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教职成【2012】116号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浙教职成【2012】116号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浙教职成【2012】116号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浙教职成【2012】116号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文件

浙教职成〔2012〕116号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中等职业

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关于印发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浙财教〔2011〕376号),省教育厅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以下简称“现代化建设工程”),努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教育)质量。现将“现代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工作提出如下要求,请认真遵照执行。

一、统一思想认识。“现代化建设工程”包括专业结构调整推进工程、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课程改革工程、学生综合素质

- 1 -

提升工程、服务产业发展工程、成人继续教育推进工程、现代化示范学校建设工程等7项子工程。实施“现代化建设工程”是“十二五”期间推进我省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提升中职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主要举措。各地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把实施此项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二、加强组织领导。“现代化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多、任务重,实施时间紧、要求高。各地要突出专业、师资、实训基地、课程等建设,统筹规划,科学安排,有效指导、协调所辖区域及有关学校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同时,要精心组织,严格把关,分类指导,制定分项目建设方案,确保各项目高质量按时完成,提高工程建设成效。

三、加大投入力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设立了“市县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转移支付资金”和“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转移支付资金”。各地要在省财政的引导和扶持下,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落实相关建设资金,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工程”实施,进而推动当地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科学和谐发展。要严格经费管理使用,遵守各项财经纪律。

四、强化考核督查。按照《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现代化建设工程”涉及的有关项目列- 2 -

入市县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考核内容或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中。对列入市县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考核内容的项目,省里以绩效挂钩考核的形式进行评分,并计入对市县考核总分。考核工作原则上在每年3月底前完成。对于列入职业教育重点建设的项目,省里将定期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督查,以确保建设项目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考核与督查情况作为下年度各项目扶持建设的重要依据。

附件:1.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推进工程实施方案

2.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实施

方案

3.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实施方案

4.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

方案

5.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6.浙江省成人继续教育推进工程实施方案

7.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建设工程

实施方案

浙江省教育厅

二○一二年八月二十六日

- 3 -

附件1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推进工程

实施方案

为全面推进我省中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就“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推进工程”制订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服务产业发展和学生就业,以专业与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为目标,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育和强化专业特色,提升中职教育核心竞争力。

二、目标任务

按照“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提升传统专业”的思路,以省级骨干专业、特色专业、新兴专业和省级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为引领,推动各地加快专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到2015年,各设区市和县(市、区)基本完成专业结构阶段性调整任务,打造一批专门化建设和特色化发展的中职学校,初步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程度较高,结构合理、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中职教育专业发展新格局。

(一)强化主体专业建设,大力扶持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相关的专业。在各地加强主体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好120个左右省级骨干专业(先进制造业骨干专业60 - 4 -

个左右、现代服务业骨干专业50个左右、现代农业骨干专业10个左右)。通过课程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强化专业内涵,增强专业办学实力,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使骨干专业成为全省中职学校的品牌专业和优势专业,办学水平和质量达到省内乃至国内领先水平,在全省中职学校中起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专业,积极培育建设特色专业,重点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积极拓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与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新兴专业。重点建设好80个左右省级特色专业和新兴专业。通过完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改善专业实训实习条件,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特色专业和新兴专业的办学综合实力,提升专业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区域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

(三)从服务产业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学生实训实习要求,扶持建设好100个左右设备对接企业生产、技术对接职业岗位、装备先进一流、人员配套齐全、管理水平较高,具备教学、培训、鉴定和生产等多种功能,支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全省重点产业升级,资源共享的省级实训基地,其中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45个左右、现代服务业实训基地45个左右、现代农业实训基地10个左右。重点扶持一批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调整专业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建设原则

- 5 -

(一)优化结构、服务产业。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增强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产业耦合度,增强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能力。

(二)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按照全省和地方产业集群发展需要,以设区市为单位,加强统筹协调,实行分类指导,不断优化资源配置。

(三)注重内涵、强化质量。以内涵建设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强化管理、注重效益。建立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不断提高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效益。

四、组织实施

专业结构调整工作以设区市为地缘单位进行。各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所辖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职学校参与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科学编制本地区专业结构调整规划,详细制定分年度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省级骨干专业、特色专业、新兴专业和省级实训基地建设,将通过申报、评审方式遴选确定。按照《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省级实训基地建设列入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予以专项经费补助;省级骨干专业、特色专业、新兴专业等项目列入市县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考核内容进行评分,- 6 -

计入考核总分。

(一)申报条件。根据本工程实施的目标任务,省教育厅制订《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推进工程相关建设项目申报条件》,作为各地申报相关建设项目的基本依据。同一学校申报省级骨干专业、特色专业和新兴专业原则上均不超过1个。“十一五”期间已获得省级实训基地和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的学校原则上不得申报相关专业的省级实训基地建设;已有2个以上省级及以上实训基地(不含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的学校原则上不再列入省级实训基地建设的申报范围。

(二)申报程序。申报省级骨干专业、特色专业、新兴专业和省级实训基地建设的学校,应对照申报条件,结合学校实际认真填写相关申报材料,经学校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设区市教育部门。各设区市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区中职教育发展规划和专业结构调整计划,对申报学校进行认真审核、择优推荐,并及时将申报材料报省教育厅。

(三)评审确认。在各地申报、推荐的基础上,省教育厅将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成立评审委员会,以“公平、公正、公开”和“扶强、扶优、扶特”为基本原则,同时结合各地中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进展情况和成效,对各申报项目进行严格审核和认真评审,提出建议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由省教育厅确认公布。

- 7 -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推进工程

相关建设项目申报条件

一、省级骨干专业申报条件

1. 申报省级骨干专业必须是已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且已列入本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计划中的主体专业。与区域经济密切相关和社会紧缺专业优先考虑。

2. 专业建设与当地区域经济和主导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相关产业对本专业学生需求量大。本专业在校生一般应在450人以上。

3. 积极开展面向企业和社会的职业培训以及生产、咨询和技术服务,每年面向企业和社会各层次、类型的培训数与本专业在校学生数之比达1.5:1以上。

4. 具备较好的专业教学、实验实训设备、图书资料等硬件条件,本专业实训设备价值生均不低于5000元。实训场所能实行“7S”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节约)为主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5. 有较强的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素质良好。专业师生比达到1:16左右;“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85%以上。专业带头人教学、技能水平高,富有开拓精神,具有高级教师职称或研究生学历。专业教师团队中至少有2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或研究生学历。

- 8 -

6. 有效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较为稳定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成立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并发挥作用,积极实施订单培养。

7. 积极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建立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学水平居省内先进水平,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受到社会欢迎。近三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90%以上;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比赛中成绩优良。

8. 艺术类、农业类等专业的申报条件适当放宽。

二、省级特色专业申报条件

1. 特色专业,是指服务于地方特色产业和民间传统工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

2. 申报省级特色专业,必须是本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计划中确定的主体专业或特色专业。

3. 专业建设与地方特色产业和民间传统工艺相对接,相关产业对本专业学生有较大需求。本专业在校生一般应在120人以上。

4. 积极开展面向企业和社会的职业培训以及生产、咨询和技术服务,每年面向企业和社会各层次、类型的培训数与本专业在校学生数之比达1:1以上。

5. 有较强的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80%以上。从

- 9 -

行业企业特聘兼职教师不少于2人,且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或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专业带头人具有高级教师职称或研究生学历。

6. 具备一定的教学、实验实训设备、图书资料等办学条件,实训场所能实行以“7S”为主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7. 艺术类、农业类等专业申报条件适当放宽。

三、省级新兴专业申报条件

1. 新兴专业,是指与国家和省确定的生物、新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海洋、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新材料、核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应而开设的专业。

2. 申报省级新兴专业,必须是本地区中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计划中确定的主体专业或新兴专业。

3. 专业建设与本地区新兴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相关产业对本专业学生有需求。本专业在校生在80人以上。

4. 能开展面向企业和社会的职业培训以及生产、咨询和技术服务,培训量逐年增加。

5. 具备一定的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结构合理,素质良好,水平较高;实验实训场地、设备等办学条件能基本满足该专业的教学需要。

四、省级实训基地申报条件

1. 实训基地的相关专业应为学校专业结构调整计划中的重点建设专业,培养目标符合相应行业发展需求和相应岗位技能要- 10 -

求,已基本形成一整套比较成熟且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2. 办学基础良好。实训基地的相关专业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梯队,学历合格率达到85%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专业带头人具有高级教师职称和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实训场地、实验实训设施能满足技能训练的需要,实训课开出率达95%以上。

3. 办学成绩较好。已形成一定的人才培养规模,教学改革成效明显,教育教学质量好。相关专业年招生在200人以上。相关专业学生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艺术类、农业类等专业的规模标准可适当放宽。

4. 校企合作有成效。有效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5家以上相关企业形成紧密而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实训设施建设、学生实习和就业、企业职工培训、专业师资共享等方面有实质性合作内容。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已为企业培养培训了大批高素质技术工人,并在企业发挥骨干作用。合作企业有实际行动支持学校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

5. 积极开展面向企业和社会的职业培训以及生产、咨询和技术服务,每年面向企业和社会各层次、类型的培训数与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数之比达1.2:1以上。

- 11 -

附件2

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

实施方案

为全面提高中职学校教师能力和水平,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就“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制订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提升校长队伍整体素质为重点,以实施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为抓手,着力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和层次,着力加强名师名校长、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培训,着力扩大省级培训的专业覆盖范围,着力提高职教师资培训能力和质量,加快建立一支适应推进素质教育要求的高质量的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做优做强我省中职教育。

二、目标任务

到2015年,全省中职学校专任教师普遍接受新一轮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其中骨干教师培训数量不少于专任教师总数的30%;每位教师五年内至少参加一次90学时的集中培训;通过培养培训,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及实习指导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技师等级或相当于技师水平的教师占“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其中国家、省级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双师型”教师技能等级达到技师级水平,且技师和高级技师数量- 12 -

有较明显的上升;专业课教师每两年进行2个月以上的企业实践;形成利用和共享国内外优质培训资源开展合作培训的机制;以培养卓越教师与校长为目标,造就一批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职业教育专家;提升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基础能力,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学校五级职教师资培训网络。

三、组织实施

(一)省级培训

1. 骨干教师培训。每年组织2000名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参加省级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培训和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组织400名左右专业骨干教师参加中外合作培训,进一步加快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每年支持50名左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攻读职教在职硕士学位。每年组织300名左右的中职专业负责人、实训基地负责人以及重点中职学校、乡镇成校校长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建设和学校管理水平。每年组织40名左右中职学校优秀校长和专业带头人参加名师名校长培训。

2. 实行特聘兼职教师资助政策。每年资助1000名特聘兼职教师,支持一批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声誉较好、专业师资紧缺的中职学校从社会上聘请在职或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职任教,以补充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不足。

(二)市级培训

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组织实施本地区中职教育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

- 13 -

1. 全员培训。各市应根据国培计划、省级培训计划和周期360学时的培训要求,制定市级培训计划,组织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文化课教师纳入普通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按《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浙教师〔2010〕175号)要求组织实施。文化课教师培训要与职业教育特点和课程改革的要求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专业课教师培训采取以省为主,省市结合的方式组织进行。专业课及实习指导教师的市级培训要与省级培训所设专业互补,重点是开设地区特色明显且省级培训未设置的专业。

2. 骨干教师市级培训。各设区市每年按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5%的比例安排市级骨干教师培训计划。

3. 90学时集中脱产培训。文化课教师90学时集中培训由各设区市统筹安排。专业课教师90学时集中培训纳入省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能力提升计划。省级培训尚未覆盖到的专业,由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组织,可采取市级组织培训、委托普通高校培训、到普通高校相关专业进修培训或到对口企业拜师结对培训等方式安排。

4. 教师企业实践。各设区市教育部门具体负责管理和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工作。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2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

(三)县级培训

1. 教师师德培训。职业学校教师师德培训和班主任培训纳- 14 -

入当地中小学教师师德培训体系,根据教育部、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结合职业教育师德教育特点组织开展。

2. 新教师(校长)培训。新录用的、教龄在一年以内的新任教师,在试用期内须参加不少于180学时的培训。新任校长到岗一年内须参加300学时的任职资格培训。

3. 协助管理教师培训工作。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协助市教育行政部门做好所辖中职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划和管理;做好国家、省、市级培训任务的落实和培训对象选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检查、评估和指导;承担教育技术、校园安全等方面的培训任务。

(四)校级培训

1. 校本培训。各校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和校本培训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各类校本培训活动。建立教师培训绩效考核制度。

2. 制定培训规划,落实培训任务。学校应从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执教能力出发,制定教师培训5年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统筹安排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县级和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教师应根据学校培训要求,制订个人专业发展5年规划和年度专业发展培训计划。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与专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参加各类培训。

3. 组织教师赴企业实践。健全管理机构和制度,积极推进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切实提高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实际效果。分

- 15 -

层次、分类型、分阶段,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进行企业实践。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5年为一个周期,周期内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时间应累计不少于360学时,其中校本培训时间不超过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周期内至少参加一次不少于90学时的集中培训。

(二)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按照《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和资助特聘兼职教师,列入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予以专项经费补助;各地的教师培训完成率和90学时集中培训完成率列入市县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考核内容进行评分,计入考核总分。各地应按每年不少于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3%的比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培训;中职学校要按照不少于学校年度日常公用经费总额10%的比例,提取教师培训经费。教师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360学时的培训,原则上培训费用应由本级财政和学校全额保障。

(三)加强培训的自主选择性和培训机构的竞争性。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培训机构申报、专家评审认定的项目招标方式。经批准的培训项目以菜单方式公布,供广大教师自主选择。

(四)加强培训管理,确保培训质量。加强培训需求调研,科学设计培训项目,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努力改进和创新培训方- 16 -

式,强化实践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加强师资培训测评和意见反馈工作,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质量控制体系。完善培训机构和培训者考核评价制度,形成动态管理机制。

(五)建立分级考核制度。省教育厅将各地按规定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情况列入“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评估考核指标,列入设区市、县(市、区)教育部门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指标,列入省财政与市县职业教育发展挂钩考核指标。各地教育部门要将学校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情况列入学校发展性评价考核指标。学校要将教师参与专业发展培训情况列入教师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聘任、晋级、评优、奖励的必要条件。

- 17 -

附件3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工程

实施方案

为深化我省中职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推进中职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现就“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制订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中职课程新模式,遵循“核心技能培养为主旨、核心课程开发为主体、教学项目设计为重点”的课程改革思路,深化专业课程改革,推进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逐步建立多元课程评价制度,促进中职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目标任务

在“十一五”中职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的基础上,选择50个以上与我省产业结构和行业特色联系紧密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课程改革,通过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研究制订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开发相应专业新教材,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方法和评价模式,初步建立起具有浙江特色的中职教育课程体系。同时,结合专业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逐步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加快推进中职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 18 -

三、组织实施

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工程,由省教育厅统一领导,统筹管理,分步实施。实施课程改革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由省教育厅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要确定。各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工作由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负责,并组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职教教研部门和中职学校等共同参与。按照《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列入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予以专项经费补助。

实施专业课程改革,具体包括开展行业企业调研与论证、制订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与课程标准、开发新课程系列教材和专业教学资源库、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组织新课程师资培训、建立新课程评价模式等工作环节。

1. 建立科学的课程研发流程。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和一线管理者的意见建议,科学、合理提炼岗位核心技能,并依照核心技能确定核心课程和教学项目,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2. 制定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按照“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程新模式,建立较为系统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要求、设备配备标准和技能考核等内容。在课程设置上,明确通用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训练的课时比例、技能训练的教学时间占总课时数的比例。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要求,加强文化课改革,

- 19 -

使文化课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特点,满足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

为了调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职教教研部门和广大中职学校参与中职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订及新课程系列教材的开发将采用公开征集方式实施。申报团队应由设区市或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以职教教研部门和中职学校为主体,同时吸收相关行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共同参与。

3. 开发新课程系列教材和专业教学资源库。依据新的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编写新课程系列教材,实验后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广使用。结合教学特点,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建立信息化专业教学资源库。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按照《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组织实施。

4. 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以现代化实训场所为重要阵地,注重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积极探索符合职业教育规律、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新形式新方法。

5. 加强新课程师资培训。通过课程研讨会、新教材培训、优秀教学设计评选、优秀示范课展示、优秀教学论文交流等活动,帮助中职专业课教师理解新课程理念,把握新教材内容,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开展有关新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

6. 创新课程评价新模式。积极吸收行业组织和企业参与课- 20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