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基础期末知识点整理

经济学基础期末知识点整理

经济学基础期末知识点整理
经济学基础期末知识点整理

会计利润= 收入(毛利)- 显性成本

经济利润=收入-总成本=收入-显性成本-隐性成本=会计利润-隐性成本

边际变化:假定所有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只让某一因素发生微小的变化,这一变化就叫做该因素的“边际变化”。

边际收益(MR ):由某一边际变化所带来的好处,即由某生产要素的边际变化而引起的产出的收益变化。

1 ?生产某产品,需劳动量10个单位,资本5个单位,此时产量为20个单位,该产品价格为10 RMB。此时,TR=10 X 20=200 RM。现在让资本增加1个单位,即从5宀6,而劳动量保持10 个单位不变,如果此时产量增加为2

2 个单位,价格仍为10RMB 。

现在, TR=10 X 22=220 RMB , MR=220-200=20 RMB

农产品轮番涨价的局面如果长期保持下去,结果肯定是以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代价。

游资炒作农产品危害性极大,对我国的整体通货膨胀会产生助推作用,并且影响到农产品供

给和价格的稳定。游资一旦迅速撤走,农产品的价格就会跌入低谷,这对抵御风险能力本

来就很弱小的广大农户的危害非常大。政府不能放任自流, 任凭市场自我调节, 而要尽快出手调控。在增加投入,畅通信息,指导农民均衡生产的同时, 同样要及时打击中间商囤积居

奇,炒买炒卖,不让炒家乘机抬高价格,从中渔利,人为制造市场恐慌。

均衡的含义:经济事物中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局部均衡: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一般均衡: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它

假定各种商品的供求和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的, 一个市场的均衡只有在其他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供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市场均衡价格市场处于非均衡时,会进行调整以缓解短缺或过剩,并重新回到均衡点。

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产量减少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产量增加最低限价也称支持价格,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商品的最低价格。支持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支持价格的目的是为了扶植某些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

最高限价政府规定的会出售某种商品的法定最价格。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最高限价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通货膨胀,抑制物价上涨;对垄断进行管制。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的比例/价格变动的比例E d=(Q2-Q1)十Q1/(P2-P1)十P1(取正数)需求的价格弹性是衡量当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消费者改变购买量的一个指标。其数值越

大,消费者对价格变化反应也越大—价格变化带来的购买量变化越大。

Ed >1 富有弹性(奢侈品)Ed <1 缺乏弹性(必需品)Ed =1 单位弹性极端:需求完全弹性-教材完全无弹性-毒品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商品的必需程度;商品开支占收入的比重;商品定义的宽窄

时间的长短;替代品;

厂商总收益(总销售收入):TR P Q P Q(P)企业为何试图建立品牌名称和消费者忠实度?(减少替代品就是减少需求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决策:昂贵男式香水应该广告做在何种媒介上?(由于这种产品是奢侈品, 主要顾客是高

收入阶层。所以广告和营销工作应该集中在富有居民能够看到的媒介上,而不是普通媒体。)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的比例/收入变动的比例(正常物品EI 为正数;低劣品EI 为负数)需求的交叉弹性=Y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比例/X商品价格变动的比例(替代品E yx为正数;互补品E yx为负数;不相关品E yx为零或接近零的值)供给弹性=供给量变动的比例/价格变动的比例(影响供给弹性的主要因素;行业中增加生产

10

2d

Xi

的难易程度;生产规模及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

近两年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岀现了巨大波动。以石油、铜、铁矿石为代表的大宗原材料商品价 格连续上涨,另一类大宗产品,如钢铁、水泥、汽车、房地产等却在不同阶段岀现了周期性的价 格大幅波动。通过对于上述商品供求价格弹性的研究,

我们发现第一类产品的供求价格弹性都比

较小,但需求弹性要大于供给弹性;

正是由于各类产品弹性特征,

导致了上述商品的价格会因为

供求关系的较小幅度的变化而产生大幅度波动。并且,钢铁、水泥、汽车、房地产等商品由于自 身弹性特征,往往会引起生产和价格周期性波动,

不利于整个行业和宏观经济的发展。

需要通过

制度、政策安排,建立上述大宗商品的价格研判与稳定机制。正是由于各类产品弹性特征, 导致

了上述商品的价格会因为供求关系的较小幅度的变化而产生大幅度波动。 并且,钢铁、水泥、汽 车、房地产等商品由于自身弹性特征, 往往会引起生产和价格周期性波动,

不利于整个行业和宏

观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制度、政策安排,建立上述大宗商品的价格研判与稳定机制。

如何应对过剩:补贴限产、政府采购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随着消费者

对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 是递减的。效用是指商

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

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

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欲望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 。理性的消

费者如何将其有限的资源,分配在能给他们带来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上。

效用没有好坏之分;效用有正负之分(负效用指某种商品或劳务所具有的引起人们不舒服或 痛苦的能力)。一种商品的效用之大小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在购买两种衙品情况卜前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 衡条件足:叭+P”2I

加对商—

~y~ A

r 品1 的ifm r

1 2

增加对商 r —5 —T 血的消费i

I - 11D

无奏屛荊戳上棊一点的遠陥普底奉就足无農井?嵐

Xi=

1/P1

曲」亿

皿[\fU 2

高。2、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边际替代率 1 Itile orSutMlunlati 】;在樂 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増加一单位某种 裔品的消费量时所需要的旅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 数量I 袪称为边际替代率。 花討1门空品2的边

无差异曲线:1、距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 3、

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 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全部的收入所能购买到的 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最优的商品购买组合必 须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 最优的商品组合必

须位于给定的预算线上。

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2)每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 3)

所有的资源有完全的流动性

4)信息是完全的

在经济学中,企业的利润是指 经济利润,即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 企业所追求的最大利润,就是最大的经济利润。经济利润也被称为超额利润。

正常利润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支付的报酬;正常利润是隐性成本的一部分 经济利润中不包括正常利润。当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时,厂商仍然得到了全部的正常利润。 厂商利润最大化(均衡)条件:边际成本 =边际收益(MC=MR )

MR> MC T 商增加产量;MR < MC

厂商减少产量;MR=MC 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 短期内企业实现均衡,表示如果盈利

便获得了最大利润;

如果亏损,也是实现了亏损最小化。

也就是说,利润最大化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有利润。

TR> VC,则虽然亏损,继续营业; TR< VC,则停止营业。P X Q> AVO Q,则继续营业;P > AVC,

三级价格歧视

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是价格歧视最常见的形式。

富人区和穷人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给学生和老年人的折扣]

垄断竞争市场 特征:1)许多企业 2)自由进出 3)产品有差别,但高度替代

非价格竞争:垄断竞争厂商往往通过改进产品品质、 精心设计商标和包装、改善售后服务以 及广告宣传等手段, 以突出自己的产品特点(人为地扩大产品间的差别),

从而加强自身的

垄断力量,扩大产品的市场销售份额。(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不存在非价格竞争。)

寡头市场的特征:也称寡头垄断市场,是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 种市场组织。(汽车行业 钢铁行业石化行业邮电通讯行业)]

形成的原因:规模经济;对关键生产资源供给的控制;专利或专有;技术政府的特许 市场的竞争程度越高,经济效率越高;市场的垄断程度越高,经济效率越低。 完全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 >寡头市场 > 垄断市场

囚徒困境: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存在矛盾,个人理性的正确选择会降低大家的福利。 博弈论:研究参与者在各种战略下如何决策的理论。 占优策略: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

某参与者都存在唯一的最优策略选择,

这一最优

策略就是他的占优策略。如果某个参与者具有占优策略, 那么,无论其他参与者选择什么策

略,该参与者确信自己所选择的唯一策略都是最优的。

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状态, 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 如果其他参与者不

改变策略。

生产要素需求 的性质:生产要素市场上的需求具有间接性,是引致需求,或派生需求。 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于消费者。消费者的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各种需要(直接效用)。 在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厂商。厂商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利益。 消费者对产

品的直接需求引起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

虽然单个消费者的供给曲线具有向 后弯曲的特点,但整个市场的供给 曲线却不一定也是如此。 因为在较高的工资水平上,现有的 工人也许提高较少的劳动,但高工 资也吸引进来新的工人,因而总的 市场劳动供给一般还是随着工资的 上升而增加,从而市场劳动供给曲 线仍然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资本的特点: 资本的总量不是固定不变的。

人们可以通过储蓄来改变资本存量。

通过利率的

调节作用,资本市场实现了均衡。

利息的存在: (1 )鼓励储蓄,减少消费; (2)可以使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3)利率

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的有效手段。

洛伦兹曲线:是一条反应社会收入分 配公平程度的曲线。

作法: 把全社会的人口按收入水平

由低到高平均分成若干等级(如分为 5个等级,每个

等级各占 20%); 根据收入数据,统计各个等级的收入, 得到累计收入表; 用横坐标表示人 口的累计,纵坐标表示收入的累计, 把累计收入表中

的数字画在平面中联 接而成的曲线就是洛伦兹曲线。 G 值越小表示分配越公平; <;=。表示所得

分 配绝对处平?反之G 值越大表示分配越不介平.

叽衣斥社会分配不公:(M 处国际警戒线。

:如果经济处于完全竞争条件下,

入案计百分比(岂

绝对不公 平罐 人口累计白分比(%)

基尼系数

Lorenz 曲线

100%

所有市场的买者和卖者都不是价格的决定者,如果经济中存在一组价格能使得下列条件成

立,则称整体经济达到了一般均衡状态。

(1 )所有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效用最大化,所有厂商在既定技术条件下利润最大; (2) 所有市场同时出清,即供求平衡; 」 (3) 所有市场中厂商经济利润为零。

帕累托最优状态:如果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已经不存在任何帕累托改进, 任何改革都不

可能在不使其他人状况变坏的前提下,

至少使一个人的状况变好,则这种资源配置状态就称

为帕累托最优状态。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

帕累托改进:符合帕累托标准的改进。(市场经济中,每天都会发生无数次的帕累托改进。 每一次交易都是一个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改进的特征只是双方都从行动中获益,

而并不表

明总收益在双方之间的分配是否公平。

帕累托改进并不必然是公平的, 而是双方都从中获益。

市场失灵: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从而导致资源配置失当的一种状况 (低效率、不公

平)。它是自由市场均衡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的一种情况。 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势力;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

垄断会导致低产量、高价格、服务态度差,厂商缺乏动力去降低成本,资源配置低效率 解决垄断的对策:1、价格管制 2、反托拉斯法

对垄断的价格管制:1、边际成本定价法:价格 =边际成本;目标是提高效率,实现帕累托 最优。2、平均成本定价法:价格 =平均成本,目标是公平

反托拉斯法或反垄断法是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法令、

法规来限制垄断企业行为和不正当市场竞

争行为。制裁措施主要有三种: 第一,改变市场结构,切割、解散大企业。第二,损害赔偿, 由垄断企业向受害人进行损害赔偿。第三,刑事处罚。

外部性(外部影响):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要充分发挥作用, 前提条件之一是经济行为所产

生的成本或收益应该由经济主体全部承担或全部得到,

这称之为成本或收益完全内生化。

在现实中,许多情况下,成本和收益并未完全内生化,就产生了外部性。

解决外部性的政策:1)使用税收和津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进行征税;对造成外部经 济的企业,政府予以补贴;

2)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使外部影响“内部化”例:养蜜蜂的 同时也种果树3)使用规定产权的办法 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是明确的, 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 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

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缺陷:并不是所有的产权都是可以明确的:例如空

气,环境。已经明晰的产权也不一定能够交易或交易成本很高: 化工厂和众多农民之间关于

河流污染权的交易成本很高。

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方面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产品。

非排他性是指即使不

支付费用,人们也可以消费某种产品。无线信号、灯塔、国防等。非竞争性是指很多经济主 体可以同时消费某种产品,

外部性的后果:完全竞争条件 下

的资源配置将偏离帕累托 最优状

态,即导致市场失灵。 原因分

析:

正外部性:私人收益 < 私人成 本

< 社会收益T 个人不会采取 该行

动T 市场失灵

负外部性:私人成本 < 私人收 益

< 社会成本T 个人会采取该 行动

T 市场失灵

而消费质量几乎不受影响,即增加一些人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路灯、道路、无线信号、灯塔、国防等。

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排他性是指只有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够使用该商品。比如,付一定的费用,才能消费服装、汽车等。竞争性是指当一个人在消费或享用某一商品或服务时,其他人便无法同时消费或享用同一商品或服务。

1)纯公共产品:在消费方面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产品。国防、良好的自然环境、大海上的灯塔。

2)准公共产品:在消费方面具有不完全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产品。

I ?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数字电视n .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公海的鱼

公共产品和市场失灵:市场本身提供的公共产品将低于最优数量。

原因:首先,单个消费者通常并不清楚自己对公共产品的偏好程度;其次,为了减少支付价

格或不支付价格,消费者会低报或隐瞒自己对公共产品的偏好。他们在享用公共产品时都想

当“免费搭车者”。搭便车问题:是指某些个人虽然参与了公共产品的消费,但却不愿意支付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完全依赖于他人对公共产品生产成本的支付。

在一个村庄修一条柏油马路,修建费将从每个村民手里征收。

如果征收的方式是根据每个人对于马路的评价(也就是马路对每个人的效应)来收费,即评价高的

人将缴纳更多的钱,那么每个人都会有动机低报自己的真实评价,期望既能享用马路又少花钱。

结果是征收的钱不够修路。事实上,每个人都想成为“免费搭车者”,既享受到利益却又不愿负

担成本。由于搭便车问题的存在,产生了一个典型的市场失灵的情形,即市场无能力使公共产品

的供给和消费达到帕累托最优。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买方与卖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

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些。卖方所掌握的信息多于买方(电器市场);买方所掌握的信息多于卖方(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对策:1)发信号例:银行在发放信用卡前要求申请人提供收入证明;保

险公司在提供保险服务前,要求申请人提供体检证明;厂商对出售产品的保修承诺

2)政府干预例:上市公司必须定期如实公布企业经营、财务、业绩方面信息;

自考公共关系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论 第一节 一公共关系的定义分为: 1管理论——美国雷克斯.哈罗博士 2 传播论——英国弗兰克.杰夫金斯 3 传播管理论——美国詹姆斯格鲁尼格教授 4 咨询论——国际公共关系协会1978年发表《墨西哥宣言》 5 社会关系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蔡尔滋教授 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其目的是建立一种与这些公众互相信任的关系——格鲁尼格教授 二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1公共关系的形为主体是组织机构 2 公共关系的沟通对象是相关大众 3 公共关系的工作手段是传播沟通媒介 4 公共关系的过程是信息的双向交流 5 公共关系的目标是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第二节 一公共关系的相关概念与范畴 1公共关系状态——表示一种客观的实在 即一个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 2 公共关系活动——表示一种实际的操作实务 即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的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公共关系的工作 3 公共关系观念——表示一种主观的思想意识 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它不仅指导着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健康发展,而且渗透到管理者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规范着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另还有:形象观念、公众观念、传播观念、协调观念、互惠观念、服务观念 二公共关系学中三个最基本的概念:组织、公众、传播※ 1组织——公共关系的主体,即公共关系的承担者、实施者、行为者 2 公众——公共关系的对象 3 传播——公共关系的过程和方式 三关系、舆论、形象 1 关系——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相处和交往的行为和状态,简单说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公共关系不是泛指“任何”或“所有”的社会关系,而是指与“私人关系”相对应的具有社会公共性质的一种特殊关系 特征: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 特指信息交流的关系 2 舆论——指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的看法和意见的总和,是社会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概念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等三个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 1.1经济全球化基本成因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2)微观经济行为主体追逐利润的动机是经济全球化过程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3)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原因 1.2经济全球化特征 (1)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动力。 (2)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微观主体。 (3)经济行为跨国界活动成本降低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不断深入与拓展的重要保证。 1.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1)贸易全球化 (2)生产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1.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 2.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世界各国经济运行风险。 3.经济全球化过程使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拉大。 4.国家经济主权逐渐弱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的直接影响。 5.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市场实现真正一体化。 6.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投机因素。 2、跨国公司:具有全球性的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实体,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国际经济组织。 2.1跨国公司的特征 1.结构特征 营业规模;地理分布;股权结构 2.环境特征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 3.经营管理特征 战略目标全球化;营运过程的国际化;组织管理的内部一体化;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生产要素转移的内部化 2.2跨国公司国外投资的参与形式 1.股权参与的形式 收购企业和股权式投资 2.非股权安排形式:不参与股权,不能凭借股权对企业进行控制和管理,而是通过对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各种资源技术的控制,并通过签订一系列合同,为东道国提供各种服务,与东道国的公司建立起密切联系并从中获利。 许可证合同;管理合同;产品分成合同 2.3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

公共关系学笔记(全)

公共关系学笔记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与沟通”。对于这一概念,应重点从三个角度认真把握。 1. 公共关系”的性质:公共关系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关系,即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信息交流关系; 2. 公共关系职能”的性质:即运用各种传播、沟通手段去影响公众的观点、态度和行为,争取公众舆论的理解和支持,为组织的生存、发展创造良 好的社会环境。 3. 公共关系学科”的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传播学、组织传播学,是现代传播学在组织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 二、公共关系学的基本内容 重点理解公共关系学基本内容的九个方面: 1 ?公共关系的概念:公共关系是什么,公共关系的三个基本要素,即社会组织、公众、传播与沟通; 2?公共关系的历史:公关的形成、发展概况、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3?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公关由谁来做,有何作用; 4?公共关系的对象:公关对谁做; 5?公共关系的管理过程:完整地理解公关工作的整个过程; 6?公共关系的媒介:学习和掌握公关的基本工具和技术手段; 7?公共关系活动实务:包括调查研究、新闻传播、公关广告、专题活动、处理危机、交际事务等; 8?公共关系的职业道德和法律制约:公关行为基本准则; 9?公共关系在中国应用的国情和特色:公关的中国特色。 第二节公共关系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对公共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角度主要有:从管理学角度,从经营学角度, 从传播学角度等。 一、从管理学角度研究的特点: 1 ?将公共关系作为管理过程的一个要素;

2 ?将公共关系本身视作管理的一个过程。

公共经济学期末复习个人总结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在其自身的运行中自发产生的缺陷或弊病。 市场失灵的直接原因:自发性、滞后性、不稳定性 市场失灵的表现:1、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均2、公共产品与搭便车3、外部效应4、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5、垄断与自然垄断 6、信息不对称 公共经济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经济行为规律的科学,是经济学的分支,是论述公共部门所需资源量、公共部门各领域的资源分配以及如何监督资源使用等问题,回答公共部门需要做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的学科。 公共经济的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发展职能,经济稳定职能 第二章 公共品是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或无法全部生产的,必须由政府提供或者政府参与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私人需求和公共需求是共生和互补的关系,由于资源稀缺,必须取舍权衡。 私人品:排他的、具有很强竞争性的物品或服务。(竞争性、排他性) 公共品:有共同受益特征的物品或服务。(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竞争性:人数增加需求增加。无法使每个消费者在利益完整的条件下得到满足。 排他性:拥有者可以完全排除其他人收益 非竞争性: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他性:每个消费者都可以享用,任何消费者无法排除其他消费者从公共品获得利益 私人品的有效供给(横向相加)公共品的有效供给(纵向相加) 公共品提供存在的问题: 1、搭便车:指即使不付费也能享受到公共品的好处。 2、强制乘车:政府使用强制性力量使人们为公共品买单,结果对公共品没有购买意愿的消费者也将被强制征税。公共品的攻击方式:政府、私人部门、自愿 公地悲剧:对于那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由于不能排他,但本身又是竞争性的,可能会存在资源被滥用的问题。

管理经济学期末考试题

P47 8. 某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供给曲线如下: 需求:Q D =200-2P 供给:Q S =40-2P (1)该产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销售量是多少? 解:均衡时条件为Q D =Q S , 200-2P=40+2P , P=40,Q=120 故该产品的均衡价格是40,均衡销售量为120。 (2)如果政府限定该产品的最高价格是30元,此时会产生多大的过度需求(或过度供给)? 解:如果政府限定该产品的最高价格为30元,则: Q D =200-20×30=140 Q S =40+2×30=100 Q D –Q S =140-100=40 故产生过度需求数量为40。 P75 1. 市场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市场上汽车的价格弹性为1.2,收入弹性为3 (1)如汽车价格下降3%,市场上的汽车销售量会出现什么变化? 解:∑p=△Q/Q/3%=1.2,△Q/Q=3.6% 所以市场上汽车销售量上升3.6% (2)如居民收入提高2%,市场上的汽车销售量会出现什么变化? 解:∑2=△Q/Q/2%=3,△Q/Q=6% 所以市场上汽车销售量上升6%。 P141 9. 假定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10L 0.5+K 20.5,其中劳动力(L )的价格为50元,资本(K )的价格为80元。 (1)如果企业希望生产400单位的产品,应投入L 和K 各多少才能使成本最低?此时成本是多少 解:∵M P L =Q L = 10L 0.5K 0.5L = 10K 0.5L P L =50 M P K =Q K = 10L 0.5K 0.5K = 10L 0.5 K 0.5 P K =80 ∵成本量最低的条件MP L P L =MP K P K 即 10K 0.5L 0.5 50 = 10L 0.5 K 0.5 80 得出8K=5L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

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整理.doc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管理职能。社会组织主要通过自身形象设计、双向信息传播和广泛的社会 交往,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并达成和谐的交往状态,为自身事业的发展创造最佳的社会环境,实现组织既定目 标。 是公众对于社会组织的总体评价,是社会组织的表现与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 1. 特征与风格(内在、外在) 2?知名度与美誉度 3? 组织形象定位 1. 组织形象的主客观两重性 2. 组织形象的多维性 3. 组织形象的相对性 4. 组织形象的相对稳定性 公共关系学:是研究公共关系活动现象及内在规律的一门学科 学科包括:1?公共关系理论 2?公共关系实务 3?公共关系发展史 学科性质:以公共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边缘、新兴的应用学科。 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的主体)、传播(公共关系的手段)、公众(公共关系的客体) 是指由一定的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围绕一定的目标聚合而成的社会结构或团体。 1. 互利性 2?营利性(经济组织) 3?服务性 4? 公益性组织 是指个人、组织、社会之间信息的传递、接收、交流分享与双向沟通的过程。公共关系传播是指传播双方通过 一定媒介,使信息达到交换、融解。 1. 确定对象 2.拟定内容 3.安排具体形象 4.选择媒介 5.反馈效果 1. 有利于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 2.有利于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公共关系的工作既包括与它有关系的组织内外的个人,也包括与它有关系的其他社会组织。 2. 传播的效能性 4.社会组织、传播、公众的统一协调 1.社会组织的主导性 3.公众的权威性

< 一 >、中国古代: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公共关系萌芽。 中国古代的公共关系思想以“礼之用,和为贵”为特征 (1) 在观念认识上,重视民众舆论,强调 “仁者” 爱人。 (2) 在行为规范上,讲究 “礼”、“信”。“礼” 就是行为的方式和沟通的手段,其核心是互敬、平等和谦和。 “信”强调知行,言行合一。 (3) 在交往方式上注重 “人和、平等、谦让”。 (4) 讲究语言传播的经验和技巧。 <二 >、古代西方: 古代西方注重现实的处理。 古希腊人对于沟通技术非常推崇。 1. 东西方人类历史上统治者都重视宣传舆论。 2.东西方社会发展中,都重 视沟通与交往。 3.早期公共关系活动零碎而不成体系。 4.20世纪初,公共关系随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和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1 .萌芽阶段(巴纳姆时期): 代表事件: 便士报”、 报刊宣传运动” 代表人物:菲尼斯 泰勒巴纳姆 19世纪30年代,美国报界以《纽约太阳报》为首引领了一场 便士报”风暴。 从此美国报纸由贵族化走向了大众化。 报刊大众化引起政府部门及各类巨头的高度重视。 在巴纳姆时期,践踏公众利益的卑劣行为,损害了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完全违背公共关系的诚信宗旨,是美国 公共关系史上不光采的一页。故历史上称为“反公共关系时期” 、“公共关系的黑暗时期”。 2 .产生阶段(艾维李时期)|: 代表事件: 揭丑运动”(又称 扒粪运动”清垃圾运动”)。 代表人物:被尊为 公共关系之父”的艾维李。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1%的人,占据财富的 54%。 资方非人性化”的行为导致社会环境的严重恶化。 1. 以事实为依据 3. 立足于有效沟通 1. 认清沟通的公众对象 3. 立足于有效沟通 1?行为主体:组织机构。 4. 本质:双向的信息交流。 2?以沟通为手段 4?坚持对社会负责的原则 2?明确沟通的主要目标 4?真诚是公共关系人员的信条 2.沟通对象:相关公众。 3?工作手段:传播沟通。 5.目标: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可变性 3.复杂性和多样性

公共经济学复习题答案(定稿)

《公共经济学》期末考试 一、简答题 1、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相比,研究的重点发生了那些转向?3 答:公共经济学已经从财政学所主要研究的政府收支问题转向更加注重研究这种收支活动的经济影响;转向分析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绩效水平;转向对各种类型的公共政策进行评价。 2、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28——34 答: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资源配置失效。资源配置失效是由垄断形成的不完全竞争、外部效应、公共产品的存在、市场不完全、不充分和不对称、偏好不合理造成的。 第二,收入分配不公。 第三,宏观经济波动。 3、简述外部效应的含义、如何纠正外部效应?29——30 答:外部效应,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行为对他人或企业产生了影响,而受影响者没有因受损害而得到补偿,或没有因获得利益而付费的现象。外部效应分为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 纠正外部效应一是根据科斯定律通过重新分配产权由私人交易自行解决;二是进行组织重构,合并与外部效应影响有关的企业;三

是使用矫正性的税收(收费)政策和补贴政策。 4、纯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7 答:纯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供给上的非排他性,即受排他成本或技术原因的限制,它很难排除“免费搭车”的问题;二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即增加人消费这一产品并未相应增加其边际成本。 5、财政支出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分析意义是什么?90 答:第一,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收入分配只有间接影响。转移性支出则恰好相反。 第二,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政府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相对较软。 第三,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较强,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较软。 在公共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大些,政府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通过公共支出所配置的资源规模就大些;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政府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联系政府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政府活动,执行资源配置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政府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管理经济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管理经济学考试试题及 答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管理经济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研究管理经济学的目的是( A ) A.解决企业决策问题 B.发现企业行为的一般规律 C.谋取企业短期赢利最大化 D.揭示价格机制如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用作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的成本概念是(B A.会计成本 B.机会成本 C.固定成本 D.沉没成本 3、在某一时期内彩色电视机的需求曲线向左平移的原因是( C ) A.彩色电视机的价格上升 B.消费者对彩色电视机的预期价格上升 C.消费者对彩色电视机的预期价格下降 D.黑白电视机的价格上升 4、当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两种商品的需求量都同时增加或减少,则这两种商品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 B ) A.正数 B.负数 5、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下,边际产量会发生递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增加相同数量的产出,应该( C ) A.停止增加可变生产要素 B.减少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C.增加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D.减少固定生产要素 6、当劳动的边际产量为负值时,生产处于( C ) A.劳动投入的第一阶段 B.劳动投入的第二阶段 C.劳动投入的第三阶段 D.资本投入的第二阶段 7、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固定成本( D ) A.在开始时下降,然后趋于上升 B.在开始时上升,然后趋于下降 C.一直趋于上升 D.一直趋于下降 8、从原点出发与TC曲线相切的直线的斜率( A ) A.等于AC的最低值 B.大于MC C.等于AVC的最高值 D.等于AFC的最低值 9、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条件是( C ) =AR =MR =MC =AC 10、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之间的主要区别是( C ) A.厂商的广告开支不同 B.非价格竞争的手段不同 C.厂商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D.价格决定的机制不同 11、当成本相同时,垄断厂商和竞争厂商一致的是( A ) A.利润最大化目标 B.产出水平 C.生产效率 D.长期的经济利润 12、如果某新产品顾客弹性小,而且具有试制期长和规模经济不显着等特征,那么该新产品定价策略适合于( B ) A.渗透定价 B.撇油定价 C.心理定价 D.折扣定价 13、如果中间产品具有外部市场(完全竞争),中间产品转移价格应( C ) A.大于市场价格 B.小于市场价格 C.等于市场价格 D.大于边际成本 14、如果管理者能够预测执行决策将来可能会得出的几种结果和每种结果的概率是多少,这种决策叫做( B ) A.确定条件下的决策 B.风险条件下的决策 C.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 D.随机决策 15、在投资决策中,与决策不直接 ...相关的数据是( D ) A.净现金投资量 B.净现金效益量 C.资金成本与货币的时间价值 D.折旧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版)

微观经济学重点概念 1. 经济人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2. 需求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3. 需求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 4.供给 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6. 均衡价格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7.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8.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9.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指一个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10.静态分析 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11.比较静态分析 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12. 动态分析 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间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3. 弹性 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14. 弧弹性 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15. 点弹性 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6. 需求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公共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公共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失灵与公共经济 一、资源配置理论(22) 内涵:广义的理解就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理解就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总的说来,资源配置就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以及地区结构,以优化的资源结构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 方式: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 二、混合经济的涵义 主要依靠经济组织中的价格体系,同时也采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如税收、支出与管制等,以实现市场稳定与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模式。就是当今各国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 作为经济体制的混合经济,并没有改变社会的基本制度,只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资源配置原则:效率与公平 效率原则:帕累托效率即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效率:指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经济情况:当经济运行到达该状况时,已经不可能通过重新调整或者交易等手段,来提高某个人的效用或满足感而不降低其她人的效用或满足感。(无法“做到利己不损人”) 帕累托改进:有可能改善某些人所处的情况,同时不使任何人的情况变差。 四、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 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垄断、信息不对称、公平分配难题、经济波动 五、市场失灵与公共部门存在的合理逻辑 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优势、公共部门解决外部效应的优势、公共部门可以抑制垄断与鼓励竞争、公共部门可以提供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介入可以促进收入公平分配、政府可以发挥稳定经济功能 六、现实中的混合经济 混合经济的含义与特点:政府与私人企业的混合;垄断与竞争的混合;多种产权的融合; 市场与政府即“瞧不见的手”与“瞧得见的手”结合;既有私有经济也有共有经济 第二章公共经济主体 一、主体(61-68) 一)政府 政府的基本特征 政府的决策建立在权利的普遍性与强制性的基础上也有强制性、公共性与普遍性。【课税优势;禁止与允许优势;节约交易成本优势;遏制搭便车优势;财务优势;经济权力优势】 从信息上讲,政府采用科层制组织结构,纵向信息流就是主要的。 从动力上讲,政府的动力来源于政治家的政治纲领约束与推动及官僚的升迁欲望。【公民与政治家、政治家与官僚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私人部门 私人部门参与公共经济活动的可能性

自考管理经济学复习重点

应考指导 一、考试相关情况说明 (一)课程基本情况 《管理经济学》是财经和管理类专业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就其学科门类归属而言,管理经济学属于经济 学的范畴。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学习管理经济学,要求学员具有一定的经济学和数学基础。 本课程的指定教材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吴德庆主编:《管理经济学》,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1999年版。 (二)题型与分值 (三)重难点分布 从知识点分布来看,本课程试题覆盖了教材10章的全部内容。从整体来看,教材10章内容知识点分布不均匀,重点章节主要是第1章,第2章,第3章,第5章,第6章,第7章。绪论、第4章、第八章和第9章是知识点考查最少的四章,并且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四)试题难度 从试题难度来看,试题绝大部分属于大面知识。对于重点知识每年都会重复出现,只是以不同的形式,或者考查不同的内容。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不要以为以前考过的知识点就不会再考。虽然每年均有偏题出现,一般是属于课程涉及的较细的内容,但所占比例较低,属于正常情况。总体而言,试题较为容易。 二、学习建议及复习方法/技巧 针对本课程性质,结合历年考试情况,在此向学员提出以下四点学习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希望大家温习之前所学的微观经济学和数学(微积分)。微观经济学是本课程 的主要理论支点和基础,数学是本课程的主要研究方法。 (二)以考试大纲为依据,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知识点。从历年考试情况看,本课 程考试命题重基础、宽覆盖。因此,建议学员认真阅读教材,尤其是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部分,切忌 任意删减章节,采取猜题、押题方式。 (三)管理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利用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 第一节产业 1.产业的含义:(1)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 (2)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①需求角度,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或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 ②供求角度,具有类似生产技术、工艺、过程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 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3)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2.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目的:制定产业政策,调节产业结构 (1)关联方式分类法 ①技术关联分类法: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等; ②原料关联分类法 ③用途关联分类法 ④方向关联分类法:单向、双向、环向关联;(纵向关联的前向、后向关联) ⑤战略关联分类法:主导、先导、支柱、重点、先行产业。 (2)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阶段(初级生产阶段):农业、畜牧业; 第二阶段(18C60.英国工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纺织、钢铁; 第三阶段(20c)大量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非物质生产部门,商业、旅游、娱乐、文化等。(3)生产要素分类法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资本、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活劳动特别是 体力劳动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零售、餐饮等。 ②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活劳动、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资本的有机 构成水平较高,产品物化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如交通、钢铁、机械、石油化学等基础工业和重工业。 ③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对知识的依赖程度大,即知识含量高、脑力劳动 所占得比重较大的产业。如航天、生物、高分子、信息、计算机等。 3.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 (1)四次产业分类 (2)产业发展阶段分类:分幼小、新型、朝阳、衰退、夕阳、淘汰产业等。 (3)霍夫曼分类法 消费资料工业(食品、服装、家具)、资本资料工业(金、机、运、化)、其他工业第二节产业经济学 学科领域: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理论、产业政策研究

(完整)公共关系学笔记(全)

公共关系学笔记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与沟通”。对于这一概念,应重点从三个角度认真把握。 1.“公共关系”的性质:公共关系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关系,即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信息交流关系; 2.“公共关系职能”的性质:即运用各种传播、沟通手段去影响公众的观点、态度和行为,争取公众舆论的理解和支持,为组织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公共关系学科”的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传播学、组织传播学,是现代传播学在组织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 二、公共关系学的基本内容 重点理解公共关系学基本内容的九个方面: 1.公共关系的概念:公共关系是什么,公共关系的三个基本要素,即社会组织、公众、传播与沟通; 2.公共关系的历史:公关的形成、发展概况、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3.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公关由谁来做,有何作用; 4.公共关系的对象:公关对谁做; 5.公共关系的管理过程:完整地理解公关工作的整个过程; 6.公共关系的媒介:学习和掌握公关的基本工具和技术手段; 7.公共关系活动实务:包括调查研究、新闻传播、公关广告、专题活动、处理危机、交际事务等; 8.公共关系的职业道德和法律制约:公关行为基本准则; 9.公共关系在中国应用的国情和特色:公关的中国特色。 第二节公共关系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对公共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角度主要有:从管理学角度,从经营学角度,从传播学角度等。 一、从管理学角度研究的特点: 1.将公共关系作为管理过程的一个要素; 2.将公共关系本身视作管理的一个过程。 二、从经营学角度研究的特点: 1.将公关作为实施推广,影响环境的手段,突出公关的谋略、技巧、艺术的实用研究; 2.更重视信息和形象的商业价值,将信息、形象关系作为重要的经营要素和资源,将公共关系作为经营投入的一部分,并努力使其转化为实际财富,产生出经济效益。 三、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的特点: 1.按传播的基本模式分析公共关系的三个基本要素; 2.从公众舆论的角度研究、处理组织的公众环境和公众形象问题; 3.研究各种不同的传播方式及其传播效果; 4.直接引入传播学中有关传播媒介与技术的研究,对公共关系各种媒介的特点、功能进行分析。 第三节学习公共关系学的现实意义 一、公共关系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 一方面要不断了解世界,汲取对自身建设和发展有利的各种信息;另一方面要传播自己,增进各国对中国的了解、理解和支持。 二、公共关系适应体制改革的需要 体制改革使公共关系日益成为组织自身的一种行为机制和经营管理方式。 三、公共关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形象竞争手段,对增强企业整体竞争能力,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的作用日益突现。 四、公共关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 在信息时代,组织在日常运转中非常需要运用公共关系了解舆论,影响舆论,改善组织的生存发展环境。 五、公共关系适应社会稳定的需要 稳定离不开沟通。社会、政治、人心稳定需要加强全社会的公共关系工作,形成“天时、地利、人和”的社会发展环境。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概念公共关系的本质一、确认公共关系本质的依据和方法: 1.构成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组织、传播、公众(1)组织——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是公共关系的承担者、实施者和行为者。组织作为公共关系的主体,需要把自身的公关行为和公关机制通过一定的、可控制的职能系统体现出来,使公共关系按照组织的总体目标和需要发挥作用。公共

公共经济学期末复习

帕累托效率效率最大化 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也就是具有效率的;否则就说明资源配置的状况不是最佳的,也就是缺乏效率的。这就是著名的帕累托效率准则。 效率的实现条件:MSB=MSC (重点) MSB是指人们对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MSC则指的是每增加一个单位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源消耗的价值。 MSB=MSC 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即帕累托效率的条件是:配置在每一种物品或服务或劳务上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效益均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 结论一种具有效率的经济制度,可使其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满足这样一种条件,即每一种物品和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均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 社会总效益 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总效益(total social benefit,TSB)是指人们从消费一定量的该种物品或服务中所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 社会边际效益 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marginal social benefit,MSB)则是指人们对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公共财政的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存在外部效应的存在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 调节收入分配职能政府拥有强制征税的权力税制设计的巧妙安排各种类型转移性支出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维持总供求的大体制通过制度性安排,使财政发挥某种“自动”的稳定作用 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如造纸厂在生产纸张时,除了生产的纸张以外,对于河流的污染,空气的污染也是一种成本)。 只要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行为影响了另一个人或另一个企业,而后者没有为此付费或者收费,外部性就会出现。 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外部效应的分类方法正的外部效应负的外部效应

管理经济学期末

复习要点 一、题型 1、单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15分) 2、计算题(每小题15分,总计30分) 3、简答题(每小题10分,总计30分) 4、分析题(每小题25分,总计25分) 二、知识要点 1、企业经营的目标 2、机会成本的计算 3、由需求方程和供给方程求解均衡价格、均衡数量 4、需求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概念、计算、结果分类 5、收益、价格与弹性之间的关系 6、企业生产的长期与短期如何区别和界定 7、厂商的等成本曲线及其移动 8、厂商产量函数与成本函数之间的关系 9、企业规模报酬递增、递减和不变的本质内涵 10、沉没成本的理解 11、企业相互竞争的方法或者手段有哪些? 12、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企业的均衡有哪几种情形 13、垄断形成的原因 14、实施价格歧视(差别化定价)的依据有哪些?差别定价与统一 定价相关计算 15、新经济中网络效应如何造成垄断

复习题 一、计算题 1、某企业产品的总产量为100件,在两个被分割的市场中销售。市场A的需求曲线为: P A =100-Q A ;市场B的需求曲线为:P B =100-Q B 。为使总销售收入最大。该企业 的产品在A、B市场上应各销售多少? 解: 假定在市场A应销售QA,市场B应销售QB,则 QA+QB=100 为使总销售收入最大,根据边际分析原理,MRA=MRB,可从需求曲线求得 MRA=100-2QA MRB=100-2QB 100-20A=100-2QB (1) QA+QB=100 (2) 解联立方程(1)和(2),得 QA=50 QB=50 2、某公司出售洗衣机,价格1200元/台,月售量20000台,若竞争者将类似产品价格从1300元/台降到1100元,则该公司每月只能出售16000台。 ①计算该公司产品交叉价格弹性 ②若该公司产品需求价格弧弹性2.0,而竞争者价格保持1100元不变,该公司要使销售量恢复到月售20000台,价格应如何调整?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 一关键概念 1、实证分析: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建立逻辑框架对经济行为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推导出的命题要能用经验数据来检验。 2、规范分析: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从理论上探讨某类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或某类经济问题应如何解决。 3、均衡分析:研究经济的部分或整体趋向均衡(一种相对静止、稳定不变的状态)的条件、机制和结果。 4、静态分析:研究经济达到某一状态的条件和结果。 5、动态分析:研究经济的实际变动过程。 6、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比较: (1)GDP是某一时期内(衡量期的长度通常为一年)在一国境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某一时期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3)GNP与GDP关系:GNP=GDP+NFP,其中NFP是净要素支付,即本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外使用所获得的报酬(工资、利息、股息等)-国外生产要素在本国使用所获得的报酬。 (4)GNP比GDP更能反映国民收入(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

报酬)的变动,并且,一个国家居民的福利水平更直接地反映在GNP而不是GDP上。

7、名义价值:用核算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 8、实际价值:用基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它是经过通货膨胀调整的价值量。 9、流量:一定时期内的增量,如GDP、GNP、NDP、收入、投资和折旧。 10、存量:某一时点上的累积量,如财富和资本。 11、现值:未来某时刻获得的货币折算到当前时刻的价值。 二复习思考题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整体的运行,主要内容是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总量分析方法,即分析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变动和相互关系。 3、请谈谈宏观经济学派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1)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学派包括凯恩斯主义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等。(2)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各学派的争论中不断发展和演变。争论的内容主要是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效应。 4、你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内需不足;(2)通货膨胀压力大;(3)外汇储备急剧增加;(4)流动性过剩。 5、简要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1)各流派的争论将会持续下去;(2)新古典综合派仍占正统地位;(3)宏观经济学的精密化、实用化与微观化。

广告学概论 期末考试笔记整理(详)

第一章广告概论 一广告概念的定义 1广义的广告,包括经济广告和非经济广告 经济广告又称商业广告,它所登载的是有关促进商品或劳务销售的经济信息,尽管内容多样,表现手法不一,但都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 非经济广告是指除了经济广告以外的各种广告,如社会各团体的公告、启事、申明、寻人广告、征婚启事等 2一种由广告主付出某种代价的,通过传播媒介将经过科学提炼和艺术加工的特定信息传达给目标受终,以达到改变或强化人们观念和行为的目的的,公开的,非面对面的信息传播活动。 现代广告的四大特征: (1)广告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公开的、非面对面的方式传达特定信息到目标受众的信息活动,而且这种特定信息是付出了某种代价的特定信息 (2)明确了广告是一种通过科学策划和艺术创造的将信息符号高度形象化、带有科学性和艺术特性的信息传播活动 (3)指出了传播媒介的重要作用 (4)说明了广告是为了实现传播者的目标而带有较强自我展现特征的说服性传播活动,通过改变和强化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来达到其特定的传播效果 二广告的构成要素 1,以广告活动的参与者为出发点: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代理商),广告发布者(广告媒介),广告的目标受众,广告文本。 2,以大众传播理论为出发点,广告信源(广告信息的传播者),广告信息(广告传播的核心),广告媒介,广告信宿 三广告的分类 1 按诉求方式分:理性诉求,感性诉求 2 按媒介使用分:印刷媒介广告(平面媒体广告),电子媒介广告,户外媒介广告, 直邮媒介广告※(通过邮寄途径将传单、商品目录、订购单、产品信息等形式的广告直接传递给特定的组织或个人), 销售现场广告※(也称pop广告、售点广告,就是在商场或展销会上等场所,通过实物展示、演示等方式进行广告信息的传播), 数字互连媒介广告, 其他媒介广告 2针对目标受众的活动区域分:家中媒介广告,途中媒介广告,购买地点广告 3 按广告目的分:产品广告(商品广告),企业广告(企业形象广告),品牌广告,观念广告 4 按传播区域分:国际性广告,全国性广告,区域性广告 5 按传播对象分:消费者广告,经销商广告,工业企业广告(生产资料广告),专业广告 6 按广告的最终目的:商业广告和非商业广告 7 按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产品导入期、产品成长期、产品成熟期、产品衰退期 8 按广告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分:经济广告、文化广告、社会广告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性质:广告学是在许多的边缘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社会学科 广告的本质不是经济性的而是一种广泛的信息传达。广告实际上在做三件事:传播一种信息、提供一种服务、倡导一种理念 2 研究对象:广告活动和广告事业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公共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一、名词解释:(考5) 帕累托最优:指资源配置已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作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人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部分人的处境恶化为代价。这种状态就被称为帕累托最优。(P21) 政府失灵:是指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供给水平不能使个人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到很好的满足。具体体现在供给数量过多、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表现在:信息有限;对私人市场反应的控制能力有限;决策时限与效率的限制;政治决策程序的局限性;成本过大) 公共选择:是使用经济学的一系列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政府决策制定的过程,研究在既定的社会公众偏好和政治程序下,政府的决策是怎样制定出来的以及如何改革政治程序和改进决策结果。公共选择理论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是对投票及相关决策程序的研究,是用经济学的工具揭示公共产品供应和分配的政治决策过程。 用脚投票理论:以自由迁徙为前提,每个居民从个人效用最大化出发,不断迁徙,只有当其个人迁徙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一致时才会停止寻找最佳的地方政府的努力而定居下来,迁徙的根本目的是在公共产品与货币收入中进行选择。 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共同利益的人们,为了共同的目的而结合起来,并试图通过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实现自身利益的社会集团。它与政党的不同之处在于,利益集团的领导人并不执掌政治机构的权力,但他们通过对政府官员、投票者施加各种压力和影响,以谋求对其成员有利的提案的支持。 外部效应:也称外部性、外溢性、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种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会使这种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者无端收益或受损。包括正的外部效性和负的外部效性。它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政府运用财政支出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的一个重要领域。 国家预算:是指政府,也即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每一个财政年度的全部公共收入和支出的一览表。换言之,国家预算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公共收支计划的总和。它的主要功能有: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政策取向;对政府规模的控制;是监督和调节国民经济、实施反周期的宏观调控的有力武器。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关立法手段建立专门资金,在劳动者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和机会时提供基本生活上的物质帮助的形式与制度。社会保险主要由退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构成,其享受者以对社会尽义务为前提,是社会保障的主干部分。 林达尔均衡:即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物品或劳务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主动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或劳务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或劳务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这在公共部门经济学中被称为“林达尔均衡”。 拉弗曲线:在一定限度以内,税收收入将随税率的提高而增加,因为税源不会因税收的增加而等比例地减少;当税率超过了这个限度,继续提高税率,则税收收入不但不能增加反而会下降。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P19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