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概论第9章

社会学概论第9章

社会学概论第9章
社会学概论第9章

本章序号及名称

第九章社会组织

本章学习目标

大部分教材多从组织学的角度对社会组织进行剖析,本章的教学难点就是如何摆脱组织学的影响,真正使学生能够从社会学的角度把握社会组织的精髓,即:社会组织做为社会生活基本单位意义及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通过社会组织要素的介绍,使学生分清组织概念与群体概念的区别;在本章教学中还应就社会学有关组织的基本理论予以介绍。

本章重点难点

1.社会组织的概念及特点

2.现代组织的社会学意义

3、组织结构

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

一、社会组织的涵义

自产业革命以来,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展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社会协作越来越发达,社会生产、社会生活都被迅速地社会化了,工厂、公司、机关、学校、工会、党团等各种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在人类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领导地位。现代社会是一种具有高度组织的社会。社会组织是当代人们社会组合的一种主要形式。

在我国,对社会组织的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泛指人类共同活动的社会群体。狭义的社会组织是与初级社会群体相对的次级社会群体。本章所说的社会组织主要是指后一种含义。

二、社会组织的要素

l、成员。任何社会组织都要有一定的成员,这是组织活动得以进行,组织任务得以完成的先决条件。社会组织成员的加入或退出不是随意的。组织活动的效果和效率如何,取决于成员是否有工作的积极性和良好的素质。

2、章程。任何社会组织都要有自己的章程,以此来规定组织的性质,确定组织的纲领、目标、任务、结构、活动原则,以及组织成员的地位与角色、权力与义务等。组织章程是组织活动的依据。组织成员都必须遵守。

3、机构。任何社会组织都要有一个权威性的领导机构及执行系统。组织机构是组织活动的管理体系。组织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组织活动的效率。

4、设备。设备是组织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设备分为物质设备和象征设备两种。物质设备是组织活动所使用的工具及手段。象征设备是表征组织意义的工具和手段。一个组织的设备优劣,对组织的活动效果同样有很大影响。因此,社会组织对自己的设备应给予高度重视。

三、社会组织的特点

社会组织也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而结合起来的社会共同体,但它是一种关系极为复杂的社会群体,有不同于初级社会群体的种种特点。

首先从群体角度来看:

1、社会组织的成员人数众多,结构复杂。社会组织是为了某种特定目标建立起来的,因而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结构较为复杂。组织中一方面存在着纵向联系,有权力与地位的分层体系;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横向联系,有分工合作体系。如此纵横

交错,构成远比初级社会群体复杂的组织结构。

2、社会组织的目标专门而固定。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的目标,但社会组织的目标是特别专门化的。工厂生产产品,医院治疗病人,学校培养人才。不仅如此,社会组织的目标也很少发生变化,组织要长期为之而奋斗。同时较为固定的目标是结构稳定不变前提。

3、社会组织内部有较为明确、发达的分工。为了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社会组织内部往往进行比较精细和确定的分工。组织目标就是靠这种分工合作、协同来实现。而初级社会群体的工作则常常是没有明确分工,既使是有分工,也是偶然的、临时的和不发达的。

4、社会组织有清楚的界限。初级社会群体的边界主要靠群体成员或群体外的其他人主观认定,社会组织的界限则通过组织目标、章程、活动方式、成员身份、空间领域等客观标志的不同而显示出来。

其次,从成员的个人角度来看:

1、社会组织成员间的互动是间接的、片面性的。由于社会组织的成员人数太多,成员之间无法进行全面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即使在发生某些直接互动,往往也是暂时的,纯属工作性质的。互动的间接性和暂时性,使成员在互动中不可能有较深刻的自我投入,不可能全面表现自己,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只能局限于某个特定的领域或方面。

2、成员的互动是事本互动,而非感情互动。在社会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组织章程的规定,是一种公事公办的关系。组织要求成员一丝不苟地按规章制度办事,排除私人感情与个性,使成员非人格化,在初级社会群体中则完全是以个人身份出现的感情互动,成员在互动中亦投入了较多的感情、互动是为了感情交流。

3、社会组织的成员个性差异大,异质性强。社会组织是基于某种组织目标而建立的。成员的选拔不强调个人的个性特点,只重视组织目标的完成。因而社会组织内部的成员个性差异较大,他们不是同质性结合,而是异质性结合。相反,初级社会群体由于是自发形成的,或者成员间相互影响较大,使得成员相似性较强,个性差异较小。

4、社会组织的成员受规范的严格约束和限制。在社会组织中,成员的互动必须按照组织的规章制度进行。一个组织的规模越大,结构越复杂,规章制度的作用就越重要。而在初级社会群体中,虽然也有一定的行为规范,但不是很严格。

四、社会组织的分类

社会组织的种类是很多的,根据不同的观点和标准可以将社会组织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在西方社会学中,比较有影响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1、根据组织结构的严密程度可将社会组织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组织成员间的关系比较正规和确定,成员活动按照规定和要求进行,个人缺乏任意性。如党、团、行政机关、学校、军队等都属于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指组织成员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和阐明,成员的活动比较自由和随便,个人的任意性较强。如业余俱乐部、球迷协会等都属于非正式组织。

2、根据组织的目标和功能可将社会组织划分为生产组织、整合组织和政治组织。生产组织是指生产性的企业组织和服务性的学校、医院、商店等组织;整合组织是指调整社会内部、维持社会秩序的组织,如公安机关、法院、检查院等都属于此类组织。政治组织是指为保证整个社会达到自己的目标而进行权力分配的组织,如政党、宗教等即属于政治组织。

3、根据组织目标与受益者的关系不同,可将社会组织分为互利组织、商业组织、服务组织和公益组织。互利组织的目标是使其全体成员受益,如工会、俱乐部、党派等。商业组织是使组织的所有者受益,工厂、公司产行等都属于这类组织;服务性组织的受益者是与其发生直接接触的人,如医院、学校、律师事务所等;公益组织是以一般大众为主要的受益者,这类组织包括军队、警察、税务所、科研机构等。

4、根据组织对其成员的方式不同,可将社会组织划分为强制组织、功利组织和规范组织。强制组织是指用强迫的方式控制成员,如监狱、精神病院等;功能组织是以报酬的方式控制成员,如工厂、商店等;规范组织是用规范的方式控制成员,使成员遵守或服从规范。学校、党派、宗教组织等都属于这一类组织。

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目标

一、组织目标的涵义与意义

社会组织是围绕特定社会目标建立起来的,组织的目标是组织在未来所要达到的

状态和结果,它代表组织的方向与未来。

组织的目标对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魄。组织是靠目标来维护的,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目标进行的。任何一个组织只要失去了它的特定目标,便不能在原来的意义上继续存在。

第二,组织目标是组织的宣言书、动员令。组织目标对社会大众来说是宣言书,它向社会大众宣告本组织的宗旨、性质和任务,使人们认识、了解这个组织,以便加入该组织或与该组织发生联系。对本组织成员来说,组织目标是动员会,它动员、鼓励其成员团结奋斗、为实现本组织的目标而努力。

第三,组织目标是组织制定和修正方针、路线、政策的依据。组织的方针、路线和政策都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组织在制定方针、路线和政策时,要以目标为准绳。

第四,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活动效果与效率的标准。组织建立之后,就要围绕着目标进行各种活动。这种活动是否有效果或效率,以及效果和效率如何,需要不断加以测量,从宏观角度来说,就要看它们是否促进了目标的实现,是否朝着目标前进。

二、组织目标的分类

以期限为标准,可以把一个组织的目标分为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1.长期目标:是一个组织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才能完成的目标。它一般是组织的战略目标,包括战略任务和要采取的重大措施;

2.近期目标:是组织在较短时间内要完成的目标;它一般是组织的行动计划、工作计划;3.短期目标是近期或年度计划,是把中期目标的任务具体化,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

三、组织目标的制定

1.组织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制定组织目标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受环境因素的制约;二是受组织自身条件的限制。

从环境因素来看,社会组织在制定目标时,必须考虑到环境的作用,符合环境的要求。环境因素规定着组织目标的范围。同时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需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社会组织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从组织自身的条件来看,组织是否具有实现目标的能力,能否满足内部成员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虽然目标符合环境的需要,但组织自身无力实现它。这样的目标同样也是不合理的。

2.制定目标的过程

美国学者经过广泛深入的研究,认为制定目标的具体过程可分为八个步骤:

第一步,正确阐明组织目标的基本意图。

第二步,必须清楚说明这些目标的重要性,并制定出详细战略。

第三步,确定达到目标途径的行动计划。

第四步,确立衡量工作执行情况的成绩标准。

第五步,分析预期发生的问题。

第六步,预算执行目标的具体活动所需要的各项资源。

第七步,选择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互作用的模式。

第八步,建立实际执行目标成绩的衡量,评价机制。

这八个步骤是组织制定目标,确立方针,列出计划,有效执行,并严格检查其成果的管理体系,它适用于各种社会组织,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四、组织目标的转换与承续

组织目标制定以后,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使组织目标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就涉及到目标的转换与承续的问题。

目标转换是指改变原来的目标,选择和实施另外的目标。目标转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公开废弃原来目标,而实施的却是另外的目标。另一种是原来的目标不再适应环境的需要,无法实现,必须以新的目标代替它,或者组织发现了更有价值的目标,因而放弃原来的目标,采用新的目标。组织行为理论认为,组织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与社会需要之间不断调适的过程,只要组织还继续发展和存在着,就得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目标承续是指组织原来的目标已经实现,要用新的目标来继承它。组织目标实现以后,该组织的使命也就完成了,要想保持该组织的继续存在,就要树立新的目标。

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结构

社会组织结构,就是一个组织内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形式。组织的结构是否合理科学,直接影响着组织能否进行高效运转和工作的效益。

一、组织结构的涵义:所谓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它包括两种基

本的类型,即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二、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

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是指组织内各个职务、各个部门之问正式确定的计较稳定的关系形式。具体地说每个组织内,各部门之间都有明确的分工,组织成员都有一定的地

位和职务,被赋予了相应的权力和责任。

组织的正式结构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横向结构,即由职能分工造成的各部门的分工协作关系。另一方面是纵向结构,即由权力分层产生的等级地位关系。根据横向与纵向关系,有以下一些具体的组织结构。

A直线制组织结构:组织的结构与组织的规模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组织结构的复杂程度与组织规模的大小成正比,组织规模较小,内部分工就少,往往只有简单的分层,而缺少明显的分科。社会学把这种结构形式,称为“直线制”的组织机构。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职权明确。参见教材图示。

B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当组织规模较大时,内部分工就很细致,形成科层复杂化的结构体系。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就是这种复杂结构体系的一种。它是在直线制基础上增加了职能参谋部制,其优点是:分工严密,职责清楚,整个组织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工作效率。如图二所示。参见教材图示。

C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它是直接接业务分类或按产品分类,划分出一些事业部部门,分别实行相互独立的经营。标准的事业部制组织由三个部门组成。它们分别是高层管理、职能部门、事业部门。这种组织结构的优点是:稳定性强,适应性强,可使高层管理摆脱事务纠缠,专司决策之职;事业部得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组织有效控制的广度增加。参见教材图示。

D矩阵制组织结构。是一种超事业部制的新组织结构。它把组织中的垂直管理系统和横向的目标系统,集权和分权很好结合起来。其特点是,将活动专业化,建立起协调计划、工程、产品等专也业化部门的活动单位。参见教材图示。

三、社会组织的非正式结构

非正式结构是组织内成员之间相互作用自发产生的人际关系结构。这些相互作用或

互动排除在组织的正式结构之外。

1.非正式结构的性质和存在的原因。

首先,组织的职位规范狭隘,不能满足成员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需要。组织的职位规范只考虑如何保障组织活动,而很少考虑个人的需要,在某些方面甚至限制个人的需要,但

是那种完全按职位办事,彻底摒除个人感情、理性的“组织人”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存在的。

其次,组织规则和活动非个人化,妨碍了成员间的感情交流。组织正式结构的规则与规定的角色纯属公事公办的非人格化的,组织成员被视为组织体系上的一环。但是,人非机器,他除了按规则和角色要求活动外,还需要思想、感情的沟通,所以组织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人际关系团体以补充正式沟通与控制的不足。

再次,组织规章制度不健全或一般化,组织在制定规章制度时,不可能规定得非常详细、具体和全面,只能是一般化的。正是由于这种缺陷,所以就为规章制度留下了空隙,使某些成员的活动不受限制,可以谋求自身利益,建立自己的关系。

最后,组织正式结构的稳定性、重复性特征,使组织正式结构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环境变化。组织正式结构和规章制度一旦建立,就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适合于处理程式化、经常性的事务和问题。可是现实却是经常变化的,这时,自然就会依靠非正式程序来处理问题,用非正式结构应付新环境。以弥补非正式结构的不足。

2.非正式结构的类型。

(1)纵向的共栖结构。由不同地位层次的人结成的互相依赖的人际互动。在这种结构中,成员之间有高度的相互依赖性,上级人员多维护下级人员,巩固他们在组织中的地位。而下级人员为了报答上级而维护上级的利益。

(2)纵向的寄生结构。由不同地位层次的人结成的非对称依赖的人际互动关系。在这种结构中,成员间彼此提供的相互协助是不平等的,上级人员虽然尽力维护下级人员的利益,但下级人员并不全力维护上级的利益,下级人员寄生于上级主管,只想贪图享受,不尽义务。(3)横向的防守结构。由同一地位层次的人组成的保护自己利益的人际互动关系。由于组织的技术部门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使组织内部原有的结构和权力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威胁某一类人的利益。这时,受到威胁的人就会联合起来,借助非正式结构的力量以维护本身的利益或权力地位。

(4)横向的进取结构。由同一地位层次的人结成的谋求自身利益的人际互动关系。

(5)横向的感情交流结构。由同一地位层次的人组成,他们或由于共同兴趣、爱好,或由于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态度而结合在一起,彼此满足对方思想、感情交流的需要,相互帮助,相互照顾,友好相处,这种情形多见之于一般成员。

3.非正式结构的功能。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对正式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正向作用,另一是负向作用。

正向作用: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增强组织的稳定性。在现代社会组织中,不仅生产活动紧张、节奏快,而且组织也是非个人化的,不注重成员感情需要,这就很容易使人们感到沉闷、单调、生活毫无情趣,而非正式结构的存在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非正式结构还可以联络成员感情,使大家感受到友谊、忠诚,从而增强组织的内聚力,提高组织的稳定性。

负向作用: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对组织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有破坏作用,这种破坏作用,就是它的负向功能。关于这一点,我们在论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时已涉及到,在此不再赘述。

第四节社会组织的管理

组织管理是指协调组织内部人力、物力、财力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自从有了社会组织,便产生了对组织的管理。纵观整个管理历史,可以划分出以下几种主要管理方式:

一、家长制和科层制

以管理权力是否高度集中于一人手中为标准,可以分为家长制管理方式和科层制管理方

式。

1、家长制管理方式的特征:A组织的权力集中在最高领导者一人手中;B分工不明,责任不清;C任人唯亲,因人设置;D没有严格的管理程序,办事无章可循;E终身制。

家长制的管理方式适合于组织规模不大、分工不发达的传统社会。管理的好坏受个人经验、品质的影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精细,逐渐出现了大规模的社会组织。因而完全依据个人经验已无法对其进行管理,家长制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逐渐被新出现的管理方式一科层制所代替。

2、科层制管理方式的特征:A有一套为组织成员共同认可和严格履行的活动规则;B职能分工明确;C管理权力分层;D职务规则是专门性的;E科室之间以及职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制度化的工作关系;F管理权力来源于职务,而不依附于具体个人。

科层制的优点在于分工清楚,责任明确,任人唯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组织活动开展。所以现代社会组织多采用科层制的管理方式。但是,科层制也有它的不足,它的最大缺点是忽视人的主动性,只强调照章办事,行为受规则约束,而不讲灵活性、应变性,容易导致官僚主义。

三、管理理论的发展

第一阶段——古典组织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理论有泰罗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管理十四项原则和韦伯的科层制管理。该时期的理论中心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制定计划、设计合理科学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以及金钱激励来达到这一目标。详见教材。第二阶段——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代表人物是梅约、巴纳德。该时期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在组织上更重视民主的、不专权而少等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反对非人格化的科层制。详见教材。

第三阶段——现代管理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管理理论,不再只看重某一方面的作用,而是全面系统地研究组织各方面的因素以提高组织效率。主要有系统的观点、权变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四、官僚主义问题

凡是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组织活动偏离目标的现象都可以称之为官僚主义。从管理的主体角度看,无论家长制还是科层制都可能产生官僚主义问题。由家长制产生的官僚主义主要表现为:遇事推诿、相互扯皮、敷衍塞责、热衷于谋取私利,不关心群众痛痒、一言堂、命令主义等.由科层制产生的官僚主义主要表现为:第一,浮夸习气;第二,墨守成规、缺乏灵活性;第三,繁文缛节、文牍主义;第四,例行公事、文山会海。官僚主义存在于任何社会之中。其根本原因是体制问题,而不是个人原因造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实际运行的组织过程中,逐步改善现存的管理体制。

本章思考题

问题1社会组织具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要点:1.从群体角度来看:社会组织的成员人数众多,结构复杂;社会组织的目标专门而固定;社会组织内部有较为明确、发达的分工;社会组织有清楚的界限。2.从成员的个人角度来看:组织成员间的互动是间接的、片面性的;成员的互动是事本互动,而非感情互动;社会组织的成员个性差异大,异质性强。

问题2什么是组织目标的转换?

参考答案要点:1.组织目标转换是指改变原来的目标,选择和实施另外的目标。2.目标转换有两种情况。组织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与社会需要之间不断调适的过程,只要组织还继续发展和存在着,就得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问题3何谓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

参考答案要点:1.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是指组织内各个职务、各个部门之问正式确定的计较稳定的关系形式。2.组织的正式结构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横向结构,即由职能分工造成的各部门的分工协作关系。另一方面是纵向结构,即由权力分层产生的等级地位关系。

问题4为什么在社会组织中有非正式结构存在?

参考答案要点:1.组织的职位规范狭隘,不能满足成员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需要;2.组织规则和活动非个人化,妨碍了成员间的感情交流。3.组织规章制度不健全或一般化,为规章制度留下了空隙;4.组织正式结构的稳定性、重复性特征,使组织正式结构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环境变化。

问题5非正式结构具有哪些功能?

参考答案要点:1.有正功能,包括减轻成员心理压力、增强组织稳定性、联络成员感情、从而增强组织的内聚力等;2.有负功能。如形成小集团等。

问题6试说明科层制管理方式的优劣性

参考答案要点:1.科层制管理方式的性质和特点;2.科层制的优点;3.科层制的不足

本章参考资料:

1.郑杭生等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C.W.米尔斯、T.帕森斯等:《社会学与社会组织》,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3.于显洋等:《组织行为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4.皮尤:《组织理论精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社会学概论-第一章 社会学的学科概述【圣才出品】

第一篇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 社会学的学科概述 一、名词解释 社会运行(河北大学2014年研) 答: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①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②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无论是纵向运行还是横向运行,社会诸要素与诸系统都表现出了相互联系、交互影响、交互作用的特点。 二、简答题 1.试述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答:19世纪30年代,孔德连续出版了多卷本哲学名著《实证哲学教程》。他在该书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的名词以及关于建立这门新科学的大体设想。后来的社会学家们大多将此作为社会学诞生的标志。孔德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社会学的大体设想,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科学发展的进程决定的。 (1)从社会历史条件看,孔德生活在资本主义大发展,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开始逐步暴露的时代。在这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中,人们急切地要求搞清楚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地位和相互之间关系的影响。这是催生社会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2)从学术发展的背景上看,在中世纪的神学统治下,自然科学曾长期被压制,之后,文艺复兴带来了自然科学繁荣发展的春天。到了孔德的时代,许多自然科学的学科都

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社会学学科的诞生,既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深受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启发。 2.社会学这门学科有哪些特征? 答:社会学学科的特征主要包括: (1)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从社会学视角看来,只有把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全面地、科学地认识社会的各种组成成分和各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社会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根本之处。 (2)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由于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序列的完整网络,那么,作为把社会当做一个整体研究的学科的社会学,必然具有一种综合性学科的性质。 ①这种综合性突出表现在它研究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社会过程或社会问题时,总是联系多种有关的社会因素以及自然因素来加以考察。 ②这种综合性还表现在:社会学的研究经常结合和利用其他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成果来做综合性的考察。如果不利用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社会学是不能实现它对社会的多面向研究的。 (3)社会学的科学性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社会学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取得对人类社会的科学的认识。这种认识不是表面的,而是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不是片面的,而是系统、全面的。现在,

社会学概论重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即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了解人的社会化的主客观条件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依赖生活期、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同辈群体(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基础)(P86 )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 5、职业场所; 6、大众传播媒介 (三)了解社会化的几种基本类型?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84)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继续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又分为主动在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两种。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生活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着眼于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再社会化则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与过去断绝关系,进入新的方式,它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主要是指被动再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形式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要举例说明) (四)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的内容较为单一,且生活经历又往往比较贫乏;而一进入成年期,他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就变得复杂化了,社会不仅赋予了他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会使个体感到不适应。 二是因为在基本社会化中,家庭和学校所受教育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教育者本身要受到以前自身社会化效果的制约,而且未来社会的具体变化又难以预测,即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因此青少年社会化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就会不断地受到冲击。 三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又在改造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从个体或从社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试述社会化过程中某一外在社会化因素对自身社会化的影响。—如家庭、职业场所。 为什么说职业场所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2018.10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顼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孔德对科学的分类中,科学的最高层次是 A.天文学B.数学C.物理学D.社会学 2.结构功能论兴起于20世纪 A.20年代 B.30年代C.40年代D.50年代 3.交换理论的建立者是 A.霍曼斯B.科塞C.达伦多夫D.帕森斯 4.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来自于 A.奥地利B.英国C.德国D.法国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翻译出版了日本女子大学社会学教授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的是 A.谭嗣同B.康有为C.严复D.章太炎 6.在费孝通提出的“五脏六腑”说中,属于“五脏”的是

A.学术会议B.学会组织 C.社会学课程D.研究方法 7.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被称为 A.预测性功能B.解释性功能 C.规范性功能 D.描述性功能 8.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被称为 A.访谈法B.观察法C.个案研究D.典型调查 9.属于定性方法的是 A.实地研究 B.问卷调查C.实验方法D.统计调查 10.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被称为 A.人口结构 B.社区结构 C.环境结构 D.社会结构 11.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被称为 A.文化采借B.文化互斥C.文化冲突 D.文化排斥 12.重新社会化也称为 A.再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 C.二级社会化D.文化反哺 13.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是 A.知识积累B.社会实践C.观察学习D.角色扮演 14.某公司几个合伙人之间的合作,属于 A.契约式合作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自发性合作D.指导性合作 15.在霍尔提出的四种不同的个人空间中,距离最长的是 A.亲密距离B.个人距离 C.社会距离D.公众距离 16.以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利己形态和利他形态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17.一对夫妇没有子女并且自愿终生不育的家庭,属于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 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 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潜功能:指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功能与反功能:反功能是指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特征。 6.现代理论思路冲突视角 冲突视角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拒绝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7.现代理论思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符号,用来代表另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30-40 —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__ 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人类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农村—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 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 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2、联系实际论述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同龄群体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提高独立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龄群体背景相同,教育相同,易沟通,有益于成员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龄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成员以此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同龄群体极少强制性,可以自由沟通交流,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社会与文化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四章:社会角色与社会互动 第五章:社会群体 第六章:社会组织 第七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八章:社会制度 第九章:社区 第十章:社会变迁、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第十二章:全球化与全球社会 第十三章: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社会学的视野 一:社会学观察问题的新角度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 Giddens)认为,社会学的概念和发现与“现代性(modernity)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社会学随现代性而来,是为解释现代现象而兴起的知识体系,它以普遍而精微的方式对现代性进行了跟踪式观察,对现代社会类型及其结构制度、社会行动主体以及社会问题现象等等,给予了辨析、诊断和解释性理解。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社会学与其他科学显然有着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视野。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现代 性与自我认同》《亲密关系的变革》《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气候变化的政治》 二:社会学的现象力 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米尔斯(W. Mills)在其经典性论文《社会学的想象力》(1959)中认为,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品质,它思考人们所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需要的是什么,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以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进行和将要发生的事情。 《社会学的想象力》 米尔斯认为社会学想象力能够使人们关注有限的个人经验和更广阔的社会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它的首要成果是这样一种思想,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人们只有了解所有和他相关的人、文化和社会,才能认识他自己所处的文化。 社会学想象力可以让我们理解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二者在社会中相互之间的联系。这便是社会学的使命和前景。 三.社会学知识与常识 社会学的科学性 社会生活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学家能够使用与其他科学相同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社会学没有大多数自然科学那样先进。不过,社会学还很年轻,它的研究方法正在不断改进。就“科学性”而言,社会学并不比自然科学有任何逊色。 难道社会学真的只是转述了常识早就告诉我们的一些显而易见的事情吗?显然不是这样的。 科学的归纳、解释和预言,靠的是对可以验证的事实进行细心、系统的分析,而非科学的常识性解释则以人们的相信为基础,因而科学方法对现实的解释比常识所作的假象更为可靠。常识是未经系统分析而获得的对某种情况表象的粗浅的感知,而社会学知识是透过社会现象看到社会变迁的规律和真理。 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从社会学家和社会著作来看; 1.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的科学 2.社会学是研究个人及其社会行为的科学 3.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群体和群体生活的科学 4.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制度、社会过程和社会组织的科学

社会学概论考试必备试题和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来的。C.《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 B )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 会学》一书( 1902 年)。 B 章太炎 3、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C) C 孔德 4、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实证主义方法论,并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的是(C) C 斯宾塞 5、严复将斯宾塞的( C)译作〈〈群学肄言〉〉。C 社会学研究 6、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 D ),得到迅速和持续的发展。 D 美 国 7、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为(B) B。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8、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23 年( B)指导学生对民众生活费用的调查。 B陈达 9、 1913 年,美籍教授首先在中国教会学校(C)创办了社会学系。 C 上海浸洗学院 1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 A 享乐主义 1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 D 继续 社会化 13、在研究个人社会化的各个角度中,下列哪个角度研究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D )D 气候的角度 14、弱智儿童教育,也称(B) B 再社会化 15、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C)C.角色中断 16 广义社会群体的观点是由( C )最早提出来到。C、滕尼斯 17、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B )B、两人以上 18、( 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B、血缘家庭 19( C)指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的群体C、内群体 20、家庭的本质关系是(A)A、婚姻关系 21 社会分层最初的历史动因是:( B)。 B 、社会分工。。 22 提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的学者是:( B)。 B、韦伯。 23 社会流动的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 A ) A、索罗金。 24 社会引起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C)。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5 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指:( D) D、事实不平等。 26 在阶级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分层是:( B) B 阶级分层。 27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层的特点是:(A ) A 、等级制。 28。社会流动的实质是:( A ) A 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29 最先使用“社区”一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 B) B 滕尼斯 30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 D) D 城乡协调发展 31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B ) B 逆城市化 32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道路所采取的基本方针是(C) C 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 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33 风俗、习惯、道德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能称为__B__,而不能称为社会制度。B、社

社会学概论试题

一、单选题 1.建立在个人的顺从动机基础之上,即让人出自内心地感到这样做是对的。奖励、赞扬、记功、晋升等,这属于()控制的措施。 A.消极控制 B.个人控制 C.积极控制 D.内在控制 2.我国的社区研究是从以()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开始的。 A.费孝通 B.吴文藻 C.严复 D.康有为 3.“现代化”是()以后才在西方社会科学中逐渐流行的一个新术语。 A.19世纪60年代 B.19世纪9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4.个体从原有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要求个体放弃原来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接受一套对他本人完全是新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这个过程属于()。 A.基本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反社会化 5.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称为()。 A.制度化优先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 D.制度化建设 6.所有社会制度中最普遍、最悠久的制度是()。 A.军事制度 B.家庭制度 C.福利制度 D.政治制度 7.在关于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中,重视个人的精神、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的观点属于()。 A.生物学解释 B.心理学解释 C.社会学解释 D.文化学解释 8.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 A.帕森斯 B.斯宾塞 C.库利 D.丁伯根 9.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10.美国的社会学家默顿在迪尔凯姆提出的社会失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 A.“手段——目标论” B.“差异交往”说 C.亚文化群理论 D.标签论 11.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持有的观念,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这种控制形式是()。 A.内在控制 B.外部控制 C.内化控制 D.他人控制 12.社会的风俗、道德、准则、法律等规范属于社会制度的()。 A.概念系统 B.规则系统 C.组织系统 D.设备系统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全国2018年4月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 2018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 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 用橡皮擦干净后 ,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一、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30 小题 , 每小题 1 分, 共 3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冶的 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 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 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 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 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 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 D.AGIL 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 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 , 首次提出“社会学冶之名的是 A. 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 《中国社会学》 C. 《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 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 , 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 诠释方法论 D. 人文主义方法论 9. 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 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 被称为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 , 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 十五届三中全会 B. 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 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 A. 文化传播 B.文化冲突 C.文化采借 D.文化融合 13.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 , 被称为 A. 重新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 继续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14.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 , 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 A. 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B.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C. 群体角色与个人角色 D. 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社会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卷五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 ( ) A.《原强》 B.《群学肄言》 C.《社会学原理》 D.《原富》 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 )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 ( ) A.符号 B.规范 C.礼俗 D.价值 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 ) A.偶发群体 B.社会类属 C.次属群体 D.首属群体 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 ( ) A.博物馆 B.图书馆 C.俱乐部 D.医院 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 ) A.水平流动 B.向下流动 C.向上流动 D.其它 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B.心理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 ( ) A.社会成员心理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D.文化规范 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 ( ) A.偶婚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 D.专偶制家庭 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 ( ) A.巴纳德 B.涂尔干 C.科塞 D.麦克雷戈 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 ) A.文化元素 B.文化集丛 C.文化模式 D.礼仪 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 ) A.实证主义 B.非实证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 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 ( ) A.社会动力学 B.社会静力学 C.社会进化论 D.社会发展论 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 )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 ( ) A.工作单位 B.家庭 C.社区 D.大众传播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 A.利益 B.需求 C.生产 D.阶级

自考社会学概论1-4往年真题练习答案

第一章往年考题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孔德认为,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的是( A ) 1-37 1304 A.社会学 B.哲学 C.生物学 D.数学 2.罗伯特·默顿的代表著作是( B )1-44 1304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3.《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一书的作者是社会学家( D )1-45 1304 A.米德 B.霍曼斯 C.弗洛伊德 D.布劳 4.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主要著作是( C )1-47 1304 A.《实践与反思》 B.《国家精英》 C.《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D.《社会的构成》 1.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的创建者是法国社会学家( B ) 1-41 1307 A.卢卡奇 B.涂尔干 C.托马斯 D.孔德 2.塔尔科特·帕森斯的代表著作是( A ) 1-44-1307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3.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D ) 1-45 1307 A.布劳 B.霍曼斯 C.阿多诺 D.戈夫曼 4.安东尼·吉登斯的代表著作是( C ) 1-46/47 1307 A.《实践理论大纲》 B.《合法行危机》 C.《第三条道路》 D.《词与物》 5.翻译出版了日本女子大学社会学教授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的学者是( D )1-48 1307 A.梁启超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1.孔德编写的社会学著作是( A )1-36 A.《实证哲学教程》B.《实证社会学教程》 C.《实证科学教程》D.《实证社会科学教程》 2.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的是( A ) 1-37 A.孔德 B.斯宾塞 C.涂尔干 D.韦伯 3.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持这种观点的社会学者是( A ) 1-39 A.斯宾塞 B.涂尔干 C.韦伯 D.孔德 4.明确指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学者是 ( D ) 1-42 A.马克思 B.孔德

社会学概论第2阶段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013年上半年第二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社会学概论》第五章至第八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辨别是非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X;每题1.$分,共30分) 1?官僚主义只有在家长制管理体制下才可能发生。(X) 2?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V ) 3?决策是组织管理的最基本的职能并构成其他组织管理职能的基础。(V ) 4?社会组织成员的角色划分不是根据职位来确定的。(V ) 5?社会分层从动态的角度看就是社会分化。(V) 6?非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大规模的社会流动。(X ) 7?社会分层可以使社会结构由复杂趋于简单,加强了平均主义倾向。(X ) 8?帕累托的精英理论把社会不平等归结为社会分层产生的社会根源即阶级差别。(X ) 9.社区可分为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和集镇社区。(V ) 10?三级社区是指单个的自然村落、城市中的街道、住宅小区等。(X ) 11社区服务是一个社区为满足其成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性服务活动。(V ) 12?美国社会学家法林顿1915年首先提出社区发展这一概念。(X ) 13?从社会制度的历史过程来看,可分为自然形成的社会制度和有计划地建立的社会制度。(X) 14.组织和设备是宗教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V ) 15.政治结构发展保持平衡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X) 16?社会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对社会组织的运行只具有负面作用。(X) 17?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移动。(V ) 18 .社会分层是一个永恒的范畴。(X ) 19.行为导向是社会制度的一项基本功能。(V ) 20.广义的政治制度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管理形式。(V ) 二、单项选择题(在括号内填上代表所选择项的字母;每题2分,共2 0分) 1?组织运行的核心任务是(C) A调剂人际关系E协调组织与环境的关系C制造产品D解决个人与组织的矛盾 2?韦伯认为(C) A经济利益与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有直接联系E经济利益与生产力有直接的联系

全国2016年10月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 2016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 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 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 用橡皮擦干净后 ,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 . 1.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 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C ) A.历史唯物主义 B .辩证法C.阶级斗争理论D.政治经济学 2. 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A) A.法兰克福学派 B .芝加哥学派 C .哥伦比亚学派D.功能学派 3.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 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C ) A.预测性功能 B .规范性功能C.解释性功能 D .描述性功能 4.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B ) A.文案法B.普遍调查 C .实地实验 D .问卷调查 5. 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D) A.访谈法B.典型调查C.观察法D.个案研究 6. 在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经验实证主义原则的是(A) A.定量分析 B .定性分析C.实地研究D.非介入性研究 7.在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 ( A ) A.实体性社会结构 B .关系性社会结构 C .规范性社会结构D.整体性社会结构8.人口数量通常是指( B ) A.人口素质B.人口规模C.人口结构D.人口分布 9. 人们直接感受文化多样性时的心理现象被称为(C) A.文化冲突 B .文化边际C.文化震惊D.文化排斥 10.“文化自觉”的提出者是(D ) 11.再社会化也可称为( C ) A.反向社会化 B .继续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D.基本社会化 12. 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被称为(A) A.先赋角色 B .开放性角色 C .首要角色D.表现性角色 13.在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中,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被 称为(A ) 14.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象征,被称为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社会

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 第三章 社会 人们经常说,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之中,我们都是社会人,我们都要遵守社会规则……然这些都是事实和人们常识,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比较准确地说明什么是社会,社会和个人是什么关系,社会是怎样构成和运作的?……本章要超越常识,来回答上述问题。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一、 社会的含义 (一)社会概念的来源和演化过程 “社会”一词在中国古籍里早就存在,但其含义与现代通用的“社会”一词的含义有所区别。最早两个词汇是分开使用的。在我国的古籍中,“社”是用来祭神的地方。《孝经·纬》记载:“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意思是通过在“社”这个象征土地主人地方的祭奠,来表明人们对于土地的敬畏与感激。 “会”为聚集之意。后来“社会”两词连用,或指人们在民间节日于某处举行的演艺集会或祭神的庆典;或指一群志同道合者集合在一个地方进行某种活动。在西方,英语society 和法语soci êt ê都源出于拉丁文socius 一词,意为伙伴。日本学者在明治年间将英文society 一词翻译为“社会”。19世纪末,中国学者在译介日本社会学著作时,沿用了此词。从此,中文的“社会”一词,才从古籍中“集会、活动”的意旨发展出其现代通用的含义。 (二)社会 什么是社会,不同的社会学家对此有不同的理解。西方社会学家对社会的阐释多种多样,其中影响最大的有所谓“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之争: 以德国的韦伯和美国的吉丁斯等为代表的社会唯名论者,认为社会只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单纯的名称,唯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由此持“唯名论”观点的社会学家,把社会的研究对象归结为个人及其各种共同的或相互的行动,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研究了社会真实存在的现象,而不是一个虚化的社会。以英国的斯宾塞、法国的迪尔凯姆、德国的齐美尔等为代表的社会唯实论者,认为社会是超越人类个体的客观存在物,是真实存在的实体;社会并非一个虚化的、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5.(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 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