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涉众性经济犯罪的法律适用_以杭州地区集资诈骗案为视角

论涉众性经济犯罪的法律适用_以杭州地区集资诈骗案为视角

论涉众性经济犯罪的法律适用_以杭州地区集资诈骗案为视角
论涉众性经济犯罪的法律适用_以杭州地区集资诈骗案为视角

 第6卷第1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6N o.1 2010年03月JOURNA L OF H ANG ZH OU DI ANZI UNI VERSITY(S ocial Sciences)Mar.2010 

论涉众性经济犯罪的法律适用

———以杭州地区集资诈骗案为视角

胡根明1,刘小兵2,宁 松3

(1,2.杭州市人民检察院,浙江杭州310014;

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杭州地区起诉判决的涉众性经济犯罪案件有审级高、重刑率高、不涉及单位犯罪等特点,法

律适用方面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不特定公众、犯罪数额、帮助犯等方面的认定,

这些问题的合理解决对集资诈骗等涉众性经济犯罪的法律适用和司法实践有普适性的意义。

关键词:涉众性经济犯罪;司法实践;法律适用

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46(2010)01-0033-05

涉众性经济犯罪,是指主要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合同诈骗、非法传销等涉及众多受害人,特别是涉及众多不特定受害群体的经济犯罪。2005年至2009年6月30日四年半的时间内,杭州市地区共起诉集资诈骗案件18件24人。这些案件存在审级高、重刑率高、不涉及单位犯罪、法律适用争议问题相对集中等特点,本文拟就处理涉众性经济犯罪中该如何正确适用法律展开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集资诈骗案中单位与自然人的认定

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涉众性经济犯罪案件的行为人往往办理了完备的工商执照、税务登记等公司手续,在实施非法集资时,行为人大多也是以单位的名义进行的,但在起诉时均未以单位为主体起诉。在集资诈骗罪中,对自然人的起刑点低、最高刑罚却可达死刑,而对单位直接责任人员的起刑点高、最高刑罚却只有无期徒刑,所以在集资诈骗等涉众性经济犯罪案件中如何确定是单位犯罪还是自然人犯罪往往是追诉的首要问题,对此我们认为应当从肯定和否定两个层面来确立刑法意义上单位的准入条件。

单位犯罪的实质是一个人格化的社会有机整体的犯罪。[1]我们通过判断行为人是否是一个人格化的有机整体,以此确定行为人是否属于刑法意义上单位。如果行为人有法定的财产,能够通过法定的组织和程序,能够像人一样(人格化)形成自己的意志和犯罪故意,并有承担刑事责任的财产,是一个具有人格化的有机整体,那么该行为人就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单位,相反则不属于。有关法律为我们从肯定方面审查是否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单位提供了一套既定的标准,例如《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八规定,具有“(1)以单位的名义实施走私犯罪,即由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由单位的

收稿日期:2010-01-09

43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

负责人或者被授权的其他人员决定、同意;(2)为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违法所得大部分归单位所有”可以认定为单位走私犯罪。可见凡具有以单位名义、体现单位意志和为了单位利益的三个“人格化”条件的行为均可认定为单位走私犯罪。从我国单位犯罪的立法渊源来看,我国在走私犯罪中最早规定了单位犯罪,①从其后的单位犯罪立法看,走私犯罪中确定的单位犯罪的条件与其他一般单位犯罪一致。因此,用以单位名义、体现单位的意志和为了单位利益的三个“人格化”的条件衡量行为人是否是刑法意义上的单位,具有普适性。

否定层面的准入条件,我们可以从非法性(成立和存续期间是否合法)、无组织性(成立和存续期间是否能够形成单位的意志和单位的主观故意)和无财产性(成立时是否具有法定的承担刑事责任能力财产)三个条件来检验行为人是否属于刑法意义的单位。如果不能同时排除三个否定性条件,行为人就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单位。

综上,行为人必须同时具有以单位名义、体现单位的意志和为了单位利益的三个“人格化”的肯定条件和排除非法性、无组织性、无财产性的三个否定条件,才能成为刑法意义上的单位,行为人的行为才可以认定为单位犯罪。

二、非法集资案中帮助犯的定性和法律适用

非法集资的涉案数额巨大、涉及的范围广,往往有大批的“公司员工”和中介人员的参与,才能维系庞大的非法集资网络,主犯才能顺利地达到既定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结果。比如在斯茶仙集资诈骗案中,主犯斯茶仙为了达到非法集资和非法占有1.42亿元的目的,先后以浙江东山食品有限公司(抽逃出资成立)的名义招聘公司员工。公司员工明知斯茶仙的员工并未从事经营活动,只是利用高额利息非法集资的情况下,仍然接受斯茶仙的指使提供帮助,分别协助斯茶仙发送非法集资宣传资料、开具现金收据、存取“加盟费”以及负责编造虚假财务报表。在陈建明集资诈骗案中,主犯陈建明为了达到非法集资和非法占有非法集资款,以支付介绍费、利息差给介绍人而先后非法集资近10亿元。上述两案中,提供帮助的“公司”员工和为赚取介绍费和利息差的中介人没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也没有实施非法占有集资款的客观行为。大量的被害人主要是通过“公司”员工和中介人向主犯提供资金。主犯无疑构成集资诈骗罪,而提供帮助行为的员工和中介人因不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而不能以集资诈骗罪定处。对这些提供帮助行为的员工和中介人如何定性和适用法律,直接关系到涉众性经济犯罪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斯茶仙集资诈骗案和陈建明诈骗案中,对提供帮助的员工和中介人员均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性。这种定性和法律适用符合共同犯罪的法律规定,也符合牵连犯的评价原理,因为:首先,提供帮助的员工和中介人员与主犯成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主犯。比如上述两案中,斯茶仙和公司员工明知没有金融资格而共同向社会不特定公众非法集资,陈建明提供介绍费、利息差给中介人向社会不特定公众非法集资。在吸收公众存款中,公司员工或中介人有共同的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共同主观故意和协同一致的行为,属于刑法规定的共同犯罪。

其次,主犯除有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外,还有非法占有公众存款的行为。主犯的吸收公众存款与非法占有存款的两个行为之间存在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实施一个犯罪,而其犯罪的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情况”,[2]是牵连犯。对于主犯,依照牵连犯原则应“从一重论处”。也就是说,上述两案中主犯斯茶仙、陈建明的两个行为分别触犯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按照“从一重论

处”,对非法集资诈骗中的主犯以重罪即集资诈骗罪定性和处罚。

第三,作为帮助犯的“公司”员工和中介人,只实施了帮助非法集资的行为,未实施占有非法集资款的行为。因不具有占有非法集资款的客观行为和不具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无法将帮助犯的行为评价和定性为集资诈骗罪。在共同犯罪中,复杂共犯中的共犯人的主观故意内容是不尽相同的。帮助犯主观故意内容只要是明知他人在实施犯罪而提供帮助,就可以与组织犯成立共同的犯罪故意,[3]构成共同犯罪。在上述两案中,公司员工和中介人均明知主犯在实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犯罪而提供宣传、介绍等帮助行为,与主犯共同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第四,主犯与帮助犯共同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主犯的另一行为还触犯集资诈骗罪。但在最终的起诉和判决中,主犯定性为集资诈骗,帮助犯定性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这是基于牵连犯的刑事评价原则———坚持充分评价和禁止重复评价,即在考虑对牵连的两个行为的处罚是否“罚当其罪”时,必须注意两条原则的要求,即禁止重复评价原则和充分评价原则。禁止重复评价原则要求根据重要的事实,一事一罚。充分评价原则强调对已有加重刑罚评价的事实,不能因为行为人还实施了其他更严重的行为就不予考虑。

在具体评价事实时,判断是否违背双重评价禁止原则和充分评价原则,应从法定构成要件的角度去进行分析。一个犯罪事实如果符合数个犯罪构成要件,但适用一个法条的罪名就已经足以评价所有的事实要素,基于禁止重复评价原则就不再适用其他条文和罪名。如果仅适用一个罪名无法把所有的事实要素完全包含,基于充分评价就必须再适用其他罪名评价。对集资诈骗案的主犯定性为集资诈骗罪,已经充分评价了其实施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占有集资款的两个行为事实,符合充分评价的刑事原则。如果再增加定性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则对已经作出了加重处罚评价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事实再次重复评价,违反了禁止重复评价的原则。而对公司员工和中介人员,作为帮助犯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性,也符合充分评价的刑事评价原则。

三、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集资诈骗罪的必备主观要件,而非法占有目的作为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活动往往具有隐蔽性,难以让外界所认识和把握,正如国外学者所言,“你无法看到犯意,甚至用最先进的现代

技术也无法发现或衡量犯意”。[4]如何认定非法占有目的,在司法实践中往往有两种比较成熟的方法:第

一是用直接证据证明,也就是借助于行为人供述的直接证据来证明。行为人的供述是认定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唯一直接证据,但行为人往往不会主动自我供述,司法实践中该方法一般搁置不用,杭州地区四年多来起诉的集资诈骗案也表明了这一趋势。第二是运用刑事推定的方法来证明,基于已经得到证明的诸如行为人大肆挥霍被害人财产的事实,根据大肆挥霍被害人财产的事实与导致被害人财产灭失之间的内在联系,推定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存在。这种刑事推定的方法往往成为认定行为人非法占有主观故意的主要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方法。

刑事推定被广泛地运用于经济诈骗犯罪的非法占有为目的主观故意的证明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曾经规定,有携带集资款逃跑、挥霍集资款、使用集资

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情形的,应当认定其行为“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

①除了上述以司法解释为载体的法定刑事推定外,下述事实在司法实践中也可以推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

53第1期 胡根明等:论涉众性经济犯罪的法律适用

63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

有的目的:

11自始根本不能。行为人在背负巨额债务的情况下,无法继续维系相关经营而进行非法集资。比如在陈建明集资诈骗案中:陈建明在非法集资前已经有6000余万元的货款无法归还,其先前的经营方式无法维系。为维系其运作,陈建明以签订高额利息的“借款合同”进行非法集资,属于归还自始根本不能。自始根本不能,可以判断行为人当时明知不具有归还他人集资款的故意,具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故意。

21超出合理范围的高回报率。在巫楚天集资诈骗案中,巫楚天以月息30%的利息进行非法集资。更有甚者,在斯茶仙集资诈骗案中斯茶仙以108%的利息进行非法集资。根据经济学家分析,在资金雄厚、管理科学、完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资金的年利润率一般都在15%以下。[5]根据经济学家的这一普适性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判断行为人以回报率超出年15%以上的非法集资行为应认定为自始不能,据此可以判断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故意。

31存在归还先前巨额债务等类似灭失被害人财产所有权的事实。行为人将非法集资用于归还先前巨额债务,必然导致被害人的财产所有权即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四项权能归于彻底灭失,行为人也就必然在处分被害人财产时实行彻底的非法占有。

41行为人事后的逃避态度。行为人给被害人造成损失后,如果不主动采取补救措施,而是百般推脱责任,或者以“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继续非法集资,一般也可判断行为人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四、不特定公众的认定标准

“不特定公众”属于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罪的客观要件之一,也是区分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罪与民间借贷的标准。在已经生效的集资诈骗案件中,法院曾先后以对象不具有不特定公众为由改判了部分集资诈骗案件,“不特定公众”的认定方式、标准也往往容易使控、辩、审三方产生分歧。

我国刑法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只限于向不特定公众吸收资金的行为,其直接侵犯的是金融机构向不特定公众吸收资金的法定专营权。吸收公众存款的业务是金融机构的专营业务,吸收存款的对象是不特定的。这里不特定的公众必须同时符合:具有人数众多,资金量庞大;提供资金的相对人具有不受行业、不受地域、不分内外限制的不确定性;具有向社会公开,非秘密进行的公开性的特点。这种专营业务除金融机构以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允许涉及。我们认为,应当以广泛性、不确定性和公开性的标准来确定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的不特定公众,并以此作为民间借贷和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区分标准。

在杭州地区的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在非法集资时,往往先在亲友、同事甚至其“公司”的下属员工等特定的范围内进行,再通过亲友、同事、下属员工等特定范围的宣传、介绍而不受行业、不受地域、不分内外限制地大肆向社会公开地以高额利息为诱饵广泛吸收巨额资金。在非法吸收资金阶段,部分共同行为人往往只参与了特定范围的资金吸收,不构成刑法意义的“不特定性”,因而不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或集资诈骗罪。

五、定罪量刑数额的认定

集资诈骗罪是数额犯,数额是犯罪构成中的客观要件之一。在我市办理的集资诈骗中,常常出现被害人向行为人催讨时,行为人往往会支付部分的利息,或者在催讨未果时,行为人将未归还的本金和利

面证据,按照就“低不就高”、“有利于行为人”的原则综合判断非法集资的本金、已归还的本金、已支付的利息、未归还的本金等四项数据。

在如何确认集资诈骗的数额方面,目前在理论上有四种观点:一是总额说,行为人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将他人财物诈骗到手即构成既遂,所以应以总集资额来定罪。二是实际损失说,行为人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以经过追偿赃款后实际给被害人造成的损失数额来定罪。三是实际总额说,应当以行为人用诈骗手段非法集资总额,减去案发前行为人返还给被害人本金和利息数额后,以行为人实际获得的数额来定罪。四是实际占有说,应当以行为人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后,减去返还以及投资损失外,行为人实际非法占有的数额来定罪。我们认为:被害人以超常规的高额利息出借给行为人,往往存在一定的过错,减去已支付的利息和已归还的本金,符合被害人自愿交付的实际财物;行为人以实际得到的财物作为量刑的标准,符合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原则;以行为人实际获得的数额来定罪和判刑,也有利于确定追赃的数额和发还非法集资款的数额。因此我们赞同实际总额说,也就是应以行为人实际获得的数额来定罪,即以行为人用诈骗手段非法集资总额,减去案发前行为人返还投资人本金和利息数额。在杭州地区的司法实践中,我们均按照实际总额说计算和确定行为人集资诈骗的数额,即以行为人用诈骗手段非法集资总额,减去案发前行为人返还投资人本金和利息数额。被害人也从未对此提出过异议。从这点看,实际总额说更符合被害人损失的实际状况。

集资诈骗罪中的案件基本特点和规律、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不特公众的确定、犯罪的数额认定、关联罪名的确定、帮助犯的定性、单位还是自然人刑事责任主体的确定,都是经济犯罪特别是涉众性经济犯罪案件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解剖杭州地区四年多以来的集资诈骗案件,我们论证了经济犯罪案件中的具有普适性的问题,以期达到法律适用的最大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秉松.刑法教科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213.

[2] 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580.

[3] 何秉松.刑法教科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381.

[4] Jerome.Hal ,G eneral Principles of Criminal Law[M].Indianapolis u.S.A :Lexis Law Pub ,1960:106.

[5] 王作福.刑法分则实务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548.

On Application of the La w to Stakeholders of E conomic Crime

———From the Aspect of Fraud Case in Hangzhou

HU G en 2ming 1,LIU X iao 2bing 2,NING S ong 3

(1,2.People ’s Procuratorate of Hangzhou ,Hangzhou Zhejiang 310014,China;

3.School of Humanities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 )

Abstract :Stakeholders of the economic crime in Hangzhou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trial grade ,heavy penalty rate and without any organizations inv olved.The problems in application of the law to the certification of those cases as the illegal possession ,the non -specific publics ,the am ount of crime and the aider of a joint crime are all in 2cluded.H ow to reas onably res olve these problems is significant to the judicial practic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aw 73第1期 胡根明等:论涉众性经济犯罪的法律适用

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及具体形式探析

2013年1月(总第335期) 法制与经济 FAZHIYUJINGJI NO.1,2013 (Cumulatively,NO.335) [摘要]经济法责任在经济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符合经济法在诸法中的独立性,并在理念价值和功能效用方面与经济法体系不谋而合,且与其他部门法律责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文章首先从经济法责任的概述入手,着重介绍了经济法责任独立的内涵,以及其独立的原因;其次,文章对经济法责任之所以独立的理论支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文章着重研究了经济法责任独立性的具体形式。 [关键词]经济法责任;理论支撑;独立性;具体形式 一、经济法责任概述 (一)经济法责任独立的内涵 经济法责任独立,即经济法责任作为经济法的重要有机组成,能够在理念价值和功能效用方面与经济法体系不谋而合,且与其他部门法律责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并与后者并存。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可以从四方面来说:第一,经济法责任是经济法的有机组成;第二,经济法责任符合经济法体系要求;第三,经济法责任不同于其他部门法责任;第四,经济法责任与其他部门法责任并存。 (二)经济法责任独立的原因 1.经济法调整的对象和法律规范的独立性是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的逻辑起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具有社会属性、公私兼顾属性和调控规制属性的社会关系,这些特殊的社会关系无法用民法、行政法法律规范加以调整时,经济法法律规范的介入就使其上升为经济法律关系。[1]正是调整对象和法律规范的独立性,为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提供了特有的独立的逻辑起点。 2.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独立属性决定了经济法责任价值具有独立性。作为经济法的灵魂,基本原则是对无形的经济法的宗旨和价值的物化,是研究经济法制度的原理,协调价值规范之间冲突的依据。结合学界目前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笔者认为:在弥补“市场缺陷”与拯救“政府失灵”中孕育、诞生和发展、壮大的经济法在其与民法、行政法的长期博弈中逐步凝练出三大基本原则,即维护经济安全、社会利益本位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这些独立的经济法基本原则贯穿并指导了整个经济法规体系,自然也辐射到了经济法责任的独立价值。 二、经济法责任独立性的理论支撑 (一)经济法固有的制度功能是经济法责任独立性的根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经济交往形态日趋复杂,追求效益和利益的手段逐渐多样化,部分传统法律部门对此类问题有时候显得有些滞后。传统的民商法主要调整平等民事私法关系,当私人权利受到侵害,民事法律责任主要采用补救措施是使受损害方的权益恢复到受损害前的状态。以消费商品的买卖为例,传统的民商法以自愿、公平等价值目标为交易原则,关注的是合同双方的对等的权利义务的实现,主要以损害赔偿、恢复原状、消除影响、排除妨害等法律补偿性责任方式为主,因此,若卖方销售了假冒伪劣商品,通常承担换货或退货返款的法律责任。而这些主张只具有“填补损害”的功能,缺少对商家的恶意行为的惩罚作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与民商法维护私人的个别交易秩序的原则有关。 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显然仅仅用维护个别交易秩序来应对恶意欺客的行为是不足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假冒伪劣商品销售于商家来说降低了经营成本,与其他正规商家相比取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危害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甚至可连锁的效仿效应,破坏整个行业市场发展环境。这就意味着商家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也破坏整个市场秩序,使社会成本无形中增加,可谓迁一发动全身。若社会整体利益遭到了破坏,那么维持个别交易秩序的立法对此很难应对,仅仅依靠个别交易主体利益维护来制裁商家显然不足以满足“社会成本”[2]付出的损失。而行政责任则是调整行政行政主体之间的关系,追究相应的行政责任,很明显调整范围的范畴过于狭窄,无法约束商业主体。刑事责任虽然关注整体社会秩序,但必须达到必要的刑事承受限度,否则不能适用。 由上我们不难看出,经济法责任呼之欲出正是在民商法、行政法和刑法对整体社会利益调整缺位情况下产生的。从经济法的立法动机来看,经济法的固有制度的主要功能就是要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以更为广泛的市场主体为调整对象,致力于经济秩序的和谐发展。以此为出发点,恢复整体秩序、弥补秩序受破坏产生的成本损失是其重要的责任,即经济法责任。 (二)经济法责任独有的特征是经济法责任独立性的理论基础 经济法责任具有其独特的特征,根本区别于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不能替代,是具有独立存在意义的一类法律责任。 1.经济法责任具有社会性。由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经济法的制度功能所在,所以社会公共利益被考量在了经济法责任的诸多制度安排之中,经济法责任中的责任承担的方式、要件、责任内容等都把“社会成本”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故其具有经济性和社会性两重属性;同时还兼具补偿性和惩罚性,追究违法者法律后果,达到威慑的作用,降低社会成本损失。可以说经济法责任是站在全社会的利益高度,来维持市场交易秩序不被破坏。于此,经济法责任具有其他法律责任不具备的社会性视角。 2.经济法责任具有复合性。经济法责任的复合性主要表现在责任形式和责任功能两方面。责任形式上的复合性指在经济法责任形式上财产责任形式和非财产责任形式并重,如对不正当竞争的主体既有没收所得、损害赔偿等财产责任,又有资格 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及具体形式探析 刘微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66

非法集资诈骗罪立案后投资人怎么追回款项

非法集资诈骗罪立案后投资人怎么 追回款项 1.在复杂的社会中,非法集资诈骗案件时有发生,如果不慎落入非法集资诈骗圈套,非法集资的投资人应该尽快立案,请求公安机关破案。如果公安机关抓住犯罪分子,并查获非法款项,受害人是可以申请追回款项的。 在复杂的社会中,非法集资诈骗案件时有发生,如果不慎落入非法集资诈骗圈套,非法集资的投资人应该尽快立案,请求公安机关破案。如果公安机关抓住犯罪分子,并查获非法款项,受害人是可以申请追回款项的。非法集资诈骗罪立案后投资人怎么追回款项?下文有关于这一问题的详细回答,供大家参考。 虽然我国《刑法》及《刑事诉讼法》对于被害人遭受物质损失应当获得赔偿均做了相应的规定。如《刑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九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

上述规定均是原则性的规定,只是在原则上承认了被害人物质损害求偿权。司法实践中,侵财类案件被害人要想追回自己的经济损失则往往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如何追回被集资诈骗的钱 非法集资属公安机关管辖,抓紧报案,请公安机关最大限度追回被骗钱款非法集资的形式多样,隐蔽性和欺骗性越来越强,如何识别和防范非法集资?有关部门建议: 1、要认清非法集资的本质和危害,提高识别能力,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对“高额回报”、“快速致富”的投资项目进行冷静分析,避免上当受骗。 2、要结合非法集资的基本特征,主要看主体资格是否合法,以及其从事的集资活动是否获得相关的批准;是否承诺回报。 3、要增强理性投资意识。高投资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不规范的经济活动更是蕴藏这巨大风险。 4、要增强参与非法集资风险自担意识。要认真识别,谨慎投资。 二、法律依据

经济性裁员经济补偿金标准是怎样的

经济性裁员经济补偿金标准是怎样 的 公司裁员补偿标准按照《劳动合同法》第47条中的规定执行,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一、经济性裁员经济补偿金标准是怎样的 公司裁员补偿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根据以上规定,个别裁员的经济补偿计算方式为等同于规模裁减人员为:一个月提前通知金加工作年限乘月平均工资,其中月平均工资和工作年限均有上限。 二、企业该如何合法裁员 1、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提供有关生产经营状况的资料; 2、提出裁减人员方案; 3、将裁减人员方案征求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4、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以及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听取劳动行政部门的意见; 5、由用人单位正式公布裁减人员方案,与被裁减人员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按照有关规定向被裁减人员本人支付经济补偿金,出具裁减人员证明书。 三、企业裁员法定条件 企业在两种情况下可以裁减人员:一种情况是濒临破产,被人民法院宣告进入法定整顿期间;另一种情况是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达到当地政府规定的严重困难企业标准。此外,企业裁减人员,还应当严格依照法律和有关规章规定的程序进行。企业

集资诈骗罪的认定

集资诈骗罪的认定问题 摘要:集资诈骗作为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犯罪行为应当从“非法占有目的”、“欺骗手段”、“诈骗对象”和“犯罪数额”几个犯罪构成要件上与其他类似罪予以区分。同时由于集资诈骗罪的涉众性,我们应当根据《刑法》中的共犯原理对涉及集资诈骗的其他人员一并予以处罚。 关键词:集资诈骗;非法占有;共同犯罪 前言 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客观上集资诈骗罪往往因涉案金额较高,涉案人员较众而引发法律之外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特别是在经济环境从紧的前提下,集资诈骗罪的处理也伴随其他连锁效应,如金华吴英集资诈骗案,其中牵涉的不仅仅是法律问题,还包括受害人资金的补偿与涉案财产的处理等问题[1]。因此准确判断与认定集资诈骗罪既为我们处理涉众集资案件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通过办案化解社会矛盾确立了方向。 一、集资诈骗罪的几个构成要件 (一)关于“非法占有目的” 对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是集资诈骗罪的一个最为关键的部分。实务中由于“非法占有目的”是属于对行为人主观方面的认定,行为人主观的认定常常因为局限于调查手段只能以行为人证词为基础,

而行为人的证词又往往会百般辩解其非法占有之目的,因此遵循从“主观到主观”的调查思路往往难以认定犯罪嫌疑人的非法占有目的。 但是,主观的“非法占有目的”是可以通过外化的客观行为表现出来。据此可以通过分析行为人的客观行为采用推定方式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非法占有之目的[2]。这里的推定也是司法实务中常用的事实推定,是指通过证明某一已知事实的存在而推断另一事实的存在。根据现有的相关司法解释,实务中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客观事实主要有:1.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2.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的;3.肆意挥霍骗取资金的;4.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5.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以逃避返还资金的;6.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资金的;7.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返还的行为。在实践中,实务人员归纳了几种典型的属于“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推定事实:(1)在取得集资款后,通过虚假的股份制改造、兼并、破产等方式,逃避偿还集资款义务的;(2)明知没有经营条件或偿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3)为继续骗取集资款、拆东墙补西墙,或将集资款用于亏损或不营利生产经营项目的。 在上述认定中还应当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要避免仅仅根据客观上行为人难以返还借款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由于正常企业经营过程中也涉及到行为人集资而后经营陷入困境不能偿还借

经济法的责任

经济法的责任 法律责任是历史的产物,它是伴随着法律体系的完善逐渐发展而成的,是法律结构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同时法律责任理论一直是一个公认的学术难题,经济法责任亦是如此。在经济法理论中,责任理论不仅研究难度大,而且研究成果的认同度相对较低。有些学者在讨论经济法律责任是否独立存在时,往往将上升到经济法法律部门的独立性层面。经济法是没有自己独立的法律责任,同时否认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亦不影响经济法作为部门法的独立地位。 一、关于经济法责任的不同观点 (一)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是客观存在的 张守文教授认为违反法定义务,就存在否定性的法律后果,这是法理学的一般逻辑。所以经济法责任一定是客观存在的,但现阶段的学术研究并不深入,没能给出相关的理论依据和成果。对于经济法责任是否独立存在的问题,张守文教授认为学者们的认知存在差异,经济法产生相对较晚,经济法学更是法学领域的新星。要辨明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问题,需要超越传统责任理论,不能片面的将“三大责任理论”套用到经济法当中,而是要强调研究不同法律责任形式的相对独立性。

(二)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在于本质是第二性权义关系 徐孟州教授否认了法律责任的不利后果说,认为该学术的提出,理论依据不够充分。同时徐孟州教授也认为,第二性义务说存在缺陷。其只注意到法哲学核心范畴中的义务,却忽视了权利也是核心范畴之一。徐孟州教授从张文显大法官关于法律关系的基本划分方式出发,认为经济法责任关系是由请求权关系、支配权关系、形成权关系等三类基本权利义务关系所构成。 (三)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体现了其形态的特殊性 多数学者认为,法律责任依据其违法行为的性质,可以将分为民事、违宪、国家赔偿责、行政和刑事责任。由此可知,在责任形态上,一般不存在经济法责任。有的学者认为,经济法责任是可以归属于现有责任形态中,或者是几种形态的结合。但漆多俊教授认为,在研究经济法责任问题时需要跳出传统理论的束缚,通过创新来丰富现有责任理论形态。 (四)经济法责任通过其他法律责任实现,不存在独立性 史际春教授认为在英美法系国家或地区,并不强调法律部门划分。对经济法责任的学术研究,对于实践没有任何意义。以我国劳动法为

浅议经济法责任独立性

浅议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 法学专业学生红 指导老师雪英 摘要: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是经济法基础理论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畴。对其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对经济法的自身发展以及经济法制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独立的经济法责任体制有利于责权利效相统一原则的实现;更能体现经济法的“社会本位”性;充分发挥经济法作为独立部门法的作用;促进经济法主体守法和执法。经济法责任能够在涵、功能、目的和价值等方面符合经济法的独立体系要求,并因之与其他部门法责任相区别,并显现其相对独立性。经济法责任的具体形态和法律救济也将随着经济法理论和制度的发展而不断地得到提炼并类型化。 关键词:经济法责任独立性;具体责任形态;司法救济 On the Independence of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Student majoring in Law ZhAOHongsu Tutor YIN Xueying Abstract: The independence of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is to important category of in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economic law and studying it deeply and systematically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law and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legal system. The independent system of economic legal liability is beneficial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tergration among liabilities, rights, benefits and efficiency; it can also reflect the “social basis” of economic law; it can bring the functions of economic law as an independent department law into full play; it can promote the main body to obey law and enforce law. Economic law responsibility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responsibilities from other branch laws and shows its relative independence characters.The concrete modalities of economic law responsibility will be gradually abstracted and typ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law theory and system. Key Words:Economiclaw responsibility; Independence; Concrete modality of responsibility; Judicial redress 经济法主要是调整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关系的法律部门。[1]它是公法和私法交融衍生的第三法域,是市民国家和行政国家的辩证逻辑。[2]经济法的本质从法的根本属性看,是衡权法;从法的价值趋向看,是社会本位法。[3]经济法的宗旨,要而言之,就是自由竞争和秩序调整。[4]上述观点所反映出的经济法所具有的突出的现代性、高级性、社会性、经济性和规制性等特点,足以确定经济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部门法地位。而法律责任,

经济法律法规习题答案.

第一章经济法律法规概述 一、填空题 1.制定认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除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还包括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规,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企业组织管理市场管理宏观经济调控社会经济保障 3.法律关系主体可以作出或要求别人作出一定行为的规范 4.要求法律关系主体应当从事一定行为的规范 5.要求法律关系主体不应当从事一定行为的规范 6.规定人们必须为一定的行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的规范 7.规定一定范围,允许人们在这一范围内自行选择或协商确定为或不为的方式法律关系中的具体权利义务内容等的规范 8.保障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促进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经济活力促进对外经济联系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二、判断题 1.x 2.x 3.V 4.x 5.x 6.x 7.V 8.x 9.x 10.V 三、单项选择题 1. C 2. D 3. C 4. C 5. D 6.D 7. B 8. D 9. A 10. C 11. D 12. C 13. D 四、多项选择题 1. ABCD 2.ABCD 3. ABCD 4. ABC 5.ACD 6. AD 7. ACD 8. ACD 第二章经济法律关系 一、填空题 1.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根据经济法的规定, 在参加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经济职权和经济职责以及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 2.主体客体内容 3.决策主体管理主体运行主体消费主体监督主体 4.宏观协调行为、宏观协调行为所及的物、科学技术成果 5.国家机构依法在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行使领导和组织经济建设职能时所享有的经济管理权力和经济管理责任 6.宏观调控权市场管理权经济监督权 7.国家机关依照法律的规定必须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责任 8.与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意志无关的客观情况

公司经济性裁员的6个棘手问题

公司经济性裁员的6个棘手问题 (一) 20个人以下不能适用“经济性裁员”吗? 经济性裁员,是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用人单位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为改善生产经营状况而辞退成批人员。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1条规定,适当放宽经济性裁员的条件。 用人单位需要裁减的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裁减人员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是必须发生了法定情形,确实需要裁减人员。即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三)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 (四)其它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2、必须履行法定程序:用人单位应提前30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

会或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方可以裁减人员。 3、裁减人员时应优先留用下列劳动者: (一)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二)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三)家庭无其它就业人员,有需要抚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4、用人单位在裁员后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二)协商解除导致裁员人数不足20人怎么办? 裁减人数有两个相对的标准:二十人以上或者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 同时,经济性裁员的时间标准就是一次性裁员。用人单位如果裁减人员人数不足法定标准,就不能以经济性裁员的实体条件为由成批解除劳动合同,只能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的规定单个解除劳动合同,其中的权衡,决定了用人单位不会一味地规避经济性裁员。 (三)经济性裁员方案必须职代会通过吗? 什么是经济性裁员?经济性裁员,是指用人单位一次性辞退部分劳动者,以此作为改善生产经营状况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保护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和生存能力,度过暂时的难关。 企业经济性裁员法律规定 (1)企业依据《劳动法》第二十七条,以及苏政发[2001]157号文规定,经职代会

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四起非法集资犯罪典型案例

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四起非法集资犯罪典型案例 2016年4月22日上午,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全市两级法院审理非法集资案件有关情况,并现场发布了4起典型案例。 案例1:金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案 被告人金宁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30万元;犯集资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基本案情】 被告人金宁原系金融机构工作人员,退休后到河南鑫融投资担保公司任总经理。金宁以高息并保证随时兑付为诱饵,向社会不特定人员非法吸收资金,绝大部分转入他人指定账户,从中吃取利差。2012年3月,金宁在不能及时兑付集资户本金及利息的情况下,隐瞒真相,以支付高息为手段,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继续向集资户吸收资金填补亏空。至2014年10月21日,累计吸收资金11.5亿余元,至案发尚有1.78亿余元不能归还。本院一审判决:被告人金宁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30万元;犯集资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典型意义】 金宁原系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明知高息非法吸存系违法行为,风险较大,仍然实施非吸犯罪,在资金链断裂、无能力兑付的情况下,掩盖事实真相,为拆补资金而继续非法集资,造成1.78亿余元无法兑付,数额特别巨大,且存在挥霍资金、拒不交代部分资金去向、案发前转移资产、销毁书信等行为,非法占有的故意明显,分别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金宁的行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给集资群众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犯罪情节严重,应予严惩。对金宁判处无期徒刑,体现从重打击。 案例2:江中祥、赵景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合同诈骗案 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合同诈骗罪数罪并罚对江中祥判处有期徒刑20年,并处罚金80万元;对赵景玉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50万元。 【基本案情】 2012年6月至2013年7月间,被告人江中祥、赵景玉因开发房地产需要资金,找到商丘市6家担保公司,承诺高息,用所开发的商品房作抵押进行借款。经担保公司公开宣传、担保,以商丘市中天置业有限公司名义直接吸收140余人资金4870余万元。 2012年年初,郑州诚通投资有限公司发生挤兑事件,该公司负责人董俊杰与江中祥商定由江中祥的中天置业公司帮助董俊杰对接总额4000余万元的债务,即债务转移。诚通公司向客户提出,愿意接受对接债务的客户需付对接额30%的现金给江中祥,用中天置业的房产清偿债务。江中祥利用一房二卖和虚构房源手段,骗取17名对接户现金600余万元。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合同诈骗罪数罪并罚对江中祥判处有期徒刑20年,并处罚金80万元;对赵景玉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50万元。 【典型意义】 该案属典型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案件,涉案数额特别巨大。同时,江中祥等人利用非法集资案件被害人急于挽回损失的心理,以债务转移为名,签订对接合同,收取所谓的“对接费”现金600余万元后,虚构房产或一房二卖,对接户实质上得不到房子,致使本来就血本无归的对接客户又多付给江中祥等人30%的现金,进一步加大了集资群众的损失。该行为是非法集资犯罪的伴生犯罪,群众深恶痛绝,应予从严惩处。 此案也给广大集资群众一个警示,对非法集资犯罪嫌疑人或公司以资产偿还兑付欠款的情况一定要有

从经济法理念看经济法责任的特殊性

从经济法理念看经济法责任的特殊性 一直以来,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是法学界关注和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经济法理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当前学界普遍认可经济法是独立于民法之外的法律部门。在经济法基础理论中,经济法责任相关理论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学界争议最大的部分,即便学界都认可了经济法本身独立的地位,但是对于有无独立的经济法责任迄今仍然没有定论。在当前依法治国的背景下,研究经济法律责任对于完善经济法理论,从而更好地调节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法律关系,确保“十三五”规划的全面落实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概述 责任,在古今汉语中都是一个语义非常丰富的概念,总结起来,责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其一,由于自身身份原因应当做的事;其二,因为特定的事情发生而应当做的事,其三,因为没有做好上述两项事情而承担的义务和后果。我们常说的担保责任和举证责任就属于前两者,而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则是后者的应有之义。而对于法律责任的理解,当前很多人将其误读为法律义务,认为法律义务就是法律责任,这其实将二者混为一谈,也让法律责任一词变得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我们认为,上述现代汉语中对于责任的解释并不能照搬到法律层面,法律责任在概念上更加严苛,其指的是由特定的法

律事实产生的在法律上的否定性评价,即更加偏向于上述第三种含义,指的是因为基本的法律事实而导致了一定的损害,对损害进行补偿、强制履行或者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我们一般认为法律责任包括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某些观点认为法律责任还应当加上违宪责任。学界一直对经济法律责任是否应当成为独立的法律与传统的三大或者四大法律责任并立有极大的分歧。支持者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区别于一般的民商事法律关系的调整对象,其主要是国家经济调节法律关系,属于公法范畴,主体的地位也并不平等。所以学者据此认为经济法律责任也是独立的法律责任。但是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经济法律责任其实并没有脱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范畴,其虽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责任的具体承担方式也与传统三大法律责任有所差别,但是其根本上并不具有独立性。笔者倾向于两种观点的结合,认为经济法律责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也应当具有独立性,但是在现实条件下还不具备独立的条件,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研究和发展。 二、经济法责任一般原理 (一)经济法责任的构成要件 经济法责任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其内容如下:

经济法法律责任分析论文

经济法法律责任分析论文 一、我国现行的法律责任体系 (一)法律责任概述 1.“责任”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双重含义:一是分内应做的事;二是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而应承担的过失。前者表示积极方面,具有肯定性;后者则表示消极方面,具有否定性。两者也是相互联系的。哈特认为,责任至少应当包括:(1)角色责任;(2)因果责任;(3)应负责任;(4)能力责任。也就是说,责任范围是很大的。法律责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赔偿、补偿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亦即由于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这种传统的法律责任概念只强调了责任的消极后果,使得“有限责任”、“证明责任”和责任制之“责任”等概念无法解释。经济法学者却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提出要考虑责任的积极功能,扩张责任的含义,如:有学者认为经济法责任的含义包括:角色责任、能力责任、公共责任、财产责任、组织责任、道德责任。 2.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义务或契约义务,或不当行使法律权利、权力所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法律责任的特点在于:(1)法律责任首先表示一种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包括违约等)关系而形成的责任关系,它是以法律义务的存在为前提的;(2)法律责任还表示为一种责任方式,即承担不利后果;(3)法律责任具有内在逻辑性,即存在前因与后果的逻辑关系;(4)法律责任的追究是由国家强制力实施或者潜在保证的。 3.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的性质,可以把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违宪责任和国家赔偿责任。 (1)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它主要是一种民事救济手段,旨在使受害人,被侵犯的权益得以恢复。 (2)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所必须承受的,由司法机关代表国家所确定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3)行政责任是指因违反行政法规定或因行政法规定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4)违宪责任是指由于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某种法律和法规、规章,或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从事了与宪法规定相抵触的活动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第六章 经济法律责任

第六章经济法律责任 第一节经济法律责任概述 一、经济法律责任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经济法律责任的含义 目前理论界对经济法律责任的概念认识不一,大致有法律后果说,应付代价说,强制义务说,后果、义务、措施说等。我们认为,经济法律责任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因违反经济法律、法规而依法应当承担的带有应当性的不利后果。它是一项重要而基本的经济法律制度。 (二)经济法律责任的特征 与其他部门法律责任,尤其是与民事法律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相比,经济法律责任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1、从责任目的上来看,经济法律责任侧重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不受侵犯,或者说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不受侵犯是经济法律责任的第一目的,这便使它与民事法律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有了实质上的区别。民事法律责任侧重于保护个体权利主体的权益不受侵犯,行政法律责任侧重于保护国家的利益不受侵犯。 2、从归责原则上来看,经济法律责任侧重于公平归责,而民事法律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则侧重于过错归责和无过错归责。所谓公平责任,“是指加害人和受害人都没有过错,损害事实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以公共考虑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和可能,由双方当事人公平地分担损失的归责原则。”公平责任在经济法中广为使用,尤其是在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和宏观调控中更是如此。现代经济法律责任以公平归责为主要的归责原则是因为经济公平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经济法主体在主体地位、权利享有和义务承担、交易机会、利益成果享有和责任承担等各个方面都应该是公平的。 3、从责任形式来看,限制或剥夺经营性资格和经济补偿是经济法律责任的主要形式。 (1)限制或剥夺经营资格。法律责任的形式必须与法律活动的特征和结果相适应,相吻合。经济活动与民事活动相比,其显著特点在于它的资格性;与行政活动相比,其显著特征在于它的营利性。与此相适应,限制或剥夺经营性资格便成了经济法律责任的主要形式。 (2)经济补偿。在经济活动中,主体的合法行为也往往会给其他主体造成损害,如在土地征用活动中土地征用者给集体所有制成员造成的损害;在自然资源使用中,使用者给资源所在地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造成的损害;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因企业关、停、转、迁、股份制改造给职工造成的损害;因经济政策变化或产业政策调整而给相关地区、单位和个人造成的损害等。在这些损害中,行为人无过错,无法适用过错责任或无过错责任中的赔偿责任,因而由行为人对受害人进行经济补偿便成了一种切实可行的解决纠纷、弥补损失、进行司法救济的较好方法。经济补偿在我国经济法律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二、经济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行为人才应承担法律责任;反之,则不应承担法律责任。每一法律部门都有自己的相对稳定的责任条件,这也决定了各法律部门责任的不同。但是,各部门法责任构成的共性特征也不少。一般来讲,各部门法均是从责任主体、行为人的心理状态,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以及因果关系等方面去把握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1、要有责任主体。责任主体是指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当事人。 2、行为人须有过错。在法理学上,对自身行为不能认知(如无行为能力对自身行为的认知就属这种情况),则不承担责任;对自身行为能够认知,应当认知,而不认知或认知不当、认知不完整即表明主观上有过错,这时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3、须有经济违法行为。经济违法行为包括不正确行使权利和违反义务的行为。 4、要有损害事实。损害事实即法律主体受到的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对人身的,对财产的,对精神的(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损失和伤害。 5、经济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即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因果关系的特殊形式。也就是说,若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另一现象的存在所引起的,则两现象之间就具有因果关系。法律归责原则上要求证明损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二节经济法律责任的分类 一、经济法责任一般分类 经济法责任可以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1、公法责任和私法责任 按照部门法的性质而言,法律责任可分为公法责任与私法责任。作为公法和私法兼容的经济法,其的责任形式可以包括公法责任和私法责任。在经济法中可同时或单独适用行政、民事、刑事性质的责任形式。 2、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

经济性裁员条件和如何补偿员工

经济性裁员如何补偿员工 情况一:解除或终止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此种情况的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省(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经济补偿标准为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倍,支付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情况二: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下列情形下,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1.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即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公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用人单位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1个月工资后解除劳功合同的。2.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即用人单位依法裁员。 情况三: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的,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也就是说,不是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就要支付经济补偿。只有由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才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若是劳动者提出要求,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合同,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 此外,《劳动合同法》还规定,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的;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而终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也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解除合同后双方都要履行义务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用人单位应当履行以下义务:1.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时,用人单位应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15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2.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 3.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文本,至少保存两年备查。 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劳动者应当履行以下义务:《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规定,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履行竞业限制义务。 经济性裁员通指企业由于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等原因,为改善状况而辞退成批劳动者的情形,它是用人单位行使解除劳动合同权的方式之一。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国家,都或多或少允许用人单位在一定条件下解除劳动合同,如英国《雇佣权利法》规定:在企业关闭或者企业对其人员确需减少时,用人单位可以经济性裁员。我国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也允许一定条件下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但是,裁员要符合法定的要件,并严格遵循相应的程序规定。 一、裁员的实质要件 经济性裁员是用人单位出于经营方面考虑而进行的。尽管名为经济性裁员,其实质还是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一种方式。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采用列举和概括相结合的立法模式,规定4种情形下用人单位可以进行经济性裁员:1.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2.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何谓“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劳动部《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第二条规定,企业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应当达到当地政府规定的严重困难企业标准。这个“标准”各地定的不一样,如江苏省无锡市把企业严重困难的标

集资诈骗罪案件不予批准逮捕得以释放的八种情形

集资诈骗罪案件不予批准逮捕得以释放的八种情形 曾杰:广强律师事务所·金牙大状刑事律师团队(金牙大状律师网)金融犯罪辩护 与研究中心秘书长 审查逮捕属于刑事诉讼中的一个环节(多见于侦查阶段,也存在审查起诉阶段、法院审判阶段相关办案机关决定是否逮捕的情形),但由于其涉及当事人的人身自由、刑事诉讼中的国家赔偿等因素,对于每一起刑事案件的辩护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研究集资诈骗罪不予批准逮捕的情形,目的在于从检察院作出不予批准逮捕决定的情形里总结规律,特别是从无罪辩护的角度,重点剖析检察院认为无罪而不予批准逮捕的情形,为我们办理集资诈骗罪及相关案件,如何阻击批捕,以及如何为后续阶段进行有效辩护提供参考。 是否批准逮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事人的命运 执行逮捕后,若涉案人员最后被认定为无罪(此处暂不讨论无罪类型),逮捕行为即属于错捕,办案机关需承担国家赔偿责任。故相较于其他几种强制措施,逮捕既严厉又相对慎重。 在司法实践中,涉案行为人一旦被批捕,其之后极有可能被起诉,而考虑到我国极低的无罪判决率,即使案件证据和事实的问题显而易见,当事人也极有可能被定罪,极难获得彻底无罪之结果。反之,如果检察院没有批准逮捕,那在审查起诉阶段公诉人作出不起诉决定就相对容易很多,即在进入审判阶段前就将案件无罪化处理,实现了实质的有效辩护。 因此,可以说,在实务中,辩护人能否促使检察院充分、全面认识到行为人的无罪事由,进而不予批准逮捕,决定了刑事案件当事人的命运。

集资诈骗罪不予批准逮捕的研究可分为两个模块,一是对一般的刑事案件,不予批准逮捕的共性探讨;二是从集资诈骗罪个罪特征,研究其可能存在的不予批准逮捕的个性情形。 若检察院认为不需要逮捕,应当立即释放犯罪嫌疑人;对于需要继续侦查的,可选择变更强制措施,按照具体案件情况,可变更为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两种。一旦执行逮捕,若无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以及上述两种可变更强制措施的情形,犯罪嫌疑人一直会被羁押至一审判决生效为止。 此外,抛开个罪而言,监察体制改革与传统的刑事诉讼程序之间的联动,亦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对于贪污贿赂犯罪、渎职犯罪,监察委采取留置措施后,如何与检察院之间进行衔接,留置措施如何与逮捕之间衔接?笔者认为,对于该类案件,保留人民检察院审查批捕的职能是必要的,一方面能够降低监察体制改革对传统的刑事诉讼程序及其制度的冲击;另一方面,对于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以及司法公正亦是有益的。 那么实务中,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检察院会做出不予批准逮捕的决定呢?对于本文所研究的集资诈骗罪,又存在哪些特殊的不予批准逮捕的相关情形呢?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结合我们办理集资诈骗罪案件的实务经验,我们对于办案机关批准逮捕或不予批准逮捕的情形进行总结,则存在以下情形:第一种是检察院认为涉案人员不构成犯罪,而不予批准逮捕。至于无罪的理由,既可能是行为人客观上未实施犯罪行为、行为人主观上不具有犯罪故意,也可能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未达到逮捕的证据条件。 第二种是检察院认为有罪而不捕的情形。其中包括作出不予批准逮捕决定,但变更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关于有罪不捕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捕直诉”的情形。 本文拟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一、检察院认为无罪而不予批准逮捕的情形

引发的一切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 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 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 通通了。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关于石湾小区到石油煤建道路畅通 及其他相关事宜的协议 甲方:达州新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宣汉县国峰建筑工程公司 肖玉国、程依仁、刘跃明 (以下简称乙方) 就乙方紧邻甲方达州市新纪房地产开发公司修建的石小区到石油煤建、水塔方向道路排污隧道处修建国瑞花园三、四号楼。此道路涉及到石湾小区A 、B 栋楼下三层经营业主的直接经济利益,又是水塔方向学生、行人、车辆进出石湾的必经之路。乙方在此施工期间,经常阻塞该道路,甲方多次通知,乙方一直不理不睬,直接给甲方和石湾小区业主带来了经济损失和生活不便。2009年8月31日为保证该道路畅通双方曾签订《保证道路畅通的协议》,乙方一直未按合同履行自己的义务。现甲、乙双方就该道路的畅通及其他相关事宜再次反复协商,本着诚信、互让、互谅、互利的原则,达成如下协议: 一、乙方在此路段施工,必须随时保证道路的水沟畅通,不能在甲方的道路上堆码任何建筑材料和施工机具,因施工抛撒的砖块、泥土、飞石等,应立即清理干净,必须保证甲方道路的清洁卫生。 二、为保证行人安全,乙方试工砌围墙时,必须在自己的土地范围内砌筑围墙,不能占用甲方道路。如乙方因施工原因造成过往行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