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100题)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100题)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100题)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100题)

1)、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

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津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公共决策体制

公共决策体制:实质就是围绕决策权力的分配,人为设计出来的包括决策程序、决策规划、决策方式等制度的总称。

6)政策执行资源

政策执行资源:指的是政策执行主体实施政策时必须具备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主要包括:经费和人力、信息、权威、执行保护。

7)、政策执行矫正

政策执行矫正:是指政策主体采取一定的纠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确的方向并且消除不良后果的过程。

8)、政策均衡

政策均衡:指的是所有政策要素、政策关系维持一定的最好情况的状态,政策供给适应政策需求,人们对既定的政策安排和政策结构处于一种满族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政策。

政策宣示:即法定政策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通过法定和约定俗成的方式,正式向公众发布政策决定,如记者招待会,白皮书,文件,宪报等。

10)、政策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11)、公共政策评价

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2)、正式评价

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13)、非正式评价

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14)、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活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15)、政策执行再决策

政策执行再决策是指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以及公共政策执行任务完成以后,根据信息反馈对原政策所作的必要补充或修正。

16)、公共政策实验

政策实验主要是指党政机关为了验证其决策的正确性、可行性,并取得实施决策的具体方案,而在其辖区内的若干单位进行的局部性决策实施活动。

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18)、元政策

元政策:也叫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总的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指针。

19)、公共决策体制

公共决策体制:实质就是围绕决策权力的分配,人为设计出来的包括决策程序、决策规划、决策方式等制度的总称。

20)、公共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21)、公共政策研究组织

公共政策研究组织,又叫"思想库"、"脑库",是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美国发展起来的政策分析和政策研究机构,由具有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和有丰富的政策

实践经验的实际工作者(如前政治家、行政人员)所组成的组织。

22)、政策制定的民主化:

政策制定的民主化是指在作出公共政策尤其是重大政策过程中要经过咨询、论证、协商、听证、审议及集体讨论等环节。

23)、政策制定的科学化:

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用科学的观点、程序、方法、工具、及手段进行决策。

24)、政策协调

协调是指调整协同公共政策执行的各种要素,使它们之间相互配合,从而高效率地实现政策目标。

25)、政策监控

监控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机构和执行人员根据计划标准衡量计划完成情况,纠正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计划执行和目标实现

的一种活动过程。

26)、公共政策监控

为了保证政策内容的合法性和政策结果的有效性而对政策过程进行的监督和控制。

27)、公共政策监控机制

所谓公共政策监控机制就是政策监控主体与政策监控客体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28)、政策目标可行性分析

政策目标可行性分析:政策目标要素中的指标及其标准是否在特定的政策目标约束下,能否成为现实,能否为社会所接受。

29)、执行评估

执行评估:是对政策执行行为进行的系统分析和评价,重点是对执行条件和执行能力的评估。30)、预估政策目标的可能效果预估政策目标的可能效果:针对所分析的政策目标体系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积极和消极作用的预计。

31)、哥顿法

哥顿法:利用会议形式由参加会议的人员提出创新方案的方法

32)、对演法

对演法:将参加制定争夺方案的人员,根据对方案设想的意见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分别制定各自的方案,然后放在一起进行辩论,互相进行指责和批评,以求充分暴露方案的不足,增强所确定的备选方案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33)、价值分析法

价值分析法:对政策方案进行功能成本的比较研究,力图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必要的功能,以提高政策价值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34)、边界分析法

边界分析法:就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

35)、政策诉求:

政策诉求:就是作为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的公共权力机关以外的

社会行为主体提出的要求政府对某一社会问题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以及采取何种行动的主张。

36)、政策调整

政策调整:是指对实施过程中的政策作出某些必要的补充或删减,修订或修改,调整或更新,使其更加完善和科学。

37)、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最早是由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并使用的,是指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38)、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

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把政策问题看成一个动态系统,并且将其放到社会大系统中去考察,确定其位置、所起的作用、独有的特征以及和其他社会的相互关系。

39)、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40)、政策终结

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41)、公共政策预测

公共政策预测:就是政策研究人员运用预测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已有的信息,对未来各个政策领域和各个阶段政策的需求的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对未来产生影响的过程。

42)、政策规划

政策规划也称政策构建: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

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4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

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直接生产者,也就是那获得法律授权享有权威和公共资源,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并充当政策产品法定生产者的机关或职位(个人),主要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组织以及某些领袖人物。

44)、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

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即那些虽不直接参与政策产品的生产,但由于获得了国家法律的保护

或认可,能够通过压力,舆论等方式和渠道,积极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并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组织或个人,主要有在野党(民主党派)、利益集团(压力集团)和选民。

45)、政策执行的基本手段

政策执行的基本手段:政策执行机关及其执行者为完成一定政策任务、达到一定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与方法。

46)、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政策执行者依靠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威,依法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章制度以及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执行等措施和行为,按照国家行政机关所处的系统、层次和行政区划规范有序地执行各项公共政策。

47)、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

48)、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

49)、公共政策执行偏差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政策执行者在实施过程中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不良后果的

政策失真现象。

50)、替代性政策执行偏差

替代性政策执行: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被换上与原政策表面上一致而事实上背离的内容,其政策内容、目标、性质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51)、观望性政策执行偏差

观望性政策执行: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政策执行主体总是被动观望,通过观察上级的态度、措施以及同级部门的行动再决定反应,因此错失执行的良机。

52)、公共政策监控

公共政策监控:为了保证政策内容的合法性和政策结果的有效性而对政策过程进行的监督和控制

53)、公共政策终结

公共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主体在进行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者无效的公共政策及其相关内容。

54)、公共政策周期

公共政策周期:公共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终结等阶段后形成比较完整的政策过程。55)、公共政策案例

公共政策案例: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56)、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57)、选择性执行偏差

选择性执行:完整的政策在执行时只有部分被贯彻落实,其余则被遗弃,使政策内容残损不能有效地、完全地实现原定的政策目标。

58)象征性执行偏差

象征性执行:在政策执行中只作表面文章,没有具体措施,在组

织、人员、资金上都没有到位的执行活动,"阳奉阴违"。

59)、政策持续

政策持续:泛指一个处于均衡状态的现行政策有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行。

60)、政策评估

政策评估:从广义上讲,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政策运行全过程的分析和评判。从狭义上讲,公共政策评估则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果及价值进行评判的一种政治行为。

61)、公共政策控制

公共政策控制:是指政策监控者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

62)、政策诉求

政策诉求:就是作为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的公共权力机关以外的社会行为主体提出的要求政府对某一社会问题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以及采取何种行动的主张。

63)、政策调整的内涵

政策调整的内涵:在政策监督和控制所获得的有关政策系统运行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发展,以实现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64)、附加性执行

附加性执行:在政策执行过程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整对象、范围、力度和目标等超出了原政策的要求与范围。

65)、参谋咨询系统

参谋咨询系统:充分开发智力、协助中枢系统决策的组织。

66)、信息情报系统

信息情报系统:决策过程中专门从事信息情报收集、贮存、加工和处理的系统。

67)、公共政策时机

公共政策时机:主要是指公共政策的时间安排及当时的公共政策

条件。

68)、问题诊断

问题诊断:是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程序的第一步,对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明确问题的性质和范围,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确定公共政策目标。

69)、方案验证

方案验证:按照若干最有希望的公共政策候选方案,选择一两个点,进行模拟试验。70)、政策变通

政策变通:在政策执行中,将原则性、时效性和灵活性辨证地统一起来,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遵循政策要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政策。

71)、政策执行偏差

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失真现象。

72)、制定执行计划

制定执行计划:根据政策内容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对公共政策的总体目标进行分解,把公共政策规定具体化为一系列行动细节,并制定出可行的行动方案,使公共政策执行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执行。

73)、公共政策实验

公共政策实验:主要是指党政机关为了验证其决策的正确性、可行性,并取得实施决策的具体方案,而在其辖区内的若干单位进行的局部性决策实施活动。

74)、政策内部评估

政策内部评估:评估者置于系统内部,对整个过程全面了解,直接参与政策过程,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评估结果调整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

75)、事前评估

事前评估:是在政策执行前所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质的评估,主要包括:对政策实施对象发展趋势的预测、对政策可行性的预测、

对政策效果的预测。

政策预评估:规划阶段对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评估。

76)、历史分析法

历史分析法:在政策分析中,一种对政策问题进行细致的纵向分析的方法。

77)、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在政策分析中,一种找出对政策问题产生和发展起作用的要素的方法。78)、类比启发法

类比启发法:在政策分析中,运用类比的创造性思维形式,通过一定的步骤,获得政策方案的方法。

79)、形态分析法

形态分析法:在政策分析中,将所要研究的问题视为一个系统,用系统方法论把该系统分成若干结构和功能各异的形态特征,并加以重新组合,以产生新的观念的方法。

80)、缺点列举法

缺点列举法:在政策分析中,从列举事物的缺点入手,找出现有事物的不足和缺点,然后再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81)、政策工具

政策工具: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82)、投票悖论

在只存在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是有效的;而当面对三个或更多的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便会显得不那么有效,通常会出现循环投票现象。即,在多数票规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而是在各种选择中循环。这种现象被称作投票悖论或孔多塞悖论。83)、公共政策调整

公共政策调整:指在政策监督和控制所获得的有关政策系统运行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发展,以实现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84)、政策功能

政策功能:政策所能发挥的功效和作用,通过政策的地位、结构、

作用表现出来,总是在与某种社会目标的联系中得到判定。

85)、官方的政策活动者

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内的、行驶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一般包括国家机构、执政党、政治家和官员。

86)、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

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外的、不直接行使刚刚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播媒介一级思想库等。

87)、行动理论

行动理论:一种政策分析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88)、组织理论

组织理论:一种政策分析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89)、公共政策监控机制

公共政策监控机制就是政策监控主体与政策监控客体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90)、管理理论

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91)、交易理论

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92)、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为外界环境对政

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93)、演化理论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政策方案是粗线条的设计。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94)、公共选择理论

20实际70年代兴起的公共选择理论是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的典型,是一个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和方法来研究费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问题的新的研究领域,是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又被称为"政治的经济学"或"新政治经济学"。

95)、理性主义模型

理性主义模型:决策者依据完整而综合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即也遵循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的原则,选择最优方案,使用最佳、最适当的手段,达到最大值的政策结果,由这样一组假设构成的一个分析途径。

95)、完全理性思维

完全理性思维: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96)、渐进思维

渐进思维:在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政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

98)、顺序决策思维

顺序决策思维: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时候,

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往往

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这种思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99)、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之间)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

100)、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这种方法采用函询调查的形式,向与预测问题有关领域的专家分别提出问题,使专家彼此不见面的情况下发表意见,交流信息,而后将他们的答复意见进行整理和综合。经过多次的反复循环,对所得的意见进行技术处理,最后汇总得出一个比较一致的、可靠的预测结果。

名词解释公共政策(3)

名词解释公共政策(3) 名词解释公共政策 50)、替代性政策执行偏差 替代性政策执行: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被换上与原政策表面上一致而事实上背离的内容,其政策内容、目标、性质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51)、观望性政策执行偏差 观望性政策执行: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政策执行主体总是被动观望,通过观察上级的态度、措施以及同级部门的行动再决定反应,因此错失执行的良机。 52)、公共政策监控 公共政策监控:为了保证政策内容的合法性和政策结果的有效性而对政策过程进行的监督和控制 53)、公共政策终结 公共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主体在进行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者无效的公共政策及其相关内容。 54)、公共政策周期 公共政策周期:公共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终结等阶段后形成比较完整的政策过程。 55)、公共政策案例 公共政策案例: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56)、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57)、选择性执行偏差 选择性执行:完整的政策在执行时只有部分被贯彻落实,其余则

被遗弃,使政策内容残损不能有效地、完全地实现原定的政策目标。 58)象征性执行偏差 象征性执行:在政策执行中只作表面文章,没有具体措施,在组织、人员、资金上都没有到位的执行活动,"阳奉阴违"。 59)、政策持续 政策持续:泛指一个处于均衡状态的现行政策有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行。 60)、政策评估 政策评估:从广义上讲,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政策运行全过程的分析和评判。从狭义上讲,公共政策评估则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果及价值进行评判的一种政治行为。 61)、公共政策控制 公共政策控制:是指政策监控者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 62)、政策诉求 政策诉求:就是作为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的公共权力机关以外的社会行为主体提出的要求政府对某一社会问题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以及采取何种行动的主张。 63)、政策调整的内涵 政策调整的内涵:在政策监督和控制所获得的有关政策系统运行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发展,以实现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64)、附加性执行 附加性执行:在政策执行过程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整对象、范围、力度和目标等超出了原政策的要求与范围。 65)、参谋咨询系统 参谋咨询系统:充分开发智力、协助中枢系统决策的组织。 66)、信息情报系统 信息情报系统:决策过程中专门从事信息情报收集、贮存、加工

名词解释公共政策

名词解释公共政策 名词解释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 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津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公共决策体制 公共决策体制:实质就是围绕决策权力的分配,人为设计出来的包括决策程序、决策规划、决策方式等制度的总称。 6)政策执行资源 政策执行资源:指的是政策执行主体实施政策时必须具备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主要包括:经费和人力、信息、权威、执行保护。 7)、政策执行矫正 政策执行矫正:是指政策主体采取一定的纠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确的方向并且消除不良后果的过程。 8)、政策均衡 政策均衡:指的是所有政策要素、政策关系维持一定的最好情况的状态,政策供给适应政策需求,人们对既定的政策安排和政策结构处于一种满族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政策。

政策宣示:即法定政策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通过法定和约定俗成的方式,正式向公众发布政策决定,如记者招待会,白-皮-书,文件,宪报等。 10)、政策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11)、公共政策评价 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2)、正式评价 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13)、非正式评价 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14)、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活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15)、政策执行再决策 政策执行再决策是指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以及公共政策执行任务完成以后,根据信息反馈对原政策所作的必要补充或修正。 16)、公共政策实验 政策实验主要是指党政机关为了验证其决策的正确性、可行性,并取得实施决策的具体方案,而在其辖区内的若干单位进行的局部性决策实施活动。

公共政策分析名词解释题

名词解释(100题) 1)、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 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津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公共决策体制 公共决策体制:实质就是围绕决策权力的分配,人为设计出来的包括决策程序、决策规划、决策方式等制度的总称。 6)政策执行资源 政策执行资源:指的是政策执行主体实施政策时必须具备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主要包括:经费和人力、信息、权威、执行保护。 7)、政策执行矫正 政策执行矫正:是指政策主体采取一定的纠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确的方向并且消除不良后果的过程。 8)、政策均衡 政策均衡:指的是所有政策要素、政策关系维持一定的最好情况的状态,政策供给适应政策需求,人们对既定的政策安排和政策结构处于一种满族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政策。 9)、政策宣示: 政策宣示:即法定政策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通过法定和约定俗成的方式,正式向公众发布政策决定,如记者招待会,白皮书,文件,宪报等。 10)、政策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11)、公共政策评价 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

公共政策分析名词解释题

公共政策分析名词解释题

————————————————————————————————作者: ————————————————————————————————日期:

名词解释(100题) 1)、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 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津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公共决策体制 公共决策体制:实质就是围绕决策权力的分配,人为设计出来的包括决策程序、决策规划、决策方式等制度的总称。 6)政策执行资源 政策执行资源:指的是政策执行主体实施政策时必须具备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主要包括:经费和人力、信息、权威、执行保护。 7)、政策执行矫正 政策执行矫正:是指政策主体采取一定的纠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确的方向并且消除不良后果的过程。 8)、政策均衡 政策均衡:指的是所有政策要素、政策关系维持一定的最好情况的状态,政策供给适应政策需求,人们对既定的政策安排和政策结构处于一种满族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政策。 9)、政策宣示: 政策宣示:即法定政策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通过法定和约定俗成的方式,正式向公众发布政策决定,如记者招待会,白皮书,文件,宪报等。 10)、政策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11)、公共政策评价 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100题)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100题) 1)、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 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津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公共决策体制 公共决策体制:实质就是围绕决策权力的分配,人为设计出来的包括决策程序、决策规划、决策方式等制度的总称。 6)政策执行资源 政策执行资源:指的是政策执行主体实施政策时必须具备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主要包括:经费和人力、信息、权威、执行保护。 7)、政策执行矫正 政策执行矫正:是指政策主体采取一定的纠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确的方向并且消除不良后果的过程。 8)、政策均衡 政策均衡:指的是所有政策要素、政策关系维持一定的最好情况的状态,政策供给适应政策需求,人们对既定的政策安排和政策结构处于一种满族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政策。 9)、政策宣示: 政策宣示:即法定政策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通过法定和约定俗成的方式,正式向公众发布政策决定,如记者招待会,白皮书,文件,宪报等。 10)、政策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一、名解: 第一章: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第二章:1、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因为公共管理的目标是有效地维护与增进并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所以,公共政策主体应该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2、准公共政策主体:政府主体以外的公共政策主体统称为准公共政策主体,即“社会中那些为追求公共利益与服务的非政府公共组织”,也可称之为第三部门,如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等社会组织和社会主体。准政策主体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仅处于从属性和辅助性的地位。3、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公众(公民或选民)是公共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没有明确的组织,力量也比较分散,但却是一种最广泛的非官方政策主体。公众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影响或制约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4、政策主体能力的含义与内容:政策主体能力是各政策主体的能力与整个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的综合体。从整体上来说,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主要包括:(一)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二)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三)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四)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五)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综合能力。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及综合能力也是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1、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在组织中,决策权力的基础主要是正式的职权和非正式权力或二者的结合。2、公共决策体制,是指担负着公共决策任务的机构和人员所组成的组织体系以及制定政策的基本程序和制度。 第四章:1、决策方案的评估就是对已经设计出并且被列为选择对象的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利弊得失,进行深人的讨论研究和分析,给予系统的、科学的评估,为选择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2、决策目标是指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决策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选择好决策目标是公共决策的主要内容。 3、界定问题就是对问题进行具体的描述。第一,界定问题的性质,搞清楚问题属于哪一类内容;第二,界定问题的时空范围;第三,界定问题的层次。 4、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的全部智力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产生新思想、新办法的一种思维活动。 第六章:1、公共政策评价内涵: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2、公共政策评价方法是公共政策评价者在进行公共政策评价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的总称。常见的评价方法有前后对比法、对象评定法、专家判断法、自我评定法等四种。第七章:1、所谓公共决策思维:指的 是决策者在公共事务的抉择过程中对 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 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的反映。公 共决策的思维方法是决策者依据公共 事务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 手段 第八章:1、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系 统的含义: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 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 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2、所谓系 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 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 一种方法,也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 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 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 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 一种方法。 第九章:1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 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 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源 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以信 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 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 强大的系统化和高新化、高效化的科 研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的不 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2公共政策体制 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 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 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第十章:1、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 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 描述和记录”。2、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 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 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 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 种研究方法。 第十一章:1、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 公共政策的含义:在处理社会公共事 务的过程中,公共政策主体为了实现 有效的管理,总会依据一定的目标与 现实的客观情况,选择最满意的方案 付诸实施。这种被选择、被实施的方 案往往就是公共政策。2、公共问题是 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 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 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二、填空: 第一章:1、政府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 过程,分配的基础是政府选择利益和 综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落实利益。 1.利益选择 2.利益综合3.利益分配4.利益落 实第二章:1、公共政策核心主体:1. 立法机关;2.行政机关;3.司法机关; 4.(执)政党。 第三章:1、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一) 纵向结构(二)横向结构2、公共决策体 制的类型(一)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 与分权制:1.集权制2.分权制(二)个人 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模式1.个人决 策模式(1)个人专断式(2)个人负 责制2.集体决策模式3、集体决策模 式有以下几种具体形式:(1)历史上的 寡头政治。(2)当代的各种委员会制。4、 公共决策体制的特征:(一)专业性;(二) 统一性;(三)整体性。 第四章:1、公共决策程序可以分为: 确定决策问题和决策目标、拟定决策 备选方案、抉择决策备选方案和调整 决策方案。2、公共决策问题:1.社 会问题2.公共问题3.公共决策问题 3、决策方案评估中运用的技术:大体 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依靠专家的 智慧和经验进行主观打分的方法,习 惯上称之为专家评估法或定性评估 法;另一类是运用数学工具进行计算 和推导的方法,一般称之为定量评估 法。3、选择决策方案应遵循的原则: (一)悲观原则;(二)乐观原则;(三) 最小遗憾原则4、决策方案选择的方 法:(一)直接比较法;(二)综合比较法; (三)多重标准决策的方法5、多重标准 决策方法着重解决的是:所要实现的 社会目标;实现这些目标的各备选方 案;目标与备选方案之间有关系,目 的是选择最佳的备选方案、方案组合 或配置。6、决策方案选择中共识的形 成:(一)交换;(二)说服;(三)强制7、 提出调整方案应遵循的原则:(一)反馈 原则;(二)动态原则;(三)整体原则8、 追踪决策的特征:(一)回溯分析;(二) 非零起点;(三)双重优化;(四)心理效 应 第八章:1、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属 性:第一,整体性;第二,相关性; 第三,目的性;第四,动态性;第五, 层次性;第六;环境适应性。2、系统 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分析时所应遵循 的几个基本原则:第一,整体性;第 二,综合性;第三,最优化;第四, 可行性。 三、简答: 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一) 整体性;(二)超前性;(三)层次性;(四) 多样性;(五)合法性。2、公共政策的 主要功能:(一)导向功能;(二)调控功 能;(三)分配功能。3、公共政策分析 要素:(一)政策问题;(二)政策目标;(三) 政策方案;(四)政策模型;(五)政策资 源;(六)政策评价标准;(七)政策效果; (八)政策环境;(九)政策信息 第二章:1、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 性 1.从实践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 足:(1)不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公众的 观念和行为(2)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 能力不佳(3)缺乏公平分配社会资源 的能力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 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 3. “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 共政策主体能力 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 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2、提升政策主体 能力的途径(一)公共政策主体转变 政策理念:政策理念是指政策主体进 行公共决策时所秉持的价值观。具体 来说,需要转变的政策。理念应该包 括:1.视政协对象—公众为伙伴而不是 对立者 2.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 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 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 4.要有 前瞻性,注重“预防”而非“治疗”, 掌握政策主动权(二)改善和优化政 策的外部环境 1.提倡公共道德,强调 公共责任 2.加强公共政策程序化、公 开化的法制建设 3.最大限度地吸收公 民参与,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第三章:1、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一) 信息系统;(二)智囊系统;(三)决断 系统;(四)监控系统。2、公共政策系 统的内部关系:公共政策系统中各个 系统的内部关系,是相互独立、相互 制约的辩证关系,它们构成了相对封 闭的公共政策“回路”,并处于自我完 善和自我调节的有机过程之中。3、执 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4、执政党在 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第四章:1、各种影响因素在确定公共 决策问题时的作用1.政治组织的作 用2.国家民主制度的作用3.大众传 播媒介的作用2、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 1.目标具体明确2.目标有效协调 3.目标具有可操作性4.目标与手段 的统一3、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 (一)多方案原则;(二)排斥性原则;(三) 多要素原则;(四)可操作性原则4、方 案设计者的主观条件与创造性思维的 作用(一)方案设计的主观条件1.对问 题和目标的了解和理解程度2.信息和 经验3.知识水平4.思维敏捷5.考 虑问题的周全性(二)创造性思维及其 在设计方案过程中的作用:所谓创造 性思维,是指人的全部智力都处于高 度紧张状态下产生新思想、新办法的 一种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主要有两 种基本形式:一是灵感,一是联想。 灵感在设计方案中的作用主要表现 在:它能在紧张的思维过程中突然产 生出意想不到的新方案。联想在设计 决策方案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通过创造性思维联想活动,能够从以 往执行过的方案或其他事件中,引出 新的方案。5、决策方案设计的程序 (一)资料的收集及其初步分析1.收 集决策目标的有关资料。2.收集此类 决策问题以往解决的经验和类似决策 问题以往解决的可能途径和办法。 3.收集与该类问题有关的环境资料。 (二)决策方案的设计,1.对所要设计 的方案进行分类。2.设计方案。6、 决策方案的具体内容:无论是直接提 出的方案,还是经过缜密思考设计出 的方案,每个具体方案最终都应该包 括这样五方面的内容:第一,方案执 行的必要说明;第二,解决决策问题 的基本措施;第三,明确决策方案对 应的阶段;第四,决策方案性质的界 定;第五,方案所需的各种条件的要 求。7、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1.效益标 准2.方案协调性标准3.方案适应性标 准 第五章:1、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一) 行动理论;(二)组织理论;(三)因果理 论;(四)管理理论;(五)交易理论;(六) 系统理论;(七)演化理论2、政策执行 研究的基本模型(一)浴盆模型(二)、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3、对“你 有政策,我有对策”的分析:在执行 中央政策的过程中,少数地方从局部 利益出发,偏离中央的统一部署,使 不少政策变了调,走了样,失了效, 进人了误区。1.政策成了某些地方政 府手中的资源,被肆意践踏2.饥不择 食的政策大拍卖3.“优惠政策”大赛 4.非法对策的合法化5.只求产值, 不讲政策,把二者对立起来4、对我 国政策执行的归类分析:从政策执行 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 问题有如下几种:抵触型、僵化型、 滞后型、折扣型、结构型 5、接受政策的三个层次:人们把对政 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服从、认同与内化。6、接受政策的基 本原因:政策对象能接受某项政策, 主要有如下原因:第一,作为社会中 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多年来的各种教 育,已逐步形成一种政治行为模式, 即对权威的尊重,包括对政府所作的 各种决定的服从。第二,自我利益的 保护与发展,经常是部分政策对象服 从政策的重要原因。第三,人们遵守 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 法性的认同。第四,不少人是因为害 怕惩罚才服从政策。 第五,对任何一个政策对象来说,都 有个对政策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4×5 1、公共物品: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2、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要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而不是 无限的 3、公共权力: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 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公共权力行使必须确立边界意识 4、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如修建高速公路、 实施福利计划、逮捕恐怖分子等,实质性政策会直接给人们带来利益或产生不便,并分配相关利益和支付必要成本。程序性政策只涉及怎样采取行动和由谁采取行动的问题,包括了一些法律,如组织法 5、利益集团:是一种非官方政策主体,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 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 6、思想库:是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别称,是政策主体的一个十分独特又非常重要的构成要 素,是现代决策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如兰德公司、胡佛研究所、野村研究所等。思想库既从事理论研究也从事应用研究,既关心学术问题也关心实际问题,大致可分为官方、半官方、国际、民间思想库几种类型 7、政策环境: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8、有限理性: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称为有限理性,他们 不是经济人而是行政人,行政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经常处在变动状态并表现出冲突特征。行政人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是有限的,其决策行为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制约,他们不可能也不奢望发现最优解,只要找到满意解即可。

9、渐进主义:政策制定的实际过程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而是对以往行为不断补充和 修正的过程,政策制定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实现渐进变迁 10、小组意识:由于参与决策的群体成员自觉不自觉地把保持群体一致和创造和谐氛围作为 目的,所以往往不能理智地分析各种备选方案,造成决策失误,詹尼斯称之为心理传染病或群体狂想症 11、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 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 12、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认为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 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13、政策执行: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 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14、政策评估: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实施中的 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未来走向作出基本的判断。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变化、政策终结的基础依据 15、政策终结: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效,或引发了 重大的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G; 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 得成功的程度。 4.公共政策评价:是指论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 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5.公共决策体制: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 动程序。 6.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公共政策理念是公共政策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的判断。90年代罗尼.莱森提出基础型、 理性型、发展型管理理念,与这三种管理类型相对应,必然存在基础型、理性型、发展型三种公共政策观念。 7.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8.公共文化:是以公共性为特征,现实地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及其行为方式,从而塑造着社会公共生活的形态。 9.公共道德:是一种非正式软约束力量,它既调节着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它既有历史沉淀的结果,也具有普遍 持久的效力。 10.公共利益: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11.公共责任: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12.公共政策回路:指以决断系统为中心,由其他系统相互配合和制约、互相作用而构成的功能传输(输入—转换—输出)的回归过程。 13.公共决策问题:指被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公共问题才成为公共决策问题。 14.公共问题:是那些有广泛影响,包括受到交互过程的间接影响,以及所有这些影响都达到了必须认真对待程序的问题。 15.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 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补足的一种研究方法。 16.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J; 17.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 某一行动的权力。 18.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19.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20.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 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但在实际中却是行不通的。 21.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 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更改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22.渐进思维: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且应当是通过缓慢地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 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 23.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 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24.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G.W.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 出的。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Z; 25.政策协调:是指在政策实施中,采取适中方法调节各项活动,解决或消除各种矛盾与冲突,引导各行政机构内部与各行政机构之间,或者与政 策对象之间的互相配合协作,和谐一致地实现政策目标而采取的一种行为。 26.追踪决策:决策调整方案也是从若干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进行比较分析,从而选择出的一个最佳方案。选择方案的过程,实际上是做出决 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可称为追踪决策。 27.正式评价:是指事先制定完善的评价方案,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28.非正式评价:是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 策做出评价。 2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 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30.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 源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和高新化、高效化的科研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 Y; 31.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等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此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 的演化过程。 32.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⑴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各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 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⑵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3)重点关心两类因果问题。 X; 3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是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过程。 34.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35.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36.系统方法: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千丝万缕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也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100题)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100题〕 1〕、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 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津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公共决策体制 公共决策体制:实质就是围绕决策权力的分配,人为设计出来的包括决策程序、决策规划、决策方式等制度的总称。 6〕政策执行资源 政策执行资源:指的是政策执行主体实施政策时必须具备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主要包括:经费和人力、信息、权威、执行保护。 7〕、政策执行矫正 政策执行矫正:是指政策主体采取一定的纠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确的方向并且消除不良后果的过程。 8〕、政策均衡 政策均衡:指的是所有政策要素、政策关系维持一定的最好情况的状态,政策供应适应政策需求,人们对既定的政策安排和政策结构处于一种满族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政策。 9〕、政策宣示: 政策宣示:即法定政策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通过法定和约定俗成的方式,正式向公众发布政策决定,如记者招待会,白皮书,文件,宪报等。 10〕、政策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11〕、公共政策评价 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de)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de)过程中所制定(de)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de)决定作用(de)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de)决定作用(de)组织或个人. 4.决策权力,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de)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de)某一行动(de)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de)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de)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de)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de)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de)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de)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de)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de)广泛行动.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们所建立(de)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de).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de)迅速准确之特点.负责执行(de)组织,其正式(de)与非正式(de)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de)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de)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de)方向到达目(de)地;(2)把政策中(de)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de)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de)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de)利益集团(de)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de)影响,以及特定(de)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de)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de)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de)交易,在各种力量(de)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de)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de)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de). 1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de)分析,可以

(完整word版)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部分) 1.公共政策:是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经论辩、竞争、合作的民主途径,以科学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求得社会进步的活动过程.P5 2.政策分析(狭义):是指在政策规划和决策阶段,有政策专家所作出的分析。P23 3.政策行动主体:是指参加到整个公共政策过程之中的,对政策规划、决策、执行和评估起到实际作用的具体组织机构和代表组织机构的个体机构的能动体系。P36 4。政策工具:将政策的价值、目的和目标与是时候试图大袋的理想状态有机结合起来的手段和方法.P92 5。自愿性政策工具:是指通过个人、家庭、社会组织或市场发挥作用,在资源的基础上解决公共问题的手段、途径与方法。P97 6。强制性政策工具:叶蓓成为直接政策工具,它借助于国家和政府的权威及强制力,迫使目标群体及个人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为,以此来实施公共政策,解决社会公共问题.P99 7。政策目标: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p110 8。公共政策议程:是由一系列程序构成的过程,指的是社会公共问题进入由政策行动主体构成的政策子系统的范围并成为政府特别关注的、在深思熟虑后下决心要加以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P125 9。系统性议程: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政策相关者所共同持有的、可供讨论的值得公众关注的也是现存政府合法管辖范围之内涉及的所有议案。P129 10.制度性议程:有权威的决策者明确表示要积极而慎重地加以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 11。政策之窗:1.提案支持者们推广其解决方法或吸引别人重视他们的特殊问题的机会。2.是指决策的内外部环境经过一系列的酝酿而形成的决策压力。P132 12。公共政策规划:是政策行动主体在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民主的程序和方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出相应的解决政策问题的办法或方案,为政策决策提供必要前提的过程。P152 13。政策网络:指政策预案提议的最初阶段上,解决政策问题的各种方案还在酝酿之中,还没有形成界限分明的政策主张而定时候出现的一种政策规划主体的组合。P168 14。政策社群:指在政策中以共同的信息、价值、利益为基础联系在一起的政策行动主体组合。 15.政策支持联盟:指在政策规划环节中维护、坚持和追求不同利益的政策代理人、组织机构汇集到一起,形成各种各样的基于利益和政策价值选择的稳固的同盟.P169

公共政策 名词解释及简答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决策科学:以现代科学手段与分析工具研究决策原理、决策原理和决策方法并认识和把握正确政策的规律的综合性新兴科学。 个案研究法:公共政策学中的个案研究方法指的是致力于探讨具体的个别的政策的特殊性。并从中发现普遍性和验证某一普遍性假设的研究方法。 行为主义:是的是一种关于观察个人、组织或动物有机体在既定环境中或内外刺激下的表现和反应的学说;它强调上述受可观察的、可计量的、有规律的,甚至能够操作和重复的各种行为表现的重要性,相信能够从这样的行为表现中发现事物本身固有的因果关系或某种相关性,并且认为任何研究结论都不能脱离作为记录这样的行为表现的证据而先验地推导出来。 行为科学的宗旨:行为科学的宗旨就是解释、预测、控制人的行为,以利于达到群里和组织预期的目标。 凯恩斯主义:主要是指凯恩斯宣传的加强政策对国家经济进行干预的一系列主张。凯恩斯主义主张抛弃自由放任政策、过大国家的经济职能,实行国家调控、干预经济体系的运行。凯恩斯主义的出台被奉为政策制定政策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对公共政策学的产生有着巨大的影响。 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一门新兴的学问,他尽可能的应

用类似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丙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决策行为:指政策的直接主体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并预测和设计行为的结果,也就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方案丙付诸实施的行动。 政策过程研究:指分析哪些因素是怎样影响主题选择行为的,是怎样影音像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影响的性质和程度怎样。 公共政策学的级次概念:指的是核心观念的子概念或从属观念。 公共政策学的编辑概念:指的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理论模型:是指一组概念或命题按照其相互间的本质联系被阻止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逻辑结果严密的网络或框架。理性主义模型:理性主义分析方法在公共政策领域中的应用,就形成了理性政策模型或决策的理性主义模型。这个模型在把决算者假定为理性人之后,还假定了决策者如何将其理性主义的决策活动贯穿于整个政策过程。 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公共事物,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和增进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的实质:有效增进和公平分配公共利益 2、定义: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3、政策的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公共政策主体不仅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公共政策执行、评估和监 控等环节都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政策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 政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 4、政策的客体: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 5、根据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过程中政府介入程度飞高低,将政策工具分为三类:自愿性工具(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市场)、混合性工具(信息与规劝、补贴、产权拍卖、税收与使用者付费)和强制性工具(管制、公共企业和直接提供) 6、政策的制定:社会问题被列入政策议程,如何制定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并从中优选方案。 7、政策的评估:设计出各种政策方案之后,就要对它们进行评估和论证。一般来说,政策方案评估包括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价和可行性评估,其中,可行性评估是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 8、公共政策合法化:广义: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性的政策,而使政策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公 共政策的合法化过程。狭义:主要偏重于从法律角度来解释公共政策合法化; 包括决策主体的合法化、决策程序的合法化和决策内容的合法化。 9、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经解释、宣传、组织、实施、服务等活动将政策的观念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 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10、定量分析:分析一个对象内部几个因素之间或者几个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运用各种数量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 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或满意)的方案及形成对人们有用的信息。具有实证性、明确性、客观性。 11、定性分析:仅仅分析被考察对象所包含的成分或具备的特性,它的主要功 能是“解释“,通常用描述型语句表达有关的分析结果。主要方法有历史研究、文献研究、观察研究、逻辑分析、内容分析、实地考察、个案研究等。 12、比较: 定量分析比较准确、清晰,可以精确的用数字说话;定性分析比较直观,容易 被大众理解却比较模糊,分析结果有很大的揣测空间 定量分析工作量大,花费人力、物力和时间比定性分析多 定性分析依赖个人或群体的经验、能力和水平,其标准常常因人而异,往往带 有主观任意性;定量分析则比较客观,较少随意性 借助图表、曲线可以把定量分析的结果直观描述 13、量化步骤:确定问题、确定指标、统计调查、计算分析、得到结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