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袁世凯被推举为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原因

袁世凯被推举为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原因

袁世凯被推举为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原因
袁世凯被推举为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原因

袁世凯被推举为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原因

廖一中

在考察中华民国建立这一历史篇章时,:公须承认,袁世凯倒向共和对于废除二千余年的

封建帝制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不承认这一历史作用是不客观的。综观袁氏之所以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原因,错综复杂,有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它绝不是偶然性的表现,而是必然性的结果。

一、袁世凯具有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

毋庸讳言,袁世凯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具有颇高的威望。他与列强政府、立宪派人.、清朝

文武官员有着紧密的联系,得到他们的信任.与拥护,同时,也得到广大社会人士,包括革命

党领袖孙中山、黄兴等人一定程度的拥护与信任,可以说,声誉赫赫,人心相向。:待别是他

控制着中国最精锐、最强大的北洋陆军,还有由他一手培植的具有雄厚实力的北洋官僚集团,他们掌握着军事、经济、内政、外交的关键部门,唯袁氏之命是从。正是上述原因,造成他在政坛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袁世凯之所以获得这种声望和地位,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从他的政绩中检验出来的。

他的政绩体现了他的才干、志趣与抱负。在清末重大历史事件中,他皆参予并且表现突出。初出茅庐即出使朝鲜,果断干练,扑灭“壬午兵变”,挫败“甲申政变”,稳定朝鲜政局。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作为一个不大起重要作用的官员,褒多贬少。他积极参加维新运动,博得维新之名。戊戊告密一事曾使他声名狼藉,但到辛亥革命期间,时过境迁,哀又与梁启超言归于好,告密丑闻已不能再构成对他声誉的损害。从小站练兵开始,他创建了中国近代化军队,博得了中外人士的普遍赞赏。在义和团运动期间,他稳定山东局势,未遭战祸波及,参予“东南互保”,推动《辛丑条约》的谈判,在中外统治阶级中获得了很高的赞誉,被称

为“强者”。他推动晚清“新政”的发展,坚持废除科举制度,积极创办新式教育;回收利

权,推动实业与近代交通的发展;建立巡警制度,把司法与行政分离,创前人之所未有。继而他参予推行君主立宪活动,奏请派遣大臣出国考察宪政,率先办理地方自治(即县议会),力主改革官职,实行责任内阁制。他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推行“新政”的有力人物,且收

效显著。这对于促进政治革新、社会前进是有益的,所以人们把他目为与日本明治维新之伊藤博文、大久保齐名的世界风云人物。与此同时,他运用权力和官场权术,培植了…一个由他

控制的、占据国家重要部门的北洋官僚集团。袁氏就是凭藉政绩和北洋官僚集团的力量,取得了政坛上的实力地位,并赢得了威望。

1909年1月,摄政王载洋将袁氏削职回籍。袁被罢官后的时期,恰恰是清廷日益腐朽,

陷于灭亡的边缘的年代,这使袁的声望不仅不衰,反而形象更加高大,成为中外统治阶级最为关注的人物。当时,哀在朝的党羽更是政无大小“毕报”,唯衰马一首是瞻。总理大巨奕动、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曾联名辞职,推荐袁世凯出山执掌大权。他的党羽和许多大臣异

口同声地说,只有请袁出山,才能重整朝纲,挽救清王朝濒临灭亡的厄运。列强也纷纷要求清廷起用袁世凯。及至武昌首义后,奕助等高级官员和列强更是纷纷要求载洋起用衰世凯“

平叛”。袁氏东山再起后,就从革命军手中夺回了汉口、汉阳,如果不是南北议和停战的话,革命军也未必能守住武昌。

上述种种,就是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时期成为政治重心,通过南北谈判而被推举为临时大

总统的一个主观因素。

革命党人对于袁世凯虽有贬抑的一面,但总的说来,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在南北和谈期

间,黄兴在给袁的信中说:“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愿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

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南北各省当亦无有不拱手听命者,……三年以前满廷之内政、外交稍有起色者,皆明公之力也。”(《黄兴集》第81、82页)这不是黄兴的客套话,确是

他和同盟会其他领导人的看法。当时,孙中山也后悔未能早点与袁…采取一致行动,。直到

袁已经担任临时总统的1912年下半年,孙中山当面和背后还一再表示,十年之内大总统非袁

莫属,“今日之中国惟有交项城治理”(((革命文献》第6册2页)。]913年2月间,正在

选举正式大总统之际,孙中山还电告广东都督胡汉民,请其支持袁氏当选。他说:“现任袁

总统,雄才伟略,薄海同钦多就任以来,所有措施,中外慑服,请联南方各督抚共表同情。一面怂恿国会赞成,务使人心一致,藉支危局。”(《孙中山史事详录》第538页)在南北

和谈期间,国外华侨团体和国内报刊纷纷表示:衰氏适宜充当总统。如他反戈一击,当为共和

国之第一任总统,不只国人感谢他,外国人也会景仰他(见《神州日报》1911年11月26日)。立宪派首领张睿更是明确表示:“甲日满退,乙日拥公”(((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第150页)。由此可见,当时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他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当是顺理成章的事。

与此同时,治理国家远非进行革命斗争可比,需要有一批治理国家的人马,就当时实际

情况来说,革命党人难以胜任。关于这一点,黄兴在1912年6月说得很清楚。他说:“事情很清楚,没有行政工作阅历的青年人不能忽视那些(旧月的国务才干,尽管那是旧制度的

才干;军队应该留下一批行家,尽管他们先前为清朝卖过命;外交方面需要在欧洲有影响的

人物,尽管他们的活动与清朝有联系,无论制度破坏得怎样合理,我们没有旧制度有经验的官员却是不行的(姑且这样说吧1)。”他还认为,袁世凯作为爱国者,能够拥护我们的主

张(均见《黄兴同俄国驻汉口领事馆秘书沃兹涅斯基的谈话}},1912年6月8日,严昌洪译,张贯益校,手稿本)。革命派需要借助旧官员来治理国家,就需要袁世凯及其党羽。

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凡属重大内政、外交措施,不得到列强的认可是难以行得通的。武

昌起义以后,列强紧跟形势发展,认识到在中国行共和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因而从支持清王朝迅速转变为赞成共和制。但是,他们不是支持革命派来建立民主共和国,而是支持袁世凯搞共和。他们的方针是压制革命党,支持哀世凯取代革命党。他们公开宣称:只有袁世凯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因为他已经显示出治理国家的才能比当代中国任何政治家为高,任命象孙中山这样的领袖为民国总统,绝不能得到列强的早日承认(见《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册,第818页)。因此,袁氏当选为临时大总统,也包括上述这种客观因素。

二、革命党力量相对不够强大

同盟会发动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推翻清王朝,与其说是同盟会力量强大,毋宁说是由于

清朝政府太腐朽无能。同盟会虽然在东南各省有着一定的基础,但从全国范围来说,它的力量是微弱的。它没有力量掌握革命的全过程,也没有力量掌管全国政权。唯其如此,才被迫通过南北和谈,孙中山让位于袁。当时,孙中山为了摆脱南京临时政府的经济窘境,并出兵北伐,乃谋求日本的支持,甚至不惜以“租让满洲”给日本作为条件,以取得日本在经济等

方面的支持,即从日本筹得1500万元经费,“如仍无成功的希望,只好将政权一时让与袁世凯,除此,别无他策”以森烙致益田孝函》1912年2月8日,转引自杨天石《孙中山与“租让满洲”问题》)。“租让满洲”谈判没有成功,这样,“孙先生方面既无打倒袁世凯

的武器,又无资金”,“不得不含泪同意妥协,最终让位于袁世凯”(同上)。总之,同盟

会力量薄弱,难以掌握住局势,又未从本质上看清袁世凯,只得被迫让位于袁氏。

至于前述孙中山推举袁氏为临时大总统和拥护他为正式大总统,与上述被逼让位一事并

不矛盾。事实是,孙中山是在被逼让位的前提下,承认袁氏的实力和地位而予以推戴的。同盟会人有理想,有热情,光明磊落,英勇拼搏。但是,作为一个革命政党来说,它存

在严重的弱点:社会基础不广泛;组织上松散,甚至闹派别争吵,认识上也不一致,革命军

队大都是临时组织的,既未加训练,又严重缺乏军械与给养。正值武昌起义后紧急关头,重要领导人章太炎就公开提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消极口号,涣散人心,甚至和立宪派人组织政团,进行分裂活动。诚然,他们对袁世凯搞个人专制的恶劣品质是有一定认识的,力求以临时约法、议会来约束他,防止他进行个人专制,丧失革命成果,然而,这只是主观愿望而已,不久,即化为泡影。同时,袁党(北洋集团)虽无党之名而有党之实。他们力量雄厚,执掌着军事、外交、内政和财政大权,步调一致,为袁氏拼死卖命。相形之下,革命党与袁党较量,力量相对薄弱,其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同盟会提出的“驱除糙虏”的反满、排满口号,曾为组织发动人民推翻清王朝起过积极

的作用,、然而,它也存在致命的弱点,特别是武昌起义后更为显著。它模糊了人民的视野,把斗争引向局限于满汉民族矛盾的狭隘方面去。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仍然坚持这个口号而不思修正,以至造成仅仅因为某人是汉族督抚就拥戴他宣布独立,成为革命政府的重要成员的情况。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同样具有这种心理。“所谓今日满汉相持,其向背皆为中外所重者,当推汉人之袁世凯”。革命党人还一再致函袁世凯,以满汉之别来鼓动袁反戈一击,总之,“袁氏适宜汉族总统”(均见《神州日报》1911年11月2、5日)。这样,就泯

灭了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界线,混淆了革命政权与旧政权、旧官僚之别,在汉族一家的旗帜下,导致袁氏以汉人血统而不是清王朝内阁总理大臣的面目出现,使他在区分满汉吵域这个夹缝中冒了出来。

革命党人对列强的态度过分软弱,也是促使袁上台的一个因素。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

统誓词中说:“国民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即解除大总统之职。”(《辛亥苹命

资料》第3页)革命党人认为:列强对于南北两方,“助汉则汉兴,助楚则楚兴,他们一日

不承认,我一日不能释此祀忧”(《临时政府成立后之二大任务》,《民主报》191王年12月13日)。在筹建南京临时政府和临时政府执政过程中,运动各国承认它,被革命党人列为第一要务。但是,列强硬是不承认临时政府。他们声称:只有袁世凯才能得到外国的信任,而孙巾山或黎元洪绝不能指望得到列强的承认(见《清末民初政情内幕》_!二,第8碍页)。列强在各个方面,尤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极力遏抑革命党,在这种威吓面前,革命党望而却步,束手无策。列强的不承认,使革命党人大为气馁,尤其害怕他们进行干涉,因而对袁氏的妥协退让日益加重。从一封著名革命党人的意见书中就可充分地看出这一点。由陈其关、纽永建、马君武、汪精卫、王宠惠、犷右任和立宪派人张警、赵凤昌等_人以“共和促进会”名义发表题为《共和统一意见书》说:“一旦列强干涉而军国之步调乱矣,假若为和平之干涉,尚有踌躇计划之余地,倘列强强制服从,继以兵力出师与提案并进,应当以如何之对策?斯则国人所当日夕思惟不容漠置,不容自讳者也;夫欲免受列强之干涉,莫利于速求革

命之成功,欲使革命之成功,莫急于破旧政府之中决机关,而破旧政府之中央机关,又唯有举袁以逼宫,才能有利于速期革命之成功。”(《神州日报》1911年12月26日)黄兴也说,只有举袁,才可避免列强意外之干涉(见《黄兴集》第94页)。

革命党人的上述弱点,是促使贵世凯顺利攫得临时大总统的原因之一。

三、清王室的腐败无能给袁创造了客观条件

清王朝是袁世凯登上临时大总统宝座的制约力量,他们是不甘于灭亡而退出统治舞台

的。但是,他们十分腐朽无能,其权力核心人物,如载洋怯懦无能;隆裕太后系无知女流,内

政外交一无所知,奕助既昏庸又已年迈,同时又早为袁氏所收买;载涛、溥伟、毓朗等或少不

更事,或系纵垮子弟,缺德鲜才,载泽、善着虽稍如人意,但也非济世人才;唯一有点本领的铁良和良弼二人,铁良早已流放江宁将军,无权无势,难以施展其力;良弼独木难支,被

袁视为眼中钉而予暗杀。总之,这群末代王孙和八旗贵族,远非匡时救世、挽救危难之人,他

们根本不是袁的对手。更重要的是整个清王朝已如大风浪中即将沉没的破舟,无可挽救了。有清一代,统治集团内部的满汉之争,从隐蔽到公开,从妥协到对峙,一直未停,到

1908年慈禧太后逝世以后,这种矛盾达到顶点。因此,清室倾覆之时,留下的只有孤儿寡妇,为其挣扎殉葬的文武官员寥寥无几,这是中国历代王朝灭亡史上罕见的现象。从中央到地方,文武官员甚至满族权贵都纷纷倒向袁世凯靡下。这样,就为袁世凯以革命逼清室退位创造了条件。通过优待条例,袁轻而易举地达到了逼宫目的。

四、立宪派对袁氏的帮助

立宪派与革命党同是清末两大救国力量,前者主张维持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这在资

政院和各省咨议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在资产阶级和官绅中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后者笃信民主共和,主张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1911年5月,张誊亲到垣上村访问袁世凯,彼此

订立了互助默契。袁世凯向张表示:有朝一日蒙皇上天恩命世凯出山,我一切当遵从民意而行,也就是遵从你的意旨而行事?(见《张春传记》第181页)。武昌起义后,立宪派迅速从拥护君主立宪转向赞成共和。流亡日本的立宪派重要人物梁启超提出的方针是:“和袁、慰革、逼满、服汉”(《梁启超年谱长编》第552页)。以张春为首的立宪派人汤化龙、汤寿潜、谭延间、蒲殿俊等人,与革命党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在独立各省政权中取得了重要地位。但同时他们又与进入革命阵营内部的旧官僚程德全、黎元洪等人联成一气,与袁世凯里应外合,在革命阵营内部为袁氏上台起了重要作用。在南北和谈中,张睿、赵凤昌与袁氏和谈代表唐绍仪一起在谈判桌上“对付”革命党人。张春、汤化龙等还鼓动北洋将领段祺瑞、冯国漳等为袁世凯效力。总之,立宪派人为袁上台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综上所述,袁世凯被推举为民国临时大总统是主观与客观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至

于袁氏在此过程中运用了卑劣的权术确是事实,然而,从历史上来讲,多数政治家都曾运用过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权术,更何况权术只是力量的补充而不能替代力量,当然不能算是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因素了。

(本文作者:廖一中天津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责任编辑:王琳

初中历史知识关于袁世凯称帝的思考素材

关于袁世凯称帝的思考 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最为世人诟病的事件应当是其“洪宪帝制”的事件,按照我们传统教科书的说法,辛亥革命的革命成果被袁世凯所窃取,孙中山的大总统职位被袁世凯拿去了,而且他复辟称帝,完全破坏民主共和。其实,袁世凯最初能够当选为大总统,是当时的名至实归,“篡夺”一词是后人的观点。细究袁世凯称帝这段历史,可以发现隐含在其中的诸多事件值得推敲。无疑,袁世凯称帝违背历史潮流,但复辟帝制的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观察“洪宪帝制”的产生 一、共和体制的问题。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帝制传统,最高权力集中于皇权。民众对于总统,三权分立的西方话语,都不太适应,当时的民众不知道总统是个什么样的职务。伴随着皇权的推翻,传统的纲常伦理都发生混乱。袁世凯面临着诸多困境,他要安抚那些把他当做曹操的人(当时北洋系内部,同僚与士兵在背地里骂袁世凯是曹操)。此时的边疆少数民族的政治认同也出现了危机,蒙古、新疆,西藏地区都出现了分离危机。这些边疆的少数民族认同与效忠的是清朝皇帝,一旦皇帝没有了,在外国势力的介入下,这些地区都出现分离倾向。政府的国会选举是由地方士绅负责的,很多地方士绅并不确定共和制是什么,更不清楚共和体制下的国会是怎么一回事,认为是革命缔造了共和。国民党在当时看起来力量强盛,实际上是一盘散沙,孙中山声称十年内为中国建二十万英里铁路,许多搞实业的人都觉得孙中山不靠谱。 二、袁世凯善用权术操控国家政局。按照《临时约法》的体制,应当实行责任内阁制。唐绍仪曾试图超越党派,好好办共和。但袁世凯为了保护核心利益,在决定直隶总督的人选上,可以绕开与其政见不合的唐绍仪,直接任命;袁世凯的总统就是按照皇帝的方式当的。对于宋教仁案而言,袁世凯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北洋集团参与这件事,双方最终没有通过法律解决的耐心,而是仓促发动了战争。袁世凯依靠国会把他选成大总统,当时的国会代表就想着来北京当官,来北京贪图享受享富贵。袁世凯驱散了国会代表,只是设立一个政府的咨询机构,袁世凯虽然当上大总统,但同样有着诸多困扰。他认为整个官僚统治体系需要皇帝。他认为老百姓还是不习惯没有皇帝,使民众对国家的效忠转变为对袁世凯个人效忠,以强化总统的权威。在经历二次革命之后,大批北洋军都被派驻地方各省,一些高级军官也转成地方各省督军了,当了地方督军之后,很快培植和扩张起各自的势力,不听中央的话。民国初年出现了政局乱象,一大批遗老遗少都出来,鼓吹民国不如清朝的言论。1915年的外交也出现了困境,日本强迫北洋政府签订《二十一条》,当时日本有一个很大的图谋就是破坏袁世凯的声望。历史上日本政府就与袁世凯有着恩怨,在日本人眼中,袁世凯是政治强人,他们害怕在袁世凯带领下中国由弱变强,成为日本扩张的障碍。 三、筹安会的帝制鼓吹。当袁世凯的政治威信遭破坏时,筹安六君子大为复辟鼓噪,宣称“袁世凯称帝能够很快塑造起自己的权威”。杨度一直以帝师自居,把恢复帝制的希望都寄托到袁世凯身上。杨度是一个真诚地君主立宪者,他一手策划要在中国建成君主立宪。美国政治学家古德诺那篇《共和与君主论》的文章影响很大,作为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古德诺认为中国的国民的确不适合总统制,但他也没说当时应当复辟帝制。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在“洪宪帝制”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因为他的存在使得袁世凯和外界

中国近代史·“袁世凯的统治”知识点解析

中国近代史·“袁世凯的统治”知识点解析 1、袁世凯专权 政治: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 军事: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2、二次革命 背景:1912年,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目的:组成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权力。—袁刺宋。 概况:领导人:孙中山、黄兴、李烈钧政党——国民党领导。失败:主观——国民党力量涣散;客观——北洋军强大。根本原因——资产阶级软弱性。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袁世凯称帝:开始步伐——镇压二次革命后,强当大总统;过程:1913年解散国民党1914年: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代之《中华民国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1915年底,改民国为帝国——1916年当皇帝。 4、袁世凯出卖国家主权: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1915年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5、护国运动:1915年孙中山《讨袁宣言》,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领导人:孙中山、蔡锷、李烈钧、唐继尧。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袁称帝胜利——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最终失败——没有改变社会性

质,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完成。 回答下列有关北洋军阀统治方面的问题: 袁世凯为什么能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功绩是什么?说它失败,实质指什么? 北洋军阀统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反对袁世凯统治进行了哪些重大斗争?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袁世凯的支持;立宪派、旧官僚的进攻;袁世凯掌握实权,玩弄权术。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对内专制独裁、镇压革命;对外出卖主权,投靠列强。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说明:反对称帝胜利,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未能改变中国现状,说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革命派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

中国近现代史期末论文。论袁世凯

xx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实践教学论文 (二○xx至二○xx学年度第x学期) 论文题目:我读袁世凯 学生姓名:xxx 学生学号:xxxxxxxxxxx 所在学院:xxxxxxxx 年级专业:xx 级xxxx 专业任课教师:xxxx 完成日期:20xx 年xx 月xx 日

我读袁世凯 (xxx,20xx级xxx专业) 【内容摘要】袁世凯虽有过错,但功劳不可被忘记 【关键词】袁世凯,功劳,过错 所谓“谋国者”既有老成谋国之义,亦有谋国之人的意味。简言之,袁世凯其人,恰与三国时的曹操类似,于治世之能臣,遇乱世则可成为奸雄。而他人生的结局、选择,实则与曹操、刘裕、杨坚等人相仿佛,按照中国传统社会的规律,他的未来也将是拨乱反正、一统中华,稳居一朝太祖的排位。 不过历史没有给他机会,相反却造就了他的悲剧。事实上,同武则天一样,袁世凯死后留给后人的是一座无字碑:将思考留给后人,将功过评说留给后人。即使结局那么不尽如意,也不能一味去指责。穿越去那段历史,又有几人能做成袁世凯?又有几人能做的比他完美? ——导语 袁世凯(1859-9-6—1916-6-6),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故又称袁项城,清末民初的军事和政治人物,北洋系统的领袖,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鼻祖、中华民国的大总统,风云一时,叱咤中国政坛。 袁世凯是何许人?想来我们这些读着教科书长大的人,总归对这位“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又建了中华帝国的“洪宪皇帝”不抱什么善意。同样,对于那些坚持着民主、自由、普世价值的自由派知识分子而言,借由同盟会衮衮诸公之口传出的践踏“约法”、肆行独裁的袁大总统的形象,更可爱不起来。 一般来说,政治人物是不可以犯错误的,一件坏事足以一笔勾销一百件好事,而且基本上不会得到原谅。尽管袁世凯是晚清维新派的重要代表,他在推动中国政治、军事、司法、经济、社会管理、教育等领域的现代化方面作出了许多贡献;仅就辛亥革命而言,如果说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是其成功标志的话,那么袁世凯的功劳是谁也比不上的。但是,袁世凯称帝了,表明他的骨子里还存在着传统帝王思想,这是不可原谅的,由此他就被贴上了“坏人”的标签而一无是处。 其实,如果说辛亥革命带来了民主的时代潮流的话,那么袁世凯所“逆”的

冲刺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套试卷及答案(选择题)

2017年4月试卷选择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单选) 1.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A. 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A.龚自珍 B. 林则徐 C.魏源 D. 王韬 3.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是() A.同文馆 B.广方言馆 C.译书局 D.译书馆 4. 1911年,在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 A.湖北 B.湖南 C. 广东 D.四川 5.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6.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7. 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权建立后,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是从() A.金融业方面开始 B.商业方面开始 C.轻工业方面开始 D.重工业方面开始 8. 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洛川会议 9. 1933年11月,国民党爱国将领蔡廷锴和蒋光鼐发动的抗日反蒋事件是() A.宁都起义 B.福建事变 C.西安事变 D.二二八起义 10.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的阶段是()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11. 1940年,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战役是() A.平型关战役 B.雁门关战役 C.阳明堡战役 D.百团大战 12. 1945年8月,中共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的口号是() A.和平、民主、团结 B.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C.打到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13. 1951年底至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运动是() A.肃反运动 B.整风、整党运动 C.“三反”运动 D.“五反”运动 14.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是() A.合并公营资本 B.征用外国资本 C.赎买民族资本 D.没收官僚资本 15.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政策是() A.无偿没收 B.有偿征用 C.和平赎买 D.”四马分肥” 16.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 A.不要四面出击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D.积极引导,稳步前进 17. 在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的重要思想是() A.双重监督 B.“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C.健全法制 D.“两条腿”走路 18. 新中国第一次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会议是()

中国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第8讲中国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4·河南驻马店期末)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B.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D.促使知识分子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解析该题的题眼是“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由此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冲击,正确答案为C。A、B、D三项与题意“直截了当地讲救亡”无直接联系,故排除。 答案 C 2.(2014·广东东莞质检)1898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清议报》,开辟专栏对时事进行论说。下列陆续在报上发表的评论是针对 () A C.维新变法运动D.辛亥革命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已经于1864年失败,故A项错误;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开始在北方兴起,但是其盲目排外引起康有为等一批知识分子的敌视,因此有“论义民与乱民之异”“排外平议”等评论,故B项正确;梁启超在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逃亡至日本,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1911年在武昌首先爆发,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4·广东虎门调研)记录片《复兴之路》说到:“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这“国耻”指的是 () A.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D.日本全面侵华 解析从材料“20世纪的第一年”可以判断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故C 项正确;鸦片战争是在1840年,甲午战争是在1894年,日本全面侵华是在1937年,故A、B、D三项错误。 答案 C 4.(2014·广东梅州五华县质检)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1911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辛亥革命 () 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D.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A、C两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但题干强调的是“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即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正确,C项错误;B项是辛亥革命的成果,故B项错误;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故D项错误。 答案 A 5.(2014·广东揭阳一模) 1913年宋教仁命案发生后,上海地方检察厅公开传讯袁

评价袁世凯

袁世凯,一个带着中国经历世纪转折点的政治人物,一个有人说他是“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也有人骂他是“窃国大盗”,无论过去还是当代对袁世凯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那么,到底该如何评价袁世凯? 一、首先,我们来看看学界对袁世凯的三种评价 1、梁启超认为袁世凯“以个人利害为本位,而不知国家社会为何物”,说袁世凯以虚 荣为性命,靠谎言和权术进行统治。同时袁世凯不是一个政治家,而是“国中极恶 之极恶和最糟糕的统治者”。 2、中科院历史研究员通过对袁世凯的一系列研究,最后给他的评价是“冲击了封建制 度,以卓越的远识将中国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潮流合拍,所以功大于过 矣”。 3、写了大量关于北洋人物著作的郭剑林认为,袁氏北洋政府“政治上的宽松政策,促成 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代新文化大师脱颖而出,他是一个完全可以值 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通过学界对袁世凯的评价可以看出,对袁世凯,学界有“否定论,功过论,和肯定论三种。或许不同的人按照不同的标准或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袁世凯有着不同的 评价。所以我们不能贸然说他们的评论对不对,只能说袁世凯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 人物,学界对于他有任何评价都不足为奇。 二、其次,我谈谈自己如何评价袁世凯; 袁世凯作为一个经历时代转角和身披多件衣服的人,他身上有着太多的争议,作为一个具有现代先进思想的政治家却逃脱不了帝王专制的诱惑,这是他的悲哀之 处。但是他毕竟为中国的近代化有过很大的贡献,所以也不能一刀切。所以我的评 价方法是,“不论功过,不说好坏,辩证史实,就事论事,只说对错” 1、辩证史实,正确看待:(1)对于袁世凯负面影响的一大事件就是“戊戌告密”,现 代考证袁世凯是在政变发生后为自保才告密的,并非事前告密。但是他毕竟使事 件扩大了。(2)签订二十一条,这上边袁世凯也尽力减轻了中国的损失,并且 没有全部接受。但是,他毕竟让中国的主权受到了损害。这两件事是相对争议比 较大的,辩证史实,历史对袁世凯虽然有点冤枉,但他必须对那些事承担主要责 任。 2、一生之明:(1)在朝鲜时强硬抵制日本的侵略企图。(2)参与主导了废除科举, 促进了近代文化的发展。(3)无论是不是真心推动宪政,但毕竟客观推动了中 国政治近代民主化。(4)编练新军促进了中国陆军近代化(5)修建第一条 中国人自己的铁路和建立第一支警察部队(5)推翻清朝,接受共和,并进行了 中国第一次民主议会选举(6)反对英国独立西藏,维护了中国主权(7)发展 实业 3、一生之失:(1)戊戌政变的扩大和二十一条的签订多少都有责任(2)破坏共和, 刺杀宋教仁,严重破坏了民主共和(3)复辟帝制,这一问题上,无论他是不是 被当时的环境和周围的人误导,但是他起了决定作用,所以这一问题上无可辩驳三、综述:袁世凯作为一个转过专制与共和的时代拐角的关键人物,他用他开明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他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和他性格的弱点,他做的一些事也确实必须受到后人批评。但我认为无论对他简单肯定还是贸然否定都不是客观评价,不如辨清史实,用两点论就事论事的给他评价,这样或许对袁世凯,对历史都要公正一点。

《袁世凯传》读后感

《袁世凯传》读后感 在读完《袁世凯传》后给我较深映像的情节有两个,一个是袁世凯的韬略,他的官场之道让他最后成为铁腕人物,可称之为奸雄。另一个就是对军权掌握的重要性,在乱世中可谓得军权者得天下。 袁世凯的官场之道 袁世凯虽出身显赫,但自幼不喜读书,且生性放荡不羁。年轻时两次乡试未中,遂决计弃文从武,这样一个“草包”最后却可以“大盗窃国”,在我看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袁世凯善于玩弄权术,投机钻营。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很多袁世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中,袁世凯投机取巧,拉拢权势,奔走钻营的政治手段让袁世凯取得了不少晋升的机会和领导的信任。书中提到:“在吴长庆及其幕僚面请,总是“谦抑自下”,极表恭顺。又时常伪装忧国忧时,“作慷慨激昂之谈”。很快取得吴长庆等人的好感。”从这段话就可以看出,袁世凯之后受到李鸿章,奕劻乃至慈禧太后的赏识和与英国人交好的原因。在这里我不得不感叹,一个没有什么学识一介匹夫能在乱世中凭借权术和社交手段走到高位,实属不易,也不得不佩服袁世凯。袁世凯的韬略让自己最终成为一代奸雄,无论人民褒贬与否,袁世凯对近代中国的走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袁世凯的官场之道可以用三个例子来很好的阐释:朝鲜时期和甲午战争中自我吹嘘、投机钻营,推脱责任;戊戌变法中两面派、血腥叛卖手段;还有为了获得主动权不惜发动动乱以此在北京就职的做法。 袁世凯在朝鲜时对日本的挑衅行为的预估错误是导致甲午战争的一个因素之一,当时朝鲜正在受民间团体东学道的起义的威胁,袁世凯想通过清朝廷出兵朝鲜镇压东学道借机提高自己的地位,但当时日本方面已蓄谋已久想要吞并朝鲜侵略中国,袁世凯对此毫无思想准备。之后日本拒绝撤兵时,袁世凯深感孤立无援,胆怯怕死,便托词患病,更不惜以死相挟易装逃走了事。之后袁世凯回到中国后失败主义情绪更重,在李鸿章的消极应战下最终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多年追随李鸿章的袁世凯,也被人们指斥为诱发战争的“最贵祸首”。通过这件事明显能看出袁世凯在前期得利时自我吹嘘,之后遇挫临阵脱逃,推脱责任的本领,最终导致了清政府的巨大牺牲。但是一个在我们眼中如此“卑劣”的一个人也正是利用他的这些本领登上权利的顶峰。

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曲折中进行的原因探索

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曲折中进行的原因探索 观看我中华历史,发现我们的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是在曲折中进行的,经过查看历史名家的论作,查看相关的资料,究其原因,感觉主要的也就下面几点。 中国的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之前几乎没有和世界进行技术、文化、贸易的沟通,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政府签订了卖权辱国的条约从此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而此时的封建统治者者还没有认识的改革和近代化已经势在必行了,依然以天朝帝国自居,没有清政府的最高层支持的变革是不会成功的,当时的封建势力很顽固,只是取得了一点点的成就,甲午战争把这一切都毁灭了,留的只是后人的反思,和很多的爱国志士的苦思,没有很好的办法,后来又经历很多战争签订了很多的条约,直到《辛丑条约》之后才想着改革,此时已经晚了,1840年到1900年的这段时间里面,清政府外忧内患,耗尽了帝国的元气,此时的所谓的改革只是帝国灭亡之前的垂死挣扎,虽然有很多的改革是好的也引进来了很多的先进技术,但是此时的清政府手中也没有多少的权利了,主要的大权在地方的“省长”手里。中央政府已经奄奄一息了。 辛亥革命算是压死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吧。而从此以后进入中华民国时代,开始袁世凯活着的时间,地方的大员还听从他的调遣安排吧,此时外国的势力在中国很强大而袁世凯也没有能力驱除外国势力,但是袁世凯为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不能的埋没的时间,可是后来由于孙中山领导的起义也好叛乱也好,使袁世凯的政治地位的受到了威胁,所以改革和近代化的进程被迫减缓,袁世凯死了,而孙中山没有实力统治中国所以袁世凯死了,后来一直都是袁世凯的收下大将在统治中国,不是他们腐败不改革,只是没有改革的政治条件,他们整天都是在争权夺势勾心斗角,一不小心就会被弄死,还哪有心情改革,有的贵居总统但是没有军权,说话也没有分量,所以说改革推进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也是白搭的。后来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国民党和黄埔军校,他没有统一中国,蒋介石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也只是形式上的,因地方势力还依然厉害,给袁世凯的时间差不多,后来抗战和内战,蒋介石更没有时间推进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 后来毛泽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开始的几年忙于清理国民党的残余部队统一中国,还在朝鲜和美国干了一仗,这些弄的都是正事,没有推进近代化的发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后来的事情有点不堪入目了,以前封建帝国建立之后都要杀很多的功臣,人民国也不例外,国家主席被活活的饿死,知识分子被带上反革命的帽子,老师成了臭老九,近代化进程往后倒退了很多,这是很多人不得不承认的,后来的改革开放久了。中国也大大的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如果改革开放发生在1840年左右的时间,不是1978年,我只能说中国现在绝对是世界上一流的强国。然而历史没有假设。 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主要的是中国政府过于软弱照成的,1840年时间的清政府是有能力的进行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的,但是他没,以后的政府都是力不从心。共和国虽有能力,但是的确改革开放晚了 还有的方面比较重要的是文化方面。文化我了解的不多,我看书上有说儒家文化一直认为发明

袁世凯复辟帝制原因探析

袁世凯复辟帝制原因探析 苗玉德 摘要:袁世凯复辟称帝,原因复杂。他自身对无限制的极端权力的追求是其称帝的 根本动因;但转型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及当时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纵容和支持也是促使袁倒 行逆施的重要原因。此外,袁世凯身边一些人长期以来别有用心的鼓动和支持也是不可忽视 的一个因素。本文就试图从这几个方面来探析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复杂原因。 关键词:袁世凯帝制复辟 1915年末,民国刚刚走完其第四个年头,袁世凯便宣布洪宪称帝,短短八十三天,上 演了一场历史闹剧。袁世凯久怀帝制之心,阴谋复辟,无疑是这场闹剧的导演者和主角,但 一人不成戏,这一闹剧中其他角色的扮演我们也不能忽视。解读袁氏当国的这段历史,剖析 袁世凯这个悲剧性人物,从中不难看出袁氏复辟的原因所在。袁复辟称帝,原因复杂,这里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制度转型时期的社会 辛亥革命后,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帝制被废除,民国也已建立,长期生活在皇帝专制统治下的人们想着换了天地,总该过上好日子了。可事实上呢,民国却被一些官僚、政客、党人之流闹得乌烟瘴气,内忧外患不断,人民生活依旧苦不堪言。这一时期,正是近代中国社会从一个古老的封建制度向民主代议制度,从“帝制”向“民治”发生转型的启蒙期,占全中国人口80%的下层民众的政治觉悟远没有我们后人想象的那么高。他们是管不得什么共和制、君主制这些虚的东西,他们在乎的是自己能不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对他们来说,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而此时,帝制在表面上被废除了,但根深蒂固的专制思想还在,在许多人的心里,依然是有着帝制情结的。他们习惯了头顶上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更何况如今,旧的已破,新的却还未及建立,“如此则受害群众就要抱怨今不如古,民国不如大清了。”【1】此时的袁世凯,做了一年多总统,对尚处于实验阶段的共和政体已失去了信心。在他的认识里,既然共和搞不下去了,就不如恢复帝制的好。况且,逊清老官僚出身的他,深知帝制更能满足其独裁专制的权欲。于是乎,他便利用人们还处于转型时期这种迷茫,不顾一切地开倒车,搞独裁,做皇帝了。 袁没有看到的是,这种制度转型,本来就非三五年之功。“今日虽不合中国国情,安知三五十年,乃至百年之后,他也不合乎中国国情呢?”【2】袁和他的智囊们当时没有这种历史进化观念,没有认识到,民国搞得再糟,这种历史发展趋势,却是不可逆转的了。妄图在历史潮流中逆势而行,结果必然是触礁灭顶了。 二、袁世凯独具称帝野心和实力

袁世凯的个人品质坏不坏

袁世凯的个人品质坏不坏? 若抛开种种政治纷争,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袁世凯的话,老袁这个人其实还说得过去。 袁世凯出身于耕读官宦世家,几代人聚族而居,这种传统的家庭最重“忠孝”二字(这也是袁世凯的弟弟袁世彤、妹妹袁书贞与他断绝关系的原因),所以袁世凯在借革命党来逼迫清帝退位时也一再以民意为借口,不到关键时候自己不出头,就是为了逃避“逼宫”、“不忠”的骂名。后来为了当总统、当皇帝,袁世凯也都是通过“选举”、“推戴”、“公决”等方式来进行,至少显得在形式和程序上是合理合法的。 在孝道这个问题上,袁世凯也无可指摘。他的嗣母牛太夫人、本生母刘太夫人,只要条件允许,袁世凯必定晨昏定省,很能讨老太太的欢心(想必这也是袁世凯能得到慈禧太后宠信的原因之一)。另外,据袁世凯的女婿薛观澜回忆说,袁世凯非但事嗣母极孝,对其姐也是极为敬畏。袁世凯的姐姐在年青的时候,未嫁而女婿病死,遂终身不嫁,平日则凛若冰霜,永无笑容,袁世凯尊敬而畏惮之,就算当了大总统后,每次向姐姐请安也不敢坐下。后来,薛观澜称袁世凯“守礼甚严,秉性孝悌,私德无亏”,应当不是护人之短的溢美之辞。 在清末民初的时期,大户人家一般都是妻妾成群,袁世凯也不例外(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然是腐朽没落、反动至极)。袁世凯一生中有一妻九妾,子女三十二人,这样一个大家庭肯定会很多矛盾,但至少在袁世凯生前,全家人惟他是从,家庭基本维持了和睦的状态(死后姑且不论)。 袁世凯对子女的管教也很严格,他在自己家中设立了私塾,并分为男馆、女馆(男馆由严修指点,女馆也聘请多位才女,如冯国璋之继室周女士),不但子女都要入学,就连年轻的姨太太也要入女馆学习。袁世凯虽然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也没少责打他的儿子(哪怕是成家后也在所难免),但他对子女还是难免舔犊情深。据袁静雪在晚年所作的《回忆我的父亲袁世凯》一文中说,袁世凯经常和她们讲故事,有时候还故意将银元放在不易找到的地方让她们去找,谁先找到就赏给谁;有时候她们实在找不到,袁世凯就提示她们,最终帮她们找到。 在子女的婚姻问题上,袁世凯也是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多要求门当户对。当时与袁家结亲的多为晚清民初的高官巨户,如长子袁克定娶湖南巡抚吴大澂之女、长女袁伯祯嫁两江总督张人骏之子、五子袁克权娶两江总督端方之女,其他亲家还包括孙宝琦(内阁总理)、陆建章(陕西督军)、张百熙(邮传部尚书)、杨士骧(直隶总督)、薛福成(驻外大使)、荫昌(陆军大臣)、陈启泰(江苏巡抚)、周学熙(财政总长)、那桐(军机大臣)、黎元洪、曹锟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子女结亲这也是袁世凯扩展自己势力的一种方式。 袁世凯待人接物,虽然从来就是喜怒不形于色,但面色和善,双目炯炯,很尊重人也很注意听人说话,所以各方人才奔走其门如过江之鲫。袁世凯的身材并不算高,但多年的军旅生涯所养成的气质让人觉得不怒而威。 阎锡山曾跟人说,他见过袁世凯两次,但最后还是不清楚袁世凯长什么样,因为在接见的时候,阎锡山既敬又畏,不敢直视。袁世凯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总是挺直腰板,哪怕是坐在沙发上和人谈话,他也直着腰靠着沙发背,从来没有歪斜着,更不会陷进去。有意思的是,袁世凯在每次坐下的时候,总是鼻子先发出“嗯”的一声,然后一边摸着胡须,一边慢慢坐下。由于腿比较短,袁世凯坐下后一般是双脚叉开,两腿垂直,仿佛“骑马蹲裆”的姿势,从来也没有跷过二郎腿。 至于袁世凯的饮食起居,基本是常年不变,非常之刻板。他每天的作息一般是这样安排的:早上6点起床,6点半早餐(总是一大碗鸡丝汤面),7点下楼办公会客,11点半午饭(菜的花样也大都不变,他最喜欢的清蒸鸭子必不可少);午饭后休息一个小时,下午2点到5点继续办公会客,然后带着家人去中南海各处散散步,晚上7点吃饭,9点归寝,十分有规律。 袁世凯的穿着打扮也很简单,从不讲究,除了上朝时穿朝服袍褂外,在家中一般只穿短装制服(练兵时的习惯)。袁世凯一般不喝酒,只有在过年过节全家聚餐的时候才喝点绍兴酒;烟除了雪茄外,其他如水烟、旱烟、香烟一概不抽,对鸦片烟更是深恶痛绝。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题(含答案)on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严复将英国人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的前两章翻译为( A )。 A.《天演论》 B.《穆勒名学》 C.《原富》 D.《法意》 2.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重新“垂帘听政”的名义是(D)。 A.“军政” B.“宪政” C.“亲政” D.“训政” 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B )。’ A.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 B.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4.洋务派认为清王朝的“心腹之害”是(D)。 A.英国 B.俄国 C.日本 D.太平天国和捻军 5.冯桂芬对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著作是(C)。 A.《仁学》 B.《劝学篇》 C.《校邠庐抗议》 D.《盛世危言》 6.1924~1926年国民党的性质是( B ). A.民族资产阶级政党 B.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政党 C.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党 D.官僚资产阶级政党

7.1898年把我国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国家是(C)。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俄国 8.近代帝国主义侵华,所谓“国中之国”是指(C)。 A.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范围 B.帝国主义强迫我国开放的通商口岸 C.租借地 D.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割让的土地 9.中国的关税权自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在(D)。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南京条约》 10.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诸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C )。 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D.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11.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为(C)。 A.西京 B.北京 C.天京 D.金陵 12.遵义会议于(A)召开,成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 A.1935年1月15日 B.1934年8月7日 C.1933年10月26日 D.1927年8月1日 13.1914年7月,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成立于(D) A.旧金山 B.纽约 C.巴黎 D.东京

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

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 洋务运动 H 川行P8(下),八上P28 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王朝统治 领导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 内容:H 川行P8.6(右下) 性质:失败的封建自救者运动 失败原因:H 川行P9.9(2)(左中) 意义:H 川行P9(左中)(方框) 戊戌变法 H 川行P9(左中),八上P32 主张:救亡图存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失败原因:H 川行P9(左下)(红笔) 公车上书意义:H 川行P9.4.D (左下) 性质:H 川行P9.5(右中) 多重性质:H 导学思P2.4(右上) 意义:H 川行P9.6(右中) 教训:使资产救济政治斗争由改革转向革命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资料P4.3(下)、导学思P21(下)、H 川行P36.5 (上) 辛亥革命 H 川行P9(右下),八上P37 主张:三民主义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 经过:H 川行P9.5(右下)、H 川行P10.7(表格) 性质: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启示:在帝国主义时代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意义:H 川行P10.6(2)(3)(左中) 失败原因: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根本原因)②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革命不彻底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 新文化运动 H 川行P10(左下),八上P43 主张:民主与科学 领导阶级: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内容:H 川行P10.7(右中) 性质: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H 川行P10.8(2)(右中) 总结 特点:由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相同点及不同点:H 导学思P1.1(左下) 联系:洋务运动为资产阶级领导近代化奠定了阶级基础;戊戌变法促使资产救济政治斗争由改革转向革命 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H 川行P9(右下)(方框) 启示:近代化探索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探索。它说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行不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发展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H 导学思P1.2(右下)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H 导学思P2.3(左中) 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几个阶段:H 导学思P2.6(右下) 产生 初步发展 进一步发展 遭到扼杀 时间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一战期间 一战以后 原因 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外国资本 主义入侵破坏了自然经济。 甲午战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设厂的限制。 (根本原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侵略;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受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一战以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卷土重来 分布 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我国沿海地区 我国沿海地区 代表 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同文书局 张謇的大生纱厂 特点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西方列强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 一战期间发展迅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面粉业和纺织厂发展最快。 结局 倒闭或被外企吞并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发展 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袁世凯称帝登基之后坐过的豪华龙椅:填充物竟是稻草

袁世凯称帝登基之后坐过的豪华龙椅:填充物竟是稻草 袁世凯是颇有些新派姿态的。他提倡新闻自由,他的儿子便办了张报纸,只发行一份,供袁大总统独个儿阅读。他不搞个人崇拜,允许把自己的图像铸在钱币上,老百姓谁都可在他的头上摸来摸去;他哪怕是后来禁不住天下人劝进,奉天承运做了洪宪皇帝,也要把龙椅加以改革。人类已进入二十世纪,太和殿里那张坐过明清两代皇帝的雕龙髹金大龙椅,实在不合时宜了。西学东渐,科学昌明,国际交流远胜往昔,天下万物生机勃勃。洪宪皇帝的龙椅,也得同国际接轨,才不会被西方人耻笑。于是,袁大总统摇身变成洪宪皇帝时,登基坐的龙椅就是一张中西合璧的沙发。但毕竟不是纯正的西式沙发,它是金銮宝座。高高的靠背上,有个大大的帝国国徽。如今最值得说说的就是这个国徽了:圆形,径约两尺,白色缎面做底,上面用彩色丝线绣了古代十二章图案。 沙发欲柔软舒适,里面要么用弹簧,要么须有填充物,或许还有更高级的技术。袁世凯坐着那张沙发龙椅是否舒服自在,别人不知道。那龙椅虽然有些非驴非马,但在当时朝贺的洪宪大臣们眼中,实在是威武无比的。谁又料想这张龙椅只有八十三天的寿命呢?最叫人们料想不到的是天长日久之后,洪宪帝国国徽上的白色缎面渐渐断裂,里面露出的填充物竟然是稻草!有位供职故宫博物院数十年的老专家在著作里写到了这则掌故,应该不是讹传。 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往洪宪皇帝的龙椅里塞稻草呢?督造龙椅是天大的事情,非几个工匠就能成事,必有相当于内务府总管之类的官员天天盯着。但督造龙椅的官员,不论官阶高低,谁敢如此胆大包天?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官场上弄得无比正经的事情,大家心里其实都明白那是儿戏。官场中人谙熟此道,再大的荒唐都做得出来。当年追随袁世凯的人,很多都是久历宦海的官场混混,从晚清混到民国,又想把民国变成洪宪帝国。他们最能从庄严肃穆的官场把戏中看出幽默、笑话、无聊、虚假、游戏等等,因而就学会了整套欺上瞒下的好手艺。既然大家都知道官场门径多为游戏,为什么还玩得那么认真呢?又不是黄口顽童!原来大家都明白,皇帝虽然喜欢杀人,但只要哄得他老人家高兴,赏赐也是丰厚的。管他游戏不游戏,玩吧!玩得转了,不论赏下个什么官儿做做,便可锦衣玉食,富贵千秋。 替袁世凯造龙椅的人早算计过了:要等到这龙椅露出稻草来,须得百年工夫。有着这百年时光,他们想做的什么事情早都做成了。督造龙椅的官员,早已福荫三代,赐公封侯了。那些抡斧拉锯的工匠,倘若运气不错,也早已由奴才变成主子,他们的后人只怕也做上总督或巡抚了。这个时候,如果稻草露出来了,混得有头有脸的后人,大可替显祖辩白。总得有个人抵罪,倒霉的大概是某位混得最不好的后人。也不一定真会出事,皇帝表示宽厚仁德也

6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及近代化的探索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综合检测·知能升级 一、选择题 1.毒品危害之烈使我们想起不堪回首的鸦片战争和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下列对鸦片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挑起战争的国家是美国 B.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成为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C.战争的结果是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D.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2011·河北中考)下图数据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圆明园,我为你哭泣!”同学们学习了“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后,内心充满了悲愤和痛惜。下图是2003年保利集团以3千多万港币的价格拍下的圆明园故物——猴、虎、牛三铜首。抢走它们的外国侵略者和时间是( )

A.俄国——1858年 B.英国——1859年 C.英法联军——1860年 D.八国联军——1900年 4.英国人呤唎在其著作中记载:“1862年9月21日,这个美国兵痞,头一个为清军服务的美国人华尔,在率军攻打……慈溪的时候,中弹身亡。”这反映的是( ) A.清军抗击美军 B.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C.鸦片战争 D.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5.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左宗棠收复新疆②邓世昌抗击日军③林则徐虎门销烟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③② 6.(2011·绵阳中考)“七一”学校历史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几位同学对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历史人物的看法产生了分歧。一位同学认为他采用西方科技兴办近代企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另一位同学认为他签订了《马关条约》,是个卖国贼。这两位同学讨论的历史人物是( ) A.林则徐 B.曾国藩 C.袁世凯 D.李鸿章 7.有一张发行于1900年的外国明信片,画面描述的是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袁世凯——南方周末

2009-11-04 17:25:28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对袁世凯,人们有过许多称呼:袁项城,是借用他的祖籍地;袁宫保,是用清廷所赐“太子少保”衔,当上民国大总统之前,这是他最喜欢的称呼;大总统,从他53岁叫到56岁,但长子袁克定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提起父亲依旧称“先大总统”;洪宪帝,从1916年1月1日到3月22日,共83天;卖国贼、窃国大盗,从民国叫到新中国,出现在历史教科书里。 他的后代在上历史课的时候,不是“无地自容”,就是“回家暗自流泪”。 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骆宝善精研袁世凯20多年,能一眼辨认出袁氏手迹。“我读书的时候,袁世凯是窃国大盗;我在中大教书时,也跟学生说袁世凯是窃国大盗;直到我退休了,才能不这样讲了。” “过去史书上说,袁世凯是个纨绔子弟,其实不是这样。从同治十三年到光绪三年,他正正经经在北京读了4年书,长进很大。他自己说过,那几年,为了要博一个功名,他读书累到吐血,都没考取一个举人,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骆宝善忽然记不起袁世凯某年乡试所作的挺不错的联句,女儿悄悄递进来一张纸条:“光绪五年:重门惊蟋蟀,万瓦冷鸳鸯。”字是骆宝善的妻子刘路生写的。夫妇俩都是袁世凯的研究者,连女儿对袁世凯也很熟悉。 “袁世凯留下来的东西,是一批家书和向清朝政府报告的文牍。从家书中看,他的思路很清晰,考虑事情很周密,对事情的把握和分析,肯定在同龄人之上。”骆宝善主持了国家“七五”社科规划基金资助的“袁世凯研究”项目,他主编的《袁世凯全集》囊括了所有已发现的家书和文牍,将在2011年夏天出版,计30卷,2500万字。 袁静雪(原名叔祯,袁世凯三女)印象中的父亲总是军人派头:黑呢制服,站或坐时,腰背挺直;平常少有笑容;生气时骂“混蛋”,气极了,“混蛋加三级”;待部下很客气,但他们都很怕他。有人夸张地说,袁世凯坐在那里,睛光四射,像一只老虎。 在中南海的时候,袁世凯吃饭时要奏军乐。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道,每当军乐声起,总管太监张谦和的嘴就会因生气而变扁:“简直钟鸣鼎食,比皇上还神气!” 统领军人,对袁世凯来说,“比起做文章来,到底容易多了”。一次闲谈,张之洞问袁世凯练兵的秘诀,袁世凯说:“练兵事看似复杂,其实简单,主要是练成‘绝对服从命令’。我们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和钱,不从就吃刀。” 国民党人杨思义回忆说,“袁世凯深知人情,除了威胁之外还有利诱,事情便可圆满。” 被清廷开回原籍彰德(今安阳)洹上(村名)3年,袁世凯不仅仅是湖上垂钓,他实在是很忙的:外界消息源源不断汇总到他这里;留日学生回国,多绕道来拜,家中常常宾客满堂,他则视各人的才能,分别给待遇、给资助。所以许指严在笔记中说,那两年里几乎每个月都有革命党揭竿而起,“皆袁之金钱蒸发力也”。 袁世凯待人接物,礼数周全,出手大方。 孙中山、黄兴、陈其美分别在京受到过袁世凯的隆重招待。袁世凯把自己所住的石大人胡同迎宾馆腾出来,让孙中山下榻,以示恭敬,把总统府搬到铁狮子胡同陆军部(今张自忠路3号)。孙中山曾经对人说:“袁世凯真能办事,气度也不凡;虽然习惯于玩权术使诈,但也是迫于时事,不得不这样。”他还细述了见面时的观感:“跟他刚一见面,他是至诚至真的样子;进一步谈,你会发现他话中有锋芒,眼光四射,一般人是窥探不到他的真心思的。我是心中存疑,所以也以一派城府相对。等到日后看他做的事情,全跟说的不一样。他真是一个魔力惑人的命世英雄啊!” 袁世凯早年亲近康有为,与之称兄道弟,是强学会中第一个捐银的人。甲午战败后,他内心深处是倾向变法维新的。他对于西法的了解,不在康有为之下。他上奏光绪帝的新政万言书充满了新鲜气息和要求

全国2019年4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及答案

全国2019年4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2、资本-帝国主义列前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 A、政治控制 B、军事侵略 C、经济掠夺 D、文化渗透 3、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是() A、惠州起义 B、河口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4、在1911年爆发的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 A、湖南 B、四川 C、广东 D、湖北 5、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是() A、北洋军阀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B、北洋军阀与日本签订“西原借款”合同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D、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外交的受挫 6、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蔡和森 D、杨匏安 7、国民到在全国统治建立后,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是() A、从农业方面开始的 B、从重工业方面开始的 C、从商业方面开始的 D、从金融业方面开始的 8、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百色起义 9、1932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策划建立的傀儡政权是() A、伪“华北自治政府” B、伪“满洲国” C、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 D、伪“中华民国过民政府” 10、1933年5月,国民党西北军将领冯玉祥领导成立的抗日武装力量是() A、东北抗日义勇军 B、东北抗日联军 C、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D、冀中回民支队 11、1937年,在淞沪会战中率领“八百壮士”孤守上海四行仓库的爱国将领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