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体育单招】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统一招生语文模拟检测试卷试题
- 格式:docx
- 大小:21.69 KB
- 文档页数:6
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统一招生语文模拟检测一
一、语文知识(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妥(tuǒ)当 垂涎(xián) 相形见绌(chù)
B、阴晦(huì) 自诩(yǔ) 情不自禁(jìn)
C、提(tí)防 针灸(jiǔ) 目光凝滞(zhì)
D、宛(wǎn)然 碑帖(tiě) 提纲挈(xié)领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珠联璧合 截然不同 以逸代劳 飞短流长
B.义正词严 与日俱增 暂露头角 风声鹤唳
C.循序渐进 天网恢恢 一番风顺 无计于事
D.走投无路 不速之客 唯唯诺诺 首屈一指
3.对下词语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死攸关(关乎),关门弟子(最后的) B、顾影自怜(回顾),三顾茅庐(拜访)
C、故弄玄虚(故意),沾亲带故(亲朋) D、色厉内荏(外表),和颜悦色(神色)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您的语言,您的故事以及您深刻的思想使我深受_________。
(2)他与廖先生等朝夕相处,更是以舍身救国为志互相_________。
(3)如果灵魂缺失了,生活就不实在,所以,有的人虽然非常忙碌,却仍________感到空虚。
A、感动 磨砺 不免 B、触动 砥砺 未免
C、感动 砥砺 不免 D、触动 磨砺 未免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妈妈在那边大声喊小明过去,可是他却不以为然,仍旧在玩儿。
B、他一向要求自己很严格,但对待别人却很宽容,而且睚眦必报。
C、这对双打队员密切配合,同室操戈,苦战五局夺取了比赛冠军。
D、每当夜幕降临,这座城市的不少饭店里灯红酒绿,非常热闹。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丁是丁,卯是卯,事情都已定局,你还留在这里干什么?快走人吧!
B、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说时来运转,就时来运转了,谁不高兴?
C、对那些喜欢抬轿子的人,做领导的一定要防着点,否则,被抬得晕晕乎乎的.就有可能犯错误。
D、作为律师,我郑重告诉你:要他负法人责任,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已经是靠边站了。
7、下列各句中,括号中的关联词语可以省略的一句是( )
A、(虽然)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铝制品,可是直到一百年前铝才得到广泛的应用。
B、语言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以百年、千年来计算的,短时间之内看不出总体上的变化;(但是)某些词的变化是例外,有时几年乃至几个月就可以看出变化来。
C、我接触的这个孩子,心理发育健全,待人接物大方,说话得体,而且还会做简单的饭菜,(所以)并不是所有独生子女都被惯坏了。
D、当飞行器接近冥王星时,从地面到飞行器,信号往返需要一小时左右。所以从地面来遥控飞行器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信号和响应之间即使只有几秒钟的延时都是不允许的。
8、下列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地、得”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俗话说得好:站的高才能望的远。 B、在所有踢球的里面,他的歌唱得最好。
C、如果训练得不科学,受伤地可能性就大。 D、在投资前进行周密得考察是很有必要的。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们的年终总结评比会开得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气氛空前的热烈。
B、在这次大规模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中,我校师生做了大量的好人好事。
C、保证行车安全是衡量汽车质量好坏的重要条件,不能只看车的动力大小。
D、他是在去机场的途中才发现遗失在饭店房间里的手机和钱包的,非常着急。
10、下列选项中,在横线上依次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这些记述长征片段的故事,好比当时______________,虽然质量不高,味道也不浓,但它却能对今天走在新长征路上的战士们起一点御寒、充饥、添劲的作用。
①一条标语 ②一根火柴 ③一把野菜
A、②①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
11、下列四个句子中,能与“梨花院落溶溶月”组成对偶旬的一句是( )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蕖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1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咱们齐心协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B、均匀的蓝色染满了整个天;天上只有一片云彩——不知是在漂浮呢,还是在消散。
C、今天下午是先复习语文呢?还是先复习数学呢?他边想边往教室里走去。
D、人们常说:“一勤天下无难事”,我国唐代文学家韩愈也说“业精于勤”。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一文选自《孟子》;《劝学》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老子。
B.《师说》的作者是唐代的韩愈;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C.《聊斋志异》是清代的短篇小说集,《促织》和《狼》全都选自其中。
D.《红楼梦》是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之一,甄士隐、贾雨村是其中的人物。
14、下列这幅对联的类别和题写的对象,正确的一项是( )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A、挽联 闻一多 B、寿联 鲁迅
C、挽联 鲁迅 D、寿联 闻一多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之一。
B、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
C、莫泊桑,英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杰出的短篇小说大师。
D、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著称。
二、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30分)
阅读下文,完成l6——25题
(1)三月清晨,把窗子推开,第一片阳光便飞到人们的全身。对着阳光带进来的新鲜空气,任谁都要深吸一口,说:春天来了!
(2)就这样,春天从窗口走近了我们……
(3)窗子,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它就成为阳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成了自然和社会的纽带。随着窗子的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在扩大。 (4)随着时间流逝,楼层的加多,窗子也越来越多了。看到高层的建筑,就会惊叹窗子是房屋最鲜明的象征。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它唤作屋子了·
(5)有谁未曾享受过开窗的喜悦呢?打开窗子,突然见到青山闯了进来;打开窗子,看到柳色的清新,小燕的飞来……
(6)窗子开了,用不着打招呼,新的空气就会猛扑进来。
(7)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有风沙飞入屋中。还有眼睛看不到的微尘,还有很难发现的细菌,他们有的是出面拜访,有的是偷偷地混了进来……
(8)从古到今多少诗人赞美窗子,多少歌手歌唱过窗子,多少人的眼睛凝望过窗子……
(9)窗子的变化是值得人们考察一番的。小小的窗子,几乎可以说,是文明的眼睛。在今后的日子里,窗子的变化会更加多种多样.
(10)窗子的玻璃会随着时间,自动调和射进室内的光线,窗子会随着明暗变换颜色.窗框上装有循环水,它可以为居室的主人带走很多发觉不了的天敌,又可以送来主人需要而又不易得到的芳香和养分……
(11)有的窗子不需要开合,便能做到通风透光,它还可以把你不愿意听到的声音关在外边,但是悦耳的琴声,它是不会阻拦的……
(12)打开窗子吧!现在开窗子就不光是迎接阳光、空气,或者远眺青山的青、新柳的绿、燕子飞来的掠影……而是迎接一个新的世纪。
16、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纽带(niǔ) B、曙光(zhǔ) C、远眺(tiào) D、掠影(lüè)
17、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逝:时间消逝;悄悄逝去 B、远眺:从高处向远方望
C、凝望:注目远望 D、掠影:瞬间的影子
18、下列对第3段画横线的句子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窗子成了自然联系社会的纽带 B、窗子成了房屋联系整个世界的纽带
C、窗子成了人们联系社会的纽带 D、窗子成了人们联系自然和社会的纽带
19、下列句子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第一片阳光便飞到人们的全身 B、春天从窗口走近了我们 C、小小的窗子,几乎可以说,是文明的眼睛 D、突然见到青山闯了进来
20、前4段中有一句话可以看出作者是把窗当作象征物来写的,这句话是( )
A、三月清晨,把窗子推开,第一片阳光便飞到人们的全身
B、春天从窗口走近了我们
C、随着窗子的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在扩大
D、看到高层的建筑,就会惊叹窗子是房屋最鲜明的象征
21、结合文意,下列对第7段中的“风沙”、“微尘”、“细菌”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各种腐朽、没落的东西 B、对人体健康不利的脏东西
C、污染环境的有害物 D、既有害又有益的东西
22、下列对第7段中“出面拜访”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看得见的渗透 B、从幕后走到前台的“访问”
C、公开进来“访问” D、合理合法地进行“访问”
23、下列对本文最后一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虚着笔,画龙点睛,扩展主题。 B、呼应开头,展望未来,绾结全篇。
C、运用象征手法,使文章更有意蕴。 D、虚实相间,以实托虚,揭示主题。
24、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借景抒情,讴歌美好的春天,激励人们珍惜光阴。
B、托物言志,倡导“打开国门”,改革开放。
C、借景抒情,歌颂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D、托物言志,倡导健康生活,珍爱大自然
25、下列最不适合做本文题目的一项是( )
A、窗 B、窗·阳光·空气
C、窗的价值 D、窗的过去和未来
三、古诗文阅读(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文,完成26一一30题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亦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