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灾难心理学与灾后心理救援

灾难心理学与灾后心理救援

灾难心理学与灾后心理救援
灾难心理学与灾后心理救援

灾难心理学与灾后心理救援

灾后心理辅导

在灾难发生之后,许多人会经历亲人的伤亡,或是自己身体也受到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受难者会因灾难而产生一些身心反应。而其中的一系列心理反应如果过于强烈或持续存在,就可能导致精神疾患。有研究表明,重大灾害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20%,一般性心理应激障碍更为普遍。因此,在近二十几年以来,在全世界针对各大灾难的救援活动之中,灾后心理辅导基本上已被列为了正式的医疗救助手段和项目。而至今为止,大家最为熟知的灾后心理救援活动就是关于911事件的心理辅导工作。

目标人群

一是遇难者家属;

二是旁观者,包括幸存者、目击者;

三是外围人群,包括救援人员、官员、记者、遇难者同事,以及通过媒体间接体验到灾难冲击的一类人。

灾后身心反应

在灾难发生之后,许多人会经历亲人的伤亡,或是自己身体也受到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受难者会因灾难而产生一些身心反应。作为一个帮助者,了解这些反应除了能适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能避免他们压抑自己的想法,造成身心的不适而延长复原的时间。

灾难后会经历到的情绪与身体症状,象洪灾、地震、飞机失事等严重的灾难事件,人们历经了一般生活中不会遭遇的危机状况,我们均会产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正常”反应,有些人会变为冷漠、麻木,对环境与他人少有反应;有些人则会产生许多的情绪反应;还有些人会出现不舒服的身体症状。

情绪反应包括:

害怕

很担心灾难会再发生

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

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

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

·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

悲伤、罪恶感

为亲人或其它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

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

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

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

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

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

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

·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

一直想到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

失望

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地失望

期待重建家园,希望更好的生活将会到来

灾难心理学与灾后心理救援答案

那些不能在葬礼上哭泣的人是不孝的。当我处理事务时感到生气和受到攻击的人正在借口制造麻烦。过了一段时间,亲戚朋友之死的悲剧我不会感到太多。哀悼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适应阶段,回避阶段,面对阶段,灾后心理病理学,灾难生态学和团队筛选确定1 [判断问题](1分)受害者不应该参与救灾过程()错误2 [多项选择问题](2分)在灾难发生后立即与受害者打交道时,应该做什么?告诉受害人“没事”,然后与受害人开玩笑以缓解气氛3 [单选问题](2分)什么时候是急性创伤干预的恐慌期?创伤后3天的心理急救:组织并实施1个“判断问题”(1分),灾后急救必须在24小时内处理心理创伤;2 [判断问题](1分)受害者避免回想起现场,这是人们的保护。对于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3个“真实问题”(1分),灾难后的心理急救方法相同。错误4 [对与错](1分)对创伤没有反应的人可能会有更严重的心理创伤。目的提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短期和长期功能适应性,以增强群体团结并应对早期反应(生理,心理,行为)心理急救:准备1 [选择题](2分)救灾的一般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蜜月,悲伤,重建,幻灭和英雄主义(多项选择题)(2分)以下哪些症状是创伤的典型症状?以

下哪种情况可以称为心理创伤?反复经历或极端暴露于生死创伤事件的恶性细节。直接经历生死创伤事件。见证他人遭受的生死创伤。了解亲密的家庭成员或亲密的朋友遭受过生死创伤事件。体验性抢救中的心理急救方法?危机过后再小心是正常的吗?对于3个(多项选择题)(2分),在什么情况下受害者需要进一步的帮助?4-6周后,职业社会功能丧失的心理症状没有减轻,而心理症状明显增加。4 [选择题](2分),灾难后,我们应该如何与媒体合作?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提供信心,成为信息资源。 1 [多项选择题](2分)心理工作者在救灾中可以扮演什么角色?社会工作者,政府工作人员,危机干预者,心理咨询师 2 [单选题](1分):什么时候是最佳干预措施?灾难发生后48小时,有3个(多项选择题)(2分)灾难心理援助的对象是与灾难幸存者相关的人员,例如参与灾难响应的家庭成员,同事,朋友和后方救援人员,例如包括现场指挥,组织和管理人员,志愿者等。受灾地区的相关人群和公众。灾难幸存者,救援一线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军事人员等。在灾区工作的政府官员。4 [选择题](2分)灾难发生后心理救助主要采用哪些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如何评估灾后心理救援的效果?灾

危机与灾难心理救助

危机与灾难心理救助 发表时间:2012-03-01T14:11:25.290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10月总第202期供稿作者:王静[导读] 危机与灾难心理救助的基础步骤和基本技巧 王静(河北保定儿童医院河北保定071000)【摘要】危机与灾难心理救助体系的完善,是一个国家与地区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不仅体现在突发危机与灾难降临时对人们心理应急的干预、救助,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对大众心理健康的持续关注。心理干预的时间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个小时、数天,或是数星期。危机干预工作者一般必须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精神科医生等。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范围很广泛,既包括身体有创伤的人,也包括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一线医护人员、应急服务人员、志愿人员等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危机与灾难心理救助方法有多种形式。危机与灾难心理救助与传统心理咨询不同,危机与灾难心理发展有特殊的规律,需要使用立即性、灵活性、方便性、短期性的咨询策略来协助人们适应与度过危机,尽快恢复正常功能。【关键词】心理救助;心理干预;灾难心理救助;危机与灾难心理【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589-02 1我国危机与灾难心理救助体系的发展现状与组织构成危机与灾难心理救助体系是一项复杂地、操作性很强地工作,需要在科学地理论指导下才能顺利进办。虽然灾难心理危机与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卫生问题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在灾难下给不同年龄段的群体造成的心理影响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灾难心理卫生进办专门研究,积累数据资料、进办理论准备,从而为心理干预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是很有必要地。此外,建立、健全灾后精神卫生救援制度是必不可少地步骤。据了解,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地几个国家没有在精神卫生方面立法,绝大多数国家都通过法律地形式来确保灾后精神卫生问题得到重看与解决。在现阶段尽快出台并通过我国灾难心理危机救援法案已刻不容缓,而从加远进展来看,只有将危机与灾难心理救助体系工作列入政府灾难救助体系之中才是解决问题地根本保证之所在。第三,心理干预队伍建立尚不健全,对于突发危机与灾难心理干预应该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从汶川地震中的心理工作进展状况来看,往往招集地都是一些临时地心理工作志愿者。专业地队伍建设还待提高,所以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专业工作队伍。 危机与灾难心理救助是一项专业性与艺术性要求很高的任务。一般来说,灾难心理卫生工作团队应包括这样两类人员。一类是由工作在心理卫生机构地专家与工作人员组成的长期性专业工作队伍,负责预防与及时救助灾难发生后心理有问题的人,另一类是针对某具体灾难发生后经临时筛选与培训地业余工作团队,一般由灾难发生当地地社会工作者与志愿人员构成,以应付可能出现地大面积灾后心理危机。这两类人员协同操作,才能全面做好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2危机与灾难心理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2.1危机与灾难心理的表现 2.1.1安全感: 猝不及防、无处可逃的灾难,会使经历者陷入巨大的恐惧,尤其儿童更是如此。在生命的巨大威胁面前,缺乏安全感是最常见的表现。 2.1.2无助感: 在突发灾难面前,个体的力量会显得非常渺小,因此无助感会普遍存在。 2.1.3归属感: 家园的丧失,或人边人的离去,都会使经历者严重缺乏归属感。 2.1.4悲伤感: 不需多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2.1.5空虚感: 灾难的不可遇见与不可抗力,都极易让人产生一种被掏空的空虚感。 2.1.6迷茫感: 突如其他的打击或变故,生活秩序的打乱,都可能让经历者产生迷茫感。 2.2危机与灾难心理的影响 2.2.1生理方面:失眠、做噩梦、易醒、容易疲倦、呼吸困难、窒息感、发抖、容易出汗、消化不良、口干等; 2.2.2认知方面:否认、自责、罪恶感、自怜、不幸感、无能为力感、敌意、不信任他人等; 2.2.3情绪方面:悲观、愤怒、紧张、失落、麻木、害怕、恐惧、焦虑、沮丧等; 2.2.4行为方面:注意力不集中、逃避、打架、骂人、喜欢独处、常想起受灾情形、过度依赖他人等。 3危机与灾难心理救助的要义和原则危机与灾难心理的救助即心理危机干预,简单说就是让被干预者把经历的灾难事件、内心的感受和体验说出来,把情感宣泄出来,淡化灾难带来的恐惧、焦虑、自责等多种消极情绪,让当事人可以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 危机与灾难心理的救助是一门学问,它强调专业和技巧,而不是仅靠爱心和同情就能完成的。在灾害发生的初期,紧急心理救援技巧就是安抚与倾听。对许多人来说,及时地开口说话,表达他们所经历的情感,是至关重要的。 从理论上说,心理危机干预越快越好。尽量在心态未落入谷底之前进行干预,尽可能用最短的时间,让其恢复到最正常的状态。在发达的西方国家,心理危机干预是应急救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外部环境安全稳定后,心理专业人员马上会对其进行专业的筛查和诊断,针对被救援者受到灾难影响的不同程度,马上进行干预,及时帮助他说出内心体验,宣泄消极情绪。干预越及时,幸存者心理康复的越快,越晚效果越差。 快速成立的危机干预小组在灾难现场,主要的救援技巧就是安抚与倾听。对许多人来说,及时地开口说话,表达他们所经历的情感,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如果被救援者选择沉默,救援者要耐心等待;如果被救援者哭泣,救援者应该选择是接纳,因为宣泄是一种放松,使情感得以释放。 心理干预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只帮忙、不添乱”。比如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专业工作者可以在帮助发送救灾物资或其他更紧急的活动中,了解社区或个人的心理状况。心理危机干预人员一定要在幸存者的身体安全之后,才能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援助。 4危机与灾难心理救助的基础步骤和基本技巧 4.1危机与灾难心理救助的基础步骤 4.1.1问题或危机的评估 4.1.2制定治疗性干预计划

灾后心理援助常见问题问答

灾后心理援助常见问题问答 1、人在突然遇到巨大地震等灾害事件时,通常会出现什么样的身心应激(PTSD,包括情绪、行为等)反应?这种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首先,我们需要区别一下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正常的应激反应。现在心理学知识比较普及,很多人心理安全意识很强,于是就会有一种担心,把很多正常的应激反应认为是PTSD、“精神疾病”、或者“心理障碍”的前兆,对此高度紧张,实际这是不必要的。 灾害事件结束之后,正常的应激反应包括: 情绪上:恐惧担心(害怕地震再次来临,或者有其它不幸的事降临在自己或家人身上)、迷茫无助(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觉得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悲伤(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到悲痛难过)、内疚(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因为自己比别人幸运而感到罪恶)、愤怒(觉得上天对我不公平,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照顾)、失望和思念(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次地失望),等等。 行为上:脑海里重复地闪现灾难发生时的画面、声音、气味;反复想到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失眠,噩梦,易惊醒;没有安全感,对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神经过敏”,等等。 需要再次强调,以上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 大部分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渐渐减弱,一般在一个月以后,我们就可以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像哀伤、思念这样的情绪可能会持续得更久,伴随我们几个月甚至几年,但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多影响。我们要学会带着我们的哀伤继续生活。 对于少数人,问题可能持续存在,如果出现第10题中列举的问题,而且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了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则需要注意寻求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帮助,看其是否罹患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或其他心理障碍。 2、在遇到灾难事件时,镇定和冷静是能做到的吗?如果保持镇定和冷静,会有什么样的作用? 经历重大灾难之后,出现恐惧、担心、悲伤、愤怒等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大多数人并不能在第一时间保持绝对的“镇定和冷静”。因此,不应当刻板地要求别人和自己保持镇定和冷静。 当然,若能在情绪反应出现之后,调整心态,恢复镇定和冷静,则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理性地思考和分析。 3、对于灾难中的幸存者、死难者家属以及救援人员,当面对和处理自己的这些心理反应时,如何处理是不合适的? 不合适的处理包括: (1)“我得想办法,让自己别再这样下去。”——过于担心。因为自己有了某些心理反应(比如失眠、噩梦、强烈的惊恐和悲伤)而误将其当作“病态”,从而刻意地去试图压抑,反而对自己没有好处; (2)“我没事,我挺好的。”——隐藏感觉。更好的做法是试着把情绪讲出来,让周围的人一同分担; (3)“别哭了,我们不要难过了。”——阻止亲友的情感表达。事实上,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痛苦,是帮助他们减轻痛苦的重要途径之一; (4)“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忘掉?”——试图遗忘。其实伤痛的停留是正常的,更好的方式是与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一同去分担痛苦。 4、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及时获得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救助,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学习的一些心理自助方法是什么? 面对如此大的冲击,在灾难发生后,尽速让我们回复日常的生活状态是重要的。以下就是一些简便的方法让我们可以用来帮助自己。 (1)保证睡眠与休息,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松和锻炼的活动 (2)保证基本饮食,食物和营养是我们战胜疾病创伤,康复的保证 (3)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人员表达

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

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 从古到今,各种灾害频频发生,不仅造成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还给人们留下潜在的心理创伤。应急救援人员由于经常直接面对事故灾害,因此更易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如:焦虑、忧虑、发呆、生气、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起伏、胃口差、消化不良、睡眠不好等,严重者甚至开始不相信他人,影响工作表现及社会关系。强化救援人员的心理伤害预防,进行心理干预调适,可以帮助救援人员在短期心理失衡时进行调适,以良好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继续投入到救援工作中。 灾后综合征 灾难,尤其是突发事件发生后,会造成灾后特定的心理后果,医学上统一称之为“灾后综合征”,也叫急性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灾害发生后会立即出现的心理反应,通常持续几个小时到几天,然后会迅速恢复。如果在一个月内还未恢复,就会转变为创伤性的应激障碍,这种障碍不是短期能治愈的,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伴随一生。在经历了唐山大地震、四川开县天然气泄漏、汶川大地震、大连油库着火事故等之后,有些人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灾难所造成的心理阴影,其中就有一部分参与救援的应急救援人员。 救援人员包括公安、武警、消防、军队、医疗卫生、矿

山、危化品、公共场所系统、新闻媒体传播工作者、志愿者,以及精神性专业人员、心理学专业人员、救灾工作各级指挥员等所有参与灾难后紧急救援的人员,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会最大程度地面对各种事故灾难场面。因此,即使他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会感受到各种痛苦。当这种痛苦重复出现时,对实施救助的专业人员的身心打击是巨大的,并会随之产生心理应激反应。 心理应激反应具有突发性、易感性、多元性、时间性、结局性等特征,救援人员的心理反应常经历悲伤、愤恨、恐惧、挫折感、逃避心理等若干阶段。 对救援人员的心理救援 承担现代救援工作的专业人员,既要掌握物质性的救灾技术,也要掌握一定的心理救助技术,这是现代社会物质救灾与心理救灾的双重任务所决定的。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救援人员不单需要使用自己掌握的心理救助技术进行自我调节,更需要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使心理危机创伤尽快得到抚慰,消除紧张气氛,防止救援人员产生“灾后综合征”,影响救援效率。 对灾害救援人员实施心理救助,与一般的精神心理治疗有两个显著的差别:一是时效性强,心理救助是在灾害发生

灾难心理学与灾后心理救援答案

在葬礼上不能哭的人是不孝的。当我处理事情时,那些愤怒和攻击的人都在找借口找麻烦。过一段时间,我不会对亲友去世的悲剧有太多的感触。悼念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适应期、回避期、对抗期、灾后精神病理学,灾害生态与团队选择确定1[判断问题](1分)灾民不应参与救灾过程()错误2[多选题](2分)灾难发生后立即与灾民打交道应怎么办?告诉受害人“没事”,然后和受害人开玩笑缓解气氛3[单选题](2分)什么时候是急性创伤干预的恐慌期?创伤后3天心理急救:组织实施“判断题”(1分),灾后急救必须在24小时内处理好心理创伤;2[判断题](1分)受害人避免回忆现场,这是对人的保护。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3个“现实问题”(1分),灾后心理急救方法相同。错误4[对错](1分)对创伤没有反应的人可能会有更严重的心理创伤。目的提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短期和长期功能适应能力,增强群体团结和对早期反应(生理、心理、心理、心理)的反应,和行为)心理急救:准备1[选择题](2分)一般救灾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蜜月、悲伤、重建、幻灭和英雄主义(多项选择题)(2分)以下哪种症状是创伤的典型症状?以下哪种情况可以称为心理创伤?反复经历或极端

暴露于生命和死亡创伤事件的恶性细节。直接经历生死创伤事件。见证别人的生死创伤。了解亲密的家庭成员或亲密的朋友遭受过生死攸关的创伤事件。体验式急救中的心理急救方法?危机过后小心是正常的吗?对于3(多项选择题)(2分),在什么情况下受害人需要进一步的帮助?4~6周后,职业社会功能丧失的心理症状没有减轻,但心理症状明显加重。4【多选题】(2分),灾难发生后,我们应该如何与媒体合作?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提供信心,成为信息资源。1[多项选择题](2分)心理学家在救灾中能起到什么作用?社工、政府工作人员、危机干预者、心理咨询师2[选择题](1分):什么时候是最好的干预措施?灾后48小时,对受灾幸存者的家属、同事、朋友、后方救援人员等灾害心理援助3题(选择题)(2分),包括现场指挥、组织管理人员、志愿者等,受影响地区的相关人员和公众。灾害幸存者、一线救援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军人等政府官员在灾区工作。4【多选题】(2分)灾后心理援助主要采用哪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如何评价灾后心理救援的效果?灾民社会功能的恢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社区和谐稳定的程度,受难者的主观感受,6[判断](1分),以及灾害心理救援的一些概念

灾难心理学与灾后心理救援

灾难心理学: 《灾难心理学》是2010年8月1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时勘。 内容简介 《灾难心理学》是我国第一部灾难心理学专著,系统地介绍了灾难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范式以及常用的心理诊断和干预技术;在探索社会安全心理学理论、社会预警系统和灾害预防方法学的基础上,讨论了灾难救援中政府、军队领导者和救援人员的胜任特征、紧急心理危机干预的指导原则;分析了灾难不同时期人们的心理行为特征,特别是孤儿、孤寡老人和伤残人员的心理救援方法,并对救援官兵、灾区干部、后勤保障人员、新闻记者和志愿者等救援群体的压力管理提出了建议;此外,还特别阐述了灾区重建中伤病员的心理关爱,灾区学校的心理辅导,以及企业恢复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灾难心理学》可作为高等院校的专业课和选修课教材,也可作为政府、军队和企业等机构的培训教材。 作者简介 时勘博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教授,社会与组织行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学研究,研究兴趣集中于领导行为及应急管理、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人力资源开发和EAP员工援助计划。 近年来,时勘博士提出的和谐社会中“健康型组织”(Healthy Organization)建设的构想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研究

成果在我国政府、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军队管理中,特别是中高层管理者、科技人员、航天员和救援人员的选拔、培训、绩效评估和压力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时勘博士已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获得多项国家部委级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奖。 目录 前言 第一篇理论方法 第一章灾难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灾难心理学的概念 第二节灾难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第二章灾难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灾难心理学研究的系统观 第二节风险认知理论 第三节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四节压力管理理论 第五节抗逆力、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 第三章灾难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灾难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第二节质化研究方法 第三节问卷调查法 第四节心理测量方法

智慧树知到《灾难心理学与灾后心理救援》

哀伤辅导 1【判断题】(2分) 在葬礼上哭不出来的人是因为不孝。 错 2【判断题】(2分) 哪些在办理后事时我感到愤怒和攻击的人都是借故闹事。 错 3【判断题】(2分) 一段时间后,我对这次亲友去世的悲剧就不会再有什么感觉了。错 4【多选题】(2分) 哀悼的阶段可以分为()。 适应阶段 回避阶段 面对阶段 灾难后心理病理学,灾难生态学和团队的筛选建立 1【判断题】(1分) 不应该让受灾者参与到救灾过程() 错 2【多选题】(2分) 灾难刚刚发生后,与受害者相处时不要做什么? 跟受灾者说“这件事情没什么” 跟受灾者开玩笑缓和气氛 3【单选题】(2分)

急性创伤干预的恐慌期是什么时候? 创伤事件发生3天后 心理急救:组织实施 1【判断题】(1分) 灾后急救必须要在24小时内处理心理创伤 错 2【判断题】(1分) 受灾者回避回忆现场,是人对自己的保护。 对 3【判断题】(1分) 对不同文化的人,灾后心理急救的方法都是一样的。错 4【判断题】(1分) 创伤后没有反应的人,可能有更严重的心理创伤。对 5【多选题】(1分) 急性创伤干预的目的() 增强短期、长期功能适应能力 早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病人 加强组内团结 处理早期反应(生理、心理、行为) 心理急救:准备工作 1【多选题】(2分)

灾难救援一般的过程分为几个时期? 蜜月期 悲伤期 重建期 幻灭期 英雄期 2【多选题】(2分) 下列那些症状是人经历创伤后会出现的特征性症状? 高度警觉 解离 重新体验 回避 3【多选题】(2分) 下列哪些情况可以称之为心理创伤? 反复经历或极端接触于生死创伤事件中的恶性细节中。 直接经历生死的创伤事件。 亲眼目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生死创伤事件。 获悉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或关系密切的朋友接触于生死创伤事件。亲身经历被性侵 灾难救援中的心理急救法 1【单选题】(2分) 安心团体需要在何时进行? 48小时之后 2【判断题】(1分)

重大灾害事故的心理救援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班级: 姓名:学号: 课程论文题目:重大灾害事故的心理救援 课程名称: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重大灾害事故的心理救援 学生: (学院班级学号) 摘要:重大灾难性事故不但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惨烈的灾情也会让经历和目睹的人群心理受到严重创伤。医疗救援应包括对心理受灾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保障公众心理健康。 关键词:重大灾难事故;应激反应;心理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 目前,我国仅各类突发自然灾害平均每年就使2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上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恐怖主义活动等的受害者,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巨大群体。巨大的灾难一下子就把人推向了绝境,很少有人有能够承受应付灾难的足够力量。突发灾难事故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往往会给人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在死亡、损伤、失去面前,抚平人们心灵伤口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心理救治。如果不能及时适当地干预,甚至可能会造成永久的心理创伤。因此,对受灾人员的心理应激因素进行概括分析,了解突发灾难事故后的应激反应心理过程和灾后及时进行适当的心理危机干预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发灾难事故应激反应的症状 突发灾难事故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个体在生物、心理、社会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一般性应激反应可以分为躯体性、心理性和行为性三类,这是为了便于说明而从各个侧面去探讨的。实际上在强烈的应激源(突发灾难事故)的作用下,三者是共同发生的,而这三种反应又是相互影响的。在我们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应激反应,是一种综合反应。近年研究的综合性应激反应有以下几种。 1.亚健康状态(sub-health) 亚健康又称第三健康状态(the third health situation)。是指人处于完全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突发灾难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地损失,也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之后,人们常感到“生活得很累”。这种慢性疲劳和精力低下的表现就是一种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精神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可导致崩溃的发生。

灾难后紧急心理救援

灾难后紧急心理救援:重建心灵家园 对于那些突然发生、无法预料、不可控制,对财产、人的生命安全、心理安全以及肢体的完整性构成威胁并且产生强烈恐惧、无助、超出个体或整个社区应对能力的、大规模的天灾和人祸,我们称作为灾难事件。地震、海啸和洪水是常见的自然灾难,自然灾难对人的生活环境和财产的破坏力及其强大,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在灾难中,幸存者不得不面对灾难带给身体和心灵靠自身能力无法抵御的极大创伤和危机。 地震不仅仅给幸存者带来了生存环境的毁坏、带来了许多身体创伤性疾病、会暴发大规模的传染性疾病,而且灾难和灾难所导致的房屋被毁、财产毁失、亲人死亡等对于灾难幸存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无法承受的社会心理应激源。在如此大的应激源面前,绝大多数幸存者会出现情绪麻木、无助、绝望、抑郁、内疚、变得胆小害怕、恐惧、睡不踏实或整夜不眠等痛苦的体验以及出现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酒和药物依赖、自杀或诱发其他严重的精神疾病等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 就象地震对幸存者身体、财产、生存环境的破坏需要外部力量和资源救援一样,幸存者遭受巨大心灵的创伤也同样需要社会的、专业的援助和干预才能渡过危机,走向新的希望,才能重建心灵和生活的家园。对灾难幸存者在灾难后早期进行心理援助可以减轻他们恐惧、麻木、惊跳、回避等急性应激反应的程度,帮助他们提高应对灾难后各种内外应激的能力,对那些反应比较严重的幸存者进行早期的心理干预能够阻止或减轻远期心理伤害和心理障 碍的发生率(如PTSD),对已经出现远期严重心理障碍的受害者进行心理治疗可以减轻他们的痛苦水平、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所以,灾难发生后,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幸存者提供心理援助和心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救援策略之一。 一、地震后幸存者的心理反应 通常在地震灾难发生后,我们把幸存者的心理反应大致分成“恐慌、震惊”、“短期反应”和“长期反应”三个心理应激反应阶段。幸存者的这些心理反应包括了因强烈的恐惧感、无助感和自己身体受伤、亲人丧失而出现的情绪、思维、行为等一系列应激反应。虽然各个反应阶段持续的时间对每个幸存者来说并不固定,但总的来说,这是个逐渐发展的顺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幸存者最开始常表现为对地震的强烈恐惧,特别是对再次发生地震的恐惧,并且他们的警觉性过分的增高,周围环境的一响一动都会诱发幸存者有似乎又一次身临地震情景的感受,表现为心慌、肢体发软、盲目的奔跑、跳楼等行为。同时幸存者出现强烈的无助感、怀疑、困惑、麻木、注意力不集中以及以否认眼前所发生的事实作为主要的心理防御手段,地震后早期幸存者的拒绝否认事实、警觉性增高的心理防御反应是正常的,是幸存者调动自身的防御和应对能力进行心理自救的表现,但是如果这个防御应对反应过于强烈,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或更长时间的话,这种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最终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悲伤、特别是地震中亲人丧失带来的居丧反应,对未来、对生命也失去了继续的信心,很多时候会出现频繁的自杀意念,同时会出现持续的生理反应(如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持续的睡眠障碍、恶梦不断、经常在梦中惊醒、惊叫等心理病理反应。 如果在地震灾难发生后出现继发的或后续的应激事件,如不间断的高强度余震、幸存者不能及时住在避难所中、后续物质和生活援助不能及时到位、紧急心理救援策略没有实施等,这些后续的应激源有可能加剧幸存者的心理病理应激反应以至出现各种严重的精神病理症状。它们包括各种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自杀、以及急性应激障碍(ASD)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许多受害者还会出现了酒精和药物依赖以及人格障碍。 所以地震后早期的紧急物资救援、紧急躯体医疗救援和紧急心理救援,可以尽可能地使

最新整理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

最新整理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 从古到今,各种灾害频频发生,不仅造成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还给人们留下潜在的心理创伤。应急救援人员于经常直接面对事故灾害,因此更易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如:焦虑、忧虑、发呆、生气、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起伏、胃口差、消化不良、睡眠不好等,严重者甚至开始不相信他人,影响工作表现及社会关系。强化救援人员的心理伤害预防,进行心理干预调适,可以帮助救援人员在短期心理失衡时进行调适,以良好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继续投入到救援工作中。 灾后综合征 灾难,尤其是突发事件发生后,会造成灾后特定的心理后果,医学上统一称之为“灾后综合征”,也叫急性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灾害发生后会立即出现的心理反应,通常持续几个小时到几天,然后会迅速恢复。如果在一个月内还未恢复,就会转变为创伤性的应激障碍,这种障碍不是短期能治愈的,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伴随一生。在经历了唐山大地震、xx开县天然气泄漏、汶川大地震、大连油库着火事故等之后,有些人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灾难所造成的心理阴影,其中就有一部分参与救援的应急救援人员。 救援人员包括公安、武警、消防、军队、医疗卫生、矿山、危化品、公共场所系统、新闻媒体传播工作者、志愿者,以及精神性专业人员、心理学专业人员、救灾工作各级指挥员等所有参与灾难后紧急救援的人员,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会最大程度地面对各种事故灾难场面。因此,即使他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会感受到各种痛苦。当这种痛苦重复出现时,对实施救助的专业人员的身心打击是巨大的,并会随之产生心理应激反应。 心理应激反应具有突发性、易感性、多元性、时间性、结局性等特征,救援人员的心理反应常经历悲伤、愤恨、恐惧、挫折感、逃避心理等若干阶段。 对救援人员的心理救援 承担现代救援工作的专业人员,既要掌握物质性的救灾技术,也要掌握

智慧树灾难救援单元测试答案

智慧树灾难救援单元测 试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智慧树《灾难救援》第一章单元测试 1.红十字会与红新月国际联合会定的“世界急救日”是:(A ) A. 每年9月的第二个周六 B. 每年9月最后一个周六 C. 每年6月的第三个周日 D. 每年6月的第一个周日 2.本课程的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原则不包括:(D ) A. 不需要专业的医疗知识 B. 不需要专业的医疗设备 C. 普通人能够掌握并实施 D. 提供专业救护人员的技能 3.关于急救证书体系以下错误的是:(C ) A. 完成课程并通过网络考试可以申请急救基础证书 B. 参加实践课程并通过技能考试可申请急救中级证书 C. 完成课程并通过网络考试可以申请国际通用急救证书 D. 4.灾难救援现场评估分哪两类(C) A. 医疗评估和经济损失评估 B. 天气和灾害评估 C. 初步评估和二次评估 D. 人员评估和物资评估 5.灾难救援现场评估的原则不包括:(C ) A. 确保救援人员自身的安全 B. 确保被就援对象的安全 C. 由专业医护人员完成 D. 争取每一秒时间 6.灾难救援现场初步评估方法不包括(B ) A. 暴露检查 B. 尿常规检查 C. 呼吸检查 D. 血液循环检查 7 伤员分诊的原则表述不正确的是(B) A. 用最短的时间进行 B. 让每个伤员获得正确的救援 C. 伤员的功能恢复不是首先考虑的因素 D. 首先考虑的永远是提高存活率 8 伤员分诊的类别和层次不包括(C) A. 医疗分诊 B. 转运分诊 C. 伤情分诊 D. 现场分诊

智慧树知到《灾难心理学与灾后心理救援》(1)

哀伤辅导 1【判断题】 (2分) 在葬礼上哭不出来的人是因为不孝。 错 2【判断题】 (2分) 哪些在办理后事时我感到愤怒和攻击的人都是借故闹事。 错 3【判断题】 (2分) 一段时间后,我对这次亲友去世的悲剧就不会再有什么感觉了。错 4【多选题】 (2分) 哀悼的阶段可以分为()。 适应阶段 回避阶段 面对阶段 灾难后心理病理学,灾难生态学和团队的筛选建立 1【判断题】 (1分) 不应该让受灾者参与到救灾过程() 错 2【多选题】 (2分) 灾难刚刚发生后,与受害者相处时不要做什么 跟受灾者说“这件事情没什么” 跟受灾者开玩笑缓和气氛 3【单选题】 (2分)

急性创伤干预的恐慌期是什么时候 创伤事件发生3天后 心理急救:组织实施 1【判断题】 (1分) 灾后急救必须要在24小时内处理心理创伤 错 2【判断题】 (1分) 受灾者回避回忆现场,是人对自己的保护。 对 3【判断题】 (1分) 对不同文化的人,灾后心理急救的方法都是一样的。错 4【判断题】 (1分) 创伤后没有反应的人,可能有更严重的心理创伤。对 5【多选题】 (1分) 急性创伤干预的目的() 增强短期、长期功能适应能力 早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病人 加强组内团结 处理早期反应(生理、心理、行为) 心理急救:准备工作 1【多选题】 (2分)

灾难救援一般的过程分为几个时期 蜜月期 悲伤期 重建期 幻灭期 英雄期 2【多选题】 (2分) 下列那些症状是人经历创伤后会出现的特征性症状 高度警觉 解离 重新体验 回避 3【多选题】 (2分) 下列哪些情况可以称之为心理创伤 反复经历或极端接触于生死创伤事件中的恶性细节中。 直接经历生死的创伤事件。 亲眼目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生死创伤事件。 获悉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或关系密切的朋友接触于生死创伤事件。亲身经历被性侵 灾难救援中的心理急救法 1【单选题】 (2分) 安心团体需要在何时进行 48小时之后 2【判断题】 (1分)

灾难心理学与灾后心理救援

在灾难发生后与受害者打交道时,我们该怎么办?急性创伤干预的紧急时期是什么时候?创伤事件发生后3天的心理急救:组织和实施1个[判决问题]灾后急救必须在24小时内处理心理创伤,增强短期和长期功能适应性,及早发现创伤性压力障碍患者,加强团队团结,处理早期反应(生理,心理,行为)心理急救:准备工作1 [多项选择题]可以修改出色的数据救灾的一般过程需要多少时间划分成?蜜月,悲伤,重建,幻灭,英雄2以下哪些症状是外伤的典型症状?以下哪种情况可以称为心理创伤?反复经历或极端暴露于生死创伤事件的恶性细节。直接经历生死创伤事件。见证他人遭受的生死创伤。了解亲密的家庭成员或亲密的朋友遭受过生死创伤事件。体验心理急救方法来抢救性侵犯?危机过后再小心是正常的吗?受害者什么时候需要进一步的帮助?4-6周后,职业社会功能丧失的心理症状没有减轻,而心理症状明显增加。4 [选择题]灾难过后,我们应该如何与媒体合作?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提供信心并成为信息源?社会工作者,政府工作者,危机干预者,心理咨询师2?灾后48小时3 [多项选择题]可以为参与灾民的家人,同事,朋友和后方救援人员等灾民修改灾后心理援助对象的优秀

材料。灾难响应,例如现场指挥,组织和管理人员,志愿者等。受灾地区的相关人群和公众。灾难幸存者,救援一线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军事人员等。在灾区工作的政府官员。灾后进行心理救援的主要心理理论和技术是什么?如何评估灾后心理救援的效果?灾难受害者的社会功能恢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社区和谐与稳定的水平,受助者的主观感受,6 [判断]结合灾难心理救援的一些概念和结论,请回答以下问题:每个人被影响。结合灾难心理救援的一些概念和结论,我们可以判断是非:灾难后的压力和悲伤反应是正常人在异常情况下的正常反应。结合灾难心理救援的一些概念和结论,我们可以判断这是对还是错:优秀的材料可以改变许多幸存者从灾难造成的生活问题中的情感反应。结合灾难心理救援的一些概念和结论,我们可以判断是对还是错:灾后救助曾经被称为二级灾难。结合灾难心理救援的一些概念和结论,我们可以判断这是对还是错:幸存者可能以各种方式拒绝提供帮助。结合灾难心理救援的一些概念和结论,我们可以判断是对还是错:灾难后的心理急救关注的是实际问题,而不是心理问题。结合灾难心理救援的一些概念和结论,我们可以判断这是对还是错:幸存者对他人的积极照顾和照顾有良

灾后心理救助要点

别害怕,我在你身边!—灾后心理救助要点(根据盛晓春博士录音整理) 第一,灾后心理救助的宗旨:有利有序有效。 个人口号:别害怕,我在你身边!除了应对灾害外还要协助当地人们生活的正常化,现在还是救人时期,目前处于比较麻木的状态,还有余震,有人觉得房子还在晃,画面还在出现。可能出现过度警觉,行为也可能过激。比如:救助的武警,“求求你让我再救一个人“,这就是救人在情绪方面的影响,这都是救人时的反应,过段时间,能量耗竭,可能抑郁。 第二,怎么理解灾后心理创伤: 自然界的事情慢慢形成适宜的反应,人们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适宜的接受范围,但大的突发事情,通常超出人的承受范围,这么多的信息如果承受不了,可能造成问题。正常人对信息的流动,交换,互动,如身体感知,接受,理解,处理,对信号作出反应,但当刺激太大,这样流动的过程可能会被打断。 具体到地震,有人统计一周内将近94-96%有各种症状。随着时间的推延,这些信息不会消失和遗忘,但会被处理到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大影响。四个月左右,70-75%的人会处理得比较好,也就是四分之三,还有四分之一,可能有遗留。这些人可能我们称为应激障碍,就像用暴力把弹簧拉直后它没法弹回去。前面四分之三的人如果有专业人员帮助,这种心理影响可能小点。 第三、怎么识别灾后心理创伤的常见症状: 分为情绪,行为,感知觉等。遭遇这么大创伤后,出现这种反应,有人用正常来形容。 第一个就是恐惧和担心:担心地震再次发生,担心出现可怕的事情,在混乱中急于找到亲人,急于联系,害怕亲人遭到伤害,剩自己一个人,害怕对自己失去控制。 第二个,过度警觉:对声音图像气味,过度反应;一旦有动静,有时甚至没余震,也吓得马上跑;安全感差,失眠,多梦,早醒。从精神科来说,这是处于应激状态下,身体分泌肾上腺素,使随时处于待命逃逸状态,本来这有助于逃生,但这状态不能长期存在。 第三个,悲伤:亲人有伤亡,常见哭泣,流泪,比较常见,甚至有人哭得非常厉害,大声哭嚎,也有少数人麻木冷漠,也有人没有反应,会非常理性,如一个火灾后的孩子,把妈妈拖出来,所有事做完后才发现自己腿流血。少数人麻木持续时间长,可能会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反应。 与悲伤相关的,还有一种愤怒。觉得老天不公平,有人会抱怨,如抱怨救灾进度慢,对周围人愤怒,有人非常敏感,一句话不对就大骂。灾难对人的打击,可能使人反而忘掉了小我,但还是有人会愤怒。如不允许做些什么事,也会愤怒。 前面以上这些都与负性情绪有关。 另外还有与思维相关的。如,内疚感。比如,我好朋友的熟人,有精神疾病,出院一个半月后,自杀。我好像觉得对不起朋友,觉得当时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会怎么样。同样地震中也这样,尤其幸存者,觉得自己该死。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没有把事做好,如果我……家人就不会死。 还有一种情绪认知,即无助感。生命很脆弱,在巨大灾害面前,如车祸中人与车相撞,以前觉得可以把自己掌控好,但那时,觉得生命很脆弱。人在把握不了的场景内会很无奈,包括人为的,比如毒品也如此。灾害前,人觉得不堪一击,幻灭感,人生没有什么意义。 还有一个症状非常常见,叫闪回。特别是很深的场景,如废墟中挖出一个孩子,手脚都不完整。如幼儿园垮塌,天花板拿掉后,孩子的样子,太刺激的场面。人真的无法避开,这种惨烈场面反反复复出现。有人会回忆怀念亲人在世的音容笑貌并陷入其中无法自拔。这是判断有没有PTSD的一个重要标准。 还有一种,失望(奢望)。比如:我家兔子死了,刚死时,我奢望有奇迹出现,觉得它死了不是真的。面对灾难,希望自己是一个梦。比如,我曾经碰到63岁老人孙子在她眼前被车撞死,她抱着孩子说不要撞。与现实脱节。同时她很失落,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无论是当事人,受害人,作为专业人员,如果进入现场,我们也是暴露在危险中的人。当我们看到那些场面,听到一个又一个故事时,我们也成为被创伤高度威胁的人,很多救援人员,在从事救援时,同样也会

地震常识与自救之灾后心理援助常见问题问答

地震常识与自救之灾后心理援助常见 问题问答 1.人在突然遇到巨大地震等灾害事件时,通常会出现什么样的身心应激(PTSD,包括情绪、行为等)反应?这种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首先,我们需要区别一下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正常的应激反应。现在心理学知识比较普及,很多人心理安全意识很强,于是就会有一种担心,把很多正常的应激反应认为是PTSD、“精神疾病”、或者“心理障碍”的前兆,对此高度紧张,实际这是不必要的。 灾害事件结束之后,正常的应激反应包括: 情绪上:恐惧担心(害怕地震再次来临,或者有其它不幸的事降临在自己或家人身上)、迷茫无助(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觉得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悲伤(为亲人或其它人的死伤感到悲痛难过)、内疚(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因为自己比别人幸运而感到罪恶)、愤怒(觉得上天对我不公平,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照顾)、失望和思念(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次地失望),等等。 行为上:脑海里重复地闪现灾难发生时的画面、声音、气味;反复想到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失眠,噩梦,易惊醒;没有安全感,对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神经过敏”,等等。 需要再次强调,以上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 大部分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渐渐减弱,一般在一个月以后,我们就可以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像哀伤、思念这样的情绪可能会持续得更久,伴随我们几个月甚至几年,但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多影响。我们要学会带着我们的哀伤继续生活。 对于少数人,问题可能持续存在,如果出现第10题中列举的问题,而且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了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则需要注意寻求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帮助,看其是否罹患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或其它心理障碍。 2.在遇到灾难事件时,镇定和冷静是能做到的吗?如果保持镇定和冷静,会有什么样的作用? 经历重大灾难之后,出现恐惧、担心、悲伤、愤怒等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大多数人并不能在第一时间保持绝对的“镇定和冷静”。因此,不应当刻板地要求别人和自己保持镇定和冷静。 当然,若能在情绪反应出现之后,调整心态,恢复镇定和冷静,则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理性地思考和分析。 3.对于灾难中的幸存者、死难者家属以及救援人员,当面对和处理自己的这些心理反应时,如何处理是不合适的? 不合适的处理包括: (1)“我得想办法,让自己别再这样下去。”——过于担心。因为自己有了某些心理反应(比如失眠、噩梦、强烈的惊恐和悲伤)而误将其当作“病态”,从而刻意地去 试图压抑,反而对自己没有好处; (2)“我没事,我挺好的。”——隐藏感觉。更好的做法是试着把情绪讲出来,让周围的人一同分担; (3)“别哭了,我们不要难过了。”——阻止亲友的情感表达。事实上,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痛苦,是帮助他们减轻痛苦的重要途径之一;

灾后心理援助的组织与实施 - 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心理科学进展2009, V ol. 17, No. 3, 499–504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灾后心理援助的组织与实施 陈雪峰 王日出 刘正奎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本文根据汶川震后心理援助的工作实践和经验积累,提出灾后心理援助应当从警戒期、抵抗期和衰竭期(时间维度)和灾难中心、周边地区、非灾区(空间维度)构建工作框架,针对重灾区的应激阶段、灾难周边地区的应激阶段、非灾区的应激阶段、重灾区的冲击阶段、灾难周边地区的冲击阶段、灾区的重建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援助。总目标是通过在灾区建立心理援助工作的长期机制,降低受灾群众的心理创伤程度,激发内在潜能,增进面对灾难和挫折的能力,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帮助其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促进个体顺利完成心理重建。此外,对心理援助工作的原则、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等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心理援助的组织和实施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心理援助;组织;实施 分类号 B849; R395 1 引言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是我国近几十年最为严重的自然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极其痛苦的创伤性体验。灾后的家园重建较易实现,而心理重建很难,持续时间也更长。因此,在国务院颁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中明确规定,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受灾群众和企业开展生产自救,积极恢复生产,并做好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工作。 据估计,大地震发生后两周内,以心理援助名义参加抗震救灾的人数达3000多人,但由于很多志愿者是自发前往灾区,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管理,而且很多心理援助志愿者并不具备专业技术和经验,不仅无法提供援助,甚至导致灾民受到二次创伤。广受媒体关注的北川中学,由于前往提供心理援助的队伍太多,且工作质量参差不齐,不得不“闭门谢援助”。相反,更多真正需要心理援助的群体和个体,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帮助。有鉴于此,我国许多心理学专业机构强烈呼吁,要建立起统一的心理援助管理体系。5月下旬,中科院心理所联合四川省科技厅,邀请全国各地前往灾区实施心理援助的30余位知名专家召开了抗震救灾心理援助专 收稿日期:2009-01-21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KKCX1-YW -05)。 通讯作者:刘正奎,E-mail: Liuzk@https://www.doczj.com/doc/e012479210.html, 家咨询会,启动了“安置安心”行动,开始组织和管理灾区的心理救援行动。但是,虽然政府部门有意牵头,由于国家应急预案体系没有对心理援助进行立法或规章制度上的指导与约束,各地心理援助机构缺乏面对如此巨大的自然灾害时提供心理援助的组织和管理上的经验,震后心理援助工作基本上还是处于一种自行组织和实施的状态。 灾后心理援助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很多自然灾害多发国家都为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法令,将心理援助机构列为灾后的政府援助的常备组织,制定了非常具体的自然灾害应急计划,作为灾害应急管理的具体指导纲领(张侃,2008)。通过对国外心理援助相关资料的分析,结合中科院心理所在汶川大地震后第三天进入灾区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并一直持续至今所积累的第一手资料和经验,我们对灾后心理援助的组织与实施的工作框架、理论基础、目标和原则、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等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藉此呼吁我国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和法制化。 2 灾后心理援助的组织与实施的二维工作框架 2.1 灾后心理援助的应激阶段、冲击阶段和重建阶段 经历重大自然灾难或突发危机事件时,个体往往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应激状态下,个体可能会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