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学案 (版岳麓必修3)8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学案 (版岳麓必修3)8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学案 (版岳麓必修3)8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学案 (版岳麓必修3)8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点自主梳理】

一、夏朝:

1.地位:古代中国的第一个。

2.制度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王位继承

的制度。

二、商朝:内外服制度

1.含义:内服,王畿,即商王的地区。

外服。管辖的地区。

2.特点:

⑴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和的实际权力。

⑵商王通过垄断以强化

⑶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的。

三、西周:

1.分封制:

(1)含义:分封制又称,是在保证的条件下,将和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以。

(2)分封制的内容:

①(谁分封?)

②(分封给谁?)

③(分封内容?)

④(两者关系?)

(3)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周王确立了的地位。西周开发边远地

区,扩大了,形成了对周王室般

的政治格局。

(4)崩溃: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导致分封制崩溃,最终取代它的是。

2.宗法制:

⑴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解决贵族之间

在、和的矛盾。

⑵含义:宗法制是用的亲疏来维系的政治等级、

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⑶内容(特点):核心是制度。

①与的关系是相对的。

②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⑷作用:宗法制有利于、防止,强

化,把和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即保证了贵族的,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维护工具:周礼

⑴含义:

⑵实质:

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取代了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

2、以为纽带,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相对完整的行政管理制度。

3、地方权力较大: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力的

4、与王权的相结合。

讲授学案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礼记·礼运》

请回答:

(1)两段材料描述了何种社会现象?

(2)从何朝起出现了材料的不同情况?材料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3)有人说:禅让制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王位世袭制体现了一定的专制。那么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周本纪》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告子》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摘自《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周武王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间的什么关系?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

(3)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有效训练

1.商王与各附属国的关系是( )

A.绝对控制 B.支配与被支配 C.平等 D.互不相干

2.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其中内服制度主要管理()

A.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 B.商族以外的活动区域

C.黄河中下游地区 D.黄河中上游地区

3.假如你是一名战功卓著的将军,被周天子分封到鲁国任国君,你( )

A.可以不去朝觐周王 B.可在鲁国领地征派赋役

C.不用随从周王去征战 D.不能建立自己的武装

4.坐落在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曾经是明清两代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这种对列祖列宗的膜拜,源于我国古代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皇帝制度 D.王位世袭制

5.“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商朝是个神权色彩重的王朝 B.商朝统治者的思想观念是以神为主

C.商朝人对鬼神的怀疑 D.说明了神在商朝地位的至高无上

6.《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西周初分封制 D.西周末王室衰微

7.从商朝推行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分封制,其发展趋势体现了()

A.中央与地方地位趋于平等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

C.地方对中央的干预能力大大加强 D.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8.在西周分封之下,受封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的权力不包括()

A.设置官员 B.自称天子 C.建立武装 D.征派赋役

9.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巩固练习

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文中的“大道”是指

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起源于()

A.宗法制度

B.古代地名 C.西周分封 D.汉初封国

3.依据西周的礼制,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中出现九个鼎的现象,这说明()

A.贵族生活更加腐化 B.当时人们更迷信

C.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D.当时青铜铸造业更发达

4.下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

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

5.《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了西周分封制具有浓重的()

A.宗教色彩 B.宗族色彩

C.神权色彩 D.皇权色彩

6.右图是国民党副主席回乡祭祖图,中华民族这种

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最早可追溯到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7.《汉书》说:“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其中所谓的“周制”是指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8.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害弟,夺得皇位,历来为史学家所非议。这是因为他违反了

A、内外服制度

B、分封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制

9.以周封伯禽于鲁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制与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恰当的是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不再以周天子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小宗

C.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两者并无关系

10

.著名史学家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的宗法制。对其所谓“天”的正确理解是

A.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B.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材料三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历史》材料四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纳入宗法体系。……“亲亲”“尊尊”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从而成为周礼的根本原则。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以上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讲授学案

1、(1)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材料二“天下为家,各亲其亲”。

(2)夏朝建立前后。实质:世袭制确立,奴隶制形成。

(3)观点:历史的进步。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1)分封制。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

(2)臣属关系。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3)周天子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由于一些诸侯国实力的强大,使得王室衰微。

有效训练

1.B 2.A 3.B 4.B 5.C 6.C 7.B 8.B 9.A

巩固学案

1.A解析:从材料中的“天下为家”来看,社会已发展到“家天下”的奴隶制;再结合“大道既隐”判断,“大道”是指已逝去的原始社会的制度。

2.C解析:“齐鲁之邦”来源于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因为齐国和鲁国是这一时期山东地区主要的封国,因此后人把山东地区统称为“齐鲁之邦”。

3.解析:C鼎在西周时期是王权的一种象征,春秋时期诸侯墓中的九个鼎现象反映了周王室走向衰弱,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的破坏。

4.解析:D宗法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在社会初期的确巩固了统治,但是到后期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不利于社会的平稳转型。

5.B解析:材料说明,同姓宗族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这一时期著名的姬姓封国有晋、卫、鲁等,也说明西周时期分封制带有鲜明的宗族色彩。

6.A 解析:西周时期开始的宗法制。

7.B解析:读材料:秦统一全国后,鉴于周实行分封制的教训,不再分封,而是实行郡县制,以求长治久安。所以“周制”指的是分封制。

8.C解析:从材料可知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内容。

9.C解析:宗法制下的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

10.D解析:材料反映的信息是由天命来决定自己的身份,反映的是宗法制的内容。故选D。

11、(1)分封制。因为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测试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测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 A.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B.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一统需要 C.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 D.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 2.战国时期一位儒者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最接近的是A.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 B.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 C.孟子的“性善论” D.荀子的“性恶论” 3.“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孟子后来成了大思想家。下列材料体现他的思想的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仁爱待民,以德服人” C.“天道自然,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4.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仁政和道德教育B.王道和民主政治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D.实行人治和法制 5.18世纪西方流行的一句话“The lazy government is the best government”(最懒惰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所体现的治国理念是 A.以德治国 B.无为而治 C.依法治国 D.民主自治

6.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7.荀子主张隆礼重法,黄宗羲主张制定“天下之法”,二者都 A.反映了新兴阶级的诉求 B.具有时代进步性 C.从统治者角度思考问题 D.推动了社会转型 8.公元前5世纪前后,思想话语的承负者与政治权力的拥有者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分离,……当他们无需围绕着政治、军事进行实用性的阐释的时候,他们就可以独立地思考更深入的问题……于是士阶层崛起和独立。材料中他们的“独立地思考更深入的问题”而产生的结果是 A.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 C.重农抑商 D.民间私学发展 9.易中天先生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派作了如下的评价 ①关注社会,留下了平等、互利、博爱的社会理想 ②关注人物,留下了真实、自由、宽容的人生追求 ③关注国家,留下了公开、公平、公正、法制的治国理念 ④关注文化,留下了仁爱、正义、自强的核心价值下列学派与题干中评价对应正确的是A.墨家、道家、法家、儒家 B.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C.道家、儒家、墨家、法家 D.法家、墨家、儒家、道家 10.孟子认为井田制破坏以后,便会出现“老弱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的情形。因此他认为必须有恒产才有恒心,无恒产就无恒心,认为恢复井田制就能保证农民的恒产和恒心。这体现了孟子 A.回归森严礼乐等级的政治理想 B.维护私有土地制度的个人诉求 C.调整土地政策维护秩序的主张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古

1 / 8 第8课古代xx的发明和发现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 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B重点与难点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 C教学方法:列表的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等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 2 / 8 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而英科技史学者李约瑟则称:“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从这些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技曾是何等的辉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以下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讲述内容】 一、四大发明 1.古代的四大发明提问: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两汉时期,火药应用于军事始于唐末,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时期。四大发明先后经陆上和海上丝

2019-2020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学案:第五单元第21课新文化运动Word版含解析

第21课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基础认知?学习思考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⑴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北洋军阀的统治日趋黑暗;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⑵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3) 思想: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 兴起 学习思考 1. 北京大学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1)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 (2) 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 (3) 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进步青年。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一一核心内容 (1) 民主:包括政治民主和反专制反特权的民主理念。 (2) 科学: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及进化论、唯物

论、无神论等内容。 2.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⑴含义: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维护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攻击。 ⑵表现 ①陈独秀:连续发表《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 ②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抨击最为猛烈,代表作品有《狂人日___________ 《我之节烈观》等。 (3) 实质: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 3.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 胡适:1917年,他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系统地提出了文学改革的主张。 (2)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使文学革命的旗帜更加鲜明。 4. 文化平民化 (1) 原因: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⑵概况:形成平民教育思潮: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内容、形式上风格多样。 学习思考 2.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贝U 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其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提示民主与科学。 3. 读下图,漫画中被碾在车轮底下的人物是孔子。这反映出作者的什么观念? 提示否定传统儒家思想。 4?新文化运动期间,为什么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提示(1)孔子是历代君王塑造的精神偶像,儒家学说则成为专制统治的灵魂,阻碍民主政治的发展。(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尊孔复古。 5?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新文化运动则猛烈抨击封建礼教,二者是否有着本质区别?提示其本质都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 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 2. 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3. 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 争鸣教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通过比较各家各派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外,由于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教学过程: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引导学生阅读导言,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 1、政治上: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诸侯争霸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 3、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一批士人冲破礼教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二、百家争鸣的表现: (一)儒家 1、孟子:【让学生来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 (1)地位: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2)思想: ①仁政学说(政治思想的核心) A、内容:要求统治者以仁爱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页 1 第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 2.难点:《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学了《论语》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礼乐治国,实行仁政。这种政治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学说。当时诸侯连年战争,生灵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民心向背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反之,统治者实行虐政,就会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政事的一次回答。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来议一议,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课中是怎样反映的。 二、字词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鸡豚(tún )狗彘(zhì )之畜( xù) 无(wú,同“毋”)失其时数 (cù) 罟(gǔ)不入洿(wū)池养生丧(sāng)死无憾谨庠( xiáng)序之教颁(bān,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申之以孝悌(tì)之义五十者可以衣(yì)帛(bó)矣然而不王(wàng)者涂(tú,同“途”)有饿莩(piǎo同“殍” 三、《孟子》简介:

高中历史必修三(岳麓版)课时对点练习: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

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 一、选择题 1.“它在很多方面是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动。作家把想象以及作为理性补充的直觉作为观察理解世界的工具, 对感觉和非理性都极为着迷”。材料中“它”是指哪种文学流派(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批判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 B 2.“我们在华兹华斯的诗中,听到了无处不在而又隐匿不见的布谷鸟的叫声;在雪莱、拜伦和济慈的诗中, 听到了大海的怒涛,西风的呼啸,云雀欢乐的鸣叫,夜莺幽怨的啼鸣,大地上永远不死的蛐蛐和蝈蝈的啾啾声。”材料实质上反映的是“诗人”() A.对自然的热爱 B.对自由的追求 C.对未来的幻想 D.对现实的批判 答案 B 3.19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却又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他强调作 家的主观想象力,认为诗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的作品风格应属于(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 B 4.某文学派别以强调想象来突出文学的目的在于表现理想和希望,以强调自然来突出文学应偏重于抒发个体 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以强调象征与神话来突出文学的隐喻性、表现性。这种创作风格的盛行,实际上反映了人们( ) A.对理性王国的一种大胆追求 B.对启蒙时代和工业文明的反思 C.在现代文明中的困惑和迷失 D.对批判现实主义文风的厌弃 答案 B 5.“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特征,在其基本的共性基础上,由于各个国家民族的差异和文学家的自身个性特色、 创作手法和艺术视角不同,又呈现出多样化的个性特征。”材料中的“共性”是( ) A.采用瑰丽的想象 B.具有深刻的批判性 C.刻意突出人的理性 D.创作手法比较怪诞 答案 B 6.《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代表作,曾被比作“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在这个宣言书里,主人翁娜拉终于

_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后跟踪训练题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第21课:新文化运动 1.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这主要是因为蔡元培( ) A.一手创办北京大学并坚持聘用陈独秀、李大钊等 B.首次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C.提出“学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D.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 2.胡适认为:“我们思想新、信仰新,我们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这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新文化运动彻底失败 C.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中西文化融合日益加强 3.一般说来,思想启蒙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主要是因为它( )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彻底完成了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任务 C.第一次高举社会主义的大旗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4.郭沫若的《天狗》是最典型、最充分地反映新文化运动时代精神的独具特色的典范作品之一。“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作者在这里强调( ) 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C.主张抛弃传统意识形态 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5.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 A.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B.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 C.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D.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胡适在1918年刊发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一文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文学革命( ) A.目的是宣传革命思想 B.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C.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 D.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7.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在此,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侧重于( ) A.思想启蒙 B.政治革命 C.社会变革 D.文化复兴 8.鲁迅曾说:“孔夫子到死了以后……种种的权势者便用种种的白粉给他来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下列史实中最能支持该观点的是( )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古

第8课古代xx的发明和发现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 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B重点与难点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 C教学方法:列表的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等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

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而英科技史学者李约瑟则称:“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从这些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技曾是何等的辉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以下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讲述内容】 一、四大发明 1.古代的四大发明提问: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两汉时期,火药应用于军事始于唐末,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时期。四大发明先后经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逐渐走向世界,极大地促进这些地区生产力的发展。(1)造纸术【合作探究】1:纸发明之前人们曾经使用过哪些材料来记录信息书写文字?这些材料有什么样的缺点?(指导学生阅读导言) 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器、竹木简、帛。或是难以保留,或是难于书写,或是太贵重。 【合作探究】2: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纸是哪一时期的?造纸术后来如何改进的?(1)我国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 (2)至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植物纤维纸逐渐取代竹木简成为古代中国的主要书写材料。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纸的发展历程关注中国造纸业的现状 1、数字化时代还用纸张吗? PaperCom高级董事Bob McLean说:“纸张继续受到欢迎有许多原因。它们价钱不贵,便于携带,重量小,容易阅读而且不需要特别的设备或是电源装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教学过程 知识与技能 (1)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 (4)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养成关怀民族、国家、社会的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族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难点 归纳近代思想的演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北京大学,戊戌变法唯一留下来的见证;蔡元培,将北大推向中国现代化前沿的大教育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至今影响着教育界;北大红楼,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根据地,汇集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高举民主与科学的两面大旗,向旧文化提出了最坚决的批判。 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呢? 新课学习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条件 (1)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使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人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3)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 (2)《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01917年,陈独秀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从上海迁到北京,攻人旧文化的中心堡垒。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等人相继参与《新青年》的编辑或撰稿工作,形成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 (3)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锐意改革,以“兼容并包”为办学宗旨,提倡“学术思想自由”,聘请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等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北京大学从“官僚养成所”一变而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最为活跃的学术重镇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3.《新青年》的带动作用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六单元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和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交流和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这些知识,既属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又属于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既属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绝好素材,又属于近几年高考历史及综合能力测试的热点。因此,本节教材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2、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及含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 2、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及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对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3、熟悉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新发展的表现;探讨台湾顺利统一的方法及重大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联系港、澳、台问题的历史由来与香港问题的解决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 2、通过对海峡两岸交流情况了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两岸隔离对我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概括、认识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3、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气氛,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国家统一意识,并让学生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以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2、通过对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和海峡两岸交流的教学,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含义;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难点】海峡两岸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情分析 学生整体素质较高,基础知识较扎实;本节知识在初中的历史、政治甚至语文学科中都曾接触过;而且平时的生活中也时有所闻。可以说,这块知识是学生自认为比较熟悉的内容。但可能会受已有知识体系的影响,不愿主动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更不愿用“一国两制”的理论与现实进行联系,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因而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活化历史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法分析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课后答案全集.

第1课 自我测评: 1.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仁”就是“仁者爱人”,“礼”就是“克己复礼”。 2.老子的“道”是指什么? 老子的“道”是具有很高的抽象性,是指世界本原,它高于万事万物并凌驾于天之上。 阅读与思考:儒家学派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儒家学派,以“仁”“礼”为核心学说,以中庸辨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实事功,实践理性、道德修养。在天道观、历史观、社会伦理和修身治国等方面都提出了适合社会发展的思想主张。因而成为“显学”。 儒学仁爱德治礼教的精神,能够有效的促进人格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进取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封建统治得以巩固后,儒生董仲舒“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儒学被捧上独尊的地位,并长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 儒学在中国文化长期稳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解析与探究:1、分析“畏天命”的真实内涵。 不能违背上天的意志但要优先重视人事,人主观上要积极主动去探寻“天命”。 2、对比三种天命观的差异,并分别作出评价。 材料一体现了商周延续下来的天命观。神的世界即“上届”有一位统治者,他仁慈聪明,常常降临下届,考察民情,并相应的对人世事务作出安排。 材料二体现了老子的天命观。他认为“天”是一种以‘道’为本原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材料三体现了孔子的天命观。他怀疑鬼神、重视人事,但又承认天命等不可抗拒力量的存在。 第2课 自我测评:1.列举(战国)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主要观点。 ①儒家。孟子主张:“仁政”、“重民”、“性善论”。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主张“性恶论”和“礼教”、“礼法并施”以治国。 ②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尚力”、“节用”“节葬” ③道家。庄子提出:“齐物”观点,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与顺从自然的观点。 ④法家。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反对“是古非今”,提倡变法革新。 ⑤兵家。孙膑受《孙子兵法》和其他各家的思想影响,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重视人的作用,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 2.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诸子百家的理论思想,极大的促进了当时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阅读与思考:文化觉醒与社会大变革的关系.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文化觉醒根源于社会大变革: ①礼乐崩坏的社会大裂变,促使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②激烈的兼并战争,促进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传播交流、交织重组。 ③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为各种学派提供了宽松活泼的学术环境。 ④宫廷文化官员下移,推动私学的兴起和发展。 解析与探究:儒家学派为什么会成为显学? (解析:一种历史现象的地位,取决于它是否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①晚周时期社会大动乱的形势,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稳定社会、安抚人心成为历史发展的迫切需要。 ②儒家学派的“仁”“礼”等思想,有利于创造、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受到人民的欢迎,也能够得到统治者的青睐。 ③儒家学派顺应历史大发展,不断创新改造,使之能够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第3课 自我测评:1.简析儒学取代黄老之学成为汉代统治思想的原因?

2020版历史岳麓版必修三作业: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基础夯实 1.“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 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传统均不再神圣”意味着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已被打破,“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隐含时间限制,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侧重于政治变革,且这些时期传统思想仍然居于统治地位,从时间上看,这三个时期内布尔什维克主义还未传入。 2.陈独秀指出:“若一方面承认共和政体,一方面又要保存孔教,理论上实在是不通,事实上实在是做不到。”为此,他当时致力于( ) A.反对袁世凯复辟的军事斗争 B.宣扬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思想 C.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 3.郭沫若的《天狗》是最典型、最充分地反映新文化运动时代精神的独具特色的典范作品之一。“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作者在这里强调( ) 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学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 C.主张抛弃传统意识形态 ,郭沫若塑造了“天狗”的形象,“把月来吞了”“把日来吞了”“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把全宇宙来吞了”,既显示了“天狗”磅礴的气势,又透射出其万钧之力,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天狗”横扫旧宇宙,把一切传统秩序都当作日月星辰吃掉的精神。结合相关史实可判断,作者否定作为封建专制统治思想的儒家学说,主张抛弃中国正统思想。故选C项。 4.梁漱溟在1921年发表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中指出,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以至于孔子的道理成了不敢见人的东西。这说明( ) A.传统文化遭到猛烈冲击 B.北洋政府实行文化专制 C.儒家学说丧失社会价值 D.北洋政府提倡尊孔复古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3-岳麓版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程要求 课程标准(实验2003):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程标准(2017版):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创设情境 第一白板呈现两种相隔15年的课程标准,让学生通过课标版本的不同找出差异,从而把握本课主要内容。 第二精选引用诸子百家的部分原文,以期望论从史出,应用诸子原文尽量精炼相对易懂,设问通俗。进一步提炼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所代表的各学派的思想要旨。 第三针对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及士阶层的出现这一背景,采用讨论方式,归纳概括;关于“百家争鸣”现象的历史意义,同样采用讨论,以及课堂进行中精读齐读以儒家为代表的经典话语,体验感悟。感受到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穿透力,更加喜欢本国文化。 重点 老子、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家的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难点 老子、孔子与时代变革的关系,“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及其意义。 创设情境 第一白板呈现两种相隔15年的课程标准,让学生通过课标版本的不同找出差异,从而把握本课主要内容。 第二精选引用诸子百家的部分原文,以期望论从史出,应用诸子原文尽量精炼相对易懂,设问通俗。进一步提炼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所代表的各学派的思想要旨。 第三针对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及士阶层的出现这一背景,采用讨论方式,归纳概括;关于“百家争鸣”现象的历史意义,同样采用讨论,以及课堂进行中精读齐读以儒家为代表的经典话语,体验感悟。感受到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穿透力,更加喜欢本国文化。 技术手段 多媒体课件的方便性呈现多种类型史料,利用黑板点出要点与电子白板相互补充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 两个小问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1)

第21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活动基地、中心,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3、以“问题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4、通过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爱国知识分子行为的了解,感受其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精神。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解放的作用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学过白话文和文言文,大家感觉哪一种文体好学呢? 生:白话文。 师:那同学们知道白话文什么时候普及的吗? 【推进新课】 【板书】第21课新文化运动 师:请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概括: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社会状况如何? 生1:政治方面:尽管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袁世凯上台以后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后来又积极图谋称帝,资产阶级渴望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并没有真正实现。 生2:经济方面: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生3:思想方面: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师:其他同学有要补充的吗? 生1:在政治上,由于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积极寻求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所以帝国主义国家趁机加紧侵略中国,最典型的莫过于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生2: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在进一步壮大。 生3:为了复辟帝制,袁世凯在思想上大搞尊孔复古。 【教师精讲】 师:(总结) 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在政治上一方面袁世凯积极图谋复辟帝制,对内专制独裁,中国民国图有一个空招牌,资产阶级希望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并没有真正建立,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国有趁中国政局不稳和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机,肆意扩大侵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在进一步壮大,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思想上: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启蒙思想也进一步传入中国,为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提供了条件,同时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上大搞尊孔复古,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以上种种现象引起了一批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深刻思考:他们认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没有真正建立是因为为对封建思想文化批判不彻底,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由此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上面的内容就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投影或多媒展示】【板书】背景:政治、经济、思想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提炼出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活动基地、指导思想。 【投影或多媒展示】【板书】时间、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活动基地、指导思想 生:[阅读、提炼] 生1:时间是1915年9月 生2:标志是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配套练习及答案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躬行仁义方可“王天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斯天下之民至焉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邻国之民不加. 少 加:更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通“捡”,捡拾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咎、归罪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 道路矣 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 B.②③⑤相同 C.①⑤相同 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 数.罟不入洿池数. 口之家 B.????? 王.好战然而不王.者 C.????? 养生丧死无.憾则无. 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 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 5.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一组是 ( ) ①谨庠序之教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⑦ D.②④⑤ 6.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7.名句默写。 (1)穷则独善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尽心上》) (2)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3)__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___,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梁惠王上》)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梁惠王上》)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1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 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 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 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 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畜:牲畜 D.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 9.下列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10.下列对文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先描述发展生产的措施及其效果,然后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陈,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 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 B.前两段文字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具体地说包含以下几层意思: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关心民 生,兴办教育,招贤纳士,广开言路。 C.孟子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时环环相扣,层层紧逼,用墨不多,用人人关心、人人盼望的“养生丧死”等事 作具体的说明,明白晓畅,易于为人接受。 D.前两段文字两次运用排比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体现了孟子文章善于雄辩、气势磅礴、 笔墨酣畅的特点。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含答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 (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主张 ①政治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思想: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影响: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温馨提示]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但不是简单地继承,而是提出了“仁政”思想,将孔子“仁”的学说扩展到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施政思想。 2.荀子 (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思想主张 ①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②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 ③政治思想: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他对法家的思想也有所吸收,主张礼法并施。 (3)思想特点及影响: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 1.历史地位:墨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 (1)主张“兼爱”“非攻”,而“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非攻”是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3.影响: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 教案 本课是“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专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承近代前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潮之势,下启近现代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之端,是近现代史上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陈独秀与《新青年》一目,突出了陈独秀和《新青年》杂志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特定的历史背景。“德先生”与“赛先生”一目,概述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重点揭示了这一运动的本质——用民主科学对抗 专制,启发人民的科学民主意识。“打倒孔家店”表明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了维护封建统 治的精神工具——儒学,这既是运动的重要内容,也进一步凸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反封建性质。“鲁迅与《狂人日记》”一目反映了鲁迅对新文化运动的重大贡献,也表明新文学形式为反对旧思想、旧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武器。“胡适与白话文”一目讲述了推动中国文化承载形式巨变的白话文运动。摈弃旧思想、旧文化的“载道工具”,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平

通过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爱国知识分子行为的了解,感受其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精神。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解放的作用【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教具准备】 投影或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学过白话文和文言文,大家感觉哪一种文体好学呢? 生:白话文。 师:那同学们知道白话文什么时候普及的吗? 由此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投影或多媒展示课题】【板书】第21课新文化运动 师:请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概括: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社会状况如何? 生1:政治方面:尽管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袁世凯上台以后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后来又积极图谋称帝,资产阶级渴望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并没有真正实现。 生2:经济方面: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生3:思想方面: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师:其他同学有要补充的吗? 生1:在政治上,由于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积极寻求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所以帝国主义国家趁机加紧侵略中国,最典型的莫过于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生2: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在进一步壮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