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教案

第15课*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点及各种论证方法。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意,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3.树立责任意识,勇担责任,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情境导入】

同学们,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提示及要求:

1.给重点字词注音,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在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苦乐观的语句。

3.理清全文的结构。

明确:

1.契.约(qì)循.环(xún)悲天悯.人(mǐn)

卸.却(xiè)赔.礼(péi)如释.重负(shì)

2.“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议论文基本的思路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全文6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5、6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躲责任”。

二、深入探究——论点和论题

1.本文题目为“最苦与最乐”,那么“最苦与最乐”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吗?请简要分析。

明确:

学习议论文要分清论题和论点。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它是一个范围;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

题的看法和主张,它是一个表述完整的判断句或表态明确的句子。所以“最苦与最乐”是本文的论题,论点应是“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勾画出文中表述苦乐与责任的关系的语句。

明确:

(1)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结合课文内容,用下面的形式组织语言,说说你对“最苦”和“最乐”的认识。

“最苦”就是________________;“最乐”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最苦”就是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或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最乐”就是尽了责任之后的愉悦。

三、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小组讨论,明确:

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分组讨论交流,明确:

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的?

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作者通过与贫、失意、老、死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像是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4.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明确:

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任得大快乐,尽小责任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任,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结论:要在尽责任中寻找快乐。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精彩语句,体会、分析语言的精妙之处。

1.用下面的句式进行语言品析:

我喜欢____________一句,因为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从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语句的深刻含意等方面品析)

示例:我喜欢“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一句,因为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句式整齐,有力地论证了“尽责任才是最大的快乐”这个道理。

2.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美点赏析参照):

(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语句运用设问、排比的修辞手法,提出贫、失意、老、死这些人们关注的事不是人生最苦的,然后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苦的事在于责任未了。

(2)“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这些话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人生当勇于负责任”的道理。

五、拓展延伸

有关责任的名言名句。

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刘易斯

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维克多·弗兰克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林肯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列夫·托尔斯泰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歌德

我们不是为自己而生,我们的国家赋予我们应尽的责任。——西塞罗

六、本课小结

一首《常回家看看》,听得人泪流满面。是的,我们常常听到孩子抱怨父母,常常听到有人埋怨社会,但他们可曾想过自己对长辈、对集体、对社会尽了多少责任呢?同学们,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今天,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想大家都应该好好想一想。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也是学习本文后我们最大的收获。

附板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 册教案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__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 __成立五十周年之际, __、 __、__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 __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最苦与最乐》

第15课最苦与最乐 四川德阳五中肖冬编写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技巧,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学习作者选择论与运用论据的方法。 3.理解作者关于责任的观点,读出自己的真切体会。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运用略读的方法,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黄遵宪评价梁启超的文章说: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样做到人人笔下无而人人意中有的。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先让学生采用略读的方式,要求用着重号标出作者的观点,用[ ]标出论证的部分,用波浪线标出作者扣论点议论的文字,用序号标出意义段。 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达观(dá guān):心胸开朗,见解通达 纵然(zòng rán):纵使,纵令、即使--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即使、纵使 契约(qì yuē):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海阔天空(hǎi kuò tiān kōng):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心安理得(xīn ān lǐdé):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循环(xún huán):以环形、回路或轨道运行;沿曲折的路线运行;特指运行一周而回到原处 趣味(qù wèi):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兴趣的特性。 悲天悯人(bēi tiān mǐn rén):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2016年秋季版2017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练习

15 最苦与最乐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恩惠.(huì) 缠.着(chán) 契.约(qì) 招lǎn(揽) 循.环(xún) xiè(卸)却监dū(督) 死而后yǐ(已) 2.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其意义。 (1)如(释)重负: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2)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 (3)悲天(悯)人: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4)心安(理)得:自认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3.(南京中考)按要求修改下面的观察日记。 ×月×日星期三小雨转多云 今天早晨,我在小区运动场玩,①忽然看到双杠上挂着一幅蜘蛛网。②我以前从来没见过这么完整的蛛网。③仔细观察后发现:它看上去像是一个自行车车轮,从“车轮”的中心伸出了许多细丝,我数了数,哇,有25条!它们又被一圈圈蛛丝连起来,就成了漂亮的网。 ④谁能说蜘蛛不是不厉害呢! (1)第①句中量词使用不当,应将“一幅”改为“一张”。 (2)第②句啰嗦,应改为:“我以前没见过这么完整的蛛网。”或“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完整的蛛网。” (3)第③处标点不当,应将“许多细丝”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 (4)第④句有语病,应改为:谁能说蜘蛛不厉害呢! 4.(北海中考)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B) 花儿赋予我们勇气和力量,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希望。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身处高山还是匍匐低谷,________;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乌云密布,________;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雍容华贵还是暗香浮动,________;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枝头绽放还是凋谢飘零,________。 ①都浸透着优雅与高洁的气质 ②都展示着昂扬与淡定的气度 ③都能无喜无忧,从容安然地面对 ④都能宠辱不惊,恭敬自如地生活 A.③④②①B.④③①② C.①②④③ D.④③②① 5.按要求填空。 (1)《最苦与最乐》选自《梁启超全集》。梁启超(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2)文章开头连用四个设问句,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引发读者的思考,同时也引出自己的观点——背着未了的责任最苦。 6.(武威中考改编)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的热播,引发国人对河西走廊的关注,学校开展以“关注河西走廊”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搜集材料 材料一至材料六是组内同学搜集的,请你从所学过的知识中挖掘一则与河西走廊有关的材料,作为材料七。 材料一: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出土于甘肃武威,是我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品中无与伦比的珍品。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汇总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汇总

【篇一:《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

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 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 归省(xǐng)偏僻(pì)挖掘(jué)钓鱼(diào) 悠扬(yōu)弥散(mí)宛转(wǎn)踊跃(yǒng) 兽脊(Jǐ)蕴藻(yùn)乌篷(péng)支撑(chēng) 漂渺(miǎo)旺相(xiàng)撮着(cuō)桕树(jiù) (二)自渎课文,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北师大版

第一单元千古涛声第一课长江郭风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郭风及其作品。 2.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3.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长江的挂图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3.作者简介: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

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 4.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玫瑰()曙天()吹拂()哺育()舢板()驳船()堆栈() 5.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6.自主、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本文界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2)互动学习:互动1: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明确: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15 最苦与最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本文的结构,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从论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责任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 苦乐观的深刻内涵,理解责任的含义 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著作有《饮冰室全集》。 二、检查预习 1、注音: 契 (qì )约揽 ( lǎn ) 大抵( d ǐ)悲天悯 ( mǐn )人 2、根据所给的解释填出相应的词语 ①不得志。失意 ②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如释重负 ③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悲天悯人 ④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无入而不自得 三、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自由诵读) 读完后告诉老师: __未尽责任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尽责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负责任_____,而不能 ____逃避责任______ 。 文章结构: 一、(1、2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三、(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①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 对人的责任: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

【重要】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5最苦与最乐》教案

15最苦与最乐 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 2.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学习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 3.理解责任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什么最苦?什么最乐?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下苍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因此,有人认为人生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知识,整体感知 1.解题。 明确: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2.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黄遵宪评价梁启超的文章说: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3.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应该像“君子”那样,“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文章哪几个自然段写最苦?哪几个自然段写最乐?全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明确:第一、二、三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四、五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六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尽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全文按分总的结构来写。 目标导学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1.文章开篇用一串排比设问,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否定,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背负未来的责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先驳论后立论,不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 2.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照应第二自然段并使论证逐步深入的? 明确:先指出未尽责任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照应第二自然段的“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又将未尽责任的情况延伸至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最后再次照应第二自然段:贫、病、老可以靠达观排解,而未尽责任才是最大的痛苦。 3.第四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但是为什么前面完全谈痛苦用了两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分层训练(新人教版)

最苦与最乐 1.下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坟墓.(mù) 赔.礼(péi) 海阔.天空(kuò) B.契.约(qiè) 卸.却(xiè) 悲天悯.人(mǐn) C.循.环(xún) 恩慧.(huì) 揽.在身上(lǎn) D.检督.(dū) 纵.然(zòng) 如释.重负(sh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D ) A.听到医生说父亲已无大碍,我们都如释重负 ....。 B.通信行业专家在接受人民网通信频道采访时指出,打击治理电信诈骗任重道远 ....。 C.人们总羡慕海阔天空 ....,以为一片茫茫,无边无界,必然大有可观。 D.他说自己当村干部几十年,为群众办事就是图个心平气和 ....,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设问、排比) ②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引用) ③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对偶) ④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反问) ⑤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对比、对偶) 4.根据提示修改病句。 在众多的“两地书”中,记者发现该校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二旅学员李强与父亲的通信很有代表性。这两封书信,语言质朴,情真意切。①父亲的“吃苦也是福”那句让人印象深刻。追逐强军梦,需军民携手共同奋进。军校学员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学校的培养,也离不开学员家长的教育。②这两封书信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家书、家庭教育对年轻人成长的巨大。 (1)句①语序不当,应改为:父亲的那句“吃苦也是福”让人印象深刻。 (2)句②成分残缺,应改为:这两封书信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家书、家庭教育对年轻人成长的巨大影响。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备课

龙廷镇中心学校2017—2018学年度3443模式课时备课年级:年级学科:上课日期:2018年月日 课题老王课型新授主备人个备人 学习目标1、体会用善良体察善良,了解在特殊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下层人高尚的思想情操,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体验“愧怍”的真正含义。 2、掌握记叙性散文中通过事情的记叙来表现人物形象。从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段中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重点分析老王临死前一晚来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这件事。 教学重点重点分析老王临死前一晚来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这件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学生们共同的讨论中和教师的指导下逐个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准备PPT 是否使 用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集体备课及二次备课 阶段环节教学活动设计 开始篇()作业讲评 ()预习检测 ()复习回顾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的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老王》就是展示这种底 层人物的个人操守,最终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 人的尊严和崇高。 过程篇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一、简介作者:杨绛(1911——),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 生于北京现代女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干校六 记》和《将饮茶》,译著有《堂·吉诃德》是著名学者、作家, 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并思考: 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人”是文章的灵魂,能理解这是个怎样 的人是文本研习的重点。杨绛先生的散文被称为“杨式太极 拳”,她的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并且鲜有华丽的语 言,“老王”的形象就隐含在作者平静的叙述中。那么对于写 人记事的散文,其关键把握的内容是通过记叙哪些事来表现人 物怎样的性格特征,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那么这篇文章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时同步练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时同步练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游览了白塔、钓鱼台、五亭桥和很多风景点。 B.旅鼠不去大量繁殖,就可以不避免这种悲剧。 C.据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人员估计,使用汽油和柴油,每年都导致3万名美国死亡。 D.经典之作之所以成为经典,不是经过长久实践的检验,而是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同。 2 . 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以他行猎漫游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串起25篇各自独立的小说,组成了自己的成名作《猎人笔记》,它被公认为是一部“异常优美”的作品。 B.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例如“始龀”指“七八岁”,“加冠”指二十岁,人们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古稀之年”分别指三十岁、四十岁、六十岁。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敬称的区别,像寡人、舍妹、鄙人、愚兄等是谦称,垂询、尊君、贤侄、家慈、足下等是敬称,而“若屈伸呼吸”中的“若”则只是一般的第二人称代词。 D.我们这学期学的《皇帝的新装》《女娲补天》《蚊子和狮子》等童话故事都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我们以启示,让我们增长智慧。 3 .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B.第五段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C.第五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 4 .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生活中的磨难没能掩盖生活中的温情。 ②还是刻骨铭心的纯真爱情,都在荒寒的人生底色上涂抹上温情的色彩,温暖着读者的心。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 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 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探 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 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 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 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不过,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 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

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 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 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 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 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 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 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因为他学 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 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实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 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 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15 《最苦与最乐》练习

15 《最苦与最乐》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契约(qiè) 揽住(lǎn) 悲天悯人(mǐn) B.卸却(xiè) 赔礼(péi) 如释重负(shì) C.恩惠(huì) 缠着(chán) 自投苦海(tóu) D.坟墓(mù) 大抵(dǐ) 心安理得(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喧腾蹂躏海枯石滥慧心未泯 B.喑哑眩耀芊芊细草瘦骨嶙峋 C.奢望弥漫心旷神怡窸窣作响 D.静谧虐杀闲情逸至轻飞曼舞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品茶,亦可谓品历史,品文化,一盏佳茗在手,盏中是清淡的龙井,鼻端的茶香似有若无,思绪慢慢随着汤茶中的涟漪向悠远的中华文明开来,细细地品,那浸泡在盏中的茶,滚滚红尘中偶尔的一颗散淡的心。 A.缭绕荡漾不是而是歇息 B.环绕荡漾不是就是栖息 C.环绕飘扬不是而是歇息 D.缭绕飘扬不是就是栖息 4、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治理雾霾任重道远,什么时候蓝天才能成为生活常态? B.在这场英超比赛中,曼联在主场3∶0战胜了斯托克城。赛后林加德说:“这场比赛让人如释重负。” C.与其争得头破血流,不如各退一步,海阔天空。 D.他说自己当村干部几十年,为群众办事就是图个心平气和,对得起自己的良心。5、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季节的体验一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 C、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 D、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福建等地的渔民一直登岛从事捕鱼、采药。 6、对下列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A.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语序不当,“讨论”和“听取”调换) B.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缺主语,删掉“使”字) C.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革。(主谓不搭配,“改革”换为“提高”) D.昨天下午,我等了他整整一小时左右。(前后矛盾,将“整整”改为“足足”) 7、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清风拂过,细纱在空中荡开,又滑下来。②这雨丝,是漓江之畔的苗女刚刚从碧水中拎起的那缕柔柔细细的纱。③然后悄悄洒向扁舟,洒向村落,洒向群山。④她伸展开手臂,轻轻地把细纱挂向云端。⑤春雨如丝。 A.⑤①②④③ B.⑤②④③① C.⑤②④①③ D.⑤①④②③ 8、下面关于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反问) B、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比喻)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泊秦淮 教案

《泊秦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 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 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五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 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 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七年级语文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课时安排、板书设计、教学方法与步骤等内容。了关于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文中的生字词,②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爱,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语言,体验父爱,感悟成长。 2、难点: ①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②记叙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三、学情分析: 两个班的学生都存在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主要表现在:全班有四分之三的学生拼音知识不过关,有二分之一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深层次的文本意蕴无法自我探究,而全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很薄弱。 学习语文知识的态度大部分学生态度端正,但是大部分学生思想比较懒惰,不愿意思考,害怕思考,喜欢坐享其成。三分之二的学生学习没有积极主动性,学习需要老师强制性德施加压力。课外阅读知识面窄,没有学生会主动去涉猎名著、文学知识,没有阅读课外书的好习惯,也没有写读书笔记、摘抄的好习惯。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诗人汪静之有一首诗写得很美,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几句:……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的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诗人关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多么绚丽与多情啊!可 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花儿却落了。 ____ (板书课题) 三、了解作者 林海音(1918年-xx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lì]县头份镇,作家。后来主持《联合报》副刊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进度表

第周星期第节本学期累计总课时年月日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 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

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练: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部编含答案】

15* 最苦与最乐 01 积累运用 1.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题目。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困为越是圣贤毫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缆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1)给下面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①圣贤.(xián)②悲天悯.人(mǐn)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修改。 ①“毫”改为“豪”②“缆”改为“揽” 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A.建设共产主义的事业,是任重道远 ....的责任,我们青年要立志为此奋斗终生。 B.他辞去了所有的社会兼职,如释重负 ....,终于可以一心一意地教书了。 C.这个人海阔天空 ....地谈了半天,主题内容至今令人摸不着边。 D.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正因为他们有悲天悯人 ....的胸怀。 (解析:A项“任重道远”是肩负沉重的使命要跋涉遥远的路途的意思,本身包含“责任”的意思,与后面的“责任”语意重复。)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B.第五段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C.第五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 关系不大。 (解析:B项根据文中的“又说”“还说”两词,可知孟子和曾子的话都是做论据。) 5.学完本文,大家都想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为此,你所在的班级将开展一次以“责任在我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写一句有关责任的名言警句。 [示例]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2)有人根据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 写了一副对联,请根据上联,补写下联。 上联:总理,读书为中华之崛起 下联:匹夫,[示例]责任关天下之兴亡 (3)有的人认为,讲责任太沉重,担责任太劳累,不轻松,不潇洒,你怎样看? [示例]作为社会中的人,不可能脱离责任而生存。讲责任,体现着生活的价值和人

15 最苦与最乐 练习 (2)

15 最苦与最乐练习 基础练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 悲天悯人()卸却()监督()凡属()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 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凡属(fán)2.解释下列词语 失意: 如释重负: 无入而不自得: 悲天悯人: 达观: 契约: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仁人志士: 心安理得: 实用文档

海阔天空: ①失意:不得志。②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③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④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⑤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6)契约:旧社会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合同、文书、字据等。 (7)任重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8)死而后已: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 (9)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10)心安理得:事情做得合理,对己对人都是很坦然。 (11)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3.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 古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俗语无入而自得 孔子任重而道远 孟子如释重负 曾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实用文档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 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实用文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二日《时事新报·学灯》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後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pdf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一班这学期共人,上学期语文最高分分,最低分分,优秀人数,人平分分。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差,甚至一些学生对于很简单的病句修改都判断不出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够,不能运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作文方面读题、审题不清,理解不透。 三、学期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能力的目标: 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的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