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JGJ91科学实验室建筑设计规范

JGJ91科学实验室建筑设计规范

JGJ91科学实验室建筑设计规范
JGJ91科学实验室建筑设计规范

JGJ91科学实验室建筑设计规范

JGJ91-93 科学实验室建筑设计规范(3.23)

第1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科学实验建筑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制定

本规范。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工业企业、大专院校等以通用实

验室为主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科学实验建筑设计。其它类同的科学实验建筑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科学实验建筑设计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现行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做到

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确保质量、节省能源和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第1.0.4条科学实验建筑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

规定。

第2章术语

第2.0.1条科学实验建筑:用于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的建筑。一般包括实验用房、辅助用房、公用设施等用房。

第 2.0.2条实验用房:直接用于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的用房。包括通用实验室、专用实验室和研究工作室。

第2.0.3条辅助用房:为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提供服务的用房。包括学术活动室、

图书资料室、实验动物房、温室、标本室、附属加工厂、器材库等。

第2.0.4条公用设施用房:为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提供所需环境及其它条件保证的

用房。包括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制冷、给水、排水、软化水、煤气、特殊气体、压缩

空气、真空、照明、供配电、电讯等设施的用房。

第2.0.5条通用实验室:适用于多学科的以实验台规模进行经常性科学研究和实验

工作的实验室。

第2.0.6条专用实验室:有特定环境要求(如恒温、恒湿、洁净、无菌、防振、防辐射、防电磁干扰等)或以精密、大型、特殊实验装置为主(如电子显微镜、高精度天平、谱

仪等)的实验室。

第2.0.7条研究工作室:用于科研实验人员从事理论研究、准备实验资料、查阅文献、整理实验数据、编写成果报告等的用房。

第2.0.8条标准单元组合设计:为保证实验用房具有适应性的设计原则,即从当前

和长远科学实验工作内容、仪器设备及人员的发展变化出发,综合考虑确定实验用房的三

维空间尺寸、实验室建筑设备及实验仪器设备的布置、建筑结构选型、公用设施供应方式等。对于框架结构,一个标准单元系指一个柱网围成的面积;对于混合结构,一个标准单

元相当于框架结构一个柱网围成的面积。

第 2.0.9条生物培养室:在人工环境条件下进行生物培养的用房。包括微生物培养、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等用房。要求的环境条件包括温湿度、光照、空气、水分、酸碱度等

及灭菌消毒等措施。常采用的仪器设备包括摇床、培养箱等。

第2.0.10条天平室:设置称量精度为±0.1~0.01mg天平的房间。天平可设置在较

简单的防振天平台上。

第2.0.11条高精度天平室:设置称量精度为±0.002~0.001mg的微量天平的房间,要求恒温、恒湿、防振、防风、防尘、防腐蚀性气体、防阳光直射等环境条件。

第2.0.12条前室:也称为缓冲间或过渡间,并可兼作更衣换鞋间。

第2.0.13条准备间:某些专用实验室的配套房间,供实验人员做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第2.0.14条防生物危害实验室:也称为生物安全实验室。用于从事有害微生物及病毒实

验工作的房间,最重要的环境条件是维持房间的负压。

第2.0.15条管道井:用于通行各类公用设施立管的竖向井道。

第2.0.16条管道走廊:用于通行各类公用设施立管及水平管道的空间。

第2.0.17条管道技术层:用于通行各类公用设施水平管道的空间。

第2.0.18条应急喷淋:为保证实验人员在实验工作中受到化学及生物危害时的安全,多在靠近该类实验室的公共走道处设置带有自动或人控开关的喷淋设备,以备实验人员一

旦被药品污染时,能及时进行喷淋救护。

第2.0.19条反应池:指排水系统排出的污(废)水中含某些有害物质时,在建筑物内

或附近设置排出污水处理的构筑物,用物理、化学方法予以处理,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第2.0.20条实验室工作接地:为保证要求接地的仪器设备稳定工作而设置的接地。

第2.0.21条供电电源工作接地:为交流和直流电源系统提供的接地。

第2.0.22条保护接地:为保障人身及设备安全而设置的接地。

第2.0.23条特殊防护接地:为静电防护、电磁屏蔽防护等提供的接地。

第2.0.24条防雷接地:为保证建筑物防雷装置可靠工作而设置的接地。

第3章基地选择和总平面设计

3.1 基地选择

第3.1.1条基地选择必须符合当地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应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良田。

第3.1.2条基地应满足科学实验工作的要求,并应具有水源、能源、信息交换和协作条件,交通方便。

第3.1.3条基地选择应满足建筑用地、实验用地、绿化用地和环境净化的需要,并应留有发展用地。

第3.1.4条基地与易燃、易爆品生产及储存区之间的安全距离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

第3.1.5条基地应避开噪声、振动、电磁干扰和其它污染源,或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对科学实验工作自身产生的上述危害,亦应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止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第3.1.6条基地应有相应的安全消防保障条件及措施。

3.2 总平面设计

第3.2.1条总平面设计应符合科学实验工作的要求,规划面积指标应按《科研建筑工程规划面积指标》的规定执行。

第3.2.2条总平面设计应包括各类用房、室外实验场地和道路的平面布置及竖向设计、公用设施管网的综合设计及环境设计等。

第3.2.3条总平面设计应合理利用基地的原有地形、地貌、地物、水面和空间以及现有的公用设施等。

第3.2.4条各类用房宜集中布置,做到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且留有发展余地。

第3.2.5条住宅不宜建在科学实验区内。当建在同一区域内时,则应相互分隔,另设出入口,并应符合防止污染及干扰的有关规定。

第3.2.6条使用有放射性、爆炸性、毒害性和污染性物质的独立建筑物或构筑物,在总平面中的位置应符合有关安全、防护、疏散、环境保护等规定。

第3.2.7条公用设施用房在总平面中的位置应符合节能和环境保护等要求。变配电室、冷冻站等宜设置在对周围环境干扰最少且靠近使用负荷中心处。当科学实验工作有隔振要求时,应根据其防振距离要求进行布置,在无法保证防振距离时,应采取必要的隔振措施。

第3.2.8条各类公用设施管网应综合布置,并与室外环境设计相结合,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方便使用和维护,并留有发展余地。

第3.2.9条环境设计应符合当地主管部门的绿化要求,且宜适当提高绿化率。绿化植物品

种的选用应有利于净化空气、防止污染。

第4章建筑设计

4.1 一般规定

第4.1.1条科学实验建筑应由实验用房、辅助用房、公用设施用房等组成。其设计应合理安排各类用房,做到功能分区明确、联系方便、互不干扰。

第4.1.2条通用实验室、专用实验室及研究工作室宜采用标准单元组合设计,其结构选型及荷载确定应使建筑物具有使用的适应性。

第4.1.3条窗

第4.1.3.1条设置采暖及空气调节的科学实验建筑,在满足采光要求的前提下,应减少外窗面积。设置空气调节的实验室外窗应具有良好的密闭性及隔热性,且宜设不少于窗面积1/3的可开启窗扇。

第4.1.3.2条底层、半地下室及地下室的外窗应采取防虫及防啮齿动物的措施。

第4.1.4条门

第4.1.4.1条由1/2个标准单元组成的实验室的门洞宽度不应小于1m,高度不应小于

2.10m。由一个及以上标准单元组成的实验室的门洞宽度不应小于1.20m,高度不应小于2.10m。

第4.1.4.2条有特殊要求的房间的门洞尺寸应按具体情况确定。

第4.1.4.3条实验室的门扇应设观察窗。

第4.1.4.4条外门应采取防虫及防啮齿动物的措施。

第4.1.5条走道

第4.1.5.1条走道最小净宽不应小于表4.1.5.1的规定。

走道最小净宽(m) 表4.1.5.1

第4.1.5.2条走道地面有高差时,当高差不足二级踏步时,不得设置台阶,应设坡道,其坡度不宜大于1:8。

第4.1.6条楼梯

第4.1.6.1条楼梯设计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

第4.1.6.2条科研实验人员经常通行的楼梯,其踏步宽度不应小于0.28m,高度不应大于0.17m。

第4.1.7条四层及以上的科学实验建筑宜设电梯。

第4.1.8条厕所

第4.1.8.1条厕所距最远工作点不应大于50m。

第4.1.8.2条厕所应设前室,并配备洗手盆及镜箱。

第4.1.8.3条男厕所每30人设大便器一具,每25人设小便器一具(小便槽按每

0.60m长度相当一具小便器计算),且大便器和小便各不宜少于两具。女厕所每15人设大便器一具,且不宜少于两具。

第4.1.9条科学实验建筑内应设卫生用具间,可独立设置或与厕所结合设置,其内应设拖布池及拖布吊挂设施和地漏。

第4.1.10条更衣间

第4.1.10.1条科学实验建筑宜设更衣间,每人使用面积不宜小于0.60m2,且应设更衣柜及换鞋柜。

第4.1.10.2条更衣间可采用集中式、分散式或两者结合的布置方式。

第4.1.11条采光

第4.1.11.1条通用实验室、研究工作室宜利用天然采光,房间窗地面积比不应小于1:6。

第4.1.11.2条利用天然采光的阅览室窗地面积比不应小于1:5。

第4.1.12条隔声

第4.1.12.1条通用实验室、学术活动室允许噪声级不宜大于55dB(A声级);研究工作室、阅览室允许噪声级不应大于50dB(A声级)。

第4.1.12.2条产生噪声的公用设施等用房不宜与实验室、研究工作室、学术活动室及阅览室贴邻,否则应采取隔声及消声措施。

第4.1.13条隔振

第4.1.13.1条产生振动的公用设施等用房不宜与实验室、研究工作室、学术活动室及阅览室贴邻,且宜设在底层或地下室内,其设备基础等应采取隔振措施。

第4.1.13.2条设在楼层或顶层的空调机房、排风机房等,其设备基础等应采取隔振

措施。

第4.1.14条室内净高

第4.1.14.1条通用实验室和研究工作室的室内净高:当不设置空气调节时,不宜低

2.80m;设置空气调节时,不应低于2.40m。

第4.1.14.2条专用实验室的室内净高应按实验仪器设备尺寸、安装及检修的要求确定。

第4.1.14.3条走道净高不应低于2.20m。

第4.1.15条室内装修

第4.1.15.1条实验用房、走道的地面及楼梯面层,应坚实耐磨、防水防滑、不起尘、不积尘;墙面应光洁、无眩光、防潮、不起尘、不积尘;顶棚应光洁、无眩光、不起尘、

不积尘。

第4.1.15.2条使用强酸、强碱的实验室地面应具有耐酸、碱腐蚀的性能;用水量较

多的实验室地面应设地漏。

第4.1.15.3条需要定期清洗、消毒或防尘要求高的实验室,其地面、墙面和顶棚应

做整体式防水饰面。墙面与墙面之间,墙面与地面之间、墙面与顶棚之间宜做成半径不小

于0.05m的半圆角。室内应减少突出的建筑构配件及明露管道。

第4.1.15.4条通用实验室不宜设吊顶。

第4.1.15.5条需设吊顶且无严格密封要求的空间,宜采用活动板块式吊顶。

4.2 通用实验室

第4.2.1条通用实验室标准单元组合设计应满足使用要求,并与通风柜、实验台及

实验仪器设备的布置、结构选型以及管道空间布置紧密结合。

第4.2.2条通用实验室标准单元开间应由实验台宽度、布置方式及间距决定。实验

台平行布置的标准单元,其开间不宜小于6.60m。

第4.2.3条通用实验室标准单元进深应由实验台长度、通风柜及实验仪器设备布置

决定,且不宜小于6.60m;无通风柜时,不宜小于5.70m。

第4.2.4条由1/2个标准单元组成的通用实验室,靠两侧墙布置的边实验台之间的

净距不应小于1.60m。当靠一侧墙改为布置通风柜或实验仪器设备时,其与另一侧实验台

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50m。

第4.2.5条由一个标准单元组成的通用实验室,靠两侧墙布置的边实验台与房间中

间布置的岛式或半岛式中央实验台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60m。当靠侧墙或房间中间改为

布置通风柜或实验仪器设备时,其与实验台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50m。岛式实验台端部

与外墙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6.60m。

第4.2.6条按第4.2.4条和第4.2.5条规定布置的通用实验室,如一侧墙或两侧墙

靠近外墙部位开设通向其它空间的门时,其相应的净距应增加0.10m。

第4.2.7条由一个以上标准单元组成的通用实验室,实验台之间或实验台与实验仪

器设备之间的净距应符合第4.2.4条、第4.2.5条和第4.2.6条的规定。当连续布置两台

及以上岛式实验台时,其端部与外墙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m。

第 4.2.8条岛式或半岛式中央实验台不宜与外窗平行布置。必须与外窗平行布置时,其与外墙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30m。

第4.2.9条不宜贴靠有窗外墙布置边实验台,不应贴靠有窗外墙布置需要公用设施

供应的边实验台。

第4.2.10条靠侧墙布置的边实验台的端部与走道墙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1.20m。中

央实验台的端部与走道墙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 1.20m。当实验室设置向室内退进的门斗时,则实验台端部与退进门斗的墙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20m。

第4.2.11条当通风柜的操作面与实验台端部相对布置时,其间的净距不应小于

1.20m。第4.

2.12条通用实验室宜由一个或一个以上标准单元组成。

第4.2.13条通用实验室宜集中靠建筑物外墙布置。设置空气调节的通用实验室宜布

置在北向。

4.3 专用实验室

第4.3.1条由标准单元组成的专用实验室,其开间和进深应按实验仪器设备尺寸、

安装及维护检修的要求确定。布置通风柜和实验台时,应符合本规范第4.2.4条~第

4.2.11条的相应规定。

第4.3.2条对有温湿度控制要求的专用实验室,建筑设计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第4.3.3条生物培养室

第4.3.3.1条生物培养室由前室、准备间、生物培养间、器械消毒及清洗间组成。

前室使用面积不应小于8m2,前室内应设家庭服和工作服分开的更衣柜和换鞋柜。

第4.3.3.2条由几个生物培养室组成的生物培养区,亦可在入口处设置集中式更衣

换鞋柜。

第4.3.3.3条生物培养室应防止人流交叉感染。宜布置在建筑物的尽端,不宜开设

外窗。有外窗时,应做双层密闭窗及遮光百叶。

第4.3.3.4条生物培养室或生物培养区与非生物培养区之间,应设置实体砖墙。生

物培养室各功能房间之间,宜采用密封的玻璃隔断墙分隔。玻璃隔断墙的骨架宜采用不易

变形及耐清洗的材料制作。

第4.3.3.5条生物培养室与各功能房间玻璃隔断墙上的门,宜采用推拉门。

第4.3.3.6条生物培养室宜留有设置灭菌器的位置。

第4.3.4条天平室

第4.3.4.1条天平室应设置面积不小于6m2的前室,并可兼作更衣换鞋间。天平室

宜布置在北向,外窗宜做双层密闭窗并设窗帘。

第4.3.4.2条天平室与前室之间应采用密封的玻璃隔断墙分隔,并宜采用推拉门。

第 4.3.4.3条天平台台面和台座,应做隔振处理。天平台沿墙布置时,应与墙脱开,台面宜采用平整、光洁、有足够刚度的台板,并不得采用木制工作台。设在楼层上的天平

台基座,应设在靠墙及梁柱等刚度大的区域。

第 4.3.4.4条高精度天平室除满足上述天平室的要求外,应布置在实验楼底层北向,天平台基应设独立基座(不宜设在地下室楼板上面)。外窗应做双层密闭窗。

第4.3.4.5条高精度天平室其天平台独立基座的允许振动限值,应按制造部门提供

的数据选用,无资料时应符合现行的《机器动荷载作用下建筑物承重结构的振动计算和隔

振设计规程》的规定。

第4.3.5条电子显微镜室

第4.3.5.1条电子显微镜室应按所用设备的允许振动速度和防磁要求,远离振动源

及磁场干扰源布置,且宜布置在建筑物的底层。

第4.3.5.2条电子显微镜室由电镜间、过渡间、准备间、切片间、涂膜间及暗室组成。过渡间面积不应小于6m2,且应设更衣柜及换鞋柜。

第4.3.5.3条电镜间不宜设外窗。

第4.3.5.4条电镜间的室内净高应按设备高度及检修要求确定。

第4.3.5.5条电镜基座应采取隔振措施。与电镜配套使用的有振动的辅助设备及室内空气调节设备等,应设隔振装置。

第4.3.5.6条电镜间、切片间及涂膜间的空气应过滤。人员出入口必须设更衣柜及换鞋柜。

第4.3.6条谱仪分析室

第4.3.6.1条谱仪分析室应远离振动源布置,且宜布置在建筑物的底层。必须布置在楼层时,应采取相应的隔振措施。第4.3.6.2条谱仪分析室由谱仪间、过渡间、样品制备间、化学处理间、暗室、数据处理间及工作间组成。过渡间面积不应小于6m2,且应设更衣柜及换鞋柜。第4.3.6.3条谱仪间应根据使用要求设置通风柜。光源区应设排风罩。

第4.3.6.4条谱仪间内不宜设水盆。

第4.3.7条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

第4.3.7.1条本节规定适用于科研用第三类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及属于第二类放射医疗单位的乙、丙级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和密封型放射源辐照实验室的建筑设计。

第4.3.7.2条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

(1)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按其所使用放射性核素的等效年用量分为三类,即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各类工作单位的等效年用量应符合现行的《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的规定。

(2)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或工作场所)按其所使用放射性核素的最大等效日操作量分为三级,即甲、乙和丙级。各级实验室(或工作场所)的最大等效日操作量应符合现行的《辐射防护规定》的规定。

(3)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按其所属类别,在其周围应划出防护监测区。防护监测区的范围应符合现行的《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的规定。

(4)第三类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及属于第二类的放射医疗单位,可设在市区内。

(5)第三类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及属于第二类的放射医疗单位的乙、丙级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或工作场所)可设在一般建筑物内,但应集中在同一层或一端,与非放射工作场所隔开。

(6)布置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或工作场所)时,应根据污染情况,可将其分成若干区域:乙级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或工作场所)可分为三区,即设白区、绿区和红区。

丙级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或工作场所)可分为二区,即设白区和绿区。

最大等效日操作量小于丙级实验室(或工作场所)规定的下限值时,可不分区。

白区、绿区和红区的标准应符合现行的《开放型放射性物质实验室辐射防护设计规范》的规定。

(7)乙级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或工作场所)各区的布置,应按白区放射性同位素实验

室(或工作场所)应按白区绿区红区布置。丙级绿区布置。乙级实验室(或工作场所)的白区

与绿区之间应设卫生出入口。卫生出入口内应设家庭服衣柜、专用工作服衣柜和淋浴设备,并配以表面污染监测仪器。丙级实验室(或工作场所)的白区与绿区之间,应设换鞋、更衣、洗手和表面污染监测用的过渡间,过渡间面积不应小于6m2。

卫生出入口的规模,应根据进入绿区的总人数确定。淋浴器按最大班人数每5~8人

设一具。

(8)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的布置,白区与白区、绿区与绿区应相对集中,避免相互穿插。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的排列,原则上以放射性活度的低、中、高依次排列。

(9)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的绿区应设放射性固体废物暂存间。暂存间的室内装修标准

不应低于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

(10)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或工作场所)的室内装修力求简洁,应防止积尘和积聚放射

性物质。各种管线宜暗敷,灯具宜采用嵌入式。地面、墙面、顶棚的阴角应做成半径不小

于0.05m的半圆角。

(11)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或工作场所)的门、窗应便于清洗和去污。绿区应设密闭窗,少设开启窗扇。

(12)乙级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或工作场所)的室内装修材料应表面光滑,对放射性物

质吸附性差,易于去污,并具有良好的耐酸、碱腐蚀和耐辐照性能。宜采用聚氯乙烯塑料

卷材整体式地面及踢脚板,其接缝应采用热焊,踢脚板高度不应低于0.25m。墙面和顶棚

应涂以油漆。

(13)丙级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或工作场所)的室内装修标准可适当降低。可采用现制

水磨石地面,但必须打蜡,局部加塑料覆面。并可采用油漆墙面及不起尘的涂料顶棚。

(14)有关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的工艺设计、通风设计、给排水设计、辐射屏蔽

设计、辐射监测设计及放射性三废处理等应合现行的《开放型放射性物质实验室辐射防护

设计规范》的规定。

第4.3.7.3条密封型放射源辐照实验室

(1)有关密封型放射源辐照实验室的设计要求,可参照现行的《60Co辐照站的辐射安

全防护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

(2)密封型放射源辐照实验室可设于市区。实验室的辐照装置应采取有效的屏蔽措施,并应使周围公众所受的照射不超过现行的《辐射防护规定》的相应剂量当量限值。

(3)密封型放射源辐照实验室的围护墙、顶棚和门、观察窗洞口等均应符合防护要求。有关60Co辐照站的辐射安全防护设计应符合现行的《60Co辐照站的辐射安全防护设计规范》的规定。

(4)密封型放射源的贮存室必须符合防护要求,确保周围环境的安全。贮存放射源容

器的贮源坑应防止地下水渗入,并应保持干燥。贮存室应设有防火、防盗及报警装置等设施。

4.4 研究工作室、学术活动室、图书资料室

第4.4.1条研究工作室

第4.4.1.1条研究工作室设置数量应按使用要求确定,每人使用面积不应小于6m2。

第4.4.1.2条研究工作室应靠近实验室或与实验室结合布置。

第4.4.2条学术活动室

第4.4.2.1条学术交流展示厅的使用面积应按使用要求确定。该场所宜与公共交通

空间连通,并应留有布置坐椅或沙发的空间。

第4.4.2.2条小型学术活动室的使用面积不宜小于40m2;中型学术活动室的使用面

积不宜小于60m2。中、小型学术活动室每人使用面积:有会议桌的不应小于1.80m2;无

会议桌的不应小于0.80m2。

第4.4.2.3条学术报告厅的规模应按使用要求确定,并宜设讲台、书写板、幕布,

并留有放置放映设备的空间。容纳人数超过180人时,宜采用台阶式地面,台阶高度应按

不遮挡视线的要求确定。宜设固定坐椅及记录台板。当坐椅自带记录台板时,排距不应小

于 0.95m;当设独立式记录台板时,排距不应小于1m。

第4.4.3条图书资料室

第4.4.3.1条图书资料室应由藏书部分、采编部分、阅览部分、出纳及目录部分等

组成。

第4.4.3.2条图书资料室应布置在环境安静并与实验用房联系方便的位置。

第4.4.3.3条图书资料室宜采用开架阅览室。

4.5 公用设施用房及管道空间

第4.5.1条公用设施用房

第4.5.1.1条公用设施用房包括制冷机房、空调机房、排风机房、给排水及水处理

用房、变配电室、电讯室、气体供应室等。

第4.5.1.2条公用设施用房宜靠近相应的使用负荷中心布置。

第4.5.1.3条公用设施用房布置于地下室时,应采取防潮、防水及通风等措施。

第4.5.2条管道空间

第4.5.2.1条管道空间分为管道井、管道走廊和管道技术层三种,其尺寸及位置应

按建筑标准单元组合设计、公用设施系统设计、安装及维护检修的要求确定。

第4.5.2.2条建筑物内管道不多时,宜采用管道井。集中式管道井应设检修门;分

散式管道井设检修门有困难时,应在管道阀门部位设检修口。

第4.5.2.3条建筑物内管道多且设管道井无法满足要求时,应设管道走廊或管道技

术层,并均应设检修门。

4.6 实验室建筑设备

第4.6.1条通风柜

第4.6.1.1条通风柜宜采用标准设计产品。

第4.6.1.2条设置空气调节的实验室宜采用节能型通风柜。

第 4.6.1.3条通风柜内衬板及工作台面,按使用性质不同应具有相应的耐腐、耐火、耐高温及防水等性能。应采用盘式工作台面并应设杯式排水斗。通风柜外壳应具有耐腐、

耐火及防水等性能。

第4.6.1.4条通风柜内的公用设施管线应暗敷,向柜内伸出的龙头配件应具有耐腐

及耐火

性能。各种公用设施的开闭阀、电源插座及开关等应设于通风柜外壳上或柜体以外易

操作处。

第4.6.1.5条通风柜柜口窗扇以及其它玻璃配件,应采用透明安全玻璃。

第4.6.1.6条通风柜的选择及布置应与建筑标准单元组合设计紧密结合。

第4.6.1.7条通风柜应贴邻或靠近管道井或管道走廊布置,并应避开主要人流及主

要出入口。不设置空气调节的实验室,通风柜应远离外窗布置;设置空气调节的实验室,

通风柜应远离室内送风口布置。当两者矛盾时,应调整室内送风口的位置。

第4.6.2条实验台

第4.6.2.1条实验台宜采用标准设计产品。

第 4.6.2.2条实验台台面按使用性质不同应具有相应的耐磨、耐腐、耐火、耐高温、防水及易清洗等性能。

第4.6.2.3条各种公用设施管线及龙头、电源插座及开关等配件,宜与实验台体的

公用设施支架或与实验台体靠近的独立公用设施支架或管槽结合在一起。实验用水盆亦宜

与实验台体结合在一起。

第4.6.2.4条实验台的选择及布置应与建筑标准单元组合设计紧密结合。

第4.6.3条物品柜(架)

第4.6.3.1条通用实验室的内墙上宜设置嵌墙式或挂墙式物品柜(架)。物品柜(架)

底距地面不应小于1.20m。

第4.6.3.2条物品柜(架)自身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并应与墙体牢固连接,物品

柜(架)横隔板应上下位置可移动。

第5章安全和防护

5.1 一般规定

第5.1.1条科学实验建筑设计必须执行国家现行有关安全、卫生、辐射防护、环境

保护法规和规定。

第5.1.2条科学实验建筑底层的门、窗宜采取安全防盗措施。

第5.1.3条放射性物质贮存场所,应设置防盗门、防盗窗及报警装置等设施。

第5.1.4条对限制人员进入的实验区或室应在其明显部位或门上设置警告装置或标志。对放射源的贮存室除应设置警告装置或标志外,还应设有防火、防盗及报警装置等设施。

5.2 防火与疏散

第5.2.1条科学实验建筑的防火设计除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外,

尚应符合以下规定:第5.2.1.1条有贵重仪器设备的实验室的隔墙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

于1h的非燃烧体。

第5.2.1.2条由一个以上标准单元组成的通用实验室的安全出口不宜少于两个。

第5.2.1.3条易发生火灾、爆炸、化学品伤害等事故的实验室的门宜向疏散方向开启。

5.3 防化学危害

第5.3.1条凡进行对人体有害气体、蒸汽、气味、烟雾、挥发物质等实验工作的实

验室,应设置通风柜。

第5.3.2条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的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4.3.7条的规定。

第5.3.3条含汞的实验室应设置特制的通风柜。该类实验室的地面、楼面、墙面、

顶棚、实验台、门、窗等均应采用不开裂、不吸附、不渗漏的材料,并应设有集汞槽、沟、瓶等设施。地面、楼面应有不小于1%的坡度,地沟、地漏应具有收集散失汞的功能,室内下部应设排风口。第5.3.4条凡经常使用强酸、强碱、有化学品烧伤危险的实验室,在

出口就近处宜设置应急喷淋器及应急眼睛冲洗器。

第5.3.5条必须存放少量日常使用的化学危险品的实验室,应设置24h持续通风的

专用化学品贮存柜或通风柜。

第5.3.6条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的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的处理及处置应符合国家

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

5.4 防生物危害

第5.4.1条按现行有害微生物及病毒的4等分类(见附录A),防生物危害实验室相应分为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生物安全3级实验室、生物安全2级实验室及生物安全1级实

验室。第5.4.2条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

第5.4.2.1条 4级实验室用于从事高度危害性微生物及病毒实验,宜设计成独立建筑物。需与其它实验用房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必须有明确分区及隔离。第5.4.2.10条

实验室出入口处必须设置洗手盆并应采用光电式龙头开关。

第5.4.2.11条实验区入口处必须设置危害性标志、安全告示及工作状况标志灯。

第5.4.2.2条实验室内必须维持负压,向室外排风必须经特殊过滤。

第5.4.2.3条必须为工作人员出入提供以下流程的房间:过渡间家庭服室服室实验室。从过渡间至实验室应维持依次递降20~30Pa的压差。

第5.4.2.4条必须为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的出入提供消毒设施。

第5.4.2.5条实验室内必须配备Ⅱ级及Ⅲ级生物安全柜及双门高压蒸汽消毒锅。第5.4.2.6条实验室内应减少突出的建筑构配件及明露管线。

第5.4.2.7条实验室的地面、墙面、顶棚、观察窗及管道穿洞必须严格密封。

第5.4.2.8条实验室内不应采用固定式实验台及其它固定设施。

第5.4.2.9条实验室不得开设外窗。

第5.4.3条生物安全3级实验室

第5.4.3.1条 3级实验室用于从事中度危害性微生物及病毒实验,可与其它科研用房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但其与公共区或其它用房之间必须设过渡间。

第5.4.3.2条实验室内必须维持负压。从公共区或其它用房至实验室应维持依次递

降10~20Pa的压差,向室外排风必须经特殊过滤。

第5.4.3.3条应为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的出入提供消毒设施。

第5.4.3.4条实验室内必须配备Ⅱ级生物安全柜及双门高压蒸汽消毒锅。

第5.4.3.5条实验室内应减少突出的建筑构配件及明露管线。

实验室内应减少突出的建筑构配件及明露管线。第 5.4.3.6条实验室的地面、墙面、顶棚、窗及管道穿洞必须严格密封。

第5.4.3.7条实验室内不应采用固定式实验台及其它固定设施。

第5.4.3.8条实验室出入口处必须设置洗手盆并应采用光电式龙头开关。

第5.4.3.9条实验区入口处必须设置危害性标志、安全告示及工作状况标志灯。第5.4.4条生物安全2级实验室

第5.4.4.1条 2级实验室用于从事低度危害性微生物及病毒实验,实验室区内宜配备Ⅰ级或Ⅱ级生物安全柜及消毒锅。

第5.4.4.2条实验室的地面、墙面应便于清洗。淋浴间实验

第5.4.4.3条实验室内不宜采用固定式实验台及其他固定设施。

第5.4.4.4条实验室内应设洗手盆。

第5.4.5条生物安全Ⅰ级实验室用于从事微度危害性微生物及病毒实验,其设计要

求与生物安全2级实验室基本相同,但可不配备生物安全柜及消毒锅。

第6章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

6.1 一般规定

第6.1.1条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设计除应按现行的《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外,尚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第6.1.2条防火、防烟和排烟设计除应按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

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执行外,尚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第6.1.3条空气净化设计应符合现行的《洁净厂房设计规范》的规定。

6.2 采暖

第6.2.1条采暖地区通用实验室的冬季采暖室内计算温度应为18~20℃。

第6.2.2条采暖系统宜按南北朝向分开环路设置。

第6.2.3条采暖系统的散热器宜按每个自然开间的采暖热负荷进行设置。

第6.2.4条采暖系统的散热器其散热量宜有调节的可能性,但布置在更衣间、淋浴

间以及热媒有冻结危险场所的散热器除外。

第6.2.5条采暖系统应在每个环路回水干管末端和每根立管上设带短管的阀门。立

管的阀门和泄水用的带短管阀门不宜安装在地沟内。

6.3 通风

第6.3.1条按标准单元组合设计的通用实验室,其送排风系统也应按标准单元组合

设计。

第6.3.2条每个排风装置宜设独立的排风系统。同一个实验室内的所有排风装置宜

合用一个排风系统。

第6.3.3条通风柜柜口面风速值宜按表6.3.3确定。

通风柜柜口面风速值表6.3.3

第6.3.4条工作时间连续使用排风系统的实验室应设置送风系统,送风量宜为排风

量的70%,并应根据工艺要求对送风进行空气净化处理。对于采暖地区,冬季应对送风进

行加热。送风气流不应破坏实验室排风装置的正常工作。

间歇使用排风系统且排风量大于每小时两次换气的实验室,应设置有组织的自然进风。对于采暖地区,冬季应由建筑物的采暖系统补充加热进风的耗热量。

第6.3.5条排风系统的排风装置、风管、阀门、附件和风机等的材质应依系统所排

除的有害物的种类确定。

当按防腐或其它要求必须采用难燃烧材料或可燃烧材料制作风管时,只可在本实验室

范围内敷设该种风管。当必须穿越其它房间时,用难燃烧材料或可燃烧材料制作的通过式

风管应沿其全长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0.5h的套管或防护结构。

不得利用建筑物的可燃烧和难燃烧结构直接作为风管侧壁。当排除易于冷凝的气体时,不得利用建筑结构作为风管侧壁。

第6.3.6条排风机宜设置在建筑物(不含排风机房)之外。排除有害气体的排风机不

得设置在送风机室内。

第6.3.7条送排风机的进出口应设置长度为0.15~0.30m的用难燃烧材料或非燃烧材料制作的柔性接头,接头部分不得加刷涂料。

第6.3.8条排风系统宜在排风机吸入侧的管段上设置消声装置,排风机应设减振装置。

第6.3.9条排风系统宜设防倒灌装置。

第6.3.10条排风机房应有通风措施。通风量不应小于每小时一次换气。

第6.3.11条排风系统排出的有害物浓度超过有关标准规范规定的允许排放标准时,应采取净化措施。

第6.3.12条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排风系统宜设置热回收装置。

第6.3.13条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的通风设计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6.4 空气调节和制冷

第6.4.1条累年最热月平均温度高于或等于22℃地区的通用实验室,当利用自然通风不能满足卫生要求时,可设置机械通风系统。

第6.4.2条累年最热月平均温度高于或等于28℃地区的通用实验室,宜设置空气调节系统。

第6.4.3条通用实验室的夏季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为:温度26~28℃,相对湿度小于65%。

第6.4.4条专用实验室的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应按工艺要求确定。

第6.4.5条需要设置空气调节的实验室应集中布置。室内温湿度基数、使用班次和消声要求等相近的实验室宜相邻布置。

第6.4.6条在不影响科学实验工作的条件下,宜采取局部工艺措施或局部区域的空气调节替代全室性的空气调节。

第6.4.7条空气调节宜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置。

第6.4.8条按标准单元组合设计的通用实验室,其空气调节系统也应按标准单元组合设计

第6.4.9条空气调节系统设计应为实验室的改造和发展提供灵活性。

第6.4.10条当科学实验工作需要空气调节系统长期连续运转时,空气调节系统宜设置备用设备。

第6.4.11条空气调节系统应设置消声和减振装置。

第6.4.12条空气调节系统的隔热结构和消声结构不得采用可燃烧材料制作。

第6.4.13条制冷方式的选择和制冷装置的设置场所应根据热源、电源、水源以及空

气调节所需制冷量、冷水温度和工艺需求与特点等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第6.4.14条制冷机房的平面与空间和制冷系统管路的输送能力应为科学实验建筑的

改建和扩建提供一定的余量。

第7章气体管道

7.1 一般规定

第7.1.1条本章规定适用于压力不大于0.8MPa的氢气、氧气、氮气、煤气、压缩空

和真空等实验室内气体管道设计。

第7.1.2条气体管道设计除应按现行的《城镇燃气设计规范》、《工业企业煤气安

全规程》、《氧气站设计规范》、《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等的规定执行外,尚应符合

本规范的规定。

第7.1.3条氢气、氧气和煤气管道以及引入实验室的各种气体管道支管宜明敷。当

管道井、管道技术层内敷设有氢气、氧气和煤气管道时,应有换气次数为每小时1~3次

的通风措施。

第7.1.4条按标准单元组合设计的通用实验室,各种气体管道也应按标准单元组合

设计。

第7.1.5条穿过实验室墙体或楼板的气体管道应敷在预埋套管内,套管内的管段不

应有焊缝。管道与套管之间应采用非燃烧材料严密封堵。

第7.1.6条氢气、氧气管道的末端和最高点宜设放空管。放空管应高出层顶2m以上,并应设在防雷保护区内。氢气管道上还应设取样口和吹扫口。放空管、取样口和吹扫口的

位置应能满足管道内气体吹扫置换的要求。

第7.1.7条氢气、氧气管道应有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有接地要求的气体管道其接

地和跨接措施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第7.1.8条管道敷设要求

第7.1.8.1条输送干燥气体的管道宜水平安装,输送潮湿气体的管道应有不小于0.3%的坡度,坡向冷凝液体收集器。

第7.1.8.2条氧气管道与其它气体管道可同架敷设,其间距不得小于0.25m,氧气管道应处于除氢气管道外的其它气体管道之上。

第7.1.8.3条氢气管道与其它可燃气体管道平行敷设时,其间距不应小于0.50m;交叉敷设时,其间距不应小于0.25m。分层敷设时,氢气管道应位于上方。

第7.1.8.4条室内氢气管道不应敷设在地沟内或直接埋地,不得穿过不使用氢气的房间。

第7.1.8.5条气体管道不得和电缆、导电线路同架敷设。

7.2 管道、阀门和附件

第7.2.1条气体管道宜采用无缝钢管。气体纯度大于或等于99.99%的气体管道宜采用不锈钢管、铜管或无缝钢管。

第7.2.2条管道与设备的连接段宜采用金属管道。如为非金属软管,宜采用聚四氟乙烯

管、聚氯乙烯管,不得采用乳胶管。

第7.2.3条阀门和附件的材质:对氢气和煤气管道不得采用铜质材料,其它气体管道可采用铜、碳钢和可锻铸铁等材料。氢气和氧气管道所用的附件和仪表必须是该介质的专用产品,不得代用。

第7.2.4条阀门与氧气接触部分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其密封圈应采用有色金属、不锈钢及聚四氟乙烯等材料。填料应采用经除油处理的石墨石棉或聚四氟乙烯。

第7.2.5条气体管道中的法兰垫片其材质应依管内输送的介质确定。

7.3 管道连接

第7.3.1条气体管道的连接应采用焊接或法兰连接等形式。氢气管道不得用螺纹连接。高纯气体管道应采用承插焊接。

第7.3.2条气体管道与设备、阀门及其他附件的连接应采用法兰或螺纹连接。螺纹接头的丝扣填料应采用聚四氟乙烯薄膜或一氧化铅、甘油调合填料。

7.4 安全技术

第7.4.1条气体管道设计的安全技术应符合下列规定:

第7.4.1.1条每台(组)用氢设备的支管和氢气放空管上应设置阻火器。

第7.4.1.2条各种气体管道应设置明显标志。

第7.4.2条使用氢气及可燃气体的实验室应设置报警装置。

第7.4.3条气瓶应放在主体建筑物之外的气瓶存放间。对日用气量不超过一瓶的气体,实验室内可放置一个该种气体的气瓶,但气瓶应有安全防护设施。

第7.4.4条氢气和氮气的气瓶存放间应有每小时不小于三次换气的通风措施。

第8章给水排水和污水处理

8.1 一般规定

第8.1.1条给水管道和排水管道的布置和敷设,设计流量和管道计算,管材、附件

的选择等,除应按现行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外,尚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第8.1.2条实验室给水管道和排水管道,应沿墙、柱、管道井、实验台夹腔、通风

柜内衬板等部位布置。不得布置在遇水会迅速分解、引起燃烧、爆炸或损坏的物品旁,以

及贵重仪

器设备的上方。

第8.1.3条室内、外消防设计,应符合现行有关防火规范的规定。

8.2 给水

第8.2.1条给水系统选择,应根据科研、生产、生活、消防各项用水对水质、水温、水压和水量的要求,并结合室外给水系统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第8.2.2条用水定额、水压、水质、水温及用水条件,应按工艺要求确定。

第8.2.3条实验室化验龙头及其它卫生器具给水的额定流量、当量、支管管径和流

出水头,应符合现行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的规定。

第8.2.4条实验仪器的循环冷却水水质应满足各类仪器对水质的不同要求。

第8.2.5条凡进行强酸、强碱、剧毒液体的实验并有飞溅爆炸可能的实验室,应就

近设置应急喷淋设施。当应急眼睛冲洗器水头大于1m时,应采取减压措施。

第8.2.6条下行上给式的给水横干管宜敷设在底层走道上方或地下室顶板下;上行

下给式的给水横干管宜敷设在顶层管道技术层内或顶层走道上方。不结冻地区可敷设在屋

顶上。第8.2.7条恒温、恒湿实验室,其给水管道穿墙和楼板处应采取密封措施。第

8.2.8条从给水干管引入实验室的每根支管上,应装设阀门。

第8.2.9条无菌室和放射性同位素的操作间、去污室的水龙头,应采用脚踏开关、

肘式开关或光电开关。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特定环境,学校建筑设计的好坏,是影响全面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因素。学校的建筑设计,除了要遵守国家有关定额、指标、规范和标准外,在总体环境的规划布置,教学楼的平面与空间组合形式,以及材料、结构、构造、施工技术和设备的选用等方面,要恰当地处理好功能、技术与艺术三者的关系,同时要考虑青少年好奇、好动和缺乏经验的特点,充分注意安全。 一、教学楼的组成与设计 中小学教学楼一般是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教学部分:包括普通教室、实验室、音乐教室、语言教室及图书阅览室等。它们是教学楼的主体部分。 办公部分:包括行政、社团办公室及教师办公室等。 生活辅助部分:包括交通系统、厕所、饮水处以及贮藏室等。 (一)普通教师的设计 1. 要求:大小合适,视听良好、采光均匀、空气流通、结构简单和施工方便等。 2. 教室尺寸的确定:取决于教师容纳的人数、课桌椅的尺寸与排列方式,以及采光、通风、结构、设备及施工等因素。按教育部规定,中学每班学生名额近期为50人,远期为45人,每人使用面积为1.08m2;小学每班近期为45人,远期为40人,每人使用面积为1.04m2。 (1)课桌椅的尺寸:要与学生的身高和人体各部分的尺寸相适应表课桌尺寸。 (2)课桌椅的布置:要满足学生视听及书写要求,并便于通行就座和教师辅导,见图课桌椅的布置。 ①视距要求:第一排前缘距黑板面≥2000mm;最后一排距黑板距离,不超过8500mm,到后墙面距离>600mm。 ②视角要求:水平视角(即前排边座到黑板远端的夹角)应>30°;垂直视角(即第一排学生的视线与黑板顶部构成的夹角)应>45°。 ③座位的排列,每行不宜多于两个座位,行间距b,中学为550~600mm,小学为500~550mm。排距c,中学为850~900mm,小学为800~850mm;课桌距侧墙的距离a,为60~120mm。 (3)教室的平面形状与尺寸:平面形状通常有矩形及方形,此外还有多边形及扇形等,见图教室的平面形状与尺寸。 ①矩形教室:是当前国内大量采用的形式。其平面轴线尺寸,中学可采用:9000mm×6900mm、9000mm×6600mm、9000mm×6300mm,小学可采用8100mm×6600mm、8100mm×6300mm、9000mm×6000mm等几种。 ②方形教室:教室的进深与开间基本相同,平面尺寸(轴线)可采用7200mm×7200mm、7500mm×7500mm、7800mm×7800mm及7500mm×7800mm等。该形式教室的有效面积系数较矩形教室低,且不宜用于内廊式组合。 ③多边形教室:有五边形、六边形等,这种形式在采光、通风和座位排列上有其优越性,但经济性较上述形式要差一些。 (4)教室的层高:取决于空气容量、采光均匀度,房间的比例及经济等因素。一般来说,3.6~3.9m层高才能满足空气容量的要求;其次从房间的比例和空间的视觉效果看,以层高为房间跨度的1/2~2/3为好;最后,还必须考虑经济,不适当的增加层高,就会增加造价,应予避免。 3.教室门窗设计 (1)教室门的设计:门主要作为交通疏散,并兼通风用。根据我国的实践,一般在教室前后各设一门,门洞宽1000mm。在平面组合中,若设两个门有困难,也可只设一个门,

实验室建筑设计规范

实验室的建筑设计规范 实验室是建设是普及实验教学的硬件,是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物质条件。而实验室的建设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在建设实验时必须学握共建筑设计要求和规范。根据国家计委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颁布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结合我市近年米中小学实验室建设的经验,实验空要按照下面的要求进行建设。 一、实验室建筑设计要求 实验宅建筑耍求包含三个方而的内容·择址、设计和建筑施工. l、择址中小学实验室是专用教室,应建在教学区的.与教室毗邻,若建专f l J的实验楼,宜建十教学楼附近较僻静的一方,与教学楼对应相衬。若建在教学楼内,其用房应相对焦中地安扑在教学楼的一端或较低楼层,这样仪器运送方便,可避免对课堂教学的干扰,有利十实验教学计划的谘实和工作联系。限十日前我市中小学的实际悄况,大多都在教学楼内建设实验室。根据实际需要,实验室不得小十教室,建设时应注慈选择较新较大的教室,且应朝南北方向,尽址避免朝东或朝「. 2、设计建设实验楼(室).其外观造型、楼层布局、通风扞污、采光照明、安全设施的 设计都应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要求,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实验室的内部设施,如水电、桌、凳、柜等,既要方便教学,又要有利千管理和维修。在具体的建筑设计屯要注慈适应、经济,要有超前慈识。例如,日前中学教学仪器配备执行二类标准,即学生实验用仪器配备 13 件(套)而在建设实验室时应根据房尼尺寸设计成15 组或18 组,.县至24 组或28 组, 我们为学校进行实验宅规划时,一般都要求将水电到桌的实验室(特别是化学实验宅)建在桉(底层),这竹如下优点@上下水管(道)的安装、检修方便,即使有腐蚀、油雨情况,也不致影响别的房间使用,同时节省管道@有利十排除咑害气体(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都比空气巫);@当实验过程中发生紧急悄况时,使十安全疏散. 实验室与仪器室、准备室等配套房间,要联在一起,处十同一层楼,便十管理和教学。仪器室1了实验室之间宜设门相通,以便十仪器的搬运。 3、建筑施工实验室的建设和内部施工、水电安装要求较高,技术性较强,应选择水平较高的壮建队承担施工任务,同时学校应选派T 作责任感强、懂得实验室建设规范的同志仔促施T . 确保施飞质拱,避免因不合要求而返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实验室家具设计 实验室家具是指在实验室内使用的实验桌凳、仪器柜等设备.其具休设计要求应严格迷循国 家教委教学仪器研究所发布的《中小学教室设备规范图册》的有关功能尺寸及式样。各校在

理化实验室的建筑设计规范

实验室的建筑设计规范 [2008-11-3] 实验室是建设是普及实验教学的硬件,是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物质条件。而实验室的建设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在建设实验时必须掌握其建筑设计要求和规范。根据国家计委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颁布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结合我市近年来中小学实验室建设的经验,实验室要按照下面的要求进行建设。 一、实验室建筑设计要求 实验室建筑要求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择址、设计和建筑施工。 1、择址:中小学实验室是专用教室,应建在教学区的,与教室毗邻。若建专用的实验楼,宜建于教学楼附近较僻静的一方,与教学楼对应相衬。若建在教学楼内,其用房应相对集中地安排在教学楼的一端或较低楼层,这样仪器运送方便,可避免对课堂教学的干扰,有利于实验教学计划的落实和工作联系。限于目前我市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大多都在教学楼内建设实验室。根据实际需要,实验室不得小于教室,建设时应注意选择较新较大的教室,且应朝南北方向,尽量避免朝东或朝丁。 2、设计:建设实验楼(室),其外观造型、楼层布局、通风排污、采光照明、安全设施的设计都应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要求,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实验室的内部设施,如水电、桌、凳、柜等,既要方便教学,又要有利于管理和维修。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中,要注意适应、经济,要有超前意识。例如,目前中学教学仪器配备执行二类标准,即学生实验用仪器配备1 3件(套)而在建设实验室时应根据房屋尺寸设计成15组或18组,甚至24组或28组。 我们为学校进行实验室规划时,一般都要求将水电到桌的实验室(特别是化学实验室)建在一楼(底层),这有如下优点:①上下水管(道)的安装、检修方便,即使有腐蚀、漏雨情况,也不致影响别的房间使用,同时节省管道;②有利于排除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都比空气重);③当实验过程中发生紧急情况时,便于安全疏散。 实验室与仪器室、准备室等配套房间,要联在一起,处于同一层楼,便于管理和教学。仪器室与实验室之间宜设门相通,以便于仪器的搬运。 3、建筑施工:实验室的建设和内部施工、水电安装要求较高,技术性较强,应选择水平较高的基建队承担施工任务,同时学校应选派工作责任感强、懂得实验室建设规范的同志督促施工,确保施工质量,避免因不合要求而返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实验室家具设计 实验室家具是指在实验室内使用的实验桌凳、仪器柜等设备。其具体设计要求应严格遵循国家教委教学仪器研究所发布的《中小学教室设备规范图册》的有关功能尺寸及式样。各校在建设实验室时,我们都已提供实验桌凳、仪器柜、演示桌、准备及药品柜的整套图纸,全市执行统一的标准。需要补充说明的是: 1、仪器柜内的隔板应是活动的,高度可以调整,以适应不同高度的仪器。 2、中学化学药品室内除有木质药品柜外,还应根据化学药品管理规定,设计危险品柜从存放危险药品用。一般采用水泥结构,高1000mm左右、长1200~1800mm,厚500mm,内设2—3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2011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 GB 50099—2011 1 总则 1.0.1 为使中小学校建设满足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适应建筑安全、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需要,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和农村中小学校(含非完全小学)的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的规划和工程设计。 1.0.3 中小学校设计应遵守下列原则: 1 满足教学功能要求; 2 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 校园本质安全,师生在学校内全过程安全。校园具备国家规定的防灾避难能力; 4 坚持以人为本、精心设计、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满足保护环境、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基本方针;并应满足有利于节约建设投资,降低运行成本的原则。 1.0.4 中小学校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完全小学 elementary school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场所,共有6个年级,属义务教育。 2.0.2 非完全小学 lower elementary school 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场所,设1年级~4年级,属义务教育。 2.0.3 初级中学 junior secondary school 对青、少年实施初级中等教育的场所,共有3个年级,属义务教育。 2.0.4 高级中学 senior secondary school 对青年实施高级中等教育的场所,共有3个年级。 2.0.5 完全中学 secondary school 对青、少年实施中等教育的场所,共有6个年级,含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教育的学校。其中,1年级~3年级属义务教育。 2.0.6 九年制学校 9-year school 对儿童、青少年连续实施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的学校,共有9个年级,其中完全小学6个年级,初级中学3个年级。属义务教育。 2.0.7 中小学校 school 泛指对青、少年实施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学校,包括完全小学、非完全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完全中学、九年制学校等各种学校。 2.0.8 安全设计 safety design 安全设计应包括教学活动的安全保障、自然与人为灾害侵袭下的防御备灾条件、救援疏散时师生的避难条件等。 2.0.9 本质安全 intrinsic safety 本质安全是从内在赋予系统安全的属性,由于去除各种早期危险及潜在隐患,从而能保证系统与设施可靠运行。 2.0.10 避难疏散场所 disaster shelter for evacuation 用作发生意外灾害时受灾人员疏散的场地和建筑。 2.0.11 学校可比总用地 comparable floor area for school 校园中除环形跑道外的用地,与学生总人数成比例增减。 2.0.12 学校可比容积率 comparable floor area ratio for school

科学实验室建筑设计规范

JGJ91-93 科学实验室建筑设计规范 第1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科学实验建筑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工业企业、大专院校等以通用实验室为主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科学实验建筑设计。其它类同的科学实验建筑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科学实验建筑设计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现行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确保质量、节省能源和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第1.0.4条科学实验建筑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2章术语 第2.0.1条科学实验建筑:用于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的建筑。一般包括实验用房、辅助用房、公用设施等用房。 第2.0.2条实验用房:直接用于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的用房。包括通用实验室、专用实验室和研究工作室。 第2.0.3条辅助用房:为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提供服务的用房。包括学术活动室、图书资料室、实验动物房、温室、标本室、附属加工厂、器材库等。 第2.0.4条公用设施用房:为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提供所需环境及其它条件保证的用房。包括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制冷、给水、排水、软化水、煤气、特殊气体、压缩空气、真空、照明、供配电、电讯等设施的用房。 第2.0.5条通用实验室:适用于多学科的以实验台规模进行经常性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的实验室。 第2.0.6条专用实验室:有特定环境要求(如恒温、恒湿、洁净、无菌、防振、防辐射、防电磁干扰等)或以精密、大型、特殊实验装置为主(如电子显微镜、高精度天平、谱仪等)的实验室。 第2.0.7条研究工作室:用于科研实验人员从事理论研究、准备实验资料、查阅文献、整理实验数据、编写成果报告等的用房。 第2.0.8条标准单元组合设计:为保证实验用房具有适应性的设计原则,即从当前和长远科学实验工作内容、仪器设备及人员的发展变化出发,综合考虑确定实验用房的三维空间尺寸、实验室建筑设备及实验仪器设备的布置、建筑结构选型、公用设施供应方式等。对于框架结构,一个标准单元系指一个柱网围成的面积;对于混合结构,一个标准单元相当于框架结构一个柱网围成的面积。 第2.0.9条生物培养室:在人工环境条件下进行生物培养的用房。包括微生物培养、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等用房。要求的环境条件包括温湿度、光照、空气、水分、酸碱度等及灭菌消毒等措施。常采用的仪器设备包括摇床、培养箱等。 第2.0.10条天平室:设置称量精度为±0.1~0.01mg天平的房间。天平可设置在较简单的防振天平台上。 第2.0.11条高精度天平室:设置称量精度为±0.002~0.001mg的微量天平的房间,要求恒温、恒湿、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设计校审规定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设计校审规定 1 目的 为使设计校审这一设计输出验证方式得到有效实施,防止出现不合格,满足规定要求,保证设计质量,制定本规定。 2围 本规定适用于工程设计和国家建筑标准设计。 3定义 3.1 校对核对是否符合标准的规定要求。 3.2 审核 审查核对是否满足输入要求。 3.3 审定 审查定稿。 3.4 批准 认可和核准,同意生效、发放。 3.5 校审 校对、审核、审定的总称。 4 校审程序 4.1 工程设计 4.1.1 投标方案 4.1.1.1 投标方案的投资估算和经济分析应经校对、审核和审定。 4.1.1.2 投标方案及说明书应经总建筑(工程)师、所长批准。 4.1.2 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 4.1.2.1 各专业提交项目设计主持人的文件、图纸应经专业的校对、审核和审定。 4.1.2.2 说明文件应经总建筑(工程)师、所长的批准。 4.1.3 规划 规划校审程序同4.1.2。 4.1.4 初步设计(方案设计同) 4.1.4.1 各专业互提资料应经审核人审核、审定人审定,并经项目总设计师审定。 4.1.4.2 专业设计文件、图纸应经校对、审核、审定。 4.1.4.3 总说明应经总建筑(工程)师、所长批准。

4.1.5 施工图设计 4.1. 5.1 各专业互提资料图、表应经审核、审定和项目设计主持人审定。 4.1. 5.2 工程管线汇总图应经有关专业的互相核对并会签认可和项目设计主持人审定。 4.1. 5.3 工程计算书应由具有与工程设计相应校对、审核资格的人员负责校对、审核。 4.1. 5.4 对电算书要进行校对、审核,重点是校核荷载是否有漏项,输入参数是否正确。 4.2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送审图、报批图) 4.2.1 专业设计文件、图纸应经校对、审核、审定。 4.2.2 总说明应经总建筑(工程)师、所长批准。 5 校审实施步骤 5.1 设计人自校后,交校对人及工种负责人审查后,填写《设计校审记录表》(格式见附录A),交回设计人修改后,再经校对人及工种负责人复查并确定无误,即完成工种负责人阶段校审任务。 5.2 工种负责人将本专业设计文件交审核人。审核人审核后,填写《设计校审记录表》,交回工种负责人。工种负责人通知设计人进行修改后,再经审核人复审并确定无误,即完成审核任务。 5.3 工种负责人将本专业设计文件及审核人填写的《设计校审记录表》交审定人。审定人审定后,填写《设计校审记录表》,交回工种负责人。工种负责人通知设计人后,再经审定人复审并确定无误后,即完成审定任务。 5.4 设计人按照校审意见修改设计文件后,应在《设计校审记录表》修改意见栏中写明修改情况,不得仅用“√”示意。 5.5 在设计各阶段最终校审时,如发现严重质量问题,应判为不合格设计,不予出图,及时组织评审和处置,执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QDS- -2002)。 6 校审的质量要求 6.1 校对审核工作应纳入设计计划进度。 6.2 工种负责人应按计划进度期限,将设计图纸、文件及其原始资料、计算书等有关材料提交校对人、审核人,必要时,应进行解释或说明。 6.3 校审人员应严格执行《工程设计技术岗位责任制》、《国家建筑

(完整版)分析实验室设计规范常识

分析实验室设计规划常识 第一章实验室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基本建设 分析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是分析技术人员从事各领域分析测试工作的场所,是许多厂矿及科研院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验室的建设,不论是新建、扩建或改建项目,它不单纯是选购合理的仪器设备,还要综合考虑实验室的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和平面设计,以及供电、供水、供气、通风、空气净化、安全措施、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因此实验室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现代化的实验室里,先进的科学仪器和优越完美的实验室是提升现代科技水平,促进科研成果增长的必备条件。"以人为本"、"人与环境"已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课题。安全、效率、舒适是理想实验环境的三大要素,也是实验室建设的宗旨。本篇将分四章介绍有关实验室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布局、建筑设计、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以及各类实验室等问题,供分析技术人员及有关人员借鉴和参考。 一、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和基本程序建设现代化的实验室,首先要制定和提出实验室的总体规划,确定实验室建设项目的性质、目的、任务、依据和规模,确定各类实验室功能和工艺条件以及规模大小;同时要做好建筑设计的某些准备工作,调查研究,吸纳国内外同种性质、同等规模实验室建设的经验,防止走弯路,作为借鉴,根据实验室的工艺条件及相关资料,编制好计划任务书;然后在各方面工作准备就绪后,做好实验室建筑设计工作,综合建筑设计各专业的基本要求,结合实际,符合规划要求,绘制出富有时代感、先进的实验室建筑蓝图,为实验室施工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

1、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实验室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1)建设单位如某某研究所、某某学院或某某工厂。 (2)建设项目如某某实验楼或某研究楼。 (3)建设性质新建、扩建或改建。 (4)建设地点及用地工程项目的具体位置,取得城建局的同意,并附图说明。需要征用土地,必须说明征用土地的来源、范围和面积,并经城建局的批准同意。 (5)建设的目的、依据及规模说明为什么要建设此项目,主要解决什么问题,科研任务有哪几方面,发展的规模如何。(6)人员编制现有人员编制及核定的人员编制。新建、扩建的单项工程的增加人员控制数。(7)建筑物要求及内容如结构形式、层数、建筑标准以及各种工程管网的类型。(8)抗震、防空措施按抵抗几级地震强度及人民防空工程等级及战时用途设防,人防工程的建筑面积。(9)公害处理对废气、废水、废物、噪声、辐射、振动等的技术处理措施。(10)设备建设项目价值在二万元以上单件设备,要分别列出清单。(11)建筑面积新建实验室的总建筑面积;单项工程的建筑面积。(12)投资总投资及分年度投资计划。分类列出各种用房的每平方米单价和控制造价。二万元以上设备投资数。(13)建议要求设计时间、施工日期以及交付使用的日期。 2、实验室建筑设计的准备工作 2.1 参观同类型的实验室或参考国内外文献资料借鉴同类型实验室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方案设计创造有利条件。在方案设计以前,设计单位与建设单位应研究下列几方面的问题: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 发布时间:2005-6-6 来源:湖北技术装备装站 国家计委发布《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确保中小学、中等师范、幼儿师范的学校建筑设计质量,创造适合青少年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学校环境,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工矿区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普通中小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和幼儿师范学校的建筑设计。 第1.0.3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满足教学功能要求,有利于学生安全及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学校用地。 第1.0.4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根据各地区气候和地理差异、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各民族人民生活习惯及传统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 第1.0.5条学校建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选址和总平面布局 第一节校址选择 第2.1.1条学校校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校址应选择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场地干燥、排水通畅、地势较高的地段。校内应有布置运动场的场地和提供设置给水排水及供电设施的条件。 二、学校宜设在无污染的地段。学校与各类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防护距离的规定。 三、学校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与机动车流量超过每小时270辆的道路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小于80m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 四、学校不宜与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医院太平间等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以及危及学

生安全的场所毗邻。 五、校区内不得有架空高压输电线穿过。 六、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走读小学生不应跨过城镇干道、公路及铁路。有学生宿舍的学校,不受此限制。 第二节学校用地 第2.2.1条学校用地应包括建筑用地、运动场地和绿化用地三部分。各部分用地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建筑用地、运动场地、绿化用地之间有绿化带隔离者,应划至绿化带边缘;无绿化带隔离者,应以道路中心线为界。 二、学校建筑用地应包括建筑占地面积、建筑物周围通道、房前屋后的零星绿地、小片课间活动场地。 三、学校运动场地应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整片运动场地。 四、学校绿化用地应包括成片绿地和室外自然科学园地。 第2.2.2条学校建筑用地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学校的建筑容积率可根据其性质、建筑用地和建筑面积的多少确定。小学不宜大于0.8;中学不宜大于0.9;中师、幼师不宜大于0.7。 二、中师、幼师应有供全体学生住宿的宿舍用地。有住宿生的中学宜有部分学生住宿用地。 三、学校的自行车棚用地应根据城镇交通情况决定。 四、在采暖地区,当学校建在无城镇集中供热的地段时,应留有锅炉房、燃料、灰渣的堆放用地。 第2.2.3条学校运动场地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运动场地应能容纳全校学生同时作课间操之用。小学每学生不宜小于2.3m2,中学每学生不宜小于3.3m2。 二、学校田径运动场应符合表2.2.3的规定:

通用实验室设计规范

通用实验室设计规范 1、通用实验室标准单元组合设计应满足使用要求,并与通风柜、实验台及实验仪器设备的布置、结构选型以及管道空间布置紧密结合。 2、通用实验室标准单元开间应由实验台宽度、布置方式及间距决定。实验台平行布置的标准单元,其开间不宜小于6.60m。 3、通用实验室标准单元进深应由实验台长度、通风柜及实验仪器设备布置决定,且不宜小于6.60m;无通风柜时,不宜小于5.70m。 4、由1/2个标准单元组成的通用实验室,靠两侧墙布置的边实验台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60m。当靠一侧墙改为布置通风柜或实验仪器设备时,其与另一侧实验台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50m。 5、由一个标准单元组成的通用实验室,靠两侧墙布置的边实验台与房间中间布置的岛式或半岛式中央实验台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60m。当靠侧墙或房间中间改为布置通风柜或实验仪器设备时,其与实验台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50m。岛式实验台端部与外墙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6.60m。 6、通用实验室,如一侧墙或两侧墙靠近外墙部位开设通向其它空间的门时,其相应的净距应增加0.10m。 7、由一个以上标准单元组成的通用实验室,实验台之间或实验台与实验仪器设备之间的净距应符合实验室家具标准的规定。当连续布置两台及以上岛式实验台时,其端部与外墙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m。 8、岛式或半岛式中央实验台不宜与外窗平行布置。必须与外窗平行布置时,其与外墙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30m。 9、不宜贴靠有窗外墙布置边实验台,不应贴靠有窗外墙布置需要公用设施供应的边实验台。 10、靠侧墙布置的边实验台的端部与走道墙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1.20m。中央实验台的端部与走道墙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20m。当实验室设置向室内退进的门斗时,则实验台端部与退进门斗的墙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20m。 11、当通风柜的操作面与实验台端部相对布置时,其间的净距不应小于 1.20m。 12、通用实验室宜由一个或一个以上标准单元组成。 13、通用实验室宜集中靠建筑物外墙布置。设置空气调节的通用实验室宜布置在北向。

实验室设计规范 (2)

实验室规划设计 实验室的建设,无论是新建、扩建、或是改建项目,它不单纯是选购合理的仪器设备,还要综合考虑实验室的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和平面设计,以及供电、供水、供气、通风、空气净化、安全措施、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因此实验室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现代实验室里,先进的科学仪器和优越完善的实验室是提升现代化科技水平,促进科研成果增长的必备条件。“以人为本,人与环境”己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课题。本着“安全、环保、实用、耐久、美观、经济、卓越、领先”,的规划设计理念。规划设计主要分为七个方面:化验室设计要求、平面设计系统、单台结构功能设计系统、供排水设计系统、电控系统、特殊气体配送系统、有害气体输出系统等六个方面。下面就按上述六方面依次讲解。 一、化验室设计要求 根据化验任务需要,化验室有贵重的精密仪器和各种化学药品,其中包括易燃及腐蚀性药品。另外,在操作过程中常产生有害的气体或蒸气。因此,对化验室的房屋结构、环境、室内设施等有其特殊的要求,在筹建新化验室或改建原有化验室时都应考虑。 化验室用房大致分为三类:精密仪器实验室、化学分析实验室、辅助室(办公室、储藏室、钢瓶室等)。 化验室要求远离灰尘、烟雾、噪音和震动源的环境中,因此化验室不应建在交通要道、锅炉房、机房及生产车间近旁(车间化验室除外)。为保持良好的气象条件,一般应为南北方向。 1. 精密仪器室 精密仪器室要求具有防火、防震、防电磁干扰、防噪音、防潮、防腐蚀、防尘、防有害气体侵入的功能,室温尽可能保持恒定。为保持一般仪器良好的使用性能,温度应在15~30℃,有条件的最好控制在18~25℃。湿度在60%-70%,需要恒温的仪器室可装双层门窗及空调装置。 仪器室可用水磨石地或防静电地板,不推荐使用地毯,因地毯易积聚灰尘,还会产生静电、大型精密仪器室的供电电压应稳定,一般允许电压波动范围为±10%。必要时要配备附属设备(如稳压电源

实验室设计规范

实验室设计规范 一、设计规范要求 1、.环境要求 1.1、通风:实验室经常由于实验时间长,人员多和实验过程中产生一些有害气体,造成空气污浊,对人体不利。为了防止实验室工作人员吸入或咽入一些有毒的、可致病的或毒性不明的化学物质和有机气体,实验室中应有良好的通风,必要时应设空调。通风设备有:通风柜、通风罩或局部通风装置。除了楼主提到的外,需要注意有机溶剂前处理和使用电炉进行前处理的通风柜应分别布置在不同的实验室,局部排风装置和排风罩必须具有足够的功率,否则实际工作中难以满足使用要求。 1.2 湿度和温度:实验室要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室内的小气候,包括气温、湿度和气流速度等,对在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和仪器设备有影响。夏季的适宜温度应是18-28℃,冬季为16-20℃,湿度最好在30%(冬季)-70%(夏季)之间。除了特殊实验室外,温湿度对大多数理化实验影响不大,但是天平室和精密仪器室应根据需要对温湿度进行控制。 1.3 洁净度:经常保持实验室的清洁是非常重要的。室外大气中的尘埃,借通风换气过程会进入实验室,实验内含尘量过高,空气不净,不但影响检测结果,而且,其微粒落在仪器设备的元件表面上,可能构成障碍,甚至造成短路或其他潜在危险。洁净实验室是要花银子的,建议不是特殊需要可不进行洁净实验室设计,若有需要可以对大型精密仪器室、特殊实验室进行设计,一般达到万级净化要求即可。若有多个洁净实验室,送排风系统应各自独立设计,独立使用。 2.设施要求 2.1 供水与排水、排污: 实验室都应有供排水装置,排水装置最好用聚氯乙烯管,接口用焊枪焊接。化学检验实验台有可能都应安装水管、水龙头、水槽、紧急冲淋器、洗眼器等,一般实验室的废水无须处理就可排入城市下水网道,而实验室的有害废水必须净化处理后才能排入下水网道。现代化的实验室都应建设配套的污水处理站,一般实验室的废水无须处理就可排入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对高浓度的酸碱废水应先中和再排入污水处理站,对此类废水的排放建议采用耐酸减的排水管道,从实验室直接排放到处理站,对大量使用有机溶剂的实验室应安装耐有机溶

JGJ91-93科学实验建筑设计规范.doc

科学实验建筑设计规范JGJ91-93 9.电气 9.1 供配电 9.1.1 科学实验建筑的用电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 应根据其重要性及中断供电在政治、经济、科学实验工作上所造成的损失或影响程度按现行的《工业与民用供电系统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 9.1.2 城市电网电源质量不能满足电要求时, 应根据具体条件采用相应的电源质量改善措施( 如滤波、屏蔽、隔离、稳压、稳频及不间断供电等措施)。 9.1.3 用电负荷具有下列情况之一时, 宜采用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供电。 1.当采用备用电源自投入BZT?或柴油发电机组应急自起动等方式仍然不能满足要求时。 2.当采用一般稳压稳频电源设备仍然不能满足对稳压、稳贫的精度要求时。 3.当实验或设备需要保证顺序断电操作安全停机时。 4.当停电损失大于不间断电源设备购置费用和运行费用的总和时。 9.1.4 低压配电系统无特殊要求时, 应采用频率50Hz, 电压220/380V系统。系统接地型式宜为TN-C或TN-C-S。有特殊要求时, 应按实验仪器设备的具体要求确定。 9.1.5 供配电系统应预留适当的备用容量及扩展的可能。 9.1.6 在同一科学实验建筑(室)内设有两种及以上不同电压或频率的电源供电时, 宜分别设置配电保护装置并有明显区分或标志。当由同一配电装置保护时, ?应有良好的隔离。不同电压或频率的线路应分别单独敷设, 不得在同一管内敷设。同一设备或实验流水线设备的电力线路和无防干扰要求的控制回路允许同一管内敷设。 9.1.7 实验室负荷可由专用变压器供电, 也可由共用变压器敷设专用的低压配电线路供电。冲击性负荷、波动大的负荷、非线性负荷、较大容量的单相负荷和频繁起动的设备等, 应由变压器低压母线处用单独的馈线回路供电或由单独的变压器供电。 9.1.8 季节性运行的空气调节、采暖等负荷占较大比重时, 变压器容量与台数的确定应考虑变压器的经济运行。 9.1.9 通用实验室的用电设备可由供电在实验台或靠近实验台的固定电源电源插座(插座箱)供电。电源插座回路应设有漏电保护电器。各实验室电源侧应设置独立的保护开关。 9.1.10 潮湿、有腐蚀性气体、蒸汽、火灾危险和爆炸危险的场所, 应选用具有相应防护性能的供配电设备。 9.1.11 实验室供配电线路较多的多层科学实验建筑, 垂直线路宜采用管道井敷设。强弱电管线分别设置管道井。当在同一管道井内敷设时, 应敷设在管道井内;两侧。 9.2 照明 9.2.1 科学实验建筑用房, 工作面上的平均照度应符合表9.2.1规定。 ┌──────┬──────┬────────┬──────┐ │房间名称│平均照度 lx │工作面及高度 m │备注│ ├──────┼──────┼────────┼──────┤ │通用实验室│100-150-200 │实验台面 0.75 │一般照明│ │生物培养室│150-200-300 │工作台面 0.75 │宜设局部照明│ │天平室│100-150-200 │工作台面 0.75 │宜设局部照明│ │电子显微镜室│150-200-300 │工作台面 0.75 │宜设局部照明│ │谱仪分析室│100-150-200 │工作台面 0.75 │一般照明│ │放射性同位素││││ │实验室│100-150-200 │工作台面 0.75 │一般照明│ │研究工作室│150-200-300 │桌面 0.75 │宜设局部照明│ │学术报告厅│100-150-200 │桌面 0.75 │一般照明│

中学教学楼设计规范

教学楼设计规范 工管06-1班指导教师:田金亮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确保中小学、中等师范、幼儿师范的学校建筑设计质量,创造适合青少年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学校环境,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工矿区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普通中小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和幼儿师范学校的建筑设计。 第1.0.3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满足教学功能要求,有利于学生安全及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学校用地。 第1.0.4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根据各地区气候和地理差异、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各民族人民生活习惯及传统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 第1.0.5条学校建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选址和总平面布局 第一节校址选择 第2.1.1条学校校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校址应选择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场地干燥、排水通畅、地势较高的地段。校内应有布置运动场的场地和提供设置给水排水及供电设施的条件。 二、学校宜设在无污染的地段。学校与各类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防护距离的规定。 三、学校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与机动车流量超过每小时270辆的道路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小于80m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

声措施。 四、学校不宜与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医院太平间等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以及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毗邻。 五、校区内不得有架空高压输电线穿过。 六、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走读小学生不应跨过城镇干道、公路及铁路。有学生宿舍的学校,不受此限制。 第二节学校用地 第2.2.1条学校用地应包括建筑用地、运动场地和绿化用地三部分。各部分用地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建筑用地、运动场地、绿化用地之间有绿化带隔离者,应划至绿化带边缘;无绿化带隔离者,应以道路中心线为界。 二、学校建筑用地应包括建筑占地面积、建筑物周围通道、房前屋后的零星绿地、小片课间活动场地。 三、学校运动场地应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整片运动场地。 四、学校绿化用地应包括成片绿地和室外自然科学园地。 第2.2.2条学校建筑用地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学校的建筑容积率可根据其性质、建筑用地和建筑面积的多少确定。小学不宜大于0.8;中学不宜大于0.9;中师、幼师不宜大于0.7。 二、中师、幼师应有供全体学生住宿的宿舍用地。有住宿生的中学宜有部分学生住宿用地。 三、学校的自行车棚用地应根据城镇交通情况决定。

实验室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

实验室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 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实验室,使其能更好地为生产、科研、教学服务,除了先进的科学仪器和完善的实验设备是提升科技水平,促进科研成果的必备条件以外,实验室的建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质条件。实验室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建筑设计的前提和依据,在建设单位委托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时,必须由各实验室或研究室人员共同参加研究,反复讨论,确定各实验室方案,现将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分述如下。 1.1.1实验室名称 (1)房间名称:根据实验室功能设置不同的实验室。 (2)需要房屋间数:同一类的房间需要几间。 (3)每间房屋使用面积:房间面积大小与建筑模数有关,采用何种模数及何种结构形式比较符合实际,计算实验室的使用面积。 1.2.2建筑要求 (1)房间位置要求: 底层:设备重量较大或要求防震,则可设置在底层。 朝北:有些辅助房间或实验本身要求朝北。 朝南:各实验室都有自己的要求。 楼层:有的实验室要求洁净、安静,应尽量放在高层。 (2)室内尺寸要求:如实验室要求空气调节系统必须吊顶,则层高就相应地要增加。有些实验室是属于特殊类型的,则采用单独的尺寸。 (3)房间要求:指实验室本身的要求。 有的要求一般清洁。

有的要求洁净,进行实验时要求房间内空气达到一定的洁净要求。 耐火:大多数实验室要求耐火。 安静:如消音室、录音室等。 (4)门要求:实验室的门有各种要求。 内开:门向房间内开。 外开:主要设置在有爆炸危险的房间内。 个别要求:双向弹簧,有的要求单向弹簧或推拉门。 隔声:有的实验室要求安静,要求设置隔声门。 保温:如冷藏室要求采用保温门。 屏蔽:防止电磁场的干扰而设置屏蔽门。 自动门:大门口要求自动门。 (5)窗要求:实验室的窗有各种要求。 开启:指向外开启的窗扇。 固定:有洁净要求的实验室采用固定窗,避免灰尘进入室内。 部分开启:在一般情况下窗扇是关闭的,用空气调节系统进行换气,当检修、停电时,则可以开启部分窗扇进行自然通风。 双层窗:在寒冷地区或空调要求的房间采用。 遮阳:根据实验室的要求而定,有时需要水平遮阳,有时须用垂直遮阳。有的可用百叶窗。 密闭:窗扇可以开启,但又要防止灰尘从窗缝进入,故采用密闭窗。 屏蔽窗。 隔声窗。 (6)墙面要求:根据实验室的要求各有不同。 一般要求

实验室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

建筑系实验室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 实验室名称:材料力学实验室 1.房间名称:材料力学实验室; 2.房间数:1间; 3.房间使用面积:150m2。 一、建筑要求 1.房间位置:一层(实验室内有多台大型设备,重量较大); 2.房间尺寸:建议进深7.8~8.4m。 3.门的数量及位置: 设3个门。房间靠走廊内墙前后各设置为宽1000~1500 mm;另一个门设在外墙上以便大型仪器设备的搬运,开启方式为双向弹簧门,门的宽度为2100~2400mm,高度为3000。 4.墙面:一般要求。 5.底层地面: (1)由于有大型设备,需要设备基础。建议采用600 mm厚毛石为垫层,其上浇筑300 mm厚的C30混凝土。 (2)面层水泥砂浆。 6.通风:一般要求。 二、给排水:无给排水要求。 三、实验室用电与照明 照明办公用电与仪器设备用电分开布线。 1.设备用电量约为180kw。 2.实验室内要设有三相交流电源和单相交流电源,要设置总电源控制开关。 数显液压万能试验机、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液压万能试验机大型设备 均应设备三相四线制,有良好的接地保护,独立的电源控制开关及漏电 保护。 3.实验室的四周墙壁适当位置都应配备足够的电源插座,以保证实验仪器设备的用电需求。 4.照明:日光灯。

实验室名称:建筑材料实验室 1.房间名称:胶凝材料实验室、混凝土及防水材料实验室; 2.房间数:2间; 3.房间使用面积:80 m2和120m2。 一、建筑要求 1.房间位置:一层(实验室内有多台大型设备,重量较大); 朝向:南向,室内温度在20±5℃; 2.房间尺寸:建议进深7.8~8.4m。 3.门的数量及位置: (1)胶凝材料室设置2个,房间靠走廊内墙前后各设置1个宽度为1000~1500 mm。 (2)混凝土及防水材料实验室共设置3个门,房间靠走廊内墙前后各设置为宽900~1500 mm;另一个门设在外墙上以便大型仪器设备的搬运及实验材料的运输,开启方式为双向弹簧门,门的宽度为2100~2400mm,高度为3000。 4.墙面:水槽周边墙裙高度应高出水槽上沿进行防水处理,镶贴瓷砖,便于清洁。其余一般要求。 5.底层地面: (1)由于有大型设备,需要设备基础。建议采用600 mm厚毛石为垫层,其上浇筑300 mm厚的C30混凝土。 (2)面层水泥砂浆。 6.通风良好。(进行水泥、混凝土及沥青等试验) 二、给排水 1.冷水:水源采用城市中的自来水或地下水。每间需设有一处给水管道,在室内设置一水槽,水龙头设置个数为5个。 2.排水:设有排水管道,并设置地漏,地漏是实验室地面上设置的一个排水口。地下排水管道的坡道要求相对大些。(因为排水中含有砂、水泥等混合物,防止堵塞。) 三、实验室用电与照明 照明办公用电与仪器设备用电分开布线。 1.设备用电量约为7200kw。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特定环境,学校建筑设计的好坏,是影响全面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因素。学校的建筑设计,除了要遵守国家有关定额、指标、规范和标准外,在总体环境的规划布置,教学楼的平面与空间组合形式,以及材料、结构、构造、施工技术和设备的选用等方面,要恰当地处理好功能、技术与艺术三者的关系,同时要考虑青少年好奇、好动和缺乏经验的特点,充分注 意安全。 一、教学楼的组成与设计 中小学教学楼一般是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教学部分:包括普通教室、实验室、音乐教室、语言教室及图书阅览室等。它们是教学楼的主体部分。 办公部分:包括行政、社团办公室及教师办公室等。 生活辅助部分:包括交通系统、厕所、饮水处以及贮藏室等。 (一)普通教师的设计 1. 要求:大小合适,视听良好、采光均匀、空气流通、结构简单和施工方便等。 2. 教室尺寸的确定:取决于教师容纳的人数、课桌椅的尺寸与排列方式,以及采光、通风、结构、设备及施工等因素。按教育部规定,中学每班学生名额近期为50人,远期为45人,每人使用面积为1.08m2;小学每班近期为45人,远期为40人, 每人使用面积为1.04m2。 (1)课桌椅的尺寸:要与学生的身高和人体各部分的尺寸相适应表课桌尺寸。

(2)课桌椅的布置:要满足学生视听及书写要求,并便于通行就座和教师辅导,见图课桌椅的布置。 ①视距要求:第一排前缘距黑板面≥2000mm;最后一排距黑板距离,不超过8500mm,到后墙面距离>600mm。 ②视角要求:水平视角(即前排边座到黑板远端的夹角)应>30°;垂直视角(即第一排学生的视线与黑板顶部构成的夹角)应>45°。 ③座位的排列,每行不宜多于两个座位,行间距b,中学为550~600mm,小学为500~ 550mm。排距c,中学为850~900mm,小学为800~850mm;课桌距侧墙的距离a,为60~ 120mm。 (3)教室的平面形状与尺寸:平面形状通常有矩形及方形,此外还有多边形及扇形等,见图教室的平面形状与尺寸。 ①矩形教室:是当前国内大量采用的形式。其平面轴线尺寸,中学可采用: 9000mm×6900mm、9000mm×6600mm、9000mm×6300mm,小学可采用 8100mm×6600mm、8100mm×6300mm、9000mm×6000mm等几种。 ②方形教室:教室的进深与开间基本相同,平面尺寸(轴线)可采用 7200mm×7200mm、7500mm×7500mm、7800mm×7800mm及7500mm×7800mm等。该形式教室的有效面积系数较矩形教室低,且不宜用于内廊式组合。 ③多边形教室:有五边形、六边形等,这种形式在采光、通风和座位排列上有其优越性,但经济性较上述形式要差一些。 (4)教室的层高:取决于空气容量、采光均匀度,房间的比例及经济等因素。一般来说,3.6~3.9m层高才能满足空气容量的要求;其次从房间的比例和空间的视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