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卡尔 .罗杰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国外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与传统教育中教学的主要特征——指导性相反,罗杰斯根据“自我学说”理论,形成了一种比较激进、用于促成个体“自我实现”的教学策略——非指导性。《美国教育家百科全书》中的非指导性的定义为:“时常用于咨询、小组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的一种方法,他借鉴于他或她的自我反省活动以及(或者)反应,使个体重组、改组或者改变态度与行为。非指导性技术在性质上是情感的:以个体受她或他的情感约束这个假设为基础;此外,它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形成自由表达情绪和情感所凭借的表现手段和替代物,形成接受的行为,并且减少内心冲突,通过这种活动,个体会更好的理解自己。她或他将在器官适应上有所裨益。”教学中的非指导性策略的原型,是罗杰斯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形成的“非指导性技术",后来,他几乎原封不动的把这一技术“嫁接”于课堂环境之中,形成了他的:“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方法是建立在罗杰斯对人的下述信念之下的:人具有非常优异得先天潜能,教育无需也不应该用指导性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什么,这样做会压抑潜能的自然实现,适得其反。教育只要为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睦的心理环境,使之能在“内驱力”的本能驱动下自动的形成,充分得形成。第二,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是一个流程,而不是一团固定的材料;是不断变化着的潜能之星座,而不是一组稳定的特征”。这样,教育就不可能按照一组预定的程序、利用外部的要求向学生施教,不能“指导”学生如何想,如何做,而必须顺学生内心心理体验变化之自然。

罗杰斯认为,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无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认知学习,它可以用行为主义的S--R 学习理论(即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来解释。认知学习受到“外部强制力”的制约,重记忆,因而没有什么意义。另一种是经验学习,他以学习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因而是一种趣味盎然的、有意义的学习。罗杰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教多久、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等等,都不是有教师决定的,而是由学生或者说学生的经验、意向、需要、兴趣等决定的。

罗杰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贯彻“非指导性”的思想,必须遵循着一些基本的原则或要求。其中,最基本的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安全感,他信任学生,同时感到学生同样也信任他,不能把学生当成敌人,备加提防。总之,课堂中的气氛必须是融洽的、诚意的、开放的、相互支持的。其他的具体原则为:

1、“促进者”(即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责任,一起制定课程计划、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由教师独揽这些事情,学生没有任何发言权,因此也没有任何责任。

2、“促进者”各种各样的的“学习资源”,包括他自己的学习经验或其他经验,书籍及各种参考资料,社会时间活动,等等。鼓励学生将他们自己已掌握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已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带到”课堂上来。

3、让学生单独的或者与其他学生共同的形成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让学生探寻自己的兴趣,并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这样做不仅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努力)方向,而且也让他们对自己这种选择的后果承担责任。

4、提供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气氛。一个好的班级、好的课堂,应充满真实、相互关心和理解的心理氛围。罗杰斯认为,这种气氛最终来自“促进者”,随着学习过程的进行,学生就越来越多的并且很自然的流溢出这种情感与态度。

5、学习的重点是

学习过程的持续性,至于学习的内容(即学生学到什么)是次要的东西。一堂课结束的标志,不是学生掌握了“需要知道的东西”,而是学生学会了怎样掌握“需要知道的东西”。

6、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他们自己确定的,因此,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而必须提供的训练形式是“自我训练”,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训练是他们自己的责任,而且要承担这种责任。自我训练要取代外部训练。

7、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由学生自己做出,而不是像传统教学中的那样是教师的“专利”。当然,其

他学生以及“促进者”对某个学生的自我评价也要给予“热心反馈”,使这种自我评价更为客观,更符合实际,因而提高评价的积极效果。

8、促使学习以一种更快的速度更加深刻的进行下去,并且更广泛的深入学生的生活与行为之中。这个要求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因为学习方向是学生自定的,学习活动是学生自发的,学生的情感、激情、理智沉湎于这一过程之始终。

---

魏运华:人本主义与教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人本主义理论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凡是有机体都具有一定内在倾向,即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发展自我的潜能,并强调人的基本需要都是由人的潜在能量决定的。但是,他们也认为,自然的人性不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本能的似本能需要,并认为生理的、安全的、尊重的、归属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类的似本能,它们是天赋的基本需要。在此基础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进一步认为,似本能的需要就是人性,它们是善良的或中性的。恶不是人性固有的,它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或是由不良的文化环境造成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力。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它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通俗地说,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人格的形成就是源于人性的这种自我的压力,人格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形成和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而自我的正常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其中,无条件的尊重是自尊产生的基础,因为只有别人对自己有好感(尊重),自己才会对自己有好感(自尊)。如果自我正常发展的条件得以满足,那么个体就能依据真实的自我而行动,就能真正实现自我的潜能,成为自我实现者或称功能完善者、心理健康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我实现者能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经验,他的自我概念与整个经验结构是和谐一致的,他能经验到一种无条件的自尊,并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自尊概念极大地影响着他的行为。心理变态者主要是由于他有一种被歪曲的、消极的自我概念的缘故。如果他要获得心理健康,就必须改变这个概念。因此,心理治疗的目的就在于帮助病人创造一种有关他自己的更好的概念,使他能自由地实现他的自我,即实现他自己的潜能,成为功能完善者。

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潜能是自我实现的,而不是教育的作用使然,因此,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问题上,他们认为,虽然“弱的本能需要一个慈善的文化来孕育它们,使它们出现,以便表现或满足自己”,但是归根到底,“文化、环境、教育只是阳光、食物和水,但不是种子”,自我潜能才是人性的种子。他们认为,教育的作用只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人类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以实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罗杰斯在60年代将他的“患者中心”的治疗方法应用到教育领域,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的学习与教学观。

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因此,

罗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会一体”的人,也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人。这种知情融为一体的人,他称之为“完人”。当然,“完人”或“动能完善者”只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的模式,而要想最终实现这一教育理想,应该有一个现实的教学目标,这就是“促进变化的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说:“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只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真正有教养的人。在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是静止的知识。”可见,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教学的结果。

由于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其学习方式也主要有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并且认为认知学习和无意义学习、经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是完全一致的。因为认知学习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对学生自己是没有个人意义的,它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人无关,是一种无意义学习。而经验学习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经验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学习,必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所谓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区别。前者关注的是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它只涉及理智,而不涉及个人意义。因此,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只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并不是罗杰斯所指的有意义学习。

对于有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主要具有四个特征:(1)全神贯注:整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均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2)自动自发:学生由于内在的愿望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了解事件的意义;(3)全面发展:学生的行为、态度、人格等获得全面发展;(4)自我评估;学生自己评估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目标是否完成等。因此,学习能对学生产生意义,并能纳入学生的经验系统之中。总之,“有意义的学习结合了逻辑和直觉、理智和情感、概念和经验、观念和意义。若我们以这种方式来学习,便会变成统整的人”。

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是建立在其学习观的基础之上的。罗杰斯从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出发,认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知识,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因此,教学的结果,如果不是毫无意义的,那就可能是有害的。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这是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认知主义者所重视的),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为此,罗杰斯对传统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可以通过讲演、考试甚至嘲弄等方式来支配学生的学习,而学生无所适从;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服从者”。因此,罗杰斯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

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课程计划、视听辅导材料、演示和讲解、丰富的书籍等(虽然这中间的每一个因素有时候均可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真实或真诚:学习的促进者表现真我,没有任何矫饰、虚伪和防御;(2)尊重、关注和接纳:学习的促进者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意见,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接纳作为一个个体的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表现;(3)移情性理解:学习的促进者能了解学生的内在反应,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样一种心理气氛下进行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或者说伙伴、朋友,“学生”才是学习的关键,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的目的之所在。

总之,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从他们的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出发,在教育实践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对传统的教育理论造成了冲击,推动了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这种冲击和促进主要表现在;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一种以知情协调活动为主线、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强调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都维系于课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体,从而促进了个别化教学运动的发展。不过,罗杰斯对教师作用的否定,是言过其实的。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魏运华摘自:《中小学教材教学》2001.4.

---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综合实践动课

1.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概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新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和C.R.罗杰斯等人。

人本主义的学习论者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及集体成员的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的境界。人本主义学习论者以潜能的实现来说明学习的机制。他们反对刺激—反应这种机械决定论,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他们认为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相信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指导自己,“自我实现”潜能。所以,罗杰斯在教育改革领域中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并倡导“非指导性教学”。

1.1罗杰斯的学习观

罗杰斯认为,可以把学习分成两类,一类学习是类似于心理学上的无意义音节的学习。罗杰斯认为这类学习只涉及心智,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它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与完整的人无关。另一类是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不是指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累积的学习,而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主要包括四个要素:

第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personal involvement)的性质,即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投入学习活动;

第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self-initiated)即便在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时,但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

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pervasive),也就是说,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发生变化;

第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evaluated by the learner),因为学生最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导致他想要知道的东西、是否明了自己原来不甚清楚的某些方面。

目录

1.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概要

1.1罗杰斯的学习观

1.2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1.3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简要

2.1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定位

2.2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征

3.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论指导

4.如何运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

4.1坚持“以学生为本”

4.2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4.3重视价值、态度、情感等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4.4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也应当是综合实践课的重要目标之一。

---

《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教学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界罗杰斯(C.R.Rogers)主张的一种教学理论与方式。由于罗杰斯曾运用这种理论与方式进行成人学习与培训,故也可用于教师的校本学习与培训。

罗杰斯认为,教育不按照预定的程序、利用外部的要求来进行,不能"指导"学生如何去想,如何去做,而必须顺从学生内心的自然规则。因此,教育必然是"非指导"的。罗杰斯在非指导教学的理论中,强调经验学习,要求把学生的经验摆在教学活动的核心。教什么、怎么教不是由教师决定而是由学生来决定。这样,教师不是指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八个原则:

1.促进者与学生一起学习。

2.促进者提供的是"学习资源"。

3.让学生独自或合作计划自己的学习。

4.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真实、互信的心理氛围。

5.怎样学而不是学到什么是学习的重点。

6.学生自我训练而不是外部指导的训练。

8.学生自己评价自我的学习。

9.更快更深刻的学习。

非指导性教学的步骤很简单。第一,教师提供学习资料;第二,学习者平等的对学习资料的学习发表意见。教师在这种讨论中也是以学习者的身份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与经验。

罗杰斯的这种非指导性教学,非常像讨论性教学。不过,这样的培训在校本学习与培训中显得非常困难。但它体现的思想却是值得注意的。

参加非指导性培训的一位成人学习者的叙述

这门课程的学习完全是无组织的,确实是这样。在任何时候,任何人,甚至是教师本人都不知道课堂

的下一刻会出现什么,会出现哪些讨论课题,会提出哪些问题,会形成什么样的个人需要、感情和情绪。是罗杰斯先生自己造成了这样一种无组织的自由气氛--如同人们允许彼此为所欲为那般自由。他用一种友好的、轻松的方式与学生(大约35人)一起围着一张大桌子坐下,并且说:如果我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作自我介绍,那是令人高兴的。接踵而来的是一阵紧张的寂静,没人说话。最后,为了打破这种沉默,一位学生羞怯地举起手,发了言。又是一阵令人不快的安静,然后,又有一位学生发言。此后,举手更多了,大家活跃起来。罗杰斯从没有催促任何学生发言。他告诉大家,他带来了大量的材料--有单行本、小册子、文章、书籍等,还发了一份参考书单。他一直没有表示希望学生去读这些书或做其他事情。他说他还带来一些治疗过程的录音磁带和一些电影磁带以及电影胶片。这使学生非常兴奋,他们问能否听到自己的声音和看到自己的形象。罗杰斯说可以。于是全班学生商定了如何把这件事情做好。接下来的四次课程进行的下相当艰难而令人失望。学生们的谈话东拉西扯。一切显得杂乱无章,漫无目标,简直是浪费时间。到第五次上课时,情况开始好转。学生们相互交谈,不再理会罗杰斯。他们希望并且要求别人听自己的话。班级变成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的班级,成为一个崭新的、紧密结合的整体,它以独特的方式进行活动。罗杰斯从来不作总结性发言,各项讨论最后都悬而未决,提出的问题总是在流动变化之中。学生们出于获得知识、取得一致的愿望,每个人都把自身投入课堂之中他讲的话是自己的话,而不是课本上的语言。

---

非指导性教学的五大教学原则

罗杰斯说:“教师应把学生的感情和问题所在放在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自己的发言要有所节制”。他举了五个原则:

1、“我们不能直接地教授他人;我们只能使他人的学习得以容易地展开”。

古谚说“可以牵马河边,但不能按马饮水”。罗杰斯说,这个道理是谁都懂得的。尽管如此,他说:“在实践中,教师大抵都是无视这个基本假说”。就是说,许多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念念不忘的是自己应当教的东西;能够收集哪些基本素材,可以避免哪些重复。对哪一年级在什么时候施教为宜,这一类问题萦绕心中。从第一条原则出发,我们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学生在教学中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究竟想学什么?我们怎样才能使学生顺利地学习与成长?”

2、“人是抱着维持自己的构造或是强化自己的构造,有所侧重地学习的。”

罗杰斯说,这是同问题意识、自我主导相联系的。他举例说,试看听数学讲座或统计学讲座的两种学生。一种学生是把学习数学或统计学看作是直接地有助于达到自己的专业目标的;另一种是学校规章制度不得不选修这一讲座的。因此,前者的学习是要如何求得“有效”,后者是要如何求得“过关”。又如,“课堂上倾听地理课地形的讲授的学生同为地克敌制胜摸清地形而展开学习的步兵连的学习,是完全不同的”。总之,一种是“要我学”,一种是“我要学”。而前者,正是罗杰斯所批判的。

3、“如果能够同化,会在自己的体制中带来某种变化”。涉及到改变自我组织(即改变对自己的看法)的学习是有威胁性的,并往往受到抵制。

据乔以斯说,“发现内部矛盾本身,是痛苦,是威胁”罗杰斯说“教育的新教材,有时可以立即觉察到它是有助于强化自己的东西。但在绝大多数场合,是威胁自己或者更正确地说,是威胁当前自己正在实现同一化的若干价值的。”例如,学习有关偏见的客观事实这一件事,是威胁形形色色的偏见的;学习新的数学方法这件事,是在暗示学习者正在同一化的老方法的劣等性罢。这们,学习者自身威胁着正在同一化的诸价值,在这里矛盾的经验受到抵御。

4、“学生对自身的学习与评价负有责任。这种支持性、非评价性的环境,使来自外部的威胁下降。”

5、尽量地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在经验场的感知容易被分化的情境。

乔以斯说,这个原则是前四条原则的归结。在这里,非指导性教学的真髓是以排除威胁的形式来表示的。关于被分化了的经验场的感知,是学习者自身不受威胁时,方才可能的。罗杰斯说,“对自己的威胁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学习的一种障碍。”但在现今世界上也放有这么一种说法:“学习,不在乎威胁,或者,正是由于有了威胁,才得以进行。”罗杰斯说:“倘若所期望的训练除了维持现状的自我之外,没有任积极其他目标的话,那么对自身的威是不会妨碍学习的时步摆事实。然而这在教育中几乎是不适用的。”他说:“所期望的东西正是成长。因此,它无论如何需要有自身的变化”。这样,构成变化障碍的威胁,是必须排除的。

(学习促进者、推动者:1、关心学生的动机和自我,珍视学生内在的情感和世界。2、帮助建立一种学习氛围,允许个人自由说出他们想做的事,当努力做到真诚与和谐时,有重要意义的学习就会出现。3、学习学习过程,不断深化掌握变化过程,促进变化和学习。)

在未来的社会中我们的人性将是中心,人的开发和利用都是为了达成自我的最大限度的发挥。

---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论--罗杰斯

依据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的治疗理论,罗杰斯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育论,这是他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结果。罗杰斯认为,在迅速变化、充满矛盾的时代,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具有极高适应变化的能力、具有内在自由特性、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通过比较传统的教学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安全感,信任学生,并同时感受到被学生信任。

罗杰斯认为,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具备三种品质:

(1) 真实, (2) 接受, (3) 理解。

教师在学习中的作用应为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和交朋友等角色。教师应做到: (1)教师对学生应当持真诚、真实的态度;(2)充分信任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学会自我——主动学习;(3)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珍视学生的感情和意见,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4):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 反对传统心理学派把学生看作是“较大的白鼠”和“较慢的电子计算机”, 也反对那种认为学生有自私的、反社会的本能。他主张应该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加以接受,把学生作为具有各种感情、埋藏着大量潜能的一个尚未臻于完美的人来看待,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过程。

近年来, 罗杰斯的教育思想已越来越被西方的教育理论界所认同。他强调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格、完满人性, 通过发展学生自己的潜能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等, 对于我们当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教育创新以及教学改革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第九章“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评说

一、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为什么会风靡世界

早在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卢梭就竭力主张教育应以培养“能保持人的本性”的“自然人”为宗旨,提出了“适应自然”的教育方法。这是“学生为中心”思想的雏形。但稍于其后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则反其道而行

之,形成了“教师为中心”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和固定的教学程序,强调的是对学生的“管理”。从此,这种教学思想在西方占据着统治地位。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又扬起了卢梭曾举过的“大旗”,明确提出“儿童中心”的口号。在杜威的影响下,“进步主义教育”这个思想勃然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进步主义教育开始衰亡。

其间,布鲁纳提倡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并伴随着一场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运动。但是也遭到失败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是该组织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研究了70多篇有关世界教育的形势、观点和改革的论文基础上撰写的一份综合报告,这本书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完整的人”,“为一个新世界培养新人”,并明确的规定:“教育的一个特定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性方面的平治,特别是在人而后人的关系中的感性品质。”

于是,美国又重新开始检讨他们的教育历史。

罗杰斯的理论形成于四十年代、完善于五十年代,但这种学说被人们广为接受,却是六十年代以后。这决不是一种历史的偶然,而是顺应了美国教育界的新需要,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也顺应了高技术化社会所带来的对人性的新需求。

二、罗杰斯和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纵观罗杰斯的理论,不难发现它同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何其相似。的确,“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极易使人联想到杜威“哥白尼式”的革命。罗杰斯关于教学目标的论述、他对过程、对经验、对活动的顶礼膜拜,都可以在杜威的论著中找到相应的“影子”。但两者也不能相提并论。区别在于:

1.不同的时代导致了不同的出发点

杜威所处的时代,是美国工业化运动蓬勃发展的年代,大工业生产需要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种人才应该更有效地运用和驾御和学知识,为社会谋求财富。他认为,是科学的应用导致了大规模地、廉价地使用各种自然力的重大发明,但同时他也认识到传统教育过分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受教育者御用、创造知识的能力,他进一部认为这种能力的培养同人的社会实践相关,把社会实践看成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唯一有效途径。

罗杰斯则不然,他的思想主要形成于第二次世界打战以后,这一段历史被人称为“后工业化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物质需要已取得巨大的满足,但精神生活却由于高技术化而变化得极为贫乏,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尖锐地对立起来了。世界方法在倒退。在这种认识背景下,罗杰斯竭力呼吁要培养新型的人才,他们不仅要有高度的智慧,也要有充实丰富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也就是培养知情合一的“完整的人”。他认为,培养这种完整的人的有效途径不是知识的传授或理性的训练,而是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即情感的相互作用。

2.不同的出发点导致了对教育的不同认识

杜威为了使教育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教育作了实用主义的理解,“有用即真理”这种实用主义真理贯穿着杜威整个教育思想。因此,他把教育看成是生活本身,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口号,认为”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当把现实的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雏形的状态。”

罗杰斯则对教育作了存在主义的理解,他追求的便是那种似乎是扑朔迷离的自我的发展和超脱,追求的是个性的完善和独立,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培养“能进行自发的活动、并对这样的活动负责的人”,“能理智地选择方向和自定方向的人”。这样一来,知识对实际生活到底是否有用处就显得无足轻重,重要的是学生此时此刻的自我感觉良好与否,也就是说他是否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信任,是否感到安全。

3.不同的认识导致了不同的教学理论风格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而工业化社会迫切需要的是人的首创性、创造性,因此,他格外重视教学中的认知因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发现,强调思维能力的磨练,因而体现着一种浓重的认知风格。他主张“教学的艺术,一大部分在于使新问题的困难程度,大到足以激发思想,小到加上新其因素自然地带来疑难,足以使学生得到一些富于启发性的立足点,从此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

罗杰斯则认为当代教育首先必须完善个性,使个性能支配“现实”、创造“现实”,他对情感以及同情感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颇为青睐,并且形成一个基本命题:“情感伴随着并且时常促进着那种有目的的行为,这

种情感同追求行为的尽善尽类相关,这种情感的强度同已理解的为了有机体的维系和升华的行为意义有关。因此,他潜心研究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把这种研究视为人类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而关注备至。

4、不同的风格导致了不同的教学策略

鉴于杜威对认知因素的侧重,相应地,在教学的策略上,他将他对人类思维规律的发现(“思维五步”说)应用于课堂教学,提出了著名的“五步”教学环节学说:提供疑难的情境、产生问题、作出有关的假设、对假设进行推理、验证假设。这个学说的一个突出的特征,是教师事实上规定了学生提问的范围或方向,因为按照杜威的意见,“疑难的情境”是教师“把少量典型的经验加以充分的运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同时提供种种环境,使学生渴求更多的知识“。此外,这种教学策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程序,比较固定的方法。

罗杰斯的“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决不允许教师对学生有任何人为的制约。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工作是很盲目的,只是当学生提出了各种不同问题之后,在教师的“促进”之下,通过讨论,澄清和形成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仅仅是在这个时候,才明确了教学的方向。

三、学生为中心的理论对传统教学理论的冲击

四、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的缺陷

---

第二章教学的人本主义心理观

组成罗杰斯教学心理思想的三个基本成分是:融为一体的情感和认知,直觉和创造性,以及自我为核心的个性理论。

一、情感和认知

作为人本主义教育流派的重要人物,罗杰斯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即人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活动的,这种整体首先表现为知情活动的合二为一。

1.情感

A. 人的内心世界

他强调面对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窥探和理解,他反复重申在治疗中要“倾听某人”。有时候,在一个表面上不值一钱的信息中,我听到这个人内心深处隐藏着的、觉察不到的一种具有人情的呼喊。

B.移情

“移情”这个词来源于弗洛伊德,原来把它理解为一种性爱,或者是精神恋爱。罗杰斯则将它看作一个过程,并作出这样的描述:它意味着进入他人的内心知觉世界,并且在这个世界中毫无拘束。它时刻敏于对他人不断变化的感情意义,即对畏惧、或愤怒、或温柔、或混乱、或他或她正在体验到的任何东西保持敏感。。。“罗杰斯将移情理解为教学成功的三个最主要条件之一。

C.感情的表现方式

言语行动、非言语交流、

2.认知和情感

应该承认,罗杰斯对人类认知能力也是相当重视的,但是,他不象其他许多心理学家那样,把知识的获得当作认知活动的重要内容,而把认知的精华—洞察力摆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

A.洞察力

洞察力是“一个充分自由地用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旧事实的过程,一种在学习的看法中发现新关系的经验,一种接受熟知材料蕴涵着意义的愿望。”,很显然,罗杰斯把洞察力看成是思维能力,一种类似于美国心理学家吉尔姆特所说的在今天已家喻户晓的“求异思维”能力,并且把它与情感成分密切联系起来。

B.认知和情感是一个统一体

3.情感是认知的动力

二、直觉和创造性

1. 直觉

罗杰斯坚信直觉心理是存在的,并且对直觉这种心理活动也十分重视。某些卓有成的发现来自于一个

科学家对他自己的发现和他人的发现不断的怀疑。在最后的分析中,他更加信任整个有机体的反映,而不是相信科学的方法。

2.创造性

A.创造性的界说

创造是社会的需要

创造性的定义:

创造性,不同的心理学家有着不同的理解角度和研究方法,按照美国学者罗克等人的划分,可以区分出三种创造性研究类型:把重点放在创造过程上的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创造者身上的心理学家和把重点放在创造产品上的心理学家。罗杰斯可以归为第一类。

创造性动机

B.创造性的内部构成:

对经验的敞开:感知现实

一种内部评价

耍弄原理和概念的能力

C.发展创造性的外部条件:

心理安全、心理自由

三、个性理论

1. 自我的概念

2. 自我的发展

3. 个性的结构

4. 罗杰斯个性理论的意义

由蒋泽标发表于November 14, 2004 09:34 PM

第三章“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的渊源及归属

一、理论渊源

嫁接于罗杰斯的“病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

1. 嫁接的可行性

“在这种崭新的时间中,治疗的接触本身就是一种生长的体验。这时,个人学会自我理解、作出有意义的决定,用一种更成熟的方式将自己同他人联系。。。。。这里的讨论有点类似于教育学中关于学校工作是否是一种生活准备、或者它是否是生活的讨论”。

2.“病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概述

A.病人为中心的治疗,目的在于使病人潜在的自我得到实现

B.治疗者与病人保持着一种和睦的、信任的和移情性理解的关系

C.治疗者要尊重病人,但病人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作出各种决定

D.治疗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

E.治疗的结果是病人变得自我理解、自我指导、自我信任

二、“学生为中心”教学的理论归属

“学生为中心”,最早是“病人为中心”,然后“人为中心“,后来才称为”学生为中心”。

罗杰斯要求学校将学生摆在中心的位置上,应该在教学中贯彻人本主义的精神,据此,他提出一种“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这种认识,构成了“学生为中心”教学的理论基调。因此他的理论也归属于“个别化教学”范畴。

三、“学生为中心”教学的现实归属

1. 对传统教学的批判

传统教学不能适应当代社会。“依赖于知识,依赖于训练,依赖于接受某些被教授的东西,这种方法毫无用处”。

传统教学导致学生知情分离。

2.“完整的人”--罗杰斯的教育理想

教育是一种对未来的对策

“我相信,作为一个民族,美国人民正开始拒绝让技术统治我们的生活、我们不断依赖的,征服自然和控制人类的文化,正每况愈下,废墟上出现的信任,意识强甚,自我主导,一个可能对内心世界而不是外部世界的探索者,藐视对惯例和权威教条的服从。”正是对未来社会的这样一种认识,罗杰斯呼吁教育目标必须加以根本的改变,以适应变革时代的需要。

“完整的人”的基本特征

这个概念的内涵,实际上是指“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汇一体”的人。简言之,就是知情合一的人。

“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的培养目标:

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

能立志地选择和自定方向的人

是批判性的学习者,能评价他人所作贡献的人

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知识的人

更重要地,能灵活地和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人

在自由地和创造地运用所有有关经验时,融会贯通某种灵活处理问题的方式的人

能在各种活动中有效地与他人合作的人

不是为他人的赞许,而是按照他们自己的社会化目标加工的人

---

罗杰斯学习理论中蕴含着以下四方面的人格发展观:1.学习理论的基本假设蕴含着人格发展的动力系统;2.学习的目的及本质蕴含着人格发展改变的目标;3.学习的条件蕴含着人格发展的保障;4.学习的过程蕴含着人格发展的过程.

---

论罗杰斯的师生观

作者:曹树真文章来源:《外国教育研究》2000.6

[摘要] 任何教学改革,教学理论的创新以及教学观念的改变,首先是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观的更新。卡尔·罗杰斯是当代美国最著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创立了“非指导性教学”论,从中对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扮演重新进行了定位。本文拟对罗杰斯教育教学思想中的师生观予以论述和分析,以期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卡尔·罗杰斯(Carl Ramson Rogers)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他“离经叛道”,独辟蹊径,创立了“非指导性教学”论,引起了当代国际教育界的关注。尤其是他特别重视情感因素,对教师与学生角色扮演的重新定位,惨淡经营的人际关系学说,更让人醒目。其实,任何教学改革,教学理论的创新以及教学观念的改变,首先是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观的更新。怎样看待每个学生,教师角色如何扮演,以及怎样处理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教学改革更深层的问题,本文拟对罗杰斯教育教学思想中的师生观作一论述和分析,以期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人性:善而能动

事实上,某种学习或教学理论,特别当它应用到学校里去的时候,它对于作为人的学生的道德和行动的基本天性,必然要作某些假设。一般来说,人们的人性观就是将假设的道德天性和假设的行动天性同它们当中含有的环境关系的结合。根据这个解释,我们通常把学生的先天本性合理地假设为:恶而能动、中性而能动、善而能动、中性而被动或中性而相互作用。任何一种教学思想或学习理论的有关学生、教

师或师生关系的观点,追根溯源,都是以其中某一种人性假设为基础的。罗杰斯深受存在主义世界观的影响,在现象学方法论的指导下,以人本主义心理观为依据,也在其教育教学思想中渗透着自己的人性观,即善而能动。

罗杰斯坚信,人的本性是诚实、善良的,人类完全没有必要控制自己的需要,人性中的恶就是现存世界对人的需要加以控制、压抑的结果。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绝对理性的、稳定的、复杂而有秩序的,它们在朝向自己的目标运动着”,“人没有兽性,只有人性,这种人性观已为我们揭示出来了”。正是基于这一“人性本善”的理论,罗杰斯格外青睐人类先验的“潜能”,认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秀素质与天赋。他曾颇为兴奋地宣告:“来自我们临床经验的最革命的认识之一,便是下述这种不断增长的认识:人性的核心,他的个性的最深层,他的…动物性?的基础,在本质上是积极的,向前运动的,理性的和现实的。”很明显,这里的“人性的核心”指的就是人类的潜能。罗杰斯对人类的这一天生资质分外信赖,他断言:“人的本性,当它自由运行时,是建设性的和值得信任的。”因此,罗杰斯将人的形成与发展,甚至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获得看作是人类先天潜能的展开或实现,认为自我实现者就是潜能得以充分发展的人。这样,顺理成章,他就将教育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放在促进自我实现和发展人的潜能上。

同时,罗杰斯还认为,人在本质上是自立的,能动的,其行为受自己的意见和价值观的驱动和维持,不受外来因素的支配。他说:“我们接触的人,乃是一个自主的和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自由人,也就是说,他自觉到自己有选择自由,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并知道自己的选择会导致什么结果。”由于人本质上的自主能动性,罗杰斯坚持个人能在自己和他的环境之间进行辨别,并且有能力不要外力的帮助而做出可靠的会导致和谐社会行为的决断,因为人人“都有一种在有助于保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中发展他或她的一切能力的内在倾向。”并且,人还具有一种内在的“躯体智慧”使人有可能区分有利于或不利于实现潜能的经验,来实现个体发展的自我指导。所以,他说:“我们的文化,愈益依赖于对自然的征服和对人的控制,正处于衰落中。在废墟上涌现的新人,将是高度觉醒的,自我指导的。一位对内部空间或许比对外部空间更为注意的探索者,蔑视对习俗惯例和权威教条的遵奉。他不相信可以在行为上被塑造或塑造别人的行为。他肯定无疑是人本主义而不是工艺技术。”

正是这种对人性的理想主义态度,使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思想。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背道而驰,罗杰斯把学生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上,认为一切教学工作都应该围绕着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来进行。

二、学生:自我实现者

虽然罗杰斯承认了人性的实现决不是一种势在必行的规定性,承认“自我” (self)是在后天环境中逐渐形成,受到客观环境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他否认社会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决定或主导作用,仅仅认为个人所处的物质、社会和文化环境只能起到促进或限制人的潜能在或大或小的范围内实现的作用。罗杰斯指出“个体内部具有大量的有助于自我理解,有助于更改个体自我概念、态度和自我主导行为的资源,”强调“有机体有一种基本的趋向和努力,就是力求实现、保持和发展经验着的机体”,并且相信“当我们能把个人从防御中解放出来,使他对自己广大范围的需要和对广大范围的环境与社会的要求全部开放……我们无须问谁将使它社会化。”由此可见,罗杰斯不仅把“自我”发展当作个体社会化的动力,而且将其看成是潜能的后天衍生物,在很大程度上甚至是潜能自发地生长的衍生物。因此,自我发展、自我实现(self—actualing)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人天生就有发展自我、表现自我的本能欲望,并且每个人都有能力权衡利益,作出个人的决定。在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过程中,人人都有自我指导能力,保持“自我”向着既定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前进。可以说,每个人都是自发的自我指导的自我实现者。

罗杰斯还对真正的自我实现者作了完整的刻画,认为这种自我得到充分实现的人,应是“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能理智地选择和自定方向的人;是批判性的学习者,能评价他人所作贡献的人;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知识的人;更重要地,能灵活地和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人;在自由地和创造性地运用所有有关经验时,融会贯通某种灵活地处理问题的方式的人;能在各种活动中有效地与他人合作的人;不是为他人的赞许,而是按照他们自己的社会化目标工作的人。” 罗杰斯将其认定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并以此为依据来确定学校课堂教学工作的组织与安排,重新确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扮演,

强调学生的绝对主体地位。

罗杰斯认为,学生具有先天的学习潜能,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学习内驱力,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欲望。并且还强调指出:“唯一能显著地影响行为的学习是发现自我,撩拔自我的学习。”这样,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教多少、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等等,都不是由教师决定的,而是由学生或者学生的经验、意向、需要、兴趣等决定的。简言之,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取消指导,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教学的任务只不过是创设合适合理的条件,提供有效的自我学习(learning of self)的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自我实现者。学生由原来被动的知识接受器变成能动的潜能器,由原来的被塑造者变为自我指导者;教师也就应由原来的权威者、操纵者或指导者变为助手、催化剂或促进者,成为方便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达到真正自我实现的人。

三、教师:方便学习的人

尽管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但并没有否认教师的作用。他认为,教师的“所作所为是举足轻重的”,“奏效的环境将首先取决于教师做些什么以及他怎样做。”只不过此时教师的职责和地位发生了变化。“非指导”不等于不指导[注:英语中的non(非)不同于un、in、ir(不)等],罗杰斯所提出的非指导可以说是指导的另一种或特殊形式。它强调指导的间接性、非命令性,以区别于传统教学中的那种直接告诉、简单命令、详细指示式的指导。罗杰斯认为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是多余的,而且也是有害的,所以他反对教师以“教导者”或“训练者”的面目出现,主张用Facilitaor(方便学习的人)代替Teacher等称谓“教师”,认为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仅仅是一个侍者(Servant),并形象地比喻为“音叉”(Tuning Forks),意为应学生之呼声而共鸣。为了方便学生的自我学习,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职责表现为四个方面: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维持着某种滋育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并且罗杰斯还强调教师自身也应作为可以为学生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当将他本人、他本人的意识及经验等当作资源让学生利用。

为了履行教师的职责,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罗杰斯特别重视教育者的某些态度品质。他曾在《学习的自由》(Freedom to Learn)一书中指出:“我们知道促进这种学习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能,不在于课程计划,不在于他的视听设备,不在于他采用的程序教学,不在于他的讲授和演示,不在于图书的丰富,虽然其中某一方面可能在某一时刻可以被用来作为教学的丰富资源,但是它们不是促进教学的关键所在。促进意义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的某些态度品质。”他认为教师必备的态度品质是: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自身表现应表里如一;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他们的情感和意见;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教师只有以这些态度品质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才能免除学生种种精神上的威胁和挫折,才可能使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得以自然地表现。

这样,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人物,不起组织、批示和评价的作用,他只作为班级普通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以真挚、坦率的态度与学生平等相处,相互交流思想感情。教师的根本任务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建立一个积极、接纳、无威胁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的自我指导。教师扮演的角色不再是发号施令的上司,而是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合作者,学生情感的反应者。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罗杰斯除了把人类的潜能或学生的自我实现放在第一位外,特别重视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为此,教师要摆脱仲裁者或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要尽可能直接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在情感领域同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和睦的“朋友”关系,从而使学生具有安全感,以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内驱力。

四、情感:师生关系的基础

罗杰斯像其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一样非常重视个体内在的情感因素,他的非指导性思想实质上是情感的,以个体受他或她的情感约束这个假设为基础。尽管罗杰斯强调知情合一,认为“完整的人”“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识的方式行事”,但实际上却是扬情抑知。他说:“我已知道我们对某种情境的整个机体的感受比我们的理智更值得信任。”所以,他强调营建一种良好的、开放的自由心理氛围,以保证个体自身的巨大资源的开发。这是人性内部优异潜能得以自动实现的前提基础。他指出:创造性的思想和观点“常常于淋漓尽致的表现我们的感情之际显现,而且源于这种淋漓尽致的表现”。潜能的实现作为人类的本能需

要,必然要求人性的“自由运行”,必然要求一种真实、信任、理解的人际关系,也就导致人类有“一种对亲密和真实的人际关系的渴求”。“在这种关系中,情感和情绪能自发地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要使个人“能接近于被充分理解和充分接受的状态”。

罗杰斯将上述思想运用于课堂教学,认为课堂内所形成的某种心理气氛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和充要条件。他说:“个体在他们自身内就具有……巨大资源,如果能提供一定的具有推动作用的心理气氛,那么这些资源就能被开发”;“只有当我们创造出这样的自由气氛时,教育才能成为真正名符其实的教育。”这种自由的心理气氛实际上就是指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也就是良好的包括师生关系在内的人际关系。罗杰斯深信教学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教学技巧,而在于人际关系、情感态度。因此他特别重视建立新的师生关系。他认为这种新的师生关系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真实(realness)或真诚(genuineness)或表里一致(congruence)。它是指师生关系中的坦城如实,思想感情要表里一致,既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也不粉饰自己的缺点,没有任何装腔作势或虚伪,师生彼此都要尽情地表露瞬间的感情和态度。罗杰斯认为,这个要素是最重要的,因为“正确的移情和无条件积极尊重除非它们是真实的,否则在某种人际关系中,就毫无意义。”二是尊重(reward),也称接受(acceptance)或认可。罗杰斯认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认可每个学生都是作为具有他自身价值的一个独立个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重视学生的情感,欣赏并赞扬学生的优点,同时也宽容其缺点,维护学生的尊严与爱好,相信学生能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三是理解(understanding)。罗杰斯所指称的“理解”是一种对他人设身处地的理解,是从他人的角度来理解他人。这不同于评价性理解,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常被称为“移情性理解”。它是一种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思想、情感以及对世界的态度,不对对方作定性评价,而只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而且教师或学生要正确恰当地将这种体验传达给对方,让他感受到这种理解。罗杰斯坚信,只要能够建立起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的潜能就能充分发挥。达到自我实现。

据此不难看出,这种师生关系带有明显的情感化倾向。罗杰斯力图确立师生关系中学生的绝对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和价值,强调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采用情感教育。这样一来,教师与学生改变了以往仅在认知领域通过教学内容发生联系的局面,师生之间还有情感的交流。师生关系由权威式转向了平等合作的交流,教学也就从硬梆梆、无生气的局面中走出,进入了一个充满生机、散发极浓人情味的“新世界”。

五、启示与评说

1.关于“自我学习”。罗杰斯特别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指导与自我学习,几乎将其看作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唯一途径和决定因素。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每个人都将会被纳入终身学习的体系,所以学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这里的学习更多的是自我学习、自我教育。重视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指导能力,是现代教育所应有的意识。在这一点上,罗杰斯的观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罗杰斯仅从人的本能需要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没有意识到这也是社会发展所致。同时,罗杰斯也将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我指导对立起来。认为两者是相互排斥的。其实,两者是可以统一起来,相得益彰的。而究竟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是我们的教学值得深思的问题。另外,罗杰斯与传统的教学观一样,过分夸大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天赋作用,认为学习能力是先天潜能的表现,只不过前者持的是积极态度,而后者持的是消极态度。虽然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先天的遗传成份,但其通过后天的教育是可以改变的。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既不能极度不信任,也不能盲目乐观。

2.关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贯穿罗杰斯整个教育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线索,他非常热衷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我发展的作用。不可否认,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确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尤其是罗杰斯所倡导的“师生平等”、“真实、尊重、理解”的思想,正是我们传统“家长式”的教育所缺乏的。传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权威与服从的主客体关系,实质上也并非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单线单向联系,不仅学生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而且教育者也是为其所囿。罗杰斯虽然认识到传统教育中的这一弊端,但其却走到了另一极端,高估了人际关系的作用,将良好的心理环境当作教学成败的关键和充要条件,完全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同时,罗杰斯所强调的课堂气氛是绝对自由的,将这种自由气势与课堂纪律对立起来,是不可取的。应该看到,纪律与自由可以融为一个

有机的整体,如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距”。

3.关于“情感因素”。罗杰斯把情感活动看成是心理整体机能的基础和动力,有其合理的一方面,因为思维和情感几乎总是彼此相随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在其间总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活动。重视学生的情感世界,挖掘学生的情意资源,是目前国际教育界对教学活动的普遍的新认识。特别是罗杰斯要求师生在情感领域公平交流的思想,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尽管我们已提出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师生交流的只是知识,较少有情感的交流与沟通。然而只有在情感上彼此接纳,才能真正建立起和谐的平等的互相信赖的师生关系。但另一方面,罗杰斯虽然主张知情统一,他实际上将情感凌驾于理智之上,有认为知情矛盾的倾向,犯了“情感至上”的错误。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自我的学习是最持久的.也是最深入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学生观即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利用资源自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传统教学意义上的知识权威。在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是自组织的,学生的主导占主体地位,学生在远程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进度的安排、学习形式的设定,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真正做到“自由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一点恰恰符合了人本主义关于个人潜能发挥、学习内容的自由选择、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远程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较之传统教育更容易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展教学。对此,罗杰斯的观点是“成功的促进自我——主动学习的教师,麻该是尊重学生、珍视学生与他们在感情和思想上产生共鸣”。

3.重视对情境的设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罗杰斯提倡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要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现代远程教育运用网络等多媒体技术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针对不同的学习者特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罗杰斯说,“如果我们要培养富有灵活性、适应性的、创造性的个人”,“我们就应该懂得在教育情景中,如何创设一个作为学会自由的过程应具备的条件和心理气氛”。运用先进的技术支持为学生创造使之在情感上具有愉悦感和亲和力的物化环境,这是成功实现远程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理念,如“智能化”、“个性化”、“人性化”、“多媒体化”、“交互化”等,都是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衍生出来并触及现代远程教育本质的理念。可见,对于现代远程教育的进一步研究,离不开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继续深入探讨。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远程教育未来发展中的应用1.构建网络学习虚拟社区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并直接作用于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过程,在构建网络学习虚拟社区,构建人性化的学习情境、教学环境方面将显示卅前所未有的可人前景。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弥补或避免真实实验带来的危险同时又不减少学生对真实实验的感性认识,可以创设人性化的学习环境,使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在自然、亲切的环境下学……

人本主义ppt讲稿

人本主义讲稿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 马斯洛认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一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所能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说得浅一些,就是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他认为通过教育使学生能够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人格得到健全发展,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罗杰斯说“我认为最好的教育培养的人与最好的咨询产生的人非常相似,这种人就是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就是充分发挥机能(作用)的人,即机能完善者。”他认为,充分发挥机能是有向上的、向前的、积极的、建设性的、创造性的方向的。罗杰斯认为真正有效的教育能够使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促进个人潜力充分发挥,最终成为一个自信、适应性强、有创造性、具有鲜明个性、充分发挥主体功能的个人。 总之,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提倡“知情统一”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不仅要让受教育者学到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培养其独立判断能力、创新能力、独特个性,并将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感、生命感等意识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并最终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人本主义学习观 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人类生来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只要创造合适的条件,每个人都能主动学习、探究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重视学生知识掌握、情感培养和实践体验,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家从他们的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出发,在教育实践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认为学生学习的方式有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所学内容对学生个人发展没有多少实际帮助,不容易学习且学习过后很容易遗忘。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且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增加经验,同时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能力提升、情

[精品]学习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心得体会 蓉园小学叶惠清 人本主义心理学崛起于本世纪50年代,它的主要理论思想起源于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与卡尔·罗杰斯(1902—1987)等人的心理学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由于提出了与被称为心理学第一思潮的、把人描述为本能与冲突的产物的精神分析学派及作为心理学第二思潮的、强调人与动物的基本相似性、强调学习是解释人类行为的主要根据的行为主义学派截然不同的观点,而被称为是心理学的第三思潮。其基本理论用之于教学理论领域而提出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受到教育界的普通重视,成为当前西方教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派别。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提出的教学观点和主张,尤其是因发展了心理治疗体系而闻名的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不仅对传统的教学理论发出了强力的挑战,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其基本内容如下: 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 罗杰斯激烈抨击传统教育不能使学生适应变化的社会,导致学生知情分离等弊病。主张学校应该“培养出真正的学生,真正的学习者,创造性的科学家和学者,实践家,以及这样一种人:在现时所学到的

东西和将来动态的、变化的、变幻莫测的问题及事实之间,他们能生存于一种美妙的但又是不断变化的平衡之中。”因此,学校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2、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 罗杰斯在描述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特征时,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个术语。他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此外,罗杰斯还用“自发的经验学习”描述他所提倡的这种学习类型。其特征为: (1)它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 (2)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 (3)它产生学生不同的行为和态度 (4)根据学习者而不是教师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 3、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 罗杰斯认为,知识是否被掌握,所学的知识是否系统,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举足轻重的。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传统教学,只是教给学生一些一成不变的很快就会陈旧过时的事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

第30卷第1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30,No.12003年1月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January ,2003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 曾 德 琪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摘要:罗杰斯的教育思想是他“以人为中心”的非指导性心理咨询疗法在教育领域中的直接运用,他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教育者。他批判以传授事实性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强调人内在的学习动力,主张教育应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为宗旨,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健康发展。他认为在教育过程中积极的人际关系是促进经验学习的关键,要求教师信任和尊重学生,要有“移情理解”的能力。罗杰斯的贡献不在于创造出具体的教育方法,而是提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则与观念,这些原则与观念对于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教育;非指导性教学;移情理解中图分类号:G 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315(2003)0120043206 收稿日期:2002207216 作者简介:曾德琪(1949— ),女,四川省成都市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人本主义教育是当代西方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流派,其传统可追溯到卢梭的自然主义及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进步主义教育主张。人本主义教育家批判传统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压抑,以促进儿童身心自由健康发展为宗旨,主张教育顺应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及其它一些西方国家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运动是这一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它的再度兴起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虽然心理学在19世纪中期以后有很大发展,但在相当长时期内,建立在所谓严格的科学研究方法 基础上的学术(学院)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实际上把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那些最本质的方面排除在研究范畴之外。心理学成了一个狭隘的学术领域,没有去试图解答人类生活中真正有意义的问题。因此有些心理学家主张,心理学应该成为真正“人的灵魂的科学”,它应该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心理学的使命应该是对“作为一个活着的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做出全面描述”[1](p.7)。他们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基本思想和情感,比如“爱”、“恐 惧”、“愉悦”、“幽默”、“信念”、“信心”、“价值理念”,它应该回答这样一些基本问题:人如何体验情感,如何选择和决定自己的人生,以及如何使个人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同20世纪最有影响的两个心理学学派,即行为主义和心理分析的争论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或“第三力量”。 虽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内部也有不同观点,但他们对人的基本看法却相当一致。首先,他们对人性持乐观肯定的态度。他们批判行为主义以及心理分析理论对人性做出的机械、悲观的解释,认为每个人都本能地具有朝着有利于个体潜力充分发挥的方向发展的内在动力或趋向,因此人性是积极的,可以信赖的。第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自主性。虽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承认社会以及无意识力量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但他们强调,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个人的价值与目的是决定人的行为的重要力量。他们尤其关注经验对人的影响,强调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的决定作用。第三,人本主义心理学之所以称为人本主义,就是因为它自始至终把人、

论人本主义课程观及其启示

( 论人本主义课程观及其启示 摘要:人本主义课程范式是针对结构主义课程范式对课程教学的主体“人”的忽视与压抑而提出的,其主要理论观点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形成了独特的以人为本的课程观。突出表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本文对此进行深入探讨,达到有效借鉴,以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人本主义课程观;以人为本;启示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和重视,许多教育家把课程称作“教育事业的心脏”。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在课程发展自身规律的制约下,课程理论的演变作为课程改革的引导力与推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改革是为了使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而且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也需要研究者、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配合,这就必须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因此,“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对我国课程改革具有借鉴与指导的意义。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产生背景 (一)历史背景 20世纪70年代,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和实践受到人们严厉的批评,一些结构主义课程论者也进行了自我批评。学科结构课程造成了的新的分离与专业化,摒弃了学习者的生活以及广泛的社会情境的要求,将重心放到一些抽象的知识上了。认为“强调探究——发现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无非是强求学习者学习抽象的问题与教材,脱离了许多学习者的现实世界。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创立者布鲁纳也认为应该少谈学科的结构,多谈“学习者和他的学习结构”,并指出结构课程缺乏“人性化”“人本化”。于是,“人本化”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兴起。 (二)` (三)心理学背景——第三思潮 人本主义课程的心理学基础是马斯洛的“第三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逻辑起点与弗洛伊德一样,吸收了精神分析学派的本能决定论的观点,认为人的本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一)自然人性论 认为人性来自自然,人生来不具有生理的、安全的、尊重的、归属的、自我实现的等各种不同的基本需要,这些基本的需要就是人性。 (二)自我实现人格理论 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动力。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追求自我潜能得以实现和发挥的欲望和倾向,也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 (三)来访者中心疗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疾病患者往往形成了歪曲的、消极的自我概念,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即自由地实现自我潜能。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无条件的积极关注(2)真诚一致(3)移情的理解 二、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一)学习的目的与过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授知识或谋生技能,更为重要

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使他们能在知识、情感、动机诸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其健康人格。学习的目的和结果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内在自由性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也就是使学生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应该是促进人的变化和成长,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成长的人,即培养学会学习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条件下自觉挖掘其潜能,自我实现的过程。(二)有意义的学习 罗杰斯认为学习可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指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的学习,是一种“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整的人的成长无关。所谓有意义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及对未来行为方针选择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四个特征:(1)全身心投入(2)自我发起(3)渗透性(4)自我评价 三、人本主义的学生观与教师观 (一)人本主义的学生观 罗杰斯强调要把学生当人来看待,相信学生自己的潜能。为此他建立了“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理论,提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信任学生,并同时感受到被学生信任。 (二)人本主义教师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卡尔 .罗杰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国外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与传统教育中教学的主要特征——指导性相反,罗杰斯根据“自我学说”理论,形成了一种比较激进、用于促成个体“自我实现”的教学策略——非指导性。《美国教育家百科全书》中的非指导性的定义为:“时常用于咨询、小组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的一种方法,他借鉴于他或她的自我反省活动以及(或者)反应,使个体重组、改组或者改变态度与行为。非指导性技术在性质上是情感的:以个体受她或他的情感约束这个假设为基础;此外,它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形成自由表达情绪和情感所凭借的表现手段和替代物,形成接受的行为,并且减少内心冲突,通过这种活动,个体会更好的理解自己。她或他将在器官适应上有所裨益。”教学中的非指导性策略的原型,是罗杰斯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形成的“非指导性技术",后来,他几乎原封不动的把这一技术“嫁接”于课堂环境之中,形成了他的:“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方法是建立在罗杰斯对人的下述信念之下的:人具有非常优异得先天潜能,教育无需也不应该用指导性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什么,这样做会压抑潜能的自然实现,适得其反。教育只要为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睦的心理环境,使之能在“内驱力”的本能驱动下自动的形成,充分得形成。第二,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是一个流程,而不是一团固定的材料;是不断变化着的潜能之星座,而不是一组稳定的特征”。这样,教育就不可能按照一组预定的程序、利用外部的要求向学生施教,不能“指导”学生如何想,如何做,而必须顺学生内心心理体验变化之自然。 罗杰斯认为,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无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认知学习,它可以用行为主义的S--R 学习理论(即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来解释。认知学习受到“外部强制力”的制约,重记忆,因而没有什么意义。另一种是经验学习,他以学习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因而是一种趣味盎然的、有意义的学习。罗杰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教多久、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等等,都不是有教师决定的,而是由学生或者说学生的经验、意向、需要、兴趣等决定的。 罗杰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贯彻“非指导性”的思想,必须遵循着一些基本的原则或要求。其中,最基本的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安全感,他信任学生,同时感到学生同样也信任他,不能把学生当成敌人,备加提防。总之,课堂中的气氛必须是融洽的、诚意的、开放的、相互支持的。其他的具体原则为: 1、“促进者”(即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责任,一起制定课程计划、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由教师独揽这些事情,学生没有任何发言权,因此也没有任何责任。 2、“促进者”各种各样的的“学习资源”,包括他自己的学习经验或其他经验,书籍及各种参考资料,社会时间活动,等等。鼓励学生将他们自己已掌握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已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带到”课堂上来。 3、让学生单独的或者与其他学生共同的形成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让学生探寻自己的兴趣,并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这样做不仅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努力)方向,而且也让他们对自己这种选择的后果承担责任。 4、提供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气氛。一个好的班级、好的课堂,应充满真实、相互关心和理解的心理氛围。罗杰斯认为,这种气氛最终来自“促进者”,随着学习过程的进行,学生就越来越多的并且很自然的流溢出这种情感与态度。 5、学习的重点是 学习过程的持续性,至于学习的内容(即学生学到什么)是次要的东西。一堂课结束的标志,不是学生掌握了“需要知道的东西”,而是学生学会了怎样掌握“需要知道的东西”。 6、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他们自己确定的,因此,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而必须提供的训练形式是“自我训练”,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训练是他们自己的责任,而且要承担这种责任。自我训练要取代外部训练。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这里着重介绍罗杰斯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一)教学目标:培养具有创造性和适应性的人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积极向上的动力来自于自身的许多不同层次的需求,人在不断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因此教育目标应该与个体的需要相一致。罗杰斯认为当今世界是一个快速变化、充满矛盾和危机四伏的世界,人要适应这种变化,“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他在《患者为中心的治疗》一书中提出,这样的人就是: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能理智的选择和制定方向的人;是批判性的学习者,能评价他人所作的贡献的人;获得解决有关问题知识的人;能更重要、更灵活和更理智的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人;在自由和创造的运用有关经验时,能融会贯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能在各种活动中有效的与他人合作的人;不是为他人的赞许,而是按照自己的社会化目标加工的人。罗杰斯激烈抨击传统教育不能使学生适应变化的社会,导致学生知情分离等弊病。罗杰斯主张学校教育目标是培养人格独立,具有创造能力,适应时代变化,最终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人本主义这一教学目标既包括了知识教育和认知能力发展,也包括了情意发展目标,是知识教学与情感发展两者的结合,因而培养具有创造性和适应性的健全的人成了人本主义教学观的核心思想。 (二)教学过程:强调非指导性 “非指导性”教学源于罗杰斯的非指导性咨询理论。罗杰斯原是一个心理治疗专家,在治疗中他主张给病人创造一种医生和病人可以相互信任、可靠、前后一贯的关系,鼓励病人自由的表达思想,与病人一起探讨他们愿意讨论的任何问题,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观、教学设计模式.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观、教学设计模式 胡丽芳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 和罗杰斯。 1、马斯洛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是智商高达 194的天才 ,伟大的先知。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我们熟知他是因为他提出了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 ,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 ,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 境界或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高到低。它们是:自我实现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包含爱与被爱, 归属与领导安全需求生理需求。 1 、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 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和睡眠和性的需要。 2 、安全需要 (safety need 包括一个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它相对地可以免除生理和心理的焦虑。 3 、爱与归属的需要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 包括被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团体等。 4 、尊重需要(esteem need 包括尊重别人和自尊重两个方面。 5 、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包括实现自身潜能。著名的哲学家尼采有一句警世格言——成为你自己! 马斯洛在自己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不仅将毕生精力致力于此,更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证明了这一思想,成功地树立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形象。《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 。 2、罗杰斯 ,美国心理学家。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罗杰斯长期从事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研究。他以首倡患者中心治疗而闻名。他还在心理治疗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格的“自我理论。罗杰斯以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经验论证了人的内在建设性倾向,认为这种内在倾向虽然会受到环境条件的作用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方法

一、马斯洛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㈠、自我实现的含义 在心理学上,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自己的本性。自我实现的人“更真实地成为了他自己,更完美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于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 自我实现有两层含义:一是完满人性的实现。所谓完满人性,是指人类共性的潜能,包括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浩等特性或潜能。二是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是指作为个体差异的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所谓个人潜能是指个人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也就是个人特性。 自我实现有两个标准:①承认并表述了内部核心或自我实现,即那些天赋能力、潜能、完善的机能、人类和个人实质有效性的现实化;②他们全部意味着极少出现不健康、神经症(或神经官能症)、精神病、人类和个人基本能力的缩减或丧失。 自我实现者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健康型自我实现,这种人务实、能干,他们往往是实践家,而不是思想家。另一种自我实现者是超越型自我实现,这种人具有强烈的内在体验,更关注精神生活,他们往往是一些思想家和理论家。 (二)、自我实现的三大理论支柱 1.性善论 性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人性观。马斯洛认为,人作为生物进化的产物,有高于一般动物的发展,人已成为富有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动物,人性基本上是建设性的,破坏和侵犯行为是人的基本需要遭受挫折后而引起的。因此,人性中具有成长和实现的倾向,人性是善的,至少是中性的。 2.潜能论 潜能论(或机体潜能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价值观的表现。所谓潜能就是指个人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马斯洛认为任何有机体都有一种内在倾向,以便于维持和增强机体活动的方式,发展自身潜能。潜能在每个人身上都有。 人除了有一般的生物潜能外,人还有特殊的心理潜能,这种心理潜能称之为似本能。所谓似本能,就是指人类天生的但却是微弱的基本需要的本性,它极易被环境条件所改造。也就是说,似本能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种遗传所决定的,但它们的表现和发展却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似本能是人类的一种高级需要或冲动。马斯洛认为绝大多数人都有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公正、好奇等需要,这种需要不像生理需要那么强烈,但作为一种内在潜能,只要环境条件适当,它就有可能发展到可能达到的程度。 似本能是人所特有的。它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似本能是人固有的趋势、内在本质、内在天性,或者说是人性的内核和集中表现;②似本能是一种类似于本能又不同于本能的东西;③似本能是人的一些潜能,但并不是最终实现物;④似本能本质上是人所特有的东西; ⑤似本能一方面是一种非常微弱的本能,文化教育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改变;⑥似本能的需要和理性是合作的而不是敌对的;⑦似本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⑧似本能的需要是人性发展的内在依据。因此教育和社会影响对人发展的关系重大。 3.动机论 动机论也称需要层次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力观。 马斯洛认为,动机是人类生存和成长的内在动力。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人类的似本能的基本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种遗传决定的,但它们的表现和发展却是后天的。与它们有关的行为、能力等则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性善论和潜能论规定了动机论或需要层次论的性质、导向和发展的可能性,而需要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分别是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别于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界的“第三种力量”,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混同于一般动物学习,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而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至于应当如何学习则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简介 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差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一、导言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从桑代克开始的许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提出并形成了各自的学习理论。由于受认知心理学思潮的影响,我国教育心理学者在有关学习理论的介绍以及研究中,十分重视联结派和认知派、特别是奥苏伯尔等现代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而对于人本主义心理学( Humanism Psychology)所提出的一系列有关学习的观点,往往有所忽视。然而,在笔者看来,本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不仅提出了丰富的学习论点,而且也形成了自己独具风格的学习理论。本文旨在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给予较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的确,人本主义心理学起初并不形成于对学习和学习过程的研究,而是从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等一些对人类行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假设持有相似观点的心理学家的应用研究中产生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发起者是马斯洛(A.H.Maslow),近年来影响较大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C .R .Rogers )。此外,弗罗姆(E .Fromm)、库姆斯(A.Cobs)和奥尔波特(G.W.Allport)等人对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有显著的贡献。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他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的性本能倾向,又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化倾向,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理解行为者所知觉的世界,即要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在了解人的行为时,重要的不是外部事实,而是事实对行为者的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试图从行为者,而不是从观察者的角度来解释和理解行为。对于学习问题的看法,也是如此。在他们看来,如果学习内容对学生没有什么个人意义的话,学习就不大可能发生。因此,他们感兴趣的是学习的潜能、学习动机、自我概念,人际关系,以及学习情感方面的内容。 二、学习的实质 对学习实质的理解不同,是学习理论各流派的主要分歧所在。联结派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知派主张学习的实质是形成所谓的“认知结构”或“认知地图”;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与获得经验,甚至学习的过程就是经验的过程。 (一)学习即理解 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学习不是机械的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的总和。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对知觉的解释。具有不同经验的两个人在知觉同一事物时,往往会出现不一致的反应。罗杰斯认为这并不是所谓联结的不同,而是因为两个人对知觉的解释不同,所以他们所认识的世界以及对这个世界的反应也不同。因此,要了解一个人的学习过程,只了解外界情境或外界刺激显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习者对外界情境或刺激的解释。其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学习的看法与罗杰斯类似。 (二)学习即潜能的发挥 对于学习的起因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或学习的内在潜能,人类的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人本主义的学习观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因此,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罗杰斯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增强对变化的环境和自我的理解,而不应该象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的那样,用安排好的各种强化去控制或塑造学生的行为。此外,人本主义还认为学习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在教学中不应把惩罚,强迫和种种要

人本主义疗法 罗杰斯

人本主义疗法 ---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人本主义疗法的创始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以人为中心的心理疗法是人本主义治疗的核心内容,相对于精神分析和行为疗法,被称为心理治疗理论中的“第三势力”。 罗杰斯1902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攻读过农业、生物、物理和神学,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学习心理学,接触了行为主义的理论并接受了精神分析的训练,毕业后在罗彻斯特市防止虐待儿童中心作为心理治疗家工作了12年。他在心理治疗中总结自己的经验,于1942年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阐述自己的来访者中心的心理治疗观。1951年出版了《来访者中心治疗》一书,为来访者中心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罗杰斯在心理学方面的贡献是杰出的,曾于1964-1967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1956年和1972年分别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和杰出专业贡献奖。 人本主义疗法强调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人采取积极乐观的看法,注重个人的内在价值和主观体验,强调咨询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以咨询者的态度为中心。这些观点都强烈冲击着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积极价值,但不适合处理危机中需给予某些指导性策略的来访者,不适合无法通过口语表达的来访者。 1.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在搜寻资料过程中找到两个版 本的说法,下面一一罗列)一理论基础:1.实现的趋势它假定人类和所有的生物,不论是植物或动物,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不断发展、增长和延续其机体的趋势。 2.自我概念这个自我形象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特别是与其他人对他的评价相互作用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3.充分体验它是对宏观事物和可以意识的机体内部过程的态度。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于人人都有其独立的价值与尊严,人人都必须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向。 二理论基础:1.1 自我治愈的潜能 罗杰斯心理治疗的思想基础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的尊重和信赖。他认为人性发展的基本属性是建设性的。人有追求美好生活和为之奋斗的本性。健康代表着人格健全和人性的完满发展,病态是健康人格的异化。心理疾病患者并没有失去自身原有的潜能,我们要相信他们有能力发掘自身潜能恢复健康。 1.1.1 造型倾向 人性的发展和生物进化一样具有建设性的方向,罗杰斯把这种方向叫做“造型倾向”。这是一种积极的倾向,它假定人具有引导、调整、控制自己的能力。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有一种不变的诊断,即认为所有心理问题及困扰均是由于这种实现的倾向的阻滞所造成的。基于他的这种观点,他所倡导的来访者中心疗法或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的基本原理就是要排除这种障碍,使来访者向着自我调整、自我成长和逐步摆脱外部力量的控制的方向迈进。罗杰斯认为需要心理治疗和帮助的人正如地下室的马铃薯一样,曾受到环境条件的严重扭曲。但他深信这些

人本主义英语教学法人本主义教学法

人本主义英语教学法人本主义教学法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着眼于普遍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质水平,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完善以“动”为主的课程体系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三维健康”的课程目标指向。由此可见,新课程目标下的体育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导入人本主义教学法是必要且有重要意义的。 一、人本主义教学法与体育教学 人本教学法即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沉默法、社团学习法和暗示法的统称等,其本质核心是共同的,强调的是对学习过程中的完整的人的充分尊重与重视。围绕着这一核心,人本主义教学研究者们提出一系列与此相关的基本主张。具体如下:首先,重视学习者内在自我的发展。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授知识,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内在自我,发展健全的人格。其次,倡导注重过程、注重反思的教学理念。人本主义教学法尊重教学双方的个体主观经验,力求双方在体育教学中实现语言、情感和关系的和谐统一,同时要求教学双方开展积极反思,增强教学双方及学生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再次,强调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倡导教育的中心要从教转变为学,教师要从讲授者、训练者

转变成为引导者、辅助者,发现并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自由学习和成长的氛围。由此可见,人本教学法对人的内在自我与自我实现的关注迎合了我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新课程目标的要求,这也与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趋向是相一致的。 人本主义教学法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学生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的全面发展,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同时,人本主义教学法也强调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平等、协作的互动关系,注重教学过程中能力和意义的生成与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而且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积极、坚强的意志品质,具备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导入人本主义教学法是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 二、人本主义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学习心得

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学习心 得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学习心得 木头凳高中胡玉丽 罗杰斯对改善人类生活表现出巨大热情。他将自己的“当事人中心疗法”应用到心理学以外的其他人际关系领域,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家庭生活,到教育改革,从领导决策到解决冲突,从政治到社区生活,无不闪烁着他的人本主义精神的光芒。教育是罗杰斯最关注的领域之一。罗杰斯认为,扮演一位成功教师的角色与扮演一位成功的咨询员相同”。他将“当事人中心疗法”延伸到教学之中,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思想。罗杰斯在描述“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特征时,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一术语。提倡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并在《论人的成长》一书中阐述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有意义的学习不仅仅是事实性知识的积累,而是对个人目前的行为,对选择未来的行为和生活态度,对健全人格的发展起作用的学习。也就是说只有在学习的内容与个人的经验相关的条件下才能产生的学习,即经验学习。如国外曾流行过的“集体教学法”、“沉默法”、“暗示法”等都是采取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主张和原则,强调学习者的经历与语言学习的相关性,设计出类似于学生的生活和经历的课堂活动的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正如Gattegno所描述的那样:“如果学习者能学会发现或创造,而不是死记硬背或重复,那么其学习就得到了促进;如果学习者能学会解决学习材料中所涉及的问题,那么其学习就得到了促进”。为了促进这种有意义的学习,教师的任务首先是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自信、轻松和安全,这是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前提。罗杰斯认为凡涉及到改变学生的自我概念的学习是有威胁性的,往往受到抵制;当学生的自我人格和价值观遭到怀疑时,他往往会采取一种防御态势。相反当对自我的威胁降到最低限度时,学生就会用一种辨别的方式来知觉经验,学习就会取得进展。 传统的教学,只是教给学生一成不变的很快就会变得陈旧过时的,与现实生活无多大联系的事实性材料。这些内容不仅不能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有效地对付社会变化的严峻挑战,而且在相当程度上违背了他们的兴趣与意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用说激发内驱动力和创造力了。基于这一点,罗杰斯主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选择学习材料,自己确定学习进程。他说;“教师完全可以相信学生有自我选择的能力,因为他们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使用 人本主义强调教育对人的潜能发展的作用,将教育过程规定为人“自我实现”的过程,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及学生情感的发展,对于克服行为主义及信息加工教学论的机械性,对于改变教育环境、促动人健康全面地发展,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观 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2.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罗杰斯在描述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特征时,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个术语。他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此外,罗杰斯还用“自发的经验学习”描述他所提倡的这种学习类型。其特征为:(1)它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2)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3)它产生学生不同的行为和态度。(4)根据学习者而不是教师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 3.促动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合性。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协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借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罗杰斯主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动变化、改革和学习。变化是确立教育目标的根据,而对这种变化的适合取决于学习过程,而非静态的知识。所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合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4.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罗杰斯对外部评价模式持反对态度,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他认为学生是处于学习过程中心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作出了最大努力,才能发现哪些方面失败了,哪些方面意义长远和成果累累。自我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本质就是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因而能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意义学习就自不过然出现了。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使用 在教学实践中怎样使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本主义思想,首先要求教师找准一个角度、围绕一个中心、扮演好两种角色。 1.一个角度。首先要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原理作深入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好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高扬“人本主义”旗帜,促使个体和谐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重视人的情感、勇气、自信等方面。它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健康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其中,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并不是被动的受到环境的制约,人具有创造性、主动性以及对自己的未来作出能动的选择;人的本性由经验、无意识和情感所滋育,但不为这些因素所决定。这些基本理论,是我们实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2.一个中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学习者中心”教育思想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这样的品质:(1)最基本的重要态度——真诚、坦诚;(2)成功地促动学习的态度是重视学习者,认为他们是有价值的;建立以共情式理解的学习氛围。 3.两种角色。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则是人的潜能持续得到发挥的一种动态的、形成过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创造最好的条件促使每个人达到他所能及的最佳状态,协助个体发现与他的真正的自我更相协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供一种良好的促动学习和成长的

人本主义核心观点

人本主义核心观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强调协作学习。与建构主义不同,它更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即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强调情感教育。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五大观点:即潜能观、自我实现观、创造观、情感因素观与师生观。 1 潜能观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与工作上人人都有潜在能力。可惜的是这种潜能没有充分释放出来。教育本身就要努力去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所以人本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在于怎样通过教育来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从这个观点出发,人本主义一方面强调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但也重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而这个主导作用在于怎样去发掘学生的潜能。 2 自我实现观(也叫自我发展观) 人本主义理论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人价值观;强调学生自我实现(发展),把学生的自我实现作为教学的目标。但由于人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不同,所以存在个性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每个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条件,使得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发挥,满足不同的个性需求,让学生认识自身价值,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 3 创造观 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一样在知识与能力之间,崇尚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把创造力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罗杰斯指出:人人有创造力,至少有创造力的潜能,人应该主动地发展这些

潜能。并认为:不应该把创造力看成某些专家的特权。而布鲁姆也认为应该研究大多数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4 情感因素观 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创造力都有密切关系。对这一点,人本主义给予特别重视,认为学习是学生个人主动发起的(不是被动地等待刺激)。个人对学习的整体投入,不但涉及认知能力,而且涉及情感、行为等等方面。学生对学习兴趣很浓,目标明确,是十分重要的情感因素,教师必须充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充分吸引到学习的情境中来,并长时期坚持下去。这种情感因素的创造,一要教师积极引导,二要积极进行鼓励,三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5 师生观 人本主义更重视师生定位观;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以情感为纽带,维持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感到压抑或负担,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学得主动积极和生动活泼。教师由主宰者、权威变成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由教变成导,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变成真正的自主参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