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1)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1)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1)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1)

好的教育书,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能洞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应该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静悄悄的革命》正是这样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精选5篇,欢迎借鉴!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精选一

学校推荐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样一本书,我在空余时间试着跟随着佐藤学先生对教育研究的脚步,读了走进校园里的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先生孜孜追求的理想教育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此书分了四个章节:1、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2、改变教学——学校改变3、设计课程4、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

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倾听学生的发言(P24)这一小节,佐藤学先生在书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这段话启示我们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现在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都提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可是有多少教师真的理解怎么做才是尊重学生呢?这本书正启示我们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们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你必须改变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觉者的姿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我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

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总之,倾听比发言更重要。作为在第一线的教师我也经常在课堂上发生这样的事,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没有去准确“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有时甚至因为有些学生答非所问或者吞吞吐吐讲不清楚时,我会无理的打断他们的发言,并自以为是的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补充,没有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想法也没能真正的在班内引起交流和讨论,只是留于一种教学的形式。正因为部分学生由于感到自己的发言没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渐渐也失去了举手的兴趣,久而久之就成为课堂上的听众了。

我感到要想进行教育教学的革命,必须从骨子里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敢于在实践中尝试,善于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用新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真正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掀起一场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精选二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着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指尖轻抚书页,静心品读,感受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佐藤学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几点,

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一、润泽的教室

作为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大家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我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成长着。很是赞同,这也是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

二、静与活力同在的课堂

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能不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呢?学生当然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空间。至此,我们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细细地品味这一个“静”字。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指这一场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革命,而是“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静悄悄地、默默地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中去。“静悄悄”和“活力”这一对词汇看似相反,其实并不然。“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之联系起来,一定能在课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获。

三、学会倾听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但是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却往往只注意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略学生的发言,或者希望学生的发言能够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最好不要被打断,尤其是公开课更是如此。学生回答“是的”或是不住点头,我又怎能肯定学生是真的理解了,或是明了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呢?当看课领导和教师跟我探讨的时候我经常会说:“上课的时候,我经常想着,接着该怎么办,下一步该轮到哪个环节,所以有时会忽略学生的发言。”是的,作为教师,我们也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了赶教学进度,完成制订好的教学内容而不能兼顾学生的发言。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这样,课堂中学生“发言和发言之间的微妙的相互碰撞或相互联系才能产生出来”。

四、心之向往

曾几何,我梦想着自己的课堂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园地,学生能全员参与,全心投入,收获知识,增长能力,但理想与现实似乎总隔着千山万水。课堂上不管我有多殷勤切切、长袖善舞,总有部分学生目光涣散,无动于衷。书中佐藤学先生也提到这种现象,他认为这样现象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要创设“以学生的认知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学的课程”,创设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的课程。书中列举一些日本学校所进行综合学习的课程的实践,像“寻找大淀最漂亮的地方”、“了解羊栖菜”“海洋中的生命……”学生们兴趣高昂,连老师都很“愉快”!在这样的主题探索中,学生学习到了“学习”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应该是我们孜孜以求的,需要我们去为之奋斗的,当然也是我们目前难以企及的。但《静悄悄的革命》已悄然为我们点燃了理想之灯,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且行之。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精选三

作为临沂六中语文学科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我感到十分荣幸,这是一个学习的组织,在这个组织里,我学习着、成长着并快乐着!

在共同体的学习中,我有幸拜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这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所写的一部专着。他在书中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书中他对学校、教师、课程的深刻阐述,给了我震撼与反思: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怎样的教师才是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以下是我对书中关于课堂教学的一些感想:

一、教育改革应该从每一间教室和每一节课堂教学开始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阐述到:“可以说没有哪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他的这一阐述,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最根本的是改变课堂教学,实实在在解决课堂里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到每个教室里去,他还提到“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态度,看他们是否在持续的学习”,这种对教学的评价方式,让我懂得教学中绝对不能弄虚作假,不能搞形式主义,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教学,应该以“投入专注”为要求,而不仅仅以热闹为目的,要让孩子投入专注、持续地学习,而不能只是引发的学生的兴奋。

二、教学中要真实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是每个教师需要追求并达到的目标。但是,教师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的改革上。曾几何时,认为只有学生发言热烈的课堂才能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差不多已经成了我们错误的共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管他们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后的结果,惧怕课上的冷场,都曾是自己课堂上的真实写照。正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就是要考虑教师、教材、同伴和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考虑孩子的经验,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抛接球”活动。那些“仅仅是白热化的发言竞争,学生表面活跃地不断叫着‘是的’、‘是的’,高高地举手的教室”和“那些空气沉闷、学生的身体坐得笔直笔直的教室”是属于同一类型的,同样是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教室。

从书中我认识到,要想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体性,首先教师应能很好地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其次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千方百计的在教室里构筑一种让学生有“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构建学生间、师生间一种相互交往、共同成长的关系。再有就是教师应做到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使学生、家长及教师能够息息相通。书中最令我触动的是作者在结束语中的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

三、教学中要关注到学生不确定的回答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回答的正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会不自觉地舒一口气,或会心的微笑一下,而当学生回答的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是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回答出自己设想的答案上来。对于这种现象,佐藤学先生分析到“在这些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这就提醒我们,确定或不确定的答案,我们都要重视,尤其是不确定的,包含有创造思维的过程,应该更为重视,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不确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现相互反响和激荡,课堂的内容就变得丰富多彩了。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些,学生思考的威力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个性思维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这些个性思维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创造出“交响乐团式的教学”——不同的音响,奏出和谐的音乐。

四、教学中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多说更重要。有时候我们虽然“恩、恩”地点着头,热心地听着学生的发言,但其实是希望,可以听到学生的意见和我自己考虑的是一致的。或者到大部分学生发言完毕之后就总结一句“你说的应该是这个意思吧”。所以我们其实并不是在专心接纳学生的话语。我们往往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视某些学生的发言,以至未能与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我们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

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佐藤学先生采用自己多年观察和参与的教学改革的案例,让我看到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也呈现出课程改革中的艰辛和努力。读完此书,让我对新课程的改革充满了信心,面对挑战,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要学会聆听,要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的个体,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享受改革所带来的乐趣。最后,就让我以该书最最本质的阐述来表达我的收获,那就是“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愿我们也能学习佐藤学先生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教学改革,以取得实质性的成长。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起码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精选四

好的教育书,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能洞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应该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静悄悄的革命》正是这样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该书的作者佐藤学先生的大名虽然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但当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的作风让我油然而生了钦佩之情。书中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颇有启示。“跨越国界相互学习”,这是作者和译者的希望,也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

一、倾听比发言更重要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72页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27 页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小朋友回答。记得我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解放军驻守一个小岛,好象说到他们每天会给岛上的树浇水等等,集体情节记不清了。只记得老师要我们描述解放军叔叔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有好几个同学的发言都与老师预想的相差甚远,于是老师责怪我们不专心、不动脑筋,还一个劲得让我们再想“标准答案”。当时教室里一片寂静,真的是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最后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你来说说。”我从牙缝里小心翼翼地挤出了几个字:“说明解放军叔叔爱小岛就象爱自己的家一样。”老师一听来了劲:“用四个字来说。”“爱岛如家。”老师这才满意得笑了,教室里传出同学们如释重负的叹息声,教学才得以进行下去。我无意于谴责我老师的言行,只想说明如果我们一味的要求孩子们按我们预想的结果回答,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因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孩子发言的态度,认真地听取每个孩子的发言并做出敏感地应对,慎重地选用每个孩子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孩子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其次是孩子要学会倾听其他小朋友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你给大家讲故事或者回答问题时,最希望别的小朋友怎么做呢?他们说:“别的小朋友要听我讲话。”“大家要仔细听。”于是我告诉他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对别人的尊重,我们都是有礼貌的好孩子,别的小朋友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仔细听。”当小朋友回答问题时,我会用眼神、手势等内肢体语言,提醒其他孩子仔细倾听,有时会给其他孩子布置任务“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讲得很好呢?”这样一来,他们听起来就比较认真了。

过了暑假,我班上的孩子们就要成为大班的哥哥姐姐了,我会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鼓励他们认真倾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自己也要注意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敏感地捕捉教育契机和教育信息。尽可能地创造“润泽”的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

二、积极参加公开研讨

虽说只要把日常上课的情况如实地呈现出来就行了,但是随着公开研讨会日期的临近,每个教师多少都会有点担心。授课是不可能完美无缺的,无论是怎样出色的公开课,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何况,在某些人看来是精彩的课,换了别的参观者,评价可能正相反。因为参观者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是不同的,对授课情况的评价当然也就千差万别。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上公路开课的教师的胆怯、不安有与日俱增的倾向。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87 页

刚走出校门的时候,对公开教学没有惧怕的情绪,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随着从教时间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公开研讨似乎越来越害怕,常常紧张得睡不着觉,头脑中一片空白。在佐藤学教授看来,为什么教师们都一丝不让地死按住门把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教师的文化,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道短,同样的,也不希望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第二个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研讨往往是集中在评价课的好坏上,加上评课人又带着各自的标准和立场,这使得教师们陷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的恐慌之中。

我想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我认为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在工作着,当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别人百分之百的肯定。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有时在设计活动时,甚至会考虑“如果这样做,别人会xx说。”但是经过许多次公开教学,我发现自己最大的进步就是考虑问题比较全面,会注意细节方面。

经过佐藤学先生的教诲,我明白了“只要平时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认真地培

育他们的学习方法,那么根本不需要害怕。就算当天的授课以失败而告终了,我们要传递的信息也传递出去了。”在听取别人的公开教学时,我们应该抱着“无论从哪次活动我们都能学习到什么”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后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孩子中间,这样才不至于只看得到教师的“表现”,被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束缚住自己的眼睛。分享和谈论活动中的乐趣和困难,进一步地形成同事间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从研讨会上获得乐趣和收益,不会再对公开课感到惧怕,甚至会要求开放日常的课堂。

三、迈向“学习共同体”

我觉得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动的一点就是,书中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发展,也关注了教师的发展。这么多年来,学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但我们多么希望在这洪亮的声音中也能听到关注教师的声音,千万别让教师成为教育的“弱势群体”。

所以,佐藤学教授在本书中提出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学校不仅要成为“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而且也要成为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们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成为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的确,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她是全社会的事,学校、教师只有和家长、社区、社会联系起来,教育的天地才会更广阔。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家长的参与面真广,不仅有家长授课,更多的是家长协助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家长不仅参与自己孩子的班级的教学协助,还参与其他班级的教学协助。这样一来,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参与就不仅仅是站在个人的立场,而是真正站在促进学校发展的角度。我们现在也非常强调与家长、社区的联系。记得有一次我邀请了家长来给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工作,重点请几个家长做了准备,他们带了图片、照片等资料,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解,虽然那些家长的教育方法远不及老师,但孩子们却听得非常认真。教育本就应该是多样化的,孩子可以从家长那里学到老师那儿学不到的东西。我们还利用一些传统节日邀请家长一起来和孩子们开展亲子活动,了解民族文化,加深亲子间的情感。我园的课题是“科技小制作”,在实践中,我们利用社区资源,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探索。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资料、准备活动材料,并将幼儿的制作进行展示,请孩子们回家介绍自己如何制作的,其中蕴含着什么秘密。家长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但是我园的家长多是经商的,颇有经济头脑,对孩子教育的关注程度还是不够的,在某些活动中,来园的基本是爷爷奶奶级的人物,爸爸妈妈总以自己“忙”为借口。在新的学期,我会加强和他们的沟通联系,逐步把他们“吸引”到教育教学之中,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迈向“学习共同体”而努力。

“‘勉强’是不断地以结束为标志来划分、区别学校中学习的进程的,而‘学习’却是不断地准备新的开始,如‘没有终结的故事’一样。”

我将以佐藤学先生的这句话为精神动力,不断追求新的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让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一起收获。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精选五

今年暑假我认真阅读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的着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受益匪浅。我被佐藤学先生的那种务实、求真的精神和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所深深地感动;为他们所碰到的与我们共同的实际问题及他们认真、朴实、讲究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所吸引;为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而书中论述关于学习主体性的问题更让我深有感触,大受启发。

一、什么是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先生认为,教育改革应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把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看作是一场革命,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和我国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历史观上,日本的教师正在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但乐观的伊藤学称“这种混乱局面决不是坏的征兆”。真正从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许就要有这种耐心和观察的。在耐心与观察时,伊藤学融入了学校和教师中。他说:“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老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他发现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定的风景,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进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第二实验中学的所有教室也同样和上边一样,每个教室都有不同的风景,都有不同的问题。我们所有教师必须重新审视每天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向改革教室迈出新的一步。

二、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

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

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三、相互工作的同事关系

教师间怎么形成“合作性同事”的关系呢?必须是所有的教师都开放自己的教室,互相观摩教学、互相“批评”时才能构建起来。同时,改变教学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因此,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我们学校组织的研究课、开放日等活动时,我们教研组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想教育改革需要的不是僵化的头脑,而是和同事们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快乐感。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作者多年观察和参与的教学改革的案例,呈现出课程改革中的艰辛和努力。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因此,我想教育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 《静悄悄的革命》是长春出版社于XX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佐藤学。本书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下文的心得体会来一起看看其他人阅读后的感悟。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指尖轻抚书页,静心品读,感受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一、什么是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先生认为,教育改革应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

和创造性的革命。”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把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看作是一场革命,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和我国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历史观上,日本的教师正在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但乐观的伊藤学称“这种混乱局面决不是坏的征兆”。真正从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许就要有这种耐心和观察的。在耐心与观察时,伊藤学融入了学校和教师中。他说:“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老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他发现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定的风景,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进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第二实验中学的所有教室也同样和上边一样,每个教室都有不同的风景,都有不同的问题。我们所有教师必须重新审视每天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向改革教室迈出新的一步。 二、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 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3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3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革命”?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为什么又是静悄悄的?刚拿到这本书时不仅让我产生这样的疑问。是教学的改革?是教师的改革?是课堂的改革?怎么样的改革?这一些列的假设开始埋藏于我的心间,也埋藏于这本神秘的书名后。带着这样的好奇我翻开了第一页。在书的序中写到:现在正在进行的这场教育改革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本书的作者佐藤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简洁的文字解释了这本书名背后的含义,也粗略的对我的疑问作了一些解释。但这样的一个改革过程它又是如何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又如何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更深层次的探究与疑虑使我开始往下翻阅。 作者提到要改革必须深入底线,触及最原始”动力”即教师、学生!作者在书中这样写到:”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教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当我看到这些句子时,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和惭愧几乎同时产生。我禁不住问自己:我该怎样做教师?我做称职了吗? 作者还提到课堂追求的是”用心地相互聆听的教室”而不是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回想起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孩子们热烈的回应,如果大家没有回应便会觉得制定的目标没有完成,便会直接给予提示或者答案,随后加上一句”听明白了吗?”“知道了吗?”以此继续下一环节。久而久之这样的回应造成孩子们不管有没有在聆听,不管是在听还是不在听全然惯性的回答”是”“明白了”“知道了”的局面。这不由的让我开始深思这个问题。 ,这样的做法毫无疑问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和创新的机会。因此要创设一个每个学生都安心发言的环境氛围是多么的重要。在《纲要》语言领域中也这样提到:创设一个幼儿想说愿意说的氛围与意境。让幼儿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现在回想作为教师就必须自始自终保持愿意倾听的态度,学会等待,学会给学生时间,并及时给予回应。以保护幼儿自尊心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合肥师范附小四小胡瑾以往也读过一些教育类书籍,诸如《课堂实录》、《案例分析》、《如何听、评课》等,这些书籍由于和自己的课堂教学相切入,读的时候很轻松。有些技艺、技法甚至可以直接“拿来主义”,在短时间内的确能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但随着见识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发现自己的那些所谓技能越来越来单薄,无法解决教学中的一些本质问题。如“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如何让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如何让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快乐成长”……一切的一切让我困惑不堪,职业生涯陷入瓶颈。 《静悄悄的革命》是我看的第一本有关教育理念的书籍。书是由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先生在2000年5月份完成,十余年后我再读到这本书依然被书中一些高屋建瓴的理念所震撼,书中提到的学校要成立“学习共同体”,教师间要相互开放课堂,开诚布公的研讨,集体教研。这些正是我国十年课改的主旋律,十年课改,我们都得以成长,又一次的被佐藤学先生的远见所折服! 通览全书,第三部分最让我心向往之,曾几何,我梦想着自己的课堂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园地,学生能全员参与,全心投入,收获知识,增长能力,但理想与现实似乎总隔着千山万水。课堂上不管我有多殷勤切切、长袖善舞,总有部分学生目光涣散,无动于衷。书中佐藤学先生也提到这种现象,他认为这样现象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要创设“以学生的认

知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学的课程”,创设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的课程。书中列举一些日本学校所进行综合学习的课程的实践,像“寻找大淀最漂亮的地方”、“了解羊栖菜”“海洋中的生命……”学生们兴趣高昂,连老师都很“愉快”!在这样的主题探索中,学生学习到了“学习”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应该是我们孜孜以求的,需要我们去为之奋斗的,当然也是我们目前难以企及的。但《静悄悄的革命》已悄然为我们点燃了理想之灯,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且行之。 《静悄悄的革命》不是由上而下的变革,而是由内而外的改变。当然我们不可能读完一本书后就立刻茅塞顿开、华丽变身。“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相信只要我们多读书、勤思考、真实践,今日的理想之花定会在明天华然灿放!《静悄悄的革命》如微风拂过,吹起一池涟漪。

教师关于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

2019教师关于《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不断追求新的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一起收获。下面请看查字典范文网为大家提供的《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一起来看看吧。 2019教师关于《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1 正在阅读的《静悄悄的革命》第二章《改变教学》主要说的校内开展教研活动暨我们现在非常重视的校本主题教研。感觉我们学校正在践行的就是佐藤学所倡导变革方式,两相对照,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他谈到学校变化的第一步要从学校内部开始,要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相互开放教室。 之所以有必要在学校改革的第一年,让所有的教师至少上一次公开课,是因为必须把许多陋习,如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避而不谈,却无所顾忌地批判别人的陋习等,一并清除、克服,让所有教师超越自己,构筑起和同为实践者的同事们的团结合作关系,这正是学校改革的前提。 就像佐藤学所说的如果要让所有教师都能在同事面前公开授课,只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是校长的领导能力,早在三年前学校就明确提出每个教师每学期要在教研组内承担一 次公开课的任务,此项要求与教师500分考核挂钩,学校基

本做到了每个教师课堂开放,一年也差不多能完成30次教研活动,但为什么没有佐藤学所说的效果呢?关键在于第二条:要充实的教研活动。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的次数是必须保证的,仅靠两三次的研讨要深入地进行教学方式上的取长补短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十几次的案例研究,才有可能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而且,在研讨教学问题时,比起事前的研讨来,开展事后对教学过程的反省,针对实际的事例进行相互学习更为重要。没有必要在事前花时间,而应该把时间花在事后的充分讨论上。这里所谈到的研讨问题正是我们平时校本教研的表现,改变这种状况的方法就是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分享,以达到教研目的。 接着他谈到的是校内教研的三个原则。 原则一:对应学生的教学。改革第一年校内教研活动的中心目的不是上出精彩的课,而是在建立起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相互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观摩课和校内研讨的中心应该是教师对待每个学生的态度问题。在这次的青年教师共同体活动观察新教师的课堂,我们就采用的是这样的方式,观摩的教师从组织教学的次数、方式、效果;学生注意力分散时间、表现,教师的应对;课堂练习的次数、时间、形式、内容小组合作的次数、形式、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关注课堂中的沉默者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大邹中心小学吕方 热闹有趣的课堂是我们大多数老师喜欢的课堂。一堂课下来,几位学生滔滔不绝、对答如流,讲课的老师也如沐浴春风,洋洋得意,但这样的课堂只是那几位所谓好学生的课堂,总是那些优秀生独霸课堂。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放松自我,认为自已的课堂还是不错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反思自己,自己的课究竟怎样才能算一节好课?是不是学生回答的顺风顺水,课堂就是好的。一节好课的标准我个人觉得应该是这样的:教师关注全体学生,让学生都尽可能的参与进课堂,学生愿意上课,愿意思考,愿意表达。课堂上节奏不要太快,每堂课除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所以热闹的课堂未必就是好课堂。 好课堂是全体学生参与的课堂,课堂上有很多沉默者,一些学生长期以往地一贯喜欢坐冷板凳,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他们就变得沉默了。发现这些课堂上的沉默者并非全是后进生,也有些是平时成绩还不错的学生,他们不愿发言,不愿举手,也从不参与讨论。课堂上他们是冷漠的,但在课后却又换了个人似的,生龙活虎,神采飞扬。 我一直在反思自己,为什么这些同学就不愿在课堂上发言呢?长此以往,是会有诸多弊端的,不会表达自己的观念,不会与人交往,不会写作,没有集体荣誉感,对什么都是冷默的。 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孩子不愿在课堂上发言,也许是因为教师心太急,总是在一个问题抛出后,来不及等待,就急急忙忙让学生起来回答了。有的孩子还来不及思考,就被迫淘汰出局了;也许是因为教师本身提的问题没有意义或过难不适合学生回答;也许是在某一节课上,沉默者同学偶尔举手了,教师被那些爱出风头的学生表现欲所迷惑了,没有注意到沉默者同学。久面久之,他们不愿意发言,在他们心中永远认为教师不会喊到我的;也许是教师过多地给予否定性的回答,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孩子没有信心再来回答了,鉴于以上思考,我们应该适时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要让课堂中的沉默者不再沉默,是我们每位老师应该做的事。

(完整word版)《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内容简介: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因为它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能洞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该书的作者佐藤学先生的大名虽然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但当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的作风让我油然而生了钦佩之情。书中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颇有启示。“跨越国界相互学习”,这是作者和译者的希望,也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 读书体会: 一、倾听比发言更重要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72页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27 页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同学回答。记得我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解放军驻守一个小岛,好象说到他们每天会给岛上的树浇水等等,集体情节记不清了。只记得老师要我们描述解放军叔叔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有好几个同学的

(完整版)《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日本东京大学著名课程专家佐藤学教授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是十年来最受一线教师欢迎的教育著作之一。作为一名新入职的教师更应该拜读此书。捧起此书映入眼帘的是设计简单素淡的书面,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静静读来,收获颇丰。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以日本7000间教室、美国1000间教室的实际研究为基础,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这本书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很契合。当今社会大环境的急剧变化正在引发着日本的教育的“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一、润泽的教室 作为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是啊,“润泽”,是多么让人心生憧憬的词语,我仿佛来到春雨后盎然的草地,仿佛闻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仿佛触摸到了女子滋润丰盈的手背。教室是润泽的,那一定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教室是滋润的,那一定是丰富的,有暖阳,有清风,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鸟语花香。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成长着。我很是赞同,这也是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 二、学会倾听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革命”?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为什么又是静悄悄的?刚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不禁让我产生这样的疑问。在仔细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后,我感觉它像一股清泉从我的心灵流过,如此真切、动情,细细想想,现在我们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不正是这样静悄悄的革命吗,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场面,有的只是润物细无声的日常教学,而这些正是我们在这场革命中所要思考的问题。 文中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作为普通的一线教师,我更多的把我自己定义为这场革命的主体,尽管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书中有如下问题给我了比较大的触动。

第一:一个好的工作习惯 “小林老师决心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的教师,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米油盐并能做出美味佳肴的教师;他决心把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教学转变为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教学”,是的,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一个细致的持续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希望一两次耐心的谈话,几次认真的辅导,就把一个特殊儿童变成我们所希望的好孩子,而忽视了他在过去养成的习惯不是在短短的时间就可以改变的。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常认为好的活动是上给观摩者看的,也只有他们评价好的活动才是好活动,只要认真准备了我们的水平也就上升了,于是在接到开课任务后会精心准备“法国大餐”款待客人,他们走了,法国大餐也不再做在普通的家常教学中,事实上我们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在于平时教学的积累,而不是在单单的一次公开课钻研,听听别人的评价就可以提高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 花园小学陆彩虹《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分别从教室布置、教学改革、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等几个方面来讲述日本的课程改革是超前的,而且是静悄悄的。笔者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教育是一个慢的学科,教育改革急躁冒进是很难成功的。在本书的前面,教室里面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其中一个老师说:“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姿态,看他们是否是持续学习?”这说明新课程里面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已经引起教育评价的注意。一切自主的学习都是理想的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学生学法指导的中心即自主学习能力。 在这本书中提出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形式——手势。在教学效果中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不可能发生的。交流不是突然发出信息而得到应答,而是在发出信息之前就想到了对方的“应对”。多数教师只注意自己的教学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 此书中有两个形象的关于教师的比喻: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在此书中,服装裁剪是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课堂。每个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活动,所以称之为“交响乐团”。 此书中强调的另一个重点是在中小学中的公开课非常重要,因为学校中的教研只有相互之间听课,相互指出缺点,切磋。只有这样每个老师才能共同进步。学校里面的教研才能真正实施,有效进行。我也认为教学行为是一种公共行为,所以开门上课是正常的,推门听课也是每个老师应该接受的。教师上课应该主动让别人听。 综合学习是本书的一个重要论题。综合学习是一种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最大的魅力就是从人活生生的现实出发进行学习。综合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开发。我国以后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 教师常常爱用“大家”来称呼学生,但是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的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所以教师不应该忽略深入学生内心,来教育他们。班级授课的一个缺点就是老师目中无人,悲哀的事是对待不同的学生用一种方法。这样不利于发现拔尖人才。如果想真正教育一个人,前提条件是了解他们。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培养学生的倾听 能力 五月份我读了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静静读来,收获颇丰。 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书中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倾听就是仔细听别人说话,并对其思考分析。倾听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倾听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在课堂中,我经常发现有的孩子表现欲望特别强,去卩不能认真静心地倾听老师的讲解和伙伴的发言,也就是没有倾听的意识。在日常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学生们一边争先恐后高举小手,一边急呼“我来!我来!”当教师请一学生发言时,该生洋洋得意,其余学生则有的无心聆听,有的为自己未有发言机会而连声惋惜、抱怨,还有的迫不及待地轻声与同桌说话,认真倾听该生发言的学生少之又少。当该生发言结束,其余学生要求发言的高潮再

起,再请一生回答,结果他又重复上一位学生的答案。这都是不懂倾听、不会倾听惹的祸。我们的学生不会倾听,不善于倾听,更不乐于倾听。 那么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就显得特别重要。究竟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呢? 1、讲明意义,教给方法 首先要跟学生讲明白,倾听的作用和好处。告诉孩子们能否倾听是学习好坏的分水岭,还要告诉孩子们倾听别人发言是一个人文明与否的标志,要想做一个让大家喜欢的文明人,就要学会倾听。其次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指导孩子倾听时要做到以下三点:(一)你听懂了什么?(二)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三)你产生了什么疑问?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架设“倾听”的桥梁,降低“倾听”的难度,保护好每个学生“倾听”的热情,为孩子的倾听到保驾护航。 二、树立倾听的榜样 “身教胜于言教”,要想让孩子们认真倾听,我们老师一定要学会倾听、带头倾听。这要求我们的老师要时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我们既然要求学生要学会倾听,那我们自身也要专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所以,每当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都要停下所有与此无关的动作,认真专心地倾听他们的发言,并做出相应的回应,让发言的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也让其他学生有学习的榜样,与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 花园小学陆彩虹《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分别从教室布置、教学改革、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等几个方面来讲述日本的课程改革是超前的,而且是静悄悄的。笔者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教育是一个慢的学科,教育改革急躁冒进是很难成功的。在本书的前面,教室里面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其中一个老师说:“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姿态,看他们是否是持续学习?”这说明新课程里面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已经引起教育评价的注意。一切自主的学习都是理想的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学生学法指导的中心即自主学习能力。 在这本书中提出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形式——手势。在教学效果中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不可能发生的。交流不是突然发出信息而得到应答,而是在发出信息之前就想到了对方的“应对”。多数教师只注意自己的教学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 此书中有两个形象的关于教师的比喻: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在此书中,服装裁剪是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课堂。每个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活动,所以称之为“交响乐团”。 此书中强调的另一个重点是在中小学中的公开课非常重要,因为学校中的教研只有相互之间听课,相互指出缺点,切磋。只有这样每个老师才能共同进步。学校里面的教研才能真正实施,有效进行。我也认为教学行为是一种公共行为,所以开门上课是正常的,推门听课也是每个老师应该接受的。教师上课应该主动让别人听。 综合学习是本书的一个重要论题。综合学习是一种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最大的魅力就是从人活生生的现实出发进行学习。综合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开发。我国以后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 教师常常爱用“大家”来称呼学生,但是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的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所以教师不应该忽略深入学生内心,来教育他们。班级授课的一个缺点就是老师目中无人,悲哀的事是对待不同的学生用一种方法。这样不利于发现拔尖人才。如果想真正教育一个人,前提条件是了解他们。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4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4篇)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被佐藤学博士的平易、务实的研究态度所感动,被他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批判所震动,阅读《静悄悄的革命》,给困惑中的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启示。 思考:教师的角色 1、守望者。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教师在课 堂上扮演着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因而,我们的教室要么是寂静、沉闷的,要么听到的只是学生们齐声的高呼“是”、“是”.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个体的 参与。我们常常呼喊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不是一句空话。就拿数学教学来说,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参与,从这种个体的参与中获悉个体差异。长期以来,一直只存在着重认知理解,轻情感体验,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异的发展。对于学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每个个体根据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人生阅历、思想深度等对同一内容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想,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真不应该做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

管理者,应该成为关注每个个体的守望者。我国课程改 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它应该是一个个性的教育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心灵。“守望”即包含 着对每个个体的尊重。 2、倾听者。对于倾听,佐藤学先生对老师的要求是“教 师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孩子,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他指出老师要做到两点: 一是理解孩子言语所表达的意思;二是理解对方话语中渗入却又没有明说的想法。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 关于孩子们的倾听,佐藤学先生指出:告诉孩子们,倾听就要用好自己的耳朵,但并不仅仅指用耳朵,有时候我们还要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和体验。就像一只小鸟在向我们说话,我们听不明白它的叫声,如何去了解它此刻的心情呢?就要用眼睛去“听”。 倾听实际是一切教育的开始。美国的创意教学,有专门的培养学生倾听的训练中心。美国教学研究协会研究发现:传统教育的最大失误之一,就是在孩子还没学会如何听课时,讲课就开始了。倾听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品质。 回想我们的课堂,常常埋怨孩子们不接应,不愿回答。阅读《静悄悄的革命》,似乎让我找到的问题的症结所在,那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近来在我校成了热门书籍。该书作者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先生。这是一本没有大理论大叙事的小书。作者与别的教授不同,他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着教育的真理。佐藤学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年来一直如此,他与校长、老师们一起研讨改革中的问题,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把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因为长期融入其中,才能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真理。他认为,教育改革应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和我国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历史观上,日本的教师正在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但乐观的伊藤学称“这种混乱局面决不是坏的征兆”。真正从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许就要有这种耐心和达观的。在耐心与达观时,伊藤学融入了学校和教师中。他说:“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老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他发现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定的风景,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进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通过解读一些小故事里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来重新审视每天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向改革教室迈出新的一步。真诚倾听,不仅听学生好的思路、好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及时缓解学生心中的不满、困惑、焦虑。佐藤学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天8个小时都在围着学生转,然而交流的机会却很少。尽管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注重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然而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师生之间仍以单向交流为主。学会倾听要求教师面对学生时,从眼神、语言、表情和身体姿态各方面,充满关注和期待,这对学生是无比重要的精神力量。心灵交融的课堂意义就在于,它能点燃学生和教师智慧的火把。在很多情况下,师生之间的误会都是因为没有机会申述或彼此没有认真听而造成的。如果老师在工作中经常听取学生的谈话,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知道自己的不足,更好地了解学生,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误解和摩擦。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 范文一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指尖轻抚书页,静心品读,感受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一、什么是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先生认为,教育改革应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把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看作是一场革命,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和我国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期”,“在

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历史观上,日本的教师正在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但乐观的伊藤学称“这种混乱局面决不是坏的征兆”。真正从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许就要有这种耐心和观察的。在耐心与观察时,伊藤学融入了学校和教师中。他说:“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老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他发现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定的风景,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进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第二实验中学的所有教室也同样和上边一样,每个教室都有不同的风景,都有不同的问题。我们所有教师必须重新审视每天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向改革教室迈出新的一步。 二、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 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朋友推荐我读《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还是问别人借的。拿到这本书时,翻了前言没有看懂,当时很有压力,觉得这本书很有难度,反复看了前言几遍还是一知半解,硬着头皮往下读,可渐渐就被他吸引了,因为里面的很多内容都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这里引用《薛瑞萍读教育专著》中读《静悄悄的革命》感想中的一句话——“毕竟是一衣带水,情景是何等的相似。”是的,佐藤学先生的这本书,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来我向来对含日本二字的一切都有抵触情绪,但细细读来、慢慢品后,我被佐藤学的那种务实、求真的精神和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所深深地感动;为他们所碰到的与我们共同的实际问题及他们认真、朴实、讲求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所吸引;为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好书,在文中欣喜读到佐滕先生的许多精辟之言,对照日常教学,有许多共鸣之处,浅谈自己的体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我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

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对于我来说,最基础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书中的许多理论和案例,直接改变了我许多落后的观念和错误的评价方式。 我想很多爱读书的同行们都读过这本书,我相信他们比我有更深的体会和感悟,也许会受到更高更深的启迪。对于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4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4篇Reading experience of quiet revolution 编订:JinTai College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4篇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读书学习群体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 2、篇章2: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3、篇章3: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4、篇章4: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篇章1:《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好书,在文中欣喜读到佐滕先生的许多精辟之言,对照日常教学,有许多共鸣之处,浅谈自己的体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本文是《静悄悄的革命》的读书心得,欢迎阅读。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 最近我读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乍听 这一书名,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轰轰烈烈、血腥、战争等这些词汇,心想难道是因为庆祝建党90周年,要求多读一些有关 革命历史的书。拿到此书,认真读来,实感惭愧。《静悄悄的革命》是xxx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在考察了日本各地不少不同类型的学校后写下的,主要介绍了日本的学校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引发一场教室里的教和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革命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创造以相互倾听为基础的教室里的交流;是那些力图实现创造性的、合作性的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也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体化的联系载体。此书论述了许多新的观点,更多的是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在积极推进课改的今天阅读本书,真是受益非浅。 对于文章中提到的贴近我们学生教育的观点,联系我的 教育实践,我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关于主体性神话。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3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3篇 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下面是准备的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当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渐在自己的脑海中扎下根的时候,我开始试图将自己的课堂转变为我理想中的开放的、个性的、多彩的课堂,但在许多次的尝试中,我发现:相对低、中年级而言,高年级的课堂气氛显得很沉闷。教室里能自主参与小组讨论交流的同学不到四分之一,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有想法,却不愿交流,另一半同学表现出观望、漠然的态度,那神态让人看不见他想交流的意愿。这样寂静、沉闷的课堂,让我茫然,疑惑…… 我不知老师们是否也在这样的茫然、疑惑中努力地探寻着、摸索着——如何去引领学生的个体参与?如何去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如何去构建一个异彩纷呈的课堂? 打开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看到了,原来诸多的困惑并不是我一人所有。“日本的教师也在边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这一切与我国教育的现实状况是何等的相似!” 读着此书,文中的许多话语引发了我的共鸣,现择取部分话语,与大家共赏之,共析之:他流连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将一切收纳于胸,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并精辟地论述:“静悄悄的革命,即使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

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效果。”读着这些充满睿智与思考、信心与执着的文字,就像喝一杯极品冻顶乌龙茶,甘甜隽永、回味无穷。 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如,本书中对“学”的描述特别的意味犹长。“学”的简体字上的“三点”互不相连,道出现在教育的症结所在,以前的“学”的繁体字的上边,道出了学习应该是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学习过程,这正好话中的新课改下学习方式的伟大转变。 他还在书中谈到: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即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就是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 令我吃惊的是,他居然通过自己的实践,将这种理想在学校的实施变成了现实,并取得丰富的经验。可以说,这是我读到的最有可操作性的教育专著。

教师读书随笔 学习《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读后感

教师读书随笔学习《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读后感 作为一所以阅读为主要特色的书香校园,几年来,学校不仅指导和培养每一个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也积极倡导老师们阅读,从共读《杜郎口旋风》到《窗边的小豆豆》《56号教室的奇迹》再到《克拉克的55条班规》,到每年暑假的“我们一起悦读吧……”自由读书活动,很多老师和同事一起读书,和自己的孩子、班上的孩子一起读书,每周一的教师例会,每周一节的阅读课,都是我们的老师们、我们班级的孩子们共同读书分享的时刻。 这学期学校共读的是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佐藤学是日本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这几年我非常喜欢读他的书,陆续看了他写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等几本书。他是一位真正的“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作为大学教授他走访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同一线教师合作,直面学校改革的挑战。在他的书里鲜有高深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详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一个个真实教学的一线教师,通过案例表达作者的教育理念、观点,真实朴实易懂,表现出作者是一位真真正正热爱教育、热爱研究的教

育学者。 细读这本书,再次被深深吸引。佐藤学总结的关于课堂、关于教学、关于教研等学校变革中存在的问题,均是他走访一所所学校,观了一节节课堂和教研中发现的,这些问题看似远在日本,远在十几年前,但在我读来,好像这些现象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课堂上也还似曾相识,真的感叹教育也是无国界的。读了这本书感触很多,大概总结以下几点: 一、培育相互“倾听”的关系,创造生命润泽的课堂。 1、营造润泽的教室。“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是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有的风景,在“润泽的教室”里,每个人的存在都能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在这样的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那么柔和。营造这样的教室,首先需要我们老师树立这样的意识: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如果这样认识的话,教师就可以从单方面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转变为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追求的不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 2、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是学校课堂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