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数学学案

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数学学案

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数学学案
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数学学案

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学习目标】

1.掌握平抛运动的位移规律,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用数学知识推出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知道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抛物线。

【学习重点】

1.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可以用两个简单的直线运动来等效替代;

2.平抛运动的位移规律。

【学习难点】

平抛运动的位移规律及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一、复习

1.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是什么运动?

2.在竖直方向是什么运动?

3. 平抛运动的水平速度为,位移为;竖直速度为,位移为。合速度大小为,方向是。

二、我的疑惑

预习案

探究案

探究一:能否用v=v0+gt求平抛运动的瞬时速度?

探究二

1.物体在任一时刻的位置坐标的求解。

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则物体在任意时刻t的位置坐标为X=

Y=

2.位移

位移的大小s=

合位移s的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为 tana=

检测案

1.关于平抛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A.平抛运动的速度在时刻变化

B. 平抛运动的加速度在时刻变化

C. 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

D. 平抛运动的速度不可能竖直向下

2.质点从同一高度水平抛出,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越大,水平位移越大

B.初速度越大,落地时竖直方向的速度越大

C.初速度越大,空中运动时间越长

D.初速度越大,落地速度越大

3.一架战斗机以360Km/h水平匀速飞行,飞行高度为500m。若战斗机要投弹击中地面目标,它应距目标水平距离为多远时投弹?(不考虑空气阻力,g=10m/s2)

4.从高为20m的楼顶边缘水平抛出一个小铁球,测出小铁球落地点距离楼底边缘40m,求小铁球抛出时的初速度大小。(不考虑空气阻力,g=10m/s2)

5.某小球以v

=10m/s的速度水平抛出,在落地之前经过空中A、B两点,在A点小球速

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5°,在B点小球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空气阻力不计,g取10m/s2),求:

(1)小球经过A、B两点间的时间;

(2)A、B两点间的高度差为多少?

实验:研究平抛运动练习

1.在做“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的实验时,除了木板、小球、斜槽、铅笔、图钉之外,下列器材中还需要的是______.

A.游标卡尺B.秒表 C.坐标纸 D.天平

E .弹簧测力计 F.重垂线

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应使小球每次从斜槽上相同的位置自由滚下

B.斜槽轨道必须光滑

C.斜槽轨道末端可以不水平

D.要使描出的轨迹更好地反映真实运动,记录的点应适当多一些

E.为了比较准确地描出小球运动的轨迹,应该用一条曲线把所有的点连接起来

解析:实验中需确定竖直方向,故选重垂线,而准确确定平抛小球的竖直位移和水平位移需选用坐标纸.为确定平抛抛出点,应用游标卡尺测出小球直径,斜槽末端上方小球半径处即为抛出点.故还需A、C、F.

为保证小球每次做平抛运动初速度相同,故A正确;而轨道是否光滑只影响平抛初速度大小,不影响

每次平抛初速度都相同,故B错误;轨道末端只有水平才能使抛体运动时初速度方向水平,故C错误;记录的点多一些,用平滑曲线连接各点而得到运动轨迹时误差就小一些,故D正确,E错.综上可知选A、D.

答案:ACF AD

2.在“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在建立直角坐标系时,有一处失误,假设他在安装实验装置和进行其他操作时准确无误.

图4-5-5

(1)观察图4-5-5可知,他的失误之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他根据记录建立坐标系,运用教学实验原理测得的平抛初速度值与其真实值相比

________(选填“偏大”、“相等”或“偏小”).

解析:(1)由图可以看出该同学错误地将坐标原点取在槽口处.坐标原点应建立在小球飞离斜槽口时的小球重心处,即在槽口上方r(r为小球半径)处.

(2)由于坐标原点偏下,所以计算出的飞行时间t=2y

g

偏小,而v0=

x

t

比真实值偏大.

答案:(1)见解析(2)偏大

3.在“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只记录了A、B、C三点,各

点的坐标如图4-5-6所示,则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为__________m/s,开始平抛的初始位置的坐标为__________(单位为cm).

图4-5-6

解析:在竖直方向上,自开始相邻的相同时间内位移之比为1∶3∶5……,而图中相同

时间内相邻的两段位移之比为3∶5,故初位置竖直方向的坐标为-5 cm,对应的横坐标

为-10 cm.

由y2-y1=gt2得

t=(25-15)×10-2

10

s=0.1 s

故v0=10×10-2

0.1

m/s=1.0 m/s.

答案:1.0 (-10,-5)

4.如图4-5-7所示为研究小球的平抛运动时拍摄的闪光照片的一部分,

其背景是边长为5 cm的小方格,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由图可知:

小球从A点运动到B点经历的时间_______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从B点运动到C点经历的时间;照相机的闪光频率为________Hz;

小球抛出时的初速度大小为________ m/s.

图4-5

-7

解析:由于由A→B和由B→C水平方向位移相同,故由A→B和由B→C的时间相同为

Δt,在竖直方向:h BC-h AB=gΔt2,代入数据解得:Δt=0.1 s.f=

1

Δt

10 Hz.v0=

5×5×10-2

0.1

m/s=2.5 m/s.

答案:等于10 2.5

5.试根据平抛运动的原理设计测量弹射器弹丸出射初速度的实验方法.提供实验器材:弹射器(含弹丸,如图4-5-8所示)、铁架台(带夹具)、刻度尺.

图4-5-8

(1)画出实验示意图.

(2)在安装弹射器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需要测量的量(并在示意图中用字母标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于弹射器每次射出的弹丸初速度不可能完全相等,在实验中应采取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5)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及平抛运动的原理,可知弹丸做平抛运动,通过测量下

落高度可求出时间,再测出水平位移可求出其平抛的初速度,即出射速度.

答案:(1)如右图所示.

(2)弹射器必须水平

(3)AB 的高h 与BC 的长x (A 是弹射器开口的端点,B 点最好是用重垂线找到)

(4)在C 处铺一块白纸,上面铺一块复写纸,几次弹射的落点,用一个最小的圆圈上,

圆心即是C 点(或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5)v 0= x

6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4-5-11甲

所示,A 是一块平面木板,在其上等间隔地开凿出一组平行的插槽(图4-5-11甲中P 0P 0′、P 1P 1′……),槽间距离均为d .把覆盖复写纸的白纸铺贴

在硬板B 上.实验时依次将B 板插入A 板的各插槽中,每次让小球从斜轨的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每打完一点后,把B 板插入后一槽中并同时向纸面内侧平移距离d .实验得到小球在白纸上打下的若干痕迹点,如图4-5-11乙所示.

图4-5-11

(1)实验前应对实验装置反复调节,直到____________.每次让小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每次将B板向内侧平移距离d,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在图乙中绘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解析:(1)要保证小球做平抛运动,斜轨末端必须水平,每次让小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是为了保证小球离开斜轨末端时的速度相同.

(2)由于槽间距离均为d,小球相邻两次打到纸板上时运动的水平距离为d,每次将B板

向槽内侧平移距离d,是为了保证打到B板上相邻两点的水平距离也为d.

(3)如图所示.

答案:(1)斜轨末段水平、A板水平、插槽P0P0′垂直斜轨并在斜轨末端正下方使小

球每次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都相同

(2)使记录纸上每相邻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等于这段时间内小球在水平方向实际运动的

距离

(3)见解析图

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教案

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三节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札记一、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1.能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2.会计算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3.结合运动分解的知识,明确两个分运动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经历探究的过程,掌握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严谨认真科学的实验态度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是平抛运动的定义和运动性质。 2.难点是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及运动规律。 三、导学流程 前置复习:处理曲线运动的方法。 (一)平抛运动的定义 1.阅读教材第一段回答 什么是抛体运动?。 什么是平抛运动? 举出平抛运动实例?。 做平抛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演示:喷水柱实验,演示平抛小球实验。 你能得出它的运动轨迹吗? 理由是什么?。 2.你能分析得出平抛运动的性质吗?。 (二)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1.实验方案的设计 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时如何进行运动的分解? 你能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猜想一下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做什么运动吗? 学生讨论,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2.实验探究 提供平抛竖落仪,演示实验。

思考: A.实验时应注意什么?如何观察实验现象?观察到什么现象? 。 B.实验中改变哪个物理量反复做更能说明问题?。 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论 由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 4.写出平抛运动竖直方向分运动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 5.例题分析: 物体做平抛运动时,描述物体在竖直方向的分速度Vy(取向下为正)随时间变 化的图像正确的是( ) (三)水平方向的运动规律 1.实验方案的设计 你能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猜想一下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做什么运动吗? 。 如何判断小球水平方向的运动性质?。 如何通过实验得到平抛运动的轨迹?。 (学生阅读参考案例选择可操作的方案进行实验) 如何用简单的输液装置得到轨迹?是否有利于处理数据?(演示实验) 2.实验探究 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谈谈你的看法 (A)实验需要哪些仪器?。 (B)怎样保证得到的轨迹为平抛运动的轨迹? (C)每次平抛只能得到一个点,如何保证每次平抛运动都是相同的? 。 (D)小球与斜槽间有摩擦如何处理?贴有白纸的木板如何放置? 札记

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教学设计

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教学案例设计 江苏省洪泽中学王跃(223100) 教学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中的第二个二级主题“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中有两个条目涉及本节内容。条目1:“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条目4: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两个条目在本节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物体的运动;要求学生关注平抛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现“加强课程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的指导思想”。 本节认识平抛运动采用的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它是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学习中学生已有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主动尝试应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平抛物体运动规律这个新问题。这一学习过程的经历,能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问题的乐趣,领悟怎样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运动合成与分解这种方法的意义,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日常生活中平抛运动的现象也较多,通过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可以使学生更深入了解这两种运动的规律。 教学设计思想: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进入课堂学习之前对世界和事物有先入为主的认识,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阐发他们已有的理解,激起新旧知识的矛盾,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如果在教学中没有考虑到学生原有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就不能够掌握所学的内容,或者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一离开课堂就又回到原有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现实的问题情境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抓住主要矛盾,抽象出研究对象。 在新的教学大纲中已经将研究性学习列为必修课程,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不仅要作为一种课程开设,而且这种探究精神和探究意识、方法的培养也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将课堂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密切融合,课堂教学的知识、方法可以是研究性学习的起点、支持和基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外延和深化,是知识和能力在实践或实际上的应用(千万不要做成补课)。以研究性学习思想改造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培养探究意识和能力,拓展思维空间,启迪智慧。 信息技术不仅在改变着课堂教学模式,也改变着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应用信息技术,将思维过程可视化,展示知识的产生过程,学生从中学习到更深层更本质的知识,使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1)初速度方向为水平方向(2)只受重力作用 (3)运动轨迹是曲线。

《平抛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课题:§5.2 平抛运动 一、任务分析 1.内容分析 《平抛运动》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中的第二节,教材从学生实际接触、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出发,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先后讲述了抛体运动、平抛运动的概念,着重分析讨论了平抛运动的规律,分别是“平抛运动的速度”、“平抛运动的位移”,而在教材最后涉及“一般的抛体运动”,拓展斜抛运动的知识。 2.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能分别以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起方向的位移为横坐标和纵坐标,描绘做抛体运动的物体的轨迹。要求学生知道平抛运动的受力特点;知道用实验方法得到平抛运动轨迹的方法;理解确定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方法;知道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独立性和同时性;体会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 3.教材分析 《平抛运动》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中的第二节。 教材对平抛运动的讲述分为三个层次:(1)通过讨论与交流和生活实际现象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初步了解平抛运动;(2)通过实验的分析和利用已有的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建立研究平抛运动规律的物理模型,掌握平抛运动的速度、位移的计算推导;(3)通过理论上定性和定量分析实验和频闪照片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并且能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这样安排,比较注重体现探究实验,比较注重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相结合,将复杂的物理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明白,物理规律不仅可以直接由实验得到,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二、对象分析 1.心理特征 作为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学生对于高中物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具有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再惧怕高中物理。而对于新的物理知识,有了更强的求知欲望。 2.知识和能力特征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合运动、分运动以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所遵循的规律;知道了一 般的曲线运动的特点,并有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来处理曲线运动;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可能较难理解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和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采取的学习策略:分组讨论,向教师寻求帮助,实验探索,总结反思等。 三、设计思想

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物理必修2第一章第四节《平抛物体的运动》教案

第一章抛体运动 第三节竖直方向的抛体运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中知道什么是竖直下抛运动运动。 2、在具体问题中知道什么是竖直上抛运动运动。 教学重点: 知道竖直下抛运动运动的分运动是什么。 知道竖直上抛运动运动的分运动是什么。 教学难点: 具体问题中的竖直下抛运动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运动的判定和分析。 教学方法: 训练法、推理归纳法、电教法、实验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件 二、新课教学 《学卷》 一、单项选择题(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关于竖直上抛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物体以一定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则物体运动为竖直上抛运动; B.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与物体重力有关,重力越大的物体,加速度越小; C.竖直上抛运动只包括上升阶段; D.其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都可改变. 2、将一物体以某一初速度竖直上抛,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哪一幅能正确表示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不计空气阻力)? 3、一个从地面竖直上抛的物体,若它两次经过一个较低点A的时间间隔为t A,两次经过一个较高点B的时间间隔为t B,则A、B间高度为:

A 、 )(222B A t t g - B 、)(422B A t t g - C 、)(822B A t t g - D 、)(10 22B A t t g - 4、竖直向上抛出一个物体,设向上为正,则物体运动的速率──时间图象是哪一个。 5、以ν0初速度竖直上抛一个小球,当小球经过A 点时速度为4 ν,那么A 点高度是最大高 度的 A .43 B .161 C .4 1 D .1615 二、多项选择题(3小题,每小题1分,共3分) 6、从匀速上升的气球上释放一物体,在放出的瞬间,物体相对地面将具有: A.向上的速度; B.向下的速度; C.向上加速度; D.向下加速度. 7、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个物体A , 同时在离地面某一高度有另一个物体B 开始自由落下,两物体在空中同时到达同一高度时速率都为v ,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A 上抛的初速度和物体B 落地时的速度大小相等,都是2v B .物体A 和B 在空中运动的时间相等 C .物体A 上升的最大高度和物体B 开始下落的高度相等 D .两物体在空中同时到达同一个高度处一定是物体B 开始下落时的高度的一半 8、关于竖直上抛运动的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起点和终点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上升过程所需的时间与下降过程所需的时间相同 B .物体上升的初速度与下降回到出发点的末速度相同 C .两次经过空中同一点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D .上升过程与下降过程中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巩固训练 完成《学卷》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1:竖直下抛运动运动的分运动是什么。 2:竖直上抛运动运动的分运动是什么。什么是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3:具体问题中的竖直下抛运动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运动的判定和分析。 五、作业: 完成《导与练》

5.2平抛运动教学设计

《平抛运动》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物理》必修模块物理Π第五章第二节。平抛运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具体问题的应用,对后面斜抛等曲线运动的学习及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有影响。前面学生通过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学习已有初步的理论基础,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认识平抛运动的初步特征。运用实验探究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平抛运动的特点及规律。所以在本节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学生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讨论。 二、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物理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2)学生刚学习过直线运动规律,对直线运动的分析方法记忆犹新;并在上一节中刚学过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对这一分析曲线运动的方法并不陌生,这为本节课在方法上铺平了道路。 三、设计思想 教材直接提出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并用平抛竖落仪演示加以证实,再用频闪照片分析后给出平抛运动的规律,并解例题,教材直接把结论给学生,学生的思维只能跟着老师的引导进行,不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设计了三个创思点: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什么方向的运动,由学生自己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证实,并让学生亲自动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抛运动的特点:初速度方向水平,只有竖直方向受到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注意轨迹是曲线的原因是受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成水平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并且这两个分运动互相独立。 (3)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 (4)会运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实际问题。 (5)知道分析复杂运动时分解或合成运动的物理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使问题简单化。 2、过程与方法

平抛运动复习教案知识分享

平抛运动复习教案

学科:物理任课老师:授课时间:08:30-10:00 班级高一升高二年级:高二教学课题平抛运动的规律 阶段基础(√)提高()强化()课时 计划 第(1 )次课 共()次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抛运动速度规律和位移规律,进一步认识速度夹角与位移夹角关系(2)理解抛体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匀变速运动的合运动,并且这两个运动互不影响 (3)能应用平抛运动的规律交流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已知的直线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培养学生仔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重点难点重点:平抛运动规律的探究过程难点:1、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 2、平抛运动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 方法 讲练法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 1、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只受重力的作用 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特点:平抛运动可以看做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这两个方向上的运动互不干扰,互不影响。 3、平抛运动的规律:以物体的出发点为原点,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建成立坐标。 二、平抛运动问题归类求解 1、从同时经历两个运动的角度求平抛运动的水平速度

求解一个平抛运动的水平速度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方法,就应该是从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中求出时间,然后,根据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求出速度。 例1、如图1所示,某人骑摩托车在水平道路上行驶,要在A 处越过x =5m 的壕沟,沟面对面比A 处低h =1.25m ,摩托车的速度至少要有多大? 2、从分解速度的角度进行解题 对于一个做平抛运动的物体来说,如果知道了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则我们常常是“从分解速度”的角度来研究问题。 例2、如图2甲所示,以9.8m/s 的初速度水平抛出的物体,飞行一段时间后,垂直地撞在倾角θ为30°的斜面上。可知物体完成这段飞行的时间是 A.s 3 3 B.332s C.s 3 D.s 2 3.从分解位移的角度进行解题 对于一个做平抛运动的物体来说,如果知道了某一时刻的位移方向(如物体从已知倾角的斜面上水平抛出,这个倾角也等于位移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则我们可以把位移分解成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然后运用平抛运动的运动规律来进行研究问题(这种方法,暂且叫做“分解位移法”) 例3、 若质点以V 0正对倾角为θ的斜面水平抛出,如果要求质点到达斜面的位移最小,求飞行时间为多少?

平抛运动教案 3篇

平抛运动教案3篇 一、教学设计思想 1、依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建立平抛运动的情景。以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 2、通过复习匀速直线运动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结合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学生建构平抛运动的规律。而学生构建探究平抛的规律,要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 3、通过多手段教学,比如实验、媒体等,呈现多信息,吸引学生投入课堂。 4、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正面、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激发学生潜能。 二、学习任务分析 1、建立平抛运动的概念,并且能理解把平抛运动进行分解的研究思想。 2、在分解平抛运动之后,学生依据实验,再结合直线运动的规律,去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在通过自己探究而得到的结果中,必然要加深对平抛运动的理解。 3、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要体验合作、学习合作。 4、在学习完平抛运动之后,布置学生设计验证平抛规律是小实验。 三、学习者分析 1、生活经验:全体学生对平抛运动有一定的认识,较多的学生

能自己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2、知识基础:矢量的合成平行四边形定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直线运动的规律。利用这些基础,多数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能建构出平抛运动的规律。 3、探究能力:学生具有初步的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有分析自由落体运动频闪照片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际例子,学生能得出平抛运动的概念,理解其条件和运动性质: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其加速度为g。 2、通过演示实验和探究分析,学生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3、通过规律的应用,学生掌握平抛运动的分解方法,并能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相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学生归纳出平抛运动的特点。 3、通过分析"平抛物体的闪光照片"和"平抛运动录像片",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成功。 4、通过分解平抛运动,学生体验物理学中"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思想。

《3.实验:研究平抛运动》教学设计(浙江省市级优课)

让物理实验充满研究的乐趣 ——以“实验:研究平抛运动”的教学为例“实验:研究平抛运动”这节课旨在借助实验从定量角度对平抛运动做进一步研究,帮助学生建立起理论推导与物理现实之间的联系,对平抛运动的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三种定量研究平抛运动的参考案例,绝大多数教师只重点讲了参考案例一,还有些教师会对后面两个参考案例做一些简略的介绍,但能让学生参与后面两个实验方案设计的情况就非常少。虽然知道参考案例一后,学生完成一些题目基本不成问题了,但是却不利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实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素材,积极开发教材中没有的或者没重点介绍的物理实验课程。因为物理实验及其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教学的本源就是实验教学。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也对实验教学提出了相关要求:1传统常规实验:教师应积极开发适合教学的实验资源,并充分利用这些实验资源开展实验;2低成本实验:提倡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普通物品或工具来设计物理实验;3设计探究性实验:鼓励教师设计感知体验的实验,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或规律。因此,一旦有机会可以有多种方案来研究同一个物理规律时,我们绝对不能轻易放过,至少应该再去深入研究一种方案,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发展学生的思维。其实参考案例二水柱法研究平抛运动是一个绝佳的案例,只要教师自己能亲自动手搜集相关实验器材,认真设计探究性实验,从该参考案例的引入、改进、完善、最后动手操作,一步步带领学生不断发现实验设计中的问题,不断提出改进方案,和学生一起体验实验探究中的辛酸苦辣。这样的一堂课下来,相信学生定会对物理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满满的爱意,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提出的三点要求。基于以上原因,本人以教材中的参考案例二为基础,设计了“水柱法研究平抛运动”的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前一节“平抛运动”的基础上,借助实验对平抛运动规律的进一步探究。教材首先提出了如何判断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是否为抛物线,如何计算平抛物体的初速度,并给出了三种得到平抛运动轨迹的实验方案。本教学设计以教材中的参考案例二为基础,用水柱法来研究平抛运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水柱法实验获得平抛运动的轨迹; (2)会判断运动轨迹是否是抛物线; (3)会推导平抛初速度的表达式,会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体会物理问题的探究思想和实验设计思想,了解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 (2)通过动手实验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现象,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增加学生对物理学科的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亲身感受物理实验的乐趣。 三、学情分析 (1)知识:知道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处理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和平抛运动的规律;但需要探究的内容多,方法较全面,也是前面知识的迁移和综合应用。给学习带来困难。 (2)能力: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实验能力,但知识迁移,设计实验方案有困难 (3)心理:好奇心强,渴望动手;但遇到困难就没信心,缺乏坚持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中物理 第1章 怎样研究抛体运动 1.2.2 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二)教学案 沪科版必修2.doc

1.2.2 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二) [学习目标] 1.会从理论上分析平抛运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特点.2.会计算平抛运动两个方向的位移和速度.3.会利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1.研究方法:分别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运用两个分运动规律求分速度和分位移,再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合成得到平抛运动的速度、位移等. 2.平抛运动的速度 (1)水平方向:不受力,为匀速直线运动,v x =v 0. (2)竖直方向:只受重力,为自由落体运动,v y =gt . (3)合速度: 大小:v =v 2 x +v 2 y =v 2 0+(gt )2 ;方向:tan θ=v y v x =gt v 0 (θ是v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3.平抛运动的位移 (1)水平位移x =v 0t ,竖直位移y =12gt 2. (2)t 时刻平抛物体的位移:s =x 2 +y 2 = (v 0t )2 +(12 gt 2)2,位移s 与x 轴正方向的夹角为 α,则tan α=y x =gt 2v 0 . 4.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y =g 2v 20x 2 ,即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是一个抛物线. [即学即用] 1.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平抛运动的加速度是恒定不变的.(√) (2)平抛运动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3)平抛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 (4)平抛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越来越大,若足够高,速度方向最终可能竖直向下.(×) (5)平抛运动的合位移的方向与合速度的方向一致.(×) 2.在80 m 的低空有一小型飞机以30 m/s 的速度水平飞行,假定从飞机上释放一物体,g 取10 m/s 2 ,不计空气阻力,那么物体落地时间是 s ,它在下落过程中发生的水

高中物理:《平抛运动》教案(鲁科版必修2)

第三节平抛运动 本节认识平抛运动采用的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它是一种研 触的都是直线运动,而 频闪照片等手段探 的方法,提高对运动合成与分解方法的运用能力。

)通过实验、频闪照片,完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平抛与自由落体实验器(利用平抛实验仪改进) 变,可见是匀加速,

你在丢垃圾时事先要“瞄准” 叫学生写出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

10 出示“请你来当飞行员”的课件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在辨别平抛运动时,利用与学生活动密切相关的图片(高一篮球赛投篮图片---自拍),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突破难点时,用自制仪器,并用数码相机自己拍摄,用视频解霸播放器当场慢放,让画 面全屏,利用快捷键控制,(ctrl+alt+8 八分之一速度慢放,ctrl+0 正常速度播放,/ 连续播放;回车键—暂停/播放)保持整个画面连续性,效果非常理想。 3、课堂中设置了一道描绘初速度为5m/s的平抛运动的轨迹,巩固了知识,还锻炼了学生描 点作图的能力,使整个课堂更充实。并利用投影仪当场投影解答纠正不足的地方。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4、知识点结束时设置了一个小游戏(请你当飞行员),不但调动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5、小结部分总结了本堂课的处理平抛运动的思路。也展示了学习物理的一种思想方法。起到 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自以为不足的地方: 1、引入部分不够精彩,我是以仍粉笔头作为引入,可以用课件(请你当飞行员)引入,效果 会更好。 2、在把平抛运动分解为两个运动时,没有把为什么要分解这个道理讲清楚。这里应该多花些 时间,学生会更好理解。 3、语言不够精练,有待提高。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化曲为直,用直解曲 ——《平抛运动》教学案例 黎城一中刘黎明 【案例背景】:《平抛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二节的内容。平抛运动作为高中阶段研究的两种典型曲线运动中的一种,它是学生第一次用所学过的直线运动的知识来处理曲线运动的问题,体会分析解决曲线运动问题的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主动尝试经历应用这种方法来探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的学习过程,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问题的乐趣,领悟怎样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将曲线运动的问题化为直线运动的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种思想方法的意义,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预设思路】:本节课采用演示、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来体会是如何将一个复杂的曲线运动——平抛运动,等效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为了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学会学习和研究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应把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想、实验研究、推导规律等环节都尽量交给学生自主完成,让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案例描述】: [复习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以及研究曲线运动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物体在什么情况下物体会做曲线运动? 生: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师: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方向是怎样的? 生: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师:对于曲线运动,我们通常会如何处理? 生:把它分解为两个方向的运动来研究,两个分运动的共同效果与合运动效果是一样的。 [进行新课] 一、抛体运动与平抛运动 师:阅读教材,理解什么是平抛运动?举出生活中物体做平抛动的例子。 将一张小纸团水平抛出,小纸团的运动能否看成是 平抛运动?为什么? 生:阅读教材,回答出平抛运动的概念,列举生活实例。思考抛出的纸团的运动是不是平抛运动,通过对纸团运 动的分析,理解平抛运动的条件――空气阻力相对 物体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 师: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平抛运动的条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师:演示实验,喷出的水柱显示了平抛运动的轨迹。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 曲线,我们如何研究这个曲线运动的规律呢?根据 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对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能否 作出猜测?

高中物理《5_3 平抛物体的运动》教案 新人教必修2

《平抛物体的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平抛运动的运动特点是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运动过程中只受重力作用,理解平抛运动的定义。 (2)理解平抛运动的运动规律,掌握其分解方法。 (3)知道平抛运动是匀加速曲线运动,并能运用其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2.能力目标 (1)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规律去分析复杂的曲线运动规律,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替代,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2)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科学研究过程的教育。 3.情感目标 (1)通过多次在不同高度下重复实验,进行共性分析、归纳分类,达到鉴别结论的教育目的,同时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 (2)在学习平抛运动的规律过程中,自始至终贯彻“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的教育,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努力学习、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 平抛运动的运动规律及研究过程。 2.难点 平抛运动的研究思路及研究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及教与学的互动设计 导入新课 导语:在前面学习直线运动时,我们学习到将物体无初速度释放后若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下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物体在空中只受重力的运动是否都是直线运动呢? 讨论:学生从生活感受中纷纷回答说物体在空中除了做直线运动外也是有可能做曲线运动的。总结:物体做什么样的运动应取决于物体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当物体的初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就做直线运动,比如: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当物体的初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比如:将手中粉笔头随手抛出后的运动。(演示) 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物体在空中只受重力作用的一种特殊的曲线运动——平抛运动。新课教学 1、平抛运动的定义 提问:什么叫平抛运动呢? 演示(将手中粉笔头随手斜抛出去。) 提问:粉笔头在空中的运动是平抛运动吗? 学生回答:不是平抛运动。平抛运动应该是将物体水平抛出去。 小结:平抛运动,顾名思义,就是将物体以一定初速度水平抛出去,不考虑空气阻力,在空中只受重力的运动。 G 2、研究平抛运动的运动规律 引出问题:平抛运动是一种只受重力的曲线运动,相对于只受重力的直线运动而言,其运动规律更加复杂一些,那么我们该从哪方面着手去分析这种运动呢? 提示:我们大家都知道,再大的数字都是由1构成的,再复杂的运动都是由基本运动组合而成的,

抛体运动的规律教案

6.4 抛体运动的规律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2、掌握抛体运动的位置与速度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平抛运动的特点,能够运用平抛规律解决有关问题。 2、通过例题分析再次体会平抛运动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参与实验总结规律的热情,从而能更方便的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实践,巩固自己所学知识。 ★教学重点 分析归纳抛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 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归纳抛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归纳分析,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已经实验探究了平抛运动的特点,本节我们将从理论上对抛体运动的规律进行研究。 (二)进行新课 1、抛体的位置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推导抛体运动的位置坐标。为了便于研究,推导时考虑以下问题: 1、应该沿什么方向建立坐标系? 2、应以哪个位置作为坐标原点?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推导t时刻小球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位置坐标x、y. 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应该沿水平向右和竖直向下建立坐标系,并取小球刚 被水平抛出的瞬间作为坐标原点。 教师活动:巡回指导,掌握学生的推导过程。 投影学生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分析、点评。 点评:通过学生推导分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推导,体会成功的喜悦。 为进一步研究轨迹方程做好准备。 教师活动:投影例1,讨论以速度v水平抛出的物体的运动轨迹。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寻找求解轨迹的方法。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利用上面推导出的位置坐标x、y的表达式,消去时间t,得到轨迹方程,即x与y的关系式。 点评: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平抛运动教学案例

平抛运动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平抛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二节的内容。平抛运动作为高中阶段研究的两种典型曲线运动中的一种,它是学生第一次用所学过的直线运动的知识来处理曲线运动的问题,体会分析解决曲线运动问题的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主动尝试经历应用这种方法来探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的学习过程,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问题的乐趣,领悟怎样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将曲线运动的问题化为直线运动的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种思想方法的意义,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预设思路】:本节课采用演示、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来体会是如何将一个复杂的曲线运动——平抛运动,等效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为了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学会学习和研究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应把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想、实验研究、推导规律等环节都尽量交给学生自主完成,让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案例描述】:

[复习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以及研究曲线运动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物体在什么情况下物体会做曲线运动? 生: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师: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方向是怎样的? 生: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师:对于曲线运动,我们通常会如何处理? 生:把它分解为两个方向的运动来研究,两个分运动的共同效果与合运动效果是一样的。 [进行新课] 一、抛体运动与平抛运动 师:阅读教材,理解什么是平抛运动?举出生活中物体做平抛动的例子。 将一张小纸团水平抛出,小纸团的运动能否看成是平 抛运动?为什么? 生:阅读教材,回答出平抛运动的概念,列举生活实例。思考抛出的纸团的运动是不是平抛运动,通过对纸团运动的 分析,理解平抛运动的条件――空气阻力相对物体的 重力可以忽略不计。 师: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平抛运动的条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师:演示实验,喷出的水柱显示了平抛运动的轨迹。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曲 线,我们如何研究这个曲线运动的规律呢?根据物体 做平抛运动的条件,对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能否作出猜 测?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

平抛运动教学设计

平抛运动教学设计

《平抛运动》教学设计 课题 《平抛运动》 (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 第一章第三节) 教 材 分 析 本节是人教版《物理》必修模块物理二第一章第三节。平抛运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具体问题的应用,同时也是以后处理粒子在电磁场中做“类平抛运动”的物理方法。运用实验探究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平抛运动的特点及规律。所以在本节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学生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讨论。 学 情 分 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学习经验以及一定的基础知识并且好奇心重、求知欲强。从力的合成与分解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学习,学生已经拥有处理此类问题的认识思维。难点在于学生从一维运动过渡到二维运动并对其进行正确处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定义、特点。 2.掌握平抛运动的分解方法及运动规律。 3.能够应用平抛运动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实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过程的体验,理解实验在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2.通过探究平抛运动的运动规律,掌握运动合成与分解方法(等效替代)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 2.养成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中平抛运动的实例,体会生活和物理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及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平抛运动分解及其研究过程 教 学器具 平抛运动演示仪、平抛竖落仪、平抛水平仪、多媒体及课件等

教法学法教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备注板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新 课导 入“愤怒的小鸟”游戏截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 看这个游戏中隐藏着什么 样的物理规律。 提出问题:小鸟做什么运 动?为什么? 回忆、思考 答:小鸟离开弹弓后受重 力、空气阻力(空气阻力 很小,可以不计)。重力方 向跟小鸟速度方向不在同 一条直线上,所以小鸟做 曲线运动。 用学生感 兴趣的游 戏来激起 学生的好 奇心以及 求知欲 第三节、 平抛运动 进入[师]经过大家的努力,我 们已经知道小鸟做曲线运 动。由于之前我们只是初 略的学习了曲线运动,要 对其进行研究就需要选择 一个特例研究推广,这个 特例我们称其为平抛运 动,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 在主题 学生思考、概括出定义 老师采用 讲授法、讨 论法。 学生小组 讨论,培养 团队合作 意识。 一、平抛运 动 1.定义 2.形成条 件 3.性质

新教材 平抛运动 教案

高一物理新教材第二章曲线运动 第四节平抛运动 【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水平,只有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 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4.会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㈡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平抛物体运动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教材上附图5-17“平抛物体的闪光照片”的分析,或对平抛运动课件的分析,启发学生:处理物理问题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弥补我们感官功能上的不足,从而培养新的研究方向的创新能力、猜想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㈢思想、方法教育目标: 1.在知识教学中应同时进行科学研究过程教育,本节课以研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为中心所展开的课堂教学,应突出一条研究物理科学的一般思想方法的主线: 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测→实验研究→得出规律→重复实验,鉴别结论→追求统一. 2. 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3.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控制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从实验的设计、装置、操作到数据处理,所有环节都应进行多方面实验思想的教育.“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在平抛物体实验中非常突出.如装置中斜槽末端应保持水平的控制;木板要竖直放置的控制;操作上强调小球每次都从斜槽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释放的控制;在测量小球

位置时对实验误差的控制等. ㈣情感、德育目标: 1.通过重复多次实验,进行共性分析、归纳分类,达到鉴别结论的教育目的,同时还能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2在理解平抛物体运动规律是受恒力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时应注意到“.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这方面的问题,我国东汉的王充(公元27-97年)历尽心血三十年写成《论衡》一书,全书三十卷八十五篇约三十万字.已有精辟论述.以此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精神的美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是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物体(质点)的位置、速度如何随时间变化,轨迹是如何形成的; 2.平抛物体运动是怎样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这是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器材】 1.平抛、竖落轨迹演示器(包括电源、三个钢球);平轨轨迹描绘仪(包括小车和绘图笔) 2.平抛、自由落体与水平匀速实验器(包括两个不同颜色、同样大小的小球、小锤、支架等); 3.平抛物体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课本图5-17)、刻度尺、铅笔; 4. 4.“飞机投弹”课件1、平抛课件2(能分析演示水平匀速运动和竖直自由落体运动); 5,“猎猴”课件3《能演示第一册p.89习题(3)描述的现象》。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应该知道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以是曲线运动,一个曲线运动也可以分解为两个方向上的直线运动. 《渗透迁移原则、激励逆向思维》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这样一种新的运动,请看实验演示:《小粉笔头沿水平桌面弹出》、《小球水平抛出》、《小车沿水平轨道抛出》这是一类什么运动? 《贯彻序列原则、期待原则》 【板书课题】平抛物体的运动

平抛运动(教案设计)

课题:谈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水平.只有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 (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4).会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知识教学中应同时进行科学研究过程教育,本节课以研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为中心所展开的课堂教学,应突出一条研究物理科学的一般思想方法的主线: 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测实验研究→得出规律→重复实验→鉴别结论→追求统一. (2).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3).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控制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从实验的设计、装置、操作到数据处理,所有环节都应进行多方面实验思想的教育.“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在乎抛物体实验中非常突出.如装置中斜槽末端应保持水平的控制;木板要竖直放置的控制;操作上强调小球每次都从斜槽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释放的控制;在测量小球位置时对实验误差的控制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重复多次实验,进行共性分析、归纳分类,达到鉴别结论的教育目的,同时还能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2).在理解平抛物体运动规律是受恒力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时应注意到“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这方面的问题,我国东汉的王充(公元27~97年)历尽心血三十年写成《论衡》一书,全书三十卷八十五篇约三十万字,已有精辟论述.以此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精神的美德教育. 二、教学重点 1.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学习和借鉴本节课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难点 平抛运动的规律和理解平抛的定义 四、教学方法

《平抛运动》教学设计

《平抛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物理》必修模块物理二第一章第三节。平抛运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具体问题的应用,对后面斜抛等曲线运动的学习及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有影响。前面学生通过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学习已有初步的理论基础,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认识平抛运动的初步特征。运用实验探究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平抛运动的特点及规律。所以在本节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学生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讨论。 2、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能分别以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起方向的位移为横坐标和纵坐标,描绘做抛体运动的物体的轨迹。要求学生知道平抛运动的受力特点;知道用实验方法得到平抛运动轨迹的方法;理解确定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方法;知道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独立性和同时性;体会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 3.教材分析 《平抛运动》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中的第二节。教材对平抛运动的讲述分为三个层次:(1)通过讨论与交流和生活实际现象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初步了解平抛运动;(2)通过实验的分析和利用已有的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建立研究平抛运动规律的物理模型,掌握平抛运动的速度、位移的计算推导;(3)通过理论上定性和定量分析实验和频闪照片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并且能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这样安排,比较注重体现探究实验,比较注重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相结合,将复杂的物理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明白,物理规律不仅可以直接由实验得到,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心理特征 作为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学生对于高中物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具有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再惧怕高中物理。而对于新的物理知识,有了更强的求知欲望。 2.知识和能力特征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合运动、分运动以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所遵循的规律;知道了一般的曲线运动的特点,并有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来处理曲线运动;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可能较难理解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和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学生在学习中 可能会采取的学习策略:分组讨论,向教师寻求帮助,实验探索,总结反思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