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江三角洲东部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新构造运动、古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的耦合作用

长江三角洲东部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新构造运动、古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的耦合作用

长江三角洲东部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新构造运动、古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的耦合作用
长江三角洲东部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新构造运动、古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的耦合作用

长江三角洲东部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新构造运动、古气候与海平面

变化的耦合作用

【摘要】: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人口高度集中、经济最发达、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随着对地下水资源、土地及海岸带资源开发强度的不断增大,引发了较为严重的地面沉降、海岸侵蚀或淤积等地质灾害,使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对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的研究,对三角洲环境演化影响因素、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与总结,可以为人类更好地利用土地、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次研究中在浦东国际机场(J25)、上海面粉厂(J10)、凤溪镇(FX)及青浦镇(A5)施工了4个钻孔,系统采集了微体古生物、孢粉测试样品,浦东机场孔还采集了古地磁、粒度、粘上矿物样品,J10、FX、A5利用~(14)C、热释光及光释光等方法进行了测年。在以往第四纪地质研究基础上,利用本次取得的资料对长江三角洲东部沉积环境演化规律及新构造运动、古气候及海平面变化等因素在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中的表现与耦合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主要认识如下:1、构造地质背景与新构造运动控制着长江三角洲沉积盆地的演化,影响着古地理环境与沉积格局。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盆地明显地受区域断裂构造背景及断裂继承性活动的控制。北东向湖州—苏州断裂控制着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的分区,北西向的太仓—奉贤断裂、罗店—新场断裂等活动性构造,使长江三角洲东部基岩面呈阶梯状降低。通过恢复不同地质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可以清楚地反映

新构造运动对长江三角洲东部第四纪早期古地理环境和沉积格局演化的影响,及对古地貌的形态、河流水动力条件及沉积作用演化的明显控制作用。中更新世前古地理环境受太仓—奉贤断裂、罗店—新场断裂构造的控制,太仓—奉贤断裂西侧的松江、金山及奉贤地区为基岩广泛出露的剥蚀区;当时太仓—奉贤断裂与罗店—新场断裂之间山间沟谷已被沉积物充填,为有零星的孤山分布、仍具有一定河床坡度的辫状河流;而罗店—新场断裂东部地势已相对平缓,河流规模逐渐增大,开始发育低弯度曲流河。至中更新世早期,随着长江三角洲东部地壳的持续下沉和第四纪沉积的快速堆积,太仓—奉贤断裂以西演变为低山出露、冲积扇和辫状河流发育的丘陵地带;其东部则为曲流河—洪泛平原的环境特征,“浏南古河道”的发育与空间展布受到罗店—新场断裂的明显影响。浦东机场钻孔沉积物粒度特征反映了河流沉积环境由上新世晚期的辫状河流向低弯度曲流河、高弯度曲流河的发展趋势,至中更新世晚期由于持续的构造沉降使长江洲东部已演变为受海侵影响的河口环境。另外,上新世及第四纪早期沉积物粒度对构造运动具有明显的响应,上新统中夹数段水平层理发育的粘土层,其偏平、多峰状的粒度频率累积曲线反映了搬运水动力条件的复杂性,应是多条河流物质的混合直接注入湖泊环境的表现。湖泊沉积物厚度、粒度变化反映了受构造控制的湖泊短暂的发展历史。2、抱粉组合与古气候替代指标较好地反映了古气候冷暖的波动变化,并与粘土矿物含量、结晶度变化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浦东国际机场钻孔袍粉组合特征基础上,利用古气候替代指标喜凉植物花粉系数(6)、喜

温植物花粉系数(。)、耐旱植物花粉系数(Y)及黎/篙(C/A)半定量地探讨了古气候冷暖变化、一干湿程度。粘土矿物组合、含量及结晶度与气候条件及风化强度有密切的联系,与袍粉组合反映的古气候变化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浦东国际机场钻孔划分出了巧个抱粉组合带,抱粉带I的饱粉组合与粘土矿物特征反映出长江三角洲上新世古气候温暖偏干旱,以高结晶度蒙皂石含量占绝对优势的粘土矿物特点不仅反映了温暖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环境,也反映了其快速堆积的沉积环境与中酸性火山碎屑岩为主的物质来源,上新统粘土矿物以高结晶度的蒙皂石含量占绝对优势为特点,而一下更新统中则出现了一定含量的高岭石和绿泥石及大量结晶度良好的伊利石矿物。第四纪占气候表现为冷暖相间的波动变化。早更新世古气候总体表现为偏冷的特点,但浦东国际机场抱粉带m中Quercus、Quercus加uca等常绿阔叶植物的出现、下更新统275米、248米处沉积物中蒙皂石、高岭石含量明显增大、而伊利石与绿泥石含量则有所减小均反映在早更新世干冷气候中有暂短的温暖气候波动。中更新世是第四纪时期较为温暖的一个时期,相对应的抱粉带讥反映了温和略湿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环境;粘土矿物表现出蒙皂石、高岭石略高于早更新世、上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的粘土矿物含量,伊利石、绿泥石含量略有降低的特点。但粘土矿物含量的强烈波动可以推断中更新世古气候的强烈波动变化。__卜更新世以来沉积物中饱粉较为丰富,可以较为清晰地描绘出古气候波动规律。抱粉带姗、抱粉带X反映了较为湿暖的气候环境,蒙皂石结晶度的峰值变化与袍粉组合具有较好的吻合。全新世气候以未次冰期

转暖为开端,第郑抱粉带(钻孔29.40一20.90米)的抱粉浓度开始明显增大,喜暖植物开始出现,但饱粉带XW反映出全新世中期气候有短暂的气温下降;之后气温逐渐回暖,向现代气候演化。3、海平面变化与古气候波动具有较好的祸合作用关系,晚更新世以来海平面?【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P512.2

【目录】:第一章前言13-18一、研究意义13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13-16三、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16-18第二章长江三角洲东部区域地质背景18-30第一节区域构造地质特征18-22一、断裂构造特征18-19二、新构造运动特征19-22第二节区域地貌特征22-24一、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22二、滨海平原22-23三、湖沼平原区23四、河流冲积平原23五、基岩剥蚀丘陵23-24第三节区域第四纪地层特征24-30一、第四纪地质研究概述24-25二、第四纪地层划分标准25-26三、区域第四纪地层特征26-30第三章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30-41第一节资料来源30-36一、第四纪地质钻探与描述30二、样品采集与实验室分析30-36第二节研究方法36-41一、粒度参数与趋势分析

36-37二、粘土矿物的定性分析与半定量计算37-39三、古地磁分析39-40四、孢粉图谱40五、微体古生物沉积环境分析40-41第四章第四纪沉积物岩石地层特征41-79第一节第四纪岩石地层特征41-61一、钻孔剖面岩石地层特征41-55二、磁性地层记录及年龄测试55-61第二节沉积物粒度特征61-69一、第Ⅰ阶段:辫状河流环境61-62二、第Ⅱ阶段:曲流河环境62-66三、第Ⅲ阶段:受海水影响的河流环境66四、第Ⅳ阶段:海岸环境66-67五、第Ⅴ阶段:三角洲环境67-69第三节粘土矿物特征69-73一、粘土矿物组合特征69-70二、粘土矿物与古气候变化70-73第四节第四纪地层划分与区域对比73-79一、上新统(N22)73二、下更新统(Qp1)73-74三、中更新统(Qp2)74四、上更新统(Qp3)74-75五、全新统(Qh)75-79第五章微体古生物与孢粉组合特征及其环境意义79-99第一节孢粉组合特征与古气候重建79-90一、钻孔剖面孢粉组合特征79-85二、古气候指标与古气候演化85-90第二节微体古生物特征与海侵事件90-99一、微体古生物特征90-97二、第四纪海侵事件97-99第六章新构造运动、古气候与海平面变化耦合作用99-117第一节新构造运动对沉积环境的影响99-105一、新构造运动控制着沉积盆地演化的演化99-104二、新构造运动在沉积物粒度特征上的响应104-105第二节第四纪环境演化中气候因素的作用105-109一、第四纪古气候的冷暖变化105-106二、古气候波动与海平面变化的耦合作用106-109第三节海平面变化对沉积环境的影响109-117一、晚更新世以来海平面变化控制着沉积环境的演化109-112二、海平面变化与第一、二硬土层的时代、地层对比112三、长江三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第四纪:第四纪是指约2.4MaBP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第四纪的特点:1、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 2、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 3、显著的地壳运动 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 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地质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 6、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与前第四纪相比,第四纪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①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②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 2、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 1、岩性松散,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间短,成岩作用微弱,绝少硬结成岩。 2、成因多样,由于第四纪气候、外动力和地貌多种多样,所以成因不同。 3、岩性岩相变化快,由于形成时动力和地貌环境变化大,所以沉积物的岩性岩相结构变化也大。 4、厚度差异大,剥蚀区厚度小(几十厘米到十几米),堆积区厚度较大(几十米到几百米)。 5、具有不同程度的风化,由于沉积物多出露于地表,受到冷暖气候交替变化影响,时代越老风化越深。 6、含有化石及人类文化遗存,在有的第四纪陆相堆积物中,含有大量的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等。 第四纪分期:是指约240万年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其中,全新世又分为全新世早期(Q41)、全新世中期(Q42)和全新世晚期(Q43): 全新世早期:11~7.5Ka BP 全新世中期:7.5~2.5Ka BP 全新世晚期:2.5~现在

成因标志: 沉积学标志: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结构、构造、产状和沉积体形状等特征属于沉积学标志。 岩性:第四纪碎屑沉积物的岩性研究,除运用沉积岩石学的方法和经验外,针对第四纪沉积物松散、成熟度低、易风化和成岩作用微弱等特点,应该注意下列几点的综合分析。 1、砾石:对大于2mm的砾石(或角砾),应尽量在 野外统计研究其砾性、砾径、砾向、砾态、表面 特征和风化程度。 2、砂和粘土:小于2mm砂土在野外可根据其外貌和 物理性质分为砂、亚砂土、亚粘土和粘土。应采 集部分标本、通过室内粒度分析(粒度特征研究、 颗粒表面电子显微镜扫描特征研究)对野外命名 补充修正。 沉积构造:沉积物结构有大、中、小不同尺度特征。大指沉积无变形变位和接触关系。中尺度指砾石和砂的排列特征。小尺度指镜下沉积颗粒的排列和砾间关系等。 1、流动营力结构:定向结构(叠瓦式排列)、非定向结构(离散 式)、弥散式(无数细小角砾散布在砂土中)、填充式(巨砾间 填充无数细砾)。 2、非流动营力结构:定向结构(冰楔式、多边形式),非定向结 构(架堆式、层间式) 3、沉积构造:层理、楔状体、结核。 地貌标志: 1、直接地貌标志:根据堆积地貌的形态可以判断堆积物的成因, 如洪积扇、河流阶地分别指示起组成物属于洪流成因和河流成 因。如堆积地貌破坏严重,则要先恢复起形态特征。 2、间接地貌:利用剥蚀地貌推断起相关沉积物的成因和时代。(相 关沉积物:外力作用在剥蚀区塑造剥蚀地貌的同时,将破坏下 来的岩屑搬运到相邻地区堆积)。 环境标志:环境标志有物理环境标志(对沉积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气温、降水、外动力作用类型、强度及其方向、古地磁环境等参数)、化学环境标志(有关水体、大气、土壤和地下水等的化学成分和区域地球化学性质)和生物环境标志(与沉积物形成有关的指示性动植物化石和遗迹)三类。 第四纪沉积成因类型及其分类:一般划分为残积物(el)、崩积物(col)、滑积物(dp)、重力堆积物、坡积物(dl)、洪积物(pl)、冲积物(al)、湖积物(l)、沼泽沉积物、海洋沉积物、地下水沉积物、冰川沉积物(gl)、风成沉积物、生物沉积物、风积物(eol)、人工堆积物等成因类型,火山碎屑沉积物是一种特殊的成因类型。每一种成因类型可根据不同情况划分为不同亚类,如湖泊沉积物根据湖水的矿化度可划分为淡水湖沉积物与咸水湖沉积物。不同的成因类型间还有一些中间类型或过渡类型,如三角洲沉积物是一种冲积+湖泊沉积物或冲积+海洋沉积物,冰水沉积物是一种冰川+河流沉积物等。 地貌形态:指地面上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高低起伏。 地貌的基本要素:地形面(地表具有不同坡度的面),地形线(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地形点(2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气候变化与陆地土壤碳循环 摘要: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co2浓度大幅度升高引起的全球性气候变化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即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性降水增加但变化幅度区域差异显著等。气候变化对全球碳循环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土壤系统产生的重要影响,使土壤碳库和碳流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揭示气候变化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过程对精确理解全球碳循环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综述了此领域近十几年来的主要研究工作,总结了土壤碳循环对气候变化响应的主要机制及过程,并指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于气候变化与陆地土壤碳循环的关系,本论文侧重探讨气候变化对陆地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包括耕作土壤、森林土壤等。这些影响究其本质与碳源碳汇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论文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了概述,并未对具体的模型和控制流程进行探讨。这些措施和方法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但未在本论文研究范围之内。 关键词:气候变化土壤碳循环 Abstract: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greatly increase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caused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world. That the earth's surface temperature of melting glaciers, rising sea levels, global precipitation increase bu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significant changes. Climate change to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to bring the enormous influence on soil system,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soil carbon, and carbon flow varied significantly. Thus reveals the climate change in soil carbon cycle of accurate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 of global carbon cycle and climate change policy formula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cent ten years this field of research work, and summarizes the soil carbon cycle of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and the main mechanism and process of the main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About climate change and land soil carbon cycle, 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d on climate change to the terrestrial carbon cycle, the influence of soil tillage soil including forest soils, etc. These effects in its essence and source of carbon carbon closely relat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paper on how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were summarized, not for specific model and control process were discussed. These measures and methods of doubt is very important, but not in this research area. Key words: Climate change soil carbon cycle 1.引言 土壤和气候是有密切关系的两大自然客体,气候是土壤形成的要素之一,反过来,从土壤及其风化壳也可论证气候变迁。在研究气候变化对土壤影响的项目中,最重要的是气候的干湿、冷热变化及响应的风云雷电等以及它们所引起土壤性状的变化。 大气中温室气体强烈吸收不同波长的地面长波辐射,使近地面的温度升高,这是不争的事实。研究发现,温室气体中CO2量最大,对温室作用的贡献约占60%。除了化石燃料燃烧外,土壤碳的变化对大气CO2浓度的贡献最大。根据IPCC的报告,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2.5~10.4 F)(IPCC,2001)。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 000年中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而对全球环境造成潜在的冲击作用,比如,气候变化可以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海平面上升、降水时空分布格局变化等,进而直接和间接地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IPCC,2001)。土壤碳循环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点,它与全球气候变化间的关系密切而又复杂。一方面,CO2浓度的增加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将导致全球土壤碳循环的变化,原有的碳平衡状态被破坏,同时也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海平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现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距今2.60Ma以来的历史。 2、气候期:是指地质时期某一类气候占优势的时期。 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 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 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 4、文化层: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 文化期:是指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存特征相对应的时代。 5、米兰科维奇理论:当太阳辐射稳定(太阳常数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作用,引起作为流体的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使地球的轨道偏心率(e)、地球倾斜度(或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简称为黄赤交角,?)和岁差(二分点进动,P)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及其分布产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冷暖变化。 6、新构造运动: ①发生于新近纪至第四纪初的构造运动; ②发生于第四纪的构造运动; ③发生于新近纪—现代的构造运动; ④始于上新世,甚至界定具体下界为340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 ⑤认为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造成地表现代地形基本起伏的构造运动都称为新构造运动; ⑥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 7、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质)构造变形或变位现象称为新(地质)构造。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的。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世100~120kaB.P.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8、活动断层:目前认为活动断层是指现代正在活动的断层或100kaB.P以来正在活动的断层,也有定义为全新世,即10kaB.P.以来正在活动和未来100a仍将活动的断层称活动断层,也称最新活动断层。 9、黄土旋回: 冰期旋回: 气候旋回:

海平面变化与地壳运动 全球变暖破坏地壳均衡致灾........................................ . (1) 海洋变暖改变地球倾斜角度........................................ . (1) 海平面上升主因是地壳变动........................................ . (2) 地壳均衡降低海面上升风险........................................ . (2) 全球变暖破坏地壳均衡致灾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失去冰盖的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增高海面的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形成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运动。在球面上,海洋地壳下降,将挤压大陆地壳收缩,陆海边缘是强烈的挤压带。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是正交的,地震的顺序表明地球表层形变的必然过程,可以通过历史地震记录来寻找规律。南北对称,东西呼应,这是一般规律。一处的破裂为另一处的破裂创造条件。 冬至和夏至的黄赤交角达到最大值23.5 度。在冬至,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大值,夜间变为最小值,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小值,夜间变为最大值,形成半日为周期的最大潮汐的南北摆动。在夏至,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大值,夜间变为最小值,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小值,夜间变为最大值,形成半日为周期的最大范围的潮汐南北摆动。如果此时月亮的白赤交角也达到最大值28.6 度,且与太阳、地球近似成一线,就会形成最强的潮汐南北摆动。这是强震易发生在冬至和夏至附近的原因。2019年12月26日月亮赤纬角为27.9 度,为日月大潮,为印尼地震海啸提供了较强的潮汐条件;2019年6月22日月亮赤纬角为28度,为月亮近地潮,23 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南北摆动的条件最优,形成强震的机会最大。 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西南-东北效应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西太平洋地震带,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和智利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另一部分——东太平洋地震带。今后,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苏门答腊一带的地震活动可能加强。这将为苏门答腊和日本的大震扫清障碍。 海洋变暖改变地球倾斜角度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正在深刻地影响世界环境、人类健康与福利和全球经济持续性。毫无疑问,随着气候变暖,物种灭绝的速度将不断增加。而那些已处于污染与掠夺式开发的压力下的濒危物种和破碎的生态系统将更难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近百年来,我国气候在不断变暖,平均气温上升了0.4-0.5摄氏度,以冬季和西北、华北、东北最为明显。1985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出现16个大范围暖冬。降水自50年代以后逐渐减少,华北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据研究显示,今后中国气候将继续变暖。2020-2030年,全国平均气温将上升1.7摄氏度。到2050 年,全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摄氏度。我国气候变暖的幅度由南向北增加。不少地区降水出现增加趋势,但由于气温升高导致蒸发增大,因此华北和东北南部等地区将出现继续变干的趋势。 (一)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但负面影响更为人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林、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河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的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1)气候变化将改变植被的组成、结构及生物量,使森林分布格局发

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除云南松和红松的面积有所增加外,其他树种的面积均有所减少,减少幅度为2%-57%。 (2)冰川和冻土可能减少。高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冰川将随着气候变化而改变规模。我国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积自"小冰期"以来减少了24.7%。到2050,我国冰川将继续减少27.2%。冻土面积继续缩小。未来50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 (3)气候变化是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的主要因子之一。我国西北各大湖泊,除天山西段赛里木湖外,水量平衡均处于入不敷出的负平衡状态,自20年代至50年代以来,湖泊均向萎缩方向发展,有的甚至干涸消亡。 (4)海平面升高将影响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我国海平面近50年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平均速率为每年2.6毫米。我国未来海平面继续上升。这将使许多海岸区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尤其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渤海湾地区。 (5)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 (二)气候变化将导致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在全球增暖下,中国东南沿海、西南、西北、内蒙古和东北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增加,黄河中游以南和华北平原干旱增加。气候变暖可能使我国北方地区少量的降水增加,但可能抵不上蒸发消耗,严重的缺水形势将难以缓解,北方旱灾仍在继续波动扩大,干旱发生频率和

一、名词解释 1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拘谨2.6Ma以来的历史 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第四纪地质现象以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学科。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早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环境学:研究第四纪里地球地质环境的发展演变机理和规律性,进而探讨未来的科学,称为第四纪地质环境学,或第四纪地质学。 应用第四纪地质:是通过对第四纪基本问题进行定量定性的综合研究,从而建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进而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可靠的实施方案或者方法论的一门应用学科。 2、新构造运动:即晚新生代新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一般认为包括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构造运动。发生于新第三纪-第四纪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是新构造运动的结果。指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时100-120kaB.P.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他们所围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5、裂变径迹鉴定法: 6、14C测年方法:14C 是碳同位素的一种,具放射性,半衰期为5730a,自然界含碳物质中14C含量与周围处于动态平衡(一方面得到补充,另一方面不断衰变)。有一定初始14C 浓度的地质样品,在停止14C 交换后,样品中的14C继续衰变,引起14C 浓度下降。因而,测出与大气发生过交换平衡的含碳物质中14C 的含量,即可计算出该样品与外界停止14C交换后所经历的年代。 10、氨基酸测温方法:活着的生命物质中发现的氨基酸表现为L-型,D-型几乎为零。L-型左旋,D-型右旋。L-型天然蛋白氨基酸随着温度的升高,将由L-型转变为D-型,这种转化直至达到平衡时才结束,并最终形成等量的D-型和L-型氨基酸的混合物,从而失去其旋光性,称此为外消旋作用。但氨基酸的外消旋反应速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和埋藏时间。因此,根据这一函数关系,只要测出氨基酸的D/L比值,可推算出样品的地质年龄及其古温度。 11、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即地球上气候显著变冷时期,导致冰川扩展和气候带迁移。 12、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乃两个冰期之间的显著温暖时期,引起冰川退缩,气候带迁移。 1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乃冰期或间冰期的次一级变冷时期。又称副冰期。 14、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乃冰期或间冰期中次一级温暖期。 15、阿尔卑斯冰期模式的建立:根据阿尔卑斯山外围的新、老两条冰碛带及其上的黄土,加以追索,确定了该山区的四种不同风化程度和地貌部位的砾石层(老砾石层,新砾石层,高阶地砾石层和低阶地砾石层)为四期冰碛和冰水层。按照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确定了先后次序,定出四次冰川作用期。由老到新取名为昆兹、民德、里士、玉木(附近的四条小河名)冰期和它们之间的三个间冰期。又按各期冰碛物范围,相应雪线高度和被切割谷地横断面积的相对大小确定了各期冰川的相对规模和各间冰期的时间长短。 16、末次冰期:习惯上,将更新世后半期(绝对年龄为75kaB.P.~11 kaB.P.)的相对寒冷期,称为末次冰期,相当于深海沉积氧同位素曲线第2、3、4号。 17、末次间冰期:习惯上,将更新世前半期(125-75KaB.P.)的相对温暖期,称为末次间冰期,相当于深海沉积氧同位素曲线第5号。黄土磁性地层序列的S1。 18、晚冰期(冰消期):人们把15~11KaB.P.冰盖消融的时期称为冰消期,因为这时刚脱离盛冰期,气候仍然较为寒冷,则又把冰消期称为晚冰期。

气候变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类面临的生死攸关的挑战。气候变化造成的灾难触目惊心:冰川退缩、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变异和濒临灭绝、饥荒和疾病……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生灵,包括人类自身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2009年12月7日,192个国家的领导人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当地时间19日下午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近年来,世界各国出现了几百年来历史上最热的天气,厄尔尼诺现象也频繁发生,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发展中国家抗灾能力弱,受害最为严重,发达国家也未能幸免于难,1995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80年代,保险业同气候有关的索赔是140亿美元,1990到1995年间就几乎达500亿美元。这些情况显示出人类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是相当弱的,需要采取行动防范。按现在的一些发展趋势,科学家预测有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 1.海平面上升 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经济发达,城市密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沿海低地。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人侵,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剧,港口受损,并影响沿海养殖业,破坏供排水系统。 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但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表现在:一个是生态系统的退化。第二是野生动植物逐渐消失。第三是遗传资源的破坏。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每年公布濒危灭绝的野生动物,公布的单子越来越多。20世纪末,有900多种野生动植物列在濒危的表格里,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考试复习题 1、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内容 概念:地貌学是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形态,即地形。因而其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第四纪沉积地貌的岩性、成因、分布和特征;(2)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波动对地貌形态以及地貌特征对生物演化、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3)研究地球表层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演化,以及地貌对人类工程和地质灾害的影响。(4)断层活动、地震和火山活动规律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2、第四纪下限问题 所谓第四纪下限就是第四纪的起始时间,或者新近纪与第四纪的分界,也是上新世与更新世的分界;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争议颇多的问题。 确定第四纪下限的依据; 冰川活动这是早期第四纪下限确定的主要依据,第四纪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气候变冷在中低纬度山区出现了冰川活动,且发现与上新世完全不同的环境特征,但是后来在其它地方发现的更早的冰川活动让人们对这一标志产生了动摇。 气候变冷全球性的气候变冷是第四纪开始的重要标志,但由于第四纪频繁出现的冰期与间冰期是第四纪下限的确定很难统一。 动物化石哺乳动物(真马真象真牛)化石的出现可作为第四

纪开始的标志,在欧亚这一标志很清楚。 人类出现和人类文化人类的出现和演化是第四纪的标志性事件,早期的石器测定年代与通用的第四纪年代相当。 沉积--构造事件第四纪的陆相地层发育与老地层有明显差别,第四纪环境变化显著,在地层中有反映。 第四纪下限的方案: 第四纪下限的划分方案归纳起来有4种,有些已经被放弃了。 0.70-0.80MaB.P 这是根据冰川活动标志提出的,这一方案不符合现在的研究成果已被弃用。 1.80-1.90MaB.P 这个划分方案得到了软体动物和哺乳动物动物化石,人类出现等标志的支持,得到一些学者的采用。 2.50-2.60MaB.P 此方案划分的依据是:全球降温,北极冰盖扩张,欧亚地区出现针叶树和草本植物等,2008年国际地层表第四纪下限采纳了这个方案。 3.20-3.50MaB.P 这一方案多为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家所持,采纳的人不是很多。目前使用最多的为第二、三种方案。 3、风化作用的概念及分类 风化作用:出露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矿物和岩石,由于受到大气、温度、水及生物等的影响,使它们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物理风化作用:主要是由气温、大气、水等因素引起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的过程。 化学风化作用:矿物和岩石在原地以化学变化或化学反应的方式

第五章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性 一、未来25-100年大气、气候和海平面的预期变化 (一)、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 从第一章我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人类活动增加的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使地球表面变暖。最直接可信的证明据来自美国夏威夷1958年以来的大气中CO2浓度的观测,那里代表的全球平均的CO2浓度已经由330ppm上升到368ppm,在我国青海瓦里关山1990年以来的观测也证明了这种变化。 (二)、气候变暖的几种趋势 1、世界 在IPCC第一工作组的报告《气候变化2001:科学基础》中,确认20世纪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已经升高了0.6±0.2℃。根据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拟定的情景范围(人口、社会、经济和技术),模型预测结果为到2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比1990年增加1.4 oC~5.8oC,这一增值将是过去100年增温值的2~10倍,并将引起全球平均降水量的增加,北半球雪盖和海冰的范围将进一步缩小。一些极端气候事件(高温、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强风暴等)发生的频率也会增加。 2、中国 近百年来我国气温已经增加了0.4~0.5℃,以冬季和西北、华北和东北的增温最明显,但南方有些省区却在变冷。近 50年降水逐渐减少,华北出现暖干化趋势。 (三)、海平面上升对世界和中国沿海地带的影响 1、世界 根据IPCC所有情景的预测结果,全球平均海平面高度在1990~2100年期间将上升0.09~0.88米,但区域间的波动十分明显。预测1990~2025年以及1990~2050年间的上升高度分别为0.03~0.14米和0.05~0.32米。这主要是由于热膨胀以及冰川和冰盖的消融所致。基于IS92情景的第二次影响评价报告预测海平面上升范围是0.13~0.94米。尽管在这次影响评价中预测的未来温度较高,但海平面上升的预测值却略有降低,这主要是由于采用了改进了的模式,模式中冰川和冰盖的贡献已经变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018014096.html, 浅谈海平面变化影响因素 作者:边鹏郭媛媛 来源:《城市地理》2017年第08期 摘要:海平面变化对全球经济以及人类生存具有重大影响,然而现如今人类对海平面变化规律和机制的研究还未完善。历史时期海平面变化的记录有三类海洋沉积,影响海平面变化的因素包括海水温度、盐度、陆地水体、人类活动,而综合来说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是地球温度的变化。 关键词:第四系;海平面变化;影响因素;地球温度 海平面变化是全世界具有领海主权国家所关注的关乎国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沿海地区经济大多较为发达,居住人口较多,海平面的上涨会淹没大量高价土地,让世界上百分之50 的人无家可归,虽然已经意识并且认识到这种危机的存在以及很大可能会发生,但是关于海平面变化的规律和机制由于面向全球调研,人类还很难系统研究出来。所以在此笔者通过研究历史中海平面变化来预测未来海平面变化。 一、研究历史时期海平面变化的依据 对历史海平面研究离不开地质记录。通过研究海洋沉积的地质信息来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以下有三种方法:①深海有孔虫氧同位素记录:②被动大陆边缘或大洋岛屿、海山附近的碳酸盐台地和环礁:③被动大陆边缘形成于海平面附近的陆源碎屑沉积。 深海有孔虫氧同位素s的测量结果,揭示了冰盖或古冰川形成与消融的全球冰量的变化。通过分析相关时期岩心的有孔虫氧同位素的变化,从而确定冰川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的确切时间。缺点是易受温度和盐度变化的影响,且局限于100 Ma的时间段内。 珊瑚礁或环礁生长在水深0-10米左右的位置,可以把它近似的看做当时的海平面。缺点是礁记录仅能提供海平面上升时期的信息。 与深海记录相比,大陆边缘具有长达10亿年的沉积记录,由于时间跨度久对于古海平面变化的变化的记录它们更全面。缺点易受构造沉降等因素的影响而复杂化。 显然,上述3种记录各有利弊。只有综合利用这三方面的资料研究才能得出客观的答案。 二、影响海平面变化的因素 (一)、海水温度升高对海平面变化的作用

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及适应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发布时间:2009年09月21日09:31:00 河海大学海洋学院左军成 海平面上升海洋灾害频发 我国近海蕴藏了丰富的油气和生物资源。“十一五”海洋发展规划指出,到“十一五”末,我国海洋经济点GDP比重要超过12%。海洋动力环境和生态环境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其变异会显著影响海上军事活动和海洋经济的开发利用。 气候变化对中国沿海和海岸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海平面不断上升,各种海洋灾害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持续增加,滨海湿地、珊瑚礁等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多呈恶化趋势。我国易受极端天气和海洋过程影响的海洋灾害主要有风暴潮、巨浪、咸潮等,受全球大气和海洋增温影响的灾种主要有赤潮等,其他灾种如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等和海平面上升有密切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极端天气过程和海洋灾害频发,沿海地区由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平均150多亿元。“十五”期间,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30亿元,死亡人数约1160人,特别是2005年的海洋经济损失就有近330亿元,占同期海洋经济总产值的近2%,全国各类自然灾害总损失的16%。2008年海洋灾害造成死亡152人,直接经济损失206亿元。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整体上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由此,极端气候事件加剧了海洋灾害,并已成为制约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海水增温海洋灾害加剧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水温度升高,进而引起全球尺度的海洋动力环境变异,如年际变化的厄尔尼诺现象和年代际变化的北太平洋涛动。 海洋变暖,导致海洋生态环境变异,极端天气事件和海洋灾害加剧,如赤潮、动物种群变化等。因此,气候变暖对海洋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IPCC在2007年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全球海洋增温已伸展到水下3000米深度。这一增暖引起海水膨胀和极冰融化,全球海平面持续上升,并有加速

第四纪地质 (2009-10-31 15:45:28) 转载▼ 标签:杂谈 天气与气候 气候期 冰期与间冰期 广义小冰期 现代小冰期 雨期与间雨期 冰阶与间冰阶 地貌与沉积的相关性 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 植被的协调与不协调 古文化 文化层 文化期 石器 文化遗存 第一次加工 第二次加工 周口店文化期 极性 极性期 极性事件 奥尔都维事件 布容正向期 卡拉布里阶 红崖冰期 龙川冰期 维拉坊组 冰后期 谷中谷 地貌与沉积的相关性 二.问答题与论述题: 1.第四纪气候的一般特征。 2.研究第四纪气候的标志有哪些? 3.如何用高度推算古温度? 4.熟记阿尔卑斯地区6次冰期的名称及时代。5.海平面波动的证据是什么? 6.什么是布列特~谢尔南德方案? 7.试述冰期起因的假说及证据。 8.第四纪沉积的旋回性及特征。 9.试述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 10.试述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和方法。

11.试述植被的分带及各带特征。 12.植被带平行移动的原理何在? 13.论述第四纪典型气候植物群的孢粉组合特征。 14.第四纪植物群的古气候环境。 15.论述微体化石的环境意义。 16.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组成。 17.论述中国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特征。 18.论述中国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特征。 19.人类的发展划分哪几个主要阶段? 20.试述人类的起源。 21.试述氧同位素的气候意义。 22.在A点发现冷杉(Abies)孢粉组合,已知伏牛山地该植物群属种分布在2000~2500m,已知A点为500m,若以大气降温率0.6℃/100m计算,A点的降温值为多少? 23.熟记500万年以来的古地磁年表。 24.选择年代学方法的原则? 25.测年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26.古地磁测年采样的方法与注意的问题? 27.论述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理和方法。 28.论述第四纪分期方案及其依据。 29.论述第四纪下限的划分依据及年限。 三.选择题、填空题及是非判断题: 1.冰期时,的比值 A.大 B.小 2.哺乳动物的牙式是: A. B. C. D. 3.冰川堆积物细粒部分的高峰值为: A.8 B.4 5 C.-8 D.-4 5 4.冲积物的成因代号为: A.et B.at C.dt D.pt 5.具原尖,具马刺牙齿的马的时代为: A. B. C. D. 6.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的时代为: A. B. C. D. 7.周口店动物群距今的年代为: A.20 30万年 B.40 50万年 C.23 50万年 D.50 90万年 8.元谋人牙齿的年代为: A.170万年B.P. B.70万年B.P.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xxx 2012013150) [摘要] 众所周知,第四纪海平面曾有多次升降。但在这多次升降中,对海岸地貌的发育 起何种作用还有待考证。本文仅针对个别地貌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引发大家的思考。[关键词] 海面变化,海岸地貌,三角洲,海侵,海退 Abstract As we all know, there are various movements about sea leve changes. But in these many movements, th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landforms is what the role it is still need to be verified. This article is only for individual geomorphic analysis, hoping it will lead someone's thinking. Key Words sea- leve l changes,coastal landform,de lta,transgression,regression 一基本概念概述 海平面:地球岩石圈表面凹凸不平,陆地和海盆起伏最大。在水圈里97.2%的水分以液态储存在海盆里,2.15%的水分以固态储存在极地和高山冰川中,其余极少部分或保存于陆地江、湖、土壤岩隙,或散布在大气层中。海水体的上表面与大气圈交界,形成海平面,覆盖着地球表面的70.9%,与大陆、岛屿交界,形成海岸线。 平均海平面高程:平均海平面高程的确定,依赖于沿海的潮汐观测记录,使用沿海岸或与开放海域能自由连通的水域设置的验潮仪,近9000个潮位读数的算术平均值。每一验潮站的平均海平面根据该站特定年限内潮位读数平均值推算出来。现在有据青岛验潮站1950至1956年观测值所确定的“黄海平均海平面”,另还有“吴淞口平均海平面”。 地球形态:1000多年前,古希腊人首先提出地球是球形。1687年,牛顿推算地球为扁球形。1959年,苏联发射的先锋β2卫星,根据轨道偏心率的周期变化,指出地球平均子午线剖面是梨状体。在参考椭球体上,南极凹入30m,北极凸出10m,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凸出7.5m。海平面高低不平早为沿海潮汐观测和大地水准测量所发现。巴拿马运河南端(太平洋岸)高于北端(大西洋岸)22cm。 总而言之:海平面是海水和大气层的交界面,海岸线是海水和陆地的交界线。全世界海岸线总长为44万公里,其中大约80%为基岩海岸,20%为砂泥质海岸。据国际地球联合会(IGU)海岸环境委员会(CCE)研究,过去100年来验潮记录表明现在海平面变化总趋势是缓慢上升,但10%的砂岸在推进,它们或者位于地壳均衡抬升很快地区,如加拿大和斯堪的那维亚半岛,或位于沉积物堆积很快地区,如黄河河口与美国密西西比河河口。 二海平面变化的一般特点 1 全球的一致性,即现在的海洋相互之间都是连通的,因此海平面的任何波动必然会通过世界海洋的传递,在任何地方都能感觉到。 2 海平面波动的无规律,表面形态起伏不平①由于地球自转,离心力大的地方,海平面凸起,相反,海平面凹陷;②海底地貌高处,海平面微微上凸,海底地貌低凹陷处,海平面下陷;③气旋型的漩流中心部位的海平面向上凸起,反气旋型的涡流中心部位的海平面凹陷;④海流转折的地方,其外围部分海平面凸起,中心部分海平面凹陷。如北大西洋洋面较高,赤道印度洋洋面较低,其最大高差可达200m。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读书报告 ——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 学院:沉积地质研究院 姓名:彭顺风 学号:2013020587

目录 一、概述 (1) 二、第四纪气候特征 (2) 2.1 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 (3) 2.2 第四纪雨期和间雨期 (4) 三、第四纪气候变化判断的依据 (5) 3.1 古生物依据 (5) 3.2 地质依据 (6) 3.3 地貌依据 (6) 3.4 土壤 (7) 3.5 其它依据 (7) 四、结论 (7)

一、概述 从侏罗纪开始,世界气候演变的总趋势是气温逐渐下降,到第三纪末期,世界气候已经普遍变冷。这样发展的结果,就导致第四纪全球性大冰期的来临。此时期,寒冷气候带向南扩展,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在冰期中为冰川所覆盖。世界各大陆在第四纪大冰期时冰川面积和体积的数字,据各学者的估计稍有出入,总的来说,在第四纪最大一次冰期时,世界大陆有1/4—3/4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图1)。 而现代冰川覆盖的大陆面积仅占1/10。当时大陆上的冰川加上永冻层和海冰的面积,总计达一亿平方公里。当时分布在北半球的约占

2/3,分布在南半球的约占1/3。目前世界上冰川的分布在南半球的约占70%,而在北半球的仅占30%,前者主要在南极洲,后者主要分布在格陵兰和北极诸岛。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期中冰川覆盖面积可参见图2。 二、第四纪气候特征 气候的剧烈变化是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基本特点之一。虽然第四纪气候与第三纪是过渡的,但气候变化与第三纪却是明显不同的。第四纪气候变化的特点是具有反复地大幅度地变冷和变暖,有陆地冰川规模的扩大和缩小,即出现冰期和间冰期以及雨期和间雨期。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本 科 生 课 程 作 业 论文题目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趋势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完成时间 2013年12月25日 课程名称 全球变化研究 姓 名 王路琪 专 业 地理科学 年 级 2010级 成 绩 评卷人 姓 名 王路琪 学 号 2010214295

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趋势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王路琪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根据气候和海平面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的变化规律,结合当前各国科学家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实验、分析,讨论了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变化趋势。海平面上升是全球变暖和沿海地区人类活动加剧的必然结果,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沿海灾害,威胁着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并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潮滩湿地减少、涵闸废弃、洪涝灾害加剧、海堤破坏、海水入侵等灾害效应。因此,沿海地区政府决策应考虑未来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关键字:海平面变化;人类社会;影响 引言:未来海平面上升还是下降,对全球环境会造成严重影响,这个问题一直为各国政府和地球科学家所关注。最近100年,全球平均升温0.3℃~0.7℃,海平面每年上升0.1cm-0.2cm[1]。这个现象引起人们警惕。在全球变化中,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具体到某一地区就是相对海平面上升这一海洋环境地质灾害问题。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海50km以内的海岸地区,沿海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约较内陆高出10倍。荷兰学者估计如果今后一个世纪海平面上升1m,直接受影响的土地将有500×104 km2,人口约10×108,耕地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因此,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社会和科学界都十分注意海平面上升及其对海岸带的影响研究。在1989年美国科学院院长Frank Press就指出:“海岸带管理应当考虑将来海平面上升”[2]。 海平面上升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它已经并将继续给沿海地区工程设施和城市发展带来种种不良影响。本文通过广泛收集前人的研究成果,给出全球海平面变化趋势的预测,并就海平面变化对沿海地区可能造成的危害作综合阐述,旨在提高全民意识,影响政府决策,减缓这一地质灾害。

古海洋学 12.740 2004年春季讲义04 海平面和候化: 气变 定和新的珊瑚礁 稳兴岛屿 和古地磁的年代 C14、Th230学 地均衡模型 壳 I。简介:壳体位置vs初始绝对深度,局部vs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地壳回弹、大陆倾斜和全球均衡调节,虫壳沿大陆斜坡的下滑。 II。复习:Δδ18O foram是对冰盖体积、冰块同位素组成、局部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的应变量;但大概更多反映的是全球冰量,而非冰川中的同位素组成或海水温度、盐度的变化;但是我们何以得知更多的细节?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古生态学的温度测算方法和结论支持上述概念,但看来这些方法不能完全可靠的将古海平面升降变化建立在确凿的证据之上。 A. δ18O与海平面的关系 同位素质量平衡方程 (式中Mo、Mi、Mt分别代表大洋、冰川和大陆的质量,δο、δi、δt分别代表上述三者的δ18O值,ΔMi 代表冰川质量的变化量,Ao表示大洋表面积) B.需要注意的是冰川学者认为冰川的表面积并非与其体积线形相关(V∝A1.5) C.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海面上的浮冰并不能显著影响海平面变化,但实际上它可能改变海

水平均同位素组成 D.所以综合看来,最为可信的海平面约束因素应该是由可靠的古海岸线证据提供的。 III。“直系”逼近:采自大陆架的样壳,可以用14C定年(或者是在泥炭沼泽的工作、或利用树木等其他方法,都说明海平面始终是在某一确定面以下的)。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很多古海洋学者利用采自大陆架的样品壳体,意图创立海平面曲线(例如:Curray 在50年代晚期和60年代早期的研究工作,Milliman和Emery在60年代晚期的研究)。 A.以上研究表明海平面是渐降的,一般指向18k年前,但是 1.每个年龄值之间分散过大 2.30kyr的海平面和现代的是否可对比?(这一点看上去和δ18O给出的证据相悖),可能的解释是: a.相对海平面的真正变化 i.大地构造 ii.极移(表面平衡) b.样品的问题?比如样壳的异地埋藏问题;定年的误差(如现代14C对样品的污染,以及C-14定年方法的问题); B.原地的指示(如珊瑚礁)似乎比有活动能力的生物更为可靠。根据以上观点,稳定的海岸线(尤其稳定洋道)显然更可取。 IV。14C定年法(第一部分) A. 14C: 发生路径:宇宙射线→中子→14N→14C+质子 发生速度:与14N和宇宙射线流量成正比,受到太阳风和地球磁场的影响 但是,按照约定,14C的半衰期一般都按照5570yrs计。所以所有文献中的年龄值和它所引用的半衰期数据是密不可分的。 B.假定大气中的14C/12C是恒定的,并假定所测对象是直接从大气中获得C元素,并且它自身是一个封闭体系,则有: C.现代C元素对古代样品的污染效应 半衰期 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