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教材中体现家国情怀的内容列举

历史教材中体现家国情怀的内容列举

历史教材中体现家国情怀的内容列举
历史教材中体现家国情怀的内容列举

关于历史学科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的资料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家国情怀教育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各国文化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而面对这一时代特征,各国都在努力增强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家国情怀教育是历史教育本质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课标对“家国情怀”的定位与培养要求

(1)心系家国,即四个“认同”: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国际视野。即尊重多元;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

(3)个人素养。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历史教材(人民版)体现家国情怀的教材内容

家国情怀课题最新

家国情怀课题最新 找问题理思路明方向——记XXX小学区级课题《基于家国情怀的小学德育课题开发与实践研究》研讨活动 20**年8月28日下午,伴着夏日凉爽的微风,双流区XXX小学在三楼会议室召开了区级课题《基于家国情怀的小学德育课题开发与实践研究》研讨会。双流区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理论室易恩主任、XXX小学校长乔秀平及课题组全体老师参加了会议。 首先,教科室何茜主任对该课题目前的研究做了全方面的汇报:从我爱我家庭——我爱我家乡——我爱我国家,三个层面的内容呈螺旋上升并指义明确。接着,何茜主任也谈到了课题面临的一些问题。听完何主任的介绍,易恩主任首先肯定了学校该课题研究的思路及研究的实用性。同时,针对课题组老师们的困惑,易恩主任详细进行了解答并给予了建议。接着,易主任对“家国情怀”中所涉及的年段内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课题组在家训内容上清晰定义,找准方向。最后,针对易主任的建议乔校长提出了改进的方向,并表示课题组将在内容欠缺处再次斟酌,深入研究·······…… 本次会议气氛热烈,促使课题组老师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与研究的内容,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指明了方向,老师们纷纷表示:将带着专家的建议,静下心来厘清思路,调整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争取从更新、更好的角度研究问题。“科研”是学校不断前进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教师对教育规律的深入研究,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由之路,相信在专家的引领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XXX小学的科研之路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培养初中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历史学科标准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定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培养爱国情操是其主基调。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我认为是我们历史教师值得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很多课堂教学的改革已经从知识立意走向能力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d2931766.html,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 作者:张瑞丽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第18期 “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家国情怀是中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家国情怀”是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思维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体现。 一、家国情怀培养的必要性 第一,家国情怀的培养和形成,顺应了当前我们国家的教育方向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党的十八大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方面,明确提出立德树人的目标,而立德树人观念的实施,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教育部提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第二,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实现历史学科教育立德育人功能的重要方式。中国史学家吕思勉曾言:“史也者,所以求明乎社会之所以然者也。”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也曾指出:“人能做什么的唯一线索就是人已经做过什么,因而历史学的价值在于,它告诉我们人已经做过什么,并且说明应该怎样为社会服务。”因此,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借助历史知识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解读社会问题的视角和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对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有着先天性的价值优势。 第三,家国情怀的培养,符合历史学科《纲要》中要求“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和教育我国广大青年学生从过往的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社会的国情国风,才便于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特征,培养学生尊重世界各国文明以及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以更好的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家国情怀培养的方式 1.宣扬爱国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而教育活动不仅是简单传授知识性的活动,还应具有有更高的社会价值功能和思想意义。唯有如此,历史教育方可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民族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努力实现中国梦。

浅谈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的实现途径

浅谈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的实现途径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历史学科的应具有 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对家国情怀的定义为: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价值取 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其内涵要求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有价值关怀,要 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为使命。历史学科的学科特质决定了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方式。 因此历史教师的重要责任和任务是将这一核心素养贯穿于日常课堂教学之中。 关键词: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实现途径 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不仅在实施教育功能上具有 很大的价值,更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 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 史学科特性的品质。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有利于加强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有利于高中生更好的了 解历史。因此,上好一节历史课必须注重对家国情怀的培养和渗透。 一、家国情怀的含义 根据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理解,家国情怀包含了 国家观即对祖国的认同;民族观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 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积极进取的 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家国 情怀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精髓。 二、实现家国情怀的意义 然而现今的高中生对家国情怀的认同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一些青少年对 国情现状漠不关心,不关注和不参与公共事务;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不够;缺乏对家庭、社会与国家的责任感;缺乏 人生规划和远大理想,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国家”“民族”概念模糊,把爱国 曲解为狭隘的“抵制外货”等。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十分必要,家 国情怀,强调的是一种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引导青 少年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进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 公共事务。家国情怀承载了一种个人与国家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它激励 着青少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三、历史教学中实现家国情怀的途径 1.深挖教材,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 历史是过去的人类的社会实践,历史学科以其科学性、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学 科特质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阵地。现行高中阶段历史 教材中可以提炼出大量关于家国情怀的相关素材。西周宗法制巩固和完善了分封制,维护了西周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同时也将家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家国同构”的文化结构,从而成为了家国情怀的源头。汉代出土的素纱禅衣反映了当时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2017-07-12 19:39:51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7年6期 郭惠聪 摘要: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究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都可以寻到伟大的情怀体现。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将此教育深植于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以及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作用,最后提出实际有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此教育的方法。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对如今的历史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教育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125-01 1 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 随着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进行交融,中国自古以来深深的家国情怀也受到世界文化的影响。古代有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再到至今耳熟能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激昂陈词。家国情怀教育就是培养人对于家庭幸福、国家富强的理想追求,理解家与国的互动联系,重点认识国荣家荣,国败家衰,培养爱国情感,树立人对家庭和国家高度的责任感与自豪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了解中国抗御外敌的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内化为奋斗的动力。 2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作用 2.1 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 该教育主要以国家为依托,培养学生对国家的敬仰,对家庭的爱戴,是一种良好的情感依托,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古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才伟略,如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24字的层层推进,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不仅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都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统一,并且在实现的路径上是统一的,从强调从小事做起,比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落实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历史教育的启示人的作用。 2.2 有利于加强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德育教育工作始终是教育中的一大模块,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也包含了学生的灵魂教育,良好的德育教育会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人的德行发展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家国情怀教育具有独特的德育教育优势。从国家的角度看,学生们只有爱戴自己的国家,只有了解中国的历史,才会从根本上更加爱国,以自己是中国人而无比骄傲自豪,从而产生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家庭而言,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培养家庭道德,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以稳固的家庭道德让学生保护自己挚爱的家庭,从而维护家庭稳定。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3 高中歷史教学提高家国情怀教育的方法 高中生处于人生中的特殊成长期,不仅需要掌握知识参加各种选拔考试,而且也是人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从本身课程设计的思路而言,家国情怀教育集中体现了全面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以及课

浅析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浅析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2017-03-29 15:22:48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年2期 付心中 【摘要】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本文则从家国情怀教育角度着手,对其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进行探索思考,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体现历史教育功能。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教学;运用 从先秦时期宗法制起源,家国情怀就一直延续至今,“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是家国情怀在传统文化中的真实写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认为,历史课程应该“不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历史意识和文化素质”。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社会问题,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大有裨益。 一、家国情怀教育 “家,居也”,“国,邦也”,“情怀”则指情感、认同感、归属感等。从字面意思来看,家国情怀则主要是指个人对家、对国的基本情感和思想心境。作为思想领域的“家国情怀”,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而最终形成的。首先,家国情怀萌芽于士大夫阶层的自我优越感的沉淀。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但“士”却为人推崇。“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赢、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最早家国情怀的直接反映。其次,魏晋时期,士大夫的共同意识逐渐上升,孤芳自赏现象较为突出,传统立德、立功、立言无法施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下营造出远离自现实,属于自我的“精神家园”。最后,政治变迁和王朝更迭使得诸多遗民旧臣不忘古国,“家国情怀”逐渐成为某个阶层乃至民族的共同意识。例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屈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诸多文人墨客的思国、忧国心绪逐渐被沉淀起来。进入近代社会后,西方列强的入侵则使得国内割地赔款、国破家亡,文人志士在救亡图存过程中不断自省,最终形成“家国情怀”。可以说,“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至今的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在近代特殊社会形成的思想产物。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家国情怀已经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家国情怀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培养个人追求家庭幸福、国家富强;理解国与家的相互关系,培养个人的爱国情感;树立个人高度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高中历史新课标要求,通过历史学习,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落实于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豪感和责任感。自豪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国荣一体意识层面,责任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居安思危意识层面。 二、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对策 1.教学设计层面

家国情怀内涵

乡土历史人物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根植乡土历史人物资源,开展家国情怀历史教学的实践研究 利用乡土历史人物教学,培育家国情怀的实践研究。 关于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融入乡土历史人物,渗透家国情怀的实践研究。 扎根乡土人物资源,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研究 基于地方人物培养初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 融入乡土人物资源,增强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 家国情怀的内涵及人物分类。 家国情怀,是学习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的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家国情怀将个人、家庭和国家链接起来,个体成了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故,我们要有全局观念、去思考和审视家国情怀的实质。家国情怀内涵较为丰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具体内涵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其基本内涵一旦形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现今家国情怀内涵主要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仁爱之情这三个维度。其中家国同构是其形成基础、共同体意识是其精神动力、仁爱之情是其情感归宿。 1、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家与国在组织结构方面所具有的共同性。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将“家”

浅谈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润物细无声”——浅谈“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当前“核心素养” 已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希冀借其重构未来教育的美好图景。在中学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如何融入课堂教学? 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生根”,是当前许多历史教师面I临的困惑问题。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二、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灵魂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两千多年前,这段论述在《大学》里的文字,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串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种被称“家国情怀”的情感,奠定了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近代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果科学技术水平低下,就会落后挨打,这是让人心痛的;但更为可悲的是,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那么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消亡。”文化,以及体现在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是维系民族生存的生命线和魂。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五千年文明史的风雨而没有消亡,历史从未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国情怀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柱,我们历史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阅历和经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兴趣、对国家的认同,引导学生争做具有家国情怀的道德榜样。比如说我们龙川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有着很多很好的历史事情是可以培养我们学生热爱我们祖国,热爱我们家乡的素材。在教授秦始皇这个知识点的同时,我会结合我们佗城这个地方,给学生们讲授两千多年前我们龙川就建县了,当时的县令赵佗就是秦始皇任命的,赵佗的到来,把当时北方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带到了我们南方,也造就了我们龙川县是客家古邑。同时龙川也是一个红色革命老区,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红色革命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我一直在努力探寻的问题,对初中生进行红色革命爱国主义教育应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和接受规律,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途径和办法。 1、通过组织开展读书活动、专家讲座、专题知识竞赛等方式,学习和了解老区历史。 2、通过参观革命纪念展馆、革命遗址感受当年老区的艰苦斗争环境和革命精神。老区的革命遗址,是重要的历史见证,铭刻着共产党人和老区人民为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蕴含着共产党人和老区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资源,是一笔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像我们龙川的上坪镇、细坳镇都是连接江西的乡镇,在抗日解放战争都有很多革命红色事迹,在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时,不应当

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听讲解员简单地讲一遍。而应当认真策划, 让学生带着问题参观,将参观学习与读书活动、专题知识竞赛、观看 影视片等结合起来。 3、通过观看有关的红色经典影视片,深刻理解老 区革命斗争历程和崇高的老区精神。 4、通过组织到老区的访查和 社会实践活动,亲身感受老区精神和老区人民的高尚品质。 5、通过组 织以红色老区为主题的专题演讲比赛、宣讲活动、有奖征文比赛, 激励广大青少年勤学进取的热情和回报老区、报效祖国的志向。 6、利 用老区红色资源进行德育教育,务必讲求实效,使学生入脑入心,知行 合一,从小事做起,将继承民族精神、老区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通过以上一系列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加我们学生的自豪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 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谈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谈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以《南北战争》为例 历史有五大核心品质,即历史唯物主义、时空观、史料论证、历史阐释和家庭情感。这五个方面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历史的认知的基本要求。囿于篇幅,本文主要围绕家国情怀,谈一下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 什么是家庭感情?摘要家庭情感是学习和探索历史的价值取向和生命追求,体现了国家的富强情怀、人民的幸福感、高度的归属感、责任感和对国家的使命感。对初中学生而言,家国情怀具体表现在:(1)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2)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培养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4)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诗经》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试着以《南北战争》为例,谈一下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一、导课 《南北战争》讲述的是1861年到1865年美国内战。学习的尽管是美国历史,但学生们可以感同身受。因为中国也有过这样的历史及中国尚未实现统一的现实问题。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我用PPT打出了这样一个图表: 设问:为什么四次评选林肯都是第一? 结合本课内容,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他领导的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巩固了国家统一。正是由于林肯对美利坚民族卓越的历史贡献,所以林肯从每个人心目中的英雄。坐落于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也成为游人如织的景点。通过这些解读,学生就会对家国情怀有直观的了解。原来爱国,维护国家统一就可以成为英雄。同时,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以加深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设问2:中国近代历史上哪一位历史人物可以和林肯媲美? A康熙帝B左宗棠C郑成功D魏源 A、C属于中国古代历史人物,D选项是思想家,B选项反击阿古柏入侵新疆,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和统一。 二、授课 南北战争有两个核心问题需要讲明白,一是南北战争的原因;二是林肯为维护联邦统一所做的努力。林肯之死,也需要给学生点到。通过学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家国情怀。 1、南北战争的原因 这是本课的难点,需要老师讲述。我先让学生去分析南北战争的经济特点。南方是种植园经济,北方是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南方种植园经济占用大量劳动力(也就是黑人奴隶),但他们没有人身自由;而北方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所以在劳动力问题上南北方存在矛盾。南方主要是出口经济,原料主要出口到英国;北方工业发展需要原料。在原料问题上又产生了第二个矛盾。南方和英国关系密切,工业品大量来自英国。北方经济发展极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