业管理者应根据员工智力发展的不同水平,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抓紧员工的智力开发。第四,企业招工考试,既要进行文化考核,又要进行政治思想、以及身体素质的考察。同时,有条件的企业还应根据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工种对特定能力的需要,做一些能力考查,入动作测验、思维测验、记忆测验等,作为能力考查的依据,以保证招工的质量。

第三章个性差异对企业管理作用的意义

一个性差异的含义

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任何人的心理过程都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过程。个人的心理特征就是指这三个心理过程的倾向性和特征。正是这些稳定的倾向性和特征构成所谓个人的心理面貌,这就是个性。由于各自的不同特征,构成了人们的个性差异,人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为:气质差异、能力差异和性格差异。

二认识个性差异对管理工作的意义

每个成功的企业、人士无不有自己的个性、独到的优势,并终究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凸现出来,因此,管理企业、培养人才,都要建立在其特殊的个性上。换而言之,要使员工个性充分展现,个性能为企业所用,关键是管理者要因材施用,设立宽松的环境,使其个性健康发展,而不是设定一个固定的框架去限制

它,个性从来不是限制出来的,否则就不称其为个性,特别是智力个性。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关键是要设立一个宽松的、积极的和激励性环境,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和岗位安排上注意做到用人所长,在制度制定上注意因岗而定,在激励机制上注意因人而异,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因势利导使每个员工个性的积极层面得到适当引导和充分发挥。

三个性差异对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 能够使人才特点与岗位要求相匹配,使得组织和个人都得到好处。因为招聘、录用过程是发现将来最适合的工作人员的过程,要求候选人不仅要和组织文化有一定的契合,而且要适合具体的工作岗位,后者与个体的绩效直接挂钩,所以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职位分析的内容在为组织招聘提供依据的同时,也为候选人衡量自己是否喜欢或适合该职位提供参考,促进在实践上真正做到双向选择。

2. 能更好地在工作实践中实现人职匹配调整。即使组织的人才选拔工作做得非常好,也无法确信新员工能够完全适合具体的工作岗位。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自我调整等社会性学习过程,有些员工能够适应的很好,甚至有接受更多挑战的潜力,有些员工在个性上不能够适应某一工作而在另一岗位上能够表现的很优秀。所以在实践中进行人职匹配调整就十分必要了,这种调整能使员工更好地适应环境,也能丰富员工的工作内容。

3. 能更好地实现人员搭配地个性互补。一般地说,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的管理人员,最好不要都配备个性和能力相同或相近的人。道理很简单,假如把十个自认一流且个性要强的优秀人才集中在一起做事,每个人都有其坚定的主张,那十个人就会有十种主张,根本无法决断,计划也无法落实。但如果十个人中只有一两个才智出众、具有较强的综合领导素质,其余的人个性、能力各有千秋,这些人就会心悦诚服地服从那一两位有才智的领导,工作反而可以顺利开展。所以,企业用人,不光要考虑其才能,更要注意人员搭配能力和个性的互补。

4. 能使管理制度规范与员工个性激发实现辩证统一。完全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不是要遏制企业员工个性的发挥。如果企业只注重员工对企业管理的一致性和服从性,不倡导员工的个人创新意识和能动精神,也不鼓励员工个性发挥,久而久之,企业就会陷入一种死气沉沉的管理状态中,这样的企业,必然走向死亡。因此,尊重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潜能,让每个岗位的员工都有机会发挥特长、用其所能,最后,能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5. 能使员工的个性气质得到发展。虽然人们原始的素质特征是遗传的,要对其加以改变并非容易,但在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下,气质特征终究会发生某些变化。通过培训、锻炼有可能使其气质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而这样的气质,既可以丰富员工的阅历,也可以让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

第四章如何运用员工的个性心理特征提高员工的能力

一、对员工能力的认识

能力是人们能胜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例如要顺利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必须善于观察、记忆和思考,否则就不能提高工作效率,不能顺利完成工作任务。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能力发展的可能性及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个体的生理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技能训练以及所从事的工作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而工作生活的社会环境,则是能力获得发展的根本保证。

知识、技能的掌握,对能力的发展也是有影响的,能力发展了,反过来又促进知识、技能的掌握。尽管能力和知识、技能有密切关系,但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例如在工作过程中,员工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远比发展能力快。员工经过思考、练习和实践,一般就能掌握知识技能,而要获得某种能力,形成一定的个性特征就必需经过更长的时间和多方面的训练。

人与人之间的先天素质、生活环境、所受的教育不同,以及参加实践工作的主观努力的不同,所以在能力上也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它主要表现为能力的类型,发展水平及能力表现上的差异,为此在培养员工能力时要根据这些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一个人,除了有明显生理缺陷或病理变化者外,都能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有些员工能力发展慢也许是由于知识技能掌握得少或是能力显露较晚而造成的。因此,作为管理者决不能轻率地断定某个员工能力差或不聪明,而是要关怀每个员工,满怀信心地培养其能力,即使员工有某些缺陷,管理者也应掘其所长,克其所短。

二、了解员工性格特征,培养员工气质

性格是一个人表现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的核心心理特点。

每个人对客观现实给予的影响都有独特的、不同的对待方式(即态度)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如果这些方式在他的身上固定下来,就构成了他的性格。

例如,某人经常帮助他人,见义勇为,对任何有利集体、有利社会的事,他即使危险也无所畏惧,那就可以说这个人具有热于助人、勇敢的性格特征。如果一个人一贯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独有一次在并不伤害个人利益的情况下表现出勇敢的行为,那么只能说他这次行为是勇敢的,但勇敢并不是他的性格特征,所以恩格斯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

管理者在工作中,对员工的各种好的行为是可以培养的。性格作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行为方式核心的心理特点,就像是在一个人的身上打上的印记,当我们掌握了一个人的性格,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见其行为,这对以人为工作对象的企业管理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了解各位员工的性格特征后,管理者才能因人而异培养其某方面的能力。

气质是指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及指向性等动力特征,这些特征有的表现在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中,有的表现在自己内部的体验方面。这是心理差异的重要方面,与其他心理特征相比,气质更多的是受遗传因素的制约,并且稳定性较大。但是,也并非绝对不可改变,在生活条件、教育及个人工作实践的影响下,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性格就其形成的机制来说,是神经系统的天赋特征和后天社会生活条件影响的,他是性格差异的先天基础,这首先表现在气质常赋予性格以某种“色彩”。其次气质影响性格形成的快慢和改变的难易。一个成功管理者的性格魅力能稳定一个人的性格,也可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总之,掌握员工个性心理特征,通过加强对员工能力的培养,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对员工的个性发展也能起到积极作用。员工能力提高了,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也就提高了,这样有利于提高员工对工作的兴趣。管理者对员工能力的培养,还能加强员工的归宿感,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企业的管理也就能步入一个良好的良性循环,可谓一举几得。

结论

综上所述,个性差异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起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发挥它就在于如何合理的运用每个人的个性差异的特点,因人而异,因势利导的做好企业管理的工作,使企业的人力管理工作不断适应深化改革的新形势,而不是把个性员工扫地出门,在这里强调一个关键词‘改造’,这就需要企业有足够的‘肚量’去包容、去理解这些个性员工,而不是出现状况就‘散伙’,作为企业家要切记这一点。最优秀的团队就是这样。即使吵架也不‘散伙’,完全可以‘求大同’,‘存小异’,而不是追求什么整齐划一,要知道这种理想状况实际是根本不

存在的,越是追求什么完美,结果可能与现实差距的越多,也越糟糕。所以要学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新需求,并不断迈上新台阶。

/

主要参考文献

刘光明.《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5月第4版

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9月第3版

吕建国、孟慧.《职业心理学》,东北财经大学2007-08-01第二版

张鹏《员工心理管理与开发》2008.04

王世明《企业员工个性心理特征研究》,企业活力,1996年第二期

罗伟良《人力资源配置的个人与岗位动态匹配模型》https://www.doczj.com/doc/e02344516.html,/

浅议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新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浅议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新版)

浅议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新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其感知规律、动机激励及个性差异理论对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指导意义。在煤矿安全管理中,主要是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是核心。煤矿安全与否决定于人的安全行为和物的安全环境,而人的安全行为与人的安全心理密切相关。因此,在评价事故发生的原因时,应做多方面的考虑,不仅要从设备、工艺、培训、管理等方面找原因,还要分析矿工们的心理、生理或精神状态方面的变化对工作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的预防事故的发生。煤矿发生的事故,多数情况下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要克服人为事故的发生,也必须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培养训练矿工们养成自我控制的素质,从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出现,避免事故的发生。 一、感知规律在安全生产中的运用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人

心理学与管理

心理与管理 和几个朋友一起吃火锅,一个朋友喜欢吃鱼丸,就点了两盘。可是,饭局结束的时候,那两盘鱼丸似乎都没有怎么吃,有朋友就问“你点的鱼丸,你怎么没有吃多少啊?”那位朋友不好意思地说“我今天胃不太舒服,我觉得鱼丸很好吃,是给你们点的。”大伙儿不置可否。其实,这位朋友喜欢吃鱼丸,他就想当然地认为,别人也和他一样,这种常常导致我们犯决策错误的心理现象叫做虚假同感偏差。 虚假同感偏差又叫“虚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会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当遇到与此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 人们总是无意间夸大自己意见的普遍性,甚至把自己的特性也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自己有疑心,就认为社会上的人都是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际也认为别人好交际。这种虚假同感偏差使你通过坚信自己信念和判断的正确性,获得了自尊和自豪感,但同时也给你带来了决策和选择的错误。 1977年,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Lee Ross进行了两项简单而有效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虚假同感偏差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知觉和决策的。 在第一项研究中,被试被要求阅读关于一起冲突的资料,并得知有两种对此冲突做出回应的方式。被试需要做以下三件事情: (1)猜测其他人会选择哪种方式; (2)说出自己的选择是什么; (3)分别描述选择这两种回应方式的人的特征属性。 实验结果则显示,无论被试选择了两种回应方式中的哪一种,更多的人认为别人会做出和自己同样的选择。这就证明了Ross和同事们的假设——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别人和自己想的一样,可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这就是普遍存在人们思维中的虚假同感偏差。 当被试在描述和自己持不同意见者的特征属性时,Ross又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和与自己有相同选择的人相比,人们对于和自己有不同选择的人的人格,做出了更为极端的预测。也就是可以说,与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不一致的人有点儿不正常!这其实也是一种偏见和偏差。 在第二项研究中,Ross和他的同事们放弃了假想的情境和纸笔的测试,而选择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和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因而它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表现染上了一层浓厚的色彩。它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脾气”、“性格”、“性情”等含义相近。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它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并影响个人的行为。个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同时个性也不单纯是行为和理想,而且制约着各种活动倾向性;一个是个性心理特征。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2)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 (3)有助于提高劳动生 产率(4)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4)测验 法 (5)个案法 联系实际说明个性差异在管理中如何应用

因个人的性格差异,所以在一个组织中会有不同的性格,这就形成了个性差异化,而管理者如何在这样的一个组织中协调,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了。组织中的个体作为健康的有机体,在人的个性方面,如同婴儿成长为成人一样,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然而,这种成熟过程,会被组织不客气地打断。凡是正式组织,都会阻碍个性的成熟。因此,组织理论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找出这种冲突的解决方案。阿吉里斯的这一发现,很快就成为组织行为学的热门话题。下式组织肯定是理性的。这种理性,会“设计”出井井有条、秩序井然的结构和运行秩序。然而,现实中的员工各色各样,千差万别,“生活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所以,正式组织总会要求它的员工适应组织,而不是组织适应员工。如果要按照每个员工的喜好和偏爱来设计组织,那么,组织就会变成由一片片补丁拼缀起来的“百衲衣”。泰罗的“精神革命”,法约尔的“团队精神”,在阿吉里斯眼里,一概都是改造个人,使个性适合于组织的手段。传统观念认为,按照理性和逻辑设计出来的组织,从长远观点来看更符合人性。但是,这种理性和逻辑为什么会引起人们的对抗?为什么必须让人们改变思想观念才能保证正式组织的成功?“长远”难道一定要牺牲“眼前”难道说理性就一定要以“不人道”为代价,这些都值得探讨。其次,组织的等级层次结构,势必形成“命令-服从”关系。这种结构,会剥夺员工的自主权,限制员工的知情权。没有自主权就会造成依赖、被动和从属心理,没有知情权、缺乏信息就会没有长远打算.所有这些,无非就是把员工阻断在非成熟状态。为了弥补员工的这种损失,只好以金钱作为补偿。而这种金钱补偿,实际上等于告诉员工,组织就是让你产生不满和厌恶的地方。你可以用金钱再去组织之外购买满意和愉快。另外,组织的管理者在这种结构中,要履行职责,就需要克制和压抑感情,不能以感情代替政策,不能以个人风格代替制度规范,把个性与工作完全割裂开来。说通俗一点,你越不像个“人”,就越符合组织的要求。阿吉里斯调侃道:如果领导人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保持对组织的忠诚,那就有理由怀疑他的个性是否健康。作为部下,对领导人的尊重如果不是因为他的为人而是因为他的工作,那么这种尊重就有可能属于人格分裂。再次,组织的集中统一领导,使员工的个性发展由“自治”变为“他治”。员工的奋斗目标不是自己设定的,而是组织和上级为他安排的。这种目标具有外在性和肤浅性,不能达到“自我”层次,由此会导致员工心理上的挫伤与失败,而个性的发展恰恰依赖于心理上的自得和成功。只有员工根据内在需要自己确定目标,才能实现心理成功,而这正是组织所排斥的。最后,组织的控制幅度原则,会加大员工的“管理距离”。控制幅度越小,部门划分就越多,而工作就越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不同部门之间员工的沟通往来,就需要层层请示到有权指挥这两个部门的共同领导为止。这也会剥夺员工的自治权,使员工更加深刻地感到无力控制自己的命运,增强依赖性。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的主体是“人”,但人不确定、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容易给安全生产埋下各种隐患。 目前,各企业虽然都有一套较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也编制了针对各工种、各工段、各岗位较为详尽的《安全生产作业指导书》,对职工实行了较为严格的安全生产三级教育,但仍无法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有些人认为,企业虽然实行严格、规范的安全生产管理,但随着安全理念的逐层传递,到达一线员工时,势必会产生衰减的情况,这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重大原因之一。 笔者认为,安全生产的主体是“人”,但人不确定、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容易给安全生产埋下各种隐患。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和把握职工的心理状态,并进行因势利导,正面干预,同时注重改善工作环境和作业条件,让职工在身心舒适的环境中保持细心、耐心和专心,非常有利于企业安全管理,具体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切实关心职工身心状况,改善工作条件和作业环境,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职工长时间疲劳作业、带病工作等。要真正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就不能漠视职工的心理需要。职工需要身心舒适的工作环境,需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各种劳动工具,

需要劳逸结合、合理安排作业时间,而不单单只是像机器人一样“照章办事”。如果职工过度工作、带病工作,则会产生疲惫、焦虑和痛苦等负面情绪,这种状态可能导致精神不集中,无法保持工作所要求的耐心、细心和专心,也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企业应该关心职工身心状态、改善工作环境和劳动工具、 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以达到调节职工的心理状态、预防危险事故发生的目的。 二、善于发现职工的各种心理压力、焦虑和痛苦,进行有效干预和疏导,鼓励职工追求工作、生活的平衡与和谐。工作和生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要保证安全生产,就必须建立起职工工作、生活之间的平衡与和谐。鼓励职工建立正确的工作观和生活观。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论断:“疾病和意外都是我们的精神在身体战场上作战留下的证据。”心理学家认为,大部分疾病和意外都是我们的内在心理冲突在身体上的表现,大部分意外也有着“故意”的成分。据美国心理学家门林格尔在 《人对抗自己》一书中的论述,生活中有些人平时很少受伤,甚至连割破手指、磕伤膝盖这样的小伤都几乎没有;而另一些人则不然,他们似乎比普通人更容易遭受各种意外和伤害。深度探究后者的心理根源,发现这部分人似乎有着“自我伤害”的本能,他们因为工作压力、生存困境、生活失败、心理焦虑等原因而容易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无意识“自我对抗、自我伤害”的本

浅谈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实际应用

浅谈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实际应用 冯阳阳 200910044308 安全B093班 摘要 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为人,而心理活动是影响人行为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想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就要将安全心理学很好的运用其中。因此本论文就重点谈论了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实际应用,以使人们能更好的认识并应用安全心理学,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安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其次又重点谈论了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常见的造成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最后总结出了应用安全心理学控制不安全心理产生的一些方法,以使人们能够更好的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关键字:安全心理学安全管理重要作用实际应用 1安全心理学 1.1安全心理学定义 安全心理学(safety psychology),研究劳动中意外事故发生的心理规律并为防止事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的工业心理学领域[1]。 1.2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作用 1.2.1安全心理学研究内容 其主要研究内容有: ①意外事故的人的因素的分析,如疲劳、情绪波动、注意力分散、判断错误、人事关系等对事故发生的影响。 ②工伤事故肇事者的特性研究,如智力、年龄、性别、工作经验、情绪状态、个性、身体条件等与事故发生率的关系的研究。

③防止意外事故的心理学对策,如从业人员的选拔(即职业适宜性检查),机器的设计要符合工程心理学要求,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宣传,以及培养安全观念和安全意识等。 1.2.2安全心理学作用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导致事故发生的种种原因中,人的不安全因素是一种很重要的原因。要想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必须及时矫正各种影响安全的不良心理和纠正各种违章行为。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并运用安全心理学,探索人的安全心理,从而减少人的不安全因素[1]。 2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1事故致因与安全管理 安全科学已经揭示,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系统诸要素及其相互作用中存在着的各种危险或隐患,通常归为三类:即人、物和管理的因素[2]。 人的因素指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也可能出现管理上的缺陷,还可能形成事故隐患并触发事故隐患。 物的因素是指物的不安全状态。这是由于物质的固有的属性及其具有的潜在破坏和伤害能力的存在,它随着生产过程中物质条件的存在而存在,是事故的基础原因,事故的严重程度往往随着物质不安全程度的增大而增大。 管理的因素是指,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往往只是事故直接和表面的原因,根据对多年来发生的事故对比分析发现、发生事故的根源是管理缺陷。 事故的原因可简要概括为下述模式[2]: 不安全状态(物)+管理缺陷=事故隐患 不安全行为(人)+事故隐患=事故 凡是具有物态和能量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事故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在管理工作中人为地造成事故隐患或者是激发了危险因素而造成事故的任何缺陷称为管理缺陷。危险因素和管理

安全管理心理学复习模拟题

安全管理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 1、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及其表现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规律的科学。 2、人的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大体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3、人的认识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因素。 4、心理过程可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5、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性格。 6、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7、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8、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其重要品质有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批判性。 9、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在于探讨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实现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正确说明,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从而提高人的实践活动的效率。 10、人的个性异常复杂,但其核心因素是性格因素。 11、指出下列语句所描述的是何种心理过程: (1)怒发冲冠(2)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4)明知山有虎,偏

向虎山行 (5)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二、判断题 1、所谓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 2、能力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因素。× 3、注意的分散也就是注意的分配。× 4、“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说明情感具有调节功能。√ 5、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但性格却有好坏之分。√ 6、人是有心理活动的,心理活动直接影响着工作和劳动的成效。√ 7、煤矿安全管理心理学就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是直接服务于安全生产的一门作为科学。√ 8、直接推动人们劳动行为的内部动力就是劳动动机。√ 9、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一样,都是容易诱发事故的重要心理因素。 × 10员工的培训不仅包括技术、思想、身体等,心理的培训和辅导也应当成为其必不可少的内容。√ 11、外显的行为受内隐的心理活动所支配。√ 12、“万绿丛中一点红”和“鹤立鸡群”是由于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而引起的无意注意。√ 三、选择 1、“小王家兄弟五个,都未婚,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姐妹,如果把王妈妈也算在内,试问他们家有几个女人?”本题答案是“两个女人”,兄弟的数目是无关信息,但它却使多数人费了许多思考,这是由于影响

管理心理学整理范文

一、个性与管理 1、个性的定义: 它指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 2、人的心理过程: 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过程。 3、个性的特征: 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倾向性 4、个性的心理结构: 能力、气质、性格 5、气质的含义: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 定的心理特征。 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6、性格的含义: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类型:a。机能类型说—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b.向性说—内外 c.顺从说—独立型,顺从型 d.文化社会类型说----理论型,实际型,审美型,社会型,政治型,宗教型 7、能力的含义: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务的心理特征,或者说,能力是个人完成一定活动 的本领。 类型:个体的一般能力。个体可以发展的潜在内力。通过教育可以得到的能力。 8、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差异于管理有何意义?(看笔记) 个性影响员工的工作方式,工作态度、效率,人际关系---------根据个性特质安排工作 相符互补性进行人员配置 管理者要设立一种使员工个性不断成长的氛围 二、重点:人员激励激励理论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 1、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性激励理论重点研究激发动机的诱因。 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等。 马斯洛: 1)生理需要——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身体需要。 2)安全需要——保证身心免受伤害。 3)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感情、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 4)尊重的需要——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需要和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激励因素) 2、过程型激励理论: 过程模型激励理论是研究从人的动机产生到最终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的理论。它的主要任务是找出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某些关键因素,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通用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工作中 的应用(通用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通 用版) 所谓安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伴随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工作环境、作业人员之间关系而产生的安全需要、安全意识及其反应行动等心理活动的一门科学,研究劳动中意外事故发生的心理规律并为防止事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的工业心理学领域。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安全管理的主体。健康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安全生产有积极的作用;反之,不良的心理状态,如怠慢、反抗、不满等不良态度,烦躁、紧张、恐怖、心不在焉等精神状态,偏狭、固执等性格缺陷对安全生产会造成负面影响。在导致事故发生的种种原因中,人的不安全因素是一种很重要的原因。要想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必须及时矫正各种影响安全的不良心理和纠正各种违章行为。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并运用安全心理

学,探索人的安全心理,从而减少人的不安全因素。 近年来水利企业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其次,通过常抓不懈的安全教育活动,特别是《安全生产法》的贯彻实施,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明显增强。随着水利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为推进人本管理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对安全管理中的系统理论的探讨,我们和国外理论界还有不小的差距。在实际安全管理工作中,我们一般所进行的安全生产管理,多停留在安全规章制度、措施办法的执行,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上级安全检查的过关上。虽然绝大多数用工单位都进行了“三级安全教育”,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做到“深入人心”。特别是实行“项目施工法”、“分包管理法”的企业,具有“一次性”、“分散性”、“流动性”和“临时性”等特点。有这种情况存在,就必然会有各种危险因素的产生及各种事故发生的可能。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所有参加工程建设、产品生产的人员,从领导到一般员工,都

心理学与安全管理正式样本

文件编号:TP-AR-L2587 There Are Certain Management Mechanisms And Methods In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s, And The Provisions Are Binding On The Personnel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Which Should Be Observed By Each Party. (示范文本) 编制: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心理学与安全管理正式 样本

心理学与安全管理正式样本 使用注意:该管理制度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设置的规范,条款对管辖范围内人员具有约束力需各自遵守。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一般地说,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原因可归 为内因与外因两大类。内因是指劳动者的技术、心理 活动等方面出现了与作业要求不相协调的情况:外因 是指设备状况、预防措施、防护用品以及劳动环境的 条件不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国内外大量的事故统计 表明,在企业内所发生的事故中,70%~75%是由于劳 动者在操作行为发生错误或违章作业所引起的。而心 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人的心理状态支配 的。因此,当我们的安全管理人员在分析和研究事故 发生的内因条件时,就必须调查事故发生时人们的心 理活动,亦即借助于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指导

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心理规律指认识、性格等心理特征的规律。心理过程包括反映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和对待以及改造客观现实的意向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的内容和关系如图所示。 一、认识、情感和意志对安全行为的影响 一个人的行为与他的心理活动是分不开的。安全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要管理人,首先要了解人,要了解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总之,要搞好人的管理,有效地调动人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必须从人的心理规律及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心理特点出发。 认识过程是人们的心理活动的初级阶段。通过这一活动,使人们能认识事物的个体和整体,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预测事物发展趋势,以及需要采取的行

心理学: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个性心理特征 一、名词解释 1、气质: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3、能力: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人格心理特征。 4、一般能力:在不同种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又称为智力 二、填空题 1、(气质)是个性特征中受遗传因素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 2、性格的结构(认知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态度特征)。 3、能力按倾向性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又称为智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言语能力)等,其中核心是(思维能力)。 4、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智力为(液体智力);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的智力为(晶体智力)。 5、能力按表现早晚来分为(人才早熟、中年成才、大器晚成);按能力水平分为(超常儿童、智力中等者、低能儿)。 6、小学儿童性格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是在(2 )到( 4)这一阶段;在小学(5 )年级的前后,儿童发展进入骤变期。 三、判断题 1、能力在人格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错) 2、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粘液质的人呆板冷漠,所以多血质比粘液质好。(错) 3、5 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最佳年龄)。(对) 4、“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话说明了人格存在着个性差异。(对) 5、各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可以成为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对) 6、布卢姆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对 7、人所具有的最有力的认知技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对) 8、性格有好坏之分。(对) 9、一个10岁的儿童,经过斯丹福—比奈智力量表的测验,他完成了11岁儿童的全部测验项目,他的智商为105。( 错) 10、遗传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是内在根据,环境是智力发展的外部条件,遗传素质越高,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力越大。(错 ) 11、王方5岁,李元10岁,他们的智商都是110 ,两人比较起来年纪较小的聪明一些。(错 )

管理心理学

2017管理心理学 任务一: 一、单项选择: 1、在儿童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环境 √B、教育 C、素质 D、实践活动 2、在儿童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环境 √B、教育 C、素质 D、实践活动 3、霍桑实验提出的(),为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实验的理论基础。√A、人际关系理论 B、科学管理理论 C、需要层次论 D、领导行为理论 4、英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自我知觉不包括以下()。 A、社会自我 B、精神自我 C、物质自我 √D、现实自我 5、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被称为()。 A、优先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 6、按某种或某种典型的性格特征,性格可以分为()。 A、优越型和自卑型 B、外倾型和内倾型 C、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D、以上选项都对

7、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与组织心理三个方面。 A、大众心理 B、激励心理 C、组织文化 √D、领导心理 8、“不信于赏,百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姓弗畏”出自我国古代哪部经典名著(): √A、孙子兵法 B、春秋 C、诗经 D、史记 9、自我知觉的核心是()。 A、社会自我 √B、精神自我 C、物质自我 D、生理自我 10、()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A、科学管理理论 B、社会系统学派 √C、需要层次理论 D、决策理论学派 11、对一个人个性形成发展起着直接作用的是()。 √A、早期教育 B、学校教育 C、遗传 D、社会教育 12、具有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行为特征的人的气质类型属于()。 √A、抑郁质 B、多血质 C、胆汁质 D、粘液质 13、个性的特质包括,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和()。 A、优越性 √B、倾向性 C、情绪型

第八章 个性心理特征

第八章个性心理特征 第一节能力 一、能力概述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和活动密切相关。一方面,能力在活动中发展并表现在活动之中。另一方面,从事某种活动必须以某种能力为前提。 能力的分类 1.按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不同可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按照活动中能力的创造性大小把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按照能力的功能可把能力划分为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与知识属于不同现象和范畴。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是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技能是一种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而能力是针对进行活动的可能性而言的。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快,而能力则要以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并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形成。 二、能力的个别差异 (一)能力类型的差异 (二)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超常儿童低常儿童 (三)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才早熟中年成才大器晚成 能力类型的差异 1.知觉方面有分析型、综合型和分析综合型。 2.记忆方面有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和混合型。 3.言语和思维方面有形象思维型、抽象思维型和中间型。 三、能力的测量 能力测量是使用经过检验证明具有一定信度、效度、稳定性的标准化的能力测量量表,来对一个人能力的发展水平及其倾向性加以鉴定,并用数值加以标志的一种科学方法和手段。也就是说给一个人的能力发展水平和状况“指派数据”有一般能力测量、特殊能力测量和创造力测量。 一般能力测量也叫智力测量,是用一定的智力测量量表来衡量人的智力发展水平高低的一种科学方法或手段。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智力测验量表有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量、韦克斯勒智力测量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通常人们对智力水平高低进行下列分类:智商140以上者称为天才,智商120-140为最优秀,100、110、120为优秀,90-100为常才,80-90为次正常,70-80为临界正常,60-70为轻度智力落后,50-60为愚鲁,20-25为痴鲁,25以下为白痴。 特殊能力测量也叫专业能力测量,主要用来测定个体某方面特有的潜在能力。主要的特殊能力测量有音乐能力测量、美术能力测量、表演能力测量、数学能力测量、文书能力测量、机械能力测量、飞行能力测量、管理能力及其它特殊能力的测量。特殊能力的测量主要用于职业定向指导、就业人员的筛选和安置及有特殊能力儿童的发现和培养。 创造能力测量的内容不强调对现成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而强调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与超乎寻常的独特性。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创造力测验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发散性思维测验、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和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 四、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一)能力的形成 遗传素质环境与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二)能力的培养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 所谓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目录1个性心理特征 2能力 3气质 4性格 1个性心理特征编辑个性的特征具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独立性和统一性、客观性和能动性。 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形成一个人脾气暴躁、性格外向,其含义是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看到这个人的一些行为表现,才产生这样的评价,所以,心理特征在一段时间内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个性心理特征在个性结构中并非孤立存在,它受到个性倾向性的制约。例如,能力和性格是在动机、理想等推动作用下形成、稳定或者再变化,也需要依赖于动机和理想等动力机制才表现出来。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使个体表现出时间上和情景中的中一贯性,体现个体行为。 2能力编辑能力是使人能成功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它与气质和性格的不同表现在:能力必须通过活动才能体现出来,当然活动中也会体现出性格和气质方面的差异,但完成该项活动所必须和必备的心理特征才是能力。例如,完成一幅绘画作品的活动需要具备色彩鉴别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不同能力的有机组合。需要注意的是,能力并不等同于知识和技能,知识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技能是个人掌握的动作方式。解一道数学题时,所用的定义和公式属于知识,解题过程中的思维灵活性和严密性则属于能力。学会骑自行车是一种技能,而掌握该技能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灵活性、身体平衡性则是一种能力。 通常能力有四种分类 1.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指的是,对于既有行为模式模仿复制的能力。创造能力是与发散思维有关的能力,是新的思维组织产生的能力 2. 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流体能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它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了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晶体能力一生一直在发展,25岁之后发展速度趋缓。 3.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一个人在普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记忆力。特殊能力是人在特殊情况下表现出的能力如演讲能力。 4.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的认知相关的能力,包括记忆、思维、想象等等。操作能力是一个人控制肢体运动的能力。社交能力是指的人在社会交往中运用的综合社会能力。 3气质编辑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可以指个人的性情或脾气,也可以指个人心情随情境变化而随之改变的倾向,亦即个体的反映倾向。 1、气质是与生俱来的

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编号:SY-AQ-06557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 的应用分析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safety psychology in coal mine safety management

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 用分析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在安全管 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 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矿开采强度的加大,煤矿重大事故频繁发生,因此,研究煤矿事故发生的机理,最大限度地减小伤亡事故,已经成为煤矿工作者和全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职工的不安全行为、设备和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不安全的生产环境是造成我国煤矿事故的直接原因,但管理失误是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由于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管理方而的失误,产生了人员、物质、环境和信息中的一项或数项的缺陷,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在管理过程中人既是被管理者,又是掌握管理手段的管理者,人是煤矿安全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人的违章行为的产生,可以看作是一连串错误的结果,由错误的认识,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并强化了错误的需要,从而导致一个错误的行为。在众多的错

误中,作业者的心理作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员工的工作态度、群体的行为准则、人际关系、领导威信等社会心理因素。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与安全生产有十分重要的联系。一方面,人在生产作业中经常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紧张、疲劳、反抗等直接反映到工作效率与安全生产上;另一方面,生产作业过程中的生产机械、作业环境又对操作者的心理状况发生作用,使人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到工作效率与安全。要搞好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分析安全管理中的群体社会心理因素,考虑员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 1人性假说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是把员工看成唯利是图的“经济人”,还是看成社会生产劳动的积极参与者,这是制定煤矿安全管理对策措施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我国由于受煤矿职工自身的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煤矿的安全管理过程中,认为人主要是为金钱而工作,为物质生活

《管理心理学》个性心理

个性的特点个性的形成二气质的类型和特征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特提出了气质学说他根据人体内的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而把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后来苏联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提出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来解释人的气质类型他论证了高级神经系统有三种特性兴奋和抑制的强度兴奋和抑制的平衡性兴奋和抑制的灵活性根据这三种特性的独特组合把高级神经活动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强而不平衡的类型强平衡灵活的类型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弱型巴甫洛夫认为这四种神经活动类型与古希腊学者对气质的分类是相对应的因此他提出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的生理基础的观点 希波克拉特的气质学说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三气质在管理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气质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作出对人类有价值的贡献一个人的气质特点对所从事的工作是有很大影响的气质对实践活动的效率具有明显的影响依据气质类型做人的思想教育工作性格的特征三性格与管理人的能力性格与能力气质的关系

二性格的发展内涵的发展具有连贯性身衰早于心衰呈钟形曲线状态特点生理性因素遗传体格性别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文化职业因素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成人期分期一性格发展的特点 1内涵的发展知识与技能的增加力量速度与动作技巧的提高智慧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增长语言与沟通能力的增强与别人社会关系的扩大兴趣活动与价值观的改变等等 2发展的连贯性 3身体衰退早于心理衰退力不从心 4发展曲线生命初期成长占优势发展快曲线上升进入中年发展速度缓慢曲线成水平状到老年期衰退明显加剧曲线突然下降生命的发展速度呈钟形曲线状态二影响性格发展的因素1生理性因素遗传父母的遗传基因会影响其外显性格叔本华体格与体型体格健壮者性格外向较活跃富于进取精神体格瘦弱多病者性格内向沉静胆小性别男性好强进取有创造力对政治活动较感兴趣对抽象理论逻辑思维和空间关系较优女性对艺术美的欣赏以及语言文字记忆上则优于男性 2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文化职业三性格发展的分期埃里克森关于性格发展分期的理论失望完善 65岁以后停滞继续成长 4060 孤僻合群 2140 成年期失败成功自我意识模糊自我认识 1220岁青春期犯罪感自卑创造心勤奋 411岁儿童期不信任困惑信任心自主 3岁之前婴儿期特点年龄阶段悲观孤立妒忌情绪不安创造力差甚至有厌世轻生的情绪父母离异或忙于事业对孩子缺乏关怀和教养忽视的

自我个性心理特征分析

自我个性心理特征分析 人的一生伴随着生理的和心灵的病痛。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生理的病痛算不了什么,只要你有生命的欲望,我们就会战胜病魔好好的活在这阳光的世界上;而心灵的病痛则让我们苦不堪言,折磨着我们的灵魂,让那些调节能力和毅力薄弱的鲜活生命去了另一个世界。为什么他们离我们而去呢?因为他们没有心灵病痛的良药------心理学!他们有的心灵生病或者服药太少或者太多、有的压根不知道还有要可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的心理学,心里有一股想自我剖析的冲动。像看看自己到底是怎么的一个人,也心理有个底,生活中客观一点。但是呢!有时你的心理让别人来分析更容易,所谓的当局者迷。但是我觉得还是要自己认识自己才能为以后的发展方向打好基础。所以我也决定来个自我个性心理特征分析。这些文字可能描述不全面也不是很专业准确,但是我还是很珍惜这第一份我系统的自我客观认识。 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性主要有兴趣、需要、动机、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有性格、能力、气质、智力等。前者比较复杂,后者也比较奥妙。我来自我解剖一下。 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我的性格:(一)现实态度特征:1,对别人,集体社会的态度:偏向于爱祖国,爱集体,有同情心,诚实、正直、礼貌。但是行为表现还不够积极,还有些漠不关心,也没有实际行动表现于爱祖国,有同情心。我一向主张每个人都做好最好的自我,独立。自我认为很诚实,很正直,以后有经济绝对慷慨资助有需要的人。2,对劳动工作的态度:偏向于勤劳,但有时也十分懒惰,有责任心但是还是有点粗心大意,马虎,节约。对家庭和父母:思想前卫,希望自己为自己、父母而活,不想结婚,认为没有能力养育孩子而让孩子不优秀是对孩子的命运不公,自己也累。3,对自己的态度:未来的生活有信心,有理想。自信但很客观,很现实。 (二)意志特征:1,自觉性:对自己要做的事能清楚认识,但是不够坚持,没有十足的耐性,能把自己的热情和力量投入,能冷静分析问题,但是遇到挫折也会气馁。有时过于独断,武断,考虑不够周全。2,坚定性;毅力不够顽强,但精力比较充沛,能总结经验,不为不符合实际的愿望所驱动。但是离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境界还相差甚远,当然也不是一遇困难就垂头丧气。3,果断性:能迅速作出决定,当机立断,积极采取行动,但有时考虑不够周到,勇气可嘉,但

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中核心部分

一、性格 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部分,它是一个人稳定的态度系统和相应习惯了的行为风格的心理特征。性格是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各人所处的客观环境不一样,先天的素质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类型的性格。 ①根据知、情、意三者在性格中何者占优势,把人们的性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理智型:通常以理智来评价、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动;深思熟虑,沉着冷静 情绪型:往往不善于思考,其言行举止易受情绪左右;多愁善感,容易冲动。 意志型:一般表现为行动目标明确,主动积极。 ②根据人的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把人们的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倾型:活泼开朗,善于交际,独立性强,不拘小节。 内倾型:沉郁文静,不善交际,处事拘谨,应变力差。 混合型:以上特点俱有,多数人属这种类型。 ③根据个体独立性程度,把人们的性格划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独立型:善于独立思考,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顺从型: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常不加分析地接受他人意见,应变能力较差。 ④根据人的社会生活方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价值观,把人们的性格类型分为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和宗教型。 ⑤根据人际关系,把人们的性格划分为A、B、C、D、E5种。A型性格情绪稳定,社会适应性及向性均衡,但智力表现一般,主观能动性一般,交际能力较弱;B型性格具有外向性的特点,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性较差,遇事急躁,人际关系不融洽;C型性格具有内向性特点,情绪稳定,社会适应性良好,但在一般情况下表现被动;D型性格具有外向性特点,社会适应性良好或一般,人际关系较好,有组织能力;E型性格具有内向性特点,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性较差或一般,不善交际,但往往善于独立思考,有钻研性。此外,也有按人们的体型、血型对性格进行分类。

安全心理学与安全生产管理之交

安全心理学与安全生产管理之交 ——2013级3班 周晓旭很明显,这不是两个不相干的名词,至少他们都涉及安全,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 首先,我们必须解释什么是安全心理学和安全生产管理。安全心理学:安全心理学是安全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研究人的事故行为为对象,主要研究人的认知、能力、个性、经验、性别、年龄、作息制度、作业负荷、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与事故的关系;安全生产: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民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指挥、协调控制和不断改进等一系列方式,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很显然,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调节下进行的,且人的心理活动对人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真的影响安全生产的三要素就是人、物和环境!人的因素在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则会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那么要实现安全生产管理我们就必须提高人的安全性,而人的大多数行为的产生都是由人的心理状态来控制! 然而管理的因素是指,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往往只是事故直接和表面的原因,根据对多年来发生的事故对比分析发现、发生事故的根源是管理缺陷。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因素! 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动机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对安全问题认识的差异,个体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差异,个体的需要是否符合客观,个体的行为异常及生理缺陷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包括生产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复杂,对福利待遇不满,规章制度不力,亲朋有矛盾,作业环境不良等干扰而造成的挫折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安全的重要因素。健康的、良好的心理,对安全管理有积极的作用。而不良心理会对安全管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引发事故。当人的内在心理因素与外部环境相"匹配"时,表现为"正确"的行为;当人的心理因素的某些要素与外部环境的某些要素发生冲突时,其行为表现为"失误"。"失误"就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即不符合安全规程的作业或操作,有可能导致人身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 所以上升到管理的高度,我们更加需要结合安全心理来对人员进行培训,并且根据人的心理差异进行工作分配! 不得不说,我们国家整体在安全心理学方面发展十分逼仄,所以我国安全事故十分严重,特别是工业方面,这些不仅有技术的限制,更多的是人们自身对安全意识的薄弱,对生命的漠视造成的,只有通过整体的素质提高才有可能改变这种格局,我想很难,但是希望仍在! 备注:《安全心理学》、《安全生产管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