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战争史

中国古代战争史

中国古代战争史
中国古代战争史

中国古代战争史

(AL—2)

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学习对象

1、目的

A、以古鉴今

B、弘扬正义战争

2、学习对象——战争,主要是战例

二、战争史的分期

1、先秦

2、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3、隋唐五代十国

4、宋辽夏金元

5、明清

三、战争分类

1、按进行战争的不同阶级

2、按进行战争的政治目的

3、对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影响

4、按战争在时空中的运动状况

5、使用兵器的不同

6、战争的根本性质

四、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概况

1、原始社会——战争的起源

A、远古时期

a、干戈不用,城池不设

b、斧隧之战——血亲复仇

B、上古时期——掠夺性战争

a、阪泉之战

b、涿鹿之战

2、中古时期

A、甘之战

a、青铜武器

b、专业军队

c、原始编制

d、车站为主,车马联合

B、鸣条之战

C、牧野之战

D、春秋战国时期

3、秦至隋唐五代

A、以钢铁兵器为主

B、水战成为战争的一个重要形式

C、军制进一步发展

4、宋辽夏金元明清——冷兵器逐渐让位于火器

五、中国古代战争史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1、战争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已植根于深厚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土壤里,受各种条件与

因素制约

A、社会经济条件是制约中国战争发展变化的客观前提

a、中国战争史的发展历程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的演变过程

b、社会经济条件决定武器和人以及作战样式的发展变化,对军队组织形式有着直接影响

c、富国是强兵的前提

B、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特殊的政治,这决定了中国战争史发展必受具体政治条件的制约

a、政权的高度专政,导致军权的高度集中

b、中原王朝长期实行的民族外交政策,对战略原则的制定和战争基本立场的确立所产生的

影响,是政治驾驭军事的又一表现

C、思想文化传统也是影响中国战争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战止战

2、坚持统一,反对分裂,促进中国各民族的大融合,共同抵御外侮,是历史战争的主流

A、中国历史上“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使得战争多是反对分裂,谋求与巩固统一

B、民族间战争客观上推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C、统一是发展的前提,统一一定会战胜分裂,这是数千年战争史反复揭示和证明的历史规律

先秦时期

一、主要特点

1、一战而决胜负

2、由步战为主到车战为主,再到步战为主

二、武器装备的发展

1、西周

A、远射兵器

B、格斗兵器

C、卫身短兵器

D、护体兵器

2、春秋

A、战车——楼车、巢车(主将坐车)

B、弩——前521年,齐国乌枝鸣(剑)

三、军事训练方式的演变

1、商周时期——利用农闲时期进行军事训练

2、春秋战国时代建立了正规的军事训练制度

A、军队人员成份的变化

B、武器装备的发展

C、兵种发展的变化,兵种协同作战的需要

四、作战方式与作战观念的变化

1、春秋中期以前

A、作战成横列大排面呆板形式

B、作战中崇尚“军礼”

2、春秋中期以后

A、战争活动开始摆脱军礼的束缚,崇尚谋略

B、兵种之间的联合作战增多

C、重视对城池的攻守,成为各国战略活动的中心

五、吴楚柏举之战

1、吴楚对江淮的争夺

A、吴太伯断发纹身

B、寿梦称王

C、晋景公助吴

D、吴楚之间的几次战争

a、前584年,州来之战

b、前570年,鸠兹之战

c、前560年,庸浦之战

d、前549年,舒鸠之战

e、前519年,鸡父之战

2、阖闾的自立与革新

A、剪除吴王僚的亲信,巩固国内地位

B、疲楚误楚

3、柏举之战

A、契机——楚攻蔡,蔡求救于吴;唐不满于楚,叛之

B、经过——前506年,两破强楚,入郢

C、战后格局变化——申包胥赴秦求援,历七日而不食,哀公动之,出师援楚,楚以图存

D、评价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军制的演变过程

1、秦汉确立中央集权的军事领导体制

A、玺、符、节等信物而贯彻实行

B、居重驭轻,削减地方军权,加强中央军权

2、三国确立世兵制,中央最高统帅辖区都督,郡县分级领兵

A、魏国是世兵制

B、蜀国是番休制

C、错役制

3、北周确立了府兵制

二、战争的特点

1、战争的类型丰富,但统一战争仍占主流

2、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3、驾驭战争的能力有所提高

三、晋灭吴之战——279年到280年

1、战前双方准备

2、晋朝的作战部署以及部署和吴的对策

3、战略战术

4、评价

A、战前态势以及双方准备

a、巴蜀大练水军

b、羊牯攻心战略

B、战略战术决策

a、六路并进,多点进攻

b、协同作战成功

c、吴国被动防御

四、淝水之战——383年

1、战前双方态势以及准备

A、前秦统一北方

B、前秦训练水师,仅仅一年时间就决定攻晋

C、分左、前、中、右四军攻晋

D、晋组北府兵,分东西两条防线

2、战争的经过

A、前秦兵进神速,直取江淮

B、东晋力保淮南,依托长江,以精兵8万扼守江淮要地,以桓冲以精兵10万守中游,阻止上游

前秦的水军,屏障建邺

C、刘牢之奇袭洛涧,大破秦军

D、符融攻取寿阳,兵围蛱石

E、东晋在淝水击败前秦中路军

F、前秦主将苻坚败北,前秦瓦解

3、评价

A、战机不对

B、各路进展不一

C、洛涧之战符融无作为

D、决战之机错过

E、用人失策

隋唐之际与五代十国

一、隋唐之际战争概况

1、隋

A、隋灭陈之战

B、隋伐高丽之战

C、隋末农民之战

2、唐

A、唐统一之战,617年到624年

B、唐伐高丽之战,灭百济、高丽

C、755——763年平安史之乱之战

D、唐末农民之战

3、五代十国

A、梁唐柏乡之战

B、后周北汉高平之战

二、军队制度的演变过程

1、隋沿袭与发展了府兵制

A、废除鲜卑旧姓

B、纳乡兵入府兵,扩大府兵范围

C、编府兵入民籍,行兵民合一

2、唐初沿袭隋之府兵制并略加改革

A、增设折冲府

B、内重外轻

C、行募兵之策以弥兵员之不足

3、唐中后期募兵制的确立

A、兵由国养,兵民分家

B、招募具有一定能力的人

C、自愿投军

D、无地区限制

E、军队的职业化

三、隋灭陈之战

1、战略决策的制定——由先南后北到北战南和,先北后南的转变

2、战争准备

A、大造战船,训练水师

B、加强前线指挥,沟通南北交通

C、多方误敌

D、发布檄文,揭露后主罪状二十条

3、战争过程

A、上游——分割围歼,断敌入援之路

B、下游——分进合击,直趋建康

4、经验总结

A、根据实际制定可行之战略原则

B、根据实战需要进行战争准备

C、因为杰出将领指挥,故用兵正确;陈主任佞臣,指挥不当

D、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四、慎战评析

1、慎战非不战

2、战术上之操作,具体指导

宋辽夏金元

一、战争特点——民族战争占主要地位,农民战争退居次要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史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定都于亳(今天河南安阳)。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郑州)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定都咸阳,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历史著名战役

历史战役 牧野之战 时间:公元前1046年2月,地点:今河南 博弈:周武王vs商纣王 结果:纣王兵败自焚,周灭商评价:中华文化形态的定鼎之战纪元前1046年2月,当看似弱小的数万武王麾下,经过一天血战,大破堪称巨人的商纣王“七十万”之师,看着那昔日的霸王拥着无数价值连城的珍宝玉器,无奈自焚之时,他们谁都不可能想到——这是殷商五百年文化体系幻灭的葬礼,更是中华文化体系淬火重生、涅槃升腾的典礼。从此,绵延三千年、兼收并蓄,至今仍充满生机的传统中华文化,终于成为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一极,挥就出至上荣光与惨痛磨难并存的、恢宏历史画卷。 长平之战 时间:公元前260年4月~9月地点:今山西 博弈:秦军(白起)vs赵军(赵括) 结果:秦军大胜,坑杀40万降卒评价:中华2000年铁血帝制的定鼎之战白起一夜之间坑杀400000赵国俘虏和纸上谈兵的赵括的戏剧人生,大约是长平之战留给我们后人的至深记忆。只是,这记忆中,充溢苦涩与暴戾的成份,细细品味,断无值得为此开怀的理由。踩踏在万众尸骨之上的白起,在用铁血强力成就了自己丰功伟业的同时,也使得大秦帝国一统江山之路遽然间坦荡无比,几近水到渠成。只是,随之到来的、绵延2000余年的中华帝国制度,也终于命中注定般地充溢着怪异与暴戾的文化基因——铁血、阴谋、功利、无情、没信用、非理性、泯人性——依如它的脱胎母体,依如那个异型般的长平之战。 宋辽岐沟关之战,中原文明转入全面消极战略防御的开端 片石之战 时间:公元1644年4月 博弈:大顺军(李自成)vs 明清联军(吴三桂多尔衮) 结果:大顺军溃败,成就大清入主中原之路评价:决定三百年大清王朝基业的开山之战 淝水之战 时间:公元383年11月 博弈:东晋军(谢安)vs 前秦军(苻坚) 结果:8万东晋军大败80万前秦军评价:鼎定两百年中国历史走向的大战。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源出自淝水之战的这些成语故事充分凸显着此次战役的传奇气质——神了!的确,以不足八万之众,瞬间将号称百万的巨人击倒,遍观人类历史,堪称独一无二、空前绝后,不神才怪。 涿鹿之战 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我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研究中国古代战争史的佳作何冠环-CUHK

題目:研究中國古代戰爭史的佳作 講者:何冠環 日期:二零零四年三月廿六日(星期五) 時間:下午七時至九時 地點:中環美國銀行中心一樓A中大校外進修學院演講廳 **********************************《經略幽燕: 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 談到宋遼戰爭, 人們會馬上想起北宋楊家將和他們的對頭蕭太后。其實宋遼戰爭有兩次, 第一次發生在北宋初, 第二次在北宋末年。中學的教科書對宋遼第一次戰爭多半描述成宋軍屢戰屢敗, 而宋人最後被逼簽訂城下之盟的澶淵之盟。上述通俗的論述自然距離真實的歷史甚遠, 宋與遼作戰其實是勝負參半, 而楊家將也不是宋廷惟一的擎天柱。在眾多研究宋遼戰爭的學術論著中, 中文大學歷史系曾瑞龍教授的遺作《經略幽燕: 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 是筆者目前所見, 第一本成功地以科際整合的取向, 特別是結合軍事、戰略研究寫成的古代的中國戰爭史佳作, 是喜愛軍事史或戰爭史的讀者值得一讀的好書。 在過去, 研究古代中國軍事史的學者, 多長於史事 述及史料、史事考證, 而短於史事解釋的, 往往提出的分析、解釋只停留於常識的層次, 罕能應用現代軍事戰爭理論於歷史解釋上。與之相反, 在軍事院校任教軍事史或戰爭史的專家學者, 他們長於運用現代的軍事理論、概念解釋相關戰爭現像, 但由於泰半欠缺歷史學家的訓練, 他們所撰寫的軍事史或戰爭史, 特別是古代史, 最受人批評的卻是史料考證不嚴和史事疏略不全。而本書即兼有二者之長, 而無二者之短:本書在史料搜集之豐瞻, 與史事考證之精審方面, 比起國內外治軍事史、戰爭史之同類著作毫不遜色之餘, 更在歷史解釋與史事詮釋方面推陳出新。 筆者與曾教授同門學藝, 論學相交凡二十餘載, 對其在中國古代戰爭史, 特別是宋遼戰爭、宋夏戰爭之研究旨趣, 與多年來一點一滴累積而得的豐厚知識, 既知之甚深, 亦復欽佩不止。倘非造物弄人, 按曾教授的計劃, 他會在今後數年, 到宋遼交鋒的古戰場及相關之州軍、山河作實地考察, 進一步結合考古學、歷史地理學之知識, 擴大宋代戰爭史之研究視角。平情而論, 從宋遼戰爭史之角度而論, 尚有不少課題未為本書所涵蓋; 而從戰略文化研究者之角度, 本書所持的觀點, 未必全無可議之處; 但筆者可以肯定, 本書已如太史公所言, 已成一家之言。誠如家師陶晉生教授所概括:「這本書不僅是研究宋代軍事史的重要著作, 也在傳統中國史上有很大的貢獻」。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1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灭亡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春秋 (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 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齐国成为东方强国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成为霸主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国经城濮之战,晋文公成为东方霸主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争霸格局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 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东方六国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秦(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定都咸阳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西汉(公元前202年至公元9年) 公元前3世纪,匈奴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形成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24年,董仲舒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 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与匈奴三次大战

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战争

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题目是后人所加。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学完本文,课后有一道题是让学生搜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这激发了我对中国著名战役搜集的兴趣。 翻阅资料后我在发现,在几千年的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数不胜数,而这样的战役在西方却少得可怜,因为他们让为这是不可想像的,所以偶尔有个战役,便被吹捧的无以复加,仔细一看,双方加起来不过几万人,居然也敢称会战。比如淮海战役胜利后,斯大林一听解放军用60万打败国民党军80万,而且歼敌55.5万后,连说奇迹。因为在整个二战中,也没有哪个战役是以少胜多的。在西方,能真正意义上称得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只有奥斯特里茨战役、坎尼战役和哈勒哈河,包括苏沃洛夫在阿尔卑斯山的行军也非常经典。以下是一些中国战争史上比较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因为水平所限,难免会有遗漏或不足之处,欢迎各位博友纠正。 名称主要指挥者双方兵力结果 先秦时期 涿鹿之战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黄帝胜,擒杀首领蚩尤 牧野之战姜尚、周武王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全军覆没 柏举之战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阴晋之战吴起 5万--50万大败秦军 伊阙之战白起 12万--24万全歼 即墨之战田单不详将燕军逐出齐国 鄗代之战廉颇、乐乘 20万--60万大败燕军 秦汉时期 巨鹿之战项羽 2万--40万歼灭 彭城之战项羽 3万--56万歼20万 井陉之战韩信 3万--20万灭赵,俘赵王歇 潍水之战韩信数万--20万灭齐 昆阳之战刘秀不足2万--42万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祝阿、临淄之战耿弇数万--20多万灭张步,平齐 赤亭之战虞诩 3千--数万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史及西方军事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高层次的系统的理性认识。它揭示战争的本质、基本规律并指导战争,阐明军队与国防建设基本理论与原则,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先进的军事思想是战争的重要制胜因素。 本章主要介绍古今中外有关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了解我国古代、近代及当代军事思想的辉煌成就,初步了解西方近代和现代主要军事思想。 第一节军事思想概述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这段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军事家、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与西方古代军事思想相比,起源早,哲理性强,代表了世界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高峰。中国古代兵书是记录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据统计,我国目前尚存的古代兵书多达2300余部,18567卷。这些兵书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有关“治军”和“用兵”的基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体。 下面分别从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两个方面学习。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于夏、商、西周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秦至元代,徘徊于明、清时期。 夏、商、西周经历了奴隶社会从确立、发展、鼎盛到衰亡的整个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形成了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了真正的战争及与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夏商之间的鸣条之战和商周之间的牧野之战,已经开始应用军事谋略。但此阶段的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很少且已失传。例如,《易经》中有反映商周之际谋略思想的内容,《尚书》、《诗经》中记载了一些军事理论片断。西周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军事文献《军志》、《军政》,这两部著作已经失传,但后世兵书中可以找到片断的引文,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是封建社会各诸侯国相继建立并日趋统一的时期。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频繁的战争实践和军事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出兵家182家),使得军事理论和实践得到不断发展。军队的组织制度初步完善,战略战术原理走向系统,作战兵器也不断改良,许多军事家及兵书著作不断涌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春秋末期军事家孙子及其所著的《孙子兵法》,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子简介: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与孔子同代,生卒年月不详。因齐内乱投奔吴国,经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晋见吴王阖闾,献兵书,被吴王阖闾委以将军,经国治军,显名诸侯,助吴“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其军事思想集

古今战例选讲之中国古代战例

第三讲古今战例选讲之中国古代战例 [活动主题] 古今战例选讲之中国古代战例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古今战例选讲之中国古代战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战争的发展特点; 2.结合历史、语文学科重点了解中国古代战例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教案及课件,了解学生的现状,学生阅读相关书籍 [实施过程] 一、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为夺取和巩固政权,在组织、管理、使用、发展和储备军事力量的活动中形成的一整套制度。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古称“军制”、“兵制”。它随着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与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从夏朝到清朝道光年间,中国军制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大发展阶段,它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演变。主要内容包括:军事体制、编制、管理教育、训练、军事职官、兵役动员、军队调发与战时指挥、粮饷兵器与马政保障等各项制度。其基本作用在于保障军事建设,以便有效地准备和实施战争,确保统治权的稳固与发展。 奴隶社会军事制度据《尚书·甘誓》载,公元前 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产生,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同时产生,并且建立了战时军队编组与奖惩制度。夏王掌国家军政大权,主要政务官“六事之人”,战时便是统军将领。根据甲骨文记载,商朝以商王为最高军事统帅,以贵族大臣和方国首领为高级军事将领。商军出现了“师”的编制单位,建立了“登人”、“登众”的兵役、动员制度和以射、御、田猎为内容形式的训练制度。军队分车兵和徒卒,以车兵为主,主要装备是畜力驾挽的战车。西周军制比夏、商有了很大发展,中央常备军力量扩大,拥有“西六师”、“成周八师”和“殷八师”,共22个师。“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各诸侯国和一些贵族大臣虽有少量军队,但要听从周王统一调遣。 奴隶社会军制的特点是:①与王权为中心的政治制度相适应,王是最高军事统帅,常常亲自统军出征,方国诸侯的军队虽有一定独立性,但战时要听王的调用;②常备军由王卫队发展演变而来,并不断扩大,在征战中起主要作用,战时军队主要靠临时征发;③实行奴隶主贵族血缘种族兵役制和军政一体、文武不分的民军制;④军政官吏实行世卿世禄制,与宗法制度相适应。 春秋战国军事制度春秋战国是奴隶制解体、封建制形成的大变动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各诸侯国君,在改革政治、经济制度的同时,纷纷改革军制,以适应政治、经济变革的顺利实现。如齐国“作内政以寄军令”,郑国“作丘赋”,鲁国“作丘甲”,晋国“作爰田”、“作州兵”。尤其是战国时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建立军功爵制,健全

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朱教授)建筑 考研 笔记 【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整理的】

中国古代建筑史朱光亚教授 东南大学建筑系

第一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地区的自然条件概貌(幻灯) ·中国历史的源头(神话传说) 伏羲氏女娲 直尺规 画方画圆 □洪水时代:女娲补天,部落之争,大禹治水 ·景表(钟的由来):根据锥体上的牌子的影子落在锥体面的距离来确定时间节气。 ·龙的演变 ·四象:青龙、白虎、玄武、朱雀 一元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狮子 ·太极图(太阳、水的漩涡)→八卦 ·鱼的演变: ·西安半坡村遗址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距今6、7千年——B.C.21世纪) 从五千年文明说起 □时间轴: □朝代轴:夏→商→周→秦→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金→南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多民族文化的影响互动过程

□中国文明起源示意: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一、夏(B.C.21——16世纪) 二、商 三、周 ·案例: 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7千年以前) 干阑式建筑(木构代表) ⑵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⑶大地湾,最大跨度为10米,可能为祭祀空间场所 ⑷内蒙古大青山祭坛,辽宁女神庙祭坛 祭坛建筑的较早原形 ⑸河南偃师二里头 ⑹殷墟 ⑺西周蕲(qí)春 ⑻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宫殿——院落空间 西周:瓦的出现,东周时大量应用 ·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特征? ·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分布在哪里?何以说是祭坛建筑? ·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有哪两种结构形式? ·中国院落空间何时形成? ·中国最早的瓦屋面出现在何时?砖? ·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建筑出现哪些进展?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B.C.475——A.D.589年) 一、战国及秦 ⑴背景 ·中国文化的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铁器开始使用 ⑵成就 ·高台式建筑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夏(前2070-前1600) 政治:禹-家天下(世袭制) 经济:大禹治水(水利建设);青铜出现 商(前1600-前1046) 政治:人牲,宗法制,神权王权相结合 经济:井田制,集体耕作;国有六职,青铜器大发展,陶到瓷过渡开始 文化:甲骨文,金文形成 西周(前1046-前771)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典型特征) 经济: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百工” 文化:诗经(西周到春秋中叶形成) 东周(前770-前256) 春秋(前770-前476) 经济:人工冶铁;私田出现 战国(前475-前221) 政治:出现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出现 经济: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秦),废井田土地私有, 炼钢和淬火工艺发展,出现铁 犁牛耕,出现商业中心和富商 文化:百家争鸣司南出现具备制作火药原料硫磺硝石知识楚辞 秦(前221-前206) 政治: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 皇帝制;朝议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征服百越修灵渠设四郡平西南夷开五尺道北击匈奴收河套筑长城修直道 经济: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文化:小篆形成(李斯)隶书出现 汉(前206-公元25) 政治:汉武帝时-[中朝,十三州部(刺史)]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七国之乱 经济:汉武帝时-[政府垄断盐铁等行业;出现工官;铁业官营制度]牛耕普及(曲柄锄,大镰); 关中井渠;出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丝织品远销罗马;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市有 专门的管理机构 文化:汉武帝-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基本定型; 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创建 太学;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郡国学校; 察举制被确立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赋的创作走向全盛:扬雄,司马相如佛教传入;纸的发明 王莽新朝与东汉(25-220) 经济:以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一牛挽犁王景治黄河杜 诗创水排出现青瓷器;陶到瓷过渡完成 文化: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蔡伦改良纸草书形成(怀素,张旭)楷书形成 大赋渐少小赋兴起:班固,张衡

中国建筑史识记图表

中 国建筑史 一、原始社会(距今9000-4000年) 朝代年代代表建筑历史特点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备注 仰韶文化(距今 9000-4000年) 母系氏族 1.浙江余姚河姆渡最早木结构建筑干阑式木结构榫卯技术出现长江流域; 2.西安半坡村遗址木骨泥墙半地穴式建筑③五个被若干小房子围绕的“大房子” (社会议事处)共同面向一个广场 黄河流域; 原始社会时期聚落; 3.陕西临潼姜寨最早典型的农耕聚落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 1.西安客省庄遗址 1.建筑空间出现“吕”字形平面 2.房屋面积比仰韶时期小,室内有窖穴;(家庭、私有财产出现) 2.建筑技术进步为地面铺“白灰面”; 木结构的特点:1.穿斗式:云南白族民居; 2.抬梁式:北京四合院; 3.井干式: 4.干阑式:广西侗族民居 2.浙江余杭瑶山、汇观山 内蒙古大青山 辽宁喀左县东山嘴 部落群共用的祭坛 遗址; 土筑,长方形祭坛; 石块堆成,方形祭坛 石块堆成,圆形祭坛 3.辽宁建平县女神像神 庙遗址 中国最古老的神庙 遗址 有多重空间组合,成组女神像;出现陶化 彩绘及线脚装饰墙面;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朝代年代代表建筑历史特点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备注 夏前2070年~ 前160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末 商初)宫殿遗址 最早的廊院式木架 夯土建筑 1.两处遗址,一号宫殿最大,二号最完整 2.未见瓦,“茅茨土阶”。 河南王城岗、淮阳平粮台,山西夏县也发现夏城遗址 商前1600年~ 前1046年1.郑州商城商王仲丁的隞都 1.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 2.青铜工艺纯熟;有甲骨文记述历史;建筑技术提高; 3.商——我国城市雏形出现。(殷墟) 2.湖北黄陂盘龙城商城遗址夯土台基上并排三座殿堂;诸侯国宫殿; 3河南偃师尸乡沟早商遗址已发掘两座庭院式建筑; 4.安阳殷墟 (河南安阳小屯村) 宫殿建于长方形土台上,长面朝前,有纵有横,布局已具庭院 的雏形;墓葬为土圹木椁墓;世界文化遗产。 西周前11世纪~ 前771年1.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中国第一四合院 (最早最严整) 宗庙遗址;二进院落;有排水陶管和卵石 叠筑暗沟;有瓦 1.按宗法分封,有严格的等级。“公、侯、伯、子、男”, 规模不超过王城1/3、1/5、1/9。 《周礼考工记》“三朝五门”等,春秋战国成书,记述 周代王城建设制度。 2.突出成就:瓦的发明,脱离了“茅茨土阶” 2.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干阑式建筑 春秋前770年~ 前476年秦都城雍城(陕西凤翔)出土了36cm*14cm*6cm砖和质地坚硬的花纹空心砖(两者都为 青灰色砖) 1.人物:公输般(鲁班); 2.高台建筑—高台榭、美宫室(防刺客、洪水、享受 登临之乐;建筑技术不足) 3.开始修长城; 4.瓦的普遍使用; 5.建筑装饰和色彩有发展; 6.开始使用砖;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着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它大约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至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它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具备以下几点: 一、哲理深刻,影响深远 中国军事思想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观察分析,宏观上具有一览群山的博大气概纵横联络的系统思想,言兵而不限于兵,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心理、艺术等有关因素融合在一起,通血考虑。微观上的分析往往入木三分,深刻独到,发人深省。在战争观、安全观、建军思想、作战准则、方法与谋略等方面都有充满哲理与智慧的真知灼见。例如,《孙子兵法》归纳的: “道、天、地、将、法”战争五个取胜因素; “智、信、仁、勇、严”的将帅五项素质指标;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 “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着名论断;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精妙见解;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 对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数与胜、奇与正、形与隐、虚与实、动与静、迂与直、势与能等范畴的深刻分析,像金子虽历经千载而光彩依旧,被无数古今中外兵家名将作为座右铭。中国军事思想对当今世界军事领域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点窥见一斑:美国根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建立’确保摧毁、确保生存”的核威慑战略;24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1991年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备之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了西方一些中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常设课程,尽管他们开设此课的指导思想与我们不同。 二、崇尚道义,追求和平 日本历史学家浅野先生在深入研究了中国军事历史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军事思想的“第一个特点是以非战主义为原则,尽量通过外交和谋略活动,求得政治解决。第二个特点是在军事上力争把战争控制在局部并在短时间内结束”。“中国的兵学的价值是以政略性和道义性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兵家的得意之处在于外交和谋略,其着眼点是极力避免诉诸武力”,“他们主要是以用兵的方略和讲究道义而闻名于世的”。也许是旁观者清,浅野先生对中国军事思想特点的概括,确有翔实的历史根据。以中国古今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伟大的三位军事思想家孙武、孙明和毛泽东为例,我们确实可以发现中国军事思想中的崇尚道义、追求和平的可贵之处。孙子把“道”也就是道义作为战争取胜的头一条因素,并告诫人们一定要慎重对待战争,战争关系到国家的“死生”、“存亡”,“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战国初期的《司马法·仁本》也提出“好战必亡”的着名论断。三国时期足智多谋的孔明,在他运筹帷幄的戎马生涯中,始终以“据道讨淫”为宗旨,并指出,“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他的“七擒七纵”的杰作,充分表现出他那不图杀戮,只求安邦的思想。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段军事家、军事思想家毛泽东,始终把战争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两种,坚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始终把战争作为消灭战争、实现和平的一种手段。 三、注重谋略,力求智取 革命导师列宁指出:“没有不用计谋的战争。”而谋略思想在中国出现之早,受到重视的程度之高,施计用谋的着名战例之多,变谋论略的不朽着作之丰,足智多谋的古今将帅之众,却是其他国家所难以比拟的。中国军事谋略思想的产生与运用,可以溯源到远古的战争。黄帝、炎帝联盟与蚩尤的涿鹿之战,炎帝与黄帝的阪泉之战,已经孕育着军事谋略思想的萌芽。商朝着名的鸣条之战,就已运用了离间计。周朝着名的牧野之战,是“兵家之祖”、“军事谋略的奠基人”吕望奇计良谋的杰作。此后,从孙膑首创的“围魏救赵”,到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中国军事历史上运用奇妙方略的经典战例举不胜举。最早的战略名着《孙子兵法》首篇就言计,它明确指出:“兵者,诡道也”,“上兵伐谋”,主张先计而后战。还在书中提出了旨在“全胜”、速胜、巧胜、“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系列至今还被反复引用的不朽的谋略思想。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在军事谋略思想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强调思危,未雨绸缪 进入中国军事思想宝库,人们会发现,居安思危的意识是这一宝库中古今皆具的“通宝”。古代中国的战争相当频繁,因此,做好战争准备,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几乎所有的军事家、军事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有极强的思危意识,都反复强调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盘点抗日战争史上八大争论

盘点抗日战争史上八大争论 编者按:9月3日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日。65年已经过去,关于那段历史功过是非也已有定论,但一些事件的研究和争议却远未结束,某些历史话题仍然是党史、军史界的热点问题。纪念抗战胜利,最需要思考的是应该用怎样的目光来看待先辈用鲜血写就的历史。重温那段悲壮的历史,就是要重燃理想和信仰的火炬,将历史营养输入当代年轻人的心灵。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密苏里号上签字投降 中国人民在欢庆胜利 8月15日是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日子 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8日,苏联对日宣战,百万大军进入中国东北。中国军队亦向日军发起全面反攻。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详细】9月2日日本代表正式在"密苏里"号战舰上签字投降 9月2日,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麦克阿瑟以盟国最高司令官的身份签字,接受日本投降。【详细】 9月3日才是法定抗战胜利纪念日 中国老百姓一般把8月15日作为胜利的日子。其实,从法定的角度来说,日本投降是在9月2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后,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国“密苏里”号巡洋舰上在投降书上签字,徐永昌代表中国政府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确认;第二天,也就是9月3日,中国举国欢庆,当时的国民政府确定这一天为纪念日。【详细】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九三学社"定名 九三学社原名民主科学社。1945年9月3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定名为九三学社。主要负责人有许德珩、藩菽、税西恒等。其成员主要是文教科技界知识分子。1949年9月参加中国政

中国古代战争礼仪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古代战争礼仪 篇一:尔雅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答案完整版 1世界三人种不包括()。 A、尼格罗人种b、欧罗巴人种c、蒙古利亚人种D、非洲人种 2区分民不同民族的标准是()。 A、语言b、文化c、地域D、心理 3关于文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思想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大类别b、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 c、民族语言是民族存亡之根D、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死攸关的问题4人类最早发现的头骨是肯尼亚1470号头骨。()我的答案:√ 5距今约八万年左右时,古人类开始分化成三大人种。()我的答案:×1关于顾炎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原名绛b、字忠清c、生于清末D、思想家、史学家、

语言学家 2“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亡种”出自()之口。 A、许嘉璐b、顾炎武c、严复D、胡适 3以下哪国的文化是原生文明?() A、日本b、中国c、朝鲜D、韩国 4民族文化消失,民族最终会走向消亡。()我的答案:√ 1“月亮是美国的圆”出自()之口。 A、胡适b、严复c、朱自清D、梁启超 2《国史大纲》的作者是()。 A、高尔基b、顾炎武c、钱穆D、胡适 3世界上古典哲学最发达的国家是()。 A、美国b、德国c、日本D、印度 4胡适把今人之过错推卸到两千年前的古人身上。()我的答案:√ 5科学技术和民族精神都可以从西方引进。()我的答案:×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哪所学校的校训。() A、南京大学b、南开大学c、北京大学D、清华大学 2中国考古学之父是()。 A、苏秉琦b、梁思永c、李济D、王巍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精华版】.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东晋灭吴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开元盛世往下拉↓↓↓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北宋建立 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 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超详细的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时期:1949—1953年 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2.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共同纲领》。 3.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在筹建新中国之时,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新中国成立前夕,成立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夕,空军成立;在建国的第一年里(1949.10—1950.10)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4.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司令员:彭德怀。 5.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 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6.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 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村生产力大大解放,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7.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 1.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 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公私合营,实行赎买政 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成为我国的基本制度 4.1954年4—7月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 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 5.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 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6.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 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掀起高潮。 7.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1.1956年:中共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 面。 2.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分析我国形势新变化)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 端。 3.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开始组建战略导 弹部队” 4.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 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这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5.1959年:大庆油田建成,石油自给。 6.1959—1961: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7.20世纪60年代初:西藏地区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复习笔记.doc

屮国建窥史后很丘 1、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有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的房屋,清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于原木垒成的墙体“井干”式建筑,而全国大部分地区则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与汉、满、朝鲜、回、侗白等民族的地区,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 2、木架建筑的优势: 1;取材方便2;适用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 3、缺点; 1、木材越来越稀少 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 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4、我国的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5、穿斗式木架结构特点;用穿杭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木品木品的房架;禀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再沿禀条方向,再用斗林把柱子串联起来。 6、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搁置禀条,梁头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与斗拱上。 7、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重量。 8、台基;是室内地面高出与室外地面,以求达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的目的。台基上则按柱网安置石质柱础,其作用是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蛀而导致腐烂。 9、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10、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耍的作用。胆魄、平顶、囤顶、硬山、悬山、藏族平顶、毡包式圆顶、拱顶、fu 殿、歇山、卷棚、重殿。 11、中国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宫殿、陵墓、坛庙、衙署、邸宅、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12、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与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而是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的气质。 13、建设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中国近代史时间轴(整理版)

中国近代史时间 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南京条约》影响: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5)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43年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1842年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846-1850年两广自然灾害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月11日洪秀全领导的拜上帝会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国。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在南京建都,改称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天平军北伐。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利用“马神甫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9月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1857-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 1858年 1、清政府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2、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 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签订 1859年洪仁圩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1859-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阶段 1860年1、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进军苏南、上海近郊、退回苏州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860年5月23日江苏巡抚薛焕与英、美、法等国勾结组织配有洋枪、洋炮的清军武装部队,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该武装称“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流预。 1862年,清政府授称“常胜军”,由英国军官戈登统领。 1864年,在昆山解散。

科技视阈下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网课答案最新版

科技视阈下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网课答案最新版 1. 单选题中国的铁兵器为何迟迟不能替代青铜兵器? 中国缺少高品质的铁矿石。 2. 单选题商代的人牲、人殉,所使用的主要是( )。 战俘 3. 单选题为什么古代文明地区中,只有中国人用筷子? 中国有竹子生长,古人用它制成了竹夹吃饭,最终演化成了筷子。 4. 单选题杀害岳飞的真正元凶是谁? 宋高宗 5. 多选题安禄山为何能成为手握重兵的边防将领? 气候变化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战争频繁,为应对这种局面,唐军招募大量少数民族军人入伍,为安禄山提供了机会。&安禄山会多种胡语、作战勇敢。&安禄山为人机敏,深得皇帝信任。 6. 多选题起源于中国、南亚和近东的古代文明,非常幸运地遇到了几种容易驯化、且品质上乘的农作物,它们是()。 玉米 7. 多选题清朝的人口为何会远远多于明朝? 清代时期,域外引入的高度产作物大量种植。&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取消了人头税,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8. 判断题目前已经发现的最早的甲骨文,是商代的晚期---商王武丁时代的作品。因此可以判断,武丁时代的甲骨文文献,基本上就是中国文字的发生期。

9. 判断题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已经证明,历史上的战乱与和平存在着周期性波动,但二者之间没有关系。 false 10. 判断题匈奴人建立的草原帝国基本属于一个单一民族的草原帝国。 true 11. 判断题据气候学家的研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每变化1℃,粮食作物就相应有10%的变动。就是说,如果年平均气温降低1℃,粮食就可能减产10%。 雨季和旱季 12. 判断题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马和战车最终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商代晚期。 true 13. 判断题“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王维这首诗所说的故乡,是现在的山西运城。由此可以认为,唐代时期的温度比现在要寒冷得多。 王维 14. 判断题著名历史学家沈志华教授,在谈及当前的历史教学中曾说:我们的教科书有些问题,就是忽视基本史实,直接给政治结论。而正确的教学方式应当是:教师应将各种不同的观点呈现给学生,并给出各方面见解和评述,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得出结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