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杜甫“眼泪”诗作的情感意蕴

浅析杜甫“眼泪”诗作的情感意蕴

浅析杜甫“眼泪”诗作的情感意蕴
浅析杜甫“眼泪”诗作的情感意蕴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析杜甫“眼泪”诗作的情感意蕴

系(部)文学院

专业初等教育

班级中社1202班

学号 12950124085

学生姓名彭玉娟

指导教师王晓红

职称副教授

2015年5月

目录

摘要 (1)

一、儿女泪 (3)

1、为妻子儿女落泪 (3)

2、因思念友人而泣 (4)

二、英雄泪 (4)

1、仰慕先贤而涕 (4)

2、为自己怀才不遇而泣 (4)

三、黎民泪 (5)

1、为百姓无依而落泪 (5)

2、此生夙愿 (6)

四、社稷泪 (6)

为安史之乱下的国家而泣 (6)

总结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浅析杜甫“眼泪”诗作的情感意蕴

摘要:杜甫,子子美,又称“少陵野老”。其祖父杜审言为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家世背景可谓是官僚世家了,由此可想而知,杜家的子孙从出生便带有许多特权。可是,上天偏偏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特大的“意外”。而这个意外恰巧好成就了他“诗圣”的地位。也正是由于上天没有给他一个安定富足的生活,所以才赐予他另一种特殊的才能,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巨星,为我们留下了万人传颂的“诗史”。他的诗中总是饱含着自己浓厚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有对国家社稷的关心,也有对人民的真切同情,同时也有对妻子儿女的深切思念。而他的这些作品中无处不饱含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天下苍生的爱与悲痛之情。于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含泪而作,泣咽而成,由此造就了他的“眼泪诗”。下面我就从他的“儿女泪”、“英雄泪”、“黎民泪”、“社稷泪”几个方面分析杜诗的内在情感。

关键词:诗圣儿女泪英雄泪黎民泪社稷泪

The emotional meaning of Du Fu "tears" Poems Abstract:Du Fu, a son of beauty, also known as "Shaoling noe". His grandfather was Zenbe Toro Du, Du busy father was Yanzhou county magistrate Sima and fengtian. Family background is a bureaucratic family, then one can imagine, Du children born with many privileges. But, God only gives us a big surprise "". The accident happened to the good achievements of his "Saint" status. It is because God does not give him a stable and prosperous life, so I gave him a special gift, make him a star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left a million people told us "poetry". His poems are full of his strong emotion. This kind of emotion is the nation's care, but also on the people's sincere sympathy, but also deeply miss his wife and children. But nowhere all his works are full of love and grief to the country, to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the feelings of. So, most of his works are in tears, tears pharynx and into, thus creating his poem "tears". Below I will from his "sons and daughters of tears", "the hero tears", "people's tears", "the tears" analysis of severalaspects of the inner feelings of Du Fu's poems. Keywords: great poet-saint children hero tears tears Oh tears the state's tears

杜甫这个伟大的诗人,其内心情感是非常丰富的。他的诗在反映现实,揭露黑暗,忧虑民生以及表现其他方面的内容时无不体现和渗透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感。他的全部诗作是他伟大情感的写真。其中不仅凝结着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挚爱,同时还饱含着他对亲人、朋友以及邻里的深情。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在颠沛流离的人生中,诗人创作出大量诗篇。例如《月夜》、《月夜忆舍弟》等抒写对妻子儿女,兄弟姐妹的思念之情,寄托着自己与亲人团聚的愿望。他的诗中总是饱含着自己浓厚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有对国家社稷的关心,也有对人民的真切同情,同时也有对妻子儿女的深切思念。而他的这些作品中无处不饱含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天下苍生的爱与悲痛之情。于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含泪而作,泣咽而成,由此造就了他的“眼泪诗”。以下我就从他的儿女泪、英雄泪、黎民泪、社稷泪四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儿女泪

杜甫这个伟大的诗人,其内心情感是非常丰富的。他的感情不仅表现在对江山社稷上,对黎民百姓上,而且也表现在儿女情长上。杜甫有着对妻子、儿女的至真至爱之情,也有着对朋友、兄弟的深切思念之情。 1、为妻子儿女落泪

杜甫对家人,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即使是在聚少离多的艰难岁月里,他眼中、笔下的妻子儿女,也是无比美丽,非常可爱的。沦陷长安期间,是杜甫一生最为艰难的时期。但是,他在一首题为《月夜》的诗中,表现了对妻子儿女的深切思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关心社稷,担忧民生疾苦。那对待妻儿,诗人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怀呢?“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虽然被困长安,失掉自由、处境危险,然而他却仍记挂着妻子,想着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心焦。看月思人,想着妻子虽有儿女在旁,但“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小女儿世事未谙,她以为母亲看月,是在欣赏自然风光,哪里懂得是在挂怀他们远在长安生死未卜的父亲啊!诗人怜惜妻子的孤独、绝望,心中充满了辛酸,内心情感非常复杂,对妻子的一片深情跃然纸上。诗人想象妻子独自看月,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

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自己是否还活着,一定会泪流满面?其实这也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当他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也早已泪湿双颊。于是盼望将来能够早日“同看”。“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对妻子不尽的关心与爱怜怎能不让人动容?

2、因思念友人而泣

诗人不光对妻子儿女有着浓浓的柔情,对其他亲人和朋友间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也会因为和兄弟、友人的离别而伤心落泪。杜甫和李白友谊深厚,对李白也是充满无尽的仰慕与赞赏。李白因为永王李璘事被判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夏之交,在前往夜郎途中遇赦得还。当时杜甫在北方,不知道李白遇赦的消息,只听到一些传闻,他十分挂念于是就有了《梦李白》这首诗。“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死别往往使人泣不成声,而生离却常令人更加悲伤。体现了诗人不忍与友人分别之情,虽然生别更让人悲伤,诗人没有直接写自己流泪,但是一“死别”一“生别”的鲜明对比,更能看出诗人与李白之间的深厚友谊。

二、英雄泪

1、仰慕先贤而涕。

诗人由秦州漂泊到成都,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诗人寻幽凭吊,追慕先贤。诸葛亮这样一位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英雄,曾使刘备“三顾频烦天下计”,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为国呕心沥血、忠心耿耿,却“出师未捷身先死”。他空有报国之志却功业未成,“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是在哭诸葛亮,更是哭自己。周汝昌先生说“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杜甫心怀英雄之志,然而一直无法施展。诸葛亮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可毕竟曾经有人那么赏识他,刘备心甘情愿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隆中对策,为刘备制定了统一国家之策,造成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局面。然而诗人虽“许身稷契,志在匡国”,却“隔叶黄鹂空好音”,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终其一生却没有什么功名成就。武侯祠内鸟鸣草绿,大地上的春天已经来临,可是,属于诗人的春天何时才能到来呢?看到这个场面,他怎能不伤心流泪?

2、为自己怀才不遇而泣。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诗人忧心如焚。诸葛亮以行动证实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诗人也渴望能有他那样赏识他的伯乐。然而他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能有的只是泪水,为国家,为自己,也为不得志的英雄,这种一事无成的绝望时时困扰着诗人。“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秋雨叹三首》)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三年的夏秋之际,当时大雨不止,“雨中百草秋烂死”,面对如此环境恶劣,诗人不仅为担忧决明花的命运而潸然泪下,其实诗人也为自己流泪。在恶浊的世风里,诗人空有满腹经纶,空怀济世之才,却空空愁白了满头的乌发。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让诗人落泪的呢?

三、黎民泪

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他经历了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过程,目睹了天宝末年到大历年间的重大事件和时代动乱以及大地上人民的苦难,因而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诗篇,被誉为诗史。

1、为百姓无依而落泪

唐玄宗时期,社会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进入鼎盛时期,但是在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很大的社会危机。丞相李林甫独揽大权,欺压百姓。唐朝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的速度。此时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统治集团肆意挥霍,则政危机严重。开元末年起,唐玄宗不理朝政,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蜕变为奢侈腐败的君主。同时,奸臣当道,国家政权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他们放任边地将领的种种恶行,任其欺压百姓。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各种矛盾迅速激化,唐统治危机四伏。随之,百姓更是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更无生存的希望,因而又加重了诗人感伤的情绪。

2、此生夙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在晚年时期所发出的感慨,那时的杜甫自己已经“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了,但仍然能有此感慨,由此可见,诗人是有多么大的胸襟。765年春夏之交,杜甫出蜀后经忠州抵云安,因病滞留到第二年春天,移家夔州。直到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峡东下,共住了一年零九个多月。杜甫在这一时期本来就贫病交困,肺病、糖尿病等严重

的影响着他的健康,加上战乱无休无止,情绪更加低沉。但他始终高扬着一种悲天悯人、关怀现世的精神。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虽然自己尚在穷困中,却不忘关心别人,杜甫的伟大在于兵荒马乱年代,他连自身的生活保障都没有,还能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想到整个国家大局,特别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百姓,以至流泪。正如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写的一样“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首先,诗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对人民百姓的关心和同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赴奉先咏怀》)不仅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还一针见血地指出百姓受剥削凌辱的现实,更加催生了诗人的眼泪。

四、社稷泪

为安史之乱下的国家而涕

杜甫在三十四岁之前,基本上是在读书和漫游中渡过的。他七岁学诗,到二十岁结束读书生涯,而后南下吴越,北游齐赵,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壮游”时期。此时正是唐朝繁盛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使杜甫的诗作里充满了少年气盛的昂扬情调和自信。这时的杜甫是幸福的,那种胸怀天下的壮志,那种裘马轻狂的快意,在其诗作中展露无遗。“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这开阔的心胸,雄伟的气魄,决不亚于李白的豪气与浪漫。此时的杜甫,胸怀大济苍生的梦想,同盛唐众多的诗人一样,对前途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可是,前途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随之也爆发了一场巨大的变革,也就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从此,大唐进入了由盛转衰的局面。此后山河破碎,百姓妻离子散,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稷堪流涕,安危在运筹”(《西阁口号》),杜甫关注时局、关心社稷,不忘国家兴亡,时刻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为救国家社稷而抛洒血泪。“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哀江头》)。哭是无声的,因其无声,能哽咽在胸,痛苦更为难当。这既有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嚎啕,也流露了对君王的绝望,还含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总结:杜甫这位“诗圣”用饱含热泪深情的诗句,向我们展示他的心路历程,用“泪”诠释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杜甫在很多诗中都会用到“哭”、“涕”、“泪”,那是为国家社稷、为黎民百姓、为家人、为自己付出的真情。他有爱国情,有壮怀志,关爱家人,同情百姓,然而他无能为力,因为他生活在社会底层,改变不了国家的命运,担负不了拯救国家的重任。给不了家人快乐自足的生活,无法和爱妻朝朝暮暮、耳鬓厮磨。更无力帮助黎民百姓摆脱困境,他能做的唯有一哭。但是,这哭是发自内心的,泪是带血的。正是在“哭”中我们看到了杜甫丰富的情感意蕴,看到了他善良的天性,看到他对苍生万物满怀的深情,对社会不公充满的激愤,对国家安危的万分忧虑,将此汇于笔倾洒于天地,成就一代“诗圣”。他的不同种类的“泪”向我们展示了他不同的情感,铸就了他不同的诗史,杜甫的一生是完整的,是广阔的,是充实的。

致谢:

本论文得以完成,首先应该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王晓红老师。正是她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给我的悉心指导、热情鼓励,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为我修改论文,我才能顺利完成我的毕业论文。在三年的中文专业学习过程中,任课老师们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人品无时不在影响着我。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但老师们给我带来的影响却是终生享用不尽的。在此,我要对我的老师们表示真心的,感谢你们在我这三年求学时期给我的帮助与鼓励,感谢你们给我上了一堂真正的人生课!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的一些同学、朋友和家人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与鼓励,在此一并感谢!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报答师长。

参考文献

[1]王立群.《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2002

[2]罗宗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集》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周汝昌.《周汝昌讲唐宋诗词》

[4]王志艳.《寻找杜甫》延边大学出版社 2013.8

[5]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杜甫《发潭州》阅读答案附赏析翻译

杜甫《发潭州》阅读答案附赏析翻译 发潭州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注解: ①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 杜甫由夔州出峡, 拟归洛阳, 终因时乱, 亲友尽疏, 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本诗作于大历四年 离潭州赴衡州时。②贾傅:即西汉贾谊,有才名,曾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 王的太傅。③褚公:指初唐时书法家褚遂良,因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贬为潭州 都督。 相关阅读试题及答案 (1)请概括诗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3 分) (2)请于颔联或颈联中自选一联分析其表现手法。(4 分) (3)诗的颔联写景很有特色,试从景与情的角度加以分析。(4 分) (4)本诗的后两联突出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4 分) (5)诗的首联有什么作用?(3 分) (6)尾联抒情意味浓厚,请结合具体诗句 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孤独(漂泊无依、辗转流徙)、怀才不遇(沦落天涯)、沉郁悲愤(忧 国伤怀)的诗人形象。(每点各 1 分,共 3 分) (2)颔联:A.借物抒情(拟人),(1 分)诗人扬帆启航,环顾四周,只 有岸上那飞舞的落花为之送行;船桅上呢喃作语的春燕,着意挽留着他,诗人赋 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情感, (2 分)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

(1 分)或:B.渲染(烘托),(1 分)诗人着意刻画那岸上为相送而飞舞的落 花和船桅上为挽留他而呢喃作语的春燕, (1 分) 有力地渲染了悲凉冷落的气氛, (1 分)烘托了他那深沉的寂寥凄楚的情感。(1 分) 颈联:A.用典抒情,(1 分)诗人以才高招忌而被贬长沙的贾谊以及谏阻立 武则天为皇后而被贬潭州的褚遂良自况,(2 分)抒发了自己忠而见疑、贤而被 谤、怀才不遇的感伤。(1 分)或 B.以虚写实(联想),(1 分)诗人登舟而行, 因身处湘地, 很自然地想到西汉时才高被贬的贾谊, 和初唐时忠贞谏君的褚遂良, (1 分)以历史上的才人志士命运抒写此刻漂泊于此的自己,(1 分)寄寓了作 者忧愤感伤的情怀。(1 分) (3)岸花风吹滑落,樯桅春燕作语,这本事极普通的现象,但是人以我观 物,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有力地渲染了一种悲凉冷落的气氛,同时也表 现了是人对自己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 (4)突出运用的表现手法是用典。西汉时期的贾谊和初唐的褚遂良在各自 的时代都名高一时, 但俱被贬抑而死, 诗人借古抒怀, 感叹自己飘零无依的身世, 抒发了忧国伤世的沉郁悲愤之情。 (5)夜晚醉饮长沙,天明在一片春色中从湘水出发,诗人借酒浇愁, 透露出 黯然伤情的心绪。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1 分)紧扣题面,点明题意。(1 分) 引出下联启程时的情景。(1 分) (6)尾联直抒胸臆。 (2 分)诗人回首一生,想到前途渺茫,不觉黯然伤神, 抒发了感叹身世、忧国伤时的沉郁悲愤之情。(2 分) 二: (1)第二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 分) (2)牖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4 分) 【参考答案】 (1)(2 分)本诗描绘了一幅迷离凄清的春色图.诗人扬帆启航,环顾四周, 只有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在为他送行, 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 似乎在亲切地 挽留他,渲染出悲凉冷落的气氛.(概述 1 分,分写 1 分) (2)(4 分)本诗所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①寓情于景;颔联用岸花送客、樯 燕留人的景象来反衬孤苦无依的境遇. (或说“反衬”手法亦可)②拟人: 将“送 客”“留人‘这些写人的动作用来写岸花、 樯燕, 反映诗人孤苦无依的境遇和寂 寥悲凉的心境.⑧用典抒情:颈联借西汉时怀才不遇的贾谊、初唐时被贬的褚遂 良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感叹身世、忧国伤时的愁绪.④直接抒情:尾联直接抒 发自己沦落他乡、抱负不能施展的情怀.(说出一种得 2 分.说出两种得 4 分; 要求结合原诗举例分析。其中,指明手法各 1 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各 1 分) 注释

杜甫诗歌特色

杜甫诗歌特色 取材方面 杜甫是社会派诗人,趋向现实主义,内容广泛,富时代性,取材于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杜诗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从安史之乱至入蜀之前,杜甫经历了大时代的动乱,写下大量的实录式写实名篇。其名篇中,特多写实之作,如名作《丽人行》,反映上层社会的奢淫。 思想方面 杜诗中有儒家思想,悲天悯人,忧国忧民,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怀和浓烈爱国主义色彩,有“诗圣”之誉。杜诗善用理智去仔细观察人生社会的实况,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人民的苦乐,有强烈政治意识,继承并发扬诗经、汉乐府民歌及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 手法方面 杜诗善写人物对话和独白,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来描写。杜诗也善于抒情,结合抒情和叙事,又结合抒情和写景,寄情于景。杜诗叙事注重客观描述,让故事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而少发议论。 语言方面 杜甫写作态度非常严肃,语言精炼,用字准确,形象生动,多姿多采,并善于运用民间口语。 体裁方面 杜甫作品众体兼善,五七言古体、律诗绝句,无所不工。他往往用不同的诗体,表达不同的内容,叙事多用较少格律限制,便于铺叙描写的古体诗,抒情则多用近体诗。 杜甫大量创作七言律诗,作品内容广泛,技巧纯熟,注重声律对仗,格律严谨,语言锤炼,为历代典范之作,达到极高的成就,使七律创作臻于成熟。他又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社会的民生疾苦。 风格方面 杜诗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风格多样,丰富多姿,或雄浑奔放,或清新细腻,或沉郁悲凉、或辞藻富丽、或平易质朴、或通俗自然。杜诗融冶吸收前人艺术技巧,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新风格。表达自己爱国的思想。

戴望舒诗赏析

戴望舒诗赏析 曾经有人说戴望舒诗是诗坛的“尤物”,大概是说它美艳而富于可怕的诱惑性吧,自然这是寓贬于褒的。我愿意在正面意义上使用“尤物”这个词,我认为戴诗美丽而富于感情,有亲切、柔美的抒情风格。戴诗的魅力来自他那诚挚而忧伤的感情。他的诗与20世纪20年代臻于高潮的英语系的现代主义诗的重“知性”不尽相同,他的诗主情,情是他的诗的骨子。尽管他很快就抛开了浪漫派,而倾向于象征派,甚至后来还倾心于后期象征派,但他的诗一直有浪漫主义的情愫。他的《诗论零札》认为诗所表现的,是情绪的抑扬顿挫,是去掉了音乐与绘画成分的纯粹的情绪。他的诗集,无论是《我的记忆》,还是《望舒草》,或者《灾难的岁月》,都是抒情和以情取胜的。如果拿40年代成长起来的穆旦的诗加以比较,一个重知性,一个重感情,区别是很显然的。番草在纪念戴望舒的文章中曾说,当时他们那一批诗人所喜爱的诗,是兼有浪漫主义的情愫与象征主义的意象。戴望舒的诗风大体上可以说是象征主义的,但它没有象征主义的神秘与晦涩,更非只是官能的游戏。戴望舒的诗是感情的,但不是感伤的。感伤是感情的矫饰虚伪,是感情的泛滥,戴诗里没有这样的东西。所以,在《望舒草》出版的那个时候,曾经有朋友说他的诗是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杜衡也说戴诗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的确走的是诗歌的正路。 戴望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和爱情作理想主义的苦苦追求,但其结果,却是双重的失望。在他的诗中,姑娘的形象往往寄寓着他的理想,而孤独的游子的形象则往往是诗人自己。他的诗常常表现出游子追求理想的命定的徒劳,而这里的特点恰好又是对没有希望的理想付出全部的希望与真情。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苏联学者契尔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其基调是对于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脱节的悲剧感。戴望舒的诗,则表现了从五四运动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他的诗自然不是反抗的和战斗的,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他的成名作《雨巷》里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但她没有乞求或颓唐,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样的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下没有低下人的尊贵的头,像一面旗子一样地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坚持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生命力的思想。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就是戴望舒诗的悲剧主题。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浅析杜甫的入仕情怀

编号2015010329 研究类型理论研究分类号I206.2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浅析杜甫的入仕情怀 作者姓名 指导老师XXX 教授 所在院系中文系 专业名称 完成时间2015年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浅析杜甫的入仕情怀 (指导教师,XXX 教授)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中国黄石435002) 摘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的人、有的事如昙花一现,很快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的人、有的事却不可磨灭,经得起历史的洗礼。杜 甫就是后面的一类人,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留下的作品被称为 “诗史”,对他和他的作品进行的研究一直未曾停止。本文主要是从 杜甫的人生轨迹和他的作品反映出的内容出发,研究杜甫的入仕情 怀。 关键词:杜甫;奉儒守官;儒家思想;入仕途径;济世救民 中图分类号:I206.2 The Reasons Why Du Fu Officer (Tutor:XXX) (CollegeofArts& Science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2) Abstract:The wheel of history rolls on, some people, some things, such as a flash inthe pan, and soon disappeared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Some people, some things, but indelible, can withstand the baptism of history. Du fu is behind the kind of person, he is a great poet, he left work called "poetic history", the study of him and his works have been never to stop.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du fu's life trajectory and his works reflects the content of research on du fu earners. Keywords:Du Fu;Shou Feng Ru Officer;The Confucian thought;In his way;Salvation

论杜甫诗歌的风格变化

**学院 论文题目:论杜甫诗歌的风格变化所在院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论杜甫诗歌的风格变化

摘要:杜甫的诗歌风格随着时代和杜甫自身的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经过了盛唐之音的真情豪迈、十年困顿的情感抒怀和忧国忧民的理性抒怀三次大的风格的变化。杜甫诗歌创作的前期正是唐王朝的兴盛时期,所以杜甫诗歌的创作充满了歌颂盛唐的真情豪迈。杜甫诗歌创作的中期是安史之乱前期,杜甫的一段困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仕途失意的杜甫产生了失落心情以及对统治者的不满的情绪。这一时期,杜甫投身社会,去接触、观察社会现实,揭露唐王朝的腐朽,“忧国忧民”思想开始酝酿发展,但不够成熟,其对社会真实的抒怀也是感性不成熟的。杜甫创作的后期是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的黑暗,这一段时期的杜甫漂泊流离,对社会真实的抒发由原来的“感性真实”转变为“理性真实”,“忧国忧民”思想也走向成熟。同时,杜甫诗歌后期创作达到了“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杜甫诗歌成因风格变化安史之乱 杜甫的诗歌风格随着时代和杜甫自身的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经过了盛唐之音的真情豪迈、十年困顿的情感抒怀和忧国忧民的理性抒怀三次大的风格的变化。

一、盛唐之音的真情豪迈(712—747) (一)经历与风格简介 杜甫,字子美,生于公元712年,既是官宦人家又是书香门第。远祖是晋代名将杜预,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出身的年代,正值唐王朝的兴盛时期,有“盛唐气象”之说。开元二十三年,杜甫24岁,赴洛阳应进士考试,落第而归。尽管杜甫落第而归,但年轻气盛的他仍饱含胸中之志,立志忠君报国,继承家族兴旺。 这一时期可以定为创作的前期,即盛唐时期,时间段为712年—747年,其风格为:真情豪迈地抒怀,抒发的情感以“爱”为主,真情豪迈为主流风格。 (二)真情豪迈的诗歌风格 在盛唐这样一个繁荣、兴盛的时代以及杜甫这样年轻气盛的年纪,杜诗的整体气势得到体现,抒发真性情与远大抱负,诗歌主题具体也可以分为四类: 1. 抒发心胸与抱负 以《望岳》、《房兵曹胡马》、《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为代表诗作。《望岳》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借泰山直抒胸中之意,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站在泰山顶上,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体现了其傲视群雄,满腔热情的抱负。杜甫的心高气傲、自命不凡之气,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得到深刻地抒发。“此其自命不凡,揽辔而欲澄清天下之谓也。”[1] 2.记叙交游,抒发生活惬意 以《题张氏隐居二首》和《夜宴左氏庄》为其代表诗作。以《题张氏隐居二首》为例,写出了杜甫与友人在乡间田野饮酒取乐的喜悦惬意的情怀,诗中也不乏幽默之词。“归醉每无愁”,一醉方休,醉归忘险,充满了无限的兴致,笔调之间满是欢畅。 3. 盛唐的颂歌 以《饮中八仙歌》为其代表诗作。诗歌描绘了饮中八仙的饮酒情态,描绘生动豪爽,洒脱不拘,在淋漓尽致中彰显盛唐气象。

杜甫的诗与情感

杜甫的情感世界探索 杜诗虽然突出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对黎民百姓的关切、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但杜甫在现实世界中生活,他也有着一般人的情感,而且他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 杜甫有着对人生的热爱与憧憬之情。年轻的杜甫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二十五岁时,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他,登上巍峨秀丽的泰山,高声吟唱道:“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字字洋溢着杜甫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气,也蕴含了他的豪迈旷情和远大抱负。可见,杜甫年轻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憔悴者,他有着远大的抱负,对前程充满希望,渴望建功立业! 杜甫有着深切的建功立业之情。他在仕途失意,弃官入蜀之后,吟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以松柏长青象征武侯英名长存,以自然之恒久与世事之多变、人生之可变相对照。杜甫仰慕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忠贞之心和不朽业绩。当时安史之乱未平,国难仍殷,杜甫拥有强烈的报国之情,却报国无门,心痛不已!可见,年近半百的他依然想建功立业,平乱报国! 杜甫有着对大自然的极度喜爱之情。五十一岁的杜甫,在春暖花开之时,独步江畔,高兴地唱道:“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技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我们细细品读,好像就能

嗅到浓郁的花香、看到翩翩起舞的彩蝶、听到黄莺动听的歌声。春花之美和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跃然纸上,生动怡人。从此诗可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轻松愉悦之情。固然可见杜甫对美好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杜甫有着对家乡深沉的思念之情。公元七百六十六年,战乱频繁,民无定所。在秋风萧飒之时,诗人不免触景生情: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天的菊花开放,这无限的秋景引发了杜甫的伤心之泪,他把对家乡的思念和爱都寄托在一艘小船上。深秋时节,寒意逼人,白帝城上的暮色中人们还在忙着洗布帛,赶制寒衣,由此透露出游子无衣的凄凉之感,令人唏嘘不已。此时漂泊异乡的杜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杜甫有着对人生孤寂、身世飘零和体弱多病的无奈之情。杜甫晚年在夔州,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且体弱多病,不禁满怀愁绪。逢重阳节,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景激起了身世飘零的感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诗给人的是一种宁静的凄凉、空旷的惆怅、孤独的忧伤。但也能品味出一种悲壮感,看到一种壮心不已的意境。杜甫生命旅途上的坎坷不幸、凄凉悲伤是重重叠叠,无以复加的。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

杜甫《南征》诗词赏析及译文

杜甫《南征》诗词赏析及译文 南征 唐代: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译文 桃花汛涨平了湘江两岸,飘忽如云的白帆驶过枫林。 为了活命我经常到异地去避难,如今又漂泊远方一路上泪洒衣襟。 当此年老多病乘丹南行的时候,一颗向北的心啊永念皇恩。 我苦苦地写了一辈子诗歌,可叹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知音。 注释 桃花水:桃花盛开时节江河涨水。又名‘“桃花汛”。《岁时广记》载:“黄河水,二月三月名桃花水。” 云帆:白帆。 避地:避难而逃往他乡。 适远:到远方去。沾襟:浸湿衣襟,指伤心落泪。 君恩:指唐代宗之恩。代宗曾对杜甫两次授官(补京兆功曹和检 校工部员外郎)。君,指唐代宗。

百年:人的一生,一辈子。 赏析 这首诗既是杜甫晚年悲苦生活和忧国优民思想的体现,又是诗人 对自己的诗作充满自信和自负的自我鉴定。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是写诗人南征途中所见的秀丽风光。这里“桃花水”对“枫树林”,为借对。春天,春水奔流,桃花夹岸,极目远眺,风帆如方阵一般,而枫树也已成林,这是幅美丽的自然风 景画。 “偷生长避地,适达更沾襟。”表现诗人晚年颠沛流离,浪迹天 涯的悲辛生活。为了苟全性命,诗人常常是今天在这里,明天又在那里,四处逃难,而今又要远去衡湘,使诗人泪满衣襟。杜甫善于用反 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深化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诗的艺 术效果。诗一起首就描写了绮丽的景色,按理说看到这样好的景色本 该分外愉悦才是。但是因为乱离漂泊,又想到自己老病跋跄,面对美景,诗人反而潸然泪下了。 “老病南征口,君恩北望心。”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 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诗人老了,病了,照理应该还乡才是,而现 在却更往南走,可悲。即使如此,诗人报国热情不减,心一刻也未尝 忘怀朝廷。杜甫在成都时,代宗曾召他赴京兆功曹,杜甫没接受,后 因严武表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他对代宗还是有着一定好感, 存有一线希望的。这里“南征日”对“北望心”,为流水对,且前后 两句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更加衬托出了诗人一生奔波无定,但一心报 国的思想情怀。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正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思想及 悲剧命运的总结。诗人一生抱负远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不 过仕途坎坷,个中甘苦,只有自己一人独享,而纵然有绝世才华,却 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在当时社会里,文章上的知音,也就是 事业上的援手。这两句感慨很深,很大,自视也很高。不能不使杜甫

《语不惊人死不休——欣赏杜甫诗的语言特点》教学设计

《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的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设计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努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学法指导】 1、了解作家作品、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诵,掌握诗歌节奏,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把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感悟、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教师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语言特点。 【知识目标】 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3、把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和把握诗人独特的语言特色的能力【情感目标】 1、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2、了解诗人的风格,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提升诗歌语言艺术鉴赏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式感悟式自主式交流式点拨式讲析式比较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星空里,镶嵌着许许多多璀璨耀眼的明星。沉郁顿挫的是杜甫,豪放飘逸的是李白;提起柳永,我们便难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缠绵悱恻;说到苏轼,我们又怎能忘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雄浑。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风格。今天我们就来鉴赏杜甫诗歌的语言特点。 一、预习检测说说你所知道的著名诗人或词人的诗歌的语言风格(指名回答): 如: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清新自然,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陆游的慷慨激昂,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二、知识温习 1、涵义(师讲解):诗歌风格简称诗风,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由诗人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表现出来的总的特色。从诗风渊源看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体裁看词有豪放和婉约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别。诗歌的语言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是诗人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主要由作者的写作个性、选择的题材类型等因素决定。 2、诗歌的语言风格及鉴赏术语(师生共同温习): 1、简洁又表述为: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浅显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2、质朴清新淡雅,自然. 3、词藻华丽 4、明快:明白通畅。 5、沉郁顿挫苍

浅谈戴望舒后期诗歌风格的嬗变

浅谈戴望舒后期诗歌风格的嬗变 中国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峥嵘岁月。在中国新诗史上,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而在30年代中期蔚然成风的现代派诗歌,以它独特的贡献和作用,在新诗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以“雨巷诗人”饮誉诗坛的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的领袖人物。然而对其作品的评价,一向存在分歧,毁誉褒贬,几经沉浮。很长时间以来,文学史家和评论家,大都把他划在现实主义诗歌主流之外。对其作品,艺术评价较高,而对其思想内容,批评和非难颇多。甚至有人认为戴望舒的后期诗歌,在接近人民性上虽有一些亮色,但仍没有摆脱现代派抒写个人情绪的藩篱。这一论断是有失公允的。我们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以建设性的态度和动态的眼光去观照和把握诗人创作发展变化的轨迹。而不能囿于时代的偏见,以静止的观点,狭隘甚至片面地下结论。 戴望舒1905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50年因哮喘病逝世于北平。大致说来,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可以抗日战争爆发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如果说戴望舒前期诗歌创作是以现代派诗歌风貌为主要标志,反映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以及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体悟,那么到他创作的后期,大部分诗歌内容,则反映了民族的不幸和苦难,具有凝重的历史感和深广的忧患意识。 诗人生前共出版过四部诗集:《我的记忆》(1929年)、《望舒草》(1933年)、《望舒诗稿》(1934年)、《灾难的岁月》(1948年)。前三部诗集均在抗战前期出版。 给诗人带来盛誉的前期诗作《雨巷》,写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在白色恐怖弥漫中,诗人被迫隐居于上海松江乡下。在黑暗的重压下,诗人寻找不到正确方向,“哀怨又徬徨”,于是写下这首诗。对《雨巷》这首名作,过去不少人仅从诗艺的角度加以欣赏,而认为在思想内容上并无太多可取之处,这是颇可商榷的。象征派诗注重含蓄和暗示,《雨巷》在朦胧的意境中所透露出来的主观的“希望”流贯全诗,形成诗眼。诗一开头就点出“希望”: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渐渐地,那位“丁香姑娘”开始显现,她有丁香般的芬芳;她的眼神凄婉又迷茫,她像梦一样地一飘而过,消失在雨巷深处。梦幻中的姑娘消失了,但诗人最后仍执著地对她怀着期待: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在大革命失败后,心情沮丧而孤寂,精神无所皈依,但他并没有失去对未来的热情,他把这种感情凝聚成诗行,塑造了与诗人结着同样愁怨的丁香姑娘的形象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有人考证,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希望遇着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笔者认为这里既有爱情的影子,也有对人生理想的憧憬,

浅析杜甫思想的变化

2016届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杜甫思想的变化 ——以《望岳》和《石壕吏》为例 姓名:王灿灿 系别:音乐学院 双学位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 121012069 指导教师:韩洪波 2016年5月7日

目录 摘要.............................................................................................................................................................. II Abstract .......................................................................................................................................................... II 引言 (1) 一、杜甫的生平 (1) (一)少年时期 (1) 2.游历时期(732——747) (1) (二)长安落魄时期(747——756) (1) (三)安史之乱与为官时期(757——759) (2) (四)老年漂流时期(759——770) (2) 二、杜甫思想感情的变化以《望岳》与《石壕吏》为例 (2) (一)以《望岳》为例 (2) 1.时代背景 (2) 2.分析《望岳》的思想感情 (2) (二)以《石壕吏》为例 (3) 1.时代背景 (3) 2.分析《石壕吏》的思想感情 (3) (三)杜甫先后思想的变化及原因 (3) 三、杜甫的诗歌对后人带来的影响 (4) 结语 (4) 参考文献 (4) 致谢 (4)

浅析《诗经》对杜甫诗作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e6547658.html, 浅析《诗经》对杜甫诗作的影响 作者:李文韬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6期 摘要:《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对历代诗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诗》至汉代,开始作为一部儒家经典渐渐成为统治者的文化工具;至唐代,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杜甫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巨擎,同时,杜甫又恪守儒家规范,是一个传统的士大夫型诗人。因此,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诗歌总集《诗经》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会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就从文学思想和创作方法两个方面分析了《诗经》对杜甫诗歌的影响,以期探寻杜诗对诗经的接受。 关键词:诗经;杜诗;影响 一、《诗经》对杜甫诗学思想的影响 杜甫在诗歌理论中的建树,并没有以一本理论书籍面世,而是以诗歌的形式探讨诗歌的写作。杜甫《戏为六绝句》,开论诗绝句之端,在他的论诗诗当中,分别用六首七绝来阐述其文学特别是诗歌理念。在这些诗作当中,杜甫的主要文学观点即为“取清新”和“亲风雅”。这里讲到的“清新”,更多的是从其诗歌的字句出发,要求清新,主要与齐梁时期的繁冗相区别,而体裁上则更加注重向《诗三百》中的风雅靠齐。这种文学上的复古,与之前讲到的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有很大的不同。从字词到体裁上都要求有一个变革。这种变革有偏向先秦复古也有自己的创新,复古是向以《诗三百》为代表的典籍学习其内容,创新则又有其自己的特色。 杜甫用诗歌的形式探讨诗歌的创作,这本来就是一个创新。从他的那六首论诗诗中,可以看到杜甫对前辈诗人的看法,对于诗歌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属于杜甫自己的见解。从内容上看,杜甫赞美庾信的晚年文章以及对初唐四杰的欣赏,倾向于清词丽句的赞同,向《诗经》中的风雅内容亲近,而《诗经》中的国风有很多是来自民间,反映下层劳动者劳作的辛苦以及对统治上层讽刺规劝的。大小《雅》有来自民间也有来自贵族的创作,有对统治者的讽谏也有对上层的赞扬,这两部分是杜甫认同的,在他的诗歌中不仅仅用理论提出来而且在实践创作中也有很多体现。三吏三别的写作,反应了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痛楚,表现了对战争的痛诉以及对统治者的疏于管理国家造成这种场面的规刺。 二、《诗经》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 (一)艺术手法上的继承 《诗经》的艺术手法主要是指赋比兴。纵观杜甫诗歌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应用特点,可以归为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从赋比兴三种手法相较而言,比兴应用的要比赋多。在杜甫的诗歌当中,有大量运用比兴手法的,很多是比兴在一起运用。如作于天宝十三载的《秋雨叹》就用了比兴的手法,

杜甫的诗词《江村》译文及赏析

杜甫的诗词《江村》译文及赏析《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译文: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老妻正在用纸画一张棋盘,小儿子敲打着针作一只鱼钩。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我还有什么奢求呢? 赏析: 作者杜甫在饱经颠沛流离之后,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这首诗在一片宁静的氛围里,细腻地描画了优美恬淡的景物,随意地叙写了闲适温馨的生活情趣,表现出作者杜甫难得的一段安定生活给他带来的满足和欣然。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在初夏时节的村庄,

一条曲曲折折的江水环绕着村子静静流淌,水色清澈,有鱼儿在水中戏耍、来去无声,整个村庄的一切都是那么幽静。一曲清江,给村落带来了安宁和清幽,这“清江”即成都的浣花溪,诗人以“清”称之,大概是喜爱它悠悠然绕村而流。因此给它一个美称。“抱村流“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它的可爱,同时也照应了“江村”的诗题。开头两句,就定下了全诗的氛围,挈领了全诗的旨意。万事悠悠,历经磨难的诗人不再有担忧和愁烦,且自怡然欣赏这村中的景色。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看吧,新建的草堂刚刚落成,就有顽皮的小燕子轻快地飞过来又飞过去,没有人去理会它们,可是它们自在地玩得那么开心,真像活泼的小孩子一样。诗人捋着胡子呵呵笑着,信步走到了江边,江上有两只白鸥在轻柔地浮游,它们或前或后,时而交颈而鸣,时而追逐着在水面上打着圈儿——它们一定是一对相亲相爱的情侣。南朝诗人何逊曾有“可怜双自鸥,朝夕水上游”的句子,杜甫曾学习何逊的诗,当他看到这种场景,想必会心有所会、悠然忘机。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诗人怀着愉快的心情缓步向家中走去,看见老伴正坐在门前的树荫下,在纸上画着什么,走近看时,原来是一个棋局。“叮叮”的声音传来,小儿子在埋头认真地敲着一根针,这个贪玩的孩子,他是要自己做个鱼钩儿,好去江边钓鱼玩。这样的场面大概是村中常可见到的,可是对于经历了安史之乱,屡受挫折、颠沛半生的作者杜甫来说,是

《语不惊人死不休——欣赏杜甫诗的语言特点》教学设计

《语不惊人死不休一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的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设计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努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学法指导】 1、了解作家作品、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诵,掌握诗歌节奏,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把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感悟、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教师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语言特点。 【知识目标】 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3、把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和把握诗人独特的语言特色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2、了解诗人的风格,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提升诗歌语言艺术鉴赏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式感悟式自主式交流式点拨式讲析式比较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星空里,镶嵌着许许多多璀璨耀眼的明星。沉郁顿挫的是杜甫,豪放飘逸的是李白;提起柳永,我们便难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 缠绵悱恻;说到苏轼,我们又怎能忘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雄 浑。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风格。今天我们就来鉴赏杜甫诗歌的语言特点。 一、预习检测说说你所知道的著名诗人或词人的诗歌的语言风格(指名回答): 女口: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李商 隐的朦胧隐晦,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清新自然,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温庭筠的绮丽香 艳,高适的悲壮苍凉,陆游的慷慨激昂,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二、知识温习 1、涵义(师讲解):诗歌风格简称诗风,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由诗人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表现出来的总的特色。从诗风渊源看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 体裁看词有豪放和婉约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别。诗歌的语言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 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是诗人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 结,主要由作者的写作个性、选择的题材类型等因素决定。 2、诗歌的语言风格及鉴赏术语(师生共同温习): 1、简洁又表述为: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浅显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 修饰。2、质朴清新淡雅,自然.3、词藻华丽4、明快:明白通畅。5、沉郁顿挫苍凉:

浅析戴望舒诗歌

那掩藏不住的忧郁情怀 ——浅析戴望舒的诗歌情调 【摘要】淡淡的忧伤——似乎总是以一种无形的角色在戴望舒的诗歌中演绎着。戴望舒诗歌的忧郁之情,有五四以后知识分子觉醒后的忧郁;有个人不幸遭遇的烦恼;有大革命失败之后直面人生的惨淡。戴望舒的诗歌整体上承袭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哀愁情调,充满知识分子特有的忧郁气息。透过他诗歌中的忧郁情怀,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那一份字面上的哀愁,更是一份对诗人内心的解读。 【关键字】当时社会,人生经历,忧郁,象征,颓废气息,光明 一人生经历之于忧郁情怀 正如记忆忠实于诗人一样,戴望舒始终忠实于自己的心灵,他的诗歌就是他心灵的自白。而诗人的心灵与他的人生经历又是息息相关,无法割裂。因此,要探析戴望舒的艺术世界,探析他忧郁情怀的源头,还必须得把握他的人生经历。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曲折与坎坷。在戴望舒的前二十年里,他一直处于学习深造的阶段,然在后期的工作中,屡次被捕,并在狱中受尽各种毒刑拷打,当胜利的曙光终于来临,他却在建国后的第二年病逝了。 曲折坎坷的生活经历投影到他的创作上。诗人曾一度为游离于斗争却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而鸣唱,故此时的创作多以爱情为契机,多愁善感。为逃避现实的黑暗与丑恶,诗人曾一度隐居乡下,但尘世的烦恼又使他难以解脱,追求美好而不可得,逃避现实又使诗人走向了更深的抑郁伤感,所以他的作品中留下了种种类似深秋晚暮、残叶凋零的意象,无聊寂寞、伤感苦闷的情调充斥在其中。 此外,戴望舒诗歌中的忧郁情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社会的西化思潮的影响。书店的倒闭被封、爱情的破灭失望、事业的波折受挫,一件件残酷的事情如一发发炮弹轰击着诗人原本脆弱的心,使他陷入了难以排遣的忧虑痛苦中。而此时,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兴起,其中的迷离情绪,悲愁感觉,进一步强化了戴望舒的忧愁。 戴望舒诗歌中的多愁善感的情绪吟诵,不仅仅由其自身的悲剧性的生活与心理所铸成,更与当时时代的挤压是无法孤立开来的。时代的风暴往往波及人的思想,在那个遍地忧患的时代,正直善良的诗人难免不染上悲凉之气。作为曾参加过革命的诗人,戴望舒厌恶现实的黑暗,渴望光芒的到来,但又看不到人民的力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永丰二中松根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诗歌史上现实主义的最高水平。他是中国诗歌史上集大成的诗人。 杜甫出身于儒学世家,少时便接受儒家修齐治平的传统思想,一心向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但残酷的现实打碎了他的梦想,天宝六载的考试在奸相林甫的操纵下,以“野无遗贤”为名拉上了可耻的帷幕,致使满怀远大抱负的诗人蒙羞受辱,落拓长安,过着极其困顿的生活。几年后的“安史之乱”,使诗人又经乱离之苦,险贼长安,亲见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景象,体味了沧海桑田的巨变给人民心灵带来的创伤。从此,诗人转徙流宕,漂泊西南,终至穷愁而死。 杜甫虽一介布衣,却始终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他的诗,以“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雄立于中国文学史,令百世而下叹为观止。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后来,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民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述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表面是深沉郁结,表现为有节奏的抑扬起伏和盘曲转折。它涉及诗歌的结构和外结构,涉及结构的沉重的充实感,以及外结构上有控制的骚动感和弹性。其中,沉郁指文思深沉蕴藉,顿挫指声调抑扬有致;而“沉郁”又另有沉闷忧郁之意,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转,抑扬顿挫和格律严谨。 一情感涵的沉郁深刻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反映了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1)对多难社会的深重描绘 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儒学世家,培养了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优良品质,他怀着悲愤沉重的心情,描绘那个“万方多难”的社会。 “安史之乱”爆发,给社会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为他的国家和人民痛心!他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化,并沉重记录了这一社会灾难。 “三吏”,“三别”是一组有代表性的反映唐代乱真实情况的乐府诗。史载,乾元二年,唐军九节度使在邺城围攻安史叛军,由于肃宗对郭子仪统兵心怀疑虑,未设统一指挥,致使邺城之战以唐兵大败结束,“东京士民惊骇,散奔山谷。留守圆,震等军南奔襄邓,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士卒所过剽掠,吏不能止,旬日方定。”但真实情况不止与此。事实上。由于邺城兵败,唐军兵力锐减,必须迫速补充兵员,于是,肃宗朝便开始了毫无节制和章法地征兵。士卒和官吏到处抓丁提人,无论男女老幼,但有可用之处,便成征调对象,一时之间,人心惶惶,扰民害民现象十分严重。此时的诗人,正由回华州住所,耳闻目睹了邺城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因而以高度地提炼和概括反映了残酷的现实。这组诗或写官吏喧呼点征中男(《新安吏》)、或写妇人深夜被抓(《石壕吏》)、或写新婚男子被抓(《新婚别》)、或写老者投林从军又无奈又激昂的情怀(《垂老别》)、或写二次被征入伍的士卒可别的悲凉身世(《无家别》),全方位地反映了战争的灾难,朴实而悲痛的语言中传达着那个时

语文作业 杜甫诗

我上小学时就已经接触了杜甫,只不过那时候我只是单纯的靠记忆力背诵下他的很多诗歌,因为老师总以学生背诗背的好快准为荣,一次显示自己教育孩子=卓有成效。从而呢,小学时学语文,不单单是认识了汉字更是记住了很多诗,李白啊,王维啊,苏轼啊杜甫啊等等。不过现在想来看看,也很感激他让我们从小接触古诗,认识了很多历史名人。在以后的学习中,渐渐的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诗歌,而我更倾向于喜欢杜甫的诗词。 杜甫生平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11],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12]。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3],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14],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15]。 兼容并蓄 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16]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17]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18]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19]。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20]。陈善《扪虱新语》卷七:“老杜诗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