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植被与地质灾害关系初探

福建植被与地质灾害关系初探

福建植被与地质灾害关系初探
福建植被与地质灾害关系初探

福建省植被与地质灾害关系初探

江峰

(中国地质大学1、福建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2)

摘要本文以通过福建省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已入库的资料中,地质灾害类型与植被类型关系的统计、分析和局部地区有林地的植被雨水截留率和土体径流路径的研究,阐明了植被对于水文效应和土体性质的改良作用,从而揭示了植被对于防治地质灾害作用机理,同时本文指出植被对阻止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还有许多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植被作用于滑坡的各种参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当地树种、土壤、气候等综合因素判定,不能一概而论。

关键词植被地质灾害关系水文效应固持水土

1 前言

福建省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等五大类,尤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而植被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植被的水文效应和植被对土体抗侵蚀力的影响上。由于纬度差异,离海远近和山系影响而造成的水文、热差异,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福建省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植被类型。分析植被对水体和土体的改良作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被与各种地质灾害的耦合关系。总的来说植被对于涵养水源,调节径流,防止洪水,改造局部地区水文循环,防止土体侵蚀,固持土体均有一定作用。

2 福建省植被类型概况

福建省地带性植被类型有南亚热带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和中亚热带照叶林,两种原生植被分布与气候和土壤带相对应,大致以戴云山一博平岭为界,另外一些原生植被有竹林、红树林、针阔混交林、黄山松林等(见图1)。福建境内维管束植物类达4703种,约占全国的18%[1]。因人类的活动,形成许多次生植被和人工栽培植被,只有在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高山深谷地带才有保留,绝大部分地区是次生林,如马尾松次生林、灌木林等,还有人工植被,如农田植被、人工经济林、防护林、人工马尾松林和杉木林等。此外福建植被还有森林覆盖率高,林木生长快,生长周期短的特点[2]。

图1 福建省植被分区图

Figure 1 Vegetation Zoning Map in Fujian

3 植被的水文效应研究

植被与水文关系其实质是植被覆盖区的水量平衡,即植被覆盖区对各水量平衡要素的影响。由于这种影响也受到气候、地形地貌、岩土体性质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在综合评价中如何区分植被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3.1 植被对降雨的再分配

在有林流域中,当降雨到达林冠层上时,从林冠层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就要被重新分配,总的趋势是到达林地上土体表层的降

水有所减少。其中相当的一部分降雨要被林冠层和枯枝落叶层截留,通过蒸发返回大气中去。这种从林冠至地面上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对降雨的雨滴动能可以起到一定的消耗作用,即减少或消灭雨滴对土体的分散力,防止地表土体被侵蚀。 3.1.1 林冠特性与截留量

从树冠截留作用产生的机理来看,对林分的林冠截留量影响比较大的林冠特性因子有:树种、树冠结构、林冠郁闭度、林冠

的湿润状态等。通过对福建省地质灾害发育区统计分析,一般的规律是:针叶树因为职业茂密,层次多,树枝水平或轮状重迭排列,枝叶面积大,截留量比较大;阔叶树较较针叶树枝叶稀疏,层次少,枝叶总面积小,截留量也比较小;硬阔叶比软阔叶树枝叶还稀疏,叶表面光滑,因而截留量比软阔叶还小;灌木的截留量则居于针叶树和阔叶树枝间(见表1)。

表1 树种与截留率的关系

Table 1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and the retention rate

树种

针叶树

阔叶树

灌木

油松

软阔叶树 硬阔叶树 沙柳 点子梢 茶条槭 林冠截留量的大小受降雨量、降雨性质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降雨量大截留量也大,但并非直线关系。当降雨量较小,截留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应截留率也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直至林冠截留达到饱和。这时,降雨量增加截留量则不再增加。据在福建杉木林和马尾松林中观测,平均截留率在19.92%—24.18%[3]。

3.1.2枯枝落叶层对林冠的截留

降雨被林冠层进行第一次再分配之后到达林地枯枝落叶层。林地枯枝落叶层在对增加斜坡稳定性方面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消灭降雨动能,吸收降雨,增加地表糙度以分散、滞缓、过滤地表径流,维持土体结构的稳定等。福建的枯落物层厚度呈现北多南少,西厚东薄的总体趋势。具体说,福建天然柏林区中枯落物的现存量分别为:福建柏阔叶混交林29.0t/ha ,福建柏水青冈甜槠混交林112.1 t/ha ,铁山阔叶混交林159.0 t/ha 。显然,不同地区不同林种枯落物的现存量差异很大,因而截留降雨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枯落物的水容量与其性质也有很大关系。枯落物的组成中枝占3%,叶占91%,果占6%左右,其吸水作用最大的是叶子。不同树种枯落物水容量,一般是阔叶大于针

叶;不同分解程度的枯落物,一般是分解的越彻底水容量越高。

3.2 植被对土体水文性质的改良研究

植被能使得地下水土体内径流发生很大的变化。在降雨形成土内径流时,流路变得更为复杂径流量减少,土体剖面蓄水能力提高,垂直渗透能力增加,水分可进入更深的土层。林地土内径流的形式就完全不同于非林地,使得降雨进入地下水的机会增加,对暴雨削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细质地土体间层发达的土壤中,增加了土内径流的发生深度,降低了土内径流的流速,从而降低了对土体颗粒的冲刷侵蚀。通过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区据研究,发现有林地土内径流的流速是前期降雨量和地表植被类型的函数,初步结果是,无扰动林地内的径流流速为无林地流速的65%。同时,土内径流的流程也发生了变化(见图2),对于未扰动林地径流主要是3+7,但也仅占输入量的18%,其余多被4+5贮存,地表径流大部分转成2流出。而对于土壤容重较高,孔隙度较小大扰动土壤,则主要通过流径1+2流出,由此可见,破坏植被对于下游洪峰量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图2 土内径流示意图

Figure 2 Schematic diagram of flow channel in soil 4 植被对土体性质的改良研究

植被具有防止多种地质灾害的功效,具有对溅蚀的消减作用,林地枯枝落叶层对地表径流的分散、滞缓和过滤作用,极大地增强了土体的抗剪强度,具有防止河流冲淘、水库、湖泊的淤积作用等。

4.1 植被与水蚀

4.1.1 对径流侵蚀力的影响

暴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离作用,即当土体颗粒的抵抗力小于径流的推力时,则使土体颗粒随径流城市推移运动;二是悬移作用,水流在土体颗粒的上下产生压力差具有向上的分速度时使土体颗粒悬浮在径流中或产生跳跃;三是摩檫作作用,不仅径流中的颗粒与地面摩檫可以带动地面的砂砾一起运动,而且径流本身对地面也存在极大的剪切力破坏斜坡的稳定性。

通过对地质灾害发育地区据研究表明植被对地表径流和流量都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因为它对影响径流的糙度因子、径流深因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加了土壤蓄水量和地表糙度。

4.1.2 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

土体的抗剪性不像降雨特征那样易于评定,影响因子比较多,一般来说影响土体抗剪性的因素有两类,一是土体本身的属性,二是土体的利用状况。研究表明由于植被的影响土体的抗剪能力增强,使得容许流速和容许切应力值提高,从而在同样的径流条件下发生崩滑的可能性要植被覆盖好的

地区要原小于植被覆盖差的地区。

经研究林地土体的抗剪强度远高于农田,草地居中,并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抗冲性实验也得到了相似结果,仅仅增大坡度径流的流速增加其剪切力急剧增加是,林地土体的抗冲性随坡度增加减缓较慢,而农地则急剧衰减。

4.2 根系对土体的固持作用研究

4.2.1 根系的固土作用

许多树木都形成巨大的根系。一般来说树木根系水平分布的幅度要比其地上部分

的分布幅度大5-15倍。树木根系密集地、纵横交错地穿插在土体中,犹如混凝土中的钢筋,把土体网络固持成一体,防止或减少边坡型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大增强了边坡的稳定性。表4是几种植物类型与滑坡发生率的关系比较情况。

表2 几种植物型土地利用下滑坡面积百分率Table2 The landslide area percentage about different

plant land use

植物型滑坡面积(%)鼠尾草等草丛

多年生草

1年生草

河岸森林

橡树

阔叶林

23.9

11.9

6.5

5.3

2.6

1.2

表4说明虽然所有植物对于滑坡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以木本植物的效果最佳。滑坡对于土体来说是一种剪切过程,而处于土体中的树木根系则经受了从剪切转而变

为受拉的一种过程。在这种过程中由于根系受拉位移而导致根系表面与土体颗粒间发

生摩擦,这种摩擦产生的摩擦力阻止根系位移并通过根系表面把摩擦阻力传递给树根

如果树根的抗拉力大于根系便面与土体间

的摩擦阻力,则根系被滑动体在滑动时从滑动面以下的土体中抽拉出来。如果根系的抗拉力小雨这个摩擦力,根系便被拉断而不会抽出。很容易理解,在没有植物生长的边坡上,土体下滑除了首先克服土体颗粒间的粘结力外,还必须克服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有林地和无林地的边坡土体滑动在这一点

上是共同的,所不同的是有林地边坡土体滑

动时除了克服上述2种力外,还必须克服根系的固持力——根系与土体间的摩擦阻力

或根系的抗拉力。在有林边坡,如果我们把根系的固持力和土体本来的粘结力及摩擦

力一起考虑,便增强了土体抗剪强度,所以根系对土体的固持力实践上是对土体抗剪

强度的增强。土体抗剪强度的增强,改变了安全系数值,从而起到了防止边坡土体滑动,增强边坡稳定性的作用。

4.2.2 影响树木根系固土作用的因素

任何一种树木的根系对于防止边坡滑动,提高边坡稳定性都有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树种不同,其根型、根的物理性质(如抗拉强度)、根表面积等都不相同,所以固持作用也不相同。深根型树种,根系分布深度大,主直根常常可以穿透表土下面的夹层或粘质土层,使得松散表层中的下渗水分享更深层入渗,避免了由于不透层表面多余水分的集聚而

导致松散层下滑的发生。水平根型的树种,因其根系分布层次浅,树木根系往往处于滑动面以上,虽然对浅层滑坡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对于稍深一些的土体滑动就显得无能为力。总的来说水平根型的树种在固持土体方面不如主直根型和散生根型树种效能高,散生根型树种又不如主直根型树种。

4.2.3 根系固持作用的局限性

植物根系对土体的固持作用是毋庸置

疑的,然而对其作用也应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要过高估计树木根系在斜坡稳定性的作用。首先从林木根系的分布看,虽然在一些特殊环境条件下,某些木本植物的根系可深达几米甚至十几米,然而,在绝大多数条件下,树种根系的可及深度在1m至几米。而对于一些浅根性树种的根系密集分布曾则集中于40cm以上的土层,对于表层土体滑动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于发生层次较深的坡体移动则无能为力的。例如福建山区的毛竹就是这样一种前根系的树种,福建省有大量的滑坡、崩塌的后缘栽种的都是毛竹,这并不是说毛竹的栽种有利于滑坡、崩塌等灾害的发生,应该说毛竹的浅根型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土体结构,增加了土体的抗剪力,只是福建省滑坡的滑动面大多在

3-5m之间[4],这已经超出了毛竹根系固土能力的范围。加上毛竹林的坡脚经常被削坡辟地,开挖建房,使得坡面土体失去了稳定,从而发生崩滑地质灾害。

5 植被类型与地质灾害类型

5.1 植被与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

福建省的滑坡、崩塌以及不稳定斜坡可能引发的坡体失稳灾害多数是由降雨引发,正如前文所述植被特有的水文效应和固持

土体作用,通过树冠、枯落层对降雨的截留作用,降低地表水地下水的流速、流量,改良土内径流,加大土体导水率,增大土体抗剪强度等,均很大程度消耗了雨强、雨能,增强了土体稳定性。根据福建省地质灾害县(市)调查与区划已入库的调查数据资料,共记录地质灾害点10390个,其中以滑坡为主,共6197处,约占地灾点总数的60%;崩塌次之,共2289处,约占总数的22%;不稳定斜坡居第三,共1680处,约占总数的16%。区内以斜坡类灾害为主,若将不稳定斜坡视为潜在的滑坡或崩塌点,那么斜坡类的崩滑灾害占了灾点总数的98%。斜坡类灾点按致灾物质类型分类见统计表1。通过统计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区与具有代表性的植被覆

盖树种关系,结果显示植被类型最多的为毛竹,之后依次为灌草、农田和杉木马尾松林(见表3)。

表3 福建省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与典型植被型关系统计表

Table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ypical vegetation type and landslide, collapse, unstable slopes in Fujian

5.2 植被与泥石流

在已查明的117处泥石流灾害里,植被类型最多的毛竹,而最少的是管草和农田(见表4)。灌草对泥石流灾害的影响主要从固持物源和涵养水源调节洪峰两个方面加以影响。草本根系的固持土体作用,稳固

了物源区,减少了物源区因面蚀、沟蚀等土体侵蚀而产生的松散物质的堆积。同时植被涵养了大量的水源,改变了地表径流的水量、流速,减少了洪峰值,使得泥石流的水动力条件减弱,从而减小了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表4 福建省泥石流与典型植被型关系统计表

Table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ypical vegetation type and debris flow in Fujian

6 结论

植被对阻止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还有许多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这些都可以从前文的分析中得出,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植被作用于滑坡的各种参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当地树种、土壤、气候等综合因素判定,不能一概而论。但植被对水体和土体的改良作用,从而促进边(斜)坡岩土体稳定这一点是毋庸置疑。

参考文献

[1] 武国胜,福建省生态环境时空格局信息图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28-29.

[2] 王礼先等,水土保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125-128.

[3] 福建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R],1985.

[4] 江峰,福建省地质环境敏感性区划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6-28.

Preliminary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and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Fujian

Wang Guo-min, Jiangfeng

(Fujian Center of Geo-Environment Monitoring, Fuzhou 350000, China)

Abstract I 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Geological Hazards Geological disaster database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type and forest vegetation in some areas have water retention and soil run-off path of study, to clarify the hydrological effects of vegetation and soil for the amelioration of the nature of , which reveals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to the role of vegetation in the mechanism, while paper points out that vegetation on blocks all types of geologic disasters Haiyouxuduo Jiji role and limitations, the role of vegetation on the landslide of various Shen Shu Bing Bushi static of the need to species according to Dang Di , soil, climate and other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synthesis, can not be generalized.

Key words:Vegetation;geological hazards;Relationship;Retention of water and soil

福建省土地资源概况

福建省土地资源概况 土地资源· 福建是全国土地面积较小的省份之一,土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全省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居全国第23位。福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省海拔80米以上的丘陵和山地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9.3%,海拔80米以下的平原台地占总面积的10%强。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较大的有福州、漳州、泉州和兴化等四大平原。1998年底,全省有耕地1178.18千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仅0.036公顷。粮食作物主要是稻谷,其次为甘薯。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柑桔、烟草、油菜、花生、茶叶。福建是中国主要产茶省之一,武夷岩茶是中国名茶,兼有绿茶清韵和红茶浓郁的特点,安溪铁观音、闽北水仙、福州茉莉花茶等名牌产品享誉海内外。福建省还盛产龙眼、柑桔、荔枝、枇杷、柚子、菠萝、香蕉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全省土地资源呈现以下特点: (1)绝对量少,人均占有量低。全省土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9%;人均土地面积3.38公顷,不到全国人均土地面积的一半,是最少的省份之一。 (2)宜林地多,宜耕地少。全省山地丘陵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0%,地形坡度较大,灌溉条件差,不利于开垦为耕地而适宜林木生长。全省宜林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4%,宜耕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1%。 (3)耕地中高产田少,中低产田多。根据农业部门的调查,全省高、中、低产田占现有耕地的比例分别为17%、38%和45%,中低产田合计占全省耕地的83%。 (4)沿海港湾众多、滩涂广阔,开发利用潜力大。福建海域宽阔,海岸线长,沿海港湾有125个,港湾内侧大多分布着浅海滩涂,主要分布在三都澳、兴化湾、罗源湾等18个港湾,据适宜性评价,可围垦滩涂资源约有4.27万公顷。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

(一)、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在地球表面,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2)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臵、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我国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2)西部由于地处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我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取决于温度和湿度条件,但由于青藏高原、北部寒潮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使得主要植被分布的方向,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三个基本植被地带。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 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 在这里具体描述一下东南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在东南半部森林区,自北而南,随着热量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比较明显,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带、赤道雨林带。除上述植被的纬度变化外,由于受夏季东南季风的作用,从东南向西北,植被出现近乎经度方向的更替。而且北部的温带及暖温带地区较南部的亚热带、热带地区表现的更加明显。 2.经度地带性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

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

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本文是关于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地质灾害作为一种破坏性的地质事件,经常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制约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下面为大家分享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第三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需由政府承担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在划分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纳入省级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组织并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相应职责做好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住房城乡建设、规划、水利、交通、铁路、气象、民政、教育、旅游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七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义务,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公众地质灾害防治意识,提高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第二章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住房城乡建设、规划、水利、交通、铁路、教育、旅游等部门根据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所辖领域的地质灾害调查。 地质灾害调查范围包括城镇、乡村、医院、学校、集市等人员集中区,矿山开采区,水库库区,旅游景区,铁路、公路等线性工程沿线和重要工程建设活动区域等。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住房城乡建设、规划、交通、水利、铁路、教育、旅游等部门,依据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和上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专家论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修改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一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包括以下内容: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划定; (四)总体部署和防治项目; (五)防灾预警体系建设; (六)资金渠道; (七)保障措施等。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人口集中区、矿山开采区、水库库区、旅游景区、线性工程沿线和重要工程建设施工区域等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条件且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应划为

我国农作物分布

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 (1)南方稻谷集中产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95%左右。按地区差异,又可分为三个区。 ①华南双季籼稻区。包括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五省区。该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复种指数大,是我国以籼稻为主的双季稻产区。海南等低纬度地区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比较丰富,土壤肥沃,降水丰沛,河网湖泊密布,灌溉方便,历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该区以长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为集中。长江以南地区大多种植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大多实行单季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籼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云贵高原水稻区。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稻品种也有垂直分布的特点,海拔2000米左右地区多种植籼稻,1500米左右地区是粳、籼稻交错区,1200米以下种植籼稻。本区以单季为主。 (2)北方稻谷分散区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属单季粳稻分散区。稻谷播种面积占全国稻谷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水源较充足的地区:东北地区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绿洲地区。北方分散产区的水稻以一季粳稻为主,稻米质量较好。 小麦 (1)春小麦区我国春小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0%以上,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地区,小麦只能在春天播种,当年收割,是一年一熟制作物。其中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为主要产区。 (2)北方冬麦区分布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的各省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省。是我国最大的小麦生产区和消费区,该区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2/3以上,有我国的“麦仓”之称。 (3)南方冬麦区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以东地区。安徽、江苏、四川和湖北等省为集中产区,大部分为棉麦和稻麦两熟制。本区居民以稻米为主食,故小麦商品率较高。 玉米 玉米属高产作物,经济价值较高,是我国最主要的杂粮,在粮食作物中仅次于水稻、小麦,居第三位。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对自然条件要求不严格,在我国分布很广,各地都有分布,其中以吉林、山东、河北、辽宁、四川产量最多。 其他作物 (1)高粱 高粱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适应性强的特性,所以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涝洼及盐碱地区多有种植。高粱在我国分布很广,以东北平原最为集中,其次为黄河中下游和淮北平原一带。 (2)谷子 谷子是我国传统粮食作物。谷子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需水量少,比小麦低1.5倍左右,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生长期较短。谷子容易储藏,适宜作储备粮,营养价值较高,主要分布在

福建植被划分

1植被分区的主要原则 植被区划就是在一定地段上,依据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特征的差异,划分出高、中、低各级彼此有区别,而其内部具有相对一致的植被类型及其有规律的组合的植被地理区。因此植被分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是植被分区的首要原则。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反映高级植被类型单位与气候,特别是热量和水文条件之间的关系,它可以作为划分高级植被分区单位的依据。植被分区的非地带性规律,主要考虑植被分布与地貌类型、地质状况、地表组成物质以及土壤类型等局部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它可作为划分中级或低级植被分区单位的依据。 福建位于祖国东部的森林带,在进行植被分区时,首先应考虑森林植被类型,同时参考较为稳定的灌草丛植被。在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可以结合人工植被的种类、生长状况以及农作物的耕作制度等来划分。 2植被分区的各级单位及分级原则 根据目前的植被状况与复原植被的理论,并遵循上述植被分区主要原则,拟订出划分本省各级植被分区单位的依据。 本区划的分区为4级制。其单位系统采用《中国植被》(1980)的3级制,并增加“区”以下的“小区”一级。 植被区域植被分区的最高一级。福建隶属于中国3大植被区域中的“中国东部湿润森林区”。 植被地带植被分区的第2级。按植被本身的标志,即以区域内典型的优势植被类型地带性的综合体而划分。主要按具有相对稳定性植被类型的差异,以及参照建群层片的区系组成中一定的特征种,同时考虑到与其相适应的地理环境及气候带等的相关关系而划分。本省分为两个植被带,即南亚热带雨林地带与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 植被区植被分区的第3级。划分依据按植被类型组合上的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植被类型及主要种或其伴生种的数量与生态习性。植被分布的规律性,包括植被类型及地方性生态环境特点;区内的耕作季节与制度。据此,本省南亚热带雨林地带内典型植被类型基本上一致,因而仅划为一个植被区;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内植被类型均以照叶林为主,但闽西、闽中、闽东、浙江省东南部,以及粤赣交界以东与闽北地区植被在树种成分上有差异,故在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内,可划分为两个植被区。

福建电网常见地质灾害分析及防治

福建电网常见地质灾害分析及防治 发表时间:2014-12-08T10:08:06.047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4年第11期供稿作者:江丰陈美洛 [导读] 地貌属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境内地层岩性复杂,构造断裂发育。 江丰陈美洛(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福建福州 350003) 摘要:本文针对福建电网的特征,通过系统的全省电网调研,分析总结出电网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及原因分析,并提出在设计施工中对电网地灾预防和整治措施。 关键词:电网地灾预防整治 1.前言福建省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南角,东临太平洋,地跨中、南亚热带。 地貌属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境内地层岩性复杂,构造断裂发育。省内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加之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质灾害呈现愈来愈严重之态势。福建省作为全国地质灾害较严重的省份之一,电力设施因地质灾害原因遭受破坏的情况较严重。正确认识全省电网地质灾害现状,研究其成因及规律,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危害,对确保电网安全运行和可靠供电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福建电网地灾的常见类型电网中常见的地灾形式有崩塌、滑坡、填土地面沉降、内涝等。 其中,崩塌和滑坡属前述省内的主要地灾形式之一,其规模一般较小,诱因以不恰当的工程活动为主,后果为边坡失稳;填土地面沉降主要由施工碾压的密实度不够引起,与传统地灾种类中的地面塌陷或沉降有本质区别;内涝指大雨或洪水造成的电力设施基面被地表水淹没。 此外,地灾和环境地质问题还有:变电站周围地貌环境改变造成的排水沟易被泥沙堵塞;施工弃土堆放不当造成的边坡土体流失;挡墙因自身质量问题导致的墙体垮塌等。为方便实际工程应用,有必要从不同的角度对电网地灾进行分类。 2.1 按诱发地灾的因子分类第一类:因暴雨、地震等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诱发的地灾;第二类:以人为因素为主要原因造成的各类地灾。 调研发现,纯粹的因自然灾害诱发的地灾很少见,绝大多数地灾是人为因素已构成了地灾的隐患,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自然因子,如经历连续降雨等,地灾就有可能发生,这样的地灾实质上是人为因素占主导,自然因子为诱因。 2.2.1 自然因子自然因子主要有:降雨、地下水、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构造等。 在自然因子中,破坏性最大的属地质构造运动,如地震;影响最直接最广泛的为水的作用,如降雨、地下水;地形地貌和岩土体类型的影响也很重要。 1)地震:地震对地上建筑物的破坏包括:地震动直接引起结构破坏;地震引起地表错动与地裂;地震引起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陷、滑坡以及砂类土液化等。断层两盘的差异性运动、地壳的差异性隆起等也会诱发滑坡、海岸线变迁等。 2)水的作用:调研发现,存在地灾隐患的地段多位于山坡。在山坡上,水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降雨和坡面流水的下渗。山坡上的雨水及上方流过坡面的地表水都会影响到边坡的稳定性。 在福建山区,山坡坡体普遍为土质边坡,部分为岩、土混合边坡,纯粹的岩质边坡很少见。闽北山区坡体土层厚度普遍大于闽南山区,土层厚度最薄一般2~3 米,最厚超过30 米。 降雨是诱发滑坡、崩塌和造成坡面土体流失的最主要因素,降雨对边坡的影响包括冲击、冲刷、侵蚀、潜蚀、浸润软化以及转化为地下水后产生的地下水动、静水压力作用等。 坡上流水除易使坡体土层的含水量增大外,水流对坡面的冲刷、侵蚀、潜蚀作用还易造成坡面冲沟,破坏坡面植被,冲蚀坡脚,对边坡的危害更大。 根据福建全省多年的年降雨量分布图分析,省内雨水较多的地区有:福州至宁德西部地区一带;闽北邵武至武夷山一带;闽中德化一带;闽西龙岩中部至漳浦一带等。在这些地区,更易因连续降雨造成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土体流失等。 3)地形地貌和岩土体类型在自然状态下,易产生滑坡、崩塌的山区为25°以上的斜坡段;易形成泥石流的地段地形地貌为三面环山、一面突出,呈漏斗状,地势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对于上述地段,在电网建设的前期,电力设施的布置一般能避开或提前采取整治、预防措施。 2.2.2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构成电网地灾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主要有:线路塔基排、截水系统不完善;人工边坡放坡坡率不当或边坡支护不当;人为不当取土;坡顶弃土堆放不合理;人为植被破坏;填土碾压施工控制不利;挡墙施工质量不合格;周边工程活动导致的地貌环境改变;设计的塔基基面标高不合理;已有的护坡、挡墙及截、排水沟等设施出现损毁等。 坡上良好的植被覆盖可有效防止雨水的破坏和因雨水下渗造成的水土流失,维系坡体的稳定。近年来,在福建山区,普遍存在利用山坡大面积种植桉树林的行为,从种植到成材砍伐一般要经历3~4年。在种植前,要毁掉坡上原有的树林、灌木、草丛,由于桉树具有吸收土壤营养快、生长快、长得高、树叶密集、树枝横向扩展面积大等特点,在其种植及生长过程中,其它的树木很难生存。待桉树林砍伐完毕,山坡的植被覆盖率变得很低,由于大量的营养已被吸走,土壤变得很贫瘠,其它树木很难再生长、成活,所以,水土的流失速度加快,山坡的似荒漠化趋势发展较为迅速。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福建山区将出现更多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山区的线路塔基的安全形势将更加严峻。 3. 地灾形成的人为原因分析综上所述,构成福建电网地灾隐患的诱因主要是人为因素。出现这些诱因的原因有:①在勘测设计阶段,相关人员对未来可能成为地灾诱因的一些因素缺少足够的前瞻性;②在电力建设施工期间,有关方面对施工质量把关不严,导致施工质量存在问题;③在电力设施运行期间,附近的其他建设施工破坏了原有地形,从而构成地灾隐患。 3.1 勘测、设计原因分析在电力建设的勘测设计阶段,对于一些已存在的地灾隐患点和在自然状态下可能发展为隐患点的地段,一般都能事先探明并加以避让或事先整治,但是,对于电力设施在建成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有时缺少足够的认识。主要表现为:1)对一些人工原因造成的边坡的稳定性评价不足,对构成边坡的岩土性质、地质构造、岩土结构、水的作用、地震作用、地应力和残余应力、工程荷载条件、振动、斜坡形态以及风化作用、临空条件、气候条件等因子缺少足够的论证,从而导致设计坡率不当。 2)线路跨越城区周围非规划区或经济发展较快的城镇与农村结合地段时,线路塔基基面标高有时只考虑了周边目前状态下的地形地

全国各省农作物分布表

全国各省、自治区主要农作物规定范围 1、山西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向日葵、西瓜九种作物。 2、山东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花生、大白菜九种。 3、北京市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西瓜、大白菜九种。 4、天津市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西瓜八种。 5、福建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甘薯、茶树九种。 6、广西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甘蔗、西瓜 7、陕西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向日葵(包括油葵、食葵)。 8、湖北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西瓜、花生 9、内蒙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马铃薯、向日葵、高粱、甜菜。 10、河北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七种。 11、浙江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西瓜八种。 12、黑龙江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甜菜八种。

薯七种。 14、江苏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西瓜、辣椒九种。 15、河南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西瓜、花生九种。 16、青海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七种。 17、广东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花生八种。 18、辽宁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高粱八种。 19、云南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蚕豆、甘蔗九种。 20、宁夏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胡麻、豌豆九种。 21、湖南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西瓜、辣椒九种。 22、江西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西瓜、辣椒九种。 23、贵州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七种。 24、重庆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茎用芥菜、柑桔九种。 25、吉林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 26、甘肃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

福建省福州市2018届高三期末地理试题【解析】

福建省福州市2018届高三期末地理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青木川镇发轫于明中叶,成型于清中后期,鼎盛于民国年问,距今已有600余年,古木建筑保存完好,为国家4A援景区。回龙场是青未川老衡的传统称谓,民国时期曾是繁荣的商业、文化交流场所。左图示意青木川镇位置,右图是回龙场老街景观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发轫期,青木川古镇先民的选址主要考虑 A.河宽永深,便于航运 B.冲积平原,地形平坦 C.依山傍水,风景优美 D.位置优越,便于陆运 2.民国时,回龙场商贸鼎盛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支持,政策推动 B.民族杂居,交流频繁 C.毗邻三省,经济活跃 D.资源丰富,工业发达 3.当前,回龙场古建筑群的日常维护主要防范 A.洪涝 B.地震 C.滑坡 D.火灾 通辽市农科院在科尔沁沙地(见图)建设占地500亩的沙地生态修复试验基地:主要采用沙地村膜(经拉沙造田平整后采取铺设衬膜形成防渗层,如图)技术种植水稻,并利用稻田里丰富的浮游生物和腐殖质散养鸭子、螃蟹、泥鳅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试验基地发展沙地衬膜种稻的主要原因是 A.种植技术先进 B.劳动力充足 C.日照时数长 D.土壤腐殖质多 5.该试验基地的水稻生产属于 A.混合农业 B.生态农业 C.季风水田农业 D.商品谷物农业 6.沙地衬膜种植水稻会 A.加剧盐渍化 B.抑制土地沙化 C.改善地下水质 D.造成生物人侵 2016年4月厄瓜多尔西北沿海地区发生强烈地震,造成大量建筑物毁坏。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参与灾后重建工作,援建竹屋,安置灾民,并积极指导当地人学习竹墙家具等手工艺。厄瓜多尔是世界主要竹子产地之一,但当地对竹子的开发利用水平较低。下图是厄瓜多尔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

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 (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 (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 (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 (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 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 (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 (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 (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地则成为第二垂直寸告。 (4)在干旱地区,气候愈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愈趋于简化。 (5)干旱地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坡向性十分显著,而在湿润区由于湿度条件较一致,不同

福建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福建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责明确、运转有序、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体系,高效有序地做好省内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避免和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1.2 编制依据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福建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结合福建实际,制定本预案。 1.3 指导思想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建立健全处置突发地质灾害的长效机制,掌握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主动权。 1.4 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专业监测网络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处置机制,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

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建立健全按灾害级别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各级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 1.5 适用范围 处置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或者可能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 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适用本预案。 地震和洪水引发的地质灾害依照相关的规定处置。 2 机构和职责 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出现超出事发地设区市人民政府处置能力,需要省人民政府协助、指导应急和救灾工作的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时,根据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议,由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下称“省应急指挥部”)负责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指挥和部署。需要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派出专家组的,由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议,报省应急指挥部批准后上报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市、县(区)人民政府可参照省应急指挥部的组成和职责,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 发生地质灾害灾情或者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时,所在地市、县(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的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

地质灾害防治调研报告

地质灾害防治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地处盆地西北边缘方向,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系通往西北省区的北大门过渡地带,地形起伏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区域地质环境脆弱,是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高发区之一,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目前,截至目前,全县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01处,其中威胁到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90处,共威胁5424人生命财产安全,潜在威胁财产约2.7846亿元。近年来,县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目前,我局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并配备了工作人员。每年汛前编制修订《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防灾明白》、《避险明白卡》并发放至乡镇、村民手中,让老百姓更加直观地了解如何防灾避灾,构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法规制度;相关部门、各县区、各乡镇(街道)及工作人员都能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值班管理、灾情速报、险情巡查、档案管理等日常工作制度。从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到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严格落

实,我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日益完善,逐步进入了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的轨道。 (二)基础调查取得重要进展。 全县13个乡镇和2个牧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重要场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工作全面完成,基本摸清了区域内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规模和分布情况、形成条件、发育规律,对其稳定性、危险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划定了各行政区内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地段,提出了防治目标和方案,建立了地质灾害数据库,为防灾减灾规划部署打下了基础。新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确认工作基本完成,正在整理汇总相关信息,进行数据更新。 (三)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形成。 已建立县、乡(镇、场)、村(寨)、监测员四级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每年编制发布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在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警戒线、安装警示牌,向地质灾害威胁单位、群众发放“两卡一表”。国土、气象、水利三方共建“县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共享平台,利用雨量站对降雨进行时时监测,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推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雨量监测站24台,裂缝位移计49套等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仪器,形成了覆盖全县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业监测网络。 (四)治理工程有序推进。

我国主要农作物产地分布图

我国主要农作物产地分布全景图 我国农作物的分布情况: 1、影响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土壤、水源、气候 社会经济:市场、交通、科技、政策 2、耕作制度 即某一地区一年种几次庄稼。 3、主要耕作方式 4、农业特色 5、主要农作物分布 玉米在我国分布很广,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大致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斜长形玉米栽培带。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山东、吉林、河北、黑龙江、辽宁、河南、四川七省。 6、主要油料作物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但近年来出现'南迁北移'的趋势。 花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的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大豆 (1)东北三省为主的春大豆区 (2)黄淮流域的夏大豆区 (3)长江流域的春、夏大豆区 (4)江南各省南部的秋作大豆区 (5)两广、云南南部的大豆多熟区 其中,东北春播大豆和黄淮海夏播大豆是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两个地区。

7、糖料作物甘蔗生长习性:喜高温,需水肥量大,生长期长 甜菜生长习性: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附: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基地、中国主要牧区及其优良牲畜品种 8、森林资源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 (1)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2)西南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 (3)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除森林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温带苹果:主要产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新疆、辽宁等亚热带柑桔:主要产于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省亚热带茶叶:产于南方各省山区热带水果: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出产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水果。海南还出产椰子。天然橡胶:云南南部、海南岛、雷州半岛

福建阔叶林基本植被类型

按1982年以来各县、地区植被调查的不完全资料,根据优势种作划分的结果,本省有如下常绿 阔叶林主要群落类型。 (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乔木层的优势种大都是壳斗科树种,其中又以壳斗科栲属树种为主。森林高度大多在15~20米,高者可达25米以上。树木胸径一般在20~50厘米,少数达70~100 厘米。以上数值按森林群落的发育阶段、不同纬度与海拔高度以及群落受外力干扰的程度等不同 而有差异。现将其主要群落类型的建群种(一般是乔木层的优势种,如甜槠即甜槠林的建群种) 高度、胸径、调查样地中的树种数与主要伴生种等列于表2-2-2。 表2-2-2福建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群落类型建群种及伴生种表

注:采用中点四分法调查12个测点。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群落类型分述如下: 1.甜槠林 甜槠(Castanopsis eyrei)是壳斗科栲属树种,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除海南与云南的诸省份,南至广东南岭山地。本省中亚热带各县山地丘陵均较常见。甜槠林是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主要的群落类型,它在南亚热带北缘(如戴云山南坡)海拔约900米以上的山地也有分布。如上杭县的步云、古田、溪口、茶地、太拔,连城县的铁山、罗地、宣和、庙前、赖源,永定县的上山、高山、大埠、汉阳、古龙、陈正,漳平市的吾祠、灵地、易坪,延平区的土堡、大洋、夏道、太平,建瓯市的玉山、小桥,宁化县的横锁,浦城县的富岭、濠村,政和县的星溪,武夷山市的三港等乡、村以及将乐县的金溪两岸,均有分布。此外,如松溪、建阳、邵武将石、屏南、周宁、三元、永安天宝岩、清流、大田、德化、沙县、尤溪、建宁、泰宁、龙岩、长汀、武平等县(市)的一些山地也有出现。甜槠林群落垂直结构示意图如图2-2-3。

福建自然植被

一、自然植被 (一)南亚热带季雨林 季雨林是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分布在福州—福清—仙游—永春—华安—永定一线以东、以南的南亚热带地区。本区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原生植被已荡然无存,次生季雨林保存较完整的也仅限于南靖县境内,但区内季雨林的种属则屡见不鲜。根据厦门大学生物系在南靖和溪乡乐土村六斗山进行多年调查的结果,该山季雨林中共有维管束植物216种,分属于80科、145属。按植物生活型,有木本植物128种,草本植物34种,藤本植物54种;按植物门类,有蕨类植物13种,裸子植物1种,双子叶植物180种,单子叶植物22种。因此,季雨林以木本双子叶植物为主要组成分子,这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相同的。季雨林中含属种较多的科有茜草科(Rubiaceae)、豆科(Leguminosae)、樟科(Laur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蔷薇科(Rosaceae)、紫金牛科(Myrsinaceae)等,这些科既反映出群落热带性的特点,也反映出群落古老性的特点。在乔木树种中,樟科和大戟科占明显优势,这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所不同。 季雨林的林相,以六斗山为例,林冠浓密而凹凸,外貌常年呈绿色,每当春末夏初,大多数乔木树种相继开花,林冠黄绿相间,十分迷人。垂直层次较多,其中乔木有3层,灌木有2层,草本有2亚层。林内树干通直,树皮光滑。其建群种红栲(Castanopsis hypargyreus)、乌来栲(C.uraiana)的大树常有3~6个明显的板根,以支撑其高大的躯体,尤以红栲最为注目。林内多藤本植物,其中不少为木质大藤本,如密花豆藤(Spatholobus suberectus)、花皮胶藤(Ecdysanthera utilis)、扁担藤(Tetrastigma paniculata)等,其中密花豆藤径粗可达52厘米,实属罕见。藤本植物在林间四处攀悬、穿插、飞架,使林内更显纷繁缭乱。榕属(Ficus)的绞杀现象和水筒木(Ficus fistulosa)、水冬哥(Saurauiatr istyla)的茎花现象都很普遍。蕨类植物构成的林冠层附生植物到处可见。林下有生姜(Alpinia japonica)、金粟兰属(Chloranthus)、柏拉木(Blastus cochinchinensis)、秋海棠属(Begonia)、走马胎(Ardisia gigantifolia)等具滴水叶尖的植物。兰科植物较多,以鹤顶兰(Phaius grandisfolius)、石仙桃(Pholidota chinensis)、斑叶兰(Goodyera procera)等为常见。沟谷旁常见有密生的钩毛草(Pseudechinolaena polystachya),沟谷湿地分布有巨型草本植物如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野芭蕉(Musa balbisiana)以及高约3米的树蕨如多种桫椤(Gymnosphaera spp.)和多种省藤(Calamus spp.)等。上述诸多雨林特征构成较明显的湿热性雨林景观。 红栲、乌来栲和大叶赤楠(Syzygium hancei)是福建南亚热带季雨林中保存较原生性的地带性树种。红栲和乌来栲株数虽不多,但长势突出,高达22~28米,树干粗大,可达70~85厘米。季雨林乔木层主要成分除红栲、乌来栲外,还有红鳞蒲桃(Syzygium hancei)、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鹅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毛茜草树(Randia ocuminati ssima)、黄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硬壳桂(Cryptocarya chingii)、米槠(Castanposis carlesii)、亮叶围涎树(Pithecellobium lucidum)、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茜草树(Randi densiflora)、围涎树(Pithecellobium clypearia)、刨花楠(Machilus pauhoi)等;灌木层主要成分有罗伞树(Ardisia quinquegona)、九节木(Psychotria rubra)、灰色紫金牛(Ardisia fordii)、鲫鱼胆(Maesa perlarius)、杜茎山(M japonica)、走马胎、木姜子(Litsea pungens)、五月茶(Antidesma gracite)、柏拉木、毛冬青(Itex pubesceus)、虎舌红(Ardisia mamillata)、朱砂根(A.crenata)、百两金(A.crispa)、山桔(Fortunella hindsii)等;草本层植物有单叶新月蕨(Pronephrium simplex)、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蛇头草(Amorphophallus sinensis)、华山姜(Alpinia chinensis)、团叶鳞始蕨(Lindsaea orbiculata)、凤尾蕨(Pteris nervosa)、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等。 南亚热带季雨林的演变规律,内陆山区与沿海地区有所不同。在内陆山区,季雨林遭受破坏后,如果地被层保存较好,迹地上就很快长满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荻属(Miscanthus)、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dulus)等禾草,并有山乌桕(Sapium discolor)、山鸡椒(Litsea cubeba)、黄瑞木(Adinandra millettii)等先锋性小乔灌生长;继而有闽粤栲(Castanopsis fissa)、鹅掌柴、亮叶围涎树、围涎树、木荷(Schima superba)等阳性或偏阳性树种的苗木和幼树侵入;随着群落郁闭度的提高,逐渐有红栲、米槠、厚壳桂、杜英、黄杞、山矾(Symplocos caudata)、冬青等较耐荫的季雨林主要树种生长,恢复成原生的植被。在沿海地区,季雨林遭到破坏后迹地又不断遭受砍伐、放牧或垦植等外力干扰,表土层受侵蚀,土壤变薄变瘦。在这些地方,一般是耐瘦瘠的先锋树种马尾松首先侵入生长,发展成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疏林,间或混生一些木荷、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ma)等阳性树种,林下生长着较多的大叶赤楠、石斑木(Rhaphiolepis imdica)、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油茶(Camellia oleifera)、乌饭(V accinium bracteatum)等小灌木及芒萁、黑莎草(Gahnia tristis)等多种禾草。此时如果实行封山育林,停止外力干扰,任其天然更新,群落就朝向地带性植被类型演替。当然,演替的速度要比第一种模式缓慢得多。 季雨林中一些树种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红栲、厚壳桂、杜英、黄杞等是建筑和制作家具的优质用材;青果榕(Ficus variegata var.chlorocarpa)是造纸原料;花皮胶藤可以提炼橡胶。此外,还有不少药用植物,如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等。 (二)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也称亚热带照叶林,是我国中亚热带的典型植被,福建境内的福州—福清—仙游—永春—华安—永定一线的以北、以西是其分布地区。 常绿阔叶林终年常绿,林冠较紧密,呈暗绿色。林相较整齐,群落垂直层次也较分明,通常可分为乔木2个亚层,灌木2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