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注射药物及注射技术模板

糖尿病注射药物及注射技术模板

糖尿病注射药物及注射技术模板
糖尿病注射药物及注射技术模板

糖尿病注射药物及注射技术

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无效、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乳酸酸中毒)、2型糖尿病应激状态(感染、外伤、手术、急性心梗、脑血管病等)和2型糖尿病合并严重慢性并发症时, 都应采用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 是一种蛋白质激素, 由胰脏内的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参与调节糖代谢, 控制血糖平衡, 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其分子量为5808道尔顿。胰岛素应用于临床数十年, 从抗原性较强的第一代动物胰岛素到基因重组但餐前需要等待30分钟的第二代人胰岛素, 再发展到现在能够很好模拟生理性人胰岛素分泌模式的胰第三代胰岛素类似物。当前更好模拟正常人体生理降糖模式的胰岛素是第三代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

按来源不同分类:

动物胰岛素: 从猪和牛的胰腺中提取, 两者药效相同, 但与人胰岛素相比, 猪胰岛素中有1个氨基酸不同, 牛胰岛素中有3个氨基酸不同, 因而易产生抗体,但价格低廉。如: 普通胰岛素

半合成人胰岛素和生物合成人胰岛素: 半合成人胰岛素将猪胰岛素第30位丙氨酸, 置换成与人胰岛素相同的苏氨酸。生物合成人胰岛素( 现阶段临床最常使用的胰岛素) : 利用生物工程技术, 获得的高纯度的生物合成人胰岛素, 其氨基酸排列顺序及生物活性与人体本身的胰岛素完全相同。如: 诺和灵、优泌林及甘舒霖

胰岛素类似物泛指既可模拟正常胰岛素的分泌, 同时在结构上与胰岛素也相似的物质。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研发而来。严格地讲, 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胰岛素, 但它同样可与胰岛素受体相结合, 其降糖效力可与人胰岛素媲美。如: 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 赖脯胰岛素、门冬胰岛素) 、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 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

各类胰岛素注射部位的选择:

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在各注射部位的吸收不具有特异性, 能够在任何注射部位给药

尽管有研究表明, 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在脂肪组织和静息肌肉组织的吸收率相似, 但仍不能够肌肉注射此类药物。当前, 尚无关于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在运动状态肌肉中吸收率的研究

短效胰岛素在腹部的吸收速度较快, 因此短效胰岛素的注射部位首选腹部。短效胰岛素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吸收速率可能减慢, 因此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 当需要快速起效时不宜使用此类胰岛素。

中效胰岛素: 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为代表, 简称NPH。为避免因快速吸收引发的严重低血糖反应, 因此应避免肌肉注射。胰岛素在大腿和臀部的吸收速度较慢, 因此当NPH作为基础胰岛素时, 其首选注射部位是大腿和臀部。为降低夜间低血糖发生风险, 在可能的情况下, NPH应尽量在睡前给药, 而避免在晚餐时给药。

长效胰岛素为防止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发生, 严禁肌肉注射长效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对于接受长效胰岛素注射后进行体育运

动的患者, 必须给予低血糖警告。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可在所有常规注射部位进行注射, 但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预混胰岛素早餐前注射常规( 短效) 胰岛素/ NPH的预混胰岛素制剂时, 首选注射部位是腹部, 以加快常规( 短效) 胰岛素的吸收, 便于控制早餐后的血糖波动。晚餐前注射任何含有NPH的预混胰岛素制剂时, 首选注射部位是大腿或臀部, 以延缓NPH的吸收, 减少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glp-1类似物:胰高血糖素样肽一1(glucagon-likepeptide1, GLP-1)是由人胰高血糖素基因编码, 并由肠道L细胞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 具有以下生理作用: 以葡萄糖依赖方式作用于胰岛β细胞, 促进胰岛素基因的转录, 增加胰岛素的生物合成和分泌; 刺激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抑制β细胞凋亡, 从而增加胰岛β细胞数量, 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抑制食欲及摄食, 延缓胃内容物排空等。这些功能都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并使血糖维持在恒定水平。

人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 又称肠促胰高素样肽1类似物, GLP-1(7-37)的氨基酸序列

与天然GLP-1分子结构相比有一个氨基酸差异, 并增加了一个16碳棕榈酰脂肪酸侧链, 与天然人GLP-1有95%同源性。而且由于脂肪酸侧链的存在, 其分子不易被DPP-IV降解, 并能与白蛋白结合因而有较高的代谢稳定性, t1/2长达12-14小时。

GLP-1受体激动剂在各注射部位, 其药代动力学未见部位特异性, 因此能够在任何常规注射部位进行注射。关于GLP-1受体激动剂

注射部位的轮换和针头长度的选择, 当前应遵循现有的胰岛素注射推荐意见, 但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胰岛素装置:

自胰岛素问世以来, 注射装置就不断革新。注射器注射、胰岛素高压注射器、胰岛素注射笔、胰岛素泵是胰岛素注射装置发展史上的”四部曲”。

注射器:经济

胰岛素注射器有两种, 一种为1毫升容量的普通注射器, 这种注射器上标注的刻度标识为”ml”(毫升), 病人要根据所用的胰岛素注射液含量进行单位换算, 优点是经济, 可重复使用。

另一种注射器是专用”BD”针, 直接标有胰岛素注射单位。高压注射器由于太过笨重, 已被淘汰。

胰岛素笔:不疼

胰岛素笔是将胰岛素和注射装置合二为一。胰岛素储存在笔芯中, 胰岛素用完后更换笔芯, 笔身是一个可调节剂量的注射仪器, 专门设计的一次性针头超细、超短, 因此注射时引起的疼痛感非常轻微。患者使用时只需把剂量按钮调节到所需要的剂量单位, 然后把针头刺入皮下组织, 一按剂量按钮, 即可完成注射。

胰岛素笔有下列优点: 1.方便, 免去繁琐的抽取胰岛素过程, 携带方便;2.注射过程更加简单、隐蔽;3.为视力不佳甚至失明的病友带来方便;4.剂量更精确, 最小输注量1单位;5.基本无痛。胰岛素笔的缺点是需用专门的胰岛素笔芯, 价格比瓶装贵。

胰岛素泵:精准

糖尿病药物分类及机理(DOC)

糖尿病药物分类及机理汇总 抗糖尿病化学药物按效用机理分类,主要有: 1.胰岛素及其类似物。 2.磺酰脲类(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吡嗪(瑞易宁)、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美脲(亚莫利))。 3.双胍类。 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拜唐苹(阿卡波糖);卡博平(阿卡波糖);倍欣(伏格列波糖);奥恬苹(米格列醇,))。 5.噻唑烷二酮衍有生命的物质(吡格列酮(艾汀片)、马来酸罗格列酮(文迪雅))。 6.促胰岛素分泌剂(瑞格列奈(诺和龙、普瑞丁)、⑵那格列奈(唐力、唐瑞)、(3)米格列奈)。 7.中成药七大类品种。 1.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TZDs) 是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一类新药。该类药物与体内受体结合后激活,从而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和高糖血症代谢紊乱,与此同时,这一类药物在降血压、调节脂质代谢、抑制炎症反映、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对肾脏的保护方面也预示了效用。 最先开发成功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环格列酮、恩格列酮和曲格列酮。在药效较低、严重不良反映及肝毒性的影响下,这些药物逐渐被淘汰或撤市。今朝临床使用的胰岛素增敏剂有日本武田的吡格列酮,葛兰素史克的马来酸罗格列酮。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独特的地方是能较着增强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使成为事实对血糖的长期控制,以此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为

其同时具有杰出的耐受性与安全性,因此具有延缓糖尿病进展的潜力。在这一巨大的应用前景的影响下,外洋对噻唑烷二酮系列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远未停止,正待上市的药物有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制的法格列酮(Farglitazar)和日本武田制药研制的达格列酮(Darglitazoan)。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一个不变增长的大类,2003年占抗糖尿病药物市场的比重为3.53%,2004年为4.08%,2005年增长到4.52%。 国产罗格列酮对原研药攻势甚猛 罗格列酮是葛兰素史克公司开发上市的品种, 1999年5月25日经FDA审查核定后在美国上市,商品名为“Avandia”、“安糖健”。2000年,葛兰素史克(天津市)已经将罗格列酮引入我国上市,商品名为“文迪雅”。 罗格列酮在全球上市后,销售额平稳上升,随即,市场上又陆续开发出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复合制剂(Avandamet)、罗格列酮/格列美脲复合制剂(Avandaryl)。 2006年,葛兰素史克的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复方制剂已经获得SFDA批准在我国上市,商品名为“文达敏”。复合制剂的推出减少了单药的剂量、降低了成本和价格,更重要的是使效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发挥了协同和互补效验。2005年,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24.19亿美元,成为抗糖尿病药物之首,2006年同比增长了27%,已经超过了30亿美元。 2005年贵州圣济堂制药有限公司的片剂“圣敏”、江苏黄河药业股份的胶囊“奥洛华”也得到许可生产上市,形成了原研药与国产药1:6的市场格式。 国产吡格列酮统领国内市场 吡格列酮是日本武田/礼来开发的品种,1999年7月15日获FDA审批后在美国上市,商品名为“Actos”。在2005

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有哪些

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有哪些 糖尿病至今有一定的历史了,目前市面上出现了众多的降糖药物,糖尿病患者在服用的时候应该要充分了解这些药物的成分和适应症,副作用等注意事项,根据自己的实际病情选择治疗相应的药物。那么,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有哪些呢?看看下面的介绍吧。目前治疗糖尿病的西药主要有口服降糖化学药、胰岛素两大类。一、口服降糖化学药1、磺酰脲类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抑制ATP依赖性钾通道,使K+ 外流,β细胞去极化,Ca2+ 内流,诱发胰岛素分泌。此外,还可加强胰岛素与受体结合,解除受体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使胰岛素作用加强。常用的药物有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本脲,格列波脲,格列美脲等。(1)、格列吡嗪(美吡达、瑞罗宁、迪沙、依吡达)第二代磺酰脲类药,起效快,药效持续6-8小时,对降低餐后高血糖特别有效;由于代谢物无活性,且排泄较快,因此比格列本脲较少引起低血糖反应;作用持续24小时。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成年型糖尿病。(2)、格列齐特(达美康、孚来迪)第二代磺酰脲类药,比第一代甲笨磺丁脲强10倍以上;此外,还有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作用,可有效防止微血栓形成,从而预防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适用于成年型糖尿病、糖尿病伴有肥胖症或伴有血管病变者。老年人及肾功能减退者慎用。 (3)、格列本脲(优降糖)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在所有磺酰脲类中降糖作用最强,为甲笨磺丁脲的200-500倍,作用可持续24小时。用于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老人和肾功能不全者慎用。(4)、格列波脲(克糖利)比第一代甲笨磺丁脲强20倍,与格列本脲相比更易吸收,较少发生低血糖;作用可持续24小时。用于非

糖尿病常用药物及其副作用

糖尿病药物分类及副作用 1.胰岛素: 包括短效胰岛素、中长效胰岛素注射剂、胰岛素类似物、预混胰岛素等。该类制剂主要适用于需要采用胰岛素来维持正常血糖水平患者的治疗2、格列奈类药物:常用的药物有瑞格列奈与那格列奈,为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相降低餐后血糖,其特点为吸收快、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常见不良反应也就是低血糖,但发生率与严重程度磺脲类药物轻。 2.磺尿类药物: 常用药物有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与格列美脲等。磺尿类药物为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通过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适宜不太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 3.双胍类药物: 其作用机理为不促进胰岛素分泌,其降糖作用机理就是促进组织无氧糖酵解,加强肌肉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同时抑制肝糖原的异生,减少葡萄糖的产生。此外还可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就是肥胖糖尿病病人的一线药。此类药物包括盐酸二甲双胍、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 4.复方制剂: 格列本脲与盐酸二甲双胍、格列奇特与盐酸二甲双胍的复方制剂等。这两种

降糖药作用互补,可改善2型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格列本脲通过促进胰腺β细胞的胰岛素释放来降低血糖,盐酸二甲双胍可改善2型糖尿病人的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性,同时减少肝糖生成,但无法刺激胰岛素分泌。 5.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就是一种具有高选择性PPARγ激动剂。其作用机理为通过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而有效地控制血糖。此类药物包括盐酸曲格列酮、马来酸罗格列酮、盐酸吡格列酮等。 6.磺酰脲类药物: 其作用机理为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磺酰脲类药物就是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病人的一线治疗药物,所有的磺酰脲类药物均能引起低血糖。此类药物包括格列苯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等。 常用糖尿病药物副作用 1、磺脲类: 如优降糖、美吡达、瑞易宁、达美康、糖适平、安多美等。 主要副作用就是引起低血糖,少数病人会发生皮疹、多形性红斑、水肿,有一定的肝肾损害。 2、格列奈类: 如诺与龙,较少发生严重低血糖,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头昏、头痛、乏力、食欲

2型糖尿病常用药物

2型糖尿病常用药物 2型糖尿病常用药物: (1)磺酰脲类: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抑制ATP 依赖性钾通道,使K+外流,β细胞去极化,Ca2+内流,诱发胰岛素 分泌。此外,还可加强胰岛素与受体结合,解除受体后胰岛素抵抗 的作用,使胰岛素作用加强。常用的药物有: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本脲,格列波脲,格列美脲等。 格列本脲(优降糖):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在所有磺酰脲类中降糖作用最强,为甲笨磺丁脲的200-500倍,作用可持续24小时。用于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老人和肾功 能不全者慎用。 格列波脲(克糖利):比第一代甲笨磺丁脲强20倍,与格列本脲 相比更易吸收,较少发生低血糖;作用可持续24小时。用于非胰岛 素依赖型糖尿病。 (2)双胍类:本类药物不刺激胰岛素β细胞,对正常人几乎无作用,而对糖尿病人降血糖作用明显。不影响胰岛素分泌,通过促进 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葡萄糖异生,降低肝糖原输出,延迟葡 萄糖在肠道吸收,由此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常用药物有: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格华止,美迪康):降糖作用较笨乙双胍弱,但毒性较小,对正常人无降糖作用;与磺酰脲类比较,本品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很少引起低血糖;此外,本品具有增加胰岛素受体、减低胰岛素 抵抗的作用,还有改善脂肪代谢及纤维蛋白溶解、减轻血小板聚集 作用,有利于缓解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是肥胖型非胰岛素 依赖型糖尿病的首选药。主要用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也可 用于1型糖尿病,可减少胰岛素用量,也可用于胰岛素抵抗综合症

的治疗。由于胃肠道反应大,应于进餐中和餐后服用。肾功能损害患者禁用。 (3)α糖苷酶抑制剂:竞争性抑制麦芽糖酶、葡萄糖淀粉酶及蔗糖酶,阻断1,4-糖苷键水解,延缓淀粉、蔗糖及麦芽糖在小肠分解为葡萄糖,降低餐后血糖。常用药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阿卡波糖(拜唐平):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也不影响体重;可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合用。用于各型糖尿病,改善糖尿病病人餐后血糖,可用于对其它口服降糖药药效不明显的患者。 伏格列波糖(倍欣):为新一代α糖苷酶抑制剂,该药对小肠黏膜的α-葡萄苷酶(麦芽糖酶、异麦芽糖酶、苷糖酶)的抑制作用比阿卡波糖强,对来源于胰腺的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弱。可作用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可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合用。 (4)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利用胰岛素的能力,改善糖代谢及脂质代谢,能有限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常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合用,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常用药物有:罗格列酮,瑞格列奈。 罗格列酮(文迪雅):新型胰岛素增敏剂,对于胰岛素缺乏的1型糖尿病分泌量极少的2型糖尿病无效。老年患者及肾功能损害者服用勿需调整剂量。 (5)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是一新型口服非磺酰脲类抗糖尿病类药物,对胰岛素的分泌有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与磺酰脲类药物类似,但该类药物与磺酰脲受体结合与分离均更快,因此能改善胰岛素早时相分泌,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常用药物有:瑞格列奈。 瑞格列奈(诺和龙):该药不引起严重的低血糖,不引起肝脏的损害,有中度肝脏及肾脏损害的患者对该药也有很好的耐受性,药物相互作用较少。 2、胰岛素

介绍21种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

介绍21种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 中医治疗糖尿病已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近30年来,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糖尿病的治疗有了不可替代的优势。 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由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率约占80%,并使其预期寿命减少1/3。糖尿病患者合并血脂升高者在80%以上,血粘度升高者达90%。 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缓慢,但属治本范畴,在血糖下降的同时使体质同步增强,对慢性并发症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中医认为,阴虚是糖尿病发生的实质,脾虚是糖尿病不愈的根本,血瘀是糖尿病合并症产生的关键。 中药可以把养阴健脾益气活血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从而使糖尿病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治疗。使用中药可使血糖、尿糖长期稳定在正常范围。 中医药的整体调可以在降糖的同时,增强患者体质,纠正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调节胰岛素受体的数目或亲和力,以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抗胰岛素抵抗。 中药的整体调节可以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产生。糖尿病患者多数存在着血液粘滞度增高、高血脂及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这些因素,造成了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变以及重要脏器损伤的基础。中药在降糖的同时,可以通过益气活血降低血液粘滞度和血脂等,从而防治并发症。 在临床诊疗中时常看到有的病人以往口服西药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但加用中药后血糖下降;有的患者血糖控制较好,但症状明显,加用中药后症状改善或消失;现在很多糖尿病患者根据病情的轻重或单用中药治疗或中药再加西药治疗。 对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如肥胖的中老年人、空腹血糖损害者、糖耐量降低者服用中药可以降低他们最后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性。当然这时服用中药属预防和保健性质。

治疗糖尿病药物大全

糖尿病用药大全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我们不主张单靠运动、饮食、日常护理来控制病情,因为这些治疗方法也可能不能很好的控制不住病情。这是也 就需要搭配药物治疗了。以下是对一些常用药的介绍。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西药治疗糖尿病有哪些 磺脲类:最早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现已发展到第三代,仍是临床上 2 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餐前半小时服药效果最佳最。 双胍类:口服降糖药中的元老。降糖作用肯定,不诱发低血糖,具有降糖作用以外的心血管保 护作用,如调脂、抗小血板凝集等,但对于有严重心、肝、肺、肾功能不良的患者,不推荐使用。为 减轻双胍类药物的胃肠副作用,一般建议餐后服用。 a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苷酶,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就像人为的造成“少吃多餐” ),从而降低餐后血糖,故适宜那些单纯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餐前即服或与第一口饭同服,且膳食中必须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如大米、面粉等)时才能发挥效果。 噻唑烷二酮:迄今为止最新的口服降糖药。为胰岛素增敏剂,通过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 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并能改善与胰岛素低抗有关的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该类药物应 用过程中须密切注意肝功能。 甲基甲胺苯甲酸衍生物:近年开发的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对餐后 血糖有效好效果,故又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进餐前服用。 胰岛素

胰岛素的种类非常繁多,常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 根据胰岛素作用时间分类: 短效胰岛素:即最常用的一种普通胰岛素,为无色透明液体,皮下注射后的起效时间为20~30 分钟,作用高峰为2~4 小时,持续时间5~8 小时。 中效胰岛素:又叫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为乳白色浑浊液体,起效时间为~4 小时,作用高峰6~10 小时,持续时间约12~14 小时。 长效胰岛素:又叫精蛋白锌胰岛素,也为乳白色浑浊液体,起效时间3~4 小时,作用 高峰14~20 小时,持续时间约24~36 小时。 预混胰岛素:为了适应进一步的需要,进口胰岛素又将其中的短效制剂和中效制剂(R 和N)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产生作用时间介于两者之间的预混胰岛素。 根据胰岛素来源分类: 牛胰岛素:自牛胰腺提取而来,分子结构有三个氨基酸与人胰岛素不同,疗效稍差,容易发生过敏或胰岛素抵抗。动物胰岛素唯一的优点就是价格便宜。患者可以轻松负担。 猪胰岛素:自猪胰腺提取而来,分子中仅有一个氨基酸与人胰岛素不同,因此疗效比牛胰岛素好,副作用也比牛胰岛素少。目前国产胰岛素多属猪胰岛素。 人胰岛素:人胰岛素并非从人的胰腺提取而来,而是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纯度更高,副作用更少,但价格较贵。进口的胰岛素均为人胰岛素。国内日前也渐渐开始具有生产人胰岛素的能力了。 根据胰岛素浓度分类: U-40: 40单位/毫升

目前治疗糖尿病常用的中成药主要有以下几种

目前治疗糖尿病常用的中成药主要有以下几种: (1)消渴丸。主要成分:北芪、生地、花粉、优降糖(每丸含0.25mg,即10丸消渴丸含一片优降糖)。由广州中药一厂生产。 功用及主治:滋肾养阴、益气生津。具有改善多饮、多尿、多食等临床症状及较好的降低血糖的作用。主治Ⅱ型糖尿病。 服法及注意事项:每次5~20粒,每日2~3次,饭前30分钟服用。由于本药内含优降糖,所以严禁与优降糖同时服用,以免发生严重的低血糖。严重的肝肾疾病慎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 (2)降糖舒。主要成分:由人参、生地、熟地、黄芪、黄精、刺五加、荔枝核、丹参等22种中药组成。由吉林省辉南参鹿药厂生产。 功用及主治: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对改善口干、便秘、乏力等临床症状及降低血糖有一定作用。主治Ⅱ型糖尿病无严重并发症者。 服法及注意事项:每次6片,每日3~4次,Ⅰ型糖尿病及有严重并发症者不宜服用。 (3)玉泉丸。是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疗消渴病的有效药物。现市场出售的玉泉丸是在第一代玉泉丸的基础上加上葛根、花粉、生地、五味子等中药研制而成。 功用及主治:益气生津、清热除烦、滋肾养阴。药理研究,本方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主治Ⅱ型糖尿病轻、中型患者及老年糖尿病。 服法及副作用:每次5g,每日4次。长期服用部分患者有胃肠道反应。 (4)降糖甲片。主要成分:生黄芪、黄精、太子参、生地、花粉。由北京中医学院实验药厂生产。 功用及主治: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主治Ⅱ型糖尿病。据报道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用降糖甲片治疗成年型糖尿病405例,总有效率为81.4%。 服法及副作用:每次6片,每日3次,无明显副作用。 (5)甘露消渴胶囊。主要成分:熟地、生地、党参、菟丝子、黄芪、麦冬、天冬、元参、山萸肉、当归、茯苓、泽泻等。制成胶囊。 功用及主治:滋阴补肾、益气生津。药理试验;本品对四氧嘧啶性高血糖症小白鼠及大白鼠肾上腺素性高血糖症,有明显的降糖作用。主治Ⅱ型糖尿病。据报道应用甘露消渴胶囊治疗Ⅱ型糖尿病102例,总有效率为85.3%。 服法及副作用:每次1.8g,每日3次,无明显副作用。 (6)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功能滋阴补肾,主治Ⅱ型糖尿病证属肝肾阴虚者。金匮肾气丸功用补肾温阳,主治Ⅱ型糖尿病证属肾阳虚者。药理试验表明: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不仅具有降糖作用,而且还具有降脂作用。但阴虚化热型糖尿病不宜服用。 (7)石斛夜光丸(《原机启微》)。主要成分:天门冬、人参、茯苓、麦冬、熟地、生地、菟丝子、菊花、草决明、杏仁、干山药、枸杞子、牛膝、五味子、蒺藜、石斛、苁蓉、川芎、炙甘草、枳壳、青葙子、防风、乌犀角、羚羊角、黄连。制成蜜丸。 功用及主治:滋补肝肾、养肝平肝明目。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性白内障早期有一定疗效。 用法: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 (8)明目地黄丸(《审视瑶函》)。组成:熟地、生地、山药、泽泻、枣皮、丹皮、柴胡、茯神、当归、五味子。

糖尿病的常用药物总结

糖尿病的常用药物总结: 一,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和非磺脲类)。 磺脲类: 1. 1第一代为甲磺丁脲,D860,因其副作用多已趋淘汰。主要副作用是低血糖,且有肝损害和加重黄胆。 2. 第二代主要有:优降糖、达美康、美比达、糖适平。只有优降糖发生低血糖的机会多,其它不多,副作用也比第一代少。受其他药物的影响也较小。并且都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3. 第三代,近年才出现的,格列美脲(亚莫利或万苏平或安尼平)。为长效制剂,一天只服一次。 优降糖(格列本脲):该药具有剂量小、作用快、疗效高、药效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服药后15-20分钟开始发挥降糖作用,2-6小时达到血浆高峰浓度,此后逐渐下降,半衰期为10-16小时,虽然半衰不是很长,但因为药物可与β细胞结合,缓慢释放,故作用时间要维持24小时。此药在肝内代谢,其代谢产物经胆汁和肾脏排出者各占50%。一般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防低血糖的发生,小剂量治疗以早餐前半小时一次服药为宜,根据血糖调整剂量,极量为每日15mg,超过7.5mg者,以早、晚餐前口服为宜。主要副作用为:为低血糖。因为要经肝脏和肾脏排泄。肝、肾功能不全的要慎用。还有是严重冠心病人也要慎用,因为其可以阻断心脏的缺血预适应作用。(比如:慢性的严重贫血和慢性的严重低血糖。这类病人虽然病情很重,但他能适应) 达美康(格列齐特):口服吸收迅速,3-4小时血中浓度达高峰。半衰期为10-12小时。经肝脏代谢后约60-70%从肾脏排泄,10-20%从胃肠道排泄。遇肾功能衰竭或老年人肾脏功能衰退时,半衰期延长,排出缓慢。该药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显著),还有调血脂和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初始量为40-80mg,每日1-2次服用,一般为餐前30分钟服用。以后可以改为80mg,每日1-3次,最大量为320mg.。副作用少。 美吡达(格列吡嗪):此药优点有吸收迅速,降糖作用显著(尢其对降餐后高血糖),产生低血糖危险少等。服药后30分钟血浆胰岛素浓度上升,血糖开始下降,可降低30%左右。约1-2小时药物血浓度达高峰,半衰期短,约2-4小时,但在血中持续作用时间可达10小时。该药90%由肝脏代谢为无活性产物,24小时内经肾脏排出97%。故长期服用一般无蓄积作用。其控释片叫“瑞易宁”“唐贝克”每天一次服药。副作用不多,也只是低血糖等。 糖适平(格列喹酮):主要优点是作用时间短,半衰期短。可避免高胰岛素血症,很少发生低血糖,并且不从肾脏排出。此药经肝脏代谢,代谢产物无活性,并由胆汁排出体外。半衰期只有2小时左右。但其降糖作用能持续8小时,一般不会产生药物蓄积而发生低血糖。糖适平是磺脲类中惟一的不以肾脏排泄为主的药物。仅有5%经肾脏排泄。故肾功能不全者也能 用。 非磺脲类: 1:诺和龙(进口的瑞格列奈)。孚来迪(国产的瑞格列奈)可以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很小。该药不直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不抑制胰岛素的生物合成,它通过关闭胰岛β细胞钾通道,使细胞内钙增加,达到增加胰岛素分泌的效果,口服后血中的胰岛素浓度迅速升高,导致血糖明显降低。该药吸收及代谢均很迅速,由肝脏代谢,通过胆汁排泄。该药不会引起严重的低血糖,不引起肝脏损害,有中度肝脏及肾脏损害的患者对该药也有很好的耐受性。诺和龙:1.0mg×30。国产的叫孚来迪:0.5mg×30 二.双胍类: 二甲双胍(格华止):抑制肝糖合成,减少糖元分解,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主要是降低空腹血糖。口服后主要在小肠吸收,其吸收率仅为50%。约2小时达血药峰浓度,半衰期为2-5小时。主要在肝脏代谢,大部分从尿中以原型排出,12小时排出约90%。效药维持5-6小时。常用于2型糖尿病,尤其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以与磺脲类药物及胰岛素合用,

糖尿病健康教育处方之药物注射技术

糖尿病健康教育处方之药物注射技术 成人糖尿病药物注射准则 1.必须将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注射至健康的皮下脂肪组织,避免注射至皮內、肌肉、瘢痕和脂肪增生组织。 2.所有成年人,无论年龄、性别和体质指数(BMI),在使用4 mm胰岛素笔用针头时均建议以90°垂直进针。使用长度>4 mm的笔用针头或注射器(注 射部位皮肤表面到肌肉筋膜的距离小于针头长度),必须使用正确的捏皮技术或倾斜进针以避免肌内注射。 3.推荐的注射部位为腹部、大腿、臀部和上臂:(1)腹部边界如下:耻骨联合以上约1 cm,最低肋缘以下约1 cm,脐周2.5 cm以外的双侧腹;(2)大腿前外侧上1/3;(3)臀部外上侧;(4)上臂外侧中1/3。 4.检查注射部位,避免注射至脂肪增生或脂肪萎缩区域。 5.注射部位轮换非常重要,正确的轮换方法是:(1)同一注射部位内每次的注射点间隔约1 cm;(2)单一注射位点的使用至少间隔4周;(3)将注射部 位分为四个等分区域(大腿或臀部可等分为两个等分区域),每周使用一个等分区域并始终按顺时针方向进行轮换。 儿童糖尿病药物注射准则 1.胰岛素必须注射至健康的皮下脂肪组织,避免注射至皮內、肌肉、瘢痕和脂肪增生组织。 2.注射应当避开骨性隆起处至少1~2 cm。首选的部位是:(1)腹部,距离肚脐2 cm;(2)大腿前外侧上1/3;(3)臀部外上侧;(4)上臂外侧中1/3。 3.选择注射部位时,应当考虑胰岛素类型和每日的注射时间。

4.必须正确轮换注射部位以避免脂肪增生。对于所有儿童和青少年,无论年龄、性别或BMI,均应当使用4 mm笔用针头。 5.儿童和青少年存在意外肌肉注射的风险。通常情况下,除大腿外,捏皮可以避免肌肉注射。较瘦弱的儿童如果皮肤表面至肌肉筋膜的距离小于针头长度+3 mm,必须捏皮。 治疗和预防脂肪增生的黄金法则 1.接受胰岛素注射或输注的患者,每次随访时均应检查注射部位:(1)糖尿病医护人员必须经过培训,以确保正确筛查脂肪增生和其它注射部位并发症;(2)进行自我注射/输注的患者,必须学会自我检查注射部位并能够区分健康组织与 非健康组织。 2.临床医生必须监测并记录脂肪增生的发展进程,可以照相(需征得患者同意) 或绘图(包含尺寸、形状、质地的描述)。 3.在征得患者同意后,临床医生应当用皮肤记号笔标记出所有脂肪增生和其他注 射部位并发症的边界,并告知患者应当避免使用标记的区域进行注射。 4.应告知脂肪增生患者停止在受影响的组织处进行注射/输注:(1)使用正常 组织而非脂肪增生组织进行注射后会感受到代谢上的差异(如胰岛素吸收增加);(2)知晓在注射至正常组织时会感受到些许疼痛;(3)须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密切监测血糖,以降低非预期低血糖的风险;(4)根据血糖监测结果,降低胰岛素剂量,较初始剂量通常降低20%以上;(5)优先选择4 mm胰岛素注射笔用针头/6 mm胰岛素注射器或者可用的最短针头以尽量避免注射到肌肉的风险;(6)优先选择最新针尖设计的胰岛素针头,包括更细的和超薄壁的针头, 以尽量减少疼痛和不适感,增加注射的舒适度。 5.必须教育患者正确轮换注射/输注部位,并警示其重复使用针头的危害,以尽量减少注射部位并发症的风险:(1)患者必须学会正确的注射部位轮换的原则,

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年版)之注射技术篇

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年版)之注射技术篇 前言 201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首次组织全国糖尿病学专 家制定了第一版《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指南从医护人员的职责、注射前的心理准备、注射药物、注射装置、注射技术、皮下脂肪增生与其他并发症等方面进行了指导性的规。随着全球及中国循证医学证据的增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于今年对其进行第二次修订,较第一版增加了较多中国研究数据及随着技术推进逐渐发展的更新的更全面 的建议,旨在为我国广大专业医护人员提供注射技术规,使广大中国患者受益。本指南推荐意见采取等级标准本指南中对每一条推荐意见的推荐强度采用以下等级:A.强烈推荐;B.推荐;C.尚未决定的问题。对于科学证据的支持程度采用以下标准:1.至少有一项随机、对照研究;2.至少有一项非随机(或非对照或流行病学)研究;3.以大量患者经验为基础的专家共识。部分推荐意见缺乏临床试验证据,但是具有显著并令人信服的临床经验,则该部分被命名为'观察结果' ,而未对这些推荐意见进行分级。注射技术篇 注射技术在糖尿病药物注射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涉及注射部位的选择和轮换、捏皮手法、注射角度的选择和注射器具的丢弃等多个方面。

注射部位的选择根据可操作性、神经及主要血管之间的距离、皮下组织的状况等,人体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是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和臀部外上侧,如图4所示。 图4 推荐的注射部位 腹部边界如下:耻骨联合以上约1 cm,最低肋缘以下约1 cm,脐周2.5 cm以外的双侧腹部;双侧大腿前外侧的上1/3;双侧臀部外上侧;上臂外侧的中1/3。 尽管透过衣物注射不会引起不良后果,但当用这种方式注射时,患者无法捏起皮肤及观察注射部位,并且穿透衣物引起损伤会造成注射疼痛的增加等,因此这种注射方式并不理想。 推荐:1.餐时注射短效胰岛素等,最好选择腹部。A12.希望减缓胰岛素的吸收速度时,可选择臀部,臀部注射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注射至肌肉的风险。A13.给儿童患者注射中效或者长效胰岛素时,最好选择臀部或者大腿。A1 参考:注射部位应选取皮下脂肪丰富的部位,这些部位包括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和臀部外上侧。在腹部,应避免以脐部为圆心、半径1 cm的圆形区域注射[71]。越靠近腰部两侧(即使是肥胖患者),皮下组织的厚度也会变薄,因此容易导致肌注射。臀部注射时,应选择臀部上端外侧,因为即使是儿童或身材偏瘦的患者,该部位的皮下组织仍然丰富,可最大限度降低肌注射的危险。大腿注射选择其上端外

糖尿病药物的分类

糖尿病药物的分类 按作用机制分类: 常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分类 1. 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制剂 磺脲类降糖药(SUs) 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2. 促进外周组织增加葡萄糖利用的药物 双胍类(二甲双胍) 3. 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的药物 α-糖苷酶抑制剂 4. 胰岛素增敏剂(TZDs) 噻唑烷二酮类,双胍类 1. 1 胰岛素促泌剂 通过作用于胰岛β细胞膜受体,促使胰岛素释放,从而产生降糖效果, SUs SU是治疗T2DM的主要药物之一。 餐时血糖调节剂 新型降糖药----那格列奈、瑞格列奈 1.1.1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机制 胰腺内作用机制: 促使β细胞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刺激胰腺β细胞释放胰岛素; 胰腺外作用机制: 增加外周葡萄糖利用,第1、2代可能继发于葡萄糖毒性作用的改善。第三代亚莫利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1.1.2磺脲类药物适应症 可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首选); 老年患者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 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控释片)。 FPG<13.9mmol/L、有较好的胰岛功能、新诊断糖尿病、胰岛细胞抗体(ICA)或谷 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对磺脲药物反应良好。 1.1.3禁忌症 1型糖尿病患者; 妊娠糖尿病或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 对磺脲类降糖药物过敏者;

在发生糖尿病急性合并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或并有严重慢性合并症者; 在有应激情况下,如有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等。 1.1.4副作用 低血糖:主要因素有高龄,饮酒,肝/肾疾病,多种药物相互作用。 体重增加 其他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贫血,血小板减少,皮疹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影响缺血预适应。 1. 2餐时血糖调节剂 Repaglinide (瑞格列奈) Nateglinide (那格列奈) 1.2.1适应症 ?正常体重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 ?不能使用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增敏剂的肥胖或超重患者; ?不能固定进食时间的患者; ?“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 1.2.2副作用 耐受性良好,对血脂代谢无不良影响; 仅少数患者有轻度的副作用,头昏、头痛、上呼吸道感染、乏力、震颤、食欲增加,低血糖。可增加体重; 低血糖发生率较SU低,且多在白天发生,而SU则趋于晚上发生。 2. 抑制肝葡萄糖生成的药物:双胍类药物 2. 1 作用机制 ?抑制过多的内源性肝葡萄糖生成是二甲双胍降低血糖的主要机制,是改善肝 脏对胰岛素的抵抗,抑制糖异生的结果。 ?改善周围组织(骨骼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摄 取和利用; ?减轻体重:可减少内脏和体内总的脂肪含量,主要是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 取的结果; ?其他:增加肠道利用葡萄糖、抑制脂肪酸氧化、延缓葡萄糖的吸收、改善血 脂异常。 2. 2适应症 2型糖尿病病人一线用药,肥胖者首选; 对糖耐量异常病人非常有效,有预防作用; 在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与磺脲类药联用以增强降糖效应;

常用糖尿病药物的分类名称剂量及用法

常用糖尿病药物的分类,名称,剂量及用法 磺酰脲类药物:——餐前半小时服用 其作用机理为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但不增加胰岛素的合成。对于有一定内生胰岛素分泌功能的病人才能奏效。磺酰脲类药物是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病人的一线治疗药物,所有的磺酰脲类药物均能引起低血糖。起效时间需要半小时,降糖作用的高峰一般在服药后2~3个小时出现,有利于餐后血糖的控制。 1、格列吡嗪:(美吡达、迪沙片、秦苏、优哒灵、安达、美迪宝、利糖妥、麦林格、吡磺环丙脲、灭糖尿、灭特尼等;瑞易宁控释片、唐贝克控释片)短效磺脲类制剂,服用方法为三餐前半小时服,2.5毫克开始用,最大剂量可达每日30毫克。格列吡嗪片剂有2.5毫克(如迪沙片)和5毫克两种规格。该药每次2.5~5毫克,每日3次,餐前半小时服用,每日最大剂量为30毫克,老年糖尿病患者每日剂量以不超过20毫克为宜。格列吡嗪控释片(瑞易宁):每片5毫克,推荐与早餐同服。起始剂量为5毫克,每日1次,根据血糖情况可进一步增加剂量,每次加5毫克,最大剂量为20毫克/日。常用剂量为5~10毫克/日。本品不可掰服。 2、格列齐特:(达美康、列克、甲磺吡脲)中效磺脲类制剂,早晚餐前半小时服,最大剂量为每日240毫克。每片80毫克,餐前半小时口服。开始每次40~80毫克,每日1~2次,每日最大剂量为320毫克(4片),分2~3次服用,血糖稳定后可改用维持量。 达美康缓释片:该药每片30毫克,每日剂量范围30~120毫克,每日1次给药,早餐前服用。 3、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赫素、达安辽、达安宁等)长效磺脲类制剂,容易在体内蓄积,引起难治性低血糖,老年人中慎用。最大剂量为每日15毫克。 4、格列美脲:(亚莫利、圣平、圣唐平、普唐苹、万苏平、迪北、伊瑞、佳和洛、力贻苹、安尼平、糖酥、阿迈瑞等)新一代的长效磺脲类制剂。在体内容易与蛋白快速结合和解离,对血糖控制较为稳定。格列美脲有每片1毫克、2毫克两种片剂,初始剂量为1~2

糖尿病的部分中成药简介如下

糖尿病的部分中成药简介如下,同时提供了药价和生产厂家,供挑选参考。1.消渴丸 主要成分:北芪、生地、花粉、优降糖(每丸含0.25mg,即10丸消渴丸含一片优降糖)。功用及主治:滋肾养阴、益气生津。具有改善多饮、多尿、多食等临床症状及较好的降低血糖的作用。主治2型糖尿病。服法及注意事项:每次5~10粒(1.25—2.5克),每日2~3次,饭前30分钟服用。由于本药内含优降糖,服用本品时严禁加服降血糖化学类药物。对严重肾功能不全,少年糖尿病,酮体糖尿,妊娠期糖尿病,糖尿性昏迷等症患者不宜使用;肝炎患者慎服;个别患者偶见格列本脲(优降糖)所致不良反应,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1型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 参考价15元/瓶/30克价: 生产厂家:广州中药一厂 2.降糖甲片。 主要成分:生黄芪、黄精、太子参、生地、花粉。 功用及主治: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主治Ⅱ型糖尿病。据报道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用降糖甲片治疗成年型糖尿病405例,总有效率为81.4%。 服法及副作用:每次6片,每日3次,无明显副作用。 北京中医学院实验药厂生产 3. 参芪降糖胶囊(参芪降糖颗粒、参芪降糖片) 主要成分:人参茎叶皂苷、黄芪、地黄、枸杞子、茯苓、山药、天花粉、麦冬、五味子、覆盆子、泽泻。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滋脾补肾。主治消渴症,用于Ⅱ型糖尿病。 用法用量:口服,用量见说明书。 注意事项:有实热症者禁用,待实热症退后可服用。 参芪降糖胶囊0.35g*24s 盒河南羚锐参考价:16—18元/盒 参芪降糖颗粒3g*10袋盒广东汕头、山东鲁南参考价:30--37 元/ 盒 4.珍芪降糖胶囊 主要成份:黄芪、黄精、珍珠等多种名贵中药精心提炼而成。

《糖尿病常用药物》word版

糖尿病的常用药物: 一,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和非磺脲类)。 磺脲类: 1.1第一代为甲磺丁脲,D860,因其副作用多已趋淘汰。主要副作用是低 血糖,且有肝损害和加重黄胆。 2.第二代主要有:优降糖、达美康、美比达、糖适平。只有优降糖发生低血 糖的机会多,其它不多,副作用也比第一代少。受其他药物的影响也较小。 并且都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3.第三代,近年才出现的,格列美脲(亚莫利或万苏平或安尼平)。为长效 制剂,一天只服一次。 优降糖(格列本脲):该药具有剂量小、作用快、疗效高、药效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服药后15-20分钟开始发挥降糖作用,2-6小时达到血浆高峰浓度,此后逐渐下降,半衰期为10-16小时,虽然半衰不是很长,但因为药物可与β细胞结合,缓慢释放,故作用时间要维持24小时。此药在肝内代谢,其代谢产物经胆汁和肾脏排出者各占50%。 一般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防低血糖的发生,小剂量治疗以早餐前半小时一次服药为宜,根据血糖调整剂量,极量为每日15mg,超过7.5mg者,以早、晚餐前口服为宜。 主要副作用为:为低血糖。因为要经肝脏和肾脏排泄。肝、肾功能不全的要慎用。 还有是严重冠心病人也要慎用,因为其可以阻断心脏的缺血预适应作用。(比如:慢性的严重贫血和慢性的严重低血糖。这类病人虽然病情很重,但他能适应)达美康(格列齐特):口服吸收迅速,3-4小时血中浓度达高峰。半衰期为10-12小时。经肝脏代谢后约60-70%从肾脏排泄,10-20%从胃肠道排泄。遇肾功能衰竭或老年人肾脏功能衰退时,半衰期延长,排出缓慢。该药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显著),还有调血脂和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初始量为40-80mg,每日1-2次服用,一般为餐前30分钟服用。以后可以改为80mg,每日1-3次,最大量为320mg.。 副作用少。 美吡达(格列吡嗪):此药优点有吸收迅速,降糖作用显著(尢其对降餐后高血糖),产生低血糖危险少等。服药后30分钟血浆胰岛素浓度上升,血糖开始下降,可降低30%左右。约1-2小时药物血浓度达高峰,半衰期短,约2-4小时,但在血中持续作用时间可达10小时。该药90%由肝脏代谢为无活性产物,24小时内经肾脏排出97%。 故长期服用一般无蓄积作用。其控释片叫“瑞易宁”“唐贝克”每天一次服药。副作用不多,也只是低血糖等。 糖适平(格列喹酮):主要优点是作用时间短,半衰期短。可避免高胰岛素血症,很少发生低血糖,并且不从肾脏排出。此药经肝脏代谢,代谢产物无活性,并由胆汁排出体外。半衰期只有2小时左右。但其降糖作用能持续8小时,一般不会产生药物蓄积而发生低血糖。糖适平是磺脲类中惟一的不以肾脏排泄为主的药物。仅有5%经肾脏排泄。故肾功能不全者也能用。

糖尿病常用药物

糖尿病的常用药物 一.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和非磺脲类)。 磺脲类: 1第一代为甲磺丁脲,D860,因其副作用多已趋淘汰。主要副作用是低血糖,且有肝损害和加重黄胆。 2第二代主要有:优降糖、达美康、美比达、糖适平。只有优降糖发生低血糖的机会多,其它不多,副作用也比第一代少。受其他药物的影响也较小。并且都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3第三代,近年才出现的,格列美脲(亚莫利或万苏平或安尼平)。为长效制剂,一天只服一次。 优降糖(格列本脲):该药具有剂量小、作用快、疗效高、药效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服药后15-20分钟开始发挥降糖作用,2-6小时达到血浆高峰浓度,此后逐渐下降,半衰期为10-16小时,虽然半衰不是很长,但因为药物可与β细胞结合,缓慢释放,故作用时间要维持24小时。此药在肝内代谢,其代谢产物经胆汁和肾脏排出者各占50%。 一般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防低血糖的发生,小剂量治疗以早餐前半小时一次服药为宜,根据血糖调整剂量,极量为每日15mg,超过7.5mg者,以早、晚餐前口服为宜。 主要副作用为:为低血糖。因为要经肝脏和肾脏排泄。肝、肾功能不全的要慎用。还有是严重冠心病人也要慎用,因为其可以阻断心脏的缺血预适应作用。(比如:慢性的严重贫血和慢性的严重低血糖。这类病人虽然病情很重,但他能适应) 达美康(格列齐特):口服吸收迅速,3-4小时血中浓度达高峰。半衰期为10-12小时。经肝脏代谢后约60-70%从肾脏排泄,10-20%从胃肠道排泄。遇肾功能衰竭或老年人肾脏功能衰退时,半衰期延长,排出缓慢。该药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显著),还有调血脂和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初始量为40-80mg,每日1-2次服用,一般为餐前30分钟服用。以后可以改为80mg,每日1-3次,最大量为320mg.。副作用少。 美吡达(格列吡嗪):此药优点有吸收迅速,降糖作用显著(尢其对降餐后高血糖),产生低血糖危险少等。服药后30分钟血浆胰岛素浓度上升,血糖开始下降,可降低30%左右。约1-2小时药物血浓度达高峰,半衰期短,约2-4小时,但在血中持续作用时间可达10小时。该药90%由肝脏代谢为无活性产物,24小时内经肾脏排出97%。故长期服用一般无蓄积作用。其控释片叫“瑞易宁”“唐贝克”每天一次服药。副作用不多,也只是低血糖等。

临床常用药物商品名

临床常用药物商品名 阿司匹林: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片常用剂量:100mg qn。氯吡格雷:波立维75mg/片常用剂量:75mg qd。 泰嘉25mg/片常用剂量:75mg qd(国产的,用的很少)硝酸脂类:依姆 多:60mg/片常用剂量:60mg qd 异乐定:50mg/片常用剂量:50mg qd 欣康:20mg/片常用剂量:20mg bid 消心痛:5mg/片常用剂量:10mg tid B受体阻滞剂: 美托洛尔:倍他乐克25mg/片常用剂量:一般bid服用,剂量根据心率、血压、心功能等情况调整。 倍他乐克缓释片47.5mg/片常用剂量:qd服用,剂量根据情况调整。 比索洛尔:目前病房用的很少,有康忻、博苏等。ACEI:雅施达(培哚普利)4mg/片常用剂量:qd服用。 洛丁新(贝那普利)10mg/片常用剂量:qd服用。 蒙诺(福辛普利)10mg/片常用剂量:qd服用。 开博通(卡托普利)12.5mg/片常用剂量:bid服用。 瑞泰(雷米普利)2.5mg/片常用剂量:qd服用。 依苏(依那普利)5mg/片常用剂量:qd服用ARB:安博维(厄贝沙坦)150mg/片qd 服用 安博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162.5mg/片qd服用 代文(缬沙坦)80mg/片qd服用 科素亚(氯沙坦钾)50mg/片qd服用 海捷亚(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62.5mg/片qd服用还有替米沙坦、坎地沙坦等,

不常用。 钙拮抗剂: 二氢吡啶类:波依定(非洛地平)2.5mg/片qd服用 络活喜(氨氯地平)5mg/片qd服用 心痛定(硝苯地平)5mg/片tid服用 硝苯地平控释片10mg/片qd服用 施慧达(氨氯地平)2.5mg/片qd服用 非二氢吡啶:合心爽(地尔硫卓)30mg/片tid服用 合贝爽(地尔硫卓)90mg/片利尿剂:速尿(呋塞米)20mg/片 螺内酯(安体舒通)20mg/片 双克(双氯噻嗪)12.5mg/片 寿比山(吲哒帕胺)2.5mg/片 他汀类药物:立普妥20mg/片qn服用 舒降之20mg/片qn服用 可定10mg/片qn服用 口服降糖药主要有五类下面就将各类口服降糖药的功用特点及用法介绍如下,供糖尿病患者选用时参 考: 一、磺脲类药物 治疗效果:大多数?型糖尿病患者开始应用时有效,空腹及餐后血糖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可下降1%,2%,随着疗程的延长,效果渐差。5年后,约半数患者还能保持满意的血糖控制。

糖尿病常用西药

治疗糖尿病常用西药 血糖升高的原因及对策: 1、胰岛素分泌不足-刺激胰岛素分泌 2、胰岛素分泌迟缓-延缓胃肠道糖吸收 3、周围胰岛素抵抗-抑制胰岛素抵抗 4、肝糖输出过多-减少肝糖输出。 糖尿病治疗的口服降糖药有五类: ●磺脲类:适用于II型糖尿病,消瘦的患者 ●双胍类:适用于II型、肥胖的患者 ●格列奈类(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适应于基础血糖正常的患者 ●α-糖苷酶抑制剂:适用于饭后血糖高 ●噻唑烷二酮类(格列酮类):适合肥胖患者 ●新兴降糖药(肠促胰素):用于新发的糖尿病人及单用二甲双胍治疗效果不好的糖尿病人 ●胰岛素: 一、磺脲类: 作用机制:通过与β-细胞膜结合开始一系列生化反应,最后导致胰岛素释放。使患者已经减少的β-细胞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效果依赖于残存的β-细胞活性。 适合对象:2型糖尿病,有胰岛素分泌者;血糖,尤其是空腹血糖较高者;体重较轻或正常者。 常用药物: 1、D860(甲糖宁,甲苯磺丁脲) 2. 格列本(苯)脲 (优降糖) 3.消渴丸 4. 格列吡嗪 (美吡哒、优哒灵美、迪沙、依必达、瑞易宁等) 5. 格列齐特 (达美康) 6. 瑞易宁(格列吡嗪控释片) 7.格列喹酮 (糖适平 ) 8. 格列美脲(迪北、万苏平、圣平、伊瑞、亚莫利) 副作用 ⑴低血糖症。这是磺脲类降糖药最重要,也是最危险的一种副作用。任何一种磺脲类降糖药都有可能引起低血糖症,作用越强引起低血糖的可能性就越大。从降糖的角度来说作用强者是好药,但从引起低血糖的角度来看,它又不那么好

了。 ⑵体重增加。磺脲类降糖药使用后,胰岛素分泌量增加,糖分就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在血糖下降的同时,如不注意饮食调节和适当的运动,可能使患者的体重增加。 ⑶其他问题。如消化道反应、皮肤过敏反应、血细胞减少、头晕、视力模糊、身体平衡功能发生障碍等神经系统反应,但均不常见。 二、双胍类 代表药:二甲双胍(降糖片、格华止、迪化糖锭、美迪康),苯乙双胍(降糖灵)。 作用机制:抑制食欲及肠壁对葡萄糖的吸收,餐前服用为佳;加强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和无氧酵解,抑制组织呼吸,生成乳酸;抑制肝和肾的糖异生作用;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但能增强胰岛素与其受体的结合及作用,即一定的胰岛素增敏作用。 适用对象:各型糖尿病,食欲较为旺盛者;体重较重者;年龄不太大,无乳酸增高者。 副作用 ⑴乳酸性酸中毒。双胍类降糖药,尤其是降糖灵的最严重的副作用就是乳酸性酸中毒。当降糖灵的剂量大于每日150毫克时,就会使体内乳酸的生成量有所增加。老年人,或者年龄虽然不太大,但心血管、肺、肝、肾有问题的糖尿病病患者,由于体内缺氧,乳酸的生成增多,而其代谢、清除发生障碍,容易发生乳酸性酸中毒,这类患者如服用较大量的降糖灵,发生乳酸性酸中毒的危险性就明显增大。 ⑵消化道反应。表现为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口干、口苦、腹胀、腹泻等,降糖灵引起胃肠道症状的可能性比二甲双胍大,其程度也比二甲双胍严重。 ⑶肝、肾损害。对于肝功能不正常,转氨酶升高的糖尿病患者,或是肾功能不好,尿蛋白持续阳性,甚至血中肌酐和尿素氮等堆积、升高的患者,双胍类降糖药有使肝、肾功能进一步变坏的危险,最好不用。 ⑷加重酮症酸中毒。降糖灵能促进酮体的生成,所以有酮症酸中毒或酮症酸中毒倾向的糖尿病患者不宜用之。 有以下病症的糖尿病患者,应禁用双胍类降糖药: (1)伴有肝肾功能损害、慢性胃肠病、消瘦及有黄疸病的人 (2)孕期及产后的女性糖尿病患者 (3)服用双胍类药物后,有严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者(4)有严重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等)的糖尿病患者 (5)嗜酒及长期服用西米替丁的患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