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线平衡生产效率的关系

线平衡生产效率的关系

线平衡生产效率的关系
线平衡生产效率的关系

平衡率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一.引言

大家都知道---生产线平衡是生产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于人员的合理利用、生产效率的提升常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生产线平衡率和生产效率到底有何关系?平衡率提升的比率是不是就等于生产效率提升的比率呢?

二. 生产效率计算公式演化

2.1.首先我们来看下单工序生产效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生产效率=产出/投入=当日产出量*标准工时/投入总工时=实际产出/目标产出

举个例子(例1):假设某工序标准工时为8秒/个,一名员工张三一天工作10小时,他的生产量为4,000个,则他的生产效率是多少?

答:根据公式计算如下:

生产效率=实际产出/目标产出=4,000/(10*3,600/8)=89%

生产效率=当日产出量*标准工时/投入工时=4,000*8/(10*3,600)=89%

2.2. 接着我们来看下多任务序生产线生产效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生产效率=产出/投入=当日产出量*单件标准工时/投入工时=实际产出/目标产出

举个例子(例2):假设有一条三个工序的生产线,A工序标准工时为8秒/个,B工序标准工时为6秒/个,C工序标准工时为4秒/个,每个工序均安排1名员工。一天工作10小时,整条线的产量为4,500个,则这条线的生产效率是多少?

答:

生产效率=实际产出/目标产出=4,500/(3*10*3,600/18)=75%(单件标准工时为18秒/个,一天投入3个人的目标产出为3*10*3,600/18,这里容易误以为其目标产量按瓶颈工时来算,是10*3600/8,而算出100%的效率)

生产效率=当日产出量*单件标准工时/投入工时=4,500*18/(3*10*3,600)=75%(生产4,500个的标准总工时为4,500*18)

2.3.最后,我们来看下生产线生产效率计算公式演化,过程如下:

生产效率=产出/投入

=当日产出量*单件标准工时/投入总工时

=当日产出量*单件标准工时/(投入人数*投入时间)

=当日产出量*单件标准工时*瓶颈工时/(投入人数*投入时间*瓶颈工时)

=当日产出量*瓶颈工时*平衡率/投入时间(备注:一般情况下的的生产效率与平衡率的关系式1)

=((投入时间/瓶颈工时)*瓶颈工时*平衡率)/投入时间

=平衡率(备注:理想状态下关系式2,实际产出由瓶颈工时决定,此时生产效率就等于平衡率)

以例2为例验证下演化是否正确:其平衡率=单件标准工时/(瓶颈工时*人数)=28/(8*3)=75% 生产效率=当日产出量*瓶颈工时*平衡率/投入工时=4,500*8*75%/(10*3,600)=75% =当日产出量*单件标准工时/投入总工时=4,500*18/(3*10*3,600)=75% 当上例中产量不足4,500时,假设产量为4,000,则其生产效率:

生产效率=当日产出量*单件标准工时/投入总工时=4,000*18/(3*10*3,600)=67% =当日产出量*瓶颈工时*平衡率/投入工时=4,000*8*75%/(10*3,600)=67% 以上验证得出,一般情况下和理想状态下平衡率与生产效率的关系式1与关系式2是正确的。

三.平衡率提升&生产效率提升的关系

我们再来看看平衡率提升比率与生产效率提升比率的关系 3.1.当单件标准工时改善前后不变时:

生产效率提升比率=(改善后的平衡率-改善前的平衡率)/改善前的平衡率 (见图1) 3.2.当单件标准工时改善前后有变化时:

生产效率提升比率=(改善后的人均时效-改善前的人均时效)/(改善前的人均时效) (见图2) (图1) (图2)

四. 总结

由以上分析得出,在理想状态下(不考虑异常因素),生产线平衡率=生产效率;

在单件标准工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线平衡率提升的比率=生产效率提升的比率。

所以说生产线平衡确实是生产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对于生产效率提升起着关键作用。我们要更加重视生产线平衡,并将生产线平衡的重要性及改善手法传播至现场每一位一线管理人员,让他们都具有线平衡的意识、并能灵活运用线平衡改善手法提升生产效率。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说课稿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说课稿 叶承名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 《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 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即勒夏特列原理。 学生在学习化学平衡之前已经有溶解平衡的初步概念(初中),在化学平衡之后将学习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化学平衡在学生所需学习的平衡系列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理论、水解平衡和溶解平衡奠定基础。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状态是基础;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化学平衡常数。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采取先通过实验说明化学平衡能够移动,从而展开对“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条件”的讨论。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浓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②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并应用。

③理解用图像方法表示可逆反应从不平衡状态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过程。 ( )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从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培养和训练抽象概括能力 ②通过从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培养和训练抽象概括能力 (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讲解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②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浓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浓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的速率时间图 二、说学情 本堂课的对象是高二理科班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等理论,在知识上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合作意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对问题进行简单探讨,为该节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能力保证。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生产线平衡的改善-线的改善

生产线平衡的改善—”线”的改善 一、善于平衡的叙述: 1.管理是平衡的艺术; 2.生产部主管(经理)负责的是各车间之间的平衡; 3.生产车间主管(主任)负责的是各班组长之间的平衡; 4.生产组长(带线干部)负责的是各工序之间的平衡. 分级管理,在任何组织中都是最重要的管理实践! 二、生产线平衡的四个度量指标 1.平衡率=总标准工时÷(排线人数×瓶颈工时); 2.损失率=1-平衡率; 3.每线每小时产能=每小时秒数÷瓶颈工时秒数; 4.每人每小时产能=每线每小时产能÷排线人数. 建立量度指标是任何管理改善的基础! 三、生产线平衡四项指标演算(自然状态下) 平衡率=320÷12×60=44.44% 损失率=1-44.44%=55.56% 每线每小时产能=3600÷60=60(PCS/每线每小时) 每人每小时产能=60÷12=5(PCS/每人每小时) 四、生产线平衡四项指标演算(大线)

平衡率=320÷21×18=84.65% 损失率=1-84.65%=15.35% 每线每小时产能=3600÷18=200(PCS/每线每小时) 每人每小时产能=200÷21=9.5(PCS/每人每小时) 五、生产线平衡四项指标演算(小线) 平衡率=320÷5×74=86.48% 损失率=1-86.48%=13.52% 每线每小时产能=3600÷74=48.65(PCS/每线每小时) 每人每小时产能=48.65÷5=9.73(PCS/每人每小时) 六、产品订单与产线契合程度论证分析(1)

1.订单数量及瓶颈工时分布工时: 订单数量级分析,找出最具有代表意义的瓶颈工时是多少? 2.设定合理的假设条件做为计算基础: 4H换线一次?还是8H换线一次? 瓶颈工时以多少作为计算依据? 3.模拟分析与计算长/中/短线的最适当订单量: 长.中.短线的产能区间划分? 4.根据订单分布情况,计算所需的三种生产线数量: 长线多少条?中线多少条?短线多少条? 5.选择代表款产品进行长/中/短线预排: 只有经过实际预排才能论证长.中.短的可行性? 6.论证假设条件与模拟分析的正确性: 假设的论证条件与模拟分析的结果吻合吗? 7.生产线状态与订单形态配备论证结论: 方案可行性验状分析.

生产线平衡效率核算方法

工站布置原則: 保证各工序之间的先后顺序; 组合的工序时间不能大于节拍; 各工作地的作业时间应尽量接近或等于节拍; 使工站数目尽量少。 三﹑生产线平衡的分析改善 分析改善步骤﹕ 1.各工站顺序(作业单位)填入生产流动平衡表內. 2.量测各工序作业时间记入表內. 3.清点各工序人数记入表內. 4.根据分配时间划出柱狀图或曲线图. 5.在最高时间点的工序顶点橫向划一条线. 6.计算平衡率. t 各工站工时之和÷(S 瓶颈工站工时×R 工站总数)×100% 确定生产线平衡改善方向 1、5M 方法的改善: 5M :人员,机器设备,物料,作业方法,环境) 减少耗时最长工序作业时间的方法有: 人员(Man):调换作业者;增加作业者;多能工训练;新手避免工作负荷过重,利用作业员熟练程度的差异性,平衡作业流程. 机器设备(Machine):利用或改良工具、机器;人机比合理配置;人机同步作业;提高自动半自动化水平;人机工程分析,提高机械效率. 2、作业方法的改善 %100??-?=∑r S t r S i ε100??-?=∑ r S t r S i ε%100??-?=∑r S t r S i ε100??-?=∑r S t r S i ε

四、改善(IE)七大手法 手法名称简称 (1)防止呆子法(Fool-Proof) 防呆法 (2)动作改善法(动作经济原则) 动改法 (3)流程程序法流程法 (4)5X5WIH(5X5何法) 五五法 (5)人机配合法(多动作法) 人机法 (6)双手操作法双手法 (7)工作抽查法抽查法 IE活动的对象 1.工艺 5.设备 2.作业 6.工装 3.搬运 7.材料 4.生产布局 8.管理程序 现场浪费现象按人、机、物三方面进行概述 人:用人过多,有人不干活,有活没人干,停工等待,员工操作节奏不致,操作动作不标准,无效劳动多,效率低。 机:机器,设备利用率不高。 物:物料消耗高,物料摆放不合理,物流规划不完善。 生产线平衡,广义的来说也应该是涵盖组与组之间的平衡。而所谓的生产线平衡就是指工程流动间或工序流动间负荷之差距最小,流动顺畅,减少因时间差所造成之等待或滞留现象。 1.平衡的目的 ●物流快速,减少生产周期。 ●减少或消除物料或半成品周转场所。 ●消除工程“瓶颈”,提高作业效率。 ●稳定产品品质。 ●提升工作士气,改善作业秩序。 2.生产线平衡表示法 生产线平衡,一般使用生产流动平衡表来表示,纵轴表示渐渐,横轴表示工程顺序,并标出其标准时间,画法可使用曲线图或柱状图。 3.现状生产线平衡分析的主要相关要素 (1)工程名:指本工程的名称或代号; (2)标准时间:指作业指导书上所要求的作业时间; (3)实测时间:指作业者完成操作的实际时间; (4)节拍:根据生产计划量所得出的一个工程所需时间; (5)不平衡率:是指生产线各工程工作分割的不均衡度。 4.分析现状生产线不平衡的步骤 (1)作成统计表。 (2)分别测定和统计各工程的标准时间和实测时间,记录到表格内(以1工程=1人记入,当1工程有2人以上时,则将所得时间除以相应人数)。 (3)根据公式计算出不平衡率,并记入表格中。 (4)绘出图表。 (5)根据图表进行分析,注意以下分析要点: ●有无超出节拍的工程?有几个?初步掌握超出的理由。

化学选修4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习题参考word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基础过关] 一、化学反应速率改变与平衡移动的关系 1.对处于化学平衡的体系,由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可知 ( ) A.化学反应速率变化时,化学平衡一定发生移动 B.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时,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变化 C.正反应进行的程度大,正反应速率一定大 D.改变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一定改变,平衡一定移动 2.某温度下反应N2O4(g)2NO2(g)(正反应吸热)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加压时(体积变小),将使正反应速率增大 B.保持体积不变,加入少许NO2,将使正反应速率减小 C.保持体积不变,加入少许N2O4,再达到平衡时,颜色变深 D.保持体积不变,通入He,再达平衡时颜色不变 二、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3.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A(g)+2B(g)C(s)+3D(g) ΔH<0,达到平衡时采取下列措施,可以使正反应速率v正增大、D的物质的量浓度c(D)增大的是 ( ) A.移走少量C B.扩大容积,减小压强 C.缩小容积,增大压强 D.体积不变,充入“惰”气 4.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有反应m A(g)+n B(g)p C(g)+q D(g),经过5 min达到平衡,此时各物质的变化为A物质的量浓度减少a mol·L-1,B的平均反应速率v(B)=a/15 mol·L-1·min-1,C物质的量浓度增加2a/3 mol·L-1,这时若增大系统压强,发现A与C的百分含量不变,则m∶n∶p∶q为( ) A.3∶1∶2∶2 B.1∶3∶2∶2 C.1∶3∶2∶1 D.1∶1∶1∶1 三、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5.某温度下,将2 mol A和3 mol B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 A(g)+B(g)C(g)+D(g),5 min后达到平衡。若温度不变时将容器的体积扩大为原来的10倍,A的转化率不发生变化,则

生产线平衡公式

生产线平衡的定义 一、“节拍”、“瓶颈”、“空闲时间”、“工艺平衡”的定义 流程的“节拍”(Cycle time)是指连续完成相同的两个产品(或两次服务,或两批产品)之间的间隔时间。换句话说,即指完成一个产品所需的平均时间。节拍通常只是用于定义一个流程中某一具体工序或环节的单位产出时间。如果产品必须是成批制作的,则节拍指两批产品之间的间隔时间。在流程设计中,如果预先给定了一个流程每天(或其它单位时间段)必须的产出,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流程的节拍。 而通常把一个流程中生产节拍最慢的环节叫做“瓶颈“(Bottleneck)。流程中存在的瓶颈不仅限制了一个流程的产出速度,而且影响了其它环节生产能力的发挥。更广义地讲,所谓瓶颈是指整个流程中制约产出的各种因素。例如,在有些情况下,可能利用的人力不足、原材料不能及时到位、某环节设备发生故障、信息流阻滞等,都有可能成为瓶颈。正如“瓶颈”的字面含义,一个瓶子瓶口大小决定着液体从中流出的速度,生产运作流程中的瓶颈则制约着整个流程的产出速度。瓶颈还有可能“漂移”,取决于在特定时间段内生产的产品或使用的人力和设备。因此在流程设计中和日后的日常生产运作中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与节拍和瓶颈相关联的另一个概念是流程中的“空闲时间”(idle time)。空闲时间是指工作时间内没有执行有效工作任务的那段时间,可以指设备或人的时间。当一个流程中各个工序的节拍不一致时,瓶颈工序以外的其它工序就会产生空闲时间。 这就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平衡。制造业的生产线多半是在进行了细分之后的多工序流水化连续作业生产线,此时由于分工作业,简化了作业难度,使作业熟练度容易提高,从而提高了作业效率。然而经过了这样的作业细分化之后,各工序的作业时间在理论上,现实上都不能完全相同,这就势必存在工序间节拍不一致出现瓶颈的现象。除了造成的无谓的工时损失外,还造成大量的工序堆积即存滞品发生,严重的还会造成生产的中止。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对各工序的作业时间平均化,同时对作业进行标准化,以使生产线能顺畅活动。 “生产线工艺平衡”即是对生产的全部工序进行平均化,调整各作业负荷,以使各作业时间尽可能相近。是生产流程设计与作业标准化必须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生产线工艺平衡的目的是通过平衡生产线使用现场更加容易理解“一个流”的必要性及“小单元生产”(Cell production)的编制方法,它是一切新理论新方法的基础。 二、平衡生产线的意义 通过平衡生产线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提高作业员及设备工装的工作效率; 2、减少单件产品的工时消耗,降低成本(等同于提高人均产量); 3、减少工序的在制品,真正实现“一个流”; 4、在平衡的生产线基础上实现单元生产,提高生产应变能力,对应市场变化,实现柔性生产系统;

最新整理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

2-3-2《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化学平衡常数》课时练 双基练习 1.将H2(g)和Br2(g)充入恒容密闭容器中,恒温下发生反应H2(g)+Br2(g)2HBr(g)ΔH<0,平衡时Br2(g)的转化率为a;若初始条件相同,绝热下进行上述反应,平衡时Br2(g)的转化率为b。a与b的关系是()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解析:H2与Br2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绝热条件下进行该反应,体系的温度必然升高,导致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Br2(g)的转化率降低。 答案:A 2.碘钨灯比白炽灯使用寿命长。灯管内封存的少量碘与使用过 程中沉积在管壁上的钨可以发生反应:W(s)+I2 (g) T1 T2 WI2(g) ΔH<0(温度T1<T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灯管工作时,扩散到灯丝附近高温区的WI2(g)会分解出W,W重新沉积到灯丝上 B.灯丝附近温度越高,WI2(g)的转化率越低 C.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是K=c(W)·c(I2) c(WI2) D.利用该反应原理可以提纯钨 解析: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中的平衡移动、转化率及化学平衡常数。高温时,平衡左移,WI2分解,温度越高,分解越充分,故A正

确,B 错;选项C 给出的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C 错。 答案:AD 3.高温下,某反应达到平衡,平衡常数K =c (CO )·c (H 2O )c (CO 2)·c (H 2)。恒容时,温度升高,H 2的浓度减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焓变为正值 B .恒温、恒容下,增大压强,H 2的浓度一定减小 C .升高温度,逆反应速率减小 D .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 +H 2O 催化剂 高温CO 2+H 2 解析:由平衡常数表达式写出可逆反应为CO 2(g)+H 2(g) 催化剂 高温CO(g)+H 2O(g),D 项错误;由于升高温度,H 2的浓度减小,说明升温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因此正反应是吸热的,焓变为正值,A 项正确;由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但若通入H 2,其浓度会增大,B 项错误;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会增大,C 项错误。 答案:A 4.鸡没有汗腺,在夏天只能依赖喘息调节体温。鸡过度呼出CO 2,会使下列平衡向左移动,导致蛋壳变薄,使农场主和超市蒙受经济损失。 CO 2(g)CO 2(l) CO 2(g)+H 2O(l) H 2CO 3(aq) H 2CO 3(aq)H +(aq)+HCO - 3(aq)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练习及答案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1(1)2H 2+O 2=====点燃 2H 2O 和2H 2O=====电解 2H 2↑+O 2↑是可逆反应( ) (2)化学反应进行的限度只与化学反应本身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 (3)当某反应达到限度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一定相等( ) (4)在相同温度下,在相同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1 mol N 2、3 mol H 2和2 mol NH 3,当反应达平衡时,两平衡状态相同( ) (5)只要v (正)增大,平衡一定正向移动( ) (6)不论恒温恒容,还是恒温恒压容器,加入稀有气体,平衡皆发生移动( ) (7)起始加入原料的物质的量相等,则各种原料的转化率一定相等( ) (8)通过改变一个条件使某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转化率一定增大( ) (9)若平衡发生移动,则v 正和v 逆一定改变,同理v 正、v 逆改变,平衡一定移动( ) (10)对于气体参与的可逆反应,改变体系内的压强,平衡不一定移动( ) 2.对于可逆反应M +2N Q 达到平衡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 A .M 、N 、Q 三种物质的浓度一定相等 B .反应已经停止 C .M 、N 全部生成Q D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变化 E .v 正(M)=v 逆(N) F .v 正(M)=v 逆(Q) 3.一定条件下C(s)+H 2O(g)CO(g)+H 2(g) ΔH >0,其他条件不变,改变下列条件: (1)增大压强,正反应速率________、逆反应速率________,平衡________移动; (2)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________、逆反应速率________,平衡________移动; (3)充入水蒸气,反应速率________,平衡________移动; (4)加入碳,反应速率________,平衡________移动; (5)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________,平衡________移动。 (2012·山东高考改编)对于反应,N 2O 4(g)2NO 2(g) ΔH >0,现将1 mol N 2O 4充入一恒压密闭容器中,下列示意图正确且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生产线平衡的计算及改善方法

生产线平衡的计算及改善方法 一、“节拍”、“瓶颈”、“空闲时间”、“工艺平衡”的定义 流程的“节拍”(Cycle time)是指连续完成相同的两个产品之间的间隔时间。换句话说,即指完成一个产品所需的平均时间。节拍通常只是用于定义一个流程中某一具体工序或环节的单位产出时间。如果产品必须是成批制作的,则节拍指两批产品之间的间隔时间。在流程设计中,如果预先给定了一个流程每天(或其它单位时间段)必须的产出,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流程的节拍。 而通常把一个流程中生产节拍最慢的环节叫做“瓶颈“(Bottleneck)。流程中存在的瓶颈不仅限制了一个流程的产出速度,而且影响了其它环节生产能力的发挥。更广义地讲,所谓瓶颈是指整个流程中制约产出的各种因素。例如,在有些情况下,可能利用的人力不足、原材料不能及时到位、某环节设备发生故障、信息流阻滞等,都有可能成为瓶颈。正如“瓶颈”的字面含义,一个瓶子瓶口大小决定着液体从中流出的速度,生产运作流程中的瓶颈则制约着整个流程的产出速度。瓶颈还有可能“漂移”,取决于在特定时间段内生产的产品或使用的人力和设备。因此在流程设计中和日后的日常生产运作中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空闲时间是指工作时间内没有执行有效工作任务的那段时间,可以指设备或人的时间。当一个流程中各个工序的节拍不一致时,瓶颈工序以外的其它工序就会产生空闲时间。

这就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平衡。制造业的生产线多半是在进行了细分之后的多工序流水化连续作业生产线,此时由于分工作业,简化了作业难度,使作业熟练度容易提高,从而提高了作业效率。然而经过了这样的作业细分化之后,各工序的作业时间在理论上,现实上都不能完全相同,这就势必存在工序间节拍不一致出现瓶颈的现象。除了造成的无谓的工时损失外,还造成大量的工序堆积即存滞品发生,严重的还会造成生产的中止。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对各工序的作业时间平均化,同时对作业进行标准化,以使生产线能顺畅活动。 “生产线工艺平衡”即是对生产的全部工序进行平均化,调整各作业负荷,以使各作业时间尽可能相近。是生产流程设计与作业标准化必须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生产线工艺平衡的目的是通过平衡生产线使用现场更加容易理解“一个流”的必要性及“小单元生产”(Cell production)的编制方法,它是一切新理论新方法的基础。 四、生产线工艺平衡的改善原则方法 1、首先应考虑对瓶颈工序进行作业改善,作业改善的方法,可参照程序分析的改善方法及动作分析、工装自动化等IE方法与手段; 2、将瓶颈工序的作业内容分担给其它工序; 3、增加各作业员,只要平衡率提高了,人均产量就等于提高了,单位产品成本也随之下降; 4、合并相关工序,重新排布生产工序,相对来讲在作业内容较多的

生产线平衡提升生产效率

利用生产线平衡提升生产效率 生产线是组装现场最常见的设备布置,若每一个作业者皆在一定的时间,熟练而紧凑地完成自己应作的制程,产品也依需求量不断的产出,这是每位现场管理者,对生产线最期望的要求。 但实际上,许多生产线作业者作业杂乱无章,每一位作业者工作分配不均匀,有人产出不及,有人却滞停等待上工程。相对的,也造成大量在制品累积在生产线各个工作站上,让光明的现场变成狭小而阴暗的半成品暂存区。 由此可见,生产线作业分配的好坏,对现场的生产效率、环境5S、管理成本影响非常大。倘若要解决效率问题、环境5S问题,从生产线内作业分配着手,往往可以发挥20/80效益,这种对生产线内作业分配的技术,在工业工程学于现场管理的术语称为“生产线平衡”(LINE OF BALANCE),在部分日本公司另称“作业编成。” 发挥效能、提升效率 许多生产线管理者,常常为生产量又创新高而沾沾自喜,然而单位时间产量屡屡创新高的同时,又有多少人深思所付出的代价?也许在效率提升的同时,更多的浪费,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利润。 因为生产线中作业分配的不平均,会产生许多的浪费: 1.等待的浪费 作业分配不均,造成工作站于工作站之间等待,作业员酒会有闲置时间(IDLE TIME)的出现 2.在制品的浪费 有些工作站作业分配负荷轻,相对单位时间产量大,然而其他工作站因作业分配不合理,负荷较重,所以单位时间产量较小,因而无法消化负荷轻、产量大的工作站之源源不断的在制品。是故,在制品大量堆积于负荷的工作站旁。 3.作业员士气低落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公平往往是人心涣散、离心离德的主因。不合理的作业分配使得有些作业者挥汗如牛,忙的透不过气来,而部分作业员却轻松愉快胜任,人心焉能不怨? 此时无言的抗议就会出现,有样学样的怠惰也会蔓延开来,到最后负荷重的作业员可以保留实力,轻松的作业员更是无所事事,大家都在作表面功夫,而利润江河日下。 许多人对效率的衡量仅止于量的增加,却未见上述浪费,造成的成本增加,效能的追求在于,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不过,有时也会牺牲对量的追求。在生产线作业分配中,如何“发挥效能、提升效率”,善用生产线平衡的技术,以改善整体生产线的效能及效率。 何谓生产线平衡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上课讲义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涵义; ②理解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③掌握用图像表示化学平衡移动的方法,并会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2. [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经历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重视化学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密切联系实际,理解理论的指导作用;正确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③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问题讨论”、“交流思考”、“实验探究”等栏目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使学习变为知识的获取,文化的欣赏; ②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观点; 二.教学重点: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勒夏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 四.教学过程

【提问】化学平衡状态有什么特征?什么反应才会存在化学平衡? 【引入】我们知道: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同。那么对于t0时达到溶解平衡状态的饱和溶液,当升高或降低温度至t1时: 若:溶解度增大,固体溶质继续溶解,则V(溶解) V(结晶) 溶解度减小,固体溶质析出,则V(溶解) V(结晶) 那么溶解平衡状态被打破,继而建立一种新的溶解平衡,也就是说:条件改变,溶解平衡移动。那么,化学平衡是否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保持?当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改变时,平衡状态是否也会发生移动? 【板书】二、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1.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探究一】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原理:已知在K2Cr2O7的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Cr2O72- + H2O === 2CrO42- + 2H+ ( K2Cr2O7为橙色,K2CrO4为黄色) 实验步骤:①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0.1mol/L K2Cr2O7溶液,②按下表步骤操作,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的变化。 【交流讨论】 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二】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化学平衡常数》教学反思-2019年文档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化学平衡常数》教学反思 回顾《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化学平衡常数》的教学过程,反思其教学效果,我有以下几点感悟。一、教学设计反思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图像和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其中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学习难度较大,因此重难点知识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设置难易合适的问题,尽量做到内容简单化,达到浅显易懂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化学平衡常数概念、意义的讲解,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外界条件如何影响化学平衡,并能利用平衡常数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二、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过程中,首先是从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的复习引入到化学平衡的移动,通过演示实验与图像分析把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清撤地呈现出来,而且可以分例外情况加以分析,从本质上剖析和认识勒夏特列原理。其次,通过学生十分熟悉的合成氨反应为引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定量描述反应的限度,自然地进入化学平衡常数概念、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平衡,归纳总结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理性分析预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能力。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教师先通过编设习题引导学生自我练习,让学生对概念产生感性认识,再提出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外界条件是如何影响化学平衡的。在此基础上,教师点出外界条件改变引起的化学平衡的移动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衡常数改变;另一种是平衡常数不变。最后,教师通过对几个高考图像的讲解指导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效果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实验、绘图和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提高认知度。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一些不够。教师利用实验、绘图和高考图像进行讲解时,自以为是地认为讲解得清撤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从而一笔带过。从课后学生反馈的信息发现,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接受,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存在问题,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在确凿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精心地筛选课上

生产线平衡率

生产线平衡 一、“节拍”、“瓶颈”、“空闲时间”、“工艺平衡”的定义 流程的“节拍”(Cycle time)是指连续完成相同的两个产品(或两次服务,或两批产品)之 间的间隔时间。换句话说,即指完成一个产品所需的平均时间。节拍通常只是用于定义一个流 程中某一具体工序或环节的单位产出时间。如果产品必须是成批制作的,则节拍指两批产品之 间的间隔时间。在流程设计中,如果预先给定了一个流程每天(或其它单位时间段)必须的产 出,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流程的节拍。 而通常把一个流程中生产节拍最慢的环节叫做“瓶颈“(Bottleneck)。流程中存在的瓶颈不 仅限制了一个流程的产出速度,而且影响了其它环节生产能力的发挥。更广义地讲,所谓瓶颈 是指整个流程中制约产出的各种因素。例如,在有些情况下,可能利用的人力不足、原材料不 能及时到位、某环节设备发生故障、信息流阻滞等,都有可能成为瓶颈。正如“瓶颈”的字面 含义,一个瓶子瓶口大小决定着液体从中流出的速度,生产运作流程中的瓶颈则制约着整个流 程的产出速度。瓶颈还有可能“漂移”,取决于在特定时间段内生产的产品或使用的人力和设 备。因此在流程设计中和日后的日常生产运作中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与节拍和瓶颈相关联的另一个概念是流程中的“空闲时间”(idle time)。空闲时间是指工 作时间内没有执行有效工作任务的那段时间,可以指设备或人的时间。当一个流程中各个工序 的节拍不一致时,瓶颈工序以外的其它工序就会产生空闲时间。 这就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平衡。制造业的生产线多半是在进行了细分之后的多工序流水化连续 作业生产线,此时由于分工作业,简化了作业难度,使作业熟练度容易提高,从而提高了作业 效率。然而经过了这样的作业细分化之后,各工序的作业时间在理论上,现实上都不能完全相 同,这就势必存在工序间节拍不一致出现瓶颈的现象。除了造成的无谓的工时损失外,还造成 大量的工序堆积即存滞品发生,严重的还会造成生产的中止。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对各工

生产线平衡率

生产线平衡率的计算例子: 工位标准时间人数 1. 1 2. 1 3. 2 4. 1 5. 1 C/T:Cycle Time 一个作业中开始动作至下一个开始动作实施的总时间 Neck Time: 瓶颈工位时间,即最长的 CT 平衡率(LOB:Line Of Balance)=整个工程所需时间/ ( Neck Time*总人数) 一、若第 3 个工位是由两个人联合操作完成的,那是 二、平衡率 =++++/(6*=66% 三、CT(tact time or cycle time) 即节拍时间 = 四、标准产量 =3600/=215(PCS/H/LINE) 五、人均产量 =215/6=H 六、若第 3 个工位是由两个人并行操作完成的,那是 七、平衡率 =++++/(6*=81% 八、CT(tact time or cycle time) 即节拍时间 = 九、标准产量 =3600/=265(PCS/H/LINE) 十、人均产量 =265/6=44PCS/H 线平衡分析,这一基本技能与工作,工作与学习过的IE 朋友来讲都不会陌生,线平衡分析能做,但是大家又是如何利用线平衡分析来做改善的呢 线平衡分析是 IE 基础中的一项技能与工作,但这项工作只能反映现场一个状况而已,并不能在现场得到一个改善结果。线平衡分析,是效率提升改善的一个环节,那么也只能是改善环节中的统计与分析阶段。线平衡改善也就是效率提升工作,按照如下步骤制定工作进程表进行(一定要做好工作进程表) : 一、选择改善对象 效率提升改善选择对象要有两个: 1、首先是要选择做效率提升改善产品型号,先利用P-Q图进行分析,用 ABC法进行选择几 个所要改善的产品型号备用。另外还要看看过去该产品的生产效率记录,初步估计其改善的效果有多大,然后再确定该产品。 2、选择所要改善的线体,线体的选择注重两个方面,一是要线体的人员必须要安定;二是要线体的组 长要有积极主动改善的思想,而且执行力要强,选择这一条是相当重要的,这必须要在平常工作中,长期观察,以及与产线组长沟通方可得到的,这也是改善中很关键的一个选择。 二、线平衡分析——统计分析阶段 线平衡分析也分为三个步骤: 1、线平衡统计:统计过程无非就是进行现场工时测量,没个工位时间测量至少10 组数据。 如果多数是设备作业,这个时候就要对设备进行时间测量。并记录下实际的产量。 2、线平衡分析:按照线平衡分析的方法进行。注意寻找瓶颈工位及时间,得到线平衡率是多少,这个 将作为改善的原始基础数据,以做改善过程中的对比用。 3、改善目标评估与确认:根据线平衡分析的数据,以及对各工位时间的掌握程度,初步估计需要提升

2018年高考化学复习专题:10-1水的电离平衡及影响因素含答案

1.一定温度下,水溶液中H+和OH-的浓度变化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可能引起由c向b的变化 B.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为1.0×10-13 C.该温度下,加入FeCl 3 可能引起由b向a的变化 D.该温度下,稀释溶液可能引起由c向d的变化 答案 C 解析升温促进水的电离,升温后溶液不能由碱性变为中性,A项错误;根据 c(H+)和c(OH-)可求出K w =1.0×10-14,B项错误;加入FeCl 3 ,Fe3+水解溶液呈酸 性,可引起由b向a变化,C项正确;温度不变,稀释后,c(OH-)减小,c(H+)增大,但仍在该曲线上,不可能到达d点,D项错误。 2.室温下,将0.05 mol Na 2CO 3 固体溶于水配成100 mL溶液,向溶液中加入 下列物质,有关结论正确的是( )

答案 B 解析 0.05 mol Na 2CO 3与50 mL 1 mol ·L -1 H 2SO 4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 2SO 4, c(Na +)=2c(SO 2- 4),A 项错误;0.05 mol Na 2CO 3与0.05 mol CaO 二者完全反应:Na 2CO 3+CaO +H 2O===CaCO 3↓+2NaOH 。原Na 2CO 3溶液中:CO 2-3+H 2O HCO -3+OH -平衡逆向移动,使c(HCO -3)减小,溶液中c(OH -)增大,二者比值增大,B 项正确; 在碳酸钠溶液中加水,水的电离程度减小,由水电离出的c(H +)·c(OH - )将减小,C 项错误;在碳酸钠溶液中加入NaHSO 4固体,溶液中c(Na +)必然增大,D 项错误。 3.短周期元素W 、X 、Y 、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简单离子都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的是( ) A .W 2-、X + B .X +、Y 3+ C .Y 3+、Z 2- D .X +、Z 2- 答案 C 解析 根据“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简单离子”和选项中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可以判断出四种元素对应的离子分别是O 2-、Na +、Al 3+和S 2-,其中Na +对水的电离平衡无影响,故排除A 、B 、D ,选C 。 4.如图表示水中c(H +)和c(OH -)的关系,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影响因素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影响因素 【基础知识梳理】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熔融状态下能够的。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熔融状态下都能导电的。 例1.下列物质中①NaCl溶液②NaOH ③H2SO4④Cu ⑤CH3COOH ⑥NH3·H2O ⑦CO2 ⑧乙醇⑨H2O 属于电解质的有属于非电解质的有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能电离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能电离的电解质。 常见的强电解质: (1)强酸 (2)强碱 (3)大部分盐 常见的弱电解质: 写出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1) H2SO4(2) CH3COOH (3) NH3.H2O(4) H2CO3 (5) NaHSO4(6) NaHCO3 三、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定义在一定条件(如温度、浓度)下,当弱电解质分子的速率和离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2.特点(1)弱(2)等(3)动 (4)定(5)变 ②电离平衡常数K 对于一元弱酸HA H++A-K a= 只受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电离平衡常数,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 3、影响电离平衡的外界条件: ①温度 ②浓度 (1)改变弱电解质浓度 a.加水稀释 b.增大浓度 (2)外加试剂的影响 COOH溶液中 【例】0.1mol/L的CH

1、下列物质是电解质的是……………………………………………………() A、硫酸溶液 B、食盐 C、酒精 D、铜 2、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NH3·H2O≒NH4++OH- B、NaHCO3≒Na++HCO3- C、H2S≒2H++S2- D、KClO3≒K++Cl-+3O2- 3、下列物质分类组合正确的是…………………………………………………() ABCD 强电解质:HBrFeCl3H3PO4Ca(OH)2 弱电解质:HFHCOOHBaSO4HI 非电解质:CCl4Cu H2OC2H5OH 4、下列叙述中,能说明某化合物一定是弱电解质的是………………………() A、该化合物水溶液不导电; B、该化合物饱和溶液导电能力较弱 C、.该化合物在熔融时不导电; D、该化合物溶于水中发生电离,溶质离子浓度小于溶质分子浓度 5、关于强弱电解质的导电性的正确说法是……………………………………() A、由离子浓度决定; B、没有本质区别; C、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弱; D、导电性强的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6、0.05molNaOH固体分别加入下列100mL液体中,溶液导电性基本不变,该液体是…() A、自来水 B、0.5mol/L盐酸 C、0.5mol/L醋酸 D、0.5mol/L氨水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强酸、强碱都是强电解质; B、可溶性碱都是强电解质; C、不溶于水的化合物都是弱电解质或非电解质; D、能导电的物质都是电解质 8.一定量盐酸跟过量的铁粉反应,为减缓反应速率而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适量() A.NaOH(固) B.H2O C.NH4Cl(固) D.CH3COONa (固)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强电解质溶液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 B.强电解质的水溶液中不存在溶质分子 C.强电解质都是离子化合物,弱电解质都是共价化合物 D.不溶性盐都是弱电解质 10.下列叙述中,能证明某物质是弱电解质的是……………………………() A.熔化时不导电B.水溶液的导电能力很差 C.在熔融状态下不导电D.溶液中已电离的离子和未电离的分子共存 11.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的是 A.Ca(OH)2 B.CH3COOH C.BaSO4 D.CH3COONa 12.下列关于强、弱电解质的叙述,有错误的是 A.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不存在电离平衡 B.在溶液中,导电能力强的电解质是强电解质,导电能力弱的电解质是弱电解质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涵义; ②理解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③掌握用图像表示化学平衡移动的方法,并会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2. [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经历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重视化学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密切联系实际,理解理论的指导作用;正确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③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问题讨论”、“交流思考”、“实验探究”等栏目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使学习变为知识的获取,文化的欣赏; ②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观点;二.教学重点: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勒夏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 四.教学过程 【提问】化学平衡状态有什么特征?什么反应才会存在化学平衡? 【引入】我们知道: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同。那么对于t0时达到溶解平衡状态的饱和溶液,当升高或降低温度至t1时: 若:溶解度增大,固体溶质继续溶解,则V(溶解)V(结晶) 溶解度减小,固体溶质析出,则V(溶解)V(结晶) 那么溶解平衡状态被打破,继而建立一种新的溶解平衡,也就是说:条件改变,溶解平衡移动。那么,化学平衡是否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保持?当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改变时,平衡状态是否也会发生移动? 【板书】二、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1.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探究一】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原理:已知在K2Cr2O7的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Cr2O72-+H2O=== 2CrO42-+ 2H+ (K2Cr2O7为橙色,K2CrO4为黄色) 实验步骤:①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0.1mol/L K2Cr2O7溶液,②按下表步骤操作,观察并记 【交流讨论】 得出结论:

2018学年度高二化学《电离平衡的移动》知识点总结

电离平衡的移动 【学习目标】 1、了解电离平衡状态及特征; 2、掌握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要点梳理】 要点一、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当溶液的温度、浓度以及离子浓度改变时,电离平衡都会发生移动,符合勒夏特列原理,其规律是: 1、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在稀释溶液时,电离平衡向右移动,而离子浓度会减小。 2、温度:温度越高,电离程度越大。因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升温时平衡向右移动。 3、同离子效应:如在醋酸溶液中加入醋酸钠晶体,增大了CH3COO-浓度,平衡左移,电离程度减小;加入稀HCl,平衡也会左移,电离程度也减小。 4、能反应的物质:如在醋酸溶液中加入锌或NaOH溶液,平衡右移,电离程度增大。 要点诠释:使弱酸稀释和变浓,电离平衡都向右移动,这二者之间不矛盾。我们可以把HA的电离平衡HA H++A-想象成一个气体体积增大的化学平衡:A(g)B(g)+C(g),稀释相当于增大体积,A、B、C 的浓度同等程度地减小即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B、C的物质的量增加但浓度减小,A的转化率增大;变浓则相当于只增大A的浓度,v(正)加快使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B、C的物质的量和浓度均增大,但A的转化率降低了,A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大了而B、C的物质的量分数减小了。A的转化率即相当于弱酸的电离程度。 要点二、电离平衡常数 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的电离达到平衡时,弱电解质电离形成的各种离子的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的浓度的比值是—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电离平衡常数。用K表示。 2.数学表达式。 对一元弱酸(HA):HA H++A- 对一元弱碱(BOH):BOH B++OH- 3.K的意义:K值越大,表示该弱电解质越易电离,所对应的弱酸(弱碱)越强。从K a和K b的大小,可以判断弱酸和弱碱的相对强弱,例如弱酸的相对强弱:H2SO3(K a1=1.5×10-2)>H3PO4(K a1=7.5×10-3)>HF(K a=3.5×10-4)>H2S(K a1=9.1×10-8)。 [说明](1)多元弱酸只比较其K a1;(2)同化学平衡常数一样,电离平衡常数K值不随浓度而变化,仅随温度而变化。 4.多元弱酸的电离:多元弱酸的电离是分步(级)进行的,且一步比一步困难,故多元弱酸的溶液的酸性主要由第一步电离来决定。如H3PO4的电离(如图): H3PO4H++H2PO4-K a1 H2PO4-H++HPO42-K a2 HPO42-H++PO43-K a3 要点诠释:K a1>K a2>K a3,在H3PO4溶液中,由H3PO4电离出来的离子有H+、H2PO4-、PO43-等,其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为c (H+)>c (H2PO4-)>c (HPO42-)>c (PO43-)。 要点三、弱电解质的电离度 1.概念:当弱电解质在溶液里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已电离的电解质分子数占原来分子总数(包括已电离的和未电的)的百分率叫做电离度。常用α表示。 2.数学表达式。 [说明]上式中的分子数也可用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代替。 3.影响电离度的因素 (1)内因:电解质的本性,不同的弱电解质由于结构不同,电离度也不同。通常电解质越弱,电离度越小。 (2)外因。 浓度:加水稀释。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故溶液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 温度: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故温度升高,电离度增大。 由此可见,可以根据相同条件下(温度、浓度)电离度的大小来判断不同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例如:25℃时,0.1 mol·L-1的氢氟酸的α=7.8%,0.1 mol·L-1的醋酸的α=1.3%,所以酸性:HF>CH3COOH。 要点四、一元强酸与一元弱酸的比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