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专题3 连城二中 罗春旺整理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专题3 连城二中 罗春旺整理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专题3

连城二中罗春旺整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6小题)

1.(2008年上海高考A11题)以下农民运动受基督教影响的是()

A.秦末农民起义

B.明末农民起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答案】C

【点拨】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在起义以前,多次参加科举,但是落榜。后来看到基督教徒梁发的《劝世良言》的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大受启发,后来创立“拜上帝教”。所以选C项。

2.(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18题)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答案】D

【点拨】注意时间是1925年,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属于以“时间”作为基点的选择题类型。1925 年 1 月 11 日至 22 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历史功绩在于:一是提出了中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二是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指出中国革命需要“工人农民及城市中小资产阶级普遍的参加”,三是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还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这次大会党已经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宣传了自己的思想主张;1925年5月的五卅运动,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多次开会研究对策。蔡和森提出:应当把工人的经济斗争转变到民族斗争。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浪潮,以不可遏止的浩大声势迅速席卷全国。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过程中也得到很大发展。这年年初党召开四大时还只有党员 994 人,同年 10 月即增加到三千人,年底更达到一万人。说明共产党快速发展是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所产生的作用。

3.(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16题)右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B

【点拨】此题目抓住关键信息民国八年五月五日即1919年5月5日,此题可以用排除法:A项不符合史实,政论性报刊清末早已有之;C项中1919年执掌中国政权的是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成立要到1927年;D项五四运动中能够表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应该要到6月初上海等地的工人罢工参与运动。从报纸中使用简体字可知B项正确。

4.(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7题)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导致表1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北伐战争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答案】C

【点拨】本题以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作为入题点,考查国民大革命时期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的获取、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难度稍大。解题的关键在于扣住表1 中时间

“1926年6月”、“1927年6月”,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南昌起义在1927年8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1927年月10月,与表中时间不符,故排除A、B项;1927年春,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主要阐明了农民问题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的重要性,并非导致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排除D项;1926年下半年起,随着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北伐大革命的胜利进军,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同时国民革命的中心从珠江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才会呈现出湖南、湖北、江西会员数的大幅度提升,总之,抓住从几个关键信息,一个是时间信息,1926年6月-1927年6月,一个信息是地域信息,湖南、湖北、江西三地的农会会员数的大幅度提升。不难判断选C项。

5.(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8题)图7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C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三大战役的掌握。根据图示反映的东北解放军入关的重要提示,应该先排除辽沈战役,因为根据史实此时的东北解放军入关是为了参加解放平津的战役,所以此题正确的选项是C。

6.(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11题)民主革命时期的标语宣传了党的政策,播撒了革命火种。图4的宣传标语应出现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点拨】根据图片明确党的政策是针对封建势力和反动势力、反动武装等,拥护工人利益,武装工农群众,由播撒革命火种可知是长征,故选土地革命时期。本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依据国片中提供信息,“成立苏维埃政权”等,可以进行判断。

7.(2009年上海高考21题)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

A.采取暴力革命 B.领导工人运动

C.农村包围城市 D.国共两党合作

【答案】C

【点拨】注意题干时间——20世纪上半叶,独特的革命道路是指“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括城市,因此答案选C。

8.(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8题)《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答案】A

【点拨】“八七会议”当纠正的错误,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因此选A.

9.(2009年广东高考10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

A.总统制 B.联邦制 C.君主立宪制 D.责任内阁制

【答案】D

【点拨】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实行的是总统制,为限制袁世凯权利,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孙中山又改为责任内阁制。

10.(2008年上海高考A13题)最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增补共产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的照片费尽周折。假设寻找时发现了下列原始材料,能佐证他出席中共一大的是() A. 1921年10月开往上海的船票

B.1919年签发的苏联护照

C. 1921年7月初和马林在上海的合影

D. 1925年向共产国际汇报五卅运动情况的俄文原稿

【答案】C

【点拨】因为中共一大是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因此最接近当时、当地的原始材料才是最有力的证据。注意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是1921年7月,地点是上海。选C项。

11.(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13题)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 B.②④C.③④D.①④

【答案】D

【点拨】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则成为中国近代史的终点。英

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与鸦片战争有关;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有关。

12.(2009年江苏高考5题)“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答案】A

【点拨】此题考查外国侵略者对中国民主革命的立场。从材料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所持态度为“中立”,再联系“内战双方”,即可判断材料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侵略者采取中立观望的态度,准备坐收渔利。

13.(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6题)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

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A

【点拨】本题以乡村知识分子的日记作为切入点,以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的社会情况(尤其是社会习俗)为载体,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难度稍大。解题的关键在于扣住日记中的关键词“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变乱”、“竞袭洋夷之皮毛”等,这些词语影射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足以表明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B、D;同时材料真实反映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排除C。总之,材料里作者称辛亥革命为“变乱”,又用“竞袭皮毛”表达了对辛亥革命的不认同。故选A项。

14.(2011年海南高考17题)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答案】A

【点拨】判断革命的性质主要看革命的任务,辛亥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A项体现了反封建任务的成果。所以A符合题意。

15.(2010高考安徽文综15题)图3 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答案】A

【点拨】仔细观察图和注释,漫画瓢上有一个“鄂”字,标题《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表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已经顾此失彼。B不能体现顾此失彼,C无法体现材料所体现的形势,武昌起义只是其中一个瓢,无法准确的表达当时的形势。漫画中没有体现革命派力量的强大,排除D.

16.(2009年高考天津文综5题)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答案】C

【点拨】青岛问题即山东问题,力争青岛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反帝性质,曹汝霖和章宗祥是北洋军阀的代表,反对他们两人体现了反封建。而A、B、D信息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

17.(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20题)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A.继续实行减租减息 B.实行土地公有制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D.保留富农土地

【答案】C

【点拨】该题考查对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的再认再现能力,是新增加的考点。《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ABD项与史实不符。

“双减双交”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土地公有制是在新中国建立后,1953年实行农村公社实现的;保留富农土地是1950年进行土改时的政策。故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予以排除。解放战争时期,也就是1947年,中共在解放区推行土改,在中共当时主要矛盾由抗战时期

的“中日民族矛盾”转变为中国人民与美蒋反对派之间的主要矛盾,农村中就体现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因此,为了彻底消灭剥削阶级,中共推行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最终使农民积极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正确答案:A

18.(2008年广东高考8题)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答案】D

【点拨】按照阶级分析法,新旧民主革命的主要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之后中国革命是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来领导,故选D符合题意。

19.(2011年海南高考16题)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答案】B

【点拨】注意“公派”两个字,公派生按正常是应该支持政府的,毕竟是政府出钱给他们出国深造的。这与私人留学是有区别的。除非政府出了问题,才会转向反对的。从1872年到1875年,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回来时,清朝正实行洋务运动,国力相对强盛相比,公派留学生自然拥护国家政权,为国效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1905年前后”,这个时期清廷准备实行立宪,但“皇族内阁”的设立,被证明清廷的革新只是个骗局,使公派生对清廷失望,转向同情、支持革命。故选B。

20.(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9题)1944年11月赫尔利出任美国驻华大使,这时美国驻华使馆在( )

A.西安 B.昆明 C.桂林 D.重庆

【答案】D

【点拨】1937年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成为战时的陪都。因此美国的驻华使馆应该是在重庆。

21.(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4题)①90年前的7月23日,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天。③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④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答案】B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理论。①③是历史史实,②④是历史评价。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①和③属于叙述回忆史实;②和④属于历史评价。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22.(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6题)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了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态度,事实证明只有赢得国家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自由、民主、共和。从题干可以判断A项不符合题意,由时间可以判断D项不对,因为列宁在这之前已经逝世.而五四运动是列强掠夺中国的结果正好与题意相反.辛亥革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欧洲列强所不允许的,正好导致了欧洲列强与落后实力的代表袁世凯的相互勾结。

材料表明中国的革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选项ABD符合,向西方学习的“自由民主共和”等革命目标,排除A项,讲话的人是列宁,1924年逝世,D排除。

23.(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16题)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答案】C

【点拨】注意题中提供的关键信息:“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强调国共内战的爆发有一定因素的限制。A项是在1924年初,会议召开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B项是在1936年底,说明当时国共两党为即将实现的国共第二次合作铺平了道路;C项是在1945年10月,双方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D项是在1949年,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国共合谈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最终国民党政府未在协定上签字。C项正确。

24.(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17题)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

【答案】B

【点拨】注意态度变化的时间,1895年与1900年,从甲午战败到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妥协退让、无能,人们对清政府丧失了信心,对革命党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25.(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18题)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则是A.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

B.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绘农民,不允许土地买卖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

D.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答案】D

【点拨】该题考查对中共土地革命政策内容的理解能力。土地革命中实行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A项没收富农土地是错误的,B项不允许买卖是错误的,C项农民不仅获得土地使用权而且获得土地所有权。

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由此可以看出是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的所有权,故选D。

26.(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9题)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答案】A

【点拨】属于容易题。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关键词是“1945年”、“ 重庆”。抗战胜利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条道路:一是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光明的道路;一是蒋介石继续坚持独裁内战,黑暗的道路。毛泽东去重庆参加谈判,代表了中国“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的心声,即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此题考查考生的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和材料信息提炼的能力,“1945年8月,毛泽东来到重庆”,结合课本知识,可推断出是历史事件“重庆谈判”,得出正确答案A。

27.(2011年高考上海文综29题)如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

A.五四运动的发生

B.红色政权的建立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解放战争的胜利

【答案】B

【点拨】注意关键时间信息“1928年”,1928年,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表现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相继建立、扩大和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直到1934年,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长征途中损失惨重,党员数量才出现了严重下降。所以1928年红色政权的建立后导致了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B项符合题意,选B。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局部抗日战争发生于1931、全面抗日战争发生于1937年,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在1949年,都不符合图片1928年党员数量急剧上升的信息,故排除A、C、D

28.(2008年上海高考28题)“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以上这幅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保路运动

B.五四运动

C.五卅运动

D.一二·九运动

【答案】B

【点拨】联系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五四运动时学生示威游行,高呼“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口号。后来,除了学生罢课外,还出现了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形成了三罢斗争。五四运动最终罢免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释放了被捕学生。选B。

29.(2008年上海高考30题)科学家竺可祯写了60年日记,20世纪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

A.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

B.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C.解放军入北京城

D.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

【答案】B

【点拨】A项沈阳应该是辽沈战役;C项应该是平津战役;D项是渡江战役;选B项。

30.(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5题)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答案】D

【点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1.(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9题)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答案】A

【点拨】解析1:本题考查天平天国运动。解答本题要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去分析,儒家思想在中国2000年的传承中根深蒂固,而西方的上帝在国人心中基本没有什么印象,由此使其政权缺乏理论根基和群众的广泛支持。据此可知A正确。

解析2:本题考查天平天国运动。解答本题要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去分析,儒家思想在中国2000年的传承中根深蒂固,而西方的上帝在国人心中基本没有什么印象,由此使其政权缺乏理论根基和群众的广泛支持。应明确太平天国运动仍属于农民阶级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难以摆脱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材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拜上帝教在运动初期起了动员组织作用,但随着起义规模的扩大,其难以适应建设农民政权的需要,而农民阶级深受孔孟传统思想影响,运动后期洪秀全不得不借助尊孔方式维持政权;B、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是原因。

解析3: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文化政策变化原因。思想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筹,从根本上来说,是为政治服务的。由此联想到,太平天国由反孔到尊孔的变化,也是出于其政权需要。太平天国运动前期以宣传拜上帝教发动群众,矛头直指以孔教(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清政府,但后期则要求学尧舜,遵孔孟。前后变化说明,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32.(2009年海南高考17题)表1 1925年部分省份国民党员构成表

地区党员人数学生工人农人

绥远3200 8% 3% 80%

湖北1877 63.1% 2.3% 8.9%

广东15000 21.2% 20.1% 39.1%

表l表明,1925年的国民党()

A.发展重心由北向南转移B.实行了土地革命政策

C.是多阶层组成的革命联盟D.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答案】C

【点拨】从表格中不难看出,当时的中国国民党在人员组成上吸收了学生和工农力量,成为各革命阶级的革命联盟。

33.(2010高考广东文综16题)“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答案】B

【点拨】题眼:“民众以为清… ‘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考点:辛亥革命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材料中可以看出民众把清室退位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这说明唤醒国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具有历史必要性。

34.(2011年江苏高考6题)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答案】A

【点拨】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仿效美国实行总统制,政体实行三权分立,从而确立民主共和制度。但最后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辛亥革命失败。联系材料分析各选项,B 项辛亥革命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说法错误,中华民国不是联邦制;C项说法与事实不符;D项说法明显错误,担任临时大总统的有孙中山和袁世凯,袁世凯是封建旧势力代表。本题选A项,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建立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是美国政体的复制品。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联邦制、中国也没有超过日本、袁世凯专制独裁,说明B、C、D表述错误。

35.(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15题)1912年,五色旗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的寓意是()A.天下为公,共建民国 B.弘扬传统,共创共和

C.民族团结,实现共和 D.各界联合,维护民国

【答案】C

【点拨】五色旗,旗面为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寓五族共和,实现民族团结之意。

36.(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0题)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序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答案】A

【点拨】解析1:本题考查“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的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的不同。BCD虽然也是影响因素但不占主要地位。

解析2:本题考查“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解答本题时应关注“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分别发生的时代背景,领导力量以及斗争方式等。“公车上书”是1895年康有为等举人联名上书皇帝,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标志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B项是次要原因;C项不是原因;D项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的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的不同。故选A项。

解析3:本题主要考查思想文化对社会运动的影响,考查知识点是“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1895年,维新派康有为等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清政府,提出拒绝《马关条约》;迁都内地;练兵抗战;变法图强。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举人赴京,后世因以“公车”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故史称此举为“公车上书”。这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的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

参与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中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说明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已广泛觉醒,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的不同。A正确。

37.(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15题)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答案】C

【点拨】注意革命党、中华民国与老农之间的联系即可。在辛亥革命之后,老农对革命情况一无所知,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虽说已日渐深入人心,但对农村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38.(2008年广东高考11题)“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B

【点拨】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辛亥革命提倡民主共和,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旗是五色旗。故选B符合题意。

39.(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1题)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图片材料中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因素”、“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可联系到太平天国运动,特别是“破坏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这个信息很重要。太平天国运动反侵略反封建,提出了《资政新篇》,战火发生于广东省。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会造就大量小农经济,产品统交圣库等政策,这些是历史的倒退。

从笔记中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理由中“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可以排除 B,因为义和团运动不排斥清政府;“②提出的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的因素”,排除D,因为北伐战争中没有提出任何的关于近代化的思想主张;阻断了中国近代化理由中“①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可以排除C,因为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和法令,故不是破坏了生产力,而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②提出了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从四个选项中可以排除C、D,而B不符合题意,故A项为正确答案。

40.(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19题)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答案】C

【点拨】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因此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后号召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因此本题答案C。

41.(2011年海南高考18题)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A.陈独秀 B.梁启超 C.章太炎 D.严复

【答案】A

【点拨】扣住题干关键词“思想界”、“出版界”、“学潮”等可知思想领域、学生运动,从而推断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故选A项。

42.(2009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29题)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爱国口号。如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②保卫华北,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③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④还我山东,还我青岛。这些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答案】D

【点拨】①项是在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中喊的口号;②是节选在保卫黄河歌曲,是抗日战争时期军民广为传播的口号;③是在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军民自发掀起抗击日军时喊的口号,是在台湾保卫战时期;④是在五四运动时期;

43.(2010高考安徽文综16题)图4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答案】B

【点拨】从图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从广州出发,进军武昌,南京,上海,可以判定为北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

44.(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15题)下列太平天国的主张,直接体现抗灾意愿的是

选项 A B C D

《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凡分田,照人

口,不论男妇

凡天下田,天下人

同耕,此处不足,

则迁彼处

凡天下田,丰荒

相通,此处荒,

则迁彼丰处

有田同耕,有饭

同食,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

《资政新篇》内容统一政令,依

法治国

听取社会舆论;反

对迷信

兴办保险事业

兴办医院和慈善

机构

【答案】C

【点拨】由题目中所给材料可知C选项的“丰荒相通,此处荒,则迁彼丰处”“兴办保险事业”符合题目意思。ABD中的内容涉及政治制度、土地制度、社会建设等方面。

45.(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3题)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

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答案】B

【点拨】本题围绕当今热点各国的近现代化问题展开设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首先否定C项不符合题意,而D项本身不符合史实,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当时并没有实施。太平天国虽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但是由于当时的特殊环境没有真正实行过,因此A项不对。但是,却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解答该题,首先要搞清中国近代化的含义,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