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案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课堂训练题(附答案)

2020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8课课堂训练题 一.选择题.(16分) 1.在历史叙述中,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下列属于历史评述的是() A.德军和法军在凡尔登交战B.意大利参加协约国集团作战 C.英国首先使用新式武器坦克D.凡尔登战役具有转折性意义 2.观察1913年英、德、美、法的实力对比表,分析表格所反映的史实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B.轴心国集团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C.美、德取代英、法掌握了世界霸权 D.美英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 3.第一次世界大战使30多个国家和15亿人口卷进了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是()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B.凡尔登战役 C.萨拉热窝事件D.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4.有史学家认为,一战爆发的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四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愿望。其中一战前对殖民地的争夺最激烈的国家是() 5.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其实质是() A.奥匈帝国的皇储夫妇被打死B.德奥借机发动战争 C.塞尔维亚民族解放斗争高涨D.英法制止俄国扩张 6.19世纪末,德国声称:我们过去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的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为与邻国争夺“曝光下的地盘”,德国缔造的军事集团是() A.三国协约B.法兰西同盟C.三国同盟D.反法西斯同盟 7.2018年很不平静:才见“朝核问题初显缓和曙光”,又担忧“美英法又向叙利亚发动精准打击”。人们担心突发事件会威胁世界和平,因为历史上有“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的先例。这“一把抢”挑起的战争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美国南北战争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抗美援朝战争 8.1916年11月,罗曼罗兰在《战时日记》中写道:“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两年以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此时,一场被后人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渐近尾声,这场战役发生在() A.凡尔登 B.凡尔赛 C.萨拉热窝 D.慕尼黑 9.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意大利加入同盟国集团;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到协约国集团一方作战。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意大利反复无常,不讲信誉 B.协约国方面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 C.协约国集团一开始就稳操胜券 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一切以利益为前提 10.一名德国士兵在留给父母的信中写道:“凡尔登,令人胆战的单词。无数怀抱希望的年轻人就在这里牺牲——他们的尸首腐烂在战壕、乱葬岗、墓地……”历史上称凡尔登战役为“绞肉机”,主要是用以形容() A.战争武器的先进性B.作战范围的广泛性 C.战争过程的残酷性D.战争进展的快速性 11.2010年11月11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92周年纪念日,人们将这一天称为“休战日”。

人教版八年级下历史教案:第6课

固镇三中集体备课专用稿纸 主备人:薛力 时间2014.2.26 地点305室召集人薛力 课题6课探索建设社会 主义的道路 课时 1 课时 (总第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先进人物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全程分析、讨论探索。认识“大跃进”时期的壁画,了解“左”倾错误实质;通过先进人物图片,感受他们崇高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产生失误后,党和人民有能力自我纠正,并经过艰苦努力取得新成就 重难点重点: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 1)、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 1 建国初期的“三大改造”在哪些行业里进行? 2“三大改造”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2)、出示学习目标: 1. 知道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 线的提出。 2.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国民经济 的全面调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3.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 培养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分钟左右) 1)、出示自学提纲: 1. 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时间、主要任务、意义是什 么? 2 .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 开端? 3. 严重失误的表现、主要标志、失误的原因、党是如 何纠正的? 4 .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有哪些? 5.我们应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2)、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时,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 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并适当点拨。 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15--20分钟) 1、组内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互相交流。 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听其他学 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教研活动记录自主备课记录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及结果doc资料

第?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及结果 闫r.,探求新知 (对应学生用书第16页) 一、三条战线 1. 一战主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进行。 2. 战线:欧洲战场主要有西、东、南三条战线,其中最关键、最有决定意义的是西线战场。3?作战方式:除陆地作战外,双方还展开了海战和空战。 二、凡尔登战役 1. 背景:1915年,西线战局呈现胶着状态。德军为打破僵局,发动凡尔登战役。 2. 时间:1916年2月开始,历时10个月。 3. 特点:典型的阵地战和消耗战,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宰场”和“地狱”。 4. 影响:战略主动权开始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战争的结束和影响 1.1917年战略态势的转变 (1)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协约国的力量由此大增。 ⑵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大战。 ⑶同盟国集团反战运动风起云涌。 2. 结束:1918年11月,奥匈帝国无条件投降;11月11日,德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一战以同盟国失败而告终。 3. 性质:总体上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4. 影响:战争给人类造成深重的灾难和破坏,但从客观上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住俺鮎跻快乐学月 (对应学生用书第16~17页) 探究一战争与科学技术、和平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问题导学】 1. 一战中最残酷的战役是什么?在战役中列强使用了哪些新式武器?答案:略。 2.1917年哪三件大事加速了一战的结束?一战的结局如何? 答案:略。 【记忆方法】利用口诀记忆这段历史一一一战主战在西线,凡尔登是转折点,美弃中立来参战,俄国革命链条断,同盟反战大爆发,协约大胜战争完。 【小贴士】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结果。因此大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同时,还要注意到塞尔维亚抗击奥匈帝国侵略是民族自卫战争,是正义的战争,但从整个战 争看,它只有从属意义,不能改变战争的总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的性质。 【备课札记】

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洋务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8.doc

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洋务运动教案新人教版-8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洋务运动的兴起。第二,洋务运动的概况。第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本课的重点是洋务运动的概况。教学中应主要抓住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创办军事工业;二是创办民用工业;三是筹划海防;四是培养人才。 本课的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尽管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重要的一步,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大机器生产。 但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洋务派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仅仅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嫁接在腐败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不触动封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 二、教法建议 1.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应对本单元的内容作一概述:(1)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2)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2.什么是“洋务派”?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导入新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3.解释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运动”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4.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教材是从以下四方面介绍的,应以教师讲解为主。 第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在介绍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时,要明确它们各自具有“开端”、“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和“当时远东第一大造船厂”的特点。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不但搬来了西方的枪炮、轮船、弹丸,而且使外国机器制器之器(机器)也由此运入中国,中国社会因之出现了若干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场所。这一类企业,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因此,其生产不是价值规律制约下的商品生产。从生产关系来说,它是历史上官办封建工业的继续。同时,技术上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制约。 第二、创办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后期(l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这些企业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各军工企业燃料、材料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利润,即“求富”。同时,洋务派举办军用工业以来,屡患经费不足,连年内外战争,又闹得民穷财尽。他们也意识到“求强”没有经济实力是不行的。当时外商在华企业的高额利润和买办的暴富,又给他们以很大刺激,“分洋商之利”也是举办民用企业的动机。此外,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也为其提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 第6课 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洋务运动是由封建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所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运动。 2、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后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的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3、洋务运动的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它开始于第二次鸦片,结束于甲午中日战争。 4、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是自强,后期的口号是求富。 5、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是为了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 6、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它创办于1862年。它以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 7、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8、洋务运动的结果破产了,标志性事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9、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的事件是洋务运动。 10、客观上为中国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的事件是洋务运动。 11、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2、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13、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14、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15、洋务运动后期,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16、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了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17、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二、列举题知识点 1、列举洋务运动的内容。 答:(1)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2)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3)筹建海军;(4)兴办新式学堂。 2、列举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答:(1)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2)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列举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海军。 答: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列举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列举洋务运动的口号。 答: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三、简述题 1、如何评价洋务运动。(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看法。) 答:(1)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局限性: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3)积极性: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代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案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及组成国家;理解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及后果;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开始的时间;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的概况;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影响。通过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探讨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萨拉热窝事件的学习,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通过阅读、梳理教材内容,观看图片、图表,阅读史料,进一步培养获取和整理有效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认识近代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弊端,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立场。通过对凡尔登战役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的学习,树立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促进国际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1.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形成。2.萨拉热窝事件。3.凡尔登战役。 二、难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2.第一世界大战的性质。 课型:新课。 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萨拉热窝事件的资料,并整理成故事。2.班级分组。 教学方法:讲解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2课时。班级: 自制课件。 教具(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本课设计了四个子目,先后讲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一战进程中的重大战役,一战的结果、性质及其影响。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讲述的过程中要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与过渡,在突出主题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对一战有一个整体的印象。本课教学时间为2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方式一:使用本课导语,以《好兵帅克》一书导入,其中的设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增强学习新课的热情。方式二:由回顾中国历史中的相关史实导入,如回顾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等史实,以此引入新课,这样便于消减学生对世界历史的陌生感,也有利于将中外历史相对照。方式三:剪辑“萨拉热窝事件”或者“凡尔登战役”的影视资料,直接以情景方式导入新课。 二、“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1.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原因。将英、德、法、美实力比较(参考教材分析部分),以数据表的形式呈现,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分析。根据表格,通过观察19世纪70年代前后英、法、美、德等国家在工业产量排名上的变化,对比分析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接着,探究得出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的。“工业产量”的数据呈现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没有直接呈现“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的具体情况稍加分析说明。然后,对比1913年英、法、美、德等国家所占殖民地面积的情况,可以看出后起的强国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状况。正因为如此,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大国之间加紧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紧张局面。可以德国为例,结合辅栏的“说说”鼓励学生谈谈:后起的德国为什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2.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过程。讲述“三国同盟”的形成时可以把“三国协约”的形成联系起来,在讲述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中需涉及各大国之间的利益和冲突。讲述过程中结合教材提供的《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图》,边分析边画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内在联系。在讲述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时,使学生加深对“三国同盟”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最新教案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

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诗歌里“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假如有一台时光机,让你回到“那个多事之秋”,你会有何感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资产阶级维新派是如何救国的,翻到课本第6课。 提示:“多事之秋”指的是《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他们站出来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图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一)公车上书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人物和大致经过。 2.教师解释: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之人赴京,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作“公车”。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3.材料引入: 材料一: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 材料二:《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 4.图片展示:展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图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含反思)

第八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过程;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和重要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和性质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的学习,加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理解;运用图示法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及战争过程和结局;运用问题讨论法或辩论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结局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但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引导学生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难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法国郊外的华工墓地,100年来都在等待亲人的出现。距离巴黎市中心200公里外的小村庄

设问:与19世纪中期相比,1913年英、法、德、美在工业产量(经济实力)和殖民地面积上有何变化? 提示:在经济上,美、德工业产值跃居第一、第二位,英、法下降到第三、第四位;在政治上(殖民地占有面积),英、法占有殖民地面积仍然处于第一、第二位,德、美处于第四、第五位。 归纳总结: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认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材料展示:在错综复杂的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三对基本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1879年,德奥结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集团。1904年、1907年英国协调了与法国、俄国的矛盾,签订了英法协约、英俄协约,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设问:指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各自的盟友国。 提示: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归纳总结:两大军事集团之间扩军备战,展开激烈争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与影响。说说你如何看待这一事件。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6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看录象、阅读课文、探究问题,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打破原有的封建统治,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改革才能成功。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学生观看纪录片《李鸿章的洋务生涯》片段,谈谈自己印象中的李鸿章。 教师过渡:同学们的印象中,李鸿章是一个反面人物。然而近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却这样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他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李鸿章的步伐,来学习一下”洋务运动“,了解一下李鸿章的另一面。 【课内探究】 环节一: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1、学生阅读课文并将学案内容在课本上标注清楚。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进行自主学习,对照课件,将相关内容在课本上标注清楚。标注课本时给大家几个建议:注意:(展示幻灯片:标注提示:1.2.3.4) 教师:巡视课堂,此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学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课文,找到主干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标注法自主学习。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统一答案,并记忆基础知识。 3、学生自己根据大屏幕对答案,看标注得是否准确。 4、精讲点拨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教师:同学们,自主学习的内容还有疑问吗?老师有一个疑问,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是清朝内外交困,为什么这样说呢?(师生共同探讨此问题) 环节二:篇章学习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一、课标内容 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时间、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二、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2.学习目标: 目标1:结合教材,识记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国的组成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结束的时间、导火索、凡尔登战役等基本史实。 目标2:阅读教材及材料,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重点) 目标3:阅读教材,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一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重点) 目标4:分析一战爆发的性质和影响,体会战争的残酷。(难点) 三、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一战导火线:奥匈皇储被杀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战”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教材,识记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国的组成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结束的时间、导火索、凡尔登战役等基本史实。 (3)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任务二: 【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说出两次工业革命对欧洲国家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影响:在两次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欧洲成为世界的中心。 【合作探究】2.阅读材料及教材,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帝国主义列强的国力比较表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总结。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主要原因: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合作探究】3.阅读教材,理出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国家的矛盾。 学生回答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组成国,教师根据PPT图示讲解其中的矛盾。 一战前夕欧洲列强的主要矛盾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几次失误和成就,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先进人物。 教学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和教训。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社会主义好》 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面临着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党做了哪些工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图片展示: 中共八大主席台 (一)中共八大——良好的开端 2.教师讲述:中共八大的基本情况。 1956年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提示:中共八大的决策完全符合国情,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的利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所以,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4.教师过渡:中共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党中央认为经济建设速度可以更快些,所以在1958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展示总路线内容: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总路线? 提示:一方面它指明了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另一方面片面强调“快”,正是这种不顾客观经济规律的“快”,导致了“左”倾错误的泛滥。 3.史料展示: 材料:为使钢产量翻一番,全国各地共组织9000万人上山找矿建小高炉,用土法炼钢。大搞“小(小高炉)土(土办法)群(群众运动)”。到1958年底,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产量指标完成,但只有800万吨合格,有300万吨钢无法使用,毁掉不少山林,也影响其他行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4.学生分组讨论:①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大跃进”在工业上的表现是什么?②在这一生产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错误是什么?③这样的做法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提示1:以钢为纲,全国掀起疯狂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提示2: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提示3: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5.史料展示: 这个人们所不敢想的早稻高产纪录,是充分发挥共产主义风格大胆革新的成果。……插秧的密度,实际上已经很难用多少棵来计算了,因为整块田的稻子都是一根紧靠一根的。在验收时,人们曾选一平方尺的面积进行实测,据实测结果推算,平均每亩约有七百六十八万穗。把鸡蛋随便地放在覆盖着稻穗的田上面滚动,鸡蛋始终不会掉到田里去。可见这块田密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人民日报》1958年8月13日 6.根据材料,教师讲述:“大跃进”在农业上的表现是对农作物产量的估计严重浮夸。人民群众和很多党员干部不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看待和处理问题。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损失,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了挽回损失,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7.提出问题:探索中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原因:①对国情分析不够,认识不足;②缺乏建设经验;③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④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启示: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目标导学二:“文化大革命” (一)“文革”的开始 1.史料展示: 材料一:1966年5月1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五一六通知》。通知指出“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大旗,夺取他们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 材料二: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九上导学案 07-21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主备人:王珍荣审核:历史组课型:新授课 班级组名组别_________姓名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世间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知识链接】《战马》 继《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连》等二战题材后,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把目光转向第一次世界大战。影片以一匹前额有着白色十字花纹名叫乔伊的农场马的视角展开,1914年,在德文郡小镇,男孩艾尔伯特(杰瑞米·艾文Jeremy Irvine 饰)目睹了幼驹乔伊的诞生。在集市上,它被频繁叫价,最终被艾尔伯特的父亲泰德(彼得·穆兰Peter Mullan 饰)用30基尼的天价收入囊中,跛脚的他也因此得罪了地主。艾尔伯特与乔伊尽情嬉戏,与朋友分享。然而,好景不长,地主登门拜访,称如果乔伊不能犁地将立刻将其带走,泰德只好赌上了全部家当。于是,艾尔伯特在逼迫之下,为乔伊套上了鞍蹬,强迫它犁地,甚至还使用了皮鞭,最终灵性的乔伊真的领会了艾尔伯特的苦衷并将一片遍地石块的荒地翻耕了出来,第一次表现出其出人意料的潜力。 为了还债,泰德辛苦耕作,功夫不负有心人,辛苦换来了收成,但是一场大雨毁了一切。 德军来袭,父亲被迫将马变卖给骑兵军,换了30基尼。艾尔伯特虽然难以割舍也只能含泪送别乔伊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战场。 参军了的乔伊因为体格强健,温顺听话,很快就成为了上尉的座骑。然而战争惨烈,乔伊开始不得不的更换主人。从英国上尉,法国老农与孙女,到德国骑兵,它遭遇了形形色色的人,见识了他们的人生起伏,悲欢离合,更看尽了人间冷暖与战争带来的苦痛创伤。而对乔伊难以忘怀的艾伯特,也参军来寻找它。尽管身处在这凄凉的战壕,乔伊的勇气感动了它身边的士兵和人们,它能够寻找到温暖和希望。但是它的内心却惦记着它的小主人艾伯特,最终他们相逢了。 (一)、自主学习 一、帝国主义争夺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了阶段,他们之间发展不平衡,为了争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终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即和。 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 2、爆发:年,向宣战。 三、空前的灾难 1、战场主要集中在,后来扩大到、和地区。 2、1916年的,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结束:1918年11月,投降,一战以的失败而告终。 4、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发生在之间的一场争夺、掠夺的战 争,涉及的地区广、国家多,死亡人数多,所以是一次空前的灾难。 (二)、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与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 (1)这段话表露了德国什么样的外交倾向?“这样的时代过去了”指的是什么? (2)德国在中国“争夺阳光下地盘”做了些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3)德国为在全球“争夺阳光下地盘”作了哪些准备?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习题及答案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单项选择题 1.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家是() A.英国、法国 B.英国、俄国 C.德国、奥匈帝国 D.德国、意大利 2.萨拉热窝事件为什么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A.因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打死 B.因为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不满 C.因为德国、奥匈帝国借机发动了战争 D.因为俄国想插手巴尔干半岛 3.结成三国同盟的是() A.德、意、日 B.德、意、奥 C.英、法、俄 D.德、俄、意 4.“一战”前加入了“同盟国”,“一战”开始后又加入了“协约国”一方的是() A.俄国 B.意大利 C.日本 D.美国 5.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核心是() A.德、英 B.德、俄 C.英、法 D.美、德 6.第一次世界大战首先在哪个国家之间爆发() A.德法 B.俄奥 C.英德 D.奥塞 7.“一战”中被称为“绞肉机”的是哪一次战役?()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马祖尔湖战役 8.“一战”中第一个被摧垮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A.俄国 B.意大利 C.奥匈帝国 D. 德国 9.“一战”中第一次使用的新式武器有() ①飞机②坦克③原子弹④导弹⑤毒气⑥生化武器 A.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 10.“一战”前夕,帝国主义列强争夺最激烈的地区是() A.巴尔干地区 B.太平洋地区 C.阿尔萨斯和洛林 D.亚洲的中国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材料二:“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这两则材料说的是哪次战争?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2)材料一中“大战进行了四年多”指的是什么时间? (3)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测试题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测试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变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根本原因在于 A.英德竞争促使英国协调它同法俄矛盾 B.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C.德奥结成军事同盟 D.意法矛盾激化,促使意大利加入德奥同盟 2.“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就其实质而言,说明了 A.英法俄与德意奥双方的利益不同 B.英德矛盾已成为列强的主要矛盾 C.欧洲列强为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 D.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 3.一战前夕,围绕殖民地的争夺最激烈的国家是 A.英、美 B.英、德 C.法、德 D.英、法 4.下列各项中,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火药库”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理位置②民族关系 ③资源丰富④大国干预 A.①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5.下面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 B.开始于1914年7月底,结束于1917年11月 C.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加快了战争结束的步伐 D.是一场帝国主义、非正义的战争 6.下列有关美国参战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维护世界和平 B.争夺世界霸权 C.援助协约国集团 D.时机已到,坐收渔人之利 7.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B.长期战争导致国家的崩溃 C.协约国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 D.同盟国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 二、材料解析题 8.阅读下面材料 德国和奥匈为了加强同俄国和法国的对抗,1879年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同法国矛盾加剧,参加了这一军事集团,20世纪初,英德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英国协调了它同俄、法之间的关系,先后于1904年和1907年签订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 回答: ①德国结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②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是什么?他们分别以哪国为主? ③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以后大搞什么活动?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三、问答题 9.试从战争的起因、作战目标、酝酿的过程,分析一战的性质。 10. 根据上表,回答问题: ①试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②谈一谈你有何感想? 答案:1.B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德国的工业产量位次居世界第一、二位,而他们的海外殖民地面积分别是第五、四位,这种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成为改变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根本原因。2.D 因为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以后,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3.B 见课本德国外交大臣的那句话以及下面的阅读材料。 4.C 参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优质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诗歌里“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假如有一台时光机,让你回到“那个多事之秋”,你会有何感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资产阶级改良派是如何救国的,翻到课本第6课。 (提示:“多事之秋”指的是《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他们站出来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图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一)公车上书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公车上书的主要人物和大致经过。 2.教师解释: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3.材料引入: 材料一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 材料二《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 4.图片展示:展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图片

5.问题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要求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学生讨论) 6.教师讲述渡:《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这一危机深深地刺激了国人的觉醒,激起了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追求独立自强的激情与呼号,变法呼之欲出。 (二)维新思想的传播 1.教师讲述:虽然上书不达,但却轰动了京、沪,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康、梁带着对国势的沉痛、救国的迫切、变法的热衷、自强的思虑,继续为变法而奔走呼号。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提示: 思想基础。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一)百日维新 1.材料展示:“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2.教师讲述: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康有为言辞恳切,光绪帝被深深感动,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3.学生发言:阅读教材,总结变法的内容并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 提示: 4.问题探究: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哪些人的利益? 提示: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等;地主阶级顽固派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了解萨拉热窝事件,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加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理解;运用图示法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及战争过程和结局;运用问题讨论或辩论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结局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教学重点】 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大战的性质和大战结束的原因。 一、新课导入 从公元前2800年到现在的4000多年间,没有战争记载的只有一年。但1914年以前的战争都是局部的、区域性的,而1914年爆发的战争则是世界性的。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教师讲解: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而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占有状况如何呢? 呈现图表如下: 项目英德法美 1870年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 32 13 10 23 比重 1913年工业产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在世界所占位次 1 4 2 5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以及从表格中的数据所能说明的问题。最后教师强调:帝国主义国家的权益总是和它的综合实力成正比的→新、老帝国主义之间的争端。 2.教师讲授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帝国主义国家根据自己的利害关系纷纷寻求同盟者,拉帮结派,不惜大动干戈。帝国主义列强在建立军事同盟的同时,加紧了扩军备战活动。疯狂的扩军备战,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一场大战的爆发迫在眉睫。引导学生分析这两大军事集团的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目标导学二:大战的爆发 请学生根据“相关史事”和资料讲述萨拉热窝事件。认识到德奥把萨拉热窝事件看作战争的极好借口,决定挑起战争。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目标导学三: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1.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教师对照地图,指出欧洲战场上的西、东、南三条战线,以及每条战线的起止点和作战双方,教师强调两点:第一,欧洲战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第二,西线和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又起关键作用。 2.要求学生识读《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在图中找到发生凡尔登战役的地理位置,并指出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指导学生看书了解相关战役情况,强调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