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针叶林基本植被类型

福建针叶林基本植被类型

福建针叶林基本植被类型
福建针叶林基本植被类型

针叶林基本植被类型

(一)马尾松林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林是我国东南部湿润亚热带地区分布最广,资源最多的森林群落。其分布范围北界可达秦岭、淮河一带,与暖温带油杉林相衔接,南界可达雷州半岛与海南松林和云贵地区的云南松林相交错。台湾也有分布。马尾松林在本省是资源最丰富的森林群落之一,也是本省植被中广泛分布的代表群系之一。多为天然次生林,也有大面积的人工林。本省马尾松林一般分布在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的山坡上,在山脊和山顶也能生长。在风口或海拔较高的山坡、山顶上常成矮林,在交通不便的偏僻林区常有过熟林,在交通方便的地区为天然的或飞机播种的幼林或疏林。

马尾松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土壤矿物质分解强烈,大部分矿物质易于淋失,铁、铝氧化物形成结核,相对积累,强烈的红壤和黄壤化作用,形成山地红壤和山地黄壤。土壤粘性大,结构差,肥力低,酸性强,PH4~5。在中山和盆谷地区,海拔1500米以下,气温较低,湿度大,土壤保持潮湿状态、氧化铁水化程度较高,养分缺乏,酸性反应强。马尾松适应性强,耐旱,耐瘠薄,但不耐盐、碱和积水,是荒山迹地造林的优良先锋树种。

马尾松林天然或飞机播种的林地占多数,树冠不整齐,密度不均

匀,多呈异龄林,林内混生喜光的阔叶树种。马尾松人工林多为纯林,林冠整齐,密度较大,层次分明,结构简单。马尾松也常与许多阔叶树形成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树干圆满通直,出材率高,单位面积蓄积量较大,木材用途广,是本省采脂的主要树种,枝桠、伐根可综合利用。 马尾松林结构层次分明,群落一般分三层,群落盖度约50%~80%,乔木一层高5~12米(成熟林可达20米以上),胸径10~15厘米,混生有阔叶树。灌木层植物高2~3米,盖度30%左右。本省的南亚热带地区与中亚热带地区的马尾松林下的灌木与草本种类组成不相同,马尾松林类型的划分均以林下植物成分而定。中亚热带地区的马尾松林下灌木主要有檵木、乌饭、小果南烛、映山红、黄瑞木、山矾、石斑木、柃木、苦竹、荚蒾等,但在偏北山地马尾松林下灌木还出现白栎、米饭花、马银花等。南亚热带地区,马尾松林下灌木层以热带种类成分为主,常见有桃金娘、小叶赤楠、山芝麻、黄栀子、胡枝子、南岭荛花等。灌木层中混生许多乔木树种的各级幼树,常见有栲属、栗属、青冈属、木荷属、枫香属、黄檀属等。

林下草本植物种类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一般高0.5~1米,盖度70%~80%,常见有芒萁数量最多,在马尾松林林冠尚未荫蔽而避风地段的林下层占绝对优势;而在荫蔽的马尾松林下则有狗脊蕨、观音座莲、里白、五节芒、苔草、淡竹叶、芒等。

马尾松林在本省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上几乎到处可见,许多是森林破坏之后或多代杉木林的荒山迹地上形成的一种次生植被,在

水湿条件好,土壤深厚肥沃,人为干扰少的地方,马尾松长势良好。在水湿条件差,土壤贫瘠的地方,甚至岩石裸露的缝隙中同样也能生长。目前人为活动频繁、采伐过度以及松毛虫为害,影响马尾松的生长。 根据马尾松林的结构和种类组成以及地理特点,本省马尾松有以下几个群落类型。

1.南亚热带旱中生马尾松林

本类型主要分布于本省东南部,在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一线以南,包括宁德以南,莆田、漳州、泉州、厦门等地区。海拔9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坡上均有分布。西南地带海拔500米以下的山地,马尾松林保存较好,树干高而耸直,密度较大;戴云山山脉海拔900米的偏远山地仍残存有成熟林,而沿海海拔200~400米的丘陵山坡上,马尾松林基本上为幼龄疏林,其中多属人工林或半人工林。

群落结构简单,林冠松散,基本上分为乔木、灌木、草本三层。乔木以马尾松为主,高5~8米,胸径6~12厘米,盖度50%~60%;灌木层以喜热旱中生、旱生性灌木种类为主,高1~2米,常见有桃金娘、黄栀子、山芝麻、南岭荛花,小叶赤楠、车桑子等。林下伴生乔木幼苗如木荷、枫香、青冈、野漆等阳性树种,而海拔较高的丘陵也分布喜暖性种类,如石斑木、乌饭、檵木、黄瑞木、杜鹃等。草本层以芒萁为主,混生有五节芒等禾草植物。藤类植物有菝葜、土茯芩、匍匐九节木、藤黄檀、酸果藤等。群落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马尾松、山芝麻、黄栀子群落,分布于厦门、漳州、泉州等近海

闽南地区。

②马尾松、桃金娘、小叶赤楠群落,主要分布于安溪、永春、德化、南安、仙游、莆田以及永定南部等山地。

③马尾松、黄瑞木、细齿柃木、毛冬青群落,分布于南靖、平和、华安山地。

2.中亚热带中南部中生性马尾松林

本类型自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一线以北,即闽西、闽中、闽东的大部分,于武夷山山脉东侧与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的西北侧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均有中生性马尾松林分布。本类型大都是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受到破坏之后,光照增强、土壤干燥条件下的人工营造或自然播种形成的次生马尾松林。

中生性马尾松林群落结构简单,树冠松散,呈翠绿色,常以马尾松纯林组成群落。马尾松高10~15米,胸径15~25厘米,部分地区可达50厘米以上。人为活动较少、生境条件较优越地段,有常绿阔叶树种混生,常见有甜槠、米槠、栲树、罗浮栲、木荷等。灌木层高1~2米,主要种类以喜暖性种属为主,有杜鹃属、柃木属、山茶属、越桔属、冬青属、赤楠属、石斑木属,荚蒾属,檵木属等。草本植物高30~50厘米,常见有芒、芒萁、狗脊蕨等。有以下群落类型:

①马尾松、乌饭、黄栀子群落,主要分布于上杭、新罗、连城等地。

②马尾松、卡氏乌饭檵木群落,分布于永泰、闽清等闽中海拔500

米以下低山、丘陵上。

③马尾松、映山红群落,分布于南平市和闽西北等地。

④马尾松、刺毛杜鹃、乌饭、苦竹群落,分布于建阳、邵武等地。

3.中亚热带北部中生性马尾松林

本类型分布于江西和浙江相邻接的边界中低山地,包括邵武、建阳、武夷山、浦城、光泽以及周宁、泰宁等地。

本省北部的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照叶林),马尾松林分布很广,垂直分布在海拔170~1100米的低山丘陵地,有大面积的马尾松纯林,自然更新良好。乔木层优势种以马尾松为主,混生有杉木、毛竹,还有少量的苦槠、甜槠、栲树、青冈、罗浮栲等。马尾松树高10~18米,胸径10~30厘米,最大达50厘米。灌木层高2~5米,主要有檵木、白栎、映山红、乌饭、江南山柳、苦竹、格药柃以及一些阳性落叶栎类。草层有芒萁、五节芒、狗脊蕨等。藤本植物有菝葜、鸡血藤等。有如下几种群落类型:

①马尾松、卡氏乌饭、白栎群落,分布于闽东北的屏南、福安、宁德等地。

②马尾松、白栎、乌饭群落,分布闽北的周宁、寿宁和武夷山、浦城等中低山海拔300米以下的山地。

③马尾松、檵木、乌饭、赤楠群落,分布于闽北海拔300~500米的低山丘陵山地,在浦城、武夷山、松溪、政和和建阳、建瓯等地均有分布。

④马尾松、檵木、马银花群落,主要分布于武夷山主峰黄岗山以及松溪、政和、武夷山、光泽、邵武等海拔1200米以下的中低山丘陵山地上。

(二)黄山松林

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或称台湾松林,是我国华东地区和台湾省中山的针叶林植被类型。适宜生长在气候温凉,雨量充足,相对湿度大的亚热带山地,在闽南或闽西南海拔1100米以上,闽北和闽东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都有分布。黄山松是阳性树种,一般分布在山体顶部、山脊、向阳山坡或裸岩地段。

本省黄山松林均为天然林,可与壳斗科、山茶科等阔叶树组成混交林,也可与南方铁杉和阔叶树组成混交林。常见的是黄山松纯林,常常是同龄林。在武夷山,龙岩的梅花山,闽东的鹫峰山和戴云山等地海拔1000~1100米以上的向阳山坡、山脊以及山体顶部均极常见。

黄山松木材坚实,纹理通直,树脂少,材质仅次于杉木,易于加工,可作为建筑材料。也是省内中山的山地造林的优良树种。

黄山松林地土壤为山地黄壤,群落总盖度65%~75%,乔木层均为黄山松,密度不一,每100平方米中密的有6~7株,稀的仅有1~2株。山坡地段树高可达15~17米,在山脊或山顶则只有2~5米。树干直,树冠平展,色彩暗绿。灌木层主要种类有杜鹃、短尾越桔、小叶石楠、乌饭、石斑木、黄瑞木、白栎等20多种。灌木层还有黄山松幼苗以及伴生有江南山柳、木荷、赤楠、羊舌树、硬斗石栎等10多种小树。草本层主

要种类有野青茅、野古草、金茅、四脉金茅、蕨、芒萁、地稔、五节芒、芒、中华双蝴蝶等20多种。藤本植物较少,有菝葜、掌叶悬勾子等。群落显著特点是乔木稀疏,灌木种类少,低矮,均为阳性树种。 黄山松幼龄群落,在武夷山的黄岗山、闽西梅花山等均有分布。主要是在砍伐或火烧迹地天然下种的幼龄林,种类组成比较简单,密度较大,分布不均匀,群落盖度85%,平均高度有1.5~1.8米,最高3米。生活力强盛,并已开始自疏现象。

根据闽北、闽东山区调查,黄山松阔叶树混交林分布在海拔1250米以上,山坡陡、土层薄、土壤为山地黄壤之地。群落总盖度达75%~80%,乔木层盖度50%,分2个亚层,第一亚层是黄山松,树高10~12米,最高15米,胸径17~20厘米,树龄35年左右。第二亚层有云山椆、甜槠或木荷、甜槠等,伴生少量的白栎、硬斗石栎。灌木层盖度25%~30%,高1.5~3米,主要有鹿角杜鹃、短尾越桔、东方古柯、美丽胡枝子、细齿叶柃、江南山柳、南烛、满山红、显脉蜡瓣花等20多种。草本层盖度15%~25%,主要有芒、野古草、金茅、蕨、野青茅等10多种。 据报道黄山松林有如下几个群落类型:

①黄山松、映山红、江南山柳群落;

②黄山松、白栎、映山红、短尾越桔群落;

③黄山松、云山椆、甜槠群落;

④黄山松、木荷、甜槠群落。

(三)杉木林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林在本省分布范围很广,数量较多,以闽西、闽北及闽中山区最为集中,面积广,生长较好。其中尤以南平市和三明市的延平、建瓯、顺昌、邵武、将乐、沙县、永安、明溪、清流及三元等11个县市区的杉木林生长最好,是杉木分布的中心产区,属于闽江上游三大支流的流域范围。海拔多在800米以下,闽西梅花山分布至1100米或个别可达1300米。杉木群落分布区丘陵起伏、沟谷纵横,具有温暖、湿润、静风的生态环境。年平均气温17℃~20℃,1月平均气温6℃~9℃,年降雨量1600~2000毫米,群落土壤为红黄壤和山地黄壤,土层深厚,肥力中等。

本省杉木林主要是人工林,部分是半人工林或天然次生林,且多数是单纯林。群落外貌单纯,林冠整齐,呈深绿色或灰绿色。季相变化不明显,结构层次分明。植株分布均匀,高度比较一致。本省中心产区及闽西、闽北区的杉木林,高度达20~30米,闽东南沿海边缘产区一般高度在10~20米。胸径一般为20~30厘米,最大可达40~50厘米,冠幅2~3米。杉木喜光,生长迅速,树干圆满,纹理通直,轻便。用途广泛,是建筑、家具、桥梁、造船等良好的材料,经济效益较高。

南平五台溪后乡安曹的杉木林,乔木层以杉木占绝对优势,每100平方米有16.5株,树龄39年,树高平均26.9米,胸径平均24.8厘米,枝下高19.8米,郁闭度0.8。灌木层高1.5~3.0米,盖度70%~80%,种类较多,主要有黄瑞木、罗伞树、毛冬青,伴生乔木幼苗有丝栗栲、黄楠、牛奶树等。草本层植物生长茂密,高度0.5~2.0米,盖度80%~

90%,有观音座莲、华南毛蕨、单氏双盖蕨、柯氏蹄盖蕨、菝葜和玉叶金花。

连城曲溪罗胜将军山万亩大径级杉木林群落,杉木平均高度20米,最高达32米,平均胸径30.2厘米,最粗达50厘米,乔木层盖度70%,伴生有毛竹、马尾松、木荷、甜槠、青冈、樟树、红豆杉、厚皮香等。分布在立木冠下层的小乔木有弯蒴杜鹃、深山含笑、树参等。灌木层盖度25%~30%,平均高度1.5米,种类较多,有柃木、毛冬青、大叶冬青、石斑木、檵木、黄瑞木、单耳柃、纤细茶杆竹、野牡丹、石竹、狭叶南烛、乌饭、鼠刺、石笔木、朱砂根、香港远志等。草本层盖度5%左右,有中华里白、狗脊蕨、苔草,铁角蕨、黑莎草等。藤本植物有菝葜、土茯苓、野木瓜、三叶木通、酸果藤、东南悬勾子等。

杉木林在闽南也有人工栽培,但长势较差,如同安区汀溪林场杉木人工群落,乔木层以杉木占绝对优势,每100平方米有18株,树龄20年,树高平均12.2米,胸径平均16.6厘米,冠幅1.2~2米。群落外貌整齐、绿色,生长尚好,郁闭度0.9。林下灌木层种类较多,高度0.3~1.4米,盖度40%~50%,常见有鹅掌柴、毛冬青、三桠苦、豺皮樟、酸藤子、野牡丹、粗叶榕、杜鹃、锈毛莓、柳叶石斑木等。草本层植物高度0.2~0.7米,盖度60%~80%,主要有玉叶金花、灯笼草、耳草、芒萁、光叶菝葜、狗脊蕨、海金沙、狭基钩毛蕨和短舌紫花等。

杉木可与毛竹组成杉、竹混交林或杉、竹、阔叶树组成混交林,广泛分布在交通不便、地形复杂之深山边远地区,在闽北、闽西山区分布

相当普遍,海拔700~1400米,杉木多呈散生,混杂于毛竹及阔叶树种之中,呈次生状态,林相不齐,种类组成复杂。杉木高度20~30米,胸径15~40厘米。阔叶树种和毛竹居二层,高10~20米,阔叶树种有甜槠、米槠、栲树、山杜英、黄杞、青冈、黄樟、赤杨、柃木、赤楠,灌木层有杜茎山、百两金、五味子等。

杉木林有如下几个常见的群落类型:

①杉木—黄瑞木+罗伞树—福建莲座蕨群落;

②杉木—鹅掌柴—芒萁群落;

③杉木—毛竹—狗脊蕨群落。

(四)黑松林

黑松(Pinus thunbergii) 林是暖温性常绿针叶林,本省沿海各县、市及岛屿多有引种,尤以平潭、湄洲岛、南日岛、东山、漳浦等地引种较多,部分内陆山区也有栽种,如寿宁的南阳、托溪等地多已成林而广泛分布。本省黑松群落均属人工栽培植被。

黑松多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丘陵、台地,分布区母质为花岗岩,土壤多为粗骨性红壤和侵袭型砖红壤性红壤,呈酸性,肥力低,有机质低于0.5%。

本省黑松分布区属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丰富,但干湿季明显,常受台风侵袭。年平均气温20℃~21℃,年雨量1200~1600毫米,沿海岛屿风大(如平潭县年平均风速7米/秒,平均全年大于8级风日100天)。黑松树形矮小,抗风力强,耐旱耐瘠薄,是沿海山地和海岛荒山造林绿化

的优良树种。在一些半岛和沿海荒滩、台地上以及多石砾、土层薄的山坡上生长尚好,是保持水土较好树种。

据莆田忠门半岛琼山山地调查:黑松群落外貌呈深绿色,乔木层以黑松为主,高3~3.5米,胸径3~5厘米,100平方米中有黑松12株,生活力中等。灌木层高60~80厘米,盖度15%,以山芝麻、车桑子等旱生性种类为主,伴生有桔梗、老鼠矢、算盘子等。草本层高20~45厘米,盖度30%,以印度黄芩为优势种,伴生有小飞蓬积雪草等。层间植物有千金藤、茅莓等。

黑松在沿海岛屿上,一般长得较密,植株矮化,据平潭、南日、湄洲三岛调查,黑松的平均高度0.1~2.5米,平均胸径5~10厘米(个别达18厘米)。灌木层以黄栀子、车桑子、山芝麻占优势。草本层以狗尾草、茵陈蒿等为主。分布海拔100米左右的丘陵山地上。而在内陆山区海拔1000米左右的寿宁县南阳关道仙、托溪马头山等的黑松群落,平均高10米,胸径8~20厘米,盖度60%,下木以美丽胡枝子为主,伴生映山红、油茶等。

本省黑松常与相思树、马尾松等构成混交林。如平潭岛红心乡北山村,黑松与相思树构成针阔叶树混交林。

本省黑松林均为人工植被,多为纯林或混交林,也有散生状。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它可以通过更新或自然传播种子逐渐增加群落的密度和范围,改变林内的生态环境,使之通过针、阔叶混交林阶段逐渐发展成沿海次生阔叶林。黑松林主要群落类型如下:

①黑松—山芝麻+车桑子-印度黄芩群丛,分布于莆田地区;

②黑松—野牡丹+黄栀子-茵陈蒿群落,分布于平潭、东山、湄洲岛等;

③黑松—算盘子-纤毛鸭嘴草群落,主要分布于漳浦、东山县等地。

(五)铁杉林

铁杉在我国有五种,分布在秦岭以南至南岭。本省仅有南方铁杉(Tsuga chinensis var.tchekiangensis) 和长苞铁杉

(T.longibracteata),数量已日趋减少,均属我国特有古裸子植物,也是优良用材树种,列为国家三类保护植物。

1.南方铁杉林

南方铁杉主要分布于闽北武夷山脉北段的武夷山、浦城、建阳、泰宁、光泽等县市。一般海拔1500~1800米的中山上部或顶部,年平均气温11.9℃,年相对湿度8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2153毫米。群落土壤为山地棕黄壤或灰化黄壤土层较厚,质地疏松,有机质较丰富。

群落外貌呈深绿色,秋季带有红色斑点点缀于林冠。群落盖度85%~95%;乔木层以南方铁杉为建群种,高20~25米,盖度50%~80%,伴生有阔叶树多脉青冈、包槲柯、五裂槭、猴头杜鹃、江南山柳。灌木层盖度30%~50%,高3~5米,主要有岩柃、三桠乌药、灯笼花、鹿角杜鹃、东方古柯、毛秆玉山竹、肿节少穗竹等;草本层植物稀少。林内常阴湿,地被层较发达,苔藓铺于地表,林下幼苗稀少。

南方铁杉林常见有2个主要群落类型:

①南方铁杉—毛秆玉山竹—苔藓群落,主要分布在闽北武夷山、建阳、光泽交界的武夷山脉北部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地。代表性群落生长在武夷山市黄岗山海拔1700米的凹坡上。南方铁杉平均树高22~25米,最高达28米,胸围223厘米,树龄多在100年以上,盖度50%,林下有少量的幼苗,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②南方铁杉+甜槠-鹿角杜鹃+马银花-武夷瘤足蕨+狗脊蕨群落,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北部海拔1200~1500米的阴坡、山顶。代表性群落在光泽米罗湾海拔1260米山顶,高23~25米,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2.长苞铁杉林

长苞铁杉分布于闽中戴云山脉的大田、德化;闽西梅花山境内的上杭、新罗、清流、永安等地。海拔700~1100米,年平均温度17.4℃,年平均降水量1752毫米,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土壤为黄化红壤,花岗岩母质,土层较深厚。

长苞铁杉群落外貌呈浓密、暗绿色、林冠平整,群落盖度85%~95%。乔木层以长苞铁杉为建群种,高20~30米,盖度50%~60%,伴生有少叶黄杞、鸭公树、栲树、米槠或马尾松、杉木、木荷等。灌木层一般高2~3米,盖度20%~40%,常见有鹿角杜鹃、刺毛杜鹃、山矾、冬青、树参、卡氏乌饭、小果南烛、黄瑞木、狗骨柴、朱砂根等。草本层稀少,高0.5~1米,盖度10%~20%,常见有狗脊蕨、中华里白。层间植物有网脉叶酸果藤,广东山葡萄等。

长苞铁杉主要的群落类型有:

①长苞铁杉—鹿角杜鹃+刺毛杜鹃-中华里白群落,主要分布于闽西梅花山,连城、上杭、新罗交界地区;

②长苞铁杉+少叶黄杞-刺毛杜鹃-狗脊蕨群落,主要分布于上杭县古田村。

(六)柳杉林

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是我国江南中山山地特产树种,分布于本省闽西永安、连城、上杭等县市海拔800~1600米处;以及闽北的浦城、武夷山、建阳、邵武、光泽、政和、建宁、泰宁及闽东的周宁、屏南等地。闽南地区的华安、南靖、龙海也有人工林分布。柳杉林生长在潮湿的中山阴坡、半阴坡、山谷上,多为柳杉纯林或柳杉阔叶树混交林。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内,在海拔900米以上的山区村落常常可见到树龄数百年的柳杉古树,柳杉人工林多分布在低山海拔350~1000米的山坡上。

柳杉林的分布区年平均气温14~19℃,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喜空气潮湿、云雾弥漫、夏季较凉爽的海洋性或山区谷地气候。群落土壤为山地黄壤或黄红壤,土层厚达1米以上,质地为轻粘壤至中粘壤土,有机质含量丰富。

柳杉树冠呈尖塔形,枝叶浓密呈暗绿色。乔木层以柳杉为优势,高25~28米,胸径50~80厘米,盖度50%~75%,伴生有马尾松、木荷、薯豆、缺萼枫香、黄山松、杉木、毛竹。在闽北还有多脉椆、亮叶桦等。

灌木层植物高1~3米,盖度20%~50%,种类较多,有柃属、山茶属、乌药属、新木姜子属、冬青属、悬钩子属、荚蒾属以及一些中山竹类。草本层植物,高20~50厘米,盖度5%~15%,常见有狗脊蕨、里白、中华里白、乌毛蕨、五节芒、华山姜。藤本植物稀少,偶见有土茯苓、薯蓣等。有以下几个群落类型:

①柳杉-梅叶冬青+刺毛杜鹃-中华里白+狗脊蕨群落,本类型分布闽西连城、上杭,闽北浦城、政和等地,海拔800~1400米。上杭县梅花山海拔1320米柳杉林中柳杉的平均高度28米,最高达35米,平均胸径75厘米,最大胸径达120厘米,伴生有杉木、毛竹、马尾松等。

②柳杉-鹿角杜鹃+掌叶覆盆子-乌毛蕨群落,分布于闽北崇安、建阳、光泽、邵武、建宁、泰宁等。代表群落在邵武市桂林乡盖洋村,海拔1040米。柳杉平均高24米,最高26米,胸径64厘米,最大79厘米,均为百年以上古树。

③柳杉-朝天罐-乌毛蕨群落,本类型为人工栽培柳杉林,多在低山山地。群落种类单纯,结构简单。代表群落以漳平官田五一林场的柳杉林海拔380米,群落盖度90%,乔木层盖度70%,平均高度10米,灌木层种类和数量不多,盖度15%,高1米,主要为朝天罐,还有少量的肖梵天花、长毛紫珠。草本层盖度30%,主要有乌毛蕨、狗脊蕨、芒萁、石松等。

④柳杉+木荷-野含笑+乌药-福建莲座蕨群落,仅见于华安马坑坑尾。乔木层除优势种外,还有许多热带、亚热带树种伴生其中,如多穗

石栎、东南石栎、杜英、黄楠、肉桂、厚皮香等。灌木层有野含笑、乌药等。草本层有福建莲座蕨等蕨类植物。

此外,还有柳杉与罗浮栲或木荷等阔叶树组成柳杉、阔叶树混交群落。主要分布在上杭圭竹坪水口神庵和共和村祠堂后的小丘上。

(七)建柏林

建柏(Fokienia hodginsii) 是我国特有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亚热带优良用材树种,分布长江以南及西南各省。本省的中部、北部和西南部均有自然分布,中部山区如永泰、闽清、仙游、德化、华安、永春、南靖、新罗、上杭、连城等地。在闽西,建柏林可分布至海拔1400米,闽中各县海拔多在500米以上有分布。建柏自然纯林较少,常与毛竹、杉木和常绿阔叶树混交;人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多在海拔1000米以下。

建柏分布区内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年降水量12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80%左右。分布区的土壤为酸性黄壤和黄红壤。

建柏群落外貌平整,整齐,呈深绿色,树干通直,树皮光滑、树形美观,是优良的用材树种,也是优良造林树种。乔木层以建柏占优势,高度10~15米,最高达18米,胸径10~30厘米,最粗达42厘米,群落盖度70%~85%。乔木层常混生有栲树、闽粤栲、南岭栲、米槠、青冈、东南石栎以及石楠、刨花楠、黄樟、木荷、毛竹等。灌木层植物高1~3米,盖度20%~30%,主要有柃木、油茶、黄瑞木、冬青、毛冬青、乌饭、乌药、鼠刺、黄栀子、小叶赤楠等。草本层植物常见有狗脊蕨、乌

毛蕨、芒萁、华里白、五节芒、芒、野莎草、淡竹叶。藤本植物常见有菝葜、光叶菝葜、玉叶金花、鸡血藤等。

1.次生天然建柏林

主要分布闽西、闽中以及闽南的中山山区。其中有典型的天然次生林。如上杭步云的梅花山区内的天然建柏次生林,海拔630米,100平方米中有建柏13株,平均高度15米,最高达17米,平均胸径18厘米,最大达24厘米。次生天然建柏林常见有以下几种群落类型:

①建柏-乌药-华里白+狗脊蕨群落

②建柏-冬青-华里白+芒萁群落

③建柏-黄瑞木+乌饭-芒萁群落

2.人工建柏林

主要分布闽中、闽西部山区,如永春、仙游、莆田、华安、安溪、上杭等地。各地有20年生的人工营造建柏林,也有幼年建柏纯林。密度较高,100平方米中有建柏26株,平均高度12.2米,最高达14米,平均胸径15.3厘米,最大达20厘米。常见有以下几个群落类型:

①建柏-三桠苦+朱砂根-芒萁群落

②建柏-黄瑞木-芒萁群落

③建柏-箬竹-芒萁群落

④建柏+杉木-油茶-芒萁+石松群落

⑤建柏-桃金娘-芒萁群落。

(八)油杉林

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 是高大乔木,天然林极为稀少,仅分布局部地区海拔500米以下山坡中下部小片纯林,大都呈散生于常绿阔叶林中或零星分布。已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闽西的永定县,闽南的长泰、龙海、漳浦等县市均有分布。油杉喜暖湿气候,喜光性强,生长速度中等;土壤为红壤。

油杉群落外貌整齐,呈深绿色,树形美观,是乡村绿化树种。在长泰城关南侧的仙景村的边缘,海拔110米坡地上,发现一片稀有的油杉自然纯林。平均高度8~10米,胸径12.7厘米,冠幅0.5×1.0米,乔木层盖度40%,生长良好,树龄70~80年。灌木层以黄瑞木、石斑木为主,伴生有赤楠、黄栀子、九节木、毛果算盘子;草本层主要为芒萁、淡竹叶、铁线蕨、芒等。有以下群丛:

①油杉-檵木+石斑木-芒萁群落

②油杉-山芝麻-芒萁+菖蒲群落

③油杉-梅叶冬青-芒萁群落

④油杉-檵木+桃金娘-芒萁群落

⑤油杉-桃金娘-芒萁群落

⑥油杉-黄栀子-纤毛鸭嘴草群落。

福建省土地资源概况

福建省土地资源概况 土地资源· 福建是全国土地面积较小的省份之一,土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全省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居全国第23位。福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省海拔80米以上的丘陵和山地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9.3%,海拔80米以下的平原台地占总面积的10%强。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较大的有福州、漳州、泉州和兴化等四大平原。1998年底,全省有耕地1178.18千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仅0.036公顷。粮食作物主要是稻谷,其次为甘薯。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柑桔、烟草、油菜、花生、茶叶。福建是中国主要产茶省之一,武夷岩茶是中国名茶,兼有绿茶清韵和红茶浓郁的特点,安溪铁观音、闽北水仙、福州茉莉花茶等名牌产品享誉海内外。福建省还盛产龙眼、柑桔、荔枝、枇杷、柚子、菠萝、香蕉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全省土地资源呈现以下特点: (1)绝对量少,人均占有量低。全省土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9%;人均土地面积3.38公顷,不到全国人均土地面积的一半,是最少的省份之一。 (2)宜林地多,宜耕地少。全省山地丘陵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0%,地形坡度较大,灌溉条件差,不利于开垦为耕地而适宜林木生长。全省宜林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4%,宜耕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1%。 (3)耕地中高产田少,中低产田多。根据农业部门的调查,全省高、中、低产田占现有耕地的比例分别为17%、38%和45%,中低产田合计占全省耕地的83%。 (4)沿海港湾众多、滩涂广阔,开发利用潜力大。福建海域宽阔,海岸线长,沿海港湾有125个,港湾内侧大多分布着浅海滩涂,主要分布在三都澳、兴化湾、罗源湾等18个港湾,据适宜性评价,可围垦滩涂资源约有4.27万公顷。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

(一)、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在地球表面,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2)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臵、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我国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2)西部由于地处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我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取决于温度和湿度条件,但由于青藏高原、北部寒潮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使得主要植被分布的方向,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三个基本植被地带。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 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 在这里具体描述一下东南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在东南半部森林区,自北而南,随着热量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比较明显,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带、赤道雨林带。除上述植被的纬度变化外,由于受夏季东南季风的作用,从东南向西北,植被出现近乎经度方向的更替。而且北部的温带及暖温带地区较南部的亚热带、热带地区表现的更加明显。 2.经度地带性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

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

我国农作物分布

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 (1)南方稻谷集中产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95%左右。按地区差异,又可分为三个区。 ①华南双季籼稻区。包括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五省区。该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复种指数大,是我国以籼稻为主的双季稻产区。海南等低纬度地区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比较丰富,土壤肥沃,降水丰沛,河网湖泊密布,灌溉方便,历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该区以长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为集中。长江以南地区大多种植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大多实行单季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籼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云贵高原水稻区。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稻品种也有垂直分布的特点,海拔2000米左右地区多种植籼稻,1500米左右地区是粳、籼稻交错区,1200米以下种植籼稻。本区以单季为主。 (2)北方稻谷分散区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属单季粳稻分散区。稻谷播种面积占全国稻谷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水源较充足的地区:东北地区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绿洲地区。北方分散产区的水稻以一季粳稻为主,稻米质量较好。 小麦 (1)春小麦区我国春小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0%以上,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地区,小麦只能在春天播种,当年收割,是一年一熟制作物。其中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为主要产区。 (2)北方冬麦区分布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的各省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省。是我国最大的小麦生产区和消费区,该区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2/3以上,有我国的“麦仓”之称。 (3)南方冬麦区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以东地区。安徽、江苏、四川和湖北等省为集中产区,大部分为棉麦和稻麦两熟制。本区居民以稻米为主食,故小麦商品率较高。 玉米 玉米属高产作物,经济价值较高,是我国最主要的杂粮,在粮食作物中仅次于水稻、小麦,居第三位。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对自然条件要求不严格,在我国分布很广,各地都有分布,其中以吉林、山东、河北、辽宁、四川产量最多。 其他作物 (1)高粱 高粱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适应性强的特性,所以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涝洼及盐碱地区多有种植。高粱在我国分布很广,以东北平原最为集中,其次为黄河中下游和淮北平原一带。 (2)谷子 谷子是我国传统粮食作物。谷子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需水量少,比小麦低1.5倍左右,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生长期较短。谷子容易储藏,适宜作储备粮,营养价值较高,主要分布在

福建植被划分

1植被分区的主要原则 植被区划就是在一定地段上,依据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特征的差异,划分出高、中、低各级彼此有区别,而其内部具有相对一致的植被类型及其有规律的组合的植被地理区。因此植被分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是植被分区的首要原则。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反映高级植被类型单位与气候,特别是热量和水文条件之间的关系,它可以作为划分高级植被分区单位的依据。植被分区的非地带性规律,主要考虑植被分布与地貌类型、地质状况、地表组成物质以及土壤类型等局部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它可作为划分中级或低级植被分区单位的依据。 福建位于祖国东部的森林带,在进行植被分区时,首先应考虑森林植被类型,同时参考较为稳定的灌草丛植被。在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可以结合人工植被的种类、生长状况以及农作物的耕作制度等来划分。 2植被分区的各级单位及分级原则 根据目前的植被状况与复原植被的理论,并遵循上述植被分区主要原则,拟订出划分本省各级植被分区单位的依据。 本区划的分区为4级制。其单位系统采用《中国植被》(1980)的3级制,并增加“区”以下的“小区”一级。 植被区域植被分区的最高一级。福建隶属于中国3大植被区域中的“中国东部湿润森林区”。 植被地带植被分区的第2级。按植被本身的标志,即以区域内典型的优势植被类型地带性的综合体而划分。主要按具有相对稳定性植被类型的差异,以及参照建群层片的区系组成中一定的特征种,同时考虑到与其相适应的地理环境及气候带等的相关关系而划分。本省分为两个植被带,即南亚热带雨林地带与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 植被区植被分区的第3级。划分依据按植被类型组合上的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植被类型及主要种或其伴生种的数量与生态习性。植被分布的规律性,包括植被类型及地方性生态环境特点;区内的耕作季节与制度。据此,本省南亚热带雨林地带内典型植被类型基本上一致,因而仅划为一个植被区;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内植被类型均以照叶林为主,但闽西、闽中、闽东、浙江省东南部,以及粤赣交界以东与闽北地区植被在树种成分上有差异,故在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内,可划分为两个植被区。

全国各省农作物分布表

全国各省、自治区主要农作物规定范围 1、山西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向日葵、西瓜九种作物。 2、山东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花生、大白菜九种。 3、北京市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西瓜、大白菜九种。 4、天津市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西瓜八种。 5、福建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甘薯、茶树九种。 6、广西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甘蔗、西瓜 7、陕西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向日葵(包括油葵、食葵)。 8、湖北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西瓜、花生 9、内蒙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马铃薯、向日葵、高粱、甜菜。 10、河北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七种。 11、浙江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西瓜八种。 12、黑龙江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甜菜八种。

薯七种。 14、江苏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西瓜、辣椒九种。 15、河南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西瓜、花生九种。 16、青海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七种。 17、广东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花生八种。 18、辽宁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高粱八种。 19、云南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蚕豆、甘蔗九种。 20、宁夏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胡麻、豌豆九种。 21、湖南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西瓜、辣椒九种。 22、江西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西瓜、辣椒九种。 23、贵州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七种。 24、重庆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茎用芥菜、柑桔九种。 25、吉林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 26、甘肃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

福建省福州市2018届高三期末地理试题【解析】

福建省福州市2018届高三期末地理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青木川镇发轫于明中叶,成型于清中后期,鼎盛于民国年问,距今已有600余年,古木建筑保存完好,为国家4A援景区。回龙场是青未川老衡的传统称谓,民国时期曾是繁荣的商业、文化交流场所。左图示意青木川镇位置,右图是回龙场老街景观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发轫期,青木川古镇先民的选址主要考虑 A.河宽永深,便于航运 B.冲积平原,地形平坦 C.依山傍水,风景优美 D.位置优越,便于陆运 2.民国时,回龙场商贸鼎盛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支持,政策推动 B.民族杂居,交流频繁 C.毗邻三省,经济活跃 D.资源丰富,工业发达 3.当前,回龙场古建筑群的日常维护主要防范 A.洪涝 B.地震 C.滑坡 D.火灾 通辽市农科院在科尔沁沙地(见图)建设占地500亩的沙地生态修复试验基地:主要采用沙地村膜(经拉沙造田平整后采取铺设衬膜形成防渗层,如图)技术种植水稻,并利用稻田里丰富的浮游生物和腐殖质散养鸭子、螃蟹、泥鳅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试验基地发展沙地衬膜种稻的主要原因是 A.种植技术先进 B.劳动力充足 C.日照时数长 D.土壤腐殖质多 5.该试验基地的水稻生产属于 A.混合农业 B.生态农业 C.季风水田农业 D.商品谷物农业 6.沙地衬膜种植水稻会 A.加剧盐渍化 B.抑制土地沙化 C.改善地下水质 D.造成生物人侵 2016年4月厄瓜多尔西北沿海地区发生强烈地震,造成大量建筑物毁坏。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参与灾后重建工作,援建竹屋,安置灾民,并积极指导当地人学习竹墙家具等手工艺。厄瓜多尔是世界主要竹子产地之一,但当地对竹子的开发利用水平较低。下图是厄瓜多尔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

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 (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 (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 (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 (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 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 (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 (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 (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地则成为第二垂直寸告。 (4)在干旱地区,气候愈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愈趋于简化。 (5)干旱地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坡向性十分显著,而在湿润区由于湿度条件较一致,不同

我国主要农作物产地分布图

我国主要农作物产地分布全景图 我国农作物的分布情况: 1、影响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土壤、水源、气候 社会经济:市场、交通、科技、政策 2、耕作制度 即某一地区一年种几次庄稼。 3、主要耕作方式 4、农业特色 5、主要农作物分布 玉米在我国分布很广,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大致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斜长形玉米栽培带。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山东、吉林、河北、黑龙江、辽宁、河南、四川七省。 6、主要油料作物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但近年来出现'南迁北移'的趋势。 花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的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大豆 (1)东北三省为主的春大豆区 (2)黄淮流域的夏大豆区 (3)长江流域的春、夏大豆区 (4)江南各省南部的秋作大豆区 (5)两广、云南南部的大豆多熟区 其中,东北春播大豆和黄淮海夏播大豆是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两个地区。

7、糖料作物甘蔗生长习性:喜高温,需水肥量大,生长期长 甜菜生长习性: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附: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基地、中国主要牧区及其优良牲畜品种 8、森林资源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 (1)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2)西南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 (3)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除森林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温带苹果:主要产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新疆、辽宁等亚热带柑桔:主要产于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省亚热带茶叶:产于南方各省山区热带水果: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出产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水果。海南还出产椰子。天然橡胶:云南南部、海南岛、雷州半岛

福建阔叶林基本植被类型

按1982年以来各县、地区植被调查的不完全资料,根据优势种作划分的结果,本省有如下常绿 阔叶林主要群落类型。 (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乔木层的优势种大都是壳斗科树种,其中又以壳斗科栲属树种为主。森林高度大多在15~20米,高者可达25米以上。树木胸径一般在20~50厘米,少数达70~100 厘米。以上数值按森林群落的发育阶段、不同纬度与海拔高度以及群落受外力干扰的程度等不同 而有差异。现将其主要群落类型的建群种(一般是乔木层的优势种,如甜槠即甜槠林的建群种) 高度、胸径、调查样地中的树种数与主要伴生种等列于表2-2-2。 表2-2-2福建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群落类型建群种及伴生种表

注:采用中点四分法调查12个测点。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群落类型分述如下: 1.甜槠林 甜槠(Castanopsis eyrei)是壳斗科栲属树种,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除海南与云南的诸省份,南至广东南岭山地。本省中亚热带各县山地丘陵均较常见。甜槠林是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主要的群落类型,它在南亚热带北缘(如戴云山南坡)海拔约900米以上的山地也有分布。如上杭县的步云、古田、溪口、茶地、太拔,连城县的铁山、罗地、宣和、庙前、赖源,永定县的上山、高山、大埠、汉阳、古龙、陈正,漳平市的吾祠、灵地、易坪,延平区的土堡、大洋、夏道、太平,建瓯市的玉山、小桥,宁化县的横锁,浦城县的富岭、濠村,政和县的星溪,武夷山市的三港等乡、村以及将乐县的金溪两岸,均有分布。此外,如松溪、建阳、邵武将石、屏南、周宁、三元、永安天宝岩、清流、大田、德化、沙县、尤溪、建宁、泰宁、龙岩、长汀、武平等县(市)的一些山地也有出现。甜槠林群落垂直结构示意图如图2-2-3。

福建自然植被

一、自然植被 (一)南亚热带季雨林 季雨林是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分布在福州—福清—仙游—永春—华安—永定一线以东、以南的南亚热带地区。本区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原生植被已荡然无存,次生季雨林保存较完整的也仅限于南靖县境内,但区内季雨林的种属则屡见不鲜。根据厦门大学生物系在南靖和溪乡乐土村六斗山进行多年调查的结果,该山季雨林中共有维管束植物216种,分属于80科、145属。按植物生活型,有木本植物128种,草本植物34种,藤本植物54种;按植物门类,有蕨类植物13种,裸子植物1种,双子叶植物180种,单子叶植物22种。因此,季雨林以木本双子叶植物为主要组成分子,这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相同的。季雨林中含属种较多的科有茜草科(Rubiaceae)、豆科(Leguminosae)、樟科(Laur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蔷薇科(Rosaceae)、紫金牛科(Myrsinaceae)等,这些科既反映出群落热带性的特点,也反映出群落古老性的特点。在乔木树种中,樟科和大戟科占明显优势,这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所不同。 季雨林的林相,以六斗山为例,林冠浓密而凹凸,外貌常年呈绿色,每当春末夏初,大多数乔木树种相继开花,林冠黄绿相间,十分迷人。垂直层次较多,其中乔木有3层,灌木有2层,草本有2亚层。林内树干通直,树皮光滑。其建群种红栲(Castanopsis hypargyreus)、乌来栲(C.uraiana)的大树常有3~6个明显的板根,以支撑其高大的躯体,尤以红栲最为注目。林内多藤本植物,其中不少为木质大藤本,如密花豆藤(Spatholobus suberectus)、花皮胶藤(Ecdysanthera utilis)、扁担藤(Tetrastigma paniculata)等,其中密花豆藤径粗可达52厘米,实属罕见。藤本植物在林间四处攀悬、穿插、飞架,使林内更显纷繁缭乱。榕属(Ficus)的绞杀现象和水筒木(Ficus fistulosa)、水冬哥(Saurauiatr istyla)的茎花现象都很普遍。蕨类植物构成的林冠层附生植物到处可见。林下有生姜(Alpinia japonica)、金粟兰属(Chloranthus)、柏拉木(Blastus cochinchinensis)、秋海棠属(Begonia)、走马胎(Ardisia gigantifolia)等具滴水叶尖的植物。兰科植物较多,以鹤顶兰(Phaius grandisfolius)、石仙桃(Pholidota chinensis)、斑叶兰(Goodyera procera)等为常见。沟谷旁常见有密生的钩毛草(Pseudechinolaena polystachya),沟谷湿地分布有巨型草本植物如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野芭蕉(Musa balbisiana)以及高约3米的树蕨如多种桫椤(Gymnosphaera spp.)和多种省藤(Calamus spp.)等。上述诸多雨林特征构成较明显的湿热性雨林景观。 红栲、乌来栲和大叶赤楠(Syzygium hancei)是福建南亚热带季雨林中保存较原生性的地带性树种。红栲和乌来栲株数虽不多,但长势突出,高达22~28米,树干粗大,可达70~85厘米。季雨林乔木层主要成分除红栲、乌来栲外,还有红鳞蒲桃(Syzygium hancei)、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鹅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毛茜草树(Randia ocuminati ssima)、黄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硬壳桂(Cryptocarya chingii)、米槠(Castanposis carlesii)、亮叶围涎树(Pithecellobium lucidum)、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茜草树(Randi densiflora)、围涎树(Pithecellobium clypearia)、刨花楠(Machilus pauhoi)等;灌木层主要成分有罗伞树(Ardisia quinquegona)、九节木(Psychotria rubra)、灰色紫金牛(Ardisia fordii)、鲫鱼胆(Maesa perlarius)、杜茎山(M japonica)、走马胎、木姜子(Litsea pungens)、五月茶(Antidesma gracite)、柏拉木、毛冬青(Itex pubesceus)、虎舌红(Ardisia mamillata)、朱砂根(A.crenata)、百两金(A.crispa)、山桔(Fortunella hindsii)等;草本层植物有单叶新月蕨(Pronephrium simplex)、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蛇头草(Amorphophallus sinensis)、华山姜(Alpinia chinensis)、团叶鳞始蕨(Lindsaea orbiculata)、凤尾蕨(Pteris nervosa)、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等。 南亚热带季雨林的演变规律,内陆山区与沿海地区有所不同。在内陆山区,季雨林遭受破坏后,如果地被层保存较好,迹地上就很快长满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荻属(Miscanthus)、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dulus)等禾草,并有山乌桕(Sapium discolor)、山鸡椒(Litsea cubeba)、黄瑞木(Adinandra millettii)等先锋性小乔灌生长;继而有闽粤栲(Castanopsis fissa)、鹅掌柴、亮叶围涎树、围涎树、木荷(Schima superba)等阳性或偏阳性树种的苗木和幼树侵入;随着群落郁闭度的提高,逐渐有红栲、米槠、厚壳桂、杜英、黄杞、山矾(Symplocos caudata)、冬青等较耐荫的季雨林主要树种生长,恢复成原生的植被。在沿海地区,季雨林遭到破坏后迹地又不断遭受砍伐、放牧或垦植等外力干扰,表土层受侵蚀,土壤变薄变瘦。在这些地方,一般是耐瘦瘠的先锋树种马尾松首先侵入生长,发展成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疏林,间或混生一些木荷、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ma)等阳性树种,林下生长着较多的大叶赤楠、石斑木(Rhaphiolepis imdica)、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油茶(Camellia oleifera)、乌饭(V accinium bracteatum)等小灌木及芒萁、黑莎草(Gahnia tristis)等多种禾草。此时如果实行封山育林,停止外力干扰,任其天然更新,群落就朝向地带性植被类型演替。当然,演替的速度要比第一种模式缓慢得多。 季雨林中一些树种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红栲、厚壳桂、杜英、黄杞等是建筑和制作家具的优质用材;青果榕(Ficus variegata var.chlorocarpa)是造纸原料;花皮胶藤可以提炼橡胶。此外,还有不少药用植物,如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等。 (二)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也称亚热带照叶林,是我国中亚热带的典型植被,福建境内的福州—福清—仙游—永春—华安—永定一线的以北、以西是其分布地区。 常绿阔叶林终年常绿,林冠较紧密,呈暗绿色。林相较整齐,群落垂直层次也较分明,通常可分为乔木2个亚层,灌木2个

达坂城柴窝堡湖区域植被的垂直分布格局及区系分析

达坂城柴窝堡湖区域植被的垂直分布格局及区系分析 植物区系反映了某地区所有植物种类的组成、现代和过去的分布及它们的起源和历史,植物区系的研究不仅能够在理论上揭示和解决植物地理学的一些疑难问题,还能为一个区域内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提供基础资料。某一地区的植被类型,不仅能够为该地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提供基础资料,也可以为生态恢复和区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达坂城区是干旱区的典型代表,该区的荒漠植被是乌鲁木齐的重要生态屏障。 近些年来,该区原有的生态环境受到干扰,保护与恢复达坂城区生态环境是乌鲁木齐市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探明达坂城柴窝堡湖区域的植物种类、分布、区系成分,掌握植被类型、群落组成及分布特点,为达坂城区的自然资源保护、生态恢复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全面踏勘法、典型样带和样地法,对达坂城柴窝堡湖区域的植被类型和植物组成进行了调查。主要结果如下:达坂城柴窝堡湖区域陆地植被可划分为6个植被型、12个植被亚型、24个群系。 荒漠是该区域分布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占主要成分。达坂城柴窝堡湖区域的植被垂直带自下而上依次为荒漠带、草原带、草甸带。柴窝堡湖湿分为20个群系,其中,湖的北岸主要为布顿大麦群系、细叶沼柳群系、芦苇群系等,湖的西岸主要为盐穗木群系、盘花乳菀群系、盐角草群系等,湖的东岸和南岸只有多枝柽柳群系。 达坂城柴窝堡湖区域有维管束植物51科194属316种。在科级水平上,植物寡种科占优势,共20科,占总科数的39.2%;在属级水平上,单种属占绝对优势,共137属,占总属数的70.6%。表明研究区寡种科、单种属突出。 科的地理区系成分以温带成分为主,有13科,占总科数的72.2%;在属的分布

(完整版)山西省的自然条件与植被分布规律

山西省的自然条件与植被分布规律 (2007-04-27 11:42:50) 转载 标签: 关于山西植被 一、自然条件 山西位于黄河中游东侧,黄土高原东缘。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 省境四周山河环绕,东和东南绕太行山和河北、河南相邻;西、西南隔黄河与陕西、河南相望;北以长城与内蒙古相毗连。疆界轮廓约呈一由东北向西南华侨的平行四边形。南北界于北纬34°34.8′~40°43.4′,东西界于东经110°14.6′~114°33.4′之间。总面积156 266平方公里。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是制约植物类群分布的主要因素。 (一)地貌 山西是一个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山地占40%,丘陵占40.3%,平川、盆地占19.7%,最高五台山,海拔3058米,最低垣曲黄河谷地,海拔185米,其最大高差2800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与东侧海拔不足100米的华北平原和西侧海拔1000米左右的黄河峡谷两岸的高原相比,显示出山西高原整体隆起的地形。 在整体隆起的高原中,由北向南排列着一连串断陷盆地,依次为大同盆地(海拔1000~1100米)、忻定盆地(海拔800~900米)、太原盆地(海拔700~800米)、临汾盆地(海拔400~600米)和运城盆地(海拔400~500米)。 中部的断陷盆地将整个高原分割成东西山地。东部以太行山为主,由北而南,包括六棱山、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海拔大部分在1500米以上。西部以吕梁山为主,由北向南,包括七峰山、洪涛山、云中山、芦芽山、管涔山、黑茶山、关帝山、石千峰及龙门山,海拔一般在1500米左右。南北长550公里;管涔山以南统称吕梁山。 晋西黄土高原,位于吕梁山以西,北起内长城,沿黄河东侧与吕梁山之间的狭长地带。北高南低,由东向西倾斜,地面覆盖着10~13米厚的黄土层,局部地区黄土层厚达70~80米。由于长期流水冲刷,把高原切割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晋西北高原是一个凹陷的沉降区,起伏较和缓,为一高原丘陵区,海拔在1300~1500米之间,为省境内的高寒区。

中国植被的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

从气候的角度论述我国植被分布规律 摘要:中国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中国的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还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本综述结合气候,地形等因素,论述我国植被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植被分布,气候,地形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季风气候区,幅员辽阔,地形结构特别复杂,具有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湿润到极端干旱的不同气候带(区)。同时,我国西北位于世界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的腹地,东南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这样的地理配置使我国气候类型多样,气候与环境的显著特点呈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而由此导致的我国植被分布既有水平地带性分布,又有垂直地带性分布,还受到气候等因素的很大的影响[1]。 从广东湛江北上至黑龙江省最北端的漠河,从南到北,沿着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的是纬向地带性植被分布。因为随着纬度的增加,温度会降低,平均纬度每增加1度,温度会下降0.5℃~0.6℃。由于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就使南方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种类因无法适应低温而不能分布到纬度较高的区域,这样就在从南到北的方向,由于温度的不同,便形成了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暖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温带气候。在不同的气候带下就发育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但是从上海到达新疆的乌鲁木齐,却穿越了东部的森林区、中西部的草原区和西部的荒漠区。也就是说,从东部至西部你经历了中国的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干旱区3个气候类型。 1 中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 1.1 中国植被经向地带性分布 我国东南部和东部濒临太平洋,而西北部则处于欧亚大陆的腹地,像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东到太平洋3500多千米,西离大西洋6900多千米,北距北冰洋3400多千米,南至印度洋约2500千米。再加上四周被高山包围;北有阿尔泰山、西有准噶尔界山、南有昆仑山、东有北山等,使上空大气环流中的水汽又很难到达新疆上空,因此形成了东西地区水分巨大的不同。导致水分从我国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深入的过程中,降水越来越少,夏季温度越来越高,大陆性气候越来越强,从而使植被发生了变化。这种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发生更替的分布格式称为植被的经向地带性。 1.2 中国植被水平地带性分布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在我国表现得十分明显。地带性植被是指能够最充分地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植被。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侵入我国的寒流大致有三条主要路线;第一条是由西伯利亚西北部出发,向南由新疆或蒙古侵入河西走廊进入我国内地;贯穿中国大陆;第二条是由西伯利亚东部向南经过我国东北、内蒙古到达华北平原,遇到泰山阻挡后分为两支,其中一支由山东半岛北部入渤海,另一支在大陆南进时又受大别山和桐柏山的阻碍,再次分为二股气流危害我国南方地区;第三条是由西伯利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

福建省核心作物概况

福建省作物报告 一、省区作物概况及面积分布 1.1省区概况:福建简称“ 闽”,省会福州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全省陆域面积1 2.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 3.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74万(2016年末)。总耕地面积185 4.8万亩,仅占土地面积10%,人均耕地0.61亩,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全省耕地面积中,水田1459万亩,旱地34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405万亩,占耕地的77.8%。虽然人均耕地少,但土地资源丰富,特别是山地面积大,占土地总面积85%左右,利用山地发展农牧业生产潜力大,大部分海拔500米属于低海拔区,有利于发展茶果等多年生经济作物。在周朝为七闽地,春秋以后为闽越地。秦南平百越,置闽中郡。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海岸曲折,陆地海岸线长达3751.5千米。著名景点有:鼓浪屿、武夷山、泰宁、太姥山等。 1.2各区域概况及作物分布 福州近郊主要种植3类作物,第1类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第2类是大棚、露地蔬菜为主如莴苣、西红柿、甜椒等,第3类是经济作物,桃李奈、茉莉花、甘蔗等。

宁德寿宁县以茶叶和水稻为主,有部分蔬菜;福鼎也类似,白茶、太子参、水稻等均有种植;屏南县主要以水稻和反季节蔬菜为主,蔬菜主要是上半年水稻收割后种植,以花菜、小番茄为主。古田县以果树和水稻为主,果树有桃李奈和柑橘;福安市以茶叶和水稻为主,有部分葡萄;蕉城区和霞浦县蔬菜较多,近年来蜜柚也发展有一定规模。 厦门在福建属于面积较小的市,但蔬菜面积大,种类多,是中国八大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以工业化旅游业为主,农机需求少,客户数量有限,可由漳州多家经销商辐射本区域。 漳州为福建省最大的农药市场,年销售占福建省总销量的1/3左右(主要是本身市场大且全年都在用药,很多大客户辐射的面积大,如厦门、泉州、龙岩等),种植作物较多,淡旺季不明显。主要种植面积较大的有蜜柚、荔枝、杨梅、青枣和茶叶,蔬菜如西红柿、西兰花、甜椒和瓜类等。其中种植的花卉苗木最出名,如兰花、水仙花等。 三明果树地区以柑橘,梨树为主;烟草、水稻种植也较多。沙县(水稻、柑橘)、尤溪(水稻、柑橘)、永安(水稻、柑橘和蔬菜)、建宁(水稻、梨)宁化(水稻、烟草)龙岩以水稻为主,部分蜜柚、柑橘、烟草和茶叶等。水稻为单季稻为主,烟草主要集中在武平、长汀和永定,烟草上半年收获后种植水稻。连城地瓜也具有一定的面积,包括漳平、新罗区有部分柑橘品种。 南平柑橘主要集中在建瓯、顺昌和延平区;水稻集中在建阳、浦城和邵武,南平地区大部分水稻还是以单季稻为主;葡萄种植分布在建瓯、建阳等。茶叶集中在武夷山、建阳和政和。 1.3主要作物统计及面积分布 二、核心作物类别与品种 2.1水稻类别与品种

福建地区NDVI时空变化及其与降水的响应关系

福建地区NDVI时空变化及其与降水的响应关系 邵步粉1,吴滨2,姚林塔1,林金淦1 (1 福州市气象台 福州 350014; 2 福建省气候中心 福州 350001) 摘要: 根据福建地区1982-1999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和59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应用ArcGIS软件,对福建地区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析期内该地区NDVI值从3月份开始回升,到7月份达到峰值,8、9、10月份总体上保持在峰值少变,10月份以后呈缓慢下降趋势,这可能与温度、降水(包括台风降水)、径流有关;从年际角度看,18年来NDVI值总体呈上升趋势,1994年以前波动比较明显,1994年以后NDVI值基本上少变,保持在0.43左右,这可能与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和降水量逐年上升有关;多年NDVI覆盖情况良好,NDVI普遍在0.2以上,其中西北部优于东南部,这与地势、年降水分布和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关系;NDVI滞后降水3个月相关性最高,达到0.842,NDVI滞后降水6个月为负相关,这可能与其大气环流背景场存在相反环流形式有关;该地区NDVI存在着12个月、25个月、55个月周期的震荡信号,降水量存在着12个月、31个月、59个月周期的震荡信号,各信号频率分布的时间域及其强度存在着差异,其中12个月周期最强,短周期强于长周期;NDVI与降水量具有同等的周期变化特点,在周期12个月最显著,相关系数达到0.963,通过了0.001的信度检验,这说明降水对植被的生长尤为重要。 关键词:福建地区;降水量;NDVI;相关分析;Morlet小波分析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是反映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比例的一个重要指数。NDVI与绿叶植被生物量、叶面积指数、植物光合能力、总的干物质积累以及年净初级生产力等均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用来表征植被覆盖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能表征地表植被覆盖变化[1],因此常被作为生态系统检测的首选指标[2]。近年来,针对NDVI和气候因子(温度、降水)相互关系的研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学者也利用NDVI研究植被与降水、温度的关系。如陈云浩等[3]探讨了气温、降水对中国植被NDVI动态变化的驱动作用,认为气温驱动区主要在常年降水量大于700mm的东南地区;王永立等[4]利用我国东部地区NDVI和气温、降水资料研究得到NDVI的最大值滞后于降水最大值的时间尺度在两个月左右;顾婷婷等[5]研究鄱阳湖流域植被和降水关系后认为植被的生长变化滞后于降水变化6、7、8旬的相关性最高,且滞后一个季节的相关性最显著,且春秋季的降水对植被生长尤为重要;邵步粉等[6]研究了鄱阳湖4个子流域NDVI和径流关系,发现径流量于滞后3个月的植被NDVI的相关性最高。 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而陆地生态系统的改变又将反馈于全球气候变化。植被作为陆地表面最突出的土地覆盖类型,是联系土壤、大气和水分的自然“纽带” [7],在全球变化研究中起着“指示器”的作用[8]。植被和气候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地气之间的水汽输送和交替。气候始终影响着植被生长和分布,植被通过水汽输送影响气候[9],不同植被覆盖有着显著水分差异[10-12],对气候演变过程产生重大影响[13-14]。Pielke[15]指出,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的变化是气候变化的第一阶强迫作用,由陆面变化引起的区域降水、温度等的变化,与温室气体的效应相当甚至更大。植被覆盖在年际尺度上与后期降水存在正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