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及实现途径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及实现途径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及实

现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党中央准确分析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全面把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农业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科学选择。

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农村也面临重要的发展时期,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意义重大而深远。第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三农”理论的重大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新时期“三农”理论体系;第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是推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第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理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第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第五,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展现了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好农业,用城镇化的方式建设农村,用现代化的进程转变农民的美好愿景和今后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

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提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那么,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其内涵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以来争论较多,其代表性观点有六种:

第一种观点是过程论。他们认为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流通过程的现代化,还包括消费过程的现代化。此外,还包括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现代化。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不是农业领域中的一个方面、单一过程的现代化,而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徐更生,1993;张仲威,1994;马焕喜,1998;梁荣,2000)。

第二种观点是制度论。他们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由于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扩张而引发的组织制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因此,农业现代化就是最终破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制度现代化(张叶,1999;王明华,2001)。

第三种观点是配置论。他们从资源配置角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是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农业现代化是体制系统(主要为产权制度和价格制度)、生产力系统(主要为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业管理和农业人力资本)和作为保证(农业现代化)的农用生产资料工业及流通体系三大系统的有机统一体(蒋伏心,1996)。

第四种观点是可持续发展论。他们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完整涵义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

提高环境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过程(黄国桢,2001)。

第五种观点是转变论。他们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世界范畴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概念,它作为一个动态的、渐进的和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随着人类认识程度的加深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他们把农业现代化定义为:传统农业通过不断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以实现农业总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持续发展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即是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的产业部门(顾焕章,1997;牛若峰,2001)。

第六种观点是一体论。他们从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加人WTO的战略高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不是在一个封闭状态下的独善其身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国际化和知识经济的武装过程(杜晓君,1995;闵耀良,2001)。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都有一定道理,有助于推动更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他们在重新审视中西方农业现代化之后,明确指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道路应根据中国的国情、国力、农情、农力,选择走一条既要重视机械化、化学化和水利化,又要侧重生物技术采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中国有七八亿农民,人均耕地1.41亩,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依靠科技来提升农业,依靠农业机械化来进行规模经营,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来组织高效农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可以概括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这是在总结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概括许多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这样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第三,一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有2.5亿左右农户,广大农村仍属于分散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有效衔接非常困难,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还要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发挥农民合作社的桥梁作用。第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关系重大,解决好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否则。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难以持续进行。因此,必须把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人、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

二、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近几年来,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作用下,粮食连续增产,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扎实稳步地推进。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正发生着深刻变化,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业基础薄弱,农业资源和市场约束增强,农业科技还不发达,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许多困境扣制约。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业基础薄弱的制约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存在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的缺陷,农业生产经营粗放,加上城市倾斜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工业抽吸农业、城市吸吮农村,国家对农业投入不足,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含量低,技术装备水平差,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l/8和第三产业的1/4左右,农村生态环境不佳。农产品供给处于紧平衡状态,农民积极性受到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2006年,我国耕地有效的灌溉面积为8.48亿亩,仅占总面积的46.41%,每年自然灾害损失的粮食就超过700亿斤。农业基础薄弱,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二)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条件日益突出

一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2006年底,我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人均耕地1.41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二是淡水资源短缺。目前我国人均淡水总资源仅为2100立方米左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左右,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北方地区总体上严重缺水;三是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由于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不仅制约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而且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600多万吨,氮肥当季利用率只有30%左右,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36亿亩;地膜的大量使用也形成了新的污染源。上述条件的制约,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步。

(三)农业科技的制约

现代农业是依靠增加大量现代工业装备和物质投入、开放的高效农业系统,以产业化为重要途径。通过多种形式联合起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和商品化,使农业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宽和延伸,农业的链条通过延伸更加完善,这都需要强大的农业科技支撑。但我国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足,科技人员数量不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不够,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据统计,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科研成果转化

率只有30%,分别比发达国家约低30和40个百分点。

(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不少农产品的生产总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以经济效益来看,仍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如我国谷物、肉类、禽蛋、水果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投入成本过高,如2005年我国每千公顷化肥的使用量高达366.5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分别是日本、美国、法国的1.6倍、3.6倍和6倍,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五)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整体水平偏低的制约

发展现代农业固然必须提高农业的设施和装备水平,但归根到底,还必须依靠现代农民。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整体水平偏低,据调查显示,全国5亿多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3%,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6.87%。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影响新知识的吸收和农业科技的推广,进而影响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一)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启动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达国家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也不同。日本经济学家早见次雄和美国经济学家费农・拉坦在大量的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农业现代化可分为三种模式,即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西欧模式。

1、美国模式。美国是一个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单位农场种植面积和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的总产量。

2、日本模式。日本是一个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缺乏的国家,它们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

3.西欧模式。代表性国家有法国、德国、英国等;是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既重视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科学技术推广应用。(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我们应该借鉴它们的经验,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途径。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

业生产力水平不高,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人力资本积累少,这是我们的国情,因此,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实现途径如下:

1、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农业基础建设既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保障农产品供给,又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还包括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第一,完善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要按照适合国情、着眼长远、逐步增加、健全机制的原则,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不断强化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第二,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狠抓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加大农业机械化推进力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第三,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针对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繁荣农村文化生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大国家扶贫开发力度,更多地将公共资源用于农村,尽快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差距。第五,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坚持和完善以家庭经营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流转市场,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动和适当集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妥善处置乡村债务,全面保障农民工权益。

2、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约束的“瓶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是科学发展农业的重要条件,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是粗放型的,大量消耗资源,污染环境,耕地减少,粮食增产更加困难,食品质量安全面临许多问题。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要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目标,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条件,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实行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亦即农用地归集体所有,由农户占有、支配、使用并依法处置,并使这些权能商品化、社会化,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适当流动和集中。目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中出现的土地向种田大户、种田能手集中、企业承包农户土地等形式,从制度变迁的绩效看是积极的。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并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必将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进步。要在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可持续发

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国家应采取有力政策措施,免费为农村培养科技人才,提高现有人员的待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发展农业科技过程中,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实现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作业专业化。

4、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竞争力。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基本标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要发挥农民的作用,又要依靠政府的支持,还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体,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农民,因此,只有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政府的支持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政府应制定支农、惠农、强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通过改革,使得国家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长效机制。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促进法》,加大补贴力度,大力发展农机作业合作社,改善土地耕作质量,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进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此外,还要制定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必将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竞争力。

5、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现代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固然必须提高农业的设备和武装水平,但归根结底,还必须依靠现代农民。针对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必须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储备人力资本。政府部门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规模培训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范围,构筑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造就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主体。

四、结束语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一只脚已经迈进了现代工业社会,另一只脚还停留在原始的小农经济社会,就像著名经济学家刘福垣在《新发展观宣言》中所说的,中国的2.6亿户农户,现在还处在十分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阶段。因此,在我国广大农村必须进行一场改变小农生产方式的“农业革命”,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制度创新,借鉴日本建立农业特区的经验,鼓励法人企业投资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企业化进程,发展现代农业,符合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我国基本国情。

在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过程中。我们特别需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就要用现代工业取代小农生产,从而使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工人化。其次,要防止投入的盲目性,有的放矢,

一定要建立农业投入的监督体系。再者,要防止不问实际情况地搞一刀切。具备条件的农村,先行探索,总结经验。最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农业现代化大局。要有科学的规划和统筹,这是战略问题,要以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为基本原则,这是战术问题。

总之,只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着力强化现代农业的政策支撑、科技支撑、设施装备支撑、人才支撑、服务支撑和体制机制支撑,拓展农业功能,深化结构调整,构建和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提高农业效益,就会走出一条保障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若干认识

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若干认识 十七大报告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指出解决“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放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里重点谈谈对“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一些认识。 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内涵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当今世界农业已经达到的最高发展水平的概括。在实践中,发达国家的农业通常被视为现代农业的代表。农业现代化,就是推进农业从传统发展水平达到现代发展水平的过程。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发展战略、方式和途径。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遵循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确定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目标、战略路径和具体措施。具体说,就是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农户经营规模狭小、要素基础薄弱、区域与产业差异显著、大国效应突出的特殊背景出发,以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农民务农收入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战略目标,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战略路径,以加强土地质量基础、物质装备水平、农业科

技支撑、农民经营能力和政府支持体系为战略措施,推进我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进入世界农业发展的先进行列。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既有共同特征,也有显著差异。这些共同特征反映出现代农业的一般规律和本质特点,其中最突出的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投入是手段,高产出是目标。高投入不仅是指较多的物质和资本投入,更重要的是高技术含量和人力资源素质;高产出包括产品的数量多、质量好、效益高。由于具体国情的不同,发达国家的农业又各有特点,如美国、欧盟、日本、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具体农业特点不同,其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道路也就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表1 部分发达国家营业情况与我国比较(2005) 单位美国法国荷兰 日本以色列中国 总人口万人2995 6099 1633 12790 669 130756 农业人口比重% 全国人均耕地公顷/人 农业人均耕地公顷/人 农业人均产谷物吨 农业人均产肉吨 农业人均产奶吨

中国经济论文关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问题研究

中国经济论文-关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农业特色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论文摘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有其自身基本特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有其独特内涵。目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必须采取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等措施加以解决。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党中央准确分析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全面把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农业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科学选择。 1.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1 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市场经济体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在这一时期,产品生产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自给,而在于为市场提供商品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农业从生产成果到手段普遍商品化,除了农业最终产品即各种农产品外,各种中间产品、劳务和消费品以及其它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各种农业机械、化学肥料、农用化学品、良种及兽医服务等,都进入农业交换领域,甚至农民的生活消费也普遍成为商品性消费,农产品商品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农业打破了内部物质循环的局限性进而实现物质的开放式循环,从自给农业发展为市场化农业。 1.2 工业装备普遍采用。工业装备是现代农业的硬件支撑。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逐步由播种机、脱粒机、饲草收割机、水利灌溉设备等现代机械取代人力畜力及手工工具。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拖拉机和配套农具广泛使用,欧美的发达国家先后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联合化。目前,农业机械与计算机、卫星遥感等技术结合,新型材料、节水设备和自动化设备应用于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化、农地园艺化、农业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理论内涵的探索与前进方向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理论内涵的探索与前 进方向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要坚定不 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依托于我国国情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不断拓展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将新技术、新思想融入到农业建设中。本文将深 入分析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理论,并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理论;发展方向 农业关系到国家发展同样也关系到民生建设,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对 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既要转变传统的农业建设思想,也要加大农业技 术研究,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使农业呈现规模化、系统化、科学化发展,充分 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发展质量。 一、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理论内涵 2021年2月21日,党中央提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这是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中 明确的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农业现代化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民 族复兴的重要因素,在社会建设、国家发展中必须要以农业现代化发展为抓手, 让现代化技术、现代化思想、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理念为农业现代化转型赋能。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理论对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首先有利于完 善“三农”的理论体系,结合中国特色来建设“三农”理论体系,并在理论的指 导下推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其次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理论推动了乡村振兴建设,有效的协调了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之间存在的矛盾关系,通过农业现代化 转型改变农村的发展方向,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建设特色乡村,以现代化思维 帮助乡村走向幸福生活,让百姓获得幸福感。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 内涵特点

1,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农业现代化可以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将机械化排在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位置。所谓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理论上讲是这样,但在山区、丘陵地区,由于土地面积较小,限制了机械化的应用,甚至无法利用机械。 2,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

农业现代化 从而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将使农业现状发生巨大的变化,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科技将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3,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单位或生产地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过程。可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一方面,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的发展;另一方面,反过来,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又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需要指出的是,农业产业化模式不是万能的,不同区域采取农业产业化模式时,需要对该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运做机制、绩效评价等进行评价,盲目引进外界模式往往会导致失败。 4,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过程;就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以信息化的方式改造传统农业,把农业发展推进到更高阶段,实现信息时代的农业现代化。 5,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实现 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 农业现代化必须有高素质的农民这一主体来推进,没有农民自身素质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为农业不仅要依靠现代的工业装备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还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手段在农业上的应用。而这些都要由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来实现。反过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然要求农民素质的提高,以使之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即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素质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总之,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工具靠人去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靠人去摸索,先进的管理经验靠人去总结,先进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靠人去应用。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 6,农业发展可持续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姓名:林海英学号:211211118 专业班级:工程管理2班关键词:中国特色、现代化、形势、体系 摘要:农业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领域,更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实现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的预期目标,很重要的一条是必须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这既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重大任务。必须立足国情农情,顺应时代要求,紧紧围绕“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这一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破除体制和观念障碍,大胆探索实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新成效。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新形势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总体部署,我们应充分认识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形势,深刻把握内涵实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一、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形势 当前,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四化同步”发展,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工农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但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突出,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成为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和短板。目前,农业劳均GDP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1/5、第三产业的1/4,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比较效益低,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不仅影响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会削弱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实现现代化建设大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业。新阶段,需要更加关注“四化”相辅相成的关系,利用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给农业现代化带来的重大机遇,依靠工业化来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依靠信息化来加大科技支撑,增强市场竞争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途径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途径 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和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它不仅涵盖了农业生产、经济增长、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还需要综合考虑国家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下为其中的几个方面。 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所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需要科技创新、先进技术的运用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应在拓展耕地、增加农业技术投入、推广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推广优良品种以及规范农业生产行为等多个方面努力,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此外,还可以探索多种经营模式,如互惠互利的合作社、现代化的农业企业等,以提高农民的收入。 二、优化农业结构 农业结构的优化对于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至关重要。在农业结构的调整中,应发挥各地区、各种类农作物的优势,鼓励发展高品质、高效益的农业产业,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示范工作,提升农业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应重视可持续农业发展,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确保生态系统安全和农业生产。要加强农产品和流通市场的建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升级。 三、扩大农业对内对外开放 加强农业对内对外开放,是提高农业发展质量的关键。农业企业在扩大农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必须将国外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引进国内市场,加强国际间的农业合作。与国际上的农业合作,可以借鉴先进的农业生产机制和管理范式,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四、保障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投入 保障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投入,是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可以出台一系列的农业扶持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农民脱贫致富,有针对性地加强区域内的农业开发。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投入财政资金,建立网上农技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各种技术提升、智力创新和信息化等方面的支持,推广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增加农业生产效益。 总之,农业高质量发展应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振兴”的理念,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和经济的转型,保障农民的收入增加和生活质量提高,促进城乡共同发展。这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途径。

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实践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实践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实践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注重科学发展观的引领和指导。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追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协调统一,不仅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更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是指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采取符合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发展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注重在经济发展中保持社会稳定,注重在科技创新中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注重在文化传承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是相互促进和相互依存的。科学内涵的提升需要实践路径的支撑和保障,而实践路径的选择和实施也需要科学内涵的引领和指导。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的有效结合,

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具体的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提高产业链水平和附加值。中国式现代化还强调创新驱动,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 中国式现代化还注重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在城市化进程中解决城乡差距和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注重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推动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还强调区域协调,注重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区域的均衡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实践路径是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科学发展观的引领和指导,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通过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成功,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协调统一。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及实现途径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及实 现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党中央准确分析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全面把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农业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科学选择。 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农村也面临重要的发展时期,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意义重大而深远。第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三农”理论的重大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新时期“三农”理论体系;第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是推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第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理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第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第五,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展现了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好农业,用城镇化的方式建设农村,用现代化的进程转变农民的美好愿景和今后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 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提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那么,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其内涵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以来争论较多,其代表性观点有六种: 第一种观点是过程论。他们认为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流通过程的现代化,还包括消费过程的现代化。此外,还包括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现代化。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不是农业领域中的一个方面、单一过程的现代化,而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徐更生,1993;张仲威,1994;马焕喜,1998;梁荣,2000)。 第二种观点是制度论。他们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由于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扩张而引发的组织制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因此,农业现代化就是最终破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制度现代化(张叶,1999;王明华,2001)。 第三种观点是配置论。他们从资源配置角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是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农业现代化是体制系统(主要为产权制度和价格制度)、生产力系统(主要为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业管理和农业人力资本)和作为保证(农业现代化)的农用生产资料工业及流通体系三大系统的有机统一体(蒋伏心,1996)。 第四种观点是可持续发展论。他们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完整涵义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

深刻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深刻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作者:魏后凯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9年第2期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概念,这一创新性 提法不仅传承发展了我国推进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思路,而且丰富和扩展了“五个现代化”的科 学内涵,更加符合新时代的特点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 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又指出:“农业农村现 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 从某种程度上讲,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也就是要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那么,究竟什 么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深刻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当前,学术界对农业农村现 代化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为农业现代化的简单延伸,也有的把它理解为农业现代化加 农村现代化,还有的把它看成是农业、农村或村庄、农民的现代化。笔者以为,农业农村现代 化这一概念,虽然只是在过去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加了“农村”二字,但它既不是农业现代化 的简单延伸,也不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包括农村产业现代化、农村生 态现代化、农村文化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农民生活现代化“五位一体”的有机整体。 农村产业现代化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小农户与现代 农业有机衔接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形成兴旺发达、绿色安全、优质高效、具有竞 争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这一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形成是实现农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从某种程度上讲,农村产业现代化也就是变乡村传统产业体系为现代产业体系的动态过程。其中,农业现代化是农村产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不仅要实现以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工业 化和社会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的生产效率、发展水平和科技含量达到世界 的先进水平,而且要将小农生产有效引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全面深度 融合。 农村生态现代化就是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推进农村生态文 明全面进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一个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美丽新乡村,化肥和农药使用强度稳定保持在国际公认的安全上限之内,并逐步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农村环 境治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农村文化现代化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传承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相融共生,全面实现乡风文明和 乡村文化振兴,农民科技文化素养和教育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准,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 到13年以上,文盲率下降到1%以下。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理念,立足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加快推进治理方式和手段的多元化,因地制宜探 索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推动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更加有效、充满活力、多元共治 的新型乡村治理机制,打造平安乡村和健康乡村,农村刑事案件发生率稳定在0.1%以下,实现 乡村善治目标。 农民生活现代化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以农民生活富裕为基本准则, 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立主要依靠本地产业支撑的农业农村导向型农民持续增收长效 机制,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等值化,使城乡居民能够享受到等 值的生活水准和生活品质,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体处于同等水平。

新时代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探究

新时代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及实 现路径探究 摘要:我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在推进农业和乡村的现代化建设中,将农业科技的现代化放在首位,重视总结我国农业科技的现代化发展的实践研究,同时,也在持续加深对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理解和把握。我国农业科技的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鲜明的时代性和阶段性特点,在各个历史阶段,其内容特点是有区别的。 关键词:农业科技现代化;内涵特征;实现路径 在全世界的农业发展都说明了这一点:科学技术是推动各国农业、乡村的发展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就使得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发展农业科技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加速实现农业和乡村的现代化,以技术革新促进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要解决农业和乡村的科技发展中一系列难题,应补齐农业发展中的许多薄弱环节,通过技术革新来推进我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乡村农业技术发展而进行的一种必要的改革。 1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内涵特征 1.1农业科技制度体制现代化。 新发展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是:质量高、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比较优势明显、主导产业鲜明等。所以,我国的农业科技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稳定作为根本目的。要凸显出这一农业科技的内在特点,一要认识到“高风险、低效益、公共利益”的特点,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要建立起由国家主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努力的体系上;二要认识到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周期长,见效慢”的特征,继续加大对农业技术现代化的研究和开发投入,建立一个广泛参与的社会资本来源系统,鼓励大众积极参加活

动;三要给我国的农业技术创新制度以更大的灵活性和自治权。在技术创新方面,要善于参考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体现了我国的农业科技体系的开放性。 1.2推进农业科研和开发的现代化进程。 科技部把农业科技能力分为三个等级:领先、平行、跟跑。目前,我国的农 业技术和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在世界范围内,农业科技的成果比例仅为19%, 大约64%的农业技术处于跟跑期。我国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发展,既要与中国的 农业发展程度相适应,又要与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程度相适应。发挥长处,弥补 短处,增强技术的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技术,体现出现代化中的国际 眼光,与世界接轨,特别是核心技术与农业、乡村现代化振兴有关的技术,在农 业技术现代化的创新过程中,必须重视科技在发展中的领跑、并行与跟跑三个问题。在科技开发的领域,应注重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数字技术的支持,反映了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数字技术。 1.3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现代化。 以新时期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建设,为实现我国农业和乡村振兴战略全局,是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的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跨 越发展和质量提升的重要时期,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需要树立强烈的人 才观念,贯彻“以人为本、以产业为先”的经营方针,创新以高素质的人才带动 农业产业发展,用高素质的科技创新打造高素质农业产业的新格局,要真正充分 利用农业科技创新、改革、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第一资源的作用。一方面,培养 具有“保供、解卡、防风险、绿色转型”的农业科技领军人物和技术队伍等,二 是要顺应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强化种质创新、保护耕地等技术和代耕代种、统 防统治等农业生产服务,推广新技术新设备,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科技现代 化的发展。 2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2.1围绕产业链布局政策链 (1)构建“大平台”,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的自主发展。

农业发展内涵及模式

农业发展内涵及模式 1现代农业及其由来 一般认为,今天意义的现代农业始于二战后(将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至二战前这段时期的世界农业发展称为近代农业,此前的统称为传统农业或者古代农业),是在近代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市场理念、经营管理知识和工业装备与技术的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产业体系,是将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产前、产后和产中相结合,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发展统筹考虑,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高度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但是,若从土地、劳动力、资本和科学技术等农业生产力构成四大要素的角度看,更有学者将1840年前后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至今的世界农业发展统称为现代农业,以英国工业革命建立起市场经济体系作为现代农业起始的里程碑性标志[1]。 研究发现,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力构成四大要素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是迥然的,传统农业以劳动为主导(因此称其为劳动密集型)、劳动生产率低下,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基本上还处在农业社会;现代农业以资本和科学技术要素为主导(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生产率高,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则进入工业社会,农业生产力水平基本上由国家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决定,表现在工业为农业提供资金、装备和技术的能力,以及城市消费农产品和转移吸收农业劳动力的能力[2]。因此,把世界农业按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等三阶段划分,既体现了生产力中要素配置作用的一般经济学规律与本质,也反映了农业综合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同时还考虑了农业与其他产业、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这样认识和划分农业的发展阶段,有利于今天人们对现代农业产生与发展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科技等历史背景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特别是市场、资本、工业、科技、城市对现代农业的催生、引领与主导作用,把握现代农业的内在本质,也有利于人们对中国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任务面临的多重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深刻理解。 其实,人们对现代农业的理解和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深化的历史过程,这也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两个多世纪以来农业自身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轨迹。仅仅从支撑产业的核心技术角度看,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们对现代农业的表象化理解就是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等;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绿色革命后,由于良种和化肥、化学农药(兽药)等化学投入品的广泛应用,现代农业增添了两个重要标志--良种化、化学化;随着20世纪后半叶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工业装备、管理理论和全球市场经营理念等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及其与农业发展的有机融合,科学化、技术化、集约化、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等成为现代农业新的内涵;第一次绿色革命以后,世界农业发展普遍面临新的需求挑战和资源环境方面的巨大压力,迫使人们开始探索现代农业新的发展道路,近二十年来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现代农业追求的新理念和新模式,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成为21世纪现代农业内涵的新诠释[3]。若从科学引导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现代农业发展

浅谈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途径

浅谈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 现途径 论文摘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实现途径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约束的"瓶颈";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竞争力;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现代农民。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实现途径 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 什么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中国有七八亿农民,人均耕地亩,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依靠科技来提升农业,依靠农业机械化来进行规模经营,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来组织高效农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现代

农业的发展道路,可以概括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这是在总结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概括许多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这样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第三,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第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粮食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论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论 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本文从分析现代农业的特征入手,针对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经营状况,对如何加快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中国特色 现代农业就是“以现代产业的理念为指导、以产业关联关系为基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现代产业组织为纽带的可持续发展的包括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的有机系统”,是以现代物质条件作装备、利用现代生产要素、以高度市场化方式和现代产业组织模式运作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涉农产业体系。 一、现代农业的特征 1、高度市场化 现代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产供销的各个环节、各个市场主体按照成本收益原则,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进行生产要素组合、价值生产。整个产业链是价值链条的载体,以市场为导向,追求价值的增殖。这种高度市场化的生产促进农业价值链条的延伸、农业功能的拓展和农业产业体系的扩张。 2、机械化 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最主要的标志。现代农业以普遍使用机械进行生产为其显著特点,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带动了农业机械工业的发展,而且还是“以人为本”的发展需要。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作中解脱出来,成

为主要依靠操作机械进行生产的农业工人,促进农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规模化、高效化、市场化的现代生产方式转变,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3、生产要素现代化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各个环节借助现代化的生产要素进行集约化生产,大大提高农业的产出率。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中,科技贡献率低,设施及生产管理落后,要素投入粗放。现代农业在生产要素合理、优化组织的基础上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因此,现代农业就是高度科技化、设施先进、管理高效的生产经营方式。 4、生产体系复杂化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内部产供销各个环节以产业关联为基础、以产业组织为纽带构成一个庞大的涉农产业体系。传统农业其发展的支撑体系简单,价值链条延伸不够,市场化程度低,整个生产体系较简单。现代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形成紧密的产业群落,因此其产业体系发达且复杂。 二、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状况 1、个体经营为主,规模小 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个体经营是我国当前农业最主要的经营模式。这种传统的小户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相差甚远,不利于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采用小规模农户经营的方式,土地被条块分割,不利于机械的推广与使用,并且个体经营大多规模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 2、生产管理落后 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生产管理落后,效益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其中初中文化水平占50.2%,小学及以下文化

“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实现路径

“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实现路径 “四化同步”发展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四化同步”发展不仅在于使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个层面各自的综合发展水平得到提升,而且需要总体发展水平得到提升,更需要四个层面之间耦合协调、互动同步。为此,推进“四化同步”发展需要明确“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内涵,充分发挥信息化的融合引领功能、工业化的转型发展功能、城镇化的需求拉动和环境打造功能,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跟进功能。 标签:四化同步;科学内涵;实现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当前的发展时期,必须厘清“四化同步”的理论内涵、发展本质、发展要求和实现路径。 一、“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内涵 1.“四化同步”发展的基本内涵 “四化同步”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具有深刻的基本内涵。 第一,“四化同步”发展的经济内涵。“四化同步”发展意味着城乡经济一体化,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基于市场机制作用,在城乡地理空间上,在不同产业间有序流动、优化配置。 第二,“四化同步”发展的社会内涵。“四化同步”发展意味着城乡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调整,使城乡共同分享公平的发展环境和生存空间,实现社会安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四化同步”发展的生态内涵。“四化同步”发展意味着基于社会整体利益和人民基本需求,全面纳入各产业和城镇、生产和生活的整体社会生态系统,构建共建、共有、共享的生态系统。 第四,“四化同步”发展的文化内涵。“四化同步”发展意味着基于城乡文化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等,客观科学、与时俱进地统筹城乡文化价值观,有机融合乡土观念和现代城市文明,促进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 第五,“四化同步”发展的机制内涵。依托“四化”构建有效集聚、有机结合、深度协作的优化空间网络系统,以城镇化作为需求创造端,以农业现代化、工业

建设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

建设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

建设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 蒋和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走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化道路,这是党中央准确分析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后,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科学选择。近年来陆续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标志着我国农业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今后国家政策将向农业倾斜的力度将会不断加大。根据中国国情,建设我国现代农业,辅之以国家政策的支持,是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 一、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农业发展途径 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从我国村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农户资本积累少,城乡二元结构特别突出,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很低,这是我国的国情。因此,建设中国现代农业,其实现途径如下: (一)坚持实现城乡统筹,实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战略农业是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基础系统,因此,必须把农业现代化战略纳入整个社会经济现代化战略之中,把农业现代化纳入农村现代化战略之中。从我国国情出发,只有把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同步推进,才能有效地改善现代农业建设的外部环境条件,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从我国人口近80%在农村的国情来看,既难以完全依靠城市工业积累为现代农业提供足量的资金,也不可能完全靠城市二、三产业发展来吸纳现代农业过程中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因此,农村工业化必须与城市化结合进行,拆除城乡壁垒,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要让乡镇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让务工经商的离农的农业人口既离土又离乡,引导土地合理流转相对集中,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的产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使农业现代化跟上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最终形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