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宁省凌海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辽宁省凌海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1. 新闻两则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

(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是啊,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一是事实说话。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二是迅速及时。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三是高潮在前。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后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四是简明扼要。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就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 2.作家作品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

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3.梳理字词。

⑴请给加点字注音。

绥靖

..(suí)( jìng)阻遏.(è)芜.湖(wú)荻.港(dí)

歼.灭(jiān)溃.退(kuì)瑰.宝(guī)负隅.顽抗(yú)

高屋建瓴.(líng) 气势磅礴

..(páng)(bó)

二十八宿.(xiù)杜聿.(yù )明

⑵请解释词语。

高屋建瓴: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瓴”,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

负隅顽抗:垂死挣扎,顽固抵抗。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阻遏:阻止。

溃退:败退。“溃”,溃败。

悍然:蛮横的样子。

4.有关新闻的知识

⑴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报道。

⑵新闻的分类。

从广义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本课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⑶新闻的六要素。

何人?(Who?)--人物

何时?(When? )--时间

何地?(Where? )--地点

何因?(Why? )--事情发生的原因

何事?(What? )-事情发生的经过

如何?(How? )--事情发生的结果

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是心里要自觉地问这六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6个“W”共同构筑了把握新闻的道路和途径(way)。

⑷新闻的结构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这种体裁,主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

(一)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5.整体感知课文。

⑴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西路军→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⑵理清文章的结构及层次。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分述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原因;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

6.重点剖析

⑴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⑵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①“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②“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③“渡至”:有横渡与到达的两层意思。

④“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

⑤“不料”:有嘲讽意味。

(二)学习《中原阳我军解放南》

7.整体感知课文。

⑴细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结果:河南基本解放。

⑵理清这则新闻的结构

①标题:中原阳我军解放南。

②导语:概述中原阳我军解放南,指出敌军南逃的背景、时间。

③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④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⑤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⑥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8.重点剖析

⑴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

a、恢复的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b、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武装力量。

c、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⑵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9.难点释疑

说说这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之处?

明确:⑴相同之处:

主题:战争。

内容: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写法:叙议结合,语言精炼。

⑵不同之处: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10.总结延伸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11. 相关拓展。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五、板书设计 标题 百万(兵力)横渡(锐不可当)

冲破(排山倒海)

导语 渡江概况

横渡(一往无前)

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

主体 西路军——所向无敌(详写)

东路军——战绩辉煌(详写)

背景 一方面……一方面……

结语 占领要塞 封锁长江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下节课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七、教学反思 讲授《新闻两则》时,在落实新闻内容的概括,以及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明确,尤其是导语的解析,以及新闻的语言品味,体会新闻的三大特点的过程中。知识点的落实在课后练习来看基本有效,但品味语言环节用时稍微快了点,学生没有多少时间深下心去思考,有些地方因时间关系,我做了代答,这个方面下次得注意。

因《新闻两则》是放在了战争题材的单元,所以还得落实战争主题。在设计教学时,我引用了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通过这个窗口,让学生充分感受毛泽东的胜利豪情,以及让学生体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

展渡江盛况

扬将士神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