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设计评价体系的表现方面

浅析设计评价体系的表现方面

浅析设计评价体系的表现方面
浅析设计评价体系的表现方面

浅析设计评价体系的表现方面

摘要:设计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对设计“价值”的判定,涉及到产品的功能性、技术性、经济成本、美学、文化、环境等诸多复杂性因素,具有相当的操作难度和方法的不确定性。文中从设计应满足人们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要求、符合审美及技术经济等原则的角度分析设计的本质与目标, 对引导设计体系的建立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设计,评价体系,设计目的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一方面是创造性的、类似于艺术的活动,另一方面,它又是理性的、类似于逻辑性的科学活动[1]”。作为设计主体的人,在从事设计活动中,所面对的主要为“材料、技术、结构、功能、审美”五个方面,而在技术美学的领域里,评价技术美的主要因素即是:材质美、功能美与形式美[2]。

设计评价是对设计“价值”的判定,涉及到产品的功能性、技术性、经济成本、美学、文化、环境等诸多复杂性因素[3],人的需求变化推动了设计评价标准的发展,而创立设计评价体系的目的是为了给浩瀚如烟海的人类各个时期、各个领域所出现的种种设计以确定的、科学的评价,从而筛选出值得后来者值得借鉴的作品和经验。

[1]张相轮,凌继尧. 科学技术之光[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2]孔寿山. 技术美学概论[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

[3]刘新. 实事求“适”——商品设计评价体系研究[D]. 北京: 清华大学, 2006.

设计评价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成比较成熟的体系, 在我国还处

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本文则主要从功能体系、美学体系、技术经济体系、生态与可持续体系、继承与创新体系等方面来探讨设计的评价体系。

一、满足使用功能体系, 符合“人本”原则, 达到环保安全

力求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功能需求,极大地提高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设计的根本目的。使用功能是设计的主导意识和基本目的,而设计的产品的使用者是人,人与设计的产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应当以人、产品和谐共存为原则,因而在设计中应全面考虑人的因素,包括人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等,人、设计的产品的谐调也应当视为一种美学上的和谐统一的境界,即马克思所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事物的”[4]。

以建筑室内空间为例,建筑是为使用目的而建造的, 所以, 室内空间首先应该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 而室内的使用功能主要表现在满足人体尺度, 即满足静态的人体尺寸和动态的肢体活动范围等。如: 静态功能区内有睡眠、休息、看书、办公等活动空间; 动态功能区有走道空间、大厅空间等, 动静相兼结合的功能区有会客区、车站候车室、机场候机厅、生产车间等等。而某些室内空间还可细分成多个功能区, 如小面积住宅中的卧室, 往往同时具有睡眠区、交谈区、学习区等各个区域, 让室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达到“合理、安全、舒适”的以人为本目标。

[4]杨砾,徐立. 人类理性与设计科学——人类设计技能探索[M]. 沈阳: 辽宁人民出社,198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要求更为多元化和高标准化, 无论是室外或室内环境的要求都追求一个“绿色”概念, 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最基本的防御功能和生活空间的需要, 还希望室内宽敞、明亮、色彩宜人、使用方便、舒适、光照、通风、空气质量等条件都很好, 充满生活情趣, 室外有宽敞的休闲游玩场所, 绿化率较高等。这些都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上要尽量做到除满足人们物质功能的需求外, 还要满足人们心理的需求, 达到舒适的感受, 从而提高生活品质, 即按照建筑设计的基本规律和人们审美的情趣来进行创作设计, 将人们的审美观渗透到设计中, 包括整体环境氛围、室外景观设计、室内空间形态的陈设与布置、各种造型要素的明度关系、各种造型要素的质地效果、室内的环境色彩处理、室内造型要素的数比关系等的设计, 把功能、形式、技术三方面辨证地统一起来。即将实际的用途系统、符合人们审美观的美学系统、符合施工技术和构造要求的技术系统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设计[5]。无疑, 要使建筑室内环境能具有引导健康的思绪, 引出欢快的心理, 陶冶更高的情操和感染力, 这种境界便是室内空间设计的内涵, 也是把室内空间设计升华到环境艺术设计的高度。

二、满足审美体系要求, 符合美学原则, 达到精神陶冶

产品的外观造型和色彩、图案符合消费者的审美趣味,从而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外观印象与美感,产生促销作用,提高产品效益[6],这也就是审美体系的重要作用。在功能、价值相等或相近的情况下,

[5]任英丽. 论设计评价的历史性标准[J]. 北京: 艺术教育, 2010,6.

[6]朱铭,荆雷. 设计史[M]. 济南: 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

产品的审美体系会从情感上得到消费者的重视,造成倾向于审美价值较高的一侧这一趋势,在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审美体系也可以进一步分解为造型美、色彩美和肌理美等若干细分指标,但审美体系中不能孤立的以某一指标进行作品评价,而应该从整体上审视其得失。

人们对于物品的需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从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向高级的心理、精神需要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包装设计中亦是如此。好的商品包装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能够通过造型、色彩、材质等给人以美的享受,达到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高度统一[7]。审美价值的评价是商品包装精神层面的体现,主要从美观性、风格化、趣味性、等方面展开评价。包装美观性的评价,就是主要从包装的装演设计、造型结构设计、材料这三方面对包装设计进行评价。具体内容包括:构图、包装形象、文字、色彩和包装造型。包装的设计风格是构成包装设计新颖性的重要因素,没有风格,包装的新颖性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如国内获得“包装之星”、“世界之星”的包装设计,除了在新材料、新结构以及绿色包装上有突出表现之外,浓郁的中华民族风格也是其独特之处。

美观属于视觉范畴,在室内环境设计视觉组成要素的把握和运用中, 把室内设计成一个舒适、温馨、安逸的室内环境, 以达到满足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个人情趣的精神陶冶, 营造一个新颖、舒适、美观的室内环境,是一种环境美的享受, 室内文化的象征。处理好顶面、

[7]李孟祥,李志敏. 产品包装与产品包装策略[J]. 航空工业经济研究. 2004,02.

墙面、底面的色彩基调对于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非常重要, 大空间或大面积的色彩要强调统一、和谐, 小体量或小面积的色彩要强调对比,力求做到有主有次, 有聚有分, 层次鲜明等。同时在每一个具体的空间环境还应体现特有的性格特征和地域文化, 从建筑本身性质以及所在地点的物质与人文环境中, 找出其蕴含着的:“特色”与“地域文化”, 设法从空间或形象上若隐若现地表现出来, 让神居于形, 即具有一定的个性[8]。即使是同样功能的空间, 也可能由于对象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室内空间性格, 如北京毛主席纪念堂的室内设计具有庄严、肃穆的特点; 上海鲁迅纪念馆的设计却给人以朴实、典雅的印象; 而夏门林巧稚纪念馆则平易近人,富有生活气息。

三、符合技术经济体系要求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在设计中充分考虑材料、结构的合理组合,以最省力的劳动获得预想的效果,从而节省劳动力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随着高、新技术在设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各种设计产品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技术理念和产品造型因之发生更大的变化, 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为设计创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既满足了人们对设计提出的日益多样化的要求, 而且还赋予产品以崭新的面貌, 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开创了直接鉴赏技术的新境界, 并最终上升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文化现象。当然, 现代高新技术也同样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实力, 所以, 当代设计与技术、经济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8]胡群. 对建筑室内空间设计评价体系的思考[J]. 山东电大学报. 2008,02.

在建筑空间中,室内空间作为建筑的组成部分, 也同样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和经济的保障,室内空间中技术中最重要的无外乎结构、材料与经济性。

( 一)符合结构技术与材料的发展趋势

室内空间的大小、形状需要相应的材料和结构技术手段来支持, 能否获得某种形式的空间, 并不仅仅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 而是同时取决于技术和材料的发展水平, 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 空间形式只能变成幻想。空间设计离不开技术、材料、结构, 技术、材料和结构的发展是建筑发展的保障和方向。

结构形式和材料选用与内部空间造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只有达到三者的最优化, 才能使设计的整体效益最大化。比如, 用普通的砖混结构无法建造大空间, 反之,也没有必要用建造大空间的钢框架结构去建造砖混结构就能满足的一般住宅。其次空间设计所采用的结构形式和具体的结构构件布置应符合结构体系的自身特性, 做到既充分发挥结构材料的优势, 又节约材料。只有符合了这两个要求, 空间设计和建筑技术才能做到良性互动, 所以, 这一条件应当成为评价当代室内空间设计的一条标准。

(二)符合经济原则

经济原则还要求设计师必须具有节约概念, 坚持节约为本的理念, 做到精材少用、中材高用、低材巧用, 摒弃奢侈浪费的做法。同时, 技术经济还应与美学相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 技术水平越来越高, 经济力量越来越强, 技术与经济越来越成为建筑情感的表达

手段, 成为一种富于时代感的造型表现, 技术与经济在更高层次上与设计融合在一起, 甚而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技术审美情趣也终于越过了外在的感觉层面, 进入到理性思维的境界, 这也应成为评价设计优劣的一条标准。

四、符合生态与可持续体系要求

当代社会严峻的生态问题, 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自身的生存方式。人类已经意识到, 人应该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并应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不能再以“人定胜天”的思想对自然界进行无休止的征服和索取, 并且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 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能源减少、资源匮乏、海平面上升等危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希望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 考虑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生态设计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在为人类创造舒适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 保持地球生态环境的平衡。

五、符合继承与创新体系要求

继承是创新之本, 创新则是继承的根本目标。只有在发展中继承, 才能在继承中发展, 这样的传统才会有鲜活的生命, 这样的继承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继承。设计的继承与创新有其自身的特点, 这是因为设计除具备明显的精神功能和社会属性以外, 还要受到使用功能和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 其继承与创新问题有一定的特殊性。继承传统似乎是一个代代相传的永久主题。事实上, 每一种文化都有着自己对产品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传统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的物化形式, 它不

仅仅是一种形式, 而且反映了当时民族文化的特点。这种认识逐渐演化为规范、法式,进而形成风格样式, 成为一种传统。这种传统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的物化形式, 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 而且反映了当时民族文化的特点。这种看不见的因素是一种活的生命, 它使一个民族的设计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征, 具有自身的风格。它是今天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是我们今天设计创作的本原和出发点。

设计的评价体系,即科学地依据现代设计呈现的客观现象与价值,对设计事物的准确性、实效性、生态性进行量化和非量化的评价过程,确立一定意义的衡量标准系统。揭示艺术设计表象因素,诸如功能、心理、造型、材质、色彩等的合理性与满意度;解读和评估艺术设计隐性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尤其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再利用与设计之间的协调关系,针对充满消费性、过度浪费、过度讲究造型设计的商业竞争状态及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与污染,研究确立可量化的评价体系,为低碳经济下的设计价值提出清晰、理性、科学的评估准则。

参考文献:

[01] 李江. 中国设计史纲[M]. 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3,8.

[02] 尹定邦.不断扩展的设计[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03] 朱铭,荆雷. 设计史[M]. 济南: 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

[04] 黄厚石,孙海燕. 设计原理[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05] 林辉, 王向阳, 宋柑霖, 梁骏. 环境空间设计艺术[M]. 武汉: 武汉理工

大学出版社, 2005.

[06] 任英丽. 论设计评价的历史性标准[J]. 北京: 艺术教育, 2010,6.

[07] 陈易. 室内设计原理[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08] 吴志强, 蔚芳. 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评价体系[M]. 北京: 科学出版

社,200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