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栓弹力图应用于创伤性凝血病的价值与挑战

血栓弹力图应用于创伤性凝血病的价值与挑战

血栓弹力图应用于创伤性凝血病的价值与挑战
血栓弹力图应用于创伤性凝血病的价值与挑战

血栓弹力图应用于创伤性凝血病的价值与

挑战

创伤是世界第二大死因,因创伤导致的大出血死亡率高达40%。在严重创伤的患者,常发生失血性休克,也往往伴随凝血功能障碍,被称为创伤性凝血病(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 TIC)。

早在1954年,作者根据战争中的资料,报道了世界上最早的TIC病例,在那时输血以输全血为主,实验室检查结果却是PT和APTT延长,并且凝血功能异常的严重程度与输注的红细胞多少有关联。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TIC 的发生机制,凝血因子与血小板消耗期时,随着红细胞和液体的大量输入,反而加重了凝血异常。到了1982年,“血性恶循环(bloody vicious cycle)”的概念被美国创伤协会(American Trauma Society)提出,这一概念来源于临床与实验室研究数据,数据表明低体温(hypothermia)、酸中毒(acidosis)与凝血异常(coagulopathy)才是导致TIC患者死亡的罪魁祸手。“血性恶循环”就是后来被“致死三联征(lethal triad)”概念替代,并成为医源性创伤凝血功能障碍(iatrogenic trauma coagulopathy)的一部分。医源性创伤凝血功能障碍这一概念起源于1983年的“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该概念强调应早期及时监测并纠正患者凝血功能、低体温及酸中毒,并在手术中最大程度地减少出血及防止肠道污染。图1形象地描述了“血性恶循环”概念。

图1创伤引起的凝血病的示意图。里面的酸中毒与低体温症正是构成“血性恶循环”的要素。

由于TIC的危险性及复杂性,创伤患者在入院后的凝血功能监测十分重要。迄今为止,传统的凝血功能实验室指标如PT、APTT、INR等是诊断TIC的标准

方法。有些研究甚至给出了更具体的标准:PT>18s,INR>1.5,APTT>60s,

或者上述任一指标超出上限1.5倍。但有意思的是,PT/INR和APTT最开始是

用于诊断遗传性血液病,如血友病的实验室指标,后来也用于监测抗凝药物的疗

效[16]。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也有一定价值,不过特异性不理想。因此临床上

常常需要综合数个实验室指标才能对TIC做出诊断。

美中不足的是,上述这些传统的实验室检测指标或多或少有些不足之处。

原因有以下几种:(1)使用血浆标本时,无法提供血小板和其他血细胞参与凝血

过程的信息,而血小板及表达组织因子的细胞在凝血过程中均扮演着重要作用[7, 17, 18];(2)使用全自动血凝仪时,当血浆标本中出现纤维蛋白时即终止检测,此

时仅有约5%的凝血酶产生;(3)使用Clauss法检测纤维蛋白原时,仅能提供浓

度信息,无法反映其功能;而且若病人有输入胶体液,纤维蛋白原浓度的检测也

将受到影响[20];(4)传统的凝血功能指标无法准确反映纤溶亢进情况;(5)实

验室集中检测的模式也大大影响了TIC诊断的时机,有报道说平均TAT (turnaround time)长达78-88分钟。

血栓弹力图仪(thromboelastography,TEG)由德国医生Hellmut Hartert在

1948年首次报道,比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活化凝血时间(ACT)

方法的建立还要早。血栓弹力图仪以枸橼酸抗凝全血为标本,通过在体外模拟凝

血反应,继而监测血液标本凝血过程中血凝块的弹性特征变化,最后输出含有特

定参数的结果图形(图2),具体参数及意义见表1。又称为血液粘弹性分析(viscoelastic coagulation assays,VCA)。

表1血栓弹力图基本参数的释义及临床意义

参数意义临床意义对应现有凝血检测项目

R时间min 反映参加凝血启动过程的凝血因子综

合作用。包含了内源性通路、外源性通

路和共同通路的内容,直至纤维蛋白凝

块开始形成。

反映凝血因子功能

APTT、PT、TT

K时间min 从R时间终点至描记幅度达20mm所

需时间。反映血凝块形成的速率,其中

以纤维蛋白的功能为主。

反映纤维蛋白原功能纤维蛋白原定量

α角

从血凝块形成点至描记图最大曲线弧

度作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α参数与K 参数相同,反映纤维蛋白和血小板在血反映纤维蛋白原功能纤维蛋白原定量

图2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示意图

20世纪90年代后期血栓弹力图检测首次被用于创伤患者,当时主要是作为研究工具评估TIC期间不同止血阶段的变化。直到十年之后才由Eduardo Gonzalez 发表了第一个关于使用血栓弹力图管理TIC的标准化流程。在该流程中,使用了基于快速血栓弹力图参数进行输血指导:参数ACT升高时,建议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 FFP),参数K和angle用于指导输入冷沉淀,参数MA用于指导血小板的输注(图3)。

图3以目标为导向的创伤后凝血功能病管理原则

实际上,血栓弹力图检测在创伤领域最大的临床应用是对MTP(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s, MTP)的指导。2013年,Tapia等基于实验数据建立了一套使用血栓弹力图指导复苏过程中进行MTP的标准流程(图4),根据该流程的结果,与按固定比例输血的创伤患者组相比,以血栓弹力图为指导进行MTP的患者组的死亡率有明显改善,而且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时间和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时间均缩

短,这可能与合理恰当的使用血液制品有关。

图4血栓弹力图结果案例与输血流程

除了输血指导外,血栓弹力图现在也是作为诊断纤溶亢进最好的手段之一。据报道,纤溶亢进发生率在创伤患者中高达6%,死亡率高达100%。早期发现诊断并治疗纤溶亢进能有效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且有研究表明,创伤患者入院时若使用VCA法检测出现凝血功能低下或纤溶亢进的图形时,则预示创伤患者的死亡率更高。但是,因为VCA检测对纤溶相关的临床表现敏感性低,不论VCA的结果如何,对出血性创伤患者应尽早使用氨甲环酸。

但是,无论是血栓弹力图还是VCA,也不是万能的,也有着诸多局限性。受其检测原理所限,VCA无法反映血管内皮功能情况,并且是在体外37℃条件下模拟凝血过程,但严重创伤时血管内皮破损,加上因为失血的缘故,大部分患者常表现出低体温和酸中毒症状,在温度低于37℃时,体温每降1℃凝血因子活性降低10%,甚至会出现“失活”状态,且酸中毒本身也影响凝血过程。不过,客观地讲,患者呈现出低体温和酸中毒时,可能所有的凝血功能的检测均受到影响,相对而言,可能VCA还是个更好的方法,这一推测在动物模型中已经得到证实[33]。但在临床活动中,还需要更多数据以建立标准工作流程。也许这正是未来10年血栓弹力图大展鸿图的好机遇。

参考文献:

1.The State of US Health, 1990–2010: Burden of diseases, injuries, and risk

factors. JAMA., 2013. 310: p. 591-608.

2. Scott R Jr, C.W., Changes in the coagulation mechanism following wounding

and resuscitation with stored blood; A study of battle casualties in Korea. .

Blood., 1954. 9: p. 609-21.

3. Simmons RL, C.J., Heisterkamp CA., Coagulation disorders in combat

casualties. I. Acute changes after wounding. II. Effects of massive transfusion.

3. Post-resuscitative changes. Ann Surg., 1969. 169: p. 455-82.

4. Kashuk JL, M.E., Millikan JS, et al. , Major abdominal vascular trauma-A

unified approach. J Trauma. , 1982. 22: p. 672-9.

5. Stone HH, S.P., Mullins RJ. , Management of the major coagulopathy with

onset during laparotomy. Ann Surg., 1983. 197: p. 532-5

6. Brohi K, C.M., Davenport RA., Acute coagulopathy of trauma: Mechanism,

identification and effect. Curr Opin Crit Care. , 2007. 13: p. 680-5.

7. Hoyt DB, D.R., Hauser CJ, et al., Management of coagulopathy in the patients

with multiple injuries: Results from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clinical practice.

J Trauma., 2008. 65: p. 755-64.

8. Jr., O.C., Historical account of tests of hemostasis. Am J Clin Pathol. , 1990.

93: p. S3-8.

9. Thijs, T., et al., Platelet physiology and antiplatelet agents. Clin Chem Lab

Med, 2010. 48 Suppl 1: p. S3-13.

10. Falati S, G.P., Merrill-Skoloff G, Furie BC, Furie B., Real-time in vivo

imaging of platelets, tissue factor and fibrin during arterial thrombus formation in the mouse. Nat Med. , 2002. 8(10): p. 1175-81.

11. Mann KG, B.K., Butenas S., What is all that thrombin for? J Thromb

Haemost. , 2003. 1(7): p. 1504-14.

12. Fenger-Eriksen C, M.G., Fibrinogen estimates are influenced by methods of

measurement and hemodilution with colloid plasma expanders. Transfusion., 2001. 50(12): p. 2571-6.

13. Ganter MT, H.C., Coagulation monitoring: current techniques and clinical use

of viscoelastic point-of-care coagulation devices. Anesth Analg. , 2008. 106(5):

p. 1366-75.

14. Davenport R, M.J., et al., Functional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 Crit Care Med, 2011. 39(12): p. 2652-8.

15. Toulon P, O.Y., Ankri A, et al., Point-of-care versus central laboratory

coagulation testing during haemorrhagic surgery. A multicenter study. Thromb Haemost. , 2009. 101(2): p. 392-401.

16. Kaufmann CR, D.K., Crews JD, et al., Usefulness of thrombelastography in

assessment of trauma patient coagulation. J Trauma 1997. 42(4): p. 716-20. 17. Gonzalez E, P.F., Moore EE, et al. , Coagulation abnormalities in the trauma

patient: the role of point-of-care thromboelastography. . Semin Thromb Hemost 2010. 36(7): p. 723-37.

18. Tapia NM, C.A., Norman M, et al., TEG-guided resuscitation is superior to

standardized MTP resuscitation in massively transfused penetrating trauma patients. . 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13. 74(2): p. 378-85.

19. Schochl H, F.T., Pavelka M, et al., Hyper?brinolysis after major trauma: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lysis patterns and prognostic value of thrombelastometry. J Trauma. , 2009. 67: p. 125-31.

20. Zumwinkle L, K.J., Moore EE., Rapid thrombelastography differentiates

primary from secondary ?brinolysis (Presented at the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January, 2008; Nashville, TN). Crit Care Med., 2008. 36: p. 187. 21. Kane I, e.a., Thromboelastography predictive of death in trauma patients. .

Orthopaedic Surgery, 2015. 7: p. 26-30.

22. Theusinger OM, e.a., Hyper?brinolysis diagnosed by rotational

thromboelastometry (ROTEM)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2011. 113: p. 1003-12.

23. Raza I, e.a., The incidence and magnitude of ?brinolytic activation in trauma

patients.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 2013. 11: p. 307-14.

24. CRASH-2 Trial Collaborators, S., H., Roberts, I., et al., Effects of tranexamic

acid on death, vascular occlusive events, and blood transfusion in trauma patients with signi?cant haemorrhage (CRASH-2): a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10. 376: p. 23-32.

25. WZ., M., Thrombelastography is better than PT, aPTT, and activated clotting

time in detecting clinically relevant clotting abnormalities after hypothermia, hemorrhagic shock and resuscitation in pigs. J Trauma 2008. 65(3): p.

535-43.

血栓弹力图临床意义

血栓弹力图临床意义 一、TEG能监测“凝血启动-血凝块生成-血凝块降解”3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具体参数 1.样本低凝时上述参数可能的表现:与参考区间相比,R、K延长,Angle、MA、 G、CI减低,LY30增大(如发生纤溶亢进) 2.样本高凝时上述参数可能的表现:与参考区间相比,R、K缩短,Angle、MA、 G、CI增高 二、目前TEG实验种类和主要用途

三、TEG的典型图形能帮助医生更准确、更直观的判断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异常

四、TEG血栓弹力图试验的适应症 1.术前术后各种凝血异常的筛查。 2.术前评估凝血全貌,判断出血风险。 3.各种出血原因的鉴别诊断、指导成分输血。 4.输血前原因判断,输血后效果评估。 5.诊断手术期凝血功能紊乱,指导输血和用药。 6.鉴别诊断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和继发性纤维蛋白原溶解亢进。 7.监测各种促凝、抗纤或抗凝等药物的疗效,如华法令、比伐卢定、诺其、戊糖、止血环酸等,指导正确使用。 8.高凝状态诊断,预测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风险。 9.使用各类抗血小板药物患者疗效判断,鉴别出血、再缺血原因,术前出血风险评估。 10.各种使用肝素的手术或治疗中,如CPB(体外循环)、器官移植、肾透、血透、各类介入、PCI等,药物效果、凝血状况及鱼精蛋白中和效果的评估。 11.使用低分子肝素抗栓治疗的疗效判断。 12.各类手术尤其是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介入、骨科、妇科、器官移植、CABG(冠脉搭桥术)、ECMO(体外膜肺氧合)、血管外科等术后的血栓发生的评估。 13.监测凝血因子不足。 14.血小板功能检测。 15.血友病的治疗。 16.急性创伤、烧伤、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评估。

血栓弹力图简介及各科室的应用

TEG简介及应用 血栓弹力图仪(Thrombelastography, TEG是一种从整个动态过程来监测凝血过程的分析仪。血栓弹力图仪于1948年由德国人Harter发明,80年代开始广泛用于临床指导术中输血,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已成为当今围术期监测凝血功能的最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世界上先进国家进行血制品管理的重要工具,在输血指南里使用该设备。其节约20%-50%的血制品使用功能被国内、外临床文献大量证明。该设备在95-96年开始在心脏外科开始使用。目前以TEG为主要监测手段的体外循环术中凝血监测方案已经在世界上40多个国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监测的方法一PlateletM apping,即血小板图试验,从而为临床带来了快速、准确的监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技术。国内外近4000份临床文献从各个角度就TEG对临床诊疗效果进行了论证。TEG在国内的使用情况 我国许多三甲医院的麻醉科、ICU、体外循环、器官移植科等在2000年左右率先使用TEG指导术中成分血和凝血相关药物的使用,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并有大量文献报道。2006年,检验科开始使用TEG作为凝血检测的筛选和补充;同年, 一些输血科开始将TEG正式纳入临床选择血制品的客观依据,并开始用TEG进行血制品使用的管理的主要设备。使临床医生真正做到了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和使用正确种类和剂量的成分血制品,从根本上杜绝了我国临床用血的盲目和浪费。 2006年初,TEG的PlateletMapping,即血小板图试验开始在中国上市,从而开创我国心脑血管病抗血小板药物检测的新方法。填补了我国临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缺乏药物疗效监测的空白。为实现个性化的抗血小板治疗和解决PCI冠脉搭桥等手术的疑难病例,开创了新的起点。同时它为预防血栓和进行血栓分层等领域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 国家认可的检测方法 TEG血栓弹力图试验列入2007年6月卫生部公布的《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和《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试行2001年版)》新增和修订的项目目录中。 TEG与传统凝血试验的主要区别 TEG能从一份血样完整地监测从凝血开始,至血凝块形成及纤维蛋白溶解的 全过程。对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功能以及纤维蛋白溶解等方面进行凝

血栓弹力图的临床意义

血栓弹力图的临床意义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输血科血栓弹力图(TEG)的临床意义TEG血栓弹力图仪是一款非侵入型诊断仪器,通过对血样凝结过程的监测和分析,协助临床医师对临床病人凝血状况做出准确判断。TEG血栓弹力图仪供成年病人使用,用于评估病人的凝血特性。凝血评估常用于对临床状况做出预测,比如术后出血、心外手术中或术后的血栓、器官移植、外伤和心脏手术过程中或术后发生的血栓症。 通过对血样凝血过程进行监控、测度、分析,TEG血栓弹力图仪可根据仪器报告出的血样凝血参数信息对该病人凝血状况做出定性和定量预测。随着血凝块的形成、回缩和/或溶解,电脑控制的TEG血栓弹力图仪能自动记录这些血样(全血液、血浆、富含血小板的血浆)的动力学变化。 TEG血栓弹力图仪得出的结果不应作为单一的诊断依据;应结合对病人状况的临床判断以及其他凝血实验综合考虑。 TEG各项参数 通过测量血凝块形成及溶解的五个主要参数来评估TEG弹力图仪显示的图形意义,

R,K,α, MA四个参数组合可反映凝血能力,还有几个辅助参数有助于评估血凝块的其他方面。 R或R时间:反应时间,是指血样开始运作至第一块可检测得到的血凝块(TEG扫描图上幅度=2mm)形成所需的时间。R时间因抗凝剂及凝血因子缺乏而延长,因血液呈高凝状态而缩短。 K或K时间:血凝块的形成时间,是指从测量R时间终点(血凝块开始形成)至血凝块硬度达到某一固定水平(振幅=20mm)的时间。,反映纤维蛋白和血小板在凝血块开始形成时的共同作用结果,即反映血凝块形成的速率。K时间用来评估血凝块强度达到某一水平的速度或动力学特性。K时间的长短受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低的影响,而受到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则较小。影响两者的抗凝剂可延长K时间。 α角(Angle角):血凝块逐渐形成的动力学特性,反映纤维蛋白和血小板在凝血块开始形成时的共同作用结果。从血凝块形成点至图形最大曲线弧度作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α角与K值密切相关,都是反映血凝块聚合的速率。在血液处于低凝状态时,血凝块的最终状况是振幅达不到 20mm(此时K无法确定)。因此,α比K时间更全面。与K时间相似,α角在增加的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下角度较大,而受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则较小,在影响两者的抗凝剂作用下角度减小。

血栓弹力图结果怎么看

血栓弹力图结果怎么看 前言:血栓弹力图报告完全看不懂?看完这篇文章你就知道! 血栓弹力图在不良妊娠的诊治中起着重要的决定,以此可以判断易栓情况,可以来指导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的用量和疗程的调整。所以,它的报告结果也是非常的重要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这一层神秘的面纱。 血栓弹力图到底是何方神圣 很多论坛上有姐妹发言说自己也是因为凝血高,医生才让做血栓弹力图,在做这个检查的时候,对它的了解也几乎为零。其实,血栓弹力图(以下简称:TEG)是一种能整体评估凝血和纤溶动态过程的检测方法,它能对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速度、溶解状态、坚固度、稳定性、弹力度及凝血因子(主要是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价。

检验血栓弹力图太重要 TEG检测仅使用患者微量全血,可动态监测整个凝血过程,检测原理与传统凝血功能检验不同,可准确地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的真实动态过程,检测结果更接近体内凝血反应的发生与发展。根据研究结果显示非孕状态时,部分具有不良妊娠史的患者处在一种血栓前状态,其孕前MA(最大振幅)值升高,这使得其再次妊娠处于一个流产高风险状态。 PTS(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导致自然流产的机制为:PTS患者处于血液高凝状态,妊娠时容易形成胎盘微血管血栓,引发胎盘微循环障碍,进而发生流产。研究表明,PTS还会增加晚年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 如何来看待检验结果呢? 以下是来自一位患者的血栓弹力图报告结果(截取了部分内容供参考)上面的英文对于英语小白的姐妹来说就已经需要用到单词

查找软件了,所以大沃沃为姐妹们送一些关于血栓弹力图报告上的一些项目解读,希望能为姐妹们节省查找一点时间。 反应时间(R值) 其表示凝血系统的整体功能,被检样品中尚无纤维蛋白形成,代表凝血因子的总体活性,参考范围6~8min。 凝血时间(K值) 从R值终点至TEG幅度达到20mm所需的时间(min),其表示血凝块强度达到某一水平的速率反映血小板(platelet,PLT)功能和纤维蛋白原活性,参考范围1~3min。 最大振幅(MA值) TEG的最大切应力系数(mm),表明血凝块形成的最大强度最和稳定性,主要受PLT质量、数量和聚集功能的影响,纤维蛋白原的作用较小,主要代表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参考值范围为50~70mm。

血栓弹力图标准操作规程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目录 一. 方法原理 (2) 二. 方法确认可(包括线性、不精密度、检出限、灵敏度和特异性) (6) 三. T EG?实验检测取血要求 (11) 四.仪器和试剂 (12) 五.TEG?质控检测操作流程 (13) 六.T EG?普通杯检测操作流程 (18) 七. T EG?血小板图检测操作流程 (21) 八. 参考区间(高岭样品) (25) 九. 临床意义 (26) 十.TEG 日维护 (31) 十一.TEG 月维护 (33)

编 制 人:****** 审核人:****** 批准人:****** 一 方法原理 承载血标本的测试杯以作 4°45'的角度和每 9 秒一周的速度均速转动,一旦血栓形成,置于血标本检测杯中的金属探针受到标本形成的切应力作用,随之出现左右旋动,金属针在旋动过程中由于切割磁力线而产生电流,给电脑软件处理后,便形成 TEG 曲线。 TEG 参数图解凝血弹性描记仪(TEG )参数解析 SP 时间(测量从反应开始到弹力图曲线出现分叉的时间) 1、SP=Split time 2、纤维蛋白原未被激活前的时间。 R 时间(从血样开始检测至描记图幅度达 2mm 所需的时间): 1、R 时间是血样放在 TEG 分析仪内到第一块纤维蛋白凝块形成之间的一段潜伏期。 2、R 时间因使用抗凝剂或凝血因子缺乏而延长,因血液呈高凝状态而缩短。 3、R 延长能通过注射 FFP (新鲜的冰冻血浆)而纠正。(FFP 含有丰富的凝血蛋白)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K时间(从R时间终点至描记图幅度达20mm所需的时间): 1、评估血凝块强度达到某一水平的速率(20mm 幅度); 2、通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较小程度地通过血小板功能来缩短K,而影 响血小板功能及纤维蛋白原的抗凝剂能延长K; 3、K 时间延长通过注射cryo(冷沉淀)与FFP 来纠正; ? Alpha角度(从血凝块形成点至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作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1、血凝块动力学特性; 2、影响Alpha 角度的因素与K 时间相同(见上); 3、参数Alpha 角度与K 时间密切相关,两者都是反映血凝块聚合的速率。但 两者之间又存在区别,在凝血处于极其低凝状态时,血凝块强度的最终强度是幅 度达不到20mm,此时K 不能被定义。因此,Alpha 角度比K 时间更全面、更 易理解。 4、6 个单位的cryo 使α增加9.4°。 最大幅度MA(描记图上的最大幅度,即最大切应力系数): 1、MA 反映了正在形成的血凝块的最大强度或硬度及血凝块形成的稳定性; 2、 MA 主要受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两个因素的影响,其中血 小板的作用要 比纤维蛋白原大,血小板质量或数量的异常都会影响到MA 值; 3、10 个单位血小板可使血小板计数增加40,200±31,400/mm3, MA 增加了 13.2mm。 A(任一时刻描记图曲线两点间的距离): 1、用来监测任一时刻曲线两点间的扫描宽度,是血凝块强度或弹性函数,A值用 单位mm 来计量; 2、MA 值在确定前与A 值相等;

血栓弹力图的临床意义

临床用途 一、血栓弹力图CFMS TM介绍 血栓弹力图方法于1948年由德国人Harter发明, 80年代开始广泛用于临床指导术中输血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已成为当今围术期监测凝血功能最重要的指标。这一方法业已成为发达国家指导各类血制品使用的重要依据,并写入了输血指南。目前以血栓弹力图为主要监测手段的体外循环术中凝血功能监测方法已在50多个国家及地区广泛使用。另外,通过血栓弹力图这一技术平台对各类凝血药物疗效监测的产品也在近年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是抗血小板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阿昔单抗等药效的监测受到了各大权威医疗机构的青睐和肯定。 二、血栓弹力图CFMSTM与配套试剂临床用途 目前,北京乐普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推出的血栓弹力图仪为LEPU-8800型,与之配套的试剂有五种: 1.CFMSTM 血栓弹力图普通杯检测试剂盒(粘度测定法) 2.CFMSTM 血栓弹力图肝素酶杯检测试剂盒(粘度测定法) 3.CFMSTM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试剂盒-ADP激活途径(粘度测定法) 4.CFMSTM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试剂盒-AA激活途径(粘度测定法) 5.CFMSTM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试剂盒-ADP及AA激活途径(粘度测定法)继承了TEG的技术特点,在设计上更加注重用户体验,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国内首创,很好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五种试剂的临床用途为: 1)CFMS TM血栓弹力图普通杯检测试剂盒(粘度测定法):临床上主要用于监测人的凝血及纤溶状况,区分高凝、低凝、纤溶亢进等症状,指导成分输血和药物使用。 2)CFMS TM 血栓弹力图肝素酶杯检测试剂盒(粘度测定法):临床上用于评估肝素的疗效,判断肝素是否过量。

血栓弹力图结果怎么看

血栓弹力图结果怎么看 血栓弹力图是反映血液凝固动态变化(包括纤维蛋白的形成速度,溶解状态和凝状的坚固性,弹力度)的指标。 因此影响血栓弹力图的因素主要有红细胞的聚集状态、红细胞的刚性、血凝的速度,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的高低等。血栓弹力图的主要指标有:①反应时间(γ)表示被检样品中尚无纤维蛋白形成。②凝固时间(κ)表示被检样品中开始形成纤维蛋白,具有一定的坚固性。③图中两侧曲线的最宽距离(ma)表示血栓形成的最大幅度。④血栓弹力图(ε),表示血栓的弹性的大小。⑤最大凝固时间(m),表示凝固时间至最大振幅的时间。目前血栓弹力图均用血栓弹力图仪进行检测。 正常值 一、先看CK样本的R值、MA值、K(α)值 ⑴R值正常范围为5~10分钟; ⑵MA值正常范围为50~70mm; MA<50mm显示低血小板功能,可通过补充血小板制剂纠正 MA>70mm显示血小板活性高,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⑶高MA值时,如果是服药病人,需关注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可通过血小板图检测了解服用ADP、AA诱导剂抑制血小板的情况。 当抑制率小于20%时不起效;在20%~50%起效不明显;在50%~75%起效;抑制率大于75%时较好抑制。根据疗效进行加大剂量或更换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 二、血小板图检测报告(PCI术后病人) ①如果血小板图ADP的MA值在31~47mm之间显示ADP诱导剂为较好抑制状态;当MA<31mm提示会有出血风险; 当MA>47mm会有血栓风险。 ②CK的MA值超过65mm显示有血栓风险; ③A的MA值(纤维蛋白原的MA值)不能超过20mm,超过20mm提示纤维蛋白原活性强有血栓风险,并不是血小板活性高原因造成,这时即使血小板药物抑制较高仍然会存在血栓风险。需要对纤维蛋白原进行处理,降低其活性。三、肝素酶杯对比检测 将CK(普通检测)的R图形与CKH(肝素酶杯检测)的R值叠加。 ①当R值无差异提示:没有肝素存在(或未起效); ②当CK的R值为CKH的R值的2~3倍且CK的R<20min,为肝素起效较好; ③当CK的R值为CKH的R值的3倍以上或CK的R>20min,提示有肝素存在且肝素过量,应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直至中和完全。 血栓弹力图(TEG)参数:

如何看血栓弹力图报告

如何看血栓弹力图报告 一、先看CK样本的R值、MA值、K(α)值 ⑴R值正常范围为5~10分钟; R<5分钟,显示凝血因子活性强,需要用抗凝药物纠正 R>10分钟,说明凝血因子缺乏,可通过补充FFP进行纠正 ⑵MA值正常范围为50~70mm; M A<50mm显示低血小板功能,可通过补充血小板制剂纠正 M A>70mm显示血小板活性高,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⑶高MA值时,如果是服药病人,需关注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可通过血小板图检测了解服用ADP、AA诱导剂抑制血小板的情况。 当抑制率小于20%时不起效;在20%~50%起效不明显;在50%~75%起效;抑制率大于75%时较好抑制。根据疗效进行加大剂量或更换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 二、血小板图检测报告(PCI术后病人) ①如果血小板图ADP的MA值在31~47mm之间显示ADP诱导剂为较好抑制状态; 当MA<31mm提示会有出血风险; 当MA>47mm会有血栓风险。 ② CK的MA值超过65mm显示有血栓风险; ③ A的MA值(纤维蛋白原的MA值)不能超过20mm,超过20mm提示纤维蛋白原活性强 有血栓风险,并不是血小板活性高原因造成,这时即使血小板药物抑制较高仍然会存在血栓风险。需要对纤维蛋白原进行处理,降低其活性。 三、肝素酶杯对比检测 将CK(普通检测)的R图形与CKH(肝素酶杯检测)的R值叠加。 ①当R值无差异提示:没有肝素存在(或未起效); ②当CK的R值为CKH的R值的2~3倍且CK的R<20min,为肝素起效较好; ③当CK的R值为CKH的R值的3倍以上或CK的R>20min,提示有肝素存在且肝素过量, 应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直至中和完全。

血栓弹力图实用标准操作规程

目录 一. 方法原理 (2) 二. 方法确认可(包括线性、不精密度、检出限、灵敏度和特异性) (6) 三. T EG?实验检测取血要求 (11) 四.仪器和试剂 (12) 五.TEG?质控检测操作流程 (13) 六.T EG?普通杯检测操作流程 (18) 七. T EG?血小板图检测操作流程 (21) 八. 参考区间(高岭样品) (25) 九. 临床意义 (26) 十.TEG 日维护 (31) 十一.TEG 月维护 (33) 一方法原理 承载血标本的测试杯以作4°45'的角度和每9 秒一周的速度均速转动,一旦血栓形成,置于血标本检测杯中的金属探针受到标本形成的切应力作用,随之出现左右旋动,金属针在旋动过程中由于切割磁力线

而产生电流,给电脑软件处理后,便形成TEG 曲线。 TEG参数图解凝血弹性描记仪(TEG)参数解析 SP时间(测量从反应开始到弹力图曲线出现分叉的时间) 1、SP=Split time 2、纤维蛋白原未被激活前的时间。 R时间(从血样开始检测至描记图幅度达2mm所需的时间): 1、R 时间是血样放在 TEG 分析仪内到第一块纤维蛋白凝块形成之间的一 段潜伏期。 2、R 时间因使用抗凝剂或凝血因子缺乏而延长,因血液呈高凝状态而缩 短。 3、R 延长能通过注射 FFP(新鲜的冰冻血浆)而纠正。(FFP 含有丰富 的凝血蛋白) K时间(从R时间终点至描记图幅度达20mm所需的时间): 1、评估血凝块强度达到某一水平的速率(20mm 幅度); 2、通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较小程度地通过血小板功能来缩短 K,而影 响血小板功能及纤维蛋白原的抗凝剂能延长 K; 3、K 时间延长通过注射 cryo(冷沉淀)与 FFP 来纠正; ? Alpha角度(从血凝块形成点至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作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1、血凝块动力学特性;

血栓弹力图临床的操作方法及意义

血栓弹力图临床的操作方法及意义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是血栓弹力仪描绘出的特殊图形。弹力仪的主要部件;自动调节恒温(37℃)的不锈钢盛血杯,插入杯中的不锈钢的小圆柱体及可连接圆柱体的传感器。盛血杯安置在能以4°45'角度来回转动的反应池上,杯壁与圆柱体中间容放血液。当血液标本呈液态时,杯的来回转动不能带动圆柱体,通过传感器反映到描图纸上的信号是一条直线,当血液开始凝固时,杯与圆柱体之间因纤维蛋白黏附性而产生阻力,杯的转动带动圆柱体同时运动,随着纤维蛋白的增加阻力也不断增大,杯带动圆柱体的运动也随之变化,圆柱体运动切割磁力线产生电流,电流转换为数字信号,此信号通过传感器描绘到描图纸上形成特有的血栓弹力图。 操作方法 (1)自然全血法:静脉血取出后立即放入盛血杯内测定。 (2)全血复钙法:38g/L柠檬酸钠抗凝血(血∶抗凝剂=9∶1)0.6ml放入塑料试管或涂硅试管中,再加入12.9g/L的CaCl2液0.4ml混合,立即开动秒表,取0.36ml混合液于盛血杯内测定。 (3)血浆复钙法:将38g/L柠檬酸钠抗凝血以1000r/min离心5min,取上层血浆0.4ml和等量的12.9g/L CaCl2液混合立即开动秒表,取0.36ml混合液于盛血杯内测定。

临床意义 (1)血栓性疾病:肾病综合征、尿毒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脑梗塞)、动静脉血栓形成等,r值及K 值明显减少,而ma值及mε值增大。 (2)血小板异常性疾病: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r和K值增大,而ma值和mε值值降低。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则ma值和mε值明显降低。 (3)凝血因子缺陷性疾病:血友病类出血性疾病,r值及K值显著增加,而ma值及mε值降低。 (4)纤溶亢进性疾病:原发性纤溶症、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继发性纤溶,在突发纤溶时,TEG可示纤溶的强度和速度。

如何看血栓弹力图报告

如何看血栓弹力图报告 一、观察血栓弹力图报告中的L Y30值、EPL值、R值、MA值、K(α)值 当L Y30、EPL值处于正常范围时,排除纤溶亢进的可能 ⑴R值正常范围为5~10分钟; R<5分钟,显示凝血因子活性强,需要用抗凝药物纠正 R>10分钟,说明凝血因子缺乏,如病人术中出血可通过补充FFP进行纠正,详见输血指导建议 ⑵MA值正常范围为50~70mm; M A>70mm,显示血小板活性高,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M A<50mm,显示低血小板功能,如病人术中出血可通过补充血小板制剂纠正,详见输血指导建议 ⑶高MA值时,如果是服药病人,需关注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可通过血小板图检测了解服用ADP、AA诱导剂抑制血小板的情况: 当抑制率小于20%时不起效;在20%~50%起效不明显;在50%~75%起效;抑制率大于75%时较好抑制。根据疗效进行加大剂量或更换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 ①如果血小板图MA ADP值在31~47mm之间显示ADP诱导剂为较好抑制状态; 当MA ADP<31mm提示会有出血风险; 当MA ADP>47mm会有血栓风险。 ②MA CK值超过65mm显示有血栓风险; ③MA A值(纤维蛋白原的MA值)不能超过20mm,超过20mm提示纤维蛋白原活性强有血 栓风险,并不是血小板活性高原因造成,这时即使血小板药物抑制较高仍然会存在血栓风险。需要对纤维蛋白原进行处理,降低其活性。 二、肝素对比检测 将CK(普通检测)的R图形与CKH(肝素酶杯检测)的R值叠加。 ①当R值无差异提示:没有肝素存在(或未起效); ②当CK的R值大于CKH的R值的3min,为肝素残留。 当CK的R值为CKH的R值的3倍以上或CK的R>20min,提示有肝素存在且肝素过量,应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直至中和完全。

血栓弹力图临床意义

血栓弹力图临床意义 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仪是一种能够动态监测整个凝血过程的分析仪。与血液凝固分析仪不同的是,TEG通过检测少量全血,能够全面反映患者从凝血到纤溶的整个过程中血小板、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纤溶系统和其他细胞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数据准确,操作简便,主要用于对凝血、纤溶全过程及血小板功能进行全面检测。特别是术中能简化对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指导成分输血,并且是肝移植手术的国际通用设备。 一、实验原理 血栓弹力图仪主要部件包括:自动调节37℃恒温的杯槽、金属探针、连接金属探针的扭力丝和机电传感器,耗材有样品杯与配套的圆柱。将样品杯卡在杯槽上,圆柱套在金属探针上,在杯壁与圆柱体之间加入全血标本,杯槽带动样品杯以4°45′的角度和每9秒一周的速度做匀速转动;当血液呈液态状态时,样品杯的来回转动不能带动圆柱体;当血液开始凝固时,杯与圆柱体之间因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的黏附而产生阻力,杯旋转通过圆柱体带动金属探针同时运动,纤维蛋白-血小板复合物的强度能影响探针运动的幅度;当血凝块回缩或溶解时,圆柱与杯壁间的阻力解除,杯的运动不再传递给探针。通过机电传感器将探针的转动幅度描绘到图形上形成特有的TEG图形。可分为普通杯检测、肝素酶对比检测及血小板图检测。 二、参考区间 主要通过测量血凝块形成及溶解的五个主要参数来评估图形信

息。 R时间,K时间,α值,MA值,LY30 三、临床意义 (一)TEG普通杯检测 评估凝血全貌,综合诊断患者凝血变化和原因(低凝/高凝/纤溶亢进);指导各种成分输血和相关药物使用;判断凝血相关药物如华法林(R时间10-14分钟提示治疗有效)、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VIIa (诺其)、比伐卢定、t-PA、氨甲环酸等的疗效;区分原发和继发纤溶亢进;评估血栓概率,预防手术后的血栓发生;术后检测出血,判断出血原因,减少二次手术风险等。 (二)肝素酶对比检测 普通杯检测的R时间为肝素酶对比检测的1-2倍提示治疗有效,主要用于判断肝素、低分子肝素以及类肝素的疗效;判断肝素中和后的效果;判断有无肝素抵抗。 (三)血小板图检测 抗血小板药物(AA或ADP)的选择;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监测,最新的指南认为MAADP在31-47nm时ADP类药物疗效最佳。 四、应用评价 与目前常规的凝血功能检测项目(如PT,APTT等)不同,TEG 能反映凝血过程中血小板与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展现凝血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可分析从凝血因子的激活到稳定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形成,再到纤维蛋白溶解的连续过程中各组分的功能水平。该试验

血栓弹力图结果怎么看

临床上监测血液高凝状态的常规项目为血常规、血凝常规,因其操作简单易行、价格便宜,现已在各医院普及,并被大众广泛接受。其中包括血常规中血小板计数,血凝常规中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 D-二聚体等。PT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实验,也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PT延长多见于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等;PT缩短见于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APTT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实验,也是监测普通肝素的首选指标。APTT 延长见于血友病、肝脏疾病、新生儿出血症等;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FIB 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其水平增高可见于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妊娠晚期、感染、无菌炎症。D-D 是在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作用下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在血液中含量的增加是血管内血栓形成并发生纤维蛋白溶解的有力证据。但以上检测项目,仅仅体现了启动血液凝固初始阶段,这期间仅有极少数凝血酶生成,不能表现出启动发生后的一系列级联反应——放大、扩增,亦不能反映凝血的动态变化,且一种凝血项目只能反应凝血过程中的一小部分,仅靠一种凝血项目尚不能完整诠释凝血机制,无法全面反映整个凝血过程。除此之外,传统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有多种,但若所有的凝血指标及实验都进行检测,既耗时又耗费资金,无法及时有效反映病人现状及指导临床工作。 然而,血栓弹力图(TEG)参数检测能够反映凝血过程多个方面的信息,不仅能够发现传统凝血检查可以识别的一些凝血异常变化(如凝血因子缺乏),同时能够发现常规凝血检查无法反映的异常,如凝血动力学变化(依赖于血小板功能、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原浓度及消融)等[14]。 血栓弹力图依靠短时间内用少量全血模拟体内的凝血过程——形成血凝块,全面评估自启动凝血、聚集血小板、形成并联结纤维蛋白、形成血块乃至血块消融的整个过程。通过检测血栓的物理特性(形成速率、血凝块强度和稳定性),记录不同时点凝血块机械阻抗的变化而绘制成的图像,能够全面监控凝血过程和血凝块溶解全貌。 最初的TEG 检测原理为: 首先将一种凝血激活剂(高凝土)加入到血液样本中,模拟人体凝血过程,自凝血反应开始,逐渐形成血凝块,凝血块通过金属探针张拉力改变,分别描述出出现第一块血凝块(2mm)的时间,即为R 值;血凝块聚集后,强度越来越大,当强度达到20mm 时所需要的时间记录为K 值,而当血凝块强度增大到最强时,金属探针被固定于此,从而得出MA 值。MA 值后血凝块逐渐溶解,30 分钟时血凝块减少速率得出LY30,前三项展现凝血过程,LY30 反应纤溶过程,而描记图中水平线与最大曲线弧度切线间的夹角即为α角。 R 值:指血样置入TEG 开始到第一块纤维蛋白凝块形成(描记图幅度达到2mm)所需的时间(min),反映参与凝血过程(内源性、外源性和共同途径)所有凝血因子的综合作用,正常范围5-10min。R 值降低,提示凝血因子水平升高,凝血功能亢进,反之凝血因子水平降低,凝血功能降低。

血栓弹力图实用标准操作规程

实用标准文案 目录 一. 方法原理 (2) 二. 方法确认可(包括线性、不精密度、检出限、灵敏度和特异性)................................................................................................................ .. (6) 三. T EG?实验检测取血要求 (11) 四.仪器和试剂 (12) 五.TEG?质控检测操作流程 (13) 六.T EG?普通杯检测操作流程 (18) 七. T EG?血小板图检测操作流程 (21) 八. 参考区间(高岭样品) (25) 九. 临床意义 (26)

实用标准文案 十.TEG 日维护 (31) 十一.TEG 月维护 (33) 一方法原理 承载血标本的测试杯以作4°45'的角度和每9 秒一周的速度均速转动,一旦血栓形成,置于血标本检测杯中的金属探针受到标本形成的切应力作用,随之出现左右旋动,金属针在旋动过程中由于切割磁力线而产生电流,给电脑软件处理后,便形成TEG 曲线。 TEG参数图解凝血弹性描记仪(TEG)参数解析 SP时间(测量从反应开始到弹力图曲线出现分叉的时间) 1、SP=Split time 2、纤维蛋白原未被激活前的时间。 R时间(从血样开始检测至描记图幅度达2mm所需的时间): 1、R 时间是血样放在TEG 分析仪内到第一块纤维蛋白凝块形成之间的 一段潜伏期。 2、R 时间因使用抗凝剂或凝血因子缺乏而延长,因血液呈高凝状态而缩

短。 3、R 延长能通过注射FFP(新鲜的冰冻血浆)而纠正。(FFP 含有丰富 的凝血蛋白) K时间(从R时间终点至描记图幅度达20mm所需的时间): 1、评估血凝块强度达到某一水平的速率(20mm 幅度); 2、通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较小程度地通过血小板功能来缩短K,而影 响血小板功能及纤维蛋白原的抗凝剂能延长K; 3、K 时间延长通过注射cryo(冷沉淀)与FFP 来纠正; Alpha角度(从血凝块形成点至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作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1、血凝块动力学特性; 2、影响Alpha 角度的因素与K 时间相同(见上); 3、参数Alpha 角度与K 时间密切相关,两者都是反映血凝块聚合的速率。但两者之间又存在区别,在凝血处于极其低凝状态时,血凝块强度的最终强度是幅度达不到20mm,此时K 不能被定义。因此,Alpha 角度比K 时间更全面、更易理解。 4、6 个单位的cryo 使α增加9.4°。 最大幅度MA(描记图上的最大幅度,即最大切应力系数): 1、MA 反映了正在形成的血凝块的最大强度或硬度及血凝块形成的稳定性; 2、 MA 主要受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两个因素的影响,其中血 小板的作用要 比纤维蛋白原大,血小板质量或数量的异常都会影响到MA 值; 3、10 个单位血小板可使血小板计数增加40,200±31,400/mm3, MA 增加了 13.2mm。 A(任一时刻描记图曲线两点间的距离): 1、用来监测任一时刻曲线两点间的扫描宽度,是血凝块强度或弹性函数,A值用单位mm 来计量; 2、MA 值在确定前与A 值相等;

血栓弹力图申请-输血科

血栓弹力图申请 ******院领导: 一、血液紧张。 现在医院用的血液主要来源无偿献血,省、市级医院看病者越来越多,各种血型告急,国家大力倡导节约用血。 二、科室(输血科)现状: 三、血栓弹力图优势: 血栓弹力图仪是一款最新的凝血监测诊断仪器。主要用于对出、凝血和纤溶亢进的快速检测,帮助临床医生快速得出凝血方面的诊断,把握治疗方向。与传统的血凝仪相比,血栓弹力图仪是以全血作为底物对患者的凝血全过程进行分析,检测出结果迅速,并可得出国际机构认可的诊断结果,对临床治疗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导意义。 同时血栓弹力图试验列入2007年6月卫生部公布的《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和《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试行2001年版)》新增和修订的项目目录中。 以血栓弹力图仪检测为主导,结合临床其它检测结果,从而指导医师选择和使用血制品。制定的输血指南,已经在欧美、中国等许多国家普遍使用,临床证明使用血栓弹力图仪进行凝血的检测和指导成分输血,能节约血制品20%-50%。 该设备的在指导输血方面的特点如下: 1.在15-20分钟内快速诊断病人的凝血状况,有自动诊断功能

2.能判断出血原因,分析是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或是血小板的原因 3.快速鉴别诊断原发纤溶亢进和继发纤溶亢进 4.判断出血是否肝素残留原因 5.判断血制品治疗效果 总之,血栓弹力图仪的结果可以在短时间判断病人的凝血全貌,指导医师合理选择血制品和药品,同时它有经过验证的血制品管理方案。 四、使用血栓弹力图(TEG)性价比 使用血栓弹力图仪无论在操作方便性、监测范围、血样形式、还是结果的参考意义、时间长短、参数的参考价值都比常规检测性价比高,一次检测反应的是凝血全貌,一次费用解决了凝血状况,输血管理等一系列所有问题。 特申请开展此项目 ×××××医院输血科

血栓弹力图结果的怎么看

怎么看血栓弹力图的结果 一、先看CK样本的R值、MA值、K(α)值 ⑴R值正常范围为5~10分钟; R<5分钟,显示凝血因子活性强,需要用抗凝药物纠正 R>10分钟,说明凝血因子缺乏,可通过补充FFP进行纠正 ⑵MA值正常范围为50~70mm; MA<50mm显示低血小板功能,可通过补充血小板制剂纠正 MA>70mm显示血小板活性高,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⑶高MA值时,如果是服药病人,需关注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可通过血小板图检测了解服用ADP、AA诱导剂抑制血小板的情况。 当抑制率小于20%时不起效;在20%~50%起效不明显;在50%~75%起效;抑制率大于75%时较好抑制。根据疗效进行加大剂量或更换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 二、血小板图检测报告(PCI术后病人) ①如果血小板图ADP的MA值在31~47mm之间显示ADP诱导剂为较好抑制状态; 当MA<31mm提示会有出血风险; 当MA>47mm会有血栓风险。 ② CK的MA值超过65mm显示有血栓风险; ③ A的MA值(纤维蛋白原的MA值)不能超过20mm,超过20mm提示纤维蛋白原活性强有血栓风险,并不是血小板活性高原因造成,这时即使血小板药物抑制较高仍然会存在血栓风险。需要对纤维蛋白原进行处理,降低其活性。 三、肝素酶杯对比检测 将CK(普通检测)的R图形与CKH(肝素酶杯检测)的R值叠加。 当R值无差异提示:没有肝素存在(或未起效); 当CK的R值为CKH的R值的2~3倍且CK的R<20min,为肝素起效较好; 当CK的R值为CKH的R值的3倍以上或CK的R>20min,提示有肝素存在

且肝素过量,应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直至中和完全。

血栓弹力图标准操作规程

目录

一. 方法原理 (2) 二. 方法确认可(包括线性、不精密度、检出限、灵敏度和特异性) (6) 三. T EG?实验检测取血要求 (11) 四.仪器和试剂 (12) 五.TEG?质控检测操作流程 (13) 六.T EG?普通杯检测操作流程 (18) 七. T EG?血小板图检测操作流程 (21) 八. 参考区间(高岭样品) (25) 九. 临床意义 (26) 十.TEG 日维护 (31) 十一.TEG 月维护 (33) 一方法原理 承载血标本的测试杯以作4°45'的角度和每9 秒一周的速度均速转动,一旦血栓形成,置于血标本检测杯中的金属探针受到标本形成的切应力作用,随之出现左右旋动,金属针在旋动过程中由于切割磁力线而产生电流,给电脑软件处理后,便形成TEG 曲线。 TEG参数图解凝血弹性描记仪(TEG)参数解析 ? SP时间(测量从反应开始到弹力图曲线出现分叉的时间) 1、SP=Split time 2、纤维蛋白原未被激活前的时间。 ? R时间(从血样开始检测至描记图幅度达2mm所需的时间): 1、R 时间是血样放在TEG 分析仪内到第一块纤维蛋白凝块形成之间的 一段潜伏期。 2、R 时间因使用抗凝剂或凝血因子缺乏而延长,因血液呈高凝状态而缩 短。 3、R 延长能通过注射FFP(新鲜的冰冻血浆)而纠正。(FFP 含有丰富 的凝血蛋白) ? K时间(从R时间终点至描记图幅度达20mm所需的时间): 1、评估血凝块强度达到某一水平的速率(20mm 幅度); 2、通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较小程度地通过血小板功能来缩短K,而影 响血小板功能及纤维蛋白原的抗凝剂能延长K; 3、K 时间延长通过注射cryo(冷沉淀)与FFP 来纠正; ????? Alpha角度(从血凝块形成点至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作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1、血凝块动力学特性; 2、影响Alpha 角度的因素与K 时间相同(见上); 3、参数Alpha 角度与K 时间密切相关,两者都是反映血凝块聚合的速率。但 两者之间又存在区别,在凝血处于极其低凝状态时,血凝块强度的最终强度是幅 度达不到20mm,此时K 不能被定义。因此,Alpha 角度比K 时间更全面、 更易理解。 4、6 个单位的cryo 使α增加9.4°。 ? 最大幅度MA(描记图上的最大幅度,即最大切应力系数): 1、MA 反映了正在形成的血凝块的最大强度或硬度及血凝块形成的稳定性;

TEG_血栓弹力图简介及各科室的应用汇总

TEG_血栓弹力图简介及各科室的应用汇总TEG简介及应用 血栓弹力图仪(Thrombelastography, TEG)是一种从整个动态过程来监测凝血过程的分析仪。血栓弹力图仪于1948年由德国人Harter发明,80年代开始广泛用于临床指导术中输血,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已成为当今围术期监测凝血功能的最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世界上先进国家进行血制品管理的重要工具,在输血指南里使用该设备。其节约20%-50%的血制品使用功能被国内、外临床文献大量证明。该设备在95-96年开始在心脏外科开始使用。目前以TEG为主要监测手段的体外循环术中凝血监测方案已经在世界上40多个国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监测的方法—PlateletMapping,即血小板图试验,从而为临床带来了快速、准确的监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技术。国内外近4000份临床文献从各个角度就TEG对临床诊疗效果进行了论证。 TEG在国内的使用情况 我国许多三甲医院的麻醉科、ICU、体外循环、器官移植科等在2000年左右率先使用TEG指导术中成分血和凝血相关药物的使用,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并有大量文献报道。2006年,检验科开始使用TEG作为凝血检测的筛选和补充;同年,一些输血科开始将TEG正式纳入临床选择血制品的客观依据,并开始用TEG进行血制品使用的管理的主要设备。使临床医生真正做到了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和使用正确种类和剂量的成分血制品,从根本上杜绝了我国临床用血的盲目和浪费。2006年初,TEG的PlateletMapping,即血小板图试验开始在中国上市,从而开创我国心脑血管病抗血小板药物检测的新方法。填补了我国临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缺乏药物疗效监测的空白。为实现个性化的抗血小板治疗和解决PCI冠脉搭桥等手术的疑难

血栓弹力图在指导临床合理输血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d8149685.html, 血栓弹力图在指导临床合理输血中的应用 作者:梁翠铭 来源:《中外医疗》2018年第35期 DOI:10.16662/https://www.doczj.com/doc/dd8149685.html,ki.1674-0742.2018.35.195 [摘要] 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是检测离体血液在体外凝血功能状况的模拟试验,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心血管病、肝病、血液病等疾病的凝血功能监测。在指导合理输血方面,血栓弹力图既可以全面实时反应患者凝血功能,又可以评估出血等不良事件风险;同时还可对血液高凝状态进行及时纠正,对出血原因进行判断从而以广泛应用于对患者凝血功能状况的监测并指导输血治疗。该文通过整理血栓弹力图在指导临床创伤性失血、围术期、肝移植及血管手术的应用研究并分析TEG的缺陷与改良,为临床输血治疗更加科学、合理、有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临床输血;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 R5;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8)12(b)-0195-04 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是一种能够从凝血、血栓形成以及血栓溶解过程的动态监测血液凝固状态的方法,主要用于对凝血与纤溶全过程及血小板功能进行全面检测,目前被正式写入输血治疗的权威性指南[1-3]。 1; 血栓弹力图简介 TEG技术通过采集患者的全血标本,放置圆柱型检测杯中,以4°45'的角度旋转,每10 s 一周匀速转动,检测血液溶解或凝固状态与仪器悬挂的探針之间产生切应力变化情况,探针运动的幅度大小,通过传感器放大、经软件处理后描记出图形曲线,读出相关信息。TEG检测 共有近20个参数,其中最常用的有: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凝固角(a 角)、最大凝块强度(MA)[4]、凝血综合指数(CI)、纤溶指标(LY-30L)等6个指标。 1.1; R值(reaction time) 正常参考值5~10 min。是指从凝血系统启动到形成第一块可检测到的血凝块所需要的时间,与凝血因子有关,反应凝血因子与凝血抑制因子间的动态平衡。该值延长提示使用抗凝剂或凝血因子不足;缩短则提示血液呈高凝状态[5]。 1.2; K值(coagulation time)

血栓弹力图临床操作意义

血栓弹力图临床操作意义 血栓弹力图是血栓弹力仪描绘出的特殊图形。弹力仪的主要部件;自动调节恒温(37℃)的不锈钢盛血杯,插入杯中的不锈钢的小圆柱体及可连接圆柱体的传感器。盛血杯安置在能以4°45'角度来回转动的反应池上,杯壁与圆柱体中间容放血液。当血液标本呈液态时,杯的来回转动不能带动圆柱体,通过传感器反映到描图纸上的信号是一条直线,当血液开始凝固时,杯与圆柱体之间因纤维蛋白黏附性而产生阻力,杯的转动带动圆柱体同时运动,随着纤维蛋白的增加阻力也不断增大,杯带动圆柱体的运动也随之变化,圆柱体运动切割磁力线产生电流,电流转换为数字信号,此信号通过传感器描绘到描图纸上形成特有的血栓弹力图。 操作方法 (1)自然全血法:静脉血取出后立即放入盛血杯内测定。 (2)全血复钙法:38g/L柠檬酸钠抗凝血(血∶抗凝剂=9∶1)0.6ml放入塑料试管或涂硅试管中,再加入12.9g/L的CaCl2液0.4ml混合,立即开动秒表,取0.36ml混合液于盛血杯内测定。 (3)血浆复钙法:将38g/L柠檬酸钠抗凝血以1000r/min离心5min,取上层血浆0.4ml和等量的12.9g/L CaCl2液混合立即开动秒表,取0.36ml混合液于盛血杯内测定。

临床意义 (1)血栓性疾病:肾病综合征、尿毒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脑梗塞)、动静脉血栓形成等,r值及K 值明显减少,而ma值及mε值增大。 (2)血小板异常性疾病: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r和K值增大,而ma值和mε值值降低。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则ma值和mε值明显降低。 (3)凝血因子缺陷性疾病:血友病类出血性疾病,r值及K值显著增加,而ma值及mε值降低。 (4)纤溶亢进性疾病:原发性纤溶症、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继发性纤溶,在突发纤溶时,TEG可示纤溶的强度和速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