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逻辑证实主义和波普尔证伪主义划界标准的认识

对逻辑证实主义和波普尔证伪主义划界标准的认识

对逻辑证实主义和波普尔证伪主义划界标准的认识
对逻辑证实主义和波普尔证伪主义划界标准的认识

对逻辑证实主义和波普尔证伪主义划界标准的认识摘要: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鉴于两者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目前为止还不能对两者进行明确的定义和解释。逻辑实证主义划界标准和波普尔可证伪性划界标准是解决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伟大实践。

关键词:科学非科学划界标准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贯穿自然科学及科学哲学发展的始终,撒加德说:“科学哲学中最重要的规范问题之一,就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1]之所以存在诸多的划界困难是因为科学与非科学并非简单的二分关系,[2]他们是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知识体系,尤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科学家或思想家对科学的不同理解和解释。逻辑实证主义的标准和证伪性标准是对划界问题的研究的初步成果,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逻辑实证主义划界标准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就是能够被经验所证实。他们建立了“意义-证实”或“理论-经验”认识论模式,认为“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这里有两种证实的方法:直接证实方法和间接证实方法[3]。

直接证实指的是一个命题与我们当前所知觉到的某物的陈述。比如“现在我看见的月亮是弯的”这一命题,是直接为我当前的知觉所验证的。如果现在我的确看见一轮弯弯的月亮挂在寂静的夜空,这个命题就直接为我能看见的这个弯月亮所证实;如果我没看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革命总结要点

1。名词解释(5道题)(20分) 科学问题科学假说证伪主义库恩技术 2。简答辨析题(4)(32分) 在自然科学高度发达的社会,自然哲学没有存在的必要、科学的重大进步在于“大胆猜测之证实,谨慎猜测之证伪”、实验和观察可以独立于理论而存在、科学理论真的概率为零3。评析题(3)(34分) 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公共科学对产业创新的影响、对技术的看法 4。论述题(1)(14分) 论述科技人员的社会责任问题 重要!*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社会,自然哲学没有存在的必要? 重建自然哲学的必要性 1、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重建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联 (以下两点为拉兹洛的话) 1、一方面是科学的“信息爆炸”的成果,另一方面是高度深奥和微妙的方法论和概念分析。有必要把这两方面结合到一起。那就意味着既要使哲学家们了解有关的科学发现,又要使科学家们了解哲学的有关方法和概念框架。 2、绝大多数哲学家继续在提供虽然极其精致但实际上却很贫乏的理论;而科学家们在越来越多地涉足一般哲学问题的同时,又仍然被他们特定专业的视角翳蔽着。其实,把科学的信息同哲学的机敏相结合的人则屈指可数。 重建自然哲学的可能性 1、19世纪中期以来,机械自然观受到怀疑和批评。自然哲学有可能借助新的自然科学发展,开始复兴。 2、相对论打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3、量子力学对决定论提出了挑战。 4、热力学提出了物理世界的演化概念。 5、分子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 6、宇宙学追溯到了宇宙演化的早期。 7、现代自然科学正处在一个多元发展的状态,存在的科学与演化的科学并存,有机自然观与机械自然观并存。 系统进化的条件、根据和诱因 1、系统内部相干性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基本根据。 2、从外部获得物质与能量是系统进化的基本条件。 3、内部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 层级结构是由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每个子系统在结构上又是层级式的,直到我们达到某个基本子系统的最低层次。 特点:1、系统中低层子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有构成关系。(纵向关系)2、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着相干关系(横向关系)。3、随着层次由低到高,结合的紧密度由大到小而递减。4、这样,高层系统的解体可以不影响低层系统的稳定性,有可能在稳定的低层结构之上重新建立新的构型。 层级结构在其进化过程中有一个基本性质,即近可分解性——单元内的联系一般比单元之间的联系强。 思考题PPT3: 1、把整个自然界(宇宙)看作一个系统,可以吗? 2、如何从系统的观点理解认识过程及其客观对象? 科学的四个基本内涵:1、科学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2、科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3、科学意味着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 4、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场域 科学的特征:1、客观性和实证性(认识基础)。2、一般性和抽象性(理论形式)。3、具体性和精确性(语言表述)。4、探索性和创造性(活动过程)。5、可错性和批判性(理论评价)。 6、解释性和预见性(价值功用)。 7、普遍性和开放性(社会规范) 提醒注意:中世纪宗教观念对西方科学的影响较大,但并非有意为之。

试论库恩的范式理论及该理论缺陷

人 文 论 坛 166 INTELLIGENCE 试论库恩的范式理论及该理论缺陷 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陈 杪 摘 要:库恩的范式理论是一种历史主义的观点,具有深刻的启发性。但是同时库恩的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缺陷,本文认为这种缺陷在于库恩看待科学知识的相对性、以及其科学革命观的非理性化。 关键词:范式 科学革命 相对性 非理性化 美国科学史家库恩,以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而享誉世界。而人们对其“范式”理论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它是“智慧历史的一座里程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发掘”;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它是“完全不足信的”和“耀眼的错误”。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论呢?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库恩的范式理论。 一、库恩范式理论简介 何谓科学活动,科学是怎样发展的?对这个问题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回答。第一种认为:科学发展始于事实,事实经验不断地被归纳为理论或理论不断地为经验所“证实”,如逻辑经验主义;第二种则主张:科学发展始于问题,通过经验的“证伪”而不断由一种理论取代另一理论,如波普尔证伪主义。 而库恩则通过对科学史的研究,将科学进步的图景概括为: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在解释这个过程中,库恩引入了一个新的名词即“范式”。尽管“范式”在库恩自己的著作中涵义也不尽相同,但它大致可表述为:“某一特定的科学共同体成员们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该学科的一种共同的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当一门学科缺少一定的范式,即科学家对基本问题、观点没有达成一致,则该门学科仍处于前科学状态。而范式一旦形成,则形成成熟的常规科学。“一个范式和一种更秘藏的研究方式的取得,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的发展已经成熟的标志。”而当在常规科学研究中总是发现反常规问题,人们对该范式的信念开始发生动摇,则该范式危机就出现了,这时另一种范式取而代之,一场科学革命随之而来,之后确立新的范式形成新的常规科学并如此反复。 由此可见,“范式”这个概念成了库恩科学观的核心概念,体现了他对于科学活动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正是由于 范式的存在,科学才成为科学,科学家才成为科学家。不同的科学共同体在不同的范式指导下,对同一自然现象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范式论揭示了科学不仅仅是纯粹理性和纯粹逻辑范围内的事情,科学活动及其发展是与科学以外的社会和历史因素紧密联系着的,是多种要素综合影响下的整体性活动。强调科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是库恩范式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 库恩科学观的另一部分“科学革命”理论也相当具有启发性。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以一种范式向另一种范式跃进转化的方式即科学革命的方式进行的,而非归纳主义科学观特征的积累进步。“科学革命在这里被当作是那些非积累的发展事件,在其中一套较陈旧的范式全部或局部被一套新的不相容的范式所代替。”因此,科学革命的根本内容是抛弃旧范式而接受新的范式。库恩用“革命”这一概念来强调科学进步的非积累性。认为一个范式发生危机经由科学革命而由另一范式所取代。科学的长期进步不仅包括在理论框架内确证事实和定律的积累,而且也时常包括推翻一种范式,并用另一不相容的新范式取而代之。而每一次科学革命既是科学知识体系的重建过程,又是对科学活动的主体——科学家的重新塑造过程。科学共同体在自身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实践标准等方面发生“达尔文式的进化”。 二、范式理论的缺陷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中也有着较大的缺陷。库恩只承认知识的相对性,忽视其真理性,具有相对主义倾向。库恩认为,范式仅仅是科学家用来解决“谜题”的工具。新范式取代旧范式仅仅是因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于旧范式,但却并不意味着更加接近客观真理。例如库恩指出:“我认为不存在独立于理论的方式来重建像‘真实在哪儿’这种说法;一个理论的本体与它的自然界中的‘真实’对应物之间契合这种观念,现在在我看来原则上是虚幻的。”因此库恩的立场缺少一个基本要素即“前后相继的理论会逐渐逼近真理。”库恩认为科学理论是科学家们通过建立范式,在理论框架内所进 行的对话与交流。但是,科学理论除了在科学共同体之间进行交流外,其最根本的功能应是用于客观地认识自然现象,从而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且,在科学发展史中,每一次爆发科学革命,其根本上是因为革命之后的科学理论相比于革命前的科学理论包含更多的真理要素。例如伽利略的物理学代替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代替牛顿力学正是因为这些理论包含更多的真理要素,更为客观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库恩的科学理论发展模式即科学革命理论也具有非理性色彩。在阐述新范式如何产生时,库恩曾指出:“新范式或者是一种容许日后阐释的充分的暗示,都是一下子突现出来的。有时是在午夜里,有时是在一个深为危机所烦恼的人的头脑里。”他认为科学范式和科学理论的产生,是科学家是个人心理格式塔的瞬间的转变,是一种云翳顿开的体验,夸大了灵感、想象、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其实,在范式的转换过程中离不开人们长期细致的观察以及刻苦艰辛的实验,还需要运用逻辑工具进行一系列的艰苦的理性思考的过程。这是人的内心因素与现实世界在人的主观努力下,运用理性思维,使人产生一个心理转变的复杂过程。 综上所述,库恩的科学观虽然是从历史的角度阐述科学发展,注重历史的、社会的因素,可谓一种创举,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存在着非理性色彩和相对性。本人认为,库恩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科学发展的内部历史,在具体解决某一相同问题上,一个范式的解答必定是因为更加逼近客观真理而超过另一范式,才能吸引众多的科学家,从而一个新的范式代替旧的范式,科学自此向前发展。参考文献: [1] [澳]艾伦·查尔莫斯:《科学究竟是什么》,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 林学俊:《试论库恩的范式及其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3]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

基于语义的访问控制模型及其推理机制

36卷 第3期 ol.36 No.3 2010年2月 Februar 基于语义的访问控制模型及其推理机制 沈海波 (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武汉 430068) 摘 要:对语义Web 上资源进行访问要求授权决策充分考虑实体之间的语义关系,但传统的访问控制模型不能处理该问题。结合基于本体的语义描述技术和基于语义规则的推理机制,将不同的语义内部关系归纳为包含关系,提出一种面向语义Web 的基于语义的访问控制模型,研究其语义授权推理机制,并提出一个推理实现系统。 关键词:基于语义的访问控制;本体;Web 本体语言;推理 Semantic-Based Access Control Model and Its Reasoning Mechanism SHEN Hai-bo (College of Computer,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68) 【Abstract 】Access to resources on the semantic Web demands the access decision take into account the semantic relationships among entities under this environment, but traditional access control models fail to address this problem. By combining Semantic Web Rule Language(SWRL) rule and Web Ontology Language(OWL) ontology, and reducing different semantic interrelations to the subsumption relation, a Semantic-Based Access Control(SBAC) model for semantic Web is presented, and its semantic authorization inference mechanism is discussed. A reasoning system for implementing the SBAC model is proposed. 【Key words 】Semantic-Based Access Control(SBAC); ontology; Web ontology language; reasoning 计 算 机 工 程 Computer Engineering 第V y 2010 术· 文章编号:1000—3428(2010)03—0162—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09 }O ·安全技1 概述 目前的Web 因结构简单、语义缺乏,其未来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作为Web 技术的拓展,语义Web(Semantic Web)是下一代Web 的发展方向,其实质是增强网络资源内容和功能的语义表示,以满足分布式主流计算环境语义互操作的需要,使软件Agent 对WWW 上异构和分布的信息进行智能化的、有效的访问和检索。语义Web 的出现和发展给其资源的访问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1],而传统的集中式计算环境中使用的基于身份的访问控制机制,如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和访问控制列表(ACL),并不完全适合现在的语义Web [2-4]。为了对语义Web 上的资源访问进行有效的安全控制,本文采用结合基于本体的语义描述技术和基于语义规则的推理机制,提出一种基于语义的访问控制(Semantic-Based Access Control, SBAC)模型。 2 SBAC 模型及其实现架构 2.1 SBAC 模型 本文提出的SBAC 模型定义如下: (,,) {|(,,,,) {(,,)|}(,,) C O SBAC OB AB Oprs OB Ont Ont SO Ont OO Ont AO Ont C R H rel A AB s o a s SO o OO a AO Oprs CA Permit Deny ===∨=∨===±∈∧∈∧∈= 在SBAC 中,OB 是本体基(Ontology Base),包括用于授权决策的本体SO , OO , AO ;SO 是主体本体(Subject Ontology),其中的主体是需要访问客体的活动实体;OO 是客体本体(Object Ontology),其中的客体是被主体访问或修改的实体;AO 是行为本体(Action Ontology),其中的行为依赖于主体对客体所实施的行为的类型,每种行为类型是行为本体中的一个概念。 在本体的五元组定义中,C 表示概念(Concept)集,其中的概念是特定领域中一类实体或事物的集合;R 表示关系集合,其中的关系是概念之间的联系;H C 表示概念层次或分类层次,是一种有向关系, 表示C 1是C 2的子概念;是一个函 数,表示概念之间的非分类关系(通常指语义关系),rel (R )=(C 1,C 2);A O 表示使用某种逻辑语言表达的Ontology 的公理集。 (,,,,)C Ont C R H rel A =C H C C ?×12(,)C H C C :rel R C C →×AB 表示授权基(Authorization Base),它包括明确的授权规则。一个授权规则表示为形如(,,)s o a ±的三元组,其中, s 是SO 中定义的主体实体;o 是OO 中定义的客体实体; a 是AO 中定义的一种行为。访问权限以授权规则存储于AB 中,且,其中,S , O , A 分别表示主体集、客体集和行为集。 AB S O A ?××Oprs 表示作用在授权基AB 上的操作集,定义为(,,)Oprs CA Permit Deny =。其中,是决策函数 (,,)CA s o a :{true,f CA S O A alse}××→,如果(,,)s o a AB +∈,或者存在 一条授权规则(,,)i j k s o a AB ∈,使得(,,)(,,)i j k s o a s o a +→+,则(,,)true CA s o a =。如果(,,)s o a AB ?∈,或者存在一条授权规则(,,)i j k s o a AB ∈,使得(,,)(,,)i j k s o a s o a ?→?,则 (,,)CA s o a = 。在其他情况下,false (,,)false CA s o a =。 许可一个授权(s ,o ,a )意味着可在AB 中插入一条规则,其 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5ABA243) 作者简介:沈海波(1963-),男,教授、博士,主研方向:访问控制,网络安全 收稿日期:2009-08-12 E-mail :jkxshb@https://www.doczj.com/doc/de4788868.html, —162 —

证伪主义与精致证伪主义

浅谈证伪主义与精致证伪主义 摘要波普尔、拉卡托斯是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进程中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波普尔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原则和归纳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证伪主义理论,拉卡托斯在发展他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精致证伪主义。本文从比较和分析的角度出发,通过二者异同点的比较,分析了证伪主义与精致证伪主义的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对于以后科学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科学知识的增长 前言 波普尔处在一个自然科学革命的时代,也是自然科学期待重大发现的时代,需要建立科学发现的方法论,波普尔顺应了这种需要。他考察了古希腊的哲学传统,认为批判对于哲学、哲学家、哲学流派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这种批判精神打破了教条,人类僵化的思维,以及不可证实的科学。波普尔秉承爱因斯坦批判精神和康德唯理主义哲学思想,独创地把他们糅合在一起,于20世纪20年代开创“批判理性主义”学派。他在探讨科学知识增长的过程中,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原则和归纳法,提出了以证伪原则、试错法和科学发展动态模式为主要内容的证伪主义思想。拉卡托斯是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他承认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赞同康德所说的“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1]拉卡托斯认为,从科学史的角度看,如果严格恪守波普尔的朴素证伪主义,科学理论就无法发展,因为理论早在萌芽时期就被扼杀了,而且波普尔的朴素证伪主义始终处在动态的跌宕之中,与科学史和科学发展的实际不符。因此,拉卡托斯认为波普尔的朴素证伪主义是不恰当的,从而发展出了精致证伪主义,这是对波普尔朴素证伪主义的批判性继承。 一、证伪主义和精致证伪主义的基本观点 (一)证伪主义的主要内容 证伪主义既是波普尔解决“分界问题”与“归纳问题”的关键,也是他的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他认为,归纳法只能告诉人们过去,不能告诉人们未来。从数学的观点看,无论过去的重复数有多大,它只是一个有限数,而未来是无限的。一个有限数与无限数相比,所得概率只能是零。因此,他认为,归纳法不

从归纳主义到证伪主义

一、从归纳主义到证伪主义 1.对科学技术的原层次探究:科学哲学、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科学可不可以被研究 2.什么是(唯)科学主义?科学主义作为一种科学观 李狭简析科学、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 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主义概念出现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科学主义概念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即早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它对应的大概时间阶段是这样的:早期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成长期介于20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成熟期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 在早期,科学主义概念形成的主要理论基础直接来自于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以及19世纪末的马赫经验主义哲学,早期科学主义概念的内涵主要是指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排除形而上学,进而达到人类发展的实证阶段。可以说这时对科学方法的推崇只是一种处于低级形态的模仿与借鉴,希望以此来达到实证科学的目的。因此是一种弱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进入成长期的两个原因:其一,上个世纪之交,科学完成了意义重大的科学革命,,这种巨大的变化又一次为科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大的空间,尤其是以物理学革命为标志,它直接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的认知模式;其二,新哲学即逻辑实证主义的发展与成熟,直接促成了科学主义概念内涵的丰富与成熟。这个时期科学主义的概念:只有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才能保证我们获得真正的知识。这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科学方法万能”的真正含义所在。这种科学主义的表现形式可以从逻辑实证主义者所倡导的运动中清晰地体现出来。例如1929年由哈恩、纽拉特(Otto Neurath,1882-1945)、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等发表的《科学的世界观:维也纳学圈》、纽拉特和卡尔纳普倡导的物理主义语言、以及纽拉特发起的统一科学运动等都是这种强科学主义的典型表现。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的论战的主角是哈耶克和纽拉特。对于哈耶克而言,科学主义是指:“它们(自然科学)的成功使另一些领域的工作者大为着迷,马上便着手模仿它们的教义和术语。由此便出现了狭义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对其他学科的专制。这些学科为了证明自身具有平等的地位,日益急切地想表明自己的方法跟它们那个成就辉煌的表亲相同,而不是更多地把自己的方法用在自己特殊的问题上。”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科学完成由小科学到大科学的转变,新的科技革命的发生,科学主义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次内涵的转向主要集中在价值论层面,而不仅仅是方法论万能这种低级形式了。如汤姆.索雷(Tom Sorell)认为:“科学主义是一种关于科学的信念——特别是自然科学——它认为科学是人类知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所以最有价值,是因为它最权威、最严肃和最有益的。”这个定义不是抛弃了方法论万能的信条,而是很巧妙地把这个内容变成了科学主义价值论的一个预设。 3.“两种文化”之争:斯诺(C.P.Snow)里德演讲,Sokal事件 “两种文化”的分裂久已存在,斯诺只不过是将其明确地表述出来罢了。1959年,身为物理学家和小说家的英国人斯诺(C. P. Snow, 1905~1980),在剑桥大学作了一场著名的瑞德演讲(Rede Lecture),讲稿后来以《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The 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为题正式出版(最早介绍斯诺两种文化演说的中译者,用了《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这样一个书名,说明了译者对演说精神的把握)。他在演讲中提出,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由于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以及所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复习整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大纲 1.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一)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二)马克思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深刻批判了唯心主义对于社会历史的主观臆断。社会认识的出发点应当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三)马克思深刻分析了旧唯物主义者为什么在对自然的认识中尚能坚持唯物主义,而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全部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 (一)基本内容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 (二)功能定位 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可以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促进科学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从而有利于人们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从事社会历史问题研究。 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反对任何形式的主观主义。 (二)主体性原则 从人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内在要求出发,全面认识和评价社会历史客体,特别要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地伟大作用,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地根本原则。 (三)整体性原则 正确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整体的把握社会的总体运动和结构。特别要着力揭示生产方式在社会系统演变中的决定作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四)具体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坚持具体的看问题,反对抽象地看问题。分析任何社会问题,都要放在一定的历史范畴之内,从其内在性质、空间范围、时间特性等方面具体的考察研究,从与其他事物的各种联系中获得对于社会事件的了解和掌握。 (五)发展性原则 坚持发展地看问题,反对静止地看问题。以对现实的把握为基点,去回溯社会发展的历史、展望社会发展的未来。

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标准化期末考试试卷-课后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 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社会科学研究者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对研究对象来说是主体,而本身又是被研究的客体。 第二,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关涉性。社会科学研究总是包含、渗透、负载着人的价值因素。完全的“价值中立是做不到的。 第三,社会研究的理解建构性。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人文科学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单纯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说明,只能通过理解来把握。 2.如何理解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和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关系: *所谓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就是从系统观点出发,按照社会本身的系统性,从社会整体与其组成要素和结构之间以及与自然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精确地考察社会的一会方法论体系。主要包括整体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历史性方法和协同相关分析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普遍根木的方法。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在唯物论的方法论辩证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 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 核心地位。分析矛盾特殊的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石主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烈对立,批判与维承相统一的方法,都是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社会矛盾分析方法从某种现象的矛盾分析社会, 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种并列的关系。 系统分析方法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指导.系统强调要素之间的彼此协调与相互促进,但是 这并不是说系统之间没有差异与矛盾的存在。与此相反,系统分析方法正是在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指导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并且不断地丰富着矛盾学说。系统学说从实质上说就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矛盾网络。 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之间具有辩证统一性,矛盾是有系统性的矛盾体,而系统 则是包含着矛盾的系统。矛盾分析方法为系统分析方法提供指导,为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实施是供可能; 系统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的丰富发展,为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进一步的补充; 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在实践中达到真正的统一。 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将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销合起来;实践为矛盾分析 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的有机统一提供了可能,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既相互区别,有所侧重,又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矛盾是有系统性的矛盾体,而系统则是包含着矛盾的系统,矛盾分析方法为系统分析方法提供指导,为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实施提供可能; 系统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的丰富发展,为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作进一步

描述逻辑的介绍

第一章描述逻辑的介绍 摘要: 这篇介绍提出了了描述逻辑作为表示知识的形式化工具而发展的动力,以及用传统DL创建的所有系统下潜在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另外,我们还提供读者关于整本书的总揽和阅读的向导。 我们首先阐述描述逻辑和早先的语义网络和框架系统的关系,这代表了该领域的继承性。我们分析了过去工作所遇到的一些关键问题,然后,我们介绍了描述逻辑语言的特点和相关的推理技术。 描述逻辑语言被认为是知识表示系统的核心,它考虑到DL知识库的结构和相应的推理服务。然后将看到一些已经实现的基于描述逻辑的知识表示系统和第一个使用类似系统构造的应用。 最后,我们阐述了描述逻辑和计算机科学另外领域的关系。我们也讨论了基本的表述语言的一些扩展,包括将原先在实现系统中提出的和处理某些应用领域提出的一些特性集成进形式系统。 1.1简介 在知识表示和推理领域的研究通常关注能够有效的建立智能应用的提供高层世界描述方法。在这里所说的”智能”指系统在其明确表示的知识中发现隐含的结果的能力。这些系统因此被称为基于知识的系统。 知识表示的途径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发展,这也是该领域广泛流行的时代,这些途径分为两个层次:基于逻辑的形式系统,这是从谓词积分演算(predicate calculus)可以毫无疑问的用来获得世界的事实的直觉而演化来的。非基于逻辑的表示的系统,这是从构造一个或更多的认知概念而发展的,比如,从人类经验或人类记忆和人类执行一些任务如算法模糊解决而产生的网络结构和基于规则的表示系统。尽管这些方法常常为专用的表示系统而开发的,但最终的形式化通常被期望能服务于一般的用途。换句话说,从不同的特定的思想(如早期的制造系统)创造的非逻辑系统演化为可作为通用目标的工具,期望能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类型的问题。 另一方面,因为一阶逻辑提供了非常有力和通用的机制,基于逻辑的途径从一开始就具有更广泛的目的。在一个基于逻辑的途径下,表示语言通常是一阶谓词的一个变量和验证逻辑序列的推理。在非逻辑途径下,常常基于用户图形接口,知识通过一些ad hoc数据结构来表示,推理也通过类似的操纵数据结构的ad hoc过程来完成。在这些特定的表示系统中,我们发现了语义网络和框架。语义网络是在Quillian的工作后发展的,该工作的目的是通过网络形状的认知结构来表示知识和系统的推理。以后的框架系统也有类似的目标,该系统依靠一个”框架”的概念作为一个原型和依赖在框架间表示关系的能力。虽然语义网络和框架具有重要的不同的不同点,但是在它们的认知直觉动机和特性上,两者有很多共同的基础。事实上,它们都被认为是网络结构,这里的网络结构针对的是表示个体的集合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使用术语基于网络的结构来代表在语义网络和框架后潜在的网络。 由于它们更多的以人思考为中心的起源,基于网络的系统常被认为更具有吸引力以及从实际应用的观点看比逻辑系统更有效率。不幸的是由于它们缺乏精确的语义特征而不能完全让人满意。由此带来的最终的结果是,在许多情况下,尽管具有相同外观的组件和相同的关系名称,而每个系统的行为和另外的系统不相同。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何给表示系统提供语义,特别是给语义网络和框架提供语义,这有一个直觉就是通过挖掘层结构的概念可以获得表示的灵活性和推理的有效性。 一个重要的步骤是在这个方向上认识到框架(至少它们的核心特征)能够依靠一阶逻辑赋予语义。这种表示的基本元素以下列为特征的:一元谓词,表示个体的集合;二元谓词,表示个体间的关系。然而,这样的特点没有抓住语义网络和框架与逻辑相关的限制。事实上,虽然逻辑是指定这些结构意义的天然的基础,框架和语义网络(大多数)并不需要所有的一阶逻辑的机制,仅需要它的部分片断。另外,不同的表示语言的特征将带来不同的一阶逻辑的片断。这事实带来的最重要的后果是认识到在基于结构的表示中使用的典型的推理形式可以通过特定的推理技术来完成,而不必需要一阶逻辑理论证明。而且,在不同的一阶逻辑中的推理导致不同的计算复杂度问题。 后来带来的实现是,在标志术语系统下开始了描述逻辑领域的研究,重点是使用表示语言建立在建模领域基本的术语。后来,重点在语言承认的基于概念的构造集合,提出了概念语言的名称。

科学的标准

科学的标准 文/周英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100081 作者信息:周英,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博士学位 [库恩之前的科学哲学家,例如维特根斯坦、波普尔,他们体现了很强的逻辑思考能力,并对(科学)哲学有较强的储备知识,但是他们对科学史本身缺乏了解;库恩焕然一新的是他从科学史,历史出发看待科学哲学,但是似乎他对历史很了解,却缺乏对哲学(科学哲学)本身的了解,例如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大量的例子和引用是科学史的,而不是科学哲学的(例如,引用维特根斯坦或波普尔);拉卡托斯在科学哲学知识和科学史知识两方面都进行了储备,使得他有资格评价这些前驱学者。他的科学哲学知识体现在他很好地评价了前人的科学哲学观;他的科学史知识体现在他运用并倡导以典型历史实例进行“案例研究”以研究科学之进步的方法,在评价科学发展方面主张以科学史检验科学方法论,即将“预测新颖事实”这种历史的视角作为一个评价标准] 拉卡托斯总结道:“辩护主义者”认为科学知识是由业已证明的命题构成的。由 于认识到严格的逻辑演绎只能使我们推导(传导真理),而不能证明(确立真理),他们对那些可用逻辑之外的方法证明其真实性的命题(自明之理)的性质有不同看法:(1)古典唯理论者(或狭义的“理性主义者”)承认根据启示、理性直觉及经验所作的种种不同的、并且是有力的超逻辑的“证明”。这些证明,再借助于逻辑,使他们能够证明任何科学命题[实证主义]。(2)古典经验论者只接受一些数量相对较少、表达了“确凿事实”的“事实命题”作为自明之理,它们的真值是由经验确立的,它们构成了科学的经验基础。为了只从狭窄的经验基础、

论述证伪主义方法论的积极意义

论述证伪主义方法论的积极意义 摘要:在证伪主义哲学之前,逻辑实证主义一直占据科学哲学的主导地位。而证伪主义反对循规蹈矩地遵守归纳法,推崇理性演绎主义,以经验证伪作为确立理论科学性的标准,主张通过对观察结果的批判,推动理论的进步。这种方法为科学创新指出了路径和方向,成为科学哲学新旧观念的分水岭,同时也实现了经济学在思维方式上的革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本文主要从证伪主义的理论意义与其在影响经济学方法论时产生的积极意义两个方面,来阐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积极意义的,尤其在目前我国,本文的研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证伪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积极意义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是科学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这个方法论的提出使我们对传统的逻辑实证主义有了新的认识。逻辑实证主义者通过对科学语言意义的分析,提出并解答了关于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和说明模式、归纳方法的有效性等科学哲学中的重大问题。波普尔坚持科学哲学关心的问题不是语言的意义问题,而是认识的真假问题,提出了对于科学认识的真伪的判断。它虽然并非完美无缺,但它为我们进一思考科学理论的确认问题提供了一种与逻辑实证主义相左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对当前我国具有诸多积极的意义,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启示。因此,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 一、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的理论意义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是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证伪思想是其科学哲学的基石,是他庞大哲学体系的核心。它既丰富和发展了逻辑实证主义。又弥补了逻辑实证主义的不足,其积极意义有以

下三点。 (一)波普尔证伪主义体现了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基本规律。 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周期包括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即新的肯定阶段,反映了事物发展道路的起伏性和曲折性。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波普尔不拘于传统,表现出他的思想解放性和超常性。这种理性否定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更应该如此。在我国现阶段,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借鉴波普尔的合理否定精神,相信我们的素质教育会有质的飞跃。 (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推动了思维领域的头脑风暴。 波普尔通过提出一个新概念向人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从传统的实证思维方式向否证思维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实证的思维方式认为科学理论是否真实,是可以通过经验来检验和证实的。科学知识是一种肯定的信息,这种思维方式指引人们从理论上事实的共性去理解科学知识,认为包含真实内容的理论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和无意义的。而否证思维方式正好相反,它认为科学知识是否定。它虽然承认科学给予我们肯定的信息,但这并不是简单的肯定,我们必须从否定方面去寻找。否定思维引导人们敢于去怀疑和批判,敢于向现有的科学理论权威挑战,其中包含着一种强烈的否定或批判意识。波普尔的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人类理性的辩证思考是有积极意义的,尤其在我国,科学家之间缺少公开的、批评性的学术交流在中国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批判精神几乎成了奢侈品。工作、学习、处世缺乏坦

拉卡托斯精致证伪主义

为了受难的思想 ——拉卡托斯精致证伪主义 内容摘要:拉卡托斯继承和发展了波普的证伪主义思想,他重视对科学史的研究,十分重视知识的可错行和相对性。创立了自己的科学史观,对后来科学的发展起到很大的 作用。 关键字:拉卡托斯精致证伪主义历史观科学哲学 “证伪”是波普科学哲学思想的核心。他是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拉卡托斯对波普的证伪主义做了发展,提出了精致的方法论证伪主义。他认为波普的证伪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用经验证伪理论,提出“经验不能证伪理论,理论证伪理论”【1、207页】的观点。在他看来科学理论不是单个命题的简单堆积,而是彼此间有关联的命题系统,一次证伪不足以否定一种理论,一次证实也不足以肯定一种理论,而科学史表明对科学理论的检验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证伪而是确证。 拉卡托斯证伪主义的特征 拉卡托斯的证伪主义具有整体论的特点。但问题是用来证伪旧理论的新理论的基础是什么呢?恐怕还是经验,尽管拉卡托斯认为经验具有主观性和欺骗性而不可靠,但他并没有找更好的基础。证伪作为逆向的思维方法,有以下特点:1、反归纳重演绎。实证源于归纳,证伪来自演绎;2、有限证伪无限。用一个经验事实证伪所有事实;3、单称证伪全称;4、反其道而行之,发散性思维而非收敛性思维。 拉卡托斯的的具体思想 可错论与证伪主义:(一)独断证伪主义。拉卡托斯认为,独断证伪主义最重要的一派。作为一个可错主义者,他从来就反对有最终的可靠的经验或知识来源。“拉卡托斯对独断证伪主义作了分析,指出独断证伪主义的基础是两个隐藏着的错误假设和一个过于狭窄的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2、47页】从理论上讲,拉卡托斯认为理论不能被经验证伪是有根据的。“因为任何理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一切理论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其他的理论构成了该理论的知识背景。”【2、51页】“这个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多种多样关系的总和”【4、209页】那么,理论及其背景都影响着该理论的真假。拉卡托斯认为“总有一个巩固确立的经验基础作为否定后件式之箭的发射场,独断证伪主义的‘无情的’证伪程序便要崩溃了,因为主要的目标仍然令人失望得难以确定”【3、18页】(二)怀疑论证伪主义。经验基础、观察命题、事实命题或经验证据是可错的。即使经验证据是确切的但是由于不同的证据各自所以来的理论不同,这些证据的证伪性也是大大不同的。更深一步,即使前两者是确凿的,那么“他对前提理论的反驳也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这主要是由于整体论的提出所带来的后果。”【2、63】朴素的证伪主义不符合科学史的实际情况。 从朴素的证伪主义到精致的证伪主义 朴素的证伪主义没有解决的两个问题:其一,由于整体论的提出,使证伪程序失去了明确目标;其二,是由于证伪主义所固有的可错理论使他不能建立一个可靠的证伪经验基础。

科学技术哲学

证伪主义与科学研究 杨亮 2120100313

一、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卡尔·波普尔(1902-1994),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之一,批判理性主义的主要代表。他在探讨科学知识增长的过程中,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原则和归纳法,提出了以证伪原则、失错法和科学发展动态模式为主要内容的证伪主义思想,在西方哲学界影响极大。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能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在他看来,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大,科学性就愈高。 波普尔从证伪主义出发得出结论: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可以证伪的。所谓可证伪性,就是说这个学说可以被人们推翻,具有可以被推翻的可能。比如爱因斯坦认为一切物体的运动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这个说法就是可以证伪的。只要有一种新式飞船,速度能够超过光速,爱因斯坦的理论就被推翻了,只是我们还没有发明出这样的飞船。暂时没有不等于永远没有,可能以后就能发明出来从而推翻这一理论。但是我们至今还没有发明出来,所以之以理论至今为止是正确的。波普尔认为:一切科学定律都是一种理性的冒险,它们随时都有被推翻的危险,但是那是一种人类的进步,因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综合来看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批判归纳主义 归纳主义主张科学家通过归纳、反复地检验或观察,去证明一个理论。波普尔是一个激烈的反归纳主义者,他否定了这个观点。他认为,观察永远也不能证明一个理论,而只能证伪它。波普尔认为归纳法只能告诉人们过去,不能告诉人们未来。他认为归纳原理是没有根据的,它本身就是用过去推导出未来的原理。归纳主义用归纳法来证明这个原理,实际上就是用自身尚待证明的论据论证其自身。他认为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既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必然性知识,也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或然性知识,人们应把它拒斥于科学研究领域之外。应该看到,波普尔对归纳主义的批判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离开演绎,纯粹的归纳的确无法提供给人们以必然性的知识,但以此来否定归纳法的作用,这就割裂了辩证思维中的归纳与演绎的内在联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2.经验证伪原则 波普尔在反归纳法的基础上,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提出了著名的“经验证伪原则”。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不可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这是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普遍有效性,因而任何科学命题的陈述都必然是普遍命题或全称命题。例如人们能通过观察而证实“这只天鹅是白的”,但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一样。所以“理论要得到经验的证实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波普尔否定了归纳法也就否定了经验对科学理论在经验上的可证实性。 波普尔继续指出,经验虽不能通过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但可以通过证伪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因为任何个别只要与一般概括不相符,就可以推翻全称命题。还是举刚才的例子,经验虽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全称的普遍性命题,但却能通过证伪“这只天鹅是白的”或“那只天鹅是白的”,而证伪“所有天鹅都是白的”。 3.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波普尔从其经验证伪原则出发,提出了一种与逻辑实证主义不同的划界标准

对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

对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 杨杨 科学划界的本质是指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做出区分。这样看来,只要回答了什么是科学,似乎就可以区分科学与非科学了,因为凡是符合科学定义的就是科学,否则就是非科学,在没有听《科学的划界》这一讲座之前,从来没有或者是没有认真思考过科学划界的问题,一直以来始终认为科学是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的: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按人类对自然规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两类;按是否适合用于人类目标来看,科学又可分为广义科学、狭义科学两类。而自己从事的专业是物理学,故所关心的也是自己专业相关领域的一些科学问题,再大一点也就是自然科学的一些问题,忽略了科学划界的巨大作用。科学划界不仅是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做出区分,而且还对科学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划界的准确与否可能导致一个学科的发展或者扼杀一个学科。通过学习《科学划界》这一讲座和自己下来查阅的一些资料,对科学划界问题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现将自己对科学和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陈述如下。 一什么是科学 对于这个问题,我借助于查阅的资料以及先前的科学家所给出定义来回答。 Nietzsche:“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 Darwin:“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Darwin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辞海》1979年版:“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 《辞海》1999年版:“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可以简单地说,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法国《百科全书》:“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前苏联《大百科全书》:“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