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表格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表格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表格教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表格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表格教案

教学目标

1 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2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预习学习用表

1 社戏 教学目标 1.阅读本文,学习用简短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分析表达方式在文章中的作用。 3.学习本文,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别是表现人物心理的经典语句)。 教学重点:阅读本文,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分析表达方式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十六课鲁迅先生的《社戏》。这篇课文很长,学习的内容很多,我们准备学习三个课时。(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解释目标。 师: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看大屏幕:(投影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识记作者及其相关知识。 2.掌握课文后列举的重点词语。 3.理清故事情节,能够划分课文的层次。 师:我相信大家只要努力,一定能够顺利达到目标。 三、识记作者及其相关知识。 师: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已经学过几篇,相信对他的了解同学们非常明确,下面我们做一个练习题,比比谁对鲁迅的了解更详细:(投影练习题)鲁迅,生于1881年,于1936年去世,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伟大的________ 、________ 和 ________ 。他有散文集《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小说集《______》和《______》,神话小说集《_________》。成就最大的是他的杂文,

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他的一篇小说《_________ 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 四、预习检查。 师:这篇课文很长,文中出现的字词也比较多,同学们在课外已经朗读过课文,相信大家都能够很正确很流利的写出他们来,我读,你们写,比比谁写的最好。 (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他人写在练习本上) (写完后学生自查,错误的及时纠正) 五、阅读课文。 师:咱们清理了字词障碍,下面我们阅读课文。(投影自学指导和要求) 这篇课文选自《呐喊》,是一篇优美的小说,层次分明,情节紧凑,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15分钟后,比一比谁能很准确的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根据下面的提示找出准确的层次。 平桥乐土寻船周折夏夜行船赵庄看戏 (1~4) (5~9) (10~13) (14~21) 月下归航偷豆吃豆偷豆余波往事难忘 (22~23) (24~30) (31~39) (40) 六、检测。 师:下面请两位同学把自己分的各层写在黑板上,哪两位同学来写请举手。(请举手的同学板演,指导书写的位置,提醒把字写大一点) 学生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学生写完后,引导更正:分段明显错了,引导说说不同分法,直到正确为止。 最后,老师给出正确合理的分层情况。(在投影上) 七、总结。 师:今天咱们就学到这儿,请同学们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列举的词语写在作业上;课后朗读课文,理解平桥为什么是“我的乐土”,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1社戏 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的民风民俗,把握文章脉络。 2.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领悟语言简洁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3.理解本文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由来已久,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一起走近“社戏”这一传统民俗活动,一起与水乡儿童们嬉戏,一起感受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结构。 明确: 线索:到赵庄看戏。 根据看戏前,看戏时,看戏后可以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随母亲小住平桥村。(1—3) 第二部分:到赵庄看社戏。(4—30) (1)看社戏的波折(4—9) (2)途中的见闻和感受(10—13) (3)赵庄看社戏(14—21) (4)深夜归航(22—30) 第三部分:看社戏后余波。(31—40) 2情节把握:课文具体写了几件事?详略如何? 明确:课文具体写了7件事 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④月夜出航/月夜行船 ⑤船头看戏;⑥月下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③④⑤⑥四件事;略写的是①②⑦三件事。 3.讨论一下,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明确: 看社戏是主要内容,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则略写。 目标导学二:细节探究 (一)学习第一部分文本细读 1.思考随母亲小住平桥村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明确: (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 (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含作文指导)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1课社戏 教学目标: 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描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念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1。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2.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列出思考题,发言材料,准备讨论 3.上网查阅有关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4.师生合作制作排练社戏段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1.请多名同学说出自己童年的趣事,不做阐发,意在勾起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绚烂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活泼的音符,说不尽的乐趣,道不完的喜悦。本册第一课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物》文中作者深情的回忆了童年在百草园的生活,充满童趣。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另一个童年生活,看看名人的童年与我们的异同,以及两个地方到底有什么让他记忆犹新。 (板书题目和目标) [二]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 2.学生介绍收集到有关社戏的知识 3.放课文朗读的磁带 4.挑战擂台,问题抢答 (男女生分别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课文内容,相对方提出来以考察对课文内容的获取程度。回答的一方先关上书。此环节既可检查提问学生对课文的提炼和处理的能力,同时又可进一步熟悉课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a. 小说脉络 明确:小说按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三部分组成。其中,看社戏是主体部分,可分四层:看戏前的波折――看戏中的见闻感受――看戏――偷吃罗汉豆。 b. 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 明确: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详写)――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详写)――赵庄看社戏(详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六一公公送豆。 c. 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学生概括的大意符合即可)。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1 社戏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学生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难点: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 【教学准备】 1、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3、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1、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在阅读活动中,学生要开展思维,要体会、理解、感悟、思考,这一切都有赖于对文本的充分阅读。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势必由老师来包办代替,也势必导致语文教学满堂灌的结果。因此,设计中,让学生多次阅读课文,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 2、课文教学重在培养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本课设计“粗读——细读——精读”的阅读活动,主要是在阅读方法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从课内走向课外。 3、“学而不思则惘”,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思考、交

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交流思考中去理解内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 2、学生介绍有关收集到的“社戏”的知识。 3、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学生轻声跟读,熟悉课文内容。 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A: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学生的概括大意符合即可) B:学生细读课文,指导学生圈点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以便帮助理清文章情节脉络,把握叙事的详略。 学生小组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师生共同努力,得出结论。 2、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涵。 思考:本文课题《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又不多,我们是否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你同意吗?为什么?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感悟。然后组内推荐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我(师)以平等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我(师):认真阅读你认为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读时可先概括这部分内容;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学习目标 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咏物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 2、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 3、学习课文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养成带着感情观察事 物,并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 4、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5、学习在写作中适当地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丰富写作的内容。 6、跟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海燕》2课时 《白杨礼赞》2课时 《石榴》1课时 《马说》1课时 《紫藤箩瀑布》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单元小结1课时 三、单元学情分析 1、学生基础:以前学生学过不少写景的文章,也学过不少议论抒情的文章, 但是对于把事物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结合起来,并借之表达作者的思想 感情,表达理想和追求的托物言志的文章不太熟悉,理解起来有一定难 度。因此学习这些课文就在于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处理好物与 情的关系,把握此类文章的写法,能够写借物喻理的文章。 2、学习方法:这些文章都是语言优美的散文,因此要注重在诵读中品味语 言,抓好诵读教学,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美的语言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利用联想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托物言志的文章中体现 “理”的语句难以理解,引导学生利用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学习, 以突破难点。 四、对本单元阅读教学的一些思考 本单元主题是“咏物抒怀”,选编了一组描写大自然动植物的文章。本单元我们将拜访骄傲的海燕,领略他不畏狂风暴雨、穿梭于海上的雄姿;我们也会走近白杨树,细细观赏他平凡的外表下蕴含的伟大精神;石榴的美你领略过吗?郭沫若先生笔下的石榴又是怎样呢?那日行千里的宝马是怎样被埋没的?韩愈的《马说》又诉说了怎样的情怀?更不必说等我们读完《紫藤萝瀑布》,我们一定会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命;丰子恺笔下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表格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表格 教案标题: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表格 教学目标: 1. 了解并掌握八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2. 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和指导,帮助教师有效地设计教案。 教学内容: 本教案表格将涵盖八年级语文下册的各个单元和相关教学内容。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表格,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教学单元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 1. 课文阅读与理解 - 课文阅读与注释 - 文本理解与分析 - 文学常识与修辞手法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掌握文本中的重要信息 - 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 教师讲解与引导 - 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 - 阅读策略指导 - 课堂表现 - 课后作业

- 课文测验 2. 写作与表达 - 作文写作与素材积累 - 文章结构与逻辑思维 - 语言表达与修辞手法 -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培养学生的思辨与表达能力- 学习不同的写作技巧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教师示范与指导 - 个别指导与订正 - 同伴互助与评价 - 作文评分与点评 - 写作作业 3. 语言知识与应用 - 词语理解与运用 - 语法知识与句子结构 - 阅读与写作中的语言问题 - 增强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掌握常见词汇与短语的用法 - 理解语法知识与句子结构 - 教师讲解与练习

- 小组合作与讨论 - 语言应用练习 - 课堂表现 - 语言测试与考试 4. 阅读与写作技巧 - 阅读理解与速读技巧 - 写作技巧与篇章结构 - 阅读与写作策略 -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效率- 学习使用不同的阅读技巧 - 掌握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师讲解与示范 - 小组合作与分享 - 阅读与写作练习 - 课堂表现 - 阅读与写作测验 5. 古代文学欣赏 - 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 - 古代文学与历史文化 - 古代文学与现代生活 - 培养学生的古代文学鉴赏能力- 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与内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目录: 1《社戏》 2《回延安》 3《安塞腰鼓》 4《灯笼》 1.社戏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对易读错的字正音,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 2.体会、揣摩小说在安排材料上详略得当的问题。 3.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分析双喜这一人物形象;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2.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的。 【教学难点】 1.分析平桥村是乐土的原因,看戏和“偷豆”的趣点。 2.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路历程。 3.理解小说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背景资料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是作者在大都市中由看戏引起的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是在大都市的作者对农村及其农民淳朴的品质的歌颂。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3.关于社戏 文中的“社”原指土地庙或土地神,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是指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看社戏的时间应该是在初夏,而不是在春天。社戏演出的内容《游园吊打》。 4.字音字形 归省(xǐnɡ)行辈(hánɡ)撺掇(cuān duo) 惮(dàn)絮叨(xù d a o)怠慢(dài) 凫水(fú)蕴藻(yùn zǎo)家眷(juàn) 漂渺(piāo miǎo)楫(jí)大抵(dǐ) 纠葛(jiūɡé)潺潺(chán)船篷(pénɡ) 皎洁(jiǎo)桕树(jiù)棹(zhào) 5.词语解释。 乐土:自由快乐的地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第一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第一单元) 2023年4月

第一单元民风民俗 1社戏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3.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4.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双喜、阿发、六一公公等人的性格特点。 一、课前导入 童年生活犹如五彩斑斓的画册,翻了一页还有一页;童年生活犹如欢快跳动的音符,一个,两个,……数也数不清。之前,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到鲁迅先生童年时在百草园里快乐和自由的生活。那份童真,那份童趣,多么令人难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小说《社戏》,再来感受一段美好难忘的童年……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线索:看社戏。 (1)看戏前(1~3):平桥乐土,盼望社戏。(2)看戏中(4~30):月下行船,船头看戏。(3)看戏后(31~40):月夜归航,偷豆余波。 2.围绕看社戏这一中心情节,全文先后写了哪些具体情节? 随母亲归省平桥村——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夜航去看戏——赵庄看社戏

——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3.课文详细写了哪些情节?围绕这些情节,作者描述了许多丰富的内容。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1)文章详写的情节有:戏前波折、夜航去看戏、赵庄看社戏、归航偷豆。(2)①戏前波折,扣人心弦,让人看了心潮起伏;②乡间的夜景真美;③有一群好伙伴;④夏夜孩子们自己驾船去看戏,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⑤戏好看;⑥罗汉豆真好吃;⑦偷豆,虽然是“偷”,但是很有趣。 4.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记叙“我”幼时在平桥村看社戏的一次经历。 【再读课文,文本探究】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 (1)平桥村:“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村民以“种田”“打鱼”为业,整个村庄只有一个杂货店。(偏僻、落后的小村庄) (2)作者说“在我是乐土”,主要原因有: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书;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生活。作者说“在我是乐土”,既表明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深厚的情感。 2.看社戏出发前遇到了哪些波折?又是怎样解决的?为什么要详写这些波折?看社戏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小伙伴们和“我”一起去,双喜写了“包票”。叙事非常翔实,这样写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质,文笔曲折,文意跌宕,使内容更丰富、生动。 3.社戏好看吗?为什么? 社戏不好看。理由在于:①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但那老生却不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到的“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另外,大家“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这些表现,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4.你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行为?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备课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备课教学设计 临沂沂州实验学校组长王庆玲 一、单元学习目标 1.识记积累 (1)积累识记本单元课文中重要的字词。 (2)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2.阅读 (1)概括文章内容(或梳理文章思路)。 (2)感受我国各具特色的民俗,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3)分析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 (4)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写作(学习仿写) (1)模仿篇章结构。 (2)借鉴写作技巧。 4.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1)确定宣传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搜集资料,撰写宣传文稿,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创新的精神。 (3)制作宣传材料,开展宣传,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和创新的精神。

三、课型备课示例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教读课教学设计 (一)单元学习目标 1.识记积累 (1)积累识记本单元课文中重要的字词。 (2)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2.阅读 (1)概括文章内容(或梳理文章思路)。 (2)感受我国各具特色的民俗,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3)分析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 (4)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写作(学习仿写) (1)模仿篇章结构。 (2)借鉴写作技巧。 4.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1)确定宣传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搜集资料,撰写宣传文稿,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创新的精神。 (3)制作宣传材料,开展宣传,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和创新的精神。(二)本课时学习目标 1.解读标题概括故事。 2.赏析表达方式的作用。 3.探究小说创作的主旨。 (三)本课时主题概括 表达方式巧运用追忆往事妙处多 (四)教学过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的课文包括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四篇课文,都具有“民俗文化”元素。鲁迅的《社戏》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敦厚和睦的民风。作品围绕“社戏”展开情节,事件叙述波澜起伏,人物形象细腻鲜活。贺敬之的《回延安》是一首抒情诗,诗作意象明亮、瑰丽且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以陕北民歌形式表现新时代的内容。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通过写陕北高原、高原腰鼓和打腰鼓的人,展示了高原的民俗民风和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其语言运用和修辞方法尤其值得学习。吴伯箫的《灯笼》是一篇抒情散文,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同时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学习这些课文,既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学习仿写”,旨在带领学生通过研读优秀作品,从中提取值得模仿借鉴的内容,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行创造性的仿写,并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通过模仿、借鉴优秀作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口语交际“应对”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应对的种类和特点,通过具体实践学习并掌握应对的基本策略和常用方法,增强应对能力。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阅读 1.社戏 3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所表现的民俗的 意义和价值,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 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 爱。 2.回延安2 3.安塞腰鼓2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风俗人情 单元集体备课

风俗人情 1 社戏 童年是记忆深处的一颗火种,童年是人生初始的一缕阳光。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回忆起童年生活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能感受到其独特的温馨与浪漫,更能体会到那段时光的纯真与美好。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情节。 2.学习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3.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4.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歌曲《童年》) 童年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经历。长大后,回忆往事时,更是怀着一种浪漫情怀。大家的童年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 几位同学讲得很好。的确,童年的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我们陪伴童年鲁迅走过了充满童趣的生活,今天我们将追寻鲁迅儿时乡村生活中的一段难忘的经历,去品读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我们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 dɑo) 怠.慢(dài) 撺掇 ..(cuān duo) 凫.水(fú) 潺.潺(chán) 蕴藻.(zǎo)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miǎo) 纠葛.(gé) (2)解释下列词语。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省,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 行辈:辈分。 惮:怕,畏惧。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自失: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旺相:茂盛。 怠慢:招待不周。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 扫兴:正当高兴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兴致低落。兴,兴致。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2.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三闲集》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3.创作背景。 课文节选自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的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人生轨迹 1.积累文中的重点生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培养默读的技能。 3.培养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的能力和习惯。 4.用心感悟、体验、理解、比较、思考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和感人肺腑的形象,并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5.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综合运用默读、精读等方法,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加深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2.培养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1.学会体察并探究文章的思想感情及人文精神,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2.接受良好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 本单元所选编的五篇文章,均是大家、名家之作。它们或是作者追求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 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段。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洋溢着作者的一腔爱国之情。 胡适的《我的母亲》,通过具体的事例,回忆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关心以及与家人和睦相处的过程,展示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我的第一本书》通过诗人牛汉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 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列夫·托尔斯泰》中用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解释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我的童年》中以真情实感与朴实的文字,回忆了自己儿时艰难困苦的时光。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2.用心感悟、体验、理解、比较、思考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和感人肺腑的形象,并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3.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会体察并探究文章的思想感情及人文精神,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5.接受良好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融入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人生和生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些课文涉及深广的人文、社会背景,教学时应有所拓展,甚至有必要联系时代背景和有关作品,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本单元均是写人叙事性作品,适于朗读,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玩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写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 《藤野先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且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关系密切,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迅及其时代处境,或者与历史老师联系,结合历史教学,介绍20世纪初中国落后挨打的社会 状况。在这篇文章的两个重点中,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是叙事线索,学生比较好把握,所以教师应把攻克“感受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这一重点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