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及现代大学章程的作用

谈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及现代大学章程的作用

谈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及现代大学章程的作用
谈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及现代大学章程的作用

大学章程与大学治理

大学章程与大学治理 2011-04-06 16:07吴昕栋谢珂珺李燕蒋英林郑裕璋 ——关于大学章程中大学组织架构问题的研究 【摘要】大学章程是大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作为大学“自治宪法”的章程是大学进行学校自治、自主办学的根本性依据和纲领性文件,一部制定科学、合理的章程能有效的保证大学的学术自治,实现良好的治理;大学内部的组织架构是大学运作的基础,主要包括大学的各种内设机构及其权利义务范围,主要解决大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理顺大学与外部组织关系和维持大学内部管理秩序的需要。本文主要从理论的探讨、实践中的运作与制度的设计三个方面,对大学和章程的法律地位和性质进行研究,进而来比较和分析国内外大学章程中的组织架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的大学应该制定什么样的大学章程以及如何设计大学的组织架构,来保障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实现,并希望籍此能为北京大学制定章程这一宏大工程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贡献。 【关键词】公立大学;章程;组织架构;自治;治理 引言 目前,我国已有上千所公立与私立高等院校,它们在《高等教育法》等法律规范的引导下合法运作。但在具体管理上,国内大学又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缺少一个合理有效章程,导致产生大学主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之间的合理关系不明晰,内部组织结构设置层级不清、学术严重行政化倾向等状况。近年来,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治理理论的兴起,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扩招,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自主性日益增强,大学一方面需要扩大自主性和独立性,以保障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另一方面,大学内部的组织结构运作的高度行政化又进一步束缚了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作为大学“自治宪法”的章程是大学进行学校自治、自主办学的根本性依据和纲领性文件。没有章程,大学就无法真正有效的保证独立、实施自治;没有章程,大学在内部管理上就无法实现良好的治理,就无法真正保障大学的学术自治。 北京大学自创校之初就曾颁布了《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期间也历经数次修订,但与现代大学理念相比仍存在差距。作为一所当代中国的百年名校,章程的缺失无疑使北京大学同样面临上述问题。因此设计一部合理的、行之有效的章程以及内部组织架构对于北京大学提升发展空间、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也是本课题的一个初衷和立足点。 目前国内大学正在尝试制定自己的章程,在大学组织架构的设计问题上——如党委与校长的职权划分、学术委员会的自治、教代会作用的提升等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国外关于大学章程的理论和实践已经比较成熟,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结构,因此对我们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迪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从理论的探讨、实践中的运作与制度的设计三个方面,对大学的法律地位和性质进行研究,

探讨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

探讨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重点着力,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从2010年开始的10年中,大学如何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功能和使命,落实好《纲要》的这一精神?今天刊发的两篇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编者 一般来说,大学主要有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大学的这三大功能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其最初的意思是教师社团或学生社团。随着欧洲南部亚平宁半岛贸易的发展和城邦建设的推进,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一些人开始聚集在一起,共同聘请教师传授知识、讲解技能,这就形成了欧洲南方大学的雏形。在欧洲北方,以法国巴黎为中心,汇聚了阿伯拉尔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学生前往塞纳河畔,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欧洲北方大学模型。现代大学制度延绵800多年,其间受到皇室、教会等各种力量的影响,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但大学作为教师和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本质没有变,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的首要功能。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育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确立了大学工作的核心是通过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人才培养是大学工作的中心。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如何培养人才上进行了不懈探索,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逐渐摆脱了传统、单一的精英教育模式,实现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并重,人才培养的内涵更加丰富。当前,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国综合国力竞争

浅谈大学学生会建设

浅谈学生会建设 现在学生会是不是需要进行创新改革呢?首先学生会没有很好的体现学生组织的责任,第二就是人才的培养做得不尽人意,三是内部管理问题,四是缺乏主动积极的思考,五是缺少创新改革的意识与勇气。所以,我们认为学生会进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要改革,确实存在着许多难言之隐,可以说,阻力也是巨大的。在这里,重点谈谈自己对于创新改革的想法。进行创新改革,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组织学生干部进行自我反思总结,纳优汰劣。 一、存在的问题 1、人浮于事 学生会的干部人数多了起来,办事效率却降了下来。没有事的时候,满眼都是学生会的大小干部,一到有活儿干的时候反而找不到人了:一些学生干部只想过把“官瘾”,不想做事,对工作能躲就躲,能推就推,造成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尴尬局面。 2、内耗严重 在一些部门中,已经按照老乡关系、同学关系、寝室关系、哥们关系、恋人关系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彼此党同伐异,争权夺利。一些原本带着良好的愿望加入学生会的同学也对这种内耗局面深感厌倦与失望。 3、事山会海 一方面,因为机构越设越复杂,彼此之间的协调活动越来越多。上级靠开会来布置工作,下级就用开会来落实,开会几乎成了学生干部的全部工作内容;另一方面,学生会各部对分配下来的任务不会去认真思考,而一味的照搬原来的工作模式。 二、解决的渠道 1、结合大学生的使命,确立学生会章程,明确学生会的责任以及行为准则。 2、加强学生会的内部管理。这是一个本质问题,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虽然学生会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制度是否发挥出了应有的效果呢?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干部与干部之间的关系是否都很明确呢?我看到的是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多。当然这只是内部管理不完善的一个侧面反映。学生会的奖励与惩罚机制有没有明确形成制度呢?其他的包括学生会各种制度的透明化等等,多少还存在着某些问题。 3、建立和完善人才制度。现在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了什么进入学生会,甚至学生会的干部也不一定知道自己到底为了什么呆在学生会里。所以建立好的人才制度十分重要,一要把好人才进入关,二要把好人才培养关,三是把好人才团结关。 4、学生会内部要形成自我教育、自我反思、创新思索的良好习惯。一个组织,是否有生命力,就决定于这个组织里的人是否具备很好的自我反思、创新思索的能力。只有知道自己哪里错了,才能确定自己怎么去做。 5、切实把学生活动学生关联化。学生活动是学生会工作的核心所在,也是大学校园的主调之一。那么在众多的活动广泛开展的同时,为什么出现了冷场或者学生抱怨活动给自己带来的不好呢?关键还是活动的定位。不能不说确实有很多很好的活动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是确实也出现了活动脱离学生需求的现象。一个学生活动的组织者理所当然的是学生会部门的事情,然而正是这种理所当然阻碍了学生活动的发展与创新。 6、开辟学生与学生会交流、沟通的有效途径。其实有时候为学生会也感到有点憋屈,听人一谈到学生会,总会听到这样那样的不好,有的甚至不屑一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学生自己

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第36号(附:复旦大学章程)

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第36号(附:复旦大学章程) 【法规类别】教育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教育部 【发布日期】2014.10.11 【实施日期】2014.10.1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第36号 复旦大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2014年6月20日,你校党委会审议通过并报我部核准的《复旦大学章程》,经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委员会评议,2014年7 月29 日教育部第24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核准。 核准书所附章程为最终文本,自即日起生效,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你校应当以章程作为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和依据,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管理体制,依法治校、科学发展。 教育部 2014年10月11日

复旦大学章程 序言 复旦大学前身是1905年创办的复旦公学,是中国最早由民间自主创办的高等学校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后,学校成为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是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国立高等医科院校。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 复旦校名取自《尚书大传》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喻示大学是社会之光,与日月同辉。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其校歌所传颂的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强调学术的价值在于探究真理,守护文明,正谊明道,不计其功。学校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为校训,同样强调以学术精神滋养师生,坚持理想,坚守价值,治学严谨,为学有恒。学校始终秉持团结、服务与牺牲的精神,强调学校、师生的社会责任和国家使命。 当此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之际,复旦师生谨建此章程。立志继承先贤创校的初志,坚持学校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服务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各类人才,鼓励各种旨在增进人类福祉与健康的创造性研究,保护学术和思想的多样性,尊重文化传统,促进文明互信,通过学术和思想的事业,引领并服务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进程。 复旦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均当自觉维护学校声誉,共同推进改革和进步。 第一章总则

论高校大学章程建设的意义-文档

论高校大学章程建设的意义 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的载体,是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法律保障,是处理大学内外部关系的基本法律依据,是大学治理的“宪法”。从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印发至今已经将近30 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取得了突破性地进展。 大学章程就其本质和作用来看,包括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两大部分,其中外部要素包括:大学与政府的关系; 大学与社会各 界的关系;大学与校友的关系;内部要素包括:从纵向来说,包括大学内部各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行政机构、学术机构向来 ; 从横说,主要包括大学的使命、教师事务、学生事务、大学的经费 资产与财务重要事项。 由此可见,大学章程在学校制度体系中所具有的基础性、准则性作用,通俗地讲就是学校校内的“宪章”,对于人、事、物都有约束意义。 、大学章程建设推动依法治校 学校依法治校就是要遵守法律法规;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的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以适当的方式为受教育者及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情况提供便利; 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依法接受监督。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法制化进程的推进,依法治校也越来越重要。而大学章程作为高校的“宪法“,无疑对于依法治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教育部先后发布《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印发<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 的通知》等关于依法治校的文件均对提到对大学章程的建设。《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学校建立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工作机制和现代学校制度; 加强制度建设,依法加强管理。学校要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作为学校办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的通知中第三条提出:加强章程建设,健全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的制度体系。

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 【校长负责制】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对外代表学校,主持学校全面工作,按照本章程自主管理学校。 副校长对校长负责,协助校长分管学校教育教学、德育、后勤等具体工作。 中国共产党学校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校长职权】 校长依法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法规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决定、指示; (二)组织制定学校章程、发展规划和学年学期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并负责组织实施、检查和评价; (三)领导学校各职能部门及常设机构,完善岗位设置,提议副校长人选,聘任中层干部和教职工,维护学校秩序; (四)负责学校日常事务管理,主持校务会议审议重大事项并作出决策; (五)负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六)负责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职工专业发展,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七)负责规定范围内学校财务、基建及重要设施设备购置的审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八)负责学校安全工作; (九)自觉接受党组织监督,充分发挥民主,发挥教职工积极性; (十)组织协调学校与政府、社区、家庭等方面关系,创造良好育人环境。【党团组织】 学校依靠中国共产党学校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少先队、民主党派等组织的作用。学校为党群组织和社团配备相应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活动条件和经费。 学校成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组织领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监督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执行。 学校成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少先队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开展适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活动,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的成立和作用】学校成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监督。 学校建立工会组织,工会作为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负责教职工代表大会日常工作,保障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落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教职工(代表)大会职责】 教职工(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主要职责如下: (一)听取学校章程草案的制定和修订情况报告,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二)听取学校发展规划、教职工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校园建设以及其他重大改革和重大问题解决方案的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听取学校年度工作、财务工作、工会工作报告以及其他专项工作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讨论通过学校提出的与广大教职工利益直接相关的福利、校内分配实施方案以及相应的教职工聘任、考核、奖惩办法;

大学的文化传承职能

大学的文化传承职能 大学是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的,是文化不断丰富与日益完善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化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且愈加突出的作用,因此现代大学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文化是其基本职能[1]。现代大学作为人类传播、创造、发展知识的文化高地,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播知识、服务社会及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多重社会职能,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大学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现代大学应当充分认识自己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发挥自身优势,自觉肩负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崇高使命。 一、文化传承的内涵 所谓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一般来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用以表明人类所达到的、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所决定的历史发展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化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统一的特殊表现[2]。由此可见,文化是以社会主流思潮为前提条件进而形成和发展的,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能够引领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的文化,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现代大学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先驱动力,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先进的新兴文化。现代大学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不但要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特征,更应该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前列[3]。 现代大学应将文化的传承问题上升到大学办学理念的认识高度,并深刻理解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找到其内在规律,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视角,以便对文化的传承起到引领作用;引领社会文化是大学自身职能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4]。因此,现代大学应根据自身特点打造出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气氛浓郁、辐射性强的大学文化,以学术为本培养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以便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大学文化是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追求真理的文化,严谨求实的文化,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大度包容的文化,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5]。大学文化是能够充分体现学校特色的、师生一致认同感的思维模式、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总和。大学文化的完美传承是大学的发展核心,决定着大学的发展方向,学科的建设导向及人才的素养高度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功利性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尤其

复旦大学章程

复旦大学章程 序言 复旦大学前身是1905年创办的复旦公学,是中国最早由民间自主创办的高等学校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后,学校成为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是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国立高等医科院校。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 复旦校名取自《尚书大传》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喻示大学是社会之光,与日月同辉。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其校歌所传颂的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强调学术的价值在于探究真理,守护文明,正谊明道,不计其功。学校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为校训,同样强调以学术精神滋养师生,坚持理想,坚守价值,治学严谨,为学有恒。学校始终秉持团结、服务与牺牲的精神,强调学校、师生的社会责任和国家使命。 当此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之际,复旦师生谨建此章程。立志继承先贤创校的初志,坚持学校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服务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各类人才,鼓励各种旨在增进人类福祉与健康的创造性研究,保护学术和思想的多样性,尊重文化传统,促进文明互信, 通过学术和思想的事业,引领并服务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进程。 复旦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均当自觉维护学校声誉,共同推进改革和进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章程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制定。 第二条为了推动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规范学校内部治理和运行的制度,制定本章程。 第三条学校由国家举办,学校的行政主管部门为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 第四条学校是事业单位法人,按照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师生治学、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运行。 第五条学校坚持通识教育的培养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自我管理,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专业素养的人才。 第六条师生依法独立自主开展学术研究,相互支持与协作,享有表达学术思想以及发表学术成果,对学术思想进行质疑、检验的权利,并且承担遵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诚信的义务。 第七条学校在招生、学科和专业设置、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财产处置等方面依法享有办学自主权。 第八条学校举办者和主管部门为学校提供办学经费和资源支持,保障学校办学条件;支持学校按照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独立自主办学;依法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等手段对学校办学进行管理和监督,通过专门机构或者指定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的学科、专业和办学质量进行评估。 根据事业发展需要,经举办者和主管部门同意,学校可以设立或者调整校区。

西南大学章程修订说明.doc

西南大学章程修订说明 一、修订背景 西南大学组建之初,学校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章程制定工作,并于2006年开始组织起草。《西南大学章程》于2007年7月16日在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上通过并报教育部备案。 《章程》自施行以来,对学校的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条款较为宏观,可操作性不够强。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的颁布,西南大学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学校需要进一步总结改革实践成果,凝练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深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为此,学校于2012年启动了章程修订,努力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奠定基础,为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二、修订程序 章程修订历时两年多,文本15易其稿,最后形成了10章115条1.2万余字的章程文本。修订过程主要经历以下9个阶段: (一)成立机构:2012年3月成立了《章程》修订工作指导组和工作组,组成人员有教育部党组成员、校领导、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等学术组织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离退休老同志代表、校内外专家、法律顾问

等,党委书记黄蓉生同志任指导组组长。 (二)文本起草:2012年12月,通过参加培训、学习调研、讨论提纲、分工写作、分头讨论、工作组统稿、反复修改等环节,完成了初稿。 (三)征求意见:2013年1~2月,先后征求了在职教职工、离退休教职工、学生、民主党派、学校发展规划咨询专家、学校二级教授代表,教代会常委等层面意见。 (四)教代会讨论:2013年3月1日,《章程(修订稿)》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 (五)进一步完善:根据教代会意见修改后,于2013年3~4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调研、听取校内外专家(教育管理、法律、行政管理、文字等方面)意见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章程》。《章程》修订期间,校领导高度重视,征求意见稿分别2次上校长办公会和2次上党委常委会审议。 (六)校长办公会审议:2013年6月26日,《章程(修订稿)》第三次经校长办公会审议。 (七)党委常委会审定:2013年7月3日,《章程(修订稿)》第三次经党委常委会审议,并经表决通过。 (八)网上公示:2013年7月9~15日,《章程(修订稿)》在校园网主页上向全校师生公示,无异议。 (九)教育部核准:2013年7月16日,《章程(修订稿)》报教育部核准。期间,涉及“举办者的权利与义务”“学术组织

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探析

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探析 我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作为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的具体要求。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体现了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也是当前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我国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是由主要管理权力机构的结合而构成。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管理权力主要包括了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以及政治权力。如何協调并处理好以上三种权力的关系,是我国高校内部治理成败的关键。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治理模式均属典型的集权模式,其主要的弊端就是政治权力强化、行政权力泛化以及学术权力弱化。为此,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做出一系列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希望对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标签:现代大学制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1 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科学内涵 现代大学制度不同于以往大学制度的方面,主要体现在规范权力的结构,同时涉及政府、社会与高校的关系及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其实质是在政府和市场的约束下,由学校自我建设发展的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四项内容,包括完善治理结构、加强章程建设、扩大社会合作、推进专业评价,均涉及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调整。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后续推进工作中,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已然作为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内部核心。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是指为了保证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对高校内部的权力做出合理的分配及制衡的机制。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管理权力主要包括了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以及政治权力。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实质上是高校内部的相关利益主体间对这三种权力的分化与配置,追求主体间对于权力、利益、义务的相互均衡。 2 我国现阶段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在历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长期探索实践中,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方面大体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权力关系问题:政治权力的强化、行政权力的泛化以及学术权力的弱化。高校内部政治权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权力边界很难界定,常常交叉在一起,而且还有利益纠纷。如作为政治权力代表的学院书记与作为行政权力代表的校长,二者的职责分工等。 第二,行政效能问题。要想抓住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加快建设发展步伐,完善内涵建设,不仅要加大正面宣传的力度,鼓励社会群体和学院内部群体积极

健全基层学术组织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绍兴文理学院以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为抓手,改革内部治理结构,探索建立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适当分离、合理分治的二元治理架构,建立和完善有效制约的大学自我约束机制,优化了学术环境,提升了本科专业建设品质,有力推进了高校内部的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一、改革举措有力,基层学术组织不断健全完善,提升学术本位 (一)重构基层学术组织二维体系结构,做实学科组织,彰显学术权力 基层学术组织是高校中最基本的学术单元,是大学学术资源的载体。基层学术组织形式有学科、系、研究中心、公共教学部、研究所和学科基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人文社科基地)等,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学科而建立的基层学术组织,另一类是面向问题建立的基层学术组织。无论哪种形式,在高校,基层学术组织都是直接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生产点。基层学术组织中,学科组织是核心,学科是大学学术体系的基本架构。大学的学术活动必然包含教学和科研,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社会服务工作。 绍兴文理学院基层学术组织的主体是基于学科体系建立的,定名为“学科组织”,按照学科规划在一级学科或一级学科下的若干个方向上建立。根据学校当前学术水平的实际,学科组织的设立实行逐步推进:已具有较强学术实力和水平的一级学科,可以按照研究方向或整合若干个相近研究方向而建立学科组织;学术实力和学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可以按一级学科建立学科组织,通过学科组织建设,形成团队、凝练方向、培育特色,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调整为以研究方向命名的学科组织。每个学院可以根据实际建立若干个学科组织。 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之后,突出了学科的地位,强化了学科组织的学术权限和学术责任。全校学术人员都根据各自的学术领域进入相应的学科组织,“人人进学科”参加一个学科组织,且只归属于该学科组织,但同时可以参加多个研究中心。学科组织每两周举行一次学术活动,内容包括:教师汇报、讨论学术论文、学习心得,开展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等教研活动,进行科研课题申报、成果申报研讨,推介学术会议,举行外聘专家学术讲座等等。这有效整合了学术团队,凝练了学科方向,增强了学术人员的归属感。 绍兴文理学院建立的基层学术组织是一种二维体系结构。其中,学科代表实体的维度,系和其他类型的基层学术组织代表虚拟的维度。通过两个维度上基层学术组织的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真正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以学科建设成果促进各项学术活动水平的提高。2009年11月,学校制订了《关于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的管理办法》,2009年模拟运行、2010年试点运行,2011年在全校建立47个学科组织,全面推进基层学术组织建设。

中国大学资金来源浅析

中国大学教育资金来源 华东交大的案例(添加图片,引出主题) 日前,在华东交通大学南区礼堂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颁奖典礼,奖金并非来自国家或者政府,在颁奖现场坐着该校土建学院一批八十年代以后毕业的校友,也是他们才带来了这场特殊的颁奖奖金。据悉,土建学院自2006年成立校友奖学金会以来,备受广大校友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海内外朋友、校友的慷慨支持,在学校领导及各部门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成立了中铁七局奖学金,教育奖学金,最后创办了教育基金会。经过两年多的基金运作与增值,到目前为止,该项教育基金已达近50万元人民币。 6月17日,由07级工程管理、测绘工程及08级土木工程8、9班共同成立的 感恩基金在9栋200室举行捐赠仪式。 奖学金存入银行获得的利息共760元将捐献给学院教育基金会。

引言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和地方财政补助。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高等教育的投入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投资主体由一元化的国家投入,变成了国家、集体、个人多元化投入的新格局。出现了“财政拨款、教育税收、学费、校办产业、社会捐赠、助学基金、科研经费。在中国高校学生资助资金来源方面,据有关方面的统计,国家拨款占58.7%,学校自筹占21.1%,社会捐助占20.2%。 清华(国家+自筹)50+15亿左右 北大(国家+自筹)50+5亿左右 浙大(国家+自筹+地方政府)30+5+15=50亿左右 上交(国家+自筹+地方政府)30+5+15=50亿左右 南大(国家+自筹+地方政府)30+5+15=50亿左右 北师大(国家+自筹+北京市)35+2+13=50亿左右 中科(国家+自筹+中科院+地方政府)50亿左右 复旦(国家+自筹+地方政府)45亿左右 哈工大(国家+自筹+工信部+地方政府)20+5+20=45亿左右 北航(国家+自筹+工信部)15+5+15=35亿左右 华中科大(国家+自筹+地方政府)15+6+7=28亿左右 资金来源分类: 1、财政下拨(理论部分) 目前国家财政预算内拨款仍是大部分高等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大约占到整个高校资金来源的50%。不过,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比如北京师范大学,近年来预算外经费来源越来越多,财政性资金呈现下降趋势,目前仅占到所有资金来源的30%。而以上财政性资金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1,教育经费 1)定额经费 定额经费主要是指中央和地方定额给付教师的工资,以及其他业务费用 等。 2)专项补助经费 专项经费主要是指211工程专项资金、985工程专项资金和《国家中长 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16项重大专项资金等 2,科研经费 科研经费主要是指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统一申请、管理的课题经费和该单位职工自行联系申请的课题经费。

1天津大学章程

天津大学章程 序言 天津大学的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1951年9月,经国家高等教育院系调整,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定名天津大学。1959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国家重点大学。2000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学校以兴学强国为办学宗旨,穷究学理,作育人才,传承文明,振兴中华,塑造未来;以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努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世界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依法治校,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保障师生员工基本权益,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及教育部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学校中文名称为天津大学,简称天大;英文名称为TianjinUniversity,缩写为TJU。 第三条学校由国家举办,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并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 学校具有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校长是法定代表人。 第四条学校法定住所为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设有卫津路校区、北洋园校区和滨海工业研究院校区。 学校网址是.cn。

学校根据发展需要,经主管部门批准,可变更住所地,调整校区。 第五条学校的校训是“实事求是”(英文为SeekingTruthfromFacts)。学校弘扬严谨治学的校风,秉承爱国奉献的传统。 第六条学校按照“形上形下、达材成德”的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 第七条学校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全日制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同时开展非学历教育和培训,提供终身教育服务。 学校依法颁发学历证书,依法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第八条学校面向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不断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巩固工学优势,大力发展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布局。 第九条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天津大学委员会(以下简称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师生参与、专家咨询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机制。 第十条举办者为学校提供办学经费,保障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依法对学校办学活动进行宏观指导,按照有关规定任免学校主要负责人。 第十一条学校依法依规享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内部管理、校园规划建设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十二条学校分立、合并、终止及更名应当征求师生员工和校友意见,并报举办者批准。 第二章学校功能

大学章程地位与要素的国际比较

2009年第6期(总第353期 )EDU CATIONAL RE SEARCH N o.6,2009 G enera l,No.353 大学章程地位与要素的国际比较 马陆亭 [摘要]大学章程是大学自主办学和外部对大学实施影响而协商的产物,反映了大学和社会特别是和政府间的关系,彰显着大学的使命要求。内部治理是大学章程阐述的重点,主要体现在决策机构、行政机构、学术机构的划定上。我国目前要以制订章程为契机推动高校依法自主办学。 [关键词]大学章程;大学特许状;治理结构;内容要素 [作者简介]马陆亭,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16) 章程是约定和阐述独立主体使命,界定内部各利益关系的责任和义务,书面写定的有法定意义的组织规程。任何一个有独立自主权的机构都需要明晰组织规程以使人了解自己的使命,规范自己的组织运营。1995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6(以下简称5教育法6)规定,学校有按照章程行使自主管理的权利;1998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6(以下简称5高等教育法6)规定,申请设立高等学校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章程等内容,说明了章程的法律地位。但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高等学校并没有章程,只有为数不多的学校在进行试点。本文以国际的、历史的视角,对大学章程所体现的法治精神、要素内容进行探讨,并对我国的大学章程建设提出看法。 一、以制定章程为契机推动大学依法自主办学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不断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目标是建立/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0、/政府办学为主、多元化办学格局0和/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0的管理体制。对此进行进一步分析,是为了适应社会全方位变化及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有效地激发和释放体制的活力。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就是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 30年来,我们在推动大学自主办学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大学的自主权在逐步增强。但是,大学的内、外部管理,行政色彩还比较浓,在治理模式上缺乏有法定意义的组织规程,因此经常陷入权力/放0与/收0的循环。 大学需要自主办学,但政府也不能放弃应有的责任。这可以在/宏观有序、微观搞活0原则的指导下,在5高等教育法6和大学章程的框架下,通过推进政府对大学的契约式管理来实现,即政府对大学提出目标和要求、提供财政及政策支持、进行绩效评估,大学在宏观框架内实行自主办学。日本的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法国对大学的合同管理等都反映出了这种趋势。 5高等教育法6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0。大学法人需明晰两种关系:一是办学的外部关系,即所谓的面向社会和依法办学;二是办学的内部关系,即自我管理和约束机制。第一种关系主要由法律明确,章程承接一下;第二种关系主要由章程明确,辅之于具体的规章。因此,大学章程/上承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下启学校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文章作者:顾海良文章来源:《学习参考》 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为《规划纲要》),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突出了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并把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作为重要任务提了出来。 现在提出“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是以三个基本规定为前提的:一是对大学治理结构内涵的理解。大学治理结构分为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是指大学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各种权力的分配、制约和利益实现的制度规定、体制安排和机制设计,集中体现大学管理的结构、运行及其规制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本文涉及的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问题。二是对大学治理结构的制度和体制前提的理解。治理结构是以一定的制度和体制规定为前提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坚持党的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必须坚持的前提和方向。三是对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旨意的理解。大学治理结构的目标和方向是现代大学发展目标与功能的体现与实现。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是大学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时候都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引领社会则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大学根本任务是大学功能的中心坐标,大学功能是实现大学根本任务的必要路径。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必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展开,必须有利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有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形成优良的学风、校风和作风。 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应着重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

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 来源:发布日期:2001-4-25 浏览次数:449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大学最根本的社会职能,但现代大学除了增减高级专门人才这项最根本的社会职能以外,还有两项重要的社会职能,即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因此,办现代大学,不仅要有一个教育理念,还要有一个办学理念。在目前新形势下,对于一个现代大学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注重学术,服务社会,改革创新。” 一、“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的教育哲学观 现代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以,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时应当树立的一种哲学观。 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为指导,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就是把增减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工作中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它有以下几层意思:教育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和“人”都是需要教育的主体;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延续和发展,但教育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延续和发展是通过增减社会所要求的“人”来实现的,因此,培养社会所要求的“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培养社会所要求的人,必须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把学生增减成为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2.确立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观 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品德”,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居于首要位置,主要包括自然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其实质是一种人文精神,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基本关系,核心是健全的人格;二是“学识”,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根本,主要指学问和见识,学问是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见识则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独到的见解和对未来的预见;三是“才能”,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它并不仅是一般的专门能力,其核心是一种综合智能,主要包括自学能力(运用中文、外文和上网获取知识的能力)、选择能力(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博采众长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与综合、逻辑与形象、继承与创新思维能力)、研究能力(探索未知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文字、口头和上网表达能力);四是“体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居于基础的地位,其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健全的体魄”,二是“健康的心理”。在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中,“品德”是方向,“学识”是根本,“才能”是核心,“体质”是基础。 3.坚持以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教育理念

浅议高校服务社会

浅议高校社会服务 ——王法利高校社会服务,是高校四大职能之一,也是国内高校一直在提倡和加强的事。那么到底高校社会服务是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 通过学习和走访院系及本人的社会实践,本人就高校社会服务干什么,怎样干谁来干,做一下简要阐述来展示高校社会服务的范畴和实施方法。 一、高校社会服务干什么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对于大学来说,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条件,人才培养是服务社会、传承和创新文化的直接表现。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应该围绕人才培养而开展,不能脱离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要通过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来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四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应该齐头并进,在学校内部只能有限程度的相对独立,不能人为制造割裂和对立。任何有意无意单独强调一个方面的做法都是狭隘和有害的。那么在这里我个人的观点是,高校社会服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三大基本职能的延续和表现。 在这里可以这样表述: 人才培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在社会服务方面更倾向于非学历的专业教育培训; 科学研究:解决社会重大战略需求、共性需求或企业求的科研和成果转移与转化; 文化传承创新:通过教育培训进行文化传承,同时创造新的文化产品满足社会需求;

智库建设:组织学校各领域高层次人员建智库,为学校和社会政府在各发展领域提供决策参考。 二、高校社会服务怎么干 在这里其实简单凝练就一句话,学校顶层设计,出政策、组团队、明职责配资源。 三、高校社会服务谁来干 首先在学校的政策支持下组建两支团队,一支是为做社会服务工作的团队服务的服务团队(部门),为学校所有可以向社会提供服务的院系老师、科研团队或项目服务,链接社会和学校,聚集“产、学、研、政、金、介、媒、人”等服务因素,进行事务性服务。一支是可以将自己的知识、技能、专利专利产品等提供给社会的团队,这只团队小到一个人大到高校所有的人。 四、简要思路和目标 服务团队链接社会和学校,聚集“产学研政金介媒人”等服务因素,进行事务性服务,全校上下联动协同,项目服务团队、资产管理公司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对另一支团队的idea、技术、成果、项目,在这个产学研一体化体系上采取企业化运行,项目制管理,对其进行转移、转化、孵化,具体表现为,利用学校教育优势组建教育集团:专业培训、EMBA等;现有实验室组建申报省市国家公共研发平台或实验室、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检测中心、协同中心等、成果转移与转化;部分可以在教育集团里实施,文化创新方面可以就国家级文化产业中心打造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智力输出、各类咨询等服务,在教育、文化、科研、人才、服务社会方面我们立足学校,放眼全球,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措施。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打造市级、国家级孵化平台、实验室、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这样学校的技术交易量增多、新增控股和参股科技型学科性企业增多、上市企业,学生实习基地多,学校社会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