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复习案(教师版)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复习案(教师版)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复习案(教师版)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复习案(教师版)

《游褒禅山记》复习案(教师版)

编写:王玉琴课型:复习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复习目标】

1.熟练背诵,准确默写全文。

2.复习掌握课文的重要字词、虚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3.通过拓展训练来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4.正确认识和评价作者的思想。

【复习重、难点】

1、复习掌握课文的重要字词、虚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通过文言文段阅读练习来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复习方法】诵读法、练习法

【复习课时】1课时

【复习过程】

一、回顾课文,背诵《游褒禅山记》第三自然段

二、课堂练习

(一)文言知识巩固

文言实词

1.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2.翻译古今异义词

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不寻常的

③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到了,到达

3.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从一侧,从旁边)

②名词做动词

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

名之曰褒禅(命名,称呼)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明白)

③动词作名词

而其见愈奇(见到的景象)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流传的文字)

④形容词作名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

⑤形容词作动词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头)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情享受)

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弄错,使……错)

4.一词多义

①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有穴窈然(……的样子)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②观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不在也(观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③得此余之所得也(得到的)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

二、文言句式

1.固定句式

①其孰能讥之乎?(其……乎:难道……吗)

②何可胜道也哉!(何……哉:哪里……呢!)

2.状语后置句:

2.指出下列句子句式: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状后)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状后)

③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省略句)

④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略句)

⑤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

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尚足以明也明:明亮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

D.何可胜道也哉胜:尽

1.【解析】A明:照明。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险以远,则至者少

C.有怠而欲出者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D. 而人之所罕至焉然力足以至焉

2.【解析】D A.无义/他们B.修饰/并列 C.顺承/而且,递进 D.那里

3.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遂与之俱出

D.此余之所得也

3.【解析】C A、B、D项均为判断句,C项为省略句。

4.根据文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褒禅山记》以小见大,借游山说明治学的道理:一是反对半途而废,提倡深入探索,二是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主张探本索源,深思慎取。B.作者在材料的选择上,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是为了配合说理的需要,这种安排颇具匠心。

C.作者揭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

D.全文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来过渡,将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前后衔接自然。4.【解析】D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节选部分第一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二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5.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译文:(1)而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译文:(2)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三)课外提升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刘备入益州

法正至荆州,阴献策于刘备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响应于内;以取益州,犹反掌也。”备疑未决。庞统言于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孙车骑,北有曹操,难以得志。今益州户口百万,土沃财富,诚得以为资,大业可成也!”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奈何?”统曰:“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以为然。乃留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以赵云领留营司马,备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

孙权闻备西上,遣舟船迎妹;而夫人欲将备子禅还吴,张飞、赵云勒兵截江,

乃得禅还。

刘璋敕在所供奉备,备入境如归,前后赠遗以巨亿计。备至巴郡,巴郡太守严颜拊心叹曰:“此听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者也。”备自江州北由垫江水诣涪。璋率步骑三万余人,车乘帐幔,精光耀日,往会之。张松令法正白备,便于会袭璋。备曰:“此事不可仓卒!”庞统曰:“今因会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备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推备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备亦推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所将吏士,更相之适,欢饮百余日。璋增备兵,厚加资给,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备并军三万余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璋还成都,备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六十六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B.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C.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D.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1.选B[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股肱本指大腿和胳膊,喻为辅助得力的帮手,辅佐帝王的重臣,此指主要官员。

B.孙车骑指官职为车骑将军的孙权,车骑将军是皇帝册封的位次仅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的高级军官。

C.行大司马指担任大司马,领司隶校尉指监管指挥司隶校尉。

D.益州牧指益州的最高官员,总理益州的治安、民政、军事的最高长官。2.选C[“行”是兼代,以另一身份来行使不属于他的职权,通常是大官兼管小官之事。“领”是兼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叙述了法正、庞统都劝说刘备把握时机,杀死刘璋,攻取益州,以图大业。尽管刘备不赞同,但还是听信了庞统的主张,率兵进入益州。B.选文第二段写张飞、赵云与孙权争夺刘备的儿子刘禅,表现了张飞、赵云对刘备的忠诚。

C.选文两次写到了刘备与庞统的对话,两人的意见不一致,第一次刘备采纳了庞统的建议,但第二次却拒绝了庞统,说明刘备还是有主见的。

D.选文在叙述事件发展的过程中,突出了刘备宽厚仁慈,尚德崇义,讲究诚信为人的处世态度,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借鉴。

3.选A[都劝说刘备“杀死刘璋”错,是劝他乘机占领益州,后文庞统说,事定之后赐给刘璋广大的封地,也可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奈何?

译文:(我)总与曹操相反,事情才能成功。如果现在因为贪图小利而对天下失去信义,怎么办呢?

(2)璋还成都,备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译文刘璋回到成都,刘备向北进发,到达葭萌,没有立即进攻张鲁,先广施恩德,来收买民心。

(四)名句默写: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附全文翻译:

法正到荆州后,暗中向刘备献计说:“以将军的英明才干,正应利用刘璋的懦弱无能;张松是益州的主要官员,在内响应;这样来攻取益州,易如反掌。”刘备迟疑不决。庞统对刘备说:“荆州荒凉残破,人才已尽,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得志。如今,益州的户口有一百万,土地肥沃,财产丰富,如果真得到益州作为资本,可成大业!”刘备说:“现在,与我势同水火的,只有曹操。曹操严厉,我则宽厚,曹操凶暴,我则仁慈;曹操诡诈,我则忠信;总与曹操相反,事情才能成功。如果现在因为贪图小利而对天下失去信义,怎么办?”庞统说:“天下大乱之时,本不是靠一种方法就能平定的。而且兼并弱小,进攻愚昧,用不合礼义的方法取得,再用合乎礼义的方法加以治理,这些行为都是古人所崇尚的。如果在事定之后,赐给刘璋面积广大的封地,对信义有什么违背!今天咱们不去夺取,终究会落入别人手中。”刘备同意他的看法。于是,留下诸葛亮、关羽等守卫荆州,任命赵云兼任留营司马,刘备亲自率领几万名步兵进入益州。孙权听到刘备西入益州的消息,派船来接妹妹;孙夫人打算带刘备的儿子刘禅返回吴郡娘家,张飞、赵云部署军队在长江拦截孙权的船队,才把刘禅带回荆州。刘璋命令沿途各郡、县为刘备提供所需物资,刘备进入益州境内,好像回到家中,刘璋前后赠送各种物资数以亿计。刘备到达巴郡,巴郡太守严颜扶胸叹息说:“这正是应验了‘独自坐在深山中,放出老虎来自卫’的谚语。”刘备自江州向北经

垫江水到达涪县。刘璋率领步、骑兵三万余人,车辆悬挂着帐帷,耀眼生辉,与阳光互映,到涪县来会见刘备。张松让法正向刘备建议,就在会面时袭击刘璋。刘备说:“这件事不可仓猝!”庞统说:“现在,乘会面时捉住刘璋,则将军不必动用武力,就可坐得一州。”刘备说:“刚刚进入别人的地盘,恩德与信义尚未表现出来,不能这样做。”刘璋推举刘备代理大司马,兼任司隶校尉;刘备也推举刘璋代理镇西大将军,兼任益州牧。两人部下的官兵,也相互交往,在一起欢宴一百余日。刘璋给刘备增兵,拨给大量军用物资,让他去进攻张鲁,又命刘备指挥驻在白水的益州部队。加上刘璋拨来的部队,刘备部下已有三万余人,车辆、甲胄、器械及粮草钱财等都很充足。刘璋回到成都,刘备向北进发,到达葭萌,没有立即进攻张鲁,先广施恩德,收买人心。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 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基数词。)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底,达到,动词。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③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今义:特别,副词。)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治学的人、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道 ①有碑仆道(道路,名词) ②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 2.名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 3.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 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前一个“其”,结构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 ⑧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 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 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4.以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5.之 ①而卒葬之(代词,这里)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 ③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0游褒禅山记教师版

怀化三中高一语文科必修二导学案教师版编写人:王晓珍审核人:麻德高修订人:刘文 上课时间:月日星期 10、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理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情况、特殊句式,背诵课文第三段。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诵读、翻译、理解、感悟、背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2)领悟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掌握文言知识点,背诵课文第三段。 【学习难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学习课时】2课时 【学法指导】 阅读时要求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体悟课文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把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情况、特殊句式。 2、初步梳理文章,翻译课文。 【课前预习案】 【夯实基础预为之所】 一、常识链接 介绍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为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二、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唐浮屠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 2、有碑仆.(pū)道 3、梵.语(fàn) 4、盖音谬.(miù)也 5、有穴.(xué)窈.(yǎo)然 6、或咎.(jiù)其欲出者 7、庐冢.(zhǒng) 8、瑰.(guī)怪 9、无物以相.(xiàng)之10、长乐王回深父.(fǔ) 三、解释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十一”。)

游褒禅山记中“其”地用法

游褒禅山记中“其”的用法 王安石在寥寥五百多字的《游褒禅山记》中,用了二十个“其”字,这在古人著作中很少见的,很有研究一下的必要。现依照课文顺序,把有“其”字的地方罗列出来,编上,加以解释,并顺便说说“其”的一些用法。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1)址,而卒葬之。 以故其(2)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3)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也,以其(4)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5)文漫灭,独其(6)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7)下平旷,有泉侧出,…… 问其(8)深,则其(9)好游者不能穷也。 入之愈深,其(10)进愈难,而其(11)见愈奇。 然视其(12)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13)又深,则其(14)至又加少矣。 既其(15)出,则或咎其(16)欲出者,而余亦悔其(17)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18)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19)孰能讥之乎? 后世之谬其(20)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古汉语的“其”,是个非常活跃的词,它既可以用作实词,也可以用作虚词。

“其”用作实词,主要的作用是用作代词,既可以用作人称代词,也可以用作指示代词。 “其”用作人称代词,最通常的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它可以用在名词之前。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的、他们的、她的、她们的、它的、它们的。 上面“其”的(1)(5)(7)(12)都是称代第三人称。(1)始舍于其址:译作,最初在它的山脚下建筑庐舍定居下来。“其”代华山的。(5)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译作,它上面的碑文已剥蚀得模糊不清了,只是从它上面残留的字还勉强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其”代仆碑的。(7)其下平旷:译作它的山脚下土地平旷宽广。“其”代华山的。(12)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译作,可是看看它的左右洞壁,来到这里,并且在洞壁上题字记游的人已经很少了。“其”代后洞的。 “其”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还可以做作为造句成分的主谓结构的主语或用作动词的间接宾语或介词的宾语。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译作,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叫它为华山洞。“其”在这里是作为“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个主谓结构的主语,只能译作“它”,不能译作“它的”。(6)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的“其”也是作为“其为文”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应译作“它上面”不译作“它上面的”。(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译作,是因为他们探求得深入而且广泛。“其”是“其求思之深……”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应译作“他们”。类似的用法还有《狼传》中的“儒谓受人恩而不忍背者,其为子必孝”。翻译出来就是:儒家说受人恩而不忍心背叛的,他做儿子必定孝顺父母。“其”是“其为子必孝”这个主谓结构

《游褒禅山记》知识梳理(教师版)

《游褒禅山记》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高中阶段学过的篇目有《病梅馆记》、《黄州快哉亭记》等。 本文通过记游阐发人生哲理,得出两点启示:一是达到目标,要有志、力、物等主客观条件,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二是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 二、文言词法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不同寻常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求学的人……的原因 (四)一词多义 1、观 (1)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观察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4)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观看 2、文 (1)其文漫灭碑文 (2)独其为文犹可识字 (3)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文章 (4)鱼龙潜跃水成文同“纹”,波纹 (5)文过饰非掩饰 3、然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 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 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 (zhǒng)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 (huā)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其文漫灭,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 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 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 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 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 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1)人教版必修一

游褒禅山记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盖” “焉” “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3.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4.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背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四、重点、难点: 1.掌握词类活用。 2.因事说理的游记——思想的深刻,艺术手法的独特。 五、解决办法: 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只进行点拨、解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重视诵读,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人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并重点教读第三段,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六、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补充注释: ①址:基址,指山脚。 ②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 ③庐冢:庐,一说指慧褒生前住处(屋舍)。 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另一种解释是:唯独碑上刻的“花山”二字还可以认识。 ⑤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 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所以如果是“华山”(按,这里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的“华”,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 ⑥莫能名者:另一种解释是,不能叫出真名的(指华山本名花山)。名,说出名称。 二、导入课文: 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篇一】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1)慧褒始舍于其址,而(2)卒葬之;以故(3)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4)者,褒之庐冢(zhǒng)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5)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6),其文(7)漫灭,独(8)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huā)”

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9)。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10),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11)五六里,有*(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12)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13)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14)愈奇。有怠(15)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16)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17)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18)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19),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20)明也。既(21)其出,则(22)或咎其欲出者(2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24)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25)深而无不在也。夫(27)夷以(26)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28)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29)又不随(30)以怠,至于(31)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32)至焉,于人(33)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34)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35)!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36)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37)也哉!此所以(38)学者不可以(39)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问题综合评价单 学生版和教师版

《游褒禅山记》问题综合评价单学生版 班级组别姓名自我评价语文学科长评价【教学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及相关背景知识;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 2、了解词类活用;进一步了解游记类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正确处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教学重点】 了解掌握词类活用,了解“其”的用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背诵课文第三段,从中领会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评)。仁宗庆历进士,神宗熙宁二年授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积极推行新法,遭到 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反对,熙宁七年被罢相,后复位再罢。封荆国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时弊,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词“一洗五代旧习”,风格豪放。 2.背景资料: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当时,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 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而4年后他给宋仁宗 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6年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一观点可以在本文中 找到依据。 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 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 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 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 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 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诗歌鉴赏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诗歌鉴赏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诗歌鉴赏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 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 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 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 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

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fǔ),余弟安国平父(fǔ)、安上纯父(fǔ)。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重点字词 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唐代高僧。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而:连词,并且。 卒:最终 之:指褒禅山麓 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 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一、导语: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三、研读第一、二段(一)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通课文时。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含答案)

12 游褒禅山记 2 八中郝晶晶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巩义八中张晓玉 教学目标 1.认知 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 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2.技能 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3.情感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作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2.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 意动用法。 教法学法 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 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一篇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你都了解些哪些? 王安石(1021--1086) , ___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号_______,抚州临川人。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___________”之一。其作品今存《____________》等。 请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一些文言文,说说有哪些游记'文,这些游记'文有什么特点?初中学习过的游记文章有: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记”'是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 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熟悉课文 1.请生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 2.读准下列字音: 褒________庐________窈________怠________圭________父________ 3.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 4.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第一段________,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________,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________,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 王安石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 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 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 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谓之後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 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 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 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 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 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 志也,而不能至者,能够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 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能够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 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 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 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 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 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 能认得出的地方还能够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 “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 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 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 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 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 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不过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 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充足前进,火把还能够 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 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 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 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 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 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不过,力量足以达 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能够讥笑的,在自己来说

游褒禅山记挖空练习教师版

10.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文学文化常识】 【课文挖空练习】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定居)于其址.(山麓),而卒. (死后)葬之;以.(因为)故其后名.(称,命名)之曰“褒禅”。今所谓 ..(所说的)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因为)其乃(是、为)华山之阳.(南面)【助记:画图理解“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碑文)漫灭,独其为文.(残存文字)犹可识.(辨认),曰“花山”。今言.(说、念)“华”如“华实”之“华”者,盖..(大概,解释原因)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从旁边)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 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深远幽暗的样子),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走到尽头)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表修饰)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看到的景象)愈奇。有怠.(懈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将要)尽。”遂与之俱出。盖.(大概,发语词)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 十一 ..............(十分之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加,更加)。方是时,余之力尚足 以入,火尚足以明..(照明)也。既其出 ...(我们出洞以后。其,助词,无实意), 则或.(有人)咎.(责备)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快乐)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 得收获),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因为他们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无处不在)。夫夷.(平坦)以.(并且)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 ..(险阻僻远的地方),而人之所罕..(不同寻常)之观.(景象),常在于险远 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停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2语文上学期教案 游褒禅山记 第二三课时

湖南省隆回县万和实验学校2012-2013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游褒禅 山记第二、三课时探讨案 一、探讨作者的思路 二、第二段略写什么,想写什么,运用哪些对比,有何作用? 三、探讨:“尽吾志”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做到尽吾志? 四、本文写法上得特点 一、谈谈你自己对“志”“力”“物”的理解

第三课时(巩固案) 一、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长乐王回深父。 二、指出加横线词的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于是余又叹焉。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三、解释词语的含义 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2.道 ①有碑仆道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④何可胜道也哉⑤策之不以其道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④文过饰非 5.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吴广以为然 ③有穴窈然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6.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 ③舍相如广成传舍④客舍青青柳色新 7.以 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8.其 ⑴始舍于其址。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之”的用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三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即“教学设想”中提到的那四篇。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教师:根据初读印象说说《游褒禅山记》跟上述四篇有什么不同。(从记游中生发议论。)

教师指出: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出大段议论的不算很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 二、讲解文章的主旨。 1.CSC课件中朗读展示。 2.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无物以相(xiàng)之何可胜(shēn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ǔ) 3.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5.“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

8027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练习

游褒禅山记练习 【同步达纲练习】 1.对下列各句中的“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⑤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⑥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⑦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⑧其孰能讥之乎? 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⑩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①③④⑤⑥⑨⑩/②/⑦⑧ B.①③④⑤⑥⑦⑨/②/⑧/⑩ C.①③④⑤⑥⑨/②/⑦⑧/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下面所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一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3.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讲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其孰能讥之乎

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 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C.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相同 D.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也不相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全含多音字的一项是( ) A.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褒之庐冢也有穴窈然 C.则或咎其欲出者而又不随以怠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5.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碑仆道仆:倒跌倒 B.其文漫灭漫:淹 C.盖音谬也盖:大概 D.何可胜道也哉胜:胜利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庐陵萧君圭君玉”一句中,“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 C.“临川王某记”一句中,“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某”代王安石。 D.“长乐王回深父”一句中,“父”是对人的尊称。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戕竹记 欧阳修 洛最多竹,樊圃棋错。包箨榯笋之赢,岁尚十数万缗,坐安侯利,宁肯为渭川①下。然其治水庸,任土物,简历芟养,率须谨严。家必有小斋闲馆在亏蔽间,宾欲赏,辄腰舆以入,不问辟疆,恬无怪让也。以是名其俗,为好事。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是高中语第二册第五单元课。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语教学大纲》对言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言,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中常见的言实词、言虚词和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大纲在语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字,热爱中华优秀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言教学密切相关的。 (二)关于考纲: 根据《大纲》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言实词在中的含义;理解常见言虚词虚词在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筛选并提取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中的观点态度。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

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作品,约占课总数的40%,高一言按时代编排,高一下第五单元为宋代散,宋代散继承唐古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创作有深远的影响。从语言字上看,宋朝散较上册的言更为浅显。 言教学,新教材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可明显看出。我个人认为言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四)关于学情: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言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言实词、虚词,学生的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学习语的兴趣比较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的教学目的、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的: ①诵读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教师用含答案

高一语文课堂教学导学案 设计者:审核人:时间:2009-09 课题第五单元18课《游褒禅山记》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字词(正音、虚词、一字多义、活用、通假等)。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 3、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一课时 一、揭示目标,学法指导: 准确朗读课文,(字音、句读、感情)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初步理解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掌握古文的字词句篇(主要是1.2段) 准确掌握作者的旅游经历 二、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知识精粹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2.褒禅山与慧空禅院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3.背景资料《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

游褒禅山记 虚词总结

游褒禅山记虚词总结 一、之 (1)代词 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指褒禅山 2.而卒葬之——那里,指褒禅山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指褒禅山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指华阳洞 5.入之甚寒——指后洞 6.谓之后洞——指后洞 7.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指后洞 8.遂与之俱出——指怠而欲出者 9.来而记之者已少——指后洞 10.而余亦悔其随之——指怠而欲出者 1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他 12.其孰能讥之乎——他 1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2)取消句子独立性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2.而人之所罕至焉 3.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结构助词,的 1.褒之庐冢也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4.余之力尚足以入 5.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8.此余之所得也 二、其 (1)代词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指褒禅山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指褒禅埋葬时 3.距其院东五里——指慧空禅院 4.其文漫灭——指仆碑 5.独其为文犹可识——指仆碑 6.问其深——指洞穴 7.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那些,指好游者 8.盖其又深——指后洞

9.则其至又加少矣——指游客 10.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指古人 1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指自己 12.然视其左右——指洞壁 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山的名称 14.则或咎其欲出者——那些,指欲出者 15.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指华阳洞 16.其下平旷,有泉侧出——指前洞 (2)用在数词前,表示“其中的……” 无 (3)用在名词前,起指示作用,相当于“那个”“这个”无 (4)表示祈使或询问语气 无 (5)副词,表示反问。 其孰能讥之乎 (6)助词,无实意(为特殊用法) 既其出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存疑 三、者 (1)……的人 1.而记游者甚众 2.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3.有怠而欲出者 4.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5.来而记之者已少 6.则或咎其欲出者 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8.险以远,则至者少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10.然力不足者 1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表示停顿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2.如“华实”之“华”者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5.四人者 (3)……的原因 所谓华山洞者 四、所 (1)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