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梁实秋的散文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风格 一代散文 大师梁实秋 先生笔耕不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他的散文涉猎广泛,凡人间生活各个方 面,都在他的散文中得到反映。他认真地品味人生,中年以后,其怀乡之作如一 枝奇葩,独放异彩。 梁实秋的一生当中作品无数, 仅仅是他女儿整理出来的就有两千多万字, 每 当读到梁老先生的作品,许多人都会被他的那种淡雅,淡泊名利的风格所吸引, 梁实秋写作风格不像鲁迅 那么言辞犀利,相反,读了他的作品反而会给人一种亲切感,让人感受到了 他为人温和的性格。 从梁实秋的作品中我们还能察觉出他的幽默, 虽然他的幽默不及林语堂, 恬 淡不如鲁迅, 但梁实秋写作风格汇集了百家之长, 创造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的 一种写作风格, 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汇到了他的散文当中, 也成为了他的作品 的一个特点。 梁实秋的文章多是短篇的散文, 他的文章文辞严谨又带有些许的幽 默感, 使人读完之后感觉到很轻松, 但是又能让人在轻松之余感受到作者想要表 达的对人生的感悟。梁实秋平时喜欢结交朋友,还经常与友人聊天谈心,对同一 件事得到了许多不同的见解,然后自己在这些见解之上做出分析,融会贯通,将 这些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作品当中去。 梁实秋的这种自成一派的写作风格在当时虽 然不受大多数人的支持, 甚至因为梁实秋写作风格使他和他的家人都受到了迫害, 但是他仍然坚持着写下去,直至后来终于被大多数人所支持。 梁实秋的写作风格不仅蕴含了丰富的个人情感, 还带有少许的幽默感, 这是 当时他的作品不被人接受的原因,也是后来直到现在被人喜欢的原因。 梁实秋作品 梁实秋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作家, 他非常多的作品我们都是拜读过的, 这些 作品都给人们到来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他的作品非常的出色, 他从小就非常喜欢 写文章,所以在十几岁的时候他的文章就开始被人们知道了。 他的很多作品到现在都非常流行, 梁实秋作品有一个特色, 那就是非常有贵 族气息, 他的文章任何读者一读就会有一种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的感觉。 和

所有的文学 作家一样,他的写作风格也随着他的经历变化着。 梁实秋的作品风格总是不断地在浪漫与古典中间徘徊, 但是最终还是回到了 浪漫的轨道上来,他最出色的作品以《雅舍小品》为典型,这是散文和古典风格 相结合而产生的一本书, 这本书受到非常多读者的喜爱, 有很多梁实秋的忠实粉 丝都说就是因为这本书才喜欢上她的, 在这本书中他么能够非常明显的感受到古 典风格的魅力,但是又不缺少散文的洒脱,是难得一见的好书,也是这本书让梁 实秋的作品开始被更多的人知道, 他的作品风格从现在开始就慢慢开始变得明亮 起来了。 梁实秋的作品大多都不是很长, 多数是以散文出名的, 很多人喜欢梁实秋就 是因为喜欢他的散文, 他的散文给人一种非常美但又不是那种非常俗气的美, 这 种美因为和中国的古典文化相结合了所以更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 这就是梁实秋 作品吸引人的地方。 对梁实秋的评价 梁实秋是我国著名的学者, 散文家, 也是一名批判家, 他认为文学没有阶级, 希望思想能够得到解放,后来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文学论战,直到 1936 年鲁迅去 世,论战才得以结束。对梁实秋的评价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梁实秋的一生作品数不胜数, 他热衷于写散文, 仅仅是他女儿整理出来的作 品前后加起来竟然有两千多万字。 不过历史上对梁实秋的评价一般都是针对于他 的性格。梁实秋的性格也很温和,可能是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吧,他不争名,不夺 利,把一切都看得很轻。有的人也说他最富有人情味,我想,的确是这样的。从 他一篇篇满怀思乡之情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知道, 他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无比的热爱 之情。也有人说他有着自己的小脾气,他对于自己欣赏的总是仔细品味研究,而 对于那些他觉得有些问题的,就会给予很严厉的批评。 曾经有一次梁实秋在哈弗大学时有人便提起了他与鲁迅的观点不同的问题, 因为梁实秋事先并没有准备好, 而鲁迅文笔锋利, 所以不看结果梁实秋就被骂了 个狗血淋头, 最后还被冠上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帽子, 直 到去世这顶帽子都没有摘掉。 而鲁迅的思想, 鲁迅的文章却一直被中国共产党所 认同。 梁实秋的真性情也一直都被很多人喜欢, 他敢于追求真爱, 当他的第一人妻 子去世后,他到台湾小住,偶然间认识了他的第二任妻子韩菁清,韩菁清的年纪 比他小很多,甚至比他的女儿还要小四岁,是当红的歌星影星,二人虽职业和年 龄都差距很大,甚至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但是梁实秋并没有退缩,这样反而使 他们更加相爱,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韩菁清写信,诉说他对她的爱慕之情,最 后两人终于登记结婚。 林语堂与梁实秋的散文特点比较

一、相同点 (一)作品中都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意蕴 林语堂曾自豪地说:“我的最长处就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 国人讲外国文化”,的确,作为一个从小学到大学都在教会学校读书、广 泛接触外国传教士、 大量阅读西方科学书籍的文人, 他对西方文化可谓了如指掌。 晚年他编撰汉英词典, 足可说明他的文化底蕴有多深。 当然, 对西方文化的熟悉, 并不意味着对中国文化的数典忘祖。 他在清华大学期间大量涉足中国古书、 从 《唐 诗 》、《红楼梦 》到《人间词话》,甚至名不见经传的杂著,弥补了他在中国文化方面的不 足。这些文化因子浸润到一起,使他成为博学的作家和学者,所以当赛珍珠一看 到他时,便把他定位为介绍东方文化的最佳人选。 与林语堂的自信不同,梁实秋表示:“我向不侈谈中西文化,更不敢 妄加比较。”对这一表白,我们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谦虚 ”,因为洋洋 30 万字的《雅舍小品》,143 篇散文精品,不可能脱离中国 坚实的文化底蕴,不可能不以西洋文化做比照。再来看看他的成长经历,他出生 于北平一个传统文化相当浓厚的家庭里, 从小饱读古代典籍, 再加上父辈的言传 身教,使他具有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质:追求正道、自尊自强、宽厚谦谨、宁静 致远。这些风格都散发在他的散文中,如《中年》《老年》《男人》《女人》等 等。 (二)作品都深受明清小品文影响 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 林语堂和梁实秋都从中国古代文学 宝库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最明显的莫过于明清小品文。可以说,小品文的精神 渗入到他们的灵魂,直接作用于他们的精神观念、人生方式和审美趣味。以至于 出现这样的奇观: 提到小品文不能不想到林语堂, 说到林语堂又不能将他与小品 文分开, 林语堂几乎成了“小品文”的同义语。 而梁实秋继承发展了 这一文体的优势, 尤其在文化境界和文化心态上更有所超越。 形成了传统小品文 在现代文学中的发展盛况。 (三)作品都主真,强调幽默,。 林语堂在《论幽默》中称,在中国文学中,“真正的幽默,学士大夫, 已经是写不来了,只有性灵派文人的著作中,不时可发现很幽默的议论文,如定 庵之论私,中郎之论痴,子才之论色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 是最先把“幽默”翻译过来的,并于 30 年代加以提倡。在他的带动 下,“幽默小品”以上海为中心,向全国辐射开去,1933 年文坛被 冠以“幽默年”。诚如鲁迅先生所言,“轰的一声,天下无不

幽默。 梁实秋散文的幽默境界, 在现代散文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司马长风曾这样评 述:“在现代散文作家中,论幽默的才能,首推梁实秋,其次是钱钟书。 ”可见他的散文幽默之浓烈。他的幽默多以学者手笔出之,文中经常穿插 着中外文化史上趣味的轶事、掌故、俚语、人物。宏富的学识和非凡的记忆,使 梁实秋的幽默带着很浓的书卷气。 二、不同点 (一)美学观念的差异 林语堂崇奉浪漫主义,在文学艺术流派的选择上,高扬表现派。他认为表现 派之所以值得标举,在于她的美学理论的纯粹性,即注重作家个性的传达,注重 创造中的心理因素,而与道德判断、文学传统,乃至社会功利等外部规律无关。 显然,这是属于以创作主体为中心的作者本体论的美学理论体系。 与林语堂相反,梁实秋所崇奉的是古典主义。他认为,西方文艺思潮的派别 虽然很多,但主潮只有两类: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而以《诗学》为代表的古典 主义美学理论,其正统地位是不可动摇、不容置疑的。梁实秋对两大思潮曾做出 价值上优劣的判断:“‘古典的’即是健康的,因为其意义在 保持各个部分的平衡;‘浪漫的’即是病态的,因为其要点在偏畸的 无限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古典主义的理性节制与平衡才是健康的,而 浪漫主义那种偏颇畸形的情感发泄是病态的。 对浪漫主义的贬抑, 对古典主义的 褒扬,溢于言表。 (二)语言风格的差异 林语堂散文的语言平实浅显, 注重从口语中汲取营养, 他多次谈到 《红楼梦》 在俗语运用上的巨大成功,笑有些现代文人连袭人紫鹃都不如,他的文章中, “这会儿 ”“ 转念头 ”“ 下死劲 ” 一类的词 俯拾皆是。 语言生动活泼, 在语言运用上也是很“恣肆”的。 他曾说: “泼妇骂街,常近圣人之言”。 梁实秋的语言, 则显得见解古朴, 多用四字句, 杂陈长短句, 整齐而不呆板。 错综婉转,字字珠玑。他认为现代散文有两大毛病:一是太过于白话化,一是过 分西化。太白化失却了传统散文的精华和艺术性,枯燥无味;太欧化则带来了生 硬艰涩的弊病, 这两者严重影响了白话文学的发展。 而他的散文语言则汲取传统 文言及白话之优而舍弃其劣。比起林语堂来,语言更通俗,而又圆润质朴,深得 传统文学精髓。 林语堂和梁实秋,曾经一度在大陆文坛寂寞无声,前者因为提倡“幽 默”“闲适”而被主流文学拒之门外, 后者因为“抗战无 关论”而被扣以“反动文人”的帽子。当历史的迷雾一层层被 拨开之后,我们才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尤其是在现在,“21 世纪需要林 语堂”“21 世纪需要梁实秋”。两位大师的文化意识超越了时

代,超越了国家,读他们的作品,能够使我们在这喧嚣的尘世求得心灵的宁静。




梁实秋散文

我读梁实秋的散文 ——杨柳晓风我最初认识梁实秋先生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里,那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写的正是梁实秋先生。不过这篇文章把梁实秋先生比作资本家的走狗,印象颇坏,受其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凡是梁先生的作品,我一概不读。 中学时代过去了很多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第一次接触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梁实秋散文精编》,我被牢牢吸引住了,很有相见恨晚的意思。说实话,这样吸引我的书,除了中学时代的琼瑶小说,那么现在就是这本散文集了。 先生的文章,看似平平淡淡,谈论的都是一些日常的话题,却不乏睿智,不是一般人能写得出来的。《雅室》说的是他在四川时,住的是雨来如漏斗,夏天蚊风盛行的破房子,他称之为“雅室”,还对它发生了感情,说它有个性,有个性就可爱。一座破屋,在他的笔下,居然妙处无处不在,他说住在那里,得月较先,闲来可以写作自遣。这里面就透露出先生的乐观的人生态度。《请客》一开头就说“若要一天不得安,请客;若要一年不得安,盖房;若要一辈子不得安,娶姨太太。”,仅这一句,似乎就能引你加入他的谈话中来。他慢慢道出请客的诸多事宜,处处都觉得津津有味,很能引起共鸣。 先生的高人之处,凡是极小的事情,经他一写,就显得与众不同,别有一番妙趣。就是简单的一道菜,他也能写出味道,让人垂涎。《烙饼》一文,他先写了烙饼的做法,然后连吃法也捎带上,他说“把蛋放在饼子上,卷起来,竖立之,双手扶着,张开大嘴,左一口、右一口,中间再一口。”读来倍感亲切。 先生的文字语言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而更具特色的是他的幽默,读来让人忍俊不禁。他写男人,“有些男人,西装裤挺直,他的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写中年妇女的脸,由“牛奶葡萄变成为金丝蜜枣,……从‘鱼尾’起皱纹撒出一面网,纵横辐辏,疏而不漏,把脸逐渐织成一幅铁路线最发达的地图。”,诸如此类诙谐的文字比比皆是,妙趣横生。 先生的文章,在郁闷时读,可以让人释怀;在闲暇时读,可以娱悦心情。所以我的案头,现在一直摆着一本先生的文集,没事的时候,就信手翻开,好让自

梁实秋散文全集

梁实秋散文全集 导读:梁实秋 ,原名梁治华,字实秋,1903 年 1 月 6 日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杭州) 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 家、学者、文学 批评家、翻译家。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梁实秋的散文全集,希望能帮助 到大家。 年龄 从前看人作序,或是题画,或是写匾,在署名的时候往往特别注明“时年七 十有二”、“时年八十有五”或是“时年九十有三”,我就肃然起敬。春秋时人 荣启期以为行年九十是人生一乐, 我想拥有一大把年纪的人大概是有一种可以在 人前夸耀的乐趣。 只是当时我离那耄耋之年还差一大截子, 不知自己何年何月才 有资格在署名的时候也写上年龄。 我揣想署名之际写上自己的年龄, 那时心情必 定是扬扬得意,好像是在宣告:“小子们,你们这些黄口小儿,乳臭未干,虽然 幸离襁褓,能否达到老夫这样的年龄恐怕尚未可知哩。”须知得意不可忘形,在 夸示高龄的时候,未来的岁月已所余无几了。俗语有一句话说:“棺材是装死人 的,不是装老人的。”话是不错,不过你试把棺盖揭开看看,里面躺着的究竟是 以老年人为多。年轻的人将来的岁月尚多,所以我们称他为富于年。人生以年龄 计算, 多活一年即是少了一年, 人到了年促之时, 何可夸之有?我现在不复年轻, 看人署名附带声明时年若干若干,不再有艳羡之情了。倒是看了富于年的英俊, 有时不胜羡慕之至。 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其茎部的细胞因春夏成长秋冬停顿之故而形成所谓 年轮,我们可以从而测知其年龄。人没有年轮,而且也不便横切开来察验。人年 纪大了常自谦为马齿徒增, 也没有人掰开他的嘴巴去看他的牙齿。 眼角生出鱼尾 纹,脸上遍洒黑斑点,都不一定是老朽的征象。头发的黑白更不足为凭。有人春 秋鼎盛而已皓首皤皤。 有人已到黄鰽之年而顶上犹有“不白之冤”, 这都是习见 之事。 不过, 岁月不饶人, 冒充少年究竟不是容易事。 地心的吸力谁也抵抗不住。 脸上、颈上、腰上、踝上,连皮带肉的往下坠,虽不至于“载跋其胡”,那副龙 钟的样子是瞒不了人的。别的部分还可以遮盖起来,面部经常暴露在外,经过几

梁实秋散文《怒》

梁实秋散文《怒》 一个人在发怒的时候,最难看,纵然他平素面似莲花,一旦怒而变青变白,甚至面色如土,再加上满脸的筋肉扭曲,眦裂发指,那副面目实在不仅是可憎而已。俗语说,“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怒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一种变化。人逢不如意事,很少不勃然变色的。年少气盛,一言不合,怒气相加,但是许多年事已长的人,往往一样的火发暴躁。 我有一位姻长,已到杖朝之年,并且半身瘫痪,每晨必阅报纸,戴上老花镜,打开报纸,不久就要把桌子拍得山响,吹胡瞪眼,破口大骂。报上的记载,他看不顺眼。不看不行,看了呕气。这时候大家躲他远远的,谁也不愿逢彼之怒。过一阵雨过天晴,他的怒气消了。 诗云:“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这是说有地位的人,赫然震怒,就可以收拨乱反正之效。一般人还是以少发脾气少惹麻烦为上。盛怒之下,体内血球不知道要伤损多少,血压不知道要升高几许,总之是不卫生。而且血气沸腾之际,理智不大清醒,言行容易逾分,于人于己都不相宜。希腊哲学家哀皮克蒂特斯说:“计算一下你有多少天不曾生气。在从前,我每天生气;有时每隔一天生气一次;后来每隔三四天生气一次;如果你一连三十天没有生气,就应该向上帝献祭表示感谢。”减少生气的次数便是修养的结果。修养的方法,说起来好难。 另一位同属于斯多亚派的哲学家罗马的玛可斯?奥瑞利阿斯这样说:“你因为一个人的无耻而愤怒的时候,要这样的问你自己:‘那个无耻的人能不在这世界存在么?那是不能的。不可能的事不必要求。’”坏人不是不需要制裁,只是我们不必愤怒。如果非愤怒不可,也要控制那愤怒,使发而中节。佛家把“嗔”列为三毒之一,“嗔心甚于猛火”,克服嗔恚是修持的基本功夫之一。燕丹子说:“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我想那神勇是从苦行修炼中得来的。生而喜怒不形于色,那天赋实在太厚了。 清朝初叶有一位李绂,著《穆堂类稿》,内有一篇《无怒轩记》,他说:“吾年逾四十,无涵养性情之学,无变化气质之功,因怒得过,旋悔旋犯,惧终于忿戾而已,因以‘无怒’名轩。”是一篇好文章,而其戒谨恐惧之情溢于言表,不失读书人的本色。

浪漫与古典--林语堂,梁实秋散文风格比较

浪漫与古典 ——林语堂,梁实秋散文风格比较 【摘要】林语堂,梁实秋都是属于闲适派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散文都充满了灵性,幽默,闲适的特点。风格差异林氏潇洒自如自在,梁氏严肃雅致自安,都颇能让人回味,而得到社会的广大承认,本文从其创作风格进行了比较从而探究两人的散文特点。 【关键词】林语堂梁实秋散文风格比较 实际上林语堂和梁实秋都曾先后留学欧美,都已经受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也均属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二人的散文都给人以幽默、性灵、闲适的共同感受。但倘苦细细品味、揣摩,却又能觉察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他们不仅仅都是学贯中西的学者,都有着被读者遗忘的经历,更重要是他们都是闲适散文的重要代表。时代的恶劣环境下,20世纪30年代时他们躲在自己的自由世界中,谈笑风生,谈性灵幽默,观时百态,写下许多散文。本文试从两位作家的文艺观视角进行比较,探究其散文创作的不同风格。 林语堂和梁实秋都曾有先后师从白璧德,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是以传统的、保守的文化价值对近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存在的一种反观。白璧德企图恢复古典文化的精神和传统秩序,以此来匡救现代文明的弊端,强调理性和道德意志的力量,崇尚中庸平和的人生境界,认为世界应该是有秩序、有纪律、有规矩的,不能任凭个性张扬、自由膨胀,因此,白璧德自称其为新人文主义。林语堂以“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为座右铭,以张扬个性为天职,终于不肯接受新人文主义的观点,并自觉地站到导师的对立面,为白教授的论敌斯平加恩辩护,而斯平加恩极端推崇克罗齐,认为克罗齐的“艺术即表现即直觉”的美学理论革新传统的文艺理论体系。反对新人文主义的秩序、纪律和规矩的林语堂,发现自己与克罗齐的看法完全吻合,于是他从斯平加恩、克罗齐那里找到了直觉随感式的艺术路向——随意写来,如行云流水。他反对一切思想束缚,既反对桐城派的“义法”也不甘受梁实秋“纪律”的束缚。在论文《金圣叹代答白璧德》中说:“中国的白璧德信徒每袭白氏座中语,淆古人之所以随足为典型,盖能攫住人类通性,因攫通性,故能万古常新,浪漫文学以个人为指归,趋于巧,趋于偏,支流蔓衍,必至一发不可收拾。殊不知文无新旧之分,唯有真伪之别,凡出于人之真知灼见,亲感至诚,皆可传不朽”,表达了对梁实秋文艺观的不满。他的文学思想的核心是“独抒性灵”,认为“文学之生命实寄托于此”。在文章中,林语堂常常引明清言志派、性灵派文人的言论,作为其主张的重要理论依据。他还接受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的表现主义,把性灵与表现理论揉合在一起形成自成体系的文艺思想,对文艺创作提出“个性无拘无碍自由自在的表现”,“真诚无伪”等,其实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浪漫主义文学观。梁实秋却是新人文主义文艺观的拥护者,他接受正统的西洋古典主义文艺美学思想,这种美学观与中国传统的儒家中庸之道与中和美有暗合之处,认为感情表现要做到“质的纯正”和“量的有度”,极力反对浪漫主义,称其为“不守纪律的情感主义”,从这一点看来,他的文艺思想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 梁实秋写散文别具一格,堪称散文界一代宗师,其散文写的炉火纯青,艺术造诣颇高,下面我拟从梁实秋散文鲜明的语言特色、闲适幽默的艺术风格等方面入手,对其散文的艺术特一,梁实秋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深厚,极具特色的语言成为其散文一个突出风格。 ⑴行文雅洁,用语精练。真正的散文语言,绝不容忍多余的文字,古近中外的散文大家无不以语言的节约性作为衡量语言表现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梁实秋创作散文追求一种“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境界,故此,他在篇幅上力求浓缩,删掉枝蔓;在语言上摅词滤藻,斯于至当。正是由于梁实秋深黯“割爱”的艺术原则,所以他的散文没有废话,以简洁取胜。他曾以“尽去枝节,少说废话”自励,认为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简单”,“简单二字,是很高的理想”,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单薄粗简,而是一种有博返约的境界。他在《文学讲话》中谈及散文时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他自己的散文,也大都篇幅简约,语言精练,字数多在两千左右,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短文不满千字,却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梁启超的神采风貌,笔墨生花地写出了他的渊博学识,一位国学大师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叙写精致,行文雅洁是梁实秋散文艺术的一大特色,他的文章,几乎都是开篇切题,简洁了当,极少渲染铺排,转弯抹角。 ⑵梁实秋散文的语言具有一种典丽之美。这种美就是一种“国文的味道”,他通过文言文的语体化,达到古今融化的境界. 二,梁实秋散文具有一种包容性。这主要体现在他对中西方文化的兼他认为,中西文化各有优劣,因此他既反对妄自尊大,又反对妄自菲薄,主张虚心接受外来文化,使之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溶解在一起。他的散文创作就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具有了一种包容性:如在写作技巧上,梁实秋对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以及杜诗极为熟悉。他经常揣摩这些诗文的章法、句

梁实秋散文中幽默艺术的研究

梁实秋散文中幽默艺术的研究 他的幽默虽然与周作人、林语堂、钱钟书属于同一类型,但是不同于周作人的苦涩味,林语堂的牛油气,钱钟书的辛辣味,而以雅致美见长。正如司马长风所评:在现代散文作家中,论幽默的才能,首推梁实秋,其次是钱钟书。梁实秋的幽默不伤大雅,处处有谨厚之气。 幽默作为喜剧形式之一,是以理性精神为根底的。林语堂在《论幽默》中认为:“幽默之为物,在实质而不在皮毛,在见解而不在文字,必先对社会人生有相当的见解,见解而达于看穿时,幽默便自不过来”,由此可见,幽默出自人的智慧,与人的学养见识有密切的关系。梁实秋从1927年开始写散文,直至1987年病逝,洋洋洒洒数百万言,大多富有幽默风趣,令人读后发出“会心微笑”,得到智慧的启迪。这得益于梁实秋中西文化的身后学养,他强调理性,尊奉正统、中庸、温和的古典主义,以冷静的态度静默观察人生,将所察所得经过一番理性的过滤后,来描写一种永恒的,常态的人生,所以,他强调幽默的节制适度,含蓄蕴藉,在散文创作时总是以人性化的理解和同情为基础,以人性的健全完善为理想,对人生,人性的可笑之处实行文明批评,寓庄于谐,谑而不虐,不偏激尖刻,也不滑稽搞笑。力求中规合度,始终坚持幽默的理性精神和雅正风格。 梁实秋在《谈幽默》中曾说:“文字游戏不是上乘的幽默,灵机一动,偶一为之,尚无不可,滥用就惹人厌,幽默的精义在于其中所含的道理,而不在于舞文弄墨博人一桀。”幽默的笑是智慧的外化,它的价值就在于它所包含的生活的智慧,在笑得谐趣中见出高度的深刻意义。梁实秋在散文的创作中,注重生活智慧和生命真谛的理性开垦,与周作人和林语堂一样,梁实秋也善于在生活中提取自己感兴趣的小题目,他的散文取材大多是平凡琐屑的日常生活。内容包罗世态万象:男人、女人、孩子、中年、老年;猪、狗、鸟;衣裳、汽车、手杖、书、酱菜;送行、散步、听戏、洗澡、

梁秋实作品的语言特点

梁秋实作品的语言特点 特点:无奈的幽默、闲适的幽默 梁实秋非常注意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注重发扬本民族的语言传统。欧美文学的刚直严密、雍容幽默,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经过他的熔炼,成为一种新的生命。《雅舍小品》中很明显的流露出他的清新自然、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有着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或许,读梁实秋先生的作品,你未必会哈哈大笑,但你却必然会心而笑,这是一种幽默的、大师级的人具备的一种超然世外的精神。梁实秋先生曾经说过,他创作散文时,常常游心物外,所以常常对自身所受的任何伤害多几乎抱着无动于衷的态度,甚至外界的矛盾冲突,都可以成为自我陶醉的机会。梁实秋先生对于一些不符合他的道德观的很多行为难免会进行批判,但却不会是狠狠的、不留情面的批判,在批判时,不是用尖酸刻薄的词语,更不是破口就骂,而是采用适度的幽默──一种不温不火的讽刺。他认为“讽刺文学的出发点是爱,不是恨,人性本有缺点,人生本有不如意事,文学家探索人生,热爱人生,看到不合理不道德的现象,则想加以指责矫正,讽刺便是一种恨好的手段。”这样的幽默的讽刺在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系列散文更是有了很充分的表现,此类梁实秋散文式的幽默很多,基本上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带苦涩的笑,不得已的无可耐何的笑。这种笑的含义比较凝重,表达又较为婉转。这样的幽默多见于其作品如《鸟》、《猪》、《狗》、《骆驼》一类以动物为标题的小品文,例如在《骆驼》这篇文章中,表面上看来似在着重张扬骆驼的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精神,实际上却饱含着对人间待遇不公的怨愤,如文中所写到,骆驼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别人多少的惋惜,尤其在当今这个世界,大家都喜欢养善解人意的哈叭狗,象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推下去吧”。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为哈叭狗的得宠和骆驼的遭人冷遇而大鸣不平,不过是借题发挥,以发泄胸中的不满而已。梁实秋的这种影射式的技巧、练达而不轻浮的笑,是很合乎其清高的个性合和教养有素的绅士风度。 其次是梁实秋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闲适愉悦的幽默,是一种带着甜味的笑,是发自内心的笑谈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一种不俗套的轻松的笑,这样的例子在梁实秋的作品中是随处可见的。例如《下棋》一文中,写出一对活脱脱的棋迷,令人捧腹不已:“我有两个朋友下棋,警报作,不动声色,俄而弹落,棋子被震得在盘上跳荡,屋瓦乱飞,其中一位棋瘾较小者变色而起,被对方一把拉住:‘你走!那就算是你输了’。”作者把棋迷放入生死关头,环境对于棋迷来说是极为严峻的,但棋迷的言行却改变了情境的色调,在这里论输赢胜过了求生存,荒谬超越了常理。棋迷的行为已经使人惊诧,棋迷的对话更令人叫绝,棋迷迷之深在强烈的人物与情境的反差中达到了置生死于度外的境界,幽默也在这里被推向了极致。从根本上讲,梁实秋既不同意太超脱的“杀死他一大块”,他不动肝火,“草草了事”,让人“觉得索然寡味”的人生态度;又不同意不够超脱的人,“每一着都要加慢考虑”的给人一种沉闷呆滞感觉的人生态度。梁实秋所向往的是把令人烦恼和痛苦的输赢置之度外,以内心的丰赡愉悦为人生情趣的中和之度。这种豁达、超然、和谐的审美理想折射在艺术幽默上则表现为适度、静观、平和。 《雅舍小品》中梁实秋表现的更多的是一种闲适的幽默,作者在此类幽默中,闲庭信步,在独抒胸臆中来段幽默,天马行空中显露其修养。如雅舍中的一系列散文中,作者把一些生活琐事写得有生有色,趣味无穷,把一所破房写成了人人想参观的雅舍,在幽默中显露其深厚的语言的叙述能力。 文学难得的是忠实——忠于人性。梁实秋的文艺观有两个要点:一是反对以功利的眼光看待文学;二是认为文学应该表达亘古不变的人性。梁氏对人性极其重视,但他所主张的人性是抽象的,超阶级的,这显然是错误的。但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暂且拘泥于对当时政治价值和标准,判断注重艺术方面的借鉴。

梁实秋散文摘抄赏析精选

梁实秋散文摘抄赏析精选 梁实秋散文摘抄赏析精选 导语:梁实秋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这里励志故事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五篇梁实秋散文摘抄赏析,希望你们喜欢。 一、《同学》 同学,和同乡不同。只要是同一乡里的人,便有乡谊。同学则一定要有同窗共砚的经验,在一起读书,在一起淘气,在一起挨打,才能建立起一种亲切的交情,尤其是日后回忆起来,别有一番情趣。纵不曰十年窗下,至少三、五年的聚首总是有的。从前书房狭小,需要大家挤在一个窗前,窗间也许着一鸡笼,所以书房又名曰鸡窗。至于帮硬死沉的砚台,大家共用一个,自然是经济合理。 自有学校以来,情形不一样了。动辄几十人一班,百多人一级,一批一批的毕业,像是蒸锅铺的馒头,一屉一屉的发售出去。他们是一个学校的毕业生,毕业的时间可能相差几十年。祖父和他的儿孙可能是同一学校毕业,但是不便称为同学。彼此相差个十年八年的,在同一学校里根本没有碰过头

的人,只好勉强解嘲自称为先后同学了。 小时候的同学,几十年后还能知其下落的恐怕不多。我小学同班的同学二十余人,现在记得姓名的不过四、五人。其中年龄较长身材最高的一位,我永远不能忘记,他脑后半长的头发用红头绳紧密扎起的小辫子,在脑后挺然翘起,像是一根小红萝卜。他善吹喇叭,毕业后投步军统领门当兵,在“堆子”前面站岗,拄着上刺刀的步枪,满神气的。有一位满脸疙瘩噜嗦,大家送他一个绰号“小炸丸子”,人缘不好,偏爱惹事,有一天犯了众怒,几个人把他抬上讲台,按住了手脚,扯开他的裤带,每个人在他裤裆里吐一口唾液!我目睹这惊人的暴行,难过很久。又有一位好奇心强,见了什么东西都喜欢动手,有一天迟到,见了老师为实验冷缩热涨的原理刚烧过的一只铁球,过去一把抓起,大叫一声,手掌烫出一片的溜浆大泡。功课最好写字最工的一位,规行矩步,主任老师最赏识他,毕业后,于某大书店分行由学徒做到经理。再有一位由办事员做到某部司长。此外则人海茫茫,我就都不知其所终了。 有人成年之后怕看到小时候的同学,因为他可能看见过你一脖子泥、鼻涕过河往袖子上抹的那副脏相,他也许看见过你被罚站、打手板的那副窘相。他知道你最怕人知道你的乳名,不是“大和尚”就是“二秃子”,不是“栓子”就是“大柱子”,他会冷不防的在大庭广众之中猛喊你的乳名。使你脸红。不过

梁实秋散文风格特点

梁实秋散文风格特点的有哪些? 特点:无奈的幽默、闲适的幽默 梁实秋非常注意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注重发扬本民族的语言传统。欧美文学的刚直严密、雍容幽默,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经过他的熔炼,成为一种新的生命。《雅舍小品》中很明显的流露出他的清新自然、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有着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或许,读梁实秋先生的作品,你未必会哈哈大笑,但你却必然会心而笑,这是一种幽默的、大师级的人具备的一种超然世外的精神。梁实秋先生曾经说过,他创作散文时,常常游心物外,所以常常对自身所受的任何伤害多几乎抱着无动于衷的态度,甚至外界的矛盾冲突,都可以成为自我陶醉的机会。梁实秋先生对于一些不符合他的道德观的很多行为难免会进行批判,但却不会是狠狠的、不留情面的批判,在批判时,不是用尖酸刻薄的词语,更不是破口就骂,而是采用适度的幽默──一种不温不火的讽刺。他认为“讽刺文学的出发点是爱,不是恨,人性本有缺点,人生本有不如意事,文学家探索人生,热爱人生,看到不合理不道德的现象,则想加以指责矫正,讽刺便是一种恨好的手段。”这样的幽默的讽刺在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系列散文更是有了很充分的表现,此类梁实秋散文式的幽默很多,基本上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带苦涩的笑,不得已的无可耐何的笑。这种笑的含义比较凝重,表达又较为婉转。这样的幽默多见于其作品如《鸟》、《猪》、《狗》、《骆驼》一类以动物为标题

的小品文,例如在《骆驼》这篇文章中,表面上看来似在着重张扬骆驼的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精神,实际上却饱含着对人间待遇不公的怨愤,如文中所写到,骆驼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别人多少的惋惜,尤其在当今这个世界,大家都喜欢养善解人意的哈叭狗,象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推下去吧”。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为哈叭狗的得宠和骆驼的遭人冷遇而大鸣不平,不过是借题发挥,以发泄胸中的不满而已。梁实秋的这种影射式的技巧、练达而不轻浮的笑,是很合乎其清高的个性合和教养有素的绅士风度。 其次是梁实秋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闲适愉悦的幽默,是一种带着甜味的笑,是发自内心的笑谈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一种不俗套的轻松的笑,这样的例子在梁实秋的作品中是随处可见的。例如《下棋》一文中,写出一对活脱脱的棋迷,令人捧腹不已:“我有两个朋友下棋,警报作,不动声色,俄而弹落,棋子被震得在盘上跳荡,屋瓦乱飞,其中一位棋瘾较小者变色而起,被对方一把拉住:…你走!那就算是你输了?。”作者把棋迷放入生死关头,环境对于棋迷来说是极为严峻的,但棋迷的言行却改变了情境的色调,在这里论输赢胜过了求生存,荒谬超越了常理。棋迷的行为已经使人惊诧,棋迷的对话更令人叫绝,棋迷迷之深在强烈的人物与情境的反差中达到了置生死于度外的境界,幽默也在这里被推向了极致。从根本上讲,梁实秋既不同意太超脱的“杀死他一大块”,他不动肝火,“草草了事”,让人“觉得索然寡味”的人生态度;又不同意不够超脱的人,“每一着都要加慢考虑”的给人一种沉闷呆滞感

雅舍梁实秋散文阅读

雅舍梁实秋散文阅读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 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 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 看上去瘦骨嶙嶙, 单薄得可怜; 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 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 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 不算少, 什么“上支下摘”, “前廊后厦”, “一楼一底”, “三上三下”, “亭子间”, “茅草棚”, “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 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哪里, 只要住得稍久, 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 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 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 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 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 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 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 坑, 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 则月明之夕, 或风雨之日, 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 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 来无不惊叹, 我则久而安之, 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 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 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 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 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 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 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棹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 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 着的, 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 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 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 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 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 蚊子。“雅舍”的蚊虱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 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 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

梁实秋散文脸谱

梁实秋散文脸谱 【篇一:梁实秋散文,脸谱】 我要说的脸谱不是旧剧里的所谓整脸碎脸三块瓦之类,也不是麻 衣相法里所谓观人八法威、厚、清、古、孤、薄、恶、俗之类。我 要谈的脸谱乃是每天都要映入我们眼帘的形形色色的活人的脸。旧 戏脸谱和麻衣相法的脸谱,那乃是一些聪明人从无数活人脸中归纳 出来的几个类型公式,都是第二手的资料,可以不管。 古人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那意思承认人面不同是不成问题的。 我们不能不叹服人类创造者的技巧的神奇,差不多的五官七窍,但 是部位配合,变化无穷,比七巧板复杂多了。对于什么事都讲究统 一标准化的人,看见人的脸如此复杂离奇,恐怕也无法训练改造, 只好由它自然发展罢?假使每一个人的脸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翻出来的,一律的浓眉大眼,一律的虎额龙隼,在排起队来检阅的时候固 然甚为壮观整齐,但不便之处必定太多,那是不可想像的。人的脸 究竟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否则也就无所谓谱。就粗浅的说,人 的脸大别为二种,一种是令人愉快的,一种是令人不愉快的。凡是 常态的,健康的,活泼的脸,都是令人愉快的,这样的脸并不多见。令人不愉快的脸,心里有一点或很多不痛快的事,很自然的把脸拉 长一尺,或是罩上一层阴霾,但是这张脸立刻形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立刻把这周围的气氛变得阴沉。假如,在可能范围之内,努力 把脸上的筋肉松弛一下,嘴角上挂出一个微笑,自己费力不多,而 给予人的快感甚大,可以使得这人生更值得留恋一些。我永不能忘 记那永长不大的孩子潘彼得,他嘴角上永远挂着一颗微笑,那是永 恒的象征。一个成年人若是完全保持一张孩子脸,那也并不是理想 的事,除了给婴儿自己药片作商标之外,也不见得有什么用处。不 过赤子之天真,如在脸上还保留一点痕迹,这张脸对于人类的幸福 是有贡献的。令人愉快的脸,其本身是愉快的,这与老幼妍媸无关。丑一点,黑一点,下巴长一点,鼻梁塌一点,都没有关系,只要上 面漾着充沛的活力,便能辐射出神奇的光彩,不但有光,还有热, 这样的脸能使满室生春,带给人们兴奋、光明、调谐、希望、欢欣。一张眉清目秀的脸,如果恹恹无生气,我们也只好当做石膏像来看 待了。 我觉得那是一个很好的游戏:早起出门,留心观察眼前活动的脸, 看看其中有多少类型,有几张使你看了一眼之后还想再看?

梁实秋散文《雅舍》赏析

梁实秋散文《雅舍》赏析 梁实秋 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 言。现在《雅舍》已被收进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的高中《语文读本》第一 册。 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在以前的文学史上,梁实秋是一个“反动文 人”,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一直没有梁实秋作品的一席之地,相反,鲁迅 先生痛批梁实秋的杂文 倒是连篇累牍,不一而足。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 复,梁实秋也得到了重新评价。他在文学事业和学术研究上的巨大成就,获得了 充分肯定。梁实秋在其漫长的人生历程中,虽然有某些严重偏见,但终究是一位 爱国的文人学者、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 家和翻译家。《雅舍小品》便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它风行全世界,先后印出 300 多版,创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发行的最高纪录(参见《才子梁实秋》,百花洲 文艺出版社,1996 年版)。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 千多万字的著译,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雅舍》1940 年写于重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1939 年 5 月, 梁实秋随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迁至重庆北碚, 秋天, 梁与吴景超夫妇在北 碚主湾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此屋结构系砖柱木架,瓦顶篾壁,有 房 6 间,高低两蹬,梁实秋住一室一厅。然而.梁实秋住进后,宾客盈门,骚人 墨客,常聚会于此,吟诗作画,弹琴对弈,热闹非凡。梁实秋在雅舍蛰居 7 年 (1939-1946),其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 《雅舍小品》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雅舍其名自然有所寄托。 那么, 这“舍”到底“雅”在何处?作者于“雅舍”的 描写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本文的语言风格又有何特色?这些是我们在阅读时要 着重解决的问题。 雅舍虽以“雅”为名, 实乃是一栋典型的“陋室”, 缺点多多。 大致有: 1、 结构简陋, 2、 风雨难避, 3、 地点荒凉, 4、 行走不便, 5、 门窗不严 (隔墙传声) , 6、鼠子瞰灯(老鼠肆虐),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关于其结构简陋,作者

读梁实秋散文有感

读梁实秋散文有感 梁实秋 是中国现代的散文 大家, 以擅长写幽默风趣的“闲适小品”而闻名于世。 正如有人是这样评价 他:“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梁实秋文章面目温和中正,理性与感性兼至,语言 素养无懈可击,趣味风格超妙脱俗,不过,在他的柔和背后,暗透那一层潜在的 悲悯,引人窥见人生的无聊与无奈,空漠苦涩的况味。这正如吃盐水花生,入口 极为面软,可是那花生“生硬”的印象却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确实,读梁实 秋的散文,是一种美的享受。它的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 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遐想不已。它并不奢谈人生的大道理, 然而,在平实的语言后面,却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让读者细细去体会、咀 嚼。它恰像两三知己灯下夜谈,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谐趣。语言不 多,谈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淡淡的气氛中,自有一种韵味,在不知 不觉中给人以美的熏陶。 如果您喜爱中国现代文学 ,对中国现代文学也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您一定会发现,梁实秋的散文具有 其独道的风格, 可谓是独树一帜。 所以我们也很难将他的散文与中国现代文坛的 其他的散文大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鲁迅 、周作人、朱自清 、黄裳、傅雷、张中行、陈从周,当然还有张爱玲 , 梁实秋与他们相较, 与其说他是一名作家, 还不如说他是一位久识的老友、 一位循循善诱的老者、 一位正在教导你应如何面对生活的老师。 他的散文是如此 贴近读者的生活!你不会从他的散文中看到许多难懂的大道理,也没有什么过于 优美的描写,大多都是些琐碎小事,但在读他的文章时,你能感到一种无法从他 人的散文中得到的特殊的愉悦感。 梁实秋总是以风趣幽默的笔触描写生活, 时而 夸张,时而讽刺,但不论怎样,它总是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而且在生活中随处 可见。 更令人折服的是,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发展, 显然人的本性并没有什么变化, 生活中的一些事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为当我们这些生活在 21 世纪的人们再

读梁实秋的散文有感

读梁实秋散文有感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的散文大家,以擅长写幽默风趣的“闲适小品”而闻名于世。正如有人是这样评价他:“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梁实秋文章面目温和中正,理性与感性兼至,语言素养无懈可击,趣味风格超妙脱俗,不过,在他的柔和背后,暗透那一层潜在的悲悯,引人窥见人生的无聊与无奈,空漠苦涩的况味。这正如吃盐水花生,入口极为面软,可是那花生“生硬”的印象却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确实,读梁实秋的散文,是一种美的享受。它的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遐想不已。它并不奢谈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实的语言后面,却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让读者细细去体会、咀嚼。它恰像两三知己灯下夜谈,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谐趣。语言不多,谈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淡淡的气氛中,自有一种韵味,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以美的熏陶。 如果您喜爱中国现代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也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您一定会发现,梁实秋的散文具有其独道的风格,可谓是独树一帜。所以我们也很难将他的散文与中国现代文坛的其他的散文大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鲁迅、周作人、朱自清、黄裳、傅雷、张中行、陈从周,当然还有张爱玲,梁实秋与他们相较,与其说他是一名作家,还不如说他是一位久识的老友、一位循循善诱的老者、一位正在教导你应如何面对生活的老师。他的散文是如此贴近读者的生活!你不会从他的散文中看到许多难懂的大道理,也没有什么过于优美的描写,大多都是些琐碎小事,但在读他的文章时,你能感到一种无法从他人的散文中得到的特殊的愉悦感。梁实秋总是以风趣幽默的笔触描写生活,时而夸张,时而讽刺,但不论怎样,它总是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而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更令人折服的是,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发展,显然人的本性并没有什么变化,生活中的一些事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为当我们这些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再读梁实秋的散文时仍如此亲切。这可能正是梁实秋散文在多年过去后仍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也正是他的散文能在广大人民群众间广为流传的原因吧! 但是,透过梁实秋散文的幽默谐趣、贴近生活、朴实无华,我们能够发觉在他文章中那无时无刻不在洋溢着的他之于祖国的热爱和眷恋,同时也更流露着他心底的真实——他过分善良的爱国。这正是一代中国文人的苦啊!梁实秋相信:“文学的国土是最宽泛的,在根本上和在理论上没有国界,更没有阶级的界限。一个资本家和一个劳动者,他们的不同的地方是有的,遗传不同,教育不同,经济的环境不同,因之生活状态也不同,但是他们还有同的地方。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怜悯与恐怖的情绪,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很显然梁实秋是一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他对无产阶级文艺具有偏见是必然的。在梁实秋看来,世界上的人性是一样的,并没有阶级的区别,而“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因而它是没有阶级性的。这不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吗?而这样的认识也正与当时的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的观点是截然相反,所以他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大力批驳。但很显然,梁实秋是热爱祖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在文化上他也提倡民主文化、反对封建文化;对执政的国民党政府,虽然他不想根本推翻,但也是有所不满的。只是他希望人们能“善良”的解决这些问题。正如在他文章中所认为的要时刻保持沉默,避免动气,适可而止。但历史的事实已经作出了论证,他的理论在当时的情况下是绝对行不通的,只有依靠武装斗争才能达到彻底的胜利。 但不论怎样,我们也决不能否认梁实秋的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坛中所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不能否认梁实秋本人作为一代中国爱国文人的典范地位。即使他的某些观点确实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毕竟也在尝试寻找一条中华民族的出路,只是这是一条没有出口的路罢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步入了21世纪,虽然我们决不能忘记中国曾有过的那段艰

梁实秋散文集赏析

梁实秋散文集赏析 以下关于梁实秋散文集赏析是由的小编为各位编辑们整理收集的,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喝茶》赏析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品《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但是,数十年来,喝过不少茶,北平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山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都尝试过。 茶是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推茶是尚。叉子,形进于茶,声进于(木贾),来源甚古,流传海外,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又茶。人无贵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相逢,辄问讯“喝茶么?”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孩提时,屋里有一把大茶壶,坐在一个有棉衬垫的藤箱里,相当保温,要喝茶自己斟。我们用的是绿豆碗,这种碗大号的是饭碗,小号的是茶碗,作绿豆色,粗糙耐用,当然不能和宋瓷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朴实敦厚的风貌,现在这种碗早已绝迹,我很怀念。这种碗打破了不值几文钱,脑勺子上也不至于挨巴掌。银托白瓷小盖碗是祖父专用的,我们看着并不羡慕。看那小小的一盏,两口就喝光了,泡两三回就换茶叶,多麻烦。如今盖碗很少见了,除非是到故宫博物院拜会蒋院长,他那大客厅里总是会端出盖碗茶敬客。再不就是电视剧中也看见有盖碗茶,可是演员一手执盖一手执碗缩着脖子啜茶那狼狈相,令人发噱,因为他们不知道喝盖碗茶应该是怎样的喝法。他平素自己喝茶大概一只用玻璃杯、保温杯之类。如今,我们此地见到的是盖碗,多半是近年来本地制造的“万寿无疆”的那种样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盖碗,样式微有不同,总觉得有些怪怪的。近有人回大陆,顺便谈是我的旧居,带来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只瓷盖碗,原是十二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还有一点磕损,睹此旧物,勾起往日心情,不禁黯然。盖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茶叶品种繁多,各有擅长。有友来自徽州,同学清华,徽州产茶胜地,但是他看见我用一撮茶叶放在壶里沏茶,表示惊讶,因为他只知道茶叶是烘干打包捆载上船沿江运到沪

梁实秋写作特点

梁实秋写作特点 特点:无奈的幽默、闲适的幽默 梁实秋非常注意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注重发扬本民族的语言传统。欧美文学的刚直严密、雍容幽默,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经过他的熔炼,成为一种新的生命。《雅舍小品》中很明显的流露出他的清新自然、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有着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或许,读梁实秋先生的作品,你未必会哈哈大笑,但你却必然会心而笑,这是一种幽默的、大师级的人具备的一种超然世外的精神。梁实秋先生曾经说过,他创作散文时,常常游心物外,所以常常对自身所受的任何伤害多几乎抱着无动于衷的态度,甚至外界的矛盾冲突,都可以成为自我陶醉的机会。梁实秋先生对于一些不符合他的道德观的很多行为难免会进行批判,但却不会是狠狠的、不留情面的批判,在批判时,不是用尖酸刻薄的词语,更不是破口就骂,而是采用适度的幽默──一种不温不火的讽刺。他认为“讽刺文学的出发点是爱,不是恨,人性本有缺点,人生本有不如意事,文学家探索人生,热爱人生,看到不合理不道德的现象,则想加以指责矫正,讽刺便是一种恨好的手段。”这样的幽默的讽刺在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系列散文更是有了很充分的表现,此类梁实秋散文式的幽默很多,基本上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带苦涩的笑,不得已的无可耐何的笑。这种笑的含义比较凝重,表达又较为婉转。这样的幽默多见于其作品如《鸟》、《猪》、《狗》、《骆驼》一类以动物为标题的小品文,例如在《骆驼》这篇文章中,表面上看来似在着重张扬骆驼的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精神,实际上却饱含着对人间待遇不公的怨愤,如文中所写到,骆驼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别人多少的惋惜,尤其在当今这个世界,大家都喜欢养善解人意的哈叭狗,象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推下去吧”。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为哈叭狗的得宠和骆驼的遭人冷遇而大鸣不平,不过是借题发挥,以发泄胸中的不满而已。梁实秋的这种影射式的技巧、练达而不轻浮的笑,是很合乎其清高的个性合和教养有素的绅士风度。 其次是梁实秋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闲适愉悦的幽默,是一种带着甜味的笑,是发自内心的笑谈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一种不俗套的轻松的笑,这样的例子在梁实秋的作品中是随处可见的。例如《下棋》一文中,写出一对活脱脱的棋迷,令人捧腹不已:“我有两个朋友下棋, 警报作,不动声色,俄而弹落,棋子被震得在盘上跳荡,屋瓦乱飞,其中一位棋瘾较小者变色而起,被对方一把拉住:‘你走!那就算是你输了’。”作者把棋迷放入生死关头,环境对于棋迷来说是极为严峻的,但棋迷的言行却改变了情境的色调,在这里论输赢胜过了求生存,荒谬超越了常理。棋迷的行为已经使人惊诧,棋迷的对话更令人叫绝,棋迷迷之深在强烈的人物与情境的反差中达到了置生死于度外的境界,幽默也在这里被推向了极致。从根本上讲,梁实秋既不同意太超脱的“杀死他一大块”,他不动肝火,“草草了事”,让人“觉得索然寡味”的人生态度;又不同意不够超脱的人,“每一着都要加慢考虑”的给人一种沉闷呆滞感觉的人生态度。梁实秋所向往的是把令人烦恼和痛苦的输赢置之度外,以内心的丰赡愉悦为人生情趣的中和之度。这种豁达、超然、和谐的审美理想折射在艺术幽默上则表现为适度、静观、平和。 《雅舍小品》中梁实秋表现的更多的是一种闲适的幽默,作者在此类幽默中,闲庭信步,在独抒胸臆中来段幽默,天马行空中显露其修养。如雅舍中的一系列散文中,作者把一些生活琐事

梁实秋的生平和散文特点

1、作者的生平 梁实秋(1903—1987)祖籍浙江杭州,生于北京,原名治华。1915年入北京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数所大学学习,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结束了他的学生生涯。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曾和胡适、徐志摩等人共创新月书店,是当时文坛“新月派”后期的大将之一。他在现代文学史上是有争议的。 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这期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期间,他在副刊上写了这么一篇编者按:“现在中国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为不同。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未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我老实承认,我的交游不广,所谓‘文坛’,我就根本不知其坐落何处,至于‘文坛’上谁是盟主,谁是大将,我更是茫茫然。”这篇小小的编者按引发了文坛的大地震。有人在报纸上说,抗战时期的一切都与抗战有关,写文章也一定和抗战有关联,你梁实秋说某些文章可以“与抗战无关”,是何居心? “与抗战无关论”的罪名让梁实秋背负了几十年。但是据统计,梁实秋在抗战期间所写的文章里,提到“抗战”二字的次数很多。他在抗战开始时力主抗战,被日本人定为抗日分子,为躲避日本人的迫害,孤身一人从汉口逃到重庆,和夫人长期别离六年之久。他对日本人的痛恨可想而知。1940年,梁实秋本来想随一个访问团到延安去访问。毛泽东发电报说,我们不欢迎梁实秋来。梁实秋只好终止随团访问。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把梁实秋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先是鲁迅的“丧家的资产阶级的乏走狗”,又有毛泽东的亲批在后,“反动文人”的罪名,是无论如何也洗不清了。1949年梁实秋去台湾后,他的作品在大陆再也没有出版过(和鲁迅在台湾的待遇一样),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有出版社出版他的散文。 2、创作情况 “雅舍”:梁实秋抗战时期所居重庆郊外山上简陋竹棚,自己命名为“雅舍”,在其中写出一系列幽默风趣、意味悠远的文章。 梁氏小品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一至四集)《雅舍杂文》《雅舍轶文》等。 《雅舍小品》:所谈全是人生中凡人小事。可分为几类: 各色人等,世相情状,文化艺术,生活习俗,日用器物,等等 随笔—— 浅层:写人生琐事,记录描写世相细节 深层:于众人熟视无睹处发现人生荒谬愚蠢,可笑可叹,进而有所感悟,提醒读者作点反省。 随笔写人生琐事,单纯记录描写世相细节并不难,难的是能于众人熟视无睹处发现人生的荒谬愚蠢,可笑可叹,进而有所感悟,以此提醒读者不妨作点反省,看自己是否可笑人做了可笑事。本篇颇能体现梁实秋文章的特点 梁实秋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但真正使他在普通读者中间享有盛名的,还是他的散文创作。他的散文风格经历了从浪漫到古典再到浪漫的演变过程,但是最能代表其散文艺术成就和主要特色的还是以《雅舍小品》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文学观指导下的散文创作。由于家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