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验证设计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验证设计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验证设计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验证设计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验证设计 在遗传的两大定律的相关考点的考查和复习中,广大师生都比较注重于对 两大遗传定律解决实际的遗传学问题的复习和训练。相对而言,忽略了对两大遗 传定律的内涵的强调。2013 年高考试题大纲卷中,就出现了让学生设计实验, 验证孟德尔分离定了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试题。 更注重于对定律的本本质的理解水 平、和对定律涉及到的相关方法的考查。 (2013 年高考大纲卷 34 题)(11 分) 已知玉米子粒黄色(A)对白色(a)为
显性,非糯(B)对糯(b)为显性,这两对性状自由组合。请选用适宜的纯合亲本进行一个 杂交实验来验证: ①子粒的黄色与白色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②子粒的非糯和糯的遗传符合 分离定律;③以上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要求:写出遗传图解,并加以说明
题目告诉了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要求学生设计实验,用遗传图解的格 式表达,验证两对相对性状分别遵循分离定律,两对性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应 该说是一种新的命题方向,要求学生和教师回归教材,回归内容本身。注重基本 知识和技能。由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 组合定律的本质: 基因的分离规律:是杂合子细胞中的等位基因在进行减数分裂时随同源染 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 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时,在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 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产生比例相等的配子。 所以, 是否符合分离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应该有这样的具体的判断方法: (一)测交法:杂种 F1 与隐性类型杂交,若后代出现两种基因型与表现型的个 体,证明了杂种 F1 产生了两种配子,即等位基因彼此分离。杂种 F1 与双隐性 类型杂交,若后代出现四种基因型与表现型的个体,证明了杂种 F1 产生了四种 配子,即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二)自交法:杂种 F1 自交后代 F2 中出现显隐性两种表现型的个体,也是由 于 F1 产生了两种配子,即等位基因彼此分离。无论是自交法还是测交法,其本 质都是测定杂合体 F1 代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这就是回答问题的本质方向, 也是对教材基本理论的本质的考查。所以,在该题的答案中,采用了自交法。在 该题的解析中,给出了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两种策略-----自交法和测 交法。 例 7:(2007 年全国卷二 31 题)填空回答:(1)已知番茄的抗病与感病、红 果与黄果、多室与少室这三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抗病性用 A、 a 表示,果色用 B、b 表示、室数用 D、d 表示。 为了确定每对性状的显、隐性,以及它们的遗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现选用 表现型为感病红果多室和____________两个纯合亲本进行杂交, 如果 F1 表现抗病 红果少室,则可确定每对性状的显、隐性,并可确定以上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将 F1 自交得到 F2,如果 F2 的表现型有_______种,且 它们的比例为_______ _____,则这三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规律。

本题仍然采用了自交法来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为了达到用自交法验证自由 组合定律所需要的条件,对子一代的基因型有特殊的要求---子一代的基因型纯 合。这样,就对得到子一代的亲本的基因型提出了选择的标准----用“感病红果 多室”和“抗病黄果少室”进行交配。然后,子一代进行自交,子二代符合(3: 1)3,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附参考答案: (1)抗病黄果少室 aaBBdd AAbbDD 8 27:9:9:9:3:3:3:1
(三)单倍体育种法:杂种 F1 能够产生比例相同的配子,先通过花药离体培养 获得的单倍体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即能得到比例相同的表现型个体。 例 8:用纯种有色饱满籽粒的玉米与无色皱缩籽粒的玉米杂交(实验条件满足实 验要求),F1 全部表现为有色饱满,F1 自交后,F2 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有色 饱满 73%,有色皱缩 2%,无色饱满 2%,无色皱缩 23%。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一对性状的遗传符合_________________定律。 (2)上述两对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为什么? (3) 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验证这两对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实 验条件满足实验要求) 实验方案实施步骤: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__。 该题告诉了杂合体子一代的自交后代表现。结果显示,子二代的每一对相对性状 的显隐性之比都 3:1,根据规律,可以判定两对性状都是符合分离定律的。但是, 当两对性状综合研究是,发现两者并不符合(3:1)2,所以,可以判定为两者并 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除了这种办法之外,还可以测交法或者是单倍体培养法。 附参考答案 (1)基因的分离 (2)不符合。因为玉米粒色和粒形的每一对相对性状的分 离比为 3∶1,两对性状综合考虑,如果符合自由组合定律,F1 自交后代分离比 应符合 9∶3∶3∶1 (3) (方案一)①纯种有色饱满的玉米和纯种无色皱缩的 玉米进行杂交,获得 F1 代 ②取 F1 植株与无色皱缩的玉米进行测交 ③收获杂交后代种子并统计不同表现 型的数量比例。如四种表现型比例符合 1∶1∶1∶1,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若 四种表现型比例不符合 1∶1∶1∶1,则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方案二)①纯种有色饱满的玉米和纯种无色皱缩的玉米进行杂交,获得 F1 代

②取 F1 植株的花粉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 理幼苗 ③收获种子并统计不同表现型的数量比例。 如四种表现型比例符合 1∶1∶1∶1, 则符合自由定律。若四种表现型比例不符合 1∶1∶1∶1,则不符合自由组合定 律 (方案三)①纯种有色饱满的玉米和纯种无色皱缩的玉米进行杂交,获得 F1 代
②取 F1 植株自交 ③收获自交后代种子并统计不同表现型的数量比例。如四种 表现型比例符合 9∶3∶3∶1,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若四种表现型比例不符合 9∶3∶3∶1,则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例 9:实验室中现有一批未交配过的纯种长翅灰体和残翅黑檀体的果蝇。已知长 翅和残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位于第Ⅱ号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 现欲利 用以上两种果蝇研究有关果蝇灰体与黑檀体性状的遗传特点(说明:控制果蝇灰 体和黑檀体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所有果蝇均能正常繁殖存活)。 请设计一套杂交方案,同时研究以下问题:问题二,研究控制灰体、黑檀体的等 位基因是否也位于第Ⅱ号同源染色体上,并作出判断。 (1)杂交方案: (2)对问题二的推断及结论: 参考答案: (1)杂交方案 长翅灰体×残翅黑檀体→F1 → F2 (2)问题二 如果 F2 出现四种性状,其性状分离比为 9:3:3:1,说明符合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因此控制灰体、黑檀体的这对等位基因不是位于第二号同 源染色体上。反之,则可能是位于第二号同源染色体上。 本题仍然是要利用杂合体自交法,根据 F2 代的表现是否符合(3:1)2 来判定。 (四)花粉鉴定法:花粉鉴定法是植物中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方法之一。在真菌 方面, 红色面包霉的杂交也可用于孟德尔分离定律的研究。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 花粉能够遇碘呈现不同颜色, 杂种非糯性水稻的花粉是减数分裂的产物,遇碘呈 现两种不同颜色,且比例为 1:1,从而直接证明了杂交非糯性水稻在产生花粉 的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例 10:假定某植物籽粒中淀粉的非糯质( W)对糯质(w)为显性,非糯质的 花粉遇碘呈蓝黑色,糯质的花粉遇碘呈红棕色。圆花粉粒(L)对长花粉粒( l) 为显性。和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已知花粉可以当作配子进行研究,试 设计实验判断是否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参考答案:

实验步骤: 用纯种的非糯质圆花粉粒类型的植株与纯种的糯质长花粉粒类型的植 株杂交得到 F1 植株,取 F1 的花粉粒加碘液染色后,经显微镜观察花粉粒的形 状,如果蓝黑色圆形:蓝黑色长形:红棕色圆形:红棕色长形四种花粉比为 1∶ 1∶1∶1,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若四种花粉比例不符合 1∶1∶1∶1,则不符 合自由组合定律 (五)根据相对性状的对数和位置 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来看,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 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 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那么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相对性状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两对或两对以上 的相对性状是否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则要判断这些相对性状是否分别位于 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 如果可以判断两对相对性状分别位于不同对染色体上,比 如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 则可以判断这两对相对性状遵循基因的自由 组合定律。 例 11:果蝇是遗传学的经典实验材料。果蝇中的长翅与残翅、红眼和白眼、灰 身与黑身为三对相对性状(设翅型基因为 A、a,眼色基因为 B、b,体色基因为 H、h)。现有两只果蝇交配,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表现型 雌果蝇 雄果蝇 红眼长翅 3 3 红眼残翅 1 1 白眼长翅 0 3 白眼残翅 0 1 。请说
上述翅型与眼色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什么遗传定律? 出你的判断理由 。 参考答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翅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因为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控制

基因分离定律解题技巧

基因分离定律解题技巧 题型一分离定律的实质与验证 例1.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红褐色。 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进行观察的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的一项是 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 C.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D.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技法提炼 “三法”验证分离定律 (1)自交法: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2)测交法:若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3)花粉鉴定法:取杂合子的花粉,对花粉进行特殊处理后,用显微镜观察并计数,若花粉粒类型比例为1∶1,则可直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题型二相对性状中显隐性的判断 例2.某二倍体植物中,抗病和感病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选用的杂交组合是 A.抗病株×感病株 B.抗病纯合子×感病纯合子 C.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 D.抗病纯合子×抗病纯合子,或感病纯合子×感病纯合子 解题技巧 相对性状显隐性的判断 (1)根据定义直接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若后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2)依据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来判断:若两亲本的性状相同,后代中出现了不同的性状,那么新出现的性状就是隐性性状,而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这可简记成“无中生 有”,其中的“有”指的就是隐性性状。学@科网 (3)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表现型相同的两亲本杂交,若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3”对应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孟德尔发现基因分离规律的实验过程以及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了解孟德尔对遗传学所做的贡献和孟德尔取得成功的原因;理解与遗传学实验相关的遗传学基本概念;理解对遗传学实验进行分析的基本思路;理解基因分离规律的内容、实质及实践意义;掌握运用基因分离规律分析遗传现象的方法和表述方式。 2.通过介绍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通过介绍测交及其意义,使学生理解对假设作出证明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意义,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使学生理解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和掌握运用基因分离规律分析遗传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介绍孟德尔所进行的植物遗传学实验过程和孟德尔取得成功的原因,引导学生努力探索、积极尝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通过使学生理解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以及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对学生进行内因与外因、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教育;通过使学生理解基因分离规律的理论、实践意义,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和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分离规律是遗传的基本规律。 2.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基本规律,是建立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探究情境式与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背景呈现法、要点提示法、讨论探究法、实验探究法、媒体教学法、查阅资料法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主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思维锻炼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 主要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进入教师创设的分离定律探究情境;(2)以分离定律情发现过程为主题境逐渐进入各小标题情境教学;(3)通过实验探究尝试训练学生思维技能;(4)小组合作探讨和实践完成教学目标;(5)让评价渗透到每一个情境教学中。 (一)情景导入

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

《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 年级组别高一生物组 审阅 (备课组长) 审阅 (学科校长) 主备人使用人授课时间 课题 苏教版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 第三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应用基因分离规律解释相关的遗传现象;分析常见遗传病的家族遗传系谱图;举例说明孟德尔遗传规律在育种和人类遗传病防治方面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说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应用范围 应用基因分离规律解释相关的遗传现象 能够分析常见遗传病的家族遗传系谱图并计算概率过程与方法根据基因分离定律会计算常规的遗传学计算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 教学 重点 基因分离定律在农业生产和医学上面的应用 教学 难点 根据基因分离定律会计算常规的遗传学计算题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边讲边练、合作探究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过程及方 环节一明标自学 过程设计二次备课 【复习】 1、基因的分离定律实质、时期 2、纯合子与杂合子、显隐性的判断方法 3、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通过前面两课时我们学习了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那么请同学们 思考: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范围和条件是什么?

法 教学过程及方法 环节二合作释疑环节三点拨拓展 (备注:合作释疑和点拨拓展可以按照顺序先后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交叉进行设计) 过程设计二次备课 【点拨拓展】 一、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范围和条件 (1)范围:以染色体为载体的细胞核的遗传 (2)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遗传。 (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二、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 【合作释疑】 1、根据后代分离比确定双亲基因型(用B b表示)请同学们在独 立思考的前提下,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问题, 若后代性状分离比3:1,则双亲的基因型() 都是杂合体Bb 若后代性状分离比1:1,则双亲的基因型() 一定是测交类型:Bb×bb 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亲本可能为() 至少一亲本为显性纯合子BB 【当堂检测】.番茄的圆果与长果是一对相对性状(设基因为B或b), 下表是番茄的果形四个组合的遗传实验结果,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这对相对性状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判断 显性性状的主要组合是。 (2)写出四个组合中各亲本的基因型:一; 二;三; 四。 (3)四个组合中属于测交的是组合,写出遗传图解。 组合亲本表现型 F1的表现和植株数目 圆果长果 一圆果×长果105 112 二圆果×长果207 0 三圆果×圆果316 108 四圆果×圆果268 0

浙教版高中生物分离定律 教学设计

《分离定律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为“遗传与进化”的第一章第一节。这节内容的教学一般安排2课时: 第1课时主要涉及相关名词概念的教学、“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以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作为上一课的延伸和深入,第2课时除却情感渗透外,本节课应涵盖的知识点有:1、通过具体可见的模拟实验体验孟德尔的假说内容;2、设计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去验证孟德尔的假说;3、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沿着孟德尔当年的探索过程层层深入进而展开的,主要运用“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知识背景材料,以及已经学过的知识作为基础,独立地、主动地探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探索的科学方法与技巧。 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节是“遗传与进化”的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涉及“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最终总结归纳出分离定律。“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是课堂的两大核心内容。此外,还应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同时应让学生深刻理解“假说——演绎法”的内涵。其内容特点是理论性强,又很抽象,知识顺序上逻辑性十分严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由此,如何既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又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以往教师一讲到底的做法,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实践机会,则需对这节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 2.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模块”的第一课,课程中出现了大量完全陌生的新名词、新概念、新方法等,这对学生而言是一次强烈的冲击。然而班上学生灵活、好问,并且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逻辑性虽然不很完善,但也已初步建立。基于此,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将会充满着挑战性,但是适当的难度反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教学条件分析 所有教室均有多媒体一体化设备,均可接入互联网,支持音频视频等多种文件的播放与

孟德尔分离定律 教学设计

浙科版·生物学·必修一 §1.1 分离定律 课型:新授型 课时:一课时 年级:高二年级 一、教材分析 《分离定律》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孟德尔杂交实验的方法、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并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的实质,本课时主要讲解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分离定律是三大遗传定律的第一个定律,既需要运用前面所学的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归纳总结出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又是后续自由组合定律教学的重要基础。在教材的内容的处理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正处于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的形式运算阶段,具有较强的比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本章教学内容涉及前面相关的旧知识点较多,并且还提出了新的遗传研究方法和许多新概念,识记的内容多,知识面广,知识点分散、跨章节多,因此,学生的学习思路容易受到干扰,出现混乱。有些学生没有扎实的数学排列组合和概率的基础,抽象难懂的新知识会使他们在学习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合理引导。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3.阐明分离定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孟德尔杂交实验的分析,培养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能力。

2.运用分离定律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 3.尝试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归纳、比较、分析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讨论孟德尔遗传实验中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 2.感悟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巧妙设计。 3.养成科学探究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与结果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遗传图解的写法。 五、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约3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图片。 提问:前几天,我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对黄皮肤黑头发的夫妇生了一个白皮肤白头发的儿子,这个新闻可信吗? 【学生活动】 预设:有人说可信,有人说不可信。 【教师活动】 讲述: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分离定律。 设计意图:从生活小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现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并能通过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同时也突出了生物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基本理念。

(完整版)基因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1理解应用孟德尔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1.2理解并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在实践上的应用。 1.3知道基因型、表现型及与环境的关系。 2.能力目标 2.1通过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2.3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试验结果——假说——试验验证——理论。 2.4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3.情感目标 3.1孟德尔从小喜欢自然科学,进行了整整8年的研究试验,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3.2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2.教学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3.教学疑点: 相对性状,杂交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教师活动: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中有什么样的传递规律,得先了解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 教师活动:介绍孟德尔简历,豌豆杂交试验,揭示遗传学的经典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5年后三位植物学家分别用不同植物证实了孟德尔的发现后,被埋没的真理重新展现光辉。 孟德尔的研究方法:杂交实验法。此方法是研究遗传规律的基本方法。 什么是杂交试验法?显示《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对着图讲解父本、母本,如何去雄,如何传粉、受精,受精卵是第二代的起点,发育成胚直到豌豆种子。 孟德尔选用的实验材料——豌豆。自花传粉,也是闭花受粉。试验结果可靠又易于分析,这是他研究的特点,也是他研究成功的原因之一。 (一)基因的分离规律 讲述:由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此概念有三个要点: 同种生物——豌豆 同一性状——茎的高度 不同表现类型——高茎1.5-2.0m,矮茎0.3m左右。 教师活动:豌豆种子的圆滑和皱缩是不是相对性状?为什么? 学生活动:是。具备相对性状概念包含的三个要点:同一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种子的形状;不同类型——圆滑和皱缩。 师生交流:交待在遗传图解中常用符号: P——亲本♀——母本♂——父本×——杂交× ——目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杂种子一代——杂种第二代 三.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1)试验过程 教师活动:出示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图,对着图讲述试验过程,注意如下几个概念: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在杂交实验中,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那个亲本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把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如矮茎。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基因的分离定律(练习题)——解析版

基因的分离定律(练习题) 1.水稻的晚熟和早熟是一对相对性状,晚熟受显性遗传因子(E)控制。现有纯合的晚熟水稻和早熟水稻杂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Ee,性状表现为晚熟 B.F1自交时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之比为1∶1 C.F1自交后得F2,F2的遗传因子组成是EE、Ee和ee,其比例为1∶2∶1 D.F2的性状表现为晚熟和早熟,其比例为3∶1 答案B 解析在数量上,雄配子数量远大于雌配子,但F1自交时产生的两种雄配子数量之比或两种雌配子数量之比为1∶1。 2.下列各组生物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番茄的红果和圆果B.水稻的早熟和晚熟 C.绵羊的长毛和细毛D.棉花的短绒和粗绒 答案B 解析生物的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蛇的黑斑与黄斑是一对相对性状,现进行如下杂交实验: 甲:P黑斑蛇×黄斑蛇乙:P黑斑蛇×黑斑蛇 ↓↓ F1黑斑蛇黄斑蛇F1黑斑蛇黄斑蛇 根据上述杂交实验,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所有黑斑蛇的亲本至少有一方是黑斑蛇 B.黄斑是隐性性状 C.甲实验中,F1中的黑斑蛇与亲本黑斑蛇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 D.乙实验中,F1中的黑斑蛇与亲本黑斑蛇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 答案D 解析由乙实验可知黑斑为显性性状,乙实验中亲本遗传因子组成都是Aa,则F1的遗传因子组成有AA、Aa、aa,其中AA、Aa是黑斑蛇,故乙实验中,F1中的黑斑蛇与亲本黑斑蛇的遗传因子组成不完全相同。 4.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二代中()

A.所有的统计结果都等于3∶1 B.统计的样本足够大时才符合3∶1 C.性状按3∶1的比例出现D.统计的样本越小越接近3∶1 答案B 解析孟德尔之后,科学家们在继续研究中发现,只有满足大样本即实验群体足够大,才能够实现孟德尔统计的比例关系,越小越偏离,越大越接近。 5.下列为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性状分离现象的假设性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A.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 B.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互不融合 C.在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D.生物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且随机结合 答案D 解析高等生物的雄配子数一般远远大于雌配子数。 6.用纯种高茎豌豆(DD)与纯种矮茎豌豆(dd)杂交,得到F1全为高茎,将F1自交得F2,F2中高茎∶矮茎为3∶1。下列选项中不是实现F2中高茎∶矮茎为3∶1的条件的是() A.F1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形成两种配子 B.含有不同遗传因子的配子随机结合 C.含有不同遗传因子组合的种子必须有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 D.只需A项条件,而不需B、C两项条件 答案D 解析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条件有:(1)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形成D配子和d配子;(2)这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且结合机会相等;(3)含各种遗传因子的种子必须有实现各自遗传因子表达的环境条件。 7.豌豆的矮茎和高茎为相对性状,下列杂交实验中能判定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 A.高茎×高茎→高茎 B.高茎×高茎→301高茎+101矮茎 C.矮茎×矮茎→矮茎 D.高茎×矮茎→98高茎+107矮茎 答案B 解析判定性状显、隐性关系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

基因分离定律 教案

基因的分离规律教案(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2.理解基因型、表现型及环境的关系; 3.掌握基因的分离规律; 4.了解显性的相对性; 5.了解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从分离规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规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规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三)德育渗透点 除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外,着重在提高学科科学素质方面进行下列两点教育: 1.孟德尔从小喜欢自然科学,进行了整整8年的研究实验,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2.通过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1.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结果──假说──实验验证──理论; 2.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基因的分离规律

[解决办法] (1)着重理解等位基因的概念,因为这是分离规律包涵的基本概念。 (2)在分离现象的解释、测交的讲授中强调杂合体中等位基因随同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因而形成1:1的两种配子。 (3)应用分离规律做遗传习题。 (4)说明不完全显性遗传F2表现型之比为1:2:1,更证明分离规律的正确性和普遍适用性。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1)分离规律的实质。 (2)应用分离规律解释遗传问题。 [解决办法] (1)运用减数分裂图说明第一次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出示有染色体的遗传图解。 (3)应用遗传规律解题──典型引路,讲清思维方法。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疑点相对性状、杂交方法、人的高矮遗传。 [解决办法] 相对性状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并口头测试。 杂交方法用挂图说明去雄与授粉。 人的高矮遗传说明是多基因的遗传。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法讲述、谈话、练习。

基因的分离定律(解析版)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 母题07 基因的分离定律 【母题来源一】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理综生物(全国Ⅲ卷) 【母题原题】假设在特定环境中,某种动物基因型为BB 和Bb 的受精卵均可发育成个体,基因型为bb 的受精卵全部死亡。现有基因型均为Bb 的该动物1 000对(每对含有1个父本和1个母本),在这种环境中,若每对亲本只形成一个受精卵,则理论上该群体的子一代中BB 、Bb 、bb 个体的数目依次为 A .250、500、0 B .250、500、250 C .500、250、0 D .750、250、0 【答案】A 【解析】双亲的基因型均为Bb ,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可知:Bb×Bb→1/4BB 、1/2Bb 、1/4bb ,由于每对亲本只能形成1个受精卵,1000对动物理论上产生的受精卵是1000个,且产生基因型为BB 、Bb 、bb 的个体的 概率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即产生基因型为BB 的个体数目为1/4× 1000=250个,产生基因型为Bb 的个体数目为1/2× 1000=500个,由于基因型为bb 的受精卵全部致死,因此获得基因型为bb 的个体数目为0。综上所述,BCD 不符合题意,A 符合题意。 【母题来源二】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理综生物(全国II 卷) 【母题原题】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 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 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

(完整版)基因的分离定律知识点及习题

基因的分离定律 知识点汇总 1、基因分离定律与假说 巧记“假说—演绎过程”:观察现象提问题,分析问题提假说,演绎推理需验证,得出结论成规律。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右图表示一个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性原细胞产生配子的过程 由图得知,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精(卵)原细胞可能产生 A和a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比例为1∶1。 3、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判断 根据子代性状判断 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子代所出现的不同于亲本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4、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较与鉴定 比较纯合子杂合子 特点 ①不含等位基因②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 分离①至少含一对等位基因②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实验鉴定测交 纯合子×隐性类型 测交后代只有一种类型的表现型 杂合子×隐性类型 测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自交 纯合子? 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杂合子? 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花粉鉴定方法花粉的基因型只有一种花粉的基因型至少两种 5.(1)测交法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已知生物性状的显隐性。此方法常用于动物遗传因子组成的检测。但待测对象若为生育后代少的雄性动物,注意应与多个隐性雌性个体交配,以使后代产生更多的个体,使结果更有说服力。(2)植物常用自交法,也可用测交法,但自交法更简便。6.由亲代推断子代的基因型与表现型 亲本子代基因型子代表现型 AA×AA AA 全为显性 AA×Aa AA∶Aa=1∶1 全为显性 AA×aa Aa 全为显性 Aa×Aa AA∶Aa∶aa=1∶2∶1 显性∶隐性=3∶1 Aa×aa Aa∶aa=1∶1 显性∶隐性=1∶1 aa×aa aa 全为隐性 7.由子代推断亲代的基因型:F1 ?? ? ??显性∶隐性=3∶1?亲本:Aa×Aa 显性∶隐性=1∶1?亲本:Aa×aa 全为显性?亲本:AA×A_或aa 全为隐性?亲本:aa×aa 8.正确解释某些遗传现象 两个有病的双亲生出无病的孩子,即“有中生无”,肯定是显性遗传病;两个无病的双亲生出有病的孩子,即“无中生有”,肯定是隐性遗传病。 9.指导杂交育种 (1)优良性状为显性性状: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收获性状不发生分离的植株上的种子,留种推广。 (2)优良性状为隐性性状:一旦出现就能稳定遗传,便可留种推广。(3)优良性状为杂合子:两个纯合的具有相对性状个体杂交后代就是杂合子,可具杂种优势但每年都要育种。 10.杂合子Aa连续多代自交问题分析 杂合子Aa连续自交,第n代的比例情况如下表: F n杂合子纯合子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显性性状个体隐性性状个体 所占 比例 1 2n1- 1 2n 1 2- 1 2n+1 1 2- 1 2n+1 1 2+ 1 2n+1 1 2- 1 2n+1 11.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

苏教版生物必修2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word教案

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 一、教学目的: 1.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现过程 2.概念的了解 二、教学重难点 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三、板书设计: 一、概念: 相对性状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 显性基因 隐性基因 纯合子 杂合子 等位基因 表现型 基因型 二、研究过程: 1、发现问题 2、设计假说,解释问题 3、设计试验,验证假说 4、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找出以下概念,并加以比较 一、基本概念: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表现型、基因型、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共显性 二、区分概念: 杂交、回交、正交、反交、自交、测交、父本、母本 三、遗传图解中常用符号: P—亲本;♀—母本;♂—父本;×—杂交;??—自交;F1—杂种子一代;F2—杂种第二代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找出以下概念,并加以比较 阅读课本关于豌豆杂交试验的有关内容,回答: 1.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中有什么样的传递规律?遗传学的奠基人是谁? 2.研究遗传规律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3.孟德尔选用的实验材料是什么?为什么选用它? 一、基因的分离规律 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1)试验过程 研究特点:①试验材料——选用自花传粉的豌豆 ②分析研究方法——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

③运用数学方法——统计学方法 (2)试验结果 ①无论正交反交,F1只表现显性性状; ②F1自交,F2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接近于3:1(高茎:矮茎)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思考:①什么是基因?基因位于何处? ②显性基因用什么字母表示? ③什么是等位基因?基因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分布有何特点? ④生殖细胞中基因是成单存在的,受精卵中呢?原因? 习题反馈: 1.性状分离是指()。 A.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B.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基因的分离 C.等位基因的分离 D.杂种后代表现出相对性状的不同类型 2.研究基因传递规律主要是通过下列哪项的遗传来推知的?()A.染色体;B.DNA;C.基因;D.性状 3.许多纯种高茎豌豆自花传粉而生成的后代很可能有A.100%高茎;B.25%高茎;C.50%高茎; D.25%矮茎 4.在正常情况下,T和t这一对基因会成对存在于()A.合子;B.配子;C.次级精母细胞;D.卵细胞 5.等位基因的分离可能发生在A.DNA复制时;B.有丝分裂后期;C.减数第一次分裂;D.减数第二次分离3.测交——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思考:①为什么要进行测交试验? ②测交是怎样进行的? ③按孟德尔的解释,杂种子一代Dd能产生几种配子?数量比如何? ④测交的遗传图解该怎样写? 通过测交,如果预期的结果和实践结果一致,则假说可以上升为真理,由此得出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试验结果→假说→试验验证→验证结果与假说推论结果一致→假说上升为真理,若二者不一致时,否定假说 4.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思考:①什么是等位基因?它包括哪两个要点? ②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什么? ③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注: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和染色体同处于平行关系,在杂合子(F1)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5.基因型和表现型 思考:①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 ②生物体在整个发育过程中,除受到内在因素基因的控制外,还受什么影响? 注: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只有在外界环境相同的条件下,表现型才相同 总结:分离定律是指杂合子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扩展应用:应用分离定律,根据亲、子二代的表现型可推知基因型。如课本习题三.2 解题思路:1.首先确定显性性状(第1小题); 2.先确定隐性性状的基因型,其必定是纯合体如皱粒rr 3.得出答案 四、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验证设计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验证设 计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验证设计在遗传的两大定律的相关考点的考查和复习中,广大师生都比较注重于对两大遗传定律解决实际的遗传学问题的复习和训练。相对而言,忽略了对两大遗传定律的内涵的强调。高考试题大纲卷中,就出现了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孟德尔分离定了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试题。更注重于对定律的本本质的理解水平、和对定律涉及到的相关方法的考查。 例1(11分)已知玉米子粒黄色(A)对白色(a)为显性,非糯(B)对糯(b)为显性,这两对性状自由组合。请选用适宜的纯合亲本进行一个杂交实验来验证:①子粒的黄色与白色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②子粒的非糯和糯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③以上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要求:写出遗传图解,并加以说明 题目告诉了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要求学生设计实验,用遗传图解的格式表达,验证两对相对性状分别遵循分离定律,两对性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应该说是一种新的命题方向,要求学生和教师回归教材,回归内容本身。注重基本知识和技能。由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本质: 基因的分离规律:是杂合子细胞中的等位基因在进行减数分裂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时,在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产生比例相等的配子。 所以,是否符合分离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应该有这样的具体的判断方法: (一)测交法:杂种F1与隐性类型杂交,若后代出现两种基因型与表现型的个体,证明了杂种F1产生了两种配子,即等位基因彼此分离。杂种F1与双隐性类型杂交,若后代出现四种基因型与表现型的个体,证明了杂种F1产生了四种配子,即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二)自交法:杂种F1自交后代F2中出现显隐性两种表现型的个体,也是由于F1产生了两种配子,即等位基因彼此分离。无论是自交法还是测交法,其本质都是测定杂合体F1代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这就是回答问题的本质方向,也是对教材基本理论的本质的考

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根据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将学习的内容一步一步地呈现,使新知识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在每一步之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的反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认知主义的教学理论,发现学习法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将教材中的活动充分展开,模拟科学家的探究实验,以一种更直观的形式展现实验的过程及实验的本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许多问题来引发思考,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大胆猜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前期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生物(必修)·遗传与进化》(浙江科技出版社)“第一章孟德尔定律”的“第一节分离定律”中的第一部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与第二部分“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教材先详细地介绍了孟德尔的单因子杂交实验,引发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思考,再通过文字描述来解释分离现象,然后以遗传图解来分析单因子杂交实验,加深学生对于分离定律的理解。孟德尔定律是高中生物学习的一个重难点,实践中遇到的遗传学问题要运用孟德尔定律来解释。本节内容是接下来学习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基础,也为后续学习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奠基。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金华二中高二(10)班的学生。该班的学生热爱自然,在生活中能够观察到同类生物形态、结构等的不同,并引发思考。在平时阅读科技杂志等过程中,初步了解了遗传学的相关知识,如基因、杂交等概念。学生在必修一中学习了分子与细胞的知识,这些知识相对比较具体,以记忆为主。而本节知识内容涉及隐性基因、基因型、基因分离等抽象概念,学生对这些内容理解会相对比较困难。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性状分离、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解释分离现象,初步掌握遗传图解的书写方法。

生物《基因的分离定律》教案(苏教版必修)

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三章遗传和染色体 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一) 二. 学习内容: 基因的分离定律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 环境影响基因的表达 三. 学习目标 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阐明基因的分离定律 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四. 学习重点: 深刻领会分离定律的实质。通过具体事例的遗传分析,学会运用遗传图解的方法分析与基因分离定律相关的遗传性状问题 五. 学习难点:分离定律在杂交育种和医学实践等方面的应用 六. 学习过程 1. 基因的分离定律 遗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子代与亲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称为遗传。亲代通过遗传物质把生物信息传递给子代,子代按照遗传信息生长、发育,因而子代总是具有与亲代相同或相似的性状。 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会出现差异,这种现象称为变异。生物的各种性状都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1)1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的豌豆都是纯种;豌豆具有多对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孟德尔选择豌豆为实验材料作1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① 实验过程 ② 豌豆的7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③实验显示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一代(F1)都表现显性亲本的性状,F1自交,子二代(F2)都发生性状分离,分离比等于3︰1 ④ 相关术语 杂交:指两个遗传结构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如紫花豌豆与白花豌豆的交配属于杂交。 相对性状:指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豌豆花的紫花、白花;高茎、矮茎等。 显性性状:两个纯种亲本杂交,F1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叫显性性状,如紫花性状隐性性状:纯种亲本杂交,F1没有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叫隐性性状,如白花性状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亲本性状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如紫花性状的F1自交,F2出现紫花和白花的现象是性状分离。 孟德尔认真地研究了7组实验数据,发现F2中表现显性性状的植株与表现隐性性状的植株相比,比值总是基本接近于3:1。 ⑤ 解释: Ⅰ 遗传因子及表示方法在卵细胞和花粉细胞中存在着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代表显性因子(如A代表紫花因子),用小写字母代表隐性因子(如a代表白花因子)。紫花亲本产生A型花粉和A型卵细胞,白花亲本产生a型花粉和a型卵细胞。 Ⅱ 遗传因子在亲本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并保持独立状态紫花亲本(AA)和白花亲本(aa)杂交产生的F1,含有1对遗传因子(Aa),由于A为显性遗传因子,a为隐性遗传因子,所以F1表现出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的紫花性状。又由于杂种F1体细胞内的遗传因子A 和a各自独立,互不混杂,彼此保持独立的状态。 Ⅲ F l可以产生数量相等的A型和a型花粉,以及数量相等的A型和a型卵细胞。 Ⅳ 在F1自交时,两种雌配子和两种雄配子之间结合的概率相等,产生3种遗传组合

基因的分离定律知识点汇总

基因的分离定律 知识点一、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操作方法(导学案互动探究1) 1.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1)豌豆是________传粉植物,而且是________受粉,所以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2)豌豆具有许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状。 (3)。 2.(1)豌豆人工异花传粉的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去雄的部位和时间? (3)两次套袋的目的? 3.玉米也是遗传学常用的实验材料,分析它与豌豆的异同。 典例.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 ) A.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 B.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C.豌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3∶1 D.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知识点二、假说—演绎法再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观察现象孟德尔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提出了哪些问题? 提出问题 推理分析 (1)生物的性状是由决定的。 作出假设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 (3)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配子中只含有每对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5)遗传图解(相关基因用D、d)(认真写完) 性状表现及比例为________,其中高茎占,矮茎由此可见,F 2 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其中纯合子占。F 2 占,杂合子占。高茎中纯合子占,杂合子 占。 演绎推理请写出孟德尔进行演绎推理的遗传图解。想一想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 实验验证与测交亲本有何关系? 分析结果分离定律的实质和适用范围分别是什么? 得出结论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案

第二节遗传的基本规律 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教学内容分析: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讲述的是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同样是从遗传性状研究出发来揭示遗传的规律。由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在基因分离定律的基础上讲述的,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某种程度上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和拓展,秉承了基因分离定律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由于孟德尔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涉及到两对相对性状,解释过程较为繁琐,同时,又与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的减数分裂过程密切相关,大大增加了教学难度,因此,在实施本小节内容的教学时,宜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化静态为动态,化无形为有形,重现试验过程,突破难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科学的思维过程、科学的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应用及解遗传题的技能、技巧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通过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掌握解遗传题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所学知识加以扩展、深化、综合和提高。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在学习了基因分离定律基础上进行拓展,运用基因分离定律的研究思想和方法能进行一些探究活动,通过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性目标〕 1.准确描述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解释、进行验证,阐明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2.利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解答遗传学问题的技能技巧。 〔态度性目标〕 1.通过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体验孟德尔对科学研究坚持不懈的态度以及科学探索的精神。发现基因分离定律的过程,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借助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现过程,确立科学发现的一般程序和科学思想方法,形成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养成探索和创新

基因分离定律教案

基因分离定律教案 篇一:基因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应用孟德尔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理解并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在实践上的应用。 知道基因型、表现型及与环境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试验结果——假说——试验验证——理论。 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3.情感目标 孟德尔从小喜欢自然科学,进行了整整8年的研究试验,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2.教学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3.教学疑点: 相对性状,杂交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中有什么样的传递规律,得先了解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教师活动:介绍孟德尔简历,豌豆杂交试验,揭示遗传学的经典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5年后三位植物学家分别用不同植物证实了孟德尔的发现后,被埋没的真理重新展现光辉。 孟德尔的研究方法:杂交实验法。此方法是研究遗传规律的基本方法。 什么是杂交试验法?显示《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对着图讲解父本、母本,如何去雄,如何传粉、受精,受精卵是第二代的起点,发育成胚直到豌豆种子。 孟德尔选用的实验材料——豌豆。自花传粉,也是闭花受粉。试验结果可靠又易于分析,这是他研究的特点,也是他研究成功的原因

基因分离定律 教学设计

基因分离定律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长丰一中高一生物组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 1、掌握基因分离定律 2、了解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 1、通过从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三)德育渗透 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四)学科方法训练 1、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结果—假说—实验验证—理论 2、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基因分离定律 解决办法:(1)着重理解等位基因的概念,

(2)在分离现象的解释、测交的讲授中强调杂合体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因而形成1:1的两种配子 (3)应用分离定律做遗传习题,通过做题巩固对分离定律实质的理解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难点:分离定律的实质,应用分离定律解释遗传问题 解决办法:(1)出示有染色体的遗传图解,或者黑板演示 (2)运用减数分裂图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3)应用遗传定律解题---典型引路,讲解思维方法 三、教学过程 老师提问:回顾上节课重点知识:基因分离定律的内容 1、分离定律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正确解释某些遗传现象,计算遗传病发病概率。 (1)判断致病因子的显隐性 两个有病的双亲生出无病的孩子,即“有中生无”,肯定是显性遗传病 两个无病的双亲生出有病的孩子,即“无中生有”,肯定是隐性遗传病

孟德尔定律—基因分离定律教案-第1课时

第一章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分离定律 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位于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2模块第一章第一节,共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及验证;显性的相对性。本节内容对培养学生未知知识的探究兴趣和能力、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理解生物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有着重要作用,也是以后学习自由组合定律、生物变异等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理解孟德尔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过程及其解释 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本质 2 能力目标 通过对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结果和解释的介绍,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试验结果——假说——试验验证——理论 掌握在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符号及应用 解答遗传学相关习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对孟德尔生平及研究过程的介绍,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感受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与模块1相比学习方法有所不同,而且学生缺乏有关减数分裂的知识,认知有一定的难度。 四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孟德尔相对性状的实验过程;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及常用遗传学术语; 2 教学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遗传图解的写法 五教学方法 以实际生活中的遗传实例单双眼皮的遗传创设课堂情境;幻灯片动画介绍科学人物的科学研究过程和相关结论;师生共同分析探讨试验现象并解释分析; 六教学过程 上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一起探讨学习选修2模块内容,先看一则报道。【幻灯片展示一桩离奇的官司】一对夫妻都是双眼皮的,却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儿子,丈夫听说眼皮是遗传的,以至怀疑儿子不是自己亲生。经医院血型鉴定,丈夫为AB型,妻子为O型,而小孩为A型,最终闹到了法院。但最后经DNA鉴定,确认为他们的亲生儿子。 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孟德尔在一百多年之前给了我们一定的答案,一起来看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