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版高考历史阶段检测(七)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阶段检测(七)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解析)

阶段检测(七)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及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鸦片战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的农作物,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 3万担,1894年为11.388 6万担。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 ) A.鸦片战争使国内战乱不断

B.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

解析:选D 烟叶出口与国内战乱无关,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使农产品日益商品化,但不是反映烟叶大量出口的原因,故B项错误;烟叶大量出口能够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但不是对其出口原因的表述,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导致烟叶大量出口,故D项正确。

2.1889年,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这反映了( )

A.双方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

B.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对抗

C.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

D.二者对时局的政见不同

解析:选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主张商办而张之洞主张官办,故A项正确;盛宣怀、张之洞都是洋务派,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而不是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二者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而不是政见不同,故D项错误。

3.近代中国实业教育是伴随着洋务运动而兴起的,从“洋务教育”到“戊戌教育”,清政府在大、中、小学堂均未建立前率先创办各类实业学堂,但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被时人戏称为“失业教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工业发展缓慢B.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C.缺乏相应社会环境D.学习西方层次过浅

解析:选C 依据所学,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是缺乏相应的环境,因此民族工业发展缓慢不是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率先创办各类实业学堂”表明取得政府的支持,故B项错误;由于缺乏相应社会环境导致实业发展缓慢,由此带来“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现象,故C项正确;由材料“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可知由于经济上

的实业落后而不是学习西方层次过浅,故D项错误。

4.在1895年以前,中国拥有的铁路只有微不足道的364公里,到1911年,清朝统治结束时铁路总里程达到9 618公里。这一现象说明( )

A.清政府重视铁路交通运输业

B.中国兴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

C.西方列强在中国加大资本输出

D.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解析:选B 清政府并没有重视铁路建设,故A项错误;19世纪末,中国兴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民间商人积极投身铁路建设,推动铁路里程的增加,故B项正确;西方列强在中国加大资本输出,有利于铁路建设发展,但不是铁路里程增加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铁路里程的增加出现在晚清时期,与辛亥革命影响无关,故D项错误。

5.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起,上海出现了一批船舶修造和造船厂。不久,面粉厂、汽水厂、酿酒厂、制药厂和印刷厂、食品加工厂等一批轻工业相继出现;60至70年代,民族资本家开始投资重工业,创办了发昌机器厂、建昌铜铁机器厂;80年代又出现了电厂和自来水厂。这说明19世纪中后期的上海( )

A.自然经济最先开始瓦解

B.已建立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

C.近代工业已经初具规模

D.已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中心

解析:选C 材料反映出上海轻重工业都有所发展,近代工业已经初具规模,故C项正确。

6.1925年,华资最大的两家水泥公司启新洋灰公司与华商上海水泥公司达成为期5年的联营协议。双方划定联营区域,在联营区域内约定销售比例和售价。这一协议( ) A.加剧了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

B.有利于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

C.是海外市场不断扩大的结果

D.体现了国家的统制经济政策

解析:选B 一战后,外国资本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陷入困境,为了求得发展,部分企业联合起来,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是一种抵制,故B项正确。

7.如图是一幅解放战争时期反映国统区人民生活的漫画,该漫画表明( )

A.国统区经济面临崩溃B.百姓赋税负担沉重

C.社会上囤积居奇严重D.官场黑暗贪污成风

解析:选A 材料漫画反映出货币的贬值,带来米价的暴涨,国统区经济面临崩溃,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百姓生活支出负担沉重,故B项错误;材料米价的暴涨是货币贬值导致的,与囤积居奇和官场黑暗贪污成风无关,故C、D两项错误。

8.(2017·浙江4月选考)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真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

C.婚俗中西合璧土洋结合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

解析:选D 材料体现了报纸对婚姻自由新风的宣传,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有的婚嫁习俗,故D项正确;但婚姻自由在当时并未成为普遍时尚,且婚俗中西合璧等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A、C两项错误;材料与民生主义无关,故B项错误。

9.国民政府于1934年发起新生活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其目的是( )

A.提高民众素质,实现思想觉醒

B.宣传传统文化,愚弄黎民百姓

C.摒弃粗鄙陋俗,融入国际社会

D.培养忠义精神,抵抗日本侵略

解析:选A 四种价值观有利于提高民众素质,提高思想觉悟,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愚弄黎民百姓,故B项错误;材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均是涉及个人行为习惯,无法体现融入国际社会,故C项错误;1934年,国民政府还未向日本宣战,故D项错误。

10.据1923年北京电车公司第二届董事会报告书记载:“本公司以事属公众交通,一切建设力求美备,与各方往返商榷,不厌精详。从电杆电线的安装,路轨的铺设,到挪移水管等诸多事项无不受阻,乃至‘文书盈箧’,颇费时日。”这说明当时( ) A.城市社会问题的凸显B.西方科技传播快速

C.城市设施建设的艰难D.交通管理亟需解决

解析:选C 材料强调的是城市设施建设的艰难而不是城市社会问题,故A项错误,C 项正确;西方科技传播快速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交通管理问题,故D项错误。

11.(2019·淄博模拟)甲午战争前,有人认为《申报》是中外流氓所办的报纸,但甲午战争后《申报》成为时务的入门书,凡是有志前进的都不可不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注时局渴求新知

B.江浙地区地方性报纸的出现

C.维新人士办报热情高涨

D.《申报》是影响最大的报纸

解析:选A 因为甲午战争战败后激发了人们挽救危亡的意识,故A项正确;《申报》不是地方性报刊,故B项错误;《申报》不是维新派所办,故C项错误;《申报》在甲午战争前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

12.19世纪的中国,凡西方的东西,照例会被先反对一阵,但电影却是例外。《定军山》一炮打响后,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长坂坡》等其他影片也大获成功,看电影的人“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对该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

A.京剧艺术依赖电影技术传播

B.西方影片具有极大的民众市场

C.民国政府鼓励电影产业发展

D.国产电影借助传统艺术得以发展

解析:选 D 材料中“《定军山》《长坂坡》”都是京剧传统名戏,这说明国产电影借助传统艺术得以发展,故D项正确。

13.2015年10月4日,有网友爆料称,在青岛市乐凌路“善德活海鲜烧烤家常菜”吃饭时遇到宰客事件:点菜时已向老板确认过“海捕大虾”是38元一份,结账时却变成了38元一只,一盘虾要价1 500余元。10月6日,青岛市市北区物价局对经营者处以9万元罚款。这说明网络( )

A.具有舆论监督作用B.信任度较高

C.能够决定处罚结果D.是民间反腐的平台

解析:选A 网络传媒对社会有舆论监督作用,当出现不公平事件时,网络就会发挥它特有的功能,故A项正确。

14.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在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过程中,采取了“不打烂旧机构”和“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的做法。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C.实现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的既定目标

D.借鉴近代企业合理化的管理模式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不打烂旧机构”“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生产,需要稳定企业原来的生产秩序,故C项正确;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1953~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B项是三大改造的目的,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借鉴近代企业合理化的管理模式,而是强调新中国需要稳定企业原来的生产秩序,恢复和发展经济,排除D项。

15.金冲及说:“到1952年,无论在工业和商业中,社会主义成分不仅已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而且在数量上也取得优势,这种优势地位还在不停地大幅度加强。”“这种优势地位还在不停地大幅度加强”的途径是( )

A.“一五”计划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D.改革开放

解析:选B 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行,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从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故B项正确;1958年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故C项错误;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故D项错误。

16.下表是“一五”计划时期主要轻工业产量指标。这表明“一五”计划时期( )

B.经济建设侧重于改善民生

C.政府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左”倾冒进思想已开始滋生

解析:选C 材料只反映出轻工业部门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其他方面的表现,看不出侧重于改善民生,故B项错误;材料轻工业产量指标的提高有利于改善民生,政府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C项正确;政府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左”倾冒进思想无关,故D项错误。

17.下表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情况。据表可知当时我国( )

B.注重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

C.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重点

D.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

解析:选C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表格中工业建设投资所占比例高达58.2%,说明当时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点,故C项正确;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不符合表格主旨,故A项错误;表格体现出优先发展工业,农业等其他部门发展明显不协调,故B项错误;表格说明的是基本建设的投入,并不能说明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故D项错误。

18.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这是对我国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

B.这表明人民对于经济落后的现状极为不满

C.这一论断得到了认可并长期执行

D.这一论断不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为了解决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故A项正确;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并提出解决办法,没有涉及人民的表现态度,无法推断出人民对于经济落后的现状极为不满,排除B项;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得到了广泛认同,但未能长期贯彻执行,排除C项;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的主要矛盾,并提出了解决方法,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D项。

19.1959年至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到了60年代中期,一些地方却出现了猪肉积压、销售困难的情况,甚至出现以“爱国”的名义动员人们买肉、向单位职工进行摊派的现象。这表明( )

A.经济政策调整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B.计划经济下生产与市场需求错位

C.城镇职工生活已经达到富足水准

D.物资供应紧张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解析:选B 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的分配由政府计划决定,而刚刚经历过严重经济困难的人们无法承担和消化计划的生产量,导致材料中猪肉积压的情况出现,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0.下图是1954年漫画家韦启美创作的《幻想变成现实》。该漫画表明( )

A.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

B.农业合作社适应了农村发展的需要

C.人民公社有效集中了农业生产资源

D.国有经济较个体经济优势更加明显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生产合作社将生产资料集中起来,有利于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适应了农村发展的需要,故B项正确;“社”是农业生产合作社,当时国家正在推行三大改造,并不是土地改革,排除A项;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才出现的,排除C项;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集体经济,并不是国有经济,排除D项。

21.1984年10月,中国国家计委(计划经济委员会)指出:“企业可以……根据原材料、能源的可能和市场需要自行安排生产和销售,努力完成国家计划。”这项规定的出台表明( )

A.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国家给企业以一定的自主权利

D.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充满活力

解析:选C “企业可以……自行安排生产和销售,努力完成国家计划”,这说明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企业生产自主权,故C项正确;1984年,计划仍然在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标志是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趋于僵化。

22.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了第一扇“窗”。材料所说的“第一扇窗”反映了( )

A.传统经济体制彻底被打破

B.对外开放实施的渐进性

C.多元所有制体制的确立

D.对外出口贸易日益扩大

解析:选B 由材料“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了第一扇‘窗’”可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渐进性发展历程,故B项正确。

23.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挂靠国有、集体等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这种“摘帽”现象( )

A.加大了私营企业的投机性

B.推动了国家对非公有经济的保护

C.削弱了公有制经济控制力

D.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

解析:选D 根据材料“改革开放初期……戴上‘红帽子’经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可知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故D项正确。

24.阅读下图(单位:亿美元),该图表数据的变化主要说明中国( )

A.向外商全方位开放市场

B.成为外资信赖的投资市场

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对外贸易的顺差不断萎缩

解析:选B 外商投资增多不等于向外商全方位开放市场,故A项错误;通过图表可以看出,外商的投资不断增加,只有在外商信赖中国的投资市场的前提下,才会出现图表中的现象,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故C项错误;图表反映的是投资,不是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

25.1991年到1993年,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取消了出口补贴、统一外汇留成。这一改革措施( )

A.加强了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计划性

B.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C.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

解析:选D 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特点,故排除B项;C项是21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消了出口补贴、统一外汇留成”等可知,这一改革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D项表述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2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廷的铁路建设大致经历了排拒、接受、试办、争办的过程,这中间有断裂、有争论、有迂回曲折。甲午战争后,清廷朝野上下一致认为,兴办铁路是“方今切要之图”“时务要端”。1895年12月6日颁布上谕:由“各省富商如有能集股至千万两以上者,著准其设立公司,实力兴筑。事归商办,一切赢绌,官不与闻”,并强调:“著该督等,详

加体察,不得有洋商入股为要。”但这种方式使列强难以容忍,他们乘清廷财政竭蹶之机,纷纷争当债权人,结果引起广大绅商及人民公愤。于是,1905年清廷又在京师设立铁路矿务总局,统一对铁路的管理,并颁布《矿务铁路章程》,要求各地铁路公司“集款以多得华股为主,无论如何兴办,统估全工用款若干,必须先有己资及已集华股十分之三,以为基础,方准招集洋股或借用洋款。如一无己资及华股,专集洋股与借洋款者,概不准行”。同时将批准举借外债的权力收归中央,明令凡举借洋款,必须由总局和总理衙门批准。

——摘编自金士宣《中国铁路发展史》等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对铁路的修建有了统筹规划,修建速度达到平均每年 800 余公里。“一五”计划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高涨,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邮电业,主要是铁路的建设,同时发展内河和海上的运输,扩大公路、民用航空和邮电事业的建设。”为此,1953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铁道兵领导机关。战时,铁道兵担负战区的铁路抢修、抢建任务;和平时期,主要参加国家铁路建设。新中国本着“勤俭建国,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苏联帮助下,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其中就包括铁路建设。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铁路建设的差异及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说明与清代铁路建设相比,新中国成立之初铁路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其意义。(8分)

解析:第(1)问,从资金筹集、铁路管理上分析差异所在;结合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原因。第(2)问,从国家计划、国际援助、统筹兼顾等方面概括其特点;从对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需要、制度优越性等方面分析其意义。

答案:(1)差异:19世纪末:富商集资商办与借款举办;20世纪初:利用列强,以中资为基础,允许外资入股,突出政府管理。

原因:19世纪末:《马关条约》的签订,巨额赔款,政府财政困难;洋务运动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为铁路建设创造了条件;“实业救国”思潮激发了开明官僚、地主和商人的投资热情。20世纪初:义和团运动促进了人民群众的觉醒;政府出于缓和国内各阶层矛盾的需要;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政府出于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和平衡帝国主义国家间利益的需要;铁路建设关系到国防、民生,政府需要加强对列强修建铁路的限制。

(2)特点:统筹兼顾,突出铁路建设的重要性;政府指令,计划实施;与时俱进,利用军队建设铁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争取苏联的援助。

意义:促进了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政权;有利于沿线经济发展和国防的巩固;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小康”是中国人追求的一种良好的社会状态。《诗经》中的“民亦劳止,汔

可小康”表达了不堪周厉王暴政的国人对安逸、自由生活的祈求。《礼记·礼运》篇则将“小康”描述为“天下为家”“礼义以为纪”的社会状态。后人在语言的演化中逐渐赋予“小康”以小有资产、足以自安的含义。近代以来,康有为将传统的“三世说”和“乱国、小康、大同”来比附西方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一方面提出经小康之世臻于大同的理想,另一方面又指出“今方为‘据乱’之世,只能言小康,不能言大同,言则陷天下于洪水猛兽”。

——摘编自孙力《“小康”含义之历史变迁》材料二1979年,邓小平把过去提出的“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称为“开了大口”,很难顺利完成。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小康之家”的概念。后来,邓小平进一步对小康社会作了阐释:“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要实事求是。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1987年,以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正式形成。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历程,基本上按照邓小平的战略设想和总体规划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目前,总体小康水平已经基本实现,为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摘编自肖贵清、李永进《邓小平小康思想与

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追求的“小康”状态的内涵,并分析康有为政治主张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提出“小康之家”目标的背景并分析其意义。(10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人对安逸、自由生活的祈求”“天下为家”“礼义以为纪”等信息进行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康有为将……来比附西方……”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思想路线的确立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借鉴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开创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新思路等方面回答。

答案:(1)内涵:生活比较安宁自由;“天下为家”的礼治社会;家境相对宽裕。

特点: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循序渐进;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以“中西汇通”来冲破“中体西用”。

(2)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传统文化的借鉴。

意义: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新;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承前启

后、继往开来。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道路可以引导所有民族实现发展振兴;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生

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运用中外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史实准确。)(12分)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找出三个观点,任选一个观点进行探讨即可,如:观点一,照搬别人的模式无法实现民族发展振兴;观点二,民族发展振兴的道路需要不断调整;观点三,民族的发展振兴要走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

答案:示例一

观点:照搬别人的模式无法实现民族发展振兴。

论证: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习欧美模式,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但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民主共和名存实亡,中华民族未能实现民族振兴。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走“城市中心”道路,脱离了中国革命实际,导致革命力量遭到沉重打击。

由此可见,照搬别人的模式无法实现民族发展振兴。

示例二

观点:民族发展振兴的道路需要不断调整。

论证:1929~1933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放弃了完全由市场调节的自由放任政策,采取国家全面干预的方式,使得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走俄国“城市中心”道路使革命力量遭遇沉重打击。毛泽东调整了革命道路,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由此可见,民族发展振兴的道路需要不断调整。

示例三

观点:民族的发展振兴要走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

论证: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从照搬苏联模式到逐渐探索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社会

主义道路,取得巨大成就。

由此可见,民族的发展振兴要走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