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

2020年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

特别说明

本书严格按照该科目考研复试笔试最新题型、试题数量和复试考试难度出题,结合考研历年复试经验,整理编写了五套复试仿真模拟试题并给出了答案解析。涵盖了这一复试科目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针对性强,是复试报考本校笔试复习的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2020年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4)

2020年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二) (11)

2020年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三) (18)

2020年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四) (24)

2020年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五) (30)

2020年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说明:本书由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名词解释

1.非命

【答案】(1)墨子用语。《墨子·非命下》“命者暴王之所作,穷人所术(述),非仁者之言也。”墨子反对把人们的“贫富寿夭”等生活遭遇看成是天命注定的,主张“强力而为”。但还不能摆脱鬼神观念,主张明鬼,与非命论形成了矛盾。(2)《墨子》篇名,分上中下三篇。

2.形名参同

【答案】韩非综合前期法家的刑名说所提出的主张。即对言论和行为后果进行比较,并要求其统一。《韩非子·主道》“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对臣下的言论和行为进行参合比较,即能明辨是非。“上以名举之,不知其名,复修其形。形名参同,用其所生。”对臣下主张若一时无法判断,则根据实施后果(形)与原先主张(名)是否相符来进行赏罚。

3.效

【答案】后期墨家用语,相当于推理法则。《墨子·小取》“效者,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此效也。”效为立论的标准,所效为被提供作标准的事物或所以然之理。符合效的论证的法则为中效,不符合的为非。

4.五德终始

【答案】又称五德转移。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的历史观。“五德”即事物的水、火、木、金、土五种德性或性能。“五德终始”即“五德”相生相克和终而复始的循环运动。邹衍继承早期的阴阳五行学说,形成了“五德终始”、“循环相胜”的观点,试图用当时的天文学知识来说明自然和社会的变化问题。“五德终始”说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是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建立新的统一封建王朝寻找理论根据的。

5.道

【答案】中国哲学的主要范畴之一。本义是人所行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本原等意义。春秋时“道”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孔子少言天道,注重人道。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儒家后学则着重阐发了“道”的伦理意义,所关心的仍是人道。到《易传》,才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以“道”为天地万物运动变化最根本的规律。这种理论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韩非子把“道”说成是万物所依循的总规律。西汉董仲舒用道来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宋明理学家在发扬儒学之时,吸收了道家和《易传》的思想,把道规定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

6.太一

【答案】“太”是至高至极;“一”是唯一。1“道”的别称。3星宿名或天神之别称。

7.知难行易

【答案】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知代表主观,行代表实践,说的是认识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关系的问题。知难行易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思想观点,一般认为是带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马克思

主义的观点是主张由行致知,行先知后。1918年12月30日,孙中山撰写《孙文学说》成书。此乃《建国方略》的一部分。书中提出“知难行易”学说。

8.反真

【答案】庄子用语。真,真性。指恢复真性。《庄子·秋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对自然变化不施任何人为的干预,谨守本分而不失,就是恢复真性。并从齐生死观点出发,把人死也看作返回真性。《大宗师》“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

二、简答题

9.如何理解《大学》三纲领与八条目之间的关系?

【答案】《大学》统篇旨在阐释一种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内圣外王之道。三纲领八条目是宋明理学家对《大学》的中心论点所作的概括。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大学》揭示了儒家理想人格修为的一般过程。《大学》提出的“修身”途径主要是指“八条目”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实际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步骤:正心诚意和致知格物。《大学》认为,修身的起点是致知格物,“格物”就是指“对自然外界进行研究”的意思,“格物”、“致知”是联系紧密、层层递进的两个步骤,“格物”的逻辑结果是获得了对万事万物运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而这正是“致知”的内在含义。而“致知”的来源首先是个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认知,“格物”、“致知”是修身的重要方式,它从社会伦理的层面丰富和限定了人们的认识范围。在修身的第一步完成之后,《大学》又逻辑地提出了“诚意”、“正心”的行为步骤。所谓“正心”就是摈弃外界干扰和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心”能正常发挥其辩知事物的功能,一句话,就是要做到专心致志、精力集中。“诚意”就是不自欺欺人,就是独善其身,就是表里如一,在精神上感到极大的满足。由“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体现的正是主体道德修养的层次,然后经由主体来加强这种内在的向最高道德境界的追求,最后落实到外在的治国平天下的层面,这种由内到外的递进式的修为之路是主体道德修养不断加强的过程,也是由观念到行动的具体实践过程,很显然这里更侧重于内心情感的实践体验。对于外在的具体实践之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样是递进式的、渐进的过程,这一切都经由“修身”而引发。“修身”是指在心中保持一贯的良好作风,时刻注重把自我调适到社会伦理所要求的规范中来,这样一来实际上就把主观的意志力强制性地移向了能否遵循宗法礼教的规定上来,“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外用之道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道德主体修为的最高境界。总之,三纲领为人的实践起到指导作用,“三纲”的实现以“八条目”为步骤。

10.试比较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思想

【答案】两人都认为人性是先天的,孟子认为人性中善来源有待于后天扩充,而荀子认为人性善需要后天努力。孟子认为人性是人本来就带来的美好的天性,荀子认为人性只是人做为人的物性,美好的东西都是后天才有的。所以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则主张“性恶论”。

孟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有四端,四端如果能够发展起来就是仁义礼智四德。在他看来,这些都是由人们先天固有的本性决定的,并不是任何外力强加给每一个人的,所以它是不可改变的。孟子的性善论,不仅为他的仁政学说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也为封建剥削制度下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做了论证。实际上只不过是一定的社会一定的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应当遵循的标准。它不是先天的本性,而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