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矾石中各元素的含量测定

明矾石中各元素的含量测定

明矾石中各元素的含量测定
明矾石中各元素的含量测定

分析化学综合实验

(一)、明矾石中SO42-、Fe 、Al、Ca、Mg 含量的测定

一、目的

1. 了解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原理和沉淀方法,练习重量分析过程中的过滤、洗涤、灼烧的操作技术。

2. 用重量法测定明矾石中的SO42-,并用换算因数计算SO42-的含量。

3. 掌握络合滴定的几种测定方法――直接滴定法、置换滴定法等。

4. 进一步掌握络合滴定的原理,特别是通过控制试液的酸度、温度及选择适当的掩蔽剂和指示剂等条件,在铁、铝、钙、镁共存时分别测定它们的含量。

5. 初步掌握对复杂试样定量分析的综合实验过程。

二、实验原理

矾明石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通过对明矾石分析得出的分析结果,可以及时地调整原料配比,有利于控制生产工艺。明矾石中主要成分有SO42-,Fe,Al,Ca,Mg等,试样经盐酸分解后,可用重量法测定SO42- 的含量,明矾石中的Fe,Al,Ca,Mg经酸溶解后以Fe3+、Al3+、Ca2+、Mg2+ 等离子形式存在,它们都能与EDTA形成稳定的配离子,并且这几种金属离子与EDTA配合的稳定性有较显著的差别。(Fe3+、Al3+、Ca2+、Mg2+ 与EDTA配合的稳定常数Lg K MY 分别为:25.1;16.1;10.69;8.69, 所以可以用控制适当酸度或选用掩蔽的方法来分别滴定Fe3+、Al3+、Ca2+、Mg2+离子的含量)。

本法控制酸度范围PH=2-2.5,温度60-70?C,用磺基水杨酸为指示剂,以EDTA标准溶液滴定Fe,终点由红色变成淡黄色(测定温度低于50?C,反应速度缓慢,高于70?C有Al存在时,测定结果偏高)。

在PH=4.5时,Al与EDTA形成了稳定络合物,但此时Zn2+,Pb2+,Cu2+,Ni2+ 等离子共存时也会和EDTA形成稳定络合物,从而引起误差,使测定结果

偏高。可采用置换滴定法测定Al3+ ,即用一种络合剂(F-)置换出待测金属离子与EDTA络合物中的EDTA,然后用其他金属离子(Cu2+)标准溶液滴定置换的EDTA。

AlY- + 6F- == ALF63-+ Y4-

Y4- + Cu2+ == CuY2-

在PH=10时,可用EDTA标准溶液测定Ca,Mg总量;

在PH>12时,可用沉淀掩蔽法掩蔽Mg2+,用EDTA标准溶液测定Ca2+,通过两次差减,即可分别求出Ca,Mg的含量。

在测定Ca2+,Mg2+时,Fe3+,Al3+有干扰,可在PH=5.5-6.5的条件下,使之沉淀为氢氧化物,通过过滤分离消除干扰。为防止少量Fe3+,Al3+ 存在,可加三乙醇胺掩蔽之。

三、试剂

1+1 HCl ;10%NaOH ;10%盐酸羟胺;

10% BaCI2 ;0.1 mol?L-1AgNO3;1+1 三乙醇胺;

0.015 mol?L-1 EDTA标准溶液;0.015 mol?L-1CuSO4 标准溶液;

CaCO3 (固体G.R.或A.R.);NH4F(固体A.R.);

HAc-NaAc pH=4.3 缓冲溶液;NH3-NH4CI pH=10缓冲溶液;

0.05%溴甲酚绿;10%磺基水杨酸;0.2%PAN;鉻黑T;钙指示剂;

四、EDTA、Cu SO4、CaCO3等试剂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0.015 mol/L EDTA溶液的配制

在台称上称取EDTA约2.8克,溶于200ml水中,稀释至500ml,移入500ml 细口瓶中,摇匀备用。

2、0.015 mol/L Cu SO4溶液的配制

在台称上称取Cu SO4约1.2克(Cu SO4-5H2O 1.9克)溶于200ml水中,稀释至500ml,移入500ml细口瓶中,摇匀备用。

3、0.015 mol/L CaCO3标准溶液的配制

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取0.4克CaCO3标准物质,置于100ml小烧杯中,加少许水润湿,滴加1+1盐酸约10mL至样品完全溶解。加热近沸。待冷却后移入250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摇匀备用(计算溶液中Ca2+的物质量浓度)。

4、0.02 mol/L KMnO4溶液的配制

称取计算量的KMnO4 ,溶于适当量的水中,加热煮沸20—30 分钟,(随时加水以补充因蒸发而损失的水)。冷却后在暗处放置7—10 天,然后用玻璃砂芯漏斗或玻璃纤维除去MnO2 等杂质。滤液储于洁净的玻璃塞棕色试剂瓶中。放置于暗处保存。如果溶液经煮沸并在水浴上保温 1 小时,冷却后过滤,则不必长期放置,就可以标定其浓度。

5、EDTA标准溶液的标定

用移液管准确移取CaCO3标准溶液25.00ml置于250ml的锥形瓶中,加入水约25ml、镁溶液约2ml 和10% NaOH 5ml,摇匀。加入约10mg钙指示剂,用待标定的EDTA标准溶液滴定溶液由红色至兰色,即为终点(计算EDTA的浓度)。

6、Cu SO4标准溶液的标定

准确移取25.00ml上述已标定的的EDTA标准溶液于250ml锥形瓶中,用水稀释至约100ml,加入15ml pH为4.3的HAc-NaAc缓冲液,加热至沸,取下稍冷,加8滴0.2%PAN指示剂,用待标定的CuSO4溶液滴定之。开始时溶液呈黄色,随着CuSO4标准溶液的加入,颜色逐渐变绿并加深,随之出现蓝绿色变灰绿色的过程,在灰绿色溶液中再加一滴CuSO4标准溶液,即变紫色(如出现蓝色,则指示剂量不足),即为终点(计算溶液中Cu2+的物质量浓度)。

7、KMnO4标准溶液的标定

准确称取0.015 克经干燥的Na2C2O4 基准物质于250ml 锥形瓶中,加水约10 ml使之溶解,再加30ml 、1 mol/L的H2SO4 溶液,加热至75—85度。立即用待标定的KMnO4标准溶液滴定溶液至微红色30秒不退,即为终点(计算KMnO4的物质量浓度)。

五、分析步骤

1、试样的分解

准确称取已干燥的明矾石试样3.0-4.0克于400 mL烧杯中,加少许水润湿,加入1+1 HCl约70mL,加热至试样溶解,待冷却后移入250mL容量瓶中,稀至刻度,摇匀备用。

2、SO42-含量的测定

准确移取上述明矾石试样溶液25.00mL于400mL烧杯中,加入5mL 10% 的盐酸羟胺溶液,加水稀释至300mL,将溶液加热至沸,在不断搅拌下缓慢滴加10% 的BaCl2溶液约10ml ,使沉淀完全。煮沸10分钟,在约900保温陈化

1小时。冷至室温,用慢速定量滤纸过滤,洗涤沉淀至无Cl-。将沉淀和滤纸移入已在800—850度灼烧至恒重的磁坩锅中,烘干、灰化后,置于马弗炉中,于800—850度下,灼烧至恒重。根据所得Ba SO4的质量,计算SO42-的百分含量。

3、Fe、Al 的测定

(1)、Fe的测定

准确移取25.00mL试样溶液于250mL锥形瓶中,加水稀释至100ml,加两滴溴甲酚绿指示剂(溴甲酚绿指示剂在pH小于3.8时呈黄色,大于5.4时呈绿色),此时溶液呈黄色。逐滴滴加1+1氨水使之呈绿色。然后用1+1 HCl溶液调至黄色后再过量3滴,此时溶液酸度约为pH=2。加热至约70?C(根据经验,感到烫手但还不觉得非常烫),取下,加4滴10%磺基水杨酸指示剂,用已标定的EDTA 标准溶液滴定溶液由红紫色至淡黄色即为终点。

(2)、Al的测定

在上述滴定铁含量后的溶液中,加入约25ml(过量)EDTA标准溶液,摇匀,再加入15ml pH为 4.5的HAc-NaAc 缓冲液,煮沸1-2分钟,取下稍冷,加入8滴0.2% PAN指示剂。用已标定的CuSO4标准溶液滴定溶液由黄色至紫色(不记读数)。加入1g固体氟化胺,加热煮沸1-2分钟,取下,稍冷,再用CuSO4标准溶液滴至紫色,记下读数(注意滴定过程中颜色的变化)。

Fe%=(C EDTA ? V EDTA ? M Fe / 1000) ?100 / (W试?25/250)

Al%=(C CuSO

4? V CuSO

4

? M AL / 1000) ?100 / (W试?25/250)

4、Ca ,Mg 的测定

(1)、Ca ,Mg 总量的测定

移取10.00--25.00mL 试液于小烧杯中,滴加NH 3.H 2O 至Fe ,Al 成氢氧化物沉淀,此时pH 应为5.5-6.5,干过滤。将滤液置于250ml 锥形瓶中,洗净沉淀、烧杯后,在滤液中加入1+1三乙醇胺5mL ,摇匀,加入pH=10的NH 3—NH 4+ 缓冲液10mL ,铬黑T 指示剂两滴,用EDTA 标准溶液滴定溶液由红色至纯蓝色即为终点。

(2)、Ca 的测定(方法1)

另移取10.00--25.00mL 试液于250mL 锥形瓶中,加水稀释至100mL ,加入1+1三乙醇胺10mL ,摇匀,缓慢加入10% 的NaOH 10mL ,摇匀,加入约10mg 钙指示剂。用EDTA 标准溶液滴定溶液由红色至纯蓝色即为终点。

由以上两次读数的差减,可分别计算出Ca ,Mg 的含量。

(3)、Ca 的测定(方法2)― KMnO 4法测定Ca

用沉淀分离(均相沉淀)的基本知识,分离Ca ,用KMnO 4标准溶液测定Ca 2+的 含量。分析的基本原理为:

O 8H 10C O 2Mn 6H 2MnO O C 5H O C H C aSO SO H O C aC O C aC O C C a 222-

44224

2244242422422+↑+=+++→+↓

→+++-+

准确移取试样原液25.00mL ,置于小烧杯中,滴加NH 3.H 2O 至Fe ,Al 成氢氧化物沉淀,此时pH 应为5.5-6.5,干过滤。将滤液置于400ml 烧杯中,洗净沉淀、烧杯后(滤液控制在200mL ),加入甲基橙指示剂2-3滴,用1+1 HCl 调整溶液至橙红色后,再补加5滴。加热近沸,加入0.25 mol ?L -1 的(NH 4)2C 2O 4 溶液15~20 mL (若出现沉淀,用1+1 HCl 溶解,注意勿多加)。将溶液加热至70-80?C ,在不断搅拌下以每秒1-2滴的速度滴加1+1氨水至溶液由红色变为橙黄色,继续保温约30分钟,放置冷却。

过滤,以倾泻法洗涤CaC 2O 4 沉淀至不含Cl -离子为止。

将带有沉淀的滤纸贴在原贮沉淀的烧杯内壁(沉淀向外)。用50毫升1mol/LH 2SO 4溶液仔细将滤纸上沉淀洗入烧杯,用水稀释至100毫升,加热至75

-85 C,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溶液粉红色。然后将滤纸浸入溶液中,用玻棒搅拌,若溶液退色,再滴入KMnO4溶液,直至粉红色经30秒钟不褪,即为终点。

根据KMnO4用量和试样重量计算试样钙(或CaO)的百分含量。

附:化学综合实验结果参考数据

分析化学综合实验任务书

日期

蔷薇科植物中微量元素含量测定

蔷薇科植物中微量元素含量测定 【摘要】本文对蔷薇科植物不同种属的委陵菜根部抽样,进行微量元素含量测定研究,并通过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确定不同种属、不同采收季节的委陵菜,其微量元素含量不同。 【关键词】委陵菜属;微量元素;含量测定 蔷薇科植物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 Ser.)、粘委陵菜(Potentilla viscose J.Don)、伏委陵菜(Potentilla paradoxa Natt.P.Supinal.)莓叶委陵菜(Potentilla fragaricides L.)等植物,在吉林省地区被民间广泛应用,多将草药水煎口服、特别是粘委陵菜根的有效成分,具有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作用,并将其进行药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可改善消化道症状,降低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等作用。 为了开发长白山药用资源,进一步探讨蔷薇科属植物中的微量元素与治疗肝炎的相互关系,对不同种的委陵菜根部抽样调查研究。 本文采用美国JARREIL-ASH800系列Mark-Ⅱ型电感耦合氩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对不同基源、不同采集季节的委陵菜属的植物进行微量元素分析,为开发利用药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 实验材料 本实验所用的样品采集于吉林省延边地区、天岗、土门岭、净月潭。 2 仪器与试剂 美国JARREIL-ASH800系列Mark-Ⅱ型电感耦合氩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 CAP)。PDP8/A计操纵,LAAO-DA电传打印机作控制端和终端。高盐雾化器,蠕动泵送样。入射功率:1.15 kw。反射功率:<5 w。冷却气流量:17 L/min。(点火后关闭)。样品提升量:3 ml/min。观测高度:工作线圈上方18 mm,曝光时间:35 s。试剂:浓HNO3、HCLI-O4、去离子水;均符合检验要求。 3 方法与结果 分别取委陵菜属不同种植物的粉末0.1 g,烘干(80℃),置于坩埚中,加入5 ml HNO3、0.5 ml HCLO4浸泡过夜,再加热浓缩至1~2 ml,去离子水定量转溶至10 ml 量瓶中,同行空白实验,并重复对照,结果见表1。 表1 元素分析结果(μg/g)

碳族和硼族元素练习

碳族和硼族元素练习 一、选择题 ( 共17题 34分 ) 1. (7643)与Na 2CO 3溶液作用全部都生成碱式盐沉淀的一组离子是……………………( ) (A) Mg 2+,Al 3+,Co 2+,Zn 2+ (B) Fe 3+,Co 2+,Ni 2+,Cu 2+ (C) Mg 2+,Mn 2+,Ba 2+,Zn 2+ (D) Mg 2+,Mn 2+,Co 2+,Ni 2+ 2. (746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SiCl 4在与潮湿的空气接触时会冒“白烟” (B) NF 3因会水解,不能与水接触 (C) SF 6在水中是稳定的 (D) PCl 5不完全水解生成POCl 3 3. (3718) 铅蓄电池在充电时,阳极反应是……………………………………………( ) (A) PbSO 4 + H 2O = PbO 2 + 4H + + SO -24+ 2e (B) Pb + SO -24 = PbSO 4 + 2e (C) PbSO 4 + 2e = Pb + SO -24 (D) PbO 2 + 4H + + SO - 24 + 2e = PbSO 4 + 2H 2 O 4. (0545) 已知在一定温度下 SnO 2(s) + 2H 2(g)Sn(s) + 2H 2O(g) K c = CO(g) + H 2O(g)CO 2(g) + H 2(g) K c = 因此下列反应SnO 2(s) + 2CO(g)Sn(s) + 2CO 2(g) 的K c 值………………………( ) (A) (B) (C) (D) 5. (7476)分离SnS 和PbS ,应加的试剂为…………………………………………………( ) (A) 氨水 (B) 硫化钠 (C) 硫酸钠 (D) 多硫化铵 6. (7475)鉴别Sn 4+和Sn 2+ 离子,应加的试剂为……………………………………………( ) (A) 盐酸 (B) 硝酸 (C) 硫酸钠 (D) 硫化钠(过量) 7. (7466)下列分子中,C 与O 之间键长最短的是…………………………………………( ) (A) CO (B) Ni(CO)4 (C) CO 2 (D) CH 3COOH 8. (7363)将过量SiF 4通入NaOH 溶液中,主要产物是……………………………………( ) (A) H 4SiO 4,NaF (B) Na 2SiO 3,NaF (C) Na 2SiO 3,Na 2SiF 6 (D) SiO 2,HF 9. (437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HCO 3- 可通过氢键形成双聚离子 (B) NaHCO 3的热稳定性不如NaCO 3高 (C) BeCO 3在热水中就可发生分解 (D) 所有碱金属碳酸盐都是易溶于水的 10. (4308) CO 32- 的几何构型是……………………………………………………… ( ) (A) 平面三角形 (B) 三角锥形 (C) T 形 (D) 直线形 11. (1460) 下列硫化物,能溶于Na 2S 溶液生成硫代酸盐的是…………………………( ) (A) SnS (B) SnS 2 (C) PbS (D) Bi 2S 3 12. (1456) 试判断 Ge 、Sn 、Pb 分别与浓HNO 3作用时,正确的说法是………………( ) (A) 三元素都被氧化成 +2价 (B) 三元素都被氧化成 +4价 (C) Ge 和Sn 被氧化成 +4价,但Pb 却被氧化成 +2价 (D) Ge 被氧化成 +4价,但Sn 和Pb 只却被氧化成 +2价 13. (1451) IVA 族元素从Ge 到Pb ;下列性质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加的是…………( ) (A) +2氧化态的稳定性 (B) 二氧化物的酸性 (C) 单质的熔点 (D) 氢化物的稳定性 14. (7354)从分子轨道理论出发,可以认为在B 2分子中存在的化学键是………………( )

实验4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铁(标准曲线法)

实验四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铁(标准曲线法) 一、目的与要求 1.加深理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和仪器的构造。 2.掌握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基本操作技术。 3.掌握标准曲线法测定元素含量的分析技术。 二、方法原理 金属铬和其他杂质元素对铁的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基本上没有干扰情况,样品经盐酸分解后,即可采用标准曲线法进行测定。 标准曲线法是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该法是在数个容量瓶中分别加入成一定比例的标准溶液,用适当溶剂稀释至一定体积后,在一定的仪器条件下,依次测出它们的吸光度,以加入标推溶液的质量(μg)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出标准曲线。 试样经适当处理后,在与测定标准曲线吸光度的相同条件下测定其吸光度(一般采用插入法测定,即将试样穿插进测定标准溶液中间进行测量),根据试样溶液的吸光度,通过标准曲线即可查出试样溶液的含量,再换算成试样的含量(%)。 三、仪器与试剂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2.铁元素空心阴极灯。 3.空气压缩机。 4.瓶装乙炔气体。 5.(1+1)盐酸溶液。 6.浓硝酸 7.铁标推溶液(储备液),·mL-1:准确称取高纯金属铁粉1.000g,用30mL盐酸(1+1)溶解后,加2~3mL浓硝酸进行氧化,用蒸馏水稀释至1L,摇匀。 8.铁标准溶液(工作液),100μg·mL-1:取上述铁标准溶液(储备被),用盐酸溶液(ω=稀释10倍,摇匀。 四、内容与步骤 1.试样的处理(平行三份) 准确称取o.2g试样于100mL烧杯中,加入1+1盐酸5mL,微热溶解,移入50 mL容量瓶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备测。 2.标准系列溶液的配制 取6个洁净的50mL容量瓶,各加入1+1盐酸5mL,再分别加入,,,,,铁标准溶液〔工作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备测。 3.仪器准备 在教师指导下,按仪器的操作程序将仪器各个工作参数调到下列测定条件,预热20min:分析线: 271.9nm 灯电流: 8mA 狭缝宽度: 0.1mm 燃器高度: 5mm 空气压力:1.4kg/cm2乙炔流量: 1.1L/min 空气流量:5L/min 乙炔压力: 0.5kg/cm2 4.测定标准系列溶液及试样镕液的吸光度。

元素磷含量的测定方法

元素磷含量的测定方法 本方法参考ZBG76002—90适用于循环冷却水中磷的测定,其含量为0.02~50mg/L。 1 方法提要 在酸性介质中,膦酸盐、亚磷酸与过硫酸铵在加热的条件下,转变成正磷酸,利用钼酸铵和磷酸反应生成锑磷钼酸配合物,以抗坏血酸还原成“锑磷钼蓝”,用吸光光度法测定总磷酸盐(以PO43-计)的含量。 2 试剂和材料 2.1 磷酸盐标准贮备液:1 mL溶液含有0.500 mg PO43-;称量0.7165 g 预先在100~105℃干燥至恒重的磷酸二氢钾,精确至0.0002 g ,置于烧杯中,加水溶解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2.2 磷酸盐标准溶液:1 mL溶液含有0.020 mg PO43-;吸取20.00 mL磷酸盐标准贮备溶液(2.1)于500 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2.3 钼酸铵溶液:称量6.0 g钼酸铵溶于约500 mL水中,加入0.2 g酒石酸锑钾和83 mL 浓硫酸,冷却后稀释至1L,混匀,贮于棕色瓶中,贮存期6个月; 2.4 抗坏血酸溶液:称量17.6 g抗坏血酸溶于适量水中,加入0.2 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和8 mL甲酸,用水稀释至1L,混匀,贮存于棕色瓶中,贮存期15d; 2.5 硫酸:c(H2SO4)=0.5 mol / L; 2.6 过硫酸铵24g / L溶液,贮存期7d; 3 仪器和设备 3.1 分光光度计:波长范围400~800 nm; 3.2 可调电炉:800W。 4 工作曲线的绘制 在一系列50mL容量瓶(或比色管)中,分别加入0.00,1.00,2.00,3.00,4.00,5.00 mL磷酸盐标准溶液(2.2),加水约20 mL,然后加入5mL钼酸铵溶液(2.3)和3 mL抗血酸溶液(2.4),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于25~30℃下放置10 min。在710 nm处,用1cm的比色皿,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测量其吸光度。 5 试验步骤 5.1 正磷酸含量的测定 吸取20mL经中速滤纸过滤后的水样于50 mL容量瓶(或比色管)中,加入20 mL水,再加入5 mL钼酸铵溶液(2.3)、3 mL抗坏血酸溶液(2.4),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在25~30℃下放置10 min。在710 nm处,用1cm比色皿,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测量其吸光度。 5.2 总磷酸盐含量的测定 吸取10mL经中速滤纸过滤后的水样于100 mL锥形瓶中,加入1 mL硫酸溶液(2.5)和5 mL过硫酸铵溶液(2.6),稀释到约25mL,在可调电炉(3.2)上缓缓煮沸15 min 以上至溶液快蒸干为止。取下,冷却至室温,移入50 mL容量瓶(或比色管)内。加入5 mL钼酸铵溶液、3 mL 抗坏血酸溶液,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于25~30℃下放置10 min,在710 nm处,用1 cm的比色皿,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测量其吸光度,绘制工作曲线。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优缺点

主要有以下优点: 1 选择性强。这是因为原子吸收带宽很窄的缘故。因此,测定比较快速简便,并有条件实现自动化操作。在发射光谱分析中,当共存元素的辐射线或分子辐射线不能和待测元素的辐射线相分离时,会引起表观强度的变化。 而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来说:谱线干扰的几率小,由于谱线仅发生在主线系,而且谱线很窄,线重叠几率较发射光谱要小得多,所以光谱干扰较小。即便是和邻近线分离得不完全,由于空心阴极灯不发射那种波长的辐射线,所以辐射线干扰少,容易克服。在大多数情况下,共存元素不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产生干扰。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中,有时甚至可以用纯标准溶液制作的校正曲线来分析不同试样。 2、灵敏度高。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是目前最灵敏的方法之一。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灵敏度是ppm到ppb级,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绝对灵敏度可达到10-10~10-14克。常规分析中大多数元素均能达到ppm数量级。如果采用特殊手段,例如预富集,还可进行ppb数量级浓度范围测定。由于该方法的灵敏度高,使分析手续简化可直接测定,缩短分析周期加快测量进程;由于灵敏度高,需要进样量少。无火焰原子吸收分析的试样用量仅需试液5~100l。固体直接进样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仅需~30mg,这对于试样来源困难的分析是极为有利的。譬如,测定小儿血清中的铅,取样只需10l即可。 3 分析范围广。发射光谱分析和元素的激发能有关,故对发射谱线处在短波区域的元素难以进行测定。另外,火焰发射光度分析仅能对元素的一部分加以测定。例如,钠只有1%左右的原子被激发,其余的原子则以非激发态存在。 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只要使化合物离解成原子就行了,不必激发,所以测定的是大部分原子。目前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可测定的元素达73种。就含量而言,既可测定低含量和主量元素,又可测定微量、痕量甚至超痕量元素;就元素的性质而言,既可测定金属元素、类金属元素,又可间接测定某些非金属元素,也可间接测定有机物;就样品的状态而言,既可测定液态样品,也可测定气态样品,甚至可以直接测定某些固态样品,这是其他分析技术所不能及的。 4、抗干扰能力强。第三组分的存在,等离子体温度的变动,对原子发射谱线强度影响比较严重。而原子吸收谱线的强度受温度影响相对说来要小得多。和发射光谱法不同,不是测定相对于背景的信号强度,所以背景影响小。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待测元素只需从它的化合物中离解出来,而不必激发,故化学干扰也比发射光谱法少得多。 5、精密度高。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精密度较好。在日常的一般低含量测定中,精密度为1~3%。如果仪器性能好,采用高精度测量方法,精密度为<1%。无火焰原子吸收法较火焰法的精密度低,目前一般可控制在15%之内。

第3章_原子吸收光谱法(练习题)-2008级

第三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单选题: 1.原子吸收光谱是由下列哪种粒子产生的? (1)固体物质中原子的外层电子;(2)气态物质中基态原子的外层电子;(3)气态物质中激发态原子的外层电子;(4)气态物质中基态原子的内层电子。 2. 原子吸收光谱线的多普勒变宽是由下列哪种原因产生的? (1)原子在激发态的停留时间;(2)原子的热运动;(3)原子与其他粒子的碰撞;(4)原子与同类原子的碰撞。 3. 原子吸收光谱线的洛仑兹变宽是由下列哪种原因产生的? (1)原子在激发态的停留时间;(2)原子的热运动;(3)原子与其他粒子的碰撞;(4)原子与同类原子的碰撞。 4. 用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钙时,加入EDTA是为了消除下述哪种物质的干扰?(1)磷酸;(2)硫酸;(3)钠;(4)镁。 5. 为了提高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灵敏度,原子化阶段测量信号时,保护气体的流速应: (1)减小;(2)增大;(3)不变;(4)为零。 6. 原子吸收光谱测定食品中微量砷,最好采用下列哪种原子化方法? (1)冷原子吸收;(2)空气-乙炔火烟;(3)石墨炉法;(4)气态氢化物发生法。 7. 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污水中微量汞,最好采用下列哪种原子化方法? (1)化学还原冷原子化法;(2)空气-乙炔火烟;(3)石墨炉法;(4)气态氢化物发生法。 8. 与原子吸收光谱法相比,原子荧光光谱法: (1)要求光源发射强度高;(2)要求光源发射线窄;(3)要求单色仪分辨能力更强;(4)更适宜测高浓度样品。 9. 消除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物理干扰一般用: (1)背景校正;(2)光源调制;(3)标准加入法;(4)加入缓冲剂。 10. 石墨炉法原子吸收分析,应该在下列哪一步记录吸光度信号: (1)干燥;(2)灰化;(3)原子化;(4)除残。 11. 作为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消电离剂,最有效的是: (1)Na;(2)K;(3)Rb;(4)Cs。 12. 空心阴极灯中对发射谱线宽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1)阴极材料;(2)填充气体;(3)灯电流;(4)阳极材料。 13. 原子吸收分析中,吸光度最佳的测量范围是:

碳族元素和硼族元素

碳族元素和硼族元素 第1题(共6分) 实验室制备少量硅一般采用镁粉还原SiO2的方法,然后用稀盐酸洗涤产品以除去杂质。某同学在进行上述操作时,在制得的产品中加HCl洗涤时突然起火。 (1)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①稀盐酸洗涤产品可除去哪些主要杂质? ②为什么加HCl洗涤时突然起火? (2)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解释。(不必画出装置图,也不必指出具体化学药品,不要写方程式,只要 简明指出方法。) 1.(共6分) (1) ① 2HCl+MgO H2O+MgCl2 2HCl+Mg H2↑+MgCl2 ② SiO2+4Mg Mg2Si +2MgO Mg2Si+4HCl SiH4+2MgCl2 SiH4+2O2SiO2+2H2O (2) 在N2保护下(或惰性气体),对硅烷气体进行检验。 SiH4+2KMnO4H2+K2SiO3+2MnO2↓+ H2O (不要求) (方程式各1分,检验1分) 第2题(8分) C60的发现开创了国际科学的一个新领域,除C60分子本身具有诱人的性质外,人们发现它的金属掺杂体系也往往呈现出多种优良性质,所以掺杂C60成为当今的研究热门领域之一。经测定C60晶体为面心立方结构,晶胞参数a=1420pm。在C60中掺杂碱金属钾能生成盐,假设掺杂后的K+填充C60分子堆积形成的全部八面体空隙,在晶体中以K+和C60-存在,且C60-可近似看作与C60分子半径相同的球体。已知C的范德华半径为170pm,K+的离子半径133pm。 11-1 掺杂后晶体的化学式为;晶胞类型为; 如果为C60-顶点,那么K+所处的位置是;处于八面体空隙中心的K+到最邻近的C60-中心的距离是pm。 11-2 实验表明C60掺杂K+后的晶胞参数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试给出理由。 11-3 计算预测C60球内可容纳的掺杂原子的半径。 第11题(8分) 11-1 KC60面心立方晶胞体心和棱心710pm (各1分,共4分) 11-2 C60分子形成面心立方最密堆积,由其晶胞参数可得C60分子的半径:

灰分及几种重要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灰分的测定

第六章灰分及几种重要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 第一节灰分的测定 一、概述 食品的组成十分复杂,除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外,还含有丰富的无机成分,这些无机成分包括人体必须的无机盐(或称矿物质),其中含量较多的有Ca、Mg、K、Na、S、P、C1等元素。此外还含有少量的微量元素,如Fe、Cu、Zn、Mn、I、F、Ca、Se等。当这些组分经高温灼烧时,将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最后有机成分挥发逸散,而无机成分(主要是无机盐和氧化物)则残留下来,这些残留物称为灰分。灰分是标示食品中无机成分总量的一项指标。 食品组成不同,灼烧条件不同,残留物亦各不同。食品的灰分与食品中原来存在的无机成分在数量和组成上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严格说应该把灼烧后的残留物称为粗灰分。这是因为食品在灰化时,某些易挥发的元素,如氯、碘、铅等,会挥发散失,磷、硫等也能以含氧酸的形式挥发散失,这部分无机物减少了。另一方面,某些金属氧化物会吸收有机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而形成碳酸盐,又使无机成分增多了。 食品的灰分常称为总灰分(粗灰分)。在总灰分中,按其溶解性还可分为水溶性灰分,水不溶性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其中水溶性灰分反映的是可溶性的钾、钠、钙、镁等氧化物和盐类含量。水不溶性灰分反映的是污染的泥沙和铁铝等氧化物及碱土金属的碱式磷酸盐含量。酸不溶性灰分反映的是环境污染混入产品中的泥沙及样品组织中的微量氧化硅含量。测定灰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1、不同食品,因所用原料,加工方法和测定条件不同,各种灰分的组成和含量也不相同。当这些条件确定后,某种食品的灰分常在一定范围内,如果灰分含量超过了正常范围,说明食品生产过程中,使用了不合乎卫生标准的原料,或食品添加剂,或食品在生产、加工、贮藏过程中受到了污染。因此测定灰分可以判断食品受污染的程度。2、灰分可以作为评价食品的质量指标。例如在面粉加工中,常以总灰分含量评定面粉等级,富强粉为0.3~0.5%;标准粉为0.6~0.9%;加工精度越细,总灰分含量越小,这是由于小麦麸皮中灰分的含量比胚乳的高20倍左右。生产果胶、明胶之类的的胶质品质时总灰分是这些胶的胶冻性能的标志。水溶性灰分可以反映果酱果冻等制品中的果汁含量。3、测定植物性原料的灰分可以反映植物生长的成熟度和自然条件对其的影响,测定动物性原料的灰分可以反映动物品种,饲料组分对其的影响。常见食品的灰分含量见表6-1。 表6-1食品的灰分含量 食品名称含量(%) 食品名称含量(%) 食品名称含量(%) 牛乳0.6-0.7 罐藏甜炼乳 1.9-2.1 鲜肉0.5-1.2乳粉5-5.7 鲜果0.2-1.2 鲜鱼(可食部分) 0.8-2.0脱脂乳粉7.8-8.2 蔬菜0.2-1.2 鸡蛋白0.6 罐藏淡炼乳 1.6-1.7 小麦胚乳0.5 鸡蛋黄 1.6 精制糖、糖果痕量-1.8 糖浆、峰蜜痕量-1.8 纯油脂无 二、总灰分的测定 1、原理:将食品经炭化后置于500-600℃高温炉内灼烧,食品中的水分及挥发物质以气态放出,有机物质中的碳、氢、氮等元素与有机物质本身的氧及空气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氮的氧化物及水分而散失;无机物质以硫酸盐、磷酸盐、碳酸盐、氯化物等无机盐和金属氧化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铝合金中的铜

广州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开课学院及实验室:化学化工学院生化楼四楼年月日 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年级、专业、班 姓名 学号 实验课程名称 分析化学实验 成绩 实验项目名称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铝合金中的铜 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 1.巩固加深理解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2.掌握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标准加入法进行定量分析,以消除基体效应及某些干扰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3.学会铝合金样品的制备技术。 二、实验原理 铜是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经常和容易测定的元素,在贫燃的空气~火焰干扰很少。为了消除铝基的影响,在绘制工作曲线时,标准溶液浓度系列可加入与被测试样溶液相近的铝量或采用标准加入法定量测定。 标准加入法是将已知浓度不同体积的标准溶液加到几个相同量的待测试样溶液中,然后一起

测定,并绘制标准曲线,将直线外推延长至与横轴相交,其交点与原点的距离所相应的浓度,即为待测试样溶液的浓度。这种方法是针对试样组成复杂,待测元素含量低,样品数量少的情况下可采用的一种定量分析测定方法。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 TAS-99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铜空心阴极灯,100mL容量瓶6个。 2.试剂 ⑴1000mg·L-1铜标准储备溶液⑵100mg·L-1铜标准工作液⑶20g·L-1铝标准⑷HCl(AR)1:1。⑸试样。 四、实验步骤 1.工作条件 铜空心阴极灯工作电流 3.0mA 波长324.8nm 光谱带宽0.4mm 燃烧器高度 6.0mm 燃气流量 2.0L/min 2.标准加入法 分别取试样溶液10.0mL四份于4个100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100 mg·、L-1铜标准溶液0.0、0.5、1.0、2.0mL,10滴1:1HCl,(针对模拟样, 每份加20g·L-1铝标准10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按以上条件测量各自吸光度。 五、数据处理 绘制标准曲线,将直线外推与横轴相交,其交点与原点的距离所对应的浓度,即为试液的浓度,从而可计算出试样中铜的百分含量。 六、注意事项 1.对不易溶解于硝酸的试样可先用高氯酸和硝酸的混合酸10~15mL分解处理,蒸发至冒高氯酸白烟,并保持1min左右,余下步骤与试样处理过程相同。 2.本法适用于铝合金中0.005~1.00%铜的测定。 七、思考题 工作曲线法与标准加入法定量分析各有什么优点?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些方法? 答:工作曲线法适用于标准曲线的基体和样品的基体大致相同的情况,优点是速度快,缺点是当样品基体复杂时不正确。标准加入法可以有效克服上面所说的缺点,因为他是把样品和标准混在一起同时测定的,但他也有缺点就是速度很慢

硼族和碳族元素习题

一、选择题 1 硼的独特性质表现在: (D) (A) 能生成正氧化态化合物如BN,其它非金属则不能 (B) 能生成负氧化态化合物,其它非金属则不能 (C) 能生成大分子 (D) 在简单的二元化合物中总是缺电子的 2 二氧化硅: (A) (A) 与NaOH共熔反应生成硅酸钠(B) 是不溶于水的碱性氧化物 (C) 单质是分子晶体,与CO2晶体相似(D) 属AB2型的化合物,晶体结构属CaF2型 3 CO与金属形成配合物的能力比N2强的原因是: (D) (A) C原子电负性小易给出孤对电子 (B) C原子外层有空d轨道易形成反馈键 (C) CO的活化能比N2低 (D) 在CO中由于C-←O+配键的形成,使C原子负电荷偏多,加强了CO 与金属的配位能力 6 下列无机酸中能溶解酸性氧化物SiO2的是: (C) (A) HCl (B) H2SO4(浓) (C) HF (D) HNO3(浓) 7 下列元素性质最相似的是: (A) (A) B和Al (B) B和Si (C) B和Mg (D) B和C 二、简答题: 1 为什么SiCl4水解而CCl4不水解? 要点:SiCl4具有空的3d轨道可接受H2O:中的孤电子对而水解,CCl4无空的价轨道不能接受H2O:中的孤电子对,因此不能水解. 2 为什么说H3BO3是一个一元弱酸? 要点:H3BO3是一个一元弱酸,它的酸性是由于B的缺电子性而加合了来自H2O中氧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成配键,而释放出H+,使溶液的[H+]大于[OH-]的结果: B(OH)3 + H2O ←→B(OH)4- + H+ 3、等电子原理是什么?与CO互为等电子体的有哪些?与CO2互为等电子体的有哪些?要点:核外电子总数相等的分子或离子; N2, NO+; NO2+ ,N2O,N3- 三、推断题 14mg某黑色固体A,与浓NaOH共热时产生无色气体B 22.4ml(标况下)。A燃烧的产物为

实验1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镁的含量

实验1 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水中镁的含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2.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学习其操作和分析方法。 3.学习选择合适的操作条件。 二、实验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干扰少,而且测量准确、分析快速,操作简便等特点。对于水中镁的分析,只要经过适当稀释,就可直接进行测定。当试液被雾化后并进入乙炔一空气火焰时,金属离子被原子化,产生基态原子蒸气。该蒸气能吸收相应金属元素空心阴极灯发射出来的共振发射线的辐射能,其吸收情况服从比尔定律(A = kc )。由测得的吸光度,可分别在其工作曲线上找到相应的浓度,即可求得该金属离子在水中的含量。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WFX —12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镁空心阴极灯。 2.试剂:5ug ·mL -1 镁标准溶液。 用5ug ·mL -1镁标准溶液分别配制浓度为0.2 ug ·mL -1 、0.4 ug ·mL -1、0.6 ug ·mL -1 、0.8 ug?mL -1的镁离子溶液。 四、实验内容 1.镁测定的仪器参数 2.标准曲线的绘制 用刻度吸量管分别移取1mL 、2mL 、3mL 、4mL 镁标准各置于25mL 容量瓶中,以蒸馏水稀以各标准系列溶液浓度作横坐标,吸光度作纵坐标,绘制镁的标准曲线。 3.待测水中镁含量的测定 工作曲线法 用5 mL 移液管吸取5. 00 mL 待测水试液于25mL 容量瓶内,以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然后在上述测定各标准系列溶液的相同实验条件下,测定待测水试样的吸光度。 五、实验数据处理 采用工作曲线法 由待测水试样的吸光度,在各对应的标准曲线上,查得相应浓度ρm (ug ·mL-1)计算待测水中镁的含量ρM (ug ·mL-1): 525m M ρρ=

测定头发中元素含量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头发中锌含量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头发中锌的含量 2、进一步熟悉仪器操作 二、实验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于从光源发出的被测元素特征辐射通过样品蒸汽时被待测元素基态原子吸收,由辐射的减弱程度求的样品中被测元素含量。在光源发射线的半宽度小于吸收线的半宽度(锐线光源)的条件下,光源的发射线通过一定厚度的原子蒸汽,并被基态原子所吸收,吸光度与原子蒸汽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数的关系遵循郎伯-比尔定律: A=lg(I0/I)=K’N0L (3-1) 式中,I0和I分别为入射光和透射光的强度;N0为单位体积基态原子数;L为光程长度;K’为与实验条件有关的常数。 式(3-1)表示吸光度与蒸汽中基态原子数呈线性关系。常用的火焰温度低于3000K,火焰中基态原子占绝大多数,因此可以用基态原子数N0代表吸收辐射的原子总数。 实际工作中,要求测定的是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浓度c0,在确定的实验条件下,试样中待测元素浓度与蒸汽中原子总数有确定的关系: N=αc (3-2)

式中α为比例常数。将式(3-2)带入(3-1)得 A=KcL (3-3) 这就是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公式。它表示在确定实验条件下,吸光度与试样中待测元素浓度呈线性关系。 标准加入法是分别在数份相同提及的样品液中加入不等量的标准液,期中一份样品中加入的标准液为零。分别测量其吸光度,在坐标纸上以加入的标准液浓度为横轴,对应吸光度为纵轴绘制曲线,用外推法就可得到样品浓度。一般适用于组分较为复杂的未知样品,能消除一些基本成分对测定的干扰,但要大致估计未知成分的量,加入的标准液要和样品液浓度相接近。 三、实验步骤 1、样品预处理。收集一定量头发,用洗洁精浸泡半小时,搅拌洗涤。先用自来水冲洗,再用去离子水冲洗3~5遍。放入烘箱,于90℃干燥2h。用剪刀将其剪成2~3cm的小段。准确称取0.1000g样品于小烧杯中,加入4mLHNO3,于加热板上加热消化,全部溶解后先加入2mL左右H2O2,加热过程中若不够再加,直至溶液在加热过程中不再变黄为止。蒸干后再加2滴HCl,用蒸馏水定容至25mL。 2、标准液的配制。称取4.4gZnSO4·7H2O于50mL烧杯中,加入去离子水使之溶解。完全溶解后转移至1L容量瓶中,用0.2% HNO3和去离子水定容至刻度,配制成1g/L锌标准储备液。 分别用移液管量取0.02、0.04、0.06、0.08、0.10、0.20、0.30mL

第12章 氮族、碳族和硼族元素 习题参考答案

第12章 氮族、碳族和硼族元素 习题参考答案 1. (1)解: NH 4 (NH 4)2SO 4HSO 4(NH 4)2Cr 2O 2O 3 + N 2 O (2)解: 2KNO 32 + O 2Cu(NO 3) 222 2AgNO 3 2.解:(1) 5NO 2-+ 2MnO 4- + 6H 5NO 3- + 2Mn 2+ + 3H 2O 3NO 2-+ Cr 2O 27 + 8H + →3NO 3- +2Cr 3+ +7H 2O (2) 2NO 2- + 2I - + 4H +2NO↑+ I 2 + 2H 2O (3) HNO 2+NH 2+ 2H 2O 3.解:(1) NH 4(NH 4)2SO 产生白色沉淀(BaSO 4) (2) KNO KNO 产生蓝色溶液(N 2O 3)、红棕色气体(NO 2) (3) AsCl BiCl SbCl 产生黄色沉淀(As 2S 3) Sb 2S 3)产生黑色沉淀(Bi 2S 3) 4.解:(1)S + 2HNO 3(浓) H 2SO 4 + 2NO↑ (2)4Zn + 10HNO 3(很稀) 4Zn(NO 3)2 + NH 4NO 3 + 3H 2 O (3)3CuS + 8HNO 3 3Cu(NO 3)2 + 3S↓ + 2NO↑ + 4H 2O (4)PCl 5+4H 2H 3PO 4+ 5HCl

(5)2AsO 33- + 3H 2S + 6H As 2S 3↓ + 6H 2O (6)AsO 43- + 2I - + 5H +H 3AsO 3 + I 2 + H 2O (7)2Mn 2+ + 5NaBiO 3 + 14H 2MnO 4- + 5Bi 3+ + 5Na + + 7H 2O (8)Sb 2S 3 + 3S 2-2SbS 33- 5.解:(1) NH 4 NH 3 O 2 Pt NO O 2 NO O 2H 2(Fe) N 2 2 2 NH 3 43 H 2SO 4( H 2SO 2 3 NH 3 (2) AsCl H 2As 23 2Na 3AsS 3 H 3AsO 3 H 4 2S(HCl)2S 5 Na 3AsS 4 (3) Na 3SbO Sb(OH) 3 SbOCl 2S 2S Na 3SbS 3 (4) 3 43) 3)3 Bi(OH)BiONO 3 6.解:A 是AsCl 3,B 是AgCl ,C 是[Ag(NH 3)2]Cl ,D 是As 2S 3,E 是(NH 4)3AsS 4,F 是As 2S 5,G 是H 2S 。有关反应式如下: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食品中金属元素的含量的实验方案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食品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和仪器结构。 2.熟悉掌握几种元素分析的前处理方法及基本操作。 3.掌握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食品样品及原材料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4.掌握气体钢瓶的使用及维护。 二、实验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 )是指物质所产生的气态的基态原子对特征光谱辐射具有吸收能力的现象。当辐射投射到原子蒸汽上时,如果辐射波长相应的能量等于原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时,就会引起原子对辐射的吸收,产生吸收光谱,通过测量气态原子对特征波长(或频率)的吸收,便可获得有关组成和含量的信息。原子吸收光谱通常出现在可见光区和紫外区。 一个原子可具有多种能级状态,最低的能态称为基态。如果原子接受外界能量使其激发至最低激发态(即第一激发态E 1),而后又回到基态所发射出的辐射即为“共振线”。相反,基态原子的外层电子吸收共振辐射也可从基态跃迁至最低激发态。在一定的温度下,激发态原子数与基态原子数具有一定的比例。由计算可知,绝对温度小于3000K 时,激发态原子数与基态原子数的比值是很小的,即与处于基态的原子数相比,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数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认为基态原子数近似等于待测元素的总原子数。 原子吸收服从朗伯-比尔定律,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待测元素的吸光度与其在待测溶液中的浓度成正比。即:kcL I I A ==)/lg(0,其中:I 0和I 分别为频率为f 的入射光和透射光的强度,c 为待测溶液中该元素的浓度,k 为摩尔吸光系数,L 为光线通过样品的光程。 本实验采用湿法消解法将样品进行前期消化,然后利用空气乙炔火焰法将样品进行原子化,样品中的待测元素能够迅速处在基态,并且基态原子能在特定光源的激发下跃迁为激发态,同时伴有特定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这样我们利用这种特定的原子吸收光谱对样品中的待测元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测。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 1.原子吸收光谱仪(德国耶拿和中国普析通用),消化管,移液管,容量瓶。 2.分析纯高氯酸和硝酸。 3.铜元素标准溶液的配制 (1)铜标准溶液(10mg/L ):准确移取铜标准储备液(1.000 mg/mL )1mL 于100mL 容量 瓶中,加入0.5%稀硝酸定容。 (3)系列标准溶液的配制:分别准确移取铜标准溶液0.00mL 、2.00mL 、4.00mL 、6.00mL 、 8.00mL 和10.00mL 于6个100mL 容量瓶中,加入0.5%稀硝酸定容。得到浓度分别为

第四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条件的选择

第四章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条件的选择 1.空心阴极灯测量条件的选择 1.1 吸收线选择 为获得较高的灵敏度、稳定性、宽的线性范围和无干扰测定 , 须选择合适的吸收线。选择谱线的一般原则: a)灵敏度一般选择最灵敏的共振吸收线, 测定高含量元素时 , 可选用次灵敏线。例如在测定高浓度钠时,不选择最灵敏线(589.0nm),而选择次灵敏线(330.2 nm)。具体可参考Z-5000分析软件中提供各元素的谱线信息。 b)干扰谱线干扰当分析线附近有其他非吸收线存在时 , 将使灵敏度降低和工作曲线弯曲 , 应当尽量避免干扰。例如 ,Ni230.Om 附近有 Ni231.98nm 、 Ni232.14 nm 、 Ni231.6nm 非吸收线干扰,因此,可选择灵敏度稍低的吸收线(341.48 nm)作为分析线。而测定铷时,为了消除钾、钠的电离干扰,可用798.4nm代替780.0nm。 c)仪器条件大多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波长范围是190 900 nm,并且一般采用光电倍增管作为检测器,它在紫外区和可见区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因此,对于那些共振线在这些区域附近或以外的元素,常选用次灵敏线作为分析波长。例如测定铅时,为了克服短波区域的背景吸收和吸收和噪声,一般不使用217.0nm灵敏线而用283.3nm谱线。 1.2 电流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空心阴极灯灯电流 , 可得到较高的灵敏度与稳定性,图4-1为Cd 灵敏对水灯电流变化的曲线。 从灵敏度考虑 , 灯电流宜用小 , 因为谱线变宽及自吸效应小 , 发射线窄 , 灵敏度增高。但灯电流太小 , 灯放电不稳定,光输 出稳定性差,为保证必要的信号输出,势必 增加狭缝宽度或提高检测器的负高压,这样 就会引起噪声增加,使谱线的信噪比降低, 导致精密度降低。从稳定性考虑 , 灯电流 要大 , 谱线强度高 , 负高压低 , 读数稳 定 , 特别对于常量与高含量元素分析 , 灯电流宜大些。灯电流的选择原则是:保证 稳定放电和合适的光强输出的前提下,尽可 能选用较低的工作电流。 图4-1 Cd的灵敏度随电路变化曲线

碳族和硼族元素练习

碳族和硼族元素练习 一、选择题( 共17题34分) 1. (7643)与Na2CO3溶液作用全部都生成碱式盐沉淀的一组离子是……………………() (A) Mg2+,Al3+,Co2+,Zn2+ (B) Fe3+,Co2+,Ni2+,Cu2+ (C) Mg2+,Mn2+,Ba2+,Zn2+ (D) Mg2+,Mn2+,Co2+,Ni2+ 2. (746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SiCl4在与潮湿的空气接触时会冒“白烟”(B) NF3因会水解,不能与水接触 (C) SF6在水中是稳定的(D) PCl5不完全水解生成POCl3 3. (3718) 铅蓄电池在充电时,阳极反应是……………………………………………() (A) PbSO4 + H2O = PbO2 + 4H+ + SO-24+ 2e-(B) Pb + SO-24= PbSO4 + 2e- (C) PbSO4 + 2e-= Pb + SO-24(D) PbO2 + 4H+ + SO-24+ 2e-= PbSO4 + 2H2O 4. (0545) 已知在一定温度下 SnO2(s) + 2H2(g)Sn(s) + 2H2O(g) K c= 21.0 CO(g) + H2O(g)CO2(g) + H2(g) K c= 0.0340 因此下列反应SnO2(s) + 2CO(g)Sn(s) + 2CO2(g) 的K c值………………………() (A) 21.0 (B) 0.714 (C) 0.0243 (D) 21.1 5. (7476)分离SnS和PbS,应加的试剂为…………………………………………………() (A) 氨水(B) 硫化钠(C) 硫酸钠(D) 多硫化铵 6. (7475)鉴别Sn4+和Sn2+离子,应加的试剂为……………………………………………() (A) 盐酸(B) 硝酸(C) 硫酸钠(D) 硫化钠(过量) 7. (7466)下列分子中,C与O之间键长最短的是…………………………………………() (A) CO (B) Ni(CO)4(C) CO2(D) CH3COOH 8. (7363)将过量SiF4通入NaOH溶液中,主要产物是……………………………………() (A) H4SiO4,NaF (B) Na2SiO3,NaF (C) Na2SiO3,Na2SiF6(D) SiO2,HF 9. (437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HCO3-可通过氢键形成双聚离子(B) NaHCO3的热稳定性不如NaCO3高 (C) BeCO3在热水中就可发生分解(D) 所有碱金属碳酸盐都是易溶于水的 10. (4308) CO32-的几何构型是………………………………………………………() (A) 平面三角形(B) 三角锥形(C) T形(D) 直线形 11. (1460) 下列硫化物,能溶于Na2S溶液生成硫代酸盐的是…………………………() (A) SnS (B) SnS2(C) PbS (D) Bi2S3 12. (1456) 试判断Ge、Sn、Pb 分别与浓HNO3作用时,正确的说法是………………() (A) 三元素都被氧化成+2价(B) 三元素都被氧化成+4价 (C) Ge和Sn被氧化成+4价,但Pb却被氧化成+2价 (D) Ge被氧化成+4价,但Sn和Pb只却被氧化成+2价 13. (1451) IV A族元素从Ge到Pb;下列性质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加的是…………() (A) +2氧化态的稳定性(B) 二氧化物的酸性 (C) 单质的熔点(D) 氢化物的稳定性 14. (7354)从分子轨道理论出发,可以认为在B2分子中存在的化学键是………………() (A) 三中心二电子键(B) 一个σ键 (C) 二个单电子π键(D) 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

元素的测量分析完整版

EDTA滴定法测定稀土(RE)总量 1:方法提要 试样以硝酸和氢氟酸溶解,高氯酸冒烟除去氟离子,用过氧化氢溶解,过滤分离铁和其他杂质,然后加入一系列溴甲酚绿二甲酚橙指示剂来掩盖其余的稀土杂质,用EDTA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根据EDTA标准溶液消耗的量,计算其百分含量. 2:制样 2.1样品的准备:在生产车间取样7-8片(梅花式) (交叉式)将取得样片于粉碎机15s内完成制样(高速旋转损坏金属的原子结构),使样品混合均匀,四分法将其进行缩分,然后用200目的筛子筛分使粒度达到200目,质量为5g左右,此过程需定时定量. 注意:第一次筛分筛面会留有样品,此时需要人工研磨(金属的强度硬度韧性)将其进行一并与筛面下的样品保留 3.试剂 3.1硝酸:65-68% 3.2氢氟酸:≥40% 3.3过氧化氢:≥30% 3.4高氯酸:70-72% 3.5抗坏血酸:≥98% 3.6EDTA:0.4%并静置一周方可使用. 3.7六次甲基四胺:20%(称取20g的六次甲基四胺于烧杯中,并加入 80ml的水) 3.8乙酰丙酮:5%(25ml乙酰丙酮溶于500ml水中) 3.9滤纸浆:将滤纸放在烧杯中浸泡2天以后于电热炉稍加热. 3.10硝酸-氢氟酸洗液:20ml硝酸20ml氢氟酸溶于400ml水中. 3.11溴甲酚绿:称取0.5g溶于100ml水中,混匀. 3.12二甲酚橙:称取0.5g溶于90ml水中,再加10ml无水乙醇混匀.

3.13 EDTA标定: (1)称取0.4g锌于800℃灼烧2小时至恒重的ZnO于250ml烧杯中,用少量的水润湿. (2)然后滴加1;1盐酸,边加边搅至完全溶解后移至250ml容量瓶中 定容。 (3)移取配好的锌标液10ml于250ml三角瓶中,加约30ml水2-3滴 二甲酚橙指示剂,用 1:1氨水调至溶液由黄色刚变橙色(不能多加)然后滴加20ml六 次甲基四胺至溶液呈稳定的紫红色再过量加入3ml. (4)然后用EDTA标液滴定溶液由紫红色变为亮黄色。 (5)CEDTA=10/250×GZnO/VEDTA×0.08138mol/L (6)式中:G-经2h恒重的氧化锌的质量 (7) V-滴定时消耗的EDTA标准溶液的体积.ml 4:分析流程: 4.1.1称量:称取缩分好的试样0.07-0.09g于250ml塑料烧杯中(需用万分位电子天平,需记下称量的重量) 4.1.2溶解:然后加硝酸10ml氢氟酸5ml,(需用标准的移液管量取)待试样溶解(黃烟冒尽),加4滴过氧化氢至颜色透明,然后加少许滤纸浆(一般为豆大)最后再加10ml蒸馏水. 4.1.3过滤:将上述溶解好的样料在塑料漏斗中用中速滤纸过滤,用硝酸氢氟酸的洗液洗塑料杯3次,冲洗滤纸与沉淀3次. 4.1.4灼烧:将沉淀与滤纸一起放入250ml的三角烧杯中,加硝酸15ml,高氯酸20ml,放电炉上蒸发溶液约1-2ml,取下稍冷,加50ml 的蒸馏水再次在电炉上加热煮沸至冒第一个大气泡取下,然后加2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