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述泥石流滑坡及其减灾对策

试述泥石流滑坡及其减灾对策

试述泥石流滑坡及其减灾对策
试述泥石流滑坡及其减灾对策

试述泥石流滑坡及其减灾对策

发表时间:2018-07-24T11:49:35.30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4期作者:白斌1 张春梅2 [导读] 摘要:随着前几年粗犷式的经济发展,其造成的各种弊端开始显现,生态环境大量遭到破坏。

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云南楚雄 675000

摘要:随着前几年粗犷式的经济发展,其造成的各种弊端开始显现,生态环境大量遭到破坏。为了协调好发展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我国采取了一些生态保护的措施,并注重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环境已经有了明显的好转迹象,但任务依然艰巨。【1】泥石流滑坡是一种在外国一种比较常发生的自然灾害,其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直接威胁到附近居民的生命安全。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稳定发展的重要障碍。为此,我将要在本文中对泥石流滑坡及其减灾对策进行探讨,希望对促进我国生态灾难应对工作的进步,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泥石流滑坡;减灾对策;生态平衡

1前言

泥石流滑坡的发生会对周围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泥石流会直接冲进居民区中,从而冲毁房屋建筑,对人畜的安全造成危害,还可以将公路和铁路掩埋,对各种交通工具会造成直接的毁坏,严重时还会发生车毁人亡的悲剧。如果泥石流冲入河流,就会造成额河道大幅度变迁,有引发水患的可能。如果泥石流发生在了水利水电工程区,就会直接造成水利水电工程的损毁,直接威胁很多人的生命安全。如果发生在矿山坑道,就有可能引发井毁人亡的悲剧。

2泥石流滑坡的简单介绍

滑坡:它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主要是地表水和河流对斜坡岩体和土地不断进行冲刷,从而导致滑坡的发生。如果岩体存在着滑动面,这些滑动面如果长期受到破坏,其稳定性会大大降低,遇到暴雨积水的浸泡,很容易造成其抗剪强度的大幅度降低,从而造成滑坡现象。此外,地震也会对滑坡有很大的影响,地震首先会使斜坡的土石结构发生破坏和变化,原有的斜坡结构面变得张裂和松弛,加上地震对地下水位的影响,会使得斜坡变得非常不稳定,在地震和余震的共同作用下,很容易使斜坡土石体发生变形,从而引起滑坡现象。【2】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沟谷地点,或者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它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发生山体滑坡,并携带大量的泥沙和石块从而形成特殊的洪流,其发生往往十分突然,泥石流的流量和流速都很大,可以轻易破坏流经出的地表环境,并摧毁一切的人造设施,最终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3造成泥石流滑坡的主要原因

泥石流的成因会根据地质灾害类型的不同而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其受到地形地貌特征的影响比较大。我国由于地质环境复杂再加上近些年在经济上的盲目建设,导致近些年地质灾害频发,每年给我国造成巨大的损失,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3】从泥石流滑坡的主要成因面分析,其主要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造成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的最主要原因。由于人类的一些不合理建设和开采行为,对原来的自然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再加上自然因素的一些影响,就直接造成了泥石流滑坡,其和地质本身情况关系并不大,主要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自然因素也会造成泥石流滑坡,如地震会直接引发泥石流滑坡,但其破坏力和人为因素相比,其破坏力十分有限。

4对泥石流滑坡的有效减灾对策

对于滑坡的治理,应该采用综合性的措施,首先应该以地表排水为主,对不稳定的岩土结构进行加固,再进行填土反压。目前在外部的支撑维护中,经常以建筑抗滑挡墙为主,其布置十分灵活,施工也比较方便,非常适合对重点区域的防护工作。由于山体下部分的基础强度会对滑坡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其是滑坡治理的重要部位,对于一些重要地区的山体,可以采用混凝土加固法,通过在山体外围浇筑一层混凝土,从而有效加强山体基座部分的强度,有效防止滑坡现象的出现。当前对滑坡的防治越来越强调综合性,将地表水和消方减载等措施配合起来作为滑坡的防治措施。具体就是以支挡结构、消方工程、排水过程相结合,来对滑坡进行综合性的防治。钢筋混凝土构锚结构在滑坡防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利用预应力的锚索进行固定,可以顺着地形而设置,施工技术也非常简单,通过锚索来提高混凝土的固定强度,从而有效增强岩体的稳定程度,最大程度防治滑坡的发生。

我国属于山脉比较多的国家,各种山脉纵横交错、地质构造复杂多样,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泥石流分布十分广泛,泥石流的活动也非常频繁。对于泥石流的防治一定要采取主动防治加灾后治理的方式。首先应该做好泥石流的警报工作,加强对重点区域的监控,及时疏散危险区域的居民,最大程度减少人员的伤亡。目前对于泥石流的防治越来越强调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尤其重视对生态保护措施的应用,并加强对堆积区和沟谷区域的整治。在泥石流严重的区域,主要采用山坡技术,在上游处培植涵养林,对裸露的山坡地面进行生态修复,最终达到调节汇流、保护坡面、稳定山坡的防治效果。【4】在泥石流严重的区域,会修建小型的截流引水工程,从而将暴雨径流进行有效的收集,在将其导入结构比较稳定的山谷地带,从而减少地表水对山坡表面的侵蚀现象,修建拦砂坝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沟谷整治方法。此外,还可以在防治中的重点区域中修建护坡和挡土墙,最大程度保护坡下居民和各种生产和生活设施的安全。

生物防治法。地质灾害的生物防治主要是指植树造林、科学耕牧、种草护坡等,其可以有效对当地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利用各种植被特有的功能,来保持地质表层结构的相对稳定,从而对各种地质灾害的防治,都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尤其对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可以起到非常好的防治效果,但其在初期的建设过程中,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要经过长周期的建设。这些生态保护措施一旦形成后,就可以长时间的发挥出作用,对其后期的维护也最为简单。

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期,由于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做好生态保护工作,这导致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泥石流滑坡灾害,每年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还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为此,我们应该掌握泥石流滑坡灾害发生的原因,然后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尤其要注重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 盛海洋。我国主要地质问题及其灾害防治[J].国土资源与环境,2001,(3):31-35.

[2] 袁忠玉。云南省矿山地质灾害防治[J].中国地质,2000(8):36-37.

[3]王水。我国矿山环境的整治与恢复工作[J].环境治理与保护,2015(9):15-16.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pdf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 研究动机 泥石流作为山区城镇常见的地质灾害,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 险峻的地区, 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 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发性、毁坏性、运动快、历时短等特点,且 具有强大的侵蚀、搬运能力。发生泥石流往往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当前,我国山区城镇 泥石流问题十分突出, 且灾情十分严重。因此,分析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目的 让人从根本上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并以此做出正确的预防措施, 做到防患于未然,将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研究方法 上网或在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 研究内容 一、产生原因 (一)客观条件 1、在地貌上,流域形状便于流水汇集。 2、在水源上,有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 3、在松散物质来源上,上游应有丰富的碎屑物。常见于岩石结构松散,水土流 失严重的地区。 由于工农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欲求逐渐增大。如今,因为人类对自(二)人为因素 然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 一方面,在修建公路、铁路时的不合理开挖毁坏了山坡表面。另一方面, 滥伐乱垦使植被消失, 山坡失去保护、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毁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 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

二、危害影响 1、对居民点的危害: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对公路和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铁路、公路,致使交通中断,还可 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三、预防措施 1、修建铁路、公路、工厂、城镇等,应合理地进行。工厂、城镇尽可能选在开 阔的盆地和平原上,决不能造在滑坡体上;铁路、公路、桥梁、车站应尽量避开 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范围。 2、保护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 发生,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土质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当造林方法, 科学种植。 3、进行滑坡、泥石流的调查勘测,圈定危险区域,制定防治规划,对—些重要 的危险区采取必要的工程保护措施。 研究结论 治理滑坡和泥石流是一项十分艰巨、耗资巨大、而且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因此,在泥石流活动区修建居民点、工矿企业、交通干线等,都以躲避为上 策。在无法躲避, 必须在泥石流区内建筑的工程, 在对泥石流的治理上也要汪意结合当地具体环境,因地制宜地进行总体设计。 研究心得 尽管滑坡和泥石流是自然灾害, 但人类活动却是可以加速其发生或阻止其形成的。所以,人类应该学会如何进行防范措施,同时要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及防御对策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及防御对策 摘要:农村是雷电灾害的高发区域。本文分析了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并提出 对农村雷电灾害的防御对策。 关键词: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对策 引言 雷电是一种放电的现象,通常是由带着电的云层对大地之间放电,云层之间放电,云层 内部的放电。我国是雷电灾害频发国家之一,每年的春夏之交和夏季,雷电灾害频繁,每年 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达3000~4000人,财产损失在50~100亿元。由于农村地方的经济、 设施都相对比较落后,农民自身对防雷意识不强,所掌握的防雷知识也比较少,同时,农村 也是开展防雷工作难度比较大的区域,防雷工作相对城市存在滞后、落实不到位等现象,大 多雷电灾害伤亡事故发生在农村。因此,防雷部门要加强农村防雷减灾工作,通过分析农村 雷电灾害成因,掌握农村雷电灾害多发规律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开展农村防雷工作,尽 可能地预防或减小雷电灾害给农牧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的影响,使农民的命财产得到安全 保障。 1.农村防雷现状分析 根据全国对遭受雷击伤亡的数据统计,近十年来,全国每年遭受雷击伤亡人数中的90% 以上都发生在农村。河北省顺平县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容易 形成雷暴天气,雷暴日数以夏季最多,占全年的75%左右,其次为春季、秋季,冬季无雷暴发生,雷暴日数月分布呈单峰型,以每年的7月最多,其次是6月。 雷暴引起人员伤亡,火灾等各种灾害,给人民的生活造成各种程度的损失。河北省近几 年雷灾数据显示,由于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95%在农村,雷击对家用电器的破坏也非常大,。在农村,由于经费的限制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并没有专业的防雷执法队伍。而农村地广人稀,缺乏必要的防雷基础设施,气象部门对农村雷电防御措施的排查受到人员经费的原因很 难彻底进行,因此在农村的防雷工作几乎处于空白,防雷工作难度比较大。 2.农村雷电灾害成因 2.1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的地域比较开阔,这样的环境容易出现雷击的高概率,这些地区因地形相对复杂或 田间比较空旷,是雷击灾害最容易发生的地点。农村的建筑多属于自建房,农民受经济制约 没有装备防雷设施,即使有些农民有防雷意识,但也因所掌握的防雷知识有限,防雷设备不 符合要求。而在农村,私拉乱扯在外面的电线、电源线等,都没有做防雷防护措施,加大了 雷电安全的隐患。而农民建筑内的家用电器都是通过由外接进来的电源线,布线时没有经过 科学合理规划,私拉乱扯的现象严重,这些都是诱发雷电灾害的因素。 2.2农民缺乏防雷知识和防雷意识 由于受知识程度影响,大多数农民对防雷安全的科学知识不够,对雷击的防护意识相对 而言还是比较淡薄,没有自我保护意识,每年入夏以后是我国雷电多发时段,同时也是农忙 季节,因此从发生概率上来说会增高。在旷野劳作时,缺乏防雷安全知识,遇到雷雨季时, 所带的工具由于是由金属制作而极易遭到雷击,而跑去树下或者一些没有防雷装置的亭台下面,都容易受到雷击。 2.3 农村雷电预警信息发布不畅 由于大多数农村所处位置较为偏远、分散,通讯基础设施也较落后,导致气象部门的灾 害预警预报信息传播速度较慢。通讯不畅,使在出现雷雨天气现象时,气象部门无法在第一 时间把灾情预警传递给农民。农民不能及时做好灾情的预防准备工作,因此无法做到防灾减 灾的应对。 3.农村雷电防御对策 3.1加强农村防雷宣传力度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的雷电灾害问题已是气象部门的防雷重要工作。由于农民所具备的防雷意识和知识的局限性,因此,气象门要通过多种宣传手段来加强农村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住这些地区,地震一般都伴随不同程度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它是又一类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 崩塌是陡坡上大块的多裂隙的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突然崩落的现象。滑坡是斜坡上不稳定的土体(或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滑动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崩塌实际上是滑坡的一种特殊情况,因此,本书中一般不再单独说明崩塌的问题、泥石流是山地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爆发的饱含大量水、泥、砂、石块的洪流。本节仅就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滑坡和泥石流(称为地震滑坡、泥石流)进行介绍和讨论,而自然滑坡和泥石流一般不予赘述。 一、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分布及危害性 地震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环太平洋山系,欧亚太陆内部一些褶断山区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活动最多的国家有:苏联、日本、中国、美国、智利、秘鲁、印度尼西亚、奥地利,印度、缅甸瑞士、意大利、南斯拉夫等。其分布与地震带基本一致。 在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分布相当广泛,西藏的南部、东部,横断山脉、滇东地区,川西地区,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的山前地带,秦岭、大巴山、三峡地区、黄土高原,太行山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区等,都有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其中尤以喜马拉稚、横断山脉、滇东、川西为甚。 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可毁坏建筑物,压埋人畜、破坏农田,造成巨大灾害。这种灾害往往大于地震直接造成的灾害。1718年6月19日甘肃省通渭南7.5级地震,通谓城北笔架山一座山峰崩塌、滑坡,压死四千余人。甘谷北山南移(滑坡)掩埋永宁全镇及礼辛留村的一部分,死伤约三万余人。1933年8月25日四川迭溪7.4级地震,千年古城迭溪即为地震滑坡和崩塌所毁灭,五百余人葬生。迭溪城南5公里之岷江东岸小关子村亦为一个滑坡所毁.使57人死亡。岷江西岸的烧炭沟、吉白沟、龙池、石咀等十余个村寨,地震时皆随山崩而倒:其中靠近岷江的烧炭沟、龙池、白腊等村,完全崩入江中,踪迹全无。在迭溪附近,岷江两岸山体崩塌、滑坡堆积成三座高达100余米的天然堆石坝,将岷江完全堵塞,成为堰塞湖,后因水浸坝决,酿成空前的大水灾。 1964年3月27日美国阿拉斯加8.6级地震,克赖依湖四周九个三角洲产生陆地和水下滑坡。最大体积约163万立方米,其引起的回浪高达9米,远浪最大高达24米,致使沿岸许多建筑物被毁。1970年5月31日秘鲁7.7级地震,来自瓦斯卡蓝山北峰的大规模的滑坡、崩塌形成的泥石流;流速为每秒80--90米,流程达160公里,携带的固体物质多达l000万立方米。掩埋了阳盖镇和潘拉赫卡城的一部分,有18,000人葬身。其伤亡人数占这次受害者总数的百分之四十,成为南美洲地震史上的空前事件。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心得体会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心得体会 1、概述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泥石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近年来,我国泥石流有渐趋加重的趋势。鉴于泥石流的严重危害性,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是有必要的。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2.1地形条件 (1)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大,流域的形状便于水流的汇集。 (2)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出口的瓢状或?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Χ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 (3)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大,使泥石流得以迅猛直泻。 (4)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碎屑物质有堆积的场所。 2.2地质条件 (1)构造:地质构造复杂,断层皱褶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一般对泥石流的形成有利。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 (2)岩性: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的岩层,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岩层易遭受破坏,碎屑物质来源丰富。 2.3水文气象条件 (1)水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介质的基本动力。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突然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突然大量来水有:①强度较大的暴雨;②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③冲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 (2)水的作用:浸润饱和山坡松散物质的侧蚀掏挖作用产生滑坡、崩塌等,增加了物质来源。 2.4其他条件 如人为滥伐山林,造成山坡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堆积等,往往提供大量物质来源。开挖隧道时破坏地下的地质平衡条件时等,也会形成泥石流。上述条件概括起来为: (1)有陡峻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 (2)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3)短时间内有大量水的来源。此三者缺一便不能形成泥石流。 3、泥石流的危害 由于泥石流中泥、沙、石块等土粒物质含量高,流体浓稠,粘性强,因而致使泥石流具有结构性、惯性强、搬运力大、破坏力强和分选性差等特征。

浅析农村雷电灾害现状及防雷措施

浅析农村雷电灾害现状及防雷措施 摘要:雷电危害,一是财产损失;二是人员伤亡。雷电灾害已成为联合国公布 的10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也是目前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之一。据国家气象 局统计,雷击造成的财产损失80%在城市,而人员伤亡90%以上在农村,最近 10年,全国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上千人,其中死亡人数90%发生在农村。 农村成为雷击事件的高发区,农民成为最易受雷电伤害的高危群体。因此,农村 防雷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加强农村防雷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高度 重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依法加强管理工作,采取多方措施,多管齐下,形 成合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农村雷电灾害;现状;防雷措施; 引言: 总结了农村雷电灾害事故发生的现状;分析表明农民防雷科学知识贫乏、观 念淡薄,防雷设施滞后、防雷管理不到位及雷电预警信息发布不畅等因素是导致 农村雷电灾害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提出了做好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对策,包括:加强防雷知识宣传、创新管理模式、加快雷电预警信息发布和强化责任落实等, 对加强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一、农村雷电防御现状及原因分析 1、农民防雷意识淡薄 从大部分地区发生雷击事件中可以看出,雷击伤亡人员90%以上是发生在农村,因为农村的人群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没有掌握足够的防雷安全常识,自身 防雷意识淡薄,不能科学的认识雷电现象,从而错误的选择避雨避雷方式,加上 农村地势空旷,田间劳作时常用的避雨就是选择最近的大树、或简易棚塔,这些 没有避雷设施的地方往往是雷击的重点区域。 2、防雷设施装置不完善 农村很多地方仍然是安全防雷的空白区,只有少数的医院、学校、工厂、单 位等公共设施安装有防雷装置,广大农民房屋、田间地头等防雷设施基本为零。 农村的建筑主要是砖瓦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两种形式,建筑物上大都没有安装避雷针、引下线等装置,电源线路没有防雷电波入侵防护措施,地面没有安装接地网 或简单的接地散流导体等。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视、电话等有线 机电设备进入各家各户,农村的建筑房都是杂乱无章的排序,所以拉的通讯、信 号线路也凌乱无序,架空线很长,线上没有任何防雷保护措施,入户处也没有安 装任何避雷器;卫星电视接收天线、太阳能热水器等都在屋顶放置,没有防雷设 施进行保护范。而且野外通信、输电线路对雷电产生、泄流环境改变极大,具有 强大的引雷作用,增加了农村遭雷击的几率;田间作业区域没有安全避雷场所, 雷雨天气只能树下或找一简易地方躲雨,也增大了遭受雷击的几率。 3、农村建筑物没有安装必要的防雷设施 一是农村早期建筑物由于是年代久远的老房子,没有安装必要的防雷设施, 二是,随着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部分都建起了新楼,但却由于农民缺乏防 雷安全意识,防雷设施建设成本高等原因,大部分楼房也没有安装必要的避雷带 和避雷网防雷设施。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电视天线等也没有做接地处理,存在 严重的雷击安全事故隐患。

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

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常识 一、什么是滑坡、泥石流? 滑坡、泥石流都是山区常见的自然地质现象。 滑坡——是指山坡受到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类工程开挖等因素的影响,上面的土层或岩层,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滑坡也叫做地滑,许多地方的群众,还形象地把滑坡称为“走山”、“垮山”或“山剥皮”(图1、图2) 图1 滑坡景观示意图(未滑动)

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水坝溃决或冰川、积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图3)。 滑坡的特点是顺坡“滑动”,泥石流的特点是沿沟“流动”。不论是“滑动”还是“流动”,都是在重力作用下,物质由高处向低处的一种运动形式,因此,“滑动”和“流动”的速度都受地形坡度的制约,即地形坡度较缓时,滑坡、泥石流的运动速度较慢;地形坡度较陡时,滑坡、泥石流运动速度较快。 当滑坡、泥石流运动速度较快,并且当滑坡上,或者滑坡、泥石

流运移路径上有城镇、村庄分布时,常常由于人们猝不及防而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所以,人们又常把滑坡、泥石流称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图4、图5)。 在山地环境下,滑坡、泥石流现象虽然不可避免;但通过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滑坡、泥石流危害确实可以减轻。 所谓突发性,也是相对而言。事实上,所有滑坡、泥石流活动都要经历一个孕育→发生→发展→休止的过程,只是时间上有的长、有的短。在孕育阶段,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有一些前兆显示。如果能及时捕捉到这些前兆,就为我们防灾、避灾赢得了宝贵时间。 二、怎样识别滑坡和泥石流沟? (一)滑坡的识别 地形地貌依据:斜坡上的圈椅状、马蹄状地形,多级不正常的台坎,其形状与周围斜坡呈现明显的不协调;斜坡上部存在洼地,斜坡下部常常有泥土挤出或有丘状鼓起,坡脚挤占河床;两条沟谷的源头在斜坡上部转向并汇合等等。上述地形特征的存在往往是曾经发生过滑坡的地貌判别依据。斜坡上有比较明显的裂缝,裂缝有加长、加宽现象,坡体上的房屋发生开裂、倾斜等,是潜在滑坡的识别依据。

雷电灾害防范常识: 防雷电安全知识

防雷电安全知识 雷电应属于一种自然现象,但是不加以控制和预防,它同样算是一种自然灾害,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故。虽然它属无法抗拒的自然因素,所造成的危害和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但是加强预防和控制也是可以避免的。因此在夏季雷雨季节前加强学习雷电相关安全知识,以便做出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工作。 一、雷电的产生 空中的尘埃、冰晶等物质在云层中翻滚运动的时候,经过一些复杂过程,使这些物质分别带上了正电荷与负电荷。地面的凸出物、金属等会被感应出正电荷,随着电场的逐步增强,雷云向下形成下行先导,地面的物体形成向上回流,二者相遇即形成对地放电。这就容易造成雷电灾害。 二、雷电的主要特点 冲击电流大、时间短、雷电流变化梯度大、冲击电压高:强大的电流产生的交变磁场,其感应电压可高达上亿伏。 三、雷电造成的破坏 当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上,强大的雷电流使建(构)筑物水份受热汽化膨胀,从而产生很大的机械力,导致建筑物燃烧或爆炸。另外,当雷电击中接闪器,电流沿引下线向大地泻放时,这时对地电位升高,有可能向临近的物体跳击,称为雷电“反击”,从而造成火灾或人身伤亡。而感应到正在联机的导线上就会对设备产生强烈的破坏性。当雷电接近架空管线时,高压冲击波会沿架空管线侵入室内,造成高电流引入,这样可能引起设备损坏或人身伤亡事故。如果附近有可燃物,容易酿成火灾。 四、雷电发生时如何注意人身安全 1.相关防范措施 当雷电发生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家电设备,如收音机、电

视机、计算机、电话机等,室外天线和电源线要接地良好,空调器、电冰箱、抽油烟机也要停止使用,以防感应雷和雷电波的侵害。房屋门窗要关闭好,有条件的家庭,门窗可安装金属网罩并接地良好,以防球形闪电入室。如果人在户外,雷雨时应及时进入有避雷设施的场所,不要在孤立的电杆、房檐、大树、烟囱下躲避。当雷电距离很近时,不要撑开带铁杆的雨伞,头顶上方要避开金属物,不要使用手机,避免直击雷的袭击。在水田劳动或者在河里游泳,应立即离开水中,以防雷电通过水的传导而遭雷击。在雷雨中,若感到头、颈、身体有麻木的感觉,这是即将遭受雷击的先兆,应立即躺下。雷暴天气出门,最好穿胶鞋,这样可以起到绝缘的作用。万一遇到被雷电击昏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外部心脏挤压按摩,并及时送往医院抢救。 2.个人防雷电十大秘诀 (1)应该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应躲入建筑物内。 (2)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 (3)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它类似金属装置。 (4)减少使用电话和手提电话。 (5)切勿游泳或从事其它水上运动,不宜进行室外球类运动,离开水面以及其它空旷场地,寻找地方躲避。 (6)切勿站立于山顶、楼顶上或其它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 (7)切勿处理开口容器盛载的易燃物品。 (8)在旷野无法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时,应远离树木和桅杆。 (9)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宜把羽毛球、高尔夫球棍等

第二章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滑坡教学设计(正)

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学设计 岳阳市十四中学秦为胜 一、基本说明 1模块: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三节 5学时数: 1.5课时 二、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通过初中地理与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对自然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危害有所了解,但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相互关系与我国的分布并不很明确,知识缺乏系统性。 2、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教材分析: 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例如地震、地裂缝、构造断裂、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从课时容量考虑,我们选择讲述地震、火山(本课增加)、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教材对这三种灾害的表述方法基本相同:一讲灾害特点与成灾原因;二讲我国时空的分布,三讲通过阅读教材介绍其危害及预防,地质灾害的成因与分布是教材的重点内容。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滑坡和泥石流虽然诱发的原因不同,但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的地区也基本相同,为了减少重复,教材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讲述。 在前面分别讲述地质灾害的基础上,本课件从各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上进一步做了分析。这段内容在选修五的高中地理教材中虽然没有,但适当讲解有助于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内在联系,它从一个比较新的角度说明了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这种动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不仅对深入分析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是必要的,而且符合教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本课件通过具体例子介绍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第一方面说明了同一地域地质灾害生成的关联性。第二方面说明了一次地质灾害中原发灾害和诱发灾害的成灾关联性,由地震诱发的其他灾害,不局限于地质灾害,这更说明了灾害之间的联系十分广泛。第三方面说明了人类活动与灾害的关联性。现在由于人类活动而引发或诱发地质灾害的事件越来越多。有资料表明,全世界的滑坡灾害中,70%以上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 3、关于四类主要地质灾害的教法建议: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四类地质灾害。考虑到学生一般很少直接接触到这几类灾害现象,因此,应该尽量使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让学生获得最初的感性认识。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把握各类灾害的成因、危害,但也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这些灾害在空间的分布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为什么那些地区会有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质灾害大部分都不是人类行为造成的(例如大部分的地震都是构造地震),而是地球运动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有其自身的发生规律。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这是无法回避的。但我们可以加强对这些灾害的研究,并积极防御,减少由于人为原因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在介绍火山喷发产生的灾害时,应该引导学生从正负两方面来考虑。即火山是强烈地质作用的表现,火山既摧毁了旧的土地,也创造了新的土地,火山活动的研究是了解地球内部运动规律的窗口。许多火山本身就是十分独特的旅游景点。

预防崩塌、泥石流、滑坡措施

预防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安全技术措施 汛期是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高发期,为响应上级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的要求,要认真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立防灾责任制、落实地质灾害险情巡查、汛期值班、灾情速报、应急抢险等各项制度,组织广大职工群众,建立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体系,切实减少灾害损失。 1、加强水文、气象的预报工作,特别是对小范围的局部暴雨的预报。因为暴雨是形成泥石流的激发因素。当月降雨量超过350毫米时,日降雨量超过150毫米时,矿防汛指挥部开始发出泥石流警报。 2、汛期地质灾害,主要与降雨有关,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特别是要注意与降雨有关的气象预报。还要注意收听收看地质灾害天气预报。 3、注意房前屋后山坡坡体及沟谷内水流夹带泥砂的变化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些异常情况,采取监测措施或主动采取躲避措施。 4、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前,都有一些程度不同的前兆,比如山体裂缝、岩石掉块、泉水变浑、沟谷内水流夹带的泥

砂增多、家畜家禽出现异常反映等,发现这些情况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积极采取搬迁避让等有效措施。 5、禁止开挖坡脚、开山采石、在沟谷内大量弃渣、在坡体上大量蓄水等一些人类活动,避免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6、房屋不要建在沟口和沟道上,占据沟道的房屋应迁移到安全地带 7、不能把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在冲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在雨季到来之前,必须清除沟道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 8、保护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提高小流域植被覆盖率,在村庄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 9、雨季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一旦听到上游传来异常声响,应迅速向两岸上坡方向逃离。雨季穿越沟谷时,先要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再快速通过。 10、泥石流监测预警,监测沟岸滑坡活动情况和沟谷中松散土石堆积情况,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 11、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对矿区工业广场和周围山体经常进行巡查,发现不安全因素时,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山体溃决引发泥石流灾害。

浅谈广东省农村雷电灾害原因及防护措施

浅谈广东省农村雷电灾害原因及防护措施 摘要通过对广东省典型的农村雷电灾害分类分析,指出当前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现状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得出导致农村雷电灾害频繁发生的几个主要原因及农村防雷的防护对策,期望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将农村防雷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浅谈;农村;雷电灾害;防护 雷电是发生在大气层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对我们而言,它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主要表现为雷电所造成的雷击具有极大的破坏性,雷击建筑物、公共设施、家用电器、计算机机房或受感应雷的影响而损坏、危及人身安全、导致电力设备和油库、气库等发生火灾等。因此,它直接威胁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目前仍一定程度上成为防雷减灾管理的盲区,农村的防雷工作不容忽视。江门市地处珠三角西部,属多雷区与强雷区的边缘处。本文主要通过农村典型的雷击灾害分类分析,探讨农村防雷安全措施。 1 农村雷电灾害的现状 农村是雷电防御的薄弱区和雷电灾害的多发区,是防雷管理工作的簿弱环节,据有关部门防雷减灾调查资料分析,农村雷击灾害约占总数的3/4左右,同时雷击导致农民电视、电话、有线电视等损坏和引发火灾的事例也很多。特别是雷击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例,农村占80%以上。数据表明,雷电灾害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危害程度上都是触目惊心的,农村是雷电防御的薄弱区甚至盲区。因此,让广大农村了解雷电相关知识、增强防雷意识、强化防雷措施对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十分有利。 2 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分类 我们通过对农村雷电灾害分类分析,认为导致农村雷电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农村地理环境和生产条件的限制,防雷设施奇缺及防雷设施基础建设差,防御雷电灾害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防雷常识,不能及时获得雷电预警信息,农村防雷减灾行政管理的约束力薄弱。 1)地理环境和生产条件的限制。今年雷雨季节我市已发生多起雷电灾害事故,市防雷设施检测所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市民要防雷意识,特别是村民到田间劳动时要特别注意防范雷击。今年9月3日,新会区大泽镇莲塘村一女村民在田间劳动时遭雷击身亡。同日,崖门镇某中学一女生被雷击受伤住院治疗。今年到目前为止,我市已发生9起雷击人身伤亡事故,共造成7人死亡,2人重伤。这9起雷击人身伤亡事故中有7起发生在农村的田间。另外还发生6宗雷电击损无防雷设施的建筑物事故(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还有70多宗计算机信息系统、家用电子电器设备被雷击损毁的事故。我市今年的雷电灾害为近10年来所罕见。山区和平原都有发生雷击的可能,农村有些房屋本身就建在雷电多发区,容易遭受雷击,这由地理环境限制;因为农民大多长期在空旷的田野或山坡生产劳作,不可避免要遇上雷雨天气,同时,由于现在的田野或山坡基本没有相应的安装有防雷设施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最新版)

( 安全常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最新版) Safety accidents can cause us great harm. Learn safety knowledge and stay away from safety accidents.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最新版) 1、房屋不要建在沟口和沟道上 受自然条件限制,很多村庄建在山麓扇形地上。山麓扇形地是历史泥石流活动的见证,从长远的观点看,绝大多数沟谷都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因此,在村庄选址和规划建设过程中,房屋不能占据泄水沟道,也不宜离沟岸过近;已经占据沟道的房屋应迁移到安全地带。在沟道两侧修筑防护堤和营造防护林,可以避免或减轻因泥石流溢出沟槽而对两岸居民造成的伤害。 2、不能把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 在冲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将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固体物源、促进泥石流的活动;当弃土、弃渣量很大时,可能在沟谷中形成堆积坝,堆积坝溃决时必然发生泥石流。因此,在雨季到来之前,最好能主动清除沟道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

力。 3、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 泥石流的产生和活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环境好的区域,泥石流发生的频度低、影响范围小;生态环境差的区域,泥石流发生频度高、危害范围大。提高小流域植被覆盖率,在村庄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不仅可以抑制泥石流形成、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而且即使发生泥石流,也多了一道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屏障。 4、雨季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 雨天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一旦听到上游传来异常声响,应迅速向两岸上坡方向逃离。雨季穿越沟谷时,先要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再快速通过。山区降雨普遍具有局部性特点,沟谷下游是晴天,沟谷上游不一定也是晴天,“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群众对山区气候变化无常的生动描述,即使在雨季的晴天,同样也要提防泥石流灾害。 5、泥石流监测预警

选修5第二章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滑坡、泥石流灾害(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15分钟) 1. 我国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种类有() A. 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B. 地震、泥石流、滑坡 C. 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 D. 地震、火山、海水入侵 2. 对我国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是() A. 地震 B. 火山喷发 C. 滑坡 D. 泥石流 读“我国特大型、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据此完成3~5题。 3. 我国六大地区中,出现特大型、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 A. 西北地区 B. 西南地区 C. 中南地区 D. 华东地区 4. 针对这种自然灾害的措施有() A. 植树造林 B. 开垦梯田 C. 增加城市建设 D. 减少降水 5. 有关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震多发区一定是滑坡、泥石流频发区 B. 地质灾害的频率与人口快速增长无关 C. 地震不能引发火灾、海啸等地质灾害 D. 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会发生地质灾害 6. 读“世界局部地区泥石流分布图”和“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泥石流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2)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3)非洲与亚欧两洲相比,泥石流出现的可能性较小,B地区泥石流较A地区少,试分析其原因。 (4)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的主要人类活动有哪些? (5)泥石流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减轻其危害的针对性措施有哪些? 1. B 解析:影响我国的地质灾害有10多种,其中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主要有地震、泥石流、滑坡。 2. A 解析:地震是对我国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3. B 4. A 5. D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地质灾害的成因、防御措施、关联性及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第3题,从图中很容易看出西南地区出现灾害的次数最多。第4题,植树造林是防止山崩、滑坡、泥石流的很有效的措施。第5题,用排除法较容易得出答案。 6. (1)主要分布在山区。 (2)①地壳活动频繁,岩石破碎;①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①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3)非洲总体降水相对而言比较少。B地地处内陆,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4)砍伐森林;大规模的工程活动等。 (5)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们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至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措施:①加强植树造林;①人类的大型工程建设要注意保护当地植被,保持生态平衡;①可建设一些护坡工程。 解析:将两幅泥石流分布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叠加起来后就会发现其分布地区

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的调查报告

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的调查报告 ----北仑中学高一(1)班胡烨一.研究动机 北仑大碶街道青林 村,一个山清水秀的美 丽村庄,但前晚肆虐的 “卡努”台风却给这个平 静的小村庄带来了一场 意想不到的灾难:昨晚 10时左右突发泥石流,众多木结构的老宅轰然倒塌,8人不幸丧生,另有1人失踪。 可见,泥石流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而滑坡亦是如此! 二.研究目的 泥石流作为山区城镇常见的地质灾害,是一种含有大量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高浓度的液相、固相混合流),其中的固体物质特指泥、砂、石。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极大、运动快速、历时短暂等特点,且具有强大的侵蚀、搬运能力等自然属性,其是以冲撞(击)、淤埋和堵塞等方式对其流经路途上的各种城镇设施进行破坏,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滑坡、崩塌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对人类生产生活场所、交通运输、水利水电工程、矿山等造成严重损失。当前,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问题十分突出,且灾情相当严重。因此,分析山区城镇泥石流灾害及其成因,对于加强城镇泥石流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研究,通过数据整理出数据 四.研究内容 1.泥石流的相关概述 (一)泥石流的概念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过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破坏力。 (二)泥石流的类型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课时2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

课时2 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 害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2.学会分析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 一、我国的泥石流灾害 1.我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范围广、危害之大世界少有,其形成与分布与地形、地势有着明显的关系。 2.种类 (1)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①半湿润、②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干旱季节的风化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湿润季节的③降雨成为泥石流暴发的主要激发因子。 (2)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在④102°E以西的高原上,由于这些地区人口稀少,致灾效应并不突出。 3.成因:泥石流的形成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地质和地形条件时,⑤降雨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⑥人为因素有时甚至变为主导作用。 4.分布 (1)大体以燕山、⑦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分为两部分。 (2)该线以西的⑧华北山地、黄土高原、⑨秦岭山地、⑩川滇山地和西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主要发育区,呈?带状或?片状分布。

(3)该线以东的?辽东、?华东和中南山地以及?台湾、海南山地,泥石流呈?零星分布。 二、我国的滑坡灾害 1.形成:我国滑坡的形成原因很多,其中?暴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外部因素。 2.季节:每年的?6~8月为我国滑坡灾害的主要活动期。 3.分布:我国滑坡大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滑坡分布较为稀疏, 西部较为密集。其中以?秦岭—○21川西—○22滇西山地为极密集区。我国滑坡灾害频率最高的 是四川省。 思考 1.为什么我国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地区? 答案 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2.人类活动是如何诱发地质灾害的? 答案 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水量和汇水速度加大,是泥石流日趋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人类若修建水库选址、设计不当,易诱发地震。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探究点一 我国的泥石流灾害 探究活动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泥石流防治措施

泥石流及其治理措施 一、泥石流简介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二、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措施 泥石流有不同的特点,相应的治理措施也应有所不同。在以坡面侵蚀及沟谷侵蚀为主的泥石流地区、应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以工程措施;在崩塌、滑坡强烈活动的泥石流发生(形成)区,应以工程措施为主,兼用生物措施,而在坡面侵蚀和重力侵蚀兼有的泥石流地区,则以综合治理效果最佳。 (一)生物措施 泥石流防治的生物措施是包括恢复植被和合理耕牧。一般采用乔、灌、草等植物进行科学地配置营造,充分发挥其滞留降水,保持水土,调节径流等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制止泥石流发生或减小泥石流规模,减轻其危害程度的目的。生物措施一般需要在泥石流沟的全流域实施,对宜林荒坡更需采取此种措施。但要正确地解决好农、林、牧、薪之间的矛盾,如果管理不善,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与泥石流工程防治措施相比较,生物防治措施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风险小,能促进生态平稳,改善自然环境条件,具有生产效益,以及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生物措施初期效益一般不够显著,需三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才可发挥明显作用,在一些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现象严重地段,单独依靠生物措施不能解决问题,还需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才能产生明显的防治效能,生物措施包括林业措施、农业措施和牧业措施等各种措施,通常在同一流域内随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及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因地制宜的进行具体布置。 (二)工程措施 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是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相应采取蓄水、引水工程,拦挡、支护工程,排导、引渡工程,停淤工程及改土护坡工程等治理工程,以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通常适用于泥石流规模大,暴发不很频繁、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呢?滑坡和崩塌都是 自然界中的重力地貌过程。滑坡是在重力作用下,岩土物质沿着斜坡作整体的下滑运动,诱发滑坡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震、降雨和融雪等。 崩塌,是陡坡上的岩石土体受重力影响突然而迅速的垮落的现象。崩塌一般发生在悬崖峡谷,或者是坡度大的湖、海岸的陡峭地段。崩塌的速度比滑坡快很多。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岩屑、泥土、沙石、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组成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坡面或沟床向下运动。 很多人分不清泥石流和滑坡,这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泥石流沿着沟床流动,在流体和沟床之间存在着泥浆滑动面,没有山体破裂面;而滑坡是山体破裂沿着坡面下滑,这是泥石流和滑坡的不同。

泥石流的活动可以分为三个过程:形成—输移—堆积。在形成区,暴雨浸润打击,水分充分浸润饱和,大量积聚的泥沙、岩屑和石块等物质会沿着斜坡形成土、石和水的混合流体,山坡坡面土层渐渐失稳,沿着斜坡下滑。 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 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雷电灾害防御公共服务现状及对策 王海峰

雷电灾害防御公共服务现状及对策王海峰 发表时间:2018-12-18T09:30:16.50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6期作者:王海峰 [导读] 雷电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邯郸市雷电特征及其影响较大。 河北省邯郸市气象局河北邯郸 056001 摘要:雷电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邯郸市雷电特征及其影响较大。因此加强邯郸市防雷减灾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于减少雷击事故出现率,保护国家以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地方经济和谐稳定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雷电灾害;公共气象服务;防御对策 引言 雷电灾害是一种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现代化水平提高,城市规模扩展,高层化、智能化建筑大量涌现,各类电子信息系统也广泛运用于公众生产生活中,这些电子系统均属微电子设备,对外界因素敏感,极易受到雷电侵袭,一旦遭受雷电危害,会出现人员伤亡、火灾及信息系统瘫痪等不良事件。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脉东麓, 西面是太行山脉,为中、低山丘陵地貌,东面则是华北平原,境内海拔落差较大,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受其地形地貌位置以及气候特征影响,邯郸市夏季常出现雷暴活动,年平均雷暴日数西部山区多于东部平原,有自西向东逐渐减少趋势,一年中以7月最多,一日中雷暴多出现在午后到前半夜发生,集中出现在16~21时,几乎每年都可能会因雷电灾害造成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严重时甚至导致出现雷击伤人事故,如2004年7月14日邯郸市峰峰矿区及周围乡镇遭受雷击,致使5人死亡、9人重伤、7人轻伤。因此加强邯郸市防雷减灾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于减少雷击事故出现概率,保护国家以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地方经济和谐稳定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邯郸市防雷减灾工作现状 近年来,邯郸市气象防雷中心坚持将防雷减灾管理工作当作重点任务开展,严格贯彻落实《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河北省防雷减灾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地方防雷减灾管理细则,强化雷电灾害防御组织管理,积极执行雷电监测、预报预警工作、雷电灾害调研鉴定及防雷科普宣传工作,结合当地雷电监测历史资料对雷电易发区域及其防范等级划分,向公众及时公布有关信息,同时深入各单位及社区、中小学校、农村等地方,积极开展防雷减灾宣传、防护、检测等工作。 邯钢是特大型钢铁企业,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板材生产基地,是河北钢铁集团核心企业,被誉为“全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生产、加工、存储等环节都属于易燃易爆危险环境,设施复杂,属于重点防雷安全单位。从2013年4月8日起,河北省邯郸市防雷中心开始对邯钢防雷设施进行年度春季安全检测工作,防雷检测人员克服困难,完成对能源中心、炼铁厂、炼钢厂、焦化厂、冷轧厂、热轧厂、大型轧钢厂、烧结厂等二十一个分厂建筑物、设备、管道、配电室、主控室等易燃易爆场所的防雷安全检测,对检测中发现的防雷隐患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并及时复检,对检测合格单位发放了《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报告》,经过防雷中心检测人员的不懈努力,顺利完成了邯钢的年度春季检测工作,确保雷雨季节该类场所防雷安全生产工作不出纰漏,为企业安全运营提供有力保障。 2邯郸市雷电灾害防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社会公众雷电防护意识淡薄 邯郸市防雷减灾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较大成就,但纵观工作开展过程中,总结发现仍有一部分群众防雷意识还较为淡薄。近些年来,邯郸市防雷中心注重对地方群众开展防雷减灾知识宣传,但开展过程中缺乏长效机制,仍有一部分群众缺乏对防雷减灾知识的了解,尤其是偏远且通讯、交通不发达的山区,农民居住分散,地形崎岖,防雷减灾知识宣传覆盖面落实不到位,加上村里大部分为年龄偏大的老人和年幼孩子,有的还长期存在封建迷信思想,认为雷电灾害属上天对个人的惩罚,对于雷电灾害预防措施毫不知情,这些因素均造成农村区域雷击事故频繁出现,且难以调查防御,需要不断提升防雷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力度及相关减灾技巧推广应用。 2.2防雷减灾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强 当前,邯郸市防雷中心人事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缺乏高素质、高技术的防雷专业性人才。特别是基层气象部门防雷减灾管理人员大都身兼多职,职责分工不够明确,防雷减灾管理工作相对混乱,日常工作开展难免有走过场现象,还有些人员防雷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对防雷减灾技术认识也不到位,制约防雷减灾管理工作正常开展,尤其是钢铁、化工等及等易燃易爆防雷隐患排查以及大型工程防雷安全监管工作,防雷减灾技术人员要求还跟不上。 3雷电灾害防御公共服务对策 3.1加强防雷知识宣传 邯郸市气象局应加强防雷减灾科学知识宣传,以增强全社会对防雷知识认知度及防雷减灾意识,进行科学防雷、避雷,推动邯郸市防雷减灾工作顺利开展。由于偏远农村和中小学校对防雷知识认知浅薄,应加大学校和农村地区防雷知识宣传,各级政府部门应认识到防雷减灾重要性,为防雷宣传保驾护航。邯郸市气象部门可借助于报纸、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短信等多渠道宣传防雷减灾知识,结合专题和专家讲座等,做好防雷减灾公共服务知识宣传和普及。 3.2建立和完善雷电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结合邯郸市雷暴特点、灾害发生、产业和行业分布等,同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同各地相符的防雷减灾方案,推动全市防雷监测网建设,完成闪电定位系统建设,借助于多普勒数字雷达和闪电定位仪对雷暴天气和闪电发生发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加大研究闪电定位系统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信息力度,对邯郸市雷电灾害加强监测,就实时监测资料的基础分析做好雷电灾害预警工作,利用现代化多媒体传播平台向全社会、尤其是雷电环境评价重点区域和雷电防护单位发布雷电预警信息,为当地政府部门的防雷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3.3加强部门联动,消除防雷安全隐患 积极开展面向不同行业雷电预报预警服务,气象防雷中心联合城建、安监、国土、农业等部门,做好沟通协作,共同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全市防雷安全隐患整改情况、检测机构服务情况、被检单位履行法定义务情况等进行检查,做好邯郸市雷电灾害调查工作,对全市防雷形式加强分析,做好全市易燃易爆、化工等危险场所、重点工程、人员密集场所等防雷检测及雷击风险评估,降低雷电危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