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盐酸氨溴索在机械通气患者行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观察

盐酸氨溴索在机械通气患者行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观察

盐酸氨溴索在机械通气患者行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观察

盐酸氨溴索在机械通气患者行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0-10-29T16:37:53.3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8期供稿作者:张秀英房小利梁月月[导读] 探讨呼吸机使用期间适宜的气道湿化方法,以降低痰粘稠度及痰培养细菌阳性率。

张秀英房小利梁月月(赣榆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赣榆 222100)【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8-0144-02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机使用期间适宜的气道湿化方法,以降低痰粘稠度及痰培养细菌阳性率。

方法将70例机械通气超过5d的患者分实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使用呼吸机湿化装置湿化;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盐酸氨溴索行持续气道湿化。结果实验组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出血、肺部感染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机械通气患者联合使用盐酸氨溴索行持续气道湿化明显优于传统的方法。【关键词】盐酸氨溴索机械通气持续气道湿化传统的机械通气湿化是常规使用呼吸机加温湿化装置。由于神经外科患者往往需要脱水剂,加之上呼吸道加温湿化功能丧失,吸入干燥空气,水分丢失增加可达800ml/d [1],传统的湿化方法显然湿化不足,易造成痰液干燥结痂,导致呼吸道阻塞,则更为感染创造条件。笔者于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对我科行机械通气患者在传统湿化方法上采用盐酸氨溴索持续气道湿化,与传统方法比较,现将方法与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研究对象纳入标准:颅脑疾病;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8分;有人工气道,并使用一次性气管切开导管;机械通气>5d。排除标准:已有肺部感染;使用机械通气前有误吸史;再次使用呼吸机;既往有慢性肺源性疾病。符合标准者70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24例;年龄16~73(41.9±

2.1)岁,GCS评分3~8(5.4±0.6)分。呼吸机使用时间1~10(6.6±0.4)d。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昏迷程度、呼吸机功能及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实施方法对照组:使用呼吸机(C100,美国纽邦)时常规方法安装一次性呼吸回路,接一次性气管切开导管口。一次性呼吸回路7d更换,湿化器内液体每天更换,不足时,随时添加。试验组: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用50ml注射器抽取0.45%生理盐水50ml+盐酸氨溴索30mg,连接延长管及去除针头的头皮针,将头皮针细管自呼吸机Y型管的侧孔穿入,自Y型管接头中穿出3~5cm,再与气管切开导管口连接。头皮针与Y型管侧孔衔接处要妥善固定,保证密闭不漏气,且不易脱出。置注射器于微量泵(SP-500,日本JMS公司生产)上,调节泵速为3~5ml/h。注射器、液体用毕更换,延长管、针头每天更换。根据室内温度、湿度及痰液粘稠度调整泵速。

1.2.2

评价方法①痰痂形成指吸痰时吸出痰痂堵塞内套管。②刺激性咳嗽指在气道湿化过程中发生连续咳嗽或呛咳。③气道粘膜出血指发现痰中带血丝或血痰。④肺部感染指持续发热,体温超过38.3℃,白细胞10×109/L,肺部听诊有湿罗音,胸部X片显示肺纹理增多、增粗,呼吸道有脓性分泌物 [2]。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发生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出血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部感染发生率两组也存在差异(p<0.05)

3 讨论

3.1

机械通气要借助人工气道得以实现。通常情况下,呼吸道内湿度与温度是稳定和恰当的,人工气道的建立虽然减少死腔通气量,使通气效果明显提高,但丧失了呼吸道的加温、湿化作用,分泌物不易排出,而呼吸道的抗感染力明显下降,还可使肺表面的活性物质遭到破坏而导致肺顺应性下降,从而引起或加重缺氧、炎症[3]。所以,加强人工气道湿化非常重要。

3.2

两种气道湿化的比较湿化液有减少粘液同支气管壁的黏着性,增加吸入气体的湿度,有润滑支气管壁的作用,能促进痰液稀释和排出。0.45%生理盐水属低渗溶液,水分蒸发以后,留在呼吸道内的水份渗透压符合生理需要,较少引起刺激性咳嗽,并且缩短了咳痰时低氧血症的持续时间,部分患者能自行将痰咳出,大大减少了气管粘膜损伤出血的危险[4]。而0.9%生理盐水,当其进入呼吸道后水分蒸发,成为高渗溶液,氯化钠沉积在支气管壁上,影响纤毛运动,痰液脱水变稠而不易咳出,甚至形成痰痂、痰栓,使呼吸道防御功能减弱,肺部感染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

盐酸氨溴索是一种溶解粘液的祛痰药,能裂解痰中酸性粘多糖,抑制酸性粘多糖在腺体杯状细胞中的合成,增加支气管腺体分泌,刺激Ⅱ型腺泡上皮细胞分泌表面活性物质,有利于支气管上皮的修复,从而调节浆液和粘液分泌,降低痰液粘稠度,改善纤毛上皮粘液层的运输功能,促进患者呼吸道粘液的正常分泌[5],从而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和痰痂的形成。此外,盐酸氨溴索还有抗氧化作用,协同抗生素的作用,使抗生素在肺组织(血浆)浓度比值上升,缩短抗生素治疗的时间[6]。

综上所述,盐酸氨溴索持续气道湿化,对气道刺激小,可减少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出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降低机械通气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容,陈克芳,廖燕.气管切开并发呼吸道梗阻的原因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0,12(16):21.

[2]肖正伦.危重症监护医学与ICU[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208-210.

[3]俞森洋,张文娟.现代呼吸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426-427.

[4]苏春燕.气管内滴入生理盐水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63.

[5]张爱知,马伴吟.实用药物手册[M].第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6-97.

[6]朱科明,李深,邓小明.沐舒坦对危重患者肺功能的保护[J].中国急救医学,2001,(1):59-60.

人工气道湿化方法的研究与进展

人工气道湿化方法的研究与进展 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是解决呼吸道梗阻,抢救及治疗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措施,但对于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后,不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就丧失了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功能。易使气管导管及呼吸道形成痰痂,引起气道堵塞,黏膜干燥,增加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等。因此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湿化尤为重要,气道湿化的方法也逐渐的增多,本文就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传统的气道湿化方法 1.1简易气道湿化方法用无菌生理盐水或灭菌注射用水浸泡过的纱布将人工气道口直接覆盖,然后通过中心供氧连接气泡式的流量表湿化瓶,再用鼻导管与人工气道相连进行吸氧。 1.2间断推注湿化法间断推注湿化法是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湿化液,取下针头,每1~2 h向气管内滴注3~5 mL湿化液。间断推注湿化法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工气道的干燥失水。但不能满足气道持续湿化的要求。由于刺激性的咳嗽把部分湿化液咳出,影响了湿化效果,使痰液变得黏稠甚至结痂,不易咳出,使吸痰次数增加,吸痰时间延长,容易导致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增加肺部感染的发生率[1]。 1.3一次性输液器持续湿化法龚俊等[2]将一次性输液器按输液法排气,剪掉针头,在远端打一个结形成盲端,然后在盲端处用5号针头扎一个孔,将输液器盲端插入气管套管内壁5~8 cm处。调节滴速2~3滴/min,持续滴入湿化液。 1.4微量泵持续湿化法张洪霞[3]将装有湿化液的50 mL注射器、微量泵、一次性延长管、一次性头皮针。按常规静脉注射方法连接好,剪去头皮针的针头,将头皮针的细管置于气管套管内3~5 cm,24 h不间断地均匀地向气管套管内滴人湿化液。武淑萍等[4]将60例老年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30例采用输液泵控制持续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传统间断或定时气道湿化,最后通过连续观察后证实,试验组形成痰痂和发生刺激性咳嗽及气道出血的例数、次数都明显少于对照组。 1.5氧气雾化湿化法林惠华等[5]将167例开胸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氧气雾化湿化组和超声雾化湿化组进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氧气雾化湿化组在减少日均痰吸出量及日均吸痰次数等方面疗效优于超声雾化吸人组。氧气雾化比较柔和持久,刺激性小,舒适度好,患者容易接受。 2持续被动湿化法 人工鼻湿化法:钟艳[6]通过对40例呼吸衰竭后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脱机锻炼的患者,进行常规气道湿化法和人工鼻(美国:泰利福)气道湿化法,

气道湿化

气道湿化 1湿化液的选择 临床常用的湿化液有氯化钠注射液、灭菌注射用水、1.25%碳酸氢钠、沐舒坦等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抗生素等。 2010年美国呼吸病协会关于机械通气病人气道吸痰临床实践指南明确指出:不要在气管内吸痰前常规滴注生理盐水。灭菌注射用水为低渗液体,对痰液的稀释能力较强,但若长期过度湿化,可阻碍气体与呼吸膜的接触导致氧分压降低。适用于痰液黏稠、气道失水多及高热、脱水病人。 临床常用的气道湿化药液为沐舒坦,是溶解黏液的祛痰药,一方面可以促进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产生表面活性物质,改善肺通气和呼吸功能;另一方面,作用于呼吸道分泌细胞,调节黏液性及浆液性物质的分泌,促进排痰,降低呼吸道感染.若联合使用抗生素会强化抗生素的效果,缩短其使用疗程。雾化吸入抗生素使局部血药浓度增加,增强杀菌效果,并且减少对全身各系统器官的毒副反应.但长期大剂量地应用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增加了耐药菌产生的概率,也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对于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可雾化吸入抗生素,临床医护人员可根据病人的病情和痰液的性状选择合适的湿化液进行气道湿化. 2湿化方式选择 气道湿化方式包括对空气的湿化、湿纱罩覆盖、气道内湿化以及人工鼻的使用。

2.1空气湿化 利用直接加温、加热湿化空气或者拖地、洒水等方式湿润地面等方式增加房间中空气的湿度,是一种间接的湿化方法,保持室内温度为20℃~22 ℃,湿度为60%~70%。 2.2湿纱罩覆盖 传统的生理盐水湿纱布覆盖气管切开处,可增加吸入气体的湿度,防止灰尘进入,当病人出现咳嗽或喷痰时,或者每次医护人员吸痰时都会揭开纱块,从而增加了外源性感染的机会。部分学者将气管切开保护罩和气道湿化面罩进行改良,降低感染率。 2.3气道内湿化 使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可以降低人工气道病人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痰细菌培养阳性率,湿化效果明显优于间断湿化。 但此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在导管的同一位置湿化,导管内其他位置可能形成痰痂或黏痰。上呼吸道可提供75%的热量和水分给肺泡,当上呼吸道不能对吸入气体进行加温湿化时,电热恒温湿化器可补偿丢失的热量和水分,保证机体吸入适宜温湿度的气体,减少支气管痉挛发生率。 加热器管路中由无加热丝转为使用加热导线,加热导线的管路可控制吸入管道气体的温度,保持离开湿化罐的气体温度在32 ℃~36 ℃,避免气体在吸、呼两条管道内形成大量冷凝液,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荷兰感染预防机构(WIP)推荐使用带有加热丝

气道湿化指南

2012气道湿化指南 2014-02-08呼吸重症 美国呼吸治疗协会临床实践指南——有创机械通气和无创机械通气时的气道湿化:2012 AAR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Respir Care, 2012, 57(5):782–788. 译者:中日友好医院ICU 孙菁夏金根 1.有创通气患者均应进行气道湿化。 2.主动湿化可以增加无创通气患者的依从性和舒适度。 3.有创通气患者进行主动湿化时,建议湿度水平在33~44mg H2O/L之间,Y型接头处气体温度在34~41℃之间,相对湿度达100%。

4.有创通气患者进行被动湿化时,建议热湿交换器提供的吸入气湿度至少达到30mg H2O/L。 5.不主张无创通气患者进行被动湿化。 6.对于小潮气量患者,例如应用肺保护性策略时,不推荐使用热湿交换器进行气道湿化,因为这样会导致额外死腔的产生,增加通气需求及PaCO2 。 7.不建议应用热湿交换器以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HMV 1.0 概述 有创通气时因上呼吸道被旁路,湿化对于预防低体温、呼吸道上皮组织的破坏、支气管痉挛、肺不张以及气道阻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某些严重情况下,气道分泌物的过于黏稠可导致气管插管阻塞。然而,目前仍无明确观点表明额外的加热、加湿对于无创通气具有明确的必要性,但是湿化的确可以增加无创通气患者的舒适度。 两种湿化装置可以用于有创通气患者吸入的气体的加热湿化,主动湿化是指通过加热湿化器进行主动加温加湿,被动湿化是通过热湿交换器(人工鼻)来进行的。目前有三种类型的热湿交换器或者人工鼻:疏水型、亲水型和过滤功能型。 主动加热湿化器通过对吸入气体加温并增加水蒸气的含量来进行加温、加湿。被动加热湿化器(人工鼻)的工作原理是指通过储存患者呼出气体中的热量和水分来对吸入气体进行加热湿化。

机械通气与气道管理

机械通气与气道管理 机械通气是提供呼吸支持的重要方式。可以代替、控制或改善自主呼吸,起到增加肺容量和肺泡通气量,改善换气功能,减少呼吸肌做功等作用。 一.适应症 1.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 2.呼吸肌无力或麻痹状态 3.用于预防目的的机械通气治疗 4.呼吸系统的急危重症 二.相对禁忌症 1.大咯血或严重误吸引起的窒息性呼吸衰竭者,应尽量清 除血液或误吸物后,再施行机械通气,否则正压通气只 会加重血块对气道的阻塞 2.气胸与纵膈气肿未行引流者、肺大泡、急性心肌梗死伴 心功能不全者 3.肺组织功能完全丧失,尤其是换气功能严重障碍者,呼 吸机治疗没有效果 三.呼吸机的临床分类 1.吸气向呼气转换定压型——压力切换 定容型——容量切换 定时型——时间切换 2.呼气向吸气转换混合多功能型控制型辅助或同步型辅助 /

控制型( A/C ) 3.通气频率常频呼吸机 高频呼吸机(通气频率 >60/min )四.机械通气的模式与选择 1.控制通气(CV)呼吸机通过特定的方式,有节律周期强制 性为患者通气不考虑患者的自身呼吸状态,即完全由呼吸机控制患者的呼吸。该方式适用于有严重呼吸抑制或呼吸暂停的患者。 2.辅助通气( AV )通气方式为呼吸机根据患者吸气的频率进 行通气,而不是由呼吸机控制通气频率。 3.辅助 /控制通气( A/C )使用该通气时,一般预先根据潮气 量的大小以及患者所需的通气量,设定最小的通气频率或每分钟通气量,如患者自主呼吸的频率小于该最小通气频率或其每分钟通气量低于最小每分钟通气量时,则呼吸机转换为控制通气,保证了在患者自主呼吸减弱时提供足够的通气量4.间歇强制通气( IMV )通气方式为控制呼吸和自主呼吸相结 合的一种通气方式 5.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IMV )该通气方式为一种类似于 IMV 的通气方式,它们之间差异在于 IMV 的强制通气由呼吸

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指南试题

@常宁现代妇产医院 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呼吸机相关肺炎():建立人工气道()并接受机械通气时发生的肺炎,包括发生肺炎48h内曾经使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者。 2、人工气道():为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其他气源之 间建立的连接,分为上人工气道和下人工气道。上人工气道包括口咽气道和鼻咽气道,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 3、加热湿化器():将无菌水加热,产生水蒸汽,与吸入气体混合,使吸入气体加温、加湿的装置。 二、填空题 1、为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对于患者的管理若无禁忌症,患者床头 应抬高,以 _________ 为宜。 2、预防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应定时进行口腔卫生护理,至少每一次,尤其对经口气管插管的患者。 3、患者使用呼吸机时,应选择型号合适的气管插管,并常规进行气 囊压力监测,气囊压力应保持在。 三、多项选择题 1、《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指南》规定了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以及:() A医务人员管理 B 患者管理 C 气道管理 D 器械的消毒或灭菌管理

常宁现代妇产医院E环境管理以及监测管理 2、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对于医务人员的要求正确的是: A开展呼吸机相关诊疗工作的科室,应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 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 B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 C医务人员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掌握不同病原体的主要传播途径和相应隔离措施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D医务人员出现呼吸道感染综合征,应坚持操作工作。 E从事呼吸机相关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每年宜接种流感疫苗。 3、预防呼吸机肺炎患者的管理,做法正确的是: A宜使用含有0.1%-0.2%氯己定的消毒剂漱口、口腔粘膜、牙齿擦拭或冲洗。 B实施肠内营养时,应避免胃过度膨胀,宜采用远端超过幽门的鼻饲管,注意控制容量和输注速度;条件许可时应尽早拔除鼻饲管。 C应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D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者,应采取接触隔离措施。 E应常规使用口服抗菌药物进行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 四、简答题: 1、预防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措施中,如何进行患者气道的管理?

12呼吸机清洗、消毒与维护管理制度

呼吸机清洗、消毒与维护管理制度 清洗与消毒 1、呼吸机外置管路及附件应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2、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呼吸机时,应当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口罩、帽子、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镜。 3、呼吸机的外表面应用湿润的纱布擦拭即可(每日一次)。污染严重和呼吸机用毕消毒时,须用75%酒精擦拭,触摸屏式操作面板,应用湿润的纱布擦拭即可(每日一次),切勿使液体进入呼吸机内部。 4、应尽可能将连接部分彻底拆卸,仔细检查管道内有无痰痂、血渍、油污及其它污物,管路消毒前应按要求清洗干净,管路中有痰痂或血渍等赃物,需要用含酶液浸泡后使用专用刷彻底清洁干净。 5、呼吸机使用过程中,装有过滤纸的湿化器应更换内衬过滤纸并及时更换湿化液(使用中的呼吸机湿化器内的湿化液应每天更换,以减少细菌繁殖)。为避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呼吸机被腐蚀损坏,每次使用后应倒掉湿化器内的液体,浸泡消毒晾干备用。 6、特殊感染患者使用的呼吸机管路(包括结核分支杆菌、AIDS病毒、乙肝病毒、MRSA、MRSE等耐药菌群感染等)应单独进行清洗、消毒。 7、如临床怀疑使用呼吸机病人的感染与呼吸机管路相关时,应及时更换清洗、消毒外置管路及附件,必要时对呼吸机进行消毒。 8、将清洗干净的管路及附件浸泡在有效的消毒液中,浸泡时要将全部浸泡在消毒液中,管路不应有死弯,中空物品腔内不应有气泡存在,一般病人用后使用含氯消毒剂500mg/L浸泡30分钟,特殊感染患者用后使用含氯消毒剂1000mg/L浸泡30分钟(且要单独清洗消毒)。 9、消毒处理过程中应避免物品再次污染。用化学消毒剂消毒后的呼吸机管路应用无菌蒸馏水彻底清洗。 10、呼吸机各部件消毒后,应干燥后才可保存备用,且备用时间不能超过一周。 11、呼吸机内置回路应由器械科定期保养维修,时间按各厂家的要求而定,定期更换呼吸机的皮囊、皮垫、细菌过滤器等,呼吸机每工作1000小时,应全面进行检修及消耗品的更换。 12、其它特殊部件: 1)呼吸机主机或空气压缩机的空气过滤网:需每日清洗以防灰尘堆积造成细菌繁殖。 2)呼吸机内部可拆卸的呼气管路:应根据各厂家提供的方法进行清洗消毒。 3)可拆卸的流量传感器:各种呼吸机的流量传感器应根据厂家的要求,严格更换、清洗消毒。 4)呼吸机吸入端或呼出端的细菌过滤器、供气模块滤网、冷却风扇过滤器、防尘网等部件可根据厂家要求或按需进行清洗更换。 5)根据产品说明定期清洗防尘网垫。 6)呼吸机湿化罐内加入湿化液应为无菌蒸馏水,使用过程中应适时添加保持一定水位,湿化罐中

研究生论文极低体重儿机械通气的气道管理方法研究

极低体重儿机械通气的气道管理方法 研究 【导读】极低出生体重儿机械通气的气道管理方法研究。方法: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86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机械通气的气道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管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气道管理,改变姿势,复苏囊的面具敲背,使用全自动清洗机清洗和消毒呼吸机管安装在备份后在无菌薄膜袋。两个儿童群体的分析结果,在心率,经皮氧饱和度(TCSO2)呼吸道感染的平均数目, 机械通气24小时发绀和呼吸暂停时间,儿童和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治愈和死亡。结果:与对照组,TCSO2动脉血氧分压, PaCO2的升高儿童的治愈率,人力资源,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频率,持续时间,机械通风和减少发绀和呼吸暂停。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机械通气的气道管理方法的改进,可以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婴儿呼吸系统疾病,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新生儿的分类[]R47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 4721(2011)-130-0206(a) 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指<1500克新生儿[1]。由于早产儿出生后,能力,以适应外部环境和抗病能力比足月的区别器官生理功能的不完善和不成熟的发展。特别是在呼吸系统不完善,肺表面活性物质,容易引起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治疗,有效的气道护理是机械通气成功的关键。我院新生儿科的8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机械通气的实施两种不同的气道管理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极低出生体重儿在我们医院从 月?2010 年 12 月新的儿科收治 86 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 46 例, 女40例,胎龄 28?32周;出生体重 <千克 35例, 51例体重 1000?1500克;与原发疾病:胎粪吸入征 20 例, 36例重症肺炎, 肺透明膜病 20 例,10 例感染性休克。在孩子的家庭知情同意,划 分成的观察组和对照组,于 2008 年 1 月?二零零九年一年六月为 对照组,在 2009年七月 ?二零一零年一年的 12月作为观察组,两 组儿童与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原发疾病的分布,一般的数据, 通过统计分析, P>0.05 无统计学显着差异,这表明,研究结果具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两组新生儿的日常护理手部护理,观察病情,疾病过程 中的心电,呼吸,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TCS02 )连续监测,并给予温 暖,营养支持,预防感染,加强基本护理,机械通气呼吸支持。 两组患儿在机械通气选择了“拖”的婴幼儿呼吸机,直径 RUSCH 气管 2.5?3.0 毫米经口气管插管, 风模式“通气PEEP 同样的病, 呼吸参数时间间隔和方法,痰和 一致 两组患儿的气道湿化气道管理方法。 1.2.2组:①婴儿仰卧位,常规用手敲击敲击回“ 84”浸泡消 毒,呼吸机管道干燥后待用。观察组:①患者取仰卧位,俯卧位, 侧卧位改变,仰卧放置在后面的新生儿血压袖带,心电监护仪, 2008 年 1 0?24 小时专业的机械通风,通

人工气道湿化管理的研究

人工气道湿化管理的研究 当前,在呼吸疾病以及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人工气道湿化问题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从湿化液的选择、湿化方法、湿化效果等评价三方面出发,就人工气道湿化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今后的人工气道湿化工作提供可靠参考。 标签:人工气道;湿化管理 人工气道是在空气与生理气道之前建立一种确保患者气道通畅的连接。正常情况人们的鼻腔呼吸道黏膜具有湿化、加温气体的功效,但建立起相应的人工气道时,气管与支气管便担负起了加温、湿化吸入气体的责任。其中,合理湿化人工气道,不但可达到稀释痰液,使其及时排除体外、确保患者呼吸顺畅的作用,而且还能湿润气道,具备抗菌消炎、预防肺部感染等显著功效。由此可知,在危重症患者的呼吸道管理过程中,人工气道湿化具有重要意义。 1 人工气道湿化液的选择 1.1生理盐水生理盐水属等渗液体,主要作用是使气道的纤毛与黏膜的功能维持在正常状态。经过失水后,生理盐水就会发生浓缩,大大增强了对气道的刺激。其中浓度为0.45%的氯化钠溶液在经过浓缩后,浓度与生理盐水相接近,但对气道产生的刺激作用要明显小于生理盐水,通过将其作为人工气道的湿化剂,可从患者的气道黏膜细胞中吸收水分,达到促进痰液稀释与排出的目的[1]。 1.2无菌注射用水无菌注射用水为一种低渗的液体,通过采取湿化吸入的方式,能够向患者的气管黏膜提供充分的水分支持,进而使纤毛与黏膜的功能处于正常状态。此种湿化液通常应用在高热脱水、气道分泌物粘稠的患者身上。据相关研究报道,控制无菌注射用水的湿化量在200ml便可取得优于生理盐水的效果。但注射用水会产生比较大的刺激,一旦使用量过大,极有可能导致黏膜细胞水肿,大大增加气道阻力。 1.3 α-糜蛋白酶稀释液此种稀释液溶解痰液的原理便是对痰液中的粘蛋白进行溶解,通常应用在痰液粘稠或存在痰栓而难以将痰液自行咳出的患者身上[2]。但相关研究人员支出此种气道湿化液会对患者的气道黏膜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 1.4盐酸氨溴索盐酸氨溴索又被称为沐舒坦,可有效降低痰液的粘附力,在促进痰液排出的基础上,达到显著的改善危重症患者呼吸状况的功效。 2 人工气道湿化的方法 2.1气管内直接滴注法①间断给药法:采用一次性的注射器,抽取5~20ml 湿化液后将针头去掉,然后将3~5ml的湿化液滴入气管中,1~2h滴入1次。

无创呼吸机临床应用与管理

一、机械通气的历史 从1926年开始,Drinker发明了铁肺。1958年,正压通气应用于临床。在以后的50年里,逐渐开始了各种通气模式的研究。1992年,Zapol提出了“容积损伤”,提出了呼吸机相关的肺损伤称为“气压容积伤”,从而提出小潮气量通气的模式。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智能化和电子制造技术的发展,很多新的通气模式开始应用于临床。 二、机械通气的概念 左边的两个图是有创通气的模式,右边的一个图是无创通气的模式。有创通气不管是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或者经鼻的气管插管,以及气管切开的模型,对病人都是有创伤的。而无创通气是指不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而增加肺泡通气量的一系列辅助通气方法的总称,它包括经面/ 鼻罩进行的无创正压通气、负压通气及高频通气等技术。

左边一幅图是铁肺,患者躺在机器里,使肺内压低于外界大气压,从而使得气体进入肺内,通过负压使患者胸廓抬起来,最开始用来治疗小儿脊髓灰质炎的病人。后来出现胸甲肺(中图)、负压呼吸机(右图),都是通过负压,使胸廓抬起来,打开肺的容积。这些方法都是无创通气的方法,也是比较符合人体正常 生理的一些方法。 三、无创机械通气的分类 机械通气可以分为有创通气和无创通 气。无创通气可以分为高频通气、正压通 气和负压通气。其中,正压通气就是现在 所说的无创呼吸机的BaPAP、CPAP。正 压通气可以分为双水平和单水平,BaPAP属于双水平的,在呼气时给予一个压力,在吸气时给予一个给高的压 力,使气体容易进入肺内。单水平,包括 CPAP(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和APAP(自 动气道正压通气)。铁肺是一个负压通气 的模式。

无创通气的目的是通过呼吸支持纠正致命的低氧和/ 或高碳酸血症,为病因治疗争取时间。由于该技术在辅助通气过程中能够保持上气道的完整,有效减少或避免气管插管或切开相关的并发症,特别是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高二氧化碳及低氧性急性呼吸衰竭的救治。 使用无创通气的治疗目标是为了让患者的上气道打开。从这四幅图可以看出,左上图是一个正常人,他的上气道是打开的,气体能通过鼻腔进入他的气道管。而右上图的患者因为舌后缀,舌根和气道之间形成了一个阻塞,气体无法通过鼻腔进入气道。我们通过使用鼻面罩,给予一个压力,气体在压力的帮助下使舌根向前移动,气道打开,气体能够顺利地进入气道。 通过三维重建的方式使用持续性正压通气之后气道大小的变化。左图是没有使用正压通气时,气道是比较小的。而右图在使用15厘米水柱的持续正压通气之后,气道打开了。 四、无创通气治疗的原理 (一)原理 1. 减轻呼吸负荷 2. 对抗内源性PEEP 3. 增加通气量 4. 为抗感染争取时间 5. 去除上气道阻塞

ICU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的管理

ICU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的管理 人工气道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由此而导致的并发症也引起了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本文对ICU人工气道管理中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人工气道管理中针对高危因素的处理措施,提高人工气道的管理水平,以期尽量降低临床使用人工气道的风险。 标签:人工气道;高危因素;处理策略;气道管理;ICU 人工气道是在抢救患者生命的紧急情况下,为了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它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 随着人工气道在临床应用的日渐广泛,人工气道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相关并发症也越来越多,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笔者以我院ICU 2010年3月~2011年7月建立人工气道的7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管理过程中的存在高危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人工气道的风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ICU 2010年3月~2011年7月建立人工气道的7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气管插管57例,气管切开21例;男49例,女29例,年龄29~85岁,平均(69.35±7.92)岁。行气管插管的全部病例均符合适应证。 1.2 人工气道管理方法 1.2.1 位置管理人工气道建立后,应根据患者情况将气管插管予以稳妥固定,防止插管损伤周围皮肤及黏膜。用无菌胶布粘贴在外露的气管处,以记录外露长度,便于及时发现气管位置变化,交接班时应检查气管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应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导管维护方面的宣教,防止患者在行动过程中或者家属在护理过程中碰触导管而发生移位;患者处卧位时应将患者头部后仰,降低气管插管压迫咽部,根据患者病情,适当变换体位以降低导管长期刺激同一局部而发生损伤,同时变换体位利于痰液引流;对气管切开患者应在固定气管套时应松紧适宜,固定后以颈部轻度运动,能在导管和系带之间放下一指为宜。插管后48h内应严防套管滑脱或移位。 1.2.2 气囊的管理气囊是否放气一直是呼吸治疗比较难以决策的问题,目前临床医师大多不主张气囊进行常规性放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气囊间歇放气如果是必须进行的,应在排除气囊气体的同时对气囊内的滞留物进行彻底清除。气囊处于充分充气状态时,患者方能进食,气囊压力维持在18.4mmHg~21.8 mmHg,可有效保证通气和预防气囊对粘膜造成压迫性损伤,在进食时应安排患者处半坐卧位,尽量防止误吸或食物反流的发生。

呼吸机的使用及管理

心内直视手术后,往往需要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适宜的机械辅助呼吸,可使病人呼吸作功大为减少,帮助病人进行气体交换,改善其换气功能,减轻心脏负担,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促进呼吸循环功能的恢复,并维持酸碱平衡,这对于心肺功能不全病人的恢复极为重要。 (一)呼吸机的类型 临床上根据吸气与呼气切换原理,将呼吸机分为定容型、定压型和定时型三种。现代呼吸机以预定输出容量为主,辅以各种压力、时间等条件,以电子控制、气体驱动的方式组成适应范围广泛的多功能呼吸机,目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即为该类型呼吸机。 (二)通气方式的选则 应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呼吸方式,一般原则是在病人自主呼吸没有恢复之前,采用控制呼吸( CMV),自主呼吸恢复后可改用辅助呼吸(AMV)或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SIMV),随着病人自主呼吸的增强,逐渐减少辅助通气,最后完全撤机拔管。 在病人出现特殊病理变化时,应选择适宜的通气方式。 1. AMV:与患者自主呼吸同步,呼吸机随着患者的吸气运动,靠着弱小的吸气压或吸气量起动。但AMV和患者的自主呼吸有0.2秒以上的时差,所以自主呼吸过快(>25次/分)时,施用AMV有困难,辅助呼吸效果亦欠佳。 2.呼气末正压(PEEP):呼吸机呼气出口处增设一阻力,使呼气结束时压力速降到所需值,使气道保持正压。其作用为增加残气量,预防肺泡蒌陷,改善通气和灌注比例并增加动脉血氧。 PEEP在低氧血症、呼吸窘迫综合征、肺不张及肺水肿时常用。但使用PEEP时应注意,血容量不足时可因静脉回流受限,影响血压和心排血量;对阻塞性肺疾患者,因增加残气量而使二氧化碳潴留增加;对原有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者因静脉回流受阻,左房压力增加而致症状加重;如原有张力性气胸或肺大泡者,因肺泡内压增加可加重或发生气胸。 PEEP常用压力为5~15cm H 2 O。应用PEEP时,成人从5cmH 2 O、婴儿从2 cmH 2 O开始,逐步加大至动脉血氧水平满意,但不宜超过15 cm H 2 O,否则有上述弊端。待低氧血症改善、病情稳定后,可先将FiO 2 渐降至40%,然后再逐渐降低PEEP。若降低PEEP后,PaO 2 下降在原来的20%以内,90%的病人可以接受。3.持续气道正压(CPAP):呼吸机在吸气期和呼气期均向气道内输送恒定正压气流,压力一般为5~10 cmH 2 O ,主要作用为增加肺活量和吸气力量,预防肺不张和消除肺水肿。常用于婴幼儿心脏外科手术后,也可作为撤离呼吸机过程中的辅助措施。 4.吸气末屏气(EIP):也称吸气坪台(plateau或platform),是在吸气末呼气前,呼气阀继续关闭瞬时再行呼气,可使潮气量分布均匀,调整气体分布不均和通气不足,减少无效腔量和V D /V T 。当病人气道阻力升高、肺顺应性差或通气不足时,EIP可使吸气分布均匀,改善V A /Q C ,减少V D /V T 。EIP 的时间一般在0.2~2秒,但EIP可增加呼吸道平均压和降低血压,所以延长EIP的时间以不影响血压为宜。5.深吸气(SIGH):又称叹息,即每隔一定时间呼吸机增大潮气量1.5~2倍。这适用于长期带呼吸机的病人,由于长时间应用恒定的呼吸频率和潮气量,可致扩张不足的肺泡陷闭,顺应性下降,此时虽通气量不变,但换气功能却逐渐减退,而导致动脉血氧下降,此时加用SIGH可使蒌陷的肺泡复张,以恢复并达到满意的换气效果。 (三)主要工作参数的预置 1.潮气量(V T ):机械通气时,V T 成人可按8~10ml/kg,小儿应稍高,一般12~15ml/kg,开始时一般调节在较高水平,以后按血气分析调整。 2.呼吸频率(RR):成人一般为12~20次/分,1~3岁为20次/分,1岁内为25次/分,新生儿应为30次/分。然后根据血气情况作相应的调整。 较大的潮气量和较慢的呼吸频率可减少死腔量,有利于气体交换,并可有效地防治肺不张。 3.吸/呼比(I:E):一般为1:1.5~2。如有阻塞性通气障碍,应适当延长呼气时间(I:E为1:2~3),同时提高通气压力,增大潮气量,减慢呼吸频率。如有限制性通气障碍,应延长吸气时间(I:E为1:1~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实践方案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实践方案 一、目的:维持呼吸道正常的生理功能,稀释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病人 舒适。 二、人工气道湿化的临床指征: 所有开放人工气道的病人(住院)都应按需进行气道湿化。 三、评估: 1、患者生命体征状况,包括体温、呼吸、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内容。 若患者血氧饱和度≤95%,暂缓进行气道湿化。 2、患者痰液的性状; 3、患者气道是否通畅,有无湿化禁忌证(如气道阻塞); 4、湿化需求,根据人工气道建立方式、治疗时间、病人病情需求,选择不 同的湿化方式。 四、用物选择及注意事项: 1、湿化设备的选择 (1)人工鼻(HME):见图1-3。 图1 完整包装图2 气切患者使用中图3 气管插管患者使用中HME的原理是模拟人体湿化系统机制,将呼出气体的热量和水分回收后对 吸入气体进行加温、加湿并充分滤过,维持气道纤毛系统功能,保持温度和湿度 恒定。 HME使用简便,将HME 置于人工气道口,常规每日更换一次,污染或堵 塞时随时更换更。 HME主要适合于病人的短期治疗(气管插管或塑料气切套管)。人工鼻的 禁忌证:有明显血性痰液,痰液过多、过黏,呼出潮气量低于吸入潮气量70%

的病人,小潮气量通气病人,体温低于32℃,自主通气量过高(>10 L/min),面罩漏气量过多的无创通气病人,以及接受雾化吸入治疗时。 注意事项: ①人工鼻一旦污染应及时更换; ②护士反复观察并调整人工鼻的位置,使其处于气管内管上方; ③应用人工鼻时,由于无效腔量的增加,可能会出现的高碳酸血症可导致通气不足。 (2)加热湿化器(HH):见图4。 主要用于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通过加热湿化器 使湿化液以蒸汽的形式与吸入气体混合,使进入气道 内气体的温度达37℃左右,相对湿度达100%。 图4 加热湿化器 注意事项: ①不定时观察记录加热湿化器湿化液的水位,若水位过低,及时添加灭菌注射用水;湿化灌加水过多或呼吸机管路内冷凝水积聚过多,可导致气道灌洗或人机不协调以及呼吸机性能异常,应及时清除湿化罐内过多的灭菌注射用水或是管道内的冷凝水; ②注意观察呼吸机相关设置和参数(模式、温度、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入气体的氧浓度、温湿度、吸呼比、气道阻力); ③加热湿化器设置或使用不当,可导致病人发热、气道灼伤; (3)气管切开面罩:见图5-8。 ①适用于长期带管(金属气切套管)患者。 ②由喉罩、连接管、药杯及氧气连接管四部分组成(见图6),使用前依次连接(见图7),接氧气后即可为患者使用(见图8)。 ③该装置即可进行氧气吸入,也可进行湿化或雾化吸入。氧气吸入时药杯里不加任何药液,湿化时药杯中加入湿化液即可,雾化吸入时遵医嘱加入雾化药。

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及护理

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及护理 科室:急诊

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及护理 械通气是借助人工装置——呼吸机的力量,产生或辅助呼吸动作,达到增强和改善呼吸功能目的的一种治疗措施和方法【l】。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病房中用于抢救各种原因所致呼吸停止和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是危重患者生命支持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2】。作为一种高风险治疗措施,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如果护理或操作不当,极易产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道狭窄等多种并发症,不仅造成患者脱机困难,延长住院周期,增加患者住院费用,更可致患者病死率增加。 1、监测 1.1 生命体征监测 监测患者的血压、体温、皮肤、尿量变化、意识、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等内容,并注意观察患者两侧胸廓的呼吸运动和呼吸音是否对称,观察呼吸的节律、频率是否与呼吸机一致,有无异常呼吸。 1.2 呼吸机监测 注意监测呼吸机的参数和工作状态,呼吸曲线是否正常,并及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如出现呼吸机报警和参数变化及时调整,确保呼吸机正常工作。 2、气道护理 2.1 严格无菌操作 气道切开及插管为侵入性有创检查,人工气道的建立增加了外界细菌入侵的机会;且由于机械通气患者病情危重,抵抗能力下降,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尽可能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3】。 2.2 固定气管导管 如患者昏迷程度较轻或意识清楚,则易由于耐受性差而吐管,不仅影响通气效果,还可损伤支气管黏膜。因此,在气管切开后,外套管固定带应打死结,并保持松紧以能通过1指为宜。并随时调节呼吸机支架,妥善固定呼吸机管道,使气管套管承受最小牵拉,防止牵拉过度致导管脱出。必要时可给予患者镇静类药物应用。 2.3 气道湿化护理 气管切开后,水分蒸发增加,且因为机械通气导致通气量增加,加速了气道水分的蒸发。如不及时气道湿化,则可导致黏膜干燥,气道分泌物干结,影响气道黏膜纤毛运动导致排痰不畅,导致呼吸道阻塞,在影响通气效果的同时也可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因此,应及时对气道进行湿化护理。首先,应保证患者有足够的液体摄入,并在气道内持续滴注湿化液;其次,可应用湿化器对气道进行湿化,在应用的过程中注意控制湿化器温度在32~36℃之间;另外,可应用生理

人工气道湿化方法概述

中央电大护理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人工气道湿化方法概述 学生:陈晨 学号:1534001263416 指导老师:胡丹

2017 年8 月 1 日 人工气道湿化方法概述 【摘要】目的探究人工气道湿化的重要性、方法、湿化液的温湿度及选择,并在出现并发症时采取措施。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结果人工气道湿化方法的选择对人体健康起到决定作用。结论应提高人工气道湿化的技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气道湿化;湿化液;护理;不良反应

人工气道是一种通过口、鼻或直接进气管置入导管而建立的气道通道。正常时,人体的呼吸道对吸入的气体有湿化和温化、过滤、清洁和保水作用。当人工气道建立后,上呼吸道完全丧失了以上各种功能,吸入气体完全由下呼吸道加温和加湿。湿化不足的气体进入气道引起呼吸道纤毛运动频率下降,使其清除分泌物的能力下降,分泌物不易排出,使肺部感染率身高,极易发生气管导管被阻塞。由于分泌物的阻塞,可出现肺不张、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致肺顺应性下降,造成通气量减少[1]。有实验证明,肺部感染伴随气道湿化极度的降低而升高[2]。因此,合理的呼吸道湿化是防止和减少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个重要措施。近年来,广大护理工作者对人工气道的湿化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几种气道湿化的方法,给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意见。 1气道湿化的重要性吸入气体未经温湿化而直接进入下呼吸道,导致患者气道黏膜损伤、纤毛运动受限、痰痂堵塞、肺部感染率升高等严重并发症[3]。气体湿化不足可以破坏气道纤毛和黏液腺、使假复层柱状上皮和立方上皮的破坏和扁平化、基膜破坏、气管支气管黏膜细胞膜和细胞质变性、细胞脱落、黏膜溃疡和气道损伤后反应性充血等。气道内绝对湿度低限为20mg/L。人工气道建立后,可以接受的低限为30mg/L。研究表明,在37℃时气道内的湿度为100%,即44mg/L 才能维持呼吸道黏膜纤毛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而临床常规流量设置不能达到这个标准。可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好患者气道内有效湿化的重要性。2湿化方法 2.1加热湿化器加热湿化器是呼吸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方法是将无菌水加热,产生水蒸气,与吸入气体进行混合,减少寒冷、干燥的空气对呼吸道黏膜的直接刺激,使气体进入呼吸道后温度逐渐升至体温水平,并可使相对湿度达到维持纤毛活动的生理要求,预防气道水分丢失过多所致的分泌物粘稠和排除障碍。在使用中建议做到以下几点避免湿化器温度过高而引起气道黏膜烧伤及气道狭窄痉挛。具体措施有:提高湿化器温度、缩短通气管道(因为气体在软管中传送时,每10cm传送管道,温度下降1 度),使湿化液的温度应该保持在32-35 ℃;提高室内温度,临床上建议室内温度在20-24 ℃;对痰液粘稠患者可配用雾化器,将装有所需药物的雾化液与呼吸机上的雾化装置和呼吸机管道相通,使用呼吸机雾化,每日2-3 次。湿化罐每周应消毒更换1 次,以保证湿化效果,避免感染。

机械通气过程中的气道湿化论文

?专家笔谈?呼吸道管理?机械通气过程中的气道湿化 王祎 许峰 左泽兰 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 通信作者:左泽兰,Email:zuozelan@126.com DOI:10.3760/cma.j.issn.1673-4912.2016.06.007 【摘 要】 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必须通过人工湿化来代替人上呼吸道的功能,良好的气道湿 化是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现阶段机械通气患者常用的气道湿化装置是加热湿化器和热湿 交换器。本文介绍两种湿化装置的优缺点,并在湿化效果、对呼吸机使用的影响和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的关系这几方面对两者进行了比较。临床工作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湿化装置,并且根据患者 的治疗效果随时进行调整。 【关键词】 机械通气;气道湿化;加热湿化器;热湿交换器 Airwayhumidificationduringmechanicalventilation WangYi,XuFeng,ZuoZelan PediatricIntensiveCareUnit,theChildren′sHospital,ChongqingMedicalUniversity,Chongqing400014, China(WangY,XuF,ZuoZL) 【Abstract】 Humidificationbyartificialmeansmustbeprovidedwhentheupperairwayisbypassed duringmechanicalventilation.Enoughhumidificationisveryimportantduringmechanicalventilation.Heated humidification(HH)andheatandmoistureexchanger(HME)arethemostcommonlyusedtypesofartificial humidificationinthissituation.Inthisarticle,their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areintroduced.HHand HMEarecomparedinhumidificationperformance,effectonventilatormechanicsandassociationwithventi- lationassociatedpneumonia.Dependingontheclinicalscenario,humidifierisreasonablyselected,andthe selectionmaychangeovertimeaccordingthetreatmenteffect. 【Keywords】 Mechanicalventilation;Humidification;Heatedhumidifier;Heatandmoistureexchanger 正常情况下,人的鼻腔和上呼吸道对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有加温、加湿及重新吸收热量和水分 的作用。当人工气道建立后,人体鼻腔和上呼吸道的自然加温和加湿功能丧失,易导致下呼吸道 失水,引起呼吸道阻塞[1];同时可以使肺泡表面活 性物质遭到破坏,导致肺顺应性下降,从而引起或 加重肺不张或肺部感染等[2]。因此,良好的气道 湿化是人工气道治疗过程中决定成败的一个重要 环节,也是机械通气气道管理的重要方面。 2012年美国呼吸治疗学会(AmericanAssoci-ationForRespiratoryCare,AARC)制定的呼吸道 湿化指南中明确提出,所有的有创机械通气患者 均应进行气道湿化[3]。现阶段机械通气患者常用 的两种气道湿化装置为主动湿化装置即加热湿化 器(Heatedhumidifier,HH)和被动湿化装置即热湿 交换器(Heatandmoistureexchanger,HME)。根 据AARC的规定[3],HH的输出气体湿度需维持 在33~44mgH2O/L之间,温度维持在34~41℃之间,相对湿度100%。指南明确提出使用无创通 气的患者不使用被动湿化,有创通气使用HME时 吸入气体绝对湿度不低于30mgH2O/L,对于气道分泌物清除能力正常的患者HME也需提供26~29mgH2O/L的湿度水平[3]。 1 主动湿化装置———HH 对于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可以选择与呼吸机配套的自动加热加湿装置。HH的原理是通过加热盘加热湿化罐中的液体,让水分蒸发来加温和湿化气体,并通过呼吸机管道进气端进入患者体内。但是水蒸气在输送过程中由于温度降低会在呼吸机管道内形成冷凝水,大大影响了进入患者体内气体的湿度[4]。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制造商生产了带有加热丝的湿化器,将加热丝放置在呼吸机管道进气端内,并在“Y”接头进气端和湿化罐的出口处安置温度传感器,当实际温度超过或低于设定的范围时,报警装置会启动,湿化器会自动调节温度[4-5]。 但湿化器的加热效果除了与湿化温度有关外,还与分钟通气量、环境温度等因素有关[6]。在同一湿化温度下,如果分钟通气量增加,那么呼吸机管道进气端的湿度就会降低。Lellouche等[6]选择了带有加热丝和不带有加热丝两种湿化器,并将它们放置在两种不同环境温度(高温,28~

人工气道管理

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操作指引 目的①保证呼吸道的通畅。②保护气道,预防误吸。③便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④为机械通气提供封闭通道。 人工气道的种类:①简易人工气道:口咽、鼻咽通气管②经口气管内插管③经鼻气管内插管④气管切开置管 成人经口气管插管技术 1、向清醒病人解释操作过程。 2、准备必要的器械。在喉镜柄上接上镜片,检查光源是否正常,如电珠不亮,检查是否旋紧,如旋紧后还不亮,更换电珠或电池。检查所用的气管导管是否堵塞。给气囊充气,保证气囊对称、无漏气,检查后把气囊内气体完全抽出。 3、如有需要,用无菌水溶性润滑剂润滑导管的气囊和管芯。 4、待肌松剂起效后,把病人的头及颈部仰起。 5、如有假牙,把假牙取出。 6、给病人手控呼吸,使其过度氧合。 7、左手握住吼镜,沿口腔的右侧放入镜片。把镜片移向口腔中央,使舌被推向口腔左侧,暴露视野。为避免撕破嘴唇和牙龈,用右手中指把病人的上中切牙向上推,同时可用拇指保护下嘴唇。 8、成45o角向前提起吼镜直到看见声带和声门,应该用肩和臂的力量,手腕始终保持笔直。不能撬,以免损伤牙齿和牙龈。 9、沿口腔右侧插入气管导管,这样可看见声带。声带应该完全外展,声门打开。如没有看见声带和声门,不能试图插入气管导管。如发生

声带合龙,等待几秒后或许会看见声带在呼气时张开。如还不张开,给病人过度供氧,再试暴露声门(缺氧会引起喉痉挛)。如过度供氧后仍不张开,可用肌松剂。 10、继续插入气管导管直至气囊刚好越过声带。如果插入过程遇到阻力,可先试着用力压住甲状软骨使喉部往甲状软骨方向移动。如不成功,可用MAILL钳夹住气管导管末端,把末端送入喉部。 11、小心取出喉镜,给气囊充气。 12、检查气管导管位置。如果怀疑气管导管的位置,在移动或重新插管之前用喉镜观察喉部。 13、用急救皮囊给病人通气,检查双侧呼吸音以及胸部活动度。如果腹部隆起,肺部没有呼吸音,则气管导管不在气管内。需立即气囊放气,拔出导管,重新插管。 14、如果呼吸音存在但不对称,则气管导管可能进入一侧主支气管。气囊放气,重新调整位置后,听诊呼吸音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15、固定气管导管。 16、必要时接人工呼吸机。第一次气囊充气时,应用最小漏气技术。气管切开术术前应作好充分准备,除准备手术器械外,并应备好氧气、吸引器、气管插管、或气管镜,以及各种抢救药品。 对于小儿,特别是婴幼儿,术前先行插管或置入气管镜,待呼吸困难缓解后,再作气管切开,更为安全。 1.体位:一般取仰卧位,肩下垫一小枕,头后仰,使气管接近皮肤,暴露明显,以利于手术,助手坐于头侧,以固定头部,保持正中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