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出土的青铜器怎么清理

出土的青铜器怎么清理

出土的青铜器怎么清理
出土的青铜器怎么清理

出土的青铜器怎么清理

古青铜器它的绿锈和红绣是千百年泥土、血沁的结果,是真古董的特征之一。下面整理了出土的青铜器怎么清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古青铜器它的绿锈和红绣是千百年泥土、血沁的结果,是真古董的特征之一,如果是真古董,就不应该去除铜绣,而应该用特殊的真空容器将其保护,免得氧化。现代铜器除绣可去五金店购买擦铜油,对铜器进行专门的擦拭保养。

能用酒精清理青铜器之类的文物吗生坑青铜器清理方法整理第一步,用温水(纯净水)泡掉脏的东西和覆盖铜器的坑土,北方坑口的坑土味是香的,这时就可以闻到很香的土味!

第二步:用可乐泡着铜器,可以去看一部电影了,可乐是微酸,对铜器不造成危害,用可乐泡,可以软化表面的绿锈层!

第三步,大概1个多小时后,把东西从可乐里捞出,放入饱和的味精水里,每隔一会捞出,看看,注意时间,不要泡过头,导致漏铜,破坏漂亮的皮壳!看,精美的纹饰已经清晰了,青铜之美,已经展现,若是喜欢这个样子,可以就此打住,用纯净水洗干净就好!

第四步,用味精继续泡,绿锈会被融化掉,绿锈下的红斑开始出现,这时若用热水洗,红斑会变得很艳丽,也有人喜欢这种感觉,清代就有个大青铜藏家喜欢这样的红斑!我们继续!第五步,用棉签沾着

饱和的84消毒液,一点点清理顽固的红斑,要小心操作!慢慢的洗掉红斑,这时也可以留一些红斑,搭配绿锈,看个人的审美!

第六步,红斑开始软化,变淡,优雅的铅光皮壳渐渐展现。

第七步,把出去红斑的铜器泡入柠檬水,要泡几个小时

在反复用毛刷蘸着味精和柠檬水清洗后,绿锈层已基本清洗干净,只剩坚固的漆锈,漆锈很漂亮。像绿油漆一样,应该保留,现在,还有几处红斑,基本上已达到清理的目的,用纯净水泡过后可见,该青铜件为春秋时期,兽面(牛)配饰,艺术水准高,铸造精细!

我国出土最大的青铜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商代中期到西周早期是我国古代青铜冶铸的极盛时期,制造了大量青铜礼器、兵器、日用器皿、生产工具等。其中,商代晚期的司母戊鼎,典型地代表了我国奴隶制时代青铜冶铸的高度技术水平。

司母戊鼎也称"司母戊大方鼎",呈长方形,深腹,下部微收,平底,四柱足,腹面四周边框饰有兽面纹,鼎上有一对立耳。自鼎足至立耳通高1.33米,器口长1.1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形体雄浑凝重,纹饰精美,线条流畅。鼎是上古时代祭祀用的一种金属器物,司母戊鼎是商王文丁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作的。

据考古工作者研究,鼎是由组芯的造型方法铸造出来的。这种造型方法是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在一起灌注铜液。司母戊鼎结构复杂,耳、身、足分别铸成后,再合铸成一个整体。从鼎的铸痕来看,鼎身由8块范铸成,鼎底由4块范铸成,每

条鼎足由3块范铸成。另外,按每个坩锅熔铜12.7公斤计算,875公斤重的司母戊鼎,需七八十个坩锅同时并熔。每个坩锅燃炭、观火色、运料、运铜液等项工作需三四人,七八十个坩锅则要二三百人同时协作。这说明了商代晚期青铜冶铸工场的规模已经相当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高度水平。

1939年司母戊鼎出土后,当地人民恐被日本侵略者掠走,又将它重新埋入地下。可惜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再次掘出时,已经失掉一个立耳。现在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司母戊鼎,有一个立耳是修复时照着另一个立耳铸成后安装上去的。

古代青铜器图解

青铜器图解 青铜器的器类 按用途分: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工具、车马器等八类 (1)食器 a、烹煮盛食器: 鼎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解字》 毛公鼎后母戊鼎 鬲lì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宋·沈括《梦溪笔谈》 甗yǎn、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簋g uǐ、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 利簋 在对武王克商年代的天文学推算中,有一件青铜器的铭文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就是 有西周第一青铜器之誉的利簋。利簋,1976年3月出土于陕西临潼县。簋高28厘 米,口径22厘米。深腹,双耳有珥,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有方座。器腹及方 座饰兽面纹、龙纹,圈足饰龙纹,均以雷纹为地,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簋腹内底 铸铭文4行32字,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那天岁星当头的早晨灭亡了商。 辛未那天武王在阑地,赏赐青铜给有司(官名)利,用来作祭祀祖先檀公的宝器。 这段铭文的重要意义在于印证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及《史记·殷本 纪》等古代文献中关于武王克商在甲子日,又恰逢岁星当空的记载。官员利因参与 克商之役受赐而作此器,时间在克商后的第七天,故利簋是现存最早的一件西周青 铜器。此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簠fǔ、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

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西周伯公父簠丰白簠 盨xǔ、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兽叔盨“伯多父”盨 敦duì、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就饪食器总体的发展变化而言,与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饭食的器物,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礼·名堂位》载:“有虞氏之两敦。”说明其很早就已经从盛储器演变成为礼器。豆盛食器和礼器。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 铺pù铜器名。豆属。其上为一平的直壁浅盘。铺与豆的区别在于它没有细长的把柄,在盘下连铸一较宽的高圈足 瑚古宗庙盛黍稷的礼器 b、抑取器 匕挹取食物的匙子,考古发现匕常与鼎、鬲同出。青铜匕最早见于商代晚期,传世很少见。体呈桃叶形,有长柄。 C、切肉器 俎 1. 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豆(a.“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 b.祭祀,崇奉)。 2. 切肉或切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刀~(刀和砧板)。 (2)酒器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虽然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表述不一,但是目前大多数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认识比较一致。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讲在人、自然、社会的大系统中,怎么处理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也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指出的核心要义。 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和基础,持续性是关键。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放弃发展,则无可持续可言,只顾发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的发展就失去了根基。 《面向世界新变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发展”应理解为两个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持续性”也有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应该重视后代人的利益,即兼顾隔代人的利益,要为后代人发展留有余地。 总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是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革,包括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领域在内的整体变革。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从上述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全新的发展理念。为了阐释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将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发展观进行对比,更有助于人们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天人集——可持续发展论集》作者龚胜生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从发展观念上看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从发展过程上看是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从发展方式上看是一个创新的发展模式,从发展结果上看一组理想的发展目标。”这一阐述剖析了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性、独特性、必然性和现实性。 1.认知层面: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传统的发展观只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只顾及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和全球利益;只考虑当代人的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正如上述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上的突破,是人类认知层面的一种转变。 第一,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宝贵的。”《环境与发展宣言》也指出:“人类处于普遍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从千年宣言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都将帮助贫困者,消除贫困,保障人类健康和

古董收藏:青铜器的收藏和鉴赏

古董收藏:青铜器的收藏和鉴赏 在如火如荼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青铜器收藏一直不温不火。虽然近几年略有升温,且出现了一些高价拍卖品,但与已进入亿元时代的书画、瓷器相比,仍然处于低估值阶段。对此,艺粹网总结了青铜器收藏市场以及鉴赏技巧。 资源稀缺买方市场巨大 最近青铜器市场有升温的迹象,但艺粹网并不认为这个市场已经开始启动了。“对于青铜类品种,国家文物部门只允许流传有序和海外回流的青铜器在国内市场出现,所以其流通量一直不大,整体价格偏低。不过青铜器是国之重器,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这一门类一向是资深收藏家最认可的,是收藏领域的大项,由于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青铜器的收藏价值,所以其未来的保值、升值空间是巨大的。” 古玩业界普遍认为,高端青铜器多数集中于欧美,国内市场上的青铜器藏品以中低档居多。但艺粹网却认为目前高端青铜器开始向内地市场云集,“不过今后精品青铜器会越来越少,因为藏家多了,交易量大了。精品进入收藏领域就藏而不漏了。资源越来越少,而需求量却越来越大,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买方市场,价格上涨是必然的。青铜器品种的稀缺性决定了它未来的涨幅,尤其要关注高古藏品。” 虽然近几年内地拍卖市场也出现了一些高价青铜器拍品,但相比已进入亿元时代的书画和瓷器来说,青铜器的市场价值及其所占份额还有很大差距。“青铜文化在中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独特的器

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无不揭示了中华民族的铸造工艺。青铜器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要远远高于字画和瓷器。” 铭文珍贵青铜器因此价值连城 收藏青铜器是一门学问,既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还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 “收藏青铜器不在于器物的大小,而在于器物上有没有铭文。即便是一件很小的杂器,有铭文也会让它身价陡增。举个例子,在保利博物馆展出的一个青铜器盘子,器形非常小,只有一个成年男子手掌那么大,而且盖儿也遗失了,但这个小小的盘子却意义重大!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盘子的盘心部位有铭文,铭文由大禹的后人而写,明确记载了大禹为民治水的历史。这个盘子最初是从香港市场上购买的,那时价格并不高,但现在这个盘子只能用无与伦比、举世无双来形容了。” 艺粹网认为青铜器收藏还讲究锈。“五彩斑斓的红斑绿锈,反着光特别漂亮。另外能做到系统、成套也是一个方向。总之,收藏青铜器有两个方向,第一就是足,各种器形全了;第二就是铭文,即便很小的东西,有铭文也会价值连城。凡是带铭文的器物肯定是孤品,不可能再出现同样铭文和器形的东西。不过因为藏家对铭文的追逐,也导致了造假作伪的现象。” 提升眼力从小件残件入手 在青铜器收藏领域,藏家已开始把原来聚焦在礼器上的目光,转向了青铜兵器和杂器等小件。“因为鼎彝尊卣这类青铜器中品级较高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青铜器文物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青铜器文物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一时期古人创造出了极其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 1.司母戊鼎(后母戊鼎)商代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2.四羊方尊商代 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3.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人神像三星堆出土商代 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这两件器物是三星堆青铜其中非常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器物。 青铜大立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重约180公斤,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雕像系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制作之精美细腻,迄今为止,在夏商周考古史上绝无仅有。 青铜纵目人像,宽138、高66厘米,出自二号祭祀坑,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风的要算青铜纵目面具。 4.毛公鼎西周铭文最多的青铜器

从家乡变化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从家乡变化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中文摘要:近年来的灾难让人联想到环境问题的严重,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家乡30年来的变化有起有落,为了协调发展的目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受到国家的重视。由此展开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入剖析。最后提醒新的接班人肩上的任务。 关键词:自然灾害家乡经济进步生活水平提高环境变化政策可持续发展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后伤亡惨重,无数人失去生命,无数人失去家园,无数人失去亲人。 自2009年9月以来,中国西南地区如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省(区、市)都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部分地区降水比往年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之少创历史之最。秋、冬、春连旱使云南、贵州等省部分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干旱范围和强度均突破历史极值。南方季节性干旱天气不断出现,成为中国粮食安全新的危机因素。 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青海玉树地震造成上万人死伤。 今年以来全国共有28个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累计农作物受灾7874千公顷,受灾人口1.24亿人,因灾死亡823人、失踪437人,倒塌房屋6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541亿元。中国南方大范围的洪水灾害,不仅使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受到损害,也使大量文物遭到破坏。 近年来,世界各地灾难频发,不仅是地震、干旱、洪水、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而且煤矿、海上石油泄漏等非自然灾害也层出不穷。灾难的发生不是偶然,它们是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后产生的后遗症。为了求得发展,人类做出了许多以环境为代价的举措,结果是取得了发展,但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 我家在一个小镇上。为了了解小镇近30年来的发展,我采访了一直居住在此的老一辈。通过他们的描述以及我的记忆,我对家乡的变化有了一个比较详细的认识。 大约30年前,小镇上只有一条街道。这条街道顺着流过小镇的河流建造,所以叫做顺河街。老人回忆说这条流过小镇的河当时是清澈见底,不仅可以洗衣,还能饮用。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小镇也发展了起来。以这条主街为中心建造了很多的街道、房屋、工厂,人们的生活变得富裕、方便、快捷起来。小镇发展至今,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不能忽视的是那条曾经清澈见底的河流如今已经变得伤痕累累。水质变差、水面上有许多的浮萍、水中的鱼类急剧减少,这一切也得于小镇的发展!不仅是这条河流,还有其他许多以前是山清水秀的地方,如今也充斥着各种垃圾和废物,发展带给环境的破坏如此可见一斑。 难道发展的结果必然如此吗?不,不是!面临这样的危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坏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机遇,一个锲机! 可持续发展,英文叫做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是1987年由布伦特兰夫人担任主席的世界环发委员会。1989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经过反复磋商,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改善和保护人类美好生活及其生态系统的计划和行动的过程,是多个领域的发展战略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及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

出土河南的著名青铜器有哪些

出土河南的著名青铜器有哪些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出土河南的著名青铜器有哪些》的内容,具体内容:河南省是出土青铜器较多的一个省,在河南出土的其他主要都有哪些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出土河南的著名青铜器,欢迎阅读!河南出土的著名青铜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 河南省是出土青铜器较多的一个省,在河南出土的其他主要都有哪些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出土河南的著名青铜器,欢迎阅读! 河南出土的著名青铜器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河南省淅川县博物馆配合省市文物考古部门,在丹江库区沿线的下寺、和尚岭、徐家岭、七女冢、杨河、毛坪、吉岗、文坎、东沟、长岭等古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堀楚国墓葬多处,出土了大批精美器物。这些青铜器不仅种类繁多,器形优美,纹饰瑰丽,风格多样,而且铸造技巧娴熟,制作精致,许多器物还有铭文,反映了春秋时期青铜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在中国青铜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笔者在此遴选其中几件造型奇特和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做一介绍,以飨读者。 王子午鼎,春秋中晚期,通高61.3-68厘米,口径59-66厘米,1978年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分别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收藏。 侈口,方唇,立耳外侈,束腰,平底,其下焊接三个蹄形足。鼎身攀缘6条装饰复杂的龙形兽,龙口衔鼎口沿,龙尾上翘,龙角由卷曲盘绕的龙

纹组成。盖饰交龙纹两圈。器口沿及中腰饰浮雕夔龙,颈及腹下部饰双勾的夔龙,腹部饰鳞纹。蹄呈上面饰兽面纹,中置宽厚的棱脊。有的盖上置一铜匕,大体呈柳叶形,后为长方形镂空把。盖内有铭文1行4字,腹内有鸟书铭文14行86字,大意为:王子午自铸铜鼎,用于祭先祖文王和进行盟祀;我施人民以德政,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孙后代以我为准绳。据文献所载,王子午,字子庚,楚庄王之子,楚康王时为楚国令尹,康王8年卒,享年46岁。该墓出土一组共七件铜鼎,称为列鼎。七件列鼎制造装饰工艺相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尺寸分别为:通高68厘米,口径66厘米;通高64厘米,口径60厘米;通高63厘米,口径62.3厘米;通高62.5厘米,口径61.8厘米;通高62厘米,口径62.3厘米;通高62厘米,口径62厘米;通高61.3厘米,口径59厘米。气势雄伟,霸气十足,是典型的"楚式鼎",很容易使人们联想到"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的典故。"王子午" 鼎为研究楚国冶炼、分铸、焊接、文字、美术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王孙诰甬钟,春秋晚期,通高23.35-120.4厘米,舞修10.6-52.3厘米,铣间12.25-59.75厘米,1978年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钟身呈合瓦形,钟口大而舞部小。舞上有甬,作八棱体,上细下粗,甬之下部有旋,旋上有长方形旋虫。篆间每面有18个柱状枚,钟口向上收成弧形。部分钟内有锉磨调音的痕迹。甬上部饰4组蕉叶纹,旋虫上饰蟠虺纹,并间饰圆涡纹四个,甬之下部饰蟠虺纹,舞部饰半浮雕式蟠虺纹。钲间、篆间的边缘均饰陶素纹,篆间饰蟠虺纹。隧部以两组变形蟠虺纹组成。26件钟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钲部及左、右鼓部均有铭文。大者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尤其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不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看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和绝对化。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对我们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达到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和谐“双赢”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和生态环境双重保障,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而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特别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古代的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

古代的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古代的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的内容,具体内容: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青铜器在我国属于几级文物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欢迎阅读!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文物大概是按珍稀程度、品相... 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青铜器在我国属于几级文物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欢迎阅读! 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 文物大概是按珍稀程度、品相、历史研究价值、工艺价值等分级别。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4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而且由于年代以夏商周三代最多,历史久远,大多数都被认为是国之重宝,严禁外流。 中国历史上的青铜器文物 1.司母戊鼎(后母戊鼎) 商代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

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2.四羊方尊商代 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3.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人神像三星堆出土商代 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这两件器物是三星堆青铜其中非常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器物。 青铜大立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重约180公斤,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

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括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演变历史。 2.熟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3.解释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4.结合实例,阐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图表和习题分析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的演变的规律。 2.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科学资源观,树立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计算机。承转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要解决环境问题,又要继续发展经济,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可持续发展。一、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学生阅读教材。多媒体展示图表。学生填写表格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生产力水平生产力低下,发展缓慢生产力断提高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迅速提高生产力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人类活动处于采猎文明时期,以动、植物为取食对象步入农业文明,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主宰自然界,牺牲自然,积累财富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国际社会旁边关注环境和发展问题人地关系恐惧和依赖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谋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不严重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地理环境趋于恶化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生态破坏,危及人类生存人类开始认识环境问题,逐步解决环境问题读图8.9,教师提问:从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来看,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物种灭绝、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强;人口增加,使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地理环境趋于恶化、人类与环境对抗性增强;环境污染、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教师总结归纳:随着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们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已经产生严重的影响,为此再也不

博物馆中的中国十大青铜器

博物馆中的中国十大青铜器(图) https://www.doczj.com/doc/e01068053.html, 2011年11月30日10:40 人民网微博 1、青铜尊可能来自于中国南部,湖南省。商朝,公元前13-12世纪。 青铜尊介绍: 这件仪式用的青铜酒器(尊)是由两头公羊支撑的坛子。商朝时,虽然中国南部借鉴中国北部的青铜铸件技术和酒器制作方法,然而,南部的装饰形态和风格与北部迥然不同。这件写真的酒器物件是当地品味和选择的范例。 羊角自由弯曲的公羊比饕餮或怪物的脸部更为逼真和形象。大部分的中国古代器皿都是用公羊装饰的。它的制作很可能是首先铸造羊角,然后再将它插入用于铸造器皿其余部分的模具当中。 在中国南部,饕餮似乎不及在安阳(位于中国北部,河南省,公元前1300年左右是商朝的主要中心)那么重要,也许对于饕餮的了解也不及安阳。在这件青铜

尊上有一只饕餮,它位于这件器皿的颈部下方。饕餮的眼睛和角清晰可见,但其他面部特征只是用一些线条描绘。 背景资料: 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 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是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 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青铜器研究

关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研究 一、青铜的定义 青铜是纯铜与锡、铅的合金,其中锡、铅的合金都必须大于2%。锡、铅改变了纯铜的物理性能,使铜成为人们可以实际使用的金属。 二、中国的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是考古学范畴的名称,指以青铜作为铸造工具、武器和生活用具重要原料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已经有了青铜铸品,但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目前所知大约是在夏代晚期。中国青铜时代的结束,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与民族一样,是由于铁器被广泛地使用,取代了青铜在社会物质文化中重要地位。一般认为,中国的青铜时代结束于战国中晚期。然而这一时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中国青铜器铸造和使用的停止。在冶铁技术发展的影响下,青铜铸造业出现了新的技术和工艺,青铜器的铸造和使用一直到汉代才逐渐衰弱,铜镜和钱币的铸造作为专门的工艺还继续存在。 三、中国青铜时代的特点 1.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之繁多、造型之奇特、纹饰之瑰丽、铭文之丰富、铸造技术之复杂,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创造的青铜艺术的辉煌程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古国的青铜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2.青铜器被广泛地使用于对天神、对祖先的祭祀,也是贵族阶层在宴乐礼仪等场合使用的器物。一些特定的青铜器,如鼎等器物,又是权力和等级的象征。 3.中国青铜制品中,虽不乏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武器等,但礼器的数量最多。青铜器的使用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是政治统治的工具之一。 四、发展历史 中国的青铜器经历了近2000年的发展历史,在此期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出现了阶段性的变化过程。我们以青铜工艺的发展特征为标准,将青铜器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阶段。 1、萌生期(夏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夏代青铜器最初发现的地点在河南偃师二里头,目前发现的青铜器数量和种类较少,主要是青铜容器、兵器、乐器、工具和饰件。青铜容器有明显的仿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

摘要:中国古代拥有辉煌的经济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良好愿望与积极追求。当代,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维系人类生存的途径,我们有必要对古代这种宝贵思想进行回顾与分析,以为当代提供有力的借鉴。关键词: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演进借鉴人类文明的历程便是人与自然协调的过程,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便是一部环境保护与破坏的冲突史。经济学最理想的状态便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经济机制与生态机制的和谐。然而,文明的历程往往忽略了把握人与自然的结构,历史深处的忧虑被现实证明之后,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路程。当我们重新扫视中国兴衰的历史坐标时,会清晰地发现,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当代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是殊途同归的。(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从仰韶文化开始,经历农业技术进步的龙山文化时期,到夏代初,这里的农业已有了3000年历程。当时实行大面积的“刀耕火种”,《管子·揆度》中讲道:“黄帝之王,……不利其器,烧山林,破增薮”。而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萌生了持续发展的思想,最初是不自觉的,甚至迷信的。人们曾把山川与百神一同祭祀。《诗经》中有“是飨是宜,降福既多”①的说法,《国语》中又指出,九洲山川河湖,生产物质资源,所以要保护和祭祀。可持续发展最本质的涵义在于通过阐明人与自然关系的极端重要性,明确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力,使人类经济活动合乎理性,形成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其突出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经过漫长的演进,人们对生态资源的保护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发展为自觉的清晰的阶段。到东周时,其目的已相当明确。它承认了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采的不可否认性,但主张合理而有计划地应用。春秋时已有保护正在怀孕和产卵的鸟兽鱼鳖以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封山育林的法令;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②,避免生态资源发生代际供求矛盾;荀子在《王制》中讲道:“草木繁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礼记·月令》中更有气候、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孟春,草木萌动之时,“牺牲毋用牝(母兽),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管仲指出,“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先秦这种永续发展的思想,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到秦汉时,理论上已达到较高境界。汉高祖刘邦的后代刘安邀集宾客合写的《淮南子》,对先秦环保思想作了系统总结,是古代生态环境保护最完善的论述。其中,《主术训》中有一段话,集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故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认为这样才会出现草木繁华,物种繁多,生机勃勃的景象。生态效益是形成经济效益的环境基础,而经济效益则是生态效益得以改善的外部条件和社会环境。贾思勰对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指出:“丰林之下,必有仓庾之坻”。唐宋时期许多诗词也反映了这种思想。明代朱熹提出“天人一理,天地万物一体”之说,确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内涵与原则,与今天我们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点是一致的。[!--empirenews.page--]然而历史证明,经济发展往往付出沉重代价,即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依赖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支持,因而,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客观地说,某种意义上的掠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理性的人类应该学会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间寻找平衡,而不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极限,因为生态的退化往往是不可逆的。历史上惨痛的教训数不胜数。《水经注》中记载越王勾践的采伐,“使木工三千余人,入山伐木一年”;不久,又“使楼船率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桴”。如果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况且他的行为对于当时森林资源丰富的时代讲,危害性尚可忽略,那么,历代大兴土木,毁林建都,造成荒漠化、沙化和植被退化,日积月累,造成长城以南,淮河以北的原始森林全面缩减,则是毁灭性的。尤其元建都大都,大肆砍伐原始森林,有人在诗中愤怒地写道:“滦人毁巨松,童山八百里”。这同时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许多河道曾有的舟楫如云,千帆竞发的局面已成如烟往事。加之长期列国纷争,伐木立寨,甚至毁林灭敌,无休止的破坏欠下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债务。人是自然最大的受益者,也成为最大的破坏

青铜器及文化遗产保护

试论西周青铜文化的特色及其传承与保护 —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器展览有感 【摘要】西周是我国青铜器艺术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青铜器在造型、纹饰和铭文方面相比于商代都有很大的进展,反映了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以及信仰、审美的特征。大学生应认识文化遗产连接古今、传承文化、融会历史的重要意义,懂得文化遗产对于自己、家族、国家、民族、世界甚至子孙后代的独特价值。对文化遗产有所关心、爱护和尊重,肩负起保护与传承的责任。 【关键字】西周青铜器文化特点文化价值传承与保护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其国家政治形态和文化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西周早期的青铜文化则达到了中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青铜文化反映了青铜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以及信仰、审美等的特征。致力于西周青铜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使中国的艺术瑰宝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而且西周青铜器所反映出的中华传统造物思想与艺术情趣对于我国现代艺术与设计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我们在认清青铜器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同时,要积极地保护各类文化遗产,让他们散发出更持久、更灿烂的光芒。 一、西周时期青铜文化的发展 青铜器简称铜器,在我国考古学中,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或铜锡合金制造的工具、兵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礼器以及车马饰、铜镜、带勾、度量衡器。在我国漫长的奴隶社会中,青铜器不仅成了一个国家权力的象征,更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的经济实力。我国的青铜器时代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商周时期。其中,西周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西周是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青铜冶铸技术继续发展,铜器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但种类有一个较明显的淘汰和更新过程。西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答案)

?【1】环境问题。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系统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活动和生存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不利影响的各种问题. ?【1】环境污染。 又称”公害”.它是指受人类活动影响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能量或生物进入环境系统导致环境系统原有组分结构和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进而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产生干扰和危害的现象. ?【1】在环境科学中,通常所称的环境是指什么。【直接或间接;自然因素】(填空) 通常所指的环境是指人类这一特定主体周围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里所说的各种因素,既包括各种自然因素,如高山,大海,江河,湖泊,天然森林一级野生动植物等,由包括经过人类社会改造与建造的各种自然物,同时还包括各种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 ?【1】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是否协调的重要指标。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特点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动态性与可调控性、区域性与时间性等方面。【社会经济;】 ?【1】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里程碑的会议是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我国环境保护史迄今已召开了六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人类环境会议; 六】。 ?【1】环境问题的实质.【索取资源;自净能力】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由于人类盲目发展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极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以及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从而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破坏加剧,资源过度消费和浪费,甚至枯竭. ?【1】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1)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积重难返 (2)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已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型性环境性污染新阶段 (3)环境和资源约束瓶颈加大,环境污染加剧蔓延 (4)新污染物潜在影响难以预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危害逐步显现(5)生态与环境问题更加复杂,环境问题成为新的外交热点 (6)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 ?【1】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 新形势下,做好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以下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换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 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2】2.气候变化。

青铜器修复的常用方法

青铜器修复的常用方法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青铜器修复的常用方法 2011-02-22 17:31:27 责任编辑:来源: 作者: 【】浏览:249次评 论:0条 青铜器修复的常用方法 在我国青铜器修复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过去由于收藏和古玩生意的需要,传统的修复技术主要包括:青铜器整形、去锈、补配、花纹的錾刻、焊接、粘接、作锈。随着科技的发展,相关的文物保护保存的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以及世界文物保护领域相关的保护准则、宪章和公约的发布,传统的修复技术正在逐渐地发展而为现代青铜修复技术。 1.现状调查与检测分析 在现状描述、测绘之后,分析青铜器组成成分、金相结构、制作工艺,根据腐蚀产物分析及腐蚀机理描述,评价其保存状况。 2.清洗、去锈与除氯处理 青铜器清洗主要是去除其表面的附着物。对于大面积存在的钙质结垢和泥垢,一般采用机械方法配合化学法进行清洗。机械清洗是易于控制,清洗后不留残留物,不会导致铜器外观颜色的变化。一般是用手术刀配合酒精棉签清除表面较松散的泥垢。用微形打磨机清除较硬的钙质结垢,根据不同的部位选择不同的钻头。 当文物易碎,锈层坚硬,机械清洗很难控制的时候,就需要配合化学方法。使用像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氨三乙酸氨水复合液、六偏磷酸钠等等络合剂,对铜器或进行局部涂敷或进行溶液浸泡处理,这种方法对于清除钙质结垢效果较好。但是要注意:化学方法在使用后,都必须用水擦洗干净,然后用乙醇、丙酮脱水,红外灯烘干。 去锈一般是指去除在正常环境下,还能继续发展,对文物造成影响的锈蚀。它不是指铜器表面的附着物。对于那些影响器物外观的锈蚀,一般归属于清洗不是去锈。通常采用的去锈方法有机械除锈法、化学除锈法、电化学除锈法。无论采用那种方法,重要的是:去锈要保持文物原貌,不能文物本体造成损伤。 如果铜器锈始中含有氯离子,一般认为是感染了有害锈。由于锈体呈现粉末状,故称之为“粉状锈”。对这种器物,一定要去除器物本体及锈体中的氯离子。进行除氯操作,要求除氯一定要完全,确保使用的方法和试剂不会对青铜器本体造成化学腐蚀、机械损伤,不留存对文物有影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 人类文明的历程便是人与自然协调的过程,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便是一部环境保护与破坏的冲突史。经济学最理想的状态便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经济机制与生态机制的和谐。然而,文明的历程往往忽略了把握人与自然的结构,历史深处的忧虑被现实证明之后,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路程。当我们重新扫视 中国兴衰的历史坐标时,会清晰地发现,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当代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是殊途同归的。(一)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从仰韶文化开始,经历农业技术进步的龙山文化时期,到夏代初,这里的农业已有了3000年历程。当时实行大面积的“刀耕火种”,《管子·揆度》中讲道:“黄帝之王,……不利其器,烧山林,破增薮”。而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萌生了持续发展的思想,最初是不自觉的,甚至迷信的。人们曾把山川与百神一同祭祀。《诗经》中有“是飨是宜,降福既多”①的说法,《国语》中又指出,九洲山川河湖,生产物质资源,所以要保护和祭祀。 可持续发展最本质的涵义在于通过阐明人与自然关系的极端重要性,明确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力,使人类经济活动合乎理性,形成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其突出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经过漫长的演进,人们对生态资源的保护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发展为自觉的清晰的阶段。到东周时,其目的已相当明确。它承认了经济发展对

自然资源的开采的不可否认性,但主张合理而有计划地应用。春秋时已有保护正在怀孕和产卵的鸟兽鱼鳖以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封山育林的法令;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②,避免生态资源发生代际供求矛盾;荀子在《王制》中讲道:“草木繁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礼记·月令》中更有气候、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孟春,草木萌动之时,“牺牲毋用牝(母兽),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管仲指出,“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 先秦这种永续发展的思想,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到秦汉时,理论上已达到较高境界。汉高祖刘邦的后代刘安邀集宾客合写的《淮南子》,对先秦环保思想作了系统总结,是古代生态环境保护最完善的论述。其中,《主术训》中有一段话,集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故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认为这样才会出现草木繁华,物种繁多,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态效益是形成经济效益的环境基础,而经济效益则是生态效益得以改善的外部条件和社会环境。贾思勰对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指出:“丰林之下,必有仓庾之坻”。唐宋时期许多诗词也反映了这种思想。明代朱熹提出“天人一理,天地万物一体”之说,确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内涵与原则,与今天我们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点是一致的。 然而历史证明,经济发展往往付出沉重代价,即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依赖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支持,因而,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客观地说,某种意义上的掠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理性的人类应该学会在生态效益和

出土青铜器最多的地方是哪里

出土青铜器最多的地方是哪里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出土青铜器最多的地方是哪里》的内容,具体内容:青铜器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出土青铜器最多的地方,欢迎阅读!出土青铜器最多的地方光就宝鸡的地理位置,出土大量的青... 青铜器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出土青铜器最多的地方,欢迎阅读! 出土青铜器最多的地方 光就宝鸡的地理位置,出土大量的青铜器不足为怪,著名的讨商伐纣西周也是古代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因为宝鸡市周秦王朝的发祥地,也是在这里建立了西周王朝的政权。很多青铜器上都有铭文记录着封建王朝的兴败衰亡,更多记载的是墓主人身份权利和地位。 青铜器上的铭文也是体现它本身价值的一种肯定,字越多越显得珍贵。宝鸡出土的很多青铜器被国家故宫博物院所展览,你在故宫看到的青铜器有一大半都来自这里,故宫里的青铜器只是冰山一角,最多的地方应该是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 青铜器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时代缩影,它高贵象征着权利和地位。也是封建王朝时期所留下最好的历史见证,为我国考古研究提供了很多珍贵的参考资料。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基本陈列"青铜铸文明",以考古研究成果和历史文献为依据,荟萃了宝鸡地区出土的商周时期青铜器1500多件,目前绝大多

数真品在国家故宫博物院收藏。其中有国家一级文物:何尊、逨盘、胡簋、史墙盘等百余件,它们有的浑厚凝重,气势磅礴;有的工艺高超,精美绝伦;有的则以铭文见长,历史研究价值极高。 何尊。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镇院之宝,1963年出土于宝鸡贾村塬,西周早期的盛酒器。通高39厘米,重约14.6公斤。器物内底铸有铭文122字,记载了成王完成营建成周洛邑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在铭文中出现最早的"中国"一词。 陕西省、宝鸡市文物部门在对石鼓山西周墓葬区进行考古勘探过程中发现一批重要文物,考古队已完成发掘小型墓葬10座、中型墓葬1座,共出土青铜鼎、簋、钺、戈、凿、镞、铃等12件,陶鬲6件,陶罐10件,另外有玉饰、石、贝等器物。 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石嘴头村四组村民在修建房屋开挖地基时发现有 青铜器,立即主动报告,文物部门当即展开抢救清理,发掘商末周初贵族墓葬一座,出土各类文物101件(为探讨该区域姜姓戎人与姬姓周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科学考古资料。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宝鸡地区乃至关中地区商周考古学文化,以及西周考古学文化的面貌,根据国家文物局指示安排,由陕西省、宝鸡市组建石鼓山考古队。 宝鸡市辖区出土青铜器最多的应该是岐山县境内,岐山县县志里也有很多记载。 出土最大的青铜器 我国出土最大的青铜器是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