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规划管理的基本知识

规划管理的基本知识

规划管理的基本知识
规划管理的基本知识

第三章规划管理的基本知识

一、规划管理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概念:城市是由各种不同功能的物质要素构成的复杂、动态、关联的大系统,要编制好、实施好城市规划,则需要城市规划管理给予组织控制、引导、监督。

基本特征:

a、就管理职能而言:服务性和制约性

b、就管理对象而言:宏观微观

c、管理内容:综合专业

d、管理进程:长期阶段

e、方法:有规律性、主观能动性

二、规管的原则

(一)依法行政的原则:

1、完善民主:保障参与

2、改善加强对政府的领导

3、履行职能的需要

(二)系统管理原则:

1、强调整体效应

2、加强内部协调

3、注重外部适应

4、建立信息(反馈)通畅

(三)集中统一管理

(四)政务公开的原则:办事依据、程序、机构人员、结果、纪律和投诉渠道、“五公开”、“一参与”、公众参与。

三、任务和基本工作内容

1、任务:

保障法规的施行和政令畅通。

保障综合功能发挥,三效率协调发展。

保障各项建设纳入轨道。

保障公共利益各方合法权益。

2、基本工作内容

编、审

实施(建筑、市管、市交)

监督检查(行政检查、处罚)

四、系统的关系

(一)层的关系

(二)构成要素

1、管理目标:维护、健全法制;保障公共利益;保护合法权益;促进三者协调

内化:管理人的意志等主观能动性

外化:外在的物质形态 一书 用地 保护 建筑 市管 市交 编 审 违法查 批后

建设 编审 实施 监检 系统

2、管理者:管理人:三种角色:官方代表、信息传播、处理矛盾

3、管理对象:区内土地和建设活动

4、管理中介(依据与手续)构成:

权力:法律法规授权

审批、惩治

执行、参议

表彰

规则:文本、图纸、法律及规范

组织:有组织的管理行为,通过管理机构进行

(三)管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自然、社会环境、文化和科技、经济和政治

五、规管的控制

(一)控制的概念及类型

1、概念:管理人对对象进行制约、引导、达到目的。

2、类型:微观、中观、宏观

(二)控制的作用:指导作用弥补作用监督作用

(三)控制原则:

1、激励原则

2、协调原则:协商、调解、权威、调态

3、民主原则

4、弹性原则

(四)控制过程:从现状到达目标的途径

就从发展而言,具有动态性

就建设过程,管理贯穿过程

就阶段而言,表现于管理程序(步骤、顺序、方式、时限四要素)程序设定符合:导向性、效率性、区别性

3

六、管理决策

(一)概念:规划、制定、实施进程中对相关问题的决策。

(二)意义:关系发展全局、发展未来、社会公益

(三)性质:层次性(宏、中、微)、连续性、综合性、政策性、技术性

4、决策优化:从传统决策向现代决策转变

(1)决策的科学化:科学态度、明确标准、科学方式

决策结构: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策系统

(2)决策的民主化(前提)

公众参与制:公示、人大审议、政务公开

分层次决策

(3)决策的法制化(保障)

依法;符合法律原则、规定;监督制约机制。

七、管理的方法与技术

(一)行政的方法: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直接性、时数性

(二)法律方法:具有权威、强制、直接

同时规范性、稳定性、防范性、平衡性、假设、处理、制裁

(三)经济方法:用价格税收、资金、罚款

(四)咨询方法:向领导建议、审议、指导实施、策划

(五)管理技术:科技的应用;技术手段的发展与创新;

四、审批和调整程序

1、审批程序:

前置程序:体系要论证,总体要人大审查

上报:由组织编制机关

批准:审查同意

公布;批准公布

2、调整程序:总规局部调整报人大常委会批准机关备案(性质、规模、方向、布局、重大调整经人大审查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三)业务范围

甲级:范围不限;

乙级:20万人以下总规和专项;详规;大型选址;

丙级:省级内;建镇总规;20万人以下的详规和专项,中小型选址。

5

第四章建制镇的规划管理

一、责任主体:

第七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第八条建制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和执行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

(二)负责编制建制镇的规划,并负责组织和监督规划的实施;

(三)负责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管理与施工管理;

(四)负责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房地产管理;

(五)负责建制镇镇容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管理、市政公用设施的维护与管理;

(六)负责建筑市场、建筑队伍和个体工匠的管理;

(七)负责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

(八)负责建设统计、建设档案管理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职责。

二、组织编制主体:

第九条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建制镇规划由建制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建制镇在设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其规划应服从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

编制建制镇规划应当依照《村镇规划标准》进行。

组织审批主体:

第十条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详细规划报建制镇人民政府审批。建制镇人民政府在向县级人民政府报请审批建制镇总体规

划前,须经建制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同意。

组织修改主体:

第十一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已经批准的建制镇规划。确需修改时,由建制镇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调整,并报原审批机关审批。

四、报建程序:

第十三条建制镇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项目在报请计划部门批准时,必须附有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选址意见书。

第十四条在建制镇规划区内进行建设需要申请用地的,必须持建设项目的批准文件,向建制镇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定点,由建制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规划核定其他用地位置和界限,并提出规划设计条件的意见,报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发给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单位和个人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依法申请办理用地批准手续。

第十五条建设规划用地批准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和范围。如需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和范围,必须重新履行规划审批手续。

第十六条在建制镇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它工程设施,必须持有关批准文件向建制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申请,由建制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项目施工图进行审查,并提出是否发给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意见,报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发给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单位和个人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和其他有关批准文件后,方可申请办理开工手续。

五、临时审批程序

7

六村庄和集镇规划管理

一、责任主体

第六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二、规划制定

第八条村庄、集镇规划由乡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并监督实施。

阶段划分及内容

第十一条编制村庄、集镇规划,一般分为村庄、集镇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建设规划两个阶段进行。

第十二条村庄、集镇总体规划,是乡级行政区域内的村庄和集镇布点规划及相应的各项建设的整体部署。

村庄、集镇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乡级行政区域的村庄、集镇布点,村庄和集镇的位置、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村庄和集体的交通、供水、供电、邮电、商业、绿化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

第十三条村庄、集镇建设规划,应当在村庄、集镇总体规划指导下,具体安排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

集镇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住宅、乡(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点、用地规模,有关的技术经济指标,近期建设工程以及重点地段建设具体安排。

村庄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照集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内容,主要对住宅和供水、供电、道路、绿化、环境卫生以及生产配套设施作出具体安排。

报批程序:

第十四条村庄、集镇总体规划和集镇建设规划,须经乡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同意,由乡级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村庄建设规划,须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由乡级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调整程序:

第十五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依照本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经乡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村民会议同意,乡级人民政府可以对村庄、集镇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备案。涉及村庄、集镇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重大变更的,依照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程序办理。

公布程序

第十七条村庄、集镇规划经批准后,由乡级人民政府公布。

三、实施管理

一、综述

(一)实施管理:对城市各项建设活动和土地使用进行管理

(二)管理主体:

1、承担责任的能力;

2、以自己的名义

3、行使国家的权利;

4、是一级组织

(三)管理范围

1、地域范围:规划区内进行建设

2、对象范围:各项建设

各项建设指:

a、房建设及其附属或构筑物;

b、道路广场及对外交通设施;

c、管线工程

d、交易的临时建(构)物

9

(四)管理的基本法则:“一书二证”称规范许可制

一书:项目选址、布局

用地许可:定项目的位置及用地

工程许可:确定合法地位和权益,监督检查依据档案的重要内容。

(五)管理的法定依据:规划、标准、政策

二、选址项目管理

(一)选址管理的概念及其意义

1、选址管理:主管部门按规划及有关法律法规对项目进行选择或确认地址,保证按规划实施,并核发选址意见书的行政管理工作。

2、意义:实施规划的首要环节。

建议项目是否可行的必要条件。

审批可研报告必须以核发的选址意见书由依据。

(二)选址管理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保证选址符合规划。合理促进;不合理阻碍;

对经济、社会发展及建议进行宏观调控;

综合协调选址中的各种矛盾,促进工作顺利进行(三)选址管理审核的内容:

1、审核项目意见书是否批准及是有关申请;

2、项目的基本情况;

3、项目与规划布局的协调;

4、项目与交通、市政、防灾等设施的衔接与协调;

5、项目与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衔接与协调;

6、项目与环保、与保护规划的协调;

7、项目的其它规划要求。

(四)程序:1、申请程序;

2、审核程序;程序性、实质性、审核。

3、颁布程序。

三、用地管理

(一)概念及与土管的关系:

1、用地管理:主管部门依法、依规划,确定地点、范围、审核总平面,提规划设计条件,核发用地许可的工作。

(二)用地管理的目的和任务

1、目的:合理使用土地,调整不合理用地,维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三效益的发挥。

2、任务:控制合理使用土地,保障规划实施节约用地,促进建设与农业用地协调,协调用地的有关矛盾,不断完善深化规划。

(三)审核内容:

1、审核用地申请

2、提供规划设计条件

核定土地使用质量

核定建筑密度

核定建设高度

3、审核总平面图、定范围

4、用地调整:(性质、权属、布局)

5、临时用地单位

6、地下空间的开发

7、以地形、地貌的改变控制

(四)程序

1、申请程序

2、审核程序

3、核发程序

四、工程规划管理

11

(一)工程管理要领主管部门依法、依规划对各类工程进行组织、控制、引导、调协、付之管理,核发许可的工作。

(二)目的和任务

1、有效指导建设,保证按规划实施;

2、维护公共利益;

3、改善市容景观,提高环境质量;

4、协调建设工程管理。

(三)审核的内容(分建筑、市政管线、交通工程)

1、地区开发的建筑工程护拦内容:(以居住区为例)先审修详规,再审地块的建筑工程。

①、居住区修规审核原则:

a、符合总规与详规

b、符合综合开发

c、充分利用地方风貌和有价值的东西

d、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环境

e、为人的生活与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f、为生产与环境的多样性创造条件

g、为经营管理创造条件

h、充分考虑“三效益”

②、平衡指标

③、规划布局:野网;公建与住布局;群体组合,绿化

景观

④、空间环境:体现特色,突出个性,在协调中求变化,合理设置设施,减少污染和干扰美化环境、注重景观与空间的定态、处理设施与的活动的关系。

⑤、住宅:核审层数及层数结构,容积率,正符间距,侧间距

⑥、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服务半径)

⑦、绿地(公共绿地的面积)

⑧、道路

2、单位建筑审核要点

①使用性质

②容积率、密度、高度控制

③间距控制

④选址控制

⑤无障碍设施控制

⑥基地相关要素控制

⑦空间环境的控制

⑧管理部门的意见

⑨临时建设的控制

3、交通工程

①地面道路系统控制走向与坐标断面标高路面结构交叉口

②高架交通系统控制

③地下轨道交通系统控制

④其它

4、市政管线工程

①管线平面布置

a布置次序:边向中电力、电讯、热雨、污、气、水

b水平间距

c管线与构筑物的水平净距

②管线竖向布置

a次序;电、热、气、给水、雨、污

13

b竖向间距或直净距

c 深度

③管线与引道深化的关系

④管线与景观的关系

⑤管理部门意见

⑥其它

四、程序

1、申请程序

2、审核程序

3、颁发程序

4、变更程序

5、精减与增加

第六章行政监督检查

一、综述

(一)监督检查:主管部门依法对行政相对人在土地使用和建议活动中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情况或作出影响其权利和义务的处理的具体行政行为。

特点:主体法定性行为具体性

关系相对性执行强制性

(二)监督检查的行政行为和依据

监督检查分为两种主要的行政行为:行政检查行政处罚

依据:《规划法》、《城建监察规定》、《行政处罚法》

(三)监督检查的人员

1、检查人员具备条件:

(1)国家正式职工;(2)中等以上文化;(3)守法、廉洁

2、检查人员的义务:

(1)严格执法;(2)以事实为依据、教育与处罚相结合。

(3)保守秘密;(4)自觉接受监督。

二、行政检查

(一)检查的概念及特点

行政检查:夫管部门及其机构,对建设单位在建设活动中,是否遵守法律及许可议定的权利和义务的事实,进行干预的具体行政行为,其特点:有普遍性、不影响相对的权利与义务

(二)行政检查的内容:

1、红线订界

2、复检灰线:(1)是否悬挂工程许可;

(2)是否符合;

15

(3)外设与其它目的界线;

(4)工程的几何尺寸;

(5)查看外环境

(6)有关项目的中线

3、竣工规划验收(以建筑工程为例)

(1)平面布局(2)工程标准

(3)空间布局(4)室外设施

(5)建筑造型(6)资料报送

(三)依申请检查的程序

1、申请程序;

2、检查程序;

3、确认程序

(四)行政检查注意事项

1、检查时,2人以上佩标志,出证件;

2、检查时,应通知被检查人,检查应公开;

3、依申请检查,应及时、正常;

4、结果是承担法律责任。

三、行政处罚

(一)行政处罚的概念及特征:

处罚:主管部门依法是权限、程序。对违反规划法及其法律法规和规划许可尚未构成犯罪的建设人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特点:

1、行政目的的惩戒性;

2、行为违法的确定性;

3、行为的外部特征。

(二)处罚的原则:

1、处罚法定原则;

2、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3、公开、公正的原则;

4、违法行为与处罚相适应的原则;

5、处罚救济原则;

6、受处罚不除民事责任原则。

(三)处罚的措施

1、违法占地行为的处罚

(1)停止建设;

(2)限期拆除或没收;

(3)责令限期改正;

(4)罚款

2、行政处罚的掌握

(1)未申请,未取得许可;停止建设、拆除或没收;限期改正并罚款;

(2)擅自改变许可的;停建;拆除或没收;限期改正并罚款;

(3)擅自改变使用性质,限期改正并罚款;没收。

(4)临建变永建,停建,拆除。

对直接责任人要求其单位或上级给予行政处分。

(四)处罚的程序:

1、一般程序:(1)立案

(2)调查

(3)告知与申辩人

(4)作出处罚决定

(5)送达

2、听证程序

(一)处罚的形式

1、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

2、违法事实和依据;

17

3、处罚种类和依据;

4、处罚履行方式和期限;

5、不服申诉的途径和期限;

6、作出处罚机关的署名;

7、作出处罚决定的日期。

六、处罚注意事项

1、责令改正,不能一罚了事。

2、一行为不两罚款。

3、可不予处罚。

4、从轻与从重。

5、追究违法时限为两年。

管理学 公共基础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中管理常识包含管理学常识和行政管理知识。 1.管理的对象为人员、资金和物资。 2.管理具有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四大职能。 3.管理的原理主要有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弹性原理、反馈原理、能级原理和动力原理。 4.古典管理学说的两大流派:美国的泰罗的“科学管理”和法国的法约尔的组织理论。 5.行为管理学说是继古典管理学说之后发展起来的,大体可分为二个时期:前期的人际关系学说和后期的行为科学。 6.管理科学学说兴起于行为科学方兴未艾的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以系统的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现代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计划与控制,以解决各项生产、经营问题。 7.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8.目标管理方法的特点:(1)以目标为中心;(2)重视“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3)强调整体性、协调性管理。 9.激励理论分为三类:(1)需要型激励理论;(2)过程型激励理论;(3)状态型激励理论。 需要型激励理论是从动机——行为过程或激励过程的起点,即人的需要出发,试图解释是什么因素引起、维持并且指引某种行为去实现目标这类问题。该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德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起点——未满足的需要到需要的满足这样的过程来探讨、分析人的行为是如何产生、导向一定目标和维持下去或最后终止等问题。属于该激励理论的主要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状态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终点——需要的满足与否或状态来探讨激励问题的。它包括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 10.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内全体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它是管理精神世界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 组织文化的特点是:(1)有鲜明的民族特色;(2)组织文化作用是整体的效用;(3)具有历史的连续性;(4)具有个体性;(5)具有创新性。 组织文化具有如下功能:(1)目标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激励功能;(4)创新功能;(5)约束 功能;(6)效率功能。 11.行政组织结构指构成行政组织各要素的配合和排列组合方式。在行政组织结构中,最重要的是纵向、横向结构,它是行政组织系统中的基本框架。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又称为直线式结构,是纵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层级制。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又称为职能式结构,是

SPSS10课程管理知识规划

第一章SPSS概览--数据分析实例详解 1.1 数据的输入和保存 1.1.1 SPSS的界面 1.1.2 定义变量 1.1.3 输入数据 1.1.4 保存数据 1.2 数据的预分析 1.2.1 数据的简单描述 1.2.2 绘制直方图 1.3 按题目要求进行统计分析 1.4 保存和导出分析结果 1.4.1 保存文件 1.4.2 导出分析结果 欢迎加入SPSS使用者的行列,首先祝贺你选择了权威统计软件中界面最为友好,使用最为方便的SPSS来完成自己的工作。由于该软件极为易学易用(当然还至少要有不太高的英语水平),我们准备在课程安排上做一个新的尝试,即不急于介绍它的界面,而是先从一个数据分析实例入手:当你将这个例题做完,SPSS的基本使用方法也就已经被你掌握了。从下一章开始,我们再详细介绍SPSS各个模块的精确用法。 我们教学时是以SPSS 10.0版为蓝本讲述的--什么?你还在用7.0版!那好,由于10.0版在数据管理的界面操作上和以前版本有较大区别,本章我们

将特别照顾一下老版本,在数据管理界面操作上将按9.0及以前版本的情况讲述,但具体的统计分析功能则按10.0版本讲述。没关系,基本操作是完全一样的。好,说了这么多废话,等急了吧,就让我们开始吧! 希望了解SPSS 10.0版具体情况的朋友请参见本网站的SPSS 10.0版抢鲜报道。 例1.1 某克山病区测得11例克山病患者与13名健康人的血磷值(mmol/L)如下, 问该地急性克山病患者与健康人的血磷值是否不同(卫统第三版例4.8)?患者: 0.84 1.05 1.20 1.20 1.39 1.53 1.67 1.80 1.87 2.07 2.11 健康人: 0.54 0.64 0.64 0.75 0.76 0.81 1.16 1.20 1.34 1.35 1.48 1.56 1.87 让我们把要做的事情理理顺:首先要做的肯定是打开计算机(废话),然后进入瘟98或瘟2000(还是废话,以下省去废话2万字),在进入SPSS后,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1.将数据输入SPSS,并存盘以防断电。 2.进行必要的预分析(分布图、均数标准差的描述等),以确定应采 用的检验方法。 3.按题目要求进行统计分析。 4.保存和导出分析结果。 下面就按这几步依次讲解。

《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知识问答

《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知识问答 1、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答:《土地管理法》第三条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 2、临时使用的土地能否修建永久性建筑物?临时使用的土地期限是几年? 答:《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七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临时使用土地的使用者应当按照临时使用土地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土地,并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临时使用土地期限一般不超过二年。 3、违反《土地管理法》规定,非法转让土地或者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擅建的,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答:《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条规定: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超过批准数量占有土地,多占的土地如何处理? 答:《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第二款规定:超过批准的数量占用土地,多占的土地以非法占用土地论处。 5、农村村民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答:《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农村村民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 6、对责令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建造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法律有哪些规定? 答:《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三条规定:依照本法规定,责令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立即停止施工,自行拆除;对继续施工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有权制止。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对责令限期拆除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又不自行拆除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规划概念知识

规划概念知识汇总 (一)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一种专门用于管理地理空间分布数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它使用直观的地理图形方式来录入、管理、显示和分析与地理空间相应的各种数据,在数字地球的构想中发挥极重要的作用。它是建立在地球科学和信息科学基础上的边缘科学,在当今社会面临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强烈的应用需求下应运而生。 近30年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已进入了实用的阶段并成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它将空间信息的处理与属性信息结合起来,使人们不仅知道存在什么样的信息,而且知道其发生在什么地方,及其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变化。目前它正向与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一体化的方向发展。GIS是处理和分析应用空间数据的一种强有力的技术保证,而遥感是GIS的重要信息源,它只有输入GIS,才能发挥遥感信息的最大作用。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成为政府部门、科技人员的一种重要的技术工具。 地理信息系统从其应用功能划分,包含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区城性地理信息系统和综合性(含RS与GIS一体化)地理信息系统;从使用对象来划分,有应用于政府部门的公用事务GIS和应用于企业部门的商业性GIS两类。 地理信息系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应用十分广泛,如自然资源的管理利用、农业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军事、交通运输、工业布局、环境保护、人口普查、国家海洋等。 通常,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要求较大的存储空间,可能会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局域网上。 (二)城市交通规则 城市交通规则是了解城市地区内现有的交通形态和土地的使用情况,研究目前的交通路线及设施是否合理,是否足够,应如何加以改进,以配合将来城市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走向预定的目标。 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有关部门负有监督实施城市交通规划的职责,因此,城市交通规划的制定是政府行为,具有指导作用。城市交通规划分两个阶段进行,即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阶段和城市交通项目规划阶段(或道路交通网络规划阶段)。 城市交通战略规划是长期的方向性规划,它主要确定土地使用、交通网络和交通政策的重大发展方向,包括根据各种性质的用地、建筑和人口分布等,确定未来的城市客、货交通需求和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管理热点常识汇总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管理热点常识汇总 推荐阅读:事业单位考试题库|2013公共基础知识题库管理常识在事业单位考试中是一个常考考点,由于范围广,内容多,所以并不利于记忆。因此,中公教育总结整理出一些管理热点常识,以备考生的不时之需。 1.管理的对象为人员、资金和物资。 2.管理具有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四大职能。 3.管理的原理主要有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弹性原理、反馈原理、能级原理和动力原理。 4.古典管理学说的两大流派:美国的泰罗的“科学管理”和法国的法约尔的组织理论。 5.行为管理学说是继古典管理学说之后发展起来的,大体可分为二个时期:前期的人际关系学说和后期的行为科学。 6.管理科学学说兴起于行为科学方兴未艾的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以系统的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现代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计划与控制,以解决各项生产、经营问题。 7.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8.目标管理方法的特点:(1)以目标为中心;(2)重视“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3)强调整体性、协调性管理。

9.激励理论分为三类:(1)需要型激励理论;(2)过程型激励理论;(3)状态型激励理论。 需要型激励理论是从动机——行为过程或激励过程的起点,即人的需要出发,试图解释是什么因素引起、维持并且指引某种行为去实现目标这类问题。该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德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起点——未满足的需要到需要的满足这样的过程来探讨、分析人的行为是如何产生、导向一定目标和维持下去或最后终止等问题。属于该激励理论的主要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状态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终点——需要的满足与否或状态来探讨激励问题的。它包括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 10.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内全体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它是管理精神世界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 组织文化的特点是:(1)有鲜明的民族特色;(2)组织文化作用是整体的效用;(3)具有历史的连续性;(4)具有个体性;(5)具有创新性。 组织文化具有如下功能:(1)目标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激励功能;(4)创新功能;(5)约束功能;(6)效率功能。 11.行政组织结构指构成行政组织各要素的配合和排列组合方式。在行政组织结构中,最重要的是纵向、横向结构,它是行政组织系统中的基本框架。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又称为直线式结构,是纵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层级制。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又称为职能式结构,是横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职能制,即同级行政机关和每级行政机关内部各组成部门之间的组合方式。 12.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管理层次是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即行政机关中设置多少等级的工作部门。管理幅度是指一级行政机关或一名上级领导者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下级单位或工作人员的数目。

如何进行知识管理规划

知识管理规划方法 知识管理是支撑集团企业战略的整合手段 如果集团企业各产品事业部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相对独立,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集团整体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从集团层面来说,为进行集团范围内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利用IT技术来强化集团对战略、财务、人力资源、品牌和信息的管理,是集团企业面临的重要管理挑战之一。通过整体规划和有序实施知识管理系统,可以对集团的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品牌管理、财务管理以及战略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撑平台。它能够提高集团内部信息和知识共享、利用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和资源浪费;能够有效支持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将“知行合一”的企业文化落到实处;能够使企业与外部的交流和合作更有效率,与顾客和合作伙伴建立更好的互动关系,从而在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领先的品牌优势;能够有效整合、实时监控集团各公司财务信息;能够协助决策层及时把握企业经营状况,提高战略规划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同样,对于集团企业的下属各公司,通过实施知识管理,不仅可以对日常的运作提供直接的支撑平台,还

可以将知识管理和核心业务线紧密整合,实现对产品研发知识、客户知识等的管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1 知识管理是支撑战略和管理的整合手段 这样,知识管理就可以从战略、战术以及运作等各个环节对集团企业战略和管理运营提供全面的支撑手段(图1)。但在知识管理的导入中,还必须坚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原则,从运作性知识管理(主要表现为内部网、办公平台)的开始,在取得切实效益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向战术性知识管理(主要表现对业务知识的管理)和战略性知识管理(主要表现为商业智能、决策支持等)迈进。 集团知识管理战略规划方法论 AMT对知识管理的理解 AMT认为,知识管理是协助企业组织和个人,围绕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学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学常识(常考题目)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企业的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其间,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活跃着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即科学管理之父泰罗(F.W.Taylor,1856-1915)、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H.Fayol,1841-1925)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M.Weber,1864-1920)。 泰罗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科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为此,泰罗提出了任务管理法和配备“第一流”的工人。法约尔对组织管理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提出了管理过程的职能划分理论,他在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阐述了管理职能的划分,法约尔认为管理的五大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马克斯·韦伯在管理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在《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官僚组织体系理论,他认为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官僚组织体系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 上述三位及其他一些先驱者创立的古典管理理论被以后的许多管理学者研究和传播,并加以系统化。其中贡献较为突出的是英国的厄威克(L.Urwick)与美国的古利克(L.Gulick),前者提出了他认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条原则,后者概括提出了“POSDCORB”,即管理七项职能。 [编辑本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行为科学学派阶段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行为科学的主要成果有梅奥(Mayo,1880-1949)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D.M.McGregor,1906-1960)的“X理论-Y理论”等。 战后40年代到80年代,除了行为科学学派得到长足发展以外,许多管理学者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对管理学的见解。这其中主要的代表学派有: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等。这些管理学派研究方法众多,管理理论不统一,各个学派都有各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各有自己的用词意义,各有自己所主张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孔茨(H.Koontz,1908-1984)称其为管理理论丛林。 管理过程学派又称管理职能学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里奇提出的。管理过程学派认为,无论组织的性质和组织所处的环境有多么不同,但管理人员所从事的管理职能却是相同的。孔茨和奥唐奈里奇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而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孔茨利用这些管理职能对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最终得以建立起管理过程学派。孔茨继承了法约尔的理论,并把法约尔的理论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使管理过程学派成为管理各学派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的管理科学理论是指以系统的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的技术,为现代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计划和控制以解决企

管理学:计划知识点框架梳理

管理学:计划知识点框架梳理 计划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计划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管理实际中,一项计划可能具有多种计划类型的特征,分类的目的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如企业的特色经营计划,它可以是一个长期计划,也可以是一个战略计划,同时也可以是一个指向性计划。下面是学习啦wtt 为大家整理的公共基础管理学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一、管理学基本理论之管理职能中的计划知识点 尽管对管理职能的划分有不同的理解和分类(如有的学者将管理的职能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类),但是大多数专家都承认,管理的基本职能就是管理工作所包括的几种基本活动的内容,其中有四项基本职能是多数专家所公认的,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为了使人们的集体活动卓有成效,就必须使人们明确他们应该去完成什么目标,明确为了完成这些目标必须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什么方案。这种旨在明确所追求的目标以及相应的行动方案的活动,就是管理的计划职能。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计划具有目标性、先导性、普遍性和效益性。 二、管理学基本理论之管理职能中的计划相关练习题 管理职能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 A.人员管理 B.控制

C.计划 D.领导 三、计划的类型 1.长期、中期和短期计划 按计划执行时间的长度可以将计划划分为三种类型,即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一般而言,一年或一年以下可以完成的计划被称为短期计划,例如,年度计划和季度计划都是短期计划;一年以上至五年以内可以完成的计划被称为中期计划;五年以上可以完成的计划被称为长期计划。 2.职能计划 按照计划职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职能计划。对企业而言,常见的职能计划有组织计划、生产计划、财务计划和市场开拓计划等。 3.综合性计划和专业性计划 从计划针对的对象范围可将计划分为综合性计划和专业性计划。 (1)综合性计划 综合性计划是对业务经营过程中各方面活动所做的全面规划和安排。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执行的战略计划往往是覆盖面较广泛的综合性计划,但短期计划也有综合性的,比如企业往往需要编制年度综合经营计划。 (2)专业性计划

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知识

第八章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知识 第一节城乡规划管理概述 一城乡规划管理的概念 (1)城乡规划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一项行政职能。 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城市人民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搞好城乡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2)城乡规划管理的核心。根据对城乡规划管理的概念的解释,城乡规划管理核心包括三方面: 第一,城乡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审批; 第二,城乡规划实施管理; 第三,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二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般特征: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时序性、地方性、政策性、技术性、艺术性等诸多特征。 特殊特征:引导与控制的特性、宏观和微观管理特性、专业性和综合性属性、阶段性和连续属性

第二节城乡规划管理系统 一城乡规划管理系统 城乡规划管理是一个系统。 系统的特点:一是系统是由若干部分以一定的结构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整体;二是系统整体具有层次性,每个层次的系统可以分解为若干基本要素;三是系统整体有不同于各组成部分的新功能。 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和监督检查是一个实践过程。 (1)决策系统:城乡规划的组织编制与审批管理 (2)执行系统:城乡规划实施管理 建设工程、道路交通工程、市政管线工程进行建设项目选址、建 (3)反馈系统:城乡规划监督检查 (4)保障系统:城乡规划法律规范

二城乡规划管理系统要素 1.管理目标 最终目标P115 2.管理者 管理的水平与成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素质及其能力。如基层规划管理人员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1)(2)(3)3.管理对象 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的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 4.被管理者 一是城乡规划项目(政府内部管理行为),二是建设用地或建设工程(政府外部管理行为)。 5.管理中介 (1)权力 审批权:审批城乡规划,审批“一书两证” 惩治权:查处违法建设和违法用地 执行权:执行城市政府方针、正常和重大决策 参议权:向城市政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 表彰权:表彰实施城乡规划优秀建设项目 其他权:其他法律授权或因需制定管理规范的权力 (2)规则 批准的城乡规划文本、图纸,各种有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学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学之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公共政策分析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信息化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 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包括系统科学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预测方法等几种基本形式。 2、公共政策分析模式 (1)内容—过程分析模式 这是美国学者麦考尔与韦伯提出的分析模式。它强调公共政策分析应集中在内容与过程的分析上,主张使用规范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两种方法。 (2)系统分析模式 这是美国行政学家沃尔夫提出的分析模式。它强调政策分析既要重视对政策制定的分析,也应加强对政策执行的分析。 (3)信息转换分析模式

这一模式是由美国学者邓恩提出的。该模式认为,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是事实、价值、规范三大问题,由此产生了经验方法、评价方法、规范方法三种分析方法。 3、公共政策体系的结构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来划分,公共政策体系的结构可以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1)纵向结构包括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2)横向结构包括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社会政策和对外政策。 4、公共政策决策思维模式 (1)经验决策模式:最传统的决策思维模式。指决策者依据个人决策实际经验进行公共政策抉择的思维方式。 (2)理性决策模式:二战后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家特别倡导的公共政策决策模式,又叫科学决策模式。指决策者采用科学实证的量化分析技术和严格的逻辑程序,对确定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最优的公共政策方案设计和政策决定的思维模式。 (3)非理性决策模式:指决策者依靠直觉、信仰、意志、感情等非理性因素对公共政策作出选择和决定的思维方式。

(4)渐进决策模式:该模式认为政策决定是人们根据政策经验,经过政治互动和渐进调试的过程,而获得共同一致看法的政策活动 (5)综视决策模式:综合理性决策模式和渐进决策模式的特点,即运用渐进决策模式方法从宏观角度找出重点政策问题之所在,运用理性决策模式方法从微观角度对重点政策问题作细微的分析决策。 5、公共政策决策过程模式 (1)政治系统决策模式:这一理论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的,他指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对全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政治系统的公共政策决策过程是一个包括环境、输入、要求、支持、输出和反馈等环节的有机整体。 (2)功能过程决策模式:政治科学的创始人哈罗德·拉斯韦尔最早提出了决策过程的七功能分析模式,认为公共政策活动过程的七个互相连续的功能活动环节是情报、建议、规定、行使、运用、评价和终止。在七功能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安德森提出五阶段功能过程决策模式理论。即问题的形成、政策方案的制定、政策方案的通过、政策的实施、政策的评价。 (3)制度程序决策模式:制度程序化决策模式理论,是西蒙提出的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理论,这一理论从动态的角

2020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基础知识复习题120题及答案

2020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基础知识复习 题120题及答案 1.关于刚性管理的优缺点的理解,以下( )是正确的。 A.刚性管理不易于维持组织正常的工作秩序 B.刚性管理不便于考核 C.刚性管理方法以"社会人"、"复杂人"等人性假设为基础 D.刚性管理激发员工主动参与管理、参与决策 2.关于柔性管理的优缺点的理解,以下( )是正确的。 A.柔性管理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能深层次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B.柔性管理不利于组织内部形成集体主义和相互协作的精神,一不利于对种种失范现象形成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机制 C.柔性管理有严格的职责分工不容易形成冲突 D.柔性管理有明确的工作标准 3.关于柔性管理的优缺点的理解,以下( )是正确的。 A.柔性管理便于协调员工个体之间以及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易于维持组织正常的工作秩序

B.柔性管理将降低组织活动的灵活性,影响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C.柔性管理不能深层次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不能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D.柔性管理有利于组织内部形成集体主义和相互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对种种失范现象形成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机制 4.关于柔性管理的优缺点的理解,以下( )是正确的。 A.柔性管理缺乏严格的工作职责分工,容易形成冲突 B.柔性管理造成了员工的惰性,使员工一味只求完成分内的工作 C.柔性管理降低组织活动的灵活性,影响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D.柔性管理中员工缺乏主动参与管理、参与决策的意识,自律自控能力低,限制了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5.关于刚性管理的优缺点的理解,以下( )是正确的, A.刚性管理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能深层次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B.刚性管理使员工挖掘其潜能,发挥其天赋,做出超常的工作成就 C.刚性管理由于不完善的规章制度,工作中难免出现矛盾和冲突 D.刚性管理中工作绩效不易考核、评估

知识管理系统总体规划方案1通用.doc

知识管理系统总体规划方案1 知识管理系统总体规划方案 V 1.0 二OO九年九月 目录 一、项目背景(3) 二、知识管理系统阶段目标(4) 第一阶段:建立基础平台,试点应用(4) 第二阶段:扩大规模,集团推广(4) 三、当前知识管理困境与需求(5) 四、我司知识管理系统需求分析(7) 系统功能需求:(8) 技术指标要求:(12) 关键指标要求:(12) 五、知识管理系统调研(13) 六、知识管理系统项目实施周期(14) 七、项目实施组织架构(14)

八、知识管理系统项目预算(16) 一、项目背景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知识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整个国际社会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智慧资本成为金融业发展的灵魂,金融业的知识含量愈来愈高。决定保险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将从传统的机构网点数量、业务人员规模等转为对金融知识开发、创新与有效运用的程度,知识管理则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安邦作为保险行业快速发展的企业,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知识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 、企业文化提及“水的哲学”、“互联网文化”、“家文化”,这与知识管理系统有着强大的内在一致性。知识的积累就如同水滴石穿,注重从今天做起,从每个员工做起,时间一长就可以纳百川成江海,形成企业的知识财富宝藏。知识管理本身,就尤其强调网络共享文化,知识的共享是企业快速复制执行力、降低运行成本的重要手段。知识管理系统对于业务人员、使用者的作用,就如同家一样,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帮助,业务的疑问、难题都可以在该系统中找到依据和信息。 我司是一个典型的信息密集型企业,知识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知识管理系统是提高我公司快速反应加强企业发展后劲的核心工具之一。建设知识管理平台,打造知识型组织,成为安邦一项重要的创新措施,也是企业文化的召唤。集团领导已经注 意到我司知识管理方面的薄弱,提出了要建立知识管理系统

第八章--城乡规划管理基础知识

第八章公共行政学基础 大纲要求 8.城乡规划管理知识 8.1公共行政管理知识 8.1.1了解公共行政的概念 8.1.2熟悉公共行政的主体与对象 8.1.3掌握政府的主要职能 8.1.4熟悉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 8.1.5掌握公共政策与公共问题 新版教材的变动 本章从原第八章《城乡规划管理知识》中剥离出“公共行政管理知识”的部分,单独作为一章,内容大幅度精简。第一节名为“行政与公共行政”,组织结构较旧版教材有较大调整。删去了“公共行政的范围和作用”。“公共行政的主体和客体”修改为“公共行政的主体和对象”,增补了一些内容。第二节名为“行政体制和行政机构”,大致继承了旧版相关内容。第三节名为“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大致继承了旧版相关内容。第四节名为“公共行政领导”,属新增知识点。第五节名为“政府的基本职能体系”,大致继承了旧版相关内容。第六节名为“公共政策”,大致继承了旧版相关内容,只删去了“公共政策分析”。 授课时间 本章大约需要一讲的时间。 一、行政与公共行政 1、行政 行政是一种组织的职能,任何组织(包括国家)其生存和发展都必须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行使执行和管理的职能。 2、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是指政府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管理活动。公共行政是以国家行政机关为主的公共管理组织的管理活动,而一切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管理活动、社会组织的管理活动、私营企业的管理活动都不是公共行政。 3、公共行政的特点 所谓公共行政包括“公共”和“行政”两个方面。行政是“公共的”,是公共权力机构整合社会资源、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公共利益、处理公共事务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公共行政是公共机构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组织、协调、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和。 (1)公共性 1)公共权力。行政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为人民服务并受人民的监督。政府公共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政府公共权力受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的制约,政府必须依法行政。政府公共权力还受到司法部门的监督和制约。政府公共权力行使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行政机关的行为“越权无效”。行政机关超越立法机关的授权和法律允许的界线,便是越权,而越权行为无效。 2)公共需要与公共利益。公共行政存在和发展的依据是社会公共需要及其发展变化。政府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公共利益,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和体现。为维护公共利益,政府可以直接提供公共产品,也可以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即私人行政进行符合公共利益的社会性管制和经济性管制,如强制性劳动标准、社会保险、价格管制、反垄断等。3)社会资源。社会资源包括公共资源和民间资源两种。政府管理必须投入资源和产出资源,

某公司知识管理系统总体规划方案

XX知识管理系统总体规划方案

二O一五年九月

一、项目背景 (4) 二、知识管理系统阶段目标 (5) 第一阶段:建立基础平台,试点应用 (5) 第二阶段:扩大规模,集团推广 (6) 三、当前知识管理困境与需求 (6) 四、我司知识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9) 系统功能需求: (9) 技术指标要求: (14) 关键指标要求: (14) 五、知识管理系统调研 (15) 六、知识管理系统项目实施周期 (16) 七、项目实施组织架构 (17) 八、知识管理系统项目预算 (18)

一、项目背景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知识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整个国际社会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智慧资本成为金融业发展的灵魂,金融业的知识含量愈来愈高。决定保险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将从传统的机构网点数量、业务人员规模等转为对金融知识开发、创新与有效运用的程度,知识管理则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安邦作为保险行业快速发展的企业,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知识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 企业文化提及“水的哲学”、“互联网文化”、“家文化”,这与知识管理系统有着强大的内在一致性。知识的积累就如同水滴石穿,注重从今天做起,从每个员工做起,时间一长就可以纳百川成江海,形成企业的知识财富宝藏。知识管理本身,就尤其强调网络共享文化,知识的共享是企业快速复制执行力、降低运行成本的重要手段。知识管理系统对于业务人员、使用者的作用,就如同家一样,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帮助,业务的疑问、难题都可以在该系统中找到依据和信息。 我司是一个典型的信息密集型企业,知识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知识管理系统是提高我公司

知识管理实施的五个步骤

知识管理实施的五个步骤第一步:认知认知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第一步,主要任务是统一企业对知识管理的认知,梳理知识管理对企业管理的意义,评估企业的知识管理现状。帮助企业认识是否需要知识管理,并确定知识管理实施的正确方向。主要工作包括: 全面完整的认识知识管理,对企业中高层进行知识管理认知培训,特别是让企业 高层认识知识管理;利用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等评价工具多方位评估企业知识管理现状及通过调研分 析企业管理的主要问题;评估知识管理为企业带来的长、短期效果;从而为是否推进知识管理实践提供决 策支持;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和推进方向等。该阶段是企业接触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因此需要特别注意两点: 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对知识管理采用何种实施方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应特 别注意不要忽略企业文化和管理现状;知识管理的推广需要企业流程、组织、绩效等管理机制的配合,同时也需要深入 企业业务层,必须得到高层重视,并将知识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才能保证知识管理在企业中顺利推进;再者,由于知识管理需要长期的推进,需要对知识管理的效益进行准确量化评估,才能转化为长期发展的动力。第二步:规划知识管理的推进是一套系统工程,在充分认知企业需求的基础上,详细规划也是确保知识管理实施效果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对知识管理现状、知识类型的详细分析,并结合业务流程等多角度,进行知识管理规划。在规划中,切记知识管理只是过程,而不能为了知识管理而进行知识管理,把知识管理充分溶入企业管理

之中,才能充分发挥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主要工作包括: 从战略、业务流程及岗位来进行知识管理规划;企业管理现状与知识管理发展的 真实性分析;制订知识管理相关战略目标和实施策略,并对流程进行合理化改造;知识管理落 地的需求分析及规划;在企业全面建立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 规划阶段的难点主要包括: 知识管理和企业战略目标与流程的结合;知识管理与其他管理制度如人力资源管 理的结合及管理思想的转变;以知识管理思想为基础的业务流程的改造; 知识管理的文化氛围的建立;知识管理规划与企业实际情况结合,建立适合企业 自身特点的实践形式。第三步:试点此阶段是第二阶段的延续和实践,按照规划选取适当的部门和流程依照规划基础进行知识管理实践。并从短期效果来评估知识管理规划,同时结合试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 主要工作内容: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业务体系,包括:生产、研发、销售等,各不同业务体系的任务特性均不相同,其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亦有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业务体系的任务特性和知识应用特点,拟订最合适、成本最低的知识管理方法,这称为知识管理模式分析KMPA。另外,考虑到一种业务体系下有多方面的知识,如何识别关键知识,并判断关键知识的现状,进而在KM模式的指导下采取有针对性的提升行为,这可以称为知识管理策略规划KSP。所以,此阶段的重点是结合企业业务模式进行知识体系梳理,并对知识梳理结果进行分析,以确定知识管理具体策略和提升行为。本阶段是知识管理从

城乡规划管理及法规期末重点复习资料学习资料

城乡规划管理及法规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城市管理概述 一.城市管理的主要内容:1.城市的社会管理。2.城市的经济管理。3.城市的生态管理。4.基础设施的建设 管理。 二.城市管理的的特征:1.管理的综合性。2.管理的开放性。3.管理的动态性。 三.城市管理的原则:1.需求原则 2.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 3.综合效益原则 4.因地制宜原则 5.可持续发展原则 四.现代城市的管理方法:1.行政管理的方法 2.经济管理方法 3.法律管理方法 4.资讯管理方法 5.数学管 理法 6.城市规划管理方法 7.现代城市的目标管理法 五.当前城市管理体制的弊端:1传统的城市管理组织过于分散 2管理法规建设不配套 3城市管理投入少 4 城市社区管理职能较弱 当前城市管理体制的缺陷:1监管合一模式 2多头分散模式 3综合协调模式 4管理单一模式 5实体管理模式 第二章决策概论 一.城市规划管理决策的概念:就是城市政府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为了实现城市规划目标对未来一定时 期内城市建设活动的方向、项目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二.城市规划管理决策的原则与类型(选择):原则:1合法性原则2现实性原则3连续性原则4民主性原 则5效率性原则 类型:1最优决策和满足决策2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三.城市规划管理决策的依据:1计划依据2法律规范依据3规划依据4经济技术依据 四.城市规划决策结构包括:1信息系统2智囊系统3决策系统 第三章行政管理学概述 一.行政机关的概念:行政机关又称政府,是国华依法设立并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掌握国家行政事务的机 关。 二.公务员的概念:是指行使国家行政权力,从事社会公务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人员。 三.行政领导的特点:1行政领导具有时代性的特点2行政领导具有综合性的特点3行政领导具有权威性的 特点4行政领导具有服务性的特点5行政领导再国家行政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 四.测量行政效率的方法:1行政费用测量法2行政职能测量法3要建设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的调动 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 五.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1改革机构建立合理的行政组织2健全行政管理的法规和工作制度3提高领导 者的素质和领导艺术4加强培训工作,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5加强培训工作,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5实行吉利原则,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 第四章行政法学概述 一.行政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原则及其关系: a.合法性原则的内容:1行政主体的行政职权有法设定与依法授予. 2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必须依照和 遵守行政法律规范. 3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违法无效 4行政主体必须对违法的行政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行政主体的一切行政行为必须接受人大的监督、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 b.合理性原则内容:1正当性、 2平衡性、 3清理性 c.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行政合法性原则与行政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德两项基 本原则,两者不可偏废。政府的行政行为必须及合法又合理。2、行政合法性原则是主要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是补充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必须以合法性原则为前提。合理是合法范围内的合理,任何违法的所谓“合理性“概不允许。 3、行政合法性原则既适用羁束行政行为,又适用自由裁量行政行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知识点记忆大全-3(已读一遍)

21) 中央人民政府的架构 1. 国务院是最咼国家行政机关。 2 ?国务院的组织体制: (1) 国务院组成人员: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 ⑵任期:5年,总理、副总理、国务院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3) 领导体制: 总理负责制 (4) 会议制度:国务院实行全体会议、常务会议、总理办公会议制度。 注:常务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 3?国务院行政机构: 包括: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办事机构、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机构、国家行政机构、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 注: (1) 国务院组成部门包括:各部、各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 (2) 国务院直属机构具有独立行政管理职能,但行政首长不属于国务院组成人员,但可列席国务院全体会议。 (3) 国务院办事机构不具有独立的行政管理职能。 22)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架构 1.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 a. 省、地级市设秘书长。秘书长是领导职务。 b. 乡镇原则上不设工作部门。 2?任期: 省、市、县(区):五年 乡镇:五年 正副行政首长均由人大选举产生。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即省长、市长、镇长负责制。 4?地方政府工作部门与上级垂直管理部门、派出机构的关系: a. 地方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合并,要由本级政府报请上级政府批准,并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b. 实行中央业务主管部门垂直管理的机构有: 中国人民银行、海关、国家税务 c. 实行省级政府垂直的有:地方税务、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 5.派出机构: 其不属于一级行政机关,但它有权以自己的名义实施管理,并在管理效力上与派出它 的政府或政府部门相同。 23) 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 1. 我国公务员的定义: 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中从事党团工 作的专职人员) 2. 制度 1993年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后制定的近40个单项法规 3. 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 第一阶段. 1984-93 年: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创立。 第二阶段. 1993-96 年:在全国推行公务员制度注:

知识管理规划方法

知识管理规划方法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知识管理规划方法 知识管理是支撑集团企业战略的整合手段 如果集团企业各产品事业部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相对独立,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集团整体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从集团层面来说,为进行集团范围内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利用IT技术来强化集团对战略、财务、人力资源、品牌和信息的管理,是集团企业面临的重要管理挑战之一。通过整体规划和有序实施知识管理系统,可以对集团的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品牌管理、财务管理以及战略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撑平台。它能够提高集团内部信息和知识共享、利用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和资源浪费;能够有效支持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将“知行合一”的企业文化落到实处;能够使企业与外部的交流和合作更有效率,与顾客和合作伙伴建立更好的互动关系,从而在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领先的品牌优势;能够有效整合、实时监控集团各公司财务信息;能够协助决策层及时把握企业经营状况,提高战略规划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同样,对于集团企业的下属各公司,通过实施知识管理,不仅可以对日常的运作提供直接的支撑平台,还可以将知识管理和核心业务线紧密整合,实现对产品研发知识、客户知识等的管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1 知识管理是支撑战略和管理的整合手段 这样,知识管理就可以从战略、战术以及运作等各个环节对集团企业战略和管理运营提供全面的支撑手段(图1)。但在知识管理的导入中,还必须坚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原则,从运作性知识管理(主要表现为内部网、办公平台)的开始,在取得切实效益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向战术性知识管理(主要表现对业务知识的管理)和战略性知识管理(主要表现为商业智能、决策支持等)迈进。 集团知识管理战略规划方法论 AMT对知识管理的理解 AMT认为,知识管理是协助企业组织和个人,围绕各种来源的知识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