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一模试卷(附答案)(1)

【常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一模试卷(附答案)(1)

【常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一模试卷(附答案)(1)
【常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一模试卷(附答案)(1)

一、选择题

1.“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这一规定出自

A.《权利法案》

B.《九国公约》

C.《凡尔赛和约》

D.《慕尼黑协定》

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3.“阿芙乐尔”在俄文中的意思是“曙光”或“朝霞",在古罗马神话里,“阿芙乐尔”是司晨的女神,她唤醒人们,送走黑暗,迎来光明。1917年11月7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迎来的“光明”是

A.第一国际成立

B.二月革命的胜利

C.巴黎公社革命

D.十月革命胜利

4.“世界厌倦了流血,它在寻找解脱苦难的办法。我为印度独特的方式而骄傲,它教会世人如何摆脱暴力引起的混乱。”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卡德纳斯改革B.印度独立C.凯末尔革命D.非暴力不合作运动5.阅读下表,分析苏联工业总产值所占位次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世界中的地位

1913年1928年1937年

世界第5位世界第5位世界第2位

A.农奴制的废除

B.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6.斯大林曾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这一思想给苏联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B.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加速了农业的发展D.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7.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凡尔赛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这一实质的是

A.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B.德国须支付大量赔款

C.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D.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8.一战爆发后,意大利“见风使舵”对原盟友作战。这最能说明“一战”的

A.原因B.性质C.特点D.影响

9.俄国十月革命与二月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A.布尔什维克党在斗争中起了领导作用

B.目的在于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C.工人阶级领导建立了全国性苏维埃政权

D.经历了和平到暴力的斗争过程

10.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宣称:“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力量,而且要增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日本寻求摆脱美国控制 B.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C.日本已经是经济大国 D.日美关系彻底破裂

11.斯大林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斯大林的这段话表明A.苏联准备实行农业集体化B.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苏联找到了工业化的正确途径D.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12.绘制历史示意图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历史。下面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学习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凡尔赛体系下蕴含的矛盾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D.两极格局下的对抗和冲突

13.好莱坞影片《圣雄甘地》中有这样一幅情景:20世纪20年代,甘地号召民众自己纺纱织布,并身体力行,穿戴土布缝制的白衫白帽,一时间,这种打扮成为印度人的流行服饰。材料中的“流行服饰”现象表明

A.影视明星引领服饰潮流B.甘地主张与殖民政府合作

C.政治运动影响生活变迁D.印度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

14.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的是()

A.1914 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B.1917 年,美国对德宣战

C.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D.1918 年 11 月,德国投降

15.下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介绍,不正确的最

A.萨拉热窝事件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线B.这是一场塞尔维亚的民族解放战争C.美国的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D.交战双方是同盟国和协约国

16.1928~1940年苏联国民经济增长表

表格反映了当时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

A.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B.重工业发展迅速

C.农业发展落后D.轻工业落后

17.哈默作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还劝说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这个坚决反共的老头子,终于听从了哈默的建议,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福特一开先例,其他的公司也一拥而上。哈默、福特之所以能在苏俄开设工厂,主要是因为()

A.苏维埃政府颁发《和平法令》B.苏维埃政府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苏俄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D.苏联推行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经济模式18.《凡尔赛条约》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实质的是

A.对德国的军备严格限制,取消义务兵役制

B.重划德国疆界,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C.德国支付大量赔款

D.瓜分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

19.有历史学家说:“威尔逊主义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安抚德国,克里孟梭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威慑德国;威尔逊的成分足以招人轻视,克列孟梭的成分又足以激发仇恨”。这反映了《凡尔赛条约》()

A.稳定了战后世界秩序B.有利于各国均衡发展

C.存在不安定的因素D.彻底削弱了德国势力

20.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B.均有损中国主权

C.对战败国进行了掠夺D.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21.马克思说: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多线的进程,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存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存在着多样化和常规性。对以下国家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埃及人民在扎格鲁尔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获得了完全独立

B.墨西哥在卡德纳斯的领导下进行了民主改革,走上了发展道路

C.印度人民在甘地的领导下,取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D.俄国人民在列宁的领导下通过十月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22.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史实与史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A.一战爆发之后,意大利参加了协约国集团作战

B.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凡尔登展开了血战

C.一战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不义之战

D.一战中,交战国使用了坦克和潜艇等新式武器

23.如果1917年的俄国也有一个“年度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你认为排在前两位的应是A.十月革命、人民委员会

B.苏联成立、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新宪法

D.一五计划、赫鲁晓夫改革

24.某历史公众号准备推送一期专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列各项可以放进专题资源包的是()

①论文:《德国为什么被排除在巴黎和会之外》

②视频:《联合国的成立》

③图片:《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参加雅尔塔会议》

④文件:《九国公约》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

25.“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使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遭到挫折。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以上材料是在谈论()

A.《凡尔赛和约》B.《九国公约》C.《辛丑条约》D.《中美联合公告》【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九国公约》的有关知识。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签署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表面上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际上进一步肯定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因此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图中可知,前期个体农户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集体农庄农户占有很小的比例,工人占有率也不多,资产阶级和地主还占有一部分。但是在后期资产阶级和地主消失了,工人和集体农庄农户占绝大部分,个体农户占有很小比例。它反映了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表明实行农业集体化已经完成,故正确答案为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题干中的社会结构成分的变化,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和私人企业的存在,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ABD均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

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是1917年十月革命中进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老巢冬宫的信号,因此,“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迎来的“光明”是十月革命的胜利,D符合题意;第一国际成立是1864年,A不符合题意;二月革命的胜利是1917年3月,B不符合题意;巴黎公社革命是1871年,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圣雄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其特点就是非暴力和不合作,它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鼓舞人民士气。结合材料“世界厌倦了流血,它在寻找解脱苦难的办法”“我为印度独特的方式而骄傲”可知是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故D项正确。卡德纳斯改革是墨西哥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是20世纪初墨西哥革命后的护宪运动发展到顶点的标志,A项错误。印度独立是通过暴力的方式,B项

错误。凯末尔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C项错误。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结合材料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即可。

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28年到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到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B符合题意;农奴制的废除是1861年,与题文时间不符,排除A;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7年——1921年,与题文时间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题干中“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世界中的地位”是解题的关键,1925年,斯大林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928年——1932年,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全面加速,开始有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1933年——1937年,苏联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给苏联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轻工业长期停滞不前,故选D。

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1919年,《凡尔赛条约》签订,德国的海外殖民地都由英、法、日等国瓜分,体现了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D符合题意;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和德国须支付大量赔款、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虽然是《凡尔赛条约》的内容,但不能体现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这一内容,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巴黎和会和《凡尔赛条约》的相关知识,了解《凡尔赛条约》和巴黎和会的实质,结合排除法解答问题。

8.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爆发后,意大利“见风使舵”对原盟友作战。这最能说明“一战”的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主要力量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它们参战的目的都是为了争夺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即瓜分世界。因此说“一战爆发后,意大利为了自身利益“见风使舵”对原盟友作战。”这最能说明“一战”的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在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党都起到了领导者的作用;B 项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俄国的专制统治,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符合题意;C项十月革命后建立的并不是全国性苏维埃政权,而是经过长期的国内斗争才实现的;D项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都是暴利革命。C项符合题意,故选B。

10.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日本的发展。A项根据题干材料“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可知日本寻求摆脱美国控制;B项题干材料“要增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可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C项题干材料“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力量”可知日本已经是经济大国;D项“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能说明日美关系彻底破裂。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崛起

1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斯大林”、“发展重工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因

此,题干中斯大林的这段话表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D。

12.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以英国为首的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两大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使世界大战一触即发。A符合题意;凡尔赛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的体系,B不符合题意;图片显示的是一战的背景,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C不符合题意;两极格局下的对抗和冲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干的“20世纪20年代,甘地号召民众自己纺纱织布,并身体力行,穿戴土布缝制的白衫白帽,一时间,这种打扮成为印度人的流行服饰。”与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关,材料中的“流行服饰”现象表明政治运动影响生活变迁,故C符合题意;甘地不是影视明星,排除A;甘地主张与殖民政府合作与史实不符,排除B;印度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故选C。

14.C

解析: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选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间和标志的表述,属于历史现象;B 项是一战当中的事件,也属于历史现象;C项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分析,属于历史现象的本质;D项对一战结果的表述,属于历史现象。C项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历史现象和本质的却别。历史现象是对历史史实的陈述,历史现象的本质是对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在此基础上对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1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战争,故这是一场塞尔维亚的民族解放战争说法不正确,B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1917年4月,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C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双方是同盟国和协约国,D说法正确,不符合

题意。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中的1928~1940年苏联国民经济增长表,可知这一时期苏联钢、煤炭产量增幅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而棉织物、谷物的增幅较小,结合所学知识,1928~1940年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大力开展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先后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化强国,但是斯大林模式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A 正确;BCD都属于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具体表现之一,排除。故选A。

1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苏俄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企业,并且允许在苏俄开设工厂。这反映了当时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部分中小企业由国内外资本家经营。故选C。

1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19年1月,在一战中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了会议,这就是巴黎和会。巴黎和会上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从《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来看,巴黎和会的性质是一次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作出了规定,其中关于殖民地问题,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最能体现会议的性质,是一次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所以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不是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实质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威尔逊主义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安抚德国,克里孟梭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威慑德国;威尔逊的成分足以招人轻视,克列孟梭的成分又足以激发仇恨”可知,这反映了《凡尔赛条约》存在不安定的因素。《凡尔赛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国的势力。《凡尔赛和约》签订的结果预示着无论是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以至于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都是个不安定的因

素,故C符合题意;稳定了战后世界秩序、有利于各国均衡发展、彻底削弱了德国势力与史实不符,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2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似之处不包括对战败国进行了掠夺。巴黎和会上制定的《凡尔赛条约》中有瓜分了德国殖民地的内容,华盛顿会议上没有对战败国进行掠夺,故C符合题意。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都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均有损中国主权、都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ABD是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之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墨西哥在卡德纳斯的领导下进行了民主改革,走上了发展道路,促进了墨西哥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故B符合题意;埃及人民在扎格鲁尔的领导下,通过和平请愿、谈判的方式,获得了有条件独立,故A不符合题意;印度人民在甘地的领导下,在1920年和1930年进行了两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故C不符合题意;俄国人民在列宁的领导下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一战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不义之战属于史论,故C符合题意;一战爆发之后,意大利参加了协约国集团作战、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凡尔登展开了血战、一战中,交战国使用了坦克和潜艇等新式武器属于史实,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2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起义取得胜利,揭开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序幕,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所以选A。

24.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会议由英、法、美三国控制。战胜国怀着分赃和称霸的企图参加会议。1919年6月,战胜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和约》及同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签订的一系列和约;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1921年-1922年美英等九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一战后世界新秩序。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决定成立联合国,以维护战后的和平与安全。1945年10月24日,经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英、法、美、苏、中)和大多数签署国的批准,《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①④是可以放进专题资源包的。故此题选C。

2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和日本争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1921年一1922年间以美国为首的九个国家召开了华盛顿会议,1922年2月与会九个签订《九国公约》,从而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故此题选B。

高中历史专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教案人民版选修3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1.重点: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主要战场及战争状况;掌握 1915~1916 年一战的主要战场。 2. 难点:理解美国参战的原因及影响。 学习目标: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2.认识德奥军事集团失败的原因。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教材整理1 大战初期的状况 1.主要战场 (1)欧洲战场 战线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从北海往南,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英、法?德 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俄?德、奥 南线巴尔干战场沿多瑙河与萨尔瓦河展开奥?塞尔维亚 ①南高加索:俄土军队交战。 ②两河流域和巴勒斯坦:英土军队交战。 2.德国的作战计划:施里芬计划。先集中兵力打败法国,然后再对付俄国,三个月内结束战争。 3.主要战况 (1)西线:马恩河战役中德军失利,双方转入相持阶段,德军妄图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破产。 (2)东线 ①东普鲁士战场:俄军一度突入东普鲁士,但随后被迫撤退。 ②加里西亚战场:俄军击败奥军,1914 年底,整个东线转入相持状态。 (3)南线:奥军三次侵入塞尔维亚,但被塞军赶出国境。 (4)其他战场 ①1914 年,日本夺取了德属太平洋诸群岛,侵入中国ft东半岛,占领青岛。

②俄军攻入奥斯曼帝国,占领阿塞拜疆。 ③英国派兵攻占波斯湾,占领巴格达、巴勒斯坦、叙利亚、阿拉伯、埃及。 教材整理2 凡尔登“绞肉机”与索姆河大战 1.凡尔登“绞肉机” (1)背景 ①1915 年,德军发动东线攻势。俄军退出了大片土地,双方转入相持的阵地战。 ②1916 年,德军又把重点转向西线。 (2)战况 ①经过:1916 年2 月,德军向凡尔登发动了疯狂进攻。霞飞命令法军坚守并迅速组织增援,双方死亡人数达 70 多万。 ②结果:由于法军的殊死抵抗,德军想在 2 月底攻占凡尔登的计划破灭了。 (3)地位:战役的激烈程度达到了大战开始以来的顶峰。 2.索姆河战役 (1)目的:配合凡尔登战役。 (2)概况 ①英、法联军发动索姆河战役,双方共损失兵力 100 多万人,是一次巨大的消耗战。 ②英军首次使用坦克,德军很快就发明了反坦克炮。 教材整理3 海战与空战 1.海战——日德兰海战 (1)背景:英军凭借强大的海上优势,从海上封锁德国,德国企图打破海上封锁。 (2)结果:双方互有损失,英国海军仍然控制着制海权。 (3)影响:德、奥海军困守在海港内,海运几乎全被封锁,物资匮乏,开始陷入窘境。 2.空战 一战中,飞机首次被使用,它使人类又多了一种作战工具,对人类战争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教材整理4 美国参战 1.背景 (1)经过两年多的大战,两大军事集团都筋疲力尽,协约国逐渐占据优势。 (2)1916 年 12 月,德国发动无限制潜艇战。 (3)1917 年初,德国与墨西哥欲结成反美同盟事宜的密电被英国截获并交给美国。 (4)美国认识到德国一旦获胜,必将是美国争霸世界的强劲对手。 2.正式参战 1917 年 4 月,美国正式对德宣战,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3.影响 美国的参战带动了一大批中立国对同盟国宣战,壮大了协约国的力量,加速了一战的结

2020版高中历史专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教师用书人民版选修3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教材整理1 大战初期的状况 1.主要战场 (1)欧洲战场 (2) ①南高加索:俄土军队交战。 ②两河流域和巴勒斯坦:英土军队交战。 2.德国的作战计划:施里芬计划。先集中兵力打败法国,然后再对付俄国,三个月内结束战争。3.主要战况 (1)西线:马恩河战役中德军失利,双方转入相持阶段,德军妄图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破产。 (2)东线 ①东普鲁士战场:俄军一度突入东普鲁士,但随后被迫撤退。 ②加里西亚战场:俄军击败奥军,1914年底,整个东线转入相持状态。 (3)南线:奥军三次侵入塞尔维亚,但被塞军赶出国境。 (4)其他战场 ①1914年,日本夺取了德属太平洋诸群岛,侵入中国山东半岛,占领青岛。 ②俄军攻入奥斯曼帝国,占领阿塞拜疆。 ③英国派兵攻占波斯湾,占领巴格达、巴勒斯坦、叙利亚、阿拉伯、埃及。 教材整理2 凡尔登“绞肉机”与索姆河大战

1.凡尔登“绞肉机” (1)背景 ①1915年,德军发动东线攻势。俄军退出了大片土地,双方转入相持的阵地战。 ②1916年,德军又把重点转向西线。 (2)战况 ①经过:1916年2月,德军向凡尔登发动了疯狂进攻。霞飞命令法军坚守并迅速组织增援,双方死亡人数达70多万。 ②结果:由于法军的殊死抵抗,德军想在2月底攻占凡尔登的计划破灭了。 (3)地位:战役的激烈程度达到了大战开始以来的顶峰。 2.索姆河战役 (1)目的:配合凡尔登战役。 (2)概况 ①英、法联军发动索姆河战役,双方共损失兵力100多万人,是一次巨大的消耗战。 ②英军首次使用坦克,德军很快就发明了反坦克炮。 教材整理3 海战与空战 1.海战——日德兰海战 (1)背景:英军凭借强大的海上优势,从海上封锁德国,德国企图打破海上封锁。 (2)结果:双方互有损失,英国海军仍然控制着制海权。 (3)影响:德、奥海军困守在海港内,海运几乎全被封锁,物资匮乏,开始陷入窘境。 2.空战 一战中,飞机首次被使用,它使人类又多了一种作战工具,对人类战争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教材整理4 美国参战 1.背景 (1)经过两年多的大战,两大军事集团都筋疲力尽,协约国逐渐占据优势。 (2)1916年12月,德国发动无限制潜艇战。 (3)1917年初,德国与墨西哥欲结成反美同盟事宜的密电被英国截获并交给美国。 (4)美国认识到德国一旦获胜,必将是美国争霸世界的强劲对手。 2.正式参战 1917年4月,美国正式对德宣战,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3.影响 美国的参战带动了一大批中立国对同盟国宣战,壮大了协约国的力量,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课中思考] 美国参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国家利益是任何一国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依据。美国参战的根本原因是为维护其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即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在战后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战争的大概过程;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播放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的影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和战争的残酷性,认识到和平的可贵 教学重点: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分析和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法国郊外的华工墓地,100年来都在等待亲人的出现。距离巴黎市中心200公里外的小村庄,迎来了几个少见的中国面孔,他们最终停在了一处叫博朗库尔的公墓前。50多岁的程玲在丈夫和女儿的陪伴下来到这里,她被告知,这里就是爷爷毕粹德的安葬之处。她一度对从未见面的爷爷一无所知,后来才了解到,在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有14万中国劳工登陆欧洲、加入战事。爷爷毕粹德也在其中,他最终死在了异乡,只有一块纪念章被带回了中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公民毕粹德为何牺牲在欧洲战场?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材料展示:1913年英、法、德、美的比较(注:英、法为老牌殖民国家,美、德为后起殖民国家)

项目英法德美 19世纪中期工业 1 2 4 3 产量所占位次 1870—1913年工 1.3 1.9 4.6 8.1 业增长倍数 1913年工业产 3 4 2 1 量所占位次 1913年殖民地 1 2 4 5 面积所占位次 面积上有何变化? 提示:在经济上,美、德工业产量跃居第一、第二位,英、法下降到第三、第四位;在政治上(殖民地占有面积),英、法占有殖民地面积处于第一、第二位,德、美处于第四、第五位。 归纳总结: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认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材料展示:在错综复杂的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三对基本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1879年,德奥结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集团。1904年、1907年英国协调了与法国、俄国的矛盾,签订了英法协约、英俄协约,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设问:指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各自的盟友国。 提示: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归纳总结:两大军事集团之间扩军备战、展开激烈争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与影响。 归纳总结: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直接原因)。 目标导学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 1.阅读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大战的参战国、主要战场等史实。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遭到炮轰后的凡尔登》图片,说说凡尔登战役的影响。 归纳总结:由于死亡人数太多,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通过此战役,德国企图打破僵持局面的企图破灭。 3.结合教材和相关史实,说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目标导学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材料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美国是见义勇为者,应该表扬;塞尔维亚参与战争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是正义的,但从整体上来说,它无法改变一战的帝国主义战争性质。

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3同步练习:1.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训练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一、选择题 1.从下面这幅地图中可以看出,德国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取胜,应当选择的战略是( ) A.速战速决,避免两线作战 B.突袭对手,两面出击 C.积极防御,打阵地战 D.诱敌深入,打运动战 解析:从德国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德国处于欧洲中部,东西两面都是协约国,故德国的最佳战略是速战速决,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 答案:A 2.交战双方把1916年看成是关键性的一年,德国为此发动了“使法国把血流尽”的被喻为“绞肉机”的战役。此次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 ) A.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B.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 C.规模最大的战役 D.最大的一次海战 解析: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是凡尔登战役,在此战役中,德军攻占凡尔登的计划破灭,战略主动权开始转向协约国一方,故选B项。 答案:B 3.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四天发表讲话,申明美国中立是“显示出极为冷静的判断、高贵的自制和有效的公正的行动”。美国采取这一立场的目的是( ) A.希望英德两败俱伤,乘机扩大殖民地 B.国土远离欧洲战场,抵制列强插足美洲 C.远离战火,借与交战双方贸易之机获取最大的利益 D.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避免战争破坏 解析:美国实行“中立”政策,是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其目的是借与交战双方贸易之机大发战争横财,故选C项。 答案:C 4.下列图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各国的征兵宣传海报,下列各国参加战争的共同目的是( )

A.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B.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C.维护世界和平 D.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 解析:尽管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其本质目的是相同的,即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答案:A 5.观察下图,图中的照片拍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北部孚日省的中国劳工营。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照片的拍摄应不早于1917年 B.向欧洲派遣劳工的是北洋政府 C.劳工们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一定贡献 D.中国劳工赴欧是为美国所雇佣 解析:1917年,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北洋政府派遣大批劳工赴欧洲服役。因此,D项的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D 6.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道“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 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 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工具 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1920年”和“《欧游心影录》”可知,梁启超认为科技“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科技在战争中的应用使得战争更加残酷,A、B、D三项均与题意无关。故选C项。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6年民主党竞选广告说:“我们在工作——而不是在打仗!活着而且很快乐——而不是当炮灰,是要威尔逊与光荣的和平?还是要休斯和罗斯福的战争?如果你要光荣的和平,选举威尔逊!而这就是持续的繁荣。” ——《美国总统选举史》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一、课标内容 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时间、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二、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2.学习目标: 目标1:结合教材,识记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国的组成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结束的时间、导火索、凡尔登战役等基本史实。 目标2:阅读教材及材料,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重点) 目标3:阅读教材,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一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重点) 目标4:分析一战爆发的性质和影响,体会战争的残酷。(难点) 三、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一战导火线:奥匈皇储被杀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战”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教材,识记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国的组成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结束的时间、导火索、凡尔登战役等基本史实。 (3)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任务二: 【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说出两次工业革命对欧洲国家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影响:在两次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欧洲成为世界的中心。 【合作探究】2.阅读材料及教材,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帝国主义列强的国力比较表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总结。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主要原因: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合作探究】3.阅读教材,理出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国家的矛盾。 学生回答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组成国,教师根据PPT图示讲解其中的矛盾。 一战前夕欧洲列强的主要矛盾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总结+练习

【初中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练习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形成了英、法、俄的三国协约和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的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 二、导火线: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 三、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四、经过: 1、开始: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2、重大战役: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4、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五、影响:规模空前,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15亿人口卷入战争,战争中使用了新式武器,如坦克、潜艇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参战各国共死伤3000多万人。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美俄两个大国开

始崛起。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六、正确认识一战: 1、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2、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3、目的: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1.1914年,奥匈帝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借口是 ( ) A.萨拉热窝事件 B.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C.倒幕运动 D.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2.某次战役爆发于1916年,历时约10个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有“绞肉机”之称。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 A.滑铁卢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萨拉托加战役 D.马拉松战役 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 为 ( ) A.战争发生在帝国主义时代 B.主要参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C.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D.英德矛盾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矛盾 4.观察1913年英、德、美、法的实力对比表,分析表格所反映的史实导致的直 B.轴心国集团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C.美、德取代英、法掌握了世界霸权 D.美英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练习人民版选修3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一、选择题 1.(原创题)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推翻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二月革命,这次革命的性质为(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社会主义革命 C.民族解放战争D.俄国工人起义 解析:判断一次革命的性质主要从目的和结果方面看,二月革命推翻了封建的沙皇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答案:A 2.在同盟国中,由于士兵发动起义,最早宣布投降的国家是( ) A.保加利亚B.奥斯曼帝国 C.奥匈帝国D.俄国 解析:保加利亚由于人少国小,协约国在那里发动进攻,保加利亚士兵不愿再为同盟国而战,于1918年9月发动了起义,迫使保加利亚政府向协约国投降,故选A。B投降于1918年10月;C投降于1918年11月3日,D不是战败国,没有投降。 答案:A 3.(原创题)一战结束前后,新兴国家不断出现,人们在这些新兴国家当中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异类,如同“鹤立鸡群”,这个国家应是( ) A.苏俄B.匈牙利 C.美国D.捷克斯洛伐克 解析:在上述国家中,苏俄是唯一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故与众不同;美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都是一战后新兴起的民族国家,它们都不符合“一个与众不同的异类”这个条件。故选A。 答案:A 4.(原创题)对于参加一战的国家来说,有为保卫民族独立而战的正义战争,有为瓜分殖民地而战的非正义战争,中国参加一战属于( ) A.民族解放战争B.帝国主义战争 C.民族独立战争D.抗日战争 解析: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是应“日本之邀”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从主观上没有什么进步意义,也不涉及民族解放战争和民族独立战争,故选B,D与一战无关。 答案:B 5.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上述材料反映了战争的影响是 ( )

九年级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23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年级:九年级班级:九年级(1)、(2))班 一、课标要求: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萨拉热窝事件起了大战导火线的作用;凡尔登战役造成了严重灾难;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历史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 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三、教材分析与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影响而论是空前的,它导致了民主政治的衰弱和极权主义的盛极一时,并为二十余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本册教材以一课的篇幅概括地介绍了19世纪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凡尔登战役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通过这些重点内容的学习,应使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初步的、轮廓性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历史记忆,有兴趣的学生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涉猎与之相关的更广泛的内容。 本课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矛盾与冲突的酝酿、集结和计划的过程。“帝国主义争霸世界”是从这个角度讲述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矛盾的形成、演化和激化的过程,在让学生了解这一过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要从各种矛盾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角度来引导,以使学生能从更深刻的背景中寻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出现在课前的导读部分,教师可以以不同方式处理:(1)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的叙事性描述,增强故事性(可安排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进行讲述),引发学生兴趣,进而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世界局势,讨论大战的原因。(2)也可以按照历史的顺序,先回顾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局势发生的巨大变化,各国逐渐走上帝国主义道路,争霸世界的野心膨胀,矛盾异常尖锐,只需要一颗火花就能点燃整个世界,联系教材给出的“火药桶”的材料,强调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之前对世界历史几乎没有了解,没有知识储备,讲解要比较详细。 五、教学方法:情境法、讨论法、分组导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我们现在居住的世界,总体上是和平的,但是在局部地区还是总有战争的发

高中历史专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学案人民版选修3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一、大战初期的状况 1.主要战场 (1)欧洲战场 ①南高加索:俄土军队交战。 ②两河流域和巴勒斯坦:英土军队交战。 2.德国的作战计划:施里芬计划。先集中兵力打败法国,然后再对付俄国,三个月内结束战争。 3.主要战况 (1)西线:马恩河战役中德军失利,双方转入相持阶段,德军妄图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破产。 (2)东线 ①东普鲁士战场:俄军一度突入东普鲁士,但随后被迫撤退。 ②加里西亚战场:俄军击败奥军,1914年底,整个东线转入相持状态。 (3)南线:奥军三次侵入塞尔维亚,但被塞军赶出国境。 (4)其他战场 ①1914年,日本夺取了德属太平洋诸群岛,侵入中国山东半岛,占领青岛。 ②俄军攻入奥斯曼帝国,占领阿塞拜疆。 ③英国派兵攻占波斯湾,占领巴格达、巴勒斯坦、叙利亚、阿拉伯、埃及。 二、凡尔登“绞肉机”与索姆河大战 1.凡尔登“绞肉机”

(1)背景 ①1915年,德军发动东线攻势。俄军退出了大片土地,双方转入相持的阵地战。 ②1916年,德军又把重点转向西线。 (2)战况 ①经过:1916年2月,德军向凡尔登发动了疯狂进攻。霞飞命令法军坚守并迅速组织增援,双方死亡人数达70多万。 ②结果:由于法军的殊死抵抗,德军想在2月底攻占凡尔登的计划破灭了。 (3)地位:战役的激烈程度达到了大战开始以来的顶峰。 2.索姆河战役 (1)目的:配合凡尔登战役。 (2)概况 ①英、法联军发动索姆河战役,双方共损失兵力100多万人,是一次巨大的消耗战。 ②英军首次使用坦克,德军很快就发明了反坦克炮。 三、海战与空战 1.海战——日德兰海战 (1)背景:英军凭借强大的海上优势,从海上封锁德国,德国企图打破海上封锁。 (2)结果:双方互有损失,英国海军仍然控制着制海权。 (3)影响:德、奥海军困守在海港内,海运几乎全被封锁,物资匮乏,开始陷入窘境。 2.空战 一战中,飞机首次被使用,它使人类又多了一种作战工具,对人类战争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美国参战 1.背景 (1)经过两年多的大战,两大军事集团都筋疲力尽,协约国逐渐占据优势。 (2)1916年12月,德国发动无限制潜艇战。 (3)1917年初,德国与墨西哥欲结成反美同盟事宜的密电被英国截获并交给美国。 (4)美国认识到德国一旦获胜,必将是美国争霸世界的强劲对手。 2.正式参战 1917年4月,美国正式对德宣战,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3.影响 美国的参战带动了一大批中立国对同盟国宣战,壮大了协约国的力量,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课中思考] 美国参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教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过程;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和重要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和性质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的学习,加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理解;运用图示法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及战争过程和结局;运用问题讨论法或辩论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结局和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但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引导学生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难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法国郊外的华工墓地,100年来都在等待亲人的出现。距离巴黎市中心200公里外的小村庄Ligny Thilloy,迎来了几个少见的中国面孔,他们最终停在了一处叫博朗库尔的公墓前。50岁的程玲在丈夫和女儿的陪伴下来到这里,她被告知,这里就是爷爷毕粹德的安葬之处。这是程玲努力了十年的结果,她一度对从未见

面的爷爷一无所知。后来才了解到,在上个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有14万中国劳工登陆欧洲、加入战事。爷爷毕粹德也在其中,他最终死在了异乡,只有一块纪念章被带回了中国。 法国郊外的田间,站在毕粹德被翻译成“PI TSUI TE”的墓碑(如图)前,程玲成为了一战结束以后,第一个来到这里祭扫的中国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公民毕粹德为何牺牲在欧洲战场?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材料展示:1913年英、法、德、美的比较(注:英法为老牌殖民国家、美德为后起的国家) 设问:与19世纪中期相比,1913年英、法、德、美在工业产量(经济实力)和殖民 地面积上有何变化? 提示:在经济上,美、德工业产值跃居第一、第二位,英、法下降到第三、第四位;在政治上(殖民地占有面积),英、法占有殖民地面积仍然处于第一、第二位,德、美处于第四、第五位。

高中历史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专题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练习 人民版选修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基础夯实 1.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布尔什维克党提出“我们不要战争,我们要土地”的口号,在后方按现有成年男子分配土地,前线参战的士兵担心失去分得土地的机会,离开军队逃回家分土地,俄国对德国的战争也难以为继了。此事反映了( ) A.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实行土地公有制 B.布尔什维克党和临时政府一致对德国作战 C.此土地政策对结束俄国与德国的战争起了重要作用 D.布尔什维克党和临时政府一致同意结束对德国的战争 ,当布尔什维克党提出“我们不要战争,我们要土地”的口号,在后方按现有成年男子分配土地后,士兵纷纷回家,加速了俄国与德国战争的结束。故答案为C项。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其因素主要有( ) ①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②德意志、奥匈帝国垮台③英法虽胜但遭受重创④美国、日本迅速崛起⑤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 ,其崛起冲击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②③是欧洲自身力量的衰败,故选A项。 3.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 (导学号52670026)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 D.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

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实际上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西方文明的失望,而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D项。 能力提升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初,是一个躁动与不安的年代。自从以机器与大都市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出现以来,各殖民大国及其利益集团就开始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的角逐,最后由一个看似偶然的恐怖事件导致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材料二凡尔登战役成了一场消耗战。德军集中兵力兵器包括使用喷火器、窒息性毒气和轰炸机,对西岸法军实施重点突击……6月下旬,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毒气弹和催泪弹猛攻苏维耶堡,在4千米宽的正面上发射11万发毒气弹,给法军造成重大伤亡。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31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双方动员兵力达889个师,共计7400万人。大战导致1000多万人死亡,2000多万人受伤,其中700多万人成为终身残疾。所有参战国的直接战争费用达3000多亿美元。因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计算。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国耗费了1500亿马克的财富,近200万德国人葬身战场,连同被俘虏受伤的共达750万人,约占德国人口的六分之一,损失惨重。1918年,德国民用工业生产下降57%,农业收成减少50%,经济濒临崩溃。 (1)材料一中“偶然的恐怖事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大战产生的重大结果。 (1)问根据材料中“导致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战争”即可判断出是萨拉热窝事件,因为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第(2)问“根本原因”要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入手分析;“结果”要从战争带来的灾难、战后世界格局变化等角度进行总结。 萨拉热窝事件。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按照实力的强弱重新瓜分世界。结果: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失。一方面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摧毁了俄罗斯、德意志、奥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削弱了英、法、意等资本主义国家;另一方面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涨局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