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央党校2009级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专业

中央党校2009级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专业

中央党校2009级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专业
中央党校2009级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专业

中央党校2011级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西方经济学(微观)》教学计划

(2012年1月)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微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以及微观经济问题分析方法,提高学生认识微观经济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系统思考的能力,为从事经济理论研究打下基础。

二、教学时间

2012年3—5月。

三、教学方法

采取教师课堂专题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着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治学方法,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独立从事经济理论阅读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内容(见课表)

五、考核方式

开卷考试

六、参考书目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课堂教师讲义

经济学部微观经济学教研室

中央党校2011级硕士研究生课表

2011级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世界经济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资本论》教学计划

(2012年1月)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学习《资本论》第二卷。通过对《资本论》第二卷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专业研究能力和对重大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为今后的理论研究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时间

2012年3-5月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取教师专题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的原则。

四、教学内容(见课表)

五、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六、参考书目

《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陈征著:《〈资本论〉解析》(二)。

经济学部政治经济学教研室

中央党校2011级硕士研究生课表

中央党校2011级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教学计划

(2012年1月)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进一步从经济学流派的角度掌握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各主要流派的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对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制定的实际影响,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批判借鉴,增强对现代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性的认识,分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与联系,提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二、教学时间

2012年3—5月

三、教学方法

以自学为主,课前按教学进度预习教材和有关参考书目;课堂讲授重在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

四、教学内容(见课表)

五、考核方式

撰写论文

六、参考书目

胡希宁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5月版;

国内外其他有关教材和研究资料。

经济学部发展经济学教研室

中央党校2011级硕士研究生课表

中央党校2010级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学、

2011级区域经济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发展经济学》教学计划

(2012年1月)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联系当前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的实际,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出今后一些应当采取的对策和思路。

二、教学时间

2012年3-5月

三、教学方法

以自学为主,课前按教学进度预习教材和有关参考书目;课堂讲授重在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

四、教学内容(见课表)

五、考核方式

撰写论文

六、参考书目

于同申主编:《发展经济学----新世纪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经济学部发展经济学教研室

中央党校2011级硕士研究生课表

(2012年1月)

中央党校2011级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区域经济学原理》教学计划

(2012年1月)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员能够系统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趋势,加深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系列问题进行研究。

二、教学时间

2012年3—6月

三、教学方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在介绍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同时,将关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因此,要求学员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和研究能力,教学将按照学员研讨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四、教学内容(见课表)

五、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六、参考书目

1、魏后凯主编:《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1月版

2、张秀生等主编:《区域经济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经济学教研部区域经济学教研室

中央党校2011级硕士研究生课表

(2012年1月)

中央党校2011级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全体硕士研究生《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教学计划

(2012年1月)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

面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主要原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

修养,为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通过西方经济学

名著导读,正确地认识、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意义,掌握西方经济学中

有关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论内容及其发展演变的脉络,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

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剔除西方经济学中有关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方面的糟粕,把

握西方经济学中能够为我所用的理论和政策工具的实质内容,逐步建立起我们自

己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二、教学时间

2012年3月-6月。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课后自学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序言;《资本论》(1-3卷);《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经济增长理论》;《企业、市场与法律》等经典名著导读。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必修课,考核方法为课程结束前,每个学员根据自行命题交一篇字

数不少于3000字的论文。

六、参考书目

1、[苏] 卢森贝:《资本论注释》(1-3卷),三联出版社,1979年版。

2、方大左:《资本论引读》(1-3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3、[英] 亚当?斯密:《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英]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奥]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6、[美] 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美] R.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经济学教研部

中央党校2011级硕士研究生课表

党校研究生 区域经济学作业参考

1.请简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三个基石。 答: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结构与经济布局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等区域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三个基石:埃德加?胡佛提出,(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中国学者张敦富提出(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2.为什么产业部门会在区域之间互相转移? 答:(1)按照梯度转移理论,地区间存在梯度高低之分。处于高梯度的地区其创新活动比较频繁,新的产业部门、新产品和新技术等都不断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对新产品需求的增加和旧产品成本的上升使高梯度创新地区在产业的发展上必须有所杨弃和取舍,所以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有了原动力。而处于低梯度的地区,往往是处于发展的传统阶段,所能够发展的大多是技术简单、劳动密集的低水平的产业,与高梯度地区存在明显的技术水平上的差距;或者由于资源耗竭而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产业部门改善部门结构,因此低梯度地区有接受梯度转移的必要性和主动性。 (2)按照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当一个产业在一定区域走向衰退时,必然促使生产要素空间上的转移,从产业衰退区域转出到处于创新

活动阶段的区域。 (3)产业的发展存在着积聚和分散的关系,产业的集聚和分散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当一个产业在一个区域过度积聚就会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引发产业向周围空间的扩散。 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既是不同梯度地区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产业集聚与发散发展的一种平衡。 3.请简述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标准。 答:现代区位理论对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成本最低的选择(运费、劳动力);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 4.请简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答: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包括:工业化和市场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因;农村生产力的提高是城市化的基础动力;制度创新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因素。 5. 为什么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处?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1)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地区差异是引起贸易的基本原因之一,通过贸易彼此都能获得利益。在此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认为贸易产生的条件是,在生

2014.07《区域经济学》试题A

《区域经济学》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 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B 提高人力资本的能力 C 提高经济效益 D 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潜力 2.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A 资本 B人力资本 C 技术进步 D 社会制度 3. 纳克斯认为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的根本是。 A 增加供给 B 创造需求 C 扩大投资 D 保证经济均衡增长 4. 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A知识密集型产业 B 智能密集型产业 C技术密集型产业 D 资本密集型产业 5. 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企业最基本的要素,是企业竞争的基础。 A 投资软环境 B 智力资源 C 科技进步 D 雄厚财务资源 6. 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 B 利益驱动机制 C 市场调控机制 D 宏观调控机制 7. 对任何一个大国而言,减少贸易利益冲突的根本途径是。 A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B 加强行政控制 C 实现经济发展的均衡增长 D 加强税收调节 8. 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A 企业家才能 B 技术 C 创新 D 资本 9. 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A S形 B V形 C U形 D M形 10. 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 最大的城市 B 大城市 C 中等城市 D 城镇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 古典区位理论的创立者是。 A 杜能 B 韦伯 C 胡佛 D 谢菲尔 2.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 A 产权安排 B 交易成本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

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 2.ד是”改为“不是” 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 4.√ 5.√ 四、论述题(要点) 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 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2021年13秋《区域经济学》形考作业一_0005(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显示的全为正确答案) 1.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 综合性 满分:3分 2.()的创新理论是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 熊彼特 3. 在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下,()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制度 满分:3分 4.()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 5. 人力资源最基本的特点是() 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 满分:3分

6. 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是由()提出的。 赖宾斯坦 满分:3分 7. 德国学者()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 杜能 8.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学科。 综合性 9. 区位论对()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市场 满分:3分 10. 区域经济学是治病的科学,这是对区域经济学()的深刻总结。 应用性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从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了解区域经济学必须把握几个概念即()。

区域 区域经济学 2. 区域开发的特点有:()。 开发的明确性 开发的时效性 开发的综合性 3. 连锁效应包括:()。 前向关联效应 后向关联效应 旁侧关联效应 4. 区域管理由三部分组成,即()。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人口管理

环境管理 5. 区域经济发展必备的三大环境是()。 自然资源环境 人力资源环境 制度环境 6. 胡佛在其《区域经济导论》一书中,最早构建了一个区域经济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 区域的空间结构及变化趋势 区域发展问题 区域政策问题 区域文化问题 7. 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即()。 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

2013中央党校考研状元笔记-政治经济学 课后题答案解析

官方网址 https://www.doczj.com/doc/df9748690.html,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2013中央党校考研状元笔记-政治经济学 课后题答案解析 1.资本国际化的程度是怎样发展和提高的? 答:资本国际化的程度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同的历史阶段,资本各种形态的国际水平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1)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产业资本运动的过程中,资本的形态是从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再到商品资本依次变化的。在剩余价值得到实现后,它又重新回复到已发生价值增殖的货币资本形态。但在资本国际化的过程中,各种资本形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却并不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最早表现出资本国际化趋向的是商品资本。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需要不断扩大市场,这就促使资本家奔波于世界各国,以大力在国外市场上推销自己的商品,实现资本的增值。世界市场因之逐步形成。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因之以大量的商品输出为其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特征。 (2)随着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阶段,帝国主义国家所出现的大量过剩资本开始涌向国外,到世界各地寻找有利的投资场所。这时,货币资本的国际化已不再仅仅是为了与商品资本的国际化相适应,而是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而且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商品资本的国际化。资本输出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科学技术进步和国际分工发展的推动下经济生活国际化要求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合理的配置。再加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对国际市场和资源的争夺,已不能再简单地依靠国际贸易来进行。垄断资本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来安排资本循环的整个过程,不仅把生产配置到国外,而且往往还把分工引进自己设置在世界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企业之中,形成了国际生产的流水线。生产资本的国际化突出起来,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所以,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相联系的资本国际化的特点已是生产资本的国际化。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为什么成为国际垄断的主要组织形式? 答:跨国公司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则为跨国公司的巨大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跨国公司作为国际垄断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和实现形式,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国际化阶段的结果: (1)跨国公司的发展适应了生产国际化和国际分工深化的需要 随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生产的社会化已进入到国际化的阶段。国际分工不断地扩大和深化,使以垂直分工为主要特征的国际分工逐渐向水平分工演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仅国际水平分工有了巨大的发展,而且这种水平分工还深入到了产业部门的内部和产品生产的不同工序之间。国际分工的这种发展与实现,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跨国公司,就是一种最适合的组织形式。 (2)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进行国际剥削的主要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进行国际扩张和国际剥削的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很难像以前那样通过军事占领和政治统治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剥削,它们被迫从殖民占领转向经济剥削。垄断资本进行国际扩张和剥削的条件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从而要求垄断资本用新的方式和手段来达到自己在世界范围内追逐最大限度利润的目的。跨国公司就是在这样的条件和背景下广泛地发展起来。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1) 1-4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B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C )。 A.农业区位论 B.工业区位论 C.市场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 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B )首先提出来的。 A.库茨涅兹 B.科林·克拉克 C.配第 D.熊彼特 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 A纯自然资源型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D资源缺乏型 1 / 14 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A ) A建筑业B农业C采掘业D商业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 C D ) 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 C全国国土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B C D)。 A中心地理论B农业区位论C工业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A B C )。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 B.区位理论 C.均衡增长理论 D.非均衡增长理论 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 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 B.后向关联效应 C. 集聚效应 D.旁侧关联效应 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 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 C.开发的时效性 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后工业化社会 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 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A.人口和劳动力 B.市场 C.自然环境 D.自然资源 10.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BCD)。 A.国际经济合作 B.民间合作 C.官方合作 D.官民合作 11.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 A.股份合资 B.信贷 C.契约合资 D.证券投资 12.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包括(ABCD)。 A.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免费下载】孙久文区域经济学课后习题总结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 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 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答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 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伴随着进入2l 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中国已经多次错过参与世界发展的机会并因此受到太重的历史惩罚。中国没有理由再次错过历史的发展机遇也没有时间再次走经济发展的弯路。为此必须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御经济活 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这正是中国区域经济学所要研 究的核心问题。 第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千差万别。全国资源有效利用必须落实到各个地区需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各地区的资源条件使处于传统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地区根据各自的区情加速工业化进程缩小与世界发展的差距在工业化已经达到较高程度的发达地区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某些城市则需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发展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追赶世界发展步伐的历史重任。因此中国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第三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各级政府将在很长时期内承担区域经济发展第一主体的重任它们将负责制定各自区域的开发与发展规划并采取各项政策措施参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政府官员需要一种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使命。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本书是从广义的角度去构筑区域经济学框架并且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每一章的分析都包括理论和实证分析两大部分。理论分析部分阐述相关的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实证研究部分以大量的具体资料揭示半个世纪以来区域经济的运行轨迹产生的主要问题及其历史根源针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包括第一章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包括第二章至第五章。主 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径和方法介绍区域、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2015年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821经济学综合考试一(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简述题(8题,每题15分,共120分) 1.简述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 答: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就必须先垫付资本,一部分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另一部分用于购买劳动力。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或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含义不同 不变资本是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发生数量的变化,只是改变了它的物质形态。可变资本是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转变为劳动力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 (2)价值转移不同 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形态发生了变化,而它的价值则转移到了新产品中。这种转移是通过具体劳动完成的。转移的价值量,只是进入生产过程时原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量,绝不会大于它。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没有转移到新产品上去,因为资本家所支付的劳动力的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而消费掉了。这部分资本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再生产出来的。但是,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被使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了转化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的价值,而且生产出了剩余价值。 2.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

答:(1)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积累是指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增大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剩余价值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资本家用作个人消费,另一部分用作资本积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分割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大小。如果在一定量剩余价值中资本家个人消费的比例大,积累量就小;反之,资本家个人消费的比例小,积累量就大。 (2)资本积累的动机 实现价值增殖是资本的本质要求,它是决定资本积累的内在因素。资本积累本质上是把资本的增殖转化为实现资本进一步增殖的手段。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在市场上运营的资本扩大自身规模,以便提高其竞争力;这种外在的竞争压力会转变为内在的资本积累的动力。资本增殖和市场竞争,不仅都是资本积累的动因,而且二者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实现价值增殖的本质欲望,推动着资本的市场竞争;而市场竞争的成败又影响着资本价值增殖的程度。 (3)资本积累的影响因素 ①利润率的高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越高,利润量越大,资本积累量也越多。 ②预付资本的多少。在利润率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预付资本越多,利润量越大,资本积累量越多。 ③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其中最重要的是科技在生产中的运用,其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下降等,都能提高利润率,增加资本积累量。 ④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区域经济学作业234及答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外部的国际影响、政府行炎、区际互动三方面和区域内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要素。 2、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新区域经济观:知识经济的显现,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许多新概念、新特点和新观念。同时,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催生了许多不同特点、不同规模和不同地区性质的区域经济组织。因此,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应有新的区域经济观。 4、国际区域经济: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国际一体化。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作为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式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欧洲联盟:最早是由法国联办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于1957年3月签订《罗马条约》,并于1958年元旦成立的,最早称为欧洲共同体。 6、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7、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成立之初是由12个亚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一个非正式论坛组织,后来发展为一支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重要力量。 二、问答 1、从五个层次上阐述新区域经济观?: 答:(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层次,而且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3)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它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和创造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极好的区域经济环境,所以人们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创立视作人类20世纪末的伟大创举。(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5)把特区经济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将它作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系统地介绍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全面研究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条件以及经济特区的类型、模式及其运作机制。 2、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经济区域要与区域经济相区别.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 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 A.政府B。企业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 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 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 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 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 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区域经济学作业

区域经济学作业 200920171004 产业经济郝晓华 1.增长极、点轴开发、网络开发模式的内在关联性 增长极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 1950)提出。起初它是用来描述关键产业(Key industry)对相关产业的联系效应、乘数效应等经济关联。布代维尔等将增长极概念赋予空间内涵后,增长极理论逐渐演变为一种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战略理论。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存在着极化过程而不是平衡的,增长并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极上,然后沿着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造成影响。增长极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即增长极通过其吸引和扩散力的作用,不断地增大自身的规律,对所在地区产生支配性影响,从而不仅使所在地区经济获得优先增长,而且带动周围地区的迅速发展。佩鲁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来论述增长极的形成条件。他认为增长极的形成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的存在;二是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能力;三是适当的周围环境的配合。此后,一些学者将增长极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了区域范围,提出了区域增长极的概念,应用增长极模式进行区域经济开发。60年代初,L·罗德文(L.Ro,lwin)首次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区域规划中,并提出了增长极的空间含义。到60年代中期,布尔维尔(J·B·Bouolevile)又重新系统分析了经济空间的概念,提出并改进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首次基于外部经济和集聚经济分析,系统地从理论上将增长极的经济含义推广到地理含义,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与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而且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着重强调了增长极的空间特征。他说:“一个区域增长极是指区位在一个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进一步增长发展的一系列推进性产业”。 增长极开发布局模式通过集聚、创新和扩散三阶段的发展,集聚功能与规模效应、创新功能与示范效应、辐射功能与扩散效应于一身,忠实地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是一种极具效率的经济布局模式。增长极理论通常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点轴布局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增长极理论是点轴系统理论“点”的思想源泉。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家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中共中央党校政治经济学内部资料-考博试题答案-考博经验

中共中央党校政治经济学内部资料-考博试题答案-考博经验 一、专业的设置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每年招收博士生21人,下设政治经济学一个专业。 其中政治经济学专业下设40个方向,分别是李兴山的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以及企业经营管理;韩康的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问题研究;王东京的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以及金融体制与资本市场研究;张伯里的中国对外经济;王天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赵长茂的宏观经济研究以及金融理论与实践;谢鲁江的市场经济制度演变问题研究以及当代中国经济转型问题研究;杨秋宝的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宏观调控与政府职能;赵振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以及宏观经济研究;韩保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体制改革以及金融创新与企业发展;曹新的金融市场理论与实践以及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徐祥临的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以及土地问题研究;田应奎的宏观经济理论以及现代金融理论;陈江生的国际金融研究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研究;施红的农业经济研究以及区域经济研究;梁朋的财政体制改革研究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研究;潘云良的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以及企业管理;张玉杰的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以及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李省龙的中国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董艳玲的金融理论与实践以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曹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以及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 一共有位20博导,其中韩康导师是外聘的博导,只能招收一个博士生,其他导师最多可以带两个博士生;张伯里导师、赵长茂导师、张玉杰导师、董艳玲导师的专业方向只招英语考生;曹新导师的专业方向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李省龙导师只招收有实际经济、管理工作经历的考生。本部一共有40个研究方向,可以说分类非常的全面和齐全。

13秋《区域经济学》形考作业三_0005

13秋《区域经济学》形考作业三_0005 一、单项选择题 1. ()研究了在人口分布不均匀条件下的中心地模式。 A. 杜能 B. 韦伯 C. 廖什 D. 艾萨德 2. ()是发达国家中修建铁路最晚的国家,但却是铁路现代化进 程最快的国家。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日本 3. 在双中型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D. 四个 4. 世界能源结构随社会()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A. 政治 B. 经济 C. 科学 D. 生活

5. ()于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理论作了补充。 A. 杜能 B. 韦伯 C. 廖什 D. 艾萨德 6. 经济区是()组织,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地域单元。 A. 国家 B. 企业 C. 政府 D. 团体 7. 努力发展()是世界各国电力发展的方向。 A. 水力 B. 石油 C. 电力 D. 核电 8. 1825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日本

9. 于洪俊和宁越敏教授在他们的著作《城市地理概论》中介绍了 ()地理学家贝里提出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 A. 美国 B. 德国 C. 英国 D. 法国 10. ()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又称其为二次能源。 A. 水力 B. 石油 C. 电力 D. 煤炭 二、多项选择题 1. 高速铁路有三大优势即()。 A. 安全 B. 快速 C. 节能 D. 节约土地 E. 平稳 2. 关于中心地理论的研究者包括()。 A. 克里斯塔勒 B. 廖什 C. 艾萨德 D. 杜能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4 分) 1. 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C.结构角度 D.环境角度 2. 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 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应 4. 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 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 B.国际经济合作 C.垂直合作 D.—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6. 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 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 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 信贷 B.独资 C.证券 D.合资 8. 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气体能源 D.电力 9.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 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 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11. 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 B.公用事业系统 C.文化教育系统 D.医疗卫生系统 12. 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 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 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 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 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 分) 1. 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 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 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 5 分,共15分) 1.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 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 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 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