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均数的概念教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教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教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教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数的意义;

2、理解平均数算法的多样性,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并能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孩子们,我们今天来进行一次口算比赛,比一比一分钟之内哪个同学做对的口算题目最多!

2、出示口算题目,孩子在一分钟之内完成

3、同桌交换批改

4、组织学生汇报自己做对的数量,评出个人前三名。

5、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班**同学的口算最棒,那么8个小组那个小组在本次口算比赛中表现得最优秀呢?这个怎么来评比,谁来出个主意?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一)提出问题,从矛盾冲突中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1、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是比较每个小组做对题目的总数。(8个小组的人数不完全一样)

2、师:大家赞成用这个方法来比较吗?为什么?孩子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3、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4、组织汇报:得出结论,因为每个小组的人数不一样,比较总数不公平。

5、师:哎呀,看来当人数不相等时,用比较总数的方法来决定哪个小组做得最好不公平,难道就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比较每个小组本次比赛的总体水平了吗?

(二)探索问题,从实际生活中初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

1、师:我们可以算出每个小组平均每人做对了多少道题目,也就是求出每个小组的平均数,然后再比较每个小组的平均水平。

2、学生同桌交流用平均数比较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是反应一个小组的平均水平的数

(三)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

1、师:怎么样计算每个小组做对题目的平均数呢?

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求平均数

3、组织汇报,得出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①先求出总数,再用总数除以人数就得到平均数了。②割补法

(四)总结问题,在总结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师:1小组算出来平均每人做对了7道题目,这里的7表示什么?你怎样认识理解7这个数?

2、师:2小组平均每人做对了6道题,是不是说每个人做对的都是6道题呢?不是的话,那么这个6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3、让学生根据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说一说自己对平均数的理解

4、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总结:6是4、7、6、8、5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它反应的是这一组数据的一个平均水平,而不是一个实际的具体的数。

5、师:当人数不相等时,比总数不公平,是谁出现在我们的课堂?(平均数)为此,你们想对平均数说点什么?

(五)延伸问题,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1、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谁能来说说都在哪儿见过?生自由发言

2、师:学习了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让我们继续研究

①引导理解并完书上43页例2

②月平均用水量问题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书上44页周平均气温问题

2、书上45页月平均销售量问题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设计的概念和作用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通常也称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这门学科的发展综合了多种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成果,参与教学系统设计研究与实践的人员由于其背景的不同,他们往往会从不同的视野来界定和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因此人们在教学设计的定义上尚未取得完全的统一。 加涅认为:“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加涅,1992) 肯普提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肯普,1994) 史密斯等的观点:“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史密斯、雷根,1999) 梅瑞尔在其新近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将教学设计界定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science-based technology)。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梅瑞尔,1996) 帕顿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提出:“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帕顿,1989)乌美娜等认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994) 何克抗等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何克抗,2001) 上述几种定义反映了人们对教学系统设计内涵理解的不同角度以及各自的

高中必修第一册《1.1 集合的概念》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集合的概念》教案 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是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此外,集合理论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感受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对待不同问题,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预习,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请分析以下几个实例: 1.正整数1,2,3, ; 2.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3.2018足球世界杯参赛队伍;

4.《水浒》中梁山108好汉; 5.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二)研探新知 1.集合的有关概念 (1)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简称为集). 思考:上述5个实例能否构成集合?如果是集合,那么它的元素分别是什么? 练习1:下列指定的对象,是否能构成一个集合? ①很小的数②不超过30的非负实数③直角坐标平面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的点④π的近似值⑤高一年级优秀的学生⑥所有无理数⑦大于2的整数 ⑧正三角形全体 (2)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a)确定性:设A一个给定的集合,对于一个具体对象a,则a或者是集合A的元素,或者不是集合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b)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c)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关系的,即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一样,我们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跟顺序无关. (3)思考1: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答案:(a)把3-11内的每一个偶数作为元数,这些偶数全体就构成一个集合.(b)不能组成集合,因为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a)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b)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 例如:A表示方程x2=1 的解.2?A,1∈A (5)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英语教案(全)

Lesson 1 Excuse me! 对不起! Lesson 2 Is this your…这是你的……吗?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主系表结构的陈述、一般疑问式 2.初步掌握询问“是否”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主系表结构 2.一般疑问句 3.代词小引 三、教学难点 1.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区分运用 2.主系表结构及其一般疑问句 四、教学标准 1.识别并简单运用主系表结构 2.掌握一般疑问句及肯定回答 五、教学内容 1.语法点: 1)代词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 2)Be 动词 3)一般疑问句 4)主系表结构this为主语,名词做表语 5)一般疑问句以及它的肯定回答

2.语言点: 1)打扰他人 2)表达谢意 3.语音:初步知识,字母、音标介绍六、扩展练习 1.打扰他人的表达 2.表达谢意

Lesson 3 Sorry, sir. 对不起,先生。Lesson 4 Is this your…这是你的……吗?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并运用主系表结构的陈述、一般疑问式 2.掌握询问“是否”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主系表结构 2.一般疑问句 3.代词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三、教学难点 1.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区分运用 2.主系表结构及其一般疑问句 四、教学标准 1.识别并简单运用主系表结构 2.掌握一般疑问句及否定回答 五、教学内容 1.语法点: 1)否定陈述句 2)Be动词的否定形式 3)代词的功能 4)一般疑问句及否回答 5)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2.语言点:

1)询问“是否” 2)表达歉意 3.语音:字母、音标介绍 六、扩展练习 1.询问“是否” 2.向别人道歉

《集合的概念》教案

集合的概念》教案 公共教研室汪金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1)了解集合的含义与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2)熟记常用数集符号 (3)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 2. 能力目标:(1)能归纳整理本次课所学的知识 (2)能在实例中运用集合概念的相关知识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人文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集合的表示方法的恰当选择. 三、教法与学法教法:生活实例与数学实例相结合,师生互动与课堂讲解相辅助学 法:自主探究、观察发现、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 在初中学习中,我们接触过哪些集合?请举例说明. 2. 根据你对集合的理解,能在生活中举出几个集合的实例吗?二)研探新知,建构 概念 1. 集合的含义 思考1:(1)所有的等边三角形; (2)1至10以内的所有质数; (3)学校图书馆的藏书; (4)某班的全体同学. 上述四个例子能否组成集合?并说出集合由什么组成. 板书:一般地,我们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象组成一个整体,称为集合,研究的称为元素。通常用大写字母A, B, C,,表示集合,用小写英文字母a, b, c,, 表示集合中的元素?思考2:任意一组对象是否都能组成一个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征?

(1)某班个子高的同学能否构成一个集合?由此说明什么? 学生:不能?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确定性) (2)在一个给定的集合中能否有相同的元素?由此说明什么? 学生:不能?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互异性) (3)某班的全体同学组成一个集合,调整座位后这个集合有没有变化?由此说明什么? 学生:没变化?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无序性) 探究练习: (1)由1, 3组成的集合与由3, 1组成的集合是同一个集合吗? (2)当x是大于-2小于2的整数时,如果x2和|x|分别构成集合A,B,说出A,B所有元素是否在这两个集合中? 思考3:(1)设集合A表示“1?10以内的所有质数”,那么3, 4, 5, 6这四个元素哪些在集合A中?哪些不在集合A中? (2) 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A,那么某元素a与集合A有哪几种可能关系? (3) 如果元素a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们如何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 (4) 如果元素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们如何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 思考4:( 1)所有的自然数,正整数,整数,有理数,实数能否分别构成集合? (2)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等一些常用数集,分别用什么符号表示? 练习题: 用符号€或「一填空: (1)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贝U 中国____ A美国 _____ A, 印度____ A 英国 ____ A; (2) 3.14 ___ N, n _____ Q 2. 集合的表示: A. 列举法 思考5:考察下列集合: (1)小于4 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专题讲座 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俞京宁(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个现象:当解决数学某一问题遇到困难时,如果追根求源,就会发现,往往是由于他们在某一个或某一些概念处产生问题,而导致思维受阻。许多事实例证了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是牢固掌握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基于此,我们就要对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行分析,并且希望找到合理的概念教学的模式,以使教师的教课与学生的数学学习轻松而有成效。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就是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是人们通过实践,从数学所研究的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其本质属性概括而形成的。它是进行数学推理、判断的依据,是建立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基础,也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 可见,数学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是数学基本技能的形成与提高的必要条件,也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为什么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总是停留在表层,往往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地概念教学,以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概念?这是每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二、目前概念教学的现状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发展性、生成性等特点,它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认知的思维水平的限制性,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对一些抽象的、不常接触的概念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概念的发生与形成过程中,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相关概念的网络,以达到掌握并灵活运用的程度。对于概念教学这个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加强了对概念教学的重视程度。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只是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而行动上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案例 1 :前不久听一位教师关于“平方根”的概念教学课,上课开始,教师呈现一组面积不同的正方形,要求学生求边长x 。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必要地数学学习,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体会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体会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运算,处理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是新课标高中数学A版必修①中第二章对数函数容的第一课时,也就是对数函数的入门。在本模块中,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容,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必修一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本数学教材,高中开始阶段,学生还不太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有依赖性,且学习的信心不足,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通过对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所以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等价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三、设计思路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本节课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从中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在教学重难点上,我步步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堂练习、探究活动,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加深理解,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 结合高一数学组承担的课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反思及有效教学研究》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2.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理解

教学设计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李宁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710061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 【教材分析】 1.知识内容与结构分析 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在高中数学中,集合的初步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集合论以及它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课本从学生熟悉的集合(自然数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等)出发,结合实例给出了元素、集合的含义,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2.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合适的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 由于本节新概念、新符号较多,虽然内容较为浅显,但不应讲得过快,应在讲解概念的同时,让学生多阅读课本,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理解概念并熟悉新符号的使用.通过问题探究、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我总结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学习过一些点的集合或轨迹,如:平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圆);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对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有一定的帮助,只不过现在我们要把这个“集合”推广,它不仅仅是点的集合或图形的集合,而是“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这种语言,不仅有助于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还可以用来刻画和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学习集合,可以发展同学们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掌握集合的常用表示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合适的语言(如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提高语言转换和抽象概括能力,树立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内容的意识. 3.情态与价值 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能够解决相关问题,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表示集合.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课件 【教学思路】 通过实例以及学生熟悉的数集,引入集合的概念,进而给出集合的表示方法,学生通过自我体会、自主学习、自我总结达到掌握本节课内容的目的.教学过程按照“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归纳总结——获得新知——自我检测”环节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最开始接触到的有理数的分类大家应该还很熟悉.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当时我们常见的很简单的题目: 问题1:将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图形中: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Ⅰ必修本(A版)》第一章 概述: 《函数的概念》的教学需要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是一节函数的概念课.如何上好一节概念课,概念不是由老师讲出,而是让学生去发现,并归纳概括出概念呢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熟练的去应用概念解决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从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函数的概念是人教版数学必修①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它不仅对前面学习的集合作了巩固和发展,而且是学好后继知识的基础和工具.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函数的概念和函数的三个要素,学习了本小节后,为以后学习其他类型的函数打下扎实的基础。由于函数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并且它在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其他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函数概念是中学数学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 2.学情分析 在学生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之前,学生已经会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且比较习惯的用解析式表示函数,但这是对函数很不全面

的认识。由于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思维不成熟、不严密,故而整个教学环节总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我将教学目标分成三部分进行说明: 知识与技能: 1、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出发,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理解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 3、理解函数符号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在丰富的实例中,通过关键词的强调和引导,使学生发现、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再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采用从实例中抽象概括出函数概念的方法,不仅为学生理解函数打下感性基础,而且注重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启发学生运用函数模型表述、思考、解决现实世界中蕴涵的规律,逐渐形成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学会数学表达和交流,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函数的概念及y=f(x)的理解与深化。 【教学难点】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符号f(x)的理解。 【教学关键】在集合与对应的基础上理解函数的概念。

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

集合的概念及相关运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知识来源:集合的概念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必修一中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的第一小节; 2. 知识背景:作为现代数学基础的的集合论,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中一些冗长的文字语言.高中数学课程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作为一种数学简单符号来探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阶段性的要求,学生将领悟集合的抽象性及其具体性,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去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逐渐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3.知识外延:集合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于接下来函数的学习至关重要,高中函数的概念将建立在集合间关系的基础上的。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心理特征分析:集合为高一上学期开学后的第一次授课知识,是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知识,存在部分同学还沉浸在暑假的懒散中,从而增加了授课的难度。再者,与初中直观、具体、易懂的数学知识相比,集合尤其是无限集合就显得抽象、不易理解,这会给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对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因此本节授课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 2.学生知识结构分析: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能够顺利进入高中知识的学习,基本功还是较扎实的,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对集合概念的知识接纳和理解打下了良好的

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能从集合间的运算分析出集合的基本关系,同时对于分类讨论问题,能区分取交还是取并. 2.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选择恰当的集合表示方法,理解集合有限和无限的特征,理清“元素和集合关系”和“集合与集合关系”符号的区别,不混淆。 3.学会正确使用集合补集思想,即为“正难则反”的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知识梳理,了解自己学习的不足,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把学习的内容网络化、系统化.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领悟知识的横、纵向联系,体会集合的本质. 3. 学生通过集合概念的学习,应掌握分类讨论思想、化简思想以及补集思想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认识到材料整理的必要性,从而形成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

新概念第一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TEFL New Concept English 1 Well, today ’s story is about a handba啊g.,今天我们来讲一★Pardon?

my 不能单独使用,后面一定要接名词。 mine 后一定不能再接名词。 She\he\it is Lesson 2 Is this your ??

★house There are four people in my family. 在我家里有四口人。 home 抽象的家的概念 说有个人啊,初学英语,半 sorry 呢?他到底做错了什么事呢?

地点副词:(在英语中,时间副词、地点副词的前面不能加介词) one,two ,three,four,five,sir,seven,eight,nine,ten What can I do for you, sir? 某些祈使动词可以后跟and 和另一个祈使动词,而不是后跟带to 的动词不定式结构。Come and see this goldfish. Wait and see. 等着瞧吧。 My ticket is here. 我的票在这。

Lesson 4 Is this your?? 1、代词:he/she/it 的用法。 2、句型:This is.... 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4、提出问题:Is Chang-woo Chinese? 看一遍视频,解答问题。 5、精讲课文,板书和笔记。 ’m not sure. So, let Ah, there are six. pictures. 让我们打开书,来数数到底有几个学生。 ★German 德国的,德国人 Germany 德国(国家) He is very nice to his neighbours.

对数的概念教案

对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 (1)、理解对数的定义,了解对数式中各字母的取值范围及名称; (2)、理解指数与对数之间的互逆关系,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能够利用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关系完成简单的运算。 2、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指数与对数之间的互化关系,蕴含着数学中相互转化的思想,同时学生体会到类比学习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3、通过对数的学习,能利用相互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他们利用数学思想分析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对数概念的正确理解; #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1、对数式,指数式中各字母含义的区别理解; 2、应用指数与对数的相互转化求值。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若3+2=5,则3=5-2;

若3×2=6,则3=6÷2; 若23=8,则3=。 思考:能否用2和8的来表示3 [ 二、学生活动: 活动1:引导学生观察在上面的几个式子中,都是求3,第一个3根据的加法逆运算用减法求出,第二个3用乘法的逆运算除法求出,那么第三个3能不能用指数式的逆运算求出来呢指数式的逆运算又 是什么呢显然我们以前没有学过,所以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数学运算——对数运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构建数学: 1、对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a(a>0,a≠1)的b的次幂等于N,即a b=N,那么就称b是以a为底的对数,记作, =其中a叫做对 N log b a 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注意:(1)a>0,a≠1, (2)a b=N?, = N log b a (3)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活动2:讨论并写出a,b,N在指数式和对数式中各自的名称两种运算的关系就如同加减法和乘除运算一样,当数字的位置变发生了变化,其含义和名称也随之改变。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41445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中等职业教育数学(基础模块)第一册第四章对数函数内容的第一课时,也就是对数函数的入门。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主动性不够,学习有依赖性,且学习的信心不足,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通过对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故应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的学习方法。 三、设计思想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本节课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从中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在教学重难点上,我步步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堂练习、探究活动,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加深理解,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理解对数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并形成技能。 2、通过事例使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通过师生观察分析得出对数的概念及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通过学生分组探究进行活动,掌握对数的重要性质。通过做练习,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严谨的思维品质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对数的概念;(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难点:(1)对数概念的理解;(2)对数性质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设计

新概念1教案完整版

Lesson 1 Excuse me! 教学重点 1、辨析:Excuse me.和I’m sorry.的用法区别。 2、代词: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总表、主格和宾格的区别、四个指示代词、代词与be动词的使用搭配及其缩写形式。 3、语气:陈述句变一般疑问句,及其肯定回答。 4、句型:-Is this your…? -Yes, it is. 教学步骤 1、引入话题。 2、让学生描述图片,中英结合。 3、听一遍音频,掌握大意。 4、生词解读,纠正发音(详见课本)。 5、提出问题:Whose handbag is it? 看一遍视频,解答问题。 6、精讲课文,板书和笔记。 7、再听一遍音频,逐句跟读。 8、总结本课重点,让学生标注。 9、布置作业:练习册,背课文和单词。 引入话题: Ok, I have a question. 我有一个问题,看看谁能回答上来。有谁注意到我刚进门的时候说的第一句话了么?What is it? 哪句话?No one? 没有人注意么?啊,我说的第一句话是:Excuse me, may I have your attention, please? Let’s hav e our class. 对不起,请大家注意,我们要上课了。这里的第一句话:Excuse me就是我们新概念英语第一课的标题,那么我们今天要讲的这则小故事到底是什么呢?Well, today’s story is about a handbag. 啊,今天我们来讲一个关于手提包的故事。Ok, now, please 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one. 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页。Look at here, there are many pictures, right? 啊,这里有许多图片。So, how many pictures are there, who can tell me? 谁能告诉我有几幅图?Yes, very good, seven pictures. So, who can describe the pictures for us? 谁能给我们描述一下这些图片呢?What can you see in these pictures? 从这些图片中你能看到什么?Guess what happened? 猜猜究竟发生了什么?Ok, now, close your books and listen to the audio. 好,下面请大家合上课本,只听录音。Try to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of the story. 试试你能不能听得懂,看看刚才我们猜的故事到底对不对,Ok?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Excuse me. 1、引起对方注意时 2、常用于与陌生人搭话,打断别人的说话或从别人身边挤过,或在某个聚会中突然中途要离开一会儿时。在课文中,男士为了吸引女士的注意而用了这个表示客套的短语。 ★Pardon?

教学设计概念、定义及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概念、定义及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概念、定义及理论基础教学设计概念、定义及理论基础 一、的概念和定义 1.教学设计的定义 国内学者的界定: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 归纳以上的观点,对教学设计的一般定义描述为:以学习论、教学论、教育传播学、信息技术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采用系统方法,分析学习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和任务体系,整合教学策略和制定解决方案,开展评价活动和试行解决方案、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工作和方案的有序过程。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2. 教学设计的特点 1.系统教学设计以系统理论与方法作为其方法论基础 系统教学设计的最根本特征是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系统

理论把事物看成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它要求人们着眼于整体,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选择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例如相对于一堂课来说,不仅要考虑这堂课中的各个要素,把它本身作为整体来看待,同时,还要考虑这堂课与本单元教学甚至本课程教学的关系。所以,教学系统作为一种“人为系统”,其本身是分层次的,而且由于参照点不同,系统的构成也是灵活多变的。当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时,系统教学设计主要是从“输入(建立目标)—过程(导向目标)—输出(评价目标)”这一视角来看待其整体优化问题的。系统教学设计有利于保证真正从行动上落实教学系统的整体观念,克服以往的局部改革对旧教学机制触动不大的缺陷。 2.系统教学设计更加完整合理地看待学习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系统教学设计致力于设计、开发、利用及评价恰当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因而,“为学习设计教学”这一当代杰出教学设计理论家罗伯特·M·加涅提出的,正是人们长期以来对学与教关系加深认识的总结。系统教学设计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认知结构或业绩行为发生的持久变化,这一变化既体现为过程又反映在结果上。“学习过程”遵循着一系列复杂的身心内部加工,诸如产生警觉、知觉选择、复诵强化、编码组织、提取回忆、执行监控、建立期望等;“学习结果”则是身心状态的积极转变,例如认知完善、情感陶冶、态度转变、动作精致、交往和谐等;两者共同构成了学习的内部条件。教学不仅仅体现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活动(劳动)性质,更重要的

高一数学《集合概念》教案

高一数学《集合概念》教案Teaching plan of set concept for senior one mathematics

高一数学《集合概念》教案 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 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 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 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 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 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 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

§1.1集合的概念 一、教学目标: ① 掌握集合的概念,初步理解集合三要素,了解常用数集的符号 ② 会使用∈?、判断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③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重点:集合的概念 难点:常用数集的范围,含义,符号。 三、知识点精讲: ① 集合的概念。 集合是一个不加定义的概念。 指 特定对象的全体。 ② 元素三要素:i ) 确定性:对于集合A 和某一对象a ,要么a A ∈要么a A ?。 ii ) 互异性:集合中相同的元素只能算是一个。 iii )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不排序的。――元素的“平等地位” 区分:{1,2}与{2,1}以及{(1,2)}与{(2,1)}的关系。 ③ 对于集合的理解,一定要把集合和它的元素(哪怕是元素的全体)严格的区分开来。档我们把一些对象看成集合时,就把它们看成了整体。 ④符号∈?、的用法。 符号∈?、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不能用来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这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有体现。 四、相关知识渗透:点坐标、列举法、文恩图。 五、教学过程: ① 本章展望: ????????????????????????????????????????? 元素、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文氏图法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 性质描述法有限集集合的分类无限集 集合子集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真子集相等交集集合的运算并集补集 一、引言:(实例)用到过的“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

如:2x-1>3?x>2所有大于2的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如:几何中,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如:自然数的集合 0,1,2,3,…… 如:高一(5)全体同学组成的集合。 结论: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指出:“集合”如点、直线、平面一样是不定义概念。 二、集合的表示: {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 ,B={1,2,3,4,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2.正整数集N*或 N+ 3.整数集 Z 4.有理数集Q 5.实数集R 集合的三要素: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例子略) 三、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A 记作a∈A ,相反,a不属于集A 记作 a?A (或a∈A) ⑤应用、小组讨论、及时反馈。 、。 ⑥小结:集合三要素、常用数集、∈? ⑦作业: ⑧板书设计: 配套课件:

最新新概念第一册第7课教案

Lesson 7 Are you a teacher? [词汇] 1.I pron. 我 (I做主语【我】,只能够大写,小写没有意义) 2.am v. be动词现在时的第一人称单数 (am是与I搭配使用的be动词) e.g. I am a girl/boy. I am ten. 3.are v. be动词现在时复数 (are是与you搭配使用的be动词) e.g. You are French. https://www.doczj.com/doc/de9435184.html, n. 名字 e.g.My name is Sunny. Her name is Sophie. His name is Tom. I don’t know their names. 5.what adj.&pron. 什么 e.g What's your name? 你叫什么名字? My name is Lucy? What's her name? 她叫什么名字? Her name is… What's his name?他叫什么名字? His name is… What make is it? 它是什么牌子? What color is it? 它是什么颜色的? 6.nationality n. 国籍 national adj. 国家的,民族的 (nation n. 国家,富有人文色彩的,national+ity这个名词后缀,表示国家的另一个名词形式,国籍。) e.g What nationality are you? I am Chinese.

What nationality is she? What nationality is he? He/She is Italian. country n. 国家How many countries are there in the world? land n. 国家,多用于文学作品 state n. 国家,表示政治的概念 homeland, motherland 祖国 7.job n. 工作 e.g What's your job? I am a doctor. What's his job? He is an engineer. work n. 工作,广义的概念 task n. 工作,任务 job n. 工作,有报酬的工作,既可以是体力的,也可以是脑力的 8.keyboard n. 电脑键盘 (key :钢琴,打字机等的键+board木板;板) 9.operator n. 操作人员 e.g. operate操作机器+or/er(行为者)=操作人员 invite发明+or=inventor(发明者) I am a keyboard operator. 10.engineer n. 工程师 e.g. engine发动机,引擎+er(行为者)=工程师 [课文] A:I am a new students. (I am,He is,She is,They are 简单的陈述句表明身份,职业) My name's Robert. B:Nice to meet you. (当别人向你主动介绍自己后,可以说“很高兴认识你“,表示友好)My name's Sophie. A:Are you French? 你是法国人吗? (这是询问国籍的固定说法,e.g.Is she/he Japanese?)

向量的概念--教学设计

8.1 向量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理解向量的概念,并能用两种方法表示向量; ○2明确向量的长度(模)、零向量、单位向量的概念; ○3掌握平行向量、共线向量和相等向量的概念,能根据图形判定向量是否平行(共线)、相等.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学会用类比和分类讨论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向量概念的引入,会表示向量. 2.理解并掌握向量、零向量、单位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 1. “数”与“形”的结合思想 2. 平行(共线)向量和相等向量区别和联系. 【教学设计】 从“拔河比赛中作用力的大小及方向”“猫追老鼠”等实际问题引入概念.这样的导入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向量不同于数量,数量是只有大小的量,而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教材中用有向线段来直观的表示向量,有向线段的长度叫做向量的模,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数量可以比较大小,而向量不能比较大小,记号“a>b”没有意义,而“︱a︱>︱b︱”才是有意义的. 课堂教学安排

授新课 例题解 思考:0与0的含义与书写区别. 单位向量:长度等于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 向量. 思考:单位向量是否一定相等? 单位向量的大小是否一定相等? (三)、(重难点)向量之间的关系(方向) 4、平行向量定义: ①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平行向量,记作 a//b。 ②我们规定0与任一向量平行 5共线向量与平行向量关系: 平行向量就是共线向量,这是因为任一组平行向量都 可移到同一直线上. 这样的设计使得学 生养成自学以及总 结的能力 概念的讲解 通过借助多媒体课 件的演示,讲解平行 向量、相等向量、共 线向量的概念 例1的设置考察了 学生对平行向量和 共线向量的理解 a r r r 记//b ://c 做 r r r 共向量 a,b,c为线 a r r r //b//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