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德尔分离定律 教学设计

孟德尔分离定律 教学设计

孟德尔分离定律  教学设计
孟德尔分离定律  教学设计

浙科版·生物学·必修一

§1.1 分离定律

课型:新授型

课时:一课时

年级:高二年级

一、教材分析

《分离定律》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孟德尔杂交实验的方法、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并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的实质,本课时主要讲解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分离定律是三大遗传定律的第一个定律,既需要运用前面所学的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归纳总结出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又是后续自由组合定律教学的重要基础。在教材的内容的处理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正处于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的形式运算阶段,具有较强的比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本章教学内容涉及前面相关的旧知识点较多,并且还提出了新的遗传研究方法和许多新概念,识记的内容多,知识面广,知识点分散、跨章节多,因此,学生的学习思路容易受到干扰,出现混乱。有些学生没有扎实的数学排列组合和概率的基础,抽象难懂的新知识会使他们在学习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合理引导。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3.阐明分离定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孟德尔杂交实验的分析,培养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能力。

2.运用分离定律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

3.尝试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归纳、比较、分析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讨论孟德尔遗传实验中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

2.感悟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巧妙设计。

3.养成科学探究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与结果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遗传图解的写法。

五、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约3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图片。

提问:前几天,我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对黄皮肤黑头发的夫妇生了一个白皮肤白头发的儿子,这个新闻可信吗?

【学生活动】

预设:有人说可信,有人说不可信。

【教师活动】

讲述: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分离定律。

设计意图:从生活小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现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并能通过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同时也突出了生物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基本理念。

环节二走进科学,探索发现(约15分钟)

【教师活动】

过渡:孟德尔用豌豆做了大量的实验,并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却用了35年之久才让人们认同他提出的分离定律。请同学们阅读书本第2-3页,了解孟德尔这段曲折的科学探究之路,并回答以下问题:孟德尔杂交实验中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什么?

【学生活动】

阅读书本,思考问题。

预设:科学研究方法是假说—试验验证—理论。

【教师活动】

追问:孟德尔做了很多材料的杂交实验,其中豌豆杂交实验的成果最为突出,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活动】

预设:第一,豌豆是一种严格的自花授粉植物,而且是闭花授粉,授粉时无外来花粉的干扰,便于形成纯种,能确保杂交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而且花冠的形状又非常便于人工去雄(剪掉雄蕊)和授粉。第二,豌豆成熟后豆粒都留在豆荚中,便于观察和计数。第三,豌豆具有多个稳定的可区分的性状。

【教师活动】

讲解:其中一个原因是豌豆有多个可区分的性状。所谓性状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征的总称。例如豌豆的花色、种子的形状等都是性状。每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比如豌豆的花色有紫花与白花,这就是一对相对性状。正是相对性状的巨大差异性,才使得人们能快速准确地区分豌豆的性状。

巩固:豌豆种子的圆滑和皱缩是不是相对性状?为什么?

【学生活动】

预设:是。具备相对性状概念包含的三个要点:同一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种子的形状;不同类型——圆滑和皱缩。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孟德尔的生平,对分离定律的发现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教师通过豌豆杂交实验的成功引出问题:为什么豌豆杂交实验的成果最为突出?进而提出新概念——性状和相对性状。知识结构层层递进,不断扩展。学生较易接受。

环节三合作学习,深入探讨(约17分钟)

【教师活动】

交待在遗传图解中常用符号:

P——亲本♀——母本♂——父本×——杂交——目交

——杂种子一代——杂种第二代

给出显性性状、隐形性状和性状分离的定义。

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单因子杂交实验,讨论完请各小组派代表简要叙述该实验的过程与结果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学生活动】

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

展示单因子杂交实验的动画。

接下来请同学们对该实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活动】

分组回答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师活动】

点评,适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进一步加强社会协作能力,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到思维形成的整个过程中来,感悟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巧妙设计。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不再局限于单纯地讲授,活跃了课堂气氛。

环节四总结归纳,梳理思路(约5分钟)

【教师活动】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活动】

预设:知道了分离定律。

【教师活动】

继续追问: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用遗传图解来表示你所了解的分离定律,其他同学在下面自己画。

【学生活动】

画遗传图解。

【教师活动】

点评学生所画的遗传图解,并根据遗传图解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内容。

七、板书设计

§1.1 分离定律

一、孟德尔生平介绍

二、杂交实验的方法:假说—试验验证—理论

三、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征的总称。

显性性状:F1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

性状

隐性性状:F1未能表现的另一亲本的性状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性状分离:杂交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

四、分离定律的遗传图解

P紫花×白花

F1 紫花

F2 紫花:白花

3 : 1

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第2课时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教案人教版必修二

第2课时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 课程标准要求核心素养对接学业质量水平 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 分离和自由组合使得子 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有 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 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1.生命观念——通过假说—演绎的过程分析,形 成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科学观念。 水平二 2.科学探究——通过分析测交的原理,理解测交 的作用,并能阐明孟德尔利用测交实验验证其对 分离现象解释的过程。 水平一 3.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一对遗传因子的杂交 实验,利用假说—演绎的方法,分析一对遗传因 子杂交实验中是如何落实假说—演绎的基本步 骤的。 水平二 4.社会责任——能够利用孟德尔分离定律,已知 亲本遗传因子组成求子代遗传因子组成和性状 表现类型及比例;并能根据子代的性状表现及比 例推测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 水平二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自主梳理——————————————— (1)为什么测交可以用来测定待测个体所能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 提示测交是指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的杂交,而隐性纯合子只能产生隐性配子,所以测交后代的性状表现类型及其比例就取决于待测亲本所能产生的显隐性配子的种类及比例。(2)如何根据测交后代的性状表现确定待测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 提示若测交后代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待测亲本为显性纯合子;若测交后代全部表现为

隐性性状,则待测亲本为隐性纯合子;若测交后代表现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1∶1,则待测亲本为杂合子。 [典例1]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获得F1。让F1与隐性个体进行测交,通过该测交实验不能了解到( ) A.F1相关遗传因子的化学结构 B.F1产生配子的种类 C.F1的遗传因子组成 D.F1产生配子的比例 解析通过测交实验可以验证F1的遗传因子组成,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但不能验证F1相关遗传因子的化学结构,A错误。 答案 A [对点练1] 某植物的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且受一对遗传因子A和a控制。为确定某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让其与另一白花植株进行杂交,得到足够多的杂交后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待测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杂交方式属于测交 B.如果后代均为红花,则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C.如果后代出现白花,则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D.如果后代出现白花,则后代中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4 解析待测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杂交属于测交,A正确;如果测交后代均为红花,说明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B正确;如果测交后代出现白花,说明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C正确;Aa与aa杂交,后代为aa的概率为1/2,D错误。 答案 D 联想质疑 ★与隐性纯合个体交配即可测定基因型 【归纳总结】测交的作用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孟德尔发现基因分离规律的实验过程以及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了解孟德尔对遗传学所做的贡献和孟德尔取得成功的原因;理解与遗传学实验相关的遗传学基本概念;理解对遗传学实验进行分析的基本思路;理解基因分离规律的内容、实质及实践意义;掌握运用基因分离规律分析遗传现象的方法和表述方式。 2.通过介绍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通过介绍测交及其意义,使学生理解对假设作出证明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意义,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使学生理解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和掌握运用基因分离规律分析遗传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介绍孟德尔所进行的植物遗传学实验过程和孟德尔取得成功的原因,引导学生努力探索、积极尝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通过使学生理解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以及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对学生进行内因与外因、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教育;通过使学生理解基因分离规律的理论、实践意义,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和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分离规律是遗传的基本规律。 2.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基本规律,是建立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探究情境式与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背景呈现法、要点提示法、讨论探究法、实验探究法、媒体教学法、查阅资料法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主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思维锻炼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 主要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进入教师创设的分离定律探究情境;(2)以分离定律情发现过程为主题境逐渐进入各小标题情境教学;(3)通过实验探究尝试训练学生思维技能;(4)小组合作探讨和实践完成教学目标;(5)让评价渗透到每一个情境教学中。 (一)情景导入

基因分离定律 教案

基因的分离规律教案(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2.理解基因型、表现型及环境的关系; 3.掌握基因的分离规律; 4.了解显性的相对性; 5.了解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从分离规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规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规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三)德育渗透点 除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外,着重在提高学科科学素质方面进行下列两点教育: 1.孟德尔从小喜欢自然科学,进行了整整8年的研究实验,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2.通过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1.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结果──假说──实验验证──理论; 2.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基因的分离规律

[解决办法] (1)着重理解等位基因的概念,因为这是分离规律包涵的基本概念。 (2)在分离现象的解释、测交的讲授中强调杂合体中等位基因随同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因而形成1:1的两种配子。 (3)应用分离规律做遗传习题。 (4)说明不完全显性遗传F2表现型之比为1:2:1,更证明分离规律的正确性和普遍适用性。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1)分离规律的实质。 (2)应用分离规律解释遗传问题。 [解决办法] (1)运用减数分裂图说明第一次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出示有染色体的遗传图解。 (3)应用遗传规律解题──典型引路,讲清思维方法。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疑点相对性状、杂交方法、人的高矮遗传。 [解决办法] 相对性状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并口头测试。 杂交方法用挂图说明去雄与授粉。 人的高矮遗传说明是多基因的遗传。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法讲述、谈话、练习。

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

《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 年级组别高一生物组 审阅 (备课组长) 审阅 (学科校长) 主备人使用人授课时间 课题 苏教版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 第三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应用基因分离规律解释相关的遗传现象;分析常见遗传病的家族遗传系谱图;举例说明孟德尔遗传规律在育种和人类遗传病防治方面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说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应用范围 应用基因分离规律解释相关的遗传现象 能够分析常见遗传病的家族遗传系谱图并计算概率过程与方法根据基因分离定律会计算常规的遗传学计算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 教学 重点 基因分离定律在农业生产和医学上面的应用 教学 难点 根据基因分离定律会计算常规的遗传学计算题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边讲边练、合作探究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过程及方 环节一明标自学 过程设计二次备课 【复习】 1、基因的分离定律实质、时期 2、纯合子与杂合子、显隐性的判断方法 3、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通过前面两课时我们学习了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那么请同学们 思考: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范围和条件是什么?

法 教学过程及方法 环节二合作释疑环节三点拨拓展 (备注:合作释疑和点拨拓展可以按照顺序先后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交叉进行设计) 过程设计二次备课 【点拨拓展】 一、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范围和条件 (1)范围:以染色体为载体的细胞核的遗传 (2)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遗传。 (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二、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 【合作释疑】 1、根据后代分离比确定双亲基因型(用B b表示)请同学们在独 立思考的前提下,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问题, 若后代性状分离比3:1,则双亲的基因型() 都是杂合体Bb 若后代性状分离比1:1,则双亲的基因型() 一定是测交类型:Bb×bb 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亲本可能为() 至少一亲本为显性纯合子BB 【当堂检测】.番茄的圆果与长果是一对相对性状(设基因为B或b), 下表是番茄的果形四个组合的遗传实验结果,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这对相对性状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判断 显性性状的主要组合是。 (2)写出四个组合中各亲本的基因型:一; 二;三; 四。 (3)四个组合中属于测交的是组合,写出遗传图解。 组合亲本表现型 F1的表现和植株数目 圆果长果 一圆果×长果105 112 二圆果×长果207 0 三圆果×圆果316 108 四圆果×圆果268 0

浙教版高中生物分离定律 教学设计

《分离定律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为“遗传与进化”的第一章第一节。这节内容的教学一般安排2课时: 第1课时主要涉及相关名词概念的教学、“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以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作为上一课的延伸和深入,第2课时除却情感渗透外,本节课应涵盖的知识点有:1、通过具体可见的模拟实验体验孟德尔的假说内容;2、设计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去验证孟德尔的假说;3、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沿着孟德尔当年的探索过程层层深入进而展开的,主要运用“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知识背景材料,以及已经学过的知识作为基础,独立地、主动地探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探索的科学方法与技巧。 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节是“遗传与进化”的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涉及“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最终总结归纳出分离定律。“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是课堂的两大核心内容。此外,还应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同时应让学生深刻理解“假说——演绎法”的内涵。其内容特点是理论性强,又很抽象,知识顺序上逻辑性十分严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由此,如何既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又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以往教师一讲到底的做法,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实践机会,则需对这节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 2.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模块”的第一课,课程中出现了大量完全陌生的新名词、新概念、新方法等,这对学生而言是一次强烈的冲击。然而班上学生灵活、好问,并且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逻辑性虽然不很完善,但也已初步建立。基于此,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将会充满着挑战性,但是适当的难度反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教学条件分析 所有教室均有多媒体一体化设备,均可接入互联网,支持音频视频等多种文件的播放与

(完整版)基因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1理解应用孟德尔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1.2理解并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在实践上的应用。 1.3知道基因型、表现型及与环境的关系。 2.能力目标 2.1通过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2.3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试验结果——假说——试验验证——理论。 2.4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3.情感目标 3.1孟德尔从小喜欢自然科学,进行了整整8年的研究试验,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3.2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2.教学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3.教学疑点: 相对性状,杂交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教师活动: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中有什么样的传递规律,得先了解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 教师活动:介绍孟德尔简历,豌豆杂交试验,揭示遗传学的经典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5年后三位植物学家分别用不同植物证实了孟德尔的发现后,被埋没的真理重新展现光辉。 孟德尔的研究方法:杂交实验法。此方法是研究遗传规律的基本方法。 什么是杂交试验法?显示《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对着图讲解父本、母本,如何去雄,如何传粉、受精,受精卵是第二代的起点,发育成胚直到豌豆种子。 孟德尔选用的实验材料——豌豆。自花传粉,也是闭花受粉。试验结果可靠又易于分析,这是他研究的特点,也是他研究成功的原因之一。 (一)基因的分离规律 讲述:由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此概念有三个要点: 同种生物——豌豆 同一性状——茎的高度 不同表现类型——高茎1.5-2.0m,矮茎0.3m左右。 教师活动:豌豆种子的圆滑和皱缩是不是相对性状?为什么? 学生活动:是。具备相对性状概念包含的三个要点:同一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种子的形状;不同类型——圆滑和皱缩。 师生交流:交待在遗传图解中常用符号: P——亲本♀——母本♂——父本×——杂交× ——目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杂种子一代——杂种第二代 三.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1)试验过程 教师活动:出示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图,对着图讲述试验过程,注意如下几个概念: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在杂交实验中,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那个亲本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把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如矮茎。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孟德尔分离定律 教学设计

浙科版·生物学·必修一 §1.1 分离定律 课型:新授型 课时:一课时 年级:高二年级 一、教材分析 《分离定律》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孟德尔杂交实验的方法、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并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的实质,本课时主要讲解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分离定律是三大遗传定律的第一个定律,既需要运用前面所学的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归纳总结出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又是后续自由组合定律教学的重要基础。在教材的内容的处理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正处于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的形式运算阶段,具有较强的比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本章教学内容涉及前面相关的旧知识点较多,并且还提出了新的遗传研究方法和许多新概念,识记的内容多,知识面广,知识点分散、跨章节多,因此,学生的学习思路容易受到干扰,出现混乱。有些学生没有扎实的数学排列组合和概率的基础,抽象难懂的新知识会使他们在学习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合理引导。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3.阐明分离定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孟德尔杂交实验的分析,培养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能力。

2.运用分离定律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 3.尝试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归纳、比较、分析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讨论孟德尔遗传实验中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 2.感悟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巧妙设计。 3.养成科学探究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与结果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遗传图解的写法。 五、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约3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图片。 提问:前几天,我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对黄皮肤黑头发的夫妇生了一个白皮肤白头发的儿子,这个新闻可信吗? 【学生活动】 预设:有人说可信,有人说不可信。 【教师活动】 讲述: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分离定律。 设计意图:从生活小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现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并能通过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同时也突出了生物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基本理念。

《分离定律》教案_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生物

《分离定律》教案_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生物 高中生物《分离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遗传与进化观理解分离定律的内容。 2.通过对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实验,建立类推理与演绎的 思维。 3.通过对孟德尔实验的分析,根据初中所学遗传的相关知识,构建 生物模型。 4养成严谨的求知态度和对生物学科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离定律的内容。 【难点】分离定律的实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显性因子用D表示,隐性因 子用d表示;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③生物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解释是假说,但是一种正确的假说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还应该能够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以此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测交实验 孟德尔用杂交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dd)测交,高茎豌豆(Dd)产生配子分别是D和d,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dd)只产生 配子d。测交后,在得到的64株后代中,30株是高茎,34株是矮茎, 这两种性状的分离比接近1:1。验证了假说。 2.假说——演绎法 读书指导教材,什么是假说演绎法,结合孟德尔的研究历程,说一 说分为哪几个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 3.得出结论 请同学讨论总结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 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 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教师提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是指( )? A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B测交后代分离比是1:1。 C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 环节三:拓展与应用 如果想知道一个生物是否为纯种,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自交、测交。植物可以自交,动物无法自交就用测交。测交可以用 来纯合子和杂合子的鉴定。)

孟德尔定律—基因分离定律教案-第1课时

第一章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分离定律 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位于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2模块第一章第一节,共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及验证;显性的相对性。本节内容对培养学生未知知识的探究兴趣和能力、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理解生物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有着重要作用,也是以后学习自由组合定律、生物变异等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理解孟德尔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过程及其解释 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本质 2 能力目标 通过对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结果和解释的介绍,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试验结果——假说——试验验证——理论 掌握在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符号及应用 解答遗传学相关习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对孟德尔生平及研究过程的介绍,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感受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与模块1相比学习方法有所不同,而且学生缺乏有关减数分裂的知识,认知有一定的难度。 四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孟德尔相对性状的实验过程;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及常用遗传学术语; 2 教学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遗传图解的写法 五教学方法 以实际生活中的遗传实例单双眼皮的遗传创设课堂情境;幻灯片动画介绍科学人物的科学研究过程和相关结论;师生共同分析探讨试验现象并解释分析; 六教学过程 上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一起探讨学习选修2模块内容,先看一则报道。【幻灯片展示一桩离奇的官司】一对夫妻都是双眼皮的,却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儿子,丈夫听说眼皮是遗传的,以至怀疑儿子不是自己亲生。经医院血型鉴定,丈夫为AB型,妻子为O型,而小孩为A型,最终闹到了法院。但最后经DNA鉴定,确认为他们的亲生儿子。 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孟德尔在一百多年之前给了我们一定的答案,一起来看看。

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根据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将学习的内容一步一步地呈现,使新知识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在每一步之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的反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认知主义的教学理论,发现学习法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将教材中的活动充分展开,模拟科学家的探究实验,以一种更直观的形式展现实验的过程及实验的本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许多问题来引发思考,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大胆猜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前期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生物(必修)·遗传与进化》(浙江科技出版社)“第一章孟德尔定律”的“第一节分离定律”中的第一部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与第二部分“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教材先详细地介绍了孟德尔的单因子杂交实验,引发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思考,再通过文字描述来解释分离现象,然后以遗传图解来分析单因子杂交实验,加深学生对于分离定律的理解。孟德尔定律是高中生物学习的一个重难点,实践中遇到的遗传学问题要运用孟德尔定律来解释。本节内容是接下来学习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基础,也为后续学习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奠基。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金华二中高二(10)班的学生。该班的学生热爱自然,在生活中能够观察到同类生物形态、结构等的不同,并引发思考。在平时阅读科技杂志等过程中,初步了解了遗传学的相关知识,如基因、杂交等概念。学生在必修一中学习了分子与细胞的知识,这些知识相对比较具体,以记忆为主。而本节知识内容涉及隐性基因、基因型、基因分离等抽象概念,学生对这些内容理解会相对比较困难。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性状分离、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解释分离现象,初步掌握遗传图解的书写方法。

苏教版生物必修2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word教案

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 一、教学目的: 1.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现过程 2.概念的了解 二、教学重难点 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三、板书设计: 一、概念: 相对性状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 显性基因 隐性基因 纯合子 杂合子 等位基因 表现型 基因型 二、研究过程: 1、发现问题 2、设计假说,解释问题 3、设计试验,验证假说 4、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找出以下概念,并加以比较 一、基本概念: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表现型、基因型、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共显性 二、区分概念: 杂交、回交、正交、反交、自交、测交、父本、母本 三、遗传图解中常用符号: P—亲本;♀—母本;♂—父本;×—杂交;??—自交;F1—杂种子一代;F2—杂种第二代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找出以下概念,并加以比较 阅读课本关于豌豆杂交试验的有关内容,回答: 1.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中有什么样的传递规律?遗传学的奠基人是谁? 2.研究遗传规律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3.孟德尔选用的实验材料是什么?为什么选用它? 一、基因的分离规律 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1)试验过程 研究特点:①试验材料——选用自花传粉的豌豆 ②分析研究方法——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

③运用数学方法——统计学方法 (2)试验结果 ①无论正交反交,F1只表现显性性状; ②F1自交,F2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接近于3:1(高茎:矮茎)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思考:①什么是基因?基因位于何处? ②显性基因用什么字母表示? ③什么是等位基因?基因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分布有何特点? ④生殖细胞中基因是成单存在的,受精卵中呢?原因? 习题反馈: 1.性状分离是指()。 A.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B.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基因的分离 C.等位基因的分离 D.杂种后代表现出相对性状的不同类型 2.研究基因传递规律主要是通过下列哪项的遗传来推知的?()A.染色体;B.DNA;C.基因;D.性状 3.许多纯种高茎豌豆自花传粉而生成的后代很可能有A.100%高茎;B.25%高茎;C.50%高茎; D.25%矮茎 4.在正常情况下,T和t这一对基因会成对存在于()A.合子;B.配子;C.次级精母细胞;D.卵细胞 5.等位基因的分离可能发生在A.DNA复制时;B.有丝分裂后期;C.减数第一次分裂;D.减数第二次分离3.测交——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思考:①为什么要进行测交试验? ②测交是怎样进行的? ③按孟德尔的解释,杂种子一代Dd能产生几种配子?数量比如何? ④测交的遗传图解该怎样写? 通过测交,如果预期的结果和实践结果一致,则假说可以上升为真理,由此得出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试验结果→假说→试验验证→验证结果与假说推论结果一致→假说上升为真理,若二者不一致时,否定假说 4.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思考:①什么是等位基因?它包括哪两个要点? ②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什么? ③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注: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和染色体同处于平行关系,在杂合子(F1)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5.基因型和表现型 思考:①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 ②生物体在整个发育过程中,除受到内在因素基因的控制外,还受什么影响? 注: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只有在外界环境相同的条件下,表现型才相同 总结:分离定律是指杂合子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扩展应用:应用分离定律,根据亲、子二代的表现型可推知基因型。如课本习题三.2 解题思路:1.首先确定显性性状(第1小题); 2.先确定隐性性状的基因型,其必定是纯合体如皱粒rr 3.得出答案 四、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

基因分离定律教案

基因分离定律教案 篇一:基因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应用孟德尔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理解并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在实践上的应用。 知道基因型、表现型及与环境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试验结果——假说——试验验证——理论。 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3.情感目标 孟德尔从小喜欢自然科学,进行了整整8年的研究试验,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2.教学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3.教学疑点: 相对性状,杂交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中有什么样的传递规律,得先了解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教师活动:介绍孟德尔简历,豌豆杂交试验,揭示遗传学的经典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5年后三位植物学家分别用不同植物证实了孟德尔的发现后,被埋没的真理重新展现光辉。 孟德尔的研究方法:杂交实验法。此方法是研究遗传规律的基本方法。 什么是杂交试验法?显示《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对着图讲解父本、母本,如何去雄,如何传粉、受精,受精卵是第二代的起点,发育成胚直到豌豆种子。 孟德尔选用的实验材料——豌豆。自花传粉,也是闭花受粉。试验结果可靠又易于分析,这是他研究的特点,也是他研究成功的原因

教师用书2016-2017版高中生物第1章孟德尔定律第1节分离定律Ⅱ学案浙科版必修2

第一节分离定律(Ⅱ) 1.分析分离假设的验证。(重难点) 2.会运用分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3.能说出显性相对性的几种情况。 分离假设的验证 1.分离定律的实质: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互相独立、互不沾染,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结果是一半的配子带有一种等位基因,另一半的配子带有另一种等位基因。 2.验证方法:测交法,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进行杂交。 3.测交过程(用遗传图解分析) 4.结论:测交后代分离比接近1∶1,符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实F1是杂合子,产生C 和c两种配子,这两种配子的比例是1∶1。 [合作探讨] 探讨1:孟德尔解释分离现象所作的假设,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提示: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相互独立,互不沾染,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结果一半的配子带有一种等位基因,另一半配子带有另一种等位基因。简单地说,就是等位基因分离。

探讨2:测交实验的一方是F1,另一方必须是什么个体?孟德尔设计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测交的另一方必须是隐性纯合个体。孟德尔设计测交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对杂交实验结果(性状分离)的解释是否正确。他提出的遗传因子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彼此分离的假说不一定具有普遍性,所以设计另外的实验,在实验前就根据自己的假说预测结果(演绎),再通过实验观察结果是否与自己的预测一致。 探讨3:测交后代中显、隐性性状的比例是1∶1,这与F1产生的不同配子比例有什么关系? 提示:测交后代中显、隐性性状的比例与F1产生的配子比例相同,测交后代不同性状的比例等于F1产生不同配子的比例。 1.关于孟德尔分离定律杂交实验中测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导学号:35930002】A.F1×隐性类型→测F1遗传因子组成 B.通过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来验证对分离实验现象理论解释的科学性 C.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根据F1×隐性类型→所得后代性状表现反向推知的 D.测交时,与F1杂交的另一亲本无特殊限制 【解析】测交必须是利用隐性纯合子与被检验对象杂交,目的是通过分析其后代以推知其遗传因子组成。孟德尔分离定律杂交实验中测交的对象是F1,其遗传因子组成决定了基因分离定律的正确与否。 【答案】D 2.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有关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中,能直接说明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F2的性状表现比为3∶1 B.F1产生配子的比为1∶1 C.F2的基因型种类比为1∶2∶1

[人版]2017年必修二生物_1.1.1《分离定律的理论基础》教学案(含答案)

第1课时分离定律的理论基础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阅读教材P2~5) P(亲本) 高茎×矮茎 ↓ F1(子一代) 高茎 ,↓? F2(子二代) 高茎∶矮茎 比例3∶1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及验证(阅读教材P5~7) 1.理论解释(假说—演绎法的容) 2.遗传图解 (1)杂交实验 F2性状及比例:高茎∶矮茎=3∶1。 F2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DD∶Dd∶dd=1∶2∶1。 (2)验证实验——测交

三、分离定律(阅读教材P7) 1.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2.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是怎样设计的? 2.孟德尔为解释实验结果如何进行假设?他设计了什么实验来验证假设? 3.分离定律的容和实质是什么? [共研探究] 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d)为一对相对性状,仔细观察下列实验过程图解,回答相关问题: 1.该实验的亲本中,父本是矮茎豌豆,母本是高茎豌豆。在此实验中作亲本的两株豌豆必须是纯种。 2.操作①叫去雄,此项处理必须在豌豆自然传粉之前进行。操作②叫人工授粉,此项处理后必须对母本的雌蕊进行套袋处理,其目的是防止其他豌豆花粉的干扰。 3.在当年母本植株上所结出的种子为子一代(或F1),其遗传因子组成为Dd,若将其种下去,长成的植株表现为高茎,孟德尔把它称为显性性状。

4.若将当年收获的种子种下去,让子一代植株自花传粉,子二代中出现的高茎与矮茎之比约为 3∶1,所对应的遗传因子组成类型有 DD 、Dd 、dd ,比例接近 1∶2∶1,这种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5.用豌豆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1)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为纯种。 (2)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总结升华] 1.相关概念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种亲本杂交,F 1中表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F 1中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2.相对性状中显隐性判断(设A 、B 为一对相对性状) (1)定义法(杂交法) ①若A×B―→A,则A 为显性,B 为隐性。 ②若A×B―→B,则B 为显性,A 为隐性。 ③若A×B―→既有A ,又有B ,则无法判断显隐性,只能采用自交法。 (2)自交法 ①若A ――→?既有A ,又有B ,则A 为显性,B 为隐性。 ②若B ――→?既有A ,又有B ,则B 为显性,A 为隐性。 (3)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 2性状分离比为3∶1→分离比占3/4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对点演练] 1.判断正误 (1)用豌豆杂交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雌蕊。( ) (2)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 ) (3)生物体能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 (4)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 )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案

第二节遗传的基本规律 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教学内容分析: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讲述的是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同样是从遗传性状研究出发来揭示遗传的规律。由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在基因分离定律的基础上讲述的,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某种程度上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和拓展,秉承了基因分离定律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由于孟德尔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涉及到两对相对性状,解释过程较为繁琐,同时,又与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的减数分裂过程密切相关,大大增加了教学难度,因此,在实施本小节内容的教学时,宜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化静态为动态,化无形为有形,重现试验过程,突破难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科学的思维过程、科学的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应用及解遗传题的技能、技巧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通过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掌握解遗传题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所学知识加以扩展、深化、综合和提高。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在学习了基因分离定律基础上进行拓展,运用基因分离定律的研究思想和方法能进行一些探究活动,通过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性目标〕 1.准确描述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解释、进行验证,阐明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2.利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解答遗传学问题的技能技巧。 〔态度性目标〕 1.通过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体验孟德尔对科学研究坚持不懈的态度以及科学探索的精神。发现基因分离定律的过程,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借助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现过程,确立科学发现的一般程序和科学思想方法,形成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养成探索和创新

高中生物第一章孟德尔定律第2课时分离定律(Ⅱ)同步备课教学案浙科必修2

第2课时分离定律(Ⅱ) 知识内容 考试属性及要求 考情解读 必考加试 对分离假设的验证 b b 1.概述对分离假设的验证,并根据实验结 果作出支持或否定假设,接受“实验是检 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论的观点。 2.辨别显性的相对性。 分离定律的实质 b b 显性的相对性 a a 考点一分离假设的验证(b/b) 1.分离假设的核心内容(即分离定律的实质) 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互相独立、互不沾染,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结果是一半的配子带有一种等位基因,另一半的配子带有另一种等位基因。 2.验证的方法——测交 将F1(Cc)与隐性纯合子(cc)进行杂交 (1)实验分析与预期:F1可形成C型和c型两种配子且比例是1∶1;隐性亲本只产生c 型配子,这种配子不会遮盖F1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反而能使F1的配子中含有的隐性基因在测交后代中表现出来。测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应为Cc∶cc=1∶1,表现型及比例应为紫花∶白花=1∶1。 (2)实验实际结果:F1×白花豌豆→85紫花∶81白花≈1∶1。 (3)实验结论: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相符,从而证明了分离假设是正确的,即肯定了分离定律。 1.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值主要取决于( ) A.环境条件的影响B.与F1相交的另一亲本的基因型 C.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D.另一亲本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值 解析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值主要取决于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但受环境条件的影响,A错误;与F1相交的另一亲本的基因型应该是隐性纯合子,B错误;由于测交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所以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决定了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值,C正确;另一亲本是隐性纯合子,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D错误。 答案 C 2.下图为基因型为Aa的生物自交产生后代的过程,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生于( )

基因分离定律 教学设计

基因分离定律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长丰一中高一生物组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 1、掌握基因分离定律 2、了解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 1、通过从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三)德育渗透 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四)学科方法训练 1、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结果—假说—实验验证—理论 2、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基因分离定律 解决办法:(1)着重理解等位基因的概念,

(2)在分离现象的解释、测交的讲授中强调杂合体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因而形成1:1的两种配子 (3)应用分离定律做遗传习题,通过做题巩固对分离定律实质的理解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难点:分离定律的实质,应用分离定律解释遗传问题 解决办法:(1)出示有染色体的遗传图解,或者黑板演示 (2)运用减数分裂图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3)应用遗传定律解题---典型引路,讲解思维方法 三、教学过程 老师提问:回顾上节课重点知识:基因分离定律的内容 1、分离定律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正确解释某些遗传现象,计算遗传病发病概率。 (1)判断致病因子的显隐性 两个有病的双亲生出无病的孩子,即“有中生无”,肯定是显性遗传病 两个无病的双亲生出有病的孩子,即“无中生有”,肯定是隐性遗传病

《分离定律》教案

第一节分离定律 一、学习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举例说明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与分离定律的解释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 3、应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4、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逐步养成怀疑、批判、创新的科学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教学难点:应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三、教学方法:讨论举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探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分析相对性状和性状的概念。 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 型。 孟德尔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豌 堂的紫花和白花。 行人工杂交;成熟后 籽粒都留在豆英中, 便丁观察和计数;有 多个稳定的,易丁区 别的性状。 展示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 、一单因子杂交实验(花色) P:紫花X白花 ^^^^^^b^Fi 紫花 /F2中的3: 1是 不是巧合呢? ""''\ \ F 2 紫花705 白花224 y比例约3:i 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讲解】 杂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 象称为性状分离。 孟德尔研究了7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都得 出了3: 1,可见这其中肯定有什么规律存在。 学生看书,思考并回 答问题: 3 : 1不是偶然的。 提高识图能 力,分析判 断能力 对分离现【提问】 象的解释为什么在子二代中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相互分离的假设。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写出遗传图 解,并强调遗传图解中的符号书写。) 学生看课本,讨论回 ①性状是基因决定的。显性基因(A)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a)控制隐性性状,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②配子形成时,成对的基因分开,分别进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一章孟德尔定律第1课时分离定律Ⅰ同步备课教学案浙科版必修2

第1课时分离定律(I) 考点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b/b) 丨读教和知识梳理丨册册麗團基础須识S学浚躡SF i .性状 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征的总称。 2?选择豌豆作为杂交实验材料的原因 (1) 豌豆是自花授粉的植物,而且是闭花授粉,便于形成纯种。花冠的形状便于人工去______ 雄和授粉。 (2) 豌豆成熟后豆粒都留在豆荚中,便于观察和计数。 (3) 豌豆具有多个稳定的、可区分的性状。 3. 人工杂交的基本操作 (1) ①称为去雄,该过程的目的是防止自花传粉,时间应在雄蕊和雌蕊未成熟时进行。去雄后还要进行套袋处理,目的是防止外来花粉授粉。 (2) ②是待雌蕊成熟时,采集另一朵花的花粉涂抹在该花的雌蕊柱头上,这种方式称为人工异花传粉。人工授粉后还要套袋。 4. 单因子杂交实验 实验过程图解及分析

Iffi 教HISS 学活用丨 学以致用对点小练 1. (2017 ?杭州七县/市 /区联考)下列选项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 A. 豌豆的高茎和红花 B.果蝇的红眼和长翅 C.绵羊的白毛与黑毛 D.小麦的有芒与水稻的无芒 解析 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的表现形式。 A 、B 项所述均不是同一 性状,D 项所述不是同种生物。 答案 C 2. 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单因子杂交 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花开后人工去雄 B.去雄的豌豆为父本 C.正交、反交结果相同 D. F i 出现性状分离 解析 豌豆是闭花授粉植物,去雄应在花开前花粉未成熟时进行;去雄的豌豆为母本; F i 只表现显性性状,F 2出现性状分离。 答案 C 【归纳总结】 性状类概念关系图及解读 T 显性性状—|杂—后代性状分离 T 隐性性状一 同时呈现 (1)理解相对性状要抓住“两同”和“一不同”。“两同”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 不同”是指不同表现形式。如羊的白毛和猪的黑毛、豌豆的白花和绿叶均不属于相对性 状。 “两同” 相对 性状一两同— 一不同 性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